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0 14:40: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防教育體系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校國防教育;教學管理;學術研究;創新
【中圖分類號】D642
一、新時期高校國防教育教學管理實踐內容
1.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推進國防教育常態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國防教育都是高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教育本質上來講,雖然兩者教育的側重點不一樣,但都是以培養、造就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根本目的的;而在教育內容上也都有交叉之處,如在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培養、吃苦耐勞、堅忍不拔、頑強拼搏意志品質的培養上都有異曲同工之處。國防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既能達到效果上的相互促進,又能實現國防教育的常態化開展,保證教育上的連貫性。廣義上來講,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十分豐富,涵蓋面廣,既有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又有形勢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教育手段方法上也十分靈活,既有“兩課”教學、專題報告又有主題教育活動、社會實踐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國防教育的有效載體和有力借鑒,通過進一步豐富內容和手段,加強日常滲透,可以有力地推進國防教育的常態化開展。
2.充實師資隊伍,推進課程改革,提高教學效果
建設一支素質優良、業務精湛、數量充足的國防教育師資隊伍是高校開展國防教育工作的基礎,也是做好軍事理論課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組織保障。這就需要首先從隊伍入手,一方面要進一步充實現有國防教育教師隊伍,優化結構,形成以專職國防教育教師為主、兼職國防教育教師為輔及年齡、學歷、職稱、專業等結構合理的隊伍格局;另一方面要積極加強教師的業務素質培訓,使其有更多機會進修國防教育專業知識,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其次要不斷推進課程內容的改革,保持教學內容上的與時俱進,不斷把國防領域內的最新成果反映到教學中來,增強國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向學生傳授最先進的國防理念以及最新的軍事科技成果及發展動向,切實提高軍事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教學效果。
3.適應信息化時代要求,積極推進國防教育網站建設
為了積極推進大學生的國防教育,很多高校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特別是開設網站的形式,大力開展國防教育活動,有效地促進了國防教育的普及,擴大了教育效果。然而,雖然創建了國防教育網站,但一些高校實際上只有一個網頁,內容不夠豐富而且更新不夠,管理和維護也不及時,遠遠沒有實現網絡國防教育的預期效果。知識經濟時代,推進高校國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設意義重大,一方面順應了現代化國防建設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容易吸引廣大學生對國防教育事業發展的關注。國防教育的網站建設首先要保證正確的政治方向,其次在內容上也要體現出新穎性、時事性、豐富性、知識性、思想性,既要有國防建設的法律法規、世界軍事的最新動態、世界先進軍事技術等國防常識的介紹等,也要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等內容。同時也要積極加強對國防教育網站的管理工作,定期檢查、督促更新網站內容,確保國防教育網站建設的正確方向和規范運行。
二、高校國防教育學術創新基本思路
1.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
理論是實踐的向導,理論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實踐催生理論又呼喚理論。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才能不斷創新,實踐才能獲得成功。同樣,高校國防教育理念創新要以理論為依據,同時不能脫離實踐,在研究實踐中得到新理念并與國防教育結合起來,運用新理念教育、影響學生。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是人類認識和學習應遵守的一個重要原則,也是高校國防教育理念創新應遵守的重要原則。國防教育理念創新的任務是“創造”新的“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以更好的指導教育工作,而書本的知識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間接經驗,故創新要保持理論聯系實際。沒有理論指引的實踐,是一種“盲”;缺乏實踐的理念創新,則是一種“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國防教育理念創新必須從實踐中來,最終也要回到實踐中接受檢驗。
2.繼承性與創新性相統一
國防教育理念創新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體系,符合國防和教育發展規律的理念,隨著時展、社會進步和人們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日趨深刻也需要從社會和時代中汲取營養、與時俱進。高校國防教育理念不斷地接受著各種變化因素的沖刷洗禮,對國防教育的要求也在不停的變化,國防教育理念是動態的、發展的,只有不斷的發展創新才能使理念之樹長青。當然,國防教育理念創新并不是要全盤否定過去,理念應具有相對穩定性和傳承性,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否認,否認這一點就割斷了理念的歷史脈絡,使高校國防教育理念的創新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更新理念的基礎上,站在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新趨勢的高度,重新審視以往的國防教育思想和理念,應有繼承、有摒棄、有創新。
3.實效性與前瞻性相一致
國防教育實效是指國防育人的實際效果,影響實效的因素來自學校、教師、學生和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增強國防教育實效,首先要在理念創新上下功夫,而理念創新是基于當前國防教育發展現實及發展趨勢所提出的,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是必須堅持的正確方針和準則,理念創新的宗旨也是為了增強教育的實效性。理念創新應該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縱觀社會發展趨勢,從而預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國防教育發展趨勢,這樣產生的順應時代潮流發展的國防教育理念,必然具有超前性。國防教育理念創新既為現實的國防建設和發展服務,又為未來的國防目標奠定基礎,必須堅持實效性和前瞻性相一致,可以說兩者的有機結合使高校國防教育理念的內在價值更加鮮明和深刻。
4.戰略性與特殊性相協調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高校國防教育是高等教育和國防教育乃至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理念及其創新要站在時代前列,把握時代特點,以歷史的角度,戰略的眼光,以符合高校國防教育體系建設和高等教育發展,適應國防建設發展的戰略步驟和戰略目標。國防教育理念是對教育的價值觀的理性共識,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是由社會存在所決定的。高校國防教育理念生存于國際、國內社會經濟的大環境中,作為理念創新必然有共性的、戰略性的一面,因此要胸有全局,深謀遠慮,運籌帷幄。同時,各高校的定位、辦學歷史、所處區域和服務行業不盡相同,對國防教育理念的形成有著影響和制約作用,表現出國防教育理念創新中個性化、特殊性的一面。應充分考慮教育教學實際,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把大智慧滲透到小道理之中。
三、結束語
總之,當代中國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之中,只有建立強大的國防才能保持安全有序的經濟建設環境和生活環境,大學生對這一問題應有清醒的認識,培養正確的國防觀念,提高建設、發展、獻身國防的自覺性,努力成才成長才能為國家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浩波.高校國防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研究[D].中南大學,2006.
[2]馬一.新時期我國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04:78-80.
[3]毛芳才.高校國防教育課程建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高教論壇,2006,06:54-56.
一、基礎教育要全面落實“育人為本,德育為先”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的戰略任務。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強化教育引導必須從中小學生抓起、從中小學教育抓起,必須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
我們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施綱要》制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中小學教育指導綱要》。抓住“融入”這一關鍵,通過展示和交流,引導各地各校突出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班主任工作、學校管理5個關鍵環節。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資源,把各門課程已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育人目標和內容具體化,并有機滲透到學科教學過程中。
――在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源中,生動地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國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改革開放教育、國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時代精神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法制教育等,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以建設優良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美化校園環境為重點,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積極營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文化引領下的校園文化氛圍。
――在班主任工作中,把班級工作中的各個工作細節都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契機,無論是班級的日常教育管理,還是解決具體問題;無論是常規的教育引導,還是處理突發事情;無論是面對全體,還是針對個體,都體現育人。
――在學校管理中,對實施各項管理提出具體明確的德育要求,把體現德育作為完成教育教學各項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起部署、一起落實、一起檢查。
特別強調要建立起“大教育”的機制,按照大力倡導、創造條件、扎實推進的方針,依據《教育部關于聯合相關部委利用社會資源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的通知》的部署,繼續與涉及的部門進行溝通協商,進一步在公共機構、公共設施、國有企事業等開發可開展某一類教育的社會資源,建立基地,推動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生動地進行多方面的教育。推動學校每月至少有一整天時間組織學生到社會實踐基地開展實踐體驗活動。
二、全面推進義務教育改革發展
義務教育已經完成了全面普及的歷史任務,進入了一個推進均衡發展的新階段。學校建設也好、課程改革也好、教師隊伍也好,解決熱點難點問題也好,都要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題目下統籌。
――在工作機制上,就是落實教育部與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署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我們要公布簽署備忘錄的省級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和省級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公布簽署備忘錄的省級規劃的2517個縣級單位到2020年10年間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時間表。2012年還要與去年通過國家“兩基”驗收的4個省、自治區協商,簽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
我們要明確基本均衡的評價標準:以縣域內義務教育鞏固率、學校達標率、班額、生師比、生均教育經費、生均設備值為基本指標,以縣域內學校之間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教師配備大致相當為重要標準,以減輕中小學課業負擔和解決擇校問題為顯示度,以民意調查為依據,推動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
從2012年開始,根據各省規劃基本實現均衡發展的縣向省督導機構申請驗收,省督導機構確認后向國家督導團申請認定,國家督導團依據基本均衡標準認定驗收,向合格者授牌。再干10年,實現教育規劃綱要關于義務教育的目標。
――在工作內容上,要針對問題推進工作:一是著力解決學校布局調整后出現的學生就學困難、“大班額”以及布局調整程序不健全問題,二是著力解決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化率低、農村學校建設和薄弱學校改造存在困難問題,三是著力解決縣域內校長、教師交流遇到體制機制障礙問題。
――在工作重點上,要轉向內涵發展:一是認真組織好義務教育教材修訂審查工作,強化育人功能,調整容量與難度,突出各版本特色,實現多樣化而非多本化,全面提升教材質量。二是組織實施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勵工作,評選一批優秀教學成果進行交流推廣,引導激勵廣大教師在教學一線一心一意實踐探索,在教書育人上下功夫出成果。三是啟動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探索建立包括品德素養、學業水平、身心健康、學習興趣、學業負擔等因素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
――在工作重心上,要關注到并積極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重點難點問題。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農村留守兒童:針對安全保障、身心健康、行為習慣培養等突出問題,按照“納入規劃、政府主導、多種模式、明確分工、發揮優勢、齊抓共管”的思路,建立健全關愛服務體系,盡力滿足農村留守兒童上寄宿制學校的需求,保障不能寄宿的農村留守兒童就近上學。隨遷子女:針對“兩為主”政策還不能全覆蓋的問題,深化“兩為主”為“兩個全部納入”,將常住人口全部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將隨遷子女全部納入財政保障范圍,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并融入城市生活。
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問題。工作思路一是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占領學生時間;二是讓中考、高考引領學生多元發展,以多元的考試評價引導不同興趣、志向和潛質的學生分流;三是讓課堂教學提高效率,在教學環節上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四是讓學校遵守規范,落實已經明確的減負要求,并及時進行監督檢查;五是讓宣傳營造氛圍,引導教師、校長、家長關注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細節和自己的責任。當前要做三件事:一是推動以省為單位規范辦學行為,對學校作息時間、工作日、課程設置、考試、作業量、教輔材料使用等提出基本要求,并嚴格執行。推動建立教學活動安排公示制度、義務教育畢業學業考試試卷質量評估制度、學生體質健康情況通報制度、課業負擔征求意見制度、加重學生課業負擔責任追究制度、家長聯動制度。二是強制執行每月至少有一天到校外組織開展社會實踐和文體活動,每天有1小時體育鍛煉。三是持續開展“學業?負擔?興趣?責任大家談”活動。
緩解義務教育擇校問題。依據就近入學的原則,一是嚴格執行義務教育法關于就近入學的規定,按照區域內適齡兒童少年數量和學校分布情況合理劃定每所公辦學校的招生范圍。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和實施有效政策,如大力推進九年一貫制學校建設,把分設的小學和初中學校對應起來。
對口初中,逐步實現屬于義務教育的初中與非義務教育的高中分離,提高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區域內各初中的比例。三是加強監管,堅決查處擇校亂收費等違法違規行為,禁止捐資助學與招生掛鉤。禁止公辦學校舉辦以各種名義和方式通過辦班、競賽、考試招生。四是持續開展“身邊好學?!敝黝}介紹活動,宣傳“適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能提供適合教育的學校就是好學?!钡睦砟?。
安全問題。重點加強中小學安全教育,突出學校管理的規范化和精細化,加強校園安全防范。關于校車,總的思路是:國家制定法規和標準,地方以政府為主導專業化集約化公司化運營,過渡期保安全。教育系統要落實《校車安全管理條例》的相關責任,與相關部門一起推進建立校車制度有關工作。
在工作項目上,要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通過實施改造計劃,廣大中小學校圖書、教學實驗儀器設備、音體美等器材的配備要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要與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推進相結合;校舍建設類項目要著重解決急需,提高使用效益。
三、努力普及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的目標已經確定,國家對學前教育的支持前所未有(5年500億元),各地實施三年行動計劃任務明確。下一步要強化指導督查,一手抓資源建設,一手抓科學保教。
――在工作推進上,抓好三年行動計劃和重大項目的跟蹤指導和檢查。一是向社會進展情況評估報告;二是對中央財政支持的重大項目進行績效評估;三是召開2012年全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推進會。
――在工作關注點上,要特別防止和糾正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一是重點抓好《幼兒園工作規程》,加強規范管理;二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供專業指導;三是啟動學前教育宣傳月(每年3月)活動,面向全社會廣泛宣傳科學育兒知識。
四、積極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
――在內涵發展上,推動普通高色辦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一是制定《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實施意見》和《普通高中學生發展指導綱要》,抓好普通高中多樣化試點。二是研究制定普通高中與大學、科研機構聯合培養創新人才計劃,支持一批有條件的普通高中探索培養模式。
――在普及重點上,支持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提高普及水平。一是要組織實施好“普通高中建設試點項目”,改善集中連片特困扶貧攻堅地區普通高中辦學條件。二是組織實施好“民族地區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建設項目”,改擴建一批普通高中,擴大辦學規模,消除“大班額”現象。
五、不斷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和質量
――在普及對象上,實施“殘疾兒童少年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攻堅計劃”,加大力度推進多重殘疾、重度殘疾、自閉癥、腦癱等更加特殊人群和邊遠貧困地區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的普及。還要實施“殘疾人非義務教育拓展計劃”,推動向學前和高中階段延伸。
――在普及途徑上,通過擴大隨班就讀、在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的方式,使更多殘疾兒童少年進入普通學校學習;建設一批招收孤獨癥兒童少年特教學校;送教上門。
――在條件保障上,制定改善辦學條件和提高特教教師待遇的政策,提高保障水平。
六、全面加強教師教育和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
――在教師培養上,一是學校布局:制定教師教育院校布局結構調整總體規劃指導意見,構建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大學參與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二是教育教學:落實《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啟動實施“教師教育國家精品課程資源建設計劃”和高校與地方、中小學共同培養教師的“卓越教師培養計劃”;三是學前教育教師培養:支持地方建設一批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辦好中等幼兒師范學校,擴大高等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招生規模。
――在教師入門上,擴大教師資格考試改革和定期注冊制度試點范圍,制定中小學教師公開招聘辦法,嚴格教師準入。
――在教師培訓上,推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工作。落實《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一是精心組織實施“國培計劃”,啟動實施新一輪示范性縣級教師培訓機構評估認定,加強教師培訓體系建設;二是提高校本研修質量;三是實施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探索建立教師網絡研修社區;四是推進教師培訓學分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教師參訓的激勵機制。
――在教師管理上,頒布實施幼兒園和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出臺幼兒園教師配置標準。研制中小學校長任職資格標準。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完善地市試點工作。探索在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正高級教師職務(職稱)。
――特別要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一是啟動統一的城鄉教師編制標準,探索農村學校班師比核編辦法,建立農村教師特殊津貼制度。二是擴大農村教師國家級培訓規模,加強幼兒教師、特殊教育教師和緊缺薄弱學科教師培訓,增設名師培養,加大對東部農村地區教師培訓支持力度。三是擴大實施“特崗計劃”,由國貧縣、“兩基”攻堅縣擴大到其他財力薄弱、師資緊缺的縣,建立中央補助經費動態調整機制。四是擴大“農村教育碩士師資培養計劃”覆蓋面,吸引更多優秀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校長定期交流。
七、全面加強和改進教育督導工作
在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新階段,教育督導要圍繞落實政府依法履行的教育責任,強化教育督導的“督政”功能;圍繞推進素質教育的任務,提高教育督導的“督學”水平;圍繞依法督導的責任,加快教育督導的制度建設。
――強化“督政”功能。教育督導工作就要推動各級地方政府貫徹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思想,確保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三個增長”。有力推動各級地方政府科學地領導教育,正確地評價教育,合理地配置教育資源,協調地發展各類教育,不斷地完善教育的布局和結構,推動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重視幼兒教育,關心特殊教育,加快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提高教育質量擺在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教育要規范發展,教育督導工作就要推動各級地方政府依法規范辦學行為,依法管理學校,依法指導教育,依法賦予學校辦學自。
――提高“督學”水平。教育督導工作就要深入學校、深入教育教學第一線,全面了解影響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和關鍵環節,指導各地建立適應當地情況的、具有專業水準的教育教學監督體系,并在總結各地成果的基礎上,逐步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覆蓋各個學科的教育教學質量督導監測體系和機制。特別要針對中國教育發展的階段,既要借鑒國外經驗,又不能照搬國外模式,要像小平同志當年設想的那樣,選派專業督導人員到學校去聽課,實地了解教育政策落實的情況,及時發現問題。目前教育還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學率,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等突出問題,急需在“升學指揮棒”外,強化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教育督導指揮棒”,急需教育督導機構在督學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發出警告,督促糾正違背教育教學規律、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錯誤行為。
[關鍵詞]教育現代化,教育技術,終身教育,教育技術決定論
[中圖分類號]G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649(2015)04-0065-04
從1946年計算機誕生和1975年衛星上天開始,持續的新技術革命深刻全面的改變著工業化以來的世界。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為主導的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全面的促成了人類文化,思維,交往,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革,使人類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知識經濟,全球化,終身教育,虛擬社會等成為這一時代的特點。在這場持續全面深刻的變革中,教育既是科技及其社會變革的推動者,又是被網絡化時代所塑造。這種作用,不僅表現在終身教育思想和及其時代深入發展,表現在教育目的及其課程、學校教育生活方式,表現在網絡通訊技術革命性成果在學校教育實施手段的運用方面。特別是網絡化遠程開放大學的廣泛建立,國際著名高校建立的網絡化免費開放的課程聯盟的全球化開通,以及虛擬大學等概念的提出,網絡通訊技術在課堂教學,學校管理等方面的運用,使人們對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現代化中的作用和價值青眼有加,特別是后發的現代化國家,為了實現教育現代化,在推動本國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試圖以最先進的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解決教育現代化的問題。結果,在現實中形成了一種傾向,認為教育技術越先進學校就越現代化,即教育技術決定論。這種主張不僅在現實中,也在學術中,一方面開設了過多的教育技術專業,另一方面學術研究的主題也過多的集中在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方面。但同時,也有人反對技術崇拜,主張教育技術手段論。那么,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現代化過程中到底價值幾何?在現實中又如何對待。
一、現代教育技術是終身教育發展的有力手段
大機器的發明和應用拉開了現代化大工業化時代的序幕、促成了人類社會進入市場化、城市化、逐步建立了以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為核心價值的文化體系,社會運行體制與機制,由此構成了西方主導的現代化模式。在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教育逐步的從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學制、師與生的選擇標準、知識的標準、課程、學校教育教學生活的價值取向及其方式、教育質量的評價體系向現代社會發展所必須的模式轉變,這一變革是以工業革命為開端的社會現代化變革所必須的教育系統性變革,而這種變革和整個社會及其其他各有機系統的變革是交互作用的動態過程。二戰的發生、1957年衛星上天,以及隨后出現的電視,電子計算機的運用與普及等一系列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產業結構的調整,促成了對工業革命以來社會發展的反思和對未來社會發展的預設,啟動了人類社會發展理念和發展道路的探尋。其中,1957年蘇聯衛星上天在東西方對立的冷戰時代,尤其具有教育變革意義,它促使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反思和改革教育,并使教育上升到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以1958年美國的頒布的《國防教育法》為標志,人類在二戰后開啟了教育變革的序幕。同時,1960年奧多•W•舒爾茨在美國經濟學年會上的演說中系統闡述了人力資本理論,使教育由傳統的消費領域變成了生產領域,成為決定國家生存發展的關鍵和基礎,一本萬利的事業,由此成為最大的產業受到各國從未有過的重視,為美國及其國際社會的教育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提高教育的社會地位,提高教育質量,普及高等教育,開展繼續教育由此在西方世界興起,并演化為全球化教育變革運動。196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召開的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期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法國的保羅•朗格朗提出終身教育的概念。1971年英國利用廣播電視技術建立了開放大學。1972年法國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爾經過對繼續教育發展的研究總結,向教科文組織總干事長遞交了研究報告,即《學會生存》,系統化了終身教育思想,并成為人類教育轉變的里程碑式的報告。與此同時,在1971年發生的中東石油危機之后,1972年羅馬俱樂部出版了《增長的極限》,告訴人們依賴自然資源快速發展的現代工業文明隨著自然資源的枯竭已經走到盡頭,陷入生存危機。1973年美國社會學家D•貝爾出版《后工業化社會的來臨》一書,首次提出繼現代工業化社會之后人類進入到了后工業化社會,即以知識技術創新為發展基礎和動力的社會。自此,信息化、知識化社會成為繼工業化社會之后的社會的命名,預設和建構。進入本世紀,一方面,為解決生存危機而產生的人類可持續全面發展的理念成為國際社會共同的認識和社會建設實踐。另一方,人類社會由依賴自然資源實現經濟增長的時代進入到了以創新為發展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工業化時代的現代教育轉向終身教育。于是,學習成為每個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學習即生活,學習即工作,學習即發展成為這一時代的客觀標志,實現每個人自由自覺的個性化學習和個性化全面發展成為這一時代的基本需要。這一客觀趨勢,使教育現代化思想和理想在繼承既往教育現代化的基礎上邁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以促進社會可持續全面發展,以知識化社會為背景,終身教育思想為理論基礎和發展目的,以滿足和每個人自由自覺的個性化終身學習為任務,以促進每個人個性化全面發展為目的終身教育時代。在這樣的人類歷史進程中,為了滿足每個人自由自覺的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的需要,就必須解決工業化革命以來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因競爭的需要,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教育環境的限制,追求標準化對個性化學習的限制,注重效率致使和社會現實生產生活的隔離,使教育難以普及的難題,使各級各類教育實現平等民主和自由,滿足和促進每個自由自覺的個性化學習的客觀需要。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人們利用現代網絡和移動通訊技術的優勢,結合現代教育原理,創立了建立在網絡化技術之上的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于學校管理,改善課程教學,向更大范圍傳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推動教育的平等自由民主。無論是英國開放大學和本世紀發展起來的國際著名大學網絡化免費開放的大學課程聯盟,都把現代網絡化教育技術作為教育手段而不是目的。既就是英國開放大學以及其他國家的網絡化開放大學,也只是運用網絡化通訊技術的特性為創建虛擬學校教育創造了條件,為每個人自由自覺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教學生活與交往的平臺和便利,而不是改變了現代大學教育本質。換言之,網絡化遠程開放大學并非大學現代化,現代化大學并不必然是網絡化的。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程度只是當代教育現代化的一個外在而非關鍵指標。
二、現代教育技術是運用
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育效率的手段。教育技術是在現代化進程中,人們為了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提高教育效益,根據教育教學原理進行再創造后運用到教育領域的信息傳播技術。最早運用到教育領域的是影視技術,主要以電影,攝影、幻燈片為代表,他們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且是補充手段,通過這些手段課堂教學更直觀,生動,但由于受科目性質及其教師能力的限制,在初期應用并不廣泛,但開了教育技術現代化的先河。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等根據行為主義理論創造了程序化學習的教學機器,他們認為教學活動就是建立條件聯系的過程,并將編排好的知識程序輸入學習機器,運用獎懲原理,通過反復練習建立起所需要的條件反射行為。機器化的程序教學一方面滿足了個性化學習的要求,另一方面,開創了運用機器和程序進行教育的先例。程序教學的發明是一個革命性的進步,以至于當時被認為他的出現將會取消教師和學校。1957年衛星上天為標志,人類進入了信息化時代,電視被積極的運用到學校教育領域,1971年電視廣播大學在英國建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舉辦遠程教育的時代開始,教育技術的運用范圍顯著擴大。進入二十一世紀,在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通訊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廣播電視大學轉向網絡化遠程開放大學,這一轉向不僅代表了教育技術的進步,也代表了教育技術已經由單一的教學手段開始成為學校教育生活環境的建構物,人們不但可以利用以互聯網和現代通訊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學習,而且可以在互聯網建構的虛擬教育教學環境中組織教學生活,比如舉辦遠程開放大學,建設開放免費的大學課程聯盟,惠及普羅大眾,滿足他們自由自覺地個性化學習的需要。網絡化遠程開放大學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使人誤以為教育技術革命是教育變革的根本,甚至認為教育現代化就是現代信息技術廣泛的在學校教育中的運用,即信息化就是學校教育的現代化,教育運用信息化技術越先進,學校的現代化水平就越高。但實際上,無論學校教育對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的深度多么不同,也不論是普通大學或聯盟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免費向全球每個學習者開放自己的教育資源,提供課程及教學支持,還是利用以網絡化通信技術為主體的現代教育技術建立起網絡化遠程開放大學,都是課程及其教學更加直觀生動,并能形成廣泛連結,變得豐富多樣,便于學習者使用和掌握,提高了教學效率。打破了傳統學校教育圍墻的限制,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使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全球共享。能夠有效滿足每個人自由自覺的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并同過網絡虛擬校園和課堂教學交往擴大受教育者之間的交流與認識,推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學習者之間的交流與理解,促成地球村民意識的形成和本土意識的發展。大量的事實證明,現代信息技術在學校的運用,并不能改變學校教育的本質,也沒有證據證明它能提高教育質量,但他確實是學校教育提高教育效率的手段。
三、科學的運用教育技術促進學校教育的發展
隨著知識化和學習化社會的進步,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的推進,如何從現代教育發展的邏輯出發,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革命的成果依據學校教育的本質和目的,積極滿足每個人自由自覺的個性化終身學習,促進他們個性化全面發展,是當代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課題。
1.要理性的對待現代教育技術。要認識到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現代化發展的產物,是現代學校教育利用其提高教育效益的手段,而不是現代化教育本身。
2..要正確的認識學校教育的本質。教育從本質上是通過人和人的教育交往活動實現人的個性化全面發展的社會活動。所以,學校教育在本質上就不是單一的標準化的知識傳遞活動,泛而言之,他不是單一的信息傳遞和接受活動。因為任何人都不是處理信息的計算機和傳播信息的互聯網,而是有價值和理想、有豐富情感、理性的復雜能動的社會主體,活生生的具體的人。他的生活不是單一的經濟生活或政治生活,不是任何一種可以被任意驅馳的工具,從根本上講,他的生活是人之為人的自由而豐富的生活,一種閃耀著人性光輝的生活。正因為這一本質性存在使任何教育技術對學校的改造都只能處于屈從地位,只是一個學校教育的輔助者。也正因為這一點,任何試圖用教育技術革新代替人和人教育交往以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努力注定是要失敗的。
3.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育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網絡化遠程開放大學是現代信息技術在終身教育時代在教育領域運用的集大成者。而要辦好一所以網絡化為主導的現代信息技術構造的大學,關鍵的還在教師,在于教師的教育品德和學術水平,學習和創新能力,在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網絡化教育技術環境中建構所需要的教育教學生活環境,組織和促進教和學之間,受教育者之間進行教育教學對話與交往,學習發現和再構的能力,因為沒有教和學之間的教學交往與對話的有效進行,就不是教學活動,而沒有教學活動的學校是不存在的。沒有了教學活動,網絡化的遠程開放大學就是一所現代化的圖書資料庫。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須從意識和能力上滿足基本的需要,在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活動、教學評價預設時充分考量到課程,受教育者和教學生活環境之間的關系,防止不問課程性質和教學效果,不恰當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于教學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