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認識
時間:2023-09-06 16:52: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中學歷史教學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 國際意識教育
論文摘 要:隨著我國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國際意識的培養與實踐探索已成為歷史教育界關注的熱點,而這一點正是以往歷史教學中的薄弱環節。本文從知識、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師交流等方面,提出了對中學歷史教師的素質要求。
國際意識,又稱全球意識、世界意識,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歷史和當今國際社會、關注人類共同的命運、評價本國的地位和作用、認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的意識。歷史上,我們曾經因世界意識的缺乏而吃盡了苦頭。當今全球化不可逆轉,國際意識蓬勃興起,中國并非一塊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中國是世界的,中國歷史絕不能被人為地隔絕在世界歷史之外。歷史學科在滲透國際意識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而這一點恰恰又是以往歷史教學中的薄弱環節。
隨著我國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國際意識的培養與實踐探索已成為歷史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國際意識教育的培養也對中學歷史教師提出了素質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學歷史教師應具有相關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
國際意識教育要求中學歷史教師不僅要具有歷史學科專業知識,還要具有相關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
中學歷史教師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尤其是國際意識教育,必須以現代教育學、心理學作為基礎。中學歷史教師只有對中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發展過程、發展特征全面了解,掌握現代教育理論,了解中學歷史教育現狀,才能樹立正確、科學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教師觀等。只有這樣,中學歷史教師才能結合教學實際,正確地確立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指導教學過程,公平、客觀地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重視并加強國際意識教育的同時,讓中學的學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培養以及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中學歷史教師應具有多學科的綜合知識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國際意識教育所需的知識是多方面的,往往涉及到許多相關學科的知識,例如語文、政治、地理等相關學科的知識,中學歷史教師為了能夠更好地對學生加強國際意識教育,必須掌握這些相關學科的知識。
另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重視并加強國際意識教育,要求中學歷史教師不僅要具有系統的專業知識、先進的教育理念的同時,還要具有人文知識;具有事實性知識的同時,還要具有方法論知識和價值觀知識。只有具有綜合性的、一專多能的知識結構的中學歷史教師,才能為學生提供國際意識教育的廣闊豐富的教學內容、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習策略,教學過程中才有可能創造性地組織教學內容、創造性地使用現代教學手段,為培養國際意識的人才服務。
三、中學歷史教師應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新趨勢、新動向以及歷史研究的新成果
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新趨勢、新動向以及歷史研究的新成果,不但可以豐富國際意識教育的理論基礎,而且為我們重視并加強國際意識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有益的啟發。
為此,中學歷史教師必須勤于學習,廣泛涉獵,善于積累,使自己不僅有豐富的歷史專業知識,還要具有相關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具有多學科的綜合知識;更要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更好地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重視并加強國際意識教育。
四、中學歷史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
在歷史教育教學中要著眼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和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更應努力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一是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二是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三是構建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四是注重探究的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效率。其核心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及國際意識。
五、中學歷史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提高教學能力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國際意識教育,需要我們中學歷史教師從實際出發,一方面考慮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各個年級教材結合的可能性。我們中學歷史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中具體地反映出國際意識系列教育的目標計劃,精心設計教學,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實施。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國際意識教育,要求我們中學歷史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進行知識結構重組;提高素質、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從傳授型轉向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面對機遇與挑戰,大膽進行教育教學創新,重組知識結構,進行創新,不拘一格地選題,獨特新穎地進行教學設計,靈活合理地處理教學過程,不斷提高教學能力。
六、中學歷史教師應增強國際意識、科研意識,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國際意識教育,要求中學歷史教師以博大的胸懷、世界的眼光、自尊理性的科學態度認識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認識世界歷史的一體化和多樣化;認識中國和世界的互動關系,容忍、理解世界各國各地區在經濟。文化、政治上的差異,尊重并理解其他民族的歷史文化;逐步提高自己的國際意識、科研意識,同時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深入探索中學歷史教學的國際意識教育領域,以適應新時代的中學歷史教學。
總之,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展開之際,我們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廣大教師一定要行動起來,為歷史教育做貢獻,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培育青少年的國際意識,落實課程改革的任務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鐘啟泉,余偉民.歷史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齊健,趙亞夫.歷史教育價值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趙克禮.歷史教學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關鍵詞】新課程;中學歷史教學;鄉土歷史教學
鄉土歷史教學,是指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本地區、本民族歷史的教學。鄉土歷史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度罩屏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指出,“中學歷史教學應當充分開發利用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薄吨袑W歷史新課標》也規定,“中學歷史在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以外,各省、市、自治區可以自編地方鄉土教材,補充教學。”中國是一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的國家。中國的歷史,是國中境內各地區各民族人民歷史的綜合。歷史上具有全國性的歷史事件的歷史現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在各個地方、各個民族的歷史中;而各地區、各民族也都在歷史上為祖國的發展作出過自己的貢獻。因此,地方史同全國的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又有著本地區、本民族的獨自特色,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地方歷史的教學,它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有利于完成中學歷史教學的各項任務,豐富歷史教學的內容和活動,能夠進一步提高歷史教學水平,推動歷史教學工作的發展,進行鄉土史教學是非常必要的。要正確進行中學歷史教學與鄉土歷史整合教學,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增強職業感,主動進行鄉土歷史教育
文化教育發達的國家都普遍要求從身邊的歷史學起,如了解生活的社區、紀念性建筑物、州的歷史。許多國家的歷史教學理論都認為,學校歷史教學的步驟應該是先學鄉土歷史,然后學本國歷史,再學世界歷史。讓學生熟悉生養自己的家鄉歷史,可以激發學習歷史的熱情。這種由近及遠的學習符合學生認識過程的發展規律,能更有效地發展學習歷史的能力,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和認識。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鄉土歷史在歷史課程中也都占有一定地位,并在規范教學的文件中有明確規定。
2.重視對鄉土教材資料的收集
可作為教學的鄉土材料,范圍是極為廣泛的,同時也是很零碎分散的。作為歷史教師,必須重視對本地區、本民族的鄉土材料的收集,要能掌握自己任教學校所在地區的歷史,并對所掌握的材料進行收集和整理,收集鄉土教材主要有以下幾類。
歷史遺跡和建筑方面資料、歷史文獻資料方面、歷史文物方面、歷史傳說、民間故事、民族諺語的收集。
3.鄉土史在教學中安排要恰到好處,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眾所周知,中學歷史課講述的都是過去歷史的大事情,時空跨度大,涉及面廣,這對于現在年齡不大、見識不多、閱歷不深的中學生來說,總有一種難以逾越的“距離感”、“時空感”,不易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情趣。但是,人對家鄉總有一種割舍不下的情愫,對學生而言,他們最熟悉的社會環境莫過于自己的家鄉。在歷史課中靈活地穿插相關內容的鄉土史,既有親切感,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親臨其中,感悟歷史,迸發學習的激情。鄉土史教學安排要掌握時候、分寸,要恰到好處。在教學中可以用穿插式將本地區、本民族的歷史融入歷史內容的大環境中去,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橫向聯系,使學生在教學中對自己身邊的歷史有一種親切感。
4.鄉土史教學要多聯系生活實際,形式多樣,增強直觀性,增加親切感
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在主編的鄉土教材《貴州讀本》中提出了“認識你腳下的土地”的口號。他說:“在全球化這樣一個背景下提出這樣的口號,其實就是尋找我們的根,我們民族國家的根。所以鄉土教材不僅僅是增加學生對一些鄉土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建立他和鄉土(包括鄉土文化及鄉村的普通百姓、父老鄉親)的精神血緣聯系”。可以說,這正是我們要重提重視鄉土歷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結點。除了課堂教學之外,教師可以采取課外活動方式,向學生進行鄉土史方面的教育。
當然,鄉土歷史的課程資源包括了鄉土歷史教材,各種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教材等,在進行鄉土歷史教學時,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我們不能只依賴文本教材進行教學。有條件的教師還可以制作鄉土歷史的教學光盤,充分開發課程資源,共享課程資源。
通過有組織有計劃地參觀考察地方的文物古跡和博物館,訪問人物,學會收集文字資料,記錄口述歷史,諸如此類的實踐活動,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家鄉的可愛,逐步樹立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樣的歷史教育能夠更好地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鄉土歷史不但是對中國大歷史的有力補充,而且能喚起學生對祖國歷史的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自然形成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情感。鄉土歷史是中學歷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充分利用學生對家鄉已有的了解來進行教學,從而更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熱愛家鄉、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感,使學生在歷史教學中得到情感價值觀的體驗,從而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更好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 《中學歷史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一、新課改以來我國中學歷史教學科研內容及其變化趨勢
新課程改革的提出和逐步實施,加快了我國中學歷史教學的改革進程。歷史教學科研內容的重點轉移到了對學生歷史能力的培養上,兼顧學生個性、學習興趣、實際需求以及學生的長遠發展。新課改背景下我國中學歷史改革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教學手段多樣化、課堂安排科學化、教學內容突出化、教學質量高效化都保證了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以人教版歷史教材為例,在內容的安排上重點突出了全球化史觀,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整合教材內容,逐步培養起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二、打造高效歷史課堂――以高三一輪復習為例
1. 新課程理念下中學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首先,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把握教學目標,認真備課。以人教版歷史教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為例,新課標要求學生概述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的主要史實,并認識其歷史意義。通過解讀課標,來安排學生從政治和經濟兩方面掌握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的相關史實和歷史意義。其次,利用多媒體教學。不但減少了板書時間,也增加了歷史教學的內容,還能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2. 新課程背景下打造高三一輪復習課堂的教學方式。高三一輪復習在整個復習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最大,所占的教學時間也最多。為此,要求教師在進行一輪復習的過程中,必須要嚴格按照新課標(同時要參照江蘇歷史考綱要求),引領學生展開對高中歷史的復習工作。以人教版歷史教材為例,在復習的過程中要標出重難點,通過復習“舊知識”掌握“新內容”,是一輪復習的兩個重點之一。除此之外,還需要在一輪復習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歷史復習體系,對散亂的歷史知識進行整合,使之系統化、條理化。
三、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的措施
>> 淺析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歷史問題意識的培養 淺析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淺議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 淺析中學歷史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淺析在中學歷史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分析 淺談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淺談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探討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德育教育的滲透 談中學歷史學科對學生素質的培養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素質教育 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現狀及改進策略 淺析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淺析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教育 > 淺析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素質的培養 淺析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素質的培養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學習歷史可以使人明智,可以使人們的拓展視野,陶冶情操,鑒往知來,豐富思想,增添人們以古攬今,認知現實的能力和智慧。所以,可以說歷史教育在當今學校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內容,也是中學教育必修的基礎課程。本文通過對中學歷史的教學,提出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娟P鍵詞】歷史教學素質教育中學歷史人的素質是指人在工作、生活及一切社會活動中所具備的自身條件,即個人的內外品質的總和,包括人的思想狀況、知識結構、能力特點、心理因素、身體特征、外在行為等。目前中學所開設的各門課程,都有培養學生素質的責任,但就歷史學科來講,卻有著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立足現實,了解過去,展望未來的學科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學不僅對學生知識的增長和智力的發展起著特殊作用,而且對學生的性格、氣質、思想品德等基本素質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本文就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素質做以下探析。
一、教學時要體現人文關懷,以人為本
首先,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對待的標誰,在學生有困難時,總不希望聽到譴責、數落或者是埋怨,更多的是希望得到理解、鼓勵和幫助。當學生的困難一旦被化解點撥之后,學生就會更加開心的充滿自信的投人到學習當中來。當學習能力稍差的學生回答問題題不正確時,老師應加以鼓勵和點撥,而不是馬上指出其錯誤,打消其學習的積極性。同樣的,老師要知道如何去贊賞學生,老師的贊賞是學生不斷學習的動力之所在。與此同時,老師還要學會微笑的面對自己的學生,因為學生都需要人文的關懷,只有同學的友愛,教師的關愛,學生才會對周圍的集體和同學產生安全感,信賴感,他們的個性以及潛能才能發揮到最大化。相反的,如果老師要是始終保持著看低差學生的心態,會導致學生感到壓抑,望而生畏,或者是不知所措。
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必須體現人文關懷,實行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用真心來觸動學生。同樣的,提升自身素質也是必要的,以教師本身的淵博的才能知識來獲得學生的愛戴和欽佩,只有這樣才能使老師與學生間形成心靈相通,這是促成學生綜合素質進一步發展的前提。
二、改變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
歷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習一定的歷史知識只是教學的一個方面,而要讓學生學習并掌握學習的方法,尤其是要讓學生在學習歷史之后,掌握一定的判斷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接下來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讓讓學生獲得這種方法。讓學生回歸自然,發散思維,走進歷史,融于生活,暢想未來,親身感受,讓激情涌動。歷史的課堂教學,需要全員參與,面向全體學生,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三維目標的教學模式”。在學生走向誤區發現了不明白的問題的時候,教師要對其進行點撥講解,但是不要打亂學生參與課堂歷史教學的積極性,防止打消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愛因斯坦曾經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合理的改變教學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當中。故事對歷史教學能起到增添說理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說明歷史道理的作用。所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課前“小故事”演講可以用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課前,同學們可以按照現有資料和教師根據課程所推薦的資糧選出的一些歷史故事,然后安排大家按照之前安排好的順序每節課一個小故事的形式進行演講。剛開始可能有學生因為害羞膽小而出現聲音含糊怯場的現象,但是通過老師的鼓勵,以及長期的演講會發現學生越來越善于演講。這種方法既鍛煉了學生的口才能力,也可以是學生間更容易相處,豐富了課程教學的氣氛,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更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潛質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句話,這些年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特別是在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這幾乎成了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話題了。但如何真正做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展現個人能力的機會,這方面的成功似乎并不多見。一方面,從歷史教師來看,由于長期受到凱洛夫教育學的影響,其教育觀念很難一下子從本質上轉變過來,因此,使教師對人文精神的理解本身也存在著困惑。另一方面,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則由于長期受生活環境和家長、家庭教育及外界不可預知因素的影響,對教育的理解僅僅只是被動的“接受”。而教育體制上的某些弊端、束縛,也使得學生不得不“為了學習而學習”,不得不“為了考試而考試”,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了人為的抑制。所以,就目前情況而言,要以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素質為前提。
【關鍵詞】歷史教學 創新思維 作用
一 實踐歷史學科中創新教學的現狀
什么樣的初中歷史學科教育才是創新性教育?對學生的創新性教育應該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創新性教育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在學校的創新教育中,學科教育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要陣地。歷史學科以其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知識體系、結構功能和教育功能,在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個性品質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
歷史學科雖然具備許多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教育的因素,但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創新教育并沒有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受到應有的重視。知識傳授、應試技能的訓練成為中學歷史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師落后的觀念、陳舊的教學方法嚴重阻礙著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新的形勢下,中學歷史教學如何實現由傳授知識型教學向創造型教學的轉變是中學歷史教師應著力探討的問題。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學歷史教師,必須能夠隨時了解和掌握歷史專業內容發展變化的脈絡,在更高的層次上駕馭教科書,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科書。近十年來,史學界的研究的成果豐碩,中學歷史教師應涉獵歷史上重大歷史現象的最新研究動態,并恰當地運用到歷史教學當中。那種因把知識看成是一成不變的真理,而產生的知識迷信、書本迷信、權威迷信和以固定觀念看待事物,以老經驗處理新問題等都是阻礙創造力發展的因素。一位優秀的中學歷史教師,應具有追蹤歷史學科學術動態和學術研究的能力。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難想象,歷史綜合素質差,創新能力弱的教師如何能培養出創新思維意識強的學生來。
當代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許多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其中最為突出的有兩方面:一是重歷史表象而輕本質。由于當代科技水平的飛速提高,各種電子媒體得到了普及,極大地增加了學生了解外界各種事物的渠道。在進入初中階段的學習前,學生對歷史知識了解的途徑主要是電影電視中歷史題材的各類節目(近年來電視中歷史題材的電視劇節目相當多)。但由于學生識別能力和判斷能力的限制,使他們無法從中甄別哪些內容屬于真實的歷史事實、哪些是藝術家們的“再創作”,導致了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缺乏對歷史知識應有的嚴肅性,造成學習只重歷史現象的表象,對歷史知識的形象性、直觀性、故事性感到有強烈的興趣,而對歷史事件來龍去脈的分析很容易厭倦,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方法和歷史思維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難;更輕理解運用而重記憶。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學科知識的過程中,很少能意識到歷史知識也同樣可以通過理解、運用來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而不重視對同類歷史事件認識方法的歸納,不重視運用已知的方法去認知相似的歷史事實,缺乏有效的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在“讀死書,死讀書”的怪圈里死記硬背。歷史知識中的時間、地點、人物、歷史事件名稱等基礎知識確實需要學生牢固地記住,但更多的時候教師應當考慮如何培養學生科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加強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獨立思考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學會在掌握基礎知識上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拓展他們學習歷史知識的思維空間,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并學會分析歷史現象,最終學會學習歷史知識,分析歷史資料、歷史事件,能正確解釋歷史現象,這才是歷史學科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
二 創新意識的培養
創新意識表現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險、敢于向困難和權威挑戰等心理傾向。具有這種意識的人從不滿足于已知,樂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歷史教材中具有創新意識的例子極其豐富:從哥白尼“日心說”的提出,到哥倫布的“新大陸”發現;從瓦特的改良蒸汽機到萊特兄弟的飛機;從第一次把圓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祖沖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確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從萬里長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從云岡、龍門石窟的大佛到希臘的雅典衛城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在推動社會發展中運用創新思維的歷程。這些具有創新意識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動學生,形成強烈的創新精神。
一、歷史教學中網絡資源分類
(一)高中歷史教育學專業網站
可以為歷史教師提供教學課件、教學案例、教案、學案、教學設計、教學論文的高中歷史教學專業網站如中學歷史在線、中學歷史教學園地、歷史資源網、歷史風云網、歷史的星空、中學歷史教學世界、中學歷史教學教研網。此外還有歷史家園、跨越時空——云峰歷史在線、高中歷史、歷史教學交流網等中學歷史教學網站等。
(二)考試網站中涉及高中歷史教學的板塊
這類網站中也有大量的與高中歷史教學有關的歷史教案、課件、教學設計等,如高中教育網、學科教育資源網、中國高中、綜合教育資源網、高中試卷網、高考168網、中小學學業測評網、21世紀教育、21世紀高考網、21世紀考試網等。
(三)政府興辦的教師培訓網站涉及高中歷史教學內容
政府興辦的教師培訓網站里有大量的專家學者的講課資料如 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 、中國教師研修網、浙江教師研修網、中國教育科研網 、 江蘇教育資源網、 江蘇省中小學教研網等。
(四)拓寬歷史教師視野的歷史研究網站
1、史學專業類網站:(此類網站主要為高中歷史教學提供發展的思路和教學素材)如中國史學網、學術批評網、學術交流網、史學評論網、史學研究網。此外還有如中國歷史人物、文史天地、歷史百科網、中國史學網、歷史千年、歷史風云網、歷史書籍、中華文史網、史學研究網、史學理論、史學史、海外中國史學研究網站、中國近代研究中心等。
2、網上博物館:博物館中珍藏的大量歷史文物、文獻資料是歷史事件最感性的體現,用好博物館的歷史資料無疑可以增加學生對歷史的感性認識。網上博物館主要有歷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館、中華博物、網上革命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數字化博物館、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中國歷史第二檔案館。
3、國內外高校歷史院系網站、歷史研究相關機構網站:這類網站主要有利于教師掌握歷史研究的最新進展,使中學歷史教學有更好的知識理論支持,主要有清華大學歷史系、南京大學歷史系、復旦大學歷史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華東師大歷史系、北京大學歷史系、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等。
4、社區論壇:社區論壇里也不乏關于歷史教學方面的有效素材,思想比較新穎,對歷史教師活躍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如先鋒國家歷史、鳳凰歷史頻道、歷史帝國博客、啟蒙歷史網、歷史論壇、文史天地等。
(五)為高中歷史教學提供教學改革信息的綜合網絡資
1、新思考網: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指導,具有權威性,學術性和前衛性,實力強大,且定期組織全國新課程教育培訓。
2、教育在線:觀點前衛、內容豐富。
3、中學教研網:主要有新聞廣角、課題研究、教學研究、課改沙龍、精品教案、精品課件、精品課堂、觀點爭鳴、教育論壇等欄目。
4、中國教育資源網:有教育新聞、學科教育、圖書館、交流中心、個性教師等。
5、中國基礎教育網:歷史教師可以瀏覽“課程改革”、“交流討論”,“歷史”等欄目。
6、人教社網:特色欄目為“歷史天地”、“歷史論壇”、“課程研究”;最值得關注的是其“課程研究”欄目,該欄目貼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二、歷史教學中網絡資源的利用
網上歷史教學資料是非常豐富的,并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更好的充實完善,但是網絡資源即使是優秀教案、優秀課件并不一定適合每一個歷史教師、每一節歷史課堂。在利用時,要注重甄別和精選,選用的材料要有利于實現歷史課程改革所強調的活潑性和開放性,避免消極錯誤的信息。同時必須指出的是,豐富的網絡資源并不是說在歷史教學中用得越多越好,要考慮具體的歷史教學目標、計劃,教學重點、難點以及學生興趣等因素,要把網絡資源的利用和改善教師的授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探究意識有機結合起來。在備課前,教師首先要研究資源的分布、可調用的程度,明確教學中使用歷史網絡的目的與程度,同時對比非網絡資源以及其他課程資源和它的不同適用性,達到資源組合的優化。
具體而言,主要讓網絡資源在兩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提供新的問題情境,提供問題沖突的角度上發揮有效作用。提供新的問題情境,才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使學生注意力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且l揮網絡資源在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與思維方式的變革的作用。網絡資源中可供歷史教學、學習的資源豐富,與教學的主要載體—教材相比,有巨大的差別。有效利用網絡資源中的相關材料有利于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習者和學習資料之間的交互性大大增強。三是要減輕教師無效低效備課的工作量,比如網上有許多優秀教案、課件,完全可以進行適當改編后加以運用,讓歷史教師的精力更多的用于研究課程標準、研究教材、研究學生。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中學歷史教學;課堂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策略是指教師為達成其一定的目標而進行系統的教學設計的行為,包括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教學組織形式等的系統謀劃及其實施,它是一個教師針對特定的教學材料和特定的教學對象,解決應該教什么、應該怎么教的問題。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在對人類認知能力進行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探索中學歷史課堂的教學策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教學觀對構建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策略的啟示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8種不同的智能:語言文字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旋律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認知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各種智能是以潛能的形態存于每個個體之中,只要給予適當的鼓勵、機會、環境和教育,幾乎每個人的所有多元智能均能發展到相當的高度,甚至可以遠遠超乎我們的預期?!皩W校教育的宗旨是開發學生的多種智能潛能、開發多種思維方式?!彼栽诮虒W觀上加德納提倡“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來教”?!盀槎嘣悄芏獭痹谟谧鹬貍€體差異、尊重學生個體的發展。充分認識到不同學生的不同智能特點,對學生的多種智能一視同仁,強調使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得到充分發展,并從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出發,促進學生其他各種智能的發展?!坝枚嘣悄軄斫獭痹谟谂κ共煌橇Φ膶W生都得到發展的同時,通過調動不同智力活動在教學活動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實際效果。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對于同一門課程,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智能結構特征,采用學生擅長的智能方式來教學。人類是智能多元的,成功的定義與路徑也是多元的,教育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基礎之上,必須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鑒于學生智能的多元性和復雜性,不可能存在一種適合所有學生的教學策略。教師應當去探尋更加多樣化與適合每個個體發展的獨特的教學策略,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中學歷史課堂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很多學生甚至表示喜歡歷史,卻不喜歡上歷史課。是什么原因使我們的學生不重視自己的歷史課呢?客觀上,近幾十年的教育有輕視人文的傾向。但是,主觀上的原因可能更重要。今天我們的孩子為什么要學習歷史呢?歷史本身是豐富多彩的,但是歷史的教學方式是蒼白的、缺乏活力的,內容是機械的,考試是僵化的。例如,《》這一章,教師往往會逐一分析抗戰的背景、過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抗戰勝利的意義、原因,這樣講完之后,教師就會覺得分析到位,雙基落實。但是,如果我們再問:抗戰帶給了我們什么歷史的經驗?當時的日本為什么能在中國橫行霸道?我們今天怎樣才能不被欺負?學生的回答又會是空白的。我們給他們一個合格公民所需要的和感興趣的東西了嗎?我們將知識喂給了學生,但是沒有向他們傳授和解惑現在和將來必然會碰到的問題,沒有涉及人的智慧、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沒有培養他們的歷史使命感。而新教材、新課標理念的實行要求教師必須對教育的目標重新定位,教育的本質重新理解。因為現行的“課標”和“大綱”的知識載體基本不變,但切入點不同:“大綱”重視“雙基”,即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課標”則體現了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于這一教學目標變化的把握,意味著我們歷史教師應盡快轉變教學理念,以適應新的要求,同時,也應當是現代歷史教學工作者能夠肩負民族復興而努力工作的前提和基礎。而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和新課標有許多結合點,他的新型智能觀就是我們今天素質教育所強調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多元智力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有助于我們在真正意義上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并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二、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多元智能理論的具體應用
教學策略的選擇是多元智能運用的靈魂。既然多元智能理論倡導“為多元智能而教”,我們可以嘗試將多元智能理論的8種智能開發滲透到中學歷史課堂的教學策略中,將中學歷史課堂打造成多維、體驗、情趣、互動的智能課堂。我想,這樣的智能課堂應該有這樣幾個教學層次:能力的感知――通過手、耳、口、鼻、眼等多種感官體驗激活各種智能,感性認識周圍世界的多種特征;能力的溝通――通過接觸他人、事物或特定的情感體驗,調節并強化認識活動;能力的傳授――在教學活動中傳授學習方法與策略。這種有層次的智能課堂,既體現了中學歷史教學的特色,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