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8 16:58: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學專業醫學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新技術發展,醫學編輯工作已經由編輯技術單純化轉變為編輯技術現代化、出版市場的多元化和專業知識全面化,所以醫學期刊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醫學期刊要想在眾多科技期刊中生存和發展,必須培養高素質的編輯,提高競爭實力,實現醫學期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①。本文分析了醫學編輯所面臨的問題,著重闡述了醫學編輯政治思想素質、醫學專業基礎知識、職業道德修養和語言文字等業務方面的內容,以促進醫學編輯素質,提高醫學期刊質量。
一、目前醫學期刊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醫學期刊的編輯,醫學編輯專業畢業的寥寥無幾,大部分是文學編輯,或者是醫生,或相關專業的科研人員,此類人員沒有經過正規、系統的編輯業務或者是醫學專業的學習,知識結構不全面,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醫學編輯尚需進一步系統學習。編輯文字功底和專業知識直接影響期刊的質量,影響醫學信息的交流,制約醫學期刊的發展。
2、醫學知識老化
實際工作中醫學編輯因稿件數量繁多、編輯人員相對較少而沒有時間和機會在最快的時間內接觸醫學新知識、新技術,因此相對而言醫學知識老化速度也快,導致與作者無良好的互動溝通,也無法把審稿專家的意見準確地反饋給作者,因而影響文章的質量。
有時候醫學編輯只注重文章中醫學知識和文字的對錯,而忽略了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忽略了文章的內容是否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②,這不僅是對自己不負責,也是對作者的不負責,更是對讀者和社會的不負責。
4、人員梯次不合理
大多數醫學期刊經濟效益較差,年輕編輯職業素養不高,工作缺乏積極性,流動性大。因此,編輯普遍為年齡較大人員,導致編輯人員梯度不合理,使得期刊創新性差,對于新知識和新技術接受能力低,因而影響期刊質量。
5、的供需矛盾
目前各個刊物投稿的論文數量急劇增加,但由于受到刊物數量和篇幅的限制,不是所有來稿都得到發表,編輯應堅持公正無私,秉公待稿,不以稿謀私。
1、政治思想素質
醫學編輯的政治思想素質是核心素質。編輯必須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嚴格遵守出版紀律。醫學編輯從學校起就應該培養具備政策、法規等政治思想素質③。提高醫學期刊編輯的政治素質能夠增強其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能夠把社會效益擺在所應有的地位,這對貫徹有關政策能夠起到積極作用。
2、職業道德修養
職業道德修養也是醫學編輯的核心素質之一。編輯工作是一種默默無聞的工作,因此只有具備一定道德修養的人才能夠長期無怨無悔地從事這種工作。編輯除了具備普通人的一般的、共同的道德修養之外,還應具備編輯職業特殊的道德修養:
(1)無私奉獻。作為編輯要專注地為作者修改稿子或是提出修改意見,樹立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等關系,一心為公、無私奉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④,同時為作者和讀者服務。
(2)敬業精神。編輯工作經常是枯燥無味的,同時醫學期刊常常涉及的領域是編輯無法在實際中接觸到的,因為需要編輯查閱國內外文獻獲得相關的最新知識,因此一個沒有奉獻和兢兢業業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安心長期從事這項工作的。
(3)精益求精。醫學期刊中的作者大部分都是從事實踐工作,文字功底可能較弱,所以醫學稿子中,常有錯別字、文法上也多有不妥之處,這更需要編輯逐字修改和進行文字加工,這也是對作者和讀者負責的主要手段。
(4)創新意識。醫學編輯是醫學期刊創新的原動力,編輯只有具備創新意識,才能使科技期刊不斷創新和發展。醫學編輯的創新意識包括爭取作品,尋找創新;掌握策略,邏輯分析;與時俱進,信息靈通。
3、醫學專業素質
醫學專業素質是醫學編輯的基本素質之一,應具備全面、廣博的醫學專業知識。醫學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隨著各種醫學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發展,醫學編輯不僅僅面對純醫學的內容,還包括許多與醫學專業相關的學科內容,同時醫學科研水平的提高、醫療設備的更新、醫學規模的擴大和個人醫療水平的提高,使得醫學論文的技術更新較快,所以醫學編輯需要既雜又廣的醫學知識,這樣才能保證編審作者稿件時游刃有余。
醫學編輯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外語和計算機水平,以及具備有關校對、裝幀設計、排版、印刷方面的業務知識⑤。醫學期刊與一般的文學期刊不同,論文的每句表述都必須使用科學的醫學語言,又要有精確的文字表述,并且要求語言簡練,語句通順,觀點明確,邏輯性強。多學習同時期外國先進的醫學知識和期刊文化,吸收國外先進的辦刊經驗和管理經驗,促進醫學刊物的質量。同時,在這個網絡時代,編輯人員應改變傳統的編輯工作方式,實現編輯部工作計算機網絡化,包括校對、裝幀設計、排版、印刷等等??s短出版的周期,提高期刊的現代化優勢。醫學編輯提高知識性業務能力的途徑,要多閱讀,多實踐。
5、市場意識
現今是市場經濟社會,醫學期刊質量的好壞是對市場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的體現,醫學編輯只有在編輯過程中善于對醫學發展新技術的預測和科學論證,才能把握期刊發展的命脈,走在時代的前沿,使期刊的知識引領醫學的快速發展。
醫學編輯擔負著醫學知識傳播、醫學知識加工、醫學創新的重要責任,因此醫學編輯的素質應該是醫學專業素質、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修養和編輯業務知識等的有序組合和關聯體系,也是一本期刊質量好壞的度量衡。一個好的編輯只有不斷學習、博覽群書、調整知識結構、擁有豐富、多層次的知識信息,才能善于應用各種知識資源,協調好作者、讀者和期刊之間的關系。期刊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要求編輯保持思想開放,正確自我定位,與作者有效溝通,及時提高作者寫作水平從而提高期刊質量。因此,可以通過提高醫學編輯的就業門檻,推行繼續教育、參與科研實踐和學術交流等措施提高醫學編輯的素質,以促進醫學期刊質量的提高?!?/p>
參考文獻
①李貴存,《醫學期刊優秀編輯應具備的素質》,《編輯學報》,2008(4):375-376
②張印朋 等,《對新形勢下科技期刊辦刊常見問題的思考》,《編輯學報》,2008(3):249-250
③徐日君,《新聞專業學生編輯素質的培養》,《編輯之友》,2010(2):97-98
④王曉峰,《做自動自發的新時期科技期刊編輯》,《編輯學報》,2008(1):85-86
⑤曹兵 等,《高素質的編輯隊伍是科技期刊質量的保障》,《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157-158
[關鍵詞]專門用途英語;高等醫學院校;師資;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31-0111-02
1 背景介紹
在醫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作為中國了解世界醫學技術和中國醫學技術走向世界的媒介,英語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為了能夠培養出既精通醫學知識又能熟練應用英語的復合型人才,各高等醫學院校都相繼引入了ESP教學。ESP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學科或目的相關的英語,即通常所說的專業英語。它是一個多學科的研究領域,不但涉及語言本體和語言學相關理論,還涉及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所學專業領域的英語運用能力(嚴明,馮莉,2007)。作為ESP教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醫學英語教學受到國內外醫學院校的普遍重視。在歐美及部分亞洲國家和地區,醫學英語教學發展迅速,科研成果大量涌現,但在國內醫學院校中,ESP教學卻受眾多因素的影響而遲滯不前。其中,缺乏必要的ESP師資力量是制約我國高等醫學院校ESP教學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
2 ESP教師的現狀分析
師資力量是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開展和完善ESP教學的關鍵。但是“在高等醫學院校中,醫學英語專業的教師與英語專業教師的平均比為1∶25,這表明各醫學院校普遍缺乏既懂醫學專業又擅長英語語言的人才”(張燕等,2006)。ESP教師應具有扎實的英語功底和豐富的專業知識。但是在我國高等醫學院校中從事ESP教學的教師主要有兩類:醫學專業課教師和普通英語課教師。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嚴重制約了我國醫學院校ESP教學的發展。普通英語課教師雖然英語基本功底扎實,教學經驗豐富,但由于不具備醫學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對ESP教學中出現的特有語言結構、詞匯和專業技能都不甚了解,特別是很多ESP教學都選用大量的醫學原版材料,并且有時會涉及一些較為前沿的專業知識,在醫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很多內容是普通英語教師聞所未聞的。因此,他們只能采取語法翻譯法教學形式,對教材內容進行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翻譯,不敢深入涉及醫學專業知識,ESP教學也就變成了純粹的醫學英語翻譯課。
英語水平較高的醫學專業課教師雖然具備豐富的醫學知識和扎實的實踐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英語教師擔任ESP教師時的缺乏專業知識的不足。但一方面由于其主要精力都放在自己的專業上,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ESP課程;另一方面,由于專業課教師沒有經過正規的英語語言教學培訓,其英語綜合能力,特別是語音、語法和口語水平不盡如人意,同時又缺乏英語語言教學的方法和技巧,在ESP教學中往往只強調醫學專業知識,忽視ESP教學的重心,因而不能有效提高醫學生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最終把ESP教學變成了普通的醫學專業課,學生感到非常失望。
所以,高等醫學院校中的ESP教師必須既要擁有豐富的醫學專業知識,又要具備較強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能夠用嫻熟的英語語言教授醫學專業知識。事實表明,ESP教學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與教師角色的要求更高,但長期以來我國ESP教師教育專業空缺,教師的學科知識與跨學科結構單一,偏向純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了ESP是多學科的活動的事實,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并制約了我國ESP教學的開展(王艷,2010)。
3 ESP教師的培養策略
《醫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專業英語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大學生完成從學習到實際應用的有效途徑。”(鄭素平,羅志娟,2007)由此可見,ESP已經成為我國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教學的發展方向。但是,“ESP教學成敗的關鍵取決于師資隊伍”(王艷,2010),如何培養ESP教師已成為當務之急。
3.1 轉變觀念
長期以來,高等醫學院校對ESP教學由誰承擔沒有統一的要求。無論是英美等英語國家還是新加坡、羅馬尼亞、中國香港等英語水平較高的國家和地區都把ESP課程作為英語教學的一個分支,由英語教師來承擔教學工作(梁友珍,2003)。經過幾十年的發展,ESP教學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其成功的經驗,將高等醫學院校中的英語教師培養成ESP教師。根據我國英語教育事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中小學英語教學應該定位在通用英語上,高校英語教學應該定位在專用英語上(秦秀白,2003)。由此可見,實行30多年的大學英語課程(至少是一部分)將逐漸被專門用途英語所替代,這就要求現有的大學英語教師轉變其固有的觀念,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有所思考。對于高等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師而言,學習一些醫學專業的基礎知識,從事醫學英語教學是符合我國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的。ESP教師應該知道專業領域知識理解起來并不難,也許會很有趣(Tom Hutchinson & Alan Waters,1987)。況且,ESP的教學重心仍然是英語教學,只是范圍縮小,目標固定,僅僅局限于醫學領域,因此,將英語教師培養成ESP教師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是切實可行的。
3.2 加強ESP師資隊伍建設
為適應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教育體系[2],我教研室認真研究臨床醫學專業培養計劃和教學大綱,合理設置課程,以整體教學更適應醫學基礎教育的延續性為立足點,消除基礎課程教育內容與臨床實踐聯系不夠緊密的弊端,適當簡化繁瑣的推導、分析和解釋過程,有選擇地擴展專業知識,增加與專業相關的臨床知識。如“糖代謝血糖”一節,首先明確血糖的含義,從血糖的來源和去路入手,探討血糖升高、降低的調節機制;并引入糖尿病病例分析,啟發學生及時運用所學生物化學理論探尋臨床糖尿病“三多一少”癥狀的發病機理,學會解釋胰島素的降糖機制;圍繞中醫臨床特色,引入中醫對“消渴”的病機認識和治療原則,適時穿插健康教育,教育學生注重合理均衡的膳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和保證充足的睡眠,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增強新陳代謝和免疫能力。再如,介紹酶的競爭性抑制作用時,引入臨床上治療高膽固醇血癥的洛伐他汀類藥物(是一種競爭性抑制劑),可以競爭性抑制膽固醇合成的關鍵酶HMG-CoA還原酶的活性,而由于這種酶的活性具有晝夜周期性改變,在午夜催化合成膽固醇的含量最多,因此選擇在晚上服藥的降脂效果最佳,這也符合中醫“天人相應”理論基礎和“擇時用藥”的用藥原則。通過醫學基礎理論和臨床運用的相互滲透,使學生真正意識到生物化學理論在臨床工作中就像一把鑰匙,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西醫學思維體系,能應用所學理論揭示生命活動現象和病理變化規律,從而更好地適應新醫學模式。
2緊密聯系實踐,滲透基本臨床醫學技能
生物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整個生物化學及相關學科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特別是臨床醫學經常運用生物化學的理論和方法診斷、治療與預防疾病。在實驗安排上,選擇臨床醫學上常用的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技術,如臨床上血清蛋白質的分離,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含量的測定,激素對血糖的影響,PCR技術等,并結合本教研室生物化學科研課題,圍繞專業特色開設開放性實驗,指導學生撰寫研究性實驗報告。在實驗考核上,我教研室建立形成性實驗量化考核體系[3],以動態、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實驗態度、實驗思維、操作技能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另外,可擇機安排學生參加臨床診斷或見習活動,加深學生對生物化學知識的理解、記憶,及時將所學的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技術運用到臨床實踐中,增強與臨床的聯系,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通過滲透臨床醫學基本技能,使學生認識到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是臨床診斷的基本要求,在臨床診斷中詳細詢問病史、全面體檢和與患者愉快的交流、溝通是提高診斷率的必要步驟,促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創造性思維,以利于將來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
3加強教師醫學知識拓展,適應專業教學要求
教師醫學專業知識水平的提高,是提高生物化學教學質量的保證。不少生物化學教師畢業于生物化學、化學甚至藥學專業,他們的生物化學和化學知識專業性與系統性較強,而醫學臨床知識普遍匱乏,難以將生物化學知識在醫學中的應用進行拓展,授課時往往對醫學專業性知識缺乏有效的銜接。學生的學習目的不明確,容易造成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割裂,無法認識生物化學的重要性。加強教師醫學知識拓展可以從多渠道入手,首先,教師要有自我學習的意識,關注與生物化學相關的醫學知識;其次,通過與臨床課程教師幫帶互助、師承培訓等方式討教醫學方面的知識;再次,可以通過校內外學術交流、專題講座、視頻網絡學習,安排非醫學專業教師到醫學院進修培訓等[4],普及生物化學教師的相關醫學知識,更好地完成醫學基礎課程向臨床課程的過渡。
4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滲透臨床醫學專業知識
傳統的《預防醫學》課程教學內容組織方式主要以理論教學與實習教學相結合,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許多學校較重視《預防醫學》的教學工作,在課程建設方面已經進行了多次改革,然而在實際的理論教學與實習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合理之處,如教學計劃安排不夠合理,教學內容比較陳舊,教學方法比較單調,許多學生認為這一學科不重要,沒有臨床學科實用,等等。因此,導致這門課程沒有真正被學生掌握而充分發揮它應有的作用[1]。本文將根據醫學院校《預防醫學》課程教學的現狀,談談如何進行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為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建議。
1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教學現狀
一直以來,大多數醫學院校都積極響應國家衛生工作方針,強調“預防為主”,較重視加強對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預防醫學知識的培訓,在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教學計劃中添加了《預防醫學》課程,但是由于我國的國情,人們對于健康和身體的關注多數還是停留在生病看醫生的被動階段。另外由于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絕大多數都從事臨床工作,他們片面地認為只要熟練地掌握臨床課程知識就足夠了,《預防醫學》課程知識對以后工作沒有幫助,從而出現不愿意花時間學習《預防醫學》課程知識的現象,這些因素給《預防醫學》課程在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中教授帶來了不利影響[2]。
另外,目前許多醫學院校的《預防醫學》教學仍然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學方式主要是黑板板書結合多媒體教學,不過多媒體教學通常也只是簡單的幻燈片演示,內容多是以教材為主,沒有很好地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和國際互聯網信息。同時,近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師資隊伍相對不足,大批沒有經驗的年輕教師甚至研究生上崗承擔理論課,由于課程任務繁重,學科系沒有時間對每節課內容備課和聽課,導致教學質量有所下滑。此外,由于任課教師課堂教授的內容大多只是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課程中很少安排實踐教學內容,所以學生不能很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聯系起來,從而出現在以后的工作中學生雖然學過該方面知識,但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卻束手無策的狀況[3]。
此外,由于大多醫學院校的《預防醫學》課程在非預防醫學專業的教學計劃是安排在學習的最后一年,也就是在學生完成一年臨床專業實習后,畢業前的最后一個學期,由于這個時期正好是學生找工作的時期,所以很多學生由于找工作與學習發生沖突而影響了該課程的學習,導致缺乏對預防醫學知識的了解。
2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教學改革建議
2.1強調預防醫學的戰略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普遍存在重視臨床醫學課程的學習而忽視《預防醫學》課程學習的情況,應反復強調此學科的重要性,在教學中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未來的臨床醫生不僅要能承擔臨床醫療工作,精于醫術,同時應能夠勝任疾病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綜合服務的工作。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疾病預防意識,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向家人、朋友宣傳,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知識運用能力,同時為進入臨床服務患者奠定基礎??赏ㄟ^一些例子強調預防醫學在現代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強調如果沒有《預防醫學》這門學科及其不斷的發展,恐怕衛生工作到現在還處在與傳染病作斗爭的第一次衛生革命運動中,“反應停”這種致畸率很高的藥物還會被孕婦濫用,曾威脅全球的“SARS”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從而引起學生對《預防醫學》這門學科的高度重視。同時應讓學生了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加強預防衛生工作,要求醫務工作者必須掌握疾病在人群中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社區保健調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預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理論知識,做到不僅會治病,更要會防病。啟發學生要想適應新形勢下衛生工作的需要,成為高素質的衛生工作者,不僅要學好臨床醫學,更需要學好《預防醫學》的理論知識和技能[4]。
2.2貫徹“三級預防”原則,加強預防醫學知識宣傳“三級預防”原則是預防醫學的核心理念,也是《預防醫學》課程的重要內容。人類的疾病,不論其病因是否明確,從發生、發展到結局的整個過程都可將其自然史粗略地分為發病前期、發病期和發病后期三個階段。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個階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或發展。因而醫務工作者可以根據疾病的自然史采取相應的預防原則:第一級預防為病因預防;第二級預防為“三早”預防,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第三級預防為對癥治療、防止傷殘和加強康復工作,預防控制疾病發生和發展,提高病人的生命質量。另外,由于《預防醫學》課程內容繁雜,還需廣泛地開展預防醫學及公共衛生系列活動,加強預防醫學知識宣傳,通過在活動中激發學生,尤其是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學習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彌補課堂教學相對枯燥的缺點,寓教于樂,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預防醫學及公共衛生知識。
2.3運用新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在傳統《預防醫學》教學中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以講授為基礎的教學方法(LBL),即是“填鴨式”,“滿堂灌”。教師在教學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則被動接受,然而有研究顯示該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興趣有較大的不利影響,甚至有的學生對該教學方法存在反感。這可能與學科特點有關,由于《預防醫學》包含幾個不同的預防醫學學科,內容多、知識面廣、比較抽象,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感到枯燥乏味,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必須對《預防醫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達到更加滿意的效果。
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復雜、抽象的教學內容轉換為圖像、視頻、音頻和動畫等多種形象、生動、貼切的表達方式,使教學過程簡單、清晰,提高學習和教學效率。同時多媒體課件信息容量大,表現形式靈活,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適合在教學中及時更新專業知識,補充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使教學內容充實而新穎。所以,應加強多媒體教學方法在《預防醫學》課程中的使用,使抽象問題形象化、直觀化,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另外,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也可以通過網絡教學,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主動探索,培養學生利用信息的素養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5]。
在教學中,必須突破舊的模式,盡量采取新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針對《預防醫學》學科特點,教學方法應以LBL教學為主,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PBL)為輔,具體來講就是理論課采用LBL+PBL教學,實習課采用PBL教學[6]。此外,為促進與國外該學科的發展接軌,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使用雙語教學,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水平,同時學習國外在專業問題上思考的角度以及研究方法。
2.4提高教學資源共享,加強《預防醫學》精品課程建設自教育部于2003年8月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以來,精品課程建設一直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7]。通過加強《預防醫學》精品課程建設,整合《預防醫學》課程的教學資源,可以為提高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學習該課程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此外,還可以通過該精品課程的示范作用,使大家相互之間有了一個參考、觀摩、交流的機會,拉近不同院校的距離,提高整個國家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的教學質量[8]。但該課程的精品課程建設首先應當以人為本,根據不同專業、不同類型學生的差異,統籌兼顧,全盤考慮。此外,目前國內精品課程在建設過程中常出現“重申請,輕建設,少利用”等現象,這違背了精品課程建設的初衷,也不利于學科的發展,因此,在《預防醫學》精品課程申報過程中要加強精品課程建設,在課程評估結束后要加強課程維護,充分利用其示范作用,避免精品課程建設資源的浪費[9]。
2.5強化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科研及實際工作能力《預防醫學》作為一門很實用的學科,在向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教授該門課程時應結合非預防醫學專業的特點,講授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規律及其預防措施,使學生能運用知識預防不良因素的危害;加強醫學統計方法和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的講授,使學生掌握運用這些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發掘學生的創造力、自學能力和個性發展。教學內容的完善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根據目前的形勢,在以后的課程中還應加入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處理、不明原因疾病暴發的控制等內容,以加強學生在未來工作中遇到各種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10]。
另外,學校教學主管部門應轉變觀念,像對待臨床實習基地建設一樣,充分利用當地衛生資源,與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機構建立密切聯系,積極建立非預防醫學專業預防醫學實習基地,聘任有教學經驗的老師作為兼職教師,通過聯合培養學生,使高校和實習基地的關系更加密切和穩定。建立實習基地,也是培養新型醫療衛生服務人才的需要。適當增加非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實驗教學、社區實習及進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習的機會,增加社區實踐活動,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11]。通過加強環境意識的教育,使學生對環境有較客觀的認識,了解職業衛生狀況及進行勞動保護的必要性、迫切性。同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將臨床專業課、預防醫學及全科醫學結合起來,可加深學生對“預防為主”衛生工作方針的認識,理解在臨床實踐中貫徹預防策略的重要意義,幫助學生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地做到防治結合,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對社會的影響。
2.6合理安排學習與就業,避免二者發生沖突《預防醫學》是非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的重要課程,其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等綜合素質,對醫學生形成現代醫學觀,樹立預防為主和為人群健康服務的觀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學校教學主管部門應做好協調工作,避免該課程的教學與畢業生工作就業相沖突,可以將該課程學習安排在臨床實習前完成,從而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保證《預防醫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醫學專業英語教學; 現狀分析; 模式與設想
一、引言
我國2001年加入WTO融入全球化經濟。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言在中國社
會也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國際間經濟,貿易,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往,需要大量的以英語為工具獲取和交流信息的復合型人才。外語教學改革也成為近幾年英語界一直討論的話題。醫學英語作為“專業+英語”的復合體對于學生通過查閱工具書或報刊雜志,獨立解決運用語言時所碰到的難題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但目前各高校對醫學專業英語教學缺乏統一的認識,對教材和課程的設置沒有提出具體的要求,學生學習醫學英語的積極性不高,傳統教學模式不能適合新的教學需求。如何克服困難對醫學英語教學進行改革,把具有一定英語能力和基礎醫學知識的學生引入醫學英語領域,參加醫學實踐和學術交流,進一步提高其英語水平,顯得非常迫切。結合醫學英語教學現狀,就英語教學改革,提出相應的理性思考。
二、醫學院校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材與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我國醫學院校還沒有形成針對不同醫學專業,不同醫學層次的學生編寫的專業英語教材,而且傳統的教材只是一些單純的閱讀材料,。不僅內容跳躍性大,而且對專業詞匯和理論原則,缺乏實施難度控制。部分文章的專業詞匯量偏多,偏難。學生閱讀時,要么一看三問(問老師),要么一看三查(查字典),增加了自學的難度,使學生很難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現有教聽說與寫作的內容不夠充實,影響了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另外,在大多數醫學院校英語教學中,醫學英語課時所占的比重非常有限。大專生二學年三個學期的公共英語約合216個學時,一個學期的醫學英語僅有54學時(其中醫學英語36學時,醫學拉丁語18個學時),教學課時比例4:1。這種情況完全不能滿足學生對醫學英語學習的需要,嚴重影響了醫學英語教學效果。
(二)師資力量薄弱
近幾年,學生不斷擴招,教學規模不斷擴大,外語教學一直存在著工作量大,教師匱乏的現象,尤其是醫學英語專業教師。一般說來,醫學專業的教師精通醫學專業知識,但他們實際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欠佳,無法將醫學英語的精髓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同時這些教師在講授語法和翻譯時,更是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不能有效地將公共英語和醫學英語的知識融會貫通。教授公共課的英語教師正好相反,雖然他們的英語知識豐富,然而醫學知識缺乏,信息量不大,不能滿足醫學生對醫學英語的需求,上課只是照本宣科,課堂氣氛沉悶,極大地影響了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
(三)教學模式陳舊
在很多高等醫學院校,醫學英語教學普遍采用單一輸入法模式—語言分析+翻譯,詞匯講解+翻譯,閱讀+翻譯。一是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二是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程結束時,學生只掌握了一些常用詞匯,對于具體實際能力的培養根本沒有促進。有些教師用一點多媒體,但用得不多,不夠豐富,課件往往片面注重形式,忽視內容,課堂實效普遍不高,加上學生數量較多,有時100多學生在一個大班上課,教師只能講授語法,翻譯課文,完成課后習題,很難提高學生的醫學英語交際能力,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
三、醫學院校專業英語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一)合理調整醫學英語教學課時比例,創設良好的教學條件
各個高等醫學院校,應根據各自學生的實際水平,安排公共英語和專業英語課時。學生入學時,依據英語成績的不同實行分班分級教學。重點班可以適當減少一些公共英語學時,增加醫學英語課時。普通班以公共英語為主,專業英語為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在規定的學時修完后,還可以設置一些選修課程,供部分愛好專業英語的學生,進一步學習深造。
(二)選用醫學專業英語教材 ,提高學生職業化程度
現代醫學要求從業者不僅要有高水平的醫學知識,同時還應有相應的外語交際能力。改革后的醫學英語課程,不僅要適應各層次各專業的學生使用,還應增加醫用口語,醫學科普演講等具體內容。醫學英語教材不僅要加強與醫學實踐緊密結合,而且要增加聽說能力訓練的內容。另外教材應及時增補國外醫學科學發展中的最新科研成果,增強課程內容的時效性,新穎性和實用性。這樣才能提供學生渴望獲得的信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科學的選用醫學英語專業教材是提高專業英語教學的前提,盡快地編寫一套完整的,高水平的醫學英語教材是近期高等醫學院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三)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升教育教學層次
醫學專業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出能適應對外科技,文化交流所需要的,在聽說,閱讀,翻譯,寫作方面有較高醫學英語水平的復合型醫學人才。所以作為醫學專業英語教師,應該既具有相關醫學知識,同時又精通英語。而在這類教師匱乏的情況下,應從現有英語老師中選擇一些年富力強,又有志于醫學教學這一事業的教師,對他們的醫學知識進行系統的正規培訓。筆者所在的學校已進行這樣的培訓模式有四年了,英語教師普遍反映在目前的醫學英語教學中感覺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我校還在臨床醫學教學教師中選擇了一批英語過六級,專業能力強的的教師,通過各種渠道來提高他們的綜合英語水平。這樣做也能為以后開展“雙語教學”以及對外交流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聘請外籍教師對臨床教師進行口語培訓。去年我校派一名英護專業教師去澳大利亞一所醫院進修半年。因此,高等醫學院??筛鶕唧w情況采取此類有效措施,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升教育教學層次。
(四)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重要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文秋芳講到:“給人以魚,一日食魚;授人以漁,終身得魚。” 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時間,學習外語教學的基本理論,開展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探索適合本校校情的英語教學途徑,構建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模式。給與學生必要的指導,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主動探索的基礎上,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在醫學英語教學中,除了可以選擇一些重疊的公共英語基礎知識外,還要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選擇與其專業有關的內容,使教學活動更具有針對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加強教學的實用性。不僅指導學生閱讀英語教科書,還要指導他們進行實用寫作,聽說訓練。比如在進行說的練習時,教師可以根據相關的授課內容,采取角色扮演,專家訪談,演講等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口語實踐訓練,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醫學專業英語聽力方面,教師應多方面選取聽力素材,比如:診斷方面的對話,醫學方面的短文,VOA或BBC英語新聞中的健康問題節目,使學生接觸到真正的語言素材,了解最新醫學動態。同時教師應注意把聽力材料與專業閱讀的材料結合起來,增加醫學英語聽力教學的趣味性,知識性和靈活性。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醫學英語教學模式。近年來以CAI(計算機輔助多媒體教學)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已經在各類學校的教學過程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多媒體傳遞的信息更豐富,形象生動,學生在這種自然的交流環境中可以通過多種感覺器官來感知信息,加速理解和接受知識的過程。在課堂講授方面,醫學英語教師可以通過現有的VCD視盤和光盤以及自己制作的的多媒體課件展示教學內容;方便地應用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Internet獲取醫學英語教學素材;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輔助學生進行課外自主學習。#p#分頁標題#e#
四、結語
綜上所述,認清形勢,加強醫學英語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改進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化資源,結合不同的醫學專業特點,搞好醫學英語教學改革對高等醫學院校的整體改革,以及外語教學的豐富與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朱建飛.中醫藥院校專業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探討與實踐[J]. 河南中醫學院院報,2004,(4)
2.莫再樹.專業英語教材建設[J]. 外語界,2005,(4)
3.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臨床醫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科學專業。它致力于培養具備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基本理論和醫療預防的基本技能;能在醫療衛生單位、醫學科研等部門從事醫療及預防、醫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下面是小編精選收集的床醫學專業實習鑒定,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在師友的嚴格教益及個人的努力下,我具備了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系統地掌握了臨床醫學專業課程。同時,在不滿足于學好理論課的同時也注重于對各種相關醫學知識的學習。同時我利用課余時間廣泛地涉獵了大量書籍,參加各種活動,這不但充實了自己,也培養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我對知識、對本專業一絲不茍,因而在成績上一直都得到肯定。,以及助學金。更重要的是,在“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校訓下,嚴謹的學風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塑造了我樸實、穩重、創新的性格特點。
嚴格遵守國家法規及學院各項規章制度。在校風的鞭策下,我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勇于進取、努力將自己培養成為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醫學畢業生。我尊敬老師,團結同學,以“熱情、求實、盡職”的作風,積極完成學校和年級的各項任務,積極向醫院的醫生學習,秉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吸收醫學知識為日后的學習、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不斷追求,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努力發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是我崇尚的理念。盡力做好每一件事是我個人的基本原則。
身為學生的我在修好學業的同時也注重于對社會的實踐。本著學以致用,實踐結合理論發揮,抓住每一個機會,鍛煉自己。大學五年,我深深地感受到,與優秀學生共事,使我在競爭中獲益;向實際困難挑戰,讓我在挫折中成長。祖輩們教我勤奮、盡責、善良、正直;蘇州大學醫學院培養了我實事求是、開拓進取的作風。
我熱愛醫學事業,并立志獻身于醫學事業!我牢記著醫學生的誓詞:我自愿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恪守醫德,尊師守紀,刻苦鉆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發展。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我將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更加努力,不斷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做一名二十一世紀的好醫生!
基礎醫學從解剖學中脫胎,通過不斷發展,衍生出病理學、生理學等學科。并促進了藥理學與法醫學的發展。在各類醫學科目中,具有主干的地位和紐帶的作用。隨著基礎醫學的不斷發展,臨床醫學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論支持和指導。因此,文章即針對臨床醫學專業中,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學進行分析。
一、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教學的幾點不足
1.缺乏系統的知識體系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療專業的劃分也逐漸細化?;A醫學,在當前已經被細分為生物學、胚胎學、解剖學、寄生蟲學等諸多學科。不僅使學生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內容增加,同時,也增加了教學工作的難度。而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兩者,也隨著科目的不斷細化,而逐漸分離。教學實踐表明,這種細化劃分的方式,雖然能在某一科目領域,深化教學效果。但在總體上,不利于學生構建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這方面講,這種教學法,略顯得不償失。
同時,由于科目的過細劃分,導致課程內容在不同科目的教學中,出現大量重復現象。不僅浪費了較多學習時間與精力,同時還因內容簡略,導致學生難以透徹理解。
2.缺乏具有臨床經驗的理論課教師
綜合性大學中,通常開設有各類醫學專業。但這些專業與臨床醫學專業之間,還存在許多不同,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培養目標不同。臨床醫學,其教學目的旨在培養醫生,這是其他醫學相關專業,如生物化學、生理學等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該專業教學的教師,應在臨床和基礎醫學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研究。而最為理想的情況,就是選用在職醫生,作為基礎醫學教師進行授課。然而,受到各種因素條件的限制,導致當前各院校,還不具備這種條件。從而造成講授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師,雖然在醫學院畢業,但多數不具有在職醫生的身份。如此一來,無法更進一步加深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之間的聯系。并且,還影響和限制了科研和教學的思路。
3.缺少創新的教學方式
臨床上所面對的患者疾病種類繁多,病情變化較快,醫生平日里所掌握和儲備的醫學知識,未必能完全覆蓋臨床上各種變數。因此,在實際治療當中,還會對醫生的應變能力、問題處理能力等,提出諸多挑戰。傳統教學方法,由于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完全凸顯,所以依舊沒擺脫灌輸式教學的影子,無法充分提高和挖掘學生的應變能力。
二、加強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教學效果的策略
1.完善基礎醫學知識體系
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對課程內容,以及教學結構進行改革。從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的基礎醫學知識體系,使學生能夠系統的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在這一方面,可以參考浙江大學的改革方法。該校醫學院,通過組合藥理學、病理學、生理學,以及解剖學、胚胎學和病例生理學六門學科,并加以集成后,成為單獨的基礎理論課。該課程的理論結構,與講授方式,按照人體器官,作為脈絡。遵循“宏觀向微觀遞進、形態向功能遞進、先闡述正常功能,再對異常情況進行分析、先講述疾病原因,而后再分析藥物用法”的原則。改革之后,減少了85個學時,教材減少了155.4萬字。從而精簡并優化課程和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此外,為了打通基礎理論與臨床操作之間的壁壘。美國密歇根大學也曾做過嘗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該校醫學院,通過開設“婦女健康和解剖學”一課,將產科醫學與解剖醫學相結合,使教學效率明顯提升。
2.加深與臨床醫學的聯系
為了加深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之間的聯系,可采用提早讓學生接觸臨床、接觸病人的方法。而加強外科手術學,以及局部解剖學等學科,在整體教學中的比重,也可以鍛煉學生的手術操作能力。
局部解剖學的掌握程度,在外科醫生的職業素質中極為重要。只有對基礎醫學進行深入學習,并熟練掌握。才能在日后手術過程中,防止和減少各種手術并發癥以及損傷等情況的出現。而外科手術學,則是對手術過程中,各種方法和技巧進行總結。并通過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方式,向學生進行講授的一門學科。
北大醫學院,則將這兩門課程,加以組合。對各類疾病的手術治療方法,向學生們提早介紹。在授課過程中,并不局限在課本內,而采取邀請專家講座的形式,由該領域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為學生進行講解。加深學生記憶,改善課堂氛圍,刺激學生學習興趣好主動性
3.PBL教學模式
PBL教學方式,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作為主導。將相關知識通過問題引出,并加以串聯。首先提出問題,而后針對問題,并結合之前所學知識,建立假設。由學生搜集整理,相關資料和他人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最后在針對問題予以解決。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對問題處理方法的記憶程度。同時,還提升了學生搜集資料,處理問題的能力,使其在將來的臨床治療中,面對各種疾病時,都有著較強的處理和應變能力。
此外,還應針對課程內容,采取研究性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研究過程中,帶動學生思路。而學生間,則進行分組,并采取團結協作的方式,培養學生在處理醫學問題時的溝通交流、團結協作能力。使臨床學科與基礎學科之間的交叉程度大大加深,從多方面,提升學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