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筆記
時間:2023-09-10 14:39: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筆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詞鑒賞;教學策略
一.前言
古詩詞的學習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重頭戲,古詩詞的鑒賞在的高考里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對學生的能力的考查更由以前的詩句背誦和簡單的常識判斷深入到對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等方面。長期以來,中學的詩詞鑒賞教學似乎也形成了一套較為固定的模式,即強調由表達技巧入手,從中揣摩詩詞內容及其中流露的情感。而這種教學模式在高考鑒賞題或日常的詩詞鑒賞學習中,無法完全發揮其應有作用。于是,筆者在教學中作了一些探索,下面我想談談自己幾年來在此方面展開的教學嘗試及思考。
二.解析詩題,初步把握詩詞內容
詩詞的題目往往會相對直白地透露出許多重要的信息,對于鑒賞者或學生判斷詩詞的類型和內容存在著重要的提示作用。譬如陳子昂的《春夜別友人二首》、李白的友等很明顯屬于“送別”詩;王昌齡的《出塞》之‘塞”字則可判明該詩屬于“邊塞”詩:杜甫的《詠懷古跡》中的“詠”和“古跡”則表明該詩為“懷古”詩或借景抒懷詩;等等。例如2011年山東卷儲光羲的《詠山泉》,一看題目便知此詩是詠物抒懷詩。借詠山泉的品格表現人的品格。然后再深入文本,很容易就可以得出本詩表現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詩人借詠山泉表現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懷。如果忽視題目的指向性,則可能會增加判題時間,或因思考失去立足點而盲目答題。再如鑒賞朱熹的《觀書有感》時,我們只看到詩面講方塘如明鏡,天光云影倒影其中,渠水為何如此清澈,因為源頭有活水流來。如果不結合詩題“觀書有感”來理解詩意,就很難準確地把握詩的主旨――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
三、知人論世,了解詩詞寫作背景
知人論世,是中國古代文論的一種觀念,出自《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它所強調的是作品與作者及社會的聯系和一致性,并要求讀者在這種聯系與一致性中閱讀和理解作品。在詩詞鑒賞中知人論世要求對著名詩人的生平、思想、所處歷史背景以及創作風格能做到大致了解,這樣才能準確把握古詩文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對詩詞作者人物背景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可成為學生評析詩詞、領會思想的“金鑰匙”。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的詩詞鑒賞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詩人的文學流派、創作風格及生平經歷,從點滴積累;并且鼓勵學生做好筆記,將相關測試和閱讀中所涉及的詩人生平和創作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注意歸納總結;還要引導學生掌握構建與搜索記憶倉庫的方法,使學生初步領會應用所學的歷史知識,對詩歌的表現內容進行鑒賞。例如,辛棄疾力主抗金、恢復中原,卻得不到統治者的重用,所以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抒發了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感慨。李煜從人上人淪為階下囚,“此中日夕以淚洗面”,所以在《虞美人》中充滿了對往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故國的思念。詩歌是詩人情感渲泄的載體,只有掌握了作者的生平和一定的背景知識,才能追隨詩人的思想軌跡,領悟作者想要傾吐的心聲,從而產生審美共鳴。
四、找準詩眼,準確提取詩詞主旨
古人特別講究詩詞創作的“煉字”。一般來說,詩詞中最傳神的字、詞被稱作詩眼。找準詩眼可以準確地提取詩詞的主旨。譬如鑒賞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中的“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一聯的表達效果。我們就可以找出詩眼“隱”“沒”,重點分析:“隱”字寫出高高的樹陰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沒”字寫出了銀河淹沒在破曉的曙光中。那么詩歌的主題就容易得出:襯托出時光催人離別,難舍難分的心緒。
那么,怎樣才能準確找出詩眼呢?(1)抓能體現作者強烈情感的字詞。如“好雨知時節”中的“好”。(2)抓描寫事物生動、形象、準確的字詞。如“銀燭吐輕煙”中的動詞“吐”。(3)抓詞類活用。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4)抓詩中巧妙的修辭。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運用了擬人的手法。(5)抓虛詞。如“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中的“猶”“只。
五、歸納常見意象,理解象征意義
意象就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即詩中的形象,它不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詩中所寫的景和物,還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詩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單一的,有的是多個的。在教材的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還應注意引導學生對古詩詞中的意象進行總結歸納,譬如“月亮”多暗喻思鄉之情“鷓鴣鳥”其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蟬”喻高潔;“鴻雁”喻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等等。如蘇軾的《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痹~人的悵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鴻”、“寒枝”等意象來表達的。白居易《憶江南》“日出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敖ā?、“江水”兩個意象就足以說明白居易的快樂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傳達出來的是傷別情懷。相信在日常教__學中加強此方面知識積累,對于學生以考試時以詩歌意象為著眼點來解讀詩歌內容和情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六、結語
在高中語文詩詞鑒賞教學中,除教師的引導作用發揮外,學生也應主動拓展適合自己的學習思路,把握好詩詞鑒賞的切入點,同時在閱讀中融入自身的情感體驗,才能與詩詞鑒賞教學的諸多教學手段相呼應,實現鑒賞能力乃至于人生境界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邢成斌.淺談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文學教育(中),2010(04)
一、高一學生語文成績下降的原因
(一)初、高中課標的差異
初、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學內容的差異、教法學法的差別,從而導致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困難。初中的課程標準淡化語法,致使一些教師和學生的不重視,甚至有些老師根本就不講授這一部分,結果學生在學習高中語文時遇到了很多問題,給高中語文學習造成了許多困難。
如詩歌教學。初中階段實際教學不是很重視,基本只要求學生讀讀背背,了解詩歌內容。而高中階段則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真情,審美,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和結構形式。
再如文言文閱讀。初中階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內容,淡化語法、句法、修辭。而高中階段則要求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讀懂課文,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思想傾向。
(二)教材的原因
現行初中語文教材在內容上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難度、深度和廣度大大降低了,目前初中教材敘述方法比較簡單,語言通俗易懂,直觀性、趣味性強,結論容易記憶,應試效果也比較理想。相對而言,高中語文“起點高、難度大、容量多”,不可避免地造成學生不適應高中語文學習,而影響成績的提高。
(三)教法的原因 初中語文教學內容少,知識難度不大,教學要求較低,因而教學進度較慢,對于某些重點、難點,教師可以有充裕的時間反復講解、多次演練,從而各個擊破。另外,為了應付中考,初中教師大多數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單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并讓學生通過機械模仿式的重復練習以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結果造成“重知識,輕能力”的不良傾向。這種封閉被動的傳統教學方式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影響了學生發現意識的形成,創新思維受到了扼制。但是進入高中以來,教學教材內涵豐富,教學要求高,教學進度快,知識信息廣泛,題目難度加深,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樣通過反復強調來排難釋疑。且高中教學往往通過設導、設問、設陷、設變,啟發引導,開拓思路,然后由學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較注意知識的發生過程,傾重對學生思想方法的滲透和思維品質的培養。這使得剛入高中的學生不容易適應這種教學方法。聽課時就存在思維障礙,不容易跟上教師的思維,從而產生學習障礙,影響語文的學習。
二、相關對策研究
注重教法、學法的銜接。
由于初、高中教學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標要求上的側重點不同。初中更加重視學科素養的養成,學生能力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科知識體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對學科知識體系的掌握要求比較高,不僅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學科知識,同時還要達到一定的能力要求,高中還面臨著一個國家的選擇性考試――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學法上必然存在差異。
高中語文教師就應特別注意指導學生的學法,包括如何預習、怎樣讀書、記筆記、思考問題、考試方式的差別、對不同階段學生的要求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較強的自學能力。除堅持初中養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們覺得學生要多讀多寫多說多聽才能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培養語文能力。
多讀。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弊x的方式要多樣化,朗讀、默讀、精讀、略讀,兼而有之。讀的內容也要雜,課本要讀,報紙要讀,科技文章也要讀。只有廣泛閱讀,才能厚積薄發。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教材,初中階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是“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具體理解”,初中強調合作,高中更強調發展獨立閱讀能力,自己分析判斷。因此,對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誦讀背誦的基礎上,更強調理解。要求學生在完成語文作業的基礎上,更強調自我鉆研,自覺讀寫,擴大讀寫量,提高讀寫效率。
關鍵詞:新課改;知;行
一、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給學生學習技能,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高中語文教材(人教)框架結構、編寫思路
(1)高中語文教材(人教)分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必修為五個模塊10學分,用1.25學年完成。每個模塊由四部分構成,即“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導讀”。選修分五個系列十五個模塊,30學分,1.75學年(實際教學不是這樣)完成。即3個“詩歌與散文”模塊、4個 “小說與戲劇”模塊、2個“新聞與傳記”模塊、3個“語文文字應用”模塊、3個“文化論著研讀”模塊。對高中學生語文學習最低要求是學完必修5個模塊,得10分。另可以從選修部分選4~7模塊,總分可得18至24學分,視為優良、優秀。
(2)新教材編寫基本思路是守正出新。在保留傳統優秀篇目基礎上,新增有人文、時代特色的文章,這樣就豐富了文本內容和體裁??傮w說來,這套教材注重學生閱讀和表達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體會祖國文字的優美、文化的精深,并內化為自己的一種素養。這就是人文素養,這也是語文學習的終極目標。
三、高中語文教材(人教)處理建議
必修教材中無論哪個模塊,都由四部分構成。我的處理建議是將“名著導讀”從開學就布置下去,可設一定的問題、專題,讓學生在假期完成,教者定期收查指導。下面我以必修部分模塊一為例說明。模塊一名著導讀有《論語》,對此我讓學生一周五則寫在自己筆記上,化整為零消化掉?!伴喿x鑒賞”和“表達交流”我認為可以將其有機結合起來處理。模塊一第一單元現代詩,我把能力培養定位為品味賞析,具體知識點就是情感與意象分析,基本方法是朗讀,應達到的價值觀、情感體驗是寫出觸動心靈人事。圍繞這一思路,在教本單元時,先讓學生閱讀“表達交流”部分,朗讀文本,然后教學生品讀鑒賞方法,再講解課文,完了之后讓學生尋找生活中能觸動自己心靈的人或事,仿模本單元文本進行寫作。這樣就完成了由閱讀向寫作過渡,使讀寫有機結合起來。其他幾個單元安排如下:第二單元,品味賞析+提要鉤玄+第二單元(文本)+記敘文選好角度+傳統文化;第三單元,思考領悟+圈點批注+第三單元(文本)+寫人突顯個性+人生觀價值觀;第四單元,溝通運用+博觀約取+第四單元(文本)+寫事要有波瀾+關注社會。總之,模塊中各部分有機融合在一起,使之相得益彰,共同發揮作用,體現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
四、新課程下語文課堂理想模式
關鍵詞:語文 銜接 過度
一、高一學生語文成績下降的原因
(一)初、高中課標的差異
初、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不同,必然造成教學內容的差異、教法學法的差別,從而導致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困難。初中的課程標準淡化語法,致使一些教師和學生的不重視,甚至有些老師根本就不講授這一部分,結果學生在學習高中語文時遇到了很多問題,給高中語文學習造成了許多困難。
如詩歌教學。初中階段實際教學不是很重視,基本只要求學生讀讀背背,了解詩歌內容。而高中階段則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真情,審美,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和結構形式。
再如文言文閱讀。初中階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內容,淡化語法、句法、修辭。而高中階段則要求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讀懂課文,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思想傾向。
(二)教材的原因
現行初中語文教材在內容上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難度、深度和廣度大大降低了,目前初中教材敘述方法比較簡單,語言通俗易懂,直觀性、趣味性強,結論容易記憶,應試效果也比較理想。相對而言,高中語文“起點高、難度大、容量多”,不可避免地造成學生不適應高中語文學習,而影響成績的提高。
(三)教法的原因
初中語文教學內容少,知識難度不大,教學要求較低,因而教學進度較慢,對于某些重點、難點,教師可以有充裕的時間反復講解、多次演練,從而各個擊破。另外,為了應付中考,初中教師大多數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單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并讓學生通過機械模仿式的重復練習以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結果造成“重知識,輕能力”的不良傾向。這種封閉被動的傳統教學方式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影響了學生發現意識的形成,創新思維受到了扼制。但是進入高中以來,教學教材內涵豐富,教學要求高,教學進度快,知識信息廣泛,題目難度加深,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樣通過反復強調來排難釋疑。且高中教學往往通過設導、設問、設陷、設變,啟發引導,開拓思路,然后由學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較注意知識的發生過程,傾重對學生思想方法的滲透和思維品質的培養。這使得剛入高中的學生不容易適應這種教學方法。聽課時就存在思維障礙,不容易跟上教師的思維,從而產生學習障礙,影響語文的學習。
二、相關對策研究
注重教法、學法的銜接。由于初、高中教學的不同。初、高中在目標要求上的側重點不同。初中更加重視學科素養的養成,學生能力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科知識體系了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高中對學科知識體系的掌握要求比較高,不僅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學科知識,同時還要達到一定的能力要求,高中還面臨著一個國家的選擇性考試——高考。因此初、高中在教法和學法上必然存在差異。
高中語文教師就應特別注意指導學生的學法,包括如何預習、怎樣讀書、記筆記、思考問題、考試方式的差別、對不同階段學生的要求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較強的自學能力。除堅持初中養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我們覺得學生要多讀多寫多說多聽才能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培養語文能力。
多讀。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的方式要多樣化,朗讀、默讀、精讀、略讀,兼而有之。讀的內容也要雜,課本要讀,報紙要讀,科技文章也要讀。只有廣泛閱讀,才能厚積薄發。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教材,初中階段是“大致理解的基礎上熟讀成誦”,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是“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具體理解”,初中強調合作,高中更強調發展獨立閱讀能力,自己分析判斷。因此,對于教材中的文章,在誦讀背誦的基礎上,更強調理解。要求學生在完成語文作業的基礎上,更強調自我鉆研,自覺讀寫,擴大讀寫量,提高讀寫效率。
多寫。據統計,一個人要達到文通句順,至少要寫夠十萬字。顯然,初中一學期按規定寫六次作文,每次五百字,三年總計約兩萬字,即使加上小學階段作文,考試作文等,寫作量也是遠遠不夠的。寫的方式也應多樣化,如日記、周記、筆記、感想,小作文、大作文等。同時要注意,作文不光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要教給學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可互相評改,互相啟發,拓寬思路。
多聽。不光聽教師說,聽教師泛讀,也要聽課文朗誦錄音。指導學生學會聽課。要求學生在記好筆記的基礎上,主動參與,積極的思維。強調重視學習過程,重視動態學習,重視能力提高。使學生認識到,有的內容,如中心思想、段意、文章思路等等,一旦記錄下來,也就沒有很大的價值了,關鍵在于思維的過程,只有在課堂上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才能提高思維能力,提高閱讀能力,取得好的成績。
在同學生和老師的交流中發現,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知識銜接問題、能力銜接問題和方法銜接問題。
首先談談初高中的知識銜接和能力銜接問題。
從初中到高中,學習階段不同,學習的目標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在知識的廣度、深度和靈活度等多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是我要談的知識銜接和能力銜接問題。從知識、能力銜接的角度看,初高中之間存在的差異體現在多個方面,由于篇幅有限,我僅從幾個主要方面來談談。
從初中階段到高中階段,詩歌鑒賞從讀讀背背、了解詩歌內容、淺層的感悟升格為分析意象、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真情,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和結構形式等;文言文閱讀從只要求理解基本內容,淡化語法、句法、修辭到要求熟練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讀懂文章,準確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現代文閱讀從要求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瀏覽的方法,理解主要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疑問和看法到要求能根據不同閱讀目的,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等閱讀方法,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的理解,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情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學習從不同角度進行闡發、評價、質疑;作文教學從要求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到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的嚴格要求。
其次,談談初高中的學習方法銜接問題。
初高中知識跨度大,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不同,知識、能力的差異決定了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的不同。
初中語文最大的特點是學課本考課本,課外知識涉及的很少,復習的時候抓住課本便萬事大吉,因此初中生的語文成績普遍較高,但談不上語文學習的能力。高中語文是根在課本能力在課外,考查的是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因此,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主要集中在教材,知識面狹小,視野不夠開闊,思維也不夠靈活。
初中語文淡化語法學習,這就大大減輕了初中語文的教學負擔,到了高中,語法學習是高中生的必修課,因為分析句子結構,發現語病,修改病句,翻譯文言文都離不開語法,也就是說,高中的學習對學生要求更深、更細,初中階段學生單純的讀讀背背,初步感知已經嚴重不適應高中階段的深入思考,微觀分析,歸納總結和靈活運用。
初中階段,對學生在詩詞鑒賞分析方面重視不夠,往往只強調背誦和默寫,教師只是一味地灌輸作者的思想情感。長此以往,學生養成了依賴教師,迷信參考書的不良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得不到有效提高。
初中文言文篇目較少且篇幅短小,易解易記,老師翻來覆去的檢查讓學生掌握得爛熟,加之現在中考不考課外文言文,課內的有限幾篇就更抓住不放了。高中文言篇目多,且是名篇長篇,用初中的那套辦法就捉襟見肘應付不了了,多數高中生對此感到頭疼。
另外,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習慣不佳,尤其是缺乏自主學習的習慣。初中的知識相對比較簡單,只要上課認真聽講,就能基本達到學習目標,進入高中后,知識難度加大,自主學習的時間又比較長,絕大部分同學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結果到高中后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適應新的學習。
以上林林總總,我只是從某個角度、某一方面指出了初高中語文學習在若干方面的差異,尋找差異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先找到差異然后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后,我想談談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的對策。
慶幸的是我們大部分老師都能認識到,不應該直盯著初中教學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們更應該思考對策,做好銜接。
1.從實施“四個一”準備銜接。對初高中課程標準進行一番研讀,開學之初,組織教師將高中、初中的課程標準一一對照,找準教學起點;在新生入學后進行一次摸底考試(難度不能太大),排查知識“盲區”;適時召開一個學生座談會,充分了解學情,對學生的語文程度和學習要求做到心中有數;綜合以上了解的情況,制定一個銜接計劃,并在以后的教學中執行落實。
2.從放低教學起點引領銜接。這是尤為重要的一點,因為新高一的老師往往是剛送完高三循環下來的老師,他們更不能適應新高一的教學,在他們眼里所有的學生就是一個“差”字,對他們來說,落實“四個一”更為重要。作為高中的起始年級,所有教師都要相對放低標準,降低難度,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具體學情為立足點,實事求是;教師的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決不能脫離實際,好高騖遠;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盡量通俗易懂,減少容量,降低速度,并力爭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習題訓練要有針對性,由易到難,重視基礎,重視基本能力,努力做到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3.從變換教學方法落實銜接。高中階段更加重視學生學科素養的養成以及學習習慣的養成,高中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學科知識,同時還要達到一定的能力要求。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該特別注意指導學生的學法,包括預習、讀書、記筆記、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較強的自學能力是高中階段師生的共同任務。除了堅持初中養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外,高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讓學生博覽群書,擴大閱讀面,多寫多練,提高寫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應扭轉觀念,轉變角色,放開手腳,大膽嘗試,以學生為主體,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竭盡全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認真強化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讓課堂真正回歸學生。
4.從優化學習方式促進銜接。與初中不同,高中生的心理發展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和引導學生進一步提高和發展思維的邏輯性、獨立性和批判性,從“經驗型”上升到“理論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及時總結學習方法,獨立地查閱資料、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能夠客觀準確地評價自己,逐步學會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法,逐漸形成自己獨到的認識觀和評價觀,有自己的思想、觀點和認識。
5.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上完善銜接。
教師必須在入學初,就重新讓新生養成一套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通過正確習慣養成,使學生從不適應到適應,從不自覺到自覺,增進學習的主動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整個高中的學習奠定基礎。俗話說,勤能補拙,熟則生巧。培根說:“習慣是一種多么頑強的力量,它可能主宰人的一生,一切天性和謊言,都不如習慣有力。”對于一個學生來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促進其提高學習能力及學習效率。語文學習同樣需要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根據語文的綜合性、實踐性特點,學生應注重養成下列幾種良好學習習慣:勤于誦讀的習慣、勤于處處留心的習慣、勤于積累的習慣、勤于思考的習慣、勤于課外閱讀的習慣、勤于練筆的習慣、良好的書寫習慣、勤于使用工具書的習慣等。上述幾種語文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如滴水穿石,潛移默化而成;又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對于學生來說,更應加強自身管理的自覺性,合理安排學習時間,不斷練習,不斷鞏固,不斷強化。如果學生能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那么,提高語文素養就指日可待了,也就會順利地從初中過渡到高中,成功完成初高中的學習銜接。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注重應用,加強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要使學生掌握語言交際的規范和基本能力,并通過語文應用學生養成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苯陙恚S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走入尋常人的生活,網絡的開放型、交互性、共享性、超媒體、大容量等優勢越來越被各學科重視并加以整合,融入各學科的發展,語文學科的教學也是如此。
一、烘托意境,渲染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因為有些詩歌作品距離學生時代久遠,在學習這些詩歌的時候,學生很難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時代和內容,以此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和理解形成偏差。傳統的語文授課方式已經難以適應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發展要求,況且現在的高中生利用網絡媒體的嫻熟程度不亞于教師,所以詩歌教學融入信息技術,是促使師生雙方互動的很好方式。同時信息技術也可以把所要傳授的詩歌知識形象化、直觀化、具體化,使客觀事物的形、色、聲直接訴諸學生的感官,能眼見其形,耳聞其聲,感官性極強。它以其直觀的形象,美妙的圖畫,艷麗的色彩,動聽的音樂,充分展現了語文美的因素,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如,在講解《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時,可以充分用多媒體技術,利用《春江花月夜》古典音樂作背景,烘托意境,渲染氛圍。
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強調了教師的調撥和學生的動手參與能力。因此在學生的參與過程中,改變了以前課堂只有個別學生動手、動口的現象,而是要求學生都能參與,人網互動,師生互動。從而全面提高了學生動手、動口的能力,以及文字的表達和信息的組合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拓展視野,節省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詩歌中講求分析意象和品味意境,而意象是一把解讀詩歌文本的鑰匙。課堂時間有限,只能講一些常見意象,其他更多的意象還得靠學生在課外去豐富自己的知識。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對意象進行搜集、整理,或者告訴學生哪些網站可以得到相關信息;另一方面,學生自己也要去做這方面的工作。這樣師生的互動才能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同時也讓師生拓展了視野,節約了學習時間,真正起到為學生減負的作用。信息技術將意象知識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知識形成過程的充分展開,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減少了繁重的做筆記時間,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如,學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什么是“折柳”?這是理解全詩的關鍵。要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識,充分認識“柳”這一特殊意象的內涵。除了問老師,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尋找答案。學生如能如此積極地利用網絡學習,課堂效率必然大大提高。
三、豐富知識,充實內容,提高學習能力
“將學生置于相對開放的具有豐富學習資源的多媒體計算機環境和網絡環境中接受詩文、圖片、聲音、動畫及影像的熏陶,讓學生在與專題網站的交互活動中,自主感悟、積累、創作,并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有效學得詩詞知識,獲得詩詞的闡釋推斷、鑒賞評價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言語創新能力?!?/p>
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和領悟能力,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課堂上教師要幫助學生建構文本知識結構,形成知識體系。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利用網絡技術對學習內容實行消化吸收,內化提高;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查閱所學詩歌文本的內容、時代背景、作家流派、人物評價、作品評價等眾多信息。
關鍵詞:新課標;自主學習;中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0-100-01
閱讀教學中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作為閱讀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自我設計規劃、自我調節,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積極對話,去領會文本意義,探究文本多重含義,并且能自我檢測、自我評價的主動建構過程。在閱讀教學之初,學生有閱讀的興趣和欲望;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能自主提問、質疑乃至進行觀察和調查;在閱讀教學之后,學生能自我評價總結。下面筆者將結合自已的教學案例,給大家試圖探索總結出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來指導教學實踐,培養學生自主性、創新性.
一、老師要創建和諧的課堂閱讀環境。
閱讀作為一種對話過程,它需要和諧的課堂閱讀環境。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安全感,有利于減輕學生精神負擔,使學生在教師的熱愛、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地進行主動閱讀,主動探索。
二、課堂教學中明確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一切有意義學習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明確、具體、適度的教學目標,是教學省時高效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時揭示目標,以目標激發求知欲望,引導求知方向。在自主學習中,教師要讓學生從理性上對具體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進行明確,否則,自主學習是盲目的,難以持久。中學語文教材是按單元體系編排的,每單元由同體裁優秀作品篇目組成。每一單元按單元提示說明都有其訓練的目的、重點。自主學習必須先要把握這些單元訓練的目的、重點,對該單元文章有明確的自主探究學習的方向。
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興趣的激發,需要閱讀愉快體驗的積累。如何使學生有閱讀愉快體驗呢?我抓住語文學科本身絢麗多彩、包羅萬象的特點,課前堅持3分鐘美文品讀或文化名人名句介紹,接下來新課導入根據課文內容采用多種方式,或提問,設計疑點啟發思維;或引用詩詞、成語等,激發興趣,豐富知識;或抒情,使師生活動產生共鳴;或用圖片等非語言手段,引起好奇,激發求知欲;或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課堂等。在具體鑒賞文本中根據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創設閱讀與鑒賞情景,把活動引進閱讀課堂,引起學生的驚奇、興趣、疑問等情緒,使教學過程始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吸引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主動地獲取知識。
四、教學中要行為前移
1、預習。好的預習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預習文本呢?首先初讀課文,按“導讀”提示、注釋自學,接著深入理解課文,圍繞課后思考練習進行。2、先學后講。過去,課堂教學更多采用“先講后學”。在自主學習的課堂中,教師要學會“先學后講”。新課標提出閱讀教學要還原學生閱讀中的主體地位,突出閱讀中的體驗和感悟?!跋葘W后講”就是讓學生按學習目標、自己的閱讀思路,先自主閱讀,擁有自己的獨特體驗和感悟,并提出自己可能遇到的問題。教師講解要重視學生的問題,要善于把自己的思路和學生的思路合二為一,去完善學生的閱讀體驗。比如古詩詞教學,學生先自己頌讀感悟,借助詩歌的題目、作者、體裁特征、注釋、意象、直抒胸臆的句子等,定基調,明確方向,推測寫了什么內容,可能表達什么思想情感。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思路、問題,解析應證。
五、方法指導
閱讀教學中自主學習的展開,教師要將一些必要的自主閱讀方法介紹給學生,使他們有法可循,提高閱讀效果。閱讀課課前預習,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課前預習五法:看(導語、注釋和練習)、讀(課文)、查(工具書)、想(問題)、作(筆記),閱讀課進行中,可指導學生根據閱讀內容選擇瀏覽、略讀、精讀、品讀、朗讀、默讀的閱讀方式。如:可以先總體泛讀,然后擇其重點段精讀、品詞,領悟審美。
六、問題質疑,啟疑引思
學生“生疑、質疑、解疑”是自主學習的標志之一。無疑則無學的愿望,無惑則無學的動力。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疑引思:啟發學生生疑(無疑處教師生疑)―――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解疑。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自主解惑,引導學生暴露思維過程,訓練思維方法和技巧,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閱讀中學生自可生疑,疑之出則為不通處。然有疑卻可能不會、不敢質疑,教師則要積極引導、啟發他們敢想、敢疑、敢問。隨著質疑的展開,進行發現的問題教學,激勵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解疑解惑。
七、人際互動,合作交流
新課標關于“閱讀與鑒賞”的要求明確提出,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在學生獨立學習的基礎上,問題的解決需要依賴人際互動,合作交流(其包括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合作討論交流,既可加深對知識的鞏固,又可互相啟發,互相促進。建立課堂上積極的合作討論交流,必須考慮將單一的“全班教學”形式轉為“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個人自學”三種形式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