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識
時間:2023-09-07 17:29: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生的生物科普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高中生物 興趣培養 生物學習 培養方法
愛因斯坦曾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睂Ω咧猩飳W習來說,只有充分激發高中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調動其學習的自覺性,發展其創造能力,最終提高其學習效率,并取得優異的成績。如何激發高中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是每一位生物老師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1.高中生物學的學科特點及對高中生學習的影響
1.1生物學知識具有邏輯性。
高中生物學習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其知識點之間有著很強的內在聯系和邏輯,如:前幾章細胞方面的知識的學習是生物系統知識的鋪墊,學習時必須挖掘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與區別,僅僅依靠短期的記憶是無法有效掌握生物知識的,而且很容易產生混淆。部分學生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妄圖短期內記住生物學的知識點,造成學習困難,不利于學生對生物學習興趣的培養。
1.2生物學知識具有抽象性。
生物學的知識源自于實際生活,其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沒有看到直觀、具體形象的時候理解概念往往比較困難,因此學生在學習課本上的知識的同時,必須進行一些生物實驗的操作,或者通過視頻、模型、多媒體模擬等手段,將學生抽象的生物概念具體化,才能使學生掌握生物知識的,而僅僅靠課本上的陳述和圖片展示是無法使學生充分理解生物知識點的,更無法對其產生興趣。
1.3生物學知識具有實踐性。
生物學知識通常來源學生周邊的生活,學習的時候,必須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將知識點與學生周邊的生態環境相結合,用自己生活中的事例理解生物學知識,而不能僅靠對生物課程知識點的孤立死板記憶。因此,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索,是培養學生生物學習興趣的重要條件。
2.現代高中學生學習特點及生物學習興趣的影響因素
2.1現代高中學生的學習特點。
2.1.1善于利用現代化的工具
受到網絡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現代高中學生相對于以往的學生更喜歡利用現代化的媒體工具(如:網絡視頻,虛擬技術等)進行學習,也很會利用搜索引擎等方式查詢學習的知識點。在遇見問題和困難的時候,能夠自主利用新技術查找自己需要的答案。
2.1.2喜歡以更直觀的方式了解知識點
相對于以往高中生通過文字敘述的方式了解知識點,現代的高中學生更喜歡通過視頻、模型展示等較為直觀的方式了解知識點,他們更喜歡直接觀看生物系統的動態模擬過程,如:在展示植物光合作用的時候,通過動畫展示更能吸引其注意力,促進其理解知識點。
2.1.3學習意志力較弱
現代部分高中學生的學習意志力較差,首先表現在不能正確對待失敗,在一次失敗后(如:某一次小考失敗)就會喪失信心,從而對生物學習失去興趣。其次表現在不愿意花費時間解決困難,在生物學習過程中只要遇到困難,就試圖通過網絡查找或詢問周邊人解決問題,而不愿自行探索解決。
2.2高中學生生物學習興趣的影響因素。
根據有關調查看,高中學生對生物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其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2.2.1學生生物探索的實踐機會較少
受生活環境的影響,高中生接受生物科普教育的機會并不多,大部分城市的高中生在成長過程中因為生活環境的限制很少有機會接觸大自然,自然無法自發對生物進行探索。此外,學生的家庭不重視進行生物科普知識的教育,因此,學生在學校正式學習生物學知識前基本上沒有機會培養生物興趣。
2.2.2學生學習壓力的影響
受到高考壓力的影響,學生進入高中后每天都要面臨大量學習任務,必須將大量的課余時間用在各種科目的學習上,幾乎沒有剩余時間自發進行生物方面的探索,因此,無法培養對生物學習的興趣。
2.2.3生物學習困難的影響
學生的生物學習成果會對其的生物學習興趣產生影響,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意志力,在面對學習中較難理解的知識點時候退縮不前、不求甚解,無法正確面對學習期間的挫折,消極對待失敗,在學習生物時候產生了“恐懼感”,對生物無法產生學習興趣。
2.2.4生物教學因素的影響
生物的教學情況對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有較大影響,首先體現在學生與生物老師的關系上,如果學生與生物老師能夠建立良好的信賴關系,則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其次表現在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方法上,有調查顯示,生物學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有重要的影響,如果教師教學生動,教學手段多樣,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2.5對生物學習的重視程度影響
部分學生在對待生物學習的態度上并不端正,不重視生物課程的學習,始終將其放在“副科”的位置,因此缺乏對生物學習的主動性,導致其在學習過程中聽講隨意、課后不復習、實驗操作不規范等問題。錯誤的學習觀念直接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低。
3.新媒體條件下提高學生生物學習興趣的方法
在高中階段,由于學生學習壓力大、任務重,所能利用的課外時間短,通過課外科普以激發高中生生物學習興趣的效果是有限的,因此,高中學生生物學習興趣的培養應當主要在課堂上,通過現代高中生喜歡的授課方式提高其生物學習興趣,具體方法如下:
3.1利用新的媒體技術展示生物知識點。
新媒體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生物課教學形式更加活潑,通過視頻、虛擬技術、動畫等技術,將生物的結構、生態演變過程等動態地展示出來,能夠使學生直觀了解生物學的知識點及它們的邏輯關系,尤其是幫助學生理解部分抽象難懂的概念(如:細胞能量供應中酶的作用等),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符合現代高中學習的特點,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范圍內學習知識,避免單純的講解給學生的枯燥無味感,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3.2增加生物課程實踐,促進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探索。
生物知識來源于生活,促進學生進行生物實踐,使學生充分參與到實踐操作中是提高學生生物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學生可以兩種方式參與到生物知識的實踐探索中,一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引用與顯示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將生物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并鼓勵學生利用所學到的生物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例如,在講“遺傳”一章,可以通過基因遺傳知識分析某個同學的父母外部特征說明該同學所出現的身體特征,并鼓勵學生通過了解自己家族的歷史分析自身特征產生的原因,從而加深對遺傳基因知識點的印象,并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二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實驗,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課堂實驗是高中生進行生物實踐的有效手段,通過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不僅有利于學生鞏固課堂知識,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
3.3講究授課藝術,通過活潑的課堂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實踐證明,如果教師在授課時能夠運用生動風趣的語言,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就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好奇,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授課藝術上應注意三個方面,一是設計精彩的課堂導言,課堂導言是向學生說明本次課所要講的內容,是引起學生興趣、吸引學生聽課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設置疑問,選講故事和鼓勵討論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營造學習氛圍,從而強化學習效果;二是利用學生的求知心理,在講授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探究知識的心理,讓學生在進行知識探索過程中理解知識點,而不應讓學生直接獲得知識,通過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探索,有效激發學生興趣;三是運用幽默的語言,高中生物教材內容比較抽象枯燥,教師如果通過幽默的語言,將知識點經過形象化處理,使生物課程講解變得生動有趣,就會有效提高學生興趣。
3.4積極改善生物學習困難學生的負面情緒,改進其學習方法。
教育學的研究顯示,良好的自信心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會遇到挫折,并產生負面情緒,在這個時候,教師不應當采取批評態度,應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適當鼓勵、表揚學生,讓學生盡早擺脫因為挫折而產生的負面情緒,重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幾乎所有教育家都認識到興趣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興趣是學生生物學習的重要因素。學生只有有了學習興趣,才會愿意學。只有不斷鼓勵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取得最佳效果。生物教師要在不斷積累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方法,通過各種教學手段最終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周杰.高中生物學習困難的歸因分析及對策研究[D].山東:魯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5:1-30.
[2]王軍龍.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成功(教育),2010(11):116.
生態教育 生物校本研究 生態環境
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國基礎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課程改革沒有融入到學生的生活實踐中的問題,為此校本研究的開發與實施應運而生[1]。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延安青少年來說,他們見證了延安退耕還林以來家鄉的變化。本文以延安生態環境為背景,開展了高中生物校本研究,旨在從小培養學生綠色生態意識和生態文明素養。
一、生物校本研究開發的生態背景
延安是黃土高原上一塊貧瘠的土地,曾經戰爭的破壞與不合理農耕使延安境內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極度脆弱。1999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在延安視察工作時,看到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大西北風貌”時,提出了“退耕還林、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十六字治理措施。近年來,延安植被水源涵養能力不斷提高,區域年均降水量增加,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顯著提高,春季沙塵天氣明顯減少。如今的延安已經脫去了曾經的黃裝,換上了嶄新的綠衣。生物教材內容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以延安退耕還林為生態教育主題進行生物課堂教學成為校本研究的主要方向與研究內容。
二、生物校本研究開發的資源分析
1.環境資源
延安三山環二水,萬花獨一秀[2]。延安市區幾所高級中學地理位置均位于國家森林公園范圍內,不論哪所學校均具有以退耕還林的生態環境為主題的生物校本研究資源。延安市寶塔區第四中學地處“三山環二水”的南川河流域范圍,與萬花山風景區緊密相連,具有豐富的校本研究開發的環境資源。
2.教學資源
延安市寶塔區第四中學已逐漸形成以校本研究為主,打造特色的教學氛圍。學校內部教師有學科間的交流“互助會”,形成了教師資源共享、教學研究共同探討的師資團隊。
三、生態教育主題的生物校本研究內容
根據延安生態特色和學校實際,以中圖版高中生物教材編排順序為序,結合學生興趣,遵循校本研究內容的高效性、科學性、適宜性、現實性等原則,確立了六個課題。
四、高中生物校本研究開發實施過程
1.熱愛生物,熱愛環境
本階段針對高一新生,重在培養學生熱愛生物、熱愛環境的理念。學生對生物內容的學習有時只偏執于課本,在學生對生物學習產生一定興趣后,教師適時組織學生進行延安退耕還林的主要樹種類型的調查。許多學生的家長是退耕還林工程的建設者,學生與家長的溝通交流,不僅有助于加強學生對于延安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也增進了家長與學生的學習型關系。
2.熱愛生態,綠化環境
本階段針對高一學生,重在培養學生熱愛生態、綠化環境的理念。如教師帶領學生在綠化工作者幫助下,一同完成樹木種植。在種植樹苗的過程中向學生傳授種植樹苗的知識,灌輸保護樹苗的意識,引導學生觀察植物與植物之間、植物與無機環境之間、植物與所在區域的動物與微生物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學習生態系統的內容。培養學生傳承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的優良品質,使學生將生物學習變為一種生活習慣。
3.激發興趣,拓展視野
本階段針對高二學生,校本開發以選修課為主,以科普知識形式進行,重在激發興趣,拓展視野。如在學校劃分區域內種植“五年牡丹花苗”,在牡丹花開時,恰逢教學內容學習選修一《植物色素的提取與分離》一節,組織學生選取自己栽培的新鮮花瓣,在生化實驗室內進行植物色素的提取與分離。這既增強了學生的協調組織能力,又加強了生活實踐與學科學習的聯系。學生進一步理解細胞的多樣性演繹生物多樣性的真諦,進而得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為: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以學生接觸的校園環境為主要脈絡,將校本研究的開發與教學過程進行拓展與升華。
五、校本研究開發的學業評價
我們以2008級和2011級學生入學的基礎學業水平成績為參照,在課堂觀察與測試考查的基礎上,以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考核標準對校本研究開發的結果進行測定。將兩屆學生從高一到高三的生物學科的每一學年相同試卷的平均成績及最終高考滿分率進行對比。
隨機選取兩年級15個班,每班50人進行spass方差分析(P
六、校本研究開發實施反思
1.凸顯課程特色,體現教育實質
高效課堂不能是形式的高效,實施校本研究教育可能會拉長教學過程,但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教育,是為學生今后生活奠定基礎的教育。生物教材內容有許多與生活聯系密切,立足一個個小課題,構建和豐富學科校本研究體系,結合學校資源和社會資源進行校本研究開發與實施,顯示課程改革特色[3]。在建立學生學習主體的主線下,強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的主動參與性,培養學生多看、多問、多想、多干。
2.創建校園文化,促進學生成長
任何一所學校都有特有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底蘊。生物學科校本研究加強了學校對學科教學實施的指導權,提高了自身校園的辦學特色與教學水平[4]。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大本營,學生的個性成長是學校的主要宗旨,生物校本研究開發是一種個性化的課程定制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身切感受知識的精髓。
3.提高教師素質,提升辦學水準
生態教育主題下進行的生物校本研究開發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實現課程雙邊活動的中間者,課程是否能有效實施,某種程度是由教師參與決定的[5]。傳統觀念認為,教師只是課程開發的接受者而不是參與者,教師自身缺乏課程開發的動力,最終教學目標的實現也是形同虛設。相信隨著校本研究的深入進行,將大大激發教師教學熱情,體現出教師主導地位。
參考文獻
[1] 李臣之,王虹.“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樣態與深化路徑[J].教育科學研究,2003(1).
[2] 曹榮.關于校本課程實施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5).
[3] 黃文芳.校本課程開發:一種生態的觀點[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6).
廈門三中把科技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和形成辦學特色的有效載體。學校每年撥出專項經費用于教師參加科技教育校本培訓,添置科學器材。校園文化和環境建設營造出濃厚的科普教育氛圍;把形式多樣的科技教育活動滲透于課堂教學中。其中機器人制作成果尤為顯著。
廈門三中;辦學特色;科技教育
廈門三中毗鄰廈門國家火炬高新區(科技園),是一所具有歷史文化底蘊、充滿現代文明氣息的省二級達標學校,迄今已風風雨雨地走過了九十個春秋。“英雄小八路”“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郭沫若題寫校名,這些打上時代烙印的一個個榮耀,曾讓無數三中人感到驕傲與自豪,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自強不息、奮發有為。
伴隨著特區建設的風起云涌,沐浴著課程改革的和煦春風,廈門三中在課改的浪潮中,櫛風沐雨、激流勇進,走出了一條以“科技教育”為載體的辦學特色之路,使這所歷盡歲月剝蝕的老校,如今更煥發青春活力、蓬勃生機!
學校的發展在于改革,教育的生命在于創新;“以教學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教育求發展”,這是幾代三中人的共識和睿智。作為一所福建省行知實驗學校和廈門市陶行知研究會所在地的廈門三中,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的思想和“做中學”的教育理念早已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之中,并為學校的發展和創新起到引領作用。長期來,學校沒有步重點中學發展的后塵,也沒有重蹈一般中學發展的老路,而是根據自身實際和生源特點,開創出特色辦學的新路,讓陶行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創新教育思想在這里得到精彩的演繹。
廈門三中歷來重視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工作,把科技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和形成辦學特色的有效載體,努力構建科技教育與課程建設的有機融合和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發展的科技教育工作機制,培養創新型、實用型和復合型的人才。學校把科學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把科學態度、科學方法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把科學行為習慣細化到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中。提出了“科技教育課程化,科技教育課題化,科技教育社區化”的工作思路,形成了“科普氛圍顯性化”“科普資源社會化”“科普活動經常化”“科普教育具體化”“科教特色科研化”的科技教育特色。全方位開展科技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拓寬學生的發明渠道。
為了確??萍冀逃顒拥捻樌_展,使之經?;?、正?;?,廈門三中每年撥出專項經費用于教師參加科技教育校本培訓,選派優秀的科技輔導員參加各級各類科技活動項目培訓。同時耗費巨資購置科普讀物,添置科學器材,完善科技教育設施,充分滿足學生開展科教活動的需要。此外,學校還在實驗樓、圖書館開辟科普畫廊、數字化探究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電子制作活動室等科技教育陣地。通過科普專欄、校園廣播站、校園網絡平臺宣傳科普知識,還經常組織師生參加市社科聯的科普活動,普及社科教育。為了讓科技教育更直觀、更形象,更有針對性,廈門三中還因地制宜,利用學校后山的閑置空地建起了“地理園”和“生物園”,成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活動基地。園區環境優美、綠樹成蔭,精美的地球儀、立體的地圖及各種植物相映成趣、相互點綴,組成了一道道美麗的自然景致與人文景觀。在天然的石頭上鐫刻了著名書法家葉水湖的墨寶,讓整個園區不但富有實用性,而且頗具觀賞性。身臨其中,仿佛置身于科普之天地,知識之海洋。
廈門三中的校園文化和環境建設也營造出濃厚的科普教育氛圍。學校每年舉行一次“防空、防震、防火”等綜合性突發事件緊急疏散演習,讓學生親自操作、使用消防器材,學習發生火災時的自護自救方法。學校還結合師生的年齡特征及工作狀況進行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成立了科技協會,聘任熱心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本校教學骨干、集美大學教授、區科技工作者、社區科普志愿者擔任科技輔導員,在他們的傳授和帶動下,學校的科教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有聲有色。學校成立了“機器人制作”“電子制作”“網頁制作”“微博制作”“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數、理、化、生”等學科科技興趣小組,開拓科技教育的空間。
作為全國教育可持續發展成員校、示范校和福建省級綠色學校的廈門三中,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這里得到很好的詮釋和驗證。學校是廈門市節水單位,教室用的都是新型的節能燈,通過科技教育培養了師生的節能環保意識。2006級的高中生陳嘉玲、陳思毅、童博利用課余時間,耗時10個月從事《善待廈門市市鳥白鷺,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廈門白鷺與城市發展關系調查及對策研究》的課題研究,引起廈門各大媒體的關注和報道;2007年登上了在北京舉辦的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第三屆可持續發展教育(ESD)國際論壇,用英語進行了精彩的演講,反響熱烈,好評如潮。
教育不是重復,而是創造。廈門三中領導和老師深刻地意識到:課堂教學不只是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因此,學校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挖掘課程優勢,優化資源組合,把形式多樣的科技教育活動貫穿、滲透于課堂教學中。學校設立歷史科普展板、舉行社科小論文比賽、制作小地球模型、“祖國在我心中”拼圖比賽,學生動手制作“會上坡的圓錐”、學無涯電子百拼,探究數碼相機速度,組裝分子模型和萌發實驗探究競賽,廈門市常見魚分類、葉脈書簽制作等活動;以及電腦設計比賽、機器人制作講座,還將學生優秀結題報告98篇編印成三冊高中生《研究性學習成果》。學校研究性學習內容豐富,參與學生廣泛,學習熱情高漲,科技教育之花開滿整個校園,三中已然成為繽紛的科技百花園。在推進新課程實驗的過程中,廈門三中全面實施、積極開展科技教育活動。學校研究并開發了《智能機器人的制作》《動漫制作》《生物科學與健康》《航天與物理》《汽車發展史與物理知識》《化學發明與發現》《攝影技術與攝影藝術》等幾十門與科技教育有關的校本課程;并結合學科特點,撰寫、編印了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方面的科教校本教材,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從而使學生對科技教育乃至課堂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如果說各個學科的科技教育如同校園里競相綻放的花朵,那么,機器人制作就是這些眾多花朵中的奇葩。從2005年開展機器人制作活動以來,經過師生們的努力拼搏,機器人制作水平已經躋身于全國機器人教學教育的前列。學校選手在許多競賽項目中屢屢摘金奪銀,載譽而歸。在2005年—2008年“廈門市青少年電腦機器人競賽”、2005年第四屆至2009年第七屆“福建省青少年機器人競賽”、2007年第七屆至2008年第八屆“全國青少年電腦機器人大賽”、2006年“德國青少年機器人世界杯大賽——中國華南公開選拔賽(RCJ)”、2008年“國際機器人奧林匹克競賽(IROC)”中,獲得全國獎項24人次,省級獎項89人次,市級獎項135人次。2008年12月,沈培均、肖國棟同學榮獲“中鳴科技進步獎”;何穎、鄭曉東、葉強同學獲廈門ABB有限公司獎學金;朱雷同學因在機器人領域取得了優異成績,被紐約州立大學FREDONIA錄取,就讀計算機科學系,并獲得每學期3000美元的獎學金。尤為可喜的是,沈培均、肖國棟、陳宇暉、王敏池四位同學因機器人制作方面的特長而榮獲“福建省小科學家”。而今,機器人制作與教育,已成為學??萍冀逃械囊淮罅咙c和特色品牌。
每年12月份舉辦的科技節活動是廈門三中科技教育的特色展示,學校搭建了一個個科技活動的舞臺,讓學生放飛思想、大膽設想、縝密求證、科學演繹,探究生活中的科技奧秘。學校將“科技、趣味、體驗、思考”融為一體,把科技教育與課堂教學、科技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特別是以“科技魅力,炫動你我”為主題的校園科技節更是為學校的科技教育錦上添花。一幅幅學生的科技手抄報、美術科技幻想畫作,讓學生目不暇接;上千條的學科謎語引來學生競相爭猜;“數獨游戲”“達芬奇密碼拼圖游戲”使學生大飽眼福。“機器人行走定點競賽”“機器人智能尋軌”“人形機器人展示”更是吸引學生的眼球。廈門市科技館也在學??萍脊澤喜拣^,讓數字進校園,使學生感受到現代科技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關鍵詞】高中生物理教學教學方法
高中物理難學,難就難在初中與高中銜接中出現的“高臺階”。剛從初中升上高中的學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適應過來,都覺得高一物理難學,特別是對意志品質薄弱和學習方法不妥的那部分學生更是使他們過早地失去學物理的興趣,甚至打擊他們的學習信心。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學的銜接,如何幫助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物理教學特點和學習特點,跨過“高臺階”就成為高一物理教師的首要任務。本文試圖從以下五個方面探討高中新生在學習物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可能的解決對策。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別顯著
現行高中物理課本(必修本),與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顯著特點:
1.從直觀到抽象:如物體——質點。
2.從單一到復雜: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勻速運動——變速運動、圓周運動、簡諧運動。
3.從標量到矢量:算術運算(加減法)——幾何運算(平行四邊形法則)。
4.從淺顯至嚴謹,從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敘述通俗易懂,語法結構簡單。所敘述的物理現象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且比較表面。絕大部分與學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體驗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規律不太復雜。運用的數學知識基本上是四則運算。且其公式參量也較少,實驗原理簡單,易于操作,因此,學生對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難。所以,就整個初中物理而言,“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現象還沒有高中這么明顯。
高中物理每節的內容較多,篇幅較長,語言敘述較為嚴謹、簡練,敘述方式較為抽象、概括、理論性較強。描述方式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圖像法,它們互相補充,互相完善。對同一物理現象或規律從多側面觀察它、研究它。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寬了。初中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學生的閱讀理解、邏輯思維、推理判斷、分析綜合、比較鑒別、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空間想象、靈活應用等能力都還一時沒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維要求的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從物理學的知識體系出發,將力學、熱學、電學、光學、原子物理這五部分內容中最難的部分“力學”放在高一起始階段,也就必然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造成障礙。這是目前課程體系讓人無可奈何的客觀存在。
二、學生學習方法上的不適應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問題簡單,現象直觀、生動、具體、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記住。題型簡單,轉彎少,數字小,易計算。因此,初中生的學習方法比較機械、簡單。習慣于背,不習慣于推理、歸納、論證;習慣于簡單的計算,不習慣于復雜計算(如萬有引力、人造衛星等題目);習慣于仿,不習慣于創;習慣于課堂合唱,不習慣于獨立思考;按學生的話說:“只要記住了公式,把題中已知條件代進去就可得答案。”
進入高中后,由于定義、概念、規律、現象、公式多,敘述多,進度快,方法靈活,題型花樣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種以機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法,顯然是無能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義、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適用條件,便往往亂代公式,亂用數據,而對萬花筒式的題型變化,更是束手無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對一些形同質異、形異質同的問題,由于遇到一些似乎兩個看起來一樣的問題,但要用兩個不同的物理規律來解;而兩個看起來完全不同的問題,卻可以用同一規律來解的情況,而覺得物理好像真是無章可循。而高中物理的學習方法,必須在高一時,就應盡最大努力去培養他們。當然,整個的完善和提高,應貫穿于全高中階段。三、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學部分所用的數學知識,遠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則運算復雜得多。力的分解與合成中的三角知識;運動學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別;萬有引力、人造衛星中的冪的運算、簡單的極值運算等。然而,許多學生就連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邊角關系都似是而非,這里既有學生本身的數學知識差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有目的、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物理中來的數理結合能力差,這一特點普通中學普通班的學生更為突出。
四、部分學生知識面窄,不注意觀察
高一學生,特別是普通中學普通班以及來自農村的高一學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課外閱讀的稀少、單一,導致他們知識面狹窄。不喜歡、更不善于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思考。即便是那些愛好體育運動、愛好打臺球的男生,他們也不能將諸如籃球、足球、乒乓球、鉛球、臺球等運動與拋體運動、碰撞等物理現象聯系起來。他們中絕大部分(特別是女生)對科普知識不感興趣。遇到理論性較強的地方,就會感到枯燥乏味,逐漸產生厭煩心理和應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變化,易引起精力分散,產生一些莫名的焦慮和煩惱。日?;顒由伲渺o厭動。這些對他們也會造成一種消極的影響,慢慢地對物理不感興趣,逐漸失去信心。他們認為與其花那么多時間在物理上長途跋涉,還不如省點心,多抓一下別的科目算了。針對高一學生學習物理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對策:
1.注意新舊知識的同化和順應同化是把新學習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整合到原有認知結構的模式之中,認知結構得到豐富和擴展,但總的模式不發生根本的變化。順應是認知結構的更新或重建,新學習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已不能為原有認知結構的模式所容納,需要改變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以舊知識同化新知識,使學生掌握新知識,順利達到知識的遷移。高中教師應了解學生在初中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并認真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把高中教材研究的問題與初中教材研究的問題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維特點等方面進行對比,明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差異。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順利地利用舊知識來同化新知識。教學實踐表明,學生能夠比較自覺地同化新知識,但往往不能自覺的采用順應的認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認知結構的物理新知識學習中,應及時順應新知識更新認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