時間:2023-09-11 17:25: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電視新聞報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主要問題
電視新聞報道的同質化問題。電視新聞的同質化主要是指新聞報道事件相同、內容雷同、觀點相似等現象,新聞的同質化還包括新聞欄目的定位相似。新聞的同質化問題導致節目的豐富性與多樣性被扼殺,受眾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同質化新聞內容,使各臺在競爭中對新聞事件的選擇有失偏頗,導致電視新聞中各種血腥、紛爭、雞鳴狗盜內容越來越多,與黨和國家的和諧社會定位失之偏頗。
電視新聞報道的娛樂化問題。新聞報道娛樂化是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出現的一種現象,在內容上偏向“軟”新聞或盡力使“硬”新聞“軟”化,即所謂“硬新聞軟著陸”。新聞娛樂化現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內容上“軟化”新聞,其二是挖掘“硬”新聞中的娛樂要素,其三是強調形式上的吸引力。而這樣的做法通常會帶來一些弊端,因為挖掘新聞事件中的娛樂部分而忽略了新聞的事實本身;因為新聞被“娛樂”使新聞更多關注在娛樂圈與娛樂人士的身上與生活中,使新聞娛樂化與娛樂新聞界限不分;因為要從一個新聞事件中挖掘其具有的娛樂性而過分夸大新聞事件的一個部分而忽略掉其他大部分,使新聞報道有失客觀和公正。
電視新聞報道的虛構化問題。新聞報道故事化主要是指在新聞報道中運用文學的手法,使新聞報道帶有故事性的敘事。新聞報道故事化本意為通過故事化的表述增加新聞的娛樂性和趣味性。但是有些新聞為了強調故事化,人為地在新聞中插入懸念,使新聞事件看上去“跌宕起伏”實則是忽略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還有的新聞報道為了提高收視率,將新聞事件過分“感情”化,從而博得一部分受眾群體的眼淚,將感情介入新聞報道使新聞的輿論導向因為編導的意志而改變。更有一些新聞報道為了故事化而故事化,總是選取一些新聞事件中的“細枝末節”著力展現沖突的一面。
電視新聞報道的民生化問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廣播電視節目,尤其是新聞欄目發展困難重重。為了滿足電視新聞受眾群體日益增長的傳播信息需求,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新聞欄目呈現出大擴容,新聞題材大貼近和新聞形態不斷創新的新狀態、新格局、新走向。在這種情形下,“民生新聞”應運而生。民生新聞要求新聞報道及時、新聞點準確,并且新聞播出之后能真正反映和解決廣大的民生問題,這就要求相關民生欄目組不僅僅要具備普通新聞欄目組的一切特性,還需要在新聞采訪中能深入群眾,在新聞事件的解決中起到廣大人民群眾與政府相關部門的橋梁作用,而這些是很多電視臺尤其是市、縣級電視臺力所不能及的問題。
我國電視新聞報道中存在問題的
原因分析
電視新聞行業體制相對落后。雖然近些年來,網絡等新媒體崛起分流了部分受眾,但從普及率和接觸人群來看,廣播電視依然是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也是大眾文化最強大的傳播者。正是鑒于這種影響力,無論是行政主管部門,還是廣電從業人員,也包括作為使用者的廣大受眾,都希望廣播電視能夠給社會提供可口的精神食糧,滿足他們多元的文化需求。然而,好節目的評價辦法卻各說各話,因此,制定一套科學完備的節目評估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廣播電視節目評估體系的建構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收視率為主的電視節目評估方式,已經遠遠跟不上時代的潮流。這就要求在電視節目評估體系當中,不能一味注重收視率,要真正去評估新聞價值,建立以社會價值為導向的評估體系。
縱觀我國的電視行業,普遍存在著管理過于集約化、功利化等問題,造成了電視行業改制困難、工作懶散、作品水平低下、播出運行成本居高不下,難以滿足受眾需求。部分電視臺管理機制不健全,從業者缺少使命感和責任感,成為影響電視新聞正常報道的一個因素。在廣播電視的立法方面也有等級偏低、有空白點等問題。建立行之有效的自律機制,按規程進行電視新聞節目的生產制作,在制作過程中加強自律,可以提高電視管理的行政效率和社會效益。
電視新聞從業者政治觀念淡薄,業務水平參差不齊。我國的電視新聞事業是以新聞觀為指導的,新聞從業者應該時刻謹記新聞報道應以新聞的客觀事實為依據,公正地、客觀地在電視上對新聞事件進行展現,在新聞的評述中要謹記我國新聞傳播事業是作為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存在的。這就要求電視臺對新聞事實的報道要堅持真實性原則,在對重要的時事政治和全局性新聞信息的及傳播影響上,盡量進行準確的先期估測。
我國目前的電視新聞從中央電視臺到省級電視臺再到地、市、縣電視臺,表現出良莠不齊的狀態,表現為在電視新聞報道中不能真正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對新聞事件進行表現和評論。例如,某臺在2012年2月22日播出的《“北京華聯超市”強迫員工買棗》新聞中,我們就可以看到記者在隨機采訪超市普通員工時,鏡頭由被采訪人腿部為起幅,到被采訪人工作胸牌為落幅,沒有注意對采訪對象進行保護。再如在2012年4月11日的《深圳停電》中,出鏡記者在醫院采訪相關當事人時問,停電是否對當時正在打點滴的病人造成妨礙,明顯沒有把握住主要方面。因為對醫院的停電影響,大家更關心的是危重病人的安危,如ICU病房的病人情況,當時是否有正在進行的急救手術,情況如何等。
電視新聞行業非理性跟風。娛樂化、故事化等電視新聞報道形式,是電視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報道實踐中根據受眾的心理需求,創造性開創出的電視新聞報道形式。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其內涵,只是表面模仿,就會造成電視新聞的同質化、娛樂化、故事化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大都來源于電視新聞行業的非良性競爭。
一、電視現場報道的界定和特征
電視現場報道是電視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面向攝像機(觀眾),以事件目擊者或參與者的身份作的口頭報道?,F場報道的基本特征:記者出圖像、(記者身臨現場進入畫面);現在進行時(新聞事件正處于發生、發展之中);完整同期聲(有現場聲音)[2]。報道形式有現場錄像報道、現場直播?,F場報道有時效性強、可信性強、現場感強和信息量大,等等特點?,F場報道要求電視記者必須具有相當深厚的功力。要有較高的政治理論修養和政策水平以及敏銳的觀察力、洞察力,能迅速抓住事件的本質與核心,即席形成一套現場報道的構思;要有巧舌如簧的口頭表達力,能生動形象、簡明扼要地向觀眾介紹新聞事件的背景和發生、發展情況;要善于應對,針對不同的采訪對象采取不同的提問方法,能使采訪者吐露真言;要有淵博的知識積累,反應敏捷,很強的應變能力和把握現場的能力;還必須有較強的組織能力,特別要與攝像師配合默契,善于用鏡頭語言把現場的環境、氛圍、細節,以及現場各方面的反映和有特色的音響效果等等,都直接展現到觀眾面前[3]。以瀘西電視臺曾報道過的一則新聞《鋪筑山區致富路》為例——現場主持人:“觀眾朋友,我現在是在高寒山區三塘鄉俱久公路的施工現場,在我身后,大家可以看到這里的村民正在修建他們的進村道路,這條公路建成后,俱久村‘山間鈴響馬幫來’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主體部分:三塘鄉俱久村委會有著600來戶人家、2539口人?!扒缣煲簧砘?、雨天一身泥”的鄉村道路多年來一直制約著當地的經濟發展。修通水泥路成了村民們幾代人夢寐以求的愿望。同期聲:村民李紹本:“路都進不來,來的車(都是)進都不敢進來,泥濘不堪、坑坑洼洼的,農副產品也出不去,生產資料也進不來,就是落后了。”鄉黨委、政府“想群眾之所想”,多方籌措資金170萬元,村民自籌10萬元,于2008年5月,開工建設三塘至俱久村年久失修的進村道路。據悉,這段公路全長4.2公里、寬6.5米,預計今年11月完工。在公路施工現場,記者隨處可見筑路村民們揮汗如雨,一派忙碌景象,熱情高漲的村民正為發展山區經濟創造有利條件。位于三塘鄉東部的大孔照普村,海拔2160千米,流傳著“遍山都是寶,無路就是草”的是順口溜,多年來,晴通雨阻的道路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鄉黨委、政府因勢利導,多渠道籌措資金,投資80多萬元,投工投勞6萬個,修通了長2.3公里,寬6.5米,厚18厘米的進村水泥路,改善了道路交通環境,讓老百姓真正走上了致富路。同期聲:村民李紹本:“(路)修好后,好走了,現在基本上天天都有車進來。大車、小車、養的豬都能‘坐’小轎車了,小車直接就可以開到豬圈門前,養的豬都好賣得多了。”據了解,從2005年至今短短3年時間,三塘鄉黨委、政府積極籌措資金、發動群眾走自力更生與多方支持的路子,總投資400多萬元,共修建村間道路31.8公里,全鄉8個村委會道路硬化效率達62.5%,通路率達100%,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創造了山區修路史上的奇跡。同期聲:村民李紅英:“我們山區,(目前)到處是水泥路,村村寨寨(都是),我們三塘鄉基本上到處都通水泥路了,方便得多了。”現場主持人:“如今的三塘鄉,一條條康莊大道正向遠方延伸!村村通水泥路領跑全鄉經濟快速發展!”這則新聞中,記者能把現場最真實、最精彩、最有說服力、最鮮活生動的形象呈現給群眾,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參與感。
二、新聞真實是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生命力所在
電視新聞具有新聞性、知識性、藝術性,是有聲音的報紙、有文字圖像的廣播,列寧曾將蘇聯電影定義為“政治性強的形象化政論”?,F場新聞的真實性是對報道對象的客觀反映,現場真實性就是要把所發生的新聞事實,不加修飾、原原本本地展示在受眾面前,充分發揮現場真實性在新聞報道中的重要作用,把報道做得生動、鮮活、真實、可信。近一個時期,一些電視媒體的電視新聞,尤其是紀實性很強的現場報道節目頻頻使用“再現”鏡頭。例如:抓獲受賄者后,電視記者通過犯人或見證人的口述,人為地再現案件中行賄受賄的細節;人為地再現犯人密謀犯罪的過程……[4]眾所周知,新聞與電視劇有不同表現方式,新聞之道在于求真,離開了真實,新聞便無價值可言,對電視新聞而言,其真實性包括:構成新聞的基本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因果等都必須真實。由此可見,現場報道新聞的真實,是嚴格的事實的真實,無疑要完全忠于生活的真實,它不允許像藝術作品那樣塑造典型、合理想象、推理,不能隨心所欲地把記者的語言和道聽途說的事情用虛假的畫面顯現出來,當然新聞也不是原始生活真實的翻版,而是在絕對忠于生活真實的基礎上進行取舍,提煉主題,加強新聞表現力,便于新聞受眾了解真實的生活,但新聞加工的幅度應嚴格遵循新聞原有的真實、客觀、公正的要求。
三、現場感與參與感帶來真實感
電視新聞現場感是電視新聞真實性的體現,也是電視新聞的魅力所在。除了現場感之外,電視新聞現場報道還能帶給觀眾另一種鮮明的心理狀態——參與感。在人際傳播中,參與感是人與人直接交流中的心理狀態。當電視把畫面與聲音一齊訴諸觀眾的感官時,參與已成為普遍的收視心理需要和衡量傳播效果的公共標準。而在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中,參與感已成為決定現場報道勝敗的關鍵因素之一。云南電視臺有一檔民生新聞欄目《都市條形碼》,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記者總是能拍攝到新聞現場的鏡頭,這說明記者在第一時間已經到達了現場?!抖际袟l形碼》主持人總是能夠深入案件本身給觀眾帶來一種知識的解讀性,一種能夠深入其中又能夠置身事外的獨特關注和客觀評析。采用在現場完成報道,這一點對欄目的風格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云南電視臺《都市條形碼》開播以來,創下了昆明地區欄目收視率的最高點。記者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給一雙雙關注的眼睛帶來過最及時的新聞現場,共同親歷新聞、感覺發生、關注細節,創造了收視率最高的奇跡[5]。
四、電視新聞中的同期聲有助于其現場真實性的表現
電視新聞是以畫面、聲音為傳播版符號,只有聲畫的真實,傳播的信息才是準確的。在這一前提下,新聞現場報道才能在受眾中產生真實感。從而使電視新聞真實性與真實感統一,事實真實和表現手法真實統一。那種靠扮演、重拍等事后通過導演的“再現”鏡頭,制造出來的“真實”一旦被觀眾敏銳的目光察覺其中破綻,便會疑惑頓生,假作真時真亦假。圖像的真實性既然受到懷疑,那么新聞的真實當然也無從談起,這種沒有新聞真實性的手法,也就沒有了真實感,更談為上新聞的報道力度了。電視新聞同期聲的運用有助于其現場報道真實性表現,對于增強電視新聞的真實性和感染力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近幾年來,由于電視從業人員良莠不齊,出現了記者拿著話筒到處伸的現象,新聞中各類人物也不管有無必要,都請其出畫面大講一通,使電視新聞屏幕充斥著大量水分,降低了一檔新聞的整體質量,倒了觀眾的胃口,所以現場報道時選好采訪對象是決定同期聲應用成敗的關鍵。
五、第一現場升騰新聞現場報道主題
關鍵詞出鏡記者;電視新聞;現場報道
電視新聞報道的特性就在于強烈的現場感和事件報道的時效性與同步性。在這一特性的要求下,新聞報道當中現場出境記者的作用顯得格外重要,其意義和價值已經超出簡單的新聞報道本身,而是代表著媒體的形象以及輿論的導向。成為研究電視新聞報道所必需面對的課題。電視新聞的報道形式與很多種,有一般消息的簡單處理,大多言簡意賅,突出信息量和時效性。但與之相對照,電視記者在現場新聞的出鏡報道,一般都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顯示了媒體對這一新聞事件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電視媒體之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強化新聞的重要性,是由于現場出境報道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新聞效果所決定的。從傳統意義上講,記者在現場是新聞報道的必需條件。這一點不論是報紙、廣播還是電視概莫能外。而電視新聞由于記者的出鏡報道,使得記者的身份和形象從隱性的幕后轉而來到臺前。因此比起其他媒體來說,電視新聞報道具有了獨特的手段和表現形式。記者出鏡報道既為新聞增加了現場感,也為新聞現場報道增加了記者參與的痕跡,將新聞報道的主客觀因素清晰可辨的統一到新聞報道中來。電視記者的現場出鏡報道形式多種多樣,總的來看分以下幾種:1)現場報道;2)現場探訪;3)現場評論。不論哪一種形式,都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
1現場報道
電視新聞節目當中我們經??吹诫娨曈浾叱霈F在一條新聞的報道的起始部分,手舉話筒進行現場報道。由于身處現場無論畫面還是聲音都強烈的發出來自現場的信息,給觀眾強烈的真實感和現場感。這種方式被普遍采用到新聞報道當中。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當中這種記者出鏡報道形式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現場報道記者與演播室的節目主持人先后對同一條新聞的導語或內容進行播報,造成重復。在遇到這種情況發生時,后期的新聞節目編輯往往會去掉記者現場出鏡的段落,以保持新聞節目的整體和連貫,因此這就對現場出鏡記者的報道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記者的現場出鏡報道不能是新聞導語的簡單重復,而是應該成為新聞報道的一個切入點。在這里,現場報道記者的身份不是一個出外景的主持人,而必須是一個帶著問題去采訪的記者,他需要發現現場的新聞事件有哪些值得拿出來強調的新聞點。而這個新聞點,必須就在新聞現場,而通過現場出鏡可以將該新聞點進一步強化突出,以達到通過現場報道為整個新聞增色的目的。目前,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播出的新聞報道,其記者出鏡的運用大多能夠很好地把握這一原則。不論是“一帶一路”這樣的大型系列報道,還是比較重要的時效性新聞報道,記者出鏡目的性強,記者現場把握能力和編輯后期選材能力都顯示出較高水平。但是在地方電視媒體的新聞報道當中,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尚缺乏嚴謹規范的訓練,現場抓取新聞點的能力,現場表達能力都有欠缺,如果后期編輯的要求也不規范,就會出現記者語言、行為、形象失當,現場報道與演播室導語重復等現象,影響新聞報道的質量,進而影響媒體的公眾形象。
2現場探訪
出鏡記者引領觀眾探訪新聞現場以期更生動、更直觀地報道新聞事件的方方面面,是現在的電視新聞節目經常運用的手段。它發揮了電視新聞報道的優勢,增強了現場感,同時也顯示了電視新聞記者突破簡單的現場報道程式,向更深入的現場報道發展推進的進取精神。“探訪”與“引領”本來是電視專題節目經常運用的現場報道手段,在旅游風光考古探險類節目當中更是屢見不鮮。而電視新聞報道當中,現場記者運用這樣的手段來報道新聞目前尚不多見。原因在于,這樣的報道方式經常受到報道題材和現場記者本身素質的限制,加之新聞報道的篇幅有限,因此,在實際報道當中較少運用。但是隨著電視報道記者隊伍的不斷充實,許多既具備新聞采訪經驗又擁有較強表達能力的專業電視新聞記者不斷涌現,他們能內能外,能寫能說,眼中有物,嘴里有話,腦有所思,筆下有神,這樣的“全才”電視新聞記者的出現,為電視新聞報道增添了眾多靚麗的色彩。基于電視新聞記者現場把握能力的現場“探訪”式報道,目前在電視報道中經常運用到重大新聞事件現場花絮報道、重要科學考察現場報道以及重大災害事故現場報道當中,這樣的報道往往最為人們所關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北京如何接待?南極北極珠峰科考,探險隊員們的工作生活如何?礦難、火災、地震、交通事故等突發事件現場救援的進展和難度如何?這些報道,無法用統一的、客觀的新聞通稿式的語言和程式化的鏡頭加以描述,所有這些都需要一個具有把握能力、發現能力、表達能力的現場記者來組織完成報道,而其最好的報道形式就是現場出鏡報道?,F場記者通過自己所處環境、所接觸的有價值信息、親眼所見并能與觀眾共同分享的特殊物品、細節,在電視鏡頭前,將其有重點、有邏輯、有次序的表達出來。通過強烈的現場畫面和聲音氛圍的營造,給觀眾更多的信息量,更真切地感受,應該說是將電視新聞的現場報道更大的優勢發揮了出來。
3現場評論
關鍵詞 電視新聞;報道;隱私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 G2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316-(2014)06-0057-1
新聞自由隨著新聞事業的不斷繁榮興盛,許多新聞報道中的問題也日益突顯。新聞報道中侵犯隱私權的案例這些年尤為突出。2011年11月在新聞媒體報道的“楊武事件”中,伸張正義的報道是新聞媒體的職責。但各大媒體記者卻為新聞侵害他人隱私權。殊不知,任何泄露他們私人信息的做法都意味著第二次傷害。如何進行正確的新聞報道,如何盡到媒體應盡的責任,如何避免不該有的失誤,如何自律,任何一個媒體人都應該從中得到反思。
1 新聞報道中的隱私權保護
面對新聞報道侵犯隱私權的問題,我們要更明確新聞中對隱私權的具體規范,從而在法律與道德的約束下更好的進行新聞報道。
1.1新聞侵害隱私權的有責主體。新聞侵害隱私權的有責主體的含義就是當事人的隱私被侵權后,由誰來承擔這個責任。大致可以分為如下三種情況:
1.1.1非職作品侵害隱私。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解釋規定:雜志報刊對需要發表的作品,必須嚴格審查,若發表的作品侵害第三者的名譽,影響到第三者的名聲,則作者和出版單位都有責任,作者和出版單位為共同被告。如果當事人可以選擇作者還是出版單位之一為被告,也可以把兩者同時列為被告。一句話總結:當事人有權選擇被告是單一的還是共同的。
1.1.2職務作品侵害隱私的。早在93年就有此規定,在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關于審查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規定:如果因為職務行為發生新聞報道和其他作品發生名譽權糾紛,作者和出版單位為隸屬關系,如果新聞報道或者作品為作者履行他的職務所導致的,那么只能列出版單位為被告。一句話總結,如果作者的行為為職務行為,又有隸屬關系,則責任主體為新聞單位。
1.1.3提供新聞材料引起侵害他人隱私權的。此類行為分為主動和被動。主動提供的,導致他人隱私權受到傷害,那么出版單位和提供者就為族人主體。如果是因為被動采訪,出版單位又不經過采訪者的同意,擅自發表該作品,導致其他人的隱私權受到傷害的,那么采訪提供者不承擔責任。如果采訪提供者對這些行為采取默示或者知道不采取積極行動的,導致他人隱私權受到傷害,提供者仍然要承擔應由的法律責任。
1.2新聞侵害隱私權的責任承擔方式。新聞侵害隱私權的責任承擔有如下幾種形式: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但由于隱私是真實的事實,只不過當事人不愿意公開,所以一旦泄露,很難再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而只能以前三種方式加以補償。這也是隱私權不同于名譽權的一個方面。
在明確新聞報道中的隱私權保護法律后,新聞人更應提高的是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們更要保持住新聞人的職業操守與道德貞潔。遵紀守法能做出更多更好的新聞報道。下面我們從更深的層次中分析新聞報道中的隱私權保護問題。
2 新聞侵犯隱私權的思考
2.1價值、利益層面。新聞的自由與隱私之間的博弈其實就是價值和利益之間的博弈,這種博弈是對當前社會特定狀況的反映。在利益沖突的條件下,公平問題總是表現為新聞報道自由與隱私權平衡機制的問題,也就是利益協調問題,于是公平問題就轉化為如何限權與保權的問題。
“個人自主的領域――其存在和行動的范圍不觸及其他人的自由的領域,即是我們所稱的隱私。它使個人有權利使自己與其他人隔離開來,從公共生活中退回他自己的私人領域,以按照他自己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愿望和期望塑造自己的生活?!?這段話說明新聞報道應嚴格遵循符合“公共利益合理關聯”原則,即在保護公益的時候對公眾人物的隱私權比普通當事人高,不同條件下新聞自由和隱私保護需求經常會造成兩者沖突的根據,甚至加劇或者緩沖和沖突的因素。擁有足夠權力而又極可能違法或的政府而言,公民渴求能尋求一種通過新聞媒體加強對政府的牽制作用。
2.2規范層面。遵循“法律均衡原則”,即意味著在處理新聞報道與隱私權保護,要在法律、政策條文與源于處境公平的訴求之間取得平衡。一方面規范新聞人報道的權責,另一方面對公眾人物的報道尤其以有權官員隱私的權限進行政策及法律的明晰化。
如何判斷某種權利安排的正當性,筆者依據經濟共和主義的觀點認為在一個共同體當中,其正當性是某種經濟結構和文化傳統的約束下,在不損害任何一個成員的生存和基本尊嚴的前提下,能夠增進該共同體的總體利益。對新聞報道首先要考慮的是:這樣做會不會損害公眾的隱私權,會不會帶來公眾利益的增進。如果不能滿足這些條件,那么這種改革的正當性就存在問題。
與此同時,注重“權利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這就需要對新聞的規范在新的報道方式出現時,在新的問題愈發凸顯時,及時調整、補充,達到法律層面真正的動態平衡。
主流新聞“親民”化
所謂親民化,就是從老百姓的角度,在重要政經新聞中找到老百姓關注的內容,并且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解讀。以往,重大政經新聞總是高高在上,堆砌著政治詞匯、專有名詞,讓老百姓敬而遠之。這樣的八股文,不僅國內老百姓不愛看,境外人士也不能接受。某衛視頻道為了宣傳本省的經濟增長情況,播出了題為“上半年全省經濟呈現四大亮點”的新聞消息。消息說:“經濟增長穩定協調、結構升級、區域共榮、投資消費共同拉動,是我省上半年經濟發展的四大亮點?!边@條報道源于統計部門的新聞會,解說詞是統計數據的翻版,羅列著諸如“固定資產投資、產業層次、農業結構優化、服務業增加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等術語。畫面是工農業生產方面的資料鏡頭,呈現出典型的聲畫兩張皮模式。這樣的消息通過衛星傳輸到境外,由于政治隔膜和文化差異,其傳播效果將會怎樣,是顯而易見的。
可喜的是,隨著“三貼近”要求的不斷深入人心,從中央到地方的電視媒體,在重大政經新聞報道方面有了明顯改觀,讓黨和政府的聲音通俗易懂地被老百姓接受。比如同樣是來自統計部門的經濟數據統計消息,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是這樣報道的:“年中:大賬小賬看變化,城鄉居民話增收”。報道開宗明義:“國家有大賬本,百姓有小賬本。國家宏觀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百姓家里也有了新變化。”
那么,百姓家里有了哪些新變化呢?記者在山東曹縣,采訪了農戶高明一家。高明掰著指頭算了自家的收入賬:“一畝地除去種地的開支化肥農藥成本,純收入500多塊錢,比去年多收入100多塊錢。再加上兩個在外務工的孩子每月寄來的1000塊錢,咱家上半年的收入就比去年增加了2000多塊”。接下來,記者在北京市東城區低保戶王大山家里了解到,王大山現在每月收入八、九百元,“今年開銷呢,出去玩啊、看電影、帶孩子參加活動這方面支出增加了,生活質量比去年提高了?!庇谑怯浾叩贸鼋Y論:“以高明、王大山為代表的絕大多數城鄉居民在‘十一五’開局之年分享了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實惠。他們小賬本上的變化,正與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增幅加快、物價漲幅回落的統計數字吻合?!?/p>
同樣是來自統計數字的報道,生動、鮮活程度大不一樣;對內的貼近感不一樣,對外的吸引力也隨之增大。
新聞解讀延伸化
從現實情況來看,社會新聞或稱民生新聞在國內觀眾中的影響不可小覷,這就促成了各家電視臺競相興辦此類欄目。業界的慣例是,所謂“民生新聞”一般都在地面頻道播出。因為地面頻道不上星,境外看不到,屬于內宣范疇,管理尺度寬松一些不要緊。
可是,地面頻道雖然不上星但卻上網。其中,有的被本臺網站轉錄播出或實時播出,有的被網民錄制后上載視頻,放在網上供網民點擊收看。節目視頻一旦上網,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往往不亞于衛星頻道。尤其是被網民放到網絡上的視頻,其價值評判基本取決于點擊率,故而在內容和形式上往往追求“爆炸性”效果,越是不愿意在境外曝光的東西,偏偏越是容易在境外“走紅”。
解決上述情況,無論采用“堵”或者“疏”的辦法,都不可行。堵,堵不?。皇瑁瑏聿患?。只有在源頭上自覺理順收視率和社會責任兩者的關系,牢固樹立“內外一體”的意識,才能收到良好的實效。例如,現在飼養寵物的人多了,狗患也就隨之增多。在眾多的“狗咬人”新聞中,揚州電視臺的一條報道與眾不同:一位市民被狗咬傷,記者窮追不舍,硬是從一起鄰里糾紛,引發出城市居民養狗的安全問題。這條新聞被分解為10個報道環節,小標題分別是“黃沙沒買成,膝蓋被狗咬”、“狗主人態度不好”、“養狗是為了防小偷?”、“養狗為患”、“大人小孩都被狗咬”、“寵物狗也翻臉”、“狗咬了不能大意”、“90%以上的狂犬病人會死亡”、“市區有一半的狗屬于黑戶口”、“觀眾調查:您認為應該如何控制狂犬病的發生?”
這樣的報道有深度,有理性,在形式上一氣呵成。它沒有回避城市狗患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并沒有刻意追求聳人聽聞的效果,而是理性地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呈現出負責任的姿態。對于這樣確確實實事關民生的新聞話題,境外人士也會感興趣,甚至可能結合境外當地飼養寵物情況,一起參與討論。
報道規范國際化
發展中國家(地區)的電視報道意識,有一個和國際社會接軌的進程。具體來說,就是在報道規范上和國際慣例接軌。這種慣例,是發達國家在長期的文明進程中,不斷探索形成的,有著穩固而廣泛的公信力和約束力,對社會的文明進程起著支撐作用,值得借鑒。
2006年7月7日,北京警方召開公開處理大會,31名犯罪嫌疑人均頭戴黑色頭套,被帶至會場接受處理。當日,美國中文電視臺即以《保護隱私,北京嫌犯首次帶黑色頭套》為題,對此事進行報道,并特別強調:“這是犯罪嫌疑人首次被允許戴上頭套,目的是防止其在公眾面前曝光,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合法權利?!?/p>
再看香港翡翠電視臺對一起勞資糾紛的報道。因不滿資方解雇,失業者按警方批準的線路游行至資方公司門前。游行者佩戴護目鏡和手套,相繼向一只大紙箱里摔瓷碗,以示對失去飯碗的憤怒。因為碎瓷片都散落在紙箱里面,所以這種抗議方式不會造成任何傷害。
關鍵詞:電視新聞;新聞故事化;表現方法
所謂的電視新聞的故事化,就是通過電子技術把已經發生或者是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文學化的編制。在以尊重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以故事化的形式進行新聞報道,這是一種新聞傳播的藝術手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思想表現的升華。
一、尊重事實真實再現
新聞報道的前提就是通過采訪來了解或者是收集新聞素材。作為一名電視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采訪過程中,肯定會遇到某些不善于表達自己的人。因此,在進行采訪前,就需要先與受采訪的對象進行溝通。比如:通過打招呼,拉進彼此間的距離,然后向受訪都講述清自己所想要采訪的內容以及重點,讓受訪都有心理準備在采訪時才會更好的交待清楚整個事件的經過。以往在記者進行采訪時,還會出現某些喜歡夸大事實的人,甚至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編造謊言。這些問題的存在,就需要電視記者在日常工作中提升業務能力,具有較強的分析能力,保持清醒的頭腦。在進行采訪時針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的了解。對于受訪對象不要進行誘導,需要進行多方求證后收集不同意見,最后對采訪內容和采訪筆記進行反復核實。從而才能在尊重新聞事實的基礎上,確保所報道的新聞具有真實性與準確性。此外,作為電視新聞記者在進行第一線采訪時,需要通過仔細的觀察,來洞察整個新聞事件中的某些有價值的或者是有說服力的細節,再通過故事講述的形式,把整個新聞事件真實的在觀眾面前進行展示。
二、合理運用藝術化形式提升新聞報道品味
現在越來越多的新聞報道為了能夠起到感染觀眾與吸引觀眾的目的,都采用了電視新聞故事化報道形式。因此,要能真正對觀眾起來這兩個目的,就需要以藝術化的敘事方式來進行報道。可以把整條新聞線索中,所隱藏的或者是比較容易吸引觀眾興趣的新聞元素進行充分的發掘。把握住敘事的情節,千萬不能出現低俗化的問題,從根本上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品味。藝術化的敘事方式,對于電視新聞工作者來說,是一種新的挑戰。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之外,還需要通過自學與培訓的方式,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只有適當合理地運用好藝術化敘事方式,才能真正意義上的提升電視新聞故事化的品味。
三、尋找適合的切入點增強受眾的關注度
好的故事化新聞報道,可以通過巧妙的敘述,而達到傳遞信息或者是達到大眾認識的效果。因此,尋找到一個適合的故事切入點是非常關鍵的。這個關鍵所在不僅是能否把后續報道繼續下去的重要因素,更是展現整個新聞故事情節的源頭。通過一個適合的切入點,可以吸引到觀眾是否想要對整個新聞報道下一個情節進行觀看的有力支撐點。這個切入點,可以是新聞事件,也可以是事件中的人物,甚至可以直接是事件的結果。以這個切入點,把整個新聞事件進行連接,更加能讓新聞報道具有連貫性。例如:可以在進行新聞故事報道時,通過對新聞事件主人公的心理活動、生活觀念以及導致事件發生的影響因素來進行對應整理。一定要保證故事的平衡度與連貫性,從而才能增加對更多受眾地吸引,才能為后續報道奠定基礎。
四、增加情感要素提升影響力
一個新聞故事化報道,是否具有可看性。評定的標準在于是否在報道中增加進情感要素。因此情感的感染力,決定了整個新聞報道的受眾影響力。新聞故事的質量,很大程度的評定在于是否能對受眾產生極強的感染力。相比來說在所有的新聞報道中,情感要素是最難以把握的。相對于較為流行的“沖突構架”的表現方法來看,情感要求會出現蒙蔽、面子或者是隱私等問題的存在,例如在《重慶最“?!贬斪討簟愤@則電視新聞中采用了沖突框架,全篇均是圍繞拆遷房屋拆與不拆矛盾展開,開發商與拆遷戶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配合觸目的電視畫面,這樣的一種沖突框架最大限度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所以在進行新聞故事化報道時,整個新聞事件的情感真實程度也是形成故事新聞影響力的重要因素。
五、選擇適合題材避免盲目追捧
新聞故事化是一種新聞信息的傳遞手段和表現方法。這種表現的手法具有許多的優點,但是也存在有一定的缺陷,如果處理不當會給新聞報道帶來不良的影響。原因就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機構,過渡的追捧故事化形式進行新聞報道,導致新聞流于淺薄和虛假危險,無法得到大眾的接受。其次,過渡的表現形式。有的故事化新聞報道整個情節設計過于曲折,會讓人感覺是有意安排或者是設定,沒有了原有的說服力。因此我們在進行故事化新聞報道時,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通過對整個新聞事件進行合理的、可控的、適度地進行故事化。選擇好適合的題材進行編制,不可盲目性、簡單化的把新聞進行故事化表現。故事化新聞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讓大眾通過故事化的新聞去進行感受,從中得到某種感悟。從某些層面上豐富了新聞報道的表現手法與表現內涵,以達到最好的新聞報道以及宣傳效果,這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的使命。
總之,對于電視新聞故事化的表現形式還有許多種,界于篇幅的限制,今天就作一些簡單的探討。同時,電視新聞故事化是一種人文關懷的體現,電視新聞故事化的表現手法雖然好,但是應用不當,也會引導許多不好的后果。為了避免故事化新聞出現娛樂化、低俗化的情況發生,除了要把握好適度的原則之外,還要更多的考慮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胡啟帆.淺談電視新聞節目的敘事藝術[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09).
[2] 岱青.關于電視新聞的故事化模式[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1,(17).
[3] 張瑩.電視新聞故事化探析[J].新聞傳播,2010,(06).
[4] 紀巍.電視新聞故事化問題研究[J].理論界,2007,(06).
關鍵詞 電視新聞;采訪;現場記者;提升質量措施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73-0009-02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指的是記者在現場對新聞事件發生原因、發展過程進行報道的形式。這種報道形式通過鏡頭對現場環境和動態進行展示,以及記者采訪過程中現場報道的可理應用,能夠極大地增強新聞的現實感,使新聞報道更具深度,從而使新聞報道更加準確和豐滿。而記者作為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核心環節,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完善采訪技巧才能使現場報道質量得到有效保證。
1電視新聞現場采訪報道的作用及其優勢
運用現場報道形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把電視媒體的優勢凸顯出來,而且可以拉近受眾與電視媒體間的距離,具體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現場報道形式能更好地體現出新聞真實性
在電視新聞報道中,通過記者在現場面對觀眾(攝像機)對事件進行簡單的敘述,電視畫面在恰當的時機對現場場景予以展示,再跟隨記者對事件現場的目擊者、當事人及相關人員的采訪,能夠使受眾通過屏幕對現場情景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從而使媒介與受眾間的距離有效地縮短了,能極大地增強新聞傳播效果。
1.2 現場報道能夠使新聞現場感得到極大地增強
在新聞現場,電視記者往往是新聞事實的見證人、目擊者,甚至就是參與者。通過記者現場的觀察與報道,引導受眾聽到、看到新聞事件最真實的一面,從而讓受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新聞報道的可視性和可信性都得到極大地增強。
1.3 新聞報道的深度能夠通過現場報道形式得到增強
電視新聞記者現場對事件相關人的采訪,能夠通過被訪者的敘述,使表面上抽象的話題得以發展,進而迅速實現采訪主題的有效深入。此外,通過適當的同期聲語言來進行較深層次分析,可使新聞深度進一步增強,使新聞內容引起更多受眾的關注,引發他們探究事件深層次意義之所在。
2 提升電視新聞記者現場采訪質量的有效措施探討
2.1 前期準備工作是提升電視新聞記者現場采訪質量的重要基礎
電視媒體的現場新聞報道若想獲得成功,前期做好充分準備工作是重要的基礎。前期的準備工作不僅包含對被訪者的選擇與了解,還包括提問設計、提問順序,以及針對不同情況下被訪者回答的應對方案等。同時,在進行現場報道前,記者應依據具體報道內容,對報道過程中應采用的動作、神態和語調預先做好準備。
此外,電視新聞的現場報道前期準備工作,還包括極為關鍵的一點,那就是現場記者能否具備深刻觀察力和敏銳視角,在復雜紛繁的新聞報道過程中,迅速識別新聞要素的價值并準確予以把握。在報道前應把握新聞實質,分析問題原因所在,這樣才能在現場報道中抓住主要問題,通過不同視角,從細微處切入,由點及面對新聞現象的本質進行深入報道和分析,增強報道過程的延續性。
2.2 要提升現場采訪質量,記者情感的適當投入和表達不容忽視
由于人們對客觀事物或對象的不同,產生的情感也不相同,或愉快或憂愁、或高興或悲傷、或喜愛或厭惡等。就電視現場報道而言,這是一個心靈碰撞互動的過程,是情感交流的結果。因此,現場采訪報道過程中,記者應對受眾情感的需求予以充分滿足,以真情實感打動受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通常來說,記者走入新聞現場,尤其是重大事件新聞現場,其心情也是難以平靜的。因為他感受到了現場的聲音、味道、情形,情之所至激動、亢奮也就不足為奇了。此時,以平靜心緒對新聞事件進行真誠、直實的表達就至關重要了。
電視新聞記者首先應當是情感豐富、品德高尚的人。這樣才能言行一致,敢于堅持真理,才能發掘出感人的事物并將其報道出來,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動受眾的心,才能使被訪者和受眾產生信任感。這種真摯感情的投入,能有效拉近采訪雙方的距離,消除被訪者緊張感和陌生感,愿意敞開心扉與你交流,從而將新聞報道中感人至深的情感挖掘出來,充分展現在受眾面前。
2.3 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中記者采訪中的語言技巧為報道質量提供有力支持
2.3.1 提問需直奔主題
新聞現場報道的選題確定后,向受眾傳遞什么信息,也就是采訪報道的主題必須明確。采訪記者應緊緊圍繞報道主體進行提問,不要忌諱問題尖銳性與否,這樣才能實現現場采訪報道的目的??梢哉f,記者只有立體式、全方位地了解事件真像,防止采訪報道內容偏頗或是失實,在確定報道主題后,具體如何實施提問以達到預期報道目標是極為重要的。
2.3.2 現場報道采訪的語言邏輯性要強,還要有一定的藝術感
在現場報道中,節目的組織者是記者,他除了對報道主題了然于胸外,還應針對現場具體情況隨機應變,特別是伴隨著事件發展變化,利用新聞現場來吸引受眾關注,這也是電視新聞現場報道提升提視率的關鍵環節。對于記者而言,在新聞現場能否發揮作用,成為新聞報道中畫龍點晴之筆,決定著報道精彩與否。換句話說,在新聞報道現場,記者不能給受眾以與畫面無關之感。面對攝像機記者就是面對電視機前的廣大受眾,拿著話筒對新聞事件及當事人進行采訪,透過鏡頭為受眾展現現場環境,使受眾了解想要了解的東西,如同親歷新聞現場一樣。這就需要在報道、采訪過程中,注重邏輯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用電視的空間特點,報道偶發性、動態性的新聞事件,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受眾參與交流的欲望,使新聞報道充盈著人的情感和智慧,并在報道語言中自由地流淌。
2.3.3 現場采訪報道要對畫面難于傳達的內容予以表現
記者的現場報道不應當是現場簡單描述,而應當盡量給予受眾畫面難以表達和理解的內容。不只要傳遞給受眾以事實,還要表達對事件的立場和觀點。也就是通過記者采訪、報道語言,把新聞事件內在事物間的聯系及背景清晰地展示在受眾面前。
2.3.4 現場新聞報道為強調事件的動感應多用現在進行時態
現場報道是與新聞事件同步發生、發展的。因此,現場記者應盡可能地多用現在進行時態進行解說,這樣,可以充分體現現場記者即興報道的特點,不僅能夠增強報道的現場感和目擊感,還能增強現場報道的感力與真實性。
3結論
集對新聞信息的報道和評析于一體是電視媒體現場報道的最大優勢所在。它能夠突破時空的制約,將新聞評析發揮到極限。只有進一步注重現場記者的作用,才能為提升電視新聞現場采訪報道質量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