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6:52: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歷史課程要求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 問題 對策
一、引言
目前,新課程改革已經到了全面深化的階段,高中歷史新課改對歷史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要求在側面上也反映出了我國現階段的高中歷史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我們以新課改為指導,針對教學中的問題找出可行的對策。
二、我國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現狀和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中歷史教師在課程改革的制度引領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其他方面仍然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課程設置有所改進,但仍有不足
目前,我國高中歷史課程設置越來越往多元化發展了。國家教育部放開了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權,如今,歷史課程也同其他學科課程一樣,在各級各校都出現了校本課程,與以前只有國家、地區課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進;在教學上,高中歷史課程積極汲取了其他學科的優秀教學方法,更加豐富了歷史課程的藍本;同以往的歷史課程不同,現在的高中歷史課程建立了以教學為中心的學科體系,在課程設置中會根據不同的教學情況合理設置,歷史課程內容也以專題模塊形式出現,更加有利于針對歷史知識的重難點提出新的教學方案。
盡管近年來在高中歷史課程上有了如此多的進步,但是還是有些許不足[1]。在課程的銜接問題上,高中歷史課程和中小學的歷史課程內容銜接不緊密,內容有重復且沒有特色;在課程種類上,高中歷史課程可選的種類不多,現在大部分的高中歷史課程是必修課而不能作為選修課;在課程內容上,高中歷史課程的內容也缺乏結構的嚴謹性,導致體系不夠健全完善;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方式仍然存在很大問題,沒有形成獨立的有特色的教學體系。
(二)高中歷史的教學方法和觀念依然有所欠缺
在教育的整體方向上,新課改已經明確了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雖然各級各校也已經在此要求下嚴格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但是就高中歷史課程教學而言,對于應試教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還是沒有改變,依然是以強迫學生死記硬背、海量做題為主,沒有教導學生如何正確掌握系統知識的方法和技巧,也沒有合理地利用現代科技技術,改變教學方式,以真正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三、新課改下我國高中歷史教學中可采取的對策
(一)轉變教育理念
高中歷史新課改要求教師要進行大膽創新,正確認識到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的雙主體地位,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充分調動雙方主體尤其是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絕大部分時候課堂的主導者是教師,學生只是枯燥地記憶,舉手回答問題的都只占據少數,這樣的教學模式和理念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并無幫助。新課改要求應該讓學生真正回歸本位,教師要大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2]。因此,要正確樹立發展學生,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大力倡導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的現代化教育教學理念。
(二)創新教學模式和手段
現代技術的應用為高中歷史教師帶來了巨大的生機。眾所周知,生動形象的畫面比書本文集記錄的知識更讓人印象深刻,高中歷史新課改就要求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多元化發展教學方式,尤其可以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和平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尋求歷史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的平衡點,利用多媒體的優勢,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開心愉悅的條件下更多地接受新知。因此,在教學模式和手段上,高中歷史教師必須學會將多媒體和教學有機結合,將問題情境和教學有機結合,將表演與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提高學習效果;同時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調節師生之間的關系。
(三)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目標
高中歷史新課改對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規定,要求盡量多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重點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要求教學中要體現出學科本身的人文性和現實意義。因此,在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中也應該做相應的調整。教學目標要將素質教育的思想和應試教育的目標相結合,考慮多方面的相關因素進行制訂,同時教學目標要具有可行性、具體性和科學性。
高中歷史教師因自身歷史素養的限制和歷史教材信息量的局限性,對于所教授的歷史知識難以進行擴展和延伸,同時,高中歷史課本內容上的銜接性又有所不足,經常使學生感覺歷史知識很復雜,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3]。這就要求教師在課余時間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不局限于書本知識,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其他的課外知識,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銜接,完善知識體系,使學生的學習更加輕松和有效率。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課程在教學上雖然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尤其是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高中歷史課程無論是在教學理念上還是教學模式上,都還需要進行調整。同時,為了更好地豐富課堂知識,教師還應該適當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來幫助學生將書本知識形成更加完整的體系。相信以后的高中歷史教學出現的問題會不斷減少,學生的歷史素養能夠得到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
[1]許明華.多媒體環境下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析論[J].理論觀察,2014(02):174-175.
關鍵詞:歷史教學;學生發展;銜接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剛進入高一歷史課程學習的學生是起點,而在整個中學教育中,初一的學生便是教學的起點,因為目前我國的歷史課程設置中,是從初中開始進行歷史課程學習。從初三中考到高一學習只是學生在整個中學過程中的一個轉折,所以在整個中學教育層面來說,初中教學是與高中緊密相聯的,初中與高中教學的銜接只是一個結點。
一、初中與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問題
初中與高中歷史教學盡管關系密切,可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卻存在著兩者銜接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使學生無法快速適應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而且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課堂效率不高。在初中與高中歷史教的銜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生在高中學習中的問題。高一新生進入高中歷史課堂學習后,無法適應新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學生對于歷史課程的認識沒有隨自身發展水平發展,把在初中對歷史課程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等都大量一層不變地移植到高中學習中。使得在最初的高中歷史課程內容學習中處于被動,無法按照高中課堂要求掌握學習內容,考試成績不理想。
第二,教師在教學中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容易忽略學生的發展實際,課堂上僅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教學的經驗對學生進行授課。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更高,并且教師的教師素質也提出更高要求。其中教授高一歷史課程的教師面對的是從新課改要求下的初中教育剛剛畢業的學生,他們的身上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如何讓他們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做好初中與高中的轉換,這需要教師去思考,去探索。
第三,在中學歷史教研中缺少初中與高中的相互交流的形式。學科內的交流是教師之間相互學習,促進學科教學的有效形式。其形式可為多樣,如歷史學科教師的集體學習與備課,學科內的公開課、研討課、評課等。在活動中展示亮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相互學習。但是在這些活動中多以一個年級的一個學科為單位進行,更大的規模也只是整個高中或整個初中的歷史教師。在教研學習,公開課、研討課中很少有初中和高中教師一起參加,交流的機會。這對于不同年級,特別是初中與高中在教學中的認識了解不利。
二、關于初中與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解決建議
通過對教學銜接中問題分析,可以知道初中與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是各方面因素結合所產生的。要做好教學銜接工作,解決其中出現的問題,就應將其作為一個系統去思考,解決。只有將各個方面兼顧好,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第一,教師應增強歷史教學銜接的意識。初中和高中教師都應具備歷史教學銜接的意識,把學生的發展作為一個過程,不僅要考慮當下學生的學習問題,更要關心學生日后的成長。初中教師在教學中,應去落實銜接意識,把學生發展作為一個整體,而不僅僅注重自己教學所在的一個階段。課堂應按照教學三維目標去完成,在一些特別的問題上可以做適當知識和能力的延伸。高中教師則應依據學生在初中學習知識、方法、能力的基礎,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在日常教研活動或聽課評課活動中,初中和高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去體驗各自的課堂,從中領悟、體會對不同發展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方式,增強對學生的中學學習成長的全面認識,以便自己在所教的年級中采用更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第二,對高一學生進行初中與高中歷史學習銜接指導。高一學生滿懷著對高中生活的憧憬進入學校,高一的教師們會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入學教育。在歷史課堂中,也應該重視和高一新生的第一節歷史課,這節課是讓學生做好高中課程銜接的關鍵一課。例如在課上可指導學生閱讀新的高中歷史教材,發現高中教材的特點,讓學生回顧初中教材的內容,尋找其中的異同,對初中和高中歷史的課本有更深入認識。從而引申出如何做好高中與初中歷史學習的銜接,如何更好、更快地進入高中歷史學習的狀態。在這過程中還要注意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對歷史課有期待,對歷史學習有興趣,自己愿意去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以緊密聯系高中歷史課程的特點進行。例如高中歷史強調歷史意識的培養,對過去的政治、經濟、文化進行分析探究,從中找到今天為我們所用的經驗,汲取其中的智慧,這是歷史學科的亮點。在此同時讓學生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分析當代的一些政策和社會問題,做到學有所用,這樣從中體會歷史學習的內涵和快樂。這是對待高一學生歷史學習的第一課,也是做好高中與初中歷史學習的銜接的關鍵一節課。
除了第一節與學生的交流課外,要實現對高一學生又好又快地進入高中歷史學習這一目標,還要依靠之后具體教學內容的引導。具體而言,學生在這一節課的知識儲備有哪些,在本課的三維目標要求中,哪些是學生已經達到的水平,哪些是要通過課堂學習后可以達到的水平,哪些是在以后學習中還要繼續講解和深化的內容,教師應有相對應的了解。這樣才能在對高中具體知識整合,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使用,學習方法的指導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在課堂上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提高教學質量,建設高效課堂。
總體而言,對于初中與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的解決,應該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從教師與學生兩方面入手,把初中和高中的歷史課程教學作為一個整體,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現狀與趨勢,采取相對應的教學方法和指導,最終達到初中與高中順利銜接,高一學生能又好又快地進入高中歷史學習狀態,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走好這一步。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新課程;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27-0127-03
“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是歷史教學界的一個老話題,也是高中歷史教學中無法回避的一個重要課題。新課程背景下 “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一方面是學生基于學習方法層面的轉變,基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升華,基于知識方面的結構化、系統化。另一方面,則是強調“教師”在教學觀念、教學方式等方面的提升。
一、研究初高中歷史課標是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基礎
高中與初中歷史課程都屬于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之間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兩者的聯系與差異如下:
1.課程理念的聯系與差異。初、高中的歷史課程標準理念都包括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形成對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四個方面,可見,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指導思想上具有統一性。在此基礎上,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增加了對“關注現實、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課程設置的多樣性”的理念,體現了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特點和要求。
2.課程目標的聯系與差異。在知識方面,初中歷史課程兼顧了歷史知識的時序性和系統性;高中則更強調歷史知識的專題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歷史能力,高中除了進一步培養學生通過各種方法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之外,更強調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學生通過探究、合作學習,在積累歷史知識的同時感知歷史、對歷史的發展形成初步的認識。高中則重點強調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學習的能力。
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都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放在首位。但在初中,主要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學的態度和一定的國際意識;高中則強調了對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和歷史意識的培養。
3.課程內容的聯系與差異。中學歷史教學的主要內容都是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初中主要以主題的形式,基本按照歷史發展的線索,要求學生初步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其基本規律。高中課程對歷史知識的體系進行了重新組合,依據“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原則,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內容。這樣,避免了初中和高中歷史知識的簡單重復,更有利于高中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但主題是專題學習的基礎,專題是主題學習的提高和深化。
二、研究學生是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前提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教學設計要圍繞學生的學而展開,因此研究學生是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前提。
1.研究學生歷史基礎知識掌握情況。古人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高一學生剛從初中走過來,他們在初中階段歷史學習的狀況怎樣?基礎如何?高中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對這一主體的歷史學習情況必須有所了解,否則,銜接就無從下手。同時,高中新課程歷史內容多、涉及面廣、跳躍性大、課時有限,老師往往感嘆教學任務無法完成,如果我們了解學生在初中所學、所知,那么,高中歷史教學則可在“心中有數”的基礎上,使我們的教學詳略得當,從容調控。
2.研究學生歷史學習的思維差異。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處于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的階段,而研究表明高一年級就是學生思維轉型的關鍵期。高中歷史新課程恰恰注重對學生的歷史思維訓練,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研究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高一學生的學習方法處在從被動記憶向自主探索轉變的過程中, 初中生依賴性較強,更多的習慣于教師傳授知識,他們普遍養成了“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考試考什么”的學習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內容多、課時緊,學生要在教師指導下,充分發揮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完成學習任務。而大部分學生還以老一套的被動學習方法對待高中歷史學習,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和掌握正確的聽課方法,上課聽不懂,跟不上,不得要領,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識。
總之,教師是否對剛進入高一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認知等規律有清醒的認識,這是決定初高中歷史教學能否順利實現銜接的關鍵。
三、采取正確的對策是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中心環節
要順利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要求教師必須采取正確對策:
1.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實現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動力?!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好奇心出發,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去體驗學習的快樂。這樣,學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又能夠感悟歷史所帶給他們的豐富知識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歷史教材中豐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養、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矯正學生的心理偏差,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級,成為學生人生中一個新的健康完美的起點。
【關鍵詞】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分析
有效教學是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學規律,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目前,歷史教學界對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存在著很多爭論,在己經實施了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地區,很多歷史教師覺得要落實新課改的精神困難很多。往往歷史教師在歷史課程上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結果卻事與愿違,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大批歷史教師的教學處于低效狀態。在新課程背景下,探討什么樣的歷史教學是有效教學,己經成為當前歷史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一、在高中歷史課程中實施有效教學的主要保障
(一)新歷史課程標準的實施為其提供了契機
新課程是在反思傳統教學的基礎上誕生的。隨著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新課程的理念真正在普通高中歷史教學中得到貫徹落實,普通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低效情況必將逐漸減少。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是國家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是歷史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與《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相比較,具有課程目標明確、專題式的課程內容體系、開放的歷史課程思想、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留有較大的課程實施空間等特點,因此為歷史課程有效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契機。
(二)教師的歷史素養為其提供了基本保障
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和影響主要是通過教師來體現,雖然教學的效果由學生來體現,但教學效果的決定因素卻在教師。歷史教師只有在自身具備了必要的素養之后實施的教學才有可能是有效教學。歷史教師的必要素養包括教師的一般素養和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兩個方面。教師的一般素養主要包括政治素養、文化素養、身心素養等方面。歷史教師除了要具備教師的一般素養外,還要具備歷史教師專業方面的素養,歷史教師專業方面的素養主要包括樹立牢固的唯物史觀、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知識、精通歷史教學理論、熟悉歷史教學方法、能夠開發和利用各種歷史課程資源等。
二、高中歷史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建議
(一)做好課堂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教學準備是指在教學工作展開之前,教師和學生在生理、心理、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所提供的條件及其對教學的適合性。這里的適合性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這些條件要保證教學行為的成功,二是要保證教學在時間和精力的消耗上經濟而合理。一般來說,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在分析學生的已有水平和準備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學?,F有的條件和教師自身的教學優勢,著重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手段等的設計。例如,教師要注意創設良好的歷史學習情境。比如,在學習“西周的宗法制度”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首先“神入”歷史之中,換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假設在西周時你的祖父是諸侯,那么你擁有什么身份請你結合大宗、小宗示意圖進行講解?!边@就是一個很好的歷史情境的設置。它給學生帶來了一種歷史學習的真實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也一下子變得趣味盎然。這個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很快就解決了。
(二)實施講授引導式的教學策略
高中歷史講授引導式教學,就是歷史教師通過口語引領學生在頭腦中再現基本的歷史情景、形成基本的歷史概念、把握基本的歷史規律,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分析與綜合能力莫定基礎的教學。一方面,教師要注意講授語言的準確性。教師語音應以普通話為準,保證學生聽清楚每一個字。教師應使用普通話詞匯,避免使用方言詞匯。歷史教師要適時、恰當地使用歷史專業詞匯。為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教學內容,教師應選擇最準確的詞匯,防止使用籠統和容易引起歧義的詞匯。為了表達連貫流暢,教師應把書面語言轉換成口語化的語言,講授時盡量使用短句子,戒除說話帶口頭禪和多余助詞的不良習慣。
另一方面,教師要注意課堂內容組織的條理性。第一,講授過程具有連貫性、提示性。講授過程順暢、自然、連貫,要有關聯詞的過渡,沒有思路的突然中斷。第二,講清內容的相關性。揭示新授教學內容與學生己學過的知識、內容的相關之處,使它們關聯起來,并將新授內容置于學生的知識結構中,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改變原有知識結構,或者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第三,板書呈現的條理性。在黑板上采用標題、小標題、畫關聯圖、概要、斜體、著重號等使內容組織條理化,使學生看起來一目了然。
(三)實施問題探究式教學策略
問題是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和情感升華的鑰匙。問題探究式教學是通過創設歷史問題情境和設置教學玄機,借助問題的展示和對學生的質疑問難,形成教學過程的雙向互動交流,使學生借助歷史學習材料,圍繞教學問題,通過獨立探究或是協作討論等方法,得出問題結論,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問題探究式教學的關鍵在有效提問,有效提問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控教學過程而拙劣的提問卻會影響師生之間的正常交往,從而使得教學過程中的學生陷入一種全然被動的狀態。教師在運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時要注意了解和明確提問的目的,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但不是簡單活躍課堂氣氛、避免課堂毫無生氣或活力的手段,也不是問倒注意力分散的學生使其難堪而對其批評、懲罰的管理措施。此外,還要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善于針對不同時間、不同場境、不同教學內容以及不同對象等的需要來提問。
總之,隨著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有效教學的研究必將不斷深入。要適應有效教學的需要,教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樹立改革意識,弘揚創新精神,在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中發揮自己的才能,使我們的教學變得更加有效,更加積極、充滿活力、富有挑戰性,使我們的工作充滿快樂,得到深刻的內心滿足,從而煥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歷史課程的重要性得到更多教育工作者與學習者的認可。歷史課程,貫穿從小學到大學學的課程體系,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高中歷史教學,是培養高中學生歷史意識,促進高中學生形成民族觀念的重要教學實踐。在將對話教學應用到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對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對話教學在高中歷史課程中的應用價值為主題,展開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與分析,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定的思考和啟發。
關鍵詞:
高中歷史;對話教學;問題;應用方法
前言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歷史教育對于民族精神的形成與傳承極為重要。歷史學科,不僅是教育中的重要學科,也是考試的必考學科。學生的歷史學習質量,影響著個人歷史觀念的建立,也影響著其最終的學習成果與個人發展。對話教學模式具有先進性,將對話教學模式與高中歷史教學結合在一起,能夠推動高中歷史教學改革,更能促進高中學生歷史學習成效的提升。
一、對話教學在高中歷史課程中應用的不足
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對話教學模式已經被許多歷史教育工作者引入,并給歷史教學帶去了生機與活力。但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對話教學方法在實際應用中仍然存在效率不足的問題,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
(一)歷史教學流于形式
在許多創新方法應用的初級階段,流于形式的問題廣泛存在。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對話教學方法,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很多教師都會提出問題,但課堂問題的深度不足,并無法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運動,學生也很難針對教師的問題去討論。在膚淺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只能從教材中機械地尋找答案。在提問過程中,一些教師無法快速轉變自己的角色,依然將自己安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講究一言堂,讓對話教學流于形式。
(二)對話教學手段不足
教學手段的豐富,會吸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激發課堂的活力。在對話教學方法的應用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活躍課堂。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沒有做到這一點。在課堂中,教師負責提出問題,要么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要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很少有教師能夠將不同的方法整合在一節課里,單一的教學方法影響了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也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最終質量。
(三)對話教學內容單一
對話教學的內容,關系著師生在課堂中的投入度。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對話,是對話教學法應用的妙招之一。但是,很多教師所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內容過于單一。粗糙與簡陋的多媒體課件,成為了課本文字的另一個載體。教學內容中缺少圖片與視頻資源,影響了教學活動的活力。單調的課件不利于師生對話的開始,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激發。
二、對話教學在高中歷史課程中應用方法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對話教學模式,對于歷史教學的影響十分深遠。開發合理的對話教學內容與方法,才能讓歷史課堂變成學習的樂園,具體的方法如下:
(一)教師積極轉變個人課堂身份
教師成功轉變個人角色,是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對話教學法的重要前提。教師不能轉變自己的身份,那么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應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都會形同傳統教學模式。當代高中歷史教師要積極接受全新的教學理念,學會與學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進行交流與溝通,平等的對話是對話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在課堂中認真聆聽學生的想法,了解學生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從中發現不足與優勢,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對學生的不足加以引導,讓學生明確個人歷史學習的方向,才能讓歷史學習內容為學生所消化。教師成功轉變自己的課堂身份,需要學校的校長重視新型教師的培養。利用教務會議,引導全校教師了解最新的教學思想,鼓勵教師成為新思想的使用者。更要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以此為動力激發高中歷史教師自主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明確個人成長的目標。
(二)豐富對話教學的應用方法
豐富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對話教學活動的效果更加明顯。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加強對教學活動的設計力度,把握好歷史課堂教學的方向,盡最大可能去實現自己的教學目標。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用對話的形式豐富課堂活動選擇,將不同的活動組織在一起,才能讓高中歷史教學更有吸引力。比如在講解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先與學生聊一聊他們所了解的,用師生之間的互動去了解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情況,明確接下來的教學重點。在課本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小組學習,在小組內提出與解決問題,并將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開展組間討論。用合理的引導豐富學生課堂中的對話形式,才能讓學生成為歷史課堂的主體,積極去學習歷史知識。
(三)合理設計與利用歷史教學內容
在多媒體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今天,對多媒體課件的具體內容進行合理規劃,就成為了對話教學的重要環節。高效利用多媒體資源向學生展示歷史學科的魅力,推動對話教學模式的實施,才能讓高中歷史教學變得高效高質。比如在講解有關于偉大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一段紀錄片去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針對一段視頻去交流,發表自己對于的觀點。要改變課本內容過于枯燥、單一的現狀,教師可以結合圖片去提高教學內容的形象性,用圖片讓學生去猜測其所對應的事件,豐富師生對話的載體,讓學生有更多的熱情與教師主動交流。只有多媒體課件的內容變得全面且豐富,才能促進對話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結語
綜上所述,認可并接受全新的教學方法,是高中歷史改革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好全新教學方法的引入工作,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科學習的魅力。將對話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中,以此給學生創造更加開放與平等的學習環境,才能推動歷史教學目標的實現。
作者:孫曈 單位:衡水第十四中學
參考文獻:
[1]任再一.對話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方法研究[J].才智,2015,32:123.
[2]唐惠玲.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對話教學的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5,02:70.
[3]朱漢國.淺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體系的新變化[J].歷史教學,2003,10:12-15.
【關鍵詞】高中歷史 問題 對策
素質教育的提出,也促使了高中課程新課改的展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也面臨著諸多方面的改革。因此現階段的歷史教學亟需做出多種改進,以適應高中歷史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須引導與強化學生自身學習能力,加強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的轉換,進而推進高中歷史教學的改革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本文就從筆者多年歷史教學經驗出發,對現階段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就行簡要剖析,并提出了相對應的解決手段。
一、現階段高中歷史教學中出現問題分析
1.學生缺乏歷史學習動力
歷史作為一門文科色彩比較濃重的學科,很多高中生都沒有認識到學習高中歷史的意義,也就缺乏了學習高中歷史的學習動力。此外,我們傳統的歷史教學也只是教師對于歷史知識的枯燥講解,不理會學生是否對于歷史知識有著自身比較明確的認識。歷史教學的課堂過程中學生沒能參與到與教師的互動,相對應老師后期所采用的考核手段也僅僅是通過試卷的形式表達。這種單一的考核手段讓學生認為歷史只要會背就好了,根本不需要上課,純粹是浪費時間。上述種種都不利于學生學習動力的培養。
2.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
與學生們所熟知的語文、數學和英語相比,歷史自初中階段開始就被學生化作了副科,很多學生都認為只要語數外學得好,歷史之類的課程只要考前背背,記住就好了,這種學習態度根深蒂固,嚴重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
3.多媒體教學技術運用失當
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技術幾乎已經引入了我國大部分的高中教學課堂。很多老師為此更是省去了板書,認為只要通過視頻的視覺沖擊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上述觀點嚴重偏離了多媒體教學技術引入的初衷,對于我國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順利開展也是極其不利的。
二、高中歷史未來教學發展趨勢
1.重新定義教學主體
現階段的高中新課改要求,強化了教師與學生的同等地位,發揮教育“以生為本”的思想,促進學生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和諧發展,進而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2.教學模式要變化
一直以來,高中歷史教學都是以枯燥著稱,為此高中教師只有轉換歷史課程教學模式才有可能讓學生愛上高中歷史?,F階段多媒體教學的引入雖然已經很好的緩解了以往教師簡單講授的問題,但是由于很多老師并未能很好的應用該教學手段,還是沿襲傳統教學方法,讓高中歷史的教學水平始終停滯不前。為此教師在教授過程中一方面要學會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另一方面更是要能夠很好的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創造性思維,讓學生能夠不斷學習歷史知識,提高高中歷史的整體教學效果。
3.教學思路要革新
傳統歷史教學,很多教師僅僅是對于歷史知識的推送,自身并沒有認識到高中歷史教學的意義,為此教師教學思路只有革新才能趕上新課改于歷史課程的系列要求。教師在未來的歷史教授過程中,要多角度闡述歷史知識,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深刻的闡釋了歷史學習的意義。
4.教師素質亟待提高
傳統高中歷史教學教師僅僅是通過簡單的歷史知識講述,讓學生了解歷史的大致過程,但是現階段新課改目標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中歷史教師能夠站在更高的理解高度進行知識闡述,同時需要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如何進行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改進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此,老師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是一味的對于知識點進行強化,而不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而且歷史作為文科性的教學課程不乏故事性,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時以故事引導學生進行不斷思考,進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2.融新教學手段于傳統教學過程中
新課改的進行引入了比較新型的教學手段,但是很多老師由于已經習慣了傳統歷史教學,并沒有很好的認識與使用當今比較新型的教學手段。然而新型的教學手段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此教師在未來的歷史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很好的使用新的教學手段。當然新的教學手段的使用并不是拋棄傳統的教學過程,兩者只有結合起來才能實現高中歷史教學較好的發展。
3.構建多角度教學內容與目標
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成為了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目標,但是由于現階段我國高中課程的考核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為此教師一定要能夠將兩者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而構建多角度的教學內容與目標,實現高中歷史課程的良好發展。一方面高中歷史教師要能夠多角度地把握課程要求,讓自己所教歷史課程很好的與時代接軌,實現教材與課程的時代化發展;另一方面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信息量,實現自身歷史知識的良好儲備。只有教師自身專業基礎牢固了,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引導和教育學生,去構建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實現高中教學最終良好發展。
4.提升歷史教師的綜合教學水平
教師作為歷史課堂的主導,其專業知識及教學水平對于學生歷史學習效果是至關重要的。歷史本身就是一本大雜燴,其中不僅包含了歷史知識更是融入了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其對教師整體素質要求還是極高的。很多學生反映自己的歷史教師僅僅是讀相關的教材與材料,并沒有很好的引導自己學習歷史知識,本身自己就不喜歡枯燥的歷史課堂,這樣一來就更加反感了。為此教師在對應的歷史課堂中,要能夠積極的做出對應的調整,通過有趣的故事進行課題的引入,同時在課堂上積極與同學們進行互動,讓同學們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與主動性,進而提高歷史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許明華.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析論[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14(02)
一、初高中歷史教與學銜接“斷層”的原因分析
1.課程結構和內容上變革跨度大,滯緩了初高中歷史教育的延續性
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下,初高中歷史課程在教材編排、課標設置、知識構成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的變革,而這些變革客觀上卻導致了兩學段課程內容之間的斷層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滯緩了歷史教育的延續性。高中歷史課程是在中外歷史整合的基礎之上,采用了“模塊+專題”的體例,歷史必修一到必修三分別對應的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這就使得教材內容更加學術化與專業化,但時序顛倒、跳躍性大,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對學生的知識儲備要求甚高,對學生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初中歷史課程還主要是以通史框架為主,教材內容呈現出淺顯性與感性描寫的特征。正如有關專家分析的那樣:“從目前的情況看,在初中階段歷史知識體系系統性的弱化、基礎知識大量減少的前提下,高中課程卻出現專題化和學術化的跡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階段歷史課程之間的距離驟然增大,學生們就需從相對‘低幼化’的初中課程進入比較‘專業化’的高中歷史課程?!?/p>
2.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飛躍使學生思維形式產生斷層
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處于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的階段。初中生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于經驗型,他們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親身感受或習慣觀念等進行形象思維活動。而高中生的思維則主要是抽象思維,要求能夠利用理論做指導,掌握一定的邏輯思維程序,屬于理論型的。由于新教育大綱的實施,初中歷史大量降低了理論思維水平,更多的強調知識的傳授,因此高一階段就成為學生思維的轉型期。有轉型就有陣痛,其具體表現為很多同學上歷史課跟不上節奏,或是上課一聽就懂,做題一做就錯,成績也像水中的木頭,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學生就容易苦悶和迷茫,對歷史失去信心,從而導致一部分學生一見歷史就怕,越怕就越難,越難越怕。
3.被動記憶向自主探索的轉變使學生學習方式的銜接出現脫節
初中課程改革已經進行多年,但不可否認,為了中考的現實需要,許多初中教師仍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幾乎單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結果造成“重知識,輕能力”的不良傾向。在學習方法上學生們更多地習慣于教師傳授知識,習慣于機械背誦,缺乏積極的思維習慣。進入高中后,隨著教材內容更豐富、教學進度更快、教學要求更高,這種“被動記憶”的學習方法往往就不能奏效。高中教學比較注重知識的發生過程,側重對學生思想方法的滲透和思維品質的培養,這使得剛入高中的學生不容易適應這種教學方法,有的學生還以老一套的被動學習方法對待高中歷史學習,結果是“學了大量的知識點,雖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來,就不知從何下手”,學習方式在從被動記憶向自主探索轉變過程中出現了脫節。
二、解決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的策略
1.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推動學生學習最有效的內部動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對調動其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順利完成初高中歷史學習的過渡有著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教材豐富的人文知識和課堂開放的結構,包含著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興趣的契機,教師可在教材與學生已學知識的聯系中尋找“切口”,在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中發掘“熱點”,以興趣引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例如,漢唐絲綢之路的歷史、中國四大發明的西傳、元朝時馬可波羅的東來等,都是學生在初中歷史中耳熟能詳的。在講解“新航路開辟”的歷史背景中,適時地導入、提問,能使學生產生親切的感覺和興奮的情緒,增強學習的興趣,強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深刻地認識中外歷史的聯系和中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2.合理整合初中通史和高中模塊內容,幫助學生構建歷史知識體系
高中歷史課程的專題編寫體例,跳躍式的敘述也客觀上造成了知識的斷裂,容易給學生造成支離破碎的感覺。初高中的歷史知識體系斷裂現狀看似是脫節的,實際上只是敘述上的不同,認識問題的角度不同,應用的史料有所不同,教材內容和基本理念還是能夠銜接得上的。高中的歷史老師,特別是高一的歷史老師有必要在充分對比初高中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對初高中知識進行整合,充分利用學生在初中所學的知識背景,梳理歷史的發展線索,將學生的歷史知識結構加以完善,使學生能夠在教學中感知到初中所學的淺顯知識,有利于他們輕松進入高中歷史的學習中。如在講“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一課時,初中的獨立戰爭知識,是聯邦憲法制定的歷史背景,因此可以用播放視頻的形式介紹美國獨立戰爭及其戰后的狀況,幫助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知識,使學生了解北美大陸開創現代政體新形式的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