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0 14:39: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企業發展趨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大智移云;業財融合;農業企業;管理會計
一、我國農業企業管理會計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將面臨著外部壓力和內部壓力的雙重挑戰。農業經營面臨市場化、信息化以及國際化,嚴謹的管理會計體系協助企業經營迫在眉睫。因為,外部環境的高速發展,迫使農業企業的管理會計能夠順應這種趨勢,以便于在千變萬化的市場中獲得更好的發展??墒?,管理會計體系由于發展時間較短,故而仍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總體上,管理會計體系在未來的應用,將由此前以單一方式的應用為主,轉變為涉獵一系列方法和工具的綜合協作型管理會計體系。具體如下:
(一)作業鏈分析與價值鏈分析相結合
作業成本管理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運用廣泛且實踐時間較長,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的成功運用,我們發現,通過對農業的作業鏈和價值鏈的分析,可以有效了解其成本狀況,把握動態的農業企業市場需求,從而幫助其規避市場風險,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若想通過作業為消費者預期提供價值,或者從為消費者提供的價值來源中獲取更多利潤,就必須通過作業鏈分析,來確定農業的增值和非增值部分。企業在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發運和輔助其他的產品銷售過程中所要進行的各種作業活動都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示。作業完成的過程也是價值創造的過程,通過工作的轉移,實現價值的創造,最后以產品的形式移交消費者,因此,作業鏈又可以表現為價值鏈,價值鏈是從貨幣和價值的角度反映的作業鏈。我國農業企業可以通過價值鏈分析,從中發現并減少那些不增加價值的作業,提高企業運作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以及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二)業務和財務融合
由于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業務和財務分離的管理模式將不再適用于當前的信息時代,企業要想謀求更好地發展,就要突破以往傳統的思維模式,緊跟時代的發展潮流,做出相應的戰略決策,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強大推動力實現行業轉型,提高現代精細化農業管理水平。而業務和財務的融合,不僅能夠有效消除信息孤島現象,而且還能有效加強企業經營風險管理,實現高效的分析決策?;诨ヂ摼W的發展,農業的資源計劃系統的廣泛應用連接了整個企業的主營業務和公司財務。它通過一個單一的軟件數據庫系統來實時收集各種相關數據并及時傳送到各個軟件業務系統中,使得整個軟件業務系統信息的相互共享成為了一種可能。借助于農業價值鏈,生產和市場分銷兩個職能部門已經能夠快速準確地響應市場供需的變化,這很大程度上為我國農業企業提供了市場信息,從而實現供需平衡,達到其價值最大化的目標,也能減少因消費需求減少,農產品大量堆積導致的損失。
二、業財融合視角下我國農業企業管理會計應用
(一)在財務預算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財務預算管理是預算管理的核心部分,是農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重點項目,預算管理的質量與農業的整體發展和經濟效益密切相關。實現財務預算管理是現代農業管理的迫切需要和時代選擇,高質量預算管理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業財融合運用在財務預算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解決企業成本控制問題。業財融合的運用實現了農業管理會計的動態管理和運營成本的精準控制,有利于企業提高經濟效益。
(二)在企業財務績效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績效管理是現代農業完成績效評價的重要手段?,F代農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是實現價值最大化。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依靠財務人員高績效的工作,使得會計人員達到工作績效最優。在業財融合背景下,農業管理會計可以完成農業與其他部門之間的績效評價、優化農業的經營戰略以及提高企業的綜合實力。
(三)在農業發展決策中的應用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投融資活動,而管理會計能夠對農業的投融資行為起到重要作用。農業的投資行為經常面臨各種風險,一旦風險過大,超出了企業的預計承受范圍,就會使得其面臨巨大的財務危機,甚至導致其破產。在業財融合背景下,管理會計能夠根據企業的投資情況進行全面分析,降低其投資風險,減少其損失,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建設性意見。
三、“大智移云”背景下數據共享的特征及對農業企業的影響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出現了大智移云技術,從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所謂“大智移云”,是指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結合在一起,是產業互聯網重要技術的載體和推動力。而數據共享是互聯網時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企業通過數據共享,將各部門聯系起來進行信息運輸,從而減少資料收集、數據采集等重復勞動產生的費用,提高經濟效率。數據共享的特征主要包括:(1)信息傳遞便捷性;(2)信息反饋及時性;(3)財務核算集中化;(4)業務流程標準化;(5)成本控制有效化等。另外,“大智移云”意味著信息不斷更迭,技術不斷進步,龐大的數據流能夠給農業帶來潛在的商機。業財融合與互聯網結合,農業企業從傳統的財務會計轉向管理會計是近幾年農業不斷發展的結果。通過數據共享,可以減少資源浪費,避免部門效率低下等問題。而我國農業企業通過數據共享,可以及時獲取市場信息,根據顧客需求來調整產量供給,實現由以前的先種后買轉變成先買后種的經營模式,從而減少其成本以及避免農產品堆積滯銷的問題。此外,信息時代下,機器逐漸代替人工,未來我國管理會計將更多地依賴于數據,通過數據將業務和財務兩個部門連接起來,“大智移云”為業財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將數據共享的理念運用到農業企業上,有助于其在解決相關問題上采用新思維,推動我國農業企業的發展。加之數據共享傳遞信息及時性這一特點,使得其在數據處理上更加高效,增加了其數據的準確性,也節省了人工計算的大量時間。大數據的廣泛運用,讓其更加注重培養管理類人才,并鼓勵會計人員提高運用互聯網技術的能力,這不僅改變了會計人員傳統的思維觀念,提高了自身的技術能力與社會價值,也為農業企業培養了新人才。
四、業財融合視角下我國農業企業管理會計應用與創新
(一)構建一個符合現代農業管理會計體系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仍存在許多問題,如成本和效益問題、供需結構問題等,這些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我國農業的發展。而通過實施管理會計,利用財務數據來進行預測、決策、預算、控制、評價等,不僅能有效加強農業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能準確把握市場價格,促進農產品在市場中的順利流通。
(二)提高農業企業人員的綜合素質,重視對財務人員的培訓
基于業財融合的管理會計體系不斷深入,企業應鼓勵財務人員學習業財融合的相關理念,培養業財融合的高素質管理類人才。
(三)提高農業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和健全信息化建設
我國信息化發展迅速,網絡數據發展將成為未來的一大主流,但由于大多小農業企業資金有限,要想實現信息共享,推動農業企業信息化發展,則需采用內部控制系統建設和會計信息化建設同步兼容的方法,以推動其持續發展,提高其管理水平。通過大量的信息流與大數據獲取顧客需求以及價格走向,從而迅速做出相應的決策??傊瑯I財融合與互聯網相結合實施管理會計是我國農業企業發展的一大創新,也是時展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趙暉.管理會計在我國應用的現狀及其創新發展[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6(02):10.
[2]鄭石橋,李宇立.關于管理會計研究的若干思考[J].財會月刊,2006(05):46-47.
[3]郭延琦.對管理會計在企業中應用的思考[J].北方經貿,2006(02):60+63.
[4]門昕燃,陳曉園.我國管理會計未來發展趨勢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21):87-88.
[5]吳清.從管理會計角度談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J].中國集體經濟,2019(04):57-58.
關鍵詞:農業企業;“走出去”;對外直接投資;比較優勢
目前中國農業一方面土地、水資源嚴重匱乏,另一方面部分農產品、勞動力過剩等問題日益突出。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農業國際化的深入發展,農業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外農業跨國公司對中國農業經濟的主導作用明顯增強。中國政府為了緩解當前的這種局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積極鼓勵有條件的農業企業“走出去”,到國外去投資。國內相當一部分農業企業技術力量較雄厚,已具備較強的產業優勢和綜合競爭力,但受制于有限的土地和市場,難以進一步擴大發展。在此情況下,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可緩解國內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的矛盾,繞開國外貿易壁壘,既為占領國外商品市場、獲取境外農業自然資源創造了條件,又可以加快催化和培育中國具有著名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農業公司,提升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對外直接投資的主流理論對開始“走出去”的中國農業企業具有指導和借鑒的作用。
一、中國農業企業需要“走出去”,也能夠“走出去”
(一)中國農業自然資源短缺
中國是一個勞動力豐富而土地資源、水資源、草地資源等相對稀缺的國家。不平衡理論(hwy-chang moon & thomas w.roehl)認為,存在資產相對不平衡的企業,可以通過對外投資在國外市場尋求補償性資產,從而使其資產組合達到平衡,競爭力得到顯著增強,戰略地位發生根本性逆轉。因此,對外直接投資是處于相對劣勢的企業增強競爭實力,在競爭中實現趕超的有效途徑。無論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企業,還是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企業的生產活動都與農業自然資源緊密相連。不平衡理論說明當有些農業自然資源在本國不能提供或是不能全部提供時企業可以尋求資源的進口,但這樣會導致本國企業生產活動對外依賴性增加,甚至還可能威脅到國家的農產品安全,這時農業企業的海外投資就成為獲取農業自然資源的一種重要手段。當前應該加強引導農業企業發展跨國經營,拓展國際市場,開展境外農業資源合作開發和農產品加工,加快境外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營銷網絡建設步伐。
(二)中國正處于對外直接投資的高速增長階段
鄧寧(john.h.dunnin)的對外投資周期理論根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劃分了四個經濟發展階段。認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2 000美元~4 750美元時一國對外投資增加,增速有可能超過外資流入增速。根據國家統計局2010年7月2日的經初步核實的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現價總量為340 507億元,根據2010年7月27日 1美元=6.7797人民幣元匯率折算,并按全國13.38億人(數據來源于中國人口信息網)計算大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 753.69美元,正處于對外直接投資高漲階段(這里用國內生產總值代替國民生產總值)。在鄧寧看來,跨國投資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會隨著經濟發展而進行動態演進。雖然該理論在分析中只用了人均這個單一指標并據此來判斷企業整體所具有的優勢狀態和對外投資直接規模,其結論很難說是全面的,但從跨國投資的實踐看,世界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國際投資地位的變化大體上符合這一發展趨勢,所以該理論也可以作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個判斷依據。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農業已經在產業體系、研究體系、人才培養、高科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優勢,這是中國農業進行國際投資的先決條件。
二、重視培育和發揮比較優勢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通過采取適當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創造和培育出對外直接投資所需的某些比較優勢,進而利用這些比較優勢參與國際投資。正如拉奧(sanjaya lall)的技術本地化理論所認為的那樣,發展中國家企業能夠在較低技術水平基礎上形成賴以對外直接投資的企業特有優勢,也就是說當發展中國家對來自發達國家成熟技術進行本地化改造后,就具有了自身的競爭優勢;另外,企業跨國經營的過程本身會使企業獲得和增加新的優勢,因為跨國經營不僅是企業實現優勢的活動,而且是企業在更大的空間內尋求優勢,發展壯大自己的活動。所以,中國農業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
(一)組建大型跨國農業企業集團,形成規模經濟優勢
海默(hymer s.h.)的廠商壟斷優勢理論認為規模經濟優勢是企業特有優勢之一??鐕髽I通過水平的或垂直的一體化經營可以取得當地企業所不能達到的生產規模,降低成本??鐕髽I還可以實行國際專業化生產,利用各國生產要素價格的差異
,合理布置生產區位來取得企業內部與外部規模經濟,獲得一定的競爭優勢。從整體上看,目前中國農業企業和國外大型跨國農業公司相比規模還較小,集約化程度還不高。企業規模小,企業內部市場就小,外部交易成本就較大,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優勢,更難以與外國大型跨國農業企業抗衡。為此,積極引導農業企業圍繞壯大主業,加強國際資本運作,開展和規范企業兼并、收購,提高企業集約化程度,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
(二)培育世界品牌的農業跨國公司
廠商壟斷優勢理論還意味著培育世界品牌的重要性。培育世界品牌的跨國公司,已成為各國提高綜合國力,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戰略。像泰國正大集團、嘉吉、美國先鋒國際良種公司、德國kws種業集團、美國孟山都集團等這樣一批跨國農業公司,它們能夠持續增長幾十年、上百年,能夠在世界市場獲得統治地位,是與其品牌經營策略分不開的。中國農業跨國公司還處于起步階段,屬于發展中國家小型的跨國公司。培育世界級的品牌對中國農業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三、人民幣升值為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機遇
阿利伯(r.z.aliber)的資本化率理論認為貨幣市場的不完全導致了目前世界上存在著若干通貨區域。各種貨幣的地位強弱不同,強幣的幣值穩定,匯率堅挺,而弱幣正好相反。強幣通貨區的跨國公司用該種貨幣購置其他區域資產是有利的。另外,該理論還認為強幣通貨區的跨國公司,能夠以較低的利率在金融市場籌資,從而為其在海外投資設廠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自2005年7月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達22%。在匯改推進的五年中,人民幣一直面臨著巨大的升值壓力:一方面中國外匯儲備居高不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國際市場要求人民幣加速升值的呼聲不斷。在可預見的將來,人民幣升值的趨勢不大可能逆轉。另外,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全球許多資產的價格進一步下跌,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并購的成本在進一步降低。特別是有些國家,有些經濟體,為了應對危機、振興自己的經濟,出臺了許多吸引外商投資的政策和措施,消除了原來設定的一些政治性障礙。這些都為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去”,開展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一個重要機遇。
四、重視“走出去”的區位選擇,加強對周邊國家或地區的投資
一國企業“走出去”首先面臨的就是“走到哪里去”的問題,所以區位的正確選擇是企業能否成功“走出去”的關鍵。對外直接投資的主流理論都十分關注企業“走出去”的區位選擇。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理論認為在海外經營的地理擴展上,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離”(包括文化、習慣和語言等)的影響,其對外直接投資首先是利用種族聯系在周邊國家進行直接投資,隨著海外投資經驗的積累,逐步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擴展,最后為獲得更復雜的技術開始向發達國家投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存在密切聯系。中國農業企業在“走出去”的區位選擇上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如果企業的基本目標是開拓市場,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那么就應該進入勞動力價格比較低廉、基礎條件和制度環境較好的國家或地區;(2)如果企業是為了提高技術水平,就應該到技術資源與智力資源密集的地方投資。盡量采取與具有最新技術的企業合作或合資的方式,充分利用技術溢出效應,獲得國內得不到的技術和管理技能;(3)如果是為了回避貿易摩擦,則應該到那些市場準入門檻高、貿易摩擦頻繁的國家和地區投資;(4)資源開發型企業可以到東南亞、拉美和非洲等農業自然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好的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去投資,通過對外投資建立海外農產品供應基地。
根據弗農(raymond vernon)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小島清的比較優勢理論,當前中國農業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應以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為主,一方面這些國家符合中國農業結構特點,可減少投資的風險,另一方面因為這些國家多是華人聚集地,與中國有著相似的文化背景,可以充分利用中國對這些國家的特定區位比較優勢。如印度尼西亞是農業大國,但農業生產水平相對中國較為落后,每公頃土地棉花產量僅2.7噸,在農作物品種選育和應用上與中國有較大差距。但該國土地資源豐富,有1 300萬公頃的土地可以用來種植棉花,氣候條件優越,農業生產條件極佳,但每年卻要花費大量的外匯進口棉花、稻谷等農產品。
參考文獻:
[1]俞毅.論中國對非洲跨國農業投資的戰略構建[j].農業經濟問題,2009,(11):33-39.
[2]尹成杰.農業跨國公司與農業國際化的雙重影響[j].農業經濟問題,2010,(3):4-10.
[3]江小涓,杜玲.對外投資理論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j].經濟研究參考,2002,(73):13-25.
[4]陳華.廠商壟斷優勢理論與中國境外企業特有優勢
提高的分析[j].財貿研究,2001,(2):24-26.
關鍵詞:財務分析;企業;經營管理;應用
財務分析是以企業的財務報表和其他財務數據作為依據,運用專業的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比較,評價企業財務上的發展情況,對企業的籌資、投資以及其他經營管理活動進行分析、對企業的財務經濟現狀做出評價、對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預測、為企業的經營者和投資者提供決策依據的一門科學。財務分析作為一種直接普遍的企業經濟分析方法,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農業類企業的財務分析目的與其他企業相同,都是為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而服務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業類企業的財務分析涵蓋的內容也在發生變化,現代農業類企業的財務狀況可以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和利潤表表示出來,企業的財會部門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從而得出企業利潤率和債務償還能力等指標,通過長時期的數據比對,可以判定企業的資金結構和企業經營的風險大小,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直接的依據,為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制定發展規劃提供有力數據。農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行業,它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財務分析在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中的應用也需要重點研究。農業生產的所有制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有多種,生產過程受到自然條件和市場經濟條件的雙重制約,因此,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中的財務指標確定需要更加斟酌,考慮的方面應該更加周全,才能針對農業企業充分發揮財務分析的價值,提高財務分析的可靠性。
一、利用財務分析建立健全的財務管理指標體系
從企業的角度來講,財務分析可以為企業的發展規劃提供一定的依據,財務分析可以確定企業的盈利能力、償還債務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和企業的運營能力等,財務管理指標體系是各個管理指標的有機結合,制定財務管理指標體系要從我國的農業發展狀況出發,從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出發,吸收先進企業的管理經驗,不求指標多,只求指標精,要從多角度多方面出發,反映企業自身的特點,指標體系的確定既要能滿足政府對企業的發展要求,又要能直觀地為經營管理者提供依據,各個指標的結合要能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讓經營者對于企業的收益有一定概念,要能反映企業的償還債務能力,讓經營者對資金的周轉有一定把握,要能反映企業的運營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讓經營者對企業的未來做出規劃。從企業內部部門的角度來講,財務分析可以讓經營管理者更好地掌握企業內部資金的流動情況,企業各個部門的資金出入都要在財務分析中表現,對大金額的收支要出示相關證明材料,通過分析內部資金,可以掌握各部門的財務狀況,對于資金緊缺的部門給予支持,內部資金的流動情況也可以為內部的考核提供依據,作為評價員工業績的一項標準,對于業績不合格和擅自挪用企業資金的員工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企業內部財務分析的指標體系要根據企業自身的發展情況制定,制定過程中既要依據規范化的原則,又要靈活精細,對內部資金有足夠操控能力的企業才能在市場的競爭中爭得上風。農業企業對內和對外的財務管理指標體系確定后,完成了財務分析的重要一步,要進行接下來的財務分析,還要理清財務指標的層次,同一層次的指標同時進行分析,各個層次的指標進行綜合,綜合后的結果才能涵蓋企業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為建立完善的經營管理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采取科學有效的財務分析方法
科學的經營方法是企業穩固發展的前提,企業管理過程涵蓋的每個方面都需要科學的方法,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一環,關系到企業的命脈,采取科學的財務分析方法是必要的,企業經營者應該深刻認識到財務管理對于企業長期發展的意義。在農業企業中,應該設置專門的財務管理部門,財務管理部門引進人員時要遵循嚴格的標準,在保證引進人員專業素養良好的前提下,注重引進人員的綜合素質。企業的全體員工要對企業的經營模式有深刻的認識,對資金的周轉過程有一定的認識,應該定期召開會議對全體員工進行培訓,認識企業近期的發展狀況,貫徹下一階段的經營手段和資金周轉戰略,便于各個部門與財務部門的交接。財務分析最終要以財務分析說明書的形式向管理者匯報,損益表、負債表、利潤表是財務部門制作財務分析說明書的基本報表,要本著真實可靠的原則,采取更加精確的方法制作財務分析說明書,傳統的方法較為簡單,運用數據進行簡單的計算便得出結論,可靠性較弱。財務分析人員要充分利用專業知識,用多種精確度高的方法進行說明書的編制,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先進的分析方法可以找出多個指標的相關性,不拘束于指標的兩兩比較,得出的結論更具有說服力。
三、加強財務分析的規范性
財務分析是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一部分,也需要企業制定相關規范來約束。財務部門是一個特殊的部門,涉及到大金額的資金流動,因此需要專門的監督管理人員,每一筆資金的流入和流出都需要審核,出示相關的發票,對于大金額的資金出入,發票要由企業領導審核,不能出現不明資金出入賬的情況,監管部門的選擇要公正公開,保證企業運行的規范化,有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出現的行為必當嚴懲。農業企業的運行情況受自然條件和市場環境的影響較大,因此企業內部還需要專門的財務風險評估小組,風險評估小組中要包括專業的資金風險評估人員,必要時邀請資金風險評估專家,當自然條件劇烈變化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時或企業的開支嚴重超出預估值時,風險評估小組要根據當下的市場發展狀況做出企業財務風險預估,當風險足夠大威脅到企業的正常發展時,企業經營者需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財務上的穩定。財務分析的規范性首先要求財務分析人員的專業性,財務人員要適應企業的發展要求,適應社會對財務分析人員的要求,在長期的工作中對企業的發展有全方位的了解,能運用專業的知識在企業財務陷入危機時提出適當的補救措施,重視企業規范規程的指導作用,做到嚴于律己。
四、結語
企業的資產是企業的生產條件,保證企業資產的穩固、掌握資產的流動情況是企業可持續發展對管理者的要求。農業企業是我國重要的發展對象,農業企業的發展與其他企業有相同之處,都需要采取適合自身的財務分析方法,重視企業內部財務的穩固,保證企業財務發展與市場要求的協調,符合政府對企業的發展要求,但與其他企業也有不同之處,把財務分析應用到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要考慮到農業這一基本行業的特殊性,在財務分析的過程中,涵蓋涉及農業發展的特有指標,充分發揮財務分析對企業經營管理的推動作用。
作者:滕雪連 單位:廣西農墾國有明陽農場
參考文獻:
[1]吳翔.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3):98.
[2]王愛華.略論財務分析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及完善[J].經濟研究導刊,2014(26):234-235.
一、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機理
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機理可以分別從形成動因與形成條件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動因——集群競爭優勢
農業產業集群形成的根本性動因是為了獲取單個企業所不具備的集群競爭優勢。集群競爭優勢主要包括下列內容:交易成本優勢、外部經濟優勢、創新優勢與集群整體品牌優勢。
(1)交易成本優勢。農業產業集群內的成員企業提高了相互之間的交易效率,并降低了交易成本。這是因為:其一,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專業化分工也隨之越來越細化,農業企業可以通過與其他企業進行交易,來獲得所需的產品與服務。企業之間的交易頻率也就不斷增加,交易成本在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中的比重也會增加。而且,由于企業間的交易成本包含著區位成本,企業在空間上越分散,交易頻率越高,交易成本就越高。對于農業產業集群來說,由于鄰近農產品生產基地,企業間的空間接近特點可以降低交易成本。[3]其二,在農業產業集群內,農戶與農業的經濟活動是植根于當地社會網絡之中的,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往往基于共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較高,地方社會網絡的形成與發展擁有良好的信任基礎。若從交易效率來看,地方社會網絡十分有利于企業之間的相互信任與合作,從而促使交易雙方迅速簽訂合同。地方社會網絡還可以節省企業搜索市場信息的時間與成本。因此,基于地方社會網絡信任基礎上的交易或合作,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節約交易成本。
(2)外部經濟優勢[4]。外部經濟主要包括外部規模經濟與外部范圍經濟兩方面。在農業產業集群內實現的這種外部經濟,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降低成本,增加收益。首先,集群企業通過共同使用公共設施,能夠減少分散布局所要增加的額外投資,同時,企業因地理接近而節省產品和信息的轉移費用,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其次,通過農業產業的空間集聚發展,可以使同類企業數量增加,進而使難以獲得內部規模經濟的單個企業取得合作基礎上的外部規模經濟;并且,通過企業在相關部門之間的專業化分工以及在生產與交易過程中的密切合作,可以獲得外部范圍經濟。在一定限度內,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范圍經濟與企業數量的增長成正相關關系,并且它們都能降低單個企業的生產成本。一旦某一產業的企業在特定地區形成集群,外部經濟優勢就會成為新企業選擇這一區位的推動力,從而促進農業產業集群的進一步發展,產生更大的外部經濟優勢。二是促進專業化,提高生產率。在農業產業集群內,大量專業化的企業集中在特定區域內,使得區內通過分工與協作,實現規模生產。同時,對專業化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需求量也將增大,這就為專業化生產提供了大量的生存機會。而逐漸提高的專業化水平,將促使農業產業集群內部的生產率得到提高。
(3)創新優勢。農業產業集群的創新優勢主要來源于創新資源的易得性及植根性。
一是創新資源的易得性。創新資源越容易獲取,創新越有優勢。創新資源主要包括人才、資金和技術。從人才資源來看,農業產業集群把各種人才吸引到同一個地方,從而使企業更容易獲得所需要的人才,而人才也更傾向于在集群企業的區域就業,因為集群區有更多的工作機會。從資金資源來看,農業產業集群更容易使投資者了解農業發展趨勢,判斷企業的發展前景,從而降低投資風險。同時,農業產業集群也降低了投資者尋找投資項目的信息成本。因此,農業產業集群區域易于獲得資金支持。從技術資源來看,知識的溢出效應使得企業更容易獲得相關技術。總之,產業集群可以為集群內的企業提供各種創新資源,有利于使企業迅速獲得所需資源進行優化配置。
二是植根性。在特定區域的產業集群,使經濟主體之間容易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產業關聯和共同的產業文化,并且創建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行業規范。在這一套行為規范的指導下,人們相互信任和交流,從而加快了思想、信息的交流和創新的擴散。我們稱這種特性為植根性。植根性對于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極為重要。
(4)農業產業集群整體品牌優勢[5]。農業產業集群內的企業通過建立集群的整體品牌,加強營銷網絡的構建,以此取得協同效應來形成市場競爭優勢。
大量農業企業形成集群后可以集中廣告宣傳的力度,打造農業集群整體品牌。在廣告宣傳上,可以改變單個企業因廣告費用過大不愿過分投入的狀況,集中眾多企業的財力開展廣告宣傳,能使每個企業都受益。同時,農業產業集群整體品牌與單個企業品牌相比,更具有持續性的品牌效應。
2.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條件
農業產業集群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集聚現象,它的形成是市場需求、社會文化及歷史傳統、配套的服務及基礎設施、自然因素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市場需求條件。市場需求是農業產業集群形成的強大推動力。旺盛的市場需求為農業產業集群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并且帶來創新的壓力,促使企業發現市場上新的需求并積極采取行動,有利于企業不斷創新,從而保證了農業產業集群的競爭活力。例如,荷蘭花卉集群的形成,就得益于該國傳統上對花卉的喜愛所產生的巨大需求。
(2)社會文化及歷史傳統條件。社會文化及歷史傳統對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一方面,以信任為核心內容的社會文化能夠加強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企業之間建立起緊密的合作關系。這種緊密聯系可以使企業易于獲得所需要的各種資源支持,提高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能力,進而促使農業產業集群 的形成。另一方面,擁有共同歷史傳統的同類企業也易于通過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形成農業產業集群。農業產業集群的產品一般都是當地歷史上有特色的農產品。具有長期的生產實踐經驗,如廣東順德陳村鎮的花卉集群,就具有上千年種花、賣花歷史。
(3)政策條件。優惠的政策條件也會影響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政府對農業產業集群形成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一是制定出臺有利于農業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政策和激勵制度;二是提供市場和技術信息;三是制定對農業生產園區的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四是樹立良好區域形象并改善區域投資環境。
(4)配套的服務及基礎設施條件。配套的服務及基礎設施能為企業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與條件,促進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農業產業集群所需配套的服務主要包括:第一,農業產業集群內金融服務類行業,如銀行、信用社、保險公司、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能夠為集群提供資金支持;第二,農業產業集群內生活服務類行業,如零售、餐飲、醫療衛生、文化休閑及家庭服務等;第三,農業產業集群內中介服務類行業,如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咨詢公司、人才服務機構等;第四,農業產業集群所在地的政府服務,如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辦事效率和增強服務意識等。
此外,農業產業集群內配套基礎設施范圍很廣,不僅包括道路交通、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還包括專業市場、公共實驗室、公用圖書館、教育培訓機構、產品質量檢測設施、采購中心以及物流中心等。良好的基礎設施是促進農業產業集群形成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有利于促進集群的長遠發展。
(5)自然條件。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往往與獨特的資源稟賦、地理優勢等自然條件分不開。農業產業集群區域往往擁有良好的自然條件,這些自然條件包括: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鄰近市場和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自然條件能夠使企業降低運輸成本以及迅速獲取市場信息,從而吸引企業在有利的地理位置上集中并形成了農業產業集群。
二、農業產業集群的政策支持
政府政策支持對于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農業產業集群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生產要素資源配置
生產要素資源配置效率是農業產業集群生產順利進行和形成生產成本優勢的重要前提,除一般意義上的自然資源稟賦、資金和勞動力外,生產要素還包括企業家資源。
(1)資金的供給。農業產業集群的單個企業由于主要靠自身資金的積累,通過銀行獲得貸款的難度較大,從資本市場融資就更加困難。因而制定政府政策時應設法將金融機構和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融為一體,加強銀企合作。
首先,政府利用銀行的信息、人才等優勢對農業產業集群進行深入的產業情況研究。銀行和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通過合作,可以深入研究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趨勢與發展戰略。銀行擁有財務管理與法律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對宏觀經濟形勢、行業和市場發展變化等方面的信息和分析能力都很強,具備對產業集群宏觀發展的指導能力;同時,農業產業集群所在行業往往是當地的主導農業,因而地方政府對產業集群會給予積極支持,行業協會對本地的企業又非常了解,所以,通過加強銀行、地方政府、行業協會的合作,能制定科學的農業產業集群發展規劃。
銀行通過調查研究,有利于降低貸款風險。因為農業產業集群的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當市場需求下降,銷售減少時,會產生巨大的風險,從而加大企業還貸風險。因此,銀行需要進行深入的產業集群,提前防范產業風險。
其次,選擇重點企業,龍頭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對企業進行有選擇性的扶持,這樣才能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同時,提高龍頭企業的競爭力有利于發揮示范、帶動效應,從而提高集群整體競爭力。
第三,改善對農業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各金融機構應積極改進信貸管理,減少不必要的信貸環節和簡化信貸手續,為農業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另外,各商業銀行還應積極提供針對農業中小企業的結算、匯函、轉賬和財務管理等多種服務,完善金融服務體系。
除銀行信貸外,在政府的支持下,可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拓展融資渠道對農業中小企業進行扶持。這樣可以使企業和本地機構(包括金融機構、行業協會、個人和其他團隊)共同分擔高風險、高投資,分享高收益。
(2)本地勞動力市場的形成。本地研究人員、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對于農業企業的技術創新非常重要。勞動力的高流動率加快了知識和技術的傳播與擴散,增加了創新的機會。技術創新是農業產業集群持續發展的推動力,因而政府政策不僅要支持勞動力的素質教育和培訓活動,而且還可以通過各種辦法吸引更多的技術人員,滿足企業對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的要求,形成本地勞動力市場。
(3)企業家精神的培育。[6]熊彼特認為,企業家在創造和引進新的生產方法,介紹新產品、新的工業組織形式,開辟新能源、新市場等方面作用巨大。農業產業集群充滿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斷培育企業家。因為對優秀企業家的培育,集群內的產業文化氛圍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政府、中介機構、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環境應形成一種創業文化,而這需要集群中各個成員的共同努力。
2.產業集群整體營銷
營銷對現代企業發展至關重要,正確地營銷策略能確保產品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因此,政府和行業協會應通過制定與實施農業產業集群整體營銷政策,提升集群的專業形象。一是建立整體品牌,發揮品牌效應;二是通過農業博覽會等活動宣傳企業集群整體形象;三是建立農業產業集群營銷中心,形成農產品的集散地,從而降低本地農業企業的運輸、庫存成本,而且具有巨大的廣告宣傳效應。
3.促進農業產業集群內企業合作并聯網
政府或行業協會應積極幫助農業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形成圍繞產業鏈網絡結構,通過垂直或水平聯系,從而提高農業產業集群的效率。
首先,政府或行業協會應發揮作用,促進農業企業進行相互合作。在農業產業集群中,當遇到大額訂單時,單個企業可通過外包的形式,將部分訂單外包給集群內其他企業。
其次,幫助企業實現靈活的專業化生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技術的加速發展與擴散,產品需求多樣化的市場特征等日益明顯,眾多農業企業通過產業聯系形成產業集群,在產業鏈上進行分工與合作,產業集群靈活的專業化生產特點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多樣化的要求。這不僅需要政府提供完備的 信息服務,還需要行業協會等中介機構將農業企業聯結在一起,形成網絡結構。
4.加強技術創新支持體系建設
1 農企開展培訓的目的與意義
1.1目的
農業企業開展培訓活動就是為了實現“四個提高”(提高對本企業經營的服務質量、提高人力資源水平、提高企業績效、提高企業形象)。培訓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謀求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具體來講,培訓的目的在于四個方面:一是傳授知識,以適應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二是訓練技能,以提高員工個人與企業的整體績效;三是培養態度,以提高員工個人的綜合素質與企業的整體素質;四是滿足員工自我成長,以激勵企業現有人才奮發進取,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為農企的發展獻計、獻策、獻力。
1.2意義
一是可以提升企業競爭力。培訓可以防止企業出現“三不”(人才留不住、員工不求上進、企業不求發展)現象,通過培訓可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確保農業企業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中立足于不敗之地。
二是可以增強企業凝聚力。一位優秀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首先必須具備“三大能力”(培訓能力、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其中培訓能力主要體現在企業經營管理者善于通過培訓言傳身教,把企業的發展戰略、經營理念、管理模式、價值取向、文化氛圍等傳給每位員工,培養企業的團隊精神,讓全體員工團結在自己企業的旗幟下,凝聚一股強大的力量奮發圖強、勇往直前。
三是可以提高企業戰斗力。一位優秀的企業員工必須做到“三個不斷”(不斷參加培訓學習與自學、不斷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與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員工自身與企業團隊的戰斗力)??偨Y北京綠色農華植??萍加邢挢熑喂荆ㄒ韵潞喎Q“綠色農華”)發展速度較快的主要經驗,就是要想突破原有的知識水平、基本技能及思維定式的最佳途徑,就是積極開展培訓,不斷提高企業戰斗力。
四是高回報的投資。培訓實質上是一種系統化的智力投資,企業通過投入“三力”(人力、物力、財力)對員工進行培訓,從而達到“三升”(員工素質提升,人力資本升值,企業業績升級)的高回報投資收益之效應。
五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措施。當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時,可以通過培訓加以解決。這是因為培訓具有“三最”(最直接、最快速、最經濟)的管理解決方案之功效。
2 構筑農企培訓平臺的主要提施與培訓內容
2.1構筑農企培訓平臺的主要提施
2.1.1構筑培訓平臺,開展多元化培訓
概括“綠色農華”構筑培訓平臺的主要經驗是“五個結合”:即企業內訓與高校代訓相結合,上級母公司培訓與下級子公司培訓相結合,部門培訓與崗位培訓相結合,工作會議與專業培訓相結合,外出培訓與員工自學相結合。目前,該公司已構建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構筑了一個長效機制、產學研合作、多元化的農企培訓平臺。
一是企業內訓與高校代訓相結合。企業內訓是公司根據本企業培訓的需求,為企業量身定做的企業課程,具有培訓時間、培訓地點、培訓內容、培訓對象等特征;高校代訓就是與安徽省黃山學院和中國農民大學合作,構筑農企培訓平臺,建立長效培訓機制,借助兩校優越的師資條件和良好的培訓環境,為公司培訓管理人員和員工、為社會培訓植??萍紟ь^人和科技示范戶。
二是上級母公司培訓與下級子公司培訓相結合。母公司培訓則重公司的發展戰略、企業文化建設、企業團隊建設、人力資源培訓、新入職員工培訓、軍事培訓、戰略管理培訓、商務禮儀培訓等;子公司培訓則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農藥產品、不同的產品劑型、不同的市場需求開展培訓,其培訓內容則偏重采購培訓、生產培訓、物流培訓、市場營銷培訓、銷售培訓、員工職業化培訓、責任體系培訓、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規律培訓、施藥技術培訓等。
三是部門培訓與崗位培訓相結合。部門培訓即各部門根據公司培訓總計劃組織的、與本部門有關的各類知識的培訓;崗位培訓即崗位對員工進行的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與崗位內的相互學習。
四是工作會議與專業培訓相結合。結合公司發展戰略與行業發展趨勢、形勢分析與策略、工作目標與思路分別于年初和年終,通過工作會議與專業培訓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培訓。除此之外,一般按季度還要開展一次培訓。
五是外出培訓與員工自學相結合。外出培訓包括選派具有特長的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國外、高校、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組織的各種研討會、培訓班或脫產班,使研究人員始終能夠站在技術創新的最前沿;員工自學是指員工自己主動地進行專業知識的再學習和操作技能的鍛煉。
2.1.2建立“三項”培訓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企業員工培訓管理制度。員工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第一原動力,關注員工的發展就是關注企業的未來。為配合企業總體發展目標,努力實現“四提”(提級人力資源績效、提高員工素質、提速企業發展、提升企業形象),作為一個現代科技型農業企業,應有計劃地充實其知識技能,發揮其潛在能力,制定出具有“四性”(科學性、規范性、長效性、可操作性)的企業員工培訓管理制度,以此作為企業培訓實施與管理的依據。
二是建立企業培訓評估制度。首先是對授課的評估,其中包括對委托高校代訓機構的課程內容、講師的效果評估;對企業內訓講師的課程內容、準備情況、講授技巧等的評估。其次是對員工的評估,主要通過課后考核的方式檢驗員工的接受程度與培訓實際效果。
三是建立企業員工績效考核制度。為檢驗其企業培訓的實際效果,鼓勵科技人員積極投入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激發員工的熱情,結合企業發展規劃,制定出企業績效考核制度。
2.2培訓內容
培訓內容主要包括人力資源培訓、新入職員工培訓、軍事培訓、戰略管理培訓、采購培訓、生產技能培訓、物流管理培訓、企業文化培訓、商務禮儀培訓、市場營銷培訓、員工職業化培訓、責任體系培訓、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規律培訓、施藥技術培訓等。
在通貨膨脹和歐美債務危機的雙重擠壓之下,國內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似乎變得日益艱難,而最近不斷爆發的溫州民間資本崩盤案,更是讓原本風聲鶴唳的企業驚慌不已。實際上國內外環境的波動對中國經濟帶來的不僅僅是壓力和威脅,還有觸動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從樂觀一些的角度來看,這些內外因素將成為中國經濟變革的催化劑,從而給眾多行業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尤其是與實業緊密接軌的風險投資行業。
不得不說的通貨膨脹
目前國內通貨膨脹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成本推動和經濟惡化帶動的輸入型通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2011年1―8月全國居民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5.6%,而1―8月規模以上工業品增加值同比增長14.2%,比去年同期增長16.6%,在經濟增速下降的背景下,通脹的主要推動力來自于工資等成本的上升所導致的成本推動型通脹,除了勞動力成本之外,工業生產數據價格的上漲也成為推動物價上漲的重要原因。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8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去年同月上漲7.1%。其中生產數據出廠價格同比上漲7.9%,生活數據出廠價格同比上漲4.5%,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物價上漲的壓力。
另據海關統計,上半年我國部分主要大宗商品進口均價漲幅都在30%以上,包括鐵礦石、原油和大豆等,這三項占整個進口商品總和的30%以上,導致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口商品的整體價格上漲14.7%。作為基礎性原材料,大宗商品價格與中下游產業關聯度較高,價格的上漲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中下游環節。
這兩大顯著特征下的通脹,加速了中國企業的轉型和調整。其中國內要素成本的上升,導致企業傳統的發展模式不適用,即勞動密集型和資源浪費型企業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而不掌握上游原材料定價權,站在產業鏈的中下游的企業,面對成本上漲壓力,無法傳導,使得企業快速進入被大浪淘汰境地。
通脹下的行業機會
日前在大連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也將“關注增長質量,掌控經濟格局”作為討論主題。應該說現在的確是時候反思過去的經濟成長路徑了,人口紅利、環境資源極大豐富的時代正慢慢遠去,只有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企業,才能保持高質量、持續而穩定的增長。為此我們要通過判斷社會發展趨勢,跟進行業演變進程,挖掘行業中的高價值企業,整合社會各種資源,推動此類企業發展,進而帶動整個行業振興或突破,形成健康良好的經濟格局。
在CPI上漲的5.6%中,貢獻最大的是食品價格,包括糧食、肉禽及豬肉價格等,所以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高糧食安全和居民收人是穩定物價和抑制通脹的重要基石。農、林、牧、漁業將成為中國現今及長期支持和調整的重點行業,在這一調整過程中,一些傳統農業技術升級、環境資源浪費減低、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企業集群將脫穎而出。例如污染少、對土壤破壞力低的有機蔬菜種植將成為現代農業企業的發展方向。
201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已經達到所謂中等收入國家階段,人們消費的意愿越來越強。尤其是在貨幣貶值和實際購買力下降的情況下,人們更愿意選擇投資和消費。不幸的是,投資管道在下并不不明朗,包括房地產、股市、大宗商品等都因受國家政策調控或國際經濟變動而不確定,消費便順勢成了迫切的需求。所以致力于提升客戶消費體驗、引導人們的消費習慣的企業將快速獲得成功,蘋果公司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盡管過去一段時間里全球經濟一直處于震蕩的狀態之中,蘋果公司的銷售仍有驕人的業績,2011年上半年在中國市場實現同比6倍的銷售增長。另一方面,借助互聯網技術形成的新商業模式也逐漸改變著人們的消費慣性,比如足不出戶辦理銀行業務,交通銀行最近推出的3D虛擬銀行營業廳等。如何挖掘客戶的消費欲望,提升服務品質,逐步轉變傳統的賣方意識和模式,將有助于更多關注消費類的企業走上新臺階。
隨著人們手里可支配的收入越來越高,以及老齡化社會的臨近,關注健康同樣成為現今社會的主流?,F代生物醫藥科技的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準,也是基業常青的行業,但其漫長研發之路也把很多企業擋在了門外。中國對推廣自主研發醫療醫藥科技,以及中醫治療成果都投入了大量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傳統的中醫保護和開發正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人士重視,并將其視為帶動中國自主創新領域的旗艦。同仁堂是一個較好的例子,其完整的產業鏈、豐富的產品系列位居行業前列,且其在國際化和多元化方面的實踐也有一定成績。但如何讓中醫的文化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形成穩定的可計量的診斷原理及藥理配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制約了中醫中藥企業的發展。
談完與國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我們再看看引起國內通脹的另一誘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是造成國內通脹的男一誘因,雖然諸如鐵礦石、石油等資源類產品所具有的地域分布屬性是無法改變的,但對替代能源的開發利用卻是一大利好。無論是新能源的開發還是替代煤、石油、鋼鐵等的新材料,所有國家都站在同一起跑在線。如大連的一家鋼企,通過高溫復合鐵、銅等金屬材料研發出的板材,其硬度超過鋼材,但成本卻遠低于鋼材,且沒有對鐵礦石的進口依賴。而中國的乙醇石油、生物柴油等技術也進入了局部試推廣階段,這里還將延伸的概念是變廢為寶的環保型企業,比如將地溝油提煉處理后形成的柴油等,這些替代能源類的技術需要市場的檢驗,但對這一領域的挖掘和開拓將是一個迫切需要展開的故事。
風險投資的作用
風險投資作為連接實業與金融資本最直接的橋梁,曾在以色列等國的經濟發展及振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它們在中國也將承擔同樣的使命――對快速發展的中小企業給予資本支持,對發展成熟的企業則促進行業的轉型和整合,有效規避企業因資本缺乏造成的整體經濟停滯或活力下降。
一、××鎮珍禽產業現狀
××縣××鎮珍禽產業始于2008年5月,是××鎮大學生村官引進的該項目,在××村閑置的蘑菇大棚中試驗養殖,同時成立了××鎮蘇陽養雞專業合作社,在技術和市場相對成熟的情況下,帶動當地十名大戶從事山雞、貴妃雞、火雞和孔雀的養殖過程中,主要以山雞為主,其它珍禽品種還在試驗養殖過程中,山雞養殖主要集中在××和集東村兩個村,目前,大學生村官帶動的養殖區占地50畝,擁有育雛室5個,成雞室29棟,山雞活動場一萬平方左右,擁有成雞近3000只,脫溫雞2000只,雛雞4000只,種雞100只,其他珍禽達到300只。主要銷往上海、蘇州、常州和江陰等地,僅去年銷售山雞達12000余只,實現銷售額48萬,幫助12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幾位大學生村官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經過細致調查研究,決定把發展中草藥山雞養殖及加工項目作為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以山雞等珍禽養殖和中草藥種植的循環經營為載體,拉動大戶,帶動貧困戶。××鎮政府已把該項目作為2010年重點農業項目進行大力扶持,在集東村征地100畝,打算投資200多萬,從事正規化、規?;a業開發,把珍禽產業作為××鎮的特色產業,潛力產業,朝陽產業強力推進。
二、××鎮珍禽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規模小,檔次低,競爭力弱。
如果把我鎮珍禽產業,放在全省的大環境中,與泰州、鹽城地區相比,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產業規模小,產品檔次低,市場競爭力不夠強。我鎮珍禽產品以初粗產品為多,在飼養技術方面缺乏拳頭技術。以××鎮蘇陽珍禽養殖基地為例,所飼養的山雞啄羽現象比較嚴重,目前還無法有效解決的方法,造成山雞飼養周期變長,外觀不美麗,以至于出售價格偏低,直接影響了養殖戶的收入。所以說,檔次提不起來,競爭力相對弱。
2、產業規劃不統一,生產經營盲目性大。
本地的珍禽產業由于沒有統一的管理組織機構,行業協會不健全,缺乏科學規劃和引導,造成整個地區的產業就像一盤散沙。很多養殖戶盲目地、憑感覺生產經營,生產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限制了飼養技術的更新和水平的提高。各養殖戶為了爭市場、搶客戶,競相抬價壓價,在本地、本行業搞惡性競爭,形不成競爭優勢,降低了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行業平均利潤。
3、品牌意識差,創新能力不強。
××鎮現有的珍禽產業中,雖然有的產業達到了一定規模,在全省市場上占的份額也不小,但是缺乏過得硬、叫得響的品牌。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創品牌的意識,認識不到品牌潛在的巨大經濟效益。二是走“捷徑”,掛名牌。熱衷于和名牌“聯合”,進行“貼牌”加工,把自己的產品掛上別人的牌子銷售,甘當人家的加工車間和“打工仔”。
4、產業鏈條不完整,專業化分工程度低。
一是鏈條不完整,縱觀全國市場來說,從事山雞等珍禽品種加工的企業極少,近乎可以用“沒有”來形容,山雞的銷售主要還是分布在飯店、賓館、還有就是零售,這樣就給珍禽養殖戶帶來了很大的市場風險,也壓縮了市場需求,缺乏產品終端客戶,就造成了產業鏈條不完整的現象,目前,在我省的珍禽產業中,還沒有一家規模較大的珍禽產品的生產企業。二是產品扎堆,雷同度高。三是沒有自己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且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這兩點主要體現在研發人才缺乏和沒有專業化的分工。
三、對策及建議
在一定意義講,經濟的競爭就是產業的競爭,產業的競爭就是特色產業的競爭。要根據農業產業化、產業特色化、特色規?;⒁幠F放苹?、品牌市場化的發展趨勢,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強化措施,推動××鎮珍禽產業加快發展。
1、加強引導管理,搞好產業發展規劃。農產品企業限于自身能力的原因,對整個行業的發展狀況,有時很難有全面、準確的把握。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管理資源,為本地的珍禽行業提供咨詢服務,讓珍禽產品開發企業隨時了解行業發展動態。要從產業的發展規劃入手,加強科學引導管理,逐步把本地珍禽產業的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特別是珍禽產業所在地的縣(市、區)和鄉鎮政府要把加快特色產業發展納入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根據資源情況和行業特點,制定好相關發展政策,引導資本投向。建議由縣農工辦牽頭,盡快制定全縣珍禽產業發展規劃,以縣政府的名義下發《關于加快推進××縣珍禽產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各類珍禽產業發展的具體工作思路和目標,使每類珍禽產業都有人管、有人抓,進一步聚合生產要素,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引導本地區的珍禽產業駛上“快車道”。
2、提升珍禽產品開發
企業的素質,培植壯大龍頭企業。骨干龍頭企業知名度高、帶動力強,在整個珍禽產業發展中發揮著“火車頭”的作用。要把發展壯大龍頭企業作為珍禽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舉措,通過政策扶持、“放水養魚”等措施,促其上規模、上水平,進一步增強輻射帶動能力。要繼續抓好珍禽產品開發的人才培訓工作,進一步提高養殖戶的整體素質,為地區產業長足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在本地區選拔個別發展潛力大的珍禽產品開發企業,對資金、用地、用電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鼓勵引導參股、聯合、兼并,迅速實現規模擴張,以帶動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
3、搞好科技創新,爭創著名品牌。產業的競爭實質是科技的競爭,科技的競爭核心是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只有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擁有核心技術與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占領產業發展的制高點。要引導優勢特色農業企業加強科技創新,積極與科研院校建立緊密合作關系
,建好技術研發中心,為企業發展注入不竭動力。品牌是企業的招牌、產品的名片,是構筑特色產業的基礎。要引導農產品企業樹立強烈的品牌意識,借助參加農展會、展銷會等會展的機遇,搞好品牌宣傳。同時,要在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檔次的基礎上,開發強勢產品,打造地方名牌和企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