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0 14:40: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教學標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四個基本理念: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要積極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它們是新時期語文課改的精髓和準繩。同時,課程標準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意在以加強語文與其他課程及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積極探索如何開展和組織好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而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性學習”的一種方式,應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
從教育的時代特征來看,研究性學習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學習方式。素質教育呼喚對人才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研究性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開辟探究空間和營造創新氛圍都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或途徑,讓學生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它具有學習內容的綜合性與開放性;學習過程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學習結果的創造性;學習形式的靈活性;學生參與的全員性及實踐的多樣性等特點。真正地能體現了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作為“百科之母”的語文教學活動,引入研究性學習,其動態發展的探究活動將使新時期的語文教學具有無窮的生命力。尤其是研究性學習活動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可以滿足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根據社會和時代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這是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理念的。實踐證明,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開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探索與研究,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1 語文教學中學生研究意識的培養和探究氛圍的營造
傳統的語文教學,無論是采用了何種獨特新穎的啟發式教學,無非都是在師生一問一答的方式中進行著,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始終受制于教師的主導性。不管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差異,也不管知識水平、能力層次的高低,個性氣質的不同而異中求同。更有甚者,用所謂的“標準答案”去制約和束縛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苦于應付老師布置的作業和各種考試而身心疲憊,教學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研究性學習活動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識、能力等因素的制約,單獨個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尚不具備,我們應該重點指導小組合作式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因此,這就要首先考慮教室內學生的座位應怎樣擺放更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單人的課桌已不適應集體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討。同時,由于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從傳統的管理者、解釋者、評判者、講授者,轉變為服務者、咨詢者、合作者、協調者、組織者、支持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我們也建議取消教師的講桌,或是與學生同桌,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課堂與講臺是他們的展示舞臺,教師是他們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一分子。
2 營造和創設“探究、創新”的校園和課堂氛圍
我們要努力營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校園和課堂氛圍。在教學組織活動中,教師應創設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情境,給學生以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同時,創設一種給學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學氛圍,讓他們樂于去探究,并在適當的時間和條件下,以適當的方式組織探究活動,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對于學生何種方式的問與答、說與寫,都應多給予肯定與支持,鼓勵其思維向縱深及科學性、邏輯性和周密性、完備性的方向發展。作為教師,還應主動參與到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去,以身作則,親身實踐,帶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與熱情。
3 處理好語文教學中讀書與研究的關系
語文的閱讀教學強調要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讀書方法的掌握。要求學生在讀中析文、讀中悟情、讀中求知、讀中求樂。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產生需要研究的問題開始,以學生發現新問題為終結。在語文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學活動中,我們應將讀書方法的指導融入探究活動中去,以讀為探究的基礎,在讀的基礎上提問,以讀的方式研討、交流和發現新的問題,以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由于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自主性和開放性,決定了讀的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傊?,在讀中探究、在探究中讀;以讀促探、以探助讀的這種新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必然會使語文閱讀教學事半功倍,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地全面提高。
4 建構多元、開放、靈活的評價方式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高中語文;教學改革
21世紀是經濟時代,是信息時代,更是知識全面延伸、全面競爭的時代。為了適應現代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我國教育領域今年來開展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活動。新課程標準改革提出了對課程內容、教材、教學方法、評價體制都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進,提出了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的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新課改的實施雖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著很多問題和困難,給高中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問題
1、深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
我國傳統教育觀念根深蒂固,孔子的“傳道、授業、解惑”一直影響至今。一直以來,包括高中語文教學在內的所有學科的學校教學模式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的向學生灌輸需要傳授的知識和內容。整個過程中,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言傳身教。通過反復記憶,不斷重復的練習來加深學生的記憶,通過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好壞。整個教學過程只重視學生的考試結果,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再加上目前學生、家長以及學校、教師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升學考試,更是以“應試”的目的來對待高中語文的學習與教學,高考成績,成為衡量學生學習的好壞,成為衡量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成為衡量學校教學質量優劣的唯一標準。
2、新課程標準改革并未落到實處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很多高中語文教師都已經意識到其重要性,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逐步開展實施。但并沒有真正地把課堂交給學生,沒有領悟到新課改的精髓,并未將改革落到實處。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么仍然緊緊抓住自身主體作用的角色,滔滔不絕地講課;要么就完全忽視了其自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完全放之任之,將新課程標準改革僅僅停留在表面。僅為了應付改革而改革,教學目的不明確,教學方法欠科學,課程設計不合理,反而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
二、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應對策略
1、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觀念
教育觀念落后,是制約新課改有效推進的重要因素。因此,學校和教師們都應該重視這一問題。要順應時展的要求,不斷補充新鮮的知識和能量,改變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理念,用新的思想來武裝頭腦,指導行動。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師,一定要深入理解新課程標準改革的內容與精神,不要僅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要認真學習改革內容,認真考慮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將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將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完美融合;課堂設計要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要緊緊結合學生的自身特點,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要善于啟發學生獨立自主,引導學生自我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文學水平、交際能力等綜合素質。
2、重視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
新課改提倡轉變教師的角色,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并不是完全摒棄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把課堂留給學生,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思考習慣;同時又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采取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而不是一味的將課堂全部讓給學生,放任不管。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不是一味被動地接受。
比如在學習粵教版高中語文課本中《面對苦難》這篇課文,學習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們提出一個問題“面對苦難,你會怎么做?”讓學生們分組進行討論,然后歸納總結,全班同學一起分享。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們無形地對“苦難”這個詞匯有了一定的理解與想法,在學習起來就會輕松很多,同時學生們的獨立思考、合作與交流的能力也得到鍛煉。
3、采取多樣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
在高中語文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圖書館、多媒體電教室等先進的資源,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來豐富教材教學內容,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面,活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比如在學習高中語文(粵教版)中的《鴻門宴》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欣賞去年剛上映的著名電影《鴻門宴》,讓學生們從視覺上對這一段歷史,對其中的人物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并可以將電影與歷史進行比較、評析,增強學生們的藝術鑒賞能力。而且強大的視覺盛宴,也會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采取多樣化教學手段,可以突破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把枯燥的課本知識與圖象、聲音、動畫融為一體,讓乏味的課堂教學變得活潑有趣。
關鍵詞:語文;新課標;三個轉變;主觀能動性
我國目前正開展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隨著《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的制訂實施,課改的新理念、新要求也隨之深入到了課改的教學實踐中?!稑藴省犯嬖V我們:語文教學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建構和探究的過程,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讓語文課程開放而有活力。通過對課改的學習以及在教學中的實踐,筆者深刻地感受到語文教學體現新課標必實現“三轉變一體現”。
一、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1.教師內涵的轉變:教書匠教育家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钡谡Z文實際教學中,人們往往走入單純“教師教,學生學”的誤區,采用“一刀切”“齊步走”大運動量的辦法“孜孜樂教”,固守著一套陳舊的教學觀念。教師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隸,成為為教而教的機器,毫無藝術性可言。這貌似對學生的關心負責,實則是對其身心和智力的極大壓抑與摧殘,是嚴重違背教育初衷的。新形勢下的教師,應成為科研型、專家型的教師。他不僅要“能”教,而且要“會”教;不僅要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了解相關的邊緣知識;不僅要鉆研新的理論、新的思想,還要善于總結在教育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與體會,并力求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指導自己更好地實踐。正如馬卡連柯所言:“離開教育理論我是不能工作的?!边@一精辟見解,啟示我們要認清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
2.教學模式的轉變:課堂教授型指導策劃型
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惫沤裰型獾拇髮W問家都十分強調思考在學習中的作用。在舊的模式下,語文教學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學方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詞,全是教師說了算,“滿堂灌,滿堂問,一言堂”的局面隨處可見。學生毫無獨立性可言,只是一個個記憶的機器,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我們必須打破舊的傳統模式,讓學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參書),省去機械傳輸所造成的大量時間的耗費。“課下自己吃,課上談味道”,課上應該成為學生各種理解碰撞、質疑、創新的一方舞臺?!半S文成形,隨課成形”,可以是“啟發式”“自學式”“討論式”,也可以是傳統的“講授式”,但完全可以讓學生輪流過把“教師”癮。當然學生準備必須充分,教師指導、集中小組智慧更是少不了的。
3.教學思維的轉變:機械模仿創造性思維
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地機械復制,而是積極地對客觀世界能動“反映”。這就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種滿足內在需求的主動探索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把學生視為加工對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意識?!笆谌艘詽O”,把學習知識的規律和方法教給學生,通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方式獲得知識。語文教學無非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然而這幾種能力的提高,無一不是靠學生自己的反復實踐活動。教師要推學生一把,讓他們下水自己游,教師要告訴學生要領,還要隨時把握水中情況,以便指導;學生之間互相糾正,彼此豐富,更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學生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體現
關鍵詞:更新觀念;個體差異;游戲
一、更新觀念,以學生為主體
經過社會文明的進步,教育的改革,原來傳統的教學觀念已經不適用于現在的教學了,必須要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老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只起一個引路者的作用,只需告訴學生要走的方向,而路途中遇到的內容需要學生自己去體會。老師應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思維去找到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自己,讓學生先去理解文章,再引導學生將模糊和依然存在的問題解決,這個過程,學生得到的是知識和能力的雙豐收,而且這個過程應該是充滿快樂的,可以讓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各方面得到提升,讓學生保持學習的積極性。
二、讓游戲“點亮”語文課堂
游戲一直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要以學生的興趣為根本,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習語文知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游戲環節,能夠更充分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游戲教學,既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也符合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學生在游戲中能夠學到很多知識,而且還能夠啟發他們的思維,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埋下伏筆。因此開展游戲化教學,既能讓學生學到更多重要的文化知識,又能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身心。
三、注重個體差異,堅持全面發展
每個學生都存在差異,我們應該使用差異教育,讓學生的素質得到整體的提高,讓素質高的學生和素質較低的學生一起得到提高,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還需要學習做人,使用教學藝術將人生道理融入知識中,培養發展型學生,讓學生具有可發展能力以及堅定的人生目標,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社會上獲得一定的生存價值。在語言教學中,老師不能以最高素質的學生或者最低素質的學生為參照標準來教學,那樣會導致很多問題。老師應該在課堂上做到兩者兼顧,多組織一些探討和自主解決問題的學習時間,根據學生素質和能力的不同,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思維引導,達到最高的教學效率,教育出素質高的學生。
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修訂稿》),對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實驗稿》)“修改達200多處”[1],如對“語文課程”的定位,對“語文素養”內涵的界定[2],明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當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此次修訂,將《實驗稿》第三部分“課程目標”,修正為“課程目標與內容”,強化了語文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教學內容的關聯性。
基于課程標準進行教學,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把課程目標轉化為教學目標,并形成與教學目標相對應的教學內容。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筆者以《修訂稿》第二學段的閱讀為例,對此略加說明。該領域的目標有九條: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
7.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9.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圖書資料,樂于與同學交流。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一、辨識語文課程目標的三個類型:內容目標、能力目標、活動目標
從目標的表述方式看,我國的語文課程目標大體上可分為三類。[3]
1.內容目標
內容目標又叫“內容標準”,它指明學生需要學習什么,即學習內容。比如:“能夠區分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
2.能力目標
能力目標又叫“表現標準”,它指明學生在什么方面應該達到什么水平。比如:“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
3.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又叫“表現性目標”,它指明學生要進行什么樣的聽說讀寫活動,并期望在這些活動中進行相應的語文學習。比如:“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薄案鶕约旱膶W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p>
不難看出,在上述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中,第6、8、9是“活動目標”,第7是“內容目標”,其他幾個則偏向于“能力目標”,有時也夾雜著一些“內容目標”和“活動目標”。
二、了解語文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的關系:“屬于”、“達到”、“相符”
語文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有三種對應關系。[4]
1.“屬于”關系
課程內容屬于課程目標,因而是課程目標的直接構成部分。比如:“能夠區分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痹谶@里,課程內容是“區分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學習好這些內容,也就達成了課程目標。當課程目標是“內容目標”時,“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是同義詞語。換言之,學習這些內容本身就是目標。
語文課程“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學習領域中的程序性知識,即聽說讀寫的態度、規則和策略等,一般與課程目標是“屬于”關系。一些與聽說讀寫態度、規則和策略直接相關的語言學和文學等相關知識,與課程目標也是“屬于”關系。換言之,它們是必須學習的課程內容。
2.“達到”關系
學習課程內容能夠有效地達到課程目標。比如:“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币_到這一目標,就可能涉及一些概念,如“觀點”、“話題”、“連貫”等等,但在語文教學中,學習這些內容(陳述性知識)本身并不是目標所在——課程目標是讓學生養成合適的話語行為,而不僅僅是知道這些概念。
當課程目標或教學目標是“能力目標”時,課程內容是達成課程目標的途徑,教學內容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途徑?!澳芰δ繕恕蓖⒉恢苯印⒕唧w地規定課程與教學內容,對期望學生達到結果的描述(即“是什么”),與為達成目標而選擇的課程與教學內容(即“教什么”)之間,存在著種種較為復雜的關系。比如:“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边_到這條目標該“教什么”、“學什么”,存在著多種選擇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語文課程中所涉及的語言學、文學理論、文章學等知識,一般與課程目標是“達到”關系,學習這些內容是為了較好地“達到”課程目標,具有相應的語文能力。
3.“相符”關系
課程內容要與課程目標相符合。比如:獨立撰寫一份小課題研究報告,就是與“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這條目標相符合的語文活動。閱讀指定的課外讀物,就是與“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這條目標相符合的語文活動。
當課程目標或教學目標是“活動目標”時,課程內容就是與這一活動指向相符的語文活動。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領域,其學習內容與課程目標大多是“相符”關系。在“寫字與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領域,也有一些需要學生完成的有特定指向的學習活動,設計這些活動,必須注意與課程目標的相符性。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的這三種關系,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比如:上述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能力目標”,因此,所教學的內容必須有助于“達到”這一目標?!?.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是“內容目標”,教學與該條目相對應的內容,就“屬于”這一目標?!?.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主要是“活動目標”,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與此“相符”的誦讀活動,而不僅僅是背誦、默寫。
這三種關系雖不同,但都要求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發生良性的交互作用:課程目標要由課程內容支撐,課程內容要指向課程目標。語文課程內容與教學內容必須與課程目標相呼應。
三、尋找將課程目標具體化的策略:分解、揭示、提煉、選擇、開發
在一些主要是“內容目標”的學科,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多數是“屬于”關系,將課程目標轉化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主要用“分解”策略,將課程目標作適當分解,使之具體化,成為課堂教學中易于達到并可檢測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具體辦法有“替代”、“拆解”、“組合”等。[5]但與主要是“內容目標”的學科不同,語文課程目標主要是“能力目標”,在將其轉化為教學目標并落實到教學內容時,除極少量較清晰的“內容目標”可分解外,大部分情況下要采用揭示、提煉、選擇、開發等策略。
1.分解
比如:“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边@句話就可以分解出:“議論文”、“觀點”、“材料”、“觀點與材料的關系”、“判斷的標準”等教學內容,分別達成“區分”、“發現聯系”、“思考和判斷”等教學目標。
2.揭示
指揭示出課程目標中所蘊含的課程內容,主要適用于其中的“內容目標”、“活動目標”,以及一些在“能力目標”中內容指向比較明晰的條目。比如:“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就需要揭示“常見的表達方式”、“表達方式的運用”與“寫作語境”的關聯等,從而形成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3.提煉
指從語文教材(課文)或聽說讀寫的實踐經驗中,提煉出相應的教學內容,形成具體的教學目標。如“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就需要結合不同體式的課文,依據體式,尋找相應的“重要詞語”、“富于表現力的語言”,以及“體味”、“推敲”和“品味”的種種具體辦法。
4.選擇
指按課程目標的指引,從相關的研究中選擇指向課程目標的教學內容,并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
5.開發
與語文課程目標相應的課程內容,有一些在目前尚無現成的可資依賴的可靠知識,要合適地進行教學,就需要在備課時進行開發。
四、關注領域之間目標的互通、學段之間的目標關聯
1.一種目標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動向
語文自身人文性和工具性決定了其在目標追求上的二重性。這種二重性發展到今天,體現在我們的課程標準與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就是一種目標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動向。
一方面,是一種人文主義方向。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要“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關心當代文化生活,汲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也就是說我們的語文教學應重視“人”、關注“文化”,是一種彰顯人文主義的教學活動。這樣一來,作為語文教學重要環節的高中語文教學也應該是一種人文主義教學的實現。新課程本身就是人文主義的課程,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運用語言去表達思想感情并提升其人文情趣、審美情趣以及人生體驗,使教學最終走向一種人文主義的機制感悟。因此,人文主義應該是當前我國高中語文教學目標的一個重大改革動向。
另一方面,是一種能力式的目的改革。高中語文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語感能力培養,要使學生掌握語言交際的基本規范,具有應用語言的基本能力?!币蚨?,在其具體方針也就必然要強調,高中語文教學應在初中語文教學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一步學好語文知識、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較強的現代文閱讀、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較強的語感,具有一定的文字鑒賞能力,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學語文的能力。因此,可以說,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在其目的追求上將不再僅僅局限于高考應試能力的訓練,而是把學生智力、創造力開發放在教學改革目標的重要位置,重視學生語文知識傳授過程中的審美情趣培養,力圖讓學生能更好地利用語言文字學會思考,形素養,體會并內化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學目標改革動向上必將是一種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趨勢。
2.一種教學模式上的復合開放式改革動向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 小學語文 教學方法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積累基礎知識、開發智力的最佳時期,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更好地促進他們智力和能力的發展。因此,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徹底改變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采取豐富多樣的適合小學生特點和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學習,這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要徹底改變落后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改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不再是單純的講解,而是將課堂交給學生,引導他們積極思考,進而達到培養他們能力的目的。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很少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因此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被激發出來,也不會自主學習,更無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才會主動去學,積極動腦,開拓思維,從而形成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法。好的學習方法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產生榮譽感,增強自信心,這種學習過程的良性循環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將會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
要使課堂教學產生良好的效果,師生間的有效交流與溝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溝通和互動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情感態度,而且在自由平等的課堂環境中能使學生感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主動發言、積極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學到知識。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地交流與溝通,要認識到學生間在情感、思維、行為上的差別。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展合作性學習和創新性學習,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在這樣的氛圍中進行教學活動,學生便敢于發言、敢于闡述自己的觀點、敢于對教學活動提出質疑。對學生的積極發言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然后再加以引導,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和學習目的。
三、要做到因材施教
正如人有高矮胖瘦之分一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在知識、技能和興趣特長等方面都有所不相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方法,要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一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為了能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備課時可以設定幾個不同難度的問題,成績好的學生回答難度較大的問題,基礎差的學生回答簡單問題,其余的學生回答中等難度的問題,這樣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二是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評價,讓每一位學生都樹立自信。在進行上述活動時,教師對差等生的回答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哪怕是微小的進步或是亮光,也要給予激勵的評價,進而使他們產生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學生產生追求更高目標的學習欲望,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大部分學生在學習態度上會有明顯變化,成績好的學生會向更高目標沖擊,其他學生也會趕超先進、不斷進步,從而形成一種爭先恐后的學習氛圍。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
小學生天生好動、活潑可愛、好奇心重,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吸引他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使課堂變得富有活力。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教師要靈活掌握,選擇適合教學內容的文字、圖片和視頻,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此外,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使用多媒體技術,把所學知識制作成課件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通過生動的畫面感知語境,引導學生深入到課文中、走入作家創設的氛圍中,讓語文課變得更加形象直觀、通俗易懂。
五、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師可以采取分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來說,教師要結合課文內容設置基礎知識類的問題,根據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他們進行分組,并采取輪流發言的方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還要鼓勵平時不善言談的學生積極發言,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借鑒,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團結互助合作的意識。
六、組織課外閱讀,擴大學生知識面
學習語文是一個獵取多方面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多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課本內容,同時要引導學生科學選擇課外閱讀材料,并進行讀書交流,以此開闊他們的視野,擴展他們的知識面。需要注意的是,在課外讀物的選擇上,教師要挑選趣味性強、學生感興趣的課外閱讀,以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學生有了深厚的興趣,就會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長期堅持下去,字、詞、句、文章、詩詞等積累就會增多,語文成績自然也就會提高了。
總之,新的課程改革對學生的發展、綜合素質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了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斷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學習動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適應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文文.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