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地理教育學與地理學的關系
時間:2023-09-08 16:58: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教育學與地理學的關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教學過程;創新意識;功能發展
地理學科是一門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地理學科教學具有時空跨度大,社會實踐強,教學內容開放的特點,它以人為本,以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為研究目標。地理知識的廣泛性使地理學科與其它眾多學科建立廣泛的聯系,使學生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形成完整的認識,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中學地理教育教學的功能從狹義角度來理解無非是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向學生傳授知識,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從現代教學論角度來看,這些認識顯然是片面的。應該說中學地理教育教學的功能很多,就現階段而言,我們教師要關注的功能主要表現在深化素質教育,體現美育價值。
一、地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注重人際環境----構建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
任何課堂間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影響學生非智力因素養成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和諧的人際關系會使師生之間具有融洽的感情,可以促使師生間縮短空間、心理距離,產生友好、親近、共鳴、信賴的效應,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課堂的人際關系,必須既作為教學手段,又作為教學目的來考慮。中學地理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學內容相對貼近生活實踐的事實,在教學中注意教師的講解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并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感知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教學中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塑造創造性思維人格,我們知道創新的大敵是因循守舊,迷信權威,而創造就是出新,出新就是要走前人沒走過的路,敢于走這條路的前提則是對前人創造中不合理的成分的懷疑和否定。
2、優化教學環境----運用現代、鮮明的教育教學手段
以現代多媒體為特征的現代、鮮明的教育教學手段正不斷受到教師的青睞,同樣教育教學也完全可以因為計算機變得多姿多彩。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多樣性可以吸引學生的選擇性注意,一般來說新事物容易成為人們注意的對象,尤其在地理課堂上當學生們厭倦了煩燥無味的地理講解時,計算機輔助教學給講堂添加了無窮的魅力,可以說多媒體技術輔助地理教學,作為一種嶄新的教育技術,教學手段,正廣泛地走進各級各類學校的地理課堂。在地理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其功效是不容置疑的,如它可動態地模擬水循環、大氣運動、巖漿噴發、洋流等地理過程,也可以把宏觀的星球、天體系統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幫助學生快速、深刻地理解掌握地理知識。但是,在使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時,教學軟件的選擇不可忽視,首先是內容,要求主題鮮明,重點突出,要能夠充分表現本堂課教學內容,切不可為了更多的教學內容,使軟件變得雜亂,而沖淡了教學主題,誤導學生。 成功的輔助教學應當始終將學生牢固地控制在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和內涵的進一步展開上,使CAI有鮮明的教學性。
二、地理教學中學科本身功能的凸現
1、凸現素質教育功能----地理教學的可持續性發展
地理學科的教育教學在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功能。學習地理有利于學生對科學的整體理解、有利于創造能力的培養,有利于知識內化、也有利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賴融合。地理學科的教育教學可以給學生以知識,地理教學可以給學生以智慧。地理學發展的歷史,更反映著地理科學孕育、產生和發展演變規律的歷史,蘊涵著地理學家的業績、科學的思想、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可以說地理學科的教育教學有利于學生對科學的整體理解和把握。尤其地理學科立足于過去與未來、自然與社會、科學與技術的交叉點上,是溝通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理想工具,對提高學生文化素養,教育學生尊重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是不可缺少的。通過學習人類科學知識上發展的歷程,各種技術產生與演進的歷程,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關系,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對人類文明的促進作用,以及作為科學家的人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科學的真諦和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同時地理學科真實、豐富地反映了地理科學家的學術生涯和地理科學的演變過程,通過地理學科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地理學習的完全意義,確保地理教育教學的可持續性發展。
2、凸現美育價值功能----地理教學的自身魅力展現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4)03-0089-05
在大眾化與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被時代賦予了鮮明的地理印記或符號,“時空域”螺旋式發展使得高等教育呈現趨同性與差異性、同質化與特色化并存的格局。當代高等教育解讀離不開必要的地理語境,高等教育維系離不開特定的地理場域,高等教育發展離不開相應的地理協同。源于高等教育學科與地理學科新近發展、變軌而形成的富含吸引因子的重要交集,高等教育地理學遂成為當代新興交叉學科。
一、高等教育地理學的學科溯源
高等教育地理學具有方法論淵源和本體論淵源。前者由地理學科提供研究框架與邏輯進路,以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為視角,持續審視高等教育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后者則基于高等教育現象與規律,以高等教育學科為核心理論體系。高等教育學是教育學的分支學科,其理論基礎與教育學具有較強的擬然性,與教育學的其他分支學科存在較高的牽連度,諸如教育心理學、教育經濟學、教育社會學等,都可以進一步演繹為高等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經濟學、高等教育社會學等。如果分支學科已經比較成熟,就能夠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踩在巨人肩膀上”的研究捷徑。但是,相對于其他高等教育分支學科,教育地理學卻是一門新興學科(更準確地說,目前還處于“研究領域”階段,還未真正上升到“學科”層面),高等教育地理學科不具備上述捷徑效應,其研究與建構更加具有探索性與挑戰性。
近年來,中國學者開始運用地理分支學科理論研究高等教育活動。以經濟地理學為視角,許長青認為,高等教育經濟地理的研究橫跨經濟學、經濟地理學、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經濟學等專門領域,具有其獨特的主體論價值和認識論價值。[1]以歷史地理學為視角,許甜基于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脈絡,分析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初始階段地域分布的階段性變遷特征,探索高等教育發展與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2]以人口地理學為視角,傅凰等從人口結構對高等教育規模、經費、師資和質量的影響以及人口結構對高等教育地區(布局)結構的影響兩方面探討了人口結構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認為高等教育要受人口結構狀況的制約,并對人口結構的變動起作用。[3]另外,陳亞借助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分析功能對中國生源進行了分析。[4]李泓澤等通過對2008年全國各地區高校招生規模、效率的綜合評估,發現中國高校招生規??偭?、增長率和綜合效率均存在著顯著的地區差異。[5]
國外學者同樣十分關注高校發展與地理因素的互動關系。在高校定位方面,有學者在研究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ū霸娛。└叩冉逃w系地理分布的經濟與社會意義的基礎上,認為地理空間不平衡與高校機構類型分布之間具有相關性,高校應當呈現多樣性,盲目升格將產生負面影響。[6]在高校招生方面,有學者圍繞高等教育入學的地理學問題,對于區域人口統計特征、社會空間分化、量具選擇、擴大入學比例、符合時代與利益相關者的政策等進行探討,希冀探索一個能夠反映多元社會、空間和時間特征的高等教育入學新模式。[7]在高校制度方面,有學者探討了確立高等教育政策地理學的重要意義,試圖揭示高校與其所在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關聯性。[8]在高校教育方面,有學者考察美國高等教育多樣性與地理多樣性的關系,并對少數族裔和女性由于地區和背景差異而導致學習差異問題進行了研究。[9]有學者進一步認為高校和課堂是人文地理社會活動的重要場所,與社會發展基礎彼此交織、聯系,應當促進高校地理教育學和批判地理學(critical geography)的有機結合。[10]在高校經濟互動方面,有學者研究了高等教育在創新型城市建設和創新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11];還有學者對特定區域的若干高校進行了比較分析,揭示了高等教育對于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12]
就學科建設而言,高等教育地理學尚處于萌芽階段。據中國知網、Google Scholar檢索結果發現,國內外均未出版高等教育地理學研究專著,也沒有發表專門針對高等教育地理學的研究論文,目前還沒有出現全面系統闡述高等教育地理學的研究成果,許多領域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是,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國內外機構、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們對高等教育與區域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進行了研究,從不同視角對高等教育的地理問題進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積極的研究成果,為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成為高等教育地理學的重要理論與實踐基礎。
二、高等教育地理學的價值分析
所謂價值,是主體與客體之間在相互聯系、相互適應、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互動關系中所產生的效應,既包括客體對主體的效應,也包括主體對客體的效應。[13]同樣,高等教育地理學的價值體現在人―地、高教―區域、理論―實踐等對應要素的對立統一關系中,呈現多元化、交融性和持續性特征。
一方面,高等教育地理學基于人―地的本質關系,反映了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要求。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活動,而高等教育則是人類文明的象征與階梯。雖然遠程教育技術方興未艾,MOOCs(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風靡全球,但是傳統的高校教育模式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高校是知識分子、高端人才的富集地,也是莘莘學子慕名求學的核心場所,承擔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功能,對于地理因素(包括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很強的依附性。同時,高校之“人”對“地”具有明顯的反向價值,地理因子完全浸潤在高等教育的濃郁氛圍中。不僅“地”之物理狀態隨著高等教育的擴張趨勢而發生顯著變化,而且“地”之民主、文明、教化程度也將日益提升。因此,高等教育地理學成為人―地互動關系研究的獨特領域,具有獨立的學科價值。
恩格斯指出:“每一門科學都是分析某一個別的運動形式或一系列互相關聯和互相轉化的運動形式的,因此,科學分類就是這些運動形式本身依據其內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類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這里?!盵18]高等教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的獨立性也同樣具有類似的重要性,因為這決定了該學科的獨立品質。同時,綜合性與傾向性是交叉學科性質的又一特征。具體來說,高等教育地理學具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屬性,但傾向于社會科學;具有理論科學與應用科學屬性,但傾向于應用科學;具有硬科學與軟科學屬性,但傾向于軟科學;具有傳統學科與交叉學科屬性,但傾向于交叉學科??梢姡徊鎸W科的學科性質不能認為是對所謂上位學科的學科性質的簡單繼承甚至混同,這將違背交叉學科的生長規律,扼殺交叉學科的生長空間。當前將交叉學科強行納入某一學科(例如僵化地將教育經濟學納入教育學科,或者納入經濟學科,試圖成為某一學科的子學科)的做法值得商榷。
由于高等教育地理學發軔于實踐領域,是對當前高等教育發展失衡、定位失真、管理失范等諸多問題的現實回應,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同時,理論來源于實踐,又對實踐發揮指導作用,理論體系的創建也是該學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高等教育地理學建設兼具理論體系與實踐體系構建的雙重任務。另外,如果從研究視角來看,可以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從地理學的層面研究高等教育問題,二是從高等教育的視角研究地理學問題。在一定意義上,上述兩個研究方向甚至可以視為“高等教育地理學”與“地理高等教育學”的邏輯分野?!皬膶嶋H的角度看,任何現實的問題都是綜合的,它們并不完全尊重學科的分類。如果將一個現實的綜合性的問題削足適履地放在某一個專門性的學科中進行研究和分析,或者過分強調某一學科的專門性,可能會出現認識上的片面性與失誤。”[19]高等教育地理學研究領域的綜合性決定了其學科性質具有多科性、開放性、復雜性、系統性等特征,因此,需要在理論凝練與具體實踐中予以全面把握。
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中學地理教育應怎樣改革與發展,怎樣進行素質教育,這是中學地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中學地理教育中只有通過改革與發展,才能鞏固并加強其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才能發揮其作用,才能贏得社會的承認,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一、轉變地理教育觀念是發展地理學科的前提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教育的價值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基礎教育的基本職能已經不是使學生簡單地接受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和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須從“以分數為標準,以升學為目的”的傳統人才觀中解放出來。要全面貫徹三個觀念,即面向全體學生的觀念;使學生全面發展的觀念;讓學生主動發展的觀念。這樣才能把學生的智能全面開發出來。從經濟、社會、生態和倫理道德等方面理解和認識人類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及采取的對策。提高全球意識和參與國際交往、合作與競爭的能力,這樣也就升華了中學地理學科的地位,使中學地理學科真正成為新形勢下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基礎教育學科。
二、改革地理教學內容是發展地理學科的關鍵
信息時代的今天,人類從各種媒體接受大容量、快增長的科學信息。知識的更新速度極快,面對這種形勢,中學地理教學內容勢必也要改革,應從系統闡述地理科學知識為主,變為在闡述一定地理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運用知識的方法,逐步形成正確的觀點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在中學地理教學內容上要改變過于“專業化”和“學術化”的傾向和過多過難的地理原理和地理理論,特別是自然地理部分。
目前,中學地理教科書相對原教材來說已經有了很大的變革。知識體系比較完整、新穎,每個單元講述一個相對獨立的內容,每個單元分若干課,每課后面都增加了閱讀材料和活動,豐富和補充了課文知識,設計的活動可以供學生復習鞏固用。在每個單元后面設計了自學園地,在自學園地中有閱讀篇,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可讀性較強的資料,使學生從中悟出一些道理;也有技能篇,圍繞地理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一點有用的技能,如,制作技能、地理數據的表示和運用技能、里外觀察的技能;還有練習篇,根據本單元的重、難點,編制了一些多種題型的綜合課,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內容。教材的這些變革,確實有很強的適用性,貫徹了“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原則,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使學生的智能、思想得到全面開發和培養。
但我認為,地理教材、地理教學的內容還應更多地增加人文地理知識,增加區域地理知識,增加鄉土地理知識,增加現代人地關系,還有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容,使中學地理的核心內容變為使廣大學生了解基本國情,懂得基本國策,理解人類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逐步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三、優化教學手段是發展地理學科的重要環節
受傳統的封閉式地理教學過程的影響,相當一部分教師(當然也受學校條件的限制)還是習慣于教師講、學生聽,堅持“三個中心”,即教師中心、書本中心、課堂中心,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開放式的地理教學過程在于教師應當運用多種教學媒體,通過多種渠道傳遞教學信息。堅持“三主原則”,即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展為主線。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從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實行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以便使每個學生都能接觸到及時變化的教學信息,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機會。這樣使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開發。教師“講”要精,要提示教材本質特征,抓住中心、突出關鍵、理清線索、執簡馭繁。要以講激思、以講尋思、以講解惑,著重講點,即重點、難點、疑點。主要講線,即知識的內在聯系,又要傳法,即思法和學法,力求少、精、活。
四、傳遞愛國主義思想是發展地理學科的宗旨
地理教材內容的改革刻不容緩,形式也需要不斷地改進,進而通過內容與形式的改變傳遞地理知識和愛國主義情感。比如,中國豎版地圖的出現就成了我們維護海洋權益的更直觀、更有力的證據。在原來的橫版地圖中,由于受版面所限,很大一部分島嶼、島礁被忽略。而此次推出的豎版地圖中,南海諸島和陸地的比例尺是相同的。它將南海諸島與陸地連在了一起,在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南海諸島內的主要島嶼、島礁,以及與周邊島國、島嶼、島礁的地理位置關系。使人們直觀地感受到了祖國遼闊的疆域,也真正地感受到了中國土地南北長于東西的事實,也激發了廣大學生的愛國熱情。由此可見,要想真正地發展地理學科,還要賦予它更深層次的內涵;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和人地關系為基本內容的開放式教學,也是廣大地理教師追求的更高境界。希望在今后的地理教學中更多進行這方面的改革與嘗試。
參考文獻:
針對當前中學地理教育的現狀,有必要正確認識和對待中學地理學科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為地理學走出低谷、在未來的學校教育和國家建設中做出應有的貢獻而努力探索。
1 教師隊伍需要穩定
學科的建設發展必須有一批業務能力強、政治素質好、講求奉獻精神的教師隊伍為依靠。在會考形勢下,某些教師產生了困惑,教學工作舉步維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專業思想發生了動搖,進而部分青年教師改行、“下?!保@是可以理解的,卻是要不得的,這嚴重影響了教師隊伍的穩定,為今后地理教育的發展留下了隱患。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全體地理教師要堅定信念,充分認識地理在培養跨世紀人才和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其次,要大聲呼吁,爭取外部環境的改善和領導的理解支持。第三,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 教材改革勢在必行
編寫一部具有超前意識的現代化教材,是振興中學地理教育所必需,現行高中教材已使用了十多年,隨著地理科學的發展和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原教材日益顯示出其局限性。從1993年秋季起,九年制義務教育新教材的使用,使高、初中教材出現了銜接問題。
新教材的編寫要貫穿協調人地關系與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差異性觀點、發展生產要因地制宜的觀點、國家綜合國力與發展潛力的觀點,使學生從經濟、社會、生態和倫理道德等方面理解和認識人類目前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和對策,形成全球意識,培養學生關心天下大事,各國間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觀念,提高迎接21世紀挑戰的素質,升華地理學科的地位,徹底扭轉來自社會對中學地理教育的錯誤認識,使中學地理學科真正成為面向21世紀的、具有極其重要性的基礎教育學科。
3 抓住改革的大好時機
困難與機遇并存,在一定意義上講,擺脫了高考的束縛和壓力,為地理教學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契機。如何抓住機遇,進行新教法的探索,走出一條更加高效、切實可行的路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回首十多年來地理教學方法的使用,主要是圍繞如何應考而進行不徹底的教改,由傳統講授法改為綜合程序教學法、布盧姆目標分類法、講讀議練四字教學法等。均側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能力的培養;側重地理理論而忽視地理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學生多是被動地接受而非主動的求知。針對這種現狀,必須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結合地理學科自身的特點,進行徹底的教改,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1 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樂學。
地理知識具有較強的趣味性,知識領域廣闊,能活躍學生思維,可在導入新課題時設計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的“開場白”。在講授過程中,設疑追索,通過故事情境、教具演示等緊緊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如三球儀的使用、戰爭故事、洋流故事、地理詩歌等能較好地激發學生興趣。
3.2 加強圖表、聲像教學手段的使用。
地圖是地理教學最經常、最重要的教學工具、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觀等特點,是語言文字描述所不能代替的。聲像教學是現代教學必備的教學手段,較之地圖又進了一步,把二者結合起來,能使學習收到省時高效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可采用圖像程序教學法,即每一步都有相應的圖像和聲像相輔,養成讀圖、用圖的習慣,提高使用圖表的能力,突出教學重點,簡化教學難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由樂學到會學。
3.3 加強基本功訓練,提高教學藝術。
“教師既要有理論家的分析、綜合、雄辯之才,又要有藝術家的想象、概括、表現之才;既要有科學家的觀察、實驗、推理之才,又要有語言學家的凝煉、形象、表達之才?!?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目前,正是我們大練基本功、充實自身業務能力的大好時機,這需要事業上的奉獻精神,工作上的吃苦精神,生活上的頑強精神。在地理教學中,豐富優美的語言,簡潔工整的板書,形神兼備的圖表,都需要我們勤練內功,不斷提高教學的藝術水平。
3.4 走出課堂,認識自然和社會。
組織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地理課外活動,是現代地理教學所必需的。可組織學生到野外觀察地形、地質和地貌,觀察星空、太陽黑子、日月食、彗星、測量地理經緯度、組織進行氣象觀測預報、人口調查、土地資源調查、環境污染調查等活動,把課本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提高技能,為今后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4 呼吁考試改革方案盡快出臺
在當前高考指揮棒起決定作用的情況下,學科的興衰與高考制度密切相關。實踐證明,會考有它的合理之處,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指出:“地理科學是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大問題,國家必須重視地理學科,建立地理科學體系,發展地理科學?!钡乩韺W在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乃至全人類生存和發展中的作用為愈來愈多的人所重視,許多有識之士認識到:“21世紀將是地理科學的時代?!?/p>
關鍵詞:高中地理 教學 情感教育 新型師生關系
在高中各科教學中,高中地理教學是師生公認的比較難學的學科之一。高中階段地理學科自身的抽象性以及空間向量和非空間向量在地理地圖中空間思維特點等更加突出,是學生在學習中經常遇到的困難。在地理教學中,如果不予以更多關注,久而久之容易使學生喪失信心,失去學習興趣,進而感到地理課苦悶、乏味,一門非常綜合實用的課程形成“難學-怯學-厭學-棄學”結果,于地理教學的開展極其不利。那么,作為地理教師如何在教學中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已成為能否順利完成學科教學的關鍵。藉此使學生主動、自發地參與到地理教學中。那么,在課堂上是如何激起學生內心的激情,撥動學生學習地理的“心弦”呢?
一、在地理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既有老師的教又有學生的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一種雙向交流過程,既有知識的傳授也有情感的交流。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鼻楦薪逃徽J為是“傳道、授業、解惑”的紐帶,在地理教學過程中,以情動人,以趣激情,貫穿課堂。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精神放松,則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探討問題的熱情和積極性,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主義的思想尤為重要。
在地理教學中,只有重視和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領域,才能從教師的角度了解學生認識學生從而更深刻的了解學情,也只有重視和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領域,才能促使學生“知、情、意、行”等諸多因素得以充分調動,給學生創造一個友愛,融洽的人際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究情感教學藝術。使學生在心平氣和的、心情愉快的情況下進行練習,提高地理教學的整體效益和學生的地理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的自我參與意識。國家義務教育法規定,在教學方面,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同時還須加強情感的交流。事實上,學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師既是“良師”又是“益友”。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打破傳統的師生關系觀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二、情感教育在地理課堂上的運用策略
1、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引導學生的情感發展
作為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中學生具有求知欲強,充滿好奇心的心理特點,教師的素質尤為重要。因為教師的影響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每位教師都應該處處起模范作用,為人師表,以嚴謹的教學態度、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孜孜不倦的精神影響和教育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可能會對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還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該學科的情感及個性品質的形成,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
作為中學地理教師,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實、自我提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墨守成規,只憑經驗辦事,一張嘴巴講到底,而應開動腦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觀點,創造性地進行工作。對教材的處理、教法的設計、教學手法的運用,都應該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地上好每一節課,創設良好地理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底參與地理課堂教學,達到教學教學相長。從而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為他們的榜樣。
2、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師生關系,以情激情
建立和諧、融洽、民主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學生能否參與教學過程,取決于課堂的教學氣氛。在森嚴肅穆的氛圍中,在教師的嚴厲呵責下,學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現他們的個性和靈氣,不可能積極地參與教學、大膽幻想、勇于創新。反之,教師態度和藹、親切、不壓抑、不專橫,熱愛學生,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精神放松,則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探討問題的熱情與積極性。
作為地理教師,我堅守著地理課堂中民主平等師生關系,重視教學相長,不斷學會控制自己情緒,把微笑和激勵帶進課堂,相信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能,尊重他們對地理的看法和觀點。例如:在一次評講測驗卷課堂中,自己對某道題目講評錯誤了而導致改錯成績分數,當時,我立即坦率地承認自己的失誤,并解釋道:“老師不是圣人,我也有許多缺點和不足,需要你們勇敢地指出和幫我改正?!辈扇¢_發、平等、誠實的態度與學生共同研究思考,克服學生缺乏自信或產生自卑的心理,使學生和教師的思想脈搏融為一體,學生的思維就會充分地得到調動,使學生在愉快而和諧、充滿民主的教學氣氛中,激勵思考、勇于創新、不怕露短與出錯,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主動地去獲得地理知識。
3、教學語言應該飽含感情,以情動人
世界上眾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觀,絕大部分不能被學生直接感知,雖然現在多媒體技術已經引入課堂,多少能夠彌補一下這方面的缺憾,但畢竟極其有限,更多的還是要靠教師運用飽含感情的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繪聲繪色地將學生引入神圣的地學殿堂。同時,根據中學地理學科的知識面廣。內容豐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鄉,遠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點,這些廣博的知識對喜歡言古論今,談天說地的中學生來說是有刺激性的。
如高中地理旅游單元的教學中,可以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的教學,展示我國眾多的旅游景觀并配上教師對其聲情并茂的講解,一下就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熱愛主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同時課堂氣氛可能變得更加活躍。
三、結果與討論
由此可見,教師生動、活潑、優美的語言,能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對地理科學的熱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良好的情緒狀態,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形”、“如聞其聲”。這樣,學生就會學而忘倦,樂而習之。
【關鍵詞】學科特色 生活地理 創新思維 交互式教學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111-01
近年來,江蘇高考模式的變更使部分學生認為地理是副科,對地理課不重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化,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是廣大地理教師當前必須深入研究的內容。我認為: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充分挖掘地理學科特色,營造更有“味道”的地理課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真正實現地理課堂教學的“減負增效”。
地理學具有“地域性、綜合性和人地相關性”的特點[1]。新課程改革要求“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一、新課程地理課堂的“地理味”
1.聯系實際,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學理念
地理課的特色在于應用生活實例綜合教學,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學理念,明辨人地關系,解決實際問題。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教材為“藍本”,以大綱為指導,大膽應用新聞事實、生活材料開展高中地理教學,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里氏8.0級地震,透過新聞材料,學生認識了地震巨大的破壞力。每一幅圖片都是一個鮮活的教學案例,對學生產生強烈的震憾。學生滿懷悲傷地探尋地震產生的原因、危害,同時也在思考災害中應采取的逃生措施,讓地理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讓學生真正學習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地理素養。
2.充分利用地圖教學,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知識和技能
蘇聯地理學家巴朗斯基曾說:“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2],地圖包含豐富的地理信息,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圖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而且能幫助學生建立形象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用地形圖分析長江的水文水系特點;利用城市的風頻圖,探究城市的合理規劃;利用人口增長的統計圖,分析人口增長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對策。通過讀圖、析圖、繪圖探究地理問題,培養學習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開放式地理課程是一種面向社會、面向生活、面向全體學生的多層次、全方位的新型課程。教師應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地理課堂教學適應學生自主創新發展的要求。如結合環境問題的學習,要求學生思考“PM2.5和泰興的大氣污染問題”;結合“交通”一節的學習,安排學生探究“我市交通問題面面觀”。地理知識本身的發散性、開放性,正是地理課堂的獨特味道所在,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索與創新意識。
4.以人為本,構建生命意義的大地理教育觀
大地理教育觀要求構建具有生命意義的地理課堂,不僅能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能體會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融洽和諧的關系。今年黃巖島事件后,我們舉行了一次學生演講,主題是“我們的領土——黃巖島”,學生們各抒己見,黃巖島有哪些豐富的資源,地理位置有什么戰略意義,以及透過黃巖島事件看我們中學生地理學習的使命等等。
地理教育還應有利于學生生命的全面發展,包括個體的科學理念、人文素養和合作精神,因此地理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的才能展示和與他人的交流合作提供機會,能體現和諧兼容、共同發展的地理思想。
5.開展研究性學習,形成課內外結合的大課堂教學觀
地理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強調學生的直接參與和親身體驗,把社會實踐與學校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從觀念上走出課堂,切實關注生活,投入社會實際,從社會生活中接受知識,形成地理思維和技能。
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施策略
1.轉變教師角色,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秩序
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基礎。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通過師生、生生、生本之間富有靈性的動態信息交流,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2.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交互式教學設計
交互式教學是一種可以使“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多向互動的教學方法。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以問題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教學更有活力,以實現高效教學。
3.重視過程與方法,給學生以充分的探究機會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提出了“過程和方法”的課程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利用學習的過程化提升學習效果,創造性地構建地理課堂。
4.創新地理教學情景,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
地理課應該把聯系生活、具有教育意義的問題引入課堂, 結合選修課與第二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創新、求異,讓學生接觸各種不同觀點,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逐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
5.重視地理教學信息資源和教學媒體的利用
獲取、加工、運用信息的能力不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學生未來生活能力的組成。教師可以利用地理圖象和多媒體,通過獲取、整理并分析地理信息,幫助學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識和技能,以增強地理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教育部,2003
[2]袁書琪,地理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升,主體參與型教學探索,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初中地理教學活動電教媒體應用地圖在二十一世紀,電教媒體已經不再是教學活動中的新興事物,電教媒體與教師早已成為老朋友。但是,在共同存在的這些年中,仍然有大部分教師不能正確利用電教媒體,大大影響了電教媒體對教學活動積極作用的發揮。電教媒體具有集成性,能夠將圖畫、文字、聲音與視頻進行很好地結合,突破教學重難點。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用電教媒體,會加快高中地理學科的改革步伐,提高其改革效果。
一、調用電教媒體,創設地理教學情境
創設一個真實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前提。特別是在教學改革的今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教學情境創設的重要性。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利用電教媒體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教學情境,通過電教媒體強大的動畫與音像功能,學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地理課本中文字所指。一個真實的教學情境,會讓學生的地理學習抵觸情緒降低,還會幫助學生解決地理學習中的難點,讓學生整合各方面的學習資源,更好地理解文字。情境還能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享受初中地理學習。
比如,在講解《多民族的家庭》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講解一個多民族家庭的故事,讓學生體會到多民族的魅力,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了解我國的多民族文化。教師更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為故事做映襯,呈現一些圖片,播放一些民族紀錄片,都會為學生的地理學習創設真實的情境。在情境中,學生能夠更為深入地理解人文地理知識,提高地理學習興趣。
二、調用電教媒體,實現地理資源共享
將電教媒體課件應用于初中地理教學中,是在地理教學中應用電教媒體的主要渠道。多媒體課件具有許多現代化的表現手法,它的應用,可以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多個感官的作用得以發揮,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但是,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個完美的多媒體課件需要教師長時間地開發與設計,還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改進,每位教師都各自制作課件,會加大地理教學的負擔。為了更好地使用電教媒體,學校要組織學科教師進行教學資源的共享,一起針對教學重難點去開發教學資源,設計教學課件,不斷修正與升級。只有這樣,才能讓電教媒體應用更有實效性,也會促進教學資源的豐富。
比如,在針對《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時候,地理教師可以分工合作,一部分教師負責開發與設計西北地區相關課件,一部分教師負責青藏地區課件。在制作中,教師一起討論,解決難題。在制作完成后,教師互相分享與借鑒,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與水平進行修改,實現高效課件的制作,促進課件的有效使用。
三、調動電教媒體,科學安排教學內容
要促進初中地理課堂達到最佳的效果,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具體學習能力,對教學結構以及教學環節進行有效地調整,讓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地理教學內容包涵了宏觀與微觀知識,也關系過去與未來。合理使用電教媒體,讓重點內容在該出現的時候出現,才能降低學生的地理學習難度。
比如,在講解《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的時候,教師需要從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個角度對相關內容進行講解。教師可以利用電教媒體,將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知識進行整合,穿插在一起講解。當講解到平原地形時,為學生穿插講解因為平原地形而產生的生活方式或者農耕方式等。在課件中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新的知識,加強自然與人文的聯系,會提高地理教學的說服性,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
四、調動電教媒體,加強課堂模擬演示
地理現象在課堂中的模擬演示,是提高初中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有效策略。在電教媒體的支持下,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重點地理現象進行動畫模擬,讓學生在課堂中可以接觸到形象的地理描述,促進學生地理知識理解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講解《海陸的變遷》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利用電教媒體向學生展示二維動畫,讓學生通過大屏幕去了解地理現象,更加形象地去認識海陸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多個感官得到調動,這些地理知識會在學生的腦海中變得更加具體與形象,有利于學生下一步學習相關的地理概念。利用電教媒體,教師對諸多地理信息進行立體化處理,將地理知識融化在聲音、圖像以及文字中,會激發學生思考能力的提高,讓學生的思維運動起來,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地理學習中。在課堂中針對地理知識進行模擬演示,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效率的重要方法。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時代,將電教媒體引入到教學活動中,是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的重要之舉。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正確調用電教媒體,可以加強學生多個感官的調動,讓初中學生在更加輕松與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地理學習,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電教媒體,會讓初中地理教學更快地突破傳統教學限制,促進學生地理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趙康娜,張衛青,崔志鑫,陳強.從地理課程標準看我國初中地理教學方法的發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2,(04):117-123.
[2]王亞平.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與初中地理教學整合應用[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12,(S4):101-103.
[3]鄒勇,嚴志強,黃秋燕,黃植廷.人文地理知識在中學地理中的權重及教學――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為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2,(0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