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1 17:25: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學生需求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外貿英語;職業素養;需求分析
近年來,經濟發展的深刻變革和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造就了新的職業和更高的職業要求,從而需要更新更高素養的人才。在這種背景下,“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就成為應用技術型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1]職業素養已經逐漸成為企業對人才的評價標準。在企業看來,職業道德、誠信、服從意識、正確看待大學生的身份等職業素養內容成為他們在聘用人才時更加看重的要素。本研究對應用技術型高校外貿英語專業大學生職業素養的需求情況進行探索,為教學活動提供參考,以便于培養更高素養的人才,滿足企業和社會的需要。
1理論綜述
(1)職業素養。職業素養是指從業人員在一定文化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在包括一定人文知識、科學知識、職業能力、職業行為、職業道德等方面所進行的勤奮學習與涵養鍛煉的工夫,以及在所有這些方面已達到的綜合水平和表現出來的穩定綜合品質。[2]構成職業素養的核心要素根據個人研究的側重點和定位不同而各異。[3]有的研究者將核心要素分解為若干一級要素,各個一級要素再進一步細分為多個二級要素。具體的核心要素會有所不同,或內涵一致而核心要素具體表述不同。陳再兵將職業素養首先劃分為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四個一級要素,其中職業道德包括職業操守、職業義務和職業職責等二級要素。[4]楊千樸認為,職業素養的一級要素除了包括職業技能外,還包括職業通識、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尊嚴、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就業創業能力等。[2]其中,職業技能、職業行為是支撐職業人生的表象內容,是人們看得見的,屬于顯性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理想等是職業素養最根基的部分,是人們看不見的,是隱性職業素養。[5]這兩類職業素養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關系。裘燕南[6]則認為,職業素養是職業人在從事某種職業時所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不僅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職業道德及豐富的職業情感、良好的職業習慣,而且還需具備社會適應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社會實踐能力、自學能力等職業素養。不同的研究角度造成劃分標準不一致,因此有學者強調要將職業素養核心要素與具體特定的職業緊密聯系起來進行界定,他們認為“職業素養”更重要的是應該體現專業或職業特點。[7]
(2)需求分析。根據Brown的觀點[8],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亦作needsassessment需求評價)是指系統收集和分析所有客觀以及主觀的信息來解釋和確認合理的課程目標,使得課程目標能滿足學習要求。它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分析他們的需求,來設計出相應的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方法體系。[9]需求有不同的觀察角度。Hoadley-Maiment提出“需求分析三角”的理論:即需求信息主要由教師覺察的需求、學生覺察的需求及公司覺察的需求三方面組成。[10]Berwick則把需求分為覺察需求和意識需求。前者是教育者以他人的學習經歷為依據而設立的需求,后者指學習者以自身認知的需要或愿望為依據而建立的需求。[11]他強調需求也應包括學生以外相關人員如教師以及潛在雇主等所覺察到的需求。因此,有研究提出除了學習者自身認知的需求外,還要把教師和企業雇主等那些與學習者學習休戚相關的人對于學習需求的感知情況考慮進來,以增加研究的全面性。[12]需求有不同的種類。Hutchinson&Waters提出將需求分為三類:①需要(necessities),即學習者為能有效使用所學東西而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②愿望(wants),是學習者面對特定場景而想要學習并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是個人的主觀學習意愿;③欠缺(lacks),即學習者學習的目標水平和他們現有水平間的差距,是學習者認為自己存在的不足。[13]RichardMead關于學生學習動機的研究指出,這三類需求可以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14]在外語界,需求分析理論最初應用于外語教學領域中專門用途英語(ESP)的教學。[12]Richterich于1972年第一個提出外語教學的需求分析模式。[15]在此后的外語教學過程中,需求分析是外語教學課程設計的基礎,也是教師選擇教材、確定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活動和評估教學的依據。[16]在設置一門外語課程時,需求分析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啟動步驟”,成為首要條件。[17]無視需求分析而進行的外語教學活動不能真正了解學生個體和社會的需求,因而具有誤導性。[18]要避免教學的盲目性,施行有效的教學,必須首先了解需求。要培養出較高職業素養的學生,必須從特定職業的角度來具體討論才有意義。外貿英語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外貿相關職業,從實際出發弄清楚他們的職業素養核心要素的需求情況怎么樣、需求的原因是什么,這樣得出的結果更具針對性,可以為相關的教學培養活動提供參考。
2研究設計
(1)職業素養核心要素的確定。本研究通過特爾菲咨詢法確定針對外貿英語專業的職業素養核心要素[19]。在具體的操作中,組成一個由20名外貿專業學生、10名外貿專業任課教師和15名外貿企業人士組成的咨詢小組。研究者設計好咨詢問卷,發放給咨詢小組成員,運用特爾菲法進行兩輪咨詢,對職業素養要素進行初步篩選、聚類和歸并,得到咨詢意見相對集中的“職業能力、職業道德、職業行為、職業意識、職業理想”等5大第一核心要素以及與各第一核心要素相關的第二核心要素。
(2)研究對象。本研究通過一項問卷調查,以珠三角地區高校的在校外貿英語專業大學生、教師和企業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初步考察。
(3)研究方法。本研究擬采用Hutchinson&Waters的需求分類和Hoadley-Maiment的“需求分析三角”理論來搭建調查問卷的框架,同時參考童山東的研究[20]編制調查問卷的題項。
3結論
關鍵詞:長期進修留學生 閱讀課課堂活動 需求分析
閱讀是一項涉及面廣并且很復雜的技能,是一種語言綜合能力。閱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從外界獲取的信息量,從而對人們的生活和交際具有極大的影響??茖W研究表明,在感覺器官接受的信息總量中,視覺占83%,聽覺占11%,其他器官占6%。顯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閱讀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鞏固語法知識、擴大和積累詞匯、訓練閱讀技巧、培養閱讀習慣、逐步獲得獨立閱讀能力的必要途徑”(張樹昌、楊俊萱,1985:79-84)。閱讀課上的課堂活動如何設計,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本文擬在對長期進修留學生的需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外漢語閱讀課課堂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對象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長期進修留學生,包含初、中、高不同等級,學生來源包括歐美、日韓和東南亞等國家。
2 研究工具
調查問卷經過訪談、預調查、評估和調整幾個階段設計而成。問卷對調查對象設置了水平、地區和性別三個維度,采用單項選擇與多項選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錄入與分析使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考慮到文章篇幅,我們在進行數據分析時,對不具有顯著差異的維度不在文中提供數據說明。
3 數據收集
問卷調查過程在上課時間完成。需求分析問卷分別發放266份,回收266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255份。有效率95.9%。
二、數據分析
1 留學生對閱讀課課堂活動的需求
(1)排列第一位的項目選擇
表1全體學生在閱讀課上的課堂活動上排列第一位的選擇頻次
對不同選項的頻次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X2=52.09,df=4,p0.05,說明不同地區的留學生在選擇偏好上沒有顯著差異。他們都認為A項(老師詳細地講解生詞和語法)是最好的選擇。
表二不同水平留學生在閱讀課上的課堂活動上排列第一位的選擇頻次
卡方統計結果顯示:X2=18.16,df=8,p
表3不同水平留學生在閱讀課上的課堂活動上排列第一位的選擇比率
從上表可以看出,初級學生對A項和B項的選擇比率遠高于其他項,中級學生的選擇比率在A(老師詳細地講解生詞和語法)、B(在閱讀課上也有說話方面的活動)、C(老師讓我們閱讀報紙和雜志)和D項(老師給我們布置一些對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有幫助的閱讀作業)之間,并且比率比較分散;而高級學生則是在五項(E,老師給我們提供除了課本以外的別的材料)選擇中更趨于平均。
考察不同性別留學生在閱讀課上的課堂活動上排列第一位的選擇頻次,對不同選項的頻次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X2=0.54,df=4,p>0.05,說明不同性別的留學生在選擇偏好上也沒有顯著差異。
(2)排列第二位的項目選擇
表4全體學生在閱讀課上的課堂活動排列第二位上的選擇頻次
對不同詵項的頻次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X2=10.57,df=4,p0.05,說明不同地區的留學生在選擇偏好上沒有顯著差異。他們都認為D項(老師給我們布置一些對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有幫助的閱讀作業)是最好的選擇。
考察不同水平留學生在閱讀課上的課堂活動排列第二位上的選擇頻次,卡方統計結果顯示:X2=384,df=8,p
考察不同性別留學生在閱讀課上的課堂活動排列第二位上的選擇頻次,對不同選項的頻次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X2=5.11,df=4,p>0.05,說明不同性別的留學生在選擇偏好上也沒有顯著差異。
三、討論
1 調查結果分析
筆者在為閱讀課制作需求問卷之前,對擔任閱讀課的部分教師和學生進行了訪談,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如下一些在閱讀課上經常出現的課堂活動:A項(老師詳細地講解生詞和語法)、B(在閱讀課上也有說話方面的活動)、C(老師讓我們閱讀報紙和雜志)、D項(老師給我們布置一些對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有幫助的閱讀作業)、E(老師給我們提供除了課本以外的別的材料)。
根據調查結果,留學生在閱讀課上對A項內容最為偏愛。留學生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還沒有掌握大量的漢語詞匯和準確的語法規則,因此語言知識在閱讀中起重要作用,詞匯與語法知識是閱讀理解中非常關鍵的兩個組成部分。孫曉明(2003:35-39)總結了國外專家和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后,指出第二語言閱讀是語言的問題,而非閱讀的問題。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留學生對生詞和語法的學習極為重視,成為對閱讀課的第一需求。因此,閱讀課教師應該在詞匯和語法的講解環節予以重視。但同時也要注意過猶不及,因為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習者的語言交際的能力,講解過多勢必造成學生在學習語言時對老師過分依賴的嚴重后果,使教學陷入單方輸入、被動接受的靜態模式,語言學習的目的難以達到。那么,閱讀課教師應該如何有效地講解詞匯和語法知識,是閱讀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對于閱讀課教師在講解環節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互動”,應該對講解環節精心設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對新知識的學習中,在雙邊的互動中。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此外。D項成為留學生對閱讀課課堂活動的第二大需求。此項數據表明留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渴求。事實上,課外閱讀對第二語言學習者大有裨益,成功的第二語言學習者大多得益于大量的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不僅能使讀者鞏固語法,增強語感,促進對目的語語言文化的整 體了解,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更重要的是閱讀能創造詞匯習得的絕好語境。讓學習者有機會沉浸在目的語的大量輸入中。彌補課堂教學閱讀量不足的缺陷,使詞匯量實現增長(劉暢,2002:2)。但遺憾的是,目前可供留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非常少,這也給閱讀教師提出很大難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對外漢語教學界應根據學生的需求,組織編寫適合留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在這方面,我國英語教學界的經驗值得借鑒。
除此以外,在此項調查結果中,我們發現留學生在水平維度上存在差異。初級學生比較需要A項和B項:中級學生對A、B、c和D項都比較需要;而高級學生則對五項都比較需要。結果顯示,除了所有調查對象共同需要的A項以外,隨著學習水平的提高,對閱讀課課堂教學的需求呈現出逐級增多的態勢。而且,初級學生更關注閱讀課堂的交際性,中高級學生除了關注交際性以外,在有助于提高閱讀能力的學習策略方面給予了特別的關注。
2 啟示
首先,我們認為第二語言教學閱讀課堂中的交際性活動應該引起閱讀教師的充分重視。我們同意李世之(1997:78-81)的看法:“閱讀,最終目的是理解。但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理解,而是語言能力的形成?!倍喾N課堂活動的配合訓練對提高閱讀能力是有必要的。交際性的活動也可以提高學習者的閱讀興趣,學習者對閱讀能否產生濃厚興趣是閱讀教學成敗的關鍵。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應盡量減少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的教學活動。當發覺學生注意開始分散時,應注意形式和內容的適當變換或穿插其他活動,使閱讀教學經常保持新鮮的感覺,學生樂于接受(朱益華、肖仕瓊,2006:93)。閱讀課堂上的交際性活動要求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習者進行參與式的學習。在參與式的學習組織形式中,學生圍繞閱讀材料中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交流,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閱讀是他們進行交流和思考的工具,學生通過閱讀積極學習新的知識。實質上,參與式的學習組織形式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以及閱讀材料對于學習者的關聯性,因此參與式的學習組織形式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王曉平、胡嬌,2006:63)。
其次,中高級學習者在此項需求中,表現出了對閱讀學習策略的重視??偟膩碚f,我們發現中高級學習者認為閱讀量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保證。閱讀的熟練程度取決于閱讀量。熟練的讀者對詞的再認是迅速而自動化的,很少發生阻斷,能使詞的意義很快用于更高水平的加工(何濤,2002:21)。吳勇毅(2007:42)的研究也指出成功的漢語學習者會有效地應用認知學習策略,他們會課后閱讀漢語讀物,用漢語思維,避免使用母語等,而且水平越高的學生用起來越是得心應手,而水平越低的學生越難使用,甚至無法使用。在我們的調查研究中也發現。相對于初級學習者而言,中高級學習者會對增大課內外的閱讀量有特別的需求。心理學家曾作過實驗。證明為了掌握某種知識和技能僅僅投入適量的學習的效果不如過度的學習,即所謂的“過度學習效應”。當然,“過度”也有極限,據實驗證明,一般來說學習程度以150%為最佳。要達到“過度學習”就必須有足夠的學習材料,且必須保證一定的復現率(高小亞,2006:16)。在第二語言閱讀過程中,對于學習者來說,在初級階段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閱讀技巧,隨著閱讀文本難度的增加,到了中高級,對語篇以外的文化知識,包括風土人情、習俗、民俗等內容建立起來的知識結構的掌握對于理解讀物也至關重要。因為“足夠的語言知識,迅速識別詞義的語言運用技巧,一定的背景知識和運用相關知識進行預測、推理的閱讀技巧是讀者進行有效閱讀的必要條件”(丁毅偉,2004:17-18)。而所有這些條件都要以廣泛閱讀、大量閱讀為基礎。大量的閱讀是擴大詞匯量、掌握語法知識和文化知識,進而提高漢語水平的重要保證。此外,我們認為,留學生對更廣泛閱讀的需求,也與對外漢語閱讀教材內容有一定的滯后性有關,這也要求對外漢語閱讀教材的編寫者應該在教材的時代性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
四、結論
綜上所述,根據留學生對閱讀課課堂活動的需求分析結果,閱讀課教師不但要在教學中以互動的方式對課文作必要的講解,傳授必要的語言知識,還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和技能進行廣泛的閱讀和其他的語言交際活動。
留學生對閱讀課課堂教學活動的需求分析結果可以為今后進一步改進漢語閱讀教學提供依據。近些年,隨著國外外語閱讀教學理論和實踐的蓬勃發展,新的理論、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涌現,對外漢語閱讀課的教師,在選擇適合的教學模式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真正以“學”為中心,以“學習者”為中心,從而更好地推動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丁毅偉.第二語言閱讀認知觀.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2]高小亞.生詞與課文的關聯度研究.四川大學碩士學位畢業論文。2006.
[3]何濤.對外漢語閱讀教材研究一中級漢語閱讀教材生詞童統計分析.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碩士學位畢業論文.2002.
[4]李世之.關于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世界漢語教學,1997,(1).
[5]劉暢.論課外閱讀.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碩士學位畢業論文.2002.
[6]孫曉明.第二語言學習者句法知識與閱讀能力.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5).
[7]王曉平,胡嬌.提高閱讀興趣的教學策略研究――國外關于閱讀興趣的研究給我們的啟示.江西教育科研.2006,(2).
[8]吳勇毅.不同環境下的外國入學習策略.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學位畢業論文研究。2007.
【關鍵詞】學習興趣 課堂管理 教學模式
為了充分了解我校汽車專業學生現有的英語學習現狀,以及影響他們英語學習的各方面因素,在掌握具體情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相應措施,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也為了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提高和發展,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為積極主動的學習,教學共進。我校做了這次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一、學生自身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有待提高
大部分同學對英語學習興趣不濃。如在調查“你對學習英語的興趣如何?”這個問題時,選“A.特別感興趣”的只占10%;選“B.比較感興趣”的占20%;選“C.不太感興趣”的占15%;選“D.“一點也不感興趣”的卻占55%。又如在調查“你學習英語的最主要目的是”一題,選“A.有”的占13%,但是選D“應付考試”的占60。 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就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芭d趣就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情趣和教學是休戚相關的,心情愉快、心平氣和、自信樂觀等積極情緒能強化智力活動;相反,心情煩躁、情緒壓抑、心理反感等消極情緒則抑制智力活動。作為英語教師的我們可以在導入新課時注重導入的新穎性,比如名言、故事、歌曲、游戲、視頻等導入新課。在記單詞和課文方便,教師可以運用口訣法、圖片投影、創設語言情境、變抽象為直觀等方法積極培養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尤其是汽車英語的興趣。
二、教師必須樹立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
總體說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不夠。如在調查“你覺得自己的英語成績還有可能提高嗎”一題時,選“C.不可能”的占65%;選“B.有可能”的占20%。在調查“你對學習英語有信心嗎”一題時,選“C.沒有”占64%。雖然一方面反映出學生自我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學生的自信心不足。這是影響學生英語學習質量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所以,作為老師就不能單純的以考試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學生;不揭學生的“短處”,避免其出丑;尊重、信任學生,不輕易作出壞的評價……更重要的是,我們老師應看到學生人性的美好,看到每個學生都有追求進步、積極向上的傾向,都有聰明、好學、向善的一面。老師應該正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允許并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老師要有意為那些有學習困難的的、經常失敗的學生創造條件,讓其獨立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任務,并借此當眾表揚,給個鼓勵,讓學生盡可能的體驗成功。漸漸地,學生看到了自己的進步,體驗到了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喜悅。自信心也在自然而然的恢復。
三、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急需轉變
作為一種外語教育,英語教學也必須注重課堂教學模式。教師除教授知識、方法和善加引導之外,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自身的發展,尤其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比如在調查“在上課時,你習慣采用哪種方式學習”這一題時,有55%的學生選擇“C. 不聽老師講,自己看書學習”,有15%學生選“D. 只聽老師講,從不記筆記”。這就要求我們英語教師首先應做到優化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課堂教學的設計,必須了解、熟悉、掌握教學內容,明確教學大綱,要求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通過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使目標教學落到實處。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應努力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圍繞學生能力素質的發展進行教學。必須積極鼓勵學生參與進來,不能讓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避免老師講老師的,學生玩學生的。再次,作為老師光有埋頭苦干的精神是不夠的,還要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要向教學科研要質量,要效益,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上課水平。這既是基礎教育深化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讓學生親其師的必然要求。
四、必須改變學生對英語的看法
在調查“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積極主動說英語”這一題時,58%的學生選擇“A. 不好意思,不說”,20%學生選“C. 別人說才說”。針對“你能聽懂別人說英語嗎”這一問題時,64%的學生選擇“C. 幾乎決不說”,23%選“B. 有時”。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們中職學生仍然和普通高中的學生一樣,他們的英語都是啞巴英語,無法真正應用于生活和工作中。所以,教師一定要處理好學習語言知識和培養運用語言能力的關系, 改變課堂上教師一講到底的傳統教法, 要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語言交際實踐,充分利用各種優勢,尤其是要組織好教材中設計的各種口語活動,鼓勵學生相互幫助、交換意見,讓學生派代表在全班闡述自己的或組內同學的觀點。在學生自由表達思想時,教師過多糾錯不但會打斷學生的思路,破壞其語流,而且會使學生因害怕出錯而不敢開口。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是挑錯,而應是幫助、鼓勵學生開展各種口語活動以達到學生口語練習的最大實踐量。對于學生的語言錯誤,教師要區別對待。另外,堅持進行口語測試是保障口語訓練的一個有效措施。它能使學生對英語口語引起足夠的重視,還能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口語訓練成果。因此堅持在期中和期末考試中進行英語口語測試是很有必要的。
總之,通過調查分析,我們可以知道。英語學習是一個綜合的過程,要想讓中職學生學好英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只要在教學中我們從學生實際出發,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我相信,中職生英語學習現狀的面貌會煥然一新,英語學習也會成為他們生活中一件不可缺少的樂事。
【參考文獻】
[1]王松美.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J].職教論壇,2004,(7)
關鍵詞 問題大學生;獨立學院;學習動機;學習需求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33-0117-02
1 問題提出
隨著高校規模的擴大,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問題大學生逐漸引起教育界的關注。什么是“問題大學生”?目前學術界從心理健康、教學管理、行為品德等多個方面給出了不同的定義,但尚未形成共識。本文認為,定義“問題大學生”需注意兩個方面:一不能將引發問題的誘因混淆為概念,問題大學生的誘因是多樣的,不能用某一種或幾種誘因來定義問題大學生;二是應便于分析和測量,以開展針對性研究。
問題大學生一般具有四個特征:一是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二是學習成績相對落后;三是性格存在缺陷;四是行為過于偏激[1]。其中,心理健康狀態與性格缺陷是問題、是內因,而學習成績落后與行為偏激為表象。在表象中,行為偏激的具體表現及程度因人而異、各有不同,而學習成績則便于測量。故筆者認為:“問題大學生”是除身體及智力因素影響,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成績差的大學生。下文將獨立學院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嘗試從學習動機、學習需求的內因出發,探究問題大學生學習成績差的原因。
2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 調查對象主要為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的學生。調查采取校園內隨機方法問卷的形式,共發放450份問卷,收回問卷417份,其中有效問卷412份,有效問卷占總數的91.56%。表1為被調查大學生上一學期班級成績排名情況。該校大學班級平均人數為34人,因而將班級25名以后的學生認定為學習成績較差的大學生,作為“問題大學生”的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調查問卷分為兩部分:學習動機調查和學習需求調查。學習動機調查問卷以黃希庭編制的大學生學習動機量表為主,學習行為調查從上課情況、上自習情況、學習交流情況三方面提出問題。數據采用SPSS 19.0進行分析。
3 問題大學生學習動機分析
學習動機分析 本文采用黃希庭編制的《大學生學習動機量表》,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數據KMO值為0.903,大于0.8,說明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從26個問句中提取5個因子,根據所含項目的內容,可將因子命名為求知進取、個人成就、社會取向、物質追求和害怕失敗。
求知進取反映出獨立學院學生為了豐富精神世界、提高自身修養、充實知識經驗的學習動機;個人成就則以個人價值的體現作為學習的主要出發點;社會取向則是更加重視學習帶來的社會及周圍環境的認同感;物質追求是將學習與未來的就業以及財富聯系在一起;害怕失敗則是收到環境中的法律、規定以及情感的約束而努力學習。
問題大學生學習動機分析 學習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學習行為的動力。研究表明:學習動機和學業成績呈正相關[2]。表2為不同成績排名大學生學習動機維度的得分均值。學習動機與學習成績并未完全呈現正相關關系。排名在25名以后的問題大學生在學習動機的各個維度上,均值都高于5~15名、15~25名的大學生,且非常接近前5名的大學生。說明學習成績與學習動機兩個變量并未呈現正相關關系,而是呈現出一種“U”型變化。為證實此結論,將前5名與25名以后兩個樣本組做非參數檢驗,兩個樣本組在學習動機各維度的Sig值都大于0.05,說明兩樣本組不存在差異。
由此說明,問題大學生學習成績差的原因不在于學習動機,相反,他們的學習動機較強,且在個人成就、害怕失敗兩維度均值最高。說明他們更看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對于成功有自己的定義,因而在學業上有自己的思考和選擇。
4 問題大學生學習需求、學習行為分析
學習需求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問題大學生學習成績差的原因,對他們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行為進一步分析。問卷從知識層次期待、知識內容期待、學習方式期待、交流方式期待、自學方式期待等5個方面對大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數據同樣存在倒“U”型特征,前5名與25名后兩個樣本結果接近,且分值較高;而排名在中間的兩個樣本結果較為接近,分值較低。表3為學習需求調查中均值最高的選項。從這些選項中看以看出,學生更希望通過教師的授課與交流,獲得有實用性的知識和經驗。
問題大學生與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在學校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時采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好學生依然按照學校的要求進行學習,而問題大學生則是選擇回避或自己探索學習的內容和方式。在此過程中,也產生了問題大學生較為偏激的行為,如沉迷于虛擬網絡以回避現實,重視各種社會實踐而忽視學習,等等。
學習行為調查 調查從上課、上自習兩個方面考察問題大學生學習行為。對前5名與25名后兩個樣本進行非參數檢驗,兩個Sig值均小于0.05,兩個樣本存在明顯差異。說明問題大學生較好學生而言,逃課嚴重、上自習較少,這也是他們學習成績較低的最直接原因。
5 結論與對策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問題大學生與傳統意義的理解不同。他們學習動機較強、對知識的需求程度較高,更期盼成功,但又不局限于學業的成功。但是在具體的學習行為上,他們則相對消極,致使學習成績不佳。所以,問題大學生教育矯正策略的關鍵在于將學習動機轉化為學習行動,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引導尊重知識的態度,從多元角度理解知識的價值。很多大學生不努力學習的原因是認為大學所學知識與社會脫節、沒有實用價值。而大學有別于職業教育機構,除了專業技能的培養外,知識傳承、科學研究、人格培養同樣是大學的使命。因而有必要引導大學生樹立尊重知識的態度,能夠從更加多元、廣闊的眼光來看待知識本身。
2)樹立學習自信心,在學習中獲得更多的心理體驗。學習行為的結果是收獲知識,而學習過程則往往收獲更多不同的心理體驗。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以團隊開展的學習過程,往往能促進學生的相互了解,培養彼此之間的協作精神,激發對知識本身的興趣。因而有必要在教學中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提高問題大學生學習過程的心理體驗,激發他們的學習行為。
3)加強教學管理,監督學習行為,提高學習成績。我國大學規??焖贁U大,學生管理工作帶來許多新挑戰。問題大學生往往在心理上不夠成熟、自控能力不強,因而有必要加強對問題大學生的監督和管理。如可以建立問題大學生檔案庫,及時了解情況,及時交流溝通,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和輔導。
4)完善知識結構,調整知識體系,滿足學生學習需求。課堂教學與交流互動是大學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要求大學教師不斷追蹤知識領域、實踐領域的新發展、新動向,以滿足大學生的知識需求。
參考文獻
[1]余國英.問題大學生的多維度誘因和教育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5):81-83.
[2]鄭美娟.學習動機的研究綜述[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8):84-86.
關鍵詞: 需求分析 外語學習 非英語專業
就目前的狀況來看,英語無疑是全球現存5561種語言中最具有影響力的,雖然當前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有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據聯合國統計,其日常文件有80%是用英語書寫的,其余的5種總共才占了20%。由此可見,上述六種語言雖然都可算是國際性的語言,可是它們國際化的程度卻有著很大的不同。俄、漢、阿拉伯等語種其實還只是區域性的國際語言,而英語則不同。全球1/5的人能用英語進行不同程度的交流,2/3的科學家能用英語閱讀,3/4的郵件用英語書寫,4/5的電子信息用英語存儲。在西方七個最主要的工業大國中,講英語的美、英和加拿大就占了三位。(數據來源)
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非英語專業學生選修英語雙學位對于培養優質復合型人才、拓寬學生國際視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等,具有很高的現實性。選修英語雙學位能夠克服專業限制過死、過窄、過專的問題,學校也能不拘一格地因材施教,培養出各類不同規格的國際化人才。
1.文獻綜述
需求分析指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對需求進行研究的技術和方法。在外語教學領域,需求分析的重要性等同于醫生對病人開處方前的診斷,它使得語言課程與不同國家、不同水平及不同目標群體學生的需求相適應成為可能,是外語課程設計和實施教學的基礎步驟,在外語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具體外語課程來講,針對社會對外語需求的分析可以確定這一課程的教學目標,而對學生對外語學習需求的分析,則可以幫助課程實施者選擇符合現有外語教學條件、目前學習者知識和技能水平及其學習策略和動機等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評估等。
Kemp歸納出了六種需求:(1)常模差距需求,指用國家標準衡量和識別的需求;(2)比較出來的需求,指與其他同類學?;蚱叫邪嗉壉容^,決定教學內容、設施、經費等方面的需求;(3)感覺需求,學生感到需要的,目前達不到但希望達到的能力或水平;(4)表達的需求,學生把感覺需求表達出來,希望能夠得到滿足的需求;(5)預測需求或將來需求,學生潛在的需求和未來將要發生的變化所帶來的需求;(6)重大事故反映出來的需求,有些重大事故后對未來課程和教學提出的需求。Berwick把需求分為覺察需求和意識需求,前者指教育者以別人的學習經歷為依據而設立的需求,而后者是指學習者本人的需求或愿望。
我國外語需求分析理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涉及基礎理論介紹和作用的研究等。首先,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學者們研究外語需求分析的主要內容(夏紀梅、孔憲,1999;束定芳,2004)、需求分析的特性(倪傳斌、劉治,2006)、國內外外語需求分析綜述(陳冰冰,2009;陳冰冰、王歡,2009)等。其次,在需求分析的作用方面,束定芳總結外語需求分析至少有四大重要作用:(1)為制定外語教育政策和設置外語課程提供依據;(2)為外語課程的內容、設計和實施提供依據;(3)為外語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確定提供依據;(4)為現有外語課程的檢查和評估提供參考。
本文將從需求分析在外語教學中的核心性著手,結合非英語專業學生當前對英語的學習狀況,對問卷調查的情況進行評述,以期改善英語學習狀況,促進英語雙學位的發展。
2.研究設計
2.1研究對象及方式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主要關注本校非英語專業學生選擇英語雙學位的情況。此次調查對象為我校選修英語雙學位的學生,共100名。收回有效問卷70份,其中2014級學生32人,約占比46%,2013級學生38人,約占比54%。本次問卷主要調查學生對英語雙學位的看法,以及對雙學位課程的需求。
本次研究方式為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形式。問卷由我自行設計,包含參與者年級、專業、性別等個人信息,以及部分選擇題和部分主觀問題。本研究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70份。
2.2問卷調查參與者個人信息
本次共收集70份問卷,2013級學生38人,2014級學生32人,其中參與人員學院分布如下圖所示。
從圖表可以看出,文學與傳媒學院、生物與制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電氣與新能源學院的學生選修英語雙學位占比較多,這與他們本學院的專業需求是分不開的;而外國語學院和藝術學院學生較少,同樣與其需求相關。具體選擇內容如下。
根據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在本校范圍內,絕大多數學生對于自己的本專業都是相當滿意的,所以其中為大部分學生都是基于提升自我的目的選擇學習雙學位,正因為如此,他們基本會選擇與自身專業相輔相成的雙學位學習。事實上,兩年專業的英語學習或多或少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收獲和啟迪,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是極其有益的。并且,作為一種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專業+英語”的雙學士學位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學生的認可。
(2)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國民文化水平、素質的不斷提高,企事業單位對人才的文化水平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學歷、文憑就成了衡量人才的標準,也體現了個人地位及身份的一種標志、企事業單位實力和文化素質的象征。學歷、文憑是去企事業單位就職、提升、調干的一個重要門檻,絕大部分受訪者都表達了對英語四六級及其他外語類證書的重視。
(3)絕大部分同學對雙學位辦學模式是認同和滿意的,占總人數的49%。學生普遍認為雙學位是他們難得的學習經歷,開闊了他們的視野,鞏固和強化了他們的英語能力,也期待雙學位的學習能為他們將來考研、出國、找工作等增添籌碼。比較滿意的方面表現在,教學環境良好,教學設施等硬件完善,教師備課認真,上課盡心盡力;不滿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某些課程設置不合理,比如讀寫的課程過多,使得學生的聽說能力不能得到更多鍛煉。訪談中,還有部分學生認為,雙學位課程雖然全面,但是由于課時有限,反而各方面都沒得到鍛煉。
(4)對學校雙學位開設情況,59%的受訪者提議開設小語種課程,包括英語、法語、日語、德語、韓語、西班牙語、拉丁語、越南語等在內;30%的受訪者提議增設英語口語表達鍛煉課;15%的受訪者提議開設外國文化課。
3.改善雙學位教學的建議
雙學士學位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了多年來我們在本科人才培養上的單一模式,加強了學生的選擇性和對成才道路的自我設計,拓寬了我校的人才培養渠道。雙學士學位培養滿足了社會對人才培養規格、質量的多元化需求,是開展復合型人才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
由上述數據分析可得,從需求角度看待非英語專業學生對英語雙學位的選擇是明智的,無論基于提升自我還是輔助本專業的目的,選修英語雙學位都能為本校學生帶來不少助益。為了將需求分析和本校英語教學更好地結合在一起,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外語需求分析理論學習。外語教學教師應加強對外語需求分析理論的學習,并且將其化為己用,扎實地運用于外語人才培養計劃及課程設置與教學的方方面面,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二是高度重視需求分析理論的實際運用。教師要運用需求分析理論,學會因材施教,摸清學生選擇英語雙學位的目的所在,根據需求調整課程設置,爭取滿足學生的主客觀需求。例如醫學院和水利與環境學院,兩者都需要通過英語翻譯一些專業術語,但行業要求又大不相同,面對這種狀況,就可采取分學院“量身定做”相應課程。
三是完善英語雙學位教學的工作機制。先是成立外語教學領導小組,負責統籌英語雙學位教學工作,通過定期會議和訪談相互溝通交流學生外語學習情況,制定學習政策;其次要搭建好師生之間的交流平臺,通過QQ、微信等新媒體,使得師生之間能夠進行良好的互動,讓反饋更及時,構建一個有利于學生成長、教師發展的學習共同體。
總之,需求分析對外語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只有結合教學實際并重視需求分析,才能真正提高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習英語雙學位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Berwick, R. 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In R. Johnson(ed.)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 [C]. Cambridge: CUP,1989.
[2]Kemp,J.et al.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2nd ed.)[M].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96-1998.
[3]陳冰冰.國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2):125-130.
[4]倪傳斌,劉治.外語需求的特性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2):21-24.
[5]束定芳,陳素燕.大學英語成功之路――寧波諾丁漢大學“專業導向”英語教學模式調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 大學生用戶信息需求 高校圖書館 信息服務
信息需求是人們為解決各種問題而產生的對信息的需要感和不滿足感,是激勵人們開展信息活動的源泉和動力。隨著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多媒體技術等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新的信息環境正在逐漸形成。社會的信息化和網絡化改變了信息的存儲、傳播和交流方式,用戶的信息需求和獲取信息的方式及手段也隨著信息環境的改變而發生巨大的變化,圖書館實體及圖書館的服務不再作為用戶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和首選途徑,“圖書館作為信息門戶的作用逐步下降,其作為存儲或保存機構的作用保持不變”[1]。有調查分析表明,近年來,大學生到圖書館借閱圖書的數量呈下降趨勢,“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并不是經常到圖書館借閱圖書、查詢資料”[2],圖書館傳統的信息服務模式已不能完全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提升綜合能力等方面的需要。
大學生是社會重要的知識群體和未來發展的核心力量。大學生信息用戶既是信息資源的使用者,又是新信息的創造者,還是高校圖書館用戶中人數最多、在網絡環境下信息利用頻率居高的群體之一。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用戶的信息需求呈現出新的特點,發生了新的變化。用戶信息需求的變化決定了作為高校文獻信息中心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改變。因此,分析和研究用戶信息需求的新特點和新變化,對于高校圖書館更新服務理念、調整服務策略、創新服務模式,提升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水平和服務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用戶信息需求發展的趨勢與特點。
按學歷層次劃分,我國高校學生可分為專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網絡環境下,大學生信息需求受個體因素、社會因素、自然因素、信息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出一定的特征。
1.需求發展的階段性和層次性
需求發展的階段性是用戶信息需求在時間緯度上所展示的規律性[3]。社會學認為,人的每個階段都面臨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或問題,決定著用戶在這一階段的主要信息需求。大學生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經歷了基礎課到專業課學習、從理論到實踐及實習實訓、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寫作等各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具有相對穩定的信息需求特點,這些特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漸進式的轉變,形成明顯的階段性和層次性特征。
對于剛入大學校園的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思想活躍,樂意接受新事物,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處在逐步形成的階段,有較強的可塑性,但讀書目標尚不明確,按興趣選擇的取向較為明顯,對于相關專業學科知識接觸不多,知識面較窄,其信息需求帶有盲目性、隨機性和不確定性。
進入專業學習階段,大學生專業性閱讀興趣開始形成,逐漸不滿足教材上現成的結論,開始廣泛研讀各種類型參考書,吸收各種觀點,他們的信息需求開始向專業化和深入化發展。少數學生失去剛入學時的新鮮感,失去學習探究的動力,而且對圖書館敬而遠之。
處在面臨畢業、就業準備階段,畢業班的學生對完成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方面的信息需求強烈,他們迫切希望圖書館能夠提供針對性、專業性和系統性的知識信息保障,對信息的創新性、多樣化提出較高要求。同時,他們對心理調試、外語學習、考研及職業技能培訓等方面的信息需求進一步加大。
2.需求范圍的廣泛性和多元性
從用戶信息需求的目的上劃分,大學生的信息需求可分為心理和生理需求、學習需求、生活需求、職業需求及其他參與社會化活動需求等,心理和生理需求、學習需求、生活需求為基本需求,職業需求、其他參與社會化活動需求是實現自我發展的需求。從信息需求內容的學科性質來分,大學生的信息需求可分為專業性信息需求和綜合性信息需求;從信息需求時間持續長短上可分為長期的信息需求、短期信息需求和瞬時的信息需求,無論按哪一種形式劃分,大學生的信息需求都呈現廣泛性和多元化的特點。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1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2012年8月)顯示,截止到2011年底,中國青少年網民規模達2.32億人,占總體網民的45.1%,其中,大學生占13.6%。目前在校大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網民。網絡為大學生社會化開辟了廣闊空間,為大學生的信息資源利用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臺,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逐漸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據調查統計,當代大學生感興趣的信息涉及新聞時事、休閑娛樂、考研考證、就業創業、課程學習、網絡購物、交友、社會兼職、醫療保健等多方面。他們除了需要與本學科、本專業或相關學科領域內的信息外,還需要各種與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政治素養、文化素養和生活品位有關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育、休閑娛樂、醫藥衛生等各方面、各學科信息。信息需求的全面性是推動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動因和條件。
在信息需求的類型和載體選擇上,大學生信息需求趨于多元化,信息需求的類型從傳統的印刷型文獻到涵蓋聲音、圖像的多媒體電子文獻,從館藏需求發展到國際互聯網資源的共知共享。
3.需求結構的集中性和疊加性
受學校性質、學科類型、學習任務及大學生在校生活周期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基本信息需求在內容、利用形式及利用時間等方面呈現一定的集中性和趨同性。
如專科類學生較注重職業技能及求職信息,學習成績及家庭經濟狀況較好的學生較多關注留學信息,專業性質較強的學生關注專業學習與研究信息。大部分學校的學生對考證、考研信息比較青睞。大一新生會經常光顧圖書館,大二學生相對大一學生則較少,而畢業班的學生要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利用用圖書館和院系專業資料室的時間比較集中,其信息需求的指向性及信息源的選擇方面較為明確。
疊加性是用戶信息需求在空間特性方面所展示的規律性。相似的學習空間、受教育空間及生活空間使得大學生對某些信息的需求偏好,產生需求重疊,形成某些共識,這正是所謂的“信息消費群體”產生的原因。隨著網絡的擴展及學科的交叉重合,大學生用戶信息需求的疊加性會變得更加明顯,這種重疊的需求是我們研究大學生群體信息需求的一個重要依據。
4.需求內容的時效性與準確性
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信息需求已由單一學科向多學科綜合信息發展,他們希望能一次性地獲取有關某一主題全面的、系統的信息,并對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提出更高要求。
由于網絡的開放性、松散性,使得網絡信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隨意性,加之,缺少統一的質量控制和管理機制,信息內容十分龐雜,正式出版信息與非正式出版信息交織在一起,商業信息、學術信息及個人信息混為一體,動態新聞與陳舊的信息同處一個界面,有用信息和毫無用處的垃圾信息混雜,甚至還有不少有害的信息摻雜其中,可謂良莠不齊。從整體上看,網絡信息資源尚處于無序狀態,信息質量表現出不均衡性和難以控制性,給用戶選擇和利用信息帶來極大不便,增大了信息資源管理和利用的難度。加之,很多學生沒掌握網絡信息檢索的基本技術和方法,對本專業有關的網絡信息資源缺乏了解,其結果往往是查尋不當,或花費了很多時間,收效甚微,這也極大地削弱了大學生利用網絡信息資源的信心和意愿。
5.需求實現的便捷性和經濟性
價值觀念在用戶需求中支配用戶的需求行為,價值心理是用戶為滿足信息咨詢需求而選擇信息的心理基礎。大學生的信息需求表現基本上符合穆斯(Mooers)定律和齊夫(Zipf)最小努力原則。
穆斯(Mooers)定律指出:“一個信息檢索系統,對用戶來說,如果他取得信息比不取得信息更傷腦筋和麻煩的話,這個系統就不會得到利用。”該定律闡述了用戶信息需求的根本原則:如果用戶取得信息比不取得信息更傷腦筋和麻煩的話,他對這一信息的需求自然會失去興趣。
齊夫(Zipf)的最小努力原則表明,每一個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希望他所付出的代價是最小的。用戶的信息需求也不例外。用戶一方面希望獲得完整、可靠、先進、適用的信息,另一方面又總有一種付出最小努力的傾向,以盡可能減少他在時間和精力上的耗費。也就是說,用戶在決定其信息需求量時,必然希望在解決問題的前提下獲取和吸收信息的工作量最小。
大學生用戶在利用信息時,一般傾向于選擇距離較近、獲取方式較為簡便的信息來源。他們在信息活動中盡量避繁就簡、棄難從易地選擇那些方便、易用、可行的信息,一方面是依信息價值而行,另一方面總是力圖以最小的成本、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更多、更快、更好、更經濟是當代大學生追求的目標。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用戶的信息需求取向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不斷發生變化,其個性化趨勢日益顯現,大學生用戶已不再限于單純利用圖書館書目信息服務獲取所需要文獻的線索或從圖書館索取原文,而越來越傾向于基于知識或問題解決方案的服務;從注重信息載體物理形式到注重信息內容本身,他們迫切希望圖書館等信息服務機構提供全新的、全程性的知識信息保障,因而要求我們尋找一條新的發展之路維系和提高高校圖書館對高校信息用戶信息行為及信息活動的支持能力和在新的信息環境中的競爭力。
二、基于用戶信息需求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策略。
1.加強大學生信息用戶的研究
信息用戶研究是對用戶的特點、信息需求及相應的信息行為的研究,它是一種理解用戶、掌握用戶行為模式,并力求使他們的需求目標與圖書館提供的信息服務相匹配的過程。
為用戶服務是圖書館工作永恒的主題,是圖書館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網絡環境下,信息用戶信息需求的變化將最終決定現代信息機構的信息服務內容、模式的改變。圖書館只有了解自己的用戶信息需求,并有針對性地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才能不斷提高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傳統的信息用戶研究主要是針對檢索需求表達、檢索式構造、檢索效率的分析及與此相關的用戶服務提供等問題而展開的,著重于信息存取系統的建立、分析和評價,強調系統資源的重要性和完備性,忽略信息使用的產生是源于用戶需要并付諸于尋求行動,同時它以均質化的標準衡量用戶、表達用戶的信息需求,此過程中,用戶只是被動的接收者。因而,用戶因素尚未完全融入信息利用行為研究的全過程。在新的信息環境下,面對當代大學生這樣一個特殊群體的信息用戶,我們必須從整個社會生活范圍來定義和研究其信息需要,研究其信息需求的形成機制、系統分類、需求的群體特征與個體差異及影響大學生信息需求、信息行為的因素,根據他們的全部信息活動空間來洞察其信息行為發展規律。
2.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合理配置館藏信息資源
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應以用戶的需求為導向,根據學校的教學、科研實際及不同的用戶群體對信息資源的需求構建信息資源保障體系。
(1)圍繞學校重點學科和重點專業,進行重點學科特色館藏建設,組建具有專業特色、學科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特色數據庫,幫助大學生進行專業學習和學科研究。
(2)建立同類院校的網絡信息資源共享聯合體。高校教師和學生在信息需求上的共同點及同類院校之間學科專業的相關性,決定了高校信息資源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捎赏愒盒D書館聯合組建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組織,各成員館在聯合體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資源優勢,本著統籌規劃、聯合開發、共建共用的原則,實現信息資源的共知共享。
(3)加強各類型信息資源的有機整合。館藏印刷型文獻資源、電子資源及網絡資源等不同形態信息的資源既有各自的優勢,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從用戶利用的角度來看,大學生用戶更關注的是文獻內容本身及資源利用的便捷性和經濟性,而不是載體形態。因而,高校圖書館應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對不同類型、不同載體的資源重新組織和整合,實現數字化信息資源與傳統印刷型文獻資源有機融合,建立集成各類型信息資源統一揭示和無縫鏈接的高效系統,并根據用戶的信息需求,對信息資源進行深層次的、有針對性的開發和有效組織,減少用戶的信息使用負荷和使用成本,實現信息資源效用的最大化。
3.構建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目標信息服務模式
針對大學生用戶的信息使用行為、習慣、偏好和特點,高校圖書館應圍繞其知識需求和服務需求,構建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目標的信息服務體系。
(1)根據大學生用戶信息需求發展的階段性和層次性特點,為用戶提供連續的、動態性的個性化服務,幫助用戶解決信息獲取、信息、信息交流和信息咨詢等方面問題。利用相關技術和標準對分散的、異構的資源和服務系統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一個效率更高的數字服務體系,推進個性化、一站式信息服務。
(2)基于用戶需求的多樣性,建立信息導航,幫助用戶解決“信息泛濫”、“信息迷向”等問題,幫助用戶進行信息篩選和過濾,提高信息資源的使用效益。
(3)為學生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平臺,有效整合課程學習資源,包括各類教學參考資料、精品課程課件、參考文獻等,按照學科、專業進行分類,由學生根據專業背景和興趣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同時,建立師生之間開放的、多功能的教與學互動平臺,開展網上課程輔導、答疑、批改作業、實驗演示等,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協作學習。
4.加強大學生信息用戶管理
對用戶的管理是否科學合理,將會影響用戶對圖書館資源的充分利用,同時還關系到圖書館目標的實現。目前,很多高校圖書館的用戶管理都采用傳統的靜態管理模式,就是依據用戶的身份特征設定其權限,這種方式雖便于執行,但是忽略了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因而不能使圖書館的資源得到合理而充分的利用。
網絡環境下,圖書信息用戶管理應依據用戶的共性和個性特征實行動態管理,實時追蹤用戶信息需求動態,了解用戶需求,優化信息服務形式,提供個性化服務,提升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水平。
用戶管理主要包括用戶信息管理、用戶信息活動的組織和管理、用戶培訓管理及用戶信息反饋的管理等。
用戶信息管理是指對用戶的基本信息進行記錄,建立起信息用戶管理檔案,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
對用戶信息活動的組織和管理包括建立信息資源與用戶之間的聯系,形成用戶與信息之間的有效匹配;建立機構與用戶的聯系,提高用戶對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及用戶信息利用行為規范的教育指導。
信息用戶培訓是為幫助讀者充分利用圖書館的各類資源、掌握查詢資料的基本技能而開展的各種用戶培訓活動。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可采取課程講授法、實地參觀法、宣傳介紹法、標識圖解法、參考咨詢法多種形式的用戶培訓,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
用戶信息反饋的管理是指用戶信息的收集、分析評價、分類及響應處理。高校圖書館可通過建立與用戶的開放式互動性管理來促進雙方信息交流,增強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活力和針對性,提升圖書館信息服務管理水平。
5.開展大學生用戶信息素養教育
用戶的信息素質決定了用戶對信息需求的認識、表達和獲取效果,同時,信息素質的提高有助于用戶將更多的潛在信息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
2003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布拉格召開國際信息素養專題會議,會議宣布:“信息素質是終身學習的一種基本人權(Information Literacy is a basic human right to life long learning)”,“信息素質是有力地投身信息社會的一個先決條件(Information Literacy is a prerequisite for participating effectivel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信息素養主要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信息意識是人們對信息的敏感程度,包括對信息的感受力、洞察力、判斷力等,它決定人們捕捉、判斷和利用信息的自覺程度。
信息知識包括各種信息源的特點與類型、信息檢索工具、信息檢索方法及信息法規等方面的知識,信息知識既是信息科學技術的理論基礎,又是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要求。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養的保證,它包括人們選擇、獲取、處理、應用及創造信息的能力。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養的準則,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貯、傳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動中用以規范人們相互關系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準則。它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等,使人們形成一定的信念、價值觀和習慣,從而使人們自覺地通過自己的判斷規范自己的信息行為。
信息素養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核心要素,它不僅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信息意識,而且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批判性地評價信息和創造性地利用信息的能力,對于大學生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
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應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分層次、分階段、分學科進行,使受教育者的知識層次與所施教育內容得到有機的統一,并將信息素養教育貫穿大學生學業的全過程。
分層次:對新入學的本科生,可側重信息資源利用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教育;對高年級本科生及研究生,除深化課程教學內容外,還可開展專題培訓、講座及提高信息檢索技能、助力知識發現與探究的教育。
分學科:結合專業背景、深化學科服務,為不同學科的用戶提供針對該學科特色的信息素養教育,形成通用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模式。
多形式:除了面對面的授課形式,還可通過網絡課堂、自助學習、個別培訓指導、理論與實踐結合等形式構建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體系。
目前,國外許多高校采取多樣化而富有實效的信息素養教育教學方式,如“設立信息素養教育的網頁網站、建立E-Learning學習環境、圖書館協作資源共享和嵌入式教學等”[4],其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網絡環境下,為用戶提供高效率、高質量、高水平的信息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信息需求,已成為21世紀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核心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曉林.超越圖書館:尋求變革方向——第77屆國際圖聯大會觀感[J].圖書情報工作,2011(21):5-10.
[2]曹慧芳.高校圖書館資源利用之分析及對策——以蘇州市職業大學圖書館為例[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6):117-119.
[3]夏曉慧.網絡環境下用戶信息需求的分析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6(1):53-56.
[4]韋雪瓊.國外信息素養教育對我國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啟示[J].職業時空,2012(8):133-135.
項目1:2012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當代大學生網絡信息利用行為研究。
【關鍵詞】軟件工程;課程設計;需求分析
一、引言
課程設計是指學生在學完相關課程后,綜合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理論向實踐轉換的重要教學環節,也是對前期理論教學效果的檢驗。
軟件工程專業的大部分課程設計是有關軟件開發的。這就要求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經歷一個完整的軟件開發流程:項目定義、分析、設計、開發、維護[1]。作為軟件開發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需求分析在實際的課程設計中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往往被忽略,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2]。針對這一問題,本文首先闡述了需求分析在軟件開發過程中的重要性,分析了軟件工程專業課程設計中需求分析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二、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軟件需求定義了系統必須具備的能力,即軟件能完成什么樣的功能,達到什么樣的性能,這種能力體現了用戶的需要和開發者對用戶需要的理解。軟件項目的開始,就是因為軟件需求的存在,需求是項目開發的基石。
一個項目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對需求的把握程度,研究表明,軟件項目中大部分的問題都是在需求分析階段埋下的隱患,需求問題發現的越晚,軟件維護的開銷就越大。很多項目的失敗,也是由于需求分析的不明確而造成的,有些項目甚至是在需求沒有完全確認的情況下就開始執行了,這必然會導致成本浪費、進度延遲等嚴重問題。所以分析是軟件開發中最為基礎和重要的環節,是軟件項目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需求分析也稱需求建模,主要任務就是借助當前系統的邏輯模型導出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解決目標系統“做什么”的問題,即對目標系統提出完整、準確、清晰、具體的要求[4]。分析用戶需求主要過程如下:
(1)以圖形描述系統的整體結構。
(2)為用戶提供可視化界面供用戶對需求做出評價。
(3)以模型描述系統功能、實體關系及狀態轉等內容[3]。
需求分析要保證需求明確,盡量避免需求描述不清楚、需求遺漏、需求互相矛盾等問題,避免在開發后期因需求問題對項目產生困擾。
三、課程設計中需求分析現狀
(1)學生重代碼,輕需求,急于完成可見的執行軟件,大大壓縮了需求分析時間。
(2)學生缺乏對所選課程設計題目相關的業務知識的了解,需求分析只是對需求的拼貼,不完善,不系統。
(3)教師缺乏實際項目經驗,對需求分析的認知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不能在實踐上給學生以高水平的指導。
四、解決方案
針對以上問題,文中給出解決方案如下:
(1)一方面轉變學生對需求分析的認知誤區,強調需求分析的重要性,通過一些案例及調研數據讓學生了解忽視需求分析帶來的嚴重后果,讓學生重視需求。讓學生了解軟件項目開發工作和項目管理工作都與需求密不可分,如軟件項目成本估算、進度計劃、項目跟蹤控制、驗證、確認等工作都以需求為基礎;軟件設計、編碼、測試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提交一個滿足用戶要求的可執行軟件,用戶的要求主要就體現在需求分析的制品上。
另一方面增強需求分析的趣味性,讓學生主動參與需求分析,如選題上給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利,或者讓兩個同學選相同題目(分別做不同模塊),同組間進行需求分析競賽等。
在軟件開發過程中讓學生記錄并總結,自身項目中存在的那些需求問題,對項目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總結需求的重要性,加深認識。
(2)題目選擇范圍上給學生更大空間,可從教師給定的題目中選取,也可學生自擬題目。因為課程設計的時間有限,需求又是一項要求精細、準確、全面的工作,所以在課設開始前至少一個月,讓學生預先選好題目,進行需求調研、分析工作。需求分析開始前,由教師預先規定應分析什么,如:軟件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接口需求、系統約束等;采用什么樣的分析方法,建立什么模型,如:功能模型、數據模型、行為模型等;及最終要形成軟件需求規格說明,該文檔模板由教師提供。任何軟件需求都離不開其涉及到的業務領域,因此也要要求學生對業務領域相關的標準模型進行分析和研究,對業界的一些標準和最佳實踐進行熟悉,對業務領域進行大量調研。這樣才能讓才能分析出真正的需求,否則需求就會脫離實際。
(3)作為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應具有較強的實踐經驗,指導學生完成由理論知識向實踐技能的轉換。所以在選擇課程設計教師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教師要有軟件項目開發經驗及管理經驗[5],熟悉軟件開發的各個環節。若教師本身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也可以通過加強教師培訓,讓教師到企業中實習的方式來提高教師實踐指導水平,通過考核的教師才可以指導課程設計。
五、結論
總之,需求分析是軟件開發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項目所有活動展開的基石,在軟件工程專業軟件類的課程設計中,作為教師在這一環節應為學生提供有效的理論和實踐指導,讓學生理解需求分析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地做好需求分析工作,為后續的各項軟件工程活動展開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秦放等.案例驅動與項目導向結合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模式探討[J].計算機教育. 2013(9):87-90
[2] 陳杰.計算機專業課程設計中的需求分析[J].集美大學學報.2009(2):89-92
[3] 韓萬江等編著.軟件項目管理案例教程(第2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