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
時間:2023-09-07 17:29: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十二五”期間,要繼續完善和深入實施現有各項政策,積極探索新方法、新途徑,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
1 持續增加農業投入
以建立新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和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為目標,不斷加大對農業和農村各項事業的投入支持力度。一是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每年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加大對旱改水的扶持力度,把擴大水稻種植面積作為調整種植結構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末,全縣水稻種植發展到50萬畝以上,全部實行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種植模式,打造出具有饒河特色的水稻品牌。通過預算,50萬畝水稻總產量25萬噸,總產值約6.5億元;同等面積玉米總產量為20萬噸,總產值約為3.2億元。同等面積水稻總產值是玉米的兩倍,由此可見,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是全縣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迫切需要。二是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積極爭取中央省市對我縣農業的項目投資,做到建設一批、申報一批、儲備一批,以項目資金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三是完善工業對農業的反哺機制,統籌工業和農業協調發展。
2 發展現代農業產業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則,深入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工程,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加大農業示范工程建設力度,進一步發揮示范性工程作用,提升實施水平,加大推進力度。重點加強無公害蔬菜基地、東北黑蜂基地、特色養殖基地等基地建設,擴大規模,完善標準,提高效益。依托我縣生態、口岸優勢,以最優的政策、最佳的環境、最強有力的措施,培育壯大具有饒河特色的對俄果蔬出口產業發展,在項目資金、銀行貸款、征地審批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加快黑蜂產業園區建設,改善環境,完善功能,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歷史性跨越。
3 建立完善補貼政策
堅持“多予不取”原則不動搖。增加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標準,完善補貼辦法。大力實施農業生產保險補貼,深入推進農村家電、農機補貼政策,開展新的補貼種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惠及農村農民。加快土地流轉工作步伐,加大對土地流轉扶持力度,以適應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需求?!笆濉蹦?,全縣土地流轉面積要達到70萬畝以上。
4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增加主導農產品科技投入,重點增加農業節本增效、產品加工增值、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高效利用等的投入,不斷提高農業科技的投入水平。加快場縣共建步伐,充分發揮地方和周邊農場在農機裝備、農業科技、動物防檢疫、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方面的資源優勢,促進縣域內經濟、社會事業快速發展,
5 積極推進農產品認證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與其它建設項目同步發展,制定政策,完善相關配套措施,以“生態、優質、安全”作為發展方向,對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無公害農產品施行財政補貼,調整支農資金支出結構,建立對農產品認證激勵機制。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推動力度,建立以市場為本,政府為盾,各方組織協調,形成齊抓共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長效機制;另一方面以龍頭企業為主導,帶動中小企業和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全方位加快對產品認證。
6 全面提高黨在農村的執政能力
抓好當前的農村工作,首要的就是提高黨在農村的執政能力,解決好農村干部抓什么、怎么抓的問題??偟膩碚f,就是應把干部職能和工作方式方法轉到服務上來。一是當好引路人。進一步強化對農民信息服務,幫助農民尋找致富門路,通過網上招商、網絡銷售、信息指導,及時向農民提供市場需求、產銷動態、價格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使農民能夠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克服生產經營的盲目性。二是當好明白人。新形勢下的農村干部不僅要全面掌握新時期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農村工作的管理方法、信息技術、農業科技知識,工業基本知識,還要善于讓農民掌握科學致富的本領。通過典型宣傳、教育培訓、進村入戶指導等多種形式,讓農民也具有先進生產經營理念和較高的農業科技素質。三是當好經紀人。發揮干部信息靈、聯系廣、門路多的優勢,積極為農民抓定單、找銷路,幫助農民把產品賣出去,賣上好價格。四是當好帶頭人。新時期的農村干部首先要會干、能干,會富、能富,才能領導和帶領廣大群眾發家致富。應繼續倡導鄉村干部直接領辦、參辦項目,做給群眾看,帶領群眾干,縣、鄉兩級黨委、政府要為有項目的干部創造條件,出臺專項政策,解決干部的后顧之憂。
【關鍵詞】農村金融體系 經濟發展 金融支持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有較大比重。在我國總人口中農民占有較大比例,農村經濟的發展程度影響和決定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新的經濟形勢下,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資金需求的主體--農民和中小企業戶主,融資渠道狹窄,融資數額有限。資金的缺乏使生產的擴大和生產條件的改善受到阻礙,因此農業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一直未得到明顯改善,農民收入也因此沒有明顯提高。農村金融機制作為經濟發展中作為重要的資本支配手段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遺憾的是我國農村金融制度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遠遠不盡如人意,其范圍、程度和效率仍有待大幅提高。
(二)研究目的
本文將首先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及金融支持的實際作用做深入分析,明確農村經濟發展中各資金需求主體對資金的需求狀況和農村金融體系對資金的資金供給狀況,對滿足需求的政策、制度、措施加以肯定和拓展,針對未能平衡的資金需求對金融供給體系做相應的政策制度調整和完善。本文寫作目的主要有兩個:首先,詳細闡述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現狀和瓶頸,及金融供給體系對其所起支持作用和至今未解決的障礙。其次,對農村經濟發展中未被滿足的金融需求相關原因和解決途徑做具體探討,即對資金的需求和供給兩方面不相匹配的部分做深入分析。
二、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金融體系
(一)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金融體系的現狀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始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對農村經濟政策作了大幅調整,新的經濟政策以事實為依據,更具操作性和靈活性,我國農村經濟因此獲得了較大發展。政府通過市場引導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和農業投資,使我國農業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1978年之后的六年呈現迅速急劇增長態勢,其后則呈現波動式緩慢增長。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態勢并未改變,農民收入并未呈現樂觀的增長態勢,農業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也并未提高。
(二)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增收相關性
關于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與農民收入水平,不同學者都做了相關研究。國外學者對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增收相關性的研究表明金融制度體系的完善通過促進技術進步與創新,對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因為金融市場可以通過提高儲蓄投資轉化水平改善投資效率,從而對經濟增長起著促進作用,有利于促進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現行的金融體系尚不完善,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都存在巨大潛力。改革和發展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挖掘、釋放金融體系作用,強化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力度,對于我國農村經濟增長將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三、構建完善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一)商業性金融
我國的農村金融體系大致由四個形式的金融組織組成: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民間金融組織。作為我國農村金融的基礎,商業性金融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商業性金融重視經營成本,資金效率,風險規避的經營特點決定了商業銀行的市場活力是合作性、政策性和其他民間金融組織無可比擬的。商業銀行的經營特點決定了其經營規模的適度性和對農村經濟發展所起支持作用的不周全性。因為若商業銀行的規模過小則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必然不足,若規模過大則由于其商業性必然傾向于經營利潤更高的非農業經濟業務,如此便失去了其作為農村金融體系組成部分的本義。我國農村金融需求由于地域、歷史背景、經濟現狀的不同而呈現出形式和程度的差異,其滿足應是不同形式金融組織功能相互補的結果。因此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前景應是商業性和合作性金融互補,政策性和民間金融組織共存。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經營的業務范圍日漸縮小,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也隨之弱化。但這并不意味著國有商業銀行在我國農村體系中的地位在逐漸動搖,因為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金融需求的形式和規模必然會不斷改變,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合作性和政策性金融必然難以完全滿足需要,商業性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發展支持作用將起到無可代替的作用。
(二)農村合作組織
從我國當前的農村金融組織構成來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占主要地位。這是由當前經濟條件下我國農村金融需求的現狀決定的。由于我國現階段還處于發展中階段,農村經濟水平還不高,因而金融需求偏向于小額分散的形式,而合作性金融組織的業務形式正好大大滿足了農村中小企業主和農民的融資需求。因此合作性金融組織成為農村融資主體的主要選擇。而且農戶和中小業主的信用狀況和還貸能力相對透明,因此,選擇誠信社員的信息成本較低。在經濟業務的辦理上,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作為農村融資主體的主要選擇,其與業務主體間的經濟業務往來為了解客戶信息提供了方便,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增強了可信度。合作性金融組織的交易成功本相比其他形式的金融大大降低的主要組成部分。
(三)民間金融組織
民間金融組織,指廣大農村經濟主體為滿足融資需求,自發開展和形成的使用非公有經濟成分的資金進行民間經濟融通活動的組織。在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中巨大的資金需求尚未得到滿足,因而在正規的農村金融體系之外出現了彌補其功能缺陷的民間金融組織。在現階段的經濟形勢下,我國農村資金需求主體的融資形式多為零散的小額分散式。這樣的業務對于商業性和合作性的金融組織而言需要花費的成本相對較高,利潤相對較少,與經營原則相沖突,因而難以得到商業性和合作性金融機構的支持。民間金融M織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種不足,遵循了市場需求。就其存在性而言,民間金融組織一直被認為是非正規的金融組織,其積極作用與消極影響一直未得到客觀對待,其運行機制也未得到理性研究。
四、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障礙
(一)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金融支持乏力
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六種主要組成機構是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在該體系中,農村信用社在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占主體地位,但其經營的業務范圍主要包括存貸款業務、結算業務和業務,難以適應新形勢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業銀行作為我國農村和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吸收了我國大部分的農村資本,但近來農業銀行的經濟業務逐漸轉向收益率較高的非農領域,造成農村資金大量外流,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逐漸減弱。
(二)農村金融工具單一,技術手段落后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階段,金融工具創新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在農村,長期以來在金融機構經濟業務中主要使用的是傳統觀的存貸款和結算等基礎類金融工具,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經濟及金融領域的市場化程度較低,加之經濟基礎薄弱,限制了金融工具在農村金融領域的創新,因此農村金融工具的改進不多見。股票、國庫券、金融債券等金融工具的使用在農村很難普及。
(三)農村金融的法律和政策環境尚待完善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行離不開法律的保障。用法律形式維護農村金融市場秩序,規范農村金融行為,防范農村金融風險,是建立健康的農村金融市場的前提。然而相關農村金融組織所實際受到的政策扶持力度卻遠遠現實需要,致使其在農村金融市場上滿足經濟主體資金需求的能力受到影響。更有甚者,為維護自身運轉,一些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經營直接導致了農村資金外流,使農村金融支持狀況惡化。
五、發展我國農村金融的對策與建議
(一)推進農村金融工具創新,增強金融服務功能
在全球化經濟背景下,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完善農村金融功能、市場機制和服務機制提供了契機,金融體系的完善必將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當前形勢下,我國農村經濟需求的滿足程度依然差強人意。因此,不論從現實還是從長遠來看,為了更好的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金融工具的改進在所難免。首先需要積極完善和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大力發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真正做到讓需要貸款的人有款可貸,為農村資金需求者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擴大金融服務范圍,促進和引導各種金融工具的綜合使用,在原有金融工具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新的融資形式,有效的進行資金管理和風險分散。再次,加強政策協調配合。因為農村金融的創新需要相關政策引導城鄉要素的合理流動與融合,為農村金融市場的完善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二)改善農村信用環境,擴大信用范圍
改善農村信用環境,擴大農村信用范圍,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不僅關系到農村金融的穩健運行,更關系農村經濟繁榮和農民增收。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將更多農村銀行類金融機構接入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進一步擴大該數據庫在農村地區的覆蓋范圍。通過加強相關技術培訓,支持更多有條件的聯接得到進一步延伸。其次,提高農村地區銀行類金融機構基層工作人T的培訓。使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在辦理業務時多用、用好企業和個人信息數據資源。最后,加強農村地區征信宣傳教育工作。幫助農民培育信用意識,維護自身信用記錄,提高自身金融素質,享受更便利的金融服務。
(三)優化農村金融支持外部環境
除了農村金融機構自身的問題外,農村金融支持的外部環境對農村金融體系的支農力度也有較大影響。優化農村金融支持外部環境應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發展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在盡力滿足農村金融需求的情況下,努力提高農村經濟主體的信用意識,保持農村金融體系穩健運行,使農村經濟獲得良好發展。其次,通過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推動金融體系逐步完善,調整維護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
六、結論
新形勢下,金融支持在我國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明確了解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現狀并在此基礎上盡力改革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對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通過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和金融支持的力度范圍的分析,認清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形勢,了解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尚待完善之處,并將理論聯系實際,針對金融支持障礙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隨著中國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只有不斷順應新形勢,結合實際改革和完善金融體系,我們才能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七、致謝
通過這次論文的寫作,我對中國農村金融體系有了更加系統的了解,最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現狀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論文的結束,也意味著我四年大學生涯的結束。四年的大學生活不僅讓我收獲知識,也讓我體驗到生活的充實豐富和美好。
在畢業之際,我首先感謝四年教過我的所有老師,感謝他們授予我知識,教我做人的道理。為我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基礎。還要感謝我的母校―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她給了學習的環境和機會,2009~2013的四年里讓我在這里盡情成長。衷心的希望西亞斯的明天越來越美好。其次,要感謝我的同學。是他們教會了我如何與人相處,教會了我要寬容待人,教會了我感恩,是他們與我共同經歷里四年美好的大學時光。最后,要特別感謝周福順老師,他熱心負責的態度激勵著我,他淵博的知識和科學嚴謹的作風讓我敬佩,在周老師的耐心指導幫助下,我順利完成了初稿并最終定稿。所以,在此向周老師表示深深的謝意和祝福!
參考文獻
[1]鄒雪嬌.關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問題研究.東北財經大學.2011年12月.
[2]董杰.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研究.西南財經大學,2004年5月.
[3]江美芳.農村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蘇州大學,2011年9月.
[4]余章炎.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西南財經大學,2001年7月.
[5]馬立珍.農業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研究.中國人民大學,2010年5月.
[6]孫艷英.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4月.
[7]盧婭.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廣西大學,2008年5月.
[8]陳華.我國農村商業性金融發展研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年6月.
[9]LIYan.Aliena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Finance and theInnovation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3(1):68-71.
[10]Jin Ke.Study on New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Jiao tong University.2011.
關鍵詞:信息化;農村經濟;服務
中圖分類號:TP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8-0-01
早在上個世紀,西方發達國家就憑借著其在科學技術上的先進性,大力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利用信息化為農村經濟發展發展帶來了變革,并且通過信息化的普及讓這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村經濟發展生產生活在效率及效益上有了質的飛躍。農村經濟發展是立國之基,我國人口眾多,如何解決吃飽吃好的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民生問題,也是我國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為此,國家在戰略層面上對農村經濟發展做了全面部署,以努力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三化同步”工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發展的中心工作[1]。
一、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的內涵
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的涵義一般認為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皬V義的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是指培育和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并使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發展,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豹M義的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是指以信息網絡為平臺,以農村經濟發展信息服務為手段,通過計算機網絡和廣播、電視、報紙等把涉及農村經濟發展生產的各種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通過發揮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快、覆蓋受眾面廣的特點,及時、高效地傳播給農村、農民,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生產實際提供技術性指導和支持,引導農村經濟發展朝著健康有序的道路前進。
二、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為推動我國農業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已經成為了當前發展農業產業的目標,它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推動著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
1.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有效地解決了農業產業擴展空間有限的問題
眾所周知,農業產業相對其他產業來說,發展的空間相對不大。農產品的需求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小,波動范圍也較小,農產品市場需求量相對較穩定,在需求總量很難再大幅度增長,農業生產要受天氣、土壤等多種自然條件的影響,同時人類自身控制農業生產的能力有限,風險較大,資本投入相對其它行業類比生產率低,回收周期較長,大部分農產品都在銷售運輸過程中需要保質保鮮,而農產品本身受價值低,貯存難、收獲與銷售在時間的拖延等影響,缺乏應有的流通能力[2]。
2.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推動了是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針對目前我國廣大農業勞動者整體科學技術掌握能力不足,對先進的農業生產、經營、技術利用困難(多數農村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在家務農的大部分是由老、弱、病、婦女而組成),受知識、技能和體力等影響,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農業生產成果轉化率不高,從而限制了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的狀況,所以農業生產要在依賴工具性生產資料的傳統基礎上,更大程度上依靠遙控傳感技術、信息網絡技術、智能化控制技術、通信技術等高新技術,大幅提升生產力,著力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3.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是農業科學管理和決策的重要方法
決策的失誤就是最大的浪費,決策就是一個分析、判斷、抉擇的過程,要經過信息收集、信息反饋等過程,從而做出科學、正確的決策。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決策具有復雜性和動態性,用科學的方法武裝大腦,以科學的決策指導現代化農業生產,制定出合理、實用、科學、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決策,從而為農業科學管理和決策提供正確合理的方法,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
三、推進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1.廣泛宣傳,加強重視
增強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領導和工作人員要對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重要性的充分認識。特別是我省可以依托“萬名干部到萬村進萬戶”活動,由各級黨員領導干部以身作則,深入基層,到農村去,到農民家中去進行宣傳,教育和動員。并且利用已掌握的信息技能以拉家常、宣講實例等方式來引導農民群眾主動的提高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建設的認識和學習信息化技能的熱情[3]。
2.通過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宣傳的力度
加快提高農業信息服務對象對信息傳播載體計算機網絡知識的利用程度,組織宣講團送知識、送科技,開展講座、圖片展、科技電影下鄉等措施,進行宣傳,起到帶動示范作用,把“要求農民參加”變成“農民要求參加”,把舊有思想變為新時代思潮,將信息化觀念的種子植根于農村,發展壯大在農民心中,營造濃厚的“學知識、用科技、享信息”的良好氛圍,積極引導農民群眾對信息化、科技化的學習和利用熱情。
3.加大投入、政府主導
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是以信息化為核心,包括高科技、多媒體、網絡化等技術及傳播手段等運用于農業生產中而產生的新型模式,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要充分發揮在農業信息一體化中的帶頭引領作用,要對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制訂科學先進的整體規劃,保證建設資金投入,制定長遠發展規劃,從而又好又快的促進信息化在農業生產中的傳播。
4.統一標準、共享資源
(1)統一信息資源標準化建設,實現信息跨區域、跨平臺、跨系統共享。今后農業信息標準化建設方向主要有:一是制定要制訂統一規范的信息資源收集標準,分類整合各類有效的農業信息資源,逐步規范完善相應制度標準??茖W選定有代表性的信息采集點,并在采集前注重嵌入性和兼容性,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整合及使用。二是要在農村經濟發展信息化硬件、軟件開發上有合理機制,避免各地資金重復利用、人力、物力的流失和浪費。
(2)不斷充實更新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在已有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的基礎上,對數據庫進行擴容和更新,不斷提高數據庫資源的質量。要對各類農業信息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捕捉力,全方面挖掘農業信息資源,并把視野擴展到農業以外的其它領域。積極與國際接軌,把握國際國內相關領域的前沿發展動態,為農業生產各個方面提供必要信息。
參考文獻:
[1]戚國強.國外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經驗[J].農業專家在線網,2005(02).
【關鍵詞】農村金融;農村經濟增長;灰色關聯法
一、變量和數據
1.指標選取。農村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經濟增長和農民收入水平提高兩方面,因此,在指標選取上,本文構建了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兩個研究指標。(1)農村金融發展水平指標。該指標包括2個子指標:第一,農村金融規模子指標:存款規模Y1(%)=農業存款余額/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貸款規模Y2(%)=農村貸款余額合計/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第二,農村金融支農程度子指標:農業貸款規模Y3(%)=農業貸款余額/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鄉鎮企業貸款規模Y4(%)=鄉鎮企業貸款余額/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指標。該指標包括3個子指標:農林牧漁總產值X1(億元);鄉鎮企業增加值X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X3(%)。
2.數據來源。該研究的數據主要來自于2005~2012年
《安徽省統計年鑒》(表1、2)。
3.研究方法。首先,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得出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村經濟增長的相關性,進而分析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表1 安徽省農村金融發展水平相關指標表
表2 安徽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關指標
二、實證過程和結果
1.各因素與序列值。在關聯度分析中,一般稱參考序列為母數列(母因素),比較序列為子序列(子因素)。本文采用的母數列為Y1、Y2、Y3、Y4;子序列為X1、X2、X3(表3)。因為系統中各因素的物理意義不同,選取的指標不具有統一的量綱單位,導致數據的量綱也不一定相同,不利于比較,并可能在比較時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為了使指標之間具有可比性,在具體計算前,需要對數據進行量綱化處理。用初值化法對表3的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使得各指標成為具有可比性的量化值,得到的無量綱化處理結果如表4所示。
表3 各因素序列值
表4 無量綱化處理結果
2.貢獻度分析。根據表4的數據,運用Excel進行灰色關聯分析,得到各計算因素之間的關聯度(表5)。由表5可見,各項指標之間的關聯度處于0.6570~0.8742,表明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密切,但影響效果不同。在此結論下,即可對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進行分析,具體分析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表5 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各項指標關聯度
(1)從縱向來看,X1(農林牧漁總產值)、X2(鄉鎮企業增加值)和農村金融發展水平關聯度相對較高,說明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林牧漁業和鄉鎮企業的貢獻度較大,尤其是對傳統農業總產值的貢獻突出,即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越高,傳統農業和鄉鎮企業增長速度就越快。X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的數據均小于其他兩列,表明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與農村金融的關系相對較弱,即農村金融的發展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的貢獻度低,原因在于安徽是傳統的農業大省,農民獲得的金融支持主要用于發展傳統農業,其農業附加值較低,從而使農民收入的增長效果不明顯。(2)從橫向來看,Y3(農業貸款)與農村經濟增長水平關聯度較高,特別是對傳統農業總產值的貢獻很大,說明我國農村金融體制對農村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農村存、貸款規模與鄉鎮企業增加值關系密切,即鄉鎮企業收入越高,存款規模越大,貸款規模也越大。(3)從最大值、最小值來看,X1(農林牧漁總產值)與Y3(農業貸款)關聯度最大,表明農業貸款對傳統農業總產值貢獻很大,農業發展已成為農民純收入增長的直接原因;X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與Y4(鄉鎮企業貸款規模)關聯度最小,表明鄉鎮企業貸款規模與農民純收入的增長關聯度最差,貢獻度最小。這是由于隨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和國家環保政策的出臺,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明顯下降,從而影響了鄉鎮企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能力。
三、深化安徽省農村金融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對策建議
由于上述研究在指標的選取上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同時在研究中,安徽省農村很多規模較大的非正規金融機構被忽略,因此,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性,深化農村金融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鞏固政策性銀行的金融功能。由實證分析結果可看出,安徽省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的增長有著顯著影響,經濟增長對于金融投資依賴性較大,其金融投資發展空間仍然巨大。因此,安徽省政府應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的投入力度,強化農業政策性銀行對于農村資金和政策的傾斜力度。同時應以目前安徽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為立足點,適當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通過資金的聚集效應,引導社會資本和商業性金融的跟進,以更好的發揮其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
2.完善農村信用社改革。農村信用社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中居于主體地位,是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提供金融支持的核心力量。要增強農村金融的實力,應加快農村信用社的改造和重組進程,提高其競爭力。首先,應給予農村信用社必要的政策性扶持,對農村信用社實行如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資金扶持和利率政策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其次,因地制宜的選擇改革模式,對于安徽省南部農村地區來說,其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農民生活水平均高于北部地區,所以將農村信用社改革為地方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走商業化經營改革模式較為合適;而對于北部農村地區來說,其相對較貧困、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現狀,則應選擇建立具有真正意義的合作金融組織作為改革的方向。因此,應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農村信用社自身的改革模式,而不是“一刀切”,以期實現安徽省農村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
3.引導民間金融發展。民間借貸對農村經濟有著良好的適應性和積極的推動作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正式金融機構對農業貸款不足的缺陷。因此,安徽省政府應鼓勵并提倡合法農村民間金融機構的存在,對其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和規范,使非正規金融逐漸納入正規金融體系,能夠真正提供適合農村發展需要的金融服務,塑造規范完整的農村金融體系,充分發揮其促進經濟發展的支農作用,與正規金融一起共同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參考文獻
[1]張兵,朱建華,賈紅崗.我國農村金融深化的實證檢驗與比較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1(2):105~109
[2]賈風雷.河北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相關性實證研究[D].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2
[3]王瑩,徐璋勇.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8(4):52~55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經濟建設;農村發展;又好又快
現代信息技術在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農村經濟仍然存在農產品競爭力不強、農業產業結構單一以及農業科技水平相對低下等不足。對于這些不足,學者提出了很多建議,如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開發特色產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等,這些建議對解決農業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有著建設性的意義,但對農村經濟發展與現代技術的關系關注不夠,如關于農村的信息資源比較匱乏、信息渠道不夠多。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農民對農產品價格把握不夠準確,不能適時調整農業種植品種,造成農產品積壓,或農產品產量不足,導致農民增收困難,從而影響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因此,很有必要加強在農村全面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信息技術滲透到農業生產、流通、消費以及農村社會、經濟技術等各個具體環節,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從而提高農業效率和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農村經濟活動全面發展,帶動其他方面的進步。
1 國外研究現狀與評述
總結農村地區經濟水平比較高的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可知,現代信息技術在該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賀文慧,楊秋林在云南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網站上撰文,介紹國外農村信息化投資發展模式時,認為農村信息化投資發展主要采用了由國家調控下的事業性運行和商業化運行兩種模式。以事業性運行模式為主導的模式主要是政府進行的公益性投資,提供基礎性的、面向農民的農業科技、市場信息、生產與管理等一整套信息服務體系。商業化運行模式主要是一些大的企業建立的信息服務體系,對于特定的服務內容收取一定的費用。
目前的實施目標主要是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備以及網絡化,從美國農業部網站經濟“研究業務”欄目可以看出,2004年美國56%的農場擁有電腦并接入互聯網,其中20%的用戶通過互聯網購買相關的農業項目,29%的人通過互聯網購買家庭用品心]。在加拿大,廣大農村地區已經建立社區信息接入站點,方便當地居民進入各級政府的電子政務網站和其他商業和服務信息網絡。農民通過上網可以獲得一般性的咨詢服務,還可就一些具體問題尋求相關信息,并向有關專家直接咨詢。日本作為因地制宜發展應用型農業信息化的典型代表,從發展地域農業信息系統人手,由政府撥款,建立起了發達的有地域特色的地域農業信息系統。通過有線電視播放、村內電話、調頻廣播等方式傳播農業信息,并以計算機和多功能傳真等作為補充,傳遞農戶和農協之間的發貨和銷售信息。由于政府不斷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互聯網用戶普及率大幅度上升。計算機在農業生產部門的普及率已達93%,日本政府還在實施一項意在21世紀使所有農民擁有微機的“綠色天國”計劃。韓國的農產品流通信息十分發達,形成了全方位的農業信息網絡,和其它發達國家一樣,政府和公共機構在農業信息網絡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起著主導作用,承擔農村的信息主干網的投資建設,韓國計劃到2010年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到100%。特別是,韓國各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實現了全國聯網。英國也建立了覆蓋全國的農業計算機網絡。
國外比較有代表性的農業網站和相關數據庫如美國農業部、美國國家農業圖書館、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等,提供了很多農業生產方面的信息,如農產品的價格行情、種植養殖技術等,通過相關介紹,農業生產者可以瀏覽相關信息,及時把握市場變化。
美國Doug Rickman等人于2003年提出實施精準農業,解決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確保農產品總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善農產品品質和質量、資源嚴重不足且利用率低、環境污染等問題。而印度Satyaveer Singh提出實施農業行情信息系統(跨數據庫信息系統,專家知識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和在線分布式咨詢功能)、價格預測程序等有助于農業生產者及時了解市場信息,做出決策。In6s Sante-Riveira(2008)等人研究的基于GIS的農村土地探測系統(Rural Land-use Explora―tion System)主要用于土地適用性評估、土地使用區域最優化以及土地使用的空間分布。這些都體現了信息技術發達的國家對信息技術用于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的高度重視。
總體來說,信息技術發達的國家對信息技術在農村的應用方面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主要集中在建立完善的網絡環境和數據庫等信息資源。這些先進的計算機通信網絡和數據庫資源的支持使農業生產者更為及時、準確、完整地獲得市場信息,把握市場行情,及時調整生產戰略,有效地減少了農業經營的生產風險,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從而提高了農業生產者的收入水平。
2 國內研究現狀與評述
過去很多地區建立了農業技術指導站,引進技術人員指導農業生產。對于很多農民來說,當遇到生產上的技術難題時,往往束手無策,將影響一年的收成,技術指導人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予農民技術上的建議與幫助,幫助農民選種及操作,指導農民的生產活動。但是這種傳統的技術指導方式往往會受到信息資源數量和時效性的限制,得到的信息可能不能及時地反映目前農民技術上的缺陷,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彌補這一缺陷。
目前我國省、市、縣三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一些大型農業信息資源庫、知識管理系統和專家系統等也正在逐步完善,以此為基礎建立的農業網點也已經初具規模,例如,農業部1994年建立了“中國農業信息網”,通過“中國農產品促銷平臺”實現農戶之間以及國際、國內各省市之間的農產品信息共享和交換,幫助農民及時了解相關政策、價格信息以及農產品發展前景預測。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的“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于1997年10月開始運行,基礎設施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步。北京大北農集團和農民日報社于1999年共同創辦的中國農網,通過一種綜合信息提供平臺,使農民獲得最新的經濟政策和產品信息。
從1990年開始,科技部通過國家863計劃,組織實施的“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該項目依靠計算機網絡能夠實現遠程直接存取大型數據庫中的信息和共享主機系統軟件資源。建設目標是將通訊、監測、模擬、自動控制和專家系統等多方面的技術有機地結成為一體,綜合地服務于農業生產管理。加上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農業專家決策系統與信息技術系統研究”項目,形成了一批農業信息化平臺技術和產品技術,研究開發了一批服務于農村經濟發展的信息資源數據庫。例如,由北
京示范區組建的“三網合一”的農村信息化體系建設項目,能對現有的農業信息資源進行整合、集成和數據挖掘,形成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依托該庫建設農業網站(三農網),實現互聯網、電話網和無線網的基于同一數據庫的“三網合一”,達到最大利用農業信息資源的目的。張鴻教授(2008)也通過農業經濟產出、農村信息化、農業勞動力投入與農業資本投入的相關分析以及農業經濟增長模型的實證研究,提出了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影響作用。此外,針對農產品生產者面臨的價格風險,我國一些學者提出農產品價格風險預警機制,實現農產品市場風險管理方法的創新。農業部從2005年5月開始,每月定期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系統信息。總體來說,國內已經建成初步的農業網站和后臺數據庫支持,但仍然存在信息更新不夠及時以及沒有全面普及的問題。
3 加強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3.1 有利于推廣現代農業技術
傳統的農耕觀念和耕作習慣嚴重影響了土地的產出率和農業生產效率,大力推廣先進的農業科技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先進農業科技的推廣將會有利于未來農業的發展。典型的如,農業科學院1997年推出的多媒體小麥管理系統,通過廣泛收集與小麥有關的科技知識和科學數據,建立知識庫,提供小麥生長動態、生長潛力以及產量預測等多媒體信息。通過這一信息技術的應用,農民能夠根據科學的數據預測小麥的生長過程,提高產量。此外通過網絡等相關技術,獲得所需要的技術,科學種植和養殖,對提高作物產量和農民收入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傳統的技術普及方式不適用中國農業地域廣、區域性強、生產個體分散的特點,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使農民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使得農村經濟又好又快增長。
3.2 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
目前農產品的競爭力不強,在農產品的種植和加工方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產品生產加工的自動化程度,在流通和銷售方面,引進現代信息技術,大力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活動,用互聯網來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從而達到農村經濟效益最大化。
3.3 有助于暢通農村經濟信息的流通渠道
目前,農村信息的不流暢,導致農產品的滯銷現象比比皆是,不同程度地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基本處于個體經營、小農生產,沒有形成統一的、專業的信息提供、和反饋平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獲取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同時也制約了農民對于信息的熱情。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幫助拓寬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強農民利用信息來增加收入的意識。
4 加強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
4.1 為農戶提供有效信息,增強市場預測和經營決策能力
對于如何有效增強農戶的市場能力,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及時、準確地向他們提供有效信息。不了解市場信息,或依據失真的信息做出判斷,都會導致預測和經營決策失誤而蒙受市場風險。如上面提到的產品地區性過剩以及農產品價格的問題,就是因為不能及時了解供求方面的信息和價格變動、政策變動信息,造成重大損失。減少農產品市場風險,有賴于依靠真實、準確、全面、及時的信息進行預測和決策,因此,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農戶掌握市場、了解市場、提高市場駕馭能力,減少市場波動對農戶生產的影響。
4.2 購置必要的基礎設施以及構建和完善農業網點
國外一些發達國家農業網站的建立以及相關網絡技術的使用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在我國農村中計算機的普及率還很低,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購置必要的基礎設施,農產品價格、供求方面的信息;構建和完善農業網點,及時更新農業相關信息,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使得農村經濟向著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
4.3 加強信息技術的教育和培訓,建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現在農村中農民的信息意識還很薄弱,對信息技術的認識還很模糊,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傳統方式,而通過這些方式獲取信息存在著時效性問題,獲取的信息不能反映最新的實時動態。使用網絡信息技術將把十分復雜的農業技術,以形象、易懂、易學的方式表現出來,網絡以一種嶄新的形式促進農業科技推廣、科技咨詢和農業教育的發展。
4.4 建立農戶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信心。加速觀念更新和信息技術應用進程
在具體實施信息技術工程建設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最典型的是需要購置大量的現代設備、進行信息技術人才的教育與培訓,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戶對信息技術的投入與消費;另一方面,農戶的信息意識不強,對信息技術之于農村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在應用信息技術時會有猶豫心理,造成信息技術應用上的障礙。因此在實際信息技術的應用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農戶對信息技術的信心,加強農戶信息技術的意識,觀念的更新,從而加速信息技術的應用進程,使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5 結束語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影響因素;解決措施
一、農村經濟發展研究的意義
1.農村經濟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科學合理的農村經濟發展策略是引導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農村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后的客觀存在要求農村應該擁有科學合理的農村經濟發展策略。農村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有利于依據農村實際情況作出正確的發展策略,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結構和經營模式的轉變,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意識的改觀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2.農村經濟發展是政府管理的客觀需要
農村經濟發展必須依據科學合理的發展冊落的引導和支持。農村作為我國落后地區,以政府為主體引導農村經濟發展的模式短期不得改變。政府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策略制定的主體單位,必須依據農村經濟發展實際生活情況做出科學合理的經濟發展策略,農村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是政府管理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1.農產品品質較差
目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是,農產品供給由過去長期、全面的短缺轉為結構性、地區性和階段性的過?!薄N覈r產品雖然在產量上呈大幅度增長趨勢,但產品質量長期處于低下水平,導致產品積壓。造成這種現象一是由于人均資源匱乏。二是由于農業科技發展水平滯后。長期以來,我國一直追求農產品產量最大化的技術模式,雖然這種模式隨著社會發展進行了一定的調節。但仍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在中國市場國際化的形勢下。必須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農業競力,而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投資相對不足,己成為影響農業技術進步制約素。
2.農村勞動力過剩
剩余勞動力大都集中在農業和其他傳統產業部門。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問題是勞動力就業問題。近年來,由于一些城鄉企業不景氣,市場需求量降低,農業勞動力回流有所上升。但從總體上看,我國已經開始出現勞動力供給持續減少的趨勢。雖然我國勞動力就業結構發生了轉折性變化,但由于我國勞動力基數較大.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依然嚴峻,尤其是近年來農業和非農業領域出現的資本、技術密集化趨勢使這一矛盾更加突出。
3.農民收入偏低
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從農村本身來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非農產業發展不足、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農民素質偏低、進城就業數量少等都是重要因素;從外部看,農民負擔沉重、農村對城市貿易條件惡化也是重要因素。隨著社會進步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但由于農業生產成本逐漸上升,農產品價格不斷下跌,農業收入增長緩慢。另外,我國的農業發展越來越趨向資本和技術密集。減少了勞動力的投入。而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這就相對減少了農民收入。在現階段.雖然農業物耗率的增長慢于農業總產出的增長。但我國農戶有一半左右仍處于自給自足狀態,不出售或很少出售土地產出品,物耗率的上升使這些農戶的純收人絕對額減少。
4.農村生產性投資不足
農村投資的問題除了資金的限制外.還受到投資動力不足、投資“技術”條件差和投資引誘不足的約束。農民缺乏生存和競爭的壓力,單門獨戶抗風險能力低下。使得農民通過投資來改善生活和生產條件的動力不足。目前,農村地區的交通、通訊、市場條件和新技術的獲得及掌握能力均較差,一些地方政府機構辦事效率低。、腐敗現象嚴重,這都使農村投資者投資欲望降低。
三、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
良好的基礎設施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首要條件。但目前許多農村地方的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電、農田水利等各方面條件還比較差。一是水利設施抗災能力弱,大量的塘堰水庫溝渠等水利設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澇設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險水庫面大,農業抗災能力弱。二是標準化農田比例不高,綜合生產效益低,難以形成農業規模經營。
2.農村集體經濟薄弱。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維護社會穩定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加強村級組織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途徑。以豐順縣為例,據相關統計顯示,目前豐順縣相當部分鎮、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甚至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包袱,不要說搞公益性事業,就是基本的辦公經費也無法維持,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3.現行土地政策阻礙了發展
隨著農村經濟形勢的發展,土地流轉問題成為進一步完善農村經營機制、促進農村經濟運行質量迅速提高的當務之急。機制不完善、流轉行為管理不規范等問題主要包括:一是農產品價格低迷,土地附加值偏低,土地轉包困難大,出現新的耕地拋荒現象。二是土地承包關系難穩定,土地流轉障礙多。一些地方農田水利設施陳舊,抗災能力差,農業生產信心不足,土地承包關系難以穩定,土地流轉不暢。三是短期式承包造成對土地的掠奪性經營,降低土地質量。土地流轉問題明顯存在,不利于農業生產上規模,影響土地使用效率。
4.農業科技的開發應用不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是目前農村農業科技的開發和應用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投入不足,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存在資金困難,基礎設施條件較差;二是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與市場和農民的要求存在諸多不協調的地方;三是推廣方式不合理,成效不明顯;四是農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很多農業科研停留在基礎理論研究上,轉化為實用新型成果較少。
四、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實施對策
1.加大對農村經濟投入力度
政府要采取硬性財政預算政策,保證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充足并準確到位;政府還要使農村信貸管理機制不斷得到完善,加大農村信貸投入的力度,要確定好支農資金的比例和額度,并疏通供應渠道,確保資金及時到位,這樣才能保證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資金啟動。另外加大對農村商貿和農產品加工業的投入,對農產品價格改革不斷深化,使得農產品價格進一步提高,使國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此使農民收入不斷增加,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2.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要想使農業產量不斷增加、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村經濟就必須緊跟市場經濟的變化,不斷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首先要使農業生產多元化,將各種農業資源進行整合并運用到農業發展中去,使各種農產品的產出得以增加。還要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需求生產各種農產品,同時還要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
3.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的農村經濟已具備了推進農業生產適度規模經營的客觀條件,因此,下一步進行農村改革就是圍繞市場和資源優勢發展農業產業化。產業化可以幫助農產品抗御市場風險;可以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可以解決農業比較效益低的問題,從而使農業能持續發展;產業化有利于農業科技的不斷推廣與應用,這種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的,因此,這種產業化必然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而使農業的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周妍.淺談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吉林農業.2011年10期
關鍵詞:村鎮銀行;農村經濟;安徽省
2006年12月,銀監會出臺了《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并首批選擇吉林、四川等六省區進行村鎮銀行試點,隨后將范圍擴大到全國31個?。▍^)[1]。安徽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開始組建自己的村鎮銀行,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銀行業向小微企業、鄉鎮鄉村等薄弱領域傾斜。截至2016年2月,安徽省共成立村鎮銀行66家,基礎金融服務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0%左右,有力地支持了農村經濟發展。
1村鎮銀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理論依據和現實需要
農村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而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村鎮銀行,其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可以起到以下作用:解決競爭不充分、緩解金融供給不足等問題,從而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繁榮[2]。村鎮銀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具有以下理論依據和現實需要。
1.1理論依據
1.1.1金融抑制理論金融抑制理論是由麥金龍于1973年提出的觀點,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原因不僅是由于資本的缺乏導致的,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資本市場固存的扭曲現象使得資本利用效率不能充分發揮,從而不利于經濟增長[3]。整體經濟狀況的好壞決定了金融的好壞,而金融又會對經濟發展起到相應的反作用。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會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然而,由于受到歷史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金融抑制現象在農村經濟發展中還普遍存在,機制、方式和體制都成為了阻礙金融支農的壁壘,使得服務三農的效能無法充分發揮[4](圖1)1.1.2小銀行理論發展經濟學家認為,有怎樣的經濟結構,就應當有怎樣的金融結構,這樣才能降低服務成本,實現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國內外研究也表明,銀行所提供的服務與其規模有一定的關系,在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等業務上,小銀行的指標都要高于大銀行。同時由于服務成本較低,小銀行也更加傾向于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所以村鎮銀行作為“小銀行”可以為小微企業和農村發展提供更大的金融支持[5]。
1.2現實需要
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下,農村區域內部差距明顯,經濟發展基礎薄弱,主要以單一的農業和畜牧業生產作為農戶重要經濟來源,農民增收渠道單一,綜合生產能力較弱。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無法得到足夠的金融支持,不能滿足三農生產對于資金的需求。農村現有的金融機構明顯存在著“非農化”傾向,農發行、農信社和郵政儲蓄向少數企業集中貸款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農戶貸款覆蓋面偏低[6]。由于這種金融瓶頸的存在,抑制了農村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使得農村居民收入增加緩慢。
2村鎮銀行在安徽省的產生及對農村經濟的支持現狀
2.1安徽省村鎮銀行的產生及發展
隨著國家逐步放寬農村地區金融準入門檻,不斷擴大農村金融供給,安徽省也抓住機遇成立自己的村鎮銀行,以期能夠形成覆蓋面廣、類型多樣、效率較高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斷緩解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7]。在這里以安徽省最先成立的兩家村鎮銀行作為范例,即長豐科源村鎮銀行和鳳陽利民村鎮銀行,他們的成立對安徽省農村經濟的發展會起到很大的帶動作用。2.1.1長豐科源村鎮銀行2008年2月2日,安徽省第一家村鎮銀行長豐科源村鎮銀行掛牌成立,其注冊資本為1億元,標志著中國銀監會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試點工作在安徽省結出第一粒果實。長豐科源村鎮銀行將秉承為“三農”服務的宗旨,按照現代金融機構管理要求,完善公司治理,強化內部控制,提高服務水平和人員素質。同時加強風險控制,提高支農力度,確保支農質量,在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上做出貢獻。2.1.2鳳陽利民村鎮銀行2008年4月28日,安徽省第二家村鎮銀行鳳陽利民村鎮銀行在鳳陽縣府城鎮掛牌開業,注冊資本為4100萬元,擁有各類員工19人。該行的市場定位是為小微企業、農民和個體工商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每年支農貸款的比例占總貸款的比例都會不斷增加,同時也會將服務范圍延伸到周邊集鎮。該行將與地方政府在農業開發、衛生、扶貧、教育等方面形成互動,逐步提高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覆蓋面,強化對農業的信貸支持,提升金融服務水平。
2.2村鎮銀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建立村鎮銀行的初衷就是要增加農村金融供給,使得農村金融機構網點的影響范圍得到擴大,減少農村金融抑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實現普惠金融[8]。村鎮銀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如下。2.2.1提高了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由于農業具有天然弱質性,農戶在貸款時很難提供抵押品,使得農村金融業務成本高、風險大且收益低,導致農發行、農信社以及郵政儲蓄紛紛減少在農村地區的金融網點。而村鎮銀行的設立恰巧可以彌補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空白。截至2015年末,安徽省銀行業基礎金融服務覆蓋行政村15049個,其中網點覆蓋行政村6123個,各類電子機具(含ATM、POS、轉賬電話和自助服務終端)覆蓋行政村14176個,其他方式覆蓋行政村3196個,大大提高了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2.2.2增加農村地區金融供給,滿足小微企業和農戶融資需求增加農村地區金融供給本來就是村鎮銀行設立的目標之一,村鎮銀行可以吸收農村地區閑置資金,調節資金余缺,利用自有資本和中央銀行再貸款支持“三農”發展[9]。同時在貸款利率和抵押條件上給予小微企業和農戶以政策優惠,使得更多需要資金的企業和農戶可以得到資金支持,滿足他們生產和生活需要。2.2.3初步形成了有效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20世紀90年代末,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紛紛撤銷縣及縣以下金融機構,同時收縮其在農村的機構和業務比重。最直接的后果則是農村金融服務長期缺位,農村金融市場競爭不充分,使得農民和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加大。而設立村鎮銀行則有助于優化農村金融環境,擴大農村資金供給,形成有效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10]。
3村鎮銀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村鎮銀行作為一種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在擴大農村金融供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很多的作用??墒谴彐傘y行成立時間短、服務渠道單一、偏離目標定位、內部控制不完善等問題依舊很突出[11]。具體來說,村鎮銀行在發展中存在以下問題。
3.1偏離服務
“三農”目標,非農化傾向嚴重服務三農、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是村鎮銀行成立的最初目標,而村鎮銀行在本質上仍然屬于金融機構,盈利是其最內在的追求[12]。農業作為弱勢產業,存在著投入大、產出小、風險大的特點,導致村鎮銀行在農戶的貸款中出現“惜貸”現象,不愿意過多的貸款給農戶,而偏向于將資金發放給經營狀況比較好的企業。這就導致需要資金的農戶無法籌集到所需的資金。此時的村鎮銀行充當的卻是“抽錢機”的角色,無法真正服務于“三農”。
3.2服務方式手段單一,資金來源缺乏保障
目前村鎮銀行主要通過直接發放貸款的方式為農戶提供資金支持,貸款過程中對抵押品的要求也十分嚴格,并且主要以中短期小額貸款為主,無法滿足具有中長期貸款需求的農戶。并且村鎮銀行由于受地域和國家政策規定的限制,使得其存款規模和存貸利差偏小,不利于增加盈利水平和擴大貸款業務,導致村鎮銀行服務三農的功能得到限制[13]。
3.3信用控制機制不完善,抗風險能力弱
由于村鎮銀行尚未加入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和結算系統,使得村鎮銀行在貸款過程中對農戶的信用考察比較困難,很多時候都是“人情貸款”,加大了貸款成本和貸款風險[14]。而農村信用環境不容樂觀,部分農戶認為在村鎮銀行貸款可以先不用考慮歸還而產生道德風險。同時村鎮銀行在結算上必須通過發起行作為結算中介,這嚴重影響了村鎮銀行的效率[15]。
4提升村鎮銀行服務水平的對策建議
4.1加強政策支持,堅持服務
“三農”基于村鎮銀行功能的特殊性,國家應允許村鎮銀行結合當地資金供求情況、農戶信用情況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選擇合適的存貸款利率,保證村鎮銀行在滿足自身生存的同時也能服務于“三農”,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也可以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
4.2創新服務方式,加大融資力度
村鎮銀行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開發不同的金融產品,提高整體金融服務水平。創新服務方式,開辦諸如代客理財、代銷保險、黃金等中間業務,增加盈利能力。人民銀行也要給予村鎮銀行相應的支農再貸款支持,并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在稅收方面提供政策優惠等。
4.3加強信用控制,提升抗風險能力
人民銀行應盡快將村鎮銀行納入征信系統和結算系統,提供必要的征信服務,降低其在貸款過程中的信用風險和貸款成本[16]。村鎮銀行也要加強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加大引導和監管力度,確保村鎮銀行合法、合規、穩健運營。5結束語村鎮銀行是安徽省農村經濟以及三農事業能否快速發展的關鍵,當前安徽省村鎮銀行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依然存在市場定位不明確、資金來源缺乏保障、風險控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只有解決了當前村鎮銀行存在的不足,才能使其更好地為整個金融市場服務,促進三農事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傳華.村鎮銀行制約因素與發展路徑選擇[J].中國國情國力,2012(5):20-22.
[2]陶勁.新農村建設期待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0,24(5):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