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0 14:39: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審計基礎知識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審計學原理,課程改革,教學改革
一、高等院校《審計學》教學現狀
《審計學》作為大三、大四必修課,難度較高。一方面,其課程理論性強,一般包括審計的基本理論、審計模式、審計的基本方法、審計效果評價等。內容比較抽象,專業術語多,很多大學生剛接觸時較茫然,提不起興趣。另一方面,審計學和其他學科有一定聯系,很多審計方法是基于會計、財務管理基礎知識之上,如果相關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起來也會有一定難度。
目前,高等院校審計學課堂,普遍存在“低頭現象”。主要存在“不愿意聽”和“聽了也不懂”兩種情況。審計學課程理論知識枯燥,不少同學認為該課程和就業沒有必然聯系。所以很多同學不愿意聽。另外一部分同學,雖然認真聽了課,但由于大一大二基礎知識不扎實,加上審計課程專業術語較多,對學生邏輯思維要求較高,學習起來較為吃力。而與此同時,作為知識灌輸者的高校老師在教學過程也普遍存在教學方式較傳統,自身缺乏實踐經驗、課堂沒有采取手段調動學生積極性,缺乏互動等現狀。
二、審計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案例不到位
目前,審計學教學大多以理論書本知識為主。缺乏相關案例,即使有案例,學生參與度也不高。就審計學而言,一般案例分析普遍存在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案例脫離實際,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沿用以往案例,學生難以理解,興趣不高;二是案例問題都是針對某會計科目存在的問題進行設問,停留在問題表層,而對于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沒有進行詳細分析,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三是章節之間缺乏聯系,學生難以將所學零碎知識貫穿成整線,邏輯分析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師資力量薄弱
審計學這門課程一般是院校自有教師進行講授。而這些教師大部分是直接從校園跨入另一個校園,缺乏相關企業實踐經歷。在授課過程中,也難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于目前市場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才了解不夠。而審計學作為一門專業性較強的課程,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能力,目前很多高校授課教師除教師資格證之外,并不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證書。
(三)理論知識與實踐環節斷層
審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目,和審計直接相關的工作崗位是會計事務所。在審計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多停留于書本知識的傳授。一方面,事務所的真實工作情況學生僅通過書本知識的學習無法了解。尤其是在“審計流程’’這一章節:從接受業務委托、了解審計業務環境、實施風險評估、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到最后出具審計報告整個環節。學生如果不參加相關的審計實習很難理解整個審計流程以及各流程當中的注意點。
三、改進措施
(一)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是哈佛首創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哈佛,案例教學占總教學內容的80%。被許多商學院效仿。案例教學,不僅要求教師熟悉書本理論知識,更要求教師對案例的前因后果有詳盡的把握。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承擔的是引導者,以情景帶入形式,讓學生能夠透徹理解審計學的理論知識。另外,教授過程應注重“大案例和小案例相結合”,針對特定知識點,結合生活實際引入簡短小案例;而對于整個章節全部內容,則采用大案例形式進行知識點的貫穿,將零散的書本知識串成一條線安插在案例當中。在審計學原理授課過程中,教師亦可在每章節引入相關案例,再拋出重要知識點。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高校教學過程的中堅力量。因此,國內高校在人才招聘環節,應大力引進企業人才入校給學生上課或是給在校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比如:香港理工大學就有很大一部分教師來自于企業,他們白天上課,晚上來校授課,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有良好的效果。此外,學校還應當給青年教師提供專業技術培訓的機會,提高師資隊伍“雙師型人才”的比例,另外適當安排青年教師假期參與相關實習,了解事務所對人才的需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而把握教學方向、進行教學改革;尋找技術服務或研究開發項目;加強與企業的密切聯系,能夠給本校在校生提供“頂崗實習”的機會。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畢業生與企業需求之間仍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很多畢業生踏入工作崗位會發現大學學的知識根本用不上。其實并不是用不上,而是因為理論知識和實踐環節出現了斷層現象。審計學這門課程有必要向學生提供動手實際操作的機會。一方面,學校應當建立相應的審計實驗室并引進審計軟件,安排至少1/3的實課程,將實踐課程放在學期中間,讓學生在積累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后,通過實踐主動發現問題,帶著疑惑再次回歸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學校領導層還應當與當地企業和事務所對接,了解目前事務所對人才技能和素質的要求,為在校學生需要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提供方向,安排學生暑期參與到相應的審計項目中。真正做到“產教融合”。
一ACCA課程體系與F2
ACCA的課程體系分為基礎階段(Fundamentals)與專業階段(Professional)兩部分,基礎階段又分為知識課程(Knowledge)和技能課程(Skills)兩部分。知識課程共三門,主要涉及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方面的核心知識,為后續技能階段課程的學習搭建平臺;技能課程共六門,包括法律、稅務、審計、管理等方面的知識,涵蓋了一名會計師所涉及的知識領域及必須掌握的技能。專業階段的課程是對第一階段課程的延伸和發展,引入了作為未來的高級會計師所必需的更高級的職業技能和知識水平。選修課程為從事高級管理咨詢或財務顧問職業,設計了解決更高級和更復雜財務問題的技能。
paper F2 management accounting (以下簡稱F2 )是屬于知識課程中的一門,主要為后續F5、F9等課程的學習打基礎。自2007年12月,高校ACCA成建制班的同學可以選擇申請F1-F5免考,由此,成建制班學生在F2的學習中,并沒有參加全球統考的應試壓力。
筆者是四川大學錦城學院ACCA課程F2的專職授課教師,自2007年以來,已經針對我院ACCA成建制班共7屆學生近800余人次講授該門課程。下面筆者將結合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提出自己對ACCA成建制班F2雙語教學的拙見。
二F2雙語教學的實踐探索
1講授知識的同時,注重激發學生學習全英文ACCA課程的興趣和信心
ACCA方向是我院的特色專業方向,在學生中深受歡迎。但筆者在教學工作中發現,不少學生是在父母的幫助或者“逼迫”下選擇了ACCA方向學習,這些學生在做出決定前缺少足夠的心理準備和對ACCA課程與自身英文學習能力等的良好評估,在學習過程中往往缺乏獨立性、主動性,不能積極思考、融會貫通,伴隨著學習壓力增大,逐漸失去了學習ACCA的興趣和信心,甚至個別學生在初學F1、F2、F3的階段就已經開始放棄ACCA的學習。
此外,ACCA的14門課程,內容廣泛涉及會計、審計、管理、法律等,與實踐聯系緊密,而且ACCA的學習對學生英文水平要求較高,要求閱讀速度快、理解能力強,并且能夠清楚闡述自己的觀點,因此,學生學習全英文ACCA課程的熱情需要持續保持,持續學習能力非常重要。
筆者堅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學習F2乃至ACCA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會在無意中形成一種內在的動力,積極參與學習。作為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F2的興趣,就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做學生信賴、喜歡的老師,并千方百計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筆者在F2教學中,將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圖片適當加入到課件中,適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講授知識點時,應用循循善誘的語言啟發學生;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用微笑和期待的目光鼓勵他們;課間休息時,播放一些感恩、勵志的英文歌曲、視頻等,融入感恩教育;課余時間,通過E-mail、QQ等多種方式耐心解惑答疑,在幫助學生意識到學習的艱苦和挑戰的同時,不斷鼓勵學生增強學習信心,下功夫學習好F2相關基礎知識,為其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結合學生實際,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把握好雙語的度
ACCA雙語教學的任務之一是提高學生的專業及英語能力,以提高統考的通過率。學習ACCA課程的學生不僅應具有扎實的會計專業基礎知識,而且也要有一定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及書面表達能力。為強化學生英語的學習,我們在大一上學期就開設商務英語等課程。但當學生在大一下學期開始同時學習F1、F2、F3,接觸大量專業詞匯的時候,仍會感覺比較困難和吃力,尤其對那些“盲目”選擇ACCA方向、英語基礎又不好的同學來講,尤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逐漸失去了對ACCA專業課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更進一步增加了ACCA學習的難度。
此外,F2屬于ACCA學生首次接觸的全英文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學生在學習F2之前只有基礎會計這門前置中文課程,大多學生只是簡單了解會計的基本流程,對于管理會計相關知識知之甚少,再加上大多學生沒有實務經驗,因此,不少初學F2的學生會面臨語言關和專業知識關的雙重障礙。
為此,F2的教學需要老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一步一步適應課程,在授課中隨時了解學生的接受情況,及時對授課方式和難度進行調整,用英文講授的比例也應根據學生的英文水平不斷動態調整。
筆者認為,ACCA雙語教學不是單純的專業外語教學,其重點在于英語和專業學科的相互融合,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及領悟能力。結合我院學生的實際,筆者在F2的教學過程中,基本概念、基礎知識采用英文講授,而一些重點、難點則用中文仔細講解和分析,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每一次課結束之前,我會把下次授課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的英文專業詞匯告訴學生,要求他們做好預習;課程進行中,靈活運用問題導向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重視和鼓勵學生運用英語回答問題、進行課堂討論,引導學生掌握F2的重點難點;課后練習要求學生使用英語完成,并鼓勵學生用英語概括所學的知識,進行案例分析,在更好地掌握F2相關知識的同時,強化英語的書面表達能力,以更好地適應后續ACCA課程全球統考對英文書寫的要求。
3構建課程知識框架,整合教材內容,并注意與后續相關課程的聯系
如前所述,ACCA課程設置由一般的基礎知識到高級管理知識,體現出專業知識、英語水平及應用能力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設計思路。ACCA不僅重視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力和決策能力。
在F2的教學中,筆者第一堂課會把這門課程所有章節內容的框架給學生搭建起來,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的知識脈絡有一個清晰的了解,然后在每一部分、每一章節的內容講解過程中也是先搭建這一部分的框架,然后再在此基礎上講解具體知識點,這樣,學生思路比較清楚,學習效果較好。以標準成本法(standard costing)為例,筆者首先將涉及標準成本法的三個章節的內容進行整合,搭建起有關標準成本法的知識框架,即標準成本法的內涵及思路———成本差異計算———收入差異計算———差異分析,然后再按照上述框架一一給學生詳細闡述,并在講到某一個方面的內容時,不斷復習已講授知識點,強化整個知識體系,最后對標準成本法進行總結。
此外,筆者在F2的教學過程中,認真分析了原版教材中不同于中文思路的表述,不拘泥于每一章節的內容,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知識的內在聯系將教學內容適當展開和延伸,并有選擇性地剔除其他相關課程重復的內容,精煉講授與之后相關課程相銜接的部分,做到有機結合,相輔相成,融會貫通,引導學生通過靈活、開放發散的思維方式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逐漸養成積極思考和探索的習慣。
4不斷完善考核評價辦法,過程管理中強化英語表達能力的提高
自2007年大綱調整以來,F2的全球統考考試題型全部以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出現。但為了強化學生英語的學習,我們的期末考試設置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客觀的單項選擇題,一般是20道題目,共60分,主要是歷年真題中的典型題目及全球統考中正確率較低的題目;第二部分為主觀的計算分析題,一般為2-3道題目,共40分,主要涉及管理會計中諸如吸收成本法與變動成本法的比較分析、分步法進行產品成本計算、預算的編制及分析、標準成本法差異的計算與分析等重要知識點,主觀題除了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也非常關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英語理解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
考核評價具體辦法以及考試題型等我們在第一堂課上就會和學生講清楚,并向學生強調練習英文表達和寫作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寫英文的小短文對每一章節的知識點進行總結,并適當納入平時成績的考核內容。采用這樣的考核評價以及考試安排鼓勵學生加強英語的練習,在逐漸學習和掌握管理會計重要知識點的過程中,提高英文表達能力。
從2011年12月開始,F2大綱又一次進行了大調整,全球統考的考試形式也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新大綱下的全球統考考試將分成兩個部分,A部分仍繼續沿用原來的客觀選擇題的考試形式,而B部分則加入較長的論述或案例讓考生進行判斷選擇,每題的分值也會較高。這樣的變化體現出ACCA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視,今后在我們的教學安排中也將逐漸結合這次大綱及考試的調整進行考核辦法及內容的及時調整和更新。
總之,ACCA雙語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英語水平固然重要,教師的素質也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影響因素。F2課程的教學同樣如此。F2課程教學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師一點一滴不斷地創新,不斷的創新是教學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肖曄.對ACCA F8(國際審計)雙語教學的思考[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25(1).
[2]王征.會計國際化背景下高端應用人才培養框架構建—基于闕限理論與ACCA、CGA教學實踐[J].財會通訊(綜合版), 2011(12).
[3]林敏旭.英國公認特許會計師(ACCA)成建制班的雙語教學實踐和思考[J].中國對外貿易,2011(4).
一、我國審計教學的現狀
審計是一門實務性學科,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應用型課程。作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審計課程教學更是強調其操作性。近年來,審計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而實際教學中,如果僅依靠傳統的授課方式,進行基礎理論教學,內容抽象又難以理解,不利于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不能有效的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傳統的審計教學模式明顯跟不上現有的審計環境變化,審計教學模式迫切需要改革。
二、案例教學法在審計教學中的實施意義
1.提升學生對審計概念的認知水平。傳統課堂教學基本上是理論講述,對于初學者,審計概念是相對抽象難以理解的。例如當講到審計工作底稿、審計業務約定書等專業名詞時,如果將一份真實的審計工作底稿展示出來,學生學習時就會有直觀的感受,對這些專有名詞有形象的認識。
2.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實施互動式的審計案例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分小組進行案例討論,培養學生融入案例情景中,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3.提高教師的教學業務水平。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不僅能淺顯易懂的講授審計理論基礎知識,還要在課余大量收集審計案例,篩選出有代表性,適合不同階段學生學習的審計案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良性互動,引導學生進入案例情景,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指導學生形成討論小組分工協作,學生分析結束后形成案例報告。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角,將主動權交予學生,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在一旁正確引導。這些要求都會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拓寬自身業務水平。
三、如何有效實施互動式案例教學
1.采用多種教學形式,提升課堂學習效果。在審計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以理論教學為主,為學生建立完整的審計理論體系。先鋪墊大量的審計概念,打下堅實的理論分析基礎,再將案例與審計理論教學相結合,輔以對應的審計案例,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活學活用,消化理解所學知識。采用這種形式教學,不可忽視理論知識的基礎作用,沒有理論基礎,學生就沒有分析案例的工具,無法對案例中出現的審計知識點進行有效的分析。因此課堂講授法必須堅持理論與案例教學并重,堅持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并重。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模式下教師可以在課前將相應的案例發給各討論小組,學生閱讀后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獨立分析,團隊協作的能力。
2.建立高質量的審計案例庫。實施審計案例教學,需要收集大量的案例素材。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審計案例的難易程度,以及案例的新穎性,建立高質量的案例儲備庫。如果審計案例涉及面太廣,對于初學者來說,由于知識體系不夠完善無法有效的進行案例分析,會降低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同時,案例要與時俱進,案例的發生時間不要過于陳舊,與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相差甚遠,不易激發學生分析的興趣。
2.1案例題材應緊密聯系課堂理論教學。在對案例進行選擇時,教師應考慮所授課程內容,選擇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分析,使得學生現學現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對案例進行篩選整理,去粗取精,組成審計案例教學的核心內容。保證學生可以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進行案例分析,提高學生對案例的感性認識。教師在選擇案例時,應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現有審計知識,案例不可太復雜,涉及多個審計概念,也不可脫離實際,這樣都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應選擇與學生知識相匹配的審計案例,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刻理解和掌握,達到學以致用和指導審計實際工作的目的。
2.2案例題材應新穎與時俱進。近年來,全球發生了一系列重大審計案件,各種財務造假層出不窮;如安然、世界通信和我國證券市場發生的銀廣夏、紅光實業等經典案例。選擇作為教學的審計案例,應注重該案例的時效性與代表性,既不能脫離實際,也要與我國現有的大環境相適應,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審計人才,開闊學生的視野,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3.重新編寫審計授課計劃,合理安排課堂時間。將案例分析法融入審計教學中,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講授中,精簡理論講解部分,充分利用學生的課外時間,例如案例閱讀可以安排在學生的課外進行,從而提高課堂時間利用率和利用效果。在學期中后段,還可以專門開設一周左右的集中實訓教學,將學生安排在審計實訓教室,給出模擬的審計環境,相關的資料,分配好每一個學生的角色。從模擬會計師事務所評估是否接受業務委托開始,到出具什么類型的審計報告,學生參與整個審計環境的全過程,強化學生審計職業能力素質的培養,宏觀感知審計到底是干什么的,審計工作底稿應該怎樣填寫,企業內部控制的設計和執行應該如何評估,企業的賬證表是否符合國家相關制度規定等等,使學生發揮團隊協作能力,掌握知識的同時體驗真實的審計工作。
[關鍵詞]審計學 實驗教學 教學體系
審計學是一門專業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審計學的教學必須將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但是目前,國內高校會計類專業開展審計學實驗教學的狀況很不理想。有的學校根本沒有開設審計實驗課程,有的學校雖然開設了審計實驗課程,但僅局限于引入案例教學,學生從案例中了解到的知識點非常分散,很難從總體上系統地領會審計工作的精髓。也有部分學校引進了審計模擬教學軟件,但由于現有審計軟件所提供的實驗背景材料非常有限,與實際審計工作中面臨的復雜環境和需要運用職業判斷處理大量問題的現實狀態相去甚遠,因此往往使學生的實驗操作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很難獲得實際工作的感性認識。這種狀況大大影響了審計學課程的教學效果,使審計學長期以來在師生心目中一直是一門“難教、難懂、難學”的課程,也使得會計類畢業生從事審計實踐工作的能力遠遠不能滿足現實經濟環境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對當前審計學實驗教學的改進思路進行系統研究,探討如何構建一個與審計學理論教學體系相配套的實驗教學體系是一個急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審計學實驗教學的目的和手段
1.審計學實驗教學的目的
審計學實驗教學是順應經濟環境的發展而產生的。經濟越發展,審計越重要,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審計人才也就越來越重要。通過審計學實驗教學,一方面希望使學生對審計學知識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理論聯系實際地理解、掌握審計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獨立運用審計理論與方法的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鍛煉他們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之發展成為合格的審計人才。
2.審計學實驗教學的主要手段
第一,案例教學。這是一種在教學過程中由學生圍繞某案例,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方法對案例材料進行分析、推理,提出解決方案,并在師生、同學之間進行探討、交流的實驗教學形式。合理地運用難度、復雜程度不同的案例,不僅有利于學生及時溫習課堂上學到的分散的知識點,而且有利于學生綜合理解、把握整個審計活動的流程與邏輯。
第二,校內模擬仿真實習。這是一種在校內實驗室進行的以被審計單位的基本財務活動和背景資料為基礎,模擬審計人員進行相關審計工作的實驗教學形式。在實地實習條件受到客觀限制的情況下,校內仿真模擬實習能夠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置身于審計情境,體驗現場審計的氛圍,從而培養學生根據審計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進行實務操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三,會計師事務所實習。這是一種在某一階段時間內直接安排學生到當地會計師事務所參加實際審計工作的實驗教學形式。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可以接觸到真實的審計資料,參與審計過程,鍛煉溝通與社交能力,體會審計師在各種具體環境下如何運用職業判斷來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二、審計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創新
要構建科學的審計學實驗教學體系,一方面應當結合審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要緊密契合會計學專業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從審計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來看,通過審計學課程的教學,既要使學生掌握、理解審計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更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使學生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勝任以后所要從事的工作。
1.編寫一套適用的審計模擬實驗教材
一套適用的審計模擬實驗教材應該滿足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首先,審計模擬對象的資料要具有仿真性和典型性。審計模擬對象的業務內容應取材于某個規模適中的制造業企業至少一年的會計實務,在此基礎上經過分析、篩選、補充將各個審計業務循環的內容囊括在內。同時,各類業務的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薄、報表均應按實際應用的樣板設計,并且應根據相關準則的要求設一套適用的審計工作底稿。其次,應提供一個完整的審計模擬對象,教材的內容不僅應包含模擬審計對象全套的財務資料,還要包括模擬審計對象的基本情況、各種內部控制制度及上一年度的審計報告等。再次,應提供一套審計模擬對象的電子財務數據,把手工審計實驗與審計電算化實驗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最后,在編寫模擬審計對象的財務資料時應根據審計實務的特點設一些“審計陷阱”, 同時實驗不需設標準答案,對一些問題應由參加實習的學生根據各自的判斷自由設定,如存貨監盤的時間安排,應收賬款函證對象的選擇等。
2.構建多層次的審計學實驗教學體系
根據實驗教學服務于不同層次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可以將審計學實驗教學體系分為基礎層次、綜合層次和提升層次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在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及人才培養目標上具有不同的功能:基礎層次以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基本操作技能為主;綜合層次以吸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綜合把握和運用學科知識的能力為主;提升層次以探索性、設計性試驗及科研訓練、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為主,突出學生創造性、探索性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說:
第一,基礎層次?!盎A層次”包括開展基礎案例的討論和實驗室的審計模擬實驗練習等形式,目的在于扎實學生專業基礎知識,提高審計的基礎技能?;A案例可以包括企業內部控制案例、財務舞弊案例、財務審計案例、效益審計案例等。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學習,可以引導學生將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通過案例的方式加以驗證,從而進一步鞏固課堂知識。實驗室練習主要是運用審計教學軟件,配合課堂教學讓學生熟悉審計流程,并對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和使用有個感性認識,起到輔助教學的目的。
第二,綜合層次?!熬C合層次”通常采取一些綜合訓練型實驗、邀請實務工作者進行講座等多種形式。在綜合訓練型實驗中,教師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綜合案例進行演示和討論,讓學生設計從審計準備階段到實施階段以及報告階段的審計思路,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相應的引導,提出不同的假設,讓學生能夠應對不同的情況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并鼓勵大家進行討論。該環節側重于引導學生將在課堂上所學的各類知識(包括會計、審計、稅法、經濟法等各方面的知識)進行全面綜合、融會貫通,從而進一步深化對課堂知識精髓的理解,鍛煉學生熟練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邀請經驗豐富的實務工作者為學生做專題報告。通過這種專題報告或講座,使學生能夠深入地了解實際審計工作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筆者所在學校曾多次邀請會計師事務所的相關專家來我校作報告,效果很好,既有助于增加教師對實務的感性認識,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第三,提升層次?!疤嵘龑哟巍睂儆谠O計性和創新性實驗教學,可以通過社會調查、實地實習的形式,側重于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并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索能力。為了加深學生對審計學中某一個概念的理解,可以讓學生進行短期社會調查。這種實踐方式可以為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思維搭建一個很好的平臺。將學生送到校外的會計師事務所、企業進行實踐,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審計理論及基本方法解決審計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以有效縮短就業后的適應期。具體可根據課程進度和學生學習情況及要求,將學生分批、分期送到會計師事務所或企業,由審計實踐指導教師或注冊會計師對學生整個實踐過程進行引導和監督。實習環節雖然還存在種種不足,但對于專業水平的提高還是非常有用的,關鍵在于要加強對實習的管理,多開辟一些實習基地,與實習單位建立長期友好合作關系,增強實習單位對學生的信任度,讓學生能有機會接觸更多關鍵的業務,而不是僅僅從事簡單繁復的事務性工作。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的復習,而且可以使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動手能力大幅度提高,滿足企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房巧玲,劉慶紅.審計學實驗教學體系框架的構建[J].財會月刊,2010(11下)
[2]周洋.淺議會計專業審計學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商業會計,2010(15)
從會計教學的體系設置來看,大部分高校會計核心專業課都采用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稅法與納稅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報表分析-審計、行業會計比較,同時配合相關實作課程的訓練,本著知識從無到有、由易至難的學習規律,這樣的教學設置是合理的。但是由于知識點較多又具有一定的專業難度,學生容易學完后面忘了前面,尚且不談科目之間的混淆,同一科目前后知識點都很難融會貫通起來,實際應用難以入手。事實上,實踐能力的培養最好的途徑是實際崗位的實習,但介于會計工作的核心性和保密性,很少有工作單位能讓實習生接觸實際的賬務處理,因此,實踐性操作更大程度還是由校內完成。對于技術性專業而言,堅實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實操能力是并重的,先理論后實操也是固有模式,但兩者之間的時間差距使得所學知識和工作過程難以一一對應起來,知識邏輯難以轉化為技術邏輯,結果為學懂了知識,但不會靈活的應用。追溯根源,其實是知識的傳授中忽略了工作程序,注重了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卻忽視了工作過程知識的重要性,所以難以實現與社會職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二、基于工作視角下會計教學模塊的構建
要改變會計教學普遍存在的上述問題,就要打破慣有的會計教學模式,從工作的視角審視知識的實用度,以實際會計工作過程為主線拆分為工作環節,將知識固有的章節結構、科目結構拆分,將工作環節和需要支撐的知識一一對應,形成系統模塊,模塊的教學是引導學生參與工作的每個環節,每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都能得得到相應的工作能力和知識積累,等到所有模塊學完,工作過程也就完整的結束。這樣學習直接在工作過程中學習知識并進行操作,即收獲應具備的理論知識也熟悉了工作的流程,最重要的是將知識與工作過程緊密結合,具備了實際的工作能力。
以??計學原理為例,基于會計的實際工作視角,構建7個教學模塊。模塊一:會計報表初探和基本知識模塊,引導學生初探報表,僅限認識,了解最終目標并掌握必備基礎知識,掌握會計的兩大基本職能、四大基本假設、兩個會計基礎、信息質量原則,分析構成報表的六大會計要素及相關的會計科目及賬戶。模塊二:建賬模塊,引導學生注意會計的書寫規范要求,掌握各類賬簿的作用和啟用以及建賬的方法。模塊三:審核原始憑證模塊,引導學生掌握原始憑證的分類及內容,填寫各種單據,建立在會填的基礎上學習如何進行審核。模塊四:填制記賬憑證模塊,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原始憑證所體現的經濟業務信息,掌握復制記賬原理以及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并能夠對籌資、采購、生產、銷售、利潤的形成及分配中的基本經濟業務進行賬務處理,掌握記賬憑證的填制要求和方法。模塊五:登記賬簿模塊,引導學生掌握日記賬、總賬、明細賬的登記方法,并掌握三種對賬方法和三種錯賬更正方法,學會結賬。模塊六:財產清查模塊,引導學生掌握各類財產的清查方法,對財產清查結果進行處理。模塊七:報表編制模塊,引導學生掌握各報表的功能并進行編制。教學要求以真實的原始憑證為引導,利用真實的憑證、賬簿、報表進行操作,學生每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能對應學到該模塊涉及的理論知識,同時獲得實際操作該工作環節的能力。七個模塊學完,能夠完整的掌握整個會計實際工作過程,具備基本的賬務處理能力,七個模塊對應知識點聯系起來,也就是會計學原理要掌握的完整理論知識。在教學時間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進行第二輪實作,再給學生一套原始憑證,讓學生按工作流程進行賬務處理,鞏固知識、提升操作的熟悉程度,并能夠舉一反三、總結規律。
在教學中,基于工作視角構建教學模塊效果是明顯的,這種設計的目的是將理論知識和工作過程有效結合起來,學生學到每個工作環節所需的知識,馬上在該環節實踐使用,知識的實用性大幅度提高,知識與工作流程最大可能的對應,并較快的將知識邏輯轉化為技術邏輯。同時在此過程中,學會獨立處理問題,形成細致、耐心、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事實上,基于工作視角構建教學模塊也可以多門課程融合構建,例如財務會計與納稅會計,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這樣還可以避免科目間知識點的重合,提高教學的效率。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計算機技術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計算機的應用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每一處角落,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非專業人士,都使用計算機作為工作、生活、學習和交流的工具,由此可見計算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作為培養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更好地適應專業課程學習及未來工作崗位的需要的計算機應用基礎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中職學校的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程。以下就本人從事計算機專業課教學的感受談談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和各位同仁切磋技藝,以求能更好地把知識傳播和技能訓練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首先讓學生認識到計算機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
大多數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對學習缺乏信心、不善于獨立思考問題、沒有好的學習習慣、自控能力較差,甚至對學習有畏懼和厭煩心理,他們對社會及知識的重要性認知有限,往往以為計算機課程就是打字、上網瀏覽網頁、聊天、玩游戲之類的娛樂活動,作為教師首先要用自己在計算機方面的廣博的知識面和超高的計算機駕馭能力,讓學生認識到計算機軟件和有關設備的其他功能,例如,可以查閱資料,網上自學或者名師遠程輔導,可以發表各種評論,可以足不出戶了解世界各地每時每刻發生的各種新聞、軼聞趣談,可以做一個當下流行的“宅男宅女”等,讓他們意識到計算機方便快捷的方式在人們生活和工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根據教材內容尋找合適的訓練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
計算機技術是一門動手操作能力要求較高的課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材內容尋找適合各個章節的訓練方法,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更大程度上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技能。俗話說的好“百聞不如一見”,剛開始進行計算機硬件知識教學時,我把一臺電腦主機箱打開讓學生邊看書上的理論邊講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當堂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在熟悉鍵盤操作中,我從網上選取了一些游戲軟件:打地鼠、切蘋果、“乖乖熊”打字、警察抓小偷等游戲,讓學生在游戲的快樂中學會了打字。在Office這一章節中,首先發揮教師的傳道授業作用,自己精心準備一些范例,然后一點一點給學生演示,最后又給學生布置相應的練習讓他們鞏固知識點,讓學生做中學,樂中學。
三、采用分組教學,讓學生做老師
從我本人幾年的教學經歷我感覺,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采用分組教學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進而提高計算機課堂的教學效率和質量。由于學生是來自不同的家庭,學生個體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大部分家里配有電腦的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早已熟悉,根本不用教師怎么去教,就能熟練掌握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平時沒有機會接觸電腦的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就相對較慢,動手能力就差一些,針對這種情況,我把學生“請”到微機室里,進行分組教學,把一些程度好的、對本節課知識點掌握透徹的同學和程度差一些的同學組合在一起,中職生雖然學習主動性差,但是他們思維比較活躍,順勢引導可以讓他們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投入學習中。這時程度好的學生還可以充當教師的角色:展示自己的才華,并主動幫助有問題的同學及時地解決他們的問題,共同提高。
四、讓學生有成功的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進孩子好好學習的愿望?!痹谄綍r的上機實踐課中,作為教師要注意到學生的進步,哪怕是一點點的,微不足道的,也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這不僅可以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還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關注度,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成功的快樂中不斷進步。
五、把計算機教學和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緊密結合
關鍵詞:應用型;審計;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5-0131-02
筆者就職于安徽省一所經濟管理類大學的商學院,通過對審計課堂情況的了解,發現學生上審計課的積極性沒有上會計財務管理課的積極性高,出勤率明顯比這些課的出勤率要低,課堂氣氛也不活躍,會出現打瞌睡、看別的專業課書的現象。通過和學生的溝通了解后,發現出現這些現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審計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
大學一般開設審計課程是在大三,是在學習了會計、財務管理、經濟法等一些課程之后才進行開設。原因就是審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審計課程里涉及了上述經濟管理類課程的知識點,如果沒有很好地學習這些課程,審計的學習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所以導致了有些學生出現越聽課越暈乎的現象,慢慢的對審計失去了信心,提不起學習的興趣。
(二)審計課理論性強、過于抽
審計教科書的內容設計絕大多數分為兩大部分:理論篇和實務篇。
理論篇主要闡述的是審計理論性的知識。像概念,職業道德和法律責任,審計目標、計劃,審計證據和工作底稿等;這些內容大多用條例的形式加以概括,教師一般在講授的過程中只能例舉一些簡單的例子加以解釋,學生很難從真正的審計工作實務中理解這些內容的功能和作用。
實務篇主要分為4個循環的審計,從一般工業企業的采購與付款、生產與儲存、銷售與收款、籌資與投資的四個方面了解企業應該有的內部控制制度,然后從4個循環涉及的主要賬戶,分別談各個賬戶的審計。這樣的內容設計會導致以下情況:
首先,對于內部控制的學習,學生只能停留在“你講、我聽”的階段,老師說多少、學生聽多少。對于老師不說的部分,學生也懶得去多想。這樣往往造成學生只知道這個環節內部控制制度應該是這樣的,而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如果不這樣設計還可以怎么樣設計。
其次,對于具體賬戶的審計,目光只是集中在單個賬戶。其實,根據會計做賬的原理,賬戶和賬戶之間都存在著聯系,所以不應該把每個賬戶的審計都割裂開,在實際的工作中往往是因為別的情況的審查才順帶發現某個賬戶的問題。
(三)學生大多沒有社會實踐經驗,對于企業真實情況了解甚少
我們的學生一般是從小學、初中、高中最后到大學一路走過來的,知識主要局限于課本上,中國現在的教育體制也沒有讓學生去接觸社會掌握一些實踐經驗。這樣就使得學生根本就沒有機會去了解社會,尤其是企業的實際運作。當講到諸如在企業中如何體現在計劃、生產、預算環節的事前、事中、事后審計時,老師花了大量的時間講述,可能學生也沒有一個直觀、感性的認識;而由于課時有限,當老師簡略的講述,學生可能又會覺得內容晦澀難懂、枯燥無味。
對于如何能提高審計課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掌握審計學知識,將來能學以致用,國內某些高校做出了有益的嘗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東北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南京審計學院等。
一、國內先進的審計教學模式的借鑒
(一)東北財經大學審計學課程的特色
東北財經大學在審計學教學中不僅僅有全套的教學資源包,里面包括了主教材、輔助教材、視頻課件、課堂教學電子教案、教學資源庫(包括案例、題庫的考試考務管理系統),而且在教學內容上分幾個層次,針對學生考研、注會考試、實務操作等的不同需求進行個性化教學。最主要的是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審計實踐中,采取企業審計實驗、ERP審計模塊實訓、社會調查與實習等多種方式,實行實驗、實訓、實習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強化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
(二)西南財經大學審計課程的特色
西南財經大學審計教學采用實踐性案例教學法,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強化課程實訓。在校園網上建立了審計學的開放性實驗室,24小時對學生開放;舉辦課外競技比賽,讓學生在其中得到學習;建設會計師事務所實習基地,加強畢業實習。
(三)南京審計學院審計課程的特色
南京審計學院審計學教學注重實踐教學,開設審計學專業實驗室,其中審計模擬實驗室被批準為江蘇省示范實驗中心,并且開發了16處審計實習基地;有關財務審計、效益審計、投資審計的教學軟件已經在使用,做到了審計理論和實踐良好的結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從以上3所高校的審計教學中,可以看出審計實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為了培養更多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教育部也在2007年1號和2號文件特別強調要高度重視實踐教學。
二、審計實踐教學的意義
(一)彌補案例教學的不足
案例教學法是以案說理,通過剖析審計案例,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審計的相關理論知識。這種方式,雖然能使得學習內容從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活潑,調動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由于案例分析的知識點較為分散,綜合性和系統性不強,學生無法從整體上領會審計工作的精髓所在。而實踐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仿真的模擬環境,通過參與審計實務操作來對審計理論知識進行感知理解,最后使之能對審計工作有一定程度的感悟。
(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有句古話“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多被引用為一種教育方式。即老師應該改變填鴨式教學模式,擺正自己的位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是在審計課堂上采用的傳統講授和個案教學方式,無法改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學生無法通過自己的個體感受去了解一些情況,只能接受老師分析后的結果。這樣無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實踐教學通過增設模擬實訓課堂或者創建實習基地等方式,模擬審計活動,讓學生在仿真的環境中實際操作,既可以增強審計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增加學生對審計實務的感性認識,又可以在實踐教學中解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問題,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有利于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無論是學生還是學校都很關注“就業率”。學生希望通過幾年的學習,能學以致用,順利地在社會中找到滿意的工作;學校則希望自己培養的學生能夠順利就業,能被社會、市場所認可。而就業率的提升根本上是要靠就業力的提升來達到的。
從近幾年的招生就業工作中就可以了解到,用人單位最喜歡那些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具有一定社會實踐經驗的人才。學校可以通過開設審計實踐課程,為學生提供一個積累實踐經驗的平臺;而學生可以通過實踐,為將來的就業競爭預熱。
三、審計實踐課程建設的建議
學校要轉變“重會計輕審計”、“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重視審計實踐教學模式的引入。筆者認為應該從三個方面加以關注。
(一)教師的培養
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負有指導責任,實踐教學能否取得效果關鍵在于教師是否指導有方。然而,審計實務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此,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審計實踐經驗和較強的分析、應變能力。但是,目前各高校的審計教師絕大部分是從學校到學校,擔任的教學任務單一,普遍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另外,繁重的教學及科研、教研壓力,也讓教師無暇顧及自身實踐教學經驗的培養。所以,高校應注重審計教師的后續教育,及時更新其知識結構;同時,要與會計師事務所、國家審計機關或大型企業的內審部門建立聯系,成立教師實踐基地,組織審計教師定期參加審計實踐,以積累實踐經驗,提高專業判斷能力,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二)實踐教材的設計
在實踐教學中,需要編寫一套適用的審計模擬訓練教材。而一套實用性教高的教材應該滿足以下兩個方面。
1.審計模擬對象資料的仿真性和典型性要強。業務內容最好取材于某個規模適中的工業企業至少一年的會計實務;教材內容還要包括進行制度基礎審計要求審計對象提供的各種相關的資料,如模擬審計對象的基本情況、各種內部控制制度以及上一年度的審計報告等等。
2.審計模擬訓練教材要具有開放性與可擴容性,應由參加實習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判斷進行設定。老師應指導學生分析不同的判斷對審計結果的影響。
(三)實踐場地的選擇
實踐教學包括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校內實踐教學主要通過開設模擬實訓課程,以模擬對象的資料為基礎,引導學生“身臨其境”,體驗現場氛圍,模擬審計人員進行審計工作的實訓。校外實踐可以在老師的帶領下,到學校定點的實習基地――公司或會計師事務所參加實際審計工作。在其中可以接觸到真實的審計資料,參與審計過程,鍛煉溝通與社交能力,體會審計師在各種具體環境中如何運用職業判斷來發現、分析、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Z].20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