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6:52: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音樂課教學流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教學方式及存在的問題
在時下中小學音樂教學的課堂上,音樂教學的內容主要以唱歌、欣賞、器樂、活動四大類型為主體。對于這四類教學內容,教師經常會采用如下的教學方式:
1、唱歌課
在學習一首新歌前,教師首先會讓學生傾聽一遍作品,熟悉歌曲旋律。然后讓學生讀歌詞,了解作品內容。隨后,教師讓學生跟琴演唱,有個別老師會針對難點進行重點練習?;緦W會歌曲后,教師會讓學生分組演唱,或拓展進行表演唱,也可能會針對作品的創作者或相關背景進行講解。最后,學生能夠基本學會這首歌曲的演唱,但普遍做不到演唱得優美、動聽。
2、欣賞課
在對一首聲樂或一首器樂作品進行欣賞時,教師的基本流程為:完整播放全曲,介紹與作品相關的文化或知識,再讓學生欣賞全曲或片段,體會作品的情緒;再次欣賞全曲或片段,根據其特點設計器樂伴奏或請學生展開聯想,想象作品表現的情景。同時,也可能針對不同的主題,讓學生哼唱、記憶主題,隨錄音邊欣賞邊傾聽主題出現的次數。最后,完整欣賞全曲,其中有可能設計隨音樂進行表演環節。如果教學條理清楚,學生有可能掌握作品的結構,對個別主題有印象,但普遍做不到記憶深刻。
3、器樂課
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器樂教學的比重很小。器樂教學的內容多以豎笛和口風琴為主,在教學中多體現為隨唱歌或隨堂進行欣賞教學。進行器樂教學時,教師多采用教材中出示的小練習曲,首先哼唱練習曲的曲調,讓學生熟悉作品,再讓學生學習指法,然后進行演奏。反復練習幾次后,教師會分小組或請個別學生進行演奏,部分老師會請學生分析作品的情緒,再請學生進行表現。最后,請全體同學共同演奏??傮w來說,由于樂器配備或教學時間的限制,很多中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器樂教學處于停滯狀態,少有學生能夠在中小學時期靈活掌握一門課堂樂器。
4、活動課
活動課的界定在當今中小學課堂中不是特別明確,經常在唱歌和欣賞課中參雜進活動課,成為唱歌綜合課或活動綜合課。在活動教學中,教師經常采用分組的形式,對不同的分組布置相應的任務。但對于分組后學生的自主活動缺少有效的引導,活動課很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活動的形式大于內容,活動課效率過低。
二、抓住音樂要素進行教學后的音樂課展望
在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多以一個自然班為單位,進行基礎性的普及教學。雖然一再強調音樂教學要關注每一個個體,但由于學生人數過多,教師很難將關注點真正落實到每個人身上。在此情況下,是否可以換變教學思路,將教學重點落實在客體身上。在音樂學習過程中,人是學習主體,內容是教學客體,當對主體的把握與關注度不能夠達到最大化的時候,是否可以將關注點轉移到客體上,使客體的效能得到最大化展現,進而影響主體的判斷和能力呢?筆者認為是可行的。而實現音樂教學主體向客體轉化,提升音樂教學課最大效應的方式正是細化不同作品的音樂要素,針對音樂要素展開教學。抓住音樂要素進行音樂教學,也必須實現教學思維轉換,試想轉換為關注客體后的音樂教學模式:
1、唱歌課
對于唱歌課而言,其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通過學習唱好歌。唱好歌的標準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應該是具有準確的節奏、音高和讓人愉悅的音色。如果轉換思路,將教學重點定義為抓住唱歌教學中的音樂要素,那么唱歌課的教學情況可能轉換為:教師針對不同作品重要或具有特點的音樂要素進行教學設計,對聲音進行節奏、音高、音色等方面的相關練習,循序漸進完成練習的高質量反饋后,再深入展開教學,最后完成歌曲的學唱。
2、欣賞課
中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欣賞課主要目的是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廣泛接觸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了解這些作品的音樂特色。編者在欣賞曲目的選擇上,多具有鮮明的目的性。不同類型的聲樂、器樂作品都為了滿足一定的欣賞目的而進行。如果能夠轉換為關注客體的音樂教學方式,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重點將轉換為如何突出不同作品的特色,并結合一切教學手段體現作品的特色,將作品具有特點的部分進行充分地分解和剖析,進而欣賞完整的作品。
3、器樂課
器樂教學的根本是技藝教學,對于技藝教學,不應該回避基本技能訓練需要更多時間來練習的客觀現實。教材中的器樂教學是依照教學進程,根據不同的階段安排相應小型曲目展開的。但教材中的展示受到版面和教材容量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做到。即便如此,依照教材的進展進行充分地練習,學生也是可以基本掌握課堂樂器的。轉換為關注客體的音樂教學思路后,器樂教學的關注點將完全改變,教師只要強調每堂課的基本內容,并結合基本內容進行反復的練習,最終能夠熟練、完整地完成教材內容,就能夠達到期望的教學效果。
4、活動課
針對目前活動課目標不清晰,活動效果不理想的現狀,如果轉換教學角度,應該會有很大提高。教師可以針對課堂活動課的音樂要素提出要求,對需要達到的目標作出明確的定義,再結合此目標對學生的活動作出引導和指導。學生為達到老師的目標作出的音樂上的努力,必然會影響到學生對音樂的審美和判斷,最終實現活動課的教學目的。
三、如何抓住音樂要素
如果在中小學課堂上實現抓住音樂要素進行教學,那么勢必要對音樂要素抓準確、抓具體,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扇绾巫プ∫魳芬啬兀?/p>
首先,需要明確音樂要素的內容。在樂理中,對音樂基本要素的定義為:音的高低、強弱、長短和音色四個方面,這是音樂的基礎。在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中,可以以音樂基本要素為基礎,擴大音樂要素的范圍,使其更利于音樂教學的展開。在中小學音樂課程中,無論是歌曲還是器樂作品,篇幅不會過長。對于這些作品,如果僅從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來進行教學要點的分析,會過于零散。在中小學音樂課教學中,可以將音樂要素進行擴大化,定位為:以音樂基本要素為基礎的旋律、節奏、和聲、配器、風格類別等較為廣泛的內容。
其次,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有深入地分析與了解。這一點看似簡單,并本應該是音樂教師應該做到的基本內容之一。但事實并非如此,很多教師對教學內容不夠熟悉,這直接影響了教學的效果。所以深入地分析與了解,應建立在對作品熟悉的基礎之上,而熟悉一定是通過多次聆聽與分析曲譜來實現的。如此,可以對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與了解做出如下的程序:反復聆聽――分析曲譜――閱讀相關背景――深入挖掘作品的時代性等。
最后,提煉音樂教學內容中屬于作品特點或可以充分展示作品風格的音樂要素,圍繞其進行音樂教學手段的設計。
四、抓住音樂要素后的教學實踐
找準音樂要素,也就找到了課堂教學的基石。但只是找到基石,卻沒有適當的教學手段進行結合,就如同鮮美的食材被拙略的廚藝烹炒一樣,會完全失去最初的美味。因此,抓住音樂要素只是音樂教學的第一步。接下來,教師需要怎樣做呢?
1、分析該音樂要素通過什么樣的音樂教學方法才最具有課堂效果
音樂教學方法包括課堂常用的音樂課組織方式,比如視唱、律動、器樂等,也包括一些知名音樂教學法的方法,如柯達伊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等。只要是音樂教育類的教學法,無論是針對普通中小學教育的,還是針對專業音樂教育的教學法,都可以從中尋找利于中小學音樂基礎教學的要素。
使用不同音樂教學方法的目的是實現音樂要素作用的最大化,一定要強調課堂效果。教師經??紤]的是教學內容如何展開,而忽略了展開后的效果。只有活躍、吸引人、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課堂效果才能夠轉化為有效的學習結果。所以,對不同作品的音樂要素要進行仔細的分析,并需要對采用的教學方法可能產生的課堂效果做出預測。轉換教師身份,從己身推及學生本體試想是否能夠激發課堂熱情,不斷調整教學細節,最終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2、增加對音樂要素中傳遞的時代性、歷史性、風格性、本體性的內涵。使音樂教學具有指引意義和厚重感
為音樂要素尋找到合適的音樂教學方法只是為其配上了初始的外衣,只有增加其中含有的深刻的時代性、歷史性、風格性或音樂本體性的內涵,才能實現音樂教學的指導意義,加重音樂在學生心目中的分量,進而對學生的審美和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影響。
音樂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其更深刻的意義是影響人們的感性認識和審美觀,讓人們不斷修正自身,體悟人生。在當今的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很少有音樂教師能夠認識到音樂具有導人作用,自然不能夠體現出音樂的內涵。如果教師能夠不斷加深對音樂中傳遞的時代意義、歷史厚重感及音樂本體內涵的認識,并融合在音樂教學中,音樂課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3、不斷提高教師的個人綜合素質。開闊教學思路
【關鍵詞】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教學效果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和推進新課程改革,我認為,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上,我會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充分利用與開發學生個體資源
眾所周知,每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都有一種學習的本性,擁有對任何事物的好奇和求知欲,如果我們能成功的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質,激發其學習興趣和熱情,就能促進其自身的發展。作為個體資源的學生,他們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有著各自不同的認識基礎及獨特的個好。有的會在課上為大家彈一段難度頗高的曲子,有的會用抑揚頓挫的美妙歌聲讓我們陶醉,還有的在欣賞音樂時,會根據自己所聽到的樂曲充分發揮想象,發表不同的見解,表現出對音樂有著深厚、廣泛的認識與理解……由此可見,學生個體表現以及差異的獨特性,都是最佳的學習資源。
我們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造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關注學生個體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性,給予激勵,并不斷加以強化。而反饋評價正給學生提供了這樣的機會。我讓學生自由匯報交流,按自己的理解來表現音樂。如在欣賞小提琴曲《梁山泊與祝英臺》,有的學生采取了幾人邊聽邊表演的形式;有的學生采取了幾人組合,分角色進行表演;有些學生讓老師來當彈奏,他們來表演等等。而這些形式是傳統教學模式中較少見到的。我深嘆學生的創造力、表現力,及時給予了肯定和鼓勵。并請學生給予評價,請他們當老師,講解樂曲的情感體驗。教師只是參與其中,及時補充,給予正面指導。這樣在心理上既滿足了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愿望,又在潛移默化中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轉化成為學習的動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充分認識到了學生這個個性豐富的能動主體的巨大潛能。只有通過課堂教學主陣地創造有利于其個性發展的寬松環境和氛圍,學生才能在這個自由的天地里遨游,也才能從中享受到音樂所蘊涵的內在美,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意識和開發創新潛能,從而促進其個性的和諧發展,學生才能得到可持續性發展!讓他們一生都喜愛音樂,并熱愛生活,創造生活。
二、探索符合實際教學方法、教材內容多元化
1、重組教材、豐富教學內容
許多同學一提到要上音樂課,就感到十分痛苦,原因是因為他們對音樂根本沒興趣,那么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呢?筆者認為,首先教師對現有的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開學第一節課,我就把學生較熟悉的第3單元的意大利民歌部分內容提上來先講,同時摻雜一些不同國家的民歌。如:在欣賞意大利民歌時,可以把美國民歌和中國民歌結合起來上,使學生了解民歌特性,了解不同國家的音樂風格。這樣才能使他們不覺得枯燥乏味,慢慢喜歡音樂課,慢慢接受古典音樂作品和經典音樂作品。
2、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
因為現行教材大多為一些經典老歌,但是與學生生活相脫離,學生難以理解,因此對音樂課不感興趣,而新課程理念下的開放式教學,要求激活教材,善于取舍,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易被學生理解,易產生情感共鳴。筆者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教學內容組合,難易程度組合,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學習第六單元----俄羅斯民歌中,可以用流行音樂、民歌導入,授新課時讓學生欣賞印度民歌,再欣賞俄羅斯民歌,從中找出民歌的特點,最后學唱《喀秋莎》。民歌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一般用方言演唱,那么我們也可以用我們本地方言來演唱這首俄羅斯民歌。這種方法激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豐富了學生學習生活,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3、教學方式多樣化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課堂教學基本上按前蘇聯凱洛夫的教學實施的,課堂上五環節已成為僵化的模式。要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為學生提供開放式的活動,加強同學之間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促進各個層次學生的發展。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的多樣化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學生對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比較厭煩,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形式應該靈活多樣。
4、運用多媒體進行音樂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極大地擴展了音樂教學的容量,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能從視覺、聽覺方面給學生直觀感受,使音樂變的更形象,更生動,從而提高學生審美觀念。例如觀看幽默大師卓別林作品,讓學生選擇音樂,給影片配樂。通過這一環節教學,進一步鞏固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激發學生再學習興趣。
四、注重學生的情感激發,突出音樂的感受性
音樂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其表現的內容卻是非常抽象的,用任何語言都難以描述清楚。從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盡管他們對音樂藝術已有了一定的感情積累和理性認識,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日趨增強,但由于年齡和知識水平的限制,他們對音樂的認識是比較膚淺的。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采取聽、唱、看、表演等多種形式,全面調動學生的情感思維,使他們置身于音樂藝術的天地之中,體驗音樂所表達、描繪的各種思想情感。
比如,在欣賞《采茶舞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采茶姑娘們的勞動場面,我首先播放錄像,讓學生聆聽觀看采茶姑娘采茶時的情景,并了解采茶勞動的特點,感受茶山、茶林的景色。此時,學生蠢蠢欲動,教師抓住時機將表演的工作分配到各大組,各組經過一番商榷,推薦有表演特長的學生上臺為大家進行表演,課堂氣氛顯得非常活躍。學生通過觀看、聆聽、演唱、表演等多種形式大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感受、理解音樂藝術的魅力。
又如在教唱《長江之歌》時,為使學生體會那種激人奮進的精神和感受長江那廣闊的胸懷,我節選系列片《話說長江》的一部分畫面,借助多媒體展現在課堂上,學生直觀地看到冰清玉潔的雪白世界――長江發源地,還展示了江水波濤洶涌壯麗景觀。當起伏高昂的《長江之歌》響起時,學生領略到了歌曲的藝術內涵,情不自禁地為贊美長江而歌唱。學生的唱歌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互談歌中最突出的幾樂句所表現的特點,請有表演特長的學生為大家演唱一番。這種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教學方法能巧妙地把學生的感知過程和體驗過程緊密地結合起來,深入淺出地讓學生獲得了音樂藝術之美與體驗。
五、積極開展校內外音樂活動
課外音樂活動的開展,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促進校園音樂文化的發展。學校應鼓勵教師組織各種音樂社團和興趣小組,使學生的課外音樂生活更加豐富學校也可按年級分組,舉辦不同各種各樣的音樂競賽,這樣可以課內外互相促進,也可以提高音樂教學水平。競賽的形式可以有多種選擇,團體或個人都可以。比如:團體賽可以舉行合唱和舞蹈比賽等,個人賽可以舉行各類樂器和聲樂比賽等,參加比賽的不僅僅是有特長的學生,還應鼓勵所有的同學參加集體的活動項目,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除比賽之外,還可以在某些節日的時候組織全校的文藝演出,而且要面向全體,讓全校的教師之間和學生之間進行學習、交流,給他們提供一個實踐的舞臺,展示其所學到的音樂知識技能,為學生更好的學習音樂的創造機會,讓他們在各類的音樂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充分發揮學校廣播臺、宣傳窗的作用,定時播放音樂,介紹優秀音樂作品,播放有意義的、同學們喜歡的音樂家故事或音樂評論等,營造音樂氛圍;有條件的學校課間用音樂鈴,讓學生多聽、多唱健康動聽的歌曲,讓學生沉浸在優美的音樂中。布置充滿音樂氣息的教室和校園環境,充分利用校園的黑板報、墻報、櫥窗等,充分展示富有特色的校園音樂文化。
六、構建一種賞識鼓勵的評價方式,促進教師形成反思意識
音樂教師一個賞識的眼神、鼓勵的話語、滿意的點頭、會意的微笑、親熱的手勢,恰似一縷春風,吹拂著孩子們求知心扉,給孩子們帶來莫大的歡樂和喜悅,讓孩子們敞開思維的大門,插上想象的翅膀,他們巨大的信心和更多的投入,縮短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零距離的接觸中,教師的賞識和鼓勵是打開孩子們心靈的鑰匙,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資源,是音樂課堂教學成功的支柱 。
其次,音樂課堂教學需要成為教師自我意識的反思過程;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音樂教師如何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反思呢?可從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分別進行反思 。課堂教學前對教材的理解、教學目標的確立、學生的了解、教學過程的設計、教案和教學流程圖的制定等等,進行一一的反思,促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教學過程中對課堂教學的情景創設、教學導入、新課教學、鞏固深入、活動展開等等,進行及時、細致的反思,能使課堂教學高質量、高效率地進行;課堂教學結束后,對照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有助于教學經驗的積累,使教學經驗理論化。
新一輪課程改革無疑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音樂教師,我們要盡快的充實完善自己以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相信在不斷的總結、反思中,會有更多的收獲是生活的進一步升華,從而逐步的增強學生的藝術感覺。
參考文獻:
[1] 王凡剛.新課程標準要求下的音樂教學理念探析【J】.課程改革,2007(2).
路建虹
什么是“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是一種創新教學模式,近年來在美國日漸流行。所謂翻轉,主要指重新建構了學習流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通常是聽老師講課,課后復習、做作業、然后參加考試。在翻轉教學模式中,學生先通過老師制作的教學視頻自學,到了課堂上,做一些實踐性的練習,并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會進行指導,而不是當場授課。學生進行的通常是項目式學習,教師則要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區別化指導。
“翻轉課堂”之我見:
說到“翻轉課堂”就不能不提到微課,“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我們現在也開始使用視頻軟件錄制PPT演示文稿并附上講解聲音。把結合實踐講解和PPT演示的視頻錄制成微課,嘗試讓學生在家學習微課,課堂上,教師進行問題輔導的翻轉課堂的模式。
“翻轉課堂”尚屬起步階段,在我國一些地方已經發生了一些本土化的演變,隨之而來的一些問題也出現了,許多老師認為翻轉課堂就是微課,其實不然,翻轉課堂不是單純的視頻錄制,它是增加學生和教師之間互動和個性化接觸時間的一種手段,在錄制微課前需要教師有課前的資料搜集,對學生的問題預設,還有課堂中和學生的互動實現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等等,教師需要完成的是一個體系。
音樂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使人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變得更富有想象力創造力。音樂教師更要放開手腳,緊跟時代步伐,大膽實踐和探索創新教學。下面談談我在音樂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模式的探索。
以《豐收之歌》一課為例
設計思路:
本課是一節音樂綜合課,設計的教學內容有:欣賞樂曲《豐收歌》、學習歌曲《豐收之歌》、創編《豐收舞》等,我將以上教學內容歸納為《豐收三部曲》(豐收之樂、豐收之歌、豐收之舞),將本單元主題思想與曲目巧妙結合在一起。我以三部曲之“豐收之樂”“豐收之歌”“豐收之舞”三部分分別錄制了三個微課程,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課上進行展示,再以提問的形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進行反饋,每一組成果較好的同學將進行獎勵,讓學生體會豐收的喜悅,恰好與本節課主題相吻合。
教學目標:
通過欣賞<豐收歌》感受音樂的情緒,體驗勞動的艱辛以及收獲的喜悅;通過創編《豐收舞》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增強對勞動人民奉獻與創造的崇敬之情。
能用歡快、活潑的聲音,有表情地演唱《豐收之歌》,感受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以歌聲表現喜慶豐收的場景和情緒。
能根據歌樂曲內容,發揮想象,模仿人們田間勞作的動作、表情、聲音,進行編創活動。
教學重、難點:
學生在課前以小組為單位學習微課程,從中歸納課前學習任務單上的問題,在課上與同學進行交流。
課前學習任務單:
課上銜接:
1.反饋課前學習任務完成情況。
2.各小組向全體同學講解問題。
3.全體學生跟隨教師模唱《豐收之歌》,解決部分音準、音高、節奏問題。
4.教師總結曲式結構。
5.學生展示自創的豐收之舞(學生自帶各種道具)。
我的思考:
1.“翻轉課堂”前教師要善于調控提出問題的.步驟和節奏,所提出的問題,要進行巧妙的設計,要使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就把問題解決,還應注意所提出的問題的藝術性,要給學生思考、想象和探索的機會。在不斷的思考和探索過程中,不但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能磨礪學生的意志。經過努力所取得的成績給學生帶來的愉悅,產生學習的新動力。
2.微課程教學后學生回歸課堂中,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能滿足學生的心理要求,更能堅定每個學生對“翻轉課堂”的不懈追求。課堂上分小組合作進行,這樣學生間以強帶弱、以前帶后,可以激發每個學生參與展示。于此同時,老師還要善于營造競爭的環境,讓學生形成和諧的比學趕幫的學習風氣,敢于超越自我,超越同學,甚至超越我們老師。應根據音樂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適時適度地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地去實踐與探索,讓學生成為“翻轉課堂”的主人。
3.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備課時往往會給自己的提問設計一個標準的答案,學生回答問題時就不自覺地往自己的“標準”答案上引導。這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更不利于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避免了這一現象的發生。學生在微課程學習時已經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生活閱歷、音樂感知能力等方面有了對音樂的不同認識和不同見解,所以音樂課堂上教師要允許并鼓勵學生提出不同意見,允許學生錯了就重新回答,不完整就補充,沒想好就再想,有不同意見就展開爭論,有不明白的問題就發問,老師錯了就提意見……,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無疑,這也對音樂教師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我們必須投入更多的精力,應對來自學生的不同問題,這將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不僅使學生敢于突破思維定式,而且達到了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4.“翻轉課堂”給我們帶來的新問題和挑戰。
第一:“翻轉課堂”課前學習階段,因沒有了老師們課堂上的嚴格要求與監督,有些學生會出現不自覺學習的現象。我們應該與學生們私下多溝通、聯系,及時督促學生自主學習,慢慢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脫離傳統教學帶給他們的惰性。
第二:“翻轉課堂”課前的微課制作對音樂教師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們還要提高信息技術運用的能力,制出高質量的音樂微課教學視頻。
《音樂課程標準》將“過程與方法”列為學科 的目標之一。這也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單向灌輸、追求結果”的教育思想,通過教學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感知“結果”的獲得過程,并在這其中使情感態度、學習品質與能力、學科的基本知識得以同步獲得。本節課是一堂音樂綜合課,此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能結合生活中的經驗,用敲擊各種物品的方式,探究、感知、體驗音的強弱。剛入校不久的一年級的孩子會不會探究?如何探究?他們探究得怎樣?為此,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大膽的修改。教學流程我分為三塊,第一塊:“敲一敲,感受強弱”;第二塊:“找一找,探究強弱”;第三塊:“唱一唱,表現強弱”。通過本課教學,我感受到只要在課堂上引導得當,在小學一年級音樂教學中是完全可以運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的。
【精彩片段】
一、感受音的強弱
教師播放樂曲《星光恰恰恰》的音樂,并站在教室門口迎接每一個學生。與他們親切地擊掌。學生在音樂聲中自由律動,蹦蹦跳跳地進教室。隨后師生共同自由律動。
1.教師出示大鼓,學生嘗試敲出大小不同的聲音。
2.教師鼓勵學生自由敲擊鼓的其他部位,嘗試發出大小不同的聲音,并感受聲音的不同。
3.教師及學生代表分別上臺敲鼓 ,引導學生用不同的體態動作表現聽到的不同的聲音。(層次遞進,難度加大)出示課件:音的強與弱(揭示課題)
出示圖形譜 :1 2 3 4 5 6 7 8 9 1 0
a.學生觀察數字的特點,運用強弱不同的聲音進行表現。(數字大,學生的聲音就強;反之,則弱)
b.學生分小組自由活動,用各種圖形譜記錄各種強弱不同的聲音。(不要求記錄強弱的規律)
4.小組交流、評價。(注意鼓勵學生自由想象與創造)
【評析】 “在游戲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究”是適合一年級學生的一種探究學習方法。 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培養、鞏固其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一切知識技能的學習也必須融入到活動、游戲中進行。在此環節中,教師采用的探究活動方式,程度恰當有效。通過“聽舊曲,師生律動” “自由敲鼓,感受強弱” “看圖形譜,創造表現”等活動,使學生對強弱的認識由感知到探究到創造逐步深入。這種游戲化的學習方式放飛了學生的思想,激活了他們的想象,使他們在游戲中獲得了進步。在后面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同樣注意了將欣賞、唱歌、節奏、聲勢練習、創作表現等“知識與技能”融人到游戲之中,讓學生在游戲中聆聽、在游戲中自由想象、在游戲中積極表現、在游戲中大膽創造。
二、探索音的強弱
1.引導學生模仿生活中各種強弱不同的聲響,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合作學習)
師:同學們找找看,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強弱的聲音?
學生1:窗外的風聲,還有下雨時的雷聲。
學生2:老師關門的聲音。
學生3:飛機飛過學校時發出的聲音。
……
師:大家很善于發現。那你們能不能用自己的身體發出強弱的聲音呢?比如拍手、 拍腿。(教師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一起探究能使身體發出強弱聲音的方式)
生1:跺腳。
生2:嘴里發出的聲響。
教師幫生3脫下外套,將外套上下使勁甩動,外套發出了“呼呼”的聲音。
生4與生5分別將自己的手合成筒狀,倆人相對,嘴對筒口向對方發出“嗚――” 的聲音。
2.利用教室中的各種物品,讓它發出強弱不同的聲音,(引導學生創造聲音的強弱)請學生上臺展示。
師:讓我們在教室里找一找,拍一拍 ,敲一敲,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強弱聲音。找的時候,可以與同學合作。對了,別忘了,我也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找。
【評析】 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在生活中儲存了很多有關聲音的知識,那么,如何讓每一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并形成新的知識呢? 那就要“開放活動、自主探究”。陸游有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老師要讓學生在開放的活動中參與、體驗、探究,從而形成知識。在此環節教學中,教師嘗試通過開放教學內容,開放教學環境,開放教學空間,讓學生解放思想,解除束縛,自主探究。學生因此成了學習音樂的主人,老師成了學習的合作者、積極的旁觀者,教室成了自由的天地、歡樂的海洋。在探究聲音的過程中,各種探究聲音的方式一個接一個,各具特色的強弱聲音一陣接著一陣。在探究中,同學與同學、同學與教師之間頻繁交流,學生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這樣的“方法與過程”中,學生的探索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與別人交流看法的能力,以及思想的開放性均得到了培養。此“探究過程”對學生來說比學習音樂本身更重要。在本課的教學中,學生通過一系列音樂實踐活動“聽強弱,敲擊鼓認識強弱”、“回憶模仿,表現生活中的強弱”、“尋找音源,探究身邊的強弱”、 “欣賞感受,體會音樂中的強弱”、“唱歌表現音樂中的強弱”等,在親自參與中完成了對“音的強弱”的感受、了解、創造、表現和運用。
【案例反思】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中,教師是“傳授音樂者”,學生是“接受音樂者”,而音樂與其他學科的知識傳授相比,作為藝術門類的音樂,學生的接受過程更是一個需要投入情感的、豐富而細膩的感知過程,干巴巴的說教只會扼殺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在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探究的活動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創設適于學生接受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去發現音樂、感知音樂、創造音樂。
一、“游戲”帶領學生趣味學習音樂
游戲在兒童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爾基曾經認為: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在教低年級兒童學習音樂時,把音樂學習的過程變成一個個好玩的游戲,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集中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從而使整個音樂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散發著濃濃的人文氣息。
如今是網絡信息全民化的時代,微博、微信、微視頻和微電影迎合著現代人追求高速、高效的心理,獲得眾多人群的喜愛和追捧,而微課對于大家來說卻是一個新詞。在準備這節音樂微課的過程中,我不斷在思考:什么是微課?它有什么特點和作用?怎樣才能設計出一節好的微課?
微課又稱微課例或微課堂,主要以視頻的方式記錄課堂某學科知識點的教與學,此外還包括與其相關的教學設計、課件素材、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學生反饋、專家同行點評等多種教學輔助資源。而在我看來,一個“微”字就可以說明微課的關鍵所在?!拔ⅰ弊忠馕吨⒄n的上課時間短,而時間的短暫決定了課堂的學習內容少而精,事實上也正是如此。一般來說微課有四個基本特點:時間短、內容少、容量小、情景化。例如,微課的時間在5—8分鐘為最佳;課堂只需要關注一個知識點的解決;視頻容量只有幾十兆,而且采用支持網上在線播放的常見格式(RM、WMV、FLV等),方便教師和學生播放、下載保存到手機或手提電腦實現移動學習。微課最具特色的是可以模擬真實課堂的教學環境,教師教學設計雖然緊扣學生的學習需要,但可以不需要學生在場學習,教師只要在錄制視頻時預設教學場景,把握知識點的演示或講解就可以了。這樣對缺乏名師指導或者交流不便、訊息落后地區的學生很有益處,他們可以通過觀看網絡微課視頻,獲得更多優秀教師的學習指導,解決學習中的重難點,也可以通過網絡留言反饋自己的學習效果和疑惑之處,因此擴大了教師和學生群體交流的數量和范圍,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正因為微課是課堂教學與網絡信息化結合的產物,帶有科技產品易傳播、高濃縮、易保存的特點,所以對輔助傳統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方便教師觀摩反思、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等方面多有益處。
獲得對微課的感性和理論認識后,我嘗試結合音樂學科的教學特點,為設計一節音樂微課《認讀四分休止符》制定了四點原則,力求借助微課的力量發揮出音樂教學的最大特色。其內容如下:
1.選擇一個典型知識點,力求準確表述課題
微課的教學知識點通常要選擇學生課堂學習的一個重點、難點或疑點,而且是大多數學生無法獨立完成,需要教師引導解惑的問題。知識點在傳統課堂的教學中一樣重要,不同的是傳統課堂除了完成知識點的教學,還安排了其他環節的活動游戲,而微課的內容則是一堂課教學內容精練、濃縮的精華。那么,如何將知識點表述到課題中呢?課題如果籠統模糊,就難以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獲得更多的關注。例如,我的這節音樂微課的知識點是認讀四分休止符,它是音樂識譜教學中的基礎內容,也是義務教育階段教學的難點之一。該課是以學唱歌曲《野兔餓了》為例,最初將課題擬訂為《野兔餓了——認讀四分休止符》,這樣無疑是模棱兩可的,讓觀看者迷惑不解:知識點是四分休止符嗎?《野兔餓了》是什么?四分休止符和《野兔餓了》兩者有何關系?在經過仔細認真的思考后,我將課題改為《認讀四分休止符》,下面留下副標題“以歌曲《野兔餓了》的學唱為例”,這樣知識點一目了然,課題主次分明。
2.把握教學時間限制,教學策略直觀可操作
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微課”的授課時長一般為5—8分鐘,不超過10分鐘為佳,因此教師教學要突出教學主題,教學設計力求精確到學習過程的每一分鐘。因為微課主要是視頻方式教學,所以采用的教學策略要直觀、可操作,學生觀看視頻后才能較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點。這節音樂微課《認讀四分休止符》授課時長9分52秒,根據低年段教學對象的年齡和學習特點,學生通過尋找休止符、聽讀休止符節奏、模唱包含休止符的旋律、打拍子哼唱有休止符的歌曲等音樂游戲活動認讀四分休止符,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層層遞進,教學策略明確、具體、可操作。
3.教學環節完整精練,評價及時有針對性
一節傳統的音樂課通常包括四個主要的教學環節——導入、正課、總結、評價。完整的課堂環節將教學內容頭尾前后銜接,學習過程和最終效果方能精彩紛呈,這個原則對于一節最多10分鐘的微課一樣重要,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尤其是教學的評價部分,教師需要用明確具體的評價手段和測試方法去反饋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而不能想當然認為學生跟著自己設計的流程就一定能學會某個知識點或技能。例如在本節課中,我創設“找陷阱”的游戲場景導入;再以探索模仿實踐創造的思路講解學生在節奏、旋律、歌曲、創編活動中怎樣認讀四分休止符,完成正課的學習;最后以新游戲“跳格子”作為課后練習鞏固四分休止符的認讀,學生可在此游戲中小結和檢測自己的學習情況。
4.教學課件簡潔大方,視頻清晰、音響優美
人們都喜歡畫面清晰且音響優美的視頻,這是一種普遍常見的審美心理。尤其是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課堂,更應重視視頻制作的色彩、光線、周圍環境以及音效問題??紤]到大部分學校缺乏對教師、學生、課件多機位同時拍攝的錄播系統,微課提倡教師獨立錄制自己的教學視頻。教師獨立錄制微課的常見方式有幾種:(1)DV+白板 ;(2)手機+白紙 ;(3)錄屏軟件(把屏幕操作錄制成視頻的軟件)+PPT ;(4)手寫板+錄屏軟件+PPT等。我的音樂微課選擇了錄屏軟件Camtasia Studio來錄制PPT課件,軟件集中的“畫中畫”功能在屏幕上能同時顯示演示者和PPT幻燈片,非常實用也很有特色。視頻的整個錄制、剪輯、生成過程基本可以獨立完成,完成的視頻畫面清晰、音響和諧。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微課之所以推薦使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理由是該軟件無須特別安裝,而且對外部圖片、動畫、聲音、影片等眾多文件都能夠便利的調用,內置的豐富動畫和大量音效足以應對日常工作的使用,是很多老師教學演示時最為熟悉的“工作伙伴”,而Flash、Authorware 等稍復雜的動畫軟件因其所需的電腦技術高、制作時間長等難度而甚少被人采用。當然,無論采取何種方式和軟件錄制的微課視頻,只要作品令人感覺賞心悅目,都是大家提倡和支持的。
綜上所述,回顧自己參賽的過程并展望微課的發展,我認為微課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現代化信息技術倡導的師生自主、移動、多渠道學習的教育教學方式,在未來極可能成為傳統45分鐘課堂教學的課外輔助形式。而且如果微課能與網頁技術結合,學生可以在觀摩微課視頻時回答教師設定的學習問題,在螺旋式上升的學習中提高思考的能力,還將促進學生與教學內容的緊密性、互動性。當然,我們也應當注意微課的使用應恰當、合理,避免濫用科技手段浪費個人精力和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