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7 17:29: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語文古文翻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 構建開放課堂情境,優化學習氛圍
高中語文課堂只有真正實現開放和高效,才能夠深深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對古文的熱愛,從而使班級的學風醇厚。所以,語文教師要善于構建課堂情境,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創新教學方式。
比如講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文《燭之武退秦師》時,我創設了這樣的課堂情境: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2016年里約奧運會頒獎儀式的視頻,學生看到奧運賽場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心中都會油然升起一種崇高感、敬慕感?!比缓笪疫M行總結:“同學們,奧運健兒們都是為國爭光的英雄。英雄,在人們心中是偉大的,他們為民排憂,為國解難,殫精竭慮,置個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時期鄭國的燭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學習選自《左傳》的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比缓笪腋嬖V學生閱讀古文的重要性,閱讀是走近作品中人物心境的最好方法。我給學生播放課文錄音,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使古文流利上口,起到增進對課文理解的作用,進而準確理解和把握燭之武說退秦師的原因。
二、 增強師生互動,鍛煉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也不能真正發揮高中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在新時期,語文教師必須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增強師生互動,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讓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比如講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文《阿房宮賦》時,我設計了形式多樣的師生互動活動。首先提問:“根據內容,文章可分幾大部分?結合‘賦’的特點說說它們之間是怎樣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睂W生思考和討論后得出:“文章可分兩大部分,第1、2段為第一部分,第3、4段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議論?!x’的特點在于‘體物寫志’,兩部分之間是鋪事與寫志的關系。鋪事是寫志的基礎,寫志是鋪事的目的。”再問:“文章的第3、4段能否對調?”學生思考后回答:“不能對調,第3段感慨是從第1、2段宮殿的奢華與人民的貧困對比中引申出來的。第4段的議論則穿透了歷代封建王朝改朝換代的表面現象,直逼其壓迫人民掠奪人民的本質?!?/p>
三、 多媒體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求知欲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它在古文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可以在網上給學生下載古文的相關視頻資料,通過給學生播放視頻讓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古文學習中。教師還可以制作內容豐富的電子課件,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比如講蘇教版高中語文《滕王閣序》時,我在課件上出示《滕王閣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朱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以詩導入新課,增強了古文的藝術特色和文學品位,也有利于拓展高中生的知識面。然后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系列滕王閣的美景圖,讓學生在視覺上感受滕王閣的雄偉和壯麗,對學習課文產生興趣。接下來在鑒賞詩句的時候我也運用了多媒體技術,比如欣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大屏幕上出現一幅青天碧水,天水相接,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的絕妙圖畫。學生沉浸在美景中,學習欲望高漲。
四、 組織文言文鑒賞活動,培養文學素養
高中語文教師不僅要注重對教材的講解和訓練,還要定期組織課外古文的鑒賞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鑒賞古文活動能充實高中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自我人格的完善。教師在選擇古文時要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可以脫離實際或者高于學生的理解范圍,避免給學生造成誤導和困擾。
如《詩經》《史記》《論語》《古文觀止》等都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古文作品,對于提升高中生的古文理解能力具有推動作用。同時,我會進一步鍛煉高中生的古文運用能力和解題能力,如將“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慈f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擴寫成百字左右的短文,要把詞的意思翻譯出來,再加上自己的聯想和想象。通過組織這樣的訓練活動,為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的空間,也讓他們能夠做到活學活用,對文言文更感興趣。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方法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崔巒曾經說過:“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是學生讀有怕知到生疑解疑再到生疑的過程?!蔽覈咧姓Z文新課標要求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提升學生的整體文化素質,而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通道,學生通過對文言文的學習,能夠更好地掌握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學習我國傳統的文化,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一、創設鮮活情境,走進文言世界
由于文言文在現實生活當中的應用較少,在教學過程中無法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覺得枯燥、無趣,對文言文學習產生排斥心理。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提高課堂上的文言文氛圍,創設鮮活的場景,讓學生對文言文產生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創建文言文情景的方式來提高課堂上的氣氛。文言文情景的創設可以采用課本劇的方法,利用文言文教材中歷史故事的演繹,來搭建文言文的情景舞臺。近年來歷史劇盛行,也可以利用學生喜歡歷史劇這一點來采用課本劇的方法進行文言文的學習。例如,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時候,可以在課堂上設置歷史情景,將兩人的事跡改編成劇本讓學生進行表演,臺詞也盡量采用原文章中的句子,如果有難以理解的地方可以適當進行更改和刪減,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了解文章的含義和背景,對故事進行深層次的了解,使課本上的文章變的更生動有趣,激起學生對文言文閱讀的興趣。
二、解讀文言文,體會文言文
文言文學習,歸根到底是對文言文進行翻譯、理解,文言文的創作時代距離現代相當遙遠,一些知識性的問題唯有通過翻譯才能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掌握字、詞、句的意思,文言文中的字義與現在常用的字意義不一樣,如果理解不當將會產生很大的誤解。例如,“妻子”在現代文中是男方的配偶的意思,而在文言文中是妻子和孩子的意思,因此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要注重對古今意義不同的辨析,防止學生在翻譯的時候弄混、弄錯。當學生對文言文的意思有不明確的地方,教師要進行詳細的講解,并對相關內容的知識進行補充,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文言文的意思,能夠流暢的用現代漢語的意思表達出來,并能靈活地在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之間進行應用。
三、誦讀文言文,領略古文風韻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可見,誦讀對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性。在文言文的閱讀教學中,要結合新課標中關于誦讀文言文的要求,讓學生通過誦讀來領略古文中的風情,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并培養對古文的感知能力,從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在誦讀的過程中,要結合文言文作品中的語氣、節奏和情感來對文章進行熟悉和記憶,教師在誦讀教學中要對學生的字音進行糾正,并對文章的層次進行梳理,讓學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進行誦讀,從而豐富文言文的鑒賞能力。
四、品讀文言文的韻味
鑒賞文言文作品的能力是高中學生必備的能力,體現了高中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在對學生進行文言文鑒賞能力培養的時候,可以主動地調動學生對文言文作品的感知能力,在閱讀文言文的時候調動各種感官和心理活動,并且在此基礎上展開豐富的聯想,塑造出新的形象。有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脫離出去,到作品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心情,并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去,從而可以身歷其境的把握作品的韻味。例如,在學習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時,就可以讓學生想想自己身處在歸有光的項脊軒中,感受院子中的一草一木,感受作者思念妻子和家人的心情,學生就可以領會到“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的感懷了。
五、在文言文的熏陶中提升個人文化素養
在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中,不僅應培養學生翻譯文言文、理解文言文,還應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學綜合素質,這樣才能讓學生更透徹的領悟文言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文言文的寫作手法。高中教材中所選擇的文言文作品,都是經過百年的流傳積累下來的,其中蘊含著大量的人文性和美感,對學生的性格形成、人文思想的形成有著極大的作用,能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操。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利用文言文對學生人文素養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吸收古人的優秀思想品德和文學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學素養,使學生將中華傳統的文學品味和素養進行傳承,并增加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文言文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過程是一個人文素養的熏陶過程,學生通過對文言文的學習,來感受古人的風韻,感受古人的情懷,感受歷史的滄桑。相信,通過教師匠心獨運的文言文教學,能夠切實地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翻譯與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質和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延航.文言文閱讀教學研究\[D\].河南大學,2012.
\[2\]趙明陽.高中文言文預習習慣的培養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
\[3\]賀文.高中文言文體驗式閱讀教學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傳統文化;關系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弘揚與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必須加強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才能更好的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如果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其重視度不夠,那么,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將會面臨很嚴峻的考驗。目前,我國對提高語文教學素材中傳統文化素材的比例高度重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將是傳統文化弘揚與繼承的主要途徑。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擁有非常豐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每一個中華兒女都必須肩負起弘揚與繼承傳統文化的責任。
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語文是人類交際的重要工具,是承載文化的主體,更是人類文明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因此,從本質上來說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傳承文化,所以,語文閱讀教學不僅是教會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過程,還是傳播文化的主要途徑。然而,目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令人堪憂,學生在古詩文學習時,往往需要借助教學參考資料去理解??梢哉f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閱讀重點更集中于語文教學參考資料而非語文教材,一旦學生丟掉這些參考資料,就很難獨自去鑒賞、理解以及翻譯古詩文。由此可見,在學習中學生對參考資料的依賴性極強,使之無法真正用心理解古詩文蘊含的主要意義。因此,如何讓學生能夠獨自的品味傳統古詩文的含義將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
我國在任何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都存在一個通病,即高度重視積累和傳承知識,但卻忽略創新和理解。而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僅要重復單純的承接過程,更是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中華兒女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應積極將新鮮血液注入傳統文化,實現文化的代代傳承和創新。但事實上,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注重知識的傳授,特別是古詩文教學,多數語文教師都按照固定的套路進行教學,即首先接受生僻成語和字詞,然后分段分層次地講解課文,最后再總結歸納,這種模式既實現不了教學創新,也融入不了傳統文化的元素。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課本,也要設計科學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
二、語文閱讀教學承擔著傳承文化的重擔
(一)閱讀能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均記載于文字中,中國古代文字是古人思想的記載。教師應積極引導高中生學習古文,使其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只有學生讀懂了古文,才能理解到古人在衣食住行上體現的獨特價值觀,以及獨特的傳統文化神韻。
例如:《春江花月夜》(作者:張若虛)古詩閱讀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詩詞的來源――樂府。而樂府是漢代皇宮的一個音樂掌管機構,樂府詩的詩句完全是依據固定音樂旋律譜寫的,它的要求即韻律和平仄,且樂府詩的表演既有演奏也有專人演唱,這二者間的關系類似于現代歌詞與歌曲的關系。之后,雖然樂府詩、詞被分別流傳,但僅從藝術角度評價樂府詩,其藝術價值可謂巨大,《春江花月夜》在樂府詩內相當出色。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又能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及對藝術的追求。因此,閱讀是了解中國文化的主要途徑。
(二)閱讀能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傳統文化直接影響到中華兒女的價值觀,它是中華民族獨特精神的體現。例如:中華政治文化表現出內法外儒的特征,“儒”主指儒家精神,它的中心為“仁”,秩序為“禮”?!叭省睂θ藗儍刃奶岢龀錆M仁義,對待他人以寬仁之心的要求,即郡王對待臣民要包涵仁心,確保臣民生活安定;民眾必須心含仁義,做到克己恕人?!岸Y”則對人們提出認定自己在形式上的身份,充分在身份中發揮價值的要求。儒家學說通俗來講就是自我約束;而與之相反的是法家精神,它主要指外在約束。法家對君王提出修訂合理法律的要求,對執行法律提出公正無私的要求,即必須做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態度。法家精神通過外在約束,穩定國家和社會。再如:《廉頗藺相如傳》教學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理解古人內心重視大局的思想。這種以大局為重的觀點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人們內心有著重于個人名利的事情。只有充分了解古人的所思所想,學生才能理解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傳承。
(三)閱讀有利于了解傳統文化的演變過程
傳統文化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演變,其實當學生學習到《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就會發現針對現代人的閱讀水平來說,只要除開其中的專業術語,并非不能讀懂這篇文章。該文不同于唐宋時期的文章,它其中運用的描述手法十分接近現代風格。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就中國各個時代文章演變的過程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通過引導比較學生會發現《詩經》比較難讀懂,如果不借助教參基本上讀不準通假字,甚至不能正確理解詩意。還有漢、晉兩代的賦雖然形式優美但難于讀懂,其主要由于漢、晉時期通常以世家貴族作為統治階級,而他們對于風雅生活的表現主要通過詩賦,但普通民眾則不需要和理解這些。唐代推廣九品中正制度讓民眾獲得機會讀書,民眾也逐漸開始了解詩詞文章,所以唐代的詩詞、政論文等基本上未再使用空洞生僻的文字典故。直到明朝和清朝時期,民眾將文字閱讀視為一種休閑的生活,因此為方便當時的人們讀懂文章內容,撰寫者通常會運用與民眾日常生活相接近的白話文進行描述。只有學生理解了傳統文化的演變過程,才能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代代傳承和創新.
三、結束語
高中語文教師在過去僅重視傳授語文知識,而忽略從歷史等各方面引導學生去看待古文。學生不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勢必會忽視其魅力,導致傳統文化出現傳承危機。因此,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文閱讀,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繼承。
參考文獻:
[1]許斌.試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J]教育,2015.
一、略有不足的高中語文閱讀傳統教學模式
語文作為一門貫穿我國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基礎學科,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正因為語文的重要性以及普及性,所以許多關于語文的傳統教學觀念和教育觀念就成了學生的枷鎖,讓學生一直停留在傳統當中“不知”創新,“不敢”創新。從傳統觀念角度講,對于學生的語文教學更多的是停留在考試和成績兩個階段,而不去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語文素養以及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的培養。這樣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固然有它一定的存在價值,但是從現代教育發展的角度來說,這種教學模式已經逐漸開始與現代化教學脫節了。
語文作為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教學課程,具有非常強的語言性特征。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之間的合作非常少見,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和老師都缺乏這方面的意識。所以,學生可以針對自身情況與其他學生組成一個科學恰當的閱讀小組,不光只是在閱讀方面進行合作,關于語文甚至是其他學科都可以以該小組為基礎,對于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小組的方式進行分析解決。這樣,既是對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同時也是對合作精神的培養。通過這樣的形式,在日常的合作學習中,學生就可以自發地形成一種固定的合作學習習慣,遇到問題時會主動積極地配合去解決問題。
二、合作學習模式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泓清泉
在高中的語文教學乃至是學科教學之中,合作學習的模式都具有巨大的作用。一般來說,教師善用這種教育模式,引導并鼓勵學生自動結成小組,通過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問題的解決與教學任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速度和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以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合作的力量,通過合作,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以及思維創新能力等多方面的重要能力。另外,通過這種相對自由的方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體會到一種學習的趣味性和學習知識的暢快性,這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例如在進行《滕王閣序》這篇文章的教學時,可以有意地將課文翻譯的任務交給學生來完成,而不是像以往那樣由老師一句句地帶著學生翻譯。由于這篇課文中有許多比較少見的古文,學生可能無法獨立完成翻譯,所以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由小組的形式進行課文翻譯。
該模式的教學要求教師善于把握教學中的教學情景。通過一種科學的教學情景的設置,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更好地掌握語文閱讀的知識,提高語文課程的學習效率和成績。在提高語文學科能力的基礎上,可以更好地將所學到的知識反作用于生活。語文閱讀教學的設置最主要的目的是鍛煉學生對于文字和文章的理解把握能力,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既可以很好地培養這種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例如,在學習高中語文《雷雨》這篇文章時,由于這篇課文中有較多人物和人物對話,可以采用分小組的方式,讓每個小組的成員都扮演一個人物,以話劇的方式進行課文閱讀,然后對多個小組的表演進行評分。這種開放性的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和學習自主性。
所以,合作學習模式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綜合能力的培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合作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一)合理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分配
在日常教學中,如果要進行學生的分組,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在教師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將學生進行分組。例如,可以將成績水平差不多的學生分為一個小組,或者可以將性格活潑的學生與性格內向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中,這樣會造成一種性格互補的良好氛圍。另外一種是老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學生自發分組。例如可以詢問學生宿舍情況,讓學生以宿舍為單位結成小組。同宿舍的學生由于互相比較熟悉,所以對于分組以后的學習工作開展更加有利。
對學生進行分組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成績、性格這三方面綜合素質,使同組成員能夠有著較強的配合能力,增強其協作與交流能力。一般小組的劃分人數不宜過多,以四到六人為最佳。
(二)根據實際情況創建學習情景
合作學習模式要求教師能夠在教學中根據實際的課堂以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之創建合適的教學情景。例如高一語文課文中,《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可以就燭之武勸退秦師的原因為學生創建學習情景,討論秦軍究竟為什么退軍。通過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自主性,甚至可以引起學生針對某一話題的激烈討論,對于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有著巨大的推動力。
結語: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新課程標準
2009年,內蒙地區全面進入了高中新課程標準的改革,作為一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80后教師,這樣的情況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新課標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強調創新,變革,無論是從課本的印刷效果,還是從教學要求等理論性極強的角度,新課標的“新”處處可見,經過高中一輪的教學摸索,也讓我對高中新課改后的語文教學有了一些初淺的體驗。
1“文言文”教學的“困惑”
新課本在內容設置上比起舊課本有了不少大刀闊斧的改變,有些曾經多年選入教材的文章已經不見蹤影,為此當初在社會上還引起了廣泛的爭論。然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不難發現,改革之后的“文言文”,也就是學生們俗稱的古文仍然是重頭戲,甚至地位較之前相比,更加重要。譬如,必修3、4兩冊文言文分別占去2個單元的篇幅,可想其地位重要性。而每每提及文言文,我想無論是重點中學還是普通中學的學生立馬會眉頭緊鎖,對于90后的他們來說,古文無異于“天書”。甚至有學生會直接發問:“老師,我們都是現代人,仍然抱著這些‘之乎者也’有意義嗎?”因此,古文教學就進入了一種很尷尬的境地。在我看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通過與某些初中教師交流了解到,初中的語文教學如今是弱化語法的,例如文言文中的“狀語后置、賓語前置”等語法現象都是輕描淡寫的帶過,對于古文內容的學習也只是讓學生以皮毛的背誦,而沒有深入的學習與理解,學生的興趣更是無從談起,以至于孩子們提到古文就出現厭惡的條件反射。第二,從客觀環境上講,國人對于古文的重視程度日漸削弱形成了不太樂觀的大氣候,在我們瘋狂學習外語的年代,似乎已經淡忘了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學生們作為90后更是每天生活于充斥著網絡媒體、快餐文化、火星文的環境,也根本意識不到文言文的精髓所在。第三,與教師的授課方式也存在著直接的關系。某些老師在講解古文時,通常都是以字字翻譯為重中之重,其他都是簡略帶過,如此一來,學生的興趣大打折扣,自然會影響學習效果。從我自身來說,就這一點上就有著深刻的體驗。學生時代我就偏好語文,而對“古文”的熱愛尤為突出,甚至到了癡迷的狀態,背誦文章對我來說不僅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古人那種寥寥幾筆就將世間百態勾勒的淋漓盡致的狀態讓我深深著迷,因此,中學階段的學習給我打下了扎實的古文功底。之所以會這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有一位非常優秀的語文老師,他以他特有的方法給我開啟了一扇古文學習的明亮之窗。如今,當自己亦為人師,面對一百多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時,我同樣肩負重任。因此,在進行古文教學的過程中,我盡量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使古文教學的課堂也能充滿現代氣息。舉個簡單的例子,這兩年,《百家講壇》成為了為數不多的受到老百姓喜愛的科教類節目。為什么艱深的內容和話題也能引起大眾的喜愛?就是因為各位教授放下身段,以最通俗化的方式將其中的道理與奧妙輕松的傳授給人們,由此才能引起大家的興趣。我的古文教學中也采取了“移花接木”的方式,如講解文言文中的某些語法現象時,我會選取學生們都喜歡的流行歌曲加以改造,以他們最熟悉的方式推而廣之,然后落實到古文知識點上,這樣一個小變通讓他們不但學得快而且記得牢。同時,我認為作者及創作背景的介紹非常重要,正所謂“知人論世”,而這樣的介紹絕對不是簡單給學生念一遍內容就草草了事,通常我會要求學生在課前分工合作去查閱相關資料,在課堂上大家共同交流,我最后來作小結。如此一來,調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最高效率的呈現知識。此外,某些篇章如《鴻門宴》這類需要對內容非常熟悉的文章,我們采取了讓學生編排情景劇的方式,這樣的話,學生在準備的時候就需要非常熟悉人物關系,必然會深入研究課本,同時在表演的過程中也能深入體會人物性格,收到的效果非常好。以上只是我在“文言文”教學中一點初淺的體會,不論如何改革,難度如何增加,教學都不應該是學生的負擔,采取適合的方法,知識的記憶與積累也變得會輕松起來。
2能力與素養提升是關鍵
我常常會跟學生說這樣的話:“學好語文不僅僅是為了成績,更是提升個人素養的關鍵,這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的光芒?!笔聦嵶C明,新課改后的語文教學對于素養和能力的提升已經放到了非常重視的地位。從課本內容的設置與編排上就非常明顯:
首先,新課本除了必學的經典名家之作之外,還有另外一部分內容,每冊會根據本冊課文的編排加了不同的內容,如讓學生進行朗誦、演講、主持、辯論、片段寫作練習以及一些必要的文學常識和名著導讀。這樣看來,新課改之后的高中語文教學不僅需要給學生知識,更需要學生把學到的理論很快的付諸實踐,體現為一種能力和素養。例如必修2中的第四單元全部是不同類型的演講詞,在本冊的后半部分就設置了關于演講的種種情境,讓學生去練習去表現。我在課堂上也始終堅持一個理念:鼓勵學生弘揚個性,大膽表現??墒橇钊烁锌氖?,如今的孩子接觸的新鮮事物越多,反而越來越堅持“沉默是金”,或許他們已經習慣了“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習慣了在課堂上充當觀眾而非演員。但我始終認為每個學生都應該學會并勇于表現自己,所以采取了每天課前3分鐘演講的形式,每個同學都會輪到,演講完之后會再讓兩三個同學作點評,這樣的話,每節課可以讓好幾個孩子做一個簡單的口頭鍛煉。但是在這樣的演講中,也發現了不少問題,我想這個現象不僅在普通中學,重點中學也多少存在,那就是眼下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之差實在是令人汗顏,不要說自己組織語言,就算是拿著白紙黑字的念一段文章也常常是磕磕巴巴的讓人揪心,如果再讓提筆寫點東西,更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把某些典雅的漢字都折騰的缺胳膊斷腿,實在是有愧先人[1]。如今課改之后把相關能力與素養的提升放到了重要的地位,想必編者們也是煞費苦心想要改變學生們的現狀。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深深體會到想要學生主動開口積極參與課堂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的教學中以鼓勵性教學為主,就是把學生劃分小組,每節課的提問都是以競爭的形式來進行,對于學生回答的是否正確先不給定論,只要所答內容有一點正確就給予鼓勵和夸獎,在此基礎上再引導他某些有偏差的思路。營造這樣的氛圍給學生,讓他們完全拋開面子問題大膽發言,讓他們從不敢說不想說慢慢發展為敢說爭著說,哪怕是七嘴八舌,然后在此基礎上才強調答案的標準性,只要說的有道理,允許各持己見。換言之,語文本來就是模糊學科,有很多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這樣就給了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但這樣的課堂互動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一旦遇到某些學生們特別感興趣的話題,課堂局面就有可能失控,由原來的“滿堂灌”變成“滿堂鬧”,大大影響教學秩序。所以這種互動性的能力培養需要尺度的把握。
此外,新課本在課后題的編排上也有很大的調整,較之前舊課本的中規中矩,新課本的題目更具有開放性,甚至有時候沒有唯一答案,這就在給我們傳遞一個信息,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素養已經貫穿于課改當中。正如新課標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2]”這就要求學生更能把學習語文當做一種美的享受和探索。其實中國傳統的國語教育中就有豐富的藝術教育與審美教育的理論資源與實踐經驗。如《論語?泰伯》中所講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述而》中“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世”等觀念的提出,古代禮樂教化原則的推行與實施古已有之。如今我們的新課改中也在努力貫穿實施這樣的思想,我覺得是很有必要的。
3學生與老師共同面對
新課改之后社會上有著廣泛的議論,我自己也有著深刻的感受,改革不僅對學生提出了更高更全方位的要求,對教師也是很大的挑戰,我們需要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更加的用心用好的方法與孩子們溝通,在新課改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相長”體現的更加突出明顯。這就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擺脫陳舊思想和老套路,與孩子們一起面對共同成長,由此才能講課改真正實施,而不是花拳繡腿的空架子。
以上就是我對高中語文新課改的幾點粗淺認識和體驗。誠然,語文課改,是語文學科進步的一個標志,它可以進一步實施素質教育,更加注重語文教育“以人為本”的主旨,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但是,我們應該在摸索教學中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否則,新課改也就會失去其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一、英語中的特殊疑問句和古文中疑問代詞做賓語的前置句語序相同
每個高中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困惑,從高一開始就要給學生講解古文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句式――賓語前置。在古文中,賓語前置有幾種類型,雖然老師很耐心地講解多遍,可是在考試中還是有很多學生區分不清,其中疑問代詞作動詞賓語的賓語前置句是幾種賓語前置句類型里較難被學生發現和掌握的。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列舉幾個古代漢語句子,在講授這些語句時讓學生把句子翻譯成英語寫在古文的下面,通過對比幫助學生們弄清這種賓語在動詞前的句子特點。
例如:豫州今欲何至?(選自《赤壁之戰》)
Where is Yuzhou going?
把古文翻譯成英文后,下面的英語句子是倒裝的疑問語序,賓語是特殊疑問詞“where”放置在動詞“go”之前,上面的古文句子也是一樣,賓語是“何”放置在“至”之前。
再如:大王來何操?(選自《鴻門宴》)
What did the king bring ?
下面的英語句子賓語是特殊疑問詞“what”放置在動詞“bring”之前,上面的古文句子中賓語是“何”放置在“操”之前。
經過這樣直觀的對比學生們很容易就理解了這種賓語前置句。
二、英語中有些成分做定語時和古文中的定語后置句類似
不僅是賓語前置句子教學時可以借鑒英語語法,在講到定語后置這個知識點時同樣可以啟發學生利用英語語法知識。
在英語中一般情況下如果定語是由一個單詞充當的,通常要前置,而由一個詞組或一個句子充當定語時則要后置,這種后置的定語結構同古文中的定語后置句的結構相同。
例如:人馬燒溺死者甚眾。(選自《赤壁之戰》)
在此句中“人馬燒溺死者”這個短語里,“燒溺死者”做“人馬”的定語,后置了,而在英語中要表達這個短語,定語是“burned or drown to death”也需后置,要表達成“the people and the horses burned or drown to death”。
又如:求人可使報秦者。(選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在這個句子中“可使報秦者”做“人”的后置定語,而在英語中要表達這個意思可以用一個句子“who can give are ply to the state of Qin”放在“the person”后面來構成一個定語從句“(The king)looks for the person who can give are ply to the state of Qin”
也許有些學生的英語水平不高,不能把古文翻譯成相應的英語句子,但是只要他能懂得英語中定語后置的情況和古文中定語后置的情況是相同的,同樣可以讓教師在教授定語后置句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英語中有些短語做狀語放置的位置和古文中狀語后置句如出一轍
通過用英語句式和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的比較之后,學生們自然會想到另一種特殊句式是不是也和英語的構句方式有相通之處呢?經過對比我們發現英語中有些短語做狀語放置的位置和古文中狀語后置句如出一轍。
例如:I usually wait for him under the tree .(我總是在樹下等他。)這是個很簡單的英語句子,在句子中“under the tree”是一個表示地點的介詞短語,作狀語,像這樣的作狀語的介詞短語在英語中通常要放在動詞的后面。而在古文中也有很多這樣表示地點的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后面發生了倒裝,成了介詞結構后置句。
例如: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下轉77頁)(上接78頁)(選自《曹劌論戰》)
謀動干戈于邦內。(選自《季氏將伐顓臾》)
四、英語中表物品數量只用數詞不用量詞的語法結構和古文中此結構異曲同工
在英語里要表達物品數量時通常不使用量詞,直接用數詞+名詞來表示,在翻譯成中文時再給它加上合適的量詞,以符合中文表達習慣。
例如:I bought two apples,five oranges and three pears yesterday.
此句可以翻譯為“我昨天買了兩(個)蘋果,五(個)桔子和三(個)梨。”
在古文中表達物品數量時也是用數詞+名詞直接表示,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也需要加上合適的量詞。以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例如: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選自《口技》)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選自《狼》)
此兩句可譯為“這位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屏障內,里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一(只)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p>
現在的各級考試尤其是高考特別重視對學生學習素質的考查,其中學生遷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是學習素質的核心。上述的幾種嘗試,在古文教學中引入了簡單的英語知識,既可以直觀有效的解決文言語法教學中的難點,又可以給語文課堂注入新鮮的元素,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相信“洋”知識不僅可以應用于破解文言語法,在語文教學的很多方面都可以進行滲透、借鑒?!把鬄橹杏谩笨梢允刮覀儼阎型馕幕M行融合,更好地繼承歷史,了解世界。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 審美教育 語言美 人格美 文化美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教材的篇幅數量和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可看出一二。中華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言文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思想的載體,見證了歷史變遷、朝代興衰,是華夏民族文化中內容最豐富、內涵最深刻、最具有審美價值的寶貴遺產。
然而,在現實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復雜古老的語法結構與現代文有差異甚至截然相反的詞語含義,學生對背誦的抵觸情緒等,使文言文教學枯燥無味、效率低下。致使文言文教學道路越走越窄,要想另辟蹊徑,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就必須找到文言文教學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一、高中文言文教學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語文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都用綱要性文字闡述了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文言文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然而,文言文教學現狀和效率怎樣呢?一些一線語文教師依然運用串講這一傳統教學方法,逐字逐句地對其進行翻譯,拿著教學參考書照本宣科,疏通文章字詞,必然導致文言文教學枯燥無味,課堂毫無生機,效率低下。
真正的“翻譯”應該是蘊涵認知、文化、審美三個因素的復雜過程。這一過程對學生來說就是學習的過程,一個完整高效的學習過程應該是“知”、“情”、“意”相融合的過程。顯然,導致文言文教學低效的根本原因就是包含“情”、“意”審美教育的缺失。
文言文是中華文化最豐厚的載體,高中語文教材里選入的文言文更是文質兼美的優秀代表,具有極強的審美價值,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好教材。正因為高中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審美教育的缺失,致使本來包含豐富審美因素的優秀文言文無法走進學生心靈。所以,文言文教學要走出低效的困境,就必須把審美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
二、高中文言文具有的審美價值
這些被選入高中語文教材的文言篇目都是經過歷史考驗沉淀下來的經典,其中蘊含豐富的審美價值?,F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為例,從語言美、人格美、文化美三個方面說明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有其現實的可能性。
(一)語言美:高中教材選取的文言文都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頂尖之作,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文章的語言美?!峨蹰w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琵琶行》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都是讀著舒服、看著悅目的上乘作品,充分體現中國語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不同類型、不同時期、不同體裁的文言文都能使高中學生從中體會出我國自古以來漢語言的優美和魅力。
(二)人格美: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都是經過歷史長河沖刷流傳下來的名篇佳句,承載著古人思想文化的精華?!蛾惽楸怼分欣蠲艿闹腔酆吞幨碌募记?;《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的能言巧辯和機智勇敢;《孔雀東南飛》里劉蘭芝的多才多藝與不卑不亢等。這些作品都體現出人格之美,透過這些經典的文言作品能看到作者的人格魅力。
(三)文化美:被選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文一定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美,從這些優秀的作品中,我們能處處窺探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勸學》中學習的意義、方法和態度,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學習的重視和探索;《師說》是研究中國古代教師和教育的寶貴文獻資料;《鴻門宴》中座次安排反映的是中國傳統的尊卑觀和禮儀觀。
這些文言文里體現出來的美學因素,正是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審美教育的先決條件,正因為文言文中存在豐富的美學因素,才使得審美教育成為可能。
三、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踐行審美教育的措施
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踐行審美教育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文言文教學受傳統教育理念制約太久,教師單調的教學手段使文言文教學的美感喪失殆盡。
(一)品味文言文的語言美。文言文體現我國漢語言最古老、最深邃的魅力,這些絕美的語言如果翻譯成現代文就索然無味、意境全無,學生很難體會到文章的語言美。教師應該依據文言文特點,挖掘其語言特色,帶領學生有感情地“美讀”,從反復多遍的朗讀中感受古代文字的精準凝練、恰到好處,體會文言文的語言魅力。如《琵琶行》中對音樂的描寫就是古今僅有的絕筆,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帶領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朗讀品味,讓學生感受那種“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的意境。如果把這段翻譯成白話文,就會失去韻味。
(三)領悟文言文的人格美。從文言文中獲取精神食糧無疑是明智之舉。教師在教授文言文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從中領悟到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作者產生感情共鳴。如講授《逍遙游》,沒有必要逐字逐句地翻譯,只要認真品味文字,帶領學生領悟莊子的人生哲學和有關道家的深刻思想,了解莊子,了解他的處世哲學和人生態度,從中體會出莊子帶給后人的人格魅力就可以了。讓學生知道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并被其深深吸引,是教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徑,是講授文言文的目的之一。
(四)體會文言文的文化美。在文言文教學中引領學生進入古文曲徑通幽的境界之中,才是教學的真正成功。所以,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引導學生體會文言文的文化魅力。如學習《琵琶行》、《孔雀東南飛》等篇目時,引導學生知道古代并不是所有女子都是“無才便是德”的,琵琶女和劉蘭芝就是意外,為什么呢?這就要考證我國古代文化傳統了?!而欓T宴》中座次的錯誤安排,預示著結局,那么中國古代傳統座次安排有什么講究呢?當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興趣濃厚時,就會自主學習和探究文言文中蘊含的文化深意。
文言文是我國思想文化和語言文字的精髓所在,是中華民族幾千年集體智慧的結晶,只有充分發掘文言文的語言美、人格美和文化美,讓學生體會中國傳統獨特的審美因素才能刺激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教學發展的趨勢,用美育在文言文教學中開辟一塊“英雄用武之地”,讓文言文教學春暖花開,給文言文教學這座冰山帶來消融的希望。
總而言之,把審美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使學生得到更全面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惠珍.讓文言文教學充滿詩意[J].教學月刊,2006(8):43.
[2]吳立彬.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文學教育,2012(11).
[3]施錦偉.中學文言文教學的文化意義及其教改設想[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