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6 16:52: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金融危機的看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未來出口的大幅度萎縮,不僅涉及到國外需求的減少,而且涉及到結構變換的挑戰。
時下有關當前金融危機的解讀大致可以分為3種,分析解剖這些不同的解讀,可以對如何化解可能有的沖擊提供系統的啟示,促進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策略的逐步深化。
第一種解讀是僅僅從金融經濟的角度來看問題,把當前的金融危機理解為美國的金融系統存在著嚴重的流動性短缺,認為次貸危機等主要與金融系統的衍生產品發展過度和金融創新缺少監管有關,結論是金融危機雖然影響了實體經濟,但主要是虛擬經濟的危機。一段時間來,美國財長保爾森等人,就是這樣判斷的。因此,采取的策略主要是政府收購金融機構等救市性的政策。按照這樣的判斷和策略,金融危機不會是一種長期的危機,金融泡沫至多持續到明年也就差不多可以放空了。而一旦危機過去,金融經濟仍然可以按照原來的方式進行擴張,只不過需要對金融創新進行更多的監管。第一種解讀對于中國的政策意義,是導出了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總體影響不僅不大、而且還是機會的判斷,因此建議可以將中國相對寬裕的外匯儲備,拿到美國金融市場上去抄底,博取可能有的金融收益,或者乘低買入能源、礦石等大宗商品,以便儲備中國未來發展所奇缺的生產要素。這是金融危機發生初期的主要看法。
第二種是從金融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看問題,認為金融危機的本質,是美國的虛擬經濟發展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的能力。因此,解決金融危機的方法,當前是要注入流動性抑制金融危機的擴大和蔓延,長期則是要通過促進實體經濟的增長,來對沖虛擬經濟的虛脹,最終回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平衡上來。第二種解讀對于中國的政策意義,是導出美國消費能力的衰退將嚴重影響中國的出口,在此情況下要力保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一方面需要加強中國國內的投資與消費,另一方面要努力維護和保持出口能力。這是學者們對金融危機影響的主要判斷。但是人們擔憂單一的保增長策略,潛藏著放松我們多年來在轉變結構方面的努力,沿襲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危險。
第三種是從美國實體經濟本身存在的問題看危機,這是一種更加結構化和戰略性的解讀。認為金融危機的本質是美國以過度消費為導向的經濟模式有問題,認為以信用消費為基礎的、通過不斷地制造新的消費點刺激經濟增長的方式已經達到了極限,認為在當前資源環境消耗已經超過自然承受能力的情況下,美國已不存在進一步擴展實體經濟的可能性,因此金融危機的實質,是追求持續擴張的經濟增長模式的危機。因此更治本的對策是采取重要的結構性變革,即降低實體經濟中物質型經濟、私人型經濟的比重,增加民生型經濟和環保型經濟的比重。這樣的判斷和對策意味著化解當前金融危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第三種解讀對于中國的政策啟示,導出中國未來出口的大幅度萎縮,不僅涉及到國外需求的減少,而且涉及到結構變換的挑戰。金融危機不僅挑戰了當前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經濟模式,而且進一步提出了改變中國實體經濟結構的要求。因此,在當前不得不運用擴張的財政政策,加大投資以保持明后年中國經濟增長不低于8~9%的同時,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進行有保有壓的主動性結構調整,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結構,能夠從出口導向型向國內消費型轉變,并加強社會基礎設施、環境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國內投資。這是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真正需要考慮的長期戰略,是最積極地將美國金融危機轉化為中國發展機會的策略。由于結構調整不是短期內能夠奏效的事情,因此當前很需要在保增長與調結構之間找到結合點,特別是要通過投資建設具有長期效果的項目,來維護中國的經濟增長。
關鍵詞:貨幣政策;金融穩定;協調機制
中圖分類號:F830.5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1007-4392(2010)01-0036-03
當前很多國家的中央銀行都同時承擔了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的雙重職能,特別是近十幾年來,金融穩定的職能不斷強化。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對央行職能的發揮和政策的執行意義重大,并直接關系到宏觀經濟的穩定和發展。本文探討了這兩項職能的特點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并對我國建立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的協調機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的定義和衡量
對大多數國家來說,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是維持價格穩定。很多國家的中央銀行實行明確的通脹目標貨幣政策,如英國、加拿大、捷克等,有些國家雖然不實行通脹目標,但也把價格穩定作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大部分央行通過調節利率影響信貸和資產價格,進而影響通脹水平和經濟活動。貨幣政策目標和手段明確,易于衡量。相比之下,金融穩定則表現出難以定義、難以量化、政策工具和運行機制更加復雜的特點:
一是難以定義。對金融穩定的界定存在很多分歧。一種看法認為,如果沒有發生金融不穩定(如金融危機或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就是金融穩定。還有一種看法則從金融配置資源的作用入手,認為如果來自金融體系的波動沒有對儲蓄和投資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也沒有給實體經濟帶來危害時,則可稱之為金融穩定。顯然這些定義都差強人意。人民銀行2005年發表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對金融穩定的定義是:“金融體系處于能夠有效發揮其關鍵功能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宏觀經濟健康運行,貨幣和財政政策穩健有效,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能夠發揮資源配置、風險管理、支付結算等關鍵功能,而且在受到內外部因素沖擊時,金融體系整體上仍然能夠平穩運行?!边@是一個描述性的定義,反映的是一種狀態,但對需要達到哪些指標,以及這些指標值為多少時才算金融穩定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貨幣政策則不然,大多數國家都以消費物價指數(CPI)這樣一個明確的指標作為判斷通脹的重要依據,并對CPI達到多少時央行必須采取措施(如調整利率)有較為明確的規定。
二是難以量化。定義的困難是由金融穩定本身難以量化的特性造成的。價格穩定可以用物價指數來衡量,而金融穩定不僅需要單家機構穩定,還需要金融業整體、金融市場甚至實體經濟的穩定才能實現,這顯然不是一兩個指數就能體現的。
三是政策工具和運行機制更加復雜。大多數國家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者都是中央銀行,操作工具(如利率)也完全由央行掌握,正因如此,一旦貨幣政策出現問題,問責就比較容易。金融穩定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對金融體系的審慎監管、支付結算體系對流動性的保障、健全的公司治理和會計準則、有效的法律環境等,這些工具分散在中央銀行、金融監管當局和財政部等多個部門,而他們的職能和政策目標有很大差別。在面臨沖擊時,各種工具很難及時、協調地發揮作用,并可能因牽扯到多個部門而出現互相扯皮的現象。例如,2007年英國北巖銀行出現流動性困難,央行、財政部和金融服務局互相推諉責任,遲遲拿不出解決方案,直至出現擠提才被迫采取行動,但監管者的公信度已受到了嚴重損害。
二、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的關系
貨幣政策對金融穩定的影響相對簡單,穩定的物價水平是保證金融穩定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原因是通貨膨脹會扭曲價格信號,不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并加劇資產泡沫的產生。例如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歐國家的銀行危機正是由于貨幣政策過于寬松并且沒有及時做出調整造成的。
但由于前述金融穩定量化困難和運行機制的復雜性,金融穩定對貨幣政策既可以起到促進和加強的作用,又可能在某些時候增加貨幣政策執行的難度。首先,金融穩定對貨幣政策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利率和危機解決兩個渠道上。一方面金融穩定創造了央行利率有效傳導所需的良好環境,另一方面在經濟危機時期,為維護金融穩定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提供流動性、政府擔保和國有化等)對刺激經濟的寬松貨幣政策起到了促進和支持作用。但是,金融穩定也會增加貨幣政策執行的難度,這主要體現在危機時期金融機構為保證自身穩定而出現的順周期傾向。貨幣政策的傳導除了通過利率渠道外,銀行信貸的渠道也非常重要。危機時期,商業銀行會緊縮信貸,特別是中小企業,無論是通過資本市場融資還是向銀行貸款都十分困難,因此會削減他們的投資計劃,進而加劇實體經濟的波動,使寬松貨幣政策從商業銀行向企業傳導的渠道受阻。同時,危機時期通常為了維護金融穩定而增加對銀行資本金的要求,資本充足率的提高必然會約束銀行的借貸能力,也在一定程度抵消了寬松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刺激作用。
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的關系在各國的具體表現也不同,主要受經濟開放程度、匯率制度、金融市場發達程度、監管水平、政府信用等因素影響。其中,匯率制度和外匯體系的差別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發達國家普遍實行完全浮動的匯率制度,資本自由流動,貨幣政策的利率信號在外匯市場上傳遞比較充分。但發展中國家由于市場尚待培育和成熟,必須考慮匯率對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的影響。很多亞洲國家對匯率進行一定的管制,由此帶來“不可能三角”(控制通脹、資本流動和匯率)的政策挑戰。很多拉美國家對外債的依賴是造成其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由于政府信用等級低,使用本幣融資困難,只能用美元發債。但外匯體系的脆弱實際上反映的是貨幣政策的失敗,由于央行不能很好地控制通脹,造成本幣貶值,直接影響本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價值,增加外債負擔,使貨幣危機向實體部門擴散,迅速演變成全面的經濟危機。因此,拉美金融危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無論哪項職能出了問題,都會相互滲透和影響,給實體經濟帶來嚴重的危害。
三、協調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的兩種看法
目前大部分央行都認同在制定貨幣政策的過程中考慮金融穩定的因素,但對具體的做法主要有兩種意見:
(一)采取先發制人的貨幣政策
在本輪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很長一段時期,許多國家都保持了比較低的通脹水平,但金融失衡卻時有發生,部分學者如Borio和 Lowe (2002),Borde和Jeanne (2002) 等認為這是由于物價穩定帶來的價格剛性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脆弱性,因此他們建議用前瞻性的貨幣政策先發制人,防止資產泡沫和金融不穩定的產生。但這種方法也受到一定制約:一是識別金融失衡十分困難,難以確定使用貨幣政策手段進行干預的時機和規模;二是由此產生的道德風險,如果金融機構認為央行肯定會在金融危機之前采取措施,就會放松自身的風險控制和自律;三是在目前的體制下,央行在沒有明顯通脹風險的時候采取行動這種做法比較牽強,缺乏法律上的支持。
(二)采取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
支持這種做法的代表人物是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他認為,如果通過升息來預防資產泡沫帶來的金融危機,升息幅度過大會造成經濟衰退。但也正因如此,格林斯潘在本輪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飽受批評,認為他在2001年后實行的貨幣政策過于寬松,為此次危機的全面爆發埋下了禍根。
兩種意見各有利弊,但把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的目標結合起來考慮已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這一點上雙方都沒有疑義。針對金融失衡識別困難的問題,Borio和Lowe (2004)研究顯示,通過綜合分析信貸、資產價格和投資等先行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發現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從技術層面上完善對金融危機的預測。
四、對我國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協調機制的思考
在我國,貨幣政策的職能由中國人民銀行承擔,金融穩定則涉及到人民銀行、財政部和“三會”(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多家部門。建立我國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的協調機制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一)增強貨幣政策的前瞻性,完善對風險進行識別、量化和分析的技術
進一步加強對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之間作用機制的理解,可以考慮把二者的關系放入宏觀經濟模型中進行量化研究;提高對金融風險識別和衡量的能力,及時發現風險產生的原因以便對癥下藥;完善對金融失衡損失程度和成本的評估,研究最佳的政策工具組合,以達到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目標的雙重和最優實現。這些都有助于減少金融穩定的復雜性給貨幣政策決策帶來的困難,使央行的兩項重要職能更加協調、穩健地發揮作用。
(二) 構建宏觀審慎監管體系
雖然我國金融機構在此次危機中沒有遭受太大損失,但透過危機檢視我們金融體系自身的問題,建立宏觀審慎監管體系的確迫在眉睫。目前比較常見的審慎監管方法主要有:資本充足率、風險資產的比例規定、貸款損失撥備等。但很多規定給出的只是經驗性的主觀數據,還沒有比較好的研究方法能夠得出一些經過計算的、比較科學的監管指標或比例,而且很多指標帶有較強的順周期性(如資本充足率、市值法),在危機時反而會加劇經濟和金融的波動。因此,可以考慮的辦法有:一是引入逆周期工具,建立和完善逆風向的貨幣信貸調控機制,熨平經濟周期對金融體系穩定的影響;二是把資產價格(主要是股票和房地產價格)納入貨幣政策考慮的范疇,可以使用單獨的模型對資產價格進行分析;三是將單家機構監管與整個金融系統的監管有機結合,以總體信用水平為基礎,更多關注整個金融體系的信用創造規模、流動性和風險承受能力。
(三) 建立有效的溝通和協調機制
Ps:我們的寒假作業有一項是:對金融危機的成因和各國政府對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談談自己對2008年金融風暴的看法和觀點(論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金融危機的影響議論文論文: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機”成因
我認為導致次貸危機的原因是美國政府的目光短淺和過于自信。
1.次貸危機的產生
根據資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貸危機”。1999年,互聯網開始流行。在布什時代,互聯網的熱潮逐漸退去了,美國要尋找新的經濟活力。于是,他們將目光集中在了房地產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貸款。所以申請貸款的人越來越多。2007年,美國人的按揭貸款已和國內生產總值一樣大。而且,后來有很多申請貸款的人無法還款,這種無法還款的比率越來越高,引發了次貸危機。
2.全球金融危機的產生
次貸危機,是不足以產生金融危機的。2000年,在美國出現了一種法律監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違約互換,CDS成為了最時髦的金融產品。因為沒有很強的法律監管,CDS這個金融產品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在發生次貸危機的同時,還發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國證監會規定只有在股票上漲時才可以賣空,現在股票下跌時也可以賣空。這個變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內容加上次貸危機、CDS的膨脹和大企業的降息,引發了金融危機。
3.我的觀點和想法
這次金融危機是政策上失誤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決定按揭貸款這一政策的時候,沒有考慮這一政策的弊端,沒有為自己的決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經濟騰飛。政府、組織似乎是照顧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卻使企業與公司虧損、破產。經濟是一條環環相扣的鏈子,從小商鋪到企業,從股票到銀行……一環連一環,一個環會影響相鄰的兩個環。如同多米諾骨牌一般,事情發生得太快,連政府都來不及控制,只能花費大把的資金追隨在事態后面,試圖控制大局。
次貸危機的“?!痹谟谫J款款額過大,就算人民把貸款全部還清,國內生產總值就全部賠進去了,美國的經濟將無法自給。何況,人民無法還清貸款。再加上,政府為了刺激經濟,不斷降息,會導致通貨膨脹;錢不值錢,貸款的窟窿不但沒有變化,還有可能會緩慢變大,形成了惡性循環。從上述資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資金都是從各種稅中來的,且其中企業、公司所交的稅占大多數。很多企業、公司都因為政府的降息,導致收入減少,股票也因為美國證監會的政策改變而一路下跌,越下跌,賣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把企業、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國是一個影響力巨大的發達國家,每個國家幾乎都和美國有各個方面的關聯,美國出了事,世界必定都會受影響;因此美國的金融風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國政府如何面對金融危機
“救市”這個詞是在“金融危機”后出現的?!熬仁小钡囊馑季褪菍鹑谖C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風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認為現在各國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緩解暫時發生的狀況。要真正平息金融風暴,我認為需要長一些的時間。畢竟金融風暴就是慢慢到來的,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時間內醞釀出最好的解決方法。
1.各國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機發生以后,各國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國家,舉幾個例子:
德國政府將拿出最多5000億歐元用于救市,英國政府宣布向皇家蘇格蘭銀行、哈利法克斯銀行和萊斯銀行注資370億英鎊,法國將拿出最多3600億歐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國則已撥出7000億美元救市,還有4500億備用。政府只有撥出大量的資金,才能填補貸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經濟漏洞。
這些出資救市的國家基本上是發達國家,而我們生活的亞洲似乎沒有受到非常嚴重的打擊,這對我們來說算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2.我的觀點和想法
如上述觀點一樣,我認為金融風暴不是能輕易平息的。其實美國政府撥款救市的原因不僅是因為要維持國家正常運作,還有安定民心,重新給予企業、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訴人們:“既然這個經濟漏洞已經出現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認為除美國外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國家應該循序漸進,不要浪費太多資金用于環緩解暫時的經濟困難,應該想辦法讓大企業、公司恢復運作能力,因為一個國家的財力大部分是靠這些企業、公司作基礎的。
而關于美國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國也曾經有過一次經濟大蕭條。當時的政府就通過把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分開營業從而降低了商業銀行的風險,保證了儲蓄用戶的利益。再經過時間的磨合,和財富的積累,使美國的經濟又飛上了世界的頂端。然而現在,我們又面臨了更大的金融危機,所以,我認為美國的企業家、政府應該用長遠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計劃。我認為美國政府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是保證人民的生活質量,第二步才去考慮怎樣填補經濟漏洞,最后再考慮如何使美國經濟再度騰飛。
三、金融危機的影響議論文總結和疑問
關于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無疑是近來最關鍵的詞語。而這兩個詞,又和一個新興的市場緊密相聯,所有與之相關的人們都在思慮:金融危機對藝術市場會有多大影響?
美國“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產后,總裁福爾德(Richard Fuld)太太卡西(Kathy Fuld)于11月拍賣她收藏總價值達2000萬美元藏品的行為受到公眾的額外關注,這一事件似乎變成了“經濟危機下拋售藝術品”陰影的事實佐證。
事實真的那么糟嗎?
壞消息是,近期畫廊的成交率極低,甚至出現飛單。拍賣行減縮上拍數量、調整方向。然而我們也同時看到,以風險投資為首的其他市場上,一樣表現出這種狀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原有的計劃停頓或縮減、停止一切投資、牢牢把握手上現金。
好消息是,雖然在信心不足的情況下,極有可能拋售手中的藝術品,但是對于大部分富豪來說,藝術品所占的資產,往往占總資產的小份額,即使拋售,也解不了燃眉之急。而從財富人群來講,藝術品的真正驅動力不是大眾,而是高凈值人群,高凈值人群在全球藝術品市場中投入的資金占總資金的92%左右。這些人群受金融界的影響很大,但即使現在的金錢縮水了,他們手上仍然有錢,并且相對于較低廉的藝術品價格,他們的錢變得更值錢了。
北大教授張頤武認為,“藝術品始終是一種最虛擬的投資實體,無論是近年來被‘炒’起來的中國當代油畫,還是古代書畫,作為一種精神享受的物質實體,其市場價格其實很難衡量,可以一文不值,也可能成百上千萬?!?/p>
但是在全球化的虛擬經濟時代,作為實物買賣的藝術品,在藏家們眼中,比虛擬的證券市場還是可信得多,至少,它的審美價值和人文價值遠遠大于有價單據。所以現在另一種看法認為,在金融危機下,藝術品市場將成為避風港,尤其是與美術史和歷史有關的經典藝術品。金融風暴過去后,這些藝術品將成為一種虛擬的核心資產,人文價值要高于黃金的價值。中國經濟只要保持平穩發展,中國藝術品仍將是回報最高的資產之一,中國未來藝術市場的規模還會繼續擴大。
關鍵詞:金融危機 財政稅收 改革思考 分析研究
對于金融危機來說,已經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同時也是經濟金融上的問題之一,對我國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有著極為嚴重的影響,甚至還會對我國財政稅收等方面產生出相應的影響。因此,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就要做好財政稅收的改革與研究工作,同時還要清楚的認識到這一方面,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金融危機造成的危害與影響,確保財政稅收的穩定。
一、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財政稅收改革必要性
在金融危機背景的影響下,對財政稅收等方面進行全面有效的改革就顯得極為重要。且就我國現階段來說,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已經成為了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影響下,我國與世界經濟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這種形式的影響下,就可以在借鑒其他國家一些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的基礎上來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進行改革與創新。從另一層面上來說,隨著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的不斷發展,一旦出現經濟危機,就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等造成嚴重的影響,同時也會對我國的財政稅收等方面產生出相應的影響。因此,在實際中為了降低經濟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影響,就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經濟危機的危害,做好財政稅收的改革工作。
做好稅收管理工作可以滿足我國財政稅收上的改革需求。就現階段來說,我國經濟發展中財政收稅屬于十分重要的一種稅收類型,不僅可以對需求總量等方面進行調節,同時也可以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進行有效的調整。隨著當前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財政稅收開始不斷增加,傳統的稅收管理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階段的發展需求了,因此,在實際中就要對現階段的財政稅收進行有效的調整,提高管理的水平,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金融危機背景下財政稅收改革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稅負稅收制度
對于稅負稅收來說,是一個國家中的整體稅負水平,同時也是納稅主體經濟負擔的重要體現形式之一。一般來說,在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下,政府支出出現變化,稅收收入等方面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但是就我國現階段的社會經濟發展來說,政府規模以及財政支出總量等方面與現階段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因此,在金融危機背景的影響下,就要建立出完善的稅收制度,保證稅負水平的適中。在實際中想要建立出完善的稅負稅收機制,首先,就要最大限度的減少納稅人的稅外負擔,提高宏觀稅負水平。其次,是要實現增值稅的轉型,做好物業稅的征收工作,從而保證稅收制度的合理。
(二)正確處理財政及經濟間的良性互動
從現階段來說,我國的財政稅收整體水平主要是建立在企業生產增長上的。也就是說要在金融危機背景的影響下,做好財政稅收的改革工作,提高企業的銷售能力,保證財政稅收的穩定發展。因此,借助財政稅收來促進經濟的發展就成為了財政與經濟發展上的良性互動,同時為了保證良性互動的快速發展,政府方面就要做好介入工作,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帶動周邊產業的發展,避免出現資金浪費等現象。
(三)優化稅收征管組織形式
就現階段的稅務管理工作來說,稅收征管屬于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依靠相關的稅法規定等在稅收工作中進行征收、檢查以及管理等工作,以此來掌握好稅收的變化情況。同時還要做好稅源的管理工作,促進生產與組織收入上的結合,所以就要做好稅收工作調查工作,通過科學的稅收征管組織來保證市場經濟的穩定。詳細的說就是要借助先進的管理理念來優化稅收征管組織形式。
1、就要明確管理的職能
就現階段的政府稅收征管來說,其主要的職能就是要保證市場經濟環境上的平衡,尤其是在金融危機背景的影響下,就要向著專業化的管理方向不斷發展,管理管事與管戶上的相互彌補,提高管理的效能。為了實現雙管制度形式,就要減少管理的層次,將業務流程作為方向,明確管理的職能,發揮出管理的效果,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性。
2、要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結構
對于扁平化組織管理結構來說,就是要在稅收征管的過程中實現平行化的征管體制,同時還要按照集中原則與職責明確原則來整合好基層征管機構,通過保證執法主體減少數量與審批的環節。對業務單一與職責交叉部門進行整合,可以保證在有限的人力資源中實現高效的運用。從而減少納稅人的繳稅麻煩,為納稅部門提供出方便快捷的支付方法,提高工作的效果。
(四)完善當前地稅與國稅協調機制
就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說,我國經濟發展建設中稅收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傳統的稅收體系已經難以滿足現階段的稅收需求了,因此,在實際中就要加強國稅與地稅機關之間的聯系,同時還要利用好信息資源,保證國稅與地稅工作的有效進行,促進我國財政稅收的合理化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機背景的影響下,想要促進我國財政稅收的發展,就要認識到進行財政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從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上出發,做好改革與研究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危機對我國財政稅收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史小勇.金融危機背景下財政稅收改革的思考[J].財經界(學術),2010,(22):9-10
危機前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的主要思路
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的核心是金融危機,即金融機構大量損失或大量倒閉引起實體經濟嚴重混亂的事件。從這一研究范疇看,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要重點實現以下功能:要能提供金融危機發生的先行信號而非同步信號;要能夠充分考慮導致金融危機發生的相互影響行為;要能夠充分說明危機的傳遞機制。
但實現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功能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在于很難找到一個穩定且具有普遍解釋力的金融危機成因分析框架。歷經多年的研究,學術界發展了三種類型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工具。但這些工具在原理上都與實踐的要求有相當大的差距。
指標方法
最簡單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指標來自資產負債表,諸如銀行的資本化率、不良貸款、貸款損失準備金等這一類的財務指標。IMF列出的“金融穩健指標”是這類指標的典型代表。應用這類指標存在的關鍵問題是,在給定會計規則的條件下,這些財務指標往往是“后視”的,它們很難作為金融危機的先行顯示指標。
相比于資產負債表指標,評級的測度效果要好一點。評級通常是由評級機構或監管者基于更為保密的信息而做出的。評級的優勢在于能將信息融入一個“前視”指標,其形式通常是期望違約或期望損失的概率估計。
向量自回歸法
在缺少結構型計量模型的情況下,向量自回歸(VARs)方法被視為一種能彌補這一缺陷的有用分析工具。VARs是一種典型的數據驅動統計模型,它對理論結構的依賴非常少。其典型方式是,將一系列變量動態化地彼此聯系,這些動態關系最終還將受到一系列外生沖擊的影響。這一工作機制意味著,如果金融危機可以由這些變量定義,則這一工具在分析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方面是多用途的。通過仿真,它能夠產生內生變量的概率分布,并進而能夠測度在給定時期內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宏觀壓力測試
VARs的缺點催生了使用多模型來測度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方法,宏觀壓力測試就是這類嘗試的典型代表。與單個機構資產組合的壓力測試類似,宏觀壓力測試是評估金融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在罕見但又有可能的不利環境下的表現,這些負面沖擊往往取自概率分布的尾部。應當說,這一方法顯然受到“沖擊―擴大”觀點的影響。盡管具體形態存在很多不同,所有的宏觀壓力測試都具有以下共同部分:一個宏觀模型,它用于產生外部沖擊或追蹤宏觀經濟場景,而這些場景則用來沖擊相關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以評估它們對金融系統的影響。
危機后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的新嘗試
網絡分析
金融網絡被廣泛定義為所有節點(銀行)和鏈接(信貸和金融關聯)的組合。這些鏈接存在于節點之間并影響節點的屬性(例如,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就受它與其他銀行關聯的影響),而鏈接的結構影響了整個系統的表現。金融網絡分析的基本流程是:首先建立金融機構彼此間的風險暴露矩陣,而后用仿真沖擊來描述金融系統的多米諾效應。在目前的初步研究嘗試中,仿真沖擊主要有兩類:一是某一金融機構的違約可能引發的其他金融機構新一輪違約;二是某一金融機構的違約導致自身流動性緊縮,并引發向其融資的其他金融機構違約。
從理論上講,金融網絡分析在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方面具有多樣化的功能:能提供不同壓力事件下的多米諾效應的測度;能識別系統性聯系和相應的脆弱性;能從系統和機構兩個層面衡量損失;能追蹤傳染途徑。相對于其他方法,這些功能在識別具有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和詳細繪制風險傳染圖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金融網絡分析在實踐中主要面臨兩個困難。第一個困難是,需要獲取機構彼此間的風險暴露數據。這些相關信息往往只能被一國監管當局所獲取,并且其中一些信息的收集和并非基于系統考慮基礎之上。例如,銀行往往只是在需要的時候將其對其他金融機構和其他國家的風險暴露排他性地發送至監管當局。第二個困難是,對金融機構行為方式的描述往往因過于簡單而遭受詬病。一個典型事實是,網絡結構形成和演進的機制假定并不能充分捕捉金融系統的反饋循環和內生反應。
協同風險模型
網絡分析方法適用于分析金融機構間直接聯系的系統效果,這特別適用于銀行間市場。從金融穩定和風險管理的視角看,在金融機構層面評估由共同風險因素暴露造成的直接和非直接金融聯系同樣關鍵。金融機構典型的共同風險因素是采用類似的商業模式(例如類似的風險管理系統或資產組合)、共同的會計原則、市場對金融機構前途看法的巧合一致。協同風險模型就是通過衡量金融機構風險的相互依賴性來分析相互聯系的風險。其具體思路是:在控制了共同風險因素之后,衡量一家金融機構的風險如何相對于另一家金融機構風險的變化而反應。實現這一思路的方法是追蹤證券價格,因為一家機構信用風險對其他機構信用風險的影響通常能反映在證券價格之中。
協同風險模型的理論基石是信息能有效反映到價格中去,而這一點在實踐中往往并不如此。協同風險模型在計量操作中存在的困難是,金融機構協同風險并沒有展示出線性聯系,也就是說,風險水平的增長并非成比例的。面對這一困境,分析者需要應用一些非線性分析方法來評估這類風險。一種嘗試是應用極值理論。這類方法關注極端事件,而忽略了樣本中大比例數據所包含的信息。在樣本數據較少的情況下,矛盾尤顯突出。另一種流行嘗試是應用分位數回歸分析。這一方法的思路是,分不同風險級別來識別機構違約風險的決定因素,這些決定因素包括共同風險因素和其他金融機構的違約風險。
危機依賴矩陣
在協同風險模型中,機構協同風險都是配對考察,而后將一家機構對所有其他機構的協同風險平均值視為該機構與系統的聯系。此外,考察一群機構彼此聯系的更為全面的方法是危機依賴矩陣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首先估計所有機構資產回報的多元聯合分布,這些多元聯合分布能抓住所有機構彼此間的線性和非線性依賴關聯以及這些關聯隨經濟周期的變化,并能相應轉化為所有機構的危機聯和分布;在獲得一系列機構的危機聯合分布后,就有可能將這一分布細分為一系列有關危機的配對條件分布。通過這一方法,就有可能獲得某一金融機構在其他金融機構陷入困境時遭遇困難的可能。這類條件概率收集匯合就成為危機依賴矩陣。
危機依賴矩陣在計量操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在將所有機構資產回報的多元聯合分布轉化為所有機構的危機聯合分布過程中,需要依賴一些結構模型和相應基礎數據,而這些與結構模型相聯系的數據選擇最終對結果影響甚大。
違約強度模型
從金融穩定的視角看,評估包括更廣泛經濟意義上的非直接金融聯系也很關鍵。從某種意義上講,單家金融機構對金融系統中其他金融機構的影響不僅具有“直接敲打”的影響,還涉及通過對實體經濟影響形成的更廣泛意義上的交織影響。違約強度模型試圖用一種簡化形式的銀行違約時序統計模型來抓住金融機構間的直接和非直接系統性聯系以及違約事件依級別而聯系的特點。這個模型的主要特點是:違約率在危機事件中上升,這反映了事態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性因溢出效應而增加;違約率上升的程度是違約事件發生前的違約率的函數,這一描述闡明了違約率在實踐中的表現。
小結與啟示
縱觀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的發展脈絡,可以發現兩點值得關注的現象。首先,金融系統的復雜性和不斷演進的特性,使得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難以找到能較好并完整描述實際情況的理論模型和相應計量方法。這一理論背景決定了單獨依靠某一方法就解決系統性金融風測度的想法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其次,目前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的研究方向集中于金融部門的彼此聯系,這些方法大多是從某一視角觀測金融危機的某一階段特征;將多角度多階段展開的測度研究結論匯總并綜合,可能才是觀測系統性金融風險測度的可行道路。
【關鍵詞】金融危機 公允價值 爭議
一、全球金融危機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從國際市場看,金融危機還在發展,還未見底。美國金融危機主要表現為金融工具市場價格的無序暴跌、金融產品估值體系的崩潰及由此引發的相關金融機構財務危機。危機可以分為4個不同的階段(編者注:也有分為5個階段的):
(一)美國“次貸”危機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美國房地產市場價格上漲,推動了次級抵押貸款的快速增長及“次貸”相關證券市場的過度繁榮。2006年10月后,隨著美國房價下跌,“次貸”違約率快速上升,引發了“次貸”相關證券市價的暴跌。這一階段的標志性事件是2007 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專業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和20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被迫出售給摩根大通。
(二)美國信用類產品市場危機
“次貸”危機使投資者遭受損失、消費者信心下降及經濟景氣回落,導致了信用類產品違約率上升,信用評級下調,價格跳水。在急劇惡化的市場和經濟環境下,信用類產品違約率超預期上升,導致信用風險保障產品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發售機構不斷曝出巨虧,高風險信用類產品迅速失去流動性。為避免CDS這一美國信用類產品的基石瓦解并引發更大的連鎖反應,美國政府接管了“兩房”(房利美、房地美)及美國國際集團AIG)。
(三)全球性金融危機
美國信用類產品市場危機波及到全球市場所有信用類產品投資的金融機構,導致花旗集團等大型金融機構的評級下降,并引發全球貨幣市場危機和全球性的股災。2008年9月后金融危機迅速從美國向全球擴散,并出現了冰島、韓國的貨幣與銀行危機,一系列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出現了信用危機。這場危機事實上已擴散成為全球性金融危機,成為“自1929年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
(四)實體經濟衰退
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導致消費下降,投資放緩、出口下跌、失業率上升、投資和消費信心嚴重不足,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先后步入衰退,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受到抑制。各國政府在危機中不斷出臺各種救市措施,展開了自“大蕭條”以來規模最大的救市行動。
二、對公允價值爭議的焦點
全球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有什么關聯呢?為什么有爭議呢?
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化,證券資產大幅貶值,許多金融機構對公允價值會計準則提出了批評意見,認為公允價值會計方法要求機構以市場價格對自身投資組合中的證券進行估值,從而將資產價格迅速下降的市場變化反映在財務報表中,使得金融機構的損失在危機時期被放大。目前對公允價值的爭議主要有以下兩種完全不同的看法,爭議十分激烈。
(一)公允價值不僅無助于金融危機的控制,反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公允價值要求使用活躍市場的報價來計量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計量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取決于活躍市場是否存在,市場形成的價格是否公允,是否能夠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在正常的市場條件下,這是不言而喻的,可是當市場處于泡沫或危機時,一切都打上了問號。
在金融市場處于泡沫時期,資產價格往往脫離賬面歷史成本而大幅上漲,公允價值一方面使金融機構獲得了巨額賬面利潤,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此為基礎繼續進行借貸和投資,從而進一步推高杠桿比率和催生泡沫。一旦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市場趨勢逆轉,金融機構就必須將市場的變化反映到財務報告中,必須按照新的市場價格確定資產的價值。如果市場形勢急劇惡化,金融資產遭遇流動性危機,資產的市場價格可能遠低于實際價值,金融機構的損失繼續擴大,市場恐慌進一步加劇。在泡沫時助漲,在危機時助跌的順周期性正是公允價值最為人詬病之處。
本次危機初始,房價下跌,住房貸款違約率上升,次級房貸相關金融產品價格下降,引發了首輪計提減值。由于保險公司在投資次級抵押貸款及其衍生證券、通過擔保債務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為它們提供違約擔保等方面遭受損失,評級公司調低了保險公司的評級,由保險公司擔保的各種債券被相應調低信用級別,一些投資機構被迫出售那些信用級別降低到投資級以下的證券,次級房貸相關金融產品價格暴跌,從而引發新一輪的價格下跌和計提減值?;ㄆ?、匯豐、瑞銀等大型銀行因此遭受巨額虧損,資本充足率下降。為滿足巴塞爾協議最低資本充足率的要求,這些銀行不得不大量拋售持有的風險資產,從而導致金融市場的恐慌性拋售,于是銀行手中持有的金融資產進一步貶值,資本充足率繼續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各金融機構相繼陷入困境及雷曼兄弟的破產增加了金融機構對交易對手風險的擔憂,銀行體系資金流動性枯竭,金融產品交易全面停滯,甚至已經沒有市場可言。公允價值計量間接使危機陷入螺旋式失控狀態,形成全球金融海嘯。
(二)公允價值不是引發危機的原因,只是對真實情況的及時反映
公允價值本身并沒有問題,金融危機并不是由于資產估值方面的問題導致的,公允價值只是及時對這一市場變化做出了反映,在金融市場動蕩的時刻為投資者提供了資產質量狀況的真實信息。如果通過放松會計計量規則而粉飾會計信息,只能降低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延緩問題的暴露,拖延問題的解決,將會剝奪投資者在最需要關鍵財務信息的時候獲取這些信息的權利。
一貫性是會計準則的基本要求,如果在市場有利時執行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市場不利時停止執行,等于變相鼓勵企業利用會計準則操縱會計信息,這種把會計準則當作調控工具的行為將極大損害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降低會計準則的權威性。
公允價值提高了財務報告信息的質量與透明度,充分反映了企業的價值和未來發展前景,一旦取消將不可恢復,目前尚未找到另一種可行的替代方法。
三、對公允價值是“修訂”,還是停止執行
2008年9月16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之后,美國政府提出了規模達7 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對會計準則的爭論迅速升級。一些國會議員將修改公允價值會計準則提升到減少納稅人損失的高度,認為這可以使納稅人節約數十億美元的救助成本,還有一些議員要求停止執行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否則將否決救市方案。
2008年9月30日,美國證監會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公布了有關公允價值的澄清說明,說明包含以下內容:在極端市況下公允價值的決定需要相當的主觀判斷;強迫賣盤和賤賣并非是有序的交易行為,故其成交價不能反映公允價值;特定情況下預期現金流可以作為估值的根據。
2008年10月3日,眾議院通過了救助法案最終稿,其中第132條授權美國證監會在其認定是符合公眾利益并且能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情況下,有權停止執行財務會計準則第157號(FAS157)以公允價值入賬的會計方式,第133條要求證監會調查FAS157中提出的公允價值對美國金融機構的影響以及修改該準則的可行性,并要求證監會在法案生效90日內向國會提交研究報告。
在眾議院表決救助法案的同一天,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就《在不活躍市場下確定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公開征集意見,并于10月10日正式該準則修訂稿(FAS157-3)。該文件仍然堅持公允價值定義,認為即使市場活動較少,也不應改變公允價值計量的目標,但公允價值應當反映正常交易。當相關市場可觀察數據無法獲得時,可以使用管理層關于未來現金流和折現率風險調整的假設。
2008年10月7日,美國證監會發表聲明指出,將根據救市法案的要求,聯同聯儲局和財政部進行為期不超過3個月的研究,研究內容將包括6個方面:一是FAS157對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的影響;二是該會計準則在2008年銀行倒閉潮中的影響;三是該會計準則對投資者獲得的財務信息質量的影響;四是FASB在制訂會計準則時所適用的程序;五是對該會計準則進行修訂的建議及其可行性;六是替代FAS157的新會計準則。
2008年10月13日,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宣布對國際會計準則做出緊急修改,允許在罕見情況下對非衍生金融資產重分類。
2008年10月15日,歐盟決定修改現行會計準則中有關資產價值計算的規定,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不必按市場價值確定資產價值,避免其資產在金融市場動蕩中被低估。
2008年12月30日,美國證監會向國會提交了關于公允價值會計的報告。報告反對廢止公允價值會計準則,認為其他可能替代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都各自存在不足,而退回到歷史成本計量將會給投資者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報告同時建議應采取促進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和理解、重新設計金融資產減值會計模型、為在非活躍市場中確定公允價值制定新的指南等多項措施進一步完善現行會計準則。
主要參考文獻:
[1]王誠軍.公允價值會計準則是‘幫兇’.中國證券報,2008年10月31日.
[2]戴道華.“以市值計價會計準則”將何去何從.第一財經日報,2008年10月20日.
[3]胡鄭利.公允價值在新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中的運用及比較.當代經濟,200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