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6:52: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促進農業發展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是社會效益低下,它是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發展困境的最集中表現。農業生產效率的低下必然會影響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生產的產品數量和質量都呈現下降的趨勢,最終反映在農民的收入水平上。農民收入水平低下將會進一步加深我國東西部收入水平的兩極分化,不利于社會穩定和發展。西部地區農民無法通過農業生產來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這是和諧社會發展的障礙。社會發展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收入的兩極分化必然會給社會發展造成很多不確定因素。西部民族地區社會效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農業發展的滯后性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之間有著內在邏輯關系,它們在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發展方面呈現出明顯的效益低下趨勢和狀態。這集中反映了我國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發展的現狀和困境,對其農業可持續發展將產生消極的影響。
一、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發展問題的成因
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的社會發展相對落后,其中農業發展落后是一個重要的表現。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發展困境的原因主要表現在社會層面和自然層面。社會層面的原因是西部民族地區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呈現出不平衡的局面,兩極分化趨勢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仍將存在。西部民族地區是兩極分化中的弱勢一面,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處于發展動力不足和發展水平不高的狀態。西部民族地區社會發展水平低下的重要表現就是生產力水平的低下。生產力水平低下主要表現在科學技術水平的有限性。西部民族地區科學技術水平低下一方面是社會發展不平衡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教育水平落后的直接結果。西部民族地區與東部和中部相比,科技落后、信息不暢,交通運輸不便等都會直接造成西部社會經濟發展的落后性。宏觀層面的發展不足將直接影響西部農業的發展水平,農業發展水平的低下又影響了西部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使得西部民族地區陷入惡性循環的經濟發展怪圈中。自然層面的原因是西部民族地區惡劣的自然條件。我國西部地區地域遼闊,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復雜多變的自然地理地質環境使得本區的農業自然災害種類繁多且頻次高、強度大、影響面廣,加之自然的和歷史的原因,農業生態災害也呈不斷惡化的趨勢,已成為西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1]影響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發展的惡劣自然條件主要包括:旱災、洪澇災害、沙漠化與草原退化、農業環境污染等。這些惡劣的自然條件還呈現出種類多樣化、分布廣泛性和發生周期性等特點。農業生產對于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的要求較高,因此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發展受到了其惡劣自然條件的嚴重影響。西部民族地區既有的自然條件直接導致了農業發展的落后。
二、發展生態農業是促進西部民族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發展是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民族政策的內在要求。西部大開發就是以促進西部經濟社會的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的宏偉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內在地要求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是關系到西部大開發戰略最終效果的重要方面。此外,西部民族地區由于自然和歷史原因,發展相對落后。國家和政府充分認識并加大對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扶持,在民族政策中始終強調發展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不管是西部大開發戰略還是民族政策要求,都是內在要求發展西部民族地區農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促進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發展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必要組成部分。促進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發展的方向是可持續發展,這是符合當今世界發展規律的趨勢。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領域的延伸,它是對現代常規農業發展引發的一系列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反思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其核心是正確處理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社會的關系,促進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效益的統一和協調,從而實現農業的持續發展。[2]可持續發展是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西部民族地區乃至整個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趨勢。農業由于其生產的特殊性,常規農業生產已經產生了一定的經濟、社會和生態上的問題。根據當前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生產的現狀,在可持續發展方向標的指引下,加強生態農業發展是促進西部民族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農業是一種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農藥、動植物生長調節劑和飼料添加劑的生產體系。[3]這種生產體系要求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和要素能夠在社會、經濟和環境方面達到動態結合和協調。生態農業是以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為核心,以促進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農業發展為目的。[4]從生態農業的概念和特點來看,它都符合我國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發展的特點,能夠有效地、有針對性地改善我國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發展的問題,促進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生態農業建設是促進我國西部民族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生態農業的路徑及對策
發展生態農業是西部民族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根據西部地區農業發展條件和存在的問題,在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生態農業需要堅持以下幾個路徑或對策:
首先,通過宣傳、教育等方面全面提升西部民族地區群眾的生態意識。發展生態農業,首先就要樹立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意識和理念,這樣才能有效地引導生態農業建設取得良好的效果。樹立和提升西部民族地區群眾生態農業意識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三下鄉”、媒體、網絡等形式進行宣傳,在西部民族地區的各個區域進行持續的宣傳和講解,讓人們能夠充分認識到生態農業的概念以及其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方面的效益。尤其要強調經濟效益,這是樹立和提升西部民族地區群眾生態農業發展意識的關鍵點;二是通過學校進行生態農業教育,將生態農業發展的方式和方法介紹給當地的人民群眾,幫助他們在具體的農業生產中提高產量和改善環境。只有切實的效益才能有效地樹立和鞏固西部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發展生態農業的意識。
其次,改變農業粗放型發展方式,加大集約型發展力度,通過技術改進克服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發展的社會和自然條件限制。當前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發展的最突出問題就是以粗放型發展方式為主,農業生產不僅效率低下,還給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粗放型發展能夠取得一時的產量增加,但是卻要付出更多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代價,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生態農業是以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因此需要通過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來實現集約型發展。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發展的明顯不足之處就是生產力水平低下,集中表現在技術水平的低下。生態農業的發展非常依賴于技術革新和管理創新,而這也正是集約型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提高和發展生態農業技術需要政府和高校給予充分的支持。政府需要加大對西部民族地區技術支援,培養生態農業發展的專家,專門指導西部民族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高校在產學研一體化中可以將西部民族地區農業生產納入其體系中,不斷地對西部民族地區輸入技術和管理,實現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 現代山地 農業發展 模式
[中圖分類號] F3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4-0039-01
前言:當今時期,很多山地農業基本上還是采取傳統的耕地農業方式,隨著國家對農業發展的不斷重視,各省級政府加強開展現代高效山地農業發展的研討,要求高原山地農業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條件,加強立體農業、特色農業、以及生態農業的發展;同時注重對鄉村旅游業、休閑農業、以及新型農業的發展,以此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善。
1 山地農業的功能及其拓展
對于農業的劃分,主要是依據自然環境條件、以及其對農業活動產生的影響,以此將農業劃分為平原農業、山地農業、以及水域農業三部分。根據地質學知識分析,山地指的是,海拔在500m之上,相對高差在200m之上的區域,同時呈脈狀分布的地表形態,由丘陵、高山、或者山谷交錯相連[1]。山地也可以說是山間谷地、山間盆地、以及山嶺的總稱。如果以山地農業的角度分析,過往的山地農業,主要起到解決人民溫飽的作用,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山地農業的作用也逐漸放大延伸,具體擴展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山地農業需要對糧食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第二、山地農業需要促使山區農村擺脫貧窮的局面,逐漸奔向生活小康,與全國平均生活水平相持平,山地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第三、山地農業作為農耕文化較為關鍵的組成,承載著人類傳統農業文化的作用;第四、山地農業對于生態安全具有一定的維護作用,山地農業的發展階段,必須保證生態環境的安全,保證生態平衡;第五、山地農業對于一些林木、藥材、以及反季節蔬菜起到一定的保護責任。
2 現代高效山地農業發展新模式
2.1 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發展需要發揮氣候和資源優勢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一項長期工作內容,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前提?,F階段,山地農業不斷開展各項改革,國家也加大力度扶持山地農業,希望能夠推動山地農業的發展,加快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因此,山地農業在發展建設中,需要對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氣候環境重新認識,充分考慮,積極利用當地環境,擴展山地農業發展的渠道。此外,山地農業的發展之路,務必同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不僅僅需要考慮當地環境因素,同時需要以當地特色資源為基礎,開辟一條具有山地特色的農業高效發展之路。比如說,某些山區蘊含豐富的礦產資源,同時具有較為獨特的、多樣性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能夠極大程度的促進山地農業的高效發展,逐漸拉小同其他區域經濟之間的差距。部分山地農業發展可以充分與本地區鄉土風情、自然景觀、以及農耕文化充分結合,以此大力發展休閑農業、或者鄉村旅游業,展示山地高效農業的特色,建設新型的多業態山地農業,以此促進農業的增收。
2.2 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的發展要善于引進先進的技術
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為山地高校農業的發展提供正確的指引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完善,社會中各個的領域的發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大力支持。因此,山地農業的高效發展,也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引導[2]。當前時期的山地農業發展,必須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積極采用科學技術,實現農業發展的創新,以及農業產品的生產方式、等內容。比如說在農產品的銷售方面,可以采取網絡貿易,開展電子平臺交易模式,改變傳統的銷售方式,全面實現山區農業的點對點銷售方式,直接提升農民的經濟收成。利用網絡銷售方式,能夠實現全國甚至全球經濟的往來,將山區特色農產品很好的宣揚出去,逐漸打通銷售渠道,進而促進山區農民的經濟收益,推動小康社會建設的進展。此外,可以針對部分山區,建設產業研究基地、或者工業發展園,整體帶動本地區經濟發展。
2.3 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的有效發展需要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
及時轉變農業發展觀念,能夠為發展山地農業指明正確的前進道路。所以現階段的山地農業發展,需要梳理正確的發展理念,使山地農業發展不僅僅需要建立科學的工業、市場理念,同時需要樹立正確的生態發展觀念??梢岳霉I發展帶動農業發展的形式,以此逐漸推動農業現代化,進而使山地農業的科學技術能力、機械農業覆蓋范圍得到提升;利用科學技術,能夠進一步提升土地產出量、以及產品質量,同時也能夠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因此,只有樹立正確的市場理念,才能滿足山地農業高效發展的需求,發揮農業生產的多功能性,推動農業產業的不斷改革和深化,提升農副產品的市場供應力,使山地農業更加具有規?;?、特色化、集約化、以及組織化[3]。山地高效農業的發展,樹立正確的生態理念,也就是對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小康社會建設重新認識,高度重視,嚴格遵循“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政策,嚴守天上、地下、山中、水里四條基線,保證山地環境空氣常新,大地常綠,碧水長流,以此使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
總結:總而言之,現代高效山地農業發展,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區自然環境,大力發展特色山地農業,秉持高效、安全、優質、生態的基本原則,大力發展山地鄉村旅游業、以及新型農業,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社會化。使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能夠與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進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黃婧,史瓊,歐國武,等.貴州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5,43(8):275-279.
關鍵詞:農業 現代化 現狀 對策
我國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有近70%農業人口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雖然使農業的發展局面有所改善,但依舊十分落后,距離現代化農業發展的目標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要想真正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首要的就是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注重探討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針對當前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找出相應的對策,以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一、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農民素質普遍較低,對農業知識了解較少
目前,我國有9億多農民,有一大部分的農民都是文盲和半文盲,其中小學程度和中學程度的人數占大部分比例,而高中以上程度的人數僅有很小的一部分。隨著現代化經濟的發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也在隨著經濟的發展進步,對于知識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人口素質的作用在農業經濟發展中顯得越來越重要,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農產品質量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各行各業的經濟發展都是以人為本,只有高素質的人才才能夠有效促進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素質問題已經極大的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這對于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非常不利。
2.“重城輕鄉”觀念嚴重,制約了農村的城市化進程
當前,農村人口雖然占總人口的一大部分,但是農村的耕地資源卻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現代版的“孔雀東南飛”依舊沒有得到有效的緩和,大多數的農民認為僅僅依靠耕地來維持生活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大多數農村的青年勞動力都選擇了到城市打工,對于耕地并不重視,這種現象導致了農村的大量耕地處于荒蕪狀態下,沒有被充分的利用,造成了耕地資源的嚴重浪費,對于農村的經濟發展也形成了桎梏。由于“重城輕鄉”的觀念,農村經濟的發展十分緩慢,難以形成特色農業的發展,對于向城市化方向發展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3.農業經營規模較小,專業化程度較低
在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我國傳統農業發展的限制,導致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依舊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承包責任制,并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土地承包,這樣就直接導致了農業經營大多以家庭為單位,規模比較小,對于想要發展特色農業有較大的難度。由于經營規模較小,農產品的種植比較分散,很難形成專業化的生產,從而導致了農業經營的專業化程度也十分的低,這對于我國緊缺的土地資源來說,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是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很難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和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
4.農業科技的進步難以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對于農業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農業發展的限制,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農業成果的研究雖然有較大的進步,但是有很多的研究成果都還沒有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由于對農業發展欠缺一定的重視,基層的農科人員較少,相應的機構組織也不健全,難以建立起高素質的農業科技研究隊伍來促進農業的發展,這些都嚴重的阻礙了農業科技的發展應用,對于農業發展沒有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
二、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1.提高農民素質
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首要條件就是提高農民的素質,保證農民的素質能夠適應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當前政府要加強發展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加大對高校農林專業學生的助學力度,鼓勵大學生畢業后到農村去發展,以促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的進步,為農業發展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經營主體,以極大的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同時,地方政府還要定期舉行農業發展研討會,為農民提供促進農業發展的科技之路,使農民可以實時了解最新的科技發展和農業政策,以更好的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農業發展的效率。
2.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村城市化進程
農業發展的主體是農民,針對當前農村勞動力大量離鄉的現狀,地方政府應當加大力度發展農村經濟,提供優厚的條件,吸引農村勞動力回歸家鄉,以有效促進農業的發展。政府還應當為農民種植耕地提供更好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條件,有效的提高農產品的產量,使農民看到農業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同時,政府還應當不斷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以保證農民在家鄉可以感受到和城市一樣的發展待遇,從而吸引農民專注于農業的發展,更好的提高農產品的產量。
3.發展大規模農業經營,提高農業發展的專業化程度
當前農業的發展,已經不是小規模農業經營可以適應的了,要想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就必須發展大規模的專業化農業經營,種植有特色的農產品,以形成農業發展的產業鏈,從而更好的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只有專業化的農業經營,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所以,政府要實行有效的激勵政策,以激勵廣大農民承包大規模的土地發展特色農業,更好的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4.促進農業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
農業科學技術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進步,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當前,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將前沿的農業科學技術應用到農業發展中去,以更好的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農業科學技術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保證,只有不斷應用新的科學技術,才能夠促進農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形成特色化的產品,以促進農業向著現代化的方向更好的發展。
三、結束語
現代化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指日可待,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對于國家經濟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必然可以為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農業現代化的內涵、標準與特性[J]. 中國供銷商情. 2008.(03).
前言
作為國民經濟發展主體,農業經濟在我國發展起步較晚,盡管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已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制約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管理信息化程度角度,使其發展遇到瓶頸。因此,對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現狀以及發展舉措探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意義分析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實質在于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以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具體體現在信息化市場、資源以及科教等方面,尤其在信息化資源方面是優化配置農業生產資源的必然途徑?,F階段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向信息化方向發展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即首先為農業經濟轉型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使現代知識型發展模式逐漸取代傳統發展模式。其次,農業科研人才的培育。經濟管理信息化能夠推動知識的快速傳播以及農業科技研究的不斷進步,為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后,經濟管理信息化是促進農業發展的必然途徑。經濟發展質量以及農民生產積極性很大程度得益于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在農業收入不斷升高的基礎上,農民更致力于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并投身于農業發展過程中[1]。
二、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現狀分析
(一)缺乏對信息化建設的認識
在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取代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已處于關鍵階段,如何正確利用信息化將是促進農業科技含量提高、發展知識型農業的重要手段。然而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信息化管理并未真正落到實處,許多政府部門在貫徹信息化管理要求時多流于形式,使信息化無法真正成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學科與資源。
(二)資源整合能力差
相比工業發展,我國農業經濟在采集農業信息過程中更側重于以點蓋面,收集信息渠道過于單一,使相關的農業信息失去基本的準確性與權威性,也由此出現了“信息孤島”現狀,導致信息化經濟效益逐漸減弱。尤其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對信息化經濟管理缺少相應的規劃手段,即使采集到國外一些農業信息,也很難對其充分利用,更無法在農業生產方面與國際市場全面接軌。
(三)落后的基礎設施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是檢驗政府職能的必要手段,只有使其自身成為市場服務主體,避免完全依托于經濟管理智能,才可正確分析農業經濟市場,引導農業經濟向信息化方向發展。然而大多地方政府部門在產業化程度、農業現代化程度等方面并不高,使信息化進程極為緩慢。其主要原因在于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政府部門對基礎設施建設重視力度不足,導致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缺乏基礎保障。
(四)信息化建設隊伍水平較低
農信信息化的實現不僅要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還應保障具有高素質的信息化建設團隊,以此推動農業現代化生產經營,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但目前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在信息化建設隊伍方面所表現的現狀不容樂觀。許多信息化建設人員并不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很難為農業發展提供指導性建議,而且農業信息化建設的主體主要為農民,但因大多農民未接受過正規的信息化指導培訓,使相關的技術應用水平難以提高[2]。
三、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舉措
(一)強化信息化建設意識
作為現代農業主要標志,信息化建設應深入到政府部門以及農民發展意識中。針對農業發展中對信息化建設認識的缺失,要求政府部門應發揮模范先鋒作用,引導農民投身于信息化建設中,并采取相關的措施培養或鼓勵更多技術型人才積極參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中,這樣才可使農業經濟管理中政府部門、人才以及農民的作業充分發揮出來。
(二)合理規劃農業信息資源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資源未實現合理配置,原因在于缺乏合理的規劃。對此現狀需從三方面進行完善。首先,立足于信息化發展現狀,統一信息標準。政府部門可根據當前農業經濟市場以及信息化應用程度,制定相關的信息標準,以此作為信息化建設的保障。其次,信息收取渠道的開拓。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要求進行信息的交換與采集,相關部門應構建并拓寬更利于現代農業發展的信息收集渠道,如農業市場環境中的供需變化或國外先進農業技術等。最后,信息資源有效性的檢驗。許多現代農業發展信息并不完全適用于各區域的農業發展,需在正確分析后在可投入使用。
(三)基礎設施的完善
信息化建設的完善要求政府部門投入大量資金,加大扶持力度。同時也可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其中,促使先進技術對信息化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另外,對更利于農業信息化建設發展的相關設備如計算機等也需引入到農業生產過程中,以此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四)人才隊伍建設的強化
受有限的信息化知識影響,信息化建設更側重于采集信息與信息方面,未能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對此現狀要求政府部門工作人員以及農民群眾應快速提高信息化知識水平并將其應用于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具體措施首先可進行農民經濟信息培訓工作,普及信息化知識尤其在如何利用先進技術方面。其次在培養農業復合型人才過程中還需注重引進人才,通過信息化系統的開發使信息化建設質量得以提高[3]。
關鍵詞:設施農業 發展歷史 現狀 思路
設施農業是知識與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集成了現代科學領域如信息、電子、能源、建筑、材料、機械、生物、品種、栽培、養殖、管理等現代科學技術,是最具活力的現代農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設施農業應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火車頭”,現代農業建設的先導區、示范區,農業持續增長的“增長極”。面對當前資源緊缺、生態環境污染嚴重、農業從業者隊伍日益萎縮、農民增收日益艱難、國內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現實,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低下、效益微薄、農民增收困難的現狀,就勢必要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走技術密集型道路,促進農業持續高效發展,促進農民持續穩步增收,因此,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就是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
1國內設施農業發展歷史及現狀
我國設施農業歷史悠久。據記載在漢代就有了以油紙作為透光蓋層的原始溫室。到清代末期,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溫室,其結構形式為一面坡式,以玻璃作為透光材料,夜間采用草簾保溫。20世紀50年代,從前蘇聯引進保護地栽培技術,但由于設施條件和技術手段原因,設施農業發展十分緩慢;60年代末,由簡單覆蓋、風障、陽畦、溫室等構成的一整套保護地生產技術體系在北方城市郊區出現。70年代,從日本引進地膜覆蓋技術,溫室很快得到推廣,對保溫、保墑、保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80年代,以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遮陽網覆蓋栽培為代表的設施園藝發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為主的與風障、地膜覆蓋、陽畦、溫室等相配套的保護地蔬菜生產體系。90年代以來,我國較大規模地引進國外大型連棟溫室及配套栽培技術,設施農業以設施園藝作物生產為主迅猛發展。到2000年,我國以蔬菜栽培為主體的設施園藝面積已達210萬hm2,按絕對面積計算為世界第一。在設施園藝研究領域,我國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試驗研究出比較適合我國氣候條件與國情的園藝設施,在保護地栽培、節水灌溉、機械化育苗以及無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與推廣。目前我國設施農業不僅包括園藝作物,也廣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產、畜禽飼養、水產養殖等領域。
2江蘇省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2.1認識程度不夠
江蘇省農業科研、農技推廣人員知識老化、年齡老化、后繼乏人問題十分突出,絕大部分科技人員對設施農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術了解不多,有的農技推廣人員這方面的技能還不如專業大戶,更談不上提供優良有效的服務。自2002年鄉鎮農技服務體系改革以來,農業大市興化市全市至今沒有新增一個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生。其他地方農業部門也反映,現在高校農學專業學生離農傾向十分嚴重。
2.2生產隊伍素質不高
目前市縣鄉級農技人員學歷層次偏低、知識陳舊、結構老化、思想僵化、喪失學習能力、靠吃老本的經驗主義種田,已不適應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的需要,而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青壯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隊伍日益萎縮、老化,部分地區出現“勞力荒”、“老齡化農業”。
2.3相關政策不配套
江蘇省設施農業起步較遲、規模不大、水平不高,要加快發展,亞待政策扶持。同時,設施農業是典型的高投人、高效益的產業,一棟占地667時的普通簡易日光溫室,建設成本需要1.2萬元以上。政府補貼一般每667m2只有1000元,普通農戶想要投人往往力不從心。設施農業的大棚、內部設施等不能作為固定資產抵押,無法向銀行貸款。如何解決農戶發展設施農業前期投人資金不足的難題,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全省設施農業發展中一個重要課題。
2.4設施農業規模不大
設施農業是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復合型產業。發展設施農業需要一定規模的連片土地,江蘇省從事設施農業基本上是農戶分散經營為主,農戶無力高投人發展設施農業,大戶迫切希望擴大生產規模,又遇到土地流轉難度大的問題,導致設施農業規?;a業化水平較低。
2.5設施技術研究不夠
江蘇省設施農業起步晚、發展不快,技術研究與生產需要嚴重脫節的問題,巫待引起高度重視。目前設施農業主要涉及花卉、苗木、蔬菜、菌菇、養殖等方面,種養技術和設施裝備的研究開發方面,特別是工廠化高效農業設施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全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開展研究很早,目前第五代日光溫室已大量應用生產,而江蘇省至今還沒有自主研發的、適合本地情況成熟完善的設施類型。 進步和可持續發展。
3加快江蘇省設施農業發展的思考
3.1提高對設施農業重要性的認識
要從戰略高度去認識設施農業,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助推現代農業發展。既不能“一窩蜂”式擴大設施農業的規模,也不能“蝸牛式”發展設施農業。省委梁保華書記在蘇南工作會議上指出,蘇南地區農業比重較低,但地位重要,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依靠科學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重點是發展高效、特色、設施、生態、觀光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因此,要正確認識設施農業,要結合實際,要用發展眼光、超前意識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積極引導經濟發達地區率先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
3.2加強生產隊伍素質建設
設施農業對從事設施農業生產和開發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進設施和技術只有由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高素質生產者運作,才能充分發揮設施和技術的先進性,充分發揮巨大的增產潛力。因此,必須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大力引進、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現代農業思想、熟悉現代農業理論、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并且具備創新能力的精干的技術、經營管理和研究開發人才隊伍,提高生產隊伍的素質。
1.1政府層面
政策扶持不到位,缺乏行業標準引導一是政府扶持不到位。發展休閑農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扶持,如搞好住宿設施、飲食設施、衛生設施、安全設施等建設標準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這些資金投入需要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楊凌原是西部小城,地理區位不具有優勢,使得楊凌休閑農業發展難以通過招商引資來解決困難。因此,楊凌發展休閑農業更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但當前,受限于財政收入等原因,楊凌相關政府部門對休閑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強,扶持政策有待優化。二是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缺乏協調溝通。休閑農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它橫跨農業、旅游業、服務業等多個領域,其經營管理涉及農業、旅游業、工商、環保、質檢以及公安等多個政府部門。因此,從休閑農業企業的注冊登記、農業生產、旅游管理、總體規劃、監督檢查以及環境保護和治安管理等方面看,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門發揮政府的經濟調控職能,加強溝通協調,避免客觀上存在的誰都管,可誰都不管的局面。當前,楊凌缺少一個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溝通協調部門,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沒有建立。
1.2企業經營層面
特色不明顯,從業人員素質不高一是當前楊凌休閑農業特色不明顯。楊凌是農業高新示范區,每年的農交會在國內外影響很大,農業產業發展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休閑農業的發展還缺乏特色。主要原因在于楊凌的休閑農業企業對休閑農業缺乏正確認識,缺乏市場調研和整體規劃,使得整個轄區休閑農業特色不鮮明,產品單一,不同類型休閑農業定位的差異性小,同質化趨勢嚴重。二是人員素質不高。當前在楊凌從事休閑農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大多是原來從事農業生產、加工、營銷的農民。由于經營者缺乏休閑管理經驗和培訓,組織能力及管理技能準備不足,往往憑著自己的經驗對項目的建設及經營管理做出決策,明顯跟不上市場對其發展的要求。園區內部的導引、休息、安全、衛生、消防、娛樂、餐飲等服務設施的開發與管理也很不完善,管理比較粗放、渙散、服務水平較低,缺少開發、經營、管理和公關禮儀的專業人才。
1.3地區之間的合作交流不足
楊凌作為農業示范區,在國內外交流方面不管是范圍還是頻率都是比較不錯的,但在農業休閑方面的交流相對較少。原因主要在于楊凌休閑農業發展較為緩慢,各方面的軟件條件與硬件條件相對不足,在與國外和國內發達地區的交流與合作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學習過程中,對于深層次的交流與合作很難進行。地區之間的交流合作不足,容易導致休閑農業的盲從發展,資源浪費,但得不到應有的回報。
2促進楊凌休閑農業企業發展的對策
2.1政府層面
一要充分重視發展休閑農業的重要性。要促進楊凌休閑農業的持續發展,政府必須要充分認識到休閑農業是市場規律發展的必然,要認識到優化農業資源配置、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提高農業科技含量的重要性;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到發展休閑農業所帶來的道德經濟、社會和生態效應;要把發展休閑農業作為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使農業向多元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二要加強政策扶持。楊凌在休閑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應該確立政府的主導地位,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政府應該制定轄區休閑農業發展規劃,以加強對休閑農業發展的指導;應該對休閑農業基礎建設進行管理與資金補助;同時,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正確引導,使資金、市場和資源有機的結合起來,降低不必要的人力或物力的浪費。三要優化管理與服務。明確休閑農業發展的主管部門,協調相關部門形成合力,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果。在實際操作中,建議由農業局牽頭,會同旅游、林業、水利、工商等部門建立“楊凌休閑農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制定促進轄區休閑農業企業發展的政策,統一指導轄區休閑農業企業的發展。政府相關各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各司其職,避免出現職能交叉重疊、職責不清、責權分離、管理缺位等問題,為休閑農業企業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2.2經營者層面
農業信息化使信息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并實現了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提高農業技術效率。本文主要論述實現農業信息化的過程,繼而對農業信息化對農業技術效率的促進作用進行全面分析和闡釋,推進我國農業快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農業信息化;農業技術;效率
1實現農業信息化的過程
實現農業信息化的過程如下:
1)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該過程中,要建設信息網絡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并對農業信息資源進行開發和建設;
2)對農業信息技術集成系統進行開發和應用。主要包括構建農業信息系統模型、集成信息系統開發以及實現農業信息技術產業化等;
3)信息農業階段。實現農業基礎設施裝備信息化、農業技術操作全面自動化和農業經營管理網絡化。
2農業信息化對農業技術效率的促進作用
2.1提高農業市場信息傳播范圍及速度
可將農業市場信息細化為農產品市場信息和農業生產資料信息。對各農產品信息具備清晰地認識和了解,明確市場需求,繼而依據潛在需求,進行農產品生產及開發,避免生產銷售過程中過于盲目。在該過程中,實現農業產值增加,使農業生產技術效率不斷提高。對各類農業生產資料市場信息具備清晰地認識和了解之后,有助于農戶和企業優選性價比高的農資產品,實現農業生產成本控制,減少不必要的資金浪費,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效率,對我國農業發展起到推進作用[1]。
2.2有助于政府政策信息推廣
傳統農業發展背景下,農戶一般通過村廣播或村集體會議,對國家農業政策具備初步認識,信息傳播速度慢,甚至出現失真情況。近年來,網絡信息化背景下,可將國家最新農業政策傳達到農村,使每個農戶都能夠對其具備清晰的認知,無論是信息傳播速度,還是準確率,都有所提升。而農業生產者依據具體政策,結合區域性因素及市場需求等,對農業生產方式和結構等進行科學調整,使農業生產更加合理,實現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的提高,為區域性農業發展提供助力。
2.3提高農業技術信息的傳播范圍和速度
采用現代生產技術,使病蟲害防治及灌溉工作更加科學、合理,從而使農業生產技術效率得到根本性提高。傳統生產觀念的制約,及信息手段落后,增加了農業技術信息的推廣及應用難度。而受制于發展水平,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比較低,難以滿足農業信息化要求。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在農村實現農業技術信息傳遞,從根本上提升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速度,使我國整體農業技術生產效率及水平不斷提高。
2.4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效率
在農業生產中,應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背景的農田信息管理系統、墑情監測系統和遙感系統等數字農業技術,能實時監測農作物和土壤,對農作物生長發育情況、病蟲害問題、水肥狀況及外部環境信息等具備清晰的認知和了解,使信息系統更具動態性和空間性,以有效模擬農業生產現象及過程。在農業生產中,對各項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實現生產成本控制,并改善生態環境,從根本上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為人們供應高質量農產品。數字農業技術有助于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的提高,使農業生產朝向集約化方向發展[2]。
2.5提高農業人員科技文化水平
農業工作人員和農民的素質及技術水平,直接關乎農業生產技術效率。農業信息化背景下,加大科技文化知識傳播力度,對農民進行培訓,以提高其綜合素質及農業生產水平。并確保農業工作人員具備很高的專業技能水平,真正服務于農業生產[3]。采用該種方式,能夠使他們對信息和市場進行更好地把握和應用,提高勞動生產率,并促進農業生產技術效率的提升。
3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業信息化以其獨特的優勢,促進了農業技術效率的提升。而農業信息化對農業技術效率的作用受區域因素影響,政府和相關部門要依據我國各地區農業發展背景及要求,對其進行合理應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糧食產量,最大程度上保障農業生產效益,為我國農業發展及農產品開發提供廣闊的市場競爭空間。
參考文獻:
[1]何鋒,李俊杰.我國農業信息化對農業技術效率的促進作用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14(8):5-11.
[2]王維新.發揮信息化作用促進農業經濟增長[J].吉林農業,2015(1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