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6:52: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提高認識,加快發展具有現代農業特色農技協
農技協是以技術為紐帶,提高農牧民群眾組織化程度,提前、產中和產后綜合服務,帶領農牧民闖市場,推動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好形式,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最有效載體。目前自治區各類農技協呈現蓬勃發展之勢,涉及種植、養殖、加工和運輸等十幾個行業領域,聯系帶動周邊農戶,但總體來講發展不夠大,科技含量不高,大多不具備現代農業的特色,所以其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因此,要增強發展農技協的緊迫感受,統一思想,提高對農技協在現代農業發展的巨大作用的認識,強化各種措施,扶持和促進農技協加快發展,讓各類農技協組織在全區廣大農村牧區遍地開花,實現建一個協會,興一項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農民的目標,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自主創新,增強農技協的發展活力
農技協在發展之初是以技術為紐帶把分散的農牧民聯結起來,發展特色產業,培育和形成規模經濟。隨著生產不斷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一些常規的技術逐步被群眾掌握或技術已過時,有些產業的發展速度會出現趨緩停滯不前,有些農技協因產品過時或技術含量低而失去市場,出現萎縮不前,甚至無法繼續經營而自生自滅。在這種情況下,農技協只有在自主創新上下功夫,不斷開發新技術、研發新產品、探索新的種養、加工模式,把握新的市場需求,把握現代農業發展趨勢,才能實現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永葆活力。為此,一是要結合當地農業、農村產業實際,積極開拓新領域,培育新興產業,擴大現代農業的發展空間和渠道;二是要依托相關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不斷吸收現代農業要素,加強產品的深加工和開發,拉長產業鏈條,實現產品最大增值和產業不斷擴張,增強產業在市場的競爭力;三是要強化品牌意識,實行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生產,打造品牌產品,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在促進農技協向現代農業方面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四是要進一步規范內部運作,實施現代管理和創新,健全服務規范、合理調整利益分配,增強對農牧民的吸引力和帶動力,發揮現代管理效能,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三、貫徹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法,增強農技協可持續發展能力
農技協的誕生和發展,家庭經濟與市場的銜接問題,解決了政府“統”不了,部門“管”不了,單家獨戶“干”不了的產業發展難題,其本身就是對農村經營體制的豐富、發展、完善和創新。但是由于傳統的觀念和某些部門認識不足,農技協的市場主體地位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確認,阻礙了農技協充分地占有市場,阻礙了農技協與國際規則接軌,也阻礙了農技協的可持續發展?!吨腥A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法》(2007.7.1)的頻布實施,確立了農技協在市場的主體地位,有力地促進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依法辦會,依法經營和健康發展,增大了農技協的發展空間,為農技協向現代農業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從許多先進地區、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發展歷程看,“企業+合作社+農戶(場)”、“合作社+企業+農戶(場)”等經營模式,正成為農牧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因此,農技協向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轉化過渡,是今后農村各類專業技術協會的發展方向。所以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法》,積極引導農技協向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轉化過渡,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發展,促進農技協向現代化農業發展。
四、加強服務,積極營造農技協健康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黨委、政府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和支持,把農技協的建設納入當地農村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財政、農牧業、水利、科技、工商、稅務、民政、金融等涉農部門應提供相關配套優惠政策,將鄉鎮機構改革轉移出的科技培訓、自律協調、市場拓展等職能通過有償委托、項目資助、以獎等方式交由農技協承擔,促進各類農技協快速健康發展。與此同時,主管部門要在農技協向現代農業的發展建設中突出抓好指導、組織、協調、服務四項工作。一是指導。為促進農技協健康發展,科協與相關涉農部門對農技協現狀進行調研分析,結合先進地區發展經驗,及時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對農技協發展運作模式進行深入的課題研究,對農技協的發展提出科學合理的指導意見。二是組織。農技協在黨政各部門中到底由誰主管,沒有明確的規定,到目前為止,插手和過問農技協工作的黨政部門有:科協、科技局、農牧業局、民政局、供銷社、工商局、農業綜合開發辦、農業產業化辦等十幾個單位,當農技協發展順利,略有成績時,大家都說是自己部門抓的好,一旦出現問題,需協調解決困難時,十幾個單位都踢皮球,使農技協成為“沒娘的孩子”,無人管理。應盡快明確各級科協作為農技協的主管部門,負責協調農技協組織建設的相關程序。三是協調。農技協在發展過程中,會碰到多種問題與困難,主管部門應積極參與農技協的重大活動,及時幫助他們協調政策、技術、金融、工商、稅務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與困難,增強農技協向現代農業發展的信心。四是服務。要加強對農技協理事長和主要業務骨干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科技素質、業務水平、政策水平和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努力建設一支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技協骨干隊伍。充分利用開展科技下鄉、科技進村入戶、科技培訓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對全體會員進行認真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把為農技協服務體現在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上,促進農技協向現代農業方向發展。
由于我國農村服務信息技術比較落后,因此在獲取相關農業信息時便遇到了很多阻礙,獲取渠道單一,造成市場定位不準確、生產量少、生產產品不明確等問題,而由于對現代農業服務的相關信息了解較少,因此大部分農產品生產地區仍然沿襲傳統的生產模式,導致與社會發展、市場運行環節的脫節,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效益。因此,要想建設綜合的農業信息服務技術網,就必須提高對政策、市場、技術和管理等信息的收集、處理與傳播能力,并充分利用這些信息,緩解農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二、發展農村金融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目前,在國內部分農村經濟欠發達地區,仍然沿用傳統的農村金融發展方式,不但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的發展,而且使區域農業經濟發展面臨了較大的阻力。因此,各級政府、農業主管部門要加大對于農業生產方式的研究,并且出臺一系列的優惠與扶持政策,協助農村地區加快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與現代農業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接軌。農業經濟增長是一個系統的概念,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時期與范圍內,形成具有現代先進水平特征的農業形態。要想實現現代農業,就必須從農業發展的科學化、產業化、集約化與商品化發展,采用現代經營理論、管理方法、科學技術改變傳統農業發展中的弊端。針對國內年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加快農村金融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綜上所述,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眾多,平均的耕地資源、水資源等自然資源遠遠低于世界發展的水平。又由于自然災害頻發、自然環境的惡化,導致農業生產的發展步伐緩慢。
我國加入WTO后,面對市場競爭的壓力,短缺的自然資源又面臨流失的危險,使原本極為脆弱的農業生態系統更加脆弱。如果我國不能夠提高綜合資源的利用率,開發新科技、拓寬農業發展的空間,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資源存量,就會與世界農業的發展趨勢產生沖突,從而遠遠落后于世界農業發展的規模。因此我國必須在應對國際市場的巨大壓力的同時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化、農產品發展的專業化、規?;?、多樣化以及優質化,實現現代農業的發展目標。
三、結束語
摘要:當前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在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都喪失了可持續能力,為了能夠使農業繼續良性發展,必須將其納入循環經濟體系,本文從循環經濟的角度來研究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 :循環經濟;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農業在中國歷來被認為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所以農業要適應社會發展,不斷吸取先進理論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發展模式,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滿足社會的發展需要和人民生產生活需要。本文就可持續發展問題,從循環經濟的角度來研究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一、當前的現代農業喪失了可持續發展能力
現代社會是指以工業生產為經濟主導成分的社會,具有兩個明顯特征:一是以大機器的使用和無生命能源的消耗為核心的專業化社會大生產占據了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二是城市數量增加、規模加大,農業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數以下。在現代社會中發展了現代農業,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了現代農業建設,20世紀60~70年代基本完成?,F代農業被稱為“石油農業”,因為在現代農業建設中,大量使用了以石油產品為動力的農業機械及石油制品為原料的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機械化和化學化是現代農業的顯著特點,機械化大大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化學化使種子選育技術先進、使雜交育種和轉基因育種成為主流、使病蟲防治和除草更加方便、使化學合成肥料廣泛應用。由此,農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解決了產量不足這一世界第一大矛盾?,F代農業發展模式如圖1所示。
當前的現代農業為了提高產量,在增加投入的過程中,伴隨著大量農業廢棄物的產生。農業廢棄物主要包括植物纖維性廢棄物和畜禽糞便兩大類。農業廢棄物對環境產生相當大的污染,稱之為農業污染。當前的現代農業盲目追求產量的發展方式引發危機,農業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屎娃r藥大量使用,引起嚴重環境污染;單一種植使生態失衡,引發大規模病蟲害;人工創造的高產品種廣泛取代了各地農畜品種的多樣性,使后者的基因快速滅絕;化肥殘留大,誘發多種疾病,土壤板結,地力衰退,農業對環境污染很大。當前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在自然和社會兩個方面都喪失了可持續能力。
二、循環經濟視角下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1.循環經濟思維充分融入現代農業在自然界中存在一個完整的能量與物質傳遞鏈條:陽光、土壤、空氣植物動物微生物土壤,物質與能量傳遞在自然環境系統沒有盡頭,沒有廢止,只有循環往復,并從一個層次發展到另一個層次。
循環經濟參照自然界物質能量循環途徑,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對能源及其廢棄物實行最大程度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是一種建立在物質和能源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而減少整個經濟系統及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甚至實現廢棄物的零排放。其特征是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及廢棄物的低排放。未來,循環經濟思維將充分融入到現代農業之中,物質和資源可以在閉環中流動循環,改變當前的現代農業中以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謂兩高一低)為特征的直線經濟模式。它不只是追求單一品種產量無限增加,從而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2.增加農業生態系統產量
原始農業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主要依靠太陽能以及天然有機物質和礦物質的再利用,除人的勞動外,幾乎沒有補充投入,因而系統生產力極低,綠色植物的光合產物,通過消費者和分解者的轉化途徑,最后分解為無機物質和熱能返回到農業環境,其中一部分再供綠色植物吸收利用。由此構成一個連續不斷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系統。而當前的現代農業,從種子、肥料、殺蟲劑、運輸、加工、銷售等等幾乎所有的環節都要依賴于外部供給,農業的自然和社會獨立性徹底喪失,變成了一個高投入、高污染、低產出的依附性、弱質化、需要靠化學品支撐和財政巨額補貼的產業。循環經濟下就要改變這種現狀,變外部供給為內部良性循環,改善土壤、水源等農業環境,融入現代科技提升其自身的循環能力,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形成良性循環。
農產品產量的提高不僅僅取決于人類以化學肥料和石油燃料等形式投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投入量增加可使農業增產,但并非在任何條件下投入越多,農產品產量就越大。不適當地使用化肥會破壞土壤結構;單一種植或飼養,會使農作物或動物,生產多更的病蟲害,會使用大量地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這樣會使有負面外部投入增加,此外,投入物中還常含有鎘、汞、鉛、鎳等重金屬,一旦被作物吸收之后,通過食物鏈的陸續傳遞和生物濃縮,其濃度可成百倍、成千倍地增加。由此造成的有害物質的富集,不但會嚴重影響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而且有害人體健康。
在循環經濟下,不只是追求單一品種農產品產量,而是充分利用不同生物種群生態聯系,充分利用農業生產過程中廢棄物,使其轉換為其他生物種群可以利用的資源,使其它相關農產品產量也增加,這種一定期間內從農業生態系統所能獲得的生物產量,稱之為系統生產力,它是農業生態系統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功能的最終表現。系統生產力的高低,不是僅以系統內某個生物種群或某個亞系統的生產力為衡量標準,而是以農業生態系統的總體產量來評價。
參考文獻
[1]陸慶光.世界后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及若干思考[J].農業展望.2012(5):21~22.
[2]金梭欏.生態學、農業生態學與農業的本質[EB/OL].
七臺河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一是主導產業的帶動能力不足。七臺河地區農業的主導產業以玉米加工、蔬菜儲運為核心,雖然近年來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著龍頭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不強的問題,其現實開工率往往不能達到實際生產能力,且整體規模偏小,技術創新能力弱,產品技術含量不高,融資能力不強,難以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二是農民的整體組織化水平不高。盡管七臺河市目前已經成立60余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但是整體實力較弱,規模較小,真正能起到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服務、協調企業與農戶關系作用的合作組織不多。因而多數情況下,仍是分散經營。三是與龍頭企業合作的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水平不高。受資金與規模的限制,生產基地的建設總體水平不高,與龍頭企業對接的能力不足,專業化程度不夠。難以滿足大市場大流通的需要。四是區域品牌未形成。農業產業化水平的高低,往往通過區域品牌效應來帶動,但是目前七臺河地區的農副產品未能形成國內知名品牌,限制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二)現代農業農民整體素質偏低,人才缺乏七臺河市現有的農村勞動力人口總體素質不高。在法律意識、技能水平、思想觀念等方面都處于較低的水平上。進行過農業技術教育培訓的農民數量有限,與七臺河地區現代大農業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仍有很大的距離。農技推廣以及技術創新能力較弱,高技能人員缺乏,而且人員年齡、智能、知識、性別結構仍存在很大的不合理。同時,伴隨城鎮化以及機械化耕種的快速發展,大量的素質不高的勞動力出現,對七臺河地區發展現代農業帶來一定程度的阻力。(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供需失衡一是供給總量不足?,F代農業發展所需的農業基礎設施包括了農村生產性基礎設施、生活性基礎設施、社會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等方面,在過去的幾年里,七臺河地區已經在不同的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了加大的成績,極大的促進了農民增收、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但是,與現代大農業的發展要求相比,農業基礎設施的供給總量上還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標準。農村生活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自來水工程、通村公路、電信網絡、燃氣、通訊等還沒有實現100%的農村需求。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子女教育、衛生環境、福利設施等方面仍滯后。農村醫療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政府醫療衛生資金投入遠低于于GDP10%的增長速度。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中水土治理、生態保護、能源改造等設施建設都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二是供需結構失衡。在七臺河現展扶持政策的有效實施的基礎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很大的效果,但由于歷史欠賬問題,以及七臺河所轄的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七臺河地區農業基礎設施的供需仍未均衡,特別在供需結構方面。農業基礎設施內部組成結構不合理。多數地區以交通、水利、供電等農業基礎設施為建設重心,忽視子女教育、衛生環保、燃氣等農業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要是因為部分地區管理人員傾向于見效快、政績突出的設施建設,如可以量化的的通村公路設施等不惜一切代價進行建設,而對關系到整體農業長遠性戰略性的農業設施的建設,卻一拖再拖。如涉及到農民整體素質提高的農村義務教育設施,經常以經費等借口不予建設。結合階段性的發展思路,有目的地重點發展某些農業設施是可以的,但不能損害了農民的核心利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協調好遠期與近期的關系?,F代農業的發展、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都需要有良好的農村基礎設施作為基礎條件,但因為基層政府官員過多的關注其政績,加之干部任期的制約,經濟增長指標的要求,使得部分官員一味強調GDP增長,忽略了產業結構優化、社會效益的內容,因此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產生短期行為,重視見效快的基礎設施建設,避開長遠的見效慢的基礎設施建設。部分地區忽視農民急需的、現代農業發展必備的基礎設施建設,如農技推廣、教育培訓、環境整治等基礎設施發展滯后。
問題的成因及影響因素分析
(一)農業政策運行體系與現代農業發展不協調一是政策制定環節的信息管理、預測、科學決策等。二是政策執行環節的政策執行力不強。由于沒有對執行客體的主觀意愿進行充分的調查,發揮政策執行客體———農民在政策制定、執行、監督中的積極作用;沒有充分認識政策執行中的各種影響因素;加之政策執行主體的能力不強、素質不高,執行手段簡單、被動,產生了不必要的阻礙,使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偏離了政策的預定目標。三是政策的反饋環節政策體系不完善?,F代農業發展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對現代農業發展支持的基本目標是清晰而堅定的。但是對于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還沒有清晰的政策支持體系,其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措施的出臺遠遠滯后于社會發展的需要。(二)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現代農業發展不協調農戶小規模經營的傳統農業發展模式,限制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大規模的運作方式,應當以規模經濟為基礎。于是,這一不協調的矛盾致使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偏低。加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數量不多,機制不健全,整體實力較弱,規模較小,不能真正起到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服務、協調企業與農戶關系作用的重要作用,帶頭能力強的合作組織不多。因而多數情況下,仍是分散經營。(三)農民培訓與教育體系與現代農業發展不協調現代大農業需要有高素質的農民及技術人員與之相適應,而高素質的農民是在良好的教育培訓體系才能出現的,當前的農民技能培訓的方式過于單一,而且沒有完善的機制和體系,很難適應農民素質提高的需求,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對新型高素質農民的整體需求,因而,農民培訓與教育體系與現代農業發展之間的不協調矛盾使農民素質無法較快的提高,整體素質偏低。(四)現代農業資金投入及利用效率與現代農業發展不協調農業基礎實施的供需均衡離不開充足的資金投入,以及較高資金利用效率。目前造成農村基礎設施供給不足,需求失衡的原因就在于現代農業發展所需的資金不足,而且存在著大量的資金浪費以及效率低下的狀況。在資金的撥付上,程序繁瑣,周期較長。在資金的利用上,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在資金的監管上,存在不足與漏洞。這些造成資金的利用效率低,難以形成均衡的基礎設施供給,與現代農業發展之間不協調的矛盾成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機制選擇
一、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時代特征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首先要明確我國農業發展所處的歷史時代,明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把握現有的政策和機遇,將我國現代農業推向優質、健康發展的軌道。我們將從農產品供需情況、農村勞動力供給和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關系三個方面來闡述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時代特征。
1 中國農業發展正處于對農產品數量追求到質量追求的一個過渡階段
從農產品供需情況來看,農產品供給需求發生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我國的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與此同時,水果蔬菜種植面積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這種農產品種植面積上的變化,是消費者對于農產品需求喜好變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國糧食產量年年上升。與國際市場相比糧食價格較低、儲備糧充足,但進口量卻逐年擴大,這種并存情況的存在有持續和不斷擴大的趨勢,這顯然是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品質喜好變化的直接反映。這兩個直接反映說明,中國農業發展正處于對農產品數量追求到質量追求的一個過度階段。
2 農村勞動力正處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鎮轉移的階段
從我國農村勞動力供給情況來看,我國農村勞動力供應大量過剩,農業勞動生產率極低,勞動力二元結構突顯?,F階段農村流動人口年齡較輕,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是具有較高生產力的勞動群體,我們必須正確的認識這種結構的流動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從長期來看,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無疑對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經濟結構帶來了積極影響。從短期來看,這種結構性的流動對農業生產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尤其是農業勞動力質量下降,對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方面。
3 農業朝著有助于實現與非農產業的有效對接方向發展
從農業與非農產業的關系來看,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7.9%逐年減少為2005年的12.6%。近幾年,我國農業的發展已經開始關注農業與非農產業間形成的鏈條關系,農產品加工行業逐漸彰顯出其發展壯大的趨勢,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我國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要求提出了挑戰.致使農業生產的初級農產品必須朝著優質、健康方向發展,以滿足農產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實現農業與非農業鏈條的高效率對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國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的發展,就必須滿足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時代特征的需要,從而進一步明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二、據國內外現代農業的發展現況,明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
根據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時代特征的把握,明確其發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走向坦途。
(一)據我國的現實情況說明,我國走以生物科技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的潛在趨勢是勢不可擋的
我國人多地少,農業自身具有發展的要求;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農產品的品質有了進一步的要求;農產品加工產業的發展,對農作物品種質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這些變化致使我國的現代農業必須走以生物科技為主導的發展道路。
1 農藥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對我國單位畝產量的貢獻
我國處于現代農業的起步階段,生物科技的創新和推廣應用能力還不強,農業生物科技應用的貢獻主要體現在農藥化肥的使用對在我國農業發展的影響上。我國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萬噸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萬噸。歷年的增長幅度平均可達5.91%。在我國農業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時,我國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農作物單產量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長了116%。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對于我們的環境帶了嚴重的破壞。由此,我們必須認識到,單靠農藥化肥的施用來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已不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2 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反映出的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國正處于農業生產率高速增長時期,在這個階段不僅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大量的應用,并取得了顯著成果.人們由只追求溫飽發展為更追求品質的消費理念。
2006年,國家統計年鑒資料顯示,糧食作物構成由1995年的73.43%持續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藥材和蔬菜水果的構成則大幅度提高,種植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逐漸減少而對更具營養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斷增長。由于人們不斷追求高質量、安全指標都達標的農產品,必然驅使農業生產以生物科技為支撐,使之為現代農業的實現做好充分的硬件準備。
3 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需要高質量的農作物
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發展好農業的后續產業——農產品加工業。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階段。在農業領域,要通過積極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發展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深度加工,增加農業的后續效益。但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除了對自身加工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對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質要求,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現代農業的發展就必須走以生物科技為主的道路.為農產品加工業的順利發展提供保證。
(二)據國外的實踐說明,走以生物科技為主的現代農業道路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根據國外農業發達國家發展農業的經驗來看,我國發展現代農業走以生物科技為主的道路是正確的選擇。以下將選擇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進行說明。
科學發展觀,是關于發展規律的科學總結和概括,是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進行理論創新的最新結果,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指針。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如何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構筑具有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夯實打牢統籌城鄉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當前全市“三農”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從構建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戰略高度,深刻認識發展現代農業的重大意義和重要作用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十七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在統籌城鄉發展、構建一體化新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實現資源集約節約、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也是農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二是,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三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F代農業是用現代科技和裝備武裝、采用先進管理的高投入高產出效益型農業。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培植農民增收的現代產業體系,就可以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實現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
三是,全面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有力舉措?,F代農業是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開放型農業。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組織化、科技化、市場化、信息化、國際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通過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信息化和國際化進程,就會迅速推進農業產業優化升級,全面提升農業的綜合素質和國內外市場競爭力。
四是,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要求是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生產發展是前提和基礎,沒有生產發展,就不可能實現其它方面的發展目標。通過發展現代農業、不斷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和物質基礎,就可以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扎實推進。
因此,發展現代農業,對構筑區域發展新高地、打造區域增長極、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意義重大、至關重要。
二、堅持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準確把握現代農業的發展現狀和水平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特別是進入“十五”以來,我市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邁進,以科技化、產業化、組織化、市場化為主要標志的現代農業框架初步形成,但用辯證觀點分析研判,可以說,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成就與矛盾問題并存,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優勢不夠突出,特色不明顯、產業競爭力不強,遠不適應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
(一)既要看到農業產出水平有了較大幅度提高,又要看到繼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任務依然繁重。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505.5億元,比1978年增長了38倍;糧棉油、瓜菜、畜產品、果品、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均有較大幅度增長。但是應當看到,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耕地面積減少和人口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人地矛盾突出;農業基礎仍然脆弱,抗御重大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任務依然繁重。
(二)既要看到農民收入有了較快增長,又要看到保持農民持續增收、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難度明顯加大。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65元,連續4年保持了兩位數增長,但城鄉居民收入之比仍然高達2.6:1,但同時看到,在連續四年高基數增長的基礎上,加之,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的情況下,能否保持農民持續增收、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確實令人堪憂。
(三)既要看到農業生產條件有了較大改善,又要看到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盡管隨著各級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不斷增加,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但總體上看,農業基礎不牢、后勁不足、裝備落后、主要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多、設施落后不配套、防災抗災能力不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還遠沒過關,繼續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好形勢的難度越來越大。
(四)既要看到農業科技有了長足進
步,又要看到農業發展方式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近年來,隨著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但傳統農業比重依然偏高,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粗放、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利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的任務依然艱巨。
(五)既要看到農業產業化經營有了明顯提升,又要看到繼續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難度越來越大。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努力,農業產業化水平有了明顯提升。全市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790余家,銷售收入達到400億元以上,帶動基地450萬畝、養殖規模1.5億頭只、農戶100萬戶,但農業龍頭企業總體規模小、檔次水平低、輻射帶動能力弱、產業鏈條短、產業體系不健全、利益聯接機制不完善的問題仍然突出。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任務仍然艱巨。
同時,也應看到: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深入貫徹落實和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全面開展,各級對“三農”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現代農業發展的氛圍越來越濃;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農業農村作為擴大內需保增長的投入重點和重要取向,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越來越好,這些都為下步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
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構建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要求堅持把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首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茖W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要求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培植農民增收的現代產業體系??茖W發展觀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堅持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統一,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效益型現代農業。科學發展觀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求堅持多措并舉,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市委十一屆四次全
體會議通過的《關于加快推進全市農村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確立了建設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漁業強市、生態農業名市的奮斗目標,這是立足實際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發展特色畜牧業,壯大做強淡水漁業,發展以高產高效為目標的生態農業,是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在農業上的具體體現,是我市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深化和延續,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現代農業的正確選擇。
我市已基本具備建設特色現代農業的基本條件和產業基礎:從產業基礎看,經過多年來持之以恒地對農業結構實施深度調整和優勢特色產業產品深度培植開發,全市特色優勢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基礎不斷加強,并且培植了一大批先進典型、積極了許多豐富的實踐經驗。從全省位置看:我市農業在全省占據重要地位,畜牧業,地方名優品種眾多,常年產值和肉類產量分別占全省的1/10;漁業,我市擁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淡水產品產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1/4;種植業,糧食、棉花產量占全省1/10。從所處區位看:我市是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通道,既是生態建設的敏感區和脆弱區,又是生態建設的重點地帶,發展生態農業既是客觀要求,也是必然選擇??傊?,我市擁有建設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的可靠基礎和諸多有利條件。
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總體構想:(特色現代農業的模樣)大力開發魯西黃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鴨等地方畜禽良種,盡快形成品種資源充分開發、生產布局合理、規模優勢突出、加工體系健全、質量安全可靠、品牌效益凸顯、市場競爭力強的特色畜牧大市。立足淡水資源豐富的實際,加快發展生態、高效、品牌漁業,努力做大做強微山湖系列品牌,盡快形成宜漁資源充分利用、產品結構優化、產業體系健全、品牌優勢突出、產量和效益位居全國前列的淡水漁業強市。堅持以優質安全為前提、現代科技為支撐、高產優質高效為目標,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循環農業,努力拓展農業多種功能,盡快建成農業標準化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產出效益突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名市。通過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漁業強市和生態農業名市建設的推進,帶動提高全市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整體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加快構筑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本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重點:特色畜牧大市建設,以開發保護九大地方畜禽良種資源為依托,重點發展“四畜兩禽”,即魯西黃牛、優質生豬、小尾寒羊、青山羊和肉鴨、蛋鴨。建設“三區一帶”,即西部牛羊產業區、中部肉鴨產業區、東部生豬產業區和沿湖蛋鴨產業帶。培植“六大品牌”,即魯西黃牛、優質生豬、小尾寒羊、青山羊和綠源肉鴨、微山麻鴨。淡水漁業強市建設,著力構筑養殖、加工、流通三大龍頭企業集群,打造湖區、庫區、采煤塌陷區、池塘養殖區和沿黃開發區五大高標準健康養殖基地,健全完善科技創新
與推廣、水產品質量監管、漁業環境監測、水產苗種檢疫、水生動物疫病防控、漁政執法管理、漁業風險救助七大支撐體系,實現科學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國際化、法制化、生態化、設施化、規模化九化漁業發展格局。生態農業名市建設,通過實施“兩減三保”、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旱作農業與節水灌溉、植被綠化與水土保持、現代農業功能拓展七大工程,實現農業結構優化、生產過程清潔、生態技術科學、產品質量安全的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
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基本原則和建設重點:發展現代農業、構筑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應遵循最大限度發揮資源優勢、政府引導和市場導向相結合、產業體系協調發展、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統一原則。按照著眼長遠、立足當前的要求,構建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幾項重點:
(一)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大力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夯實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物質基礎。發達的物質裝備條件,是現代農業區別于傳統農業的重要標志。著眼夯實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重點抓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二)堅持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不斷強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科技支撐。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在健全完善高效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推廣服務體系的基礎上,重點圍繞特色畜牧業、淡水漁業和生態農業發展的關鍵性技術難題,實施聯合攻關、集中突破,集成配套、集中推廣,不斷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支撐。 (三)堅持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升級,不斷拓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多種功能。在現代經濟技術條件下,農業功能已由單純的食品保障向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多領域延伸。建設現代農業,就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推動農業結構不斷升級、產業形態不斷豐富、比較效益不斷提升。在確保糧食和農產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培植發展特色產業和休閑觀光、生態旅游、生物質能源等新興產業。
(四)堅持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創新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組織機制。運用現代經營形式重組傳統農業,必將大大提高農業生產要素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極大地發展農業生產力。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的要求,組織農業發展,
不斷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完善組織運行機制,延伸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實現多環節增值增效。
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要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對當前農業農村經濟形勢有一個準確的估價和清醒的認識?;拘蝿菘梢愿爬槲鍌€關鍵時期。
一是農村經濟結構正處于重大調整的關鍵時期。我市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從20__年的7.3%下降到3.8%,并呈繼續下降的趨勢。農業比重越小,表明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的實力更強。農業功能也發生明顯變化,由原來的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民就業轉為既要兼顧生產,又要兼顧生態;既要滿足數量,又要保證質量;既要抓好生產,更要提高競爭力,農業的多功能性日益突出。同時,農業比重降低,但農業所承載的勞力比重仍居高不下,高達48%,農業承受的壓力更大;農業比重越小,越容易產生忽視農業、放松農業的傾向,農業部門的工作難度更大。
二是農業產業正處于優化提升的關鍵時期。發展現代農業必先實現產業升級,促進農業生產向規模化、專業化、產業化方向發展。但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水平低,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每人每年只有800多元,還不足城市居民的1/3,土地對農民的保障功能在短期內難以替代,農民的兼業現象就不會有根本轉變,土地流轉速度也不能加快推進。這種兼業化的小規模生產與農業產業升級所要求的規?;?、專業化形成矛盾。
三是農村社會結構正處于加速變動的關鍵時期。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既是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矛盾的凸現期。從農村來看,勞動力大量轉移到二、三產業,人口向城鎮加速聚集,務農勞動力呈現低文化、老齡化、女性化特點。這種現象將會持續較長時間,它有利于農民增收,擴大內需。但務農勞動力素質下降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發生矛盾。
四是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正處于加速提升的關鍵時期。新農村建設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社保網絡、人居環境、社會事業的發展,城市文明正向農村延伸普及,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已成為基本趨勢。但城鄉一體化推進過程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并沒有得到解決,農村生產要素嚴重弱化。凡是農業發展的重鎮,都是財政窮鎮。農民信貸渠道單一,籌資困難,又通過到城市就醫、就業、買房、上學,使得農村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向城市,失血嚴重,造血功能嚴重不足。
五是農村社會矛盾正處于進一步凸顯的關鍵時期。隨著改革和發展的深入推進,農村長期積累的矛盾如果處理不好,在某些地區、某些時段將會集中爆發,一些體制、機制方面的潛在問題日益顯性化。如土地承包糾紛、征地拆遷補償等,引發大量矛盾和問題。尤其近期出現的食品價格上漲,通脹壓力增大,在時隔10年以后,又重新強調農產品有效供給問題,這雖然給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但給農業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發展現代農業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發展現代農業是農業工作的主題,是在更高起點上的全面提升,是對傳統農業質的跨越。從淄博情況看,今后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是:
1.突出重點,積極構筑現代農業發展框架。發展現代農業是包括農業產業、農業裝備、農業科技、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市場和現代農業主體等六個方面。這六項內容相互聯系,構成一個完整體系。但六個體系不能起頭并進,應分出輕重緩急,突出重點。從淄博市的情況看,重點抓好三大工程建設:一是優勢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集中抓好100萬畝糧食、75萬畝蔬菜、60萬畝林果、20萬畝棉花和150個畜牧養殖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壯大優勢產業。二是打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群。集中培植100家主業突出、產業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規模效益好的市級龍頭企業和10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現代農業主體。三是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按照“資源整合、訂單服務”原則,在全市建立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村村設立農技員,構筑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
2.集中力量,突破現代農業發展的四大瓶頸。一是著力解決基地小而散的問題,在建設規?;?、標準化優勢農產品基地上突破。發揮現有產業特色優勢,在克服“小”和“散”上做文章,在發展規模、標準化上下功夫,把優勢產業、有競爭力的產業做大做強。二是著力解決生產和市場脫節問題,在發展有帶動力的農業龍頭企業上實現突破。依托林果、蔬菜、中藥材和園藝苗木等優勢產業,對現有龍頭企業實行政策扶持,引導工商企業轉型發展,促進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集中扶植一批有規模、有帶動力的農業龍頭企業。三是著力解決服務缺位的問題,在建立農業訂單服務體系上實現突破。改革開放以來,農業改革第一個是家庭聯產承包,解決土地使用權問題;第二個是產業化,解決產銷對接問題;第三個突破點很可能是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應當用市場化的辦法搞好農戶“訂單服務”,從根本上解決農業技術服務需求和供給渠道不暢通的問題。四是著力解決農產品缺乏競爭力的問題,在發展品牌農業上實現突破。在提高農產品質量上下功夫,從技術、規模抓起,按照有機和綠色農產品標準,通過農民培訓工程,普及到每個農民,逐步形成有規模、有品牌、有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的農業支柱產業。
3.強化措施,增強發展現代農業的手段。一是抓項目。把現代農業建設細化為具體項目,上下凝神聚力,不變調,不松勁,一個一個地去突破,連續不斷地抓下去,實現以工程帶項目,以項目帶投入,以投入促開發,以開發提檔次。二是抓機制。發展現代農業,既要創新發展思路,又要創新工作機制,尤其要研究落實好工作責任機制、工作推進機制、工作監督考核機制,抓好難題攻關,通過健全完善機制推進工作落實。三是抓投入。在加大“三農”財政投入的基礎上,爭取增加農業項目投入,增加農業部門掌控的投入。同時,認真研究金融政策,通過銀企聯合、銀農聯合等方式,增加農業信貸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