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8 16:59:0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古代文學通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作為二十一世紀最具活力的產業,廣告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尤其是高端的廣告專業人才更是求賢若渴。然而,由于快餐文化和經濟市場的影響,眾多高校開設的廣告學專業偏重應用設計而忽略了廣告學人才創意和策劃能力的培養,從而導致市場上廣告學人才雖然能迅速適應廣告行業的工作,但是后勁不足。因此,廣告人才市場的現狀倒逼高校專業人才能力培養的調整,必須從源頭夯實廣告學專業學生的文化素養,必須開設《中國文化通論》《西方文化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讀》《美學》等文學文化課程。其中,《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涵蓋內容豐富,尤其是古典詩詞既能熏陶學生的人文情懷,也能培養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是廣告學專業文學類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程。除此之外,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廣告宣傳自然而然地嵌在作品當中。有學者稱:“它們的親密關系則更多地表現為古代文學對廣告不經意地呈現上。雖然在古代,廣告還沒有成為一個專有名詞,甚至人們對廣告還沒有明顯的意識,但古代文學中卻散見著讓人拍案叫絕的廣告案例,隱約記錄著中國廣告的發展、變遷、變調或變局。”[6]209-210古代文學作品中自然嵌入廣告宣傳,為我們進一步了解中國廣告的發展及特定時期廣告業的特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佐證。鑒于廣告市場人才能力培養的文化需求,文學文化類課程成為廣告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必不可少,同時古代文學作品汗牛充棟,迫切需要對廣告學專業古代文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研究。因此,以意象教學和廣告語教學為中心的改革模式進入我們的廣告學古代文學實踐課堂當中。
二、古典詩詞的教學改革:以意象(群)為中心
廣告學專業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讀課程中內容太過豐富,鑒于廣告人才能力的文化需求,我們選取古典詩詞的意象教學為突破。古代詩詞意象教學主要包括意象(群)的選取與內涵解析。古典詩詞意象(群)的選取可以從題材上加入分類,以便充實學生的人文情懷。如先秦詩歌《詩經》中的黍離到姜夔《揚州慢》詞作中的青青薺麥;從屈原《離騷》中的美人到曹植詩文中的《洛神賦》,再到晚唐五代溫庭筠詞作《菩薩蠻》中的慵懶等等;從陶淵明詩歌中的到孟浩然詩歌中的賞菊再到李清照詞作中的殘菊等等;從林逋詩歌的《山園小梅》到陸游詞作的《卜算子•詠梅》等等;從蘇軾的農材題村詞作到辛棄疾的山水田園詞,等等。如何準確地傳授意象所蘊含的內涵是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的重要環節。如同為吟詠梅花,林逋的《山園小梅》與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表現形式不一。前者云:“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币悦坊ㄅc眾芳的對比敘寫梅花的清高。后者云:“驛外斷橋邊,寂莫開無主。已為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同樣是敘寫梅花的清高與氣節,陸游更多地融入自己的人生感受。這兩首詩詞的意象教學過程要注意將梅花的品質與詩人的人生經歷結合在一起。如何將古典詩詞的意象教學與廣告學專業人才能力緊密結合在一起,需要在古典詩詞的教學過程中增加一個環節,即古典詩詞意象(群)的符號化。如上圖所示,廣告學專業古代文學文化課程主要為廣告創意儲蓄知識,具體到古典詩詞的意象(群)的學習對應廣告創意之后的符號、圖形與圖像表達,最后的共性是意象(群)與符號、圖像等皆是為了傳達某種情緒而形成一定的意境(境界)。如果廣告學專業學生具備一定的速寫能力,那么每篇古典詩詞的意象學習之后,可以嘗試以速寫的方式運用符號將詩詞中的意象簡單勾勒出來,形成具有一定意境的畫面。如此一來,廣告學專業古代文學的學習很好地廣告人才能力培養結合在一起,文化學習與廣告速寫巧妙融合,不會產生枯燥無味之感。
三、小說文體教學改革:以廣告語為中心
提高教學質量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也是即將啟動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最為關切的一個重大問題。正如教育部長袁貴仁在2010年度工作會上所指出的:“質量是教育的生命,沒有質量的持續提高,規模和數量擴大的社會效益就會大打折扣”。[1]對中文系而言,《中國古代文學史》等課程是專業核心課程。在課堂教學仍是保障大學教育教學質量主要途徑以及當前推進大學教學改革呼聲高漲的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教學狀況與教學效益值得反思。其中,改革課程實施方案,改進教學方法,構建比較和諧的師生互動教學關系,對于提高《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效益意義顯著。
一、課程實施方案關聯“教什么”的問題,構建師生互動的教學關系關聯“怎樣教”的問題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首先要在明確認識課程定位與要求、該課程在專業體系中的地位及其在落實人才培養目標的作用的基礎上,精心準備課程實施方案;要確定以學生能力和專業素質培養為核心、符合課程特點及學生實際、并兼及知識能力情感與價值觀等的教學目標,明確課程對內容大綱的要求,準確把握重、難點,變傳統的知識性教案為知識與教法設計并重、盡可能較好體現高教性、專業性及應用性的教案。筆者在準備古代文學史課程實施方案時,既突出了課程定位、課程沿革、國內代表性教材優劣分析以及各章節重難點知識的梳理與完善,也突出了前沿知識介紹,重難點如何突破的設計,力求既備課程,更備學生,使課程實施方案的內容切近時代和學生接受的實際,教學效果比以前明顯提高。比如在向學生介紹該課程沿革、定位時,筆者表述如下:“自我國建設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以來,即在中文專業開設此課程。該課程也是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最為核心、教科研實力最為雄厚的主干課程之一。在目前高校教學受商業文化、實用思想沖擊的情況下,該課程堅持以‘立人’為本,既著眼于本科畢業后從事中學語文教學以及與中文有關的社會工作所需,也注重突出文學是人學的理念。在學習中通過具體的文學現象,去思考一代代前賢的心路歷程,并由此培養我們對傳統文化、對社會人生抱有一種積極的情感,保證我們精神世界的平衡性、完整性與豐富性……”。學生聽后對此課程的性質、意義的認識比以前更為全面。
又如在學習《古代文學史•宋元部分》時,我先通過問卷和個別交談的方式了解學情,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宋代文學、文化如同其衰弱的國勢、外交一樣,也很衰弱。于是,我就課前推薦閱讀書目:張毅的《宋代文學思想史》、趙仁奎的《宋詩縱橫》、沈祖棻的《宋詞賞析》、李澤厚的《美的歷程》等學術著作,并要求學生寫出閱讀摘要,課上交流。結果,學生普遍感到“驚訝與欣喜”:原來宋代文學、文化如此“炫目奪人”并初步形成以下共識:“盡管在版圖、國力和事功方面,宋代遠不及漢唐盛世,但在文化與學術方面,卻呈現出承前啟后、宏通廣博的繁盛景象。論學術思想,宋學向來與漢學并稱。講文學藝術,且不說入宋后大放異彩的宋詞,就傳統的詩文創作而言,詩有‘唐音宋調’,文有‘唐宋家’之說。言及書畫藝術和話本戲曲等通俗市民文藝,則又是宋元同列。……無論從哪個方面講,宋代都是一個文化發達而文學昌盛的時代,是一個儒釋道三教合一,特別強調儒家道統文統而鼓吹文學的政治倫理功用價值與追求表情寫意并行,維系社會政治次序而自覺產生的普遍深廣的憂患意識與人生悲涼所導致的對個體生命珍視巧妙結合的時代。……這樣一個時代使得宋代士人普遍具有一種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不過于熱衷社會政治而趨于激進,亦不因淡泊名利而墜入空寂,無論窮達進退,都能在內心精神領域保持主體的思想自由和人格獨立的精神風貌,從而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士大夫文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砍材不費磨刀功”,以上準備活動由于考慮到學生的學情與需要,普遍提高了學生學習宋代文學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為后面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較好的基礎與氛圍。
1.完成了“教什么”的問題后,教學方法的問題就顯得至關重要。改革教法有許多途徑,本文主要就構建師生互動的教學關系加以闡述。課堂的主體是由師生共同構成,師生課堂關系的和諧與否將直接關聯課堂教學的效益。但大學教學重知識輕方法,重理論輕實踐,重實用輕人文的總體傾向直接導致大學課堂教學時至今日,師生課堂關系仍以老師的講授,學生的記、背、練、考為主,師生雙方處于彼此割裂孤立的狀態。就《古代文學史》教學而言,上述問題仍然存在,尚未得到根本性轉變。一般認為大學課堂只要老師知識淵博、旁征博引、滔滔不絕即可,即使有學生討論、發言等環節,也是給予學生的時間與機會很少并缺乏系統性,這實際上還是傳統“教師中心主義教學觀”的反映。事實上,大學老師教學的成功與最高價值不僅在于你自己在教學中不斷成長與提高,更在于你的學生在你的“導與講”中逐漸“愛學”、“會學”、在于你的學生在你的“導與講”中完善知識完善人格。
如此,學生就有課堂“主人翁”的感覺,就有成就感和被尊重的感覺,師生的課堂關系也就會逐漸實現由“教師以講為主”的單向方式到“師生共同學習”的雙向和諧關系的轉變,課堂教學效益自然會不斷提高。這就需要大學老師也要研究每一屆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學情,制定相應的課程實施方案和便于學生“接受與提高”的教學方法。比如圍繞教學目標、學生學情精心設計有序有效的提問,適時點撥啟發,展開討論,讓學生多讀、多說、多講、多提問,教師適時調控學生發言、討論的方向、深度。而這又意味著作為古代文學科任教師要在保證“專”的前提下努力成為“雜家”。廣泛閱讀,不止文史哲史地生,乃至音樂、藝術都要涉獵,并要批判性地閱讀,有識見有眼光有繼承也有創新的閱讀。同時,要讓課堂富有知性與詩意的美好,要讓學生成為有思想、有素養、有情趣的人,教師首先要做到這一點。一個不喜歡不認同,不學習不研究,不閱讀不思考,沒有良好人格與優雅情趣的古代文學史教師,無論如何也培養不出一個認同和喜歡古代文學,進而體認和喜歡傳統文化,對歷史和現實生活抱有積極情感、有思想有情趣有素養的學生來。所以,在日益物質化的當下,做一名古代文學授課教師是艱辛的,做一名真正地、優秀的古代文學老師更為艱辛。首先,這意味著你要在物質化、商業化的大氛圍與人文性、精神性的大趨勢所構成的巨大矛盾與陣痛中努力去平衡和堅守,使在圍困與迷茫中,你也不能逃避,只能在講臺上擔當。因為你首先是一名師者!“師者,孔子譽為‘萬世之表’;韓愈認為‘傳道授業解惑也’;古往今來的前賢都認為師者是能夠在塵世中也‘仰望星空’的一類人。”[2]#p#分頁標題#e#
2.作為《古代文學史》教師尚要注意細節、以及對細節的理解和運用。比如袁行霈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每個章節后的注釋要加以關注,每個章節中所選作品的注釋、評析以及如何發揮袁版教材信息量大、學術性強、語言表述飽含深情等優點的問題。但又要思考如何克服袁版教材零散不系統,與學生中文功底相距甚遠的問題?又比如教師要熟悉袁行霈《中國文學史》、游國恩《中國文學史》、羅宗強《中國文學史》、章培垣《中國文學史》、馬積高《中國古代文學史》等代表性教材的異同,并在教學中相互參證、補充,必定為教學增色不少。
3.作為《古代文學史》教師還要有針對不同學情及時處理文學史與作品選、文學史與實踐性教學關系的能力。“目前的大學中文系普遍壓縮古代文學課時,比如文學史由傳統的每周6—8節變為每周4節。這使得知識量宏大的古代文學史與作品選之間的矛盾更為突出,許多老師往往趕進度且略講宋元以后的文學史,作品賞析與研讀就更是浮光掠影。”[3]這樣的教學模式最終使學生增加了從理論角度的理性認識,減少了從作品角度的感性積淀。這種失衡的知能結構既不利于學生以后的深造學習和研究,也不利于學生將來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因此,加強古典文學作品的誦讀、背記、品評、討論、改編、創作、表演以及板書等直接關聯學生習得,關聯學生古典文學素養提升與情趣培養的實踐教學活動就很關鍵了。
二、課堂的主體是由師生共同構成,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僅與教師直接有關,也與學生密切相關
總體而言,目前大學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多是針對教師,對學生的分專業、分年級的具體學習要求與評價尚不系統、不深入,多為專業點或科任教師個人制定要求,進行督促,尚缺乏普遍的約束力和科學的導向性。具體到學生和古代文學的課程學習,有以下問題需要學生關注,以求實現師生的良性互動,并最終實現古代文學教學藝術的構建,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
1.學生要逐漸、也要盡快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從中逐漸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增強閱讀資料、篩選有效信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與學習的成就感,盡快實現“他律”向“自律”的轉變,“要我學”向“我要學,我會學”的轉變,中學語文學習狀態向大學中文專業學習狀態的轉變?!豆糯膶W史及作品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中文專業時間跨度最大,知識量最大的一門課程。在課時壓縮的大背景下,同學們走在老師的前面,提前預習相關章節及相應的作品選就顯得尤為重要。這種預習包括小到字詞的讀音釋義,概念的辨析界定;大到前后知識的銜接比較,相關作家作品、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文學批評、文學社團的基本情況等等。這樣的預習可以是個人完成,也可以是幾個人合作完成,然后將歸納、整理的結果或者發現的問題在課堂上講述或者提出來,師生一起討論、解決、歸納,如此將會有機統一課內外并大大提高《古代文學史》的課堂教學效益。
2.學生要逐漸、也要盡快養成課余重視古代文學經典原著的閱讀,牢牢樹立廣泛閱讀、及時點評、及時筆記的意識。有量變才會有質變,中文學習需要廣泛閱讀。但大學時代的絕對時間相當有限,這意味著大家要精讀、細讀、慢讀,更要泛讀、略讀、速讀。對代表性的作品或者經典作品一定要細讀,有感想要及時記錄,并要注意相關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特別是學術史、思想史、文學批評方面的信息。如此,我們方可埋頭讀書,也可抬頭看路,不至于“走進去”而無法“走出來”。比如“十三經”,“四書五經”,教育部曾推薦的中文專業必讀書目,傅璇琮所編的《中國古代文學通論》系列、羅宗強所編的《中國文學思想史》系列、李澤厚《美的歷程》、朱青生所著的《讀書十九札》以及王國維、、魯迅、朱自清、季羨林、陳寅恪、錢鐘書、程千帆等人的論著,包括他(她)們的傳記及其人生歷程、治學得失了解、熟悉得越多越好!
關鍵詞:宋代女性詞;女性文學;詞學;女性詞人
doi:10. 16083/j. cnki. 1671-1580. 2017. 03. 042
中圖分類號:1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3-0141-03
古代中國是典型男權社會,兩性之間并不平等,女性被定位為男性的附庸,長期處于附屬、服從的劣勢地位,而這一點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中亦然。實際上中國女性很早便參與到文學創作中去,且歷代不斷,謝無量在《中國婦女文學史》中稱“婦女文學,自古已盛”(謝無量:《謝無量文集第五卷?中國婦女文學史》,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但與此同時謝氏亦承認“然自來文章之盛,女子終不逮于男子”(謝無量:《謝無量文集第五卷?中國婦女文學史》,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頁)。而詞這一文學樣式產生于飲宴、游弋,具有艷媚的特點和要眇曲折、深邃幽微的姿態,較之詩、文等其他文學樣式而言先天適合女子創作。因而自詞這一文體出現始,歷朝歷代從來不缺乏女性詞人的存在,在詞最為興盛的宋代更是如此,就詞人、詞作數量而言,宋代女性詞人、詞作數量之多可謂空前,宋代女性詞人各個社會階層,上至宮妃貴婦,下至民妻婢女均廣泛地投入到詞的創作中去,取得了較為輝煌的成就。筆者擬從思想意識方面人手,著重探討宋代女性詞中體現的女性意識、家國意識,從一個側面對宋代女性詞所取得的成就加以探討:
一、鮮明的女性意識
法國思想家伏波娃在其女性主義理論著作《第二性》中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女性是男性眼中的“他者”,是“被男性所觀看的”,女性所處的不是“人”的位置而是“物”的位置,在此理論指引下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家、批評家們紛紛提出“以往男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對女性有歧視的扭曲”、“一般書寫的語言都帶有男性的意識形態”等觀點,并呼吁女性要“以寫作實踐寫出一種自己的語言,而不欲被限制在男性意識的界限之中”。雖然與成熟系統的西方現代女性主義理論相比,宋代女性詞人的創作并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女性形象重塑和女性意識覺醒,但就中國古代女性文學史而言宋代女性詞人詞作中表現出的女性意識卻是帶有極強進步性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是對“物化女性”寫法的超越
宋以前的女性文學創作中“物化女性”的寫法是極為常見的。這里所言之“物”主要指商品價值、使用價值較為突出之物,多為人為之物。如班婕妤《怨歌行》中以團扇自況的筆法就有鮮明的“物化”色彩: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作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此詩以“皎潔如霜雪”、“團團似明月”等語寫詩人自己作為女性的美,都是從自己對男性的欣賞價值出發,將自己置于被審視、被把玩的地位。而追憶其與漢成帝舊日恩情時寫“出入君懷袖”,感嘆自己被冷落、拋棄的命運時寫“棄捐篋笥中”,都是就團扇的功能性、使用性而言的。雖然中國詩歌托物言志的傳統自有其獨特的理論基礎而不能簡單地以西方文藝理論生硬嵌套,但如班婕妤等女性詩人詩歌創作中“物化女性”的傾向及其被后世文學廣泛繼承的深遠影響仍是值得注意的。而同就托物言志而言,宋代女詞人最常用的托喻對象則是花、絮等自然事物,如吳淑姬遭受冤獄在面對主審官時其自陳之詞《長相思》中“煙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從何處回”之語,以飽受雪霜摧殘的梅花自況寫自己飽受欺壓、陷害的悲慘遭遇,雪與梅花都是自然之物,雪壓梅花也是自然界之景象,與由人制造、存在價值即被人使用的團扇等事物有著明顯的差異,此處雖也以物自比卻并不存在“物化”傾向。而且其所自比之物――梅花是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具有特殊意義的意象,常被視為高潔、堅定的象征,選取梅花自況也可視為詞人不畏、堅貞不屈的人格的象征。
(二)是對“男性化”寫法的突破
中國古代文學的話語權始終掌握在男性手中,其中尤以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男性士人為主,他們的寫作習慣、文學思想、思想傾向甚至于他們慣常的語氣口吻、思考方式等都具有天然的正統性、權威性。女性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從屬,當她們介入文學創作時以男性文學家為標尺,在方方面面對男性書寫進行模仿、學習,以期貼近則變成了一種自然而然且難以避免的狀態,此即屬于西方現代女性主義批評家所言“一般書寫的語言都帶有男性的意識形態”。即使是以社會風氣開放、女性地位較高著稱的唐代,女性詩人的這一特征也尤為明顯,如有“女中詩豪”之譽的女冠詩人李冶的許多詩作中便含有這種男性的意識形態化書寫,與她而言著重凸顯為士大夫化的思想傾向,如其中年時蒙天子召見,入京前辭別友人時所作的《恩命追人留別廣陵故人》一詩:
無才多病分龍鐘,不料虛名達九重。仰愧彈冠上華發,多慚拂鏡理衰容。馳心北闕隨芳草,極目南山望舊峰。桂樹不能留野客,沙鷗出浦漫相逢。
詩中所勾勒出的詩人自身形象極其接近經歷長期懷才不遇后忽得天恩知遇的士人,而其因“名達九重”而振奮非常、因渴望盡早得到君王召幸而“馳心北闕”等表現的背后都隱藏著儒家“學而優則仕”的士人文化心理,可以說李冶的這種寫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帶有對男性文人的模擬性的。而宋代女性詞人的詞作中卻鮮有刻意向“男性化”寫法靠攏者。這當然與詞作為“鄭聲艷歌”本不同于詩、文等傳統文學樣式要承擔“言志”、“載道”等重任有關,但也促成宋代女性詞人在情感上注重自我宣泄,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真實情感,有著鮮明的自我意識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她們真實地表露自我,確立自身的生命價值,而在她們的詞作中“我”的意識空前強烈,塑造除了與以往男性從“觀者”角度塑造出的傳統女性形象迥然不同的全新自我形象。即使身份尊貴如魯國夫人魏玩的一品命婦也敢于在詞中直言“誰念我,就單枕,皺雙眉”、“我恨你,我憶你,你爭知”,敢于描繪“蕩漾木蘭船,船中人少年,荷花嬌欲語,笑人鴛鴦浦,波上暝煙低,菱歌月下歸”的青年男女歡好場面,而更廣為人知如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朱淑真“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天易見,見伊難”、鄭文妻孫夫人“愁登臨,海棠開后,望到如今”、聶勝瓊“尋好夢,夢難成,有誰知我此r隋”等更是此中佳作。
二、突顯的家國意識
家國意識本質上不屬于女性意識,但在中國古代特殊的環境下又與女性意識存在一定關聯。家與國的同構是中國古代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由此產生了家國觀念,又與孝忠節等觀念互相結合,要求臣民對君主及以其為象征的封建國家有父權認同,使其政權的“合法性”變得更加牢靠。這種父權認同在本質上與今天西方女性主義理論所倡導的理念本有抵觸之處,但在中國古代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卻又是一種“人”所有共有的崇高觀念,主要是針對以士大夫為代表的男性群體提出的要求,集中表現為忠君、臣節等思想觀念。
對于中國古代女性而言,她們長期處于“物”的位置,作為男性的從屬幾乎是被完全屏蔽在主流社會生活之外的,國家興亡并不是社會和歷史文化對她們的要求,因此這種觀念在女性身上更多體現為對家庭父權、夫權的認同,她們所需盡忠守節的對象往往僅是家庭內部的男性家長,這相對于以士大夫為代表男性家國意識而言存在著一定的矮化。但傷問侵泄古代極為特殊的一個歷史時期,前有靖康之難后又有宋元易代之際的漢民族與異族的劇烈沖突,相對狹小封閉的家庭空間被擠壓、破壞,自五胡亂華以后數百年的時間里處于家之上、家之外的國幾乎第一次如此狼狽而又突出地暴露于廣大女性面前,她們直面著滿目瘡痍、風雨飄搖的衰微國運和隨時可能遭遇顛沛流離、外族侵占、親人離散的個人命運,對于國家命運的思考與擔憂是空前,對于異族侵略的憤恨、積極抵抗的呼喚、生靈涂炭的悲憫和和平生活的希冀也都是空前強烈的,這些情感意識產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家國意識層面上宋代女性開始了由“物”的層次到“人”層次的轉變,雖然這里的“人”所指的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下的“人”,并不是西方近現代所謂“人的發現”,更不等同于女性主義理論中是“自身對自身作為一個相對于男性的群體、對自身所應享有的社會地位和角色定位的認識”。但居于附屬地位者在思想意識上突破,追求社會原本并未要求其具有的更高層次主流意識,這在一定角度上仍可視為一種進步。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major course and an instrument as well for the Chines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le in the present teaching practice, the phenomena such as poor teaching effect, students’ fear of the difficulty and dislike of studying are very common. The problems that lead to this phenomenon include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teacher, the social reality, and so on.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Ancient Chinese and achieve the expected teaching aims, the only way is to unfold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and present the necessary solutions.
關鍵詞: 古代漢語;教學;問題;簡論
Key words: Ancient Chinese;teaching;problems;brief discussion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2-0209-02
0引言
高校古代漢語課程是為中文系漢語言文學、語文教育等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主干專業基礎課和工具課,一直受到各開課部門的重視。但是有人認為古代漢語教學從上世紀末以來,始終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這種觀點是否公允,作為古代漢語教學者不做辯解。但是提出這種觀點至少說明近一二十年來的古代漢語教學起色不大,個別高校的古代漢語教學甚至陷入了窘境。作為主干基礎課程之一的古代漢語教學面臨這種境況,不得不引起每一位古代漢語教師的深思。結合多年的思考、研究和古代漢語教學經歷,發現目前古代漢語教學中確實存在很多問題:這其中有學生方面的問題;也有教學內容、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師的古代漢語綜合素養方面的問題;還有社會現實方面的問題。要真正改變目前古代漢語的教學現狀,必須從根本上揭示導致這種局面的癥結所在,并對癥下藥地予以診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提高古代漢語的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1學生古代漢語基礎下滑,心存畏難情緒,缺乏學習的動力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決定教學活動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學生的古代漢語知識基礎、學習心態也在不斷地變化,這勢必影響到古代漢語教學。
1.1 高校擴大招生數量以來,各類高校學生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有明顯的下滑,尤其是對傳統學科基礎的掌握在整體上明顯不如擴招以前的整體水平。我國大學擴招以來,招生人數比擴招前翻了幾番。我們假定中學教學質量不變,只看擴招,通過簡單的分析就會發現,擴招是把原本錄取不上的學生錄取上了。比如原來每門課平均分達到80分才能達到錄取分數線,現在可能降低到50分,這樣勢必造成大學入學的部分學生的綜合素質的下降。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比過去寬泛了,對外界的了解也比過去多了,但是這卻分散了對專業課程的學習,尤其是對與現代生活聯系不十分密切的傳統課程的學習影響最大。這造成了當代中國青年一代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普遍性薄弱、甚至缺失,特別是對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極端生疏。以上兩方面的因素都給古代漢語教學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1.2 學生對古代漢語學習心存畏難情緒很多學生和教師都認為古代漢語課程是中文系所開設的課程中最難學、最枯燥乏味的一門課。古代漢語課程包含的內容多、涉及的知識面廣,它所涉及的字、詞、句、語音、語法、修辭與現代漢語差距很大,所以古代漢語學起來枯燥乏味,讀起來詰屈聱牙,有時感覺是在讀天書。即使經過刻苦學習,古代漢語綜合素養也很難在短期內取得大幅度提高。這樣,很多學生必然產生畏難情緒。
導致學生對古代漢語學習產生畏難情緒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目前配合中學語文教材的文言文翻譯參考書越來越多,學生貪圖簡單,只讀譯文,不讀經典原文,導致學生接觸古代經典原文的機會越來越少,文言文感悟能力也就越來越差,學起來也就越來越困難;二是古人行文簡略,省略較多,有時失之過簡,造成文意的跳躍,甚至脫節,理解起來不連貫,要真正讀懂古代經典原文,必須反復推敲上下文,費時費力;三是古代漢語距今年代久遠,其語言所傳遞的社會生活、文化信息與今天差異太大,要讀懂古代文獻,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古代天文、地理、歷法、禮儀、習俗、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背景知識。如果不了解這些背景知識,閱讀古文往往茫然不知所云,這勢必挫傷閱讀的興趣。學生心理上存在畏難情緒,這給古代漢語教學造成了巨大的障礙。
1.3 學生對古代漢語課程的重要性理解不夠,缺乏學習的興趣。學習古代漢語不僅僅是閱讀古代文獻、了解一些古代詞語、句式的用法,培養繼承我國古代優秀文化遺產的人才,學習古代漢語還可以幫助提高理解、使用現代漢語的能力,提高人的綜合素養,同時也是學習研究古代文學、歷史、哲學、文化、醫學等學科的必備利器,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課程。但是很多學生對古代漢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以為古代漢語在時間上距離我們非常遙遠,很多知識在現實生活中又用不上,以為只要以后不接觸古籍,就沒有必要學習古代漢語。
另外,要學好古代漢語,要求學習者必須靜下心來,具有坐冷板凳的精神,一字一句細心地、慢慢地品味、咀嚼。而目前社會心理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傾向普遍,古代漢語又不是技術性很強的學科,不可能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雖然古代漢語可以提高理解語言和應用語言的能力,提高人的綜合素養,但是這些效果的取得需要循序漸進、長期積累才能湊效,這也勢必挫傷學生學習的興趣,甚至打消學習古代漢語的想法。
2一些古代漢語教師的古代漢語綜合素養存在問題
作為教學活動主導的教師,其專業素養、教學態度、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因素都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而教師這個群體的綜合素養也是參差不齊,部分古代漢語教師在以上這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
2.1 一些教師本身的古代漢語綜合素養方面有欠缺古代漢語是一門具有復雜知識體系和深厚文化底蘊的課程,知識繁多、內容復雜。要講好古代漢語,對教師的綜合素養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要有較強的語言方面的綜合素養,對古代字、詞、句、語音、語法、修辭的特點、古今差異以及發展演變規律必須爛熟于心。其次要真正講好古代語言,必須把古代語言放在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大背景下進行,否則很多問題只能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連知其所以然的程度都達不到。因此古代漢語教師在有較強的語言素養的基礎上,還必須熟悉古代的天文、地理、歷法、禮儀、習俗、典章制度等方面的綜合知識背景。除了具備上述兩方面素養,古代漢語教師還必須具有一名優秀教師具備的一般素養,這也就是有的古代漢語教學者所說的古代漢語教師必須具備的六個方面的素質:對古代漢語有濃厚的興趣,有駕馭教材的能力,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力,激發學生試講的能力。筆者認為除上述素質以外,古代漢語教師還必須具有較強的教研科研能力。只有具有較強的教研和科研能力的古代漢語教師,才能把握學科發展的最新動向和研究成果,并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增強古代漢語課堂的教學內涵,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要求同時具備上述綜合素養,談何容易,沒有多年的刻苦磨礪是不能達到的。一些古代漢語教師缺乏這種綜合素養,課堂上就不能左右逢源,古今貫通,舉一反三,講授內容枯燥乏味,這必然影響到古代漢語的教學效果。
2.2 教學方式、方法不夠靈活,死板單一有些古代漢語教師在教學中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敷衍應付,在教學中不能主動地去探索教學方法,不能主觀能動地駕馭教材、主宰教材,不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去改進教學方法和調整教學內容,上課照本宣科、做教材的傳聲筒,知識對號入座,一個蘿卜一個坑,條條框框地羅列知識。因此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和求知欲,學生也只能被動地接收知識,死記硬背,沒有余暇去思維想象。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學生也變成了教材的附庸,學得枯燥乏味。
教師教學方法不靈活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教師缺乏教學主觀能動性、創造性以外,教師的古代漢語綜合知識素養有缺陷也會影響到教學方式、方法的靈活運用。同時,還有兩方面原因也是不可忽視的:一是目前高校教師普遍有重視科學研究、輕視教學研究的傾向。有些教師認為教學研究屬于雕蟲小技,不屑于在這方面花費時間和精力。從2000年以來,古代漢語方面的科研成果碩果累累,但是教研方面的成果不多,尤其是高質量的具有指導意義的教研成果非常匱乏,甚至有些古代漢語教師基本不進行教學研究。有些古代漢語教師自身專業素養非常深厚,但是不進行教學研究,沒有靈活、生動、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不能成功地把自身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現象并不少見。二是古代漢語教師跟不上時展的步伐,不能把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應用于古代漢語教學之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能極大地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果。但是有些古代漢語教師無視這些變化,仍然堅持單一陳舊、越來越跟不上時代步伐的傳統教學方式,造成的局面是教師在講臺上津津樂道、口若懸河,學生在下面疲憊不堪,昏昏欲睡。
2.3 只講不練習或缺少練習在全國普通高校普遍壓縮專業課時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師都感覺到學時不夠,教學內容講不完,于是就剝奪學生練習的機會,采用多講少練甚至基本不練的教學方式,試圖在較短的時間內盡可能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這種做法的出發點是好的,結果事與愿違,欲速則不達,違背了教學基本原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把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理論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鞏固知識,發現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順利解決實際問題,可以給學生帶來學習的成就感,激發新的學習動力和自信心。如果只講不練,學生疲于接收知識,沒有吸收、消化的機會,這樣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學習疲勞,挫傷學習的動力和自信心,自然很難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3古代漢語教學內容不適應目前的教學要求
目前,我們古代漢語教學內容基本上還是上世紀60年代王力先生所確立的文選、通論、常用詞三者結合的教學模式(常用詞屬于通論內容,其實質是文選、通論兩結合的教學模式),古代漢語教材編寫也基本沿襲王力先生《古代漢語》的編寫體例,沒有多少實質性創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王力先生關于古代漢語教學的思想對古代漢語教學確實發揮了歷史性作用,筆者也沒有挑戰王力先生所確立的古代漢語教學模式權威性的意圖。然而古代漢語教學內容經過這么多年沒有多大調整,這本身就說明其中存在問題。上世紀60年代教學目的、教學對象、社會環境等方面因素與目前存在很大差異,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們的古代漢語教學似乎沒有因為這些差異而調整教學內容。文選與通論相結合的古代漢語教學模式其宗旨是正確的,關鍵在于我們古代漢語教學應該隨著教學各方面因素的變化對教學內容適時進行內部調整。尤其是上世紀60年代古代漢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研究型人才,而目前的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加之目前大學生古代漢語基礎較上世紀60年代有明顯的下滑,面對這些變化,我們古代漢語教學內容應該做些什么樣的調整,目前尚缺乏實證研究。面對學生古代漢語基礎普遍下滑,傳統的面面俱到的教學方式必須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在教學內容調整方面,必須把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放在首位,但是在這方面目前還沒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和成功的教學范例。正是因為教學內容不能適應目前的教學要求,影響到了古代漢語教學效果。
總之,導致目前古代漢語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問題引起的,我們首先必須正確地揭示、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古代漢語教學才有可能煥發新的生機。至于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另撰專文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1995.
[2]郭錫良等.古代漢語[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
關鍵詞:《幽明錄》 研究現狀 版本
中國古代文學史源遠流長,小說的起步晚于詩歌和散文,小說的成熟也就更晚了。雖然小說的發展曲折、艱難,但是,它仍從粗陳梗概的殘叢小語發展成了今天的形式多樣、別具一格。從其內容和文學價值等方面來看,已不遜色于一直處于正統地位的詩歌和散文。古代小說真實地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實及紛繁復雜的思想潮流,對今天的學者及讀者而言,極具價值。
劉義慶,字季伯,彭城縣綏輿里(今江蘇徐州)人。他生活在南北朝劉宋時期,生于晉安帝元興二年(公元403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享年四十二歲。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出入經史百子,喜好文學創作。他一生創作極為豐富,代表作品有:《世說新語》十卷、《幽明錄》二十卷、《江左名士傳》一卷、《徐州先賢傳贊》九卷、《集林》二百卷、《宣驗記》十三卷等。[1]
其中,《世說新語》與《幽明錄》是魏晉南北朝小說的優秀作品,前者是志人小說的代表,后者是一部典型的志怪小說。劉義慶也因其筆記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的研究,人們多把目光集中在了《世說新語》《搜神記》等筆記小說上,對《幽明錄》一書研究甚少。我們也只能在研究志怪類小說的論文中看到它的影子。我國最早的敘事文學,如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史傳文學等等,雖不是小說,但從題材、思想內容上看,都對后來小說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志怪小說就繼承了神話傳說的傳統,并受到了諸子史傳的影響。這些志怪小說保存了大量民間傳說、逸聞趣事,內容豐富,題材多樣。一則則故事展現了社會各個歷史階段的政治面貌、思想狀況、民風民情以及人們的,對我們今人研究當時的歷史或社會風潮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戰亂頻繁,卻又孕育著無限創造力的變革時期。在這個動蕩的時期,封建專制統治發展尚未成熟,思想多元。在當時,各種“異端”思想得到了發展,老莊思想和外來佛教也日益興盛,佛教大量翻譯經文,并廣泛流行,逐漸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儒家學說面臨嚴峻挑戰。由于佛教的急劇膨脹,使原來儒、佛、道的相互關系及其歷史格局發生新的變化??梢哉f,社會思想和文化思想比較活躍。小說也開始從野史、雜傳中分離出來,漸漸走向獨立,成為了一種較獨立的文學形式。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志怪志人小說產生了。由于受到人們傳統文學觀念的影響,古代小說的研究相對滯后。直到二十世紀初,魯迅先生《中國小說史略》及《古小說鉤沉》等成果問世,人們才開始注意到古代小說的研究。魯迅先生不僅對魏晉小說輯佚有著特殊的貢獻,也開了研究小說史的先河。1961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劉葉秋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小說》一書填補了魏晉小說研究的空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研究古代小說的著作越來越多,人們也漸漸重視起來。這段時期的著作,代表性的有李建國先生的《唐前志怪小說史》、林辰先生的《神怪小說史》,王枝忠先生的《漢魏六朝小說史》、吳志達先生的《中國文言小說史》、侯忠義先生的《漢魏六朝小說史》及《中國文言小說史稿》等等。近年來,小說理論史、論文集方面的著述也是百花齊放,如方正耀先生的《中國古典小說理論史》、劉上生先生的《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龔鵬程先生的《中國小說史論》、陳平原先生的《陳平原小說史論集》等等??梢?,近年來學術界對古代小說的研究逐步重視起來,論文著作日益興旺。齊裕琨先生的《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把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分為了六個時期,分別為遠古至先秦兩漢的準備期、魏晉至唐的成熟期、宋元轉化期、明代的繁榮期、清初至清中葉的高峰期和中日后的演進期。王增斌先生在《中國古代小說通論綜解》里把文言小說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先秦至西漢初的準小說時期、西漢武帝至南本朝的雛形期、隋唐五代的黃金期、宋至元的文言小說盛轉衰時期和明清再次振興發展期?!队拿麂洝氛俏难孕≌f發展到第二階段的作品。
目前,在文學史中出現的《幽明錄》或許就是一個書名,對其內容甚少提及,更不用說探討它的文學價值了。雖然有的學者,如侯忠義先生、李建國先生在他們的著作中都對《幽明錄》評價頗高,但都比較簡略,只是大概介紹它的思想內容,列舉一兩篇優秀作品略作分析,都沒有深入論述。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檢索1980-2010年關鍵詞為“幽明錄”的論文僅十篇,其中六篇主要涉及古代漢語領域,如鄧志強的《〈幽明錄〉復音詞構詞方式舉隅》、劉亞科《〈幽明錄〉兼語句研究》等。不多的幾篇則簡略分析了《幽明錄》的成書與婚戀題材。在中國學位論文數據庫中檢索也只有三篇碩士學位論文。從2010-2012年研究《幽明錄》的論文有了較大的增長,在原來十篇的基礎上新增了十四篇;碩士學位論文亦增加了三篇。研究《幽明錄》的博士論文尚付闕如,國外亦無研究。以《幽明錄》作為研究對象的論文,曾美海、楊嫻《〈幽明錄〉的志怪體式及其文學價值》一文中認為《幽明錄》內容豐富,兼備地理博物體、雜史雜傳體和談佛論道體等志怪體式,并開辟了新的題材領域;有的作品透露出“有意為小說”的意圖。李立文《魏晉南北朝佛教小說的范型——以〈幽明錄〉為例》認為《幽明錄》的成書主要在于人們的精神需要,這是一部能夠滿足人們好奇心的搜奇記逸的作品。劉亞科《〈幽明錄〉中的女性形象》、王天嬋《魏晉六朝志怪小說情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等主要通過作品分析幾種不同類型的女性形象,探討魏晉時代女性生存現狀。劉賽《盛弘之〈荊州記〉與〈幽明錄〉成書關系之考察》提出《荊州記》與《幽明錄》之間有著密切關系。盛弘之所撰《荊州記》中的材料有一部分是《幽明錄》采用的。同時也可看出六朝時期盛行的地理書與志怪小說之間也存在密切聯系。孟慶陽《〈幽明錄〉中的婚戀題材小說》一文則用人神相戀、人人相戀、人妖相戀三種類型的題材來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身份各有不同,故而小說的結局也有不同。同時還進一步分析此類題材小說對后來的愛情小說、雜劇戲曲創作的影響。從現有的一些論文看,學術界對于《幽明錄》的研究還不夠重視,對它的研究僅僅停留在總體概括上,對具體文本的分析還不夠深入,對文本的內容研究及藝術研究還有待深入。
前人之所以對《幽明錄》的了解和研究較少,主要原因在于這部書佚失情況比較嚴重??肌端鍟方浖臼凡侩s傳類,云“《幽明錄》二十卷,劉義慶撰?!盵2]《舊唐書》卷六經籍志的乙部史錄雜傳類載“《幽明錄》三十卷,劉義慶撰”[3]?!缎绿茣囄闹尽啡氡孔愉浶≌f家類,稱“劉義慶《幽明錄》三十卷”[4]。《通志藝文略》卷六十五云:“《幽明錄》二十卷,劉義慶撰”。[5]明胡應麟撰《少室山房筆叢》云:“《幽明錄》二十卷?!盵6]中國基本古籍庫中載明代焦竑撰《焦氏澹園續集》卷九書后題跋有“《幽明錄》二十卷”。同時在清代丁仁《八千卷樓書目》卷十四子部民國本云:“幽明錄一卷,宋彭城王劉義慶撰,琳瑯祕室本?!鼻宕珣都彻砰w珍藏秘本書目》士禮居業書景明抄本載:“幽明錄一本劉義慶舊抄四錢”。根據南宋洪邁撰《夷堅志》卷三《夷堅三志辛序》中有“《幽明錄》今無傳于世”[7]的記錄,及同時代鄭樵在《通志》中的記錄,可推測筆記小說《幽明錄》應該是失傳于南宋初年。后唐宋類書如《法苑珠林》《北堂書鈔》《初學記》《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太平廣記》等輯錄佚文較多,后人也不斷搜索整理。魯迅先生的《古小說鉤沉》以前人輯本為基礎,輯錄二百六十五則,是現有的較完備的本子。“魯迅先生指出:‘唐宋類書引《幽明錄》時亦提《世說》’,所以把類書引《世說》而《世說》不載的志怪故事也輯入《幽明錄》?!盵8]近代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鄭晚晴輯注本是在魯迅本的基礎上,補充了十一則故事放在附錄中。這種做法亦是效仿魯迅,把唐宋類書中引《世說》,而《世說》未載的志怪作品增加在《幽明錄》中作為補充。比如說《陳莊》《鄭子產》《曹爽》《王東亭》等故事,都是輯錄于《太平御覽》,都是《太平御覽》引《世說》的志怪故事,而今《世說》無此文。這樣就使《幽明錄》這部志怪小說更為完備,鄭輯本共輯錄筆記小說二百八十四則,此書于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目前,學術界的研究大致都是以鄭輯本為依據進行研究的。
(本文為校級重點課題,項目名稱為劉義慶《幽明錄》研究,課題編號:ASA12-16。)
注釋:
[1][6][明]胡應麟撰:《少室山房筆叢·丙部九流緒論下》,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378頁。
[2][唐]魏征等撰:《隋書·經籍志》(卷三十三,志第二十八),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980頁。
[3][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005頁。
[4][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540頁。
[5][宋]鄭樵:《通志·藝文略》,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80頁。
[7][宋]洪邁撰,何卓校點:《夷堅志》三志辛(十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1385頁。
[8][南朝宋]劉義慶著,鄭晚晴輯注:《幽明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第4頁。
參考文獻:
[1]鄭晚晴輯注.幽明錄[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2][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Abstract: Due to the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ing competition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pressure surge, an independent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ofession is facing challenges. How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with their own priorities, how to cultivate a more competitive high-quality talents, it is the key issue about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From a scientific orientati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independent colleges should combine their advantages to the building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ofession.
關鍵詞:獨立學院;對外漢語;專業建設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s; TCFL; 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4-0123-02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在全球范圍內日益形成一股強大的“漢語學習”熱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全世界有近4000萬人在通過各種方式學習漢語。到2010年,全球學習漢語的外國人數將到達1億,全球將建立近500所孔子學院。面對這種“漢語熱”,我國的高等院校紛紛開設了“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用以培養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學人才。華東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10所高校還以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為基礎建立對外漢語系。上海師范大學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對外漢語學院。作為高等學校辦學機制創新的產物――獨立學院在這一浪潮的席卷下,也紛紛開設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目前,社會經濟飛速發展、高校之間競爭日益加劇、就業形勢壓力激增,獨立學院如何根據社會需要結合自身優長完善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建設,培養更有競爭實力的高素質優秀人才,是關乎獨立學院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問題。
1符合獨立學院特點的學科定位
2008年教育部第26號令《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明確了“獨立學院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與著重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普通高校以及培養“專門技能型人才”的職業技術院校不同,獨立學院的學生基礎知識有所降低,但實踐能力應有所增強,也即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突出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倍鴮ν鉂h語教學專業正是一個應用性的專業學科。獨立學院的對外漢語教學專業正是一個能突顯學院特點的優勢專業,找準該專業的學科定位是專業建設的首要而重點的問題。
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趙元任、曹靖華等先生已開始在國外從事漢語教學,取得很大影響。1978年呂必松先生在北京地區語言學科規劃座談會上提出:“應當把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來建設,應當在高校中設立培養這類教師的專業,并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贝撕?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個專門學科的建設工程開始啟動,學科建設開始由自發走向自覺。[1](P8-9)1983年在京滬等地的4所高校中設立了對外漢語專業。1998年高等教育司編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對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作了明確規定。然而,由于“對外漢語教學”具有事業、專業和學科三個層面的豐富含義,作為一個專業又具有涉外性、師范性和文化性等多重特點,在不同的院校中該專業的隸屬關系含混不清。多數院校依據規定將該專業置于“中國語言文學”之下在文學院的培養計劃中開展教育教學,有的設置在教育學院中,有的設置在國際交流學院中,還有的在不同學院同時設立該專業。結果造成培養出的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相差很遠、參差不齊。普通公辦院校存在的這種混亂更提醒獨立學院,對于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設置和定位應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點進行合理制定。
《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規定了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本專業注重漢英(或另一種外語或少數民族語言,則以下有關用語作相應調整)雙語教學,培養具有較扎實的漢語和英語基礎,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以及中外文化有全面了解,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對外漢語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內外有關部門、各類學校、新聞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外文化交流相關的實踐型語言學高級人才?!币灿忻鞔_的課程設置要求:“基礎英語、英語寫作、英漢翻譯、現代古代漢語、中國文學、外國文學、中國文化通論、西方文化與禮儀、國外漢語研究、語言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等?!蔽覀冋J為,無論是從國家的規定要求,還是從獨立學院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角度看,應將對外漢語教學專業設置在外國語言文學系之下,這不僅能夠突出該專業的特色,又可以滿足就業的多渠道拓展。
以哈爾濱師范大學恒星學院為例,其前身為有十幾年辦學經驗的恒星外國語(民辦高中),具有豐富的國際交流經驗,是國際師生交往的一個良好窗口。自2003年升級為民辦綜合性二級學院,學院設置有中國語言文學系、外國語言文學系、商學系、藝術系和信息科學系等多個專業系別門類。開展國際合作辦學是學院的優良傳統和辦學特色。成為獨立院校以來,學院繼續秉承這一傳統和特色,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辦學。學院近10年來先后與英國倫敦南岸大學、英國貝德福特郡大學等多所國外院校開展多種模式的合作辦學,成為學院的一大亮點。學院在引進外籍教師方面也走在省內同類院校的前列。學院在校園內修建的4棟外教別墅,可同時接納48名外教入住。校園內的外教別墅和活躍在學生中的外籍教師都成為校園內獨特的時尚風景。自2003年以來,學院已累計引進外籍教師300人次。多年來,學院已累計送出到國外學習的學生達1400人次,還派出教師到國外進修、訪學30人次。在外語系英語、俄語、日語和韓語等語種方向之下開設對外漢語教學專業是合理的,既能夠發揮學校的優勢資源,又能夠將專業特色發揮出來。
2有特色的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優化課程
由于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定位歸屬不清,造成了該專業的課程設置特點不明確。拿高等院校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漢語言文秘專業”和“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對比,會發現三個專業的學科基礎課并無差別,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只是增加了“對外漢語教學論”等稍有區別的課程。為了突出該專業的特色,有的高校在必修課基礎上開設了“教育學”、“心理學”、“新聞學”等選修課,課程種類繁多,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課業繁重但重點不明,“對外漢語教學專業”似乎什么都學,又什么都沒學到位。
課程設置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和根本,課程設計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目標的完成,關系到學生就業的實現。獨立學院之間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高下之分歸根到底是課程設置的比拼,只有將課程設計最大程度的優化,才能培養出合格的有競爭力的專業人才,才能完成高標準的人才培養。
盡管《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對該專業的課程有較明析的介紹,但不同的高等院校根據自身的特點應有不同的課程設計。王路江先生“會通型”學科認識對獨立院校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課程優化設置有啟發意義。他在《對外漢語學科建設新議》一文中提出:“對外漢語學科首先是一種會通型學科:基于外國學生學習漢語與中國學生學外語的會通性質,我們可以尋找到‘雙語’教學這樣的會通模式;基于‘漢語’作為技能和工具的多向通用性,我們可以設計出諸如‘經貿漢語’之類的專門化模式;基于在從‘漢語’口語學習轉變為書面語學習的過程中必然通向中國文學、中國文化這一事實,我們就有必要像中國學生本科專業設置那樣,使‘漢語’教學會通于‘中文系’模式的教學;此外,尤其在漢語進修教育、速成教育的領域,針對種種不同的社會要求,‘對外漢語教學’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模式,以深入到各種需求的領域里去。……由于它主要是一個應用性學科,所以更需要強調它的多向伸展的會通性質。在這里,我們可以有一點‘泛’學科意識或‘廣’學科意識?!盵2](P51)
從這樣的開放學科意識出發,我們認為獨立學院外語系下設的對外漢語教學專業課程應分為“學科基礎課”、“專業模塊課”和“專業選修課”三大部分。學科基礎課應包括:英語聽力(或另一種外語,以下相應調整)、英語精讀、英語寫作、英漢翻譯、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古代文學作品選、現當代文學作品選、外國文學作品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專業模塊課應包括:語言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對外漢語教學法、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等。專業選修課部分又可以分為基礎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基礎選修課包括:中國文化通論、西方文化與禮儀、國外漢語研究、中外文化概論等;任意選修課可以包括:跨文化交際、外事工作概論、語用文化、經貿概論、中國民俗學、計算機教程、書法等。從這三大板塊課程出發,遵從難易梯度變化,從大學一年級到四年級合理有序地開設,并且注意將理論課與實踐課有機結合起來,將課堂實踐、基地實踐和社會實踐循序漸進地貫穿其中。這樣才能凸顯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專業特色,將獨立學院區別于傳統本科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優勢發揮出來。
3建立有效的專業教學管理體系
“專業的發展必須依賴于該專業之下三級學科的建設,其水平是衡量和體現專業的教學、科研和整體實力的重要標志。學科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科和學科方向的確定、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對外交流、條件建設、管理等方面?!盵3](P22)對于獨立學院對外漢語教學專業來說,能否切實地落實教育教學的優化課程,能否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需要有力有效的教學管理為保障。
教學質量管理是教學管理的核心。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課程容量大、涉及面廣,具有多學科的交叉性。獨立學院要加強對該專業的教學質量管理,才能避免“多而雜、泛而不精”,“樣樣皆知、樣樣皆松”的尷尬。這就需要建立健全各項質量監控和保障制度,如教學檢查制度、督導制度、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制度、實踐教學評估制度、聽課制度、教學信息反饋制度等。實行嚴格、規范、科學的管理,保障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教師管理是教學管理的關鍵。獨立學院依托母體院校,分享其良好的師資力量和教師資源,同時又具備靈活機動的專任教師隊伍。這種獨特的教師構成使得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具有其他專業無法比擬的優勢。依照“公平公開、擇優聘任、嚴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則,組建一支高水平專業化的專職教師團隊,承擔基礎課和專業模塊課的教育教學,同時,打破學科局限聘用高素質的兼職教師豐富選修課的內容,建立兼職教師信息網,擴大兼職教師選擇范圍,加強管理。
最后,校園文化管理是教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不僅是課堂這一小空間,還包括整個校園這一大空間。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既可以提供學生實踐的場所、培養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機會,還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結合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特點和學院的資源,可以適時有機的開展一系列具有涉外性、師范性和實踐性的相關活動,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教育教學的展開。
綜上,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劇烈的今天,在漢語國際化浪潮的推動下,以發揮自身優勢為基點的獨立學院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必須以開放的目光、個性而實際的課程設計和切實可行的建設機制才能在競爭中求生存,在生存中謀發展。
參考文獻:
[1]侯月陽. 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性質及定位新探[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7(4).
[2]王路江. 對外漢語學科建設新議[J].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3 (2).
[3]馬明艷. 論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科分布[J].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 2005 (12).
關鍵詞: 師范學校中國畫教學 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傳承
一、引言
魯迅先生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歷代先民智慧的結晶,是現實中國的精神母體,是中國歷史積淀的靈魂,它孕育并影響著我們民族的未來。著名科學史家貝爾納曾說:中國在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人類文化和科學的巨大中心之一。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載體,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因此在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上意義深遠。
乘著課程改革的春風,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呈現出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教學由重“教”向重“學”轉變,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步得到落實,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發生變革,課堂充滿小組協作學習的“聲音”,研究性學習得到重視……這些變化是前所未有的,標志著教學課程改革的新突破。師范學校的中國畫教學又該怎樣結合課程改革,以及在此過程中間怎樣進行文化傳承?這些都是我們所要面對、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廣大大中專院校中國畫教師所共同面對的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對當前美術教育教學工作是非常有幫助的。
二、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畫
追根溯源,我們先要了解一下“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詞語,古往今來,對于“文化”的詮釋很多。中國權威辭書《辭海》對文化的釋義是這樣的:“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盵1]“文化”一詞德語是Kultur,英語是Culture,兩者都源于拉丁文Cultura,其原義是指耕種和植物培育,后來由物質生產領域拓展到精神領域。[2]
提到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腦海中就會浮現出許多聯想:中國菜、茶文化,書法、國畫藝術,中醫中藥、經絡針灸,古典詩詞,旗袍、唐裝,故宮、長城、江南園林等古典建筑,三綱五常、忠孝仁義,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春節元宵、端午中秋佳節,祭祖拜佛、養生煉丹,人生禮儀,神話傳說,民間娛樂……這些無不是傳統文化現象。也有人把中國傳統文化這樣分類:飲食文化、茶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兵家文化、民俗文化等。[3]
中國繪畫是東方繪畫中的奇葩。畢加索曾說:據我所知,世界上有四個國家的藝術最具魅力和影響力,一是埃及,一是印度,另外是中國和日本,而日本的藝術又大多源于中國。作為傳統文化之一的中國畫,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傳統繪畫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的考驗,而且是綿延了五千年的鮮活的生命體。傳神寫照的人物畫、意境深遠的山水畫、意味雋永的花鳥畫構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畫。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這樣的文字:時間綿延,昔日輝煌,今朝燦爛,明天錦繡,異彩紛呈,獨殊東方。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這樣說: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中國傳統繪畫,是基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融合和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素養、審美意識、思維方式、美術思想和哲學觀念,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獨立的藝術體系。對于我們每一個愛好中國畫的人來說,中國繪畫無疑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一幢輝煌的藝術殿堂。我們應該帶著仰視的、無比崇敬的心情去領悟、去解讀、去品讀、去學習,指導學生繼承傳統,了解和認識中國畫,熟知其特點和藝術規律,使學生成為各方面都很豐富的、修養全面的最優秀的人材。
三、師范學校中國畫教學的現狀分析
不斷進步與發展中的美術教育,是一門必不可少的學科。中國畫作為民族繪畫,屬于傳統文化中間的精神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改變了師徒制的傳統教學模式。傳統的中國畫教學是典型的師徒制,師父教徒弟,徒弟的數量一般較少,較之現代的學校班級授課,學生數量遠遠超過很多很多。成語“青出于藍”就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后人勝過前人,徒弟比師父更有成就。但在這中間是以師父的“教”為主的,徒弟只是“旁觀者”,沒有或者很少有“反駁”的機會,只是在學,在模仿師父的技藝。學習的時間一般較長,明顯長于現今的學院教學??陀^地說,在傳統的師徒制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本無從談起。但其中也有可取之處,如師父帶徒弟時間較長,徒弟學得較扎實;徒弟人數少,這樣有更多的時間和師父交流,因而能夠掌握更多。從其效果這方面來看還是有道理的。教師(師父)也有更多的機會和精力來教學生(徒弟),故“出藍”者亦為數不算少。目前國內的研究生導師制,就是類似于先前的師徒制。另外,在師徒制教學中,更注重“身教”及“意會”,這也許是因為中國繪畫藝術受儒、道、佛等思想的影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澳榛ㄒ恍Α笔降囊鈺⒁饽钕嗤?這和中國畫講究意境、講求寫意是分不開的,這也是中國畫區別與其他繪畫的一個顯著的特征之一。
目前師范學校的中國畫教學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時間安排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資源:“生多師少”。
當前的教育情況(側重于中國畫教學),一般大中專院校的中國畫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還是有的。在大學主修中國畫課堂上,我還是采用傳統的師徒制教學模式。學生當時有二十人,有些偏多。作為師范學校美術教師,我負責中國畫教學,其中零零級美術專業班三十一人,零一級美術專業班二十二人,零二級美術專業班四十三人,零三級美術專業班三十七人,零四級美術專業班四十六人,采用師徒制教學是不大可能的,分身乏術。班級學生數量比較多,國畫專業課教師只有一人,由于中國畫的專業特殊性,很多都是需要教師示范演示來展開教學。
2.文化修養:“營養不均”。
學生對中國畫作品的鑒賞方面能力較弱,這其實是一個由來已久、并不新鮮的問題。美術距離學生有多遠?這個問題比較難以回答。因為他們在中學美術課經常被其他課程所占據,而且是被默許的,很多學校因為迫于升學的壓力,只好占用美術課、音樂課、體育課或者是其他類似的“副課”。在有些地方,特別是鄉鎮中學,很多學生在升入高中之后,就再也沒有上過美術課。上海市美術教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王立人表示:當前的教育是功利實用的教育,以升學考試為最終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美術課只能被“犧牲”。
通過課堂提問,我發現,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如先秦古詩、唐詩宋詞元曲及畫論等了解不多。造成這方面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學生是五年制大專班,所學科目較多,當然這并非主要的問題,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綜合素質較強,另一方面又造成另外一個問題:由于所學科目較多,最終只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這正如一個硬幣的兩面,必然是同時存在的,我們只能盡力做到趨利避害,對于大多數學生,只要他們做到合理安排時間,學會統籌規劃,就完全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3.專業課程:時間分散。
目前江蘇省的高等師范學校之中,只有徐州幼兒高等師范學校的專業課相對教多,其余的師范學校大約每周4課時。通過課堂教學和學生作業的反映,課堂教學時間相對較短,以至于有個別的學生在新課結束之后,容易徹底放下,等到下周上課時再重新拾起來。對于之前所學的內容,學生真正能夠最后保留下來的比較少,缺少一個慢慢“反芻”的消化吸收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發現和解決。
四、師范學校中國畫教學的思考
1.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在學生進校之初,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閱讀情況與課程設置情況,任課老師可以制定相關的閱讀書目印發給每位學生,要求他們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讀書計劃,并予以抽查。另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適當地在課堂教學中間添加一些文化“佐料”,讓課堂文化的傳承得以更順利、更“可口”。這是因為中國畫本身就屬于中國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其中蘊涵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內涵,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念和修身養性的道德規范。比如在講授寫意梅蘭竹菊等花卉時,就可以結合相關的詩詞歌賦及古曲,利用音樂和詩歌作為輔助手段,豐富課堂的內涵,讓課堂教學的層次變得更加有韻味,與此同時,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文化內涵和風格特征的認識會更深刻,對于美術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相對比較容易接受。我在講授寫意時,選擇了學生熟悉喜歡的周杰倫的《臺》,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還增加了詠菊的名詩欣賞,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立體的感受空間。
2.組織安排學生的學習,提高課堂的授課效益。
由于學生很多,最佳辦法是采取學生分小組協作學習,這樣效果比較好,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協作交流能力,又可以達到“資源共享”,有利于共同進步。這同時也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若時間允許,教師可給出明確的目標任務。最佳辦法是集中授課時間,可以借鑒美術院校的做法:每學期把要學習的幾門專業課(如中國畫、素描、水粉、版畫、油畫等)集中時間,每周的專業課皆為同一門課程,進行分時間分階段授課(例如:素描每周安排兩天半時間,為期一個月或者兩個月)。這樣,教師的總課時并不變,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來深入學習,趁熱打鐵。教師則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科研或創作活動,可謂一舉兩得。
五、如何在中國畫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文化傳承
這個問題是我們中國畫教師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在這里具體描述如下。
1.向學生推薦文學名著,養成良好的閱讀行為習慣。
針對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閱讀相關的文學名著,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文學修養。比如我在給學生上《寫意畫法》的時候,為了使學生能夠了解更多的關于的相關詩詞和知識,安排學生閱讀《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中曹雪芹先生特地花了很多筆墨精細地描寫的一場特別的詩社活動。史湘云做東主持品蟹賞菊宴,正是蟹肥菊黃之時,這是再妙不過的創意之舉了。曹雪芹花了濃筆重墨寫了多首詠菊之作。學生通過閱讀文學名著,豐富了知識面,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體會了民族藝術的偉大。在講《寫意牡丹畫法》內容時,介紹牡丹,我給學生推薦閱讀明代李汝珍的神話小說《鏡花緣》。
2.給學生安排詩詞賞析,豐富文化修養,拓寬知識面。
結合中國畫教學的具體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增加詩詞歌賦的賞析,豐富學生的知識層面。在講授寫意梅花、蘭花、竹子、、松的時候,我就選取了相關的古代詩詞介紹給學生,并讓學生嘗試吟頌,體會詩人的樂趣。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對詩詞的理解、比較,能夠體會梅蘭竹菊的高尚品德與節操。譬如“為草當作蘭,為木當為松。蘭幽香風遠,松寒不改容”(李白,《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詩》),通過松來比喻剛直不阿?!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淵明,就是借菊抒懷,表達歸隱田園所獲得的內心寧靜與生命自由。古人的這些詩詞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念,以及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命意識。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相關的古典樂曲或影視片段或著歌曲,深化認識和理解,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3.給學生設書法篆刻課,提高學生各方面的文化修養。
詩書畫印融于一體,有人說:書法是無聲的音樂、抽象的繪畫、紙上的舞蹈。這是非常形象、非常貼切的說法。在中國畫教學中,我們也應該把這方面的內容添加進來。尤其是在寫意畫,更需要具有一定的書法基礎。古人把畫蘭竹梅等稱之為“寫”,所謂“喜寫蘭,怒寫竹”就是這個意思。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中這樣寫道:“書法由接近于繪畫雕刻變而為可等同于音樂和舞蹈。并且,不是書法從繪畫而是繪畫要從書法中吸取經驗、技巧和力量。運筆的輕重、疾澀、虛實、強弱、轉折頓挫、節奏韻律,凈化了的線條如同音樂旋律一般,他們竟成了中國各類造型藝術和表現藝術的魂靈?!盵4]
六、結語
在中國畫教學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挖掘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還要像林則徐先生所說的“睜開眼睛看看世界”,此外還需要“拿來主義”,借鑒國外的優秀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是有用的、可用的,就可以借來使用,推陳出新。在日益全球化、國際化、信息化的今天,中國人應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傳承文化的責任,保持中華民族鮮明的文化特征,借鑒前人智慧,提高自身人文素質。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要學會正確對待文化遺產,要體現出歷史意識、民族意識、時代意識和世界意識。以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目的,在于能夠去創造我們民族的新文化,因為,“繼承性――不僅是人類文化進步的重要的源泉,而且是社會各個方面發展的必要條件”。[5]我們的中國畫教學應該緊緊抓住兩個方面:一個是傳統,一個是現代。對于中國畫這一傳統繪畫來說,要走向世界,首先要去看世界、了解世界。應當做到把科學發展觀滲透于中國畫教學之中,沿著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借用下面的文字作為本文的結尾:回眸傳統,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借古開今;面對當代,轉型接軌,交流互動,全面發展;展望未來,再創輝煌,刷新時代,彪炳寰宇。
參考文獻:
[1]顧列偉著.中國文化通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
[2]顧列偉著.中國文化通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
[3]http : / /hzjd2002. blog. 163. com / blog / static / 28252562008
321021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