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大學生健康教育的建議
時間:2023-09-06 16:52: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健康教育的建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校-醫合作”模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223-03
一、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步,發展迅速、成果顯著,然而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近來國內高校頻繁發生校園暴力、大學生自殺等負性事件,大學生中因心理健康問題退學的人數占整個退學人數的30%左右,且這一數字呈逐年遞增趨勢。同時,與發達國家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我國的理論研究差距明顯,教育體制存在一定的制約作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比例較小,教育人才匱乏、專業化程度較低。其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規模和質量是影響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最大問題。從人員數量上看,我國內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員與學生的比例大致為10000:1,這與國外的400:1相去甚遠;從專業程度上看,我國內地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中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的不足2%,而美國的心理咨詢從業人員87%具有心理學或哲學博士學位;從人員構成上看,多以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心理學背景和醫學背景為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細致、專業的工作,不僅需要足夠的人員應對廣大學生的眾多心理需求,而且對從業人員的品質素養、知識結構、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也有嚴格的要求。早在2002年,教育部社政司就指出,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鍵在教師,當前,應把隊伍建設放在突出的位置抓緊抓好。因此,如何在短時間內有效解決從業人員數量和質量問題,加強隊伍建設,促進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二、相關研究綜述
關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和管理,目前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議。例如,建立科學、規范、有效和全國統一的培訓體系,嚴格準入制,強化評價、監督機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本科專業和研究生學位點建設,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等。這些研究從國家、學校、行業、專業等多層面,積極探索如何提升已有隊伍的質量,同時也對如何壯大優質隊伍的規模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但不得不承認,這些建議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第一,這些措施要行之有效,需要一個較長階段。無論是對已有從業人員的培訓,還是對相關專業學生的培養,掌握理論知識、鍛煉實踐技能、積累工作經驗,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二,這些建議需要得到國家多個部門、整個行業以及相關院校的支持與配合,盡管存在可能性,但卻是一個難度大、涉及面廣的巨大工程;第三,它們大多處于構想階段,并未形成系統、規模的工作模式,如何實施與操作等具體問題仍亟待解決。
關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有眾多研究成果。在教育對象上,形成大學生個體和群體相結合的模式;在教育目標上,形成治療型心理健康醫學模式、普及型心理健康保健模式、提高型心理健康訓練模式三者相結合的模式;在教育途徑上,形成課程、活動、咨詢、干預、科研相結合的模式;在教育主體上,形成高校、家庭、社會和學生相結合的模式,而校內又可形成學校、學院、班級相結合的模式;在工作隊伍上,形成德育、心理學、醫學相結合的模式。這些模式為了解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各種問題,逐漸出現了多元化、立體化的整合趨勢。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的難題,僅有崔波的“德育、心理學、醫學相結合”模式,提到了對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培訓和吸取心理學專業的教師,但是對于模式中的“醫學”因素并未作出明確的解釋。
有關“校醫結合模式”,最初是由江立成在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綠色通道”建設的研究中提及的。他認為,有些心理危機如精神分裂癥需要相應醫院的介入,輔以相應的藥物治療。同時,他強調,在尋求醫院協助時,要避免走上純醫學道路,防止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這是對高校和專業醫療機構合作必要性、合作領域以及合作程度的初步探索。然而,二者以何種方式合作、合作需要遵循什么原則、是否存在除心理危機干預之外的合作領域等問題仍值得進一步研究。
大學生身體健康狀況及原因
從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道德健康、生殖健康等內涵看.大學生健康理念確立、疾病預防、飲食起居、學習行為等習慣還存在許多欠缺。較為突出的問題有:吸煙,酗酒,濫用藥物,缺乏體育鍛煉,近視眼增多、三餐飲食無規律、不懂營養科學、睡眠質量難以保證。大學生高血壓、Ⅱ型糖尿病、頸椎病、肩周炎等患者增加.不少大學生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況.對大學環境適應自我評價與認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存在矛盾和迷惘,面對繁重的學業考研就業、尋求獨立和條件不足.戀愛與性心理發生問題.對友誼的渴求不能滿足.家庭貧困學生的矛盾壓力.導致許多大學生意志消沉,不思進取,精神萎靡甚、至憂郁、厭世。
本調查主要針對大學生睡眠、飲食、運動三方面做了調查。調查結果如以下幾方面:
2. 飲食方面:在一日三餐方面,除了極少數學生不吃或很少吃早餐外,三餐偶爾有間斷與三餐很有規律的學生約各半。約一半學生僅僅偶爾會有所顧忌而不吃,僅約1/8的學生吃得很少,由此可看出垃圾食品是降低大學生身體素質的一個重要原因。
3. 運動方面:被調查的學生中,約四分之一的學生平均每天僅鍛煉30分鐘左右,這與大學生每天至少鍛煉一小時還有一定差距。
在調查大學生生病情況方面,約一半學生很少生病,但也有很多的學生是冷空氣一來就生病。盡管如此,卻仍有大部分的學生健康防護意識很一般。 健康防護意識低下,又進一步使得大學生身體健康狀況降低。
大量的事實表明,不少大學生對健康的意識不強,在不少方面有偏離健康軌道的表現,因此,有對其進行健康教育的必要。
結論與建議
第一,開設健康教育課。開設健康教育課是高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這種有組織、有計劃、 有步驟的教學活動,對增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極為有益。可以安排高素質的醫生擔任健康教育課的任課老師,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衛生保健及性保健知識的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以提高大學生的認知水平。
第二,開展個性化健康教育。在大學生健康體檢、就診、治療過程中,針對個體疾病的具體特點,進行個性化健康指導和健康教育,發放健康教育處方,使他們獲得防病治病知識。 第三,開設健康教育門診與心理咨詢門診。校醫院開設健康教育門診與心理咨詢門診是高校 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設健康教育門診,不僅可對有疾患的大學生提供康復指導,還可滿足他們對衛生保健知識的特殊需求。通過心理醫生對大學生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進行及時轉介和危機干預,達到減輕心理負荷,化解不良情緒,糾正行為偏差,避免挫折可能造成的消極影響,從而改善心理狀態,提高大學生的適應能力。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角色定位 大學教師
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在即,學生已經進入緊張的復習沖刺階段。隨著倒計時牌上的數字一天天變小,焦躁不安的情緒在備考學生中迅速蔓延。面對此情此景,作為負有責任感的大學教師應該敏銳地意識到:傳授知識,培養有文化的大學生僅僅是教師職責的一部分,幫助學生在面對壓力時塑造健康人格儼然已經成為當今大學教師職責的一個必要補充和延伸。大學教師不僅要履行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而且要肩負起學生人生道路的指導者和心理咨詢師的責任。
當前,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高校在資源配備、學生管理等方面卻相對滯后。獨生子女、單親家庭、留守兒童等由于家庭結構的變化而出現的社會現象導致某些在校大學生形成了不健康心理;從貧困家庭、下崗家庭走出來的大學生在心理上承受著比同齡人更多的負面情緒;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等客觀現實都使得當代年輕學子承受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大的心理壓力。具體表現在:學習動力不足,學習動機世俗化,事業抱負和社會責任感降低,依賴心理較強,容易產生焦慮、自卑、盲從等心態,抗擊挫折能力差,等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但是目前,我國許多高校要么根本沒有設置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要么沒有配備專門的心理咨詢師,尚未建立起一套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預警和緊急干預機制。
那么,誰能夠在中國高校還沒有完全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套機制的時代大背景下,擔當起“提高心理調節能力,培養良好心理品質,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協調發展”的職責呢?大學教師責無旁貸。
為什么大學教師具有擔當起這個職責的優勢呢?一是與專職心理咨詢師相比,我們在時間和空間上占有優勢。進入大學校園,與學生接觸機會最多,相處時間最長的是大學各專業課程教師。發現不好的苗頭能夠及時處理。任課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會受到心理咨詢室的空間限制,有利于學生敞開心扉,在輕松的環境中交談。二是與校園內其他教職員工相比,我們在角色定位上占有優勢。在中國“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古訓的熏陶下,大學生離開父母,自然地將教師定位于長者,被認定為值得尊敬和可以信賴的人。同時,學生受對專業教師學術水平的敬佩、仰慕等心理因素的影響,愿意把教師作為人生的啟迪者,當面臨難題時愿意將教師視作可以求助的人。以自身職業上的客觀優勢和學生信任的心理優勢,大學教師理應珍惜新時代所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大學教師要不辜負這份信任和責任,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具體來講,心理健康的大學教師必須具備正確的人生觀,樹立正確的幸福觀、生死觀、苦樂觀、戀愛觀;具有勞逸結合的工作態度,擁有充沛的精力,充分享受生活和工作的樂趣;能夠客觀地認識自我,自信卻不盲目;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做無克制的發作,時刻保持一個正面的教師形象;具有成熟的交往心理。教師的心理不健康,必將貽害廣大青年學生,難以勝任對學生的健康心理教育實踐。
一般情況下,大學專業教師沒有接受過“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專門培訓。所以,在面對主動前來尋求幫助的學生或者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發現有反常行為的學生時為了能夠表現出心理咨詢師的專業素質,大學教師要加強相關知識的學習和經驗的積累,避免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產生誤區。
誤區一: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
在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為目標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該形成準確的角色定位。學生是主導,教師只起“輔導”的作用。學生是主要參與者,是自身經歷的的陳述者、情緒的體會者,教師是經歷的聆聽者、情緒疏導的輔助者。即把焦點放在尋求幫助的學生身上,教師的工作是耐心地傾聽,以開放、積極的態度面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受關注的。在敘述者渴望得到建議的意愿表達暗示或者明示下,及時對其訴說進行概括和分析并給出建議。
誤區二:教師心理咨詢師是萬能的
教師以其過硬的專業素質和人格力量受到學生的信任,但是,教師心理咨詢師也不是全能的。我們的能力也是有局限的。我們可以和藹可親地面對學生,以自然的親和力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困難,就學生的困難提供建議和啟迪,但是,我們不能獨斷地替代學生作出選擇和決定。面對學習、生活和情感上的困難,最終還必須依靠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解決實際的困難。
面對當前在校大學生心理狀況多樣化、復雜化的社會現實,大學教師以其特質肩負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職責。大學教師既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融入學科教學之中,在教學中,注意挖掘和組織好對學生心理產生重要影響的學習內容,使其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使學科教學過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又可以將在教學中建立起來的師生的平等友好關系作為學生愿意敞開心扉、主動尋求幫助的良好心理基礎。所以,我們堅信:大學教師有能力完成好新時代特殊背景下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李小魯.從牛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看廣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高教探索,2006.02.
[2]劉郁.大學教師心理健康初探.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5.
關鍵詞: 營養 膳食 知曉率
1.前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營養失衡現象日漸顯著,因而個人營養與保健日益受到更大的關注。營養是人體不斷從外界攝取食物,經過消化、吸收、代謝和利用食物中身體需要的物質來維持生命活動的全過程。大學是一生中各種營養素需求量最重要的時期,營養不良和肥胖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只有科學合理地攝入各種營養素,才能保證大學生的學習和健康需要。大學生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生活不受約束,飲食隨意性較大,能按科學方式對待飲食的學生為數不多。大學時期正處在青春期和壯年期的過渡階段,腦力和體力活動旺盛,正是人生中風華正茂的時刻,也是身體發育和知識獲取一個極重要的時期。近年來,不少地區的高校對在校大學生采用問卷調查方式調查了大學生的營養知識及飲食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營養知識缺乏,普遍存在不合理的膳食行為,但有較好的健康飲食意識,愿意接受更多的營養知識,并有改進不良的飲食習慣的意愿。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學生對營養膳食知識的知曉程度,筆者2008年4月份在江西科技師范學院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對200名大學生作了一次營養膳食知識知曉情況的問卷調查,目的是為今后更好地開展膳食知識健康教育提供理論基礎,更新大學生的營養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同時,亦可為全國其他地區各高校提供有益的參考和比較,為政府在提供營養飲食、發放補助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參考性依據。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對江西科技師范學院200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合格答卷187份,答卷合格率100%。
2.2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訪談、數理統計等方法進行。調查以隨機抽卷的形式,當場發卷,答卷完畢收回,所有數據用Microsoft Excel軟件統計處理。
3.結果與分析
3.1膳食知識知曉率情況(見表1)
3.2基本營養飲食習慣調查情況(見表2)
通過上表第7題可以得94.8%的人有營養意識。大學生的營養膳食不平衡,合理的飲食和充足的營養是維持大學生健康的必要條件,營養攝入的數量和質量應該適當,數量過多或過少、種類單一或者配比失衡,都會導致生長發育異常。大學生對平衡膳食、合理營養的觀念及目前正逐漸向廣大民眾宣傳的《營養膳食學》知道得很少,說明這方面的宣傳工作開展得還遠遠不夠,急需加強。各高??梢罁陨淼木唧w情況開設《營養與健康》、《營養學》、《營養與食療》等公共選修課供學生選修。
3.3營養知識的來源的知曉率與性別影響因素(見表3)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到,對營養知識的知曉率女性明顯大于男性。
3.4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長對學生營養知識的知曉率的影響因素
家長不同文化程度對學生的知曉率的影響也不同,大專以上的文化程度的學生家長其學生的知曉率高,高中其次,初中及以下最低(見表4)。
3.5對結論的分析
開展營養健康教育,減少營養缺乏性疾病和慢性病的發生發展是“全社會刻不容緩的需求”。本調查采用隨機抽樣問卷方式,對當前的大學生的膳食指南知識的情況與基礎營養知識的了解情況進行了調查,其結果為今后的開展營養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調查看到大學生的生活習慣存在較大的不合理性,對營養膳食知識的了解率仍有較大的上揚空間。在知曉人群的性別上也有顯著差異,女生大于男生,說明大學女生對自己的健康比男生關注得多。女生多注重合理的膳食,而男生一般不太注重,部分女生對自己的身材的關注也決定了女生對營養知識關注多于男生。知曉率因年級的不同有顯著差異,同時家長不同的文化程度也影響學生的知曉率:家長的文化程度越高,學生的健康營養教育越好,對營養膳食的知識知曉率越高。
4.建議
4.1建議學校的有關部門將營養知識的宣傳與健康教育活動相結合,列入健康教育計劃中,從事校區宣傳入手。
4.2建議將營養膳食科學深入大學教材,多開設公選課,讓大學生接受膳食營養知識,對增強大學生的體質和預防慢性生活方式疾病有著重要的深遠意義。
4.3學校領導加大重視,對學校食堂應該多提供一些粗糧雜糧和水產品,并配備有較高水平的營養師和廚師,加強管理,不斷提高膳食營養水平,保證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周北凡.經濟轉期的膳食營養和慢性病預防――挑戰和機遇并存[J].營養學報,2004,(4).
[2]陳仁.營養保健食品[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3]賈偉廉主編.健康教育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
[4]于化泓,周昌芝主編.大學生飲食營養與健康[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96.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研究;建議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1-1297(2008)09-114-02
大學期間大學生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處于一個迅速變化的過程中,處于從不成熟到逐漸成熟,迅速向成人過渡的時期,也是身心發展急劇變化的時期,是人一生中的關鍵時期,在這一轉變時期,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矛盾和沖突。在我們這次對湖北經濟學院、湖北大學等學校的部分學生的調查中也證實了這一點。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為了研究湖北經濟學院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我們用“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對我校2005級、2006級、2007級的部分學生共2000多人進行了調查,有效問卷2234份,其中有嚴重心理障礙者291人,占13.03%(嚴重心理障礙≥25分者及第25題做肯定選擇者),II類(包括≥20分者,第25題做肯定回答者及輔助題中至少有二題做肯定選擇者)387人,占17.32%。
此外,本次研究還通過對不同學校、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的測量,測量結果表明在校大學生在許多因素上的分數并不理想,如穩定性、有恒性,獨立性、實驗性、自律性以及心理健康等因素分數都不是很高。但同時也發現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的獨立性有所提高,但實驗性卻有所下降。這或許與我們現行的教育方式有關。 調查結果顯示,本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著嚴重問題,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和有明確咨詢要求的學生也呈遞增趨勢。
二、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針對調查結果,我們對部分學生做了個別咨詢和跟蹤輔導。從咨詢情況看,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
1、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2、對網絡產生過于強烈的依賴性;3、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4、學習與生活的壓力;5、情感困惑和危機;6、對獨生子女教育不當造成的后遺癥;7、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8、就業壓力。
三、 大學生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
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原因是來自生理的、社會的和個體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其中社會因素是影響表現得尤為突出,因為大學生生活在家庭、學校和之外更大的社會環境中,因此,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生活環境及其變化,都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下表是從近幾年的調查結果中整理出來的,影響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十大社會環境因素(見下表)。在我們對部分案例的追蹤調查中也驗證了這一點。
從對上表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有些社會環境因素雖然發生的頻率較高(比如學習困難、學習負擔重等),但并不構成強大的心理壓力,對心理健康不會產生重大影響;而有些事件雖然發生的頻率較低(如受到侮辱或名譽受損、失戀、親人死亡等),卻影響極大,對心理健康也會產生重大影響。
四、 具體對策
針對我們在調查和咨詢中發現的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我們在校園里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動,收效顯著:
(一)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與教育
各高校在建立心理咨詢室對學生進行心理問題疏導、心病治療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增強學生心理素質,面向全體學生實施開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為了對學生心理狀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要針對不同年級、性別、年齡、學生來源進行分類,有意識地開展學生心理問題研究,采取積極、主動的辦法和措施,克服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到早期發現、及時干預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其次,注重多種形式的心理素質教育輔助活動,比如開辦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利用墻報、廣播、電視、報紙等多種形式的媒體和手段,廣泛開展知識宣傳,普及心理衛生常識。同時,要積極創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網站,充分發揮校園網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各高校要營造“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環境,不僅關注學生“專業成才”,更要關注學生 “精神成人”,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之中。整合教學、管理、醫院、后勤服務等部門力量,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機制。第四,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營造文明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培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之一,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能使朝氣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學生們在廣闊的生活空間中心情地施展天賦和才華。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健康發展的有效載體,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人的心靈,可使長期處于緊張的神經得到松弛,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能有效地將各種管理思想,管理意識注入到學生活動中,培養自覺參與意識和自覺接受教育的能力。一方面,學生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對于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交往技能、競爭意識、解決困難和面對挫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另一方面,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對于陶冶情操,形成自信樂觀的人格特征,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重要的作用。
同時進一步發揮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研究會的作用,充分發揮中心心理咨詢門診、熱線電話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心理咨詢在線服務、心理咨詢與輔導老師培訓等職能,將中心建設成為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地;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研究會的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的作用,并以研究會為交流平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交流,推進全省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發展。
(二)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軟件設施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測評、心理干預等方面需專業的儀器和軟件來支持,各高校應該重視專業的軟件設施以便開展心理測評,為科學合理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供分析數據。因此我認為,高校應該抽出專項資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軟件設施的購置,用以彌補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軟件設施方面的不足。要積極創造條件,運用具有較高信度與效度、適合我國國情的心理評估工具,為實現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及時干預和跟蹤服務提供參考,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針對性檔案系統,目前,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軟件主要有檔案系統、測量系統、互動交流系統、科研系統、管理及心理預警系統等。各高校應結合自身特點,從學生出發,購置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軟件,用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
以項目委托研究的方式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在全省的人文社科項目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科學研究項目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課題資助,組織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課題研究和工作、學術交流,鼓勵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教育廳應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對在該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學校和個人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
(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領導、管理以及師資隊伍建設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強、要求高的工作,從事這項工作的教師必須經過系統培訓,恪守職業道德,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建立全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中心,積極開展對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兼職教師的業務培訓,培訓工作列入學校師資培訓計劃。培訓內容包括職業道德、理論知識學習、操作技能訓練、案例分析和實習督導等。要通過培訓,不斷提高他們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職業道德以及所必備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培訓工作應規范化,堅持長期分類進行。此外,還要重視對班主任、政治輔導員以及其他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師進行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業務培訓。
關鍵詞: 生態校園 大學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目前國內的一些研究表明,我國相當一部分在校大學生心理發展落后于生理的發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遠比一般人群高,且有上升趨勢。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構建生態校園的影響
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人民滿意的生態大學,構建生態型校園,是多數農林類院校共同的建設目標。生態型校園的“生態”內涵,不僅要求校園環境要達到生態要求,低耗能、低排放,環境優美,有可持續的校園生態環境,而且需要從人文精神、制度文化等方面達到一種生態,包括人事關系、制度文化的和諧,也包括廣大師生關系的和諧,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建立在校園穩定、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之上。因此,要構建生態校園,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無疑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只有廣大在校學生擁有了優良的心態、良好的心理素質,才有利于和諧氛圍的形成、生態校園的構建。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影響學生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關系到校園的穩定和發展?!胺欠€定狀態”校園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大學生心理矛盾和社會矛盾集聚,在這一時期,校園秩序容易被打亂,學生心理容易失衡,心理滿意度、快樂感降低。如果控制不力則易引發系列問題,如學生行為發生偏差,自傷、自殺甚至違法犯罪,從而影響校園的穩定、破壞校園的和諧。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學生成才與學校構建生態校園的基礎,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構建生態校園所必需高度關注和重視的問題。
二、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構建生態校園的必要性
大學生是承載了社會、家長高期望值的群體,自我成才欲望強烈,但心理發展尚未成熟,適應能力較差,缺乏社會經驗,學業、經濟、人際交往、情感及就業壓力等矛盾造成了他們的心理負擔過重,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表現為不同的心理問題。如:新生入學的適應性、人際關系和學習態度等問題;二、三年級學生自我發展、人際交往、學習等問題;四年級學生的就業去向、考研問題和情感等問題[1]。因此,要構建生態校園,培養身心健康的“生態人才”,必須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幫助他們預防和克服不同階段容易遇到的心理問題,促進他們形成生態、健康的心理素質,更好地融入到校園生態文化中。
在高校擴招的形勢下,競爭的激烈,人際關系的復雜,知識的不斷更新,理想與現實的沖突……都給學生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也給他們的身心健康帶來了一定的威脅。心理異?;蛴行睦砑膊〉拇髮W生,往往具有自卑感和孤獨感,不能從集體中吸取力量,不可能有堅強的意志,往往一遇到困難便自暴自棄,而難以樹立遠大的理想。面對新形勢下生態校園的構建,必須保持學生心理的健康,培養他們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使他們敢于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為學業、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心理是否健康發展,制約著學校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因而,要構建穩定、生態的校園,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三、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進生態校園構建的幾點建議
(一)認清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生必修課程。
當前,不少高校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僅僅局限在預防、減少少數學生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發生,以及異常心理行為問題的矯正、治療方面。這實際上是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治療,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與矯正、治療心理異?;鞛橐徽劻恕R勒者@種認識,必然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局限于少數存在心理障礙的大學生身上,從而喪失了對多數學生的教育。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要途徑,但多數高校只開設了一些公共選修課,許多學生接觸不到心理健康知識,也認識不到心理咨詢的作用、意義,以致于當產生心理問題時,不會主動進行甚至回避心理咨詢。
就學生個體而言,每個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都有一個認識自己、認識環境、調整自己、適應環境的過程。每一個大學生在校期間,都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應當無偏頗、無成見、無條件地面向全體學生,一切教育活動都要顧及全體學生。在此基礎上,再針對學生的心理差異,采取面向全體、重視個別的行動策略。
因此,我認為高校有必要開設一門以上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課程作為在校生的必修課程,著重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學會心理疾病的預防。
(二)重視管理,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心理健康檔案建設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環節與途徑。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可以記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個性特征,反映學生現有的心理面貌,能較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有利于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預防個別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在學生入學后,學校應及時建立他們的心理健康檔案。在內容設計上可以包括以下兩大方面。
一是可能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資料,可以設計登記表和參考學生學籍檔案等方式進行搜集,應包括:(1)學生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專業班級、性別、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興趣愛好、教育簡歷等。(2)家庭情況。包括:家庭成員構成,父母文化程度、職業和健康狀況,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氛圍,家長的教育方式,家族疾病史等。(3)學生本人身體健康狀況。包括:學生以前有無重大疾病、慢性病、傳染病及現在的健康狀況等。(4)既往心理健康狀況。包括以前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否進行過心理咨詢或治療、有無創傷史等[2]。
二是反映學生心理狀況和特點的資料。這部分資料可以通過心理測試獲得,在國內使用較多的有:癥狀自評量表(簡稱SCL-90)、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簡稱16PF)、大學生人格問卷(簡稱UPI)、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評定量表等,可根據側重點不同進行選擇。
通過心理健康檔案建設可以反映出學生心理健康的一般狀況,透視出學生心理狀況的共性問題,為在全校范圍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的依據。還可以篩選出可能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為后繼的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提供依據,確保有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得到及時的幫助和治療,使部分問題消失在萌芽狀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一經建立,必須由專門人員進行科學管理,并確保心理健康檔案得到合理地利用,同時做好保密工作。
(三)壯大專業隊伍,提高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技能。
隨著學校的發展,高校學生數量日益增多,來自不同地域、家庭的大學生進入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也隨之增大。針對這個現狀,當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門在一定程度上還滿足不了在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仍然缺乏受過專門訓練的專業隊伍。高校應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的主導作用,通過對輔導員的專業培訓,來壯大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為構建生態校園提供保障。
輔導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優越性:熟悉學生,工作熱情高,責任心強,心理素質好。但也有不足,容易受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的束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與心理咨詢員的角色會有沖突,影響心理咨詢的質量,這就需對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輔導員加強心理學知識和心理咨詢技能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操作技能及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這樣才能在知識、技能、時間、精力等方面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
(四)多種干預措施相結合,降低學生人際關系敏感度。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實現有效溝通、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前提。大學生群體中存在人際關系敏感問題,表現為社交回避及苦惱、害羞、社交焦慮等。人際關系不良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有研究顯示,人際關系存在障礙的學生往往有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3-4]。所以降低人際關系敏感水平,帶來的不只是人際關系的改善,同時也會增進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學生人際關系和諧了,才有利于和諧、生態校園的構建。
我認為,團體心理咨詢、人際關系工作坊、心理健康知識專題講座及個別心理咨詢這四種方式對大學生人際關系敏感問題均有較好的干預效果。其中,人際關系工作坊與團體心理咨詢干預效果更明顯,這兩種方式效果相對明顯的原因可能是:(1)成員間增加了接觸、交往和互動的機會。學生在團體中一起參加活動、討論、角色扮演等,促進了成員間的相互交往。(2)在人際互動中體驗到相互接納、相互支持,改變了對人際交往的歪曲認知。(3)在活動中學會了傾聽、相互關注、暢所欲言,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
各高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上一直在不斷探索,從各種心理健康教育部門的成立,到二級學院心理輔導站的增設,都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創造了較好的平臺和條件。在農林類院校構建生態校園的背景下,認清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納入高校人才培養的基礎工程,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他們健康發展,為生態大學的建設,創造穩定、和諧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明俊.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究[J].科教文匯,2007,(7):26-27.
[2]隋麗麗,楊秀文.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有效方法[J].蘭臺世界,2007,(8):25-26.
關鍵詞 高校 性健康 教育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性健康教育包括性的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的教育。目的在于能對受教育者普及性科學知識,促進和維護其性心理、性生理健康,發展和提高社會性文明和性倫理道德,培養積極向上的高尚情操,完善健全的人格。①本文將對性健康教育課程在高校開設的可行性進行分析,為促進高校建立系統的性健康教育體系提供參考。
1 大學階段開設性健康教育課的意義分析
1.1 以科學的性知識指導其處理兩性關系
當今不少大學生因不能正確對待性和處理兩性關系,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研究表明,一些大學生在性生理、性心理或上出現問題,往往與他們缺乏性知識有關。②所以,在高校中開設性健康教育課程,有助于大學生科學地掌握性健康知識,從而以科學的性知識指導其處理兩性關系。
1.2 規范大學生性倫理與性道德
性與倫理密不可分,性倫理作為規范當事人進行的基本規范,可以指導人類朝正確的方向發展。③通過系統的性倫理和性道德教育,可以使大學生了解性倫理的規范,樹立健康的戀愛觀,了解婚戀關系中的性道德,從而正確對待性關系,克制非理性,保證其身心健康發展。
1.3 提高大學生性法律觀念,防止性罪錯發生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性犯罪嚴重,且犯罪主體大多數是在校學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性健康教育的缺失。④所以,針對當代大學生性心理和性生理特征,對大學生進行性健康教育,使其認識到性是一種社會行為而非只是個人行為,強化其責任意識,增強法制觀念。這樣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有利于減少犯罪,保障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1.4 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高校開展性健康教育,使大學生掌握必備的健康的性知識,養成良好的性心理,培養健康的性道德,把男女交往中的兩性關系建立在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上,從而提高社會兩性文明的程度,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2 大學生性健康教育調查
2.1 調查方法
本次調研對象為廣東省東莞市某高校的部分大學生。采用問卷調查法對該校1080名學生進行調查,其中有效問卷1071份,回收率為99.17%,男生占52.1%,女生占47.9%。
2.2 調研結果
在這 1071名大學生中,性知識普遍缺乏,有81.33%的學生反映不曾接受過系統的性知識教育,49.86%的學生對所在大學的性健康教育現狀表示不滿意,72.18%的學生表示支持在高校中開設性健康教育課程。當問及若在本校開展性健康教育課程形式時,30.44%的學生希望以必修課形式開展,47.71%的學生支持以指定選修課的形式開展,21.85%的學生支持以任意選修課形式開展。以上調查結果表明,在高校中開展性健康教育課程具有普遍需求性。
3 從宏觀工作環境看性健康教育在高校中開展的可行性
3.1 性健康教育為國家和政府所支持
早在1988年,原國家教委、國家計生委就頒布了一系列法規或綱要性文件,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實施。如《關于在中學開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指出要適時對青少年進行青春期教育。2002年9月1日起實施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十三條也規定:“學校應當在學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適當方式,有計劃地開展生理衛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⑤
3.2 性健康教育為社會各界人士所重視和配合
隨著大學生性問題的不斷出現,性健康教育已引起了社會各界包括學生、家長及教育界的重視。有研究顯示,學生、家長、相關教師及學校管理者等各界人士均普遍認可對青少年進行性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⑥如清華大學聘請北京醫科大學的教師開設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系列講座與咨詢;首都師范大學在1990年面向全校師生開設“性健康教育”選修課,1993年正式成立“性健康教育”專業。⑦此外,隨著性健康教育內容納入學校教育的任務之中,各地按照國家教委的要求紛紛進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試點工作,并取得積極的教育效果。⑧由此可見,性健康教育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大重點,為社會各界人士所重視和配合。
4 從工作實際看性健康教育在高校中開展的可行性
4.1 教材方面
近年來性健康教育的教材得到不斷的發展,內容和模式不斷改進和完善,已陸續在一些學校投入使用。雖然不同地區間的性健康教育教材呈現出多樣性的現象,然而它們的宗旨都是使學生科學、正確地認識性知識。各高校可以根據所在地區和學生構成特點,選擇適合自己學校的性教育教材。
4.2 師資方面
與初高中教師相比較,大學教師往往學歷和職稱更高,更善于研究探索,善于通過自學或進修的方法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且可以聘請醫院、科研院所的有關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因此師資方面一般都可以滿足教學需要。
4.3 課程設置方面
對于希望系統進行性教育的高校,建議開設選修課或必修課的形式進行,同時設立專門的性教育咨詢機構,解答大學生性健康發展時期所存在的困惑問題。另外,也可以利用講座、宣傳欄、傳單、廣播等途徑作為性健康教育的有益補充。課程設置可以在不同地區而有所不同,主要是遵循當地大部分學生所希望的而又具可行性的方式進行即可。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性健康教育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高校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在高校中開設性健康教育課程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課程開設的條件成熟,學生需求度高,建議在高校中開設適合學校和學生實際情況的性健康教育課程。
基金項目:全國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TS10466
注釋
① 張玫玫.性教育是一項龐大的工程[J].中國性科學,2012.21(2):卷首語.
②⑤余雅風.通過立法保障青少年性教育的實施[J].中國教師,2011(21):31-33.
③ 畢海榮,劉輝.大學生性教育的時間及成效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5):663-702.
④ 孫雪蕓,劉旭剛,徐杏元.青少年性犯罪的原因及矯治對策[J].中國性科學,2012.19(7):42-47.
⑥ 張其珍.高中性教育的實施現狀及管理策略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