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健康教育的意義
時間:2023-09-10 14:39: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健康教育的意義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心理健康 影響因素 應對策略
課 題:本文系2012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改項目“思政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項目編號:JG2012010364)的階段性成果。
1995年清華大學鉈鹽投毒事件、2004年馬加爵案、2013年復旦大學投毒事件……一系列發生在大學校園里震驚社會的事件,充分表明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問題。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是借助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的知識、理論和方法,通過文字、語言及其他信息傳遞方式,給教育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指導的過程。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適應現代社會必備的素質。大學生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成長以及社會的進步有著重要意義。
1.有助于大學生正確面對自己
人的成長過程,往往是圍繞著個體對自身的認同進行的,心理健康的人,能夠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正確發現自己的優點和潛力,接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明確自己的生活目標。
2.有助于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大學階段不僅要學習知識、發展潛能,還要為今后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心理健康能使大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和價值,科學地看待理想和現實,提升自我意識,調節個人情緒,正視挫折和壓力,提早進行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從而更有針對性地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選擇個人成長道路,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社會定位,為全面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大學生群體擁有健康的心理,可以優化社會心理環境,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種動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質對社會的安定和諧具有穩壓器和劑的作用。作為高等院校的教育者必須正視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因為這些不良心理不僅影響其個人發展,也損害學生學習、工作、社會交往等社會功能,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和進步。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心理健康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動態過程,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
1.個體因素
進入大學階段的個體由于缺乏社會閱歷,對事物的看法還不夠穩定,對社會的認識具有片面性。大學生情緒變化具有沖動性等特點,這就使得他們的情緒起伏過大,搖擺不定,缺乏對事物的客觀判斷,進而使他們容易走向極端。除此之外,部分學生還存在自我認同危機,如果不能恰當處理好諸多方面的問題,很容易引發心理問題。
2.學校因素
對于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學習和生活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如果大學生學習方法不當,學習動力不強,學習目的不明確,則容易出現負面情緒。大學生對新的人際關系和新的環境以及對自己地位變化的適應都會極大地影響到當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嚴重時會導致心理障礙。
3.社會因素
現代社會處于多元文化交叉、多重價值觀沖突的時代。大學生面對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重價值選擇,常常陷入壓抑、緊張的狀態,在人生選擇上處于兩難和多難的境地。心理的沖突必然帶來大學生心理失衡,出現種種不良的反應。
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為避免類似投毒事件的再次發生,無論是高校,還是整個社會,都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拓寬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增強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1.加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要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高校素質教育的體系當中,應該著力于幫助大學生迅速適應大學環境,正確處理新的人際關系等問題。
2.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
學校應根據心理健康教育實際的需要,增加必要的工作經費,以確保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健康咨詢、診斷等各項工作的正常運轉。各類高校配備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專職教師,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隊伍。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把社會實踐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成熟,社會閱歷的增加,也會使他們對事物有一個客觀的評價。
4.宣傳心理健康知識
關鍵詞:憤怒 情緒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0 引言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轉變,此時大學生面臨一系列的人生課題需要解決。對于高校采取相應的健康教育措施,提高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大學生的憤怒情緒的特點
1.1 情緒與憤怒情緒 情緒是人類心理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伴隨認知過程產生并對認知過程產生重大影響,也是人對客觀現實反應的一種形式。從19世紀以來心理學家對它進行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對情緒的實質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看法,但由于情緒的極端復雜性,至今還沒有一致的結論。在心理學上,比較流行的一種看法是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1]。
1.2 憤怒情緒的表現形式 憤怒情緒主要有三種表達方式[2]:一是言語:如叫嚷和高聲反駁、說臟話等、二是行為:如摔、扔、砸東西等,面部表情如瞪眼睛等。
從整體上來看大學生運用面部表情表達的憤怒的頻次最多;用言語表達方式體現最多的為叫嚷和高聲反駁,其次是說臟話來表達憤怒;行為表達方式上,敲、摔、擊、扔、砸等行為使用頻率最高,調節不當的會打架、對他人造成人身威脅。也有個別人憤怒時會自己傷害自己。
1.3 不同大學生群體憤怒情緒的差異性 Speilberger,將憤怒分為2維度。狀態怒和特質怒。狀態怒是指由情境引發的心理、生理變化和主觀體驗。從慍怒到暴怒有不同的強度。一般伴隨著自主神經系統活動的喚醒,如心跳加快,汗液分泌增加等,同時可以出現認知障礙。特質怒是指在各種情境中都有體驗憤怒情緒的傾向,誘發憤怒情緒的閾限低,對于競爭、拒絕、不公平容易產生憤怒。Speilberger將憤怒處理的方式分為3種:內向怒、外向怒、憤怒控制。[3]
1.3.1 性別差異 在憤怒情緒的表達上,男生較女生更不愛表露自己的情緒,一般壓抑自己的憤怒情緒,將其指向于內。
1.3.2 年級和年級差異 剛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往往對一切存有幻想,對各種知識領域都充滿了疑問與興趣,對自己的評價往往過于自負,對自己的自我認識和作用缺乏全面系統的分析,處于不定階段。二、三年級的學生對學校的生活已經適應,并具備了一定的情緒自控能力,情緒狀態相對比較穩定。但到了四年級后,畢業在即,高年級學生大多面臨畢業考試、論文答辯、求職擇業、戀人去向等諸多抉擇和壓力,因此緊迫感和憂慮感十分明顯。
1.3.3 生源差異 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和來自城市的大學生由于從小生活環境不同,所經歷的事情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同,為人處世和看待問題的方式方法也會不同。城市學生絕大部分為獨生子女,不如農村學生敏感,能對事情有正確的認知。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2.1 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是進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當代大學生是90后大學生,與80后大學生有明顯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文化背景差異。80后是在傳統文化熏陶和外來文化沖擊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在心理上經歷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搏爭,本土文化的烙印要強一些。而90后學生其成長過程受本土文化的影響就要相對少很多。第二方面是生活差異。80后學生的生活條件更艱苦些,90后的學生生活所受到的苦難要相對少很多[4]。
2.2 開展心理健康普查活動,了解學生問題所在,做好預防工作 高校要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每年進行一次人格及心理健康問卷調查,不應僅僅針對新生。要對所有學生進行橫向和縱向人格特點及心理健康水平比較,進行差異分析,了解變化,以便有針對性的發現及解決問題。對于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同學,要采用各種形式加以教育,對于心理問題嚴重的同學要及時送到心理醫院就診。避免惡性事件的發生。
2.3 廣泛宣傳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提高學生抗挫能力及調節能力 高校應在不同年級都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所面對的眼前問題及時教授處理問題的各種方法,盡量減少生活中負面情緒的產生,對所產生的負面情緒輔以盡快的調節。除課程外還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廣播、報刊、心理協會,心理電影等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2.4 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務機構,幫助心理求助者順利度過難關。應在各個院系都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培養各系輔導員及相關學生工作者,使其具備心理咨詢資格,這將有效的擴大資源,促進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廣大學生工作者和心理咨詢專業人員要抓住有利時機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讓學生接受自己的同時也接受自己的教育。及時了解學生的情緒狀態,對憤怒情緒進行及時有效地疏導。
2.5 合理的進行憤怒情緒管理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三種憤怒表達方式中,憤怒控制是對心理健康最有益處的因素。通過干預降低大學生的憤怒表達傾向,疏泄內向怒,增強憤怒控制能力,針對男生有較高內向怒的傾向,對男生的干預要多注重其內向怒的表達,引導其及時疏泄,避免積累,避免負面情緒積累過多造成不良社會后果。
參考文獻:
[1]孟昭蘭.普通心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
[2]彭聃玲.普通心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版.
【關鍵詞】儒家思想 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榆林能源集團與榆林學院產學研合作項目管理研究課題“企業員工心理健康實證研究”成果之一。
引 言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障礙而退學、休學的人數持續上升,大學校園暴力事件以及有自殺傾向的比率也逐年升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心理教育已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如何通過有效途徑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已成為當下最主要的研究議題之一?;谖鞣剿枷塍w系發展起來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論和技術層面均遇到了發展的瓶頸,而從以儒家思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心理教育思想和方法,則為改進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儒家思想體系引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
近年來,許多學者對儒家思想體系里蘊含的豐富心理教育思想進行了探討,這為發揚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提供了依據。關淑萍(2008)針對儒家文化對提升大學生心理自我調適的能力問題,指出傳統儒家思想中閃爍著許多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對高校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意識和能力,解決大學生心理的許多困惑和問題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周執前、姜巧玲(2009)針對制約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以及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缺陷進行了深度剖析,強調儒家思想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儒家思想運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路徑。朱鈞、韓建梅(2010)探討利用儒家的有益思想來解決大學新生面對的主要心理問題,提出了在大學中加強儒家有益思想的宣傳和應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馬建新(2012)針對儒家人本思想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應用,要求高校教育目標確定應該一切以大學生為本;并對儒學中“修仁”思想、“仁德”思想進行了闡釋,希望大學生懂得“忠恕之道”;提出“修身”論的思想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法指導。
由此可見,將儒家思想體系引入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有很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的。
儒家思想中蘊含的典型心理健康教育觀點
1.儒學中的“外推”觀
儒學思想具有顯著的“外推”特征[1]。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思想,是構成大千世界中進行人與人之間文明對話的基礎,包括安樂哲在內的外國學者也高度認同孔子對“自我”的逐步塑造,認為“內向”地調整具體的個人秩序而不是外在地滿足“抽象的、先驗程式”是儒家思想有別于西方學說的特征。
將儒學闡釋的這種“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的觀點應用于高校心理教育中是有一定道理的??鬃诱f“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為己”“修己”和“求己”是“為人”“安人”和“求人”的起點和基礎。儒學思想中的“外推”特征對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用提供了良好的可鑒意義。
2.儒家思想中的“人格培養論”
儒家思想把人們道德人格的構建和完善基于教育上,將理想中的道德人格塑造作為駕馭的根本目標?!洞髮W》中“明德、仁愛、弘毅人格”就是孔子倡導的“仁德” [2]。孔子將“仁”看成人道德人格是否健康的首要因素。儒家思想強調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要教學生做人;要教學生如何自律才能做好人的他律。儒家思想體系中基于理想道勻爍竦乃茉旃鄱緣鼻案咝4笱生健康的道德人格培養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儒家思想中的“心理行為養成”論
儒家思想中將理想的道德人格者稱為君子,并對君子的道德行為準則進行了深入的闡釋。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即君子行事要恰到好處,能做到中庸。儒家思想還強調人并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為君子,首先要嚴于律己、強化自身修養且具備高尚的氣節。
以儒家思想認定的君子準則和提倡的道德行為準則,對于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素材。儒家思想提倡的中庸之道有助于大學生看待問題時更加理性,中庸之道提倡了求真務實和全面客觀的積極平衡心態來發展健康的人格,這一點在當前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更有其獨特應用價值。另外,儒家思想還追求修身克己、注重超越自我,這可以幫助大學生通過修身克己不斷完善和超越自我,促進堅毅人格和高尚品德的形成,提高意志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平衡發展。
4.儒家思想中的“和諧”論
儒家思想的和諧理論強調身心和諧,追求仁愛謙和?!坝H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就是強調通過尊重、寬容、謙讓來完善自身的人格修養,從而構建起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氛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就在于能夠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發展。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地處在共生關系系統中[3],使當代大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就能更加自如地面對生活,自然就能維護心理健康水平。
《大學》中將身心和諧視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將修身作為“根本”??鬃右蔡岢隽恕百|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4]等基于人身心和諧論的闡釋。儒家思想體系中基于身心統一、和諧的觀念對于培養大學生謙和、寬容的理想人格、實現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借鑒儒家思想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也強調了要突出功效性,尤其是強調了方法的應用和內容的多元化發展[5]。但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途徑單一,實效性較差。而儒家思想體系中注重的“自強不息”、“仁愛謙和”、“中庸之道”、“修身克己”等理念,對改進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1.借助“中庸之道”有效糾正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失衡問題
隨著社會發展,大學生自身心理素質顯現出一定的特異性,易造成其心理失衡,如對他人嫉妒、妄自菲薄等。這就需要借助中庸之道加以調節。如孔子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6]。而朱熹將“時中”作注為“隨時以處中也”?!爸袩o定體,隨時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謹不睹,恐懼不聞。而無時不中?!笨鬃右髮W生也能夠善于對自身心理進行自我平衡,以實現“惠而不費、 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的理想人格。應用中庸之道養成理想人格,可解決大學生心理特異性所帶來的一系列的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2.借鑒“修身之道”促進大學生健康的人格養成
“修身養性”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德,體現了民眾善于進行心理平衡的優良傳統??鬃犹岢觥吧硇男摒B”的統一論觀點即“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 [7],這些理論對人的思想品德修養以及對人身心健康的意義進行充分的闡釋?!洞髮W》中則提到“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边@些基于修身之道的辯證思想對于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現實的指導作用。
3.借鑒“忠恕之道”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當代很多90后的大學生很難與人處理好人際關系,一些大學生由于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的欠缺或缺失也致使這些大學生心理問題不斷加重。儒家思想重視人際交往中理解和換位思考??鬃泳蛷娜伺c人相處的原則立場出發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的思想,而子貢從人與人相處的消極原則出發,就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這兩個觀點構成了儒家思想體系中的“忠恕之道”,朱熹也對“忠恕”進行了闡釋:“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儒家思想體系中基于人際交往并重視理解和換位思考的“忠恕之道”,為當代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參考依據。
結 論
儒家思想中蘊含的內在“道理”和人文思想是當代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儒家思想體系對于高校改進心理健康教育有現實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對于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平衡、幫助大學生養成和培育良好道德和理想人格的完善提供了參考依據。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適當滲透儒家思想體系中的經典理論,不僅利于大學生正確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身心和諧也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淼森:《從〈大學〉〈中庸〉看原始儒學的超越性維度與當代價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第217-223頁。
[2]關淑萍:《談儒家文化對提升大學生心理自我調適能力的啟示》,《繼續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第133-134頁。
[3]周執前、姜巧玲:《儒家思想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新》,《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第75-77頁。
[4]朱鈞、韓建梅:《論應用儒家思想應對大學新生心理問題的理念》,《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第28-29頁。
[5]馬建新:《基于儒家思想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江蘇高教》2012年第6期,第131-132頁。
[6]王岳川:《〈中庸〉的精神價值與當代意義――〈大學〉〈中庸〉講演錄(之四)》,《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第1-22頁。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公寓管理;高職院校
大學生群體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儲備力量。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重要的大學生培養基地,對高職院校的學生各方面的教育也成為重點的問題。對大學生的教育不僅注重學業方面的發展,還要重視大學生生活中的引導與教育問題。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在人生中價值觀、情感觀完善的重要時期,和諧的校園以及優秀的生活環境將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意志品質培養等方面發展。學生公寓作為學生學習工作的主要場所,是學校學生教育管理的第二課堂。弄清楚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院校學生公寓管理的影響,不僅有助于公寓的和諧管理,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精神文明素養,有效幫助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促進學生在學業上取得長足進步等多方面的優勢。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院校學生公寓管理的影響
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學生公寓管理,在培養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職院校學生公寓的管理,意義非常重大。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完善公寓建設的內容,將大學生的公寓建設與管理賦予了更大的意義。同時,公寓管理的有效開展,也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場所以及重要的培養環境。心理健康教育對高職院校的學生公寓管理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公寓文化建設。許多大學生,尤其是新生,在剛開始校園生活時,容易在心理上產生許多困惑和疑慮。而這種心理問題在課堂上很少暴露出來,但是在學生公寓的日常的生活中卻體現的非常充分,這導致了很多意外情況的發生,如學生之間的沖突等情況,這無疑增加了學生公寓管理的難度。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良好的學生公寓管理以及公寓的文化建設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在學生公寓內加強傳統媒體以及新型媒體的宣傳設施,正確引導大學生調整心態,以輕松的心態面對大學生生活。
(2)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大多采用的是設置心理咨詢室的來進行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咨詢室一般配備了專業的教師,但是許多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難以解決時,卻很少到心理咨詢室尋求專業心理教師的幫助。大多數學生的做法是與同班同學、同寢室的室友進行情感的交流,以抒發、解決心理上的各種問題。因此,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能夠對學生公寓管理中嚴謹、人性化的制度文化建設有著有效的促進作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高職院校學生公寓管理的基本思路,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當,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更加融洽平日的公寓生活,這將比學生公寓只從制度上管理學生的效果好得多。
(3)從學生的健康心理教育出發,是高職院校學生公寓管理以及文化建設的根本。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是學生公寓管理重要發展方向。注重學生的心理問題引導,讓大學生有良好、積極的心態面對嶄新的大學生活,是學生公寓管理能夠在正確方向上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在公寓生活中的良好習慣。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失敗,增強人意志品質,對今后學生的職場生涯發展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效促進了學生公寓的管理,推動了公寓管理領域發展的新方向。
(4)將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引入學生公寓管理,是新型公寓管理模式的發展方向。公寓管理者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與多樣化的文體活動結合在一起。建立多主題的活動,要對每個主題的活動給予心理學意義的滲透,讓學生在享受活動的樂趣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漸的解決心理上的一些問題。例如,在面對學生夜不歸宿或者宿舍衛生的管理問題時,可以不單單從懲罰制度上入手,還可以開展以大學生活自我優秀管理的主題活動,從活動上觸發學生對生活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公寓管理者還可開展類似對未來工作以及家庭生活的主題活動。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可以從根本上推進學生公寓管理,增強了學生公寓管理的實效性與針對性。
二、結束語
本文重點圍繞著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院校學生公寓管理的影響進行相信的闡述與分析,從四個方面深入的分析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影響與作用。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公寓管理,能夠使高職院校的公寓管理工作穩定展開,也是培養適應現代市場需求、身心健康的國家發展人才最直接以及最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宋振華、潘先銀.思想政治教育進大學生公寓的探索與實踐[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112-117
[2] 曹成剛. 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在高職學生公寓認知現況及原因探析――以渝西地區城鄉學生的調查結果為例[J]. 青年探索,2003(03):99-101
[3] 溫成濤、于運國.論校園文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導向作用[J].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3(11):311-313
[4] 王穎.關注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06):91-95
【關鍵詞】健康教育;艾滋病干預;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R1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829-01
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術、消除危害因索、預防疾病及促進健康的科學[1]。隨著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2]。艾滋病是全世界高度重視的死亡率極高的一種嚴重傳染病,且沒有特效治療藥和有效的疫苗預防,我國的艾滋病發展自1985年發現首例至今已進入快速增長期[3]。因此預防艾滋病刻不容緩。新時代的大學生是思想活躍、行為主動、意識前衛的群體,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同時也是艾滋病防治的主力軍[4]。因此健康教育干預已成為大學生預防艾滋病的重要方法。現對我院450名大學生進行干預前的問卷調查,然后利用課堂教學、多媒體、板報、講座、視頻、宣傳畫等多種教育手段宣傳艾滋病對健康的危害,再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健康教育,使大學生對艾滋病的危害有進一步認識,大幅度提高了我院大學生對艾滋病的知曉率。
1 資料與方法
整群抽取鐵嶺衛生職業學院12級護理系學生450人,年齡均在18-23歲。采用入學第一學期(第1次問卷調查)和入學第二學期末(第2次問卷調查)兩次問卷調查形式了解大學生對艾滋病知識的了解情況。
健康教育方式:2012年9~10月,首先對450名大學生進行艾滋病干預前的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入學時對艾滋病知識的了解狀況;然后通過課堂教學、多媒體、板報、講座、視頻、宣傳畫等多種教育手段宣傳艾滋病有關知識;讓同學熟知艾滋病對健康的影響及嚴重危害,熟知艾滋病傳播途徑、治療和預防措施等;經過一年的健康教育于2013年6~7月進行第2次問卷調查。最后對干預前、干預后2次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
問卷調查表主要參考中國CDC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中心統一設計的青年學生問卷調查內容,同時根據本次研究的特點進行適當的修改編制。此次調查表包括人口學特征、艾滋病相關知識(危害、感染途徑、治療及預防等),對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態度及相關行為,以前獲得艾滋病知識的途徑等。為保證學生回答的真實性,問卷匿名填寫,完成后,當場收回。調查教師對問卷進行審核,剔除無效答卷。干預前發放問卷450份,有效回收448份,干預后發放問卷450份,有效回收448份。
分析資料時,用EXCEL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1.5進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 < 0.01或P < 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 健康教育干預前,大學生對艾滋病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在常見的三大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上回答的正確率較高,而對其他專業性知識及相關問題知曉率相對較低。健康教育干預后,大學生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普遍提高,且干預前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態度及相關行為 健康教育干預前與干預后,表示同情艾滋病感染者幷愿意給予幫助的,由干預前的41.3%上升到73.5%,前后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X2=175.3 P
3 討論
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活動有利于大學生增加艾滋病防范意識,改變或抵制不良行為生活方式等危險因素,增強艾滋病的干預能力。通過對我院護理系450名大學生健康教育干預前后結果分析看:①“貌似健康人也可能是HIV感染者”,由干預前的24.0%上升到84.2%;②“共用注射器吸毒會被感染”,由干預前的19.6%上升到75.5%;③“用不潔的器械剃須/紋身/打耳眼是否會感染艾滋病”,由干預前的35.6%上升到90.2%;④“正確使用安全套可以預防艾滋病”,由干預前的 23.6%上升到93.5%。以上前后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
健康教育干預前,大部分學生對艾滋病抱有恐懼的心理,不敢正視艾滋病病人,甚至排擠和歧視;健康教育干預后,絕大多數大學生對艾滋病感染者態度發生了改變,表示同情、理解和愿意給予幫助。但仍有部分同學采取了回避的態度,還有許多學生認為艾滋與“我”無關。由此可看,健康教育在改變大學生對艾滋病患者的態度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仍存有恐懼和歧視心里,提示我們在進行艾滋病知識宣傳的同時,要說明艾滋病患者是無辜的,應關心、理解艾滋病患者,這將有利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開展[5]。所以在大學期間開展各式各樣的健康教育對預防艾滋病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施榕.社區預防與保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11.
[2] 胡偉民.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計劃【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0.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一、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意義
1、是新時期國內外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正向多元化、多極化發展,西方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及生活方式日漸深入我國,西方文化中的垃圾和雜質對大學生的侵蝕已越來越明顯。面對國際局勢變化和我國社會體制改革出現的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在課程教學中也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不斷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已成為新時期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是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迫切需要。個別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比重偏小、課時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實踐證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對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3、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客觀需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育傳遞,對大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體系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具有健全心理的大學生,從心理上更加樂于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理論體系和價值觀念,并有效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做人處事的方法和準則,上升為指導今后生活和工作的行為尺度,進而成為體現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力量。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
1、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嚴重。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也是心理問題和困惑出現較多而自己又缺乏相應解決能力的特殊時期。據統計,我國大學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礙,以焦慮不安、神經衰弱、強迫癥狀等為主,因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學習和生活而休學或退學的學生人數逐年上升,因精神疾病休學的人數占因病休學人數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學的人數已經占到因病退學的總人數的64.4%。部分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產生認知障礙,他們不明白心理健康課的重要性,學習動機不足,厭學情緒嚴重,持被動的心態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令人十分擔憂。
2、師資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部分擔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師事業心和責任心不強,對心理學的學術前沿及信息動態關注不夠,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停滯不前;知識面狹窄,對與課堂教學相關性較強的教育學知識、計算機知識掌握不夠,缺乏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相關學科知識的理論積淀;論聯系實際不夠,對教材的駕馭能力不強,自由發揮能力有限。由于缺乏理論功底和教學實踐的長期磨練,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很好地將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和社會的熱點、難點、焦點有機結合而進行再創作,“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模式仍然普遍存在,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以得到發揮,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措施
1、加強領導的觀念更新。身為學校領導應根據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將國家利益和社會效益擺在首要位置,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注重觀念更新,認清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大力支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高校只有努力培養具備良好心理素質的合格大學生,才能增強學生的自立、自強意識,提高學生的競爭能力,為其更好地適應社會和奉獻社會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2、強化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具有崇高意義的事業,它要求擔任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師不僅要有強烈的責任感,用淵博的學識去教育學生,更要嚴格遵守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做到言傳身教、率先垂范,以獨特的人格魅力、較強的心理適應力、良好的行為表現去影響和引導學生。
3、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新時期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要求教師不斷提升理論水平,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熟悉和掌握與心理學相關的課程體系,不斷增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理論廣度和深度。只有加強理論研究,及時把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運用和體現在教學中,才能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質量,產生理想的教學效果。
4、轉換教師的教學思維。教師要根據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要求,不斷充實和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針對當代大學生心理特征的多樣性、復雜性和多變性的特點,要求廣大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學會在多元開放的條件和環境下,深入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需求,有意識地穿插一些學生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幫助學生解疑釋惑,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5、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同樣擔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有些教師的課堂座無虛席,有的則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究其原因,在于一部分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上較為獨特和新穎,而另一部分教師則過分拘泥于形式,毫無創意可言。因此,在長期的心理健康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應充分把握學生的接收意趣,努力探索和采用參與式、互動式、問題式、案例式等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進一步深化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
參考文獻:
[1]袁紅梅.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主體性教學實踐研究[J]
關鍵詞:高校;朋輩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和經濟體制不斷改革和發展,高校的創新教育改革也勢在必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在日益發生轉變,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高校朋輩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意在探究朋輩輔導員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對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實際意義。
一、朋輩輔導員概述
朋輩輔導員是指與大學生年齡相仿,通過非專業心理教育培訓、選拔及督導等專業技能的訓練,從而成為具備為同齡大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能力的年輕輔導員。很多高校中的朋輩輔導員都是從大學生中直接挑選出的一類大學生,在后期經過學校心理咨詢師等心理教育專業人員的培訓和輔導,共同幫助其他學生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心理問題。目前很多高校已經開始廣泛實施朋輩輔導員心理健康咨詢和輔導。
二、開展朋輩輔導員心里健康教育工作的現實意義
(一)完善高校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高校在大學生課程設置和安排方面具有時間寬松、自由度大、學生活動空間寬闊、思想活躍等特征因素,加上當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使得高校對學生的管理難度加大。而當其他學生在面對和處理應激事件出現心理波動和異常行為時,朋輩輔導員作為同齡人加上長期和他們一起生活、學習,對于他們的異常心理表現朋輩輔導員能更快捕捉他們的異常反應,然后可將情況上報,學校能夠在預定時間內高效及時解決處理,大大降低危機事件的發生率,對控制好高校危機事件突發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二)促進高校心理咨詢主動化發展
雖然當前很多高校設立了相應的心理咨詢室和組織,但由于大學生復雜的心理及對心理咨詢的抵觸,使得一些大學生在遭遇心理困擾時都羞于主動咨詢和求助指導,最終結果是高校心理健康咨詢教育實施效果欠佳。而朋輩輔導員作為朋友或室友、同學能在非常自然的環境下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并給予心理援助。另外朋輩輔導員長期與身邊同學接觸交流,易于搜集掌握同學們的行為信息,通過充分了解他們的生活、學習上的情感困惑并主動與他們交流談心,有針對性的解決掉心理問題,在形式和方式上都很容易被學生接受。
(三)提升朋輩輔導員綜合素質
擔任高校朋輩輔導員的大學生本身就是從學生中選出的一批心理素質良好、具有很好的職業道德和一定影響力的優秀學生。加上后期經過一系列的規范培訓,朋輩輔導員在和學生溝通交流的環節中同時也增長了自己的知識,豐富了他們的人生經歷,在他們原本基礎上更加強化了自身特質。
三、優化朋輩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與措施
(一)營造開展朋輩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
高校要加大關于開展朋輩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宣傳,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網絡、展板、海報等多種途徑形式進行多渠道、多元化宣傳朋輩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讓更多的同學和老師了解、支持朋輩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也可開展朋輩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趣味知識競賽、朋輩輔導員職業體驗等活動,不斷強化學生對朋輩輔導員的認知和關注,營造良好的朋輩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
(二)加強朋輩輔導員的選拔和培訓
在朋輩輔導員選拔和考核方面,學校要綜合考慮學生的人格、學習能力、生活經歷、心理素質等多方面因素,不斷完善和規范朋輩輔導員選拔和考核機制,優化朋輩輔導員教育資源。另外學校要重視朋輩輔導員的心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充實培訓內容如心理咨詢基本知識、大學生心理問題應對技巧、心理咨詢實踐等項目。通過邀請心理專家對朋輩輔導員實施講座、交談、沙龍等形式的培訓,提高朋輩輔導員專業素質。同時定期強化檢查案例分析、心理輔導實踐心得,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提升朋輩輔導員服務能力。
(三)構建開展朋輩輔導員健康教育的有效載體
構建開展朋輩輔導員健康教育的有效載體,具體措施有建立三級心理保健網,通過校心理健康協會、院(系)學生心理健康協會、院(系)心理輔導咨詢室-朋輩輔導員工作室三級網絡,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實施心理指導。同時,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如設立心理網頁,開展朋輩輔導員網上心理答疑、網上交流論壇或開通心理咨詢熱線強化朋輩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平臺。同時朋輩輔導員作為學生還可以利用網上聊天工具分享自己的生活情感經歷和心得,并對學生生活學習動態實施觀察,及時給予其情感支持和安慰。
四、結論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心理學傾向于研究少數人的病理性心理,導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傾向于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本文通過對朋輩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對提高高校學生自我管理、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機制和功能具有重大實際意義。
作者:蔣韻 單位: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
參考文獻:
[1]李輝,楊婉秋,張滿堂,等.學校朋輩輔導心理咨詢員的選拔、培訓與評估[J].云南電大學報,2014,9(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