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6:52: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開展素質教育的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村經濟的落后,使得許多農村家長覺得,只有讓孩子好好學習,考入高等院校才能夠真正擺脫貧困。在這種教育觀念的影響下,農村的教育更加應試化,素質教育沒有機會開展,即使進行素質教育也會受到這部分家長的阻礙和影響。所以在一些農村里,應試教育依舊占據統治地位。4.宣傳、投入力度不夠。長期以來,農村素質教育的宣傳力度不夠,大部分農村居民并沒有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而且由于農村生活水平和條件比較差,教學基礎設施、資金投入以及辦校質量等更是無法與城里小學相比,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素質教育的開展。
二、農村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當前,農村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對人才數量以及質量方面的需要越來越高,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教育工作主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升學、成績等,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導致學生呈現一種高分低能的狀態,無法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小學是學生各方面成長的初級階段,對于學生今后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必須在農村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推進素質教育的開展,更好地適應農村文明建設的發展需要。此外,實施素質教育也是開展義務教育的需要。義務教育是我國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保證的教育,主要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少年兒童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實現全面發展,提高國民素質。但是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人們往往忽視教育質量的提高,導致學生的素質存在較大偏差,與義務教育的目的相背離,因此必須加強素質教育的實施。素質教育的民主性和全面性能夠更好地保證農村兒童的學習權利,解決農村小學教育中只重視知識理論傳授的缺陷,促進教育的公平、均衡發展。素質教育的終身性和個性化也有助于農村小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潛能,根據學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發展特點,采用多元化的方法進行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
三、農村小學素質教育的實施方法
1.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要想使素質教育在農村小學得到開展與實行,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使農村家庭以及教育管理者認識到素質教育對于學生今后發展的重要影響。加強對素質教育的宣傳力度,讓他們更好地理解素質教育,改變以考試、學習為中心的應試教育的觀念,強化對農村素質教育的管理和檢查力度,為農村小學推行素質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素質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2.強化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師的能力素質對于學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要在農村小學開展素質教育,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高教師的各方面能力素質。首先教師應提高自身的科學研究素質和能力,從以教課為主的教學人員轉變成研究性的專業教師。有關部門應明確農村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師專業培訓工作,并與各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加強教師能力素質培養。此外,還應定期組織教師到城市小學進行素質教育的觀摩學習,明確素質教育的內涵與方法。強化農村教師的引入,為農村的素質教育注入新鮮的教育力量。在提高教師專業素質能力的基礎上,還應注重教師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發揮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為農村孩子的學習與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3.推進農村教育教學改革。農村小學在我國的教育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小學素質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推進農村基礎教育改革是實現農村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新課程改革有助于轉變教師以及學生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的發展。長期以來,農村教學存在著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為此,因積極推進農村課程和教學改革,實行新課程改革,在課程改革中推進素質教育,轉變教學方法和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新課程改革中不斷推進素質教育,使農村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更加全面地發展自己。4.加強學校與家庭、社會之間的合作。家庭教育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強學生的家庭教育,能夠更好地為學校教育提供幫助。農村小學可以成立家長委員會,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育目標,找到合適的方法開展素質教育。學校教師對家長進行教育,使家長明確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轉變教育觀念,更好地配合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的開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素質教育的開展也需要全社會力量支持和輔助,農村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應在學校的統一指導下,家庭、社會通力配合,為素質教學的開展提供保障。5.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要使農村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真正達到教學的效果,要解決的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長期以來,由于受歷史以及地理因素的影響,農村小學的辦學條件比較艱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素質教育的開展。因此,教育部門應給予農村小學一定的政策扶持,吸引優秀教師或大學生到農村支教,多給予農村教師關心,為農村學校提供良好的辦學條件和教學設備,促進素質教育的開展。農村辦學條件、教學設備和設施的改善是以當地的經濟基礎作為先決條件的,因此,要努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只有城鄉實現協調發展,差距縮小到一定程度,農村學校才能夠從根本上擺脫應試教育的制約,大力推進素質教育。
四、結語
關鍵詞:家庭觀念;學校觀念;教師觀念;學生觀念;評價觀念
一、家庭支持觀念,開展素質教育的前提
原來的學生手冊是學校與家庭雙邊聯系的紐帶,在推行素質教育后,學生手冊已被學生素質報告單所取代。原來家長一味地看孩子分數,看操行評語,而如今的學生素質報告單側重點恰恰相反,如此的變化與突然,家長是否理解、是否接受、是否支持,是學校全力開展素質教育的前提。因為,只有家長理解、支持,才會把孩子放心地交給學校,并認同學校的教育成績和教學質量。只有這樣,生源才有保證。有了生源,學校就有了生命力,也只有這樣,才能辦成一所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學校,素質教育才能得以順利的開展。
二、學校管理觀念,開展素質教育的主旨
素質教育的執行者是學校,操作者是教師,受益者是學生,學校的一系列管理體系直接左右著素質教育的開展與落實,所以,學校應從管理制度中去規范、去約束操作者去執行素質教育,通過各種途徑來培養一批骨干教師,使他們擁有精良的業務能力和過硬的教學水平,能滿足素質教育的需求,同時開足開齊各門功課,取消主副課概念,重視學生的技能訓練與個性發展,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并能有一套科學完整的獎勵與評價體系,激勵與督促操作者落實素質教育。這樣,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才會有的放肆,照章遵循,素質教育才能全面啟動和正常開展。
三、教師教育觀念,開展素質教育的中心
素質教育的成敗歸根結底要看教師,特別是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手段,直接左右著教育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只有教師改變原有的傳授式、主角式等教育手段,改變檢查與檢測的側重點,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方式,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參與合作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提供鍛煉技能的平臺,樂中求學,學以致用,把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進去,素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四、學生學習觀念,開展素質教育的靈魂
傳統的學生學習觀念簡單來說就是學生聽、記、背、考。結果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是高分低能,就是書呆子,聽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行行不入,要談素質簡直就是一句空話。
傳統的學生理想就是考個好學校,將來有工作,有飯碗,而學校在選擇學生的時候恰恰是分數,這無疑助長了學生對分數的片面重視,淡化了學生的素質,扼殺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導致素質教育開展起來困難重重。
如今,只有打破被動式、接受式的學習觀念,還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養成學生自覺學習和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素質才能得以發展和提高。所以,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改變學生學習觀念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靈魂。
五、上級評價觀念,開展素質教育的保障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今天,上級主管部門應及時改變對學校、對教師的評價理念與評價體系,這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保障,只有在評價體制上不以成績論英雄,不以分數選學生,才能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的鐘聲才能真正敲響,學校才能主管學生素質,教師才能主抓學生素質,學生才能主煉基本技能。
關鍵詞:新課改 素質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一個首要問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由應試教育走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一項偉大的工程。學校是每個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搞好素質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新課改下如何對初中生實施素質教育呢?筆者對此淺談如下幾點:
一、加強對素質教育的認識
1、什么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p>
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可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全”,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全面性”是素質教育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征,“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是對素質教育“全面性”的表達?;A教育首先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使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和提高,這也是對素質教育“全面性”的闡述。二是“新”,即在新時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新要求。
2、素質教育的特征
素質教育具有鮮明的特征,一是具有時代性。素質教育要緊緊圍繞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興國戰略,緊緊跟上數控技術發展的最新時代,為適應數控的發展而開展素質教育。二是具有全體性。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強調要為全體學生開展教育。三是具有綜合性。素質教育的目標是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四是具有主體性。關注素質教育強調要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個性和創造力發展開展教育。五是具有長效性。素質教育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終身學習能力。促進和支持學生可持續發展開展教育。
二、新課改下初中生素質教育的策略
1、更新觀念,為實施素質教育提供良好氛圍。
素質教育隊伍的成立,使學生明白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讓學生掌握新知識為基礎,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表達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協作能力為重點,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為目標,其中思想道德是根本,文化素質、業務素質是基礎、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為保障,學校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會他們懂得思考,懂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主動地、創造性地工作。
2、加強素質教育不能放松基礎知識教育。
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礎知識的制約,基礎知識扎實程度,是學生全方位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也必須把基礎知識學扎實,否則學生的人生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3、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多媒體手段,加強素質教育。
校園網上要開設素質教育的專門欄目,組織一些素質教育的典型教案;開設網上學生心理測試和咨詢服務;開設網上電子精品書庫;虛擬網絡校園文化氛圍;充分利用社會上豐富而鮮活的各種多媒體素質教育資源;編制、開發系統的素質教育軟件等來開展素質教育。
4、要在教育教學方面進行改革
要真正做到不僅注重教學的效果,也注重教學的過程;不僅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也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僅重視單科的教學目標,也注重跨學科的目標;不僅重視統一要求,也重視因材施教;不僅重視學生的行為訓練,也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以及身心發展的統一;不僅重視知識、能力的培養,也重視品德的陶冶;等等。
課程結構必須科學化。要建立必修課與選修課、統編教材與本土教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密切結合的新課程體系。要探索啟發式、科學化的教學方法。以往的教育過于保守,采用的教育方法多數是適應性的,學生在現行環境下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去解決新問題時往往缺乏創新精神。素質教育是一種創新性的教育,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以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和途徑。
5、實施校本評價,構建學校內部形成性評價機制
信息素質教育,就是根據社會信息環境的發展變化,通過各種手段來培養和提高讀者的信息意識、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其目的在于幫助讀者樹立正確的信息價值觀,最大限度地發揮讀者的信息智慧和信息潛能,盡快適應現代社會信息網絡和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開展信息素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它有助于提高讀者的信息素質,使其無論在學校還是步入社會都可成為學習、工作的主體,主動地去獲取各種知識信息,積極地進行自我知識的更新和完善,很好地實現終生學習和終生教育,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另一方面,它注重培養讀者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符合現代教育的根本發展趨勢,有利于實現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的統一,真正培養出適合信息時代需要的復合型創新人才。
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肩負著對讀者進行信息教育的重要職能,應當充分發揮自身文獻資源、學術環境、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積極開展多種類型和層次的信息素質教育,努力提高讀者的信息素養和獲取利用知識信息的能力。
1 營造良好信息環境,培養讀者的信息意識
高校圖書館要大力加強數字化、網絡化建設,加速圖書館的信息化進程,為讀者接收信息素質教育和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提供良好的條件。在文獻資源建設上,要積極調整館藏結構,增加電子文獻的采購比例,加速網上信息資源的建設與開發,實現物理館藏與虛擬館藏并重;在服務模式上,要更新服務觀念,變革服務方式,拓寬服務領域,為讀者提供現代化的服務手段;在日常信息服務中,要注意對讀者進行信息意識、信息道德的培養和教育,主動向其介紹有關文獻資源、數據庫的檢索使用方法,使讀者能在圖書館的各項服務中牢固樹立信息素質觀念,自覺接收信息素質教育。
2 加強文獻檢索課教學與改革
文獻檢索課是高校圖書館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培養讀者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的主干課。文獻檢索課的教學和實踐,能使讀者了解信息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掌握信息檢索的途徑、方法和步驟,培養獲取、利用與本專業相關文獻信息的能力和技巧。高校圖書館要配合學校的有關部門,根據讀者素質結構層次,合理安排課時,循序漸進地培養讀者的信息檢索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在教學內容上,增加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相關知識的傳授,將信息意識、信息道德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并加大實習、實踐的內容;在教學方法上,注重從傳統教學模式向多媒體、自助式現代化教學模式轉變,探索用問題解決模式、集成用戶教育及交互式教育方式開展文獻檢索課教學;同時還可積極探索遠程教學,利用館外、校外乃至國內、國際的優質教育資源,對讀者進行最新的文獻檢索知識和技巧的傳授指導。
3 建立信息素質教育網站,開展網絡化信息素質教育
通過創建信息素質教育網站,高校圖書館能夠憑借現代化網絡遠程教育技術手段,實施開放式、個性化的信息素質教育。比如,在主頁上建立和開設“網上咨詢臺”、“檢索指南”、“常見問題(FAQ)”、“利用圖書館100問”、“學科導航”等欄目,通過網絡解答讀者使用圖書館和數據庫時遇到的問題;在網站上組織讀者對典型檢索案例進行討論,引導讀者各抒己見,挖掘多種檢索渠道,開闊視野,舉一反三,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結合用戶服務工作,指導讀者提高信息處理、加工的綜合能力,在實踐中幫助讀者有意識地運用歸納、演繹、分析等方法處理網絡信息資源。
4 定期開展讀者培訓和專題講座
高校圖書館可以根據讀者的類型、層次及本校學科專業的設置特點定期開展一些培訓輔導和專題講座。如開展新生入館教育,對圖書館的資源、功能、工作流程、服務內容、文獻的借閱方法和電子資源查詢辦法等進行講解,讓讀者在入學的第一時間得到最基本的信息素質教育;每周開設“60分鐘講座”,介紹相關數據庫的使用方法,普及信息知識和有關信息政策、法規以及國內外信息業發展狀況、趨勢,讓讀者了解各種新信息、新技術;與相關院系充分合作,開設課題設計、專業論文寫作方面的專題講座,指導讀者進行資料收集和論文評價,使讀者把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緊密結合起來,引導讀者進行主動學習和創新學習。
5 構建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平臺
在線信息素質教育是指圖書館充分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開展的基于Web的信息素質教育,它可以充分發揮Web的多種教育功能和豐富的網絡資源優勢,培養和提高讀者的信息意識、信息素養以及準確篩選評價和有效利用數字資源的信息能力。在線信息素質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學術熱點、課程資源、核心期刊、會議信息、標準資源、免費學術資源、資源薦購等,同時還提供基本的檢索知識、檢索原理和技巧、檢索規劃和信息評價以及國內外相關檢索服務。在線信息素質教育是目前高校圖書館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主要方式,它不受時空限制,注重教學的交互性和個性化,能夠為各類讀者提供不同層次的服務,充分發揮讀者的創造性和自主性,較好滿足社會發展對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創新
黨的十報告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文化素質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成為高校推進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所以說,推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體現,也是順應時展的必然,更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
一、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的理念創新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推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要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文化素質不能純粹以自然的方式在現實生活中靠個體的感悟和體驗來獲得和提高,它需要精心設計和安排,以科學而系統的課程體系為支撐,通過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來實現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①文化素質教育包括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第一課堂主要是以教師講授必修課和選修課為主。我國部分高校已經開始關注第一課堂的理念創新,例如在學分構成上,會因專業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文科類學生要求選修自然科學領域的文化素質課,而理科學類學生要求選修社會科學領域的文化素質課;且所有學生必須選修素質拓展或創業教育類課程等。這充分體現學校更加注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和提高,切實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第二課堂的開展主要由共青團負責,高校團委通過開展系列活動,以豐富大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培養文化素質,提升人生境界。為了充分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部分高校還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為第二課堂的實施效果保駕護航。當然,兩個課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聯系的。
二、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的隊伍完善
教師是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夯實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教師履行職責的能力,是推進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所謂師資隊伍建設,是指通過對教師進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加深教師的專業知識、增強教師的業務能力,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優化教師隊伍的結構,以適應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需要。在“思想”方面,教師一直存在“重言傳、應試、學術;輕身教、素質、應用”的問題。在這些思想的指引下,教師會一味地追求填鴨式教學和應試型教學,忽略理論聯系實際,阻礙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中,更新觀念是先導,務必轉變教師傳統的思想觀念,站在時代的前沿,對教師“工作”進行重新定位;在“行動”方面,由于文化素質教育具有綜合性,所以它對教師的素質要求也同樣具有綜合性。教師作為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實施方,隊伍素質的高低將會直接影響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成效。因此,教師務必將跨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加強文化素養的培養、提高教學技能,這些都是幫助教師勝任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法寶。
三、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的方法創新
當前,我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正處于一個過渡與轉折的十字路口,方法問題更應當被加以重視。教育方法,可以分為顯性教育方法和隱形教育方法。所謂顯性教育方法是指:充分利用各種公開的手段、公共場所,有領導、有組織、有系統的文化素質教育方法。隱性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教育目標、教育內容不直接顯露,而是間接、滲透的教育形式,采取迂回、滲透的方式,把文化素質教育貫穿其中,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隱蔽性但不乏指向性是其最大的特點。②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方法上,我國高校歷來傾于顯性教育方法。如今,新媒體無不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所有學生都成了新媒體上的???。新媒體在帶給我們便捷的同時,也對大學生的“三觀”產生了強烈沖擊,大學生在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上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梢哉f,新媒體的出現,擠壓了顯性教育方法的空間。發達國家在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上更傾向于采用隱性教育方法。該方法采取利用環境、設計情景等方式,幫助學生引起思想上的共鳴,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主題教育。我國高校應當立足于實際情況,充分吸取兩種方法的優點,實現兩種方法的互補,決不能人為割裂二者的關系,更不能片面化和絕對化,以切實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實效性。
四、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的環境優化
常言道,“對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環境”。學校的校容校貌,是一所高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具有強大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與知識和能力層面的文化素質教育不同,境界層面的文化素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環境的熏陶,這種影響是任何課程無法比擬的。因此,營造校園文化環境,發揮環境育人功能意義重大。我國高??梢员帧拔镔Y環境+精神環境”的原則,致力于營造和諧育人的文化環境。在物質環境方面,鑒于環境改變的程度越高,則人格改變的程度就越高:一方面,我們可以增設校園文化景點,突出文化個性和人文特色,從總體上提升校園環境的品位、格調和內涵;另一方面,我國高校還應當加大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力度,并合理利用這些設施積極開展各種文化素質教育活動。在精神環境方面,為了滿足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需要,我國高校應該加強營造精神環境,實現以精神環境帶動物資環境。通常,校園精神文化環境包括三個方面:良好的學術環境、教學環境和交際關系??傊覈咝攲崿F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的最優化,以營造和諧育人的文化環境,推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建設進程。當然,文化環境的建設必須服務于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本身,否則可能脫離實際、影響成效。
作者:王佳宜 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注解:
當前我國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從高等院校整體的重視程度到各高職院校自身,再到高職學生自身都存在著多種問題。
(一)高職院校學生特點分析
1.高職教育的特點高職教育有其明顯的特點,一是職業定向性,教育內容與社會需求聯系緊密,為社會培養特定崗位的人才是其培養目標;二是教學活動實踐性強,高職教育為實現其教育目標,從教學內容、方式和性質上都有很強的實踐性;三是教師的“雙師素質”特點,即其教師既具備教學理論知識的能力,又擁有實踐指導的經驗;四是開放辦學,因為職業教育和社會需求聯系緊密,作為學校教育和社會職業需求的紐帶,開放性是其必經之路;五是畢業生的“雙證”特征,既擁有學歷證書,又擁有職業資格證書;六是專業開設較為靈活,高職教育隨著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決定開設什么樣的專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就業率,也才能體現職業教育的意義;七是教育服務的區域性特征,高職教育往往都是就當地人才需求開設課程,是地方發展的產物;八是課程建設的務實特征非常顯著,高職教育專注于培養某個行業的的高技能人才。2.高職院校的學生的特點高職院校所招收的學生具有一些共性特征:一是個人想法和現實差異較大;二是文化課基礎差,入學分數普遍不高,再加上近年來各高校擴招幅度較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更不樂觀;三是個人素質同高校要求不相適應,往往因自身學習基礎和能力較差而不能很好的適應大學生活;四是學生往往缺乏對人生清晰的規劃,因此學習缺乏主動性,學習、生活都很懶散,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生習慣和生活習慣;五是學生普遍出現一些心理上的問題,由于現在大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進入高校脫離家人的呵護,心理上容易產生一些挫敗感,有些逆反情緒還很嚴重,不服從學校的管理,師生關系緊張,學習分心,考試作弊;六是思想政治上大多積極向上,特別是文科學生這一特點更加明顯,他們往往積極的申請入黨,政治方向正確;七是學習生活上的價值觀表現出多元化的特征,在互聯網時代,再加上市場經濟的沖擊,大多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態度表現出不同的價值觀。
(二)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
1.人文素質教育未列入高職院校整體工作規劃目前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就人文素質的教育工作沒有明確的規劃,這容易造素質教育逐步邊緣化,把精力大多投入到專業課程的教學上。就人文素質教育的投入非常少,表現為上級教育部門檢查少、本院??己松?、課時安排少,這些無一不是把人文素質教育越來越邊緣化。2.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有待提高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學習能力較差,再加上高職院校學制短,沒有辦法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特別是一些源于對口中職的學生,其文化素養本來就很薄弱,一兩年的高職教育很難讓彌補他們這些年在人文素質方面的缺口,尤其是偏遠地區的生源,這一現象更加顯著。3.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在人文素質教育的實踐中,學生的學習熱情普遍很高,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和相關活動都持積極的態度。然而,大多數的高職院校無法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人文素質課程和相關的教育活動,導致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的現象普遍發生。4.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缺乏職業特點高職院校的教育應突出職業特征,事實上很多高職院校就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停留于形式、過場,往往照搬本科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法,而沒有結合高職自身的特征,因此實用性不強,不能很好的發揮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5.教師的人文素質教育能力不高師資力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我國多數高職院校教師的人文素質教育能力不高,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具體而言,缺乏人文素質課程的教師,師資資源不足。高職院校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沒有足夠的重視,造素質課程在學校的地位不高。
(三)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成因分析
1.高等教育整體忽視人文素質教育就多數高校,已越來越強化自身作為整個國家社會文化中心的地位,對于傳統文化不屑一顧。這種背景下的大學生表現出崇尚科學技術、拒絕傳統文化、科學思想。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片面重視科技教育,忽略人文素質教育,導致大學生只對與科技有關的知識感興趣,學習帶有濃重的功利色彩,發展不全面。2.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因為片面的地重視職業技能教育,忽略人文素質教育和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造成高職院校嚴重缺乏人文素質教育。具體體現為:我國對高職教育的政策導向較為片面,大多是對能力、就業的強調和指導,而沒有對人文素質教育作出有效的指導;缺乏就高職院校為何開設人文素質課程、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怎樣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很少,多數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的闡述目前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情況和重要性上,對未來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趨向沒有系統性的研究;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絕大部分高職院校不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甚至根本不開展這方面的教育活動,更不用說培養學生人文精神了。3.高職學生自身對人文素質教育認識不足多數就讀高職院校的學生抱著學好某一行業技術的目的學習,對人文素質的學習缺乏學習熱情,即便是學習,也只是為了拿學分,這種現象不利于學生個人人文素質的形成。
二、加強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
(一)確立科學通識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融合的辦學理念
1.確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觀教育觀是能否辦好學校的指導思想,確立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職教育中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應該雙管齊下,同等重視。素質教育就是全面發展的教育,科學發展觀就是全面發展的價值觀,高職院校一定要避免重技術、輕人文的教學誤區,要堅決把人文素質教育落實到位。2.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打造優良的師資隊伍高職院校要落實人文素質教育,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非常有必要,只有教師的人文素養、責任意識得以強化,才能更好的落實人文教育,教師作為學生的表率要在擁有高超的專業技能的同時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讓自己成為品格高尚、技術一流的楷模,以身教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
(二)合理構建人文素質課程體系,落實與專業課并重的原則
1.加強人文素質課程體系的建設,保證人文素質課程設置和課時全面發展的人才其人文素質必然需要在后天教育中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才能形成。所以,人文素質教育的落實一定要從課程教育著手。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占據了90%的課時,學校重視、教師重視、學生也重視。要想保證人文素質課程的落實應加強人文素質課程體系的建設,具體而言學校在已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基礎上還應當倡導學生廣泛學習人文知識,開設像漢語言文學、歷史、哲學、新聞學、美學、心理學、邏輯學、倫理學、公共關系學等人文科學領域的課程,安排適當的課時,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人性、人格和思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改革學生人文素質學科成績考核方法提高教師和學生對人文素質學科重視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改革學生人文素質學科成績考核辦法。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促進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品德品性、創新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交際能力等多方面的評價和考核,考核方法要充分體現人性化,體現以人為本,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促進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
(三)采用多種方法,拓展人文素質教育
1.在專業課程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高職院校是學生進入社會就業前的一種準備教育,它包括專業技術理論和實訓兩塊內容,是高職院校教育的核心內容,可見提高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水平必然要在專業課程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具體做法可以從下面兩點著手進行:一是專業技術課教師要在教學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挖掘科技中的美學因素,滲透美學教育,在專業知識的講解時應結合相關的歷史發展過程和發展前景進行講述。二是專業技術課教師應注重對科技發展進程中所體現出來的進取、創新、奉獻等精神的提煉,讓學生認識到科技的發展處處需要人文素養的存在。2.建造校園人文景觀,創設濃郁的人文育人氛圍學校教育對人的發展極為重要,要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建造校園人文景觀,創設濃郁的人文育人氛圍是非常重要的。人文氣息濃郁的校園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可以豐富學生的心理世界,提高學生的品格素養。校園環境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3.開展豐富的具有職業人文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高職院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具有職業人文特點的校園文化活動,以此為學生人文素養的展示、學習和提升提供平臺,有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溝通。例如舉辦校園演講大賽、辯論賽、體育競賽等各種比賽活動,這有利于樹立學生中的先進典型,促進學生向身邊優秀的同學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三、結論
一、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許多中學初中教育仍然被禁錮在升學考試壓力下,特別是我們農村中學,初中教育仍存在著為千方百計多上幾名重高生而拼搏,不符合素質教育的本意。而政治課還被作為一門應付升學考試的科目去完成,許多農村中學把初中政治課作為副科,不管教師所學什么樣的專業知識,都可以安排來從事政治課教育、教學工作,有的學校干脆用政治課來平衡教師工作量的節次搭配。
在對政治課工作量的質的認可上,絕大多數學校把語、數、外學科系數定為1.3~1.4,畢業班甚至為1.5,而政治課始終為1.0。政治課教師得不到學校的認可,地位卑賤,因而有許多教師都不愿從事該科教學,即使學政治教育專業的也要求改教其它科,或暫處于無賴地進行工作過渡,很難去體現素質教育的性質和要求。這樣,客觀上降低了思想政治課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加之其它因素影響,使素質教育成為形式,而實質上還是應試教育,這極大地影響了素質教育的實施,妨礙了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難以真正實現初中思想政治課的教育目標。現行的初中政治課教材雖說歷經了多次改革,但還是存在著不利于培養學生素質教育的編排,政治課知識理論化后的思維定式強化了教師和學生的思維惰性,反正只能以書上的說法為準,減弱了思維上的主動性、 積極性、 創造性,這與素質教育是完全相悖的。
二、 轉變教師觀念、提高教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素質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而學校要落實素質教育,首先要轉變觀念,提高教師的素質,強化思想政治課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推進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進入現代社會以來,道德觀、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對學生來說科學知識越豐富、越深奧,就越需要教師的幫助;社會矛盾越尖銳,價值取向越多樣化,就越需要教師去引導。教師從事教育教學要有過硬精湛的業務知識,熟悉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了解學科的發展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時還要有較高的教育理論的指導。
特別是思想政治課,教師要教書育人,擔負起向學生傳授馬列主義理論知識、培養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重任,不僅要有充實的知識,而且還要樹立良好的師德,在教學中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這是新時期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思想政治課本身體現了多學科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勤于學習,善于學習,練好內功,綜合運用各種措施,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完善知識結構,不能只滿足于“平面的教書匠”,要努力成為“立體型”、“學者型”的教師。
三、開展好第二課堂活動,加強時事政治教育,培養能力,提高覺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第二課堂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要在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的基礎上,積極指導學生參加撰寫政治小論文活動。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有力地深化了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內容,是落實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具體體現,對于開闊學生視野、增長學生知識、鍛煉學生才干、堅定學生信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演講賽,參與制定家庭投資計劃,模擬法庭等活動。初中政治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分析時事,讓學生圍繞時事主題,開展自主探究,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自由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提出新穎獨特的觀點和角度,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改革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