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6:52: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區治理的重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社區教育;管理創新
作者簡介:陳乃林(1941-),男,江蘇南通人,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副會長兼社區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教育部社區教育專家組專家,研究方向為成人教育、社區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
中國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30-0032-03
社區教育是一項涉及到居民群眾學習利益訴求的社會事業,社區教育管理是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管理創新的理念,不僅對社區教育管理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對社區教育管理創新指明了基本思路與發展路徑。
一、社區教育管理的理念創新
理念是事物本質的抽象,在認識事物中具有先導、指導的作用。而這里所說的理念創新,又主要指關于社區教育管理的本質,管理者之間、管理與被管理者之間關系及價值的詮釋與定位。
結合我國的國情和社情、民情,在社區教育管理中,究竟要創新并樹立哪些新的理念呢?筆者以為:
一是要樹立多元主體的理念。政府、社會、市場都是推動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又是互相平等的主體。要從歷史上單純重視政府作用、單純采取行政管理、輕視社會主體作用、排斥市場取向的傳統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樹立多元主體的理念,從一元獨進向多元協同管理轉變,這是適應時代要求、與時俱進的理念創新。
社區教育管理,要改變過去單一行政管理的狀況,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看作相互平等的主體,樹立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思想,居民是社區教育真正的主人,要尊重居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相互平等尊重,確立共同愿景,努力實現共同目標。
二是樹立公共治理的理念。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治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合作,政府與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機構與私人機構的合作。治理是一個上下互動的管理過程,它主要通過良性互動、合作協商等方式,實施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治理所擁有的管理機制,主要不是依靠單一政府的權威,而是多元主體合作的權威;其權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單一的和自上而下的。
社區教育原本就帶有較大的自治色彩,是居民群眾自發參加、自主管理、群體享受的事情,因此,在社區教育中,引進治理的理念,既有現實的民眾基礎,又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治理當然包含管理的意涵,但治理是在主體之間平等尊重理念指導下所實施的行為,只要居民群眾真正發動起來,集思廣益,獻計獻策,就能開創社區教育的新局面。
三是樹立社區教育主體性發展的理念。根據科學發展觀的精神,筆者理解,以人為本,就是以民為本、以發展為本,居民是社區發展的中心,社區發展的主體,社區發展的目的。社區教育原本就是群眾性、平民化的教育事業,為了居民,依靠居民,成果惠及居民。只有切實提高居民的認知度、認同度、參與度,居民廣泛發動起來了,參與到社區教育中來了,居民的智慧力量貢獻給社區教育,把社區教育辦成為居民滿意的教育,社區教育才能實現其可持續發展。沒有居民積極主動的參與,社區教育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四是樹立管理即服務的理念。領導就是服務,管理也是服務,服務居民是社區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的。發展社區教育是為了居民,居民自己的事情,要支持居民自己來管,而不是只靠自上而下、自外而內的管控。政府也好,教育及相關部門也罷,辦好社區教育,從本質上講,并不是一個恩賜,而是一種服務,一種服務惠民。如果居民不能從社區教育服務中得到實實在在的素質提高、學習快樂、精神享受,社區教育就是南轅北轍、本末倒置。
二、社區教育管理體制的創新
在我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下,傳統的管理理念往往把政府視作惟一的主體,帶有較大程度的行政指令色彩,具有自上而下管制的內涵,而被管理者則是政府的附屬,兩者在管理中的地位和價值存在著不言而喻的不平等。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政府行政管理必須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社區管理與單位管理有機結合,綜合運用多種管理手段,逐步形成管理與服務融合、有序和活力統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思路、新模式。
我國的社區教育,經過十多年的實驗探索,業已形成“政府統籌領導,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群眾廣泛參與”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新格局,為社區教育管理改革創新奠定了制度基礎。
要深化社區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創新,下一步要著力研究解決的問題是,政府作為社區教育的領導主體,如何創新執政的理念與方式,從直接管理、具體管理中解放出來,著力培育并發揮社會組織、自治組織作用;社會、社區要成為一個主體,如何改變目前組織化程度以及素質均不夠高的現狀,提高參與管理的素質與能力,從配角變成主角,從而取得與主體地位相稱的話語權;社區教育本質上是一項公益性事業,而市場則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私益,但公益并不等于無償或免費,如何在公益性和私益性之間找到恰當的結合點,適度引進市場機制,促進社區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如何進一步從制度體系、政策法規方面,明確規范政府、社會、市場幾個主體的權利義務與職責功能,都需要假以時日予以解決。
管理不是控制,但也不是不要管理。在體制改革、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許多社會成員從單位人變成社區人,經歷了或正在經歷著依附—游離—組織的變化過程,管理和秩序是必要的。但管理的理念與價值觀需要變革更新,在平等尊重引導的觀念指導下,幫助與支持人的發展。特別在城鎮(市)化迅速推進過程中,更要通過社區教育的管理與服務,把農民轉化為市民,進而做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現代公民。
三、創新社區教育管理載體,實現教育惠民根本宗旨
堅持重心向下,推進社區自治、居民主體的社區教育發展。社區自治,這是我國基層民主政治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社區自治的本質特征,主要不是依靠政府的直接管理與干預,而是依靠居民及其組織的力量,自主解決自己的問題;居民組織起來,民主選出代表,自信自立自律,帶領居民發展;調動居民積極性創造性,運用居民喜聞樂見的形式與途徑,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建設社會文明,促進社會和諧,建設居民自己的精神家園。
成都市錦江區在推進社會管理創新過程中,對社區教育實行網格化管理,堅持重心下移,注重基礎建設,從去年開始,在居委社區層面建立居民學習點的基礎上,又往下延伸,分期分批建立“院落學習室”,拓展社區教育服務空間,配備服務設施,提高供給能力,擴大服務覆蓋面,把社區教育學習送到居民院落、家門口,形成方便居民的“學習服務圈”,使居民群眾從社區教育服務中,得到更多實惠。
上海嘉定區多年來,通過實驗項目的形式,注重創新社區教育載體,初步形成了五種社區教育新的學習載體:一是嘉定工業區于2005年啟動了 “百姓學習中心戶” 建設項目,將教育學習重心下移到了具有一定素質和能力的中心戶,帶動周邊居民的學習;二是嘉定鎮街道2007年由草根團體發展而來,建立了以學習為動力,擴及鄰里互助的“睦鄰點”組織形式;三是華亭鎮2006年建立“農家書屋”,形成了一個方便居民學習和培訓的園地;四是徐行鎮借助“村組黨建”平臺,建立了社區教育的基層學習載體“村組家園”;五是馬陸鎮在外來務工人員集中居住小區,2007年建立“社區學習中心”,形成了又一種新的新市民學習組織形式??傮w上看,上述幾種教育學習的載體,深化延伸了社區教育三級網絡的覆蓋面,走出了一條重心向下、方便居民、教育惠民、特色鮮明的發展新路子。
從社區教育的本質看,民間組織是居民主體性的價值追求,是居民主體性的組織表現??偟目磥恚鐣蓡T必須通過提高其組織化程度,來表達意志、反映訴求、體現參與、貢獻才智的。在今后的社會發展和社會治理中,民間組織將作為一個主體,包括代表公眾利益的社團,或代表部分群體利益的社團,與政府合作,共謀發展。特別是在強調社會管理創新的新形勢下,在地方性、社區性的社會治理中,民間組織(包括志愿者組織)更可以發揮其獨特的功能和作用,起到政府不能起到的作用。
在我國社區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各類以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生活休閑為主體的、居民自發性的社區民間組織,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在發動和組織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教育活動,已經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但尚難以承擔街鎮乃至區縣一級社區教育的任務,距離一個社會主體的角色要求還要繼續歷練與攀登。
四、搞好支持服務,重在教育惠民
社區教育管理的現實要求,是創造一個穩定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秩序,根本宗旨則是教育為民、教育惠民。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管理的本質是服務,更要追求優質服務。搞好社區教育中的服務,主要表現在:
(一)調查需求,滿足需求
社區教育是以成人為重點的全民終身教育,必須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滿足需求為宗旨,因此,堅持經常性的需求調查,以需求作為制定社區教育計劃、決定學習內容與形式的重要依據,應當成為社區教育治理第一位任務。
(二)建設學習資源,搞好資源供給
教育資源供給與群眾對教育資源需求之間的矛盾,是我國教育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主要矛盾。搞好社區學習資源供給,就要整合優化現有各類資源,特別是社區內學校教育以及各類文化資源,開放共享,擴大效益。目前,已經成立了全國性的學習資源建設指導委員會,加強全民終身學習資源建設的統籌協調,有計劃地整合、建設、推介、評優,給居民群眾提供盡可能適需對路、特色優質的學習資源。
(三)搭建學習平臺,搞好支持服務
社區教育治理,要突出重點,重心向下,方便群眾,為居民搭建學習資源平臺,打造便民學習服務圈,逐步做到居民有什么需求,我就提供什么服務,你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需要,我就隨時、隨地提供,居民有什么學習障礙或有求助,我們就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提供幫助。
(四)創造條件,保障服務
經費投入、基地建設、設施建設等硬件投入,始終是社區教育治理必須重視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社區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保障。隊伍建設、智力支持也是十分主要的軟件投入。教育部近期正在準備擬訂社區教育中心規程,推進全國各地按照一定的標準與規制,加強社區教育三級網絡建設,為居民學習提供比較好的硬件軟件保障,努力把社區教育辦成居民滿意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央視網,2011-02-19.
[2]楊宜勇.全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N].人民日報,2011-03-29.
[3]夏建中.治理理論的特點與社區治理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02).
[4]魯昕在全國社區教育工作座談會上講話[N].中國教育報,2010-12-05.
一、工作目標
通過開展一系列扎實有效的工作,推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工作不斷向科學化、法制化、常態化、精細化邁進,營造更加整潔優美的城鄉環境。
二、組織領導
為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營造整潔優美城鄉環境工作的力度,成立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營造整潔優美城鄉環境工作領導小組。
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社會事務一股,負責該項工作的日常事務。
三、工作任務
1、建立社區管理長效機制,進一步落實各社區的管理責任,進一步構建社區的協同配合機制,形成“重心下移、齊心協力,合力管理”的良好工作格局。
2、強化社區管理考核監督機制。建立獎懲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對于工作未落實、管理未到位的社區,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問責。
3、按時完成清掃作業,確保路面光潔,垃圾做到日產日清,果皮箱設置應滿足規范要求,每天定時清洗,開展群眾國衛生運動,各社區組織轄區單位、居民開展經常性的衛生大掃除活動。
4、持續治理“五亂”,重點對社區轄區的整治,確保無違章占道和門面延伸占道,破舊遮陽篷廣告牌和違章布幅廣告;做到垃圾日產日清,無暴露、積存垃圾和衛生死角;完善市政、環衛基礎設施,確保道路無破損、無污水外溢,使非物業小區環境管理工作走上經?;⒅贫然能壍?。
5、充分發揮社區基層組織的作用,進一步樹立服務意識,完善長效管理制度,按時消除衛生死角和積存垃圾,確保非物業小區院落干凈、整潔、有序,樓群院落的市容環境實現較大的改觀。
6、做好網格化管理區域內的衛生、保潔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各社區要結合自身實際,建立完善工作責任制和長效管理措施、突出重點、難點。各社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制定獎懲措施,充分調動志愿者和小區群眾的積極性,發現問題要積極解決,不推諉、不轉嫁矛盾。
(二)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抓好非物業小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使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營造整潔優美城鄉環境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三)強化社區管理職能,組建社區非物業小區管理機構,由社區工作站和社區居民代表組成,主要負責對轄區內影響市容市貌的行為進行巡查、勸阻,對勸阻無效的及時向城管執法部門上報處理,確保問題及時發現、及時勸阻、及時處理,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非物業小區管理工作的熱情,實現政府引導,社區自治,確保非物業小區環境衛生工作常態化。
五、具體任務
1、配置環衛設施。每幢樓每單元配置不少于1個垃圾桶(箱),破損殘缺的環衛設施要進行全面維修,保證完好;
2、平整道路。對坑洼道路進行整修,破損嚴重的重新鋪設,新增,整修路沿石、道板、井蓋,做到道路平整、交通順暢;
3、暢通管道。疏通雨、污水管道和化糞池,必要時重新整修,做到完好暢通,不堵塞、不外溢;
4、修復路燈。對小區路燈、樓道路燈等公共照明設施進行一次全面檢修,確保亮燈率達98%以上。無路燈的老舊小區要全部安裝到位,保證夜間照明;
5、完善停車設施。清理現有停車庫(場),挪作他用的必須按規劃要求恢復停車功能。沒有停車場地的,在保證消防通道暢通的情況下,合理劃定停車位,必要時可調整規劃合理增設停車場地;
6、整修健身器材。對休閑健身場所設施進行整修、完善;有條件的新建休閑健身場所,添置健身器材;
7、設置標識標牌。按要求設置小區示意圖、公益宣傳欄、公示欄、樓幢門牌、綠地保護牌等,努力營造小區文化氛圍。
六、提升環境衛生管理
配足專職保潔人員,小區道路、綠地、水面、公廁、樓道保潔及時,無積塵、污跡、無白色垃圾、無衛生死角。垃圾房(池)、桶(箱)、樓梯扶手、電梯、外墻面及其他公共設施及時清洗、外表整潔美觀,無亂貼亂畫現象。垃圾及時清運,做到日產日清,無外溢現象。積極開展小區居民文明教育活動,引導廣大居民從自身家庭、樓道院落環境衛生做起,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保障。按照“屬地管理,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健全完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營造整潔優美城鄉環境工作體系,配齊配強工作組織管理、清掃保潔和專業技術“三支隊伍”,切實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營造整潔優美城鄉環境工作抓緊抓實。
(二)完善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營造整潔優美城鄉環境工作宣傳教育、督導巡查、設施建設、環境衛生和容貌秩序整治。
(三)強化目標管理。制定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營造整潔優美城鄉環境工作目標考核辦法,逐級簽訂目標責任書,健全完善目標管理機制。逐級建立完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營造整潔優美城鄉環境工作目標管理獎勵制度,獎懲并重。民政局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專門的督查和通報制度,對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情況進行匯總、分析和督查,每月向相關部門進行匯報。對工作扎實,整治效果好,社區居民滿意的社區給予通報表揚,對行動遲緩、工作不力,不能按時按標準完成工作任務的社區,要通報批評,限時完成任務??己斯ぷ骷葓猿滞瓿傻臄盗亢蜁r間標準,又堅持完成的質量和效益標準,同時堅持依法建設、維護穩定的標準。通過督查考核,營造比、學、趕、超的工作氛圍。
>> 關于設施農業建設的問題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生態工業園評價方法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由城市重心研究城市擴張以北京市為例 公共生活與城市街道空間的景觀規劃:以北京市朝陽區望京社區為例 廣州市社區管理與攤販治理模式研究 高職學生英語口語現狀調查與研究――以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為例 北京學院路傳奇 科學院路,以科學的命義 “白屋頂”對城市熱島效應影響回歸分析―以北京市為例 社區書店經營現狀及發展策略分析:以北京市為例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淺析―以北京市為例 南寧市流動攤販的社會控制研究 對北京體育大學學院路共同體體育舞蹈選修課課程建設的研究 基于研究的實踐:以北京國際圖書城為例 一個中產家庭的平均教育花費(以北京為例) 以北京為例淺析城市化進程對中國樓市的影響 淺析商業演出的價值體現—以北京國際車展為例 以北京為例淺談古建筑的保護與利用 以北京市醫療衛生領域為例探索科技資源整合模式 都市少數民族對現代化的適應:以北京的藏族為例(5則)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07-08-02
[5]李嘉毅:上海流動攤販問題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9.
[6]木 子:國外如何管理小攤販[J].東北之窗,2006,8.
【關鍵詞】 社區治理范式 社區服務 福利化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社區服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探索的一條深入社會基層、服務社會大眾的社會化服務道路。在我國社區服務發展的歷程中,社區服務的范式也經歷了多個階段的變革。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推動基層治理法治化”,十八屆五中全會則進一步提出了“推進社區治理精細化”。從“精細化”一詞中可以看出,我國對社區治理范式的認識不斷升級。在治理范式下的社區服務也進一步注重福利化,不斷形成“福利治理”的新道路。
我國社區治理范式演變的歷程
從1978年起,我國社區治理范式開始由行政化向福利化演變。1978年至今,我國社區治理范式向福利化演變的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年至20世紀80年代末):社區服務化的萌芽階段。1978年我國召開了,自始我國發展的重心逐步向經濟建設轉移,國內城市的工作任務也不斷加大。1979年初,我國重新出臺了《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條例》,于是城市街道和居委會的運行體制全面得到恢復。1983年的全國八次民政工作會議上,國家首次明確提出了改革社會福利機制,通過聯合國家和社會的力量興辦社會福利事業。1984年全國城市福利事業單位改革整頓工作經驗交流會上,國家民政部明確提出要多渠道、多形式推動社會福利事業要面向全社會。在這一階段,雖然表面上我國的社區服務開始向“社會化”演變,但總體上我國的社區服務仍然是政府化的范式。從經費來看,該階段我國社會福利事業的經費是以政府的撥款作為絕對主體的。從目的來看,該階段我國發展社會福利事業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解決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在經濟社會運行方面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此,社區治理范式的行政化色彩仍然占絕對主導,該階段屬于我國社區治理服務化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至20世紀90年代末):社區服務市場范式的推進階段。1987年,我國正式提出了社區服務的概念,標志著我國社區治理范式由行政化向福利化轉變的萌芽階段開始向推進階段過渡。1993年我國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社區服務業的意見》,明確了我國社區服務具有群眾性、區域性、福利性和服務性等特點,社區服務的發展應根據不同的社區服務對象,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準則,建立差別化的社區服務價格體系。這一政策是我國社區服務產業化的直接體現和實施依據。
在市場范式引導下,我國社區服務對社區治理帶來重要作用,但該階段我國社區治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在政府責任上,單位制、國企的改制迫使部分原有單位福利保障的社會群體淪為社區的弱勢群體,而國家由于體制上的瓶頸無法對其提供充分服務,甚至出現政府推卸責任的弊端。其次,對社區服務的福利化產生一定的本質威脅。部分地方政府過分以經濟利益為目的開展社區服務,結果往往導致社區服務業運行不當,也使得社區服務的福利化本質被淡化。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社區服務的治理階段。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升,社區居民對社區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時,我國的社區服務存在三大難題:首先,在社區服務的主體方面,當時主要是政府,提供的服務內容也主要局限在社會救助、社會救濟等方面。其次,在社區服務的質量方面,社區居委會提供的大量社區服務已無法滿足居民需求。再次,在社區服務的方向方面,由于我國市場化進程不斷加速,財稅體制、行政管理體制不斷得到改革和規范,社區居委會興辦的各類服務組織和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不斷被引入。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不斷探索社區服務范式的改革,社區服務業的概念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政府對社區服務的著眼點逐步由第二階段的經濟利益為主轉向第三階段的公共利益為主,提出了要大力發展社區公共服務,并凸顯服務主體的多元化。這一重大調整體現了社區治理范式不斷顯現出來,社區治理的福利化開始得到回歸。2000年以來,我國陸續出臺了《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民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全國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工作的意見》等政策,逐步明確了社區公共服務的對象、內容、服務方式和服務途徑等,體現了我國對社區治理的重視和深化。2015年,我國確定了40個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體現了我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化全面開啟試點進程。
我國社區服務福利化轉型發展的路徑導向
在社區治理范式引導下,我國的社區服務必然將由行政化向福利化轉型。未來推動我國社區治理范式福利化,在發展導向上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進一步審視界定社區治理范式下的社區服務內涵。在我國社區的發展與治理過程中,國家及各地政府、社會各界等對社區的定位已基本達成共識,即基層治理與共同體?;鶎又卫?,重在通過政府權力的再造、下沉,對社區進行有效治理。社區共同體,則重在公共服務的強化和社區團結氛圍的營造。在福利化視角下,我國社區服務應遵循兩種導向:一是社區服務公民化導向,將社區服務定義為一種以公民身份所享有和參與的社會活動;二是社區服務物品化導向,即在保證社區服務的福利性質到位的前提下,尊重社區服務的市場特性。這也就表明對社區服務的界定不應僅局限在福利性質,也應包括市場性質,應根據社區的類型以及社區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的社區服務。
加快構建面向多元主體的社區服務網絡體系。雖然我國社區服務的治理范式已不斷形成和完善,但是目前還存在以扶貧救弱為導向和以個體消費為導向的特征,即社區服務僅僅初步實現了縱向整合。在未來社區治理范式的引導下,我國的社區服務就應該形成主體多元、服務多元的社區服務網絡化格局。在社區治理范式引導下要構建這種網絡體系,應充分認識三大特征:一是在政府的角色定位方面,要求政府由原有的行政能不斷向服務職能轉變,具體就是將以往的權力和資源控制型的角色轉變為以權力協調、資源對接、信息服務等公共服務化角色。二是在主體關系方面,要求重新配置各個主體之間的權力關系,破除自上而下式的行政格局,逐步形成主體之間良性協作、共同治理社區的格局。三是在服務內容方面,要逐步走出原有的單一面向社區弱勢群體的范圍,積極向全體社區居民靠攏,調動政府、市場和社會三者的積極性,凝聚合力,主動深入調研社區居民的服務需求,分層分類有序提供社區服務,形成主體多元化、服務內容多元化、社區之間互補的網絡型社區服務格局。
積極建設多元化的社區共同體。在社區治理范式下,要構建面向多元主體的社區服務網絡體系,就應該明晰政府、市場、社區這些主體在社區服務方面的分工,并推進主體之間聯動,實現“社區共治”。這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要確立社區治理范式下政府的權責。應遵循社區服務主體向多元化發展的客觀規律,沖破政府作為社區服務福利化唯一運行主體的瓶頸,不僅要提供基礎的社區服務,還應建立社區居民服務的信息平臺、溝通平臺和質量監督平臺等。二是要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這一第三服務部門在社區治理范式下的主體服務功能,促進社會組織在服務理念、組織運行、與政府關系處理等方面不斷提升。三是要全面激發社區居民的積極性,加速建設社區共同體。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對社區發展的關注度和參與度等都是形成社區治理合力、實現社區服務福利化的重要保證。
(作者為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博士,長春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今年以來,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按照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緊緊圍繞建設 “有機農業鎮、生態旅游鎮、和諧新城鎮”的發展目標,牢固樹立“工作往實處抓、重心向基層移”的工作理念,扎實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三大工程”,努力夯實基層基礎,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全鎮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一、加強領導,靠實責任,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機制
按照區委、區政府關于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的總體要求和工作部署,把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工作列入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常抓不懈。
二、深化社會管理創新,加快推進“三大工程”
按照區委、區政府《關于全面實施“三大工程”加快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實施方案》要求,全面部署實施網格化管理、視頻監控全覆蓋和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建設“三大工程”。
1、強化服務,網格化管理工程進展順利
全鎮設一級網格一個,二級網格37個,三級網格96個,配備網格管理員195名。目前已完成一級、二級網格編制,制成彩色圖版上墻;10個村完成二級、三級網格編制并制成彩色圖版上墻。
2、多方籌資,為視頻監控全覆蓋工程開展提供經費保障
按照立體化全覆蓋和“資源整合、信息共享”的總要求,由轄區兩處派出所牽頭,科學確定了全鎮視頻監控密度和監控網點的總體布局。全鎮一類覆蓋目標需安裝視頻監控7個,建成一級視頻監控中心一處,現已準備進行施工招標,僅此一項計劃投資50余萬元?,F已有3個村安裝完成監控系統。鎮內企事業單位安裝監控探頭194個。
3、整合資源,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建設日趨規范
按照科學、規范、統一、實用的原則,建設規范化的辦公場所,依托原有的便民服務中心掛牌成立“__鎮社會管理服務中心”, 10個村掛牌設立了村服務中心,初步形成了以鎮社會管理服務中心為依托、以村服務中心為基礎、以基礎網格管理員為支點的三級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組織體系,構建起左右銜接、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
三、強化源頭預防、健全工作機制,扎實推進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
今年已&__&、__社區建設和*河__*村段河道生態水系建設項目完成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制定了詳細的工作預案。目前,各項重點工程進展順利。
四、打防結合,以防為主,狠抓各項防范措施的落實
1、強化措施,抓好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
根據《__區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要求,鎮黨委、政府迅速行動,制定方案,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由派出所、環保、安監、水利、道路、供電等部門全力參與,形成了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領導小組辦公室每周調度進展情況、研判分析問題、查找薄弱環節、制定整改重點、建立長效機制。重點抓好上級交辦兩批掛牌督辦案件的整改落實:一是針對曉光公司排放廢水廢氣需要停產遷移問題;二是針對河道洗砂污染水源問題,堅持露頭就打的方針,發現一起,關停一起,確保專項行動任務目標落到實處;三是關于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問題。我鎮已在區環保分局的大力支持下,將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作為2013年扶貧工作及淄河上游水源地生態保護項目提出立項申請,力爭兩年內分別在__社區、__社區建成2處污水處理設施。
2、深化宣傳,推動道路交通安全專項整治行動深入開展
3、做好維穩工作,推進積案化解
我鎮高度重視維穩工作。截止到目前,今年共受理案件12件次,答復件11件次,正在處理1件次,其中區轉件4件次,答復件4 件次。重點抓好疑難案件的化解工作。今年年初區委、區政府交辦我鎮案件共兩件, 5月底已全部結案結服。
4、規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完善各項工作制度
5、深入開展“學五法倡四德促五進”法制宣傳 教育實踐活動
6、積極穩妥做好社區矯正工作
按照《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的要求,依法規范開展社區矯正工作。今年我鎮在管社區矯正人員46名,刑罰種類涉及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確保了社區矯正人員在重要敏感時期的思想穩定。
7、防范和處理工作
關鍵詞:地方政府;基層社會管理;職能;社會自治
本文為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中圖分類號:D63文獻標識碼:A
城市基層社會管理既涉及到地方政府管理,又涉及到居民自治,是多元參與的動態復雜過程。實現政府社會管理和社區自治有效銜接,有利于促進基層自治組織成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區自治”,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一、基層社會管理理論分析及階段模型
就社會發展的總體方向而言,擴大社會化管理和民主政治、減少政府行政控制是必然趨勢,但是要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性,根據社區自治組織的自治能力和發育狀況,相應調整和轉變地方政府社會管理職能,適時地縮小干預領域、調整干預力度、變換干預方式,扮演好政府不同階段的角色。
在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管理基層社會的過程中,政府充當著“監護人”角色,尊重社會力量的獨立性并適時地培養扶持和監督指導,與其互補共治。如圖1所示,政府作用的發揮會經歷“撫養培育-輔助成長-指導監督”三個時期,在完全實現社會自治之前,政府不僅要承擔社會治理的一部分責任,而且應積極培育和強力促進社會力量的成熟。社會自治力量在成長的不同階段經歷與政府相對應的“索取依賴-學習進步-成熟獨立”三個時期。圖1中顯示了二者相互對應的不同時期以及各自在社會基層管理中發揮作用的程度。(圖1)
我國社區自治組織的發展尚處于初始階段,功能尚不完備,存在官方色彩濃重、自主獨立性差、影響力不強、經費來源難以穩定以及內部治理體系不完善等諸多問題。這種自立能力尚弱的“幼小”主體急需“監護人”(政府)營造良好的環境,給予必要的幫助,以適度的干預形式組織、協調和推動其迅速健全成熟。當前階段,地方政府不僅不應放手,而且應發揮主導作用,將關注的重點從事無巨細、親力親為轉到重點培養基層自治組織發育成熟上來,主動承擔相應責任,積極輔助和培育社會自治能力,視社會力量的發展狀況及時調整干預的程度和領域。當基層自治組織發育成熟、功能完備、有能力實現社區“自治”時,政府必須放眼于對基層社會管理的宏觀指導,放權于基層自治組織,將現行“強政府”性質的政府主導管理結構轉變為社區自治為主、政府僅做必要引導和嚴格監督的治理模式,實現社區管理服務與政府監督指導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直至完成“政府主導-二元治理-社會自治”的過渡和交接。
二、基層社會管理實踐探索及評價
在我國,曾先后出現過行政主導的“上海模式”、社區自治的“沈陽模式”、半行政半自治的“江漢模式”以及多種機制綜合運用的“杭州模式”等城市社區治理模式。它們或將社區建設的重心放在街道辦事處,以行政支持、加強地方政府作用為導向,或界定責任和功能邊界,“多中心”組織保證,或以政府下放權力、注重社區自治為特色,或注重社區結構性體制創新,構建“選聘分離”的管理體制。這些模式各具特色、各有側重,在不同程度上理順了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展示并推動了我國公民社會的發育,在我國社區管理和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通過各類治理和相應成效之間的關聯看,基層社會管理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規律性,經歷了不同階段的探索和嘗試。
(一)政府組織與社區組織的分權。1998年民政部在全國選定26個國家級社區建設實驗區,開展社區建設實驗和社區體制改革,并于1999年至2000年先后出現了“沈陽模式”和“江漢模式”。沈陽的“自治型治理模式”提出了政府與社區分權的課題,但是沒有破題。當時,全國社區體制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居委會沒有自治性,僅僅是區街政府的“一條腿”。與“沈陽模式”相比,“江漢模式”注意從初始制度的創設上著力消除“沈陽模式”未觸及的“體制瓶頸”,是探索有中國特色城市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的一次有益嘗試?!敖瓭h模式”體現了不少科學理念和價值取向,但由于沒有觸動城市行政體制,隨著政府職能社區化進程的加快,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新情況。
(二)逐步讓權社區的探索。2000年以來,有的城市開始了社區體制改革的新探索,試圖彌補江漢區社區體制改革的不足。理論界把這一新的探索成果稱之為“社區工作站模式”。從學術角度來看,社區工作站模式是政府職能社區化模式,是為實現政府職能社區化,在社區設置承接社區行政事務和社區公共服務的制度安排。許多城市紛紛掀起了創建社區工作站的浪潮。與“沈陽模式”、“江漢模式”相比較,社區工作站新模式表現出極大的創新勇氣,不同程度地理順了政府與社區關系,但并沒有從根本上實現社區行政管理與社區自治管理、社區行政管理與社區公共服務的真正分離,走出社區行政化困境需要探索合理的替代性選擇。
這些基層社會管理的實踐,也充分表明相對成熟、成功的社區建設都以資金投入為健全基礎設施和宜居環境的重要保障,以創新、完善體制機制為重要基礎,以非營利組織特別是居民自治組織為重要力量,以人文關懷為重要感情維系。而這些條件的實現都離不開政府的高度重視、關心支持和引導投入。這些實踐也充分驗證了在現階段,經濟欠發達地區采取政府主導基層管理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三、地方政府現階段的主導作用
政府應弱化具體細致的管理,加強監督,鼓勵并培育社會力量的發展,根據社會自治力量在當前階段呈現出的特點,調整對其干預的程度、形式和領域,特別應注重對社會力量的培育,扮演好政府現階段在社會治理中的“監護”角色。
(一)出臺政策規章,保障社區法制化管理。面對社區管理的新形勢和基層社會的深刻變化,必須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使社區管理走上法制化軌道,以制度的力量依法治理社區。一是制定和不斷完善發揮市場機制、共建機制、志愿機制作用的政策,特別是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的政策、扶持企業參與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的政策以及鼓勵志愿服務深入持久開展的政策,使政府從“包攬一切”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做更加需要政府關注和下工夫的事;二是制定和完善向新建社區、人口密集社區、困難群體聚集社區、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社區傾斜的政策,促進平衡發展。
(二)抓好組織整合,凝聚社區建設力量。長期以來,存在于社區的單位和其他組織,由于對社區事務不夠了解,又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社區服務,不愿也難以參與社區管理和建設。政府應發動各類社區組織積極參與社區管理和建設。首先,整合地方政府力量,組建由政府負責人掛帥、民政部門牽頭、多部門參與的社區管理辦公室,統籌規劃社區建設,形成合理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其次,在地方政府主導下,鼓勵社區所有成員參加的社區建設聯席會議,整合區域所有成員和資源,協調區域內各群體的利益關系,并服務于各群體,使轄區內的社區管理有秩序進行,和諧統一??梢哉匣鶎诱墓ぷ鳈C構,在街道層面設置“一站式服務”,改進提供基礎公共服務的方式;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提供養老等福利項目。
(三)創新管理體制,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在制度層面,地方政府擔負著加快社區配套制度建設、切實保證社區組織自治性質的使命,應通過完善各項制度,解決社區居委會的職能界定、權利義務以及與各個方面的關系,用制度保障社區管理。充分發揮社區自治作用,地方政府要著重做好幾個轉變:一是把與社區群眾關系密切的事項交給社區,提升社區組織管理地位,實現由微觀具體向宏觀統籌的轉變;二是主動幫助社區排憂解難,搞好服務,做好協調,實現由行政命令向協調、指導、服務轉變;三是對社區建設成效考評中,居民滿意度指標要占合理權重,促使社區組織對民負責、為民辦事,實現由上而下垂直考核向兼顧上級認可和群眾滿意的綜合考評轉變。
(四)培養扶持NGO,提高社區自治能力。隨著政府職能的不斷調整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從政府轉移出來的大量公共服務職能需要更多微觀主體來承接和具體實施。與此同時,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也因為參與主體不夠多元而受到制約。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大量政府之外的NGO存在并有效發揮作用,承擔從政府集權式管理向社區治理過渡的中介角色,促使政府職能轉換,完成政府與社會市場的銜接。因此,地方政府必須大力鼓勵、促進、推動基層社區領域NGO建設,在其建立、發展過程中進行適度培育和合理引導,使其與社區自治組織一起進行社區管理和建設??梢酝ㄟ^建立機制營造環境來培植NGO,促進NGO在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方面發揮作用。
(五)搭建溝通平臺,建立有效溝通渠道。建立高效便捷的溝通渠道,打造信息交流平臺,對社區居民的情緒宣泄、意見表達、問題反饋進行快速收集和及時回應。對矛盾進行化解,對或憤怒或悲傷的情緒給予撫慰,對群眾意見、建議充分考慮和負責任地處理,提高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完善政府自身建設的同時,推動基層社會健康發展。
無論是從理論分析的角度,還是社區建設管理的實踐,都明確和驗證了當前我國基層社會管理應堅持政府主導的模式。地方政府不僅應在當前階段介入和干預社會基層管理,而且應該將培育社會自治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力爭在法制建設、規劃設計、組織整合、體制創新、培育NGO以及搭建溝通平臺等方面有所突破和成效,為最終實現基層社會管理中的社會自治“修好路”、“加滿油”。
(作者單位:1.河北行政學院;2.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鄭杭生.社會學視野中的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2.
[2]鄧名奮.論社區自治進程中城市基層組織建設的新思路.學習論壇,2007.1.
[3]石慶玉.城市社區管理體制創新.中國集體經濟,2007.7.
[4]陳伯濤.構建和諧社區的主體及途徑.領導干部網,2007.8.10.
[5]袁方成.實現政府管理與社區自治有效銜接的社區治理機制創新研究.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2008.10.
開展安全社區創建,是構建我市安全生產責任網、監督網和保障網的重要舉措,是加強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安全生產工作關口前移,重心下移,促進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建設的重要手段,事關全市安全生產形勢的穩定好轉。建設安全社區包含交通、消防、工作場所、居家、老年人、兒童、學校、公共場所、體育運動、涉水、社會治安、防災減災與環境等多方面。涉及安監、公安、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住建、交通運輸、工商、質監、衛生、教育、食品、環保、人口計生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部門,必須按照《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深入開展安全社區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安辦牽頭、多元參與、聯合共建”的跨部門合作組織機構,明確創建工作責任,制定安全社區建設發展規劃和管理辦法。市安委辦作為全市安全社區建設工作的具體組織指導機構,負責全市安全社區建設的督促指導,創建鎮(區)條件的審核以及推薦等工作。市各相關部門要積極參與安全社區創建,為鎮(區)創建安全社區提供具體的幫助指導、必要的技術支撐、資金支持和物質保障。
二、明確范圍,積極推進安全社區創建
根據國家、省、市安委會有關文件要求,為積極穩妥推進我市安全社區的創建工作,采取先試點后全面推進的工作思路,今年首先在2個鎮(區)進行創建試點,以鎮(區)為單位組織開展安全社區創建,試點鎮(區)要結合實際,研究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包含領導機構、人員組成、工作目標、保障措施等內容),明確各單位在創建工作中的職責,建立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開展安全社區創建試點單位轄區內的所有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個體經營組織、居民區都要接受所在鎮(區)的協調管理,積極參加安全社區創建活動。要突出特色、加大宣傳,以試點帶動、逐漸擴大覆蓋面,推動全市安全社區建設工作的快速發展。
三、嚴格要求,提高安全社區創建實效
(一)健全組織機構。成立安全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安全社區建設工作,整合社區內各方面資源,共同開展社區安全促進工作,確保安全社區建設的有效實施和運行。
(二)落實工作責任。安全社區創建是一項綜合性、社會性工作,涉及面廣、內容多、任務重,各鎮(區)、各部門和單位必須建立健全安全社區建設的各項制度,明確工作目標、落實工作責任。安全社區創建要與“平安社區”、“文明社區”、“和諧社區”和社會發展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相結合,努力營造社會安定、文明和諧的良好氛圍和環境。
(三)嚴格創建標準。在安全社區創建過程中,既要按照安全社區評定標準實實在在地落實好每一項工作及項目,也要堅持實事求是,搞好結合,加強創新,注重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