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鄉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時間:2023-09-07 17:29: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鄉村旅游的概念、特征及其發展趨勢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鄉村旅游(Ruraltourism)尚沒有達成統一的界定認識,但一般都認為鄉村旅游是依托農村地區原來就存在的田野、草場等典型的自然的景觀、傳統民居建筑和文化遺產等資源,開展農村休閑游和農業田園生態游的基礎上,進行小規模會議接待、素質拓展訓練營以及漁獵、滑雪、漂流等與健康、文化、教育相關的各種休閑活動項目的旅游方式,一般來說,鄉村旅游大都注意宣傳、強調人對大自然的親近關系,強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當前,鄉村旅游呈現出以下發展趨勢:通過鄉村旅游項目的開展,如觀光采摘農業、農家樂、民俗村等,帶動觀賞類的經濟作物如桃花、荷花等的種植,其中餐飲接待是目前我國鄉村旅游的主要經營項目,有條件的地方開始較積極的推介民俗文化消費,這在貴州、湖南、云南等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表現的比較突出;將農村景區化,用景觀意識建設農村,用旅游理念經營農業,培養新型農民,使鄉村民居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形成環保、生態、文化旅游強勁發展勢頭。總之,未來鄉村旅游前景看好。
近年來,雖然我國鄉村旅游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由于目前鄉村旅游從業者大都是從農民直接轉型而來,其鄉村旅游運營經驗必然存在不足;而另一方面,高校等方面對鄉村旅游方面的相關理論研究總結相對滯后,加之,受鄉村旅游所遇到的交通、區位等自身經營條件的限制,應該改來說,社會各界對我國鄉村旅游必然存在一些認識偏差,肯定會制約我國鄉村旅游的業績提高和健康發展。其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對鄉村旅游的認識不夠深刻;對鄉村旅游者研究不足;鄉村旅游經營上沒有針對性,鄉村旅游產品所具有的特色少、同質化販賣嚴重,對鄉村民風民俗等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欠缺后勁;鄉村旅游缺乏規劃和策劃,開發粗制濫造,人工痕跡過于明顯;鄉村旅游景點或者景區比較分散,旅游者不得不為此付出不必要的時間、體力、金錢以及心理成本。再就是,鄉村旅游方面的專門或者本土人才嚴重缺乏在很多情形下都制約著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無用諱言,國內一些地區的鄉村旅游管理相當不規范,為人詬病,積重難返。其他因素,諸如鄉村旅游品牌意識淡薄等問題也普遍存在。
三、鄉村旅游發展方面的對策分析
鄉村旅游發展要以當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魂,逐步提升鄉村旅游的發展質量和服務水平。要綜合考慮鄉村旅游開發項目所涉及的人口、生態、文化、基礎設施條件、現實經濟狀況等多方面影響因素。
(一)鄉村旅游開發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鄉村旅游開發設計要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鐵律,確保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而不能涸澤而漁。隨著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圍繞鄉村旅游提出游居、場景時代等原創新概念和新理論,使鄉村旅游內容豐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緩解日益嚴重的鄉村旅游同質化問題。
(二).規范開發程序
保證鄉村旅游開發項目滿足社區公眾的需求和符合社區居民的利益,結合可行性研究報告,對項目進行修訂,千方百計籌集發展資金,本土鄉民切忌目光短淺眼紅投資者收益,鼓勵引入鄉村以外的社會資金投入,使鄉村旅游開發如期投入運營。鄉村旅游的開發始終要照顧到當地農民的利益,切切實實使當地農民因鄉村旅游受益,減少相關發展阻力。
(三)要注意理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要積極實施對民居建筑和村落文化空間的保護,理順產權歸屬與相關制度安排以及管理模式與利益分配機制;科學認識文化遺產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積極對接城市空間發展、產業調整、以及文化挖掘等多方面訴求,放大鄉村旅游的空間整合力,提供可持續的空間發展框架,妥善科學規劃農林景觀生態緩沖區,營造鄉村田園生態環境氛圍,防止過度擴張,合理保留村落內自然機理的生命力、生機勃勃的人文景觀和村落的靈魂,通過自下而上的民間保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實現自我更新和可持續發展。
(四)積極探索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道路
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需要注意抓住機遇、提升認識水平,加強科學規劃與管理,走合作發展模式發揮鄉村旅游的乘數效應和拉動功能,加快產業化進程。
(五)認真開展鄉村旅游者的相關研究
要重視研究鄉村旅游者行為,搞清鄉村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分析他們在具體的鄉村旅游過程中的認知、決策狀況,對滿意度不高的旅游體驗要積極組織補救,減少旅游者的后悔情緒,提高其本人以及周邊人群的和滿意度和重游次數。通過鄉村旅游者行為動機、認知行為、體驗行為、重游體驗行為等方面的研究,找出鄉村旅游者的消費心理、能力等多方面特征,有針對性的開展鄉村旅游設計、開發和管理工作。注意調查鄉村旅游消費者的文化層次、消費慣性、職業類別等統計因素,摸清游客基本特征,準確定位鄉村旅游的主題特征、產品特征,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出現旅游失誤時,及時給予服務補救,盡量使鄉村旅游游客的實際游感與其出發時候的期望值達成一致,有過之而無不及,提高游客的滿意度和重游意愿,發掘重游游客的市場潛力。
【關鍵詞】鄉村旅游;問題;文化;可持續發展
一、背景
在中國,隨著政局的穩定,改革與開放的進一步放寬,各種新生事物層出不窮,賺錢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旅游業在其他行業的帶動下,也得到了絕佳機會,獲得了蓬勃發展。鄉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優勢,異軍突起。當然,在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因仍處于摸索階段,故不可避免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總的來說,前景還是可觀的。
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是有供給與需求兩方面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從供給的角度來看,主要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從市場需求的角度看,主要是城市化進程加快的結果。旅游者選擇鄉村旅游的動機主要有:
1.回歸的需求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恬淡的生活方式,純樸的生活樂趣,古老的風俗習慣,渴望從現代都市生活逃脫的“城內人”越來越向往那種天然的“城外人”生活。綠色、環保、健康正在成為許多人追逐的生活理念,而鄉村游所崇尚的旅游方式正好契合了這種精神需求。
2.求知的需要
現代社會的城市少年兒童普遍缺乏對農村、農事生產、農民生活的了解,鄉村旅游作為重要的修學旅游方式,受到學校、家長和學生的歡迎。
3.懷舊的需要
懷舊是人類的共同特征,舊地重游的旅游者對于目的地的選擇具有明確的指向,特別是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例如我國時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鄉的經歷,造就了所謂的“知青情節”,成為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
4.復合型需要
人們的旅游行為往往是多種動機共同作用的結果,鄉村旅游也不例外,旅游者選擇鄉村旅游,有的可能出于求新、求異、求美、求樂的需要,有的可能出于身心調節的需要,有的可能出于美食或購買土特產品的需要等。
二、成功經驗
1.鄉村旅游對社會經濟的積極影響
鄉村旅游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在人類早期,良好的生態環境就像陽光、空氣、水一樣,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并不具備經濟意義。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污染日益加劇,人們對鄉村清新的空氣、優美的自然風光產生強烈的需求,使鄉村生態環境成了稀缺資源,具有了經濟價值。鄉村旅游能夠使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成為充分利用資源,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而這種促進反映在鄉村旅游中就是鄉村旅游的發展勢必對鄉村旅游地的農民和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一個帶動作用。具體表現在:
(1)鄉村旅游的發展,使一大批老少邊貧地區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貧困地區依托本地旅游資源開發旅游業,是脫貧致富道路上做出的一種事實求是、因地制宜的選擇。這種選擇,使脫貧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2)鄉村旅游的發展,為閑散的勞動力開辟了廣闊的就業門路。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當地居民圍繞著游客吃、住、游、購、娛的需求,興辦了各類企業,圍繞旅游點而發展起來的餐飲業、運輸業、旅館業等比比皆是。人們通過開展各種為旅游者服務的活動,找到就業機會,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減輕了各級政府解決勞動就業問題的壓力。
2.鄉村旅游對社會文化的積極影響
“文化”在《辭?!分械亩x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如: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發展鄉村旅游使得社會文化的表現更加豐富多彩。
(1)鄉村旅游本身存在的傳統文化對旅游者產生的影響。旅游者(主要是城市居民)離開居住地到鄉村地區旅游的最大起因就是城鄉之間在自然景觀、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差異性,因此決定了傳統鄉村文化在旅游產品的生產和組合中可以作為最重要的素材和著眼點的地位??梢哉f鄉村文化是鄉村活動的最大特點。
(2)鄉村旅游有助于保護鄉村文化和歷史遺產,增強鄉村社區的自豪感。一些觀點認為,發展鄉村旅游將對旅游地造成較大的文化沖擊,破壞傳統的鄉村文化,同時游客的大量涌入將對旅游地的古建筑等歷史遺產造成破壞。而國外的很多研究案例表明的情況則恰恰相反,在鄉村旅游開發之前,鄉村社區的一些獨特文化和歷史傳承很少為人所知,處于逐步衰微的狀態,鄉村旅游的開發不僅沒有破壞鄉村的獨特文化,而且在保留歷史傳承、發掘鄉村文化上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增強和復興了鄉村社區的自豪感。
3.鄉村旅游對環境的積極影響
(1)促進鄉村景觀的建設和居住環境的改善。鄉村旅游的開發使得人們重新認識鄉村環境的開發和建設,如對田園環境的保護、治理和恢復,促進鄉村農業、工業生產向無公害、無污染的方向發展;加強自然景觀、農業景觀、小城鎮景觀等的規劃設計和建筑。
(2)在發展鄉村旅游的活動過程中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讓當地鄉村社區的居民認識到良好的環境是最寶貴的財富,促進他們自覺的維護和珍惜環境。
(3)為建筑物以及自然環境的保護提供資金。鄉村旅游的收入可以用來更好的保護文物古跡、傳統文化以及自然環境,促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三、存在問題
1.思想認識問題。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人們對鄉村旅游的認識不足,對農業的多種用途和功能并未多加思考,忽視了農業的旅游觀光功能;在旅游業和農業的決策層中,對開發農業旅游資源漠然視之,導致鄉村旅游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開發。比如,某些“農家樂”景區內修建高級度假山莊,豪華程度直追都市;許多山里居民為迎合城里市民口味而將農家小院內的地板鋪上了瓷磚,失去了自己原有文化的地方性。
2.盲目開發,產品單一。鄉村旅游的發展,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村民的積極參與,可是由于資金缺乏,沒有對旅游資源進行論證、規劃和策劃就匆忙上馬,開發中只重視規模,不講質量,粗制濫造。許多鄉村旅游開發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只考慮當前,不顧長遠。
四、相應的對策
1.發展生態旅游,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生態旅游是將生態平衡貫穿于整個旅游系統并將其有序發展成可持續發展模式。其目標是實現旅游發展中經濟、社會、環境三方面綜合效益的最大化。
2.開發特色項目,增強旅游體驗性隨著游客消費心理的成熟,他們已不滿足于急行軍式的觀光體驗,期望近距離的、多方式的與旅游吸引物接觸,所以在鄉村旅游開發中應設計豐富、生動的體驗項目,來滿足游客的體驗經歷以及他們的個性化旅游需要。
3.做好培訓工作,提高服務水平。要進一步提高鄉村旅游接待的整體水平,就要提高接待人員的整體素質,強化旅游服務意識。一是加強對旅游知識的培訓。二是強調服務規范培訓。三是加強對本土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的培訓。
【參考文獻】
[1]李慧欣.發展鄉村旅游的經濟思考[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3.
[2]任佳燕.鄉村旅游向我們走來[J].調研世界,2000.
一、吉安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1.旅游管理的不當,沒有進行協調統一的管理吉安市旅游個人平均的花費較低,旅游收入增長大都依靠旅客人數的增長,旅游購物和娛樂本來屬于旅游收入的無極限增長,但僅占旅游總收入的20%左右,旅游業整體上還處于粗放經營階段。吉安市旅游局于1993年成立,吉州區和青原區旅游局也成立不久,專業人員非常缺乏,管理機構也不夠健全,管理體制還未理順,行業管理難以深入進行,宏觀調控也相當的乏力。其次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進行盲目建設。目前吉安市政府還沒有一個系統的管理機構承擔對鄉村旅游發展進行統一的協調與管理,只有一個部門———市旅游局管理鄉村旅游事務,沒有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宏觀管理力度差,導致許多鄉村旅游地在利益方面出現多頭管理、各自為政,在問題方面無人管理、互相推諉,政府職能部門無力解決經營者的利益和游客的問題。
2.經濟實力不強,旅游發展所需資金不足,基礎設施薄弱吉安市旅游資源大多數仍處于原始狀態或維護狀態,資源優勢沒有從根本上轉化為旅游產品優勢及經濟優勢。旅游資源比較豐富,但經濟實力不強,旅游發展所需資金不足,存在較大的開發潛力。然而就目前來說,除了青原山景區有了一定程度的開發外,大多數景點仍處于原始自然狀態,如市內真君山、神崗山、焦崗嶺、天華嶺、方山等景點急等資金去開發。即使已經開發了的螺子山和白鷺洲等也顯粗糙,缺乏開發資金?;A設施薄弱,產品種類單一,深度化、特色化還很不夠。停車場、洗手間、電話亭和道路等公共設施簡陋、設備不足,大部分鄉村旅游景點甚至根本就沒有這些設施;茶樓、餐廳、客房等主要食宿設施條件都不太好,衛生狀況和設施設備條件不太容易讓人接受,很難留住游客。
3.吉安市的鄉村旅游發展人才問題吉安市的鄉村旅游發展存在人才嚴重缺乏,服務質量不規范,也難以提高。鄉村旅游在農村進行,專業旅游人員缺乏,導致服務質量不規范,缺少必要的教育培訓。旅游部門缺乏專家型管理人才,常常憑經驗辦事,缺乏發展鄉村旅游理論方面知識,實踐中研究不足,培訓工作也不到位,服務技能和服務水平普遍較低。吉安市忽視對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致使旅游從業人員缺乏扎實的專業基礎,對我市旅游業的發展現狀認識不夠,這個方面集中表現在沒有很好的落實制定的培訓計劃上,只是應付了事。吉安市的旅游從業人員對本地的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認識不充分,理解不到位。
4.可持續發展觀,得不到很好的實施旅游資源要合理開發,要有全新的觀念,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全新的價值觀和觀念,已成為了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但是吉安市可持續發展觀,得不到很好的實施。吉安一些風景名勝區風景資源存在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濫取山石造成山體滑坡;大多數農村地區包括風景名勝區周圍的村莊的生豬生產,造成溪流、河流的污染,有許多地方已經造成嚴重的污染。
二、吉安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
1.健全相應管理體制,實施規范化管理我們要制定相關的法令法規,使鄉村旅游的行政管理和經營運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使鄉村旅游地向法制化和規范化健康發展的關鍵,要健全相應管理體制,實施規范化管理。早期的法規要點包括“鄉村旅游開展申請條例”、“鄉村環境保護條例”、“鄉村旅游規劃綱要”、“鄉村旅游地規劃與建設管理條例”、“鄉村旅游經營者上崗管理條例”和“鄉村旅游質量投訴與責任事故處理條例”等。鄉村旅游有關管理辦法或條例,對鄉村旅游的安全管理、規劃審批、經營管理、環境衛生等方面進行規范與監督,使其逐步走向自律管理。吉安市政府必須做好這步工作,否則管理制度跟不上,會造成管理混亂,最后將導致鄉村旅游無序和不健康發展。
2.吸引多方投資,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吉安市發展農家樂旅游的嚴重障礙是資金投入不足,要多方引資,加大資金的投入。農家樂旅游經營者需要一些資金而有困難的時候,政府應該推行具有扶貧性質的小額貸款;或是在某些方面執行涉農優惠的政策,有選擇地實行稅費減免;還要鼓勵民間資金向農家樂旅游產品的開發和經營領域投入,要拓寬融資渠道,通過多種渠道來解決農家樂旅游點的資金來源問題。吸引農民投資和社會資金,需要拓寬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必須完善我市現有的相關政策法規。積極鼓勵農民來投資,引導農民投資建家庭旅館、餐飲、娛樂、購物設施以及自辦農家樂旅游項目等等,以此來提高農民參與發展鄉村旅游的積極性。
3.抓好培訓工作,提高服務水平從業人員自身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還要積極地學習相關的業務知識。農家樂旅游地所在政府可以考慮與井岡山大學合作,通過定期舉辦一些專門的管理培訓及業務培訓,在實務技能方面提高從業人員的水平,從而全面提高服務質量。認真挖掘和總結吉安市的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并使鄉村旅游與民俗風情和鄉土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對旅游知識的培訓,加強這方面的培訓,有利于從業人員更好的了解當前旅游業發展的形式和趨勢,進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和積累經驗,要提高旅游文化品味和服務檔次。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鄉村旅游快速發展,但從總體上講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由于經驗和理論認識上的不足,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進一步提出了加強社區參與的方法,以期對我國鄉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借鑒。
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內涵
1985年,墨菲(p.e.marphy)的《旅游:社區方法》一書引入了“社區參與”的概念,1997年6月,世界旅游組織、世界旅游理事會與地球理事會聯合頒布了《關于旅游業的21世紀議程》,明確提出將居民作為旅游業發展的關懷對象之一,并把居民參與作為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突出了社區參與在旅游業發展中的重要性。社區參與是指居民參與社區 公共 事物與公共活動的規劃、決策、執行、監督與評估等環節的過程。因此,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應理解為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社區居民通過各種方式和行為,積極、主動地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環節和相關層面,并且在其發展中獲取相應的利益,以保護當地 環境 和維護傳統 社會 文化 ,促使旅游地和旅游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以看出,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核心體現在參與的內容和目的兩方面:居民獲得參與社區旅游發展決策的權利和公平獲得旅游收益的機會。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是體現社區因素和居民意志的有效機制,包括了旅游規劃、旅游 經濟 活動、環境保護以及 社會文化 維護等多方面內容,它更強調把社區作為旅游規劃和 管理 的核心,是一種新型的旅游發展模式和開發理念。
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積極意義
近年來鄉村旅游在我國快速發展,尤其是2006年國家旅游局推出“2006
(三)鄉村 旅游 開發中社區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當地農民直接利益受到損失。鄉村旅游開發中居民最關心的莫過于利益分配,尤其是 經濟 收入的分配。但由于 農村 居民參與程度低,目前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在資源利用上,包括土地資源在內的可利用資源,在旅游開發以前是當地社區居民賴以生存的生產生活資源,其使用權歸農民所有。當旅游區進行規劃后,這些資源即變成景區 管理 部門所有,而景區在經營中所得經濟利益沒有或很少分配給當地居民,直接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同時在將這些資源使用歸屬權轉讓給旅游企業時,政府或村委會未能使農民獲得最大利益,甚至個別地方出現權錢交易等損害農民利益的現象。
其次,在就業機會上,目前在鄉村旅游開發中,各地大多數旅游項目是以委托經營、承包、經營權轉讓或租賃承包的形式委托給一些外地開發公司開發與經營,而不是以社區居民為主體。大量外地人的涌入與參與,使鄉村旅游區的旅館、餐館及紀念品經營等被外地企業所壟斷。這樣的結果,造成當地居民被排除在經營決策之外,就業機會大大減少,并使部分旅游收入通過工資和商業利潤等方式流向外地,致使當地居民喪失了在旅游活動中應得的直接經濟收益,同時也削弱了“旅游扶貧”的效果。
2.當地居民間接利益的喪失。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所獲得的利益除了經濟利益外,還包括 環境 利益和 社會 文化 利益。環境是當地居民長期生活、生產的場所,一旦遭到破壞出現生態問題,會首先危害到他們的生活和健康;鄉土文化是當地居民在情感和 心理 上的歸屬,然而隨著旅游的開發會被城市文化所同化。沒有了良好的環境和獨特的文化,便失掉了發展旅游的“靈魂”。當地居民不是參與的主體,甚至根本無法涉及旅游開發的規劃、決策等工作,由于開發者 指導 思想和管理上的原因,旅游開發中往往存在著重經濟利益,輕環境和社會影響的行為,進而使當地居民間接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社區居民對參與旅游活動的態度淡漠
由于當地居民在鄉村旅游開發中利益得不到保障,卻還要承受環境破壞、正常生活秩序受干擾和價值觀念受沖突等不利影響,目前鄉村旅游開發中社區居民對參與鄉村旅游活動的態度淡漠甚至產生不滿抵觸情緒。社區居民對發展旅游的態度研究表明:一旦社區居民產生這種消極情緒,會極大地影響到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甚至導致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失敗。例如印度海岸旅游地goa,因當地居民不滿旅游者帶來的種種不便,向游客散發敵意傳單,并演變成向政府施加壓力的消極行動??梢娋用駞⑴c的態度直接關系到當地鄉村旅游發展的成敗。
保證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有效性的措施
(一)政府應在鄉村旅游開發中轉變職能
如果政府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既是利益的主體,又是政策的決策者,必然造成鄉村旅游收入不科學合理的分配等一系列問題,最終會大大降低鄉村居民的“參與度”。所以政府要由包攬一切的主導作用,轉變為在以當地居民為主體鄉村旅游開發中發揮引導、協調、監督等作用。政府應在鄉村旅游開發中處于中立地位,積極營造發展的良好環境,保障居民的參與權,規范居民參與的行為及過程,處理好開發商與當地居民之間的矛盾,成為他們聯系的橋梁和紐帶。
(二)進一步加強政府的推動作用
當地各級 行政 主管部門應充分認識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內涵及重要意義,提高重視程度。政府通過制定實施各項鼓勵扶持政策,例如通過貸款、補貼、 稅收 刺激等措施,調動廣大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并給他們創造多層次的參與機會和就業崗位。當鄉村居民在經濟收入和就業等方面得到平等的利益分配,就會極大地激發他們參與旅游開發的積極性和熱情,鄉村旅游才能真正持續健康地發展。
(三)加強培訓以提高鄉村居民參與的能力
如前所述,鄉村居民受 教育 程度低,文化素質及綜合素質差是造成他們參與程度不高、參與意識淡漠的另一重要原因,所以必須加大對當地居民的培訓和教育的力度。通過整體培訓,普遍提高鄉村居民的環保意識、參與意識、商業意識、競爭意識;通過多層次、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當地不同類別、不同人群參與鄉村旅游的能力,從基本的旅游服務和經營到高層次的旅游管理與決策,保證人人都有一技之長參與到鄉村旅游活動中去,使當地居民真正成為旅游業的主體。
綜上所述,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目前在我國鄉村旅游發展中仍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著許多不足與欠缺,但隨著我國鄉村旅游的深度開發,要確保當地旅游、經濟、 社會文化 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社區參與必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肖富群.居民社區參與的動力機制分析.廣西社會科學,2004.5
2.胡志毅,張兆干.社區參與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人文 地理 ,2002.4
3.王瓊英.鄉村旅游的社區參與模型及保障機制. 農業 經濟,2006.11
[關鍵詞]農業多功能性 旅游農業 對策
旅游農業是指把農業和旅游業結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農業設備、生產場地、農業產品、農業經營活動、農業景觀和農村空間,經過規劃設計,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游功能,吸引游客前來觀賞、游覽、品嘗、休閑、體驗、購物,從而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經營形態。
旅游農業要面向農業旅游的市場需要,發揮農業的旅游功能。農業的旅游包涵休閑功能,但不僅僅局限休閑功能。
一、農業多功能性與旅游農業
1.農業多功能性
多功能農業是指農業不僅具有傳統的糧食生產功能,還要為其他目標如生態保護、社會公平等目標做出貢獻。我們認為,隨著生產的發展,貴州的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逐年下降,但農業在該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農業不僅具有傳統的糧食生產功能,而且在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方面,能夠促進農村社會公平公正穩定,改善區域直至全國大流域生態環境,維系農村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保留民族特色等諸多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2.旅游農業
旅游農業的內涵,是指旅游農業這一概念所具有的,并反映旅游農業特有屬性的認識內容。據此,我們可以把旅游農業作如下表述:旅游農業是以農業為載體溉有農業生產功能,又有旅游活動功能的新型產業。旅游農業具有如下幾個特有屬性。
(1)具有農業和旅游業的產業兼容性
農業屬于第一產業,旅游業屬于第三產業,本來兩者各有天地,互不相融。但旅游農業的出現,無論是其項目設置、設施裝備,或是環境條件、經營管理等方面,都是農業與旅游業的相互兼容,并以此而區別于一般的鄉村農業。
(2)具有田園風光和旅游景點的呼應性
旅游農業充分發揮一般農業田園風光的優勢,因地制宜地加以藝術化改造,如綠化美化,地形改造,并適當設置雅致、簡樸、自然的景點和實用、配套的設施,使田園風光得到點綴而增輝,旅游功能也因此而強化。
(3)具有生產功能和旅游功能的耦合性
旅游農業是兩種功能的耦合,既具有生產功能,又具有旅游功能,即在向社會提供物質產品的同時,以其特有的田園風光、民俗風情讓人們感受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樂趣,并達到體驗生活、增長見識和措情益智、陶冶情操的效果。
(4)具有生產活動和旅游活動的統一性
農業是以種養業為主的物質生產活動,旅游業是以觀光、休閑為主的精神文化活動。這兩種活動過程,在過去,一般都是分別在不同的場所展開的。旅游農業則是同時在同一場所使兩種活動過程協調一致。
(5)具有物質價值和文化價值的互補性
農業追求的是物質生產價值,旅游業追求的是精神文化價值,兩者的效益是通過各自的價值得到體現的。旅游農業則可以實現兩種價值的互補,即旅游農業一方面以其可觀賞性和可參與性使農業的附加值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以其生產性和文化性使旅游業價值獲得支撐和延伸。
二、貴州旅游農業發展現狀分析
1.貴州發展旅游農業的背景
從資源稟賦上看,貴州是自然與人文合璧的結合。占全省面積92.5%的山地、丘陵和占73%的喀斯特地貌,使貴州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喀斯特王國”。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中蘊藏著久遠的歷史傳統與多樣性的原生態文化、堪稱“文化千島”。貴州的自然與文化保持著較好的原生狀態,這使得貴州具有給游客創造與眾不同的全新體驗的資源條件。
從現實來看,貴州是中國少數民族主要的聚居區之一,以農業經濟為主,工業化程度較低,是中國最欠發達的省份之一。通過旅游農業的發展,可以促進整個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2.貴州發展鄉村旅游的現狀
根據2007年8月貴州省旅游局組織鄉村旅游典型村寨調研各地州提供的《貴州省各市、州(地)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調查表》(以下簡稱《地州表6》)、《典型村寨的入戶調查表》的數據,目前貴州省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如下:
據統計到2006年底
――全省開展鄉村旅游經營村寨數共計575個;
――開展鄉村旅游經營戶數達6184個;
――開展鄉村旅游經營直接從業人數60998人次;
――開展鄉村旅游經營脫貧人口數175097人;
――鄉村旅游人員培訓已達70878人次;占旅游從業人員比例平均達56.7%;
――政府用于村寨交通基建投資的金額達25.9億元;
――全省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達1617萬多人次,其中境外游客達9萬多人次;
――鄉村旅游總收入達近63.38億元(十五期間我省旅游總收入為47.3億元);
――鄉村旅游人均收入達2070元。
其中,黔東南、遵義地區以及黔南地區分列鄉村旅游總收入的前三名,各區收入分別為:47.89億、10億、2.5億。
表1 2006年各地州市開展鄉村旅游具體情況表
三、貴州旅游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省的旅游經營者已經比較敏銳地注意到鄉村旅游的發展空間,但自發增長期的鄉村旅游還存在很多問題。
1.各自為政的現象嚴重,品牌效應差
我省在旅游農業的開發過程中,很多都是農民一家一戶在實踐中去摸索經驗,主要屬于自發的、分散的、粗放的小農個體經營形式,其產業意義不大。沒有把旅游接待地能夠吸引游客的農家風味、人居環境、服務水平等放在重要位置。
2.項目缺乏規劃和策劃,盲目性過高
出于資金缺乏,沒有對旅游資源進行充分的論證規劃和策劃就匆忙上馬,開發中只重視規模,粗制濫造,許多旅游農業開發存在較大的盲目性,急功近利。倡導和實施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迫切需要的。
3.管理不夠規范,服務水平不高
農業旅游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機制不健全,農業部門、旅游部門與其他相關部門在管理上還不夠協調。旅游區的道路建設、配套設施建設、管理服務用房等用地結構和布局還比較散亂,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要求,各行其是。游客的餐飲、住宿、娛樂、安全、衛生等方面還不規范。
4.科學規劃重視不夠,同質化嚴重
目前,我省旅游農業基本上是以鄉村企業、農民自主建設開發為主,缺少整體規劃和科學論證,項目設計雷同,布局不盡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場定位不明,簡單仿效,粗放經營,在開發建設上隨意性較大,存在著一定無序性和盲目性。
5.產業化層次低
第一,對農業的旅游資源保護不夠。旅游產品大都以農家樂之類為主,產品化程度低。
第二,市場是區域性周邊市場,市場定位還存在相當大差距。以自駕旅游市場為主體的農業旅游的局限性必然影響旅游農業產品的銷售。
第三,作為旅游產業良性循環機制有待形成。
6.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原生態破壞嚴重
我省在開發鄉村旅游的過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官員和開發商的急功近利,甚至還有貧困地區人民渴望通過旅游改善生活而盲目開發,普遍缺乏科學的規劃與管理,開發旅游的積極性和熱情就變成了一種破壞力。
四、貴州旅游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針對我省旅游農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應充分地意識到積極發展旅游農業,在為游客提供一種深度文化體驗的全新旅游產品的同時,又極大地加快了廣大農村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因此,只有進一步完善旅游農業的開發措施,創新發展模式,才能實現旅游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整合資源,挖掘內涵,突出特色,培育品牌
我省旅游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在開發過程中要突破區域局限,突出特色,多方位、深層次地開發產品,深刻挖掘旅游農業資源的文化內涵,增強產品吸引力和競爭力,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根據現有資源分布情況和農業的季節性特征,開發不同主題的旅游產品,構建旅游農業品牌。
2.長遠規劃,科學策劃,增強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
在我省的旅游農業開發中,要通過系統規劃,有機整合鄉村旅游資源,認真科學地策劃好旅游開發項目;在鄉村旅游產品項目的開發和設計中,要在鄉村民俗、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上做文章,使鄉村旅游產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品味和藝術格調,成為展現當地社會生活與旅游文化的一個窗口。
3.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旅游設施
目前,旅游農業開發建設資金主要依靠政府組織投入,經濟實力不強。在旅游農業發展中,應拓寬資本投入渠道,形成政府投入、群眾投入、社會投入相結合的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新格局。引進先進的旅游農業開發、管理和服務方式,提高其競爭力。要加強旅游農業地基礎設施與旅游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環境,解決好交通、食宿、衛生等問題,以便開展“一條龍”服務,延長游客停留時間,獲得經濟效益。
4.挖掘亮點,堅持“特色”開發之路
鄉村旅游的開發與建設,應堅持特色原則,將“特色”作為鄉村旅游資源的“賣點”,避免隨波逐流,千景一面。目前,貴州省一些著名的鄉村旅游景點,例如貴陽市小河金山生態農業觀光園、花溪區的鎮山村、烏當區香紙溝等,正是由于突出了“特色”,吸引了大批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5.發掘農業資源的多功能,加大產業化層次
農業產業功能。這是從農業的一般功能來說的。農業為游客提供體驗、休閑平臺,同時,提供優質、綠色、生態、安全、健康的農產品,滿足游客對休閑食品、安全食品的需要。
休閑游憩。鄉村多寧靜,空氣好,民風純樸,對休閑養生是極好的去處。同時,游客在休閑過程中,觀光、休閑、體驗、娛樂、度假等各種活動和服務于一體。起到修身、養生、靜心、養神的最佳效果。
觀光學習。游客通過對旅游農業產品的了解,充分了解農業文化、學習農業知識、參與農業生產活動、感受農業景觀的戶外體驗。與此同時,游客的參與加深了對環境保護的認同,可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維護自然景觀生態。
體驗養生。休閑農業區具有優美的自然環境,新鮮的空氣,寧靜的空間,生生不息的動植物,遍地綠色的草木,以及隨處的鳥語花香,是最適合調劑身心及養生保健的場所。
6.努力實現旅游農業可持續發展
發展旅游農業,不僅能為游客提供新的活動空間,還能保護農村生態環境,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格局,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獲得旅游業和農業的雙重效益。旅游農業的基礎是農業體系內部功能的良性循環和生態合理性。在旅游農業開發過程中,要注意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人文旅游資源的文化特征,堅持走生態效益型道路,重視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相結合,實現旅游農業可持續發展。開發與保護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近幾年來,城鄉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提高生活質量、改善農村環境、發展旅游產業的需求日益增強,這為旅游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客源條件。我省豐富的旅游農業資源又為發展旅游農業提供了優越的基礎條件。由此可見,我省旅游農業開發潛力很大,必將蓬勃發展,成為一項生命力強大的新型產業。
參考文獻:
[1]馬勇,舒伯陽.區域旅游規劃――理論.方法.案例[J].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
[2]陳文林,翟虎渠.旅游農業[J].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魏小安,劉趙平,張數民.中國旅游業新世紀發展大趨勢[J].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1999.
[4]王興斌.旅游產業規劃指南[J].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0.
[5]李長榮等.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J].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摘 要]城鄉統籌背景下鄉村旅游的發展,關鍵是在二者之間建立起一種內在的互動發展機制,以鄉村旅游推動城鄉統籌目標的實現,以城鄉統籌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本文分析了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互動發展機制的內涵及特點,并提出了兩者互動發展的機制模型。
[關鍵詞]鄉村旅游 城鄉統籌 互動發展機制
一、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互動發展機制的內涵及特點
所謂互動發展機制,是指在各自內部因素協調的條件下,雙方之間相互開放、相互適應、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狀態和過程,并形成保持和推動這種狀態和過程健康運行的機制。根據鄉村旅游發展的延展性和城鄉統籌的特點,本文所強調的“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互動發展機制”主要是指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互動發展系統中各構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的關系及其功能。根據動力系統理論的觀點,本文認為可以把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看作一個系統,不僅要求各個系統內部的各要素之間必須保持協調,而且要求兩個系統之間也要保持一定的協調與穩定,這個系統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鄉村旅游、城鄉統籌本身作為一個系統,其各自內部的多個要素、多種關系必須保持協調。城鄉統籌中的城鄉關系、人口規模、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建設等應保持協調;鄉村旅游發展的客源市場、發展規模、產品結構、服務設施、接待水平等應保持協調。
第二,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之間必須形成一種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狀態。鄉村旅游應該成為城鄉統籌發展的良好載體和有效途徑;而城鄉統籌要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可靠經濟支柱。
第三,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之間必須有一種內在的互動聯系機制,如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機制、土地流轉機制、資金融通機制、利益調節機制等,以保證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雙方的緊密結合,從而使雙方之間形成統籌兼顧、相互激發、互惠互利的統一體。
第四,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的互動是一種動態的互動。在互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雙方的發展速度或規模不一致、不協調的狀況,從而影響雙方原有的互動發展,但這種暫時的不協調或不斷出現的不協調又為雙方的協調發展找出了新的差距,提出了新的要求,開辟了新的途徑,從而成為雙方協調互動的推力,使雙方在新的互動條件下獲得新的協調發展,并推動整體躍升。
第五,鄉村旅游和城鄉統籌這兩個系統既不是孤立的系統,也不是封閉的系統,而是開放的系統。因為它們之間既有物質的交換,又有信息的交流,即存在著要素的互動。要提高雙方互動發展的質量和規模,它們之間要素互動(流動)在方向、速度、數量上必須保持協調。
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的互動發展,其目的在于通過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的協調互動,打破行政區劃、城鄉分割以及地區封鎖等,促進各經濟要素的合理流動與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城鄉經濟協調、平穩、較快發展。
二、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互動發展的機制模型
對鄉村旅游來說,它是一個由需求者(旅游消費者)、供給者(鄉村社區、農民)、支持者(政府、行業協會、組織)、媒介(市場)等多個利益訴求主體所構成的經濟系統,各利益訴求主體之間的利益博弈所引發的相互作用,形成了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源泉。而對于城鄉統籌來說,它是一個由城與鄉的共生單元所構成的共生系統,各個要素在系統內的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是增強城鄉關聯度、促進城鄉良性互動發展的重要保證。但無論是對于鄉村旅游,還是城鄉統籌來說,在系統發展的過程中,各利益訴求主體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磨擦,即通常所說的“利益不均衡”問題,如何有效協調和解決這一問題,成為了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和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中所共同面臨的難題和挑戰。只有理性地、有效地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保持城鄉統籌內部各要素的協調,有效發揮鄉村旅游的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升生態環境和協調城鄉一體化發展等綜合功能,從而有力促進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的良性互動發展,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基于此,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的互動發展,既要找到著力解決城鄉統籌發展中所面臨問題的有效手段和途徑,又要從推動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找到支持城鄉統籌中發展鄉村旅游的動力源。通過城鄉統籌的發展為推動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引向和制度保障,而鄉村旅游的發展則為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動力支持。
根據系統論的觀點,結合我國鄉村現狀、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以及農村發展旅游業的可行性研究等,本文認為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的互動發展機制模型如圖1所示,具體包括兩個方面:
圖1 鄉村旅游與城鄉統籌的互動發展機制
1.鄉村旅游對城鄉統籌的推動機制
鄉村旅游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新渠道,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新載體,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形式,無疑是解決城鄉統籌的有效途徑。因此,要從推動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充分發揮來自需求者的影響力、來自供給者的吸引力、來自媒介的拉動力和來自支持者的推動力,建立鄉村旅游對城鄉統籌的推動機制。發展鄉村旅游,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吸收農村富余勞動力,而且有利于帶動鄉村的人流、物流與信息流的發展,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改善農村環境,從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文化、產業和生態的融合(見圖2)。
圖2 鄉村旅游對城鄉統籌的推動機制
特色小鎮不僅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能,也為解決城鎮化發展中的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推進鄉村振興,要充分發揮特色小鎮在優化城鄉經濟結構、推動新型城鎮化、加強鄉村治理、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等方面的作用。
特色小鎮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作為一種創新探索和成功實踐,特色小鎮不僅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動能,也為解決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優化城鄉經濟結構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促進城鄉經濟轉型升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益成為必然要求。特色小鎮在優化城鄉經濟結構方面作用明顯。一方面,特色小鎮具有增強區域有效供給、優化產業生態、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改善內外環境、促進產業創新的功能,可以通過新的技術手段和發展模式激活傳統產業,也可以通過聚攏高端人才等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另一方面,特色小鎮是應對消費升級的戰略選擇,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有效載體,對區域產業體系的重構與競爭力的提升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推動新型城鎮化
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和有效模式。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要求通過積極推進農業人口市民化,提升城市功能帶動新農村建設,完善土地制度和城鎮住房制度,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推進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實施辦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特色小鎮采取就地城鎮化發展方式,在傳承和發揚我國千百年來的農耕文明基礎上,把鄉村建成既有鄉土氣息,又具備現代城市文明的新城鎮。特色小鎮建設注重產業、文化、宜居、環境等各種要素的整合,有助于提高城鎮化發展品質。同時,特色小鎮作為一種特殊的空間結構,在規劃和設計上可以根據城鎮化建設發展的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運行模式,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為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
加強鄉村治理
實現鄉村有效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特色小鎮從規劃設計到建設發展,從治理主體到治理模式,使傳統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漸融入現代化因素,進一步激發了鄉村治理活力。特色小鎮作為城鄉間的橋梁,不僅在空間布局上一端連接著城市一端連接著鄉村,而且從產業發展、城鄉融合、生態保護等方面,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貫穿其中,并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為加強基層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徑。
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鄉村的文化資源、文化活動、文化設施以及帶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生產方式,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地域性和傳承性。繼承和發展優秀鄉村文化,需要適應發展需要,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其更具感染力、傳播力。文化是特色小鎮的靈魂,文化要素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必不可少。不少特色小鎮在挖掘文化要素的過程中,注重對傳統文化及其產業進行保護與傳承,以各種物質形式為載體,將文化物化,將物化的產品產業化,形成文創產品及產業鏈,提高了文化影響力。河北館陶的糧畫小鎮、武強的周窩音樂小鎮等就是典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