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經濟學和統計學的區別
時間:2023-09-06 16:52:1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學和統計學的區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人們的印象里,統計學就是對數據進行簡單的運算,然后通過圖表、表格把它們表示出來,這是長久以來人們對統計學的一些片面認識。統計學的定義有很多種,每種定義對統計學闡述的側重點不同。其中維基百科是這樣定義統計學的:“統計學是研究如何測定、收集、整理、歸納和分析反映客觀現象總體數量的數據,以便給出正確認識的方法論科學,被廣泛的應用在各門學科之上,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到人文科學,甚至被用來工商業及政府的情報決策之上”。簡單來說,統計學就是數據的科學,是一門收集、整理、分析、解釋數據并從數據中得出結論的科學。
二、統計學的研究對象及其特點
統計學研究必須要求明確統計學研究的客體是什么,即統計學的研究對象。統計學中某種性質相同的個體所組成的集合叫總體。統計學就是研究客觀總體的數量特征、數量關系和變動規律,或者說統計學是研究統計過程的規律和方法以及客觀現象統計規律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既涉及到自然科學領域,又涉及到社會科學領域。統計學研究對象的特點有以下幾點:
(1)依賴性。依賴性即統計學研究對象的寄生性,依賴性是統計學獨有的特點,統計學研究的數據是來自各領域的,是依靠解決其他領域的問題而存在和發展的。統計學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媒介科學,它研究的對象是其他學科的邏輯和方法論。
(2)數量性。數量性即統計學研究對象是通過數量特征和數量關系表示的。數量性是統計學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因為數字是統計的語言,統計是通過數量方面來認識事物的,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歸納統計規律性,就可以達到統計分析研究的目的。
(3)總體性。總體性即統計學以研究對象總體的數量為研究對象。每一個個體都有自身的隨機性,而這些研究對象的總體又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共同趨勢,所以統計學研究是通過對大量的個體特征進行研究,從而過渡到對總體普遍存在的事實進行觀察和綜合分析,進而得出研究對象總體的數量特征和統計規律。只有掌握研究對象的總水平、總規模、總體特征和共同趨勢才能體現統計學規律的作用。
(4)變異性。變異性即構成統計學研究對象總體中的各個個體,除了在某一方面必須是同質的以外,在其他方面又要表現出一定的差異和變異。如果各個個體之間沒有區別和差異,統計研究就是沒有意義的。統計學的這種變異既可以表現為數量上的,也可以表現為非數量上的,但是因為統計學具有數量性,所以表現為數量上的變異才是統計學所要研究的對象。
(5)具體性。具體性即統計學研究對象是具體的數量方面。統計學所研究的數量是具體、現實的,而不是抽象的,并且統計學研究的數量是有現實意義的。比如,要研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必須確定具體年份的具體范圍內的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數量、收入構成、收入變化以及計算方法,才能對研究對象進行統計分析。
(6)廣泛性。廣泛性即統計學研究數量方面的范圍的很廣泛。其廣泛性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等各類社會現象的數量方面。統計學研究對象的廣泛性是統計學成為媒介學科的必要特征。
三、統計學的研究方法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統計學也不例外,統計學在長期實踐中總結、歸納出了一系列專門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大量觀察法、統計分組法、綜合指標法、統計描述法等。
(1)實驗法。統計學的實驗法包括假設檢驗和實驗設計。假設檢驗就是在對在總體參數提出假設的基礎上,利用樣本信息來判斷假設是否成立的統計方法。實驗設計就是設計合理的實驗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數據符合統計分析方法的要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觀的結論,其中最常用的實驗設計是正交設計法。
(2)大量觀察法。大量觀察法就是對全部或者足夠數量的研究現象進行觀察和研究,推理歸納出客觀現象的本質特征和發展變化規律。通過對大量的研究對象進行觀察和研究,才能排除偶然因素造成的影響,揭示研究對象的統計規律和本質特征。
(3)統計分組法。由于所研究現象具有差異性、復雜性及多樣性,需要我們對研究現象進行分組研究,進而來區別研究現象的類型,研究不同組別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統計分組法包括傳統分組法、聚類分析法和判別分析法等。
(4)綜合指標法。綜合指標法是利用總量指標、平均指標、相對指標、標志變異指標等對研究現象的數量關系和數量特征進行分析,來反映統計學研究現象的數量方面特征。綜合指標法在統計學的經濟應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統計描述和統計推斷。統計描述指對調查或實驗得到的統計數據進行整理、分類、計算出各種能反映總體數量特征的綜合指標,并加以分析研究,從而得出有價值的信息,用表格和圖形表示出來。統計推斷指以一定的置信水平,根據樣本數據資料來判斷總體數量特征的歸納推理方法。統計描述和統計推斷在統計學研究中應用非常廣泛。
四、統計學的發展趨勢
(1)統計學實際應用的范圍擴大。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統計學開始被各行各業運用起來。統計學逐漸應用到企業管理、保險金融、政府決策、國家經濟安全等方面。統計學在企業管理方面可以提高企業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在保險金融方面可以監控分析金融風險和保險問題來保證金融保險市場的正常運行。在政府決策方面可以幫助政府宏觀調控,從而減少決策失誤。在國家經濟安全方面可以監控經濟安全問題,預防經濟危機。
(2)統計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統計學的性質決定了統計學是一門媒介學科,統計學的發展是建立在各類學科的基礎上的,其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因此,統計學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更能發揮它的作用,例如,統計學與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進行融合等,在融合中能不斷完善統計學體系,創新統計學研究方法。
1、課程教學定位不明,缺乏專業針對性。以我校為例,《計量經濟學》是工商管理、國際貿易、信息管理、會計、物流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的必修課程。然而不同專業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要求不同,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國際貿易等專業要求定量分析較多,應以理論方法為主,而工商管理、會計、市場營銷等專業則應以實際應用為主。并且,每個專業都有其專業特點和要求,必然導致計量經濟學在各專業的應用和應用程度有較大的區別。然而,現有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設置、教材建設、教學大綱的規范都過于泛化,難以適應專業需求。特別是教學案例的分析,此專業學生聽彼專業的案例,往往會聽得云里霧里的,結果不能激發學習的興趣,所以學校在安排課程時應盡量一個專業一個班,而不是多個專業一起,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設置教學案例。
2、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單一化。目前,計量經濟學教學方法或教學手段大體經歷了由黑板教學到黑板與多媒體結合,再到多媒體教學的過程。黑板教學多側重于計量經濟學基礎方法的數學推導和邏輯推理,而多媒體教學則更多以PPT的板書方式、計量軟件輔助教學來展開計量經濟的學習?,F在比較受推崇的教學方式是黑板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只有在必要時才會用黑板表達相關方法的基本數學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計量經濟學課時至少要48課時,有的甚至要96課時。那么,對于如此復雜的課程來說,要想在短短的48課時內講完一元或多元線性回歸、非線性回歸、虛擬變量、異方差、自相關、多重共線性、聯立方程和時間序列等內容,來配合事先擬定好的教學進度計劃,就算是從事多年計量經濟教學的教師也要花費大量時間來掌握教學內容、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重點和難點,何況那些專業基礎知識不是很扎實、剛剛接觸計量經濟學的學生,他們只能被動地去接收老師所要傳達的所有信息,難吸收、理解這些信息的內容和作用,更無從談其應用。
3、輕能力培養與實際應用。學習計量經濟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學會應用。然而,現在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多數學生不會應用倒還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記計量經濟學內容。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1)缺乏研究創造性培養,這一點主要體現著案例教學上?,F有計量經濟學所提供的案例都是與章節內容緊密相連的,但多數案例仍然過于簡單化和抽象化,沒有給予學生充分挖掘的計劃,而使案例教學流于形式。我們知道,計量經濟學講究的是由問題入手,然后選擇變量—設計模型—收集、處理數據—建立模型—模型檢驗的過程。以GDP數據處理為例,學生首先應該判定GDP是按可比價格計算,還是按現行價格計算的;然后要檢驗這個數據是不是存在異方差性、自相關性等問題;最后,通過相關方法的解決處理,才能用這個數據去分析問題。而事實是,我們把所有可能面臨的問題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學生在做案例時就像填空一樣,機械地完成教學內容的每一步,仍過多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這樣既達不到計量經濟學習的目的,也不能鍛煉學生研究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2)計量經濟學的理論課與實踐課銜接性不強。應用計量經濟學除了要學會計量方法,還要學會相關計量軟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與分析。然而,現在問題是計量經濟的理論課與實踐課銜接性不強:一方面是由于教學計劃導致的,48課時除了要上理論課,還包括實踐課,這就很難兩者兼顧;另一方面就是學校的教學條件跟不上,如實驗室太小,計算機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機等情況,這樣分批次就會影響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再者,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互動環節較少,學生演示機會不多,也會降低其學習計量經濟的興趣,課后不愿動手去練習操作。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的若干改進建議
1、合理安排課程設置?!队嬃拷洕鷮W》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要求學生具有宏微觀經濟學、高等數學、矩陣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濟統計學等先修課程的良好基礎。許多老師都會有“難教”的感覺,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夠扎實,但作者認為也與專業培養方案的設置有關。比如大
一、大二期間學習高等數學、宏微觀經濟學、矩陣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和統計學的學習,大三第一學期就應該緊接學習計量經濟學,而不是將計量經濟學安排在大四,這樣學生就會很快投入到計量經濟學的學習中,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找尋或重拾學過但已忘記的內容。再者,我在教學中就碰到過將統計學與計量經濟學安排在同學期同時開課,甚至統計學比計量經濟學晚開課,這樣就給計量經濟學老師授課時帶來很大的困難,在講授過程中還得兼顧統計學基礎知識的講解,不但占用計量經濟學的授課時間,也會打亂教學大綱安排,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史學研究必須以歷史資料為基礎,同時又要使用正確的研究方法,因此"方法論應當占有與歷史資料同等重要的地位"(注:吳承明:《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研究》。)。由于經濟史的特殊性,歷史學和經濟學的方法是經濟史研究的兩大基本方法。
(一)歷史學方法
熊彼特明白地說經濟史"只是通史的一部分,只是為了說明而把它從其余的部分分離出來"(注: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第65頁。)。由于經濟史是史學的一部分,因此史學方法當然也是經濟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具體而言,是由于以下原因:
首先,傳統的史學長于現象描述,因此也被視為"藝術"而非"科學"。而將過去的經濟實踐清楚地描繪出來并展示給世人,乃是經濟史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在此方面,沒有其他方法可取代傳統的史學方法。
其次,經濟制度、經濟事件等是經濟史研究的重要內容。在這些研究中,定性分析是主要的方法,而這恰恰又正是史學方法之所長。對經濟制度、經濟事件等的研究是了解過去經濟實踐的基礎,因此離開了史學方法就談不上經濟史研究。
再次,歷史學的基本方法--史料學和考據學的方法,對經濟史研究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曾批評中國的傳統史學說:"中國人作史,最不講究史料。神話、官書都可以作史料,全不問這些材料是否可靠。卻不知道史料若不可靠,所作的歷史便無信史的價值。"(注::《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臺灣里仁書局1982年版,第19頁。)傅斯年更加強調史料學的重要性,甚至認為"史學便是史料學",原因是"史學的對象是史料,……史學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藝術的建設,不是做疏通的事業,不是去扶持或推倒這個運動或那個主義"(注: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收于《傅斯年全集》第2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版,第5、6頁)。吳承明則指出:史料是史學的根本,絕對尊重史料,言必有證,論從史出,這是我國史學的優良傳統。治史者必須從治史料開始,不治史料而徑談歷史者,非史學家。由于史料并非史實,必須經過考據、整理,庶幾接近史實,方能使用,因此史料學和考據學的方法可以說是歷史學的基本方法。從乾嘉學派到蘭克學派,中外史家都力圖通過考證分析,弄清歷史記載的真偽和可靠程度(注:吳承明:《論歷史主義》,《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2期。)。經濟史研究只能以歷史資料為依據,因此史料學和考據學的方法也是經濟史研究的基本方法。無論何人研究經濟史,都必須掌握歷史學的基本方法(注:例如趙岡估計南宋中國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高達1/5,而該估計的基礎主要是霍林斯沃斯(T.H.Hollingsworth)根據《馬可波羅游記》中所說的杭州胡椒消費量對南宋杭州城市人口作出的一個推測(即杭州城市人口多達500萬甚至600-700萬)。麥迪森借助于史學家謝和耐(Jacques Gernet)和巴拉茲(Etienne Balaz)對南宋杭州人口數量所作的考證,指出霍氏之說嚴重不符史實,因而趙氏據此所得出的結論也"證據極其不足"(Angus Maddison,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p.25)。)。
運用以上方法進行研究,并不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理論。這種不重理論的做法,是傳統史學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一。這種不重理論的做法,也具有其特殊的價值,因為是否需要理論,乃是由研究的對象與目的所決定的。??怂怪赋觯涸谑穼W研究中,是否使用理論,在于我們到底是對一般現象還是對具體經過感興趣。"如果我們感興趣的是一般現象,那么就與理論(經濟學理論或其他社會理論)有關。否則,通常就與理論無關";而"歷史學家的本行,不是以理論術語來進行思考,或者至多承認他可以利用某些不連貫的理論作為前途來解釋某些特定的歷史過程"(注:John Hicks,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p.2.)。因此對于任何一個經濟史學家來說,傳統的史學方法都是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
但不容否認的是,傳統史學方法也有其先天不足。巴勒克拉夫總結20世紀上半葉國際史學的發展時,把當時占主導地位的歷史主義學派的不足作了歸納(注: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5頁。)。吳承明對此作了進一步討論,總結為以下五個方面:(1)史學是敘述式的,缺乏分析;又常是事件和史例的羅列,或用單線因果關系將它們聯系起來,而缺乏整體性、結構性的研究;(2)強調歷史事件、人物和國家的特殊性和個性,而不去研究一般模式和存在于過去的普遍規律;(3)在考察史料時采用歸納法和實證論,這種經驗主義的方法不能在邏輯上肯定認識的真實性;在解釋史料和做判斷時,由于缺乏公理原則和強調個性,就主要憑史學家的主觀推理和直覺:(4)或是根據倫理、道德取向來評議是非、臧否人物,或是認為一切是受時間、地點和歷史環境決定,無絕對的善惡;(5)脫離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來研究歷史,認為歷史學的惟一目的是真實地再現和理解過去(注:吳承明:《論歷史主義》,《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2期。)。
由于傳統史學方法存在上述問題,只依靠它們是難以深入研究經濟史的。如吳承明所指出的那樣,即使做到所用史料都正確無誤,仍然不能保證就可得出正確的結論。傳統史學所使用的基本方法是歸納法,而歸納法本身有缺陷,其中最突出的是:除非規定范圍,所得結論都是單稱命題,難以概括全體;雖然可以用概率論方法作些補救,但難用于歷史。因此不求助于其他學科的方法,是無法深入研究經濟史的。
(二)經濟學方法
從對《檢討》的反應來看,在一些學者心目中,經濟學的方法主要就是統計學的方法。這種想法不足為奇。??怂拐f:"凡是一種歷史理論可能適用的歷史現象,從我們對其興趣而言,都可認為其具有統計學特征。經濟史上的大多數現象(無論我們如何廣泛地看),都確實具有這些特征。我們要問的經濟史的問題,大都涉及那些可以具有此特征的類別。"但是希氏接著指出:"從本質上來說,這并非經濟史與其他歷史之間的差別",因為"在史學的任何分支中,我們都會發現自己在尋求統計學上的一致性。區別在于我們是對一般現象還是對具體經過感興趣"(注:John Hicks,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p.4.)。因此把經濟學方法等同于統計學方法的看法是很不全面的。對于那些可以獲得大量數據的研究對象(注:例如王業鍵所收集的清代的米價數據、李中清所收集的清代人口數據,都數以十萬計。),只有依靠統計學方法,才能進行研究。但是對于那些數據不豐的研究對象,統計學方法就難以奏效了,因此有的學者認為經濟學方法對于古代經濟史研究并無多大用處。但是我們要強調:經濟學方法決不僅只是統計學方法,而經濟史研究中可以利用的經濟學方法也有多種。在許多情況下,其他一些方法可能比統計學方法更為重要。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問題建議
一、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教學定位不明,缺乏專業針對性。以我校為例,《計量經濟學》是工商管理、國際貿易、信息管理、會計、物流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的必修課程。然而不同專業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要求不同,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國際貿易等專業要求定量分析較多,應以理論方法為主,而工商管理、會計、市場營銷等專業則應以實際應用為主。并且,每個專業都有其專業特點和要求,必然導致計量經濟學在各專業的應用和應用程度有較大的區別。然而,現有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設置、教材建設、教學大綱的規范都過于泛化,難以適應專業需求。特別是教學案例的分析,此專業學生聽彼專業的案例,往往會聽得云里霧里的,結果不能激發學習的興趣,所以學校在安排課程時應盡量一個專業一個班,而不是多個專業一起,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設置教學案例。
2、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單一化。目前,計量經濟學教學方法或教學手段大體經歷了由黑板教學到黑板與多媒體結合,再到多媒體教學的過程。黑板教學多側重于計量經濟學基礎方法的數學推導和邏輯推理,而多媒體教學則更多以PPT的板書方式、計量軟件輔助教學來展開計量經濟的學習。現在比較受推崇的教學方式是黑板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只有在必要時才會用黑板表達相關方法的基本數學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計量經濟學課時至少要48課時,有的甚至要96課時。那么,對于如此復雜的課程來說,要想在短短的48課時內講完一元或多元線性回歸、非線性回歸、虛擬變量、異方差、自相關、多重共線性、聯立方程和時間序列等內容,來配合事先擬定好的教學進度計劃,就算是從事多年計量經濟教學的教師也要花費大量時間來掌握教學內容、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重點和難點,何況那些專業基礎知識不是很扎實、剛剛接觸計量經濟學的學生,他們只能被動地去接收老師所要傳達的所有信息,難吸收、理解這些信息的內容和作用,更無從談其應用。
3、輕能力培養與實際應用。學習計量經濟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學會應用。然而,現在普遍存在的現象:大多數學生不會應用倒還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記計量經濟學內容。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有:(1)缺乏研究創造性培養,這一點主要體現著案例教學上?,F有計量經濟學所提供的案例都是與章節內容緊密相連的,但多數案例仍然過于簡單化和抽象化,沒有給予學生充分挖掘的計劃,而使案例教學流于形式。我們知道,計量經濟學講究的是由問題入手,然后選擇變量—設計模型—收集、處理數據—建立模型—模型檢驗的過程。以GDP數據處理為例,學生首先應該判定GDP是按可比價格計算,還是按現行價格計算的;然后要檢驗這個數據是不是存在異方差性、自相關性等問題;最后,通過相關方法的解決處理,才能用這個數據去分析問題。而事實是,我們把所有可能面臨的問題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學生在做案例時就像填空一樣,機械地完成教學內容的每一步,仍過多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這樣既達不到計量經濟學習的目的,也不能鍛煉學生研究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2)計量經濟學的理論課與實踐課銜接性不強。應用計量經濟學除了要學會計量方法,還要學會相關計量軟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與分析。然而,現在問題是計量經濟的理論課與實踐課銜接性不強:一方面是由于教學計劃導致的,48課時除了要上理論課,還包括實踐課,這就很難兩者兼顧;另一方面就是學校的教學條件跟不上,如實驗室太小,計算機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機等情況,這樣分批次就會影響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再者,課堂上老師與學生互動環節較少,學生演示機會不多,也會降低其學習計量經濟的興趣,課后不愿動手去練習操作。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的若干改進建議
1、合理安排課程設置?!队嬃拷洕鷮W》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要求學生具有宏微觀經濟學、高等數學、矩陣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濟統計學等先修課程的良好基礎。許多老師都會有“難教”的感覺,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夠扎實,但作者認為也與專業培養方案的設置有關。比如大一、大二期間學習高等數學、宏微觀經濟學、矩陣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和統計學的學習,大三第一學期就應該緊接學習計量經濟學,而不是將計量經濟學安排在大四,這樣學生就會很快投入到計量經濟學的學習中,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找尋或重拾學過但已忘記的內容。再者,我在教學中就碰到過將統計學與計量經濟學安排在同學期同時開課,甚至統計學比計量經濟學晚開課,這樣就給計量經濟學老師授課時帶來很大的困難,在講授過程中還得兼顧統計學基礎知識的講解,不但占用計量經濟學的授課時間,也會打亂教學大綱安排,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2、強調專業教學。這樣做主要是比較有針對性,將計量經濟學的理論內容與專業案例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計量經濟學在本專業哪些領域應用,如何應用,怎么實踐等,從而克服計量經濟學“難學”、抽象而模糊或無從下手的局面。以國貿專業為例,就會根據專業背景選取實際利用外資額(FDI)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影響等問題來研究,既從定量角度讓學生真正了解貿易對中國的影響情況,又將所學計量經濟的內容融會貫通,并且一個案例的分析還能啟發、衍生出新的問題,就可以跟學生共同探討、研究,增強相互之間的溝通,有利于促進學生自發去學習本門課的興趣。
3、重視啟發教育。計量經濟學本質上是一種分析問題的工具,那么就需要去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才能充分展示計量經濟這門工具的有效性。為此,要重視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協作學習等現代教育理念在教學中的應用,如展開課程論文研究與寫作等形式。老師通過有針對性地講解哪些是好的選題,哪些是不好的選題,這一選題的目前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然后以問題出發,結合所學的計量經濟內容讓學生參與、判斷、分析這些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就會改被動變主動,積極去學習。此外,計量經濟學教材的選取也是很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此,對于非統計專業學生來說,教材的選取應當注意以下幾點:(1)內容簡練,深入淺出,避開復雜的數學推導過程;(2)重點介紹計量經濟方法、計算結果的統計與經濟意義分析;(3)詳細介紹計算機軟件操作步驟,幫助學生理解計算結果,學會計算操作;(4)教材結構和內容設計要具有繼承性和集成性,要能兼顧國內外同類教材的精華,介紹計量經濟的前沿知識,體現計量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按教育部經濟管理類專業核心課程的設置要求,微觀經濟學是一門必修課程,該課程可以培養經濟管理類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形成經濟學思維方式,運用經濟學的理論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我國,微觀經濟學是部分商科類專業研究生的入學考試科目。因此,對商科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微觀經濟學的教學改革的意義重大而迫切。
一、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的背景
對于知識體系繁雜、基礎理論較多,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微觀經濟學教學來說,如何使學生把握微觀經濟理論的精髓,提高分析我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現實問題的能力,并設計合理的解決方案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微觀經濟學數學邏輯性較強,在教學中老師能運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建立模型,也符合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應用數學學院統計學專業、金融數學專業學生的培養要求。
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開展5年來,同學們的數學推導能力強,但對抽象的經濟學概念的理解等不到位,教師通過設計研討、演講等豐富的教學形式,并讓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參與教學活動,促進他們理解基礎知識,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調動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針對統計學專業、金融數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是需要一定理論基礎、有較強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畢業后能很快地適應工作的要求,而微觀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1.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偏重于基礎理論,學生的實踐能力欠缺
微觀經濟學基礎理論教學課時為54學時,課程知識體系繁雜、內容多,以前的教學中基本無實踐課時安排。盡管選用了通俗易懂的教材,但由于學生對于實際經濟運行不了解,又缺乏實踐教學,學生很難將晦澀難懂的“高大上”經濟理論同經濟的實際運行規律聯系起來,這樣加大了微觀經濟學的課程難度。例如,需求和需求量在教學中區別明顯,而現實中人們認為沒有太大的區別,以至于學生出現了理解上的偏差。需求量在需求曲線上是點到點的移動,反映的是價格變動引起需求量的改變;而需求揭示的是除價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需求的變化,在需求曲線上反映的是需求曲線的整體移動。
2.課堂效果較差,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微觀經濟學作為學科基礎課程,大多數開設在大一下學期或者大二上學期,學生剛剛進入大學校沒多久,對大學學習生活沒有完全適應,特別是理科生,由于受高中題海戰術學習方法的影響,在課程的學習中,他們更重視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等很容易看到學習效果的課程,而對于理論性強的微觀經濟學這樣的課程,隨著經濟理論知識的積累,效果慢慢顯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有的學生課堂上會看手機,注意力無法集中,對教師在講臺上興致勃勃的講解沒反應。
3.課堂授課形式單一,考核方式缺乏創新性
微觀經濟學課堂上,采用的是一種單向的信息傳輸的授課方式,即更多的時間是教師在講課,學生被動的學習,相對來說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氣氛比較沉悶,缺乏趣味性的授課方式,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也差。平時成績中僅僅看作業、考勤,不能沒有反映學生在課堂外表現以及學習態度;期末成績僅體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但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核不出來。
三、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反思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
北師大珠海分校應用統計專業、金融數學專業中有不少學生商業意識較強,他們自信、思維活躍、有想法,具有創新特質,根據學校提供的軟、硬件環境,一些同學從大二就開始有創新、創業的想法。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的這一傾向,借助學校的轉型升級東風,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更好、更快地融入區域經濟社會,服務地方經濟。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網絡、報刊上選取典型案例,把交易過程盡量還原,即還原情境法,讓學生感覺經濟學理論貼近生活,從而激發學習熱情。例如,對供給彈性和需求規律的理解,可以以春節購買車票為例;消費者剩余及價格歧視的理論知識,以明星演出設定不同價位門票為例來幫助學生分析。這些案例可以增加學生的經濟情境的體驗,提高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
2.采用互動體驗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都已經形成了對“滿灌式”傳統授課方式的依賴,大部分學生自學的習慣沒有養成,盡管不喜歡“滿灌式”,但還是傾向于教師講授,互動體驗教學的前提條件是學生思想方式的轉變,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營造生動的教學情境,探究出新型的教學模式,比如采取辯論、課堂提問等,引導學生發揮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引導他們自主完成學習任務,逐步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
3.考核方式多樣,倒逼教學手段多樣。
一般地,大學考試成績會由平時成績、期中小測、期末考試三種形式組成,有的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學生的課堂表現、回答問題的積極程度納入平時考核中。而完善、科學的考核評價對課堂教學活動有正面指導作用,也避免了單一考試的許多不足,這就倒逼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比如,我們平時成績的構成很豐富,除作業、提問、考勤外,會根據教學目標設定問題讓學生查找資料,寫讀書筆記;教學中增加小組討論的環節,具體的課堂教學流程的安排包括:布置教學任務,提供案例資料;提出討論問題;教師為學生創造小組討論的良好環境;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課堂展示小組討論的結果,形成討論報告;案例討論結束后,教師及時分析和總結,總結討論的成功或不足的地方;對討論進行評分,評分包括老師的評分、小組之間的互評、小組長對組員的打分、演講的同學針對演講內容進行提問四部分評分,采用加權平均得到一部分平時成績。這些舉措幫助更多的學生理解知識點,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提高考核的合理性及真實性。
論文摘要:本文結合高校實行學分制的背景,通過對本校兩個本科班學生的問卷調查,收集了這兩個班學生的基本信息并從有效開展教學工作角度對上述信息進行了統計和分析。指出了這些信息中透露的對教學工作有利和不利的主要因素、學生對教師教學工作的主要期望、意見和建議以及教師應該采取的態度與方法,并說明了開展這種問卷調查的客觀必要性。
孫子兵法曰: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戰爭如此,教學工作也如此。只有對教學對象的情況有及時、全面、深人的了解,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卓有成效的教學活動。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學分制的不斷推廣,高校管理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對教師的教學工作也提出了不少新要求。從湖南商學院近幾年招生情況看,生源已從本省向外省區擴展。例如,在我校2006級學生中,外省學生比重即已超過了本省學生。由于各地區教育水平、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達程度差別較大,使得學生素質也有較明顯差異。同時,由于我校從2006級新生開始,全面推行學分制教學改革,許多課程的學生班級都以臨時組合的臨班形式出現,與過去的固定班級上課情形已大有不同。這種背景下,教學對象的流動性、差異性、陌生性、臨時組合性十分明顯,即使是各二級學院教務部門、學生工作部門往往在開學初期一段時間內也無法及時全面地掌握學生情況,任課教師就更加如此,而這對教學是很不利的。133229.CoM針對上述情況,筆者從2007-2008-1學期開始,在本校旅游市場營銷、旅游經濟學等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了發放教學對象問卷調查表的方式,力圖及時了解學生基本情況,為備課和課堂教學提供必要的決策信息。
以2007-2008-1學期為例,該學期筆者執教旅游經濟學的教學對象分別是本院臨班0512,0513兩個班,均為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學生。0512班學生為38人,0513班為42人,合計80人。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70份,回收率為87.5%。其中有效問卷67份,分別占發放問卷數、回收問卷數的83.8%,95.7%。
一、主要反饋信息統計
本次調查問卷共設計了9大問題,其中有7個封閉式問句,2個開放式問句。從67份有效問卷反饋的主要信息統計如下:
二、對統計結果的簡要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收集教學對象的基本情況,為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相關決策信息。從這個角度來看,上述調查收集的信息盡管涉及面比較廣泛,對教學工作的幫助作用也有區別,但應該說都是有價值的。同時,這些信息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和日常的學生管理也具有積極作用。
(一)“學生個人特征信息”分析
1.從班級分布看,兩個班的有效問卷數都占了全班總人數的80%以上,說明此次調查是一次全面調查,基本上反映了本課程教學對象的整體情況,具有全面性、有效性,其調查反饋信息,對于搞好教學工作具有直接而重要的積極作用。
2.從性別分布看,兩個班合計的男女生之比為343%:65.7%,女生人數幾乎高出男生一倍,高達近2/3。一方面反映了旅游管理專業招生中長期存在的女生大大高于男生的現象;另一方面,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一般而言,女生比男生紀律性更強、學習更認真、更細心,性格安靜,比較保守,但在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及交流討論的踴躍性方面,遜色于男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更注重活躍氣氛,在現場教學和討論過程中,必須更重視調動女生的積極性。
3.從高考科類分布看,兩個班67名有效卷學生中,文科考生與理科考生之比為55.2%:44.8%,分別為37人和30人,文科考生多于理科考生,但相差并不大,基本是均勻分布。這種格局對于教學工作總體上利大于弊。有利方面主要是:文理科考生各有自己的優勢與特長,也各有其弱點,雙方能夠互相影響、互相幫助、共同進步。不利方面則主要表現在,文理科考生在思維方式、知識結構、行為特征上有較明顯的差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兼顧二者的特點,這就增加了備課和課堂教學組織上的難度和復雜程度。
4.從地區分布看,67名有效卷學生來自14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湖南本省學生與外省學生之比為44.8%:55.2%,本省學生不到一半,大部分是外省學生。在37名外省學生中,來自東部、中部、西部的分別為13人、8人和16人,分別占外省學生總數的35.1%,21.6%和43.3%。這些信息對教學工作的影響既廣泛又深遠。首先,學生來自東、中、西部十四個省區,分布面廣泛,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這一特點(例如:舉例時應結合這些省區的情況,分組討論、實地考察時,要把不同地區的同學混合編組,以利他們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等等)。其次,一般而言,東、中、西部的教育水平是有差別的,整體上是東部高于中部,中部又高于西部,因而學生整體素質也會存在同樣狀況,教師在教學中要考慮到這一差別,并細心觀察總結這種差別的表現及其程度。既要照顧基礎知識和綜合素質相對差一些的西部學生,又不能讓中、東部學生“吃不飽”。此外,教師還可以在交流互動中從不同地區的學生那里得到許多有益的資訊和幫助,更好地實現教學相長。
5.從民族分布看,所統計的67名學生來自5個不同民族,其中,漢族學生,62人,占92.5%;其他還有壯族、土家族、蒙古族和滿族,但人數較少,比重很低。這方面的信息雖對教學工作的直接影響不大,但教師對少數民族學生還是應該給予適當的關注,認真研究他們與漢族學生的差別有哪些,如何針對他們的特點有的放矢地搞好教學。
(二)“學生追求的學習目標”分析
在“您對這門課程設定的學習目標”一問中,有33名學生選擇“爭取拿高分”,占統計學生數的49.3%,加上選擇“認真學習為考研作準備”和“必須拿高分爭取獎學金”的學生,合計有67.3%的學生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對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是很有意義的積極因素,教師應該從中增強搞好教學的信心,這也是教師采取正面引導為主的教學策略的客觀基礎,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
選擇“不作硬性規定”的學生有巧人,占統計學生人數的22.4%,比重僅次于選擇“爭取拿高分”的學生。這一信息說明,不想給自己太大壓力,處于中間狀態的學生人數不少,這部分人有較大彈性,要么可能往低要求看齊,成為消極因素,要么可能向高標準努力,成為積極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盡可能把這部分學生往積極向上的方向拉,千萬不能聽之任之甚至有意無意地把他們推向消極的方向。
選擇“認真學習為考研作準備”的學生7人,占統計學生總數的10.5%,這就意味著1/10的學生已經有了考研的打算,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滿足他們的學習愿望,爭取使他們學得更扎實、更深人、更全面。因此,必然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學生已經學過的經濟與管理類主要課程”分析
從問卷反饋的信息看,學生已經學過的經濟與管理類主要課程分別是:西方經濟學(有97%的學生學過)、旅游學概論(有82.1%的學生學過)。這些信息使教師知道旅游經濟學的先行課程實際上主要開設了哪些,從而能夠在備課和課堂教學中合理設計和講授教學內容,使之與先行課程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并盡量避免重復講授已經學過的知識,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效率。
(四)“學生對旅游經濟學課程學習的主要期望”分析
這是反映學生對未來旅游經濟學學習過程及結果應該達到的理想狀態的一種心理預期。從問卷反饋的信息看,按填寫人數多少排列,學生最期望的是“能學以致用,充實自身實力”(26.9%),以下依次為“系統掌握旅游經濟學”(14.9%),“能為專業課學習打好基礎”(13.4%)“能增加旅游實際知識”(10.5%)、“能為就業創造有利條件”(9.0%)、“能提高經濟分析能力”(7.5%)等。
上述信息至少可說明兩點:
第一,追求學以致用,重視提高實際應用能力,已成為旅管專業學生最關注的學習目標。這是一種積極、正常的心理,符合社會需要和專業培養目標。這對教師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對旅游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半p師型”(即懂理論又懂實際應用)教師成為教師自我提升的一個重要方向。
第二,許多學生把旅游經濟學的學習與專業課學習和增強就業能力密切聯系起來了,這也基本上是一種積極、合理的心理。因為旅游經濟學不僅是旅管專業課的經濟理論基礎,而且包含了或涉及到不少旅游專業知識。但也應該看到,有些學生由于對旅游經濟學缺乏了解,往往容易把這門課與專業課混淆起來而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教師應該向學生講清楚,旅游經濟學是一門抽象程度比較高的專業基礎理論課,并不是一門實用專業課,它主要反映旅游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更多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經濟思維與分析能力;它不能代替專業課。
(五)“學生對旅游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分析
綜合這些信息統計結果,至少說明以下問題:
第一,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中,反映最多的是要求教學必須理論聯系實際,課堂氣氛要活躍,教學方法要以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為主。其次是要求多開展實踐教學、多講課外知識,采用多媒體教學法和研究式教學法。這些都與前面反映的學生強調學以致用、重視應用能力培養的信息高度一致,因而也是積極合理的要求。對于教師而言,能否滿足學生的上述要求,將成為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第二,上述信息中也透露出目前學生中存在的一些消極和矛盾心理。比如,要求“考試范圍小,難度低,平時作業少”;又如,有一半以上學生主張采用課堂開卷考試形式,主張課堂閉卷形式的僅有20.9%,不到前者的一半;而愿意采用“個人寫課程論文”和“小組寫研究報告”的學生合計也只有43.3%。在筆者看來,既想平時少做作業、期末考試能輕松過關,又希望能學以致用,增強實際應用能力的心理,明顯是矛盾的。能力和素質只有靠平時艱辛努力才能培養出來,而不是期末臨時“突擊”出來的。而且,個人寫課程論文和小組寫研究報告,是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有效形式,但這一點并未成為多數學生的共識。因此,教師有必要采取有針對性的舉措減少乃至消除上述消極和矛盾心理,這方面有許多工作可做。
三、結論與啟示
從上述調查反饋信息及其統計結果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和啟示:
(一)在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招生來源全國化以及高校內部改革深人化的新形勢下,過去習慣的一些教學管理方式與方法已經過時,必須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進行教學管理創新。針對某一課程教學對象進行專題問卷調查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一種教學管理方式創新。
(二)盡管目前我院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中對于旅游經濟學課程學習存在一些消極與矛盾心理,但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本質是健康的,其主要價值取向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專業培養目標是一致的。這是教師搞好教學工作的最大有利條件。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引導和幫助學生減少乃至消除不利于學生成長和阻礙教學工作的消極與矛盾心理。
關鍵詞:培養模式,功能定位,價值管理
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已成為目前高等教育的當務之急。其核心內容就是強化研究生培養的科研導向原則。通過改進招生辦法,修訂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以及強化和完善導師負責制,加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改革和完善研究生獎助體系等措施,進一步調動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對碩士研究生而言,培養機制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調整培養類型結構,加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力度。碩士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許多方面。因此,一方面需要逐步漸進,另一方面,也離不開系統的理論指導。
數量經濟學(Quantitative Economics)是我國率先提出的一門年輕的學科,是經濟學門類中"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1978年以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克萊因教授為首的美國經濟學家七人代表團應中國社科院之邀在頤和園舉辦計量經濟學講習班。繼此,1979年3月30日中國數量經濟學會正式成立,數量經濟學也開始在我國迅速發展。數量經濟學是在經濟理論的分析基礎上,借助數學方法和計算技術研究經濟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經濟學科。它包括經濟分析中所涉及的傳統計量經濟學、優化理論、投入產出、技術經濟學等所有涉及數量分析理論和方法的綜合。國內的數量經濟學的主要內容也是西方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核心內容。國外目前已逐漸認同了國內這一專業的提法,一般理解為廣義的計量經濟學。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培養某個方向或領域的專才(高級專門人才)、而非通才,讓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或最為擅長的方向上對社會有所貢獻。由于人和人才標準的復雜性和多重性,人才類型及其培養無法一概而論,只能是基于主要特征進行的類別歸屬劃分和培養目標界定?!?】本文針對我國目前數量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現狀和改革目標,應用系統科學的一般概念和高教管理的價值原理,就財經院校高級人才培養的模式創新和實現機制,給出以下三個方面的遞次探討。
一、數量經濟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學科特點、現狀和趨勢分析
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專業性、前沿性和研究性?!?】其中,專業的劃分主要與學科有關。無論是由單一學科支撐的專業還是由若干相近學科支撐的專業,圍繞這些學科特有的科學思想、科學理論、科學方法和相應技能組織系統的教學與研究,理應成為研究生教育中相對穩定的內容。
數量經濟學在本世紀伊始便出現了空前活躍的發展局面。目前,國內的數量經濟學整體水平正處于快速提高的過程當中。重要原因是多數經濟學家對于數量經濟學作為基礎學科在促進經濟學理論和應用研究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達成了共識。與此同時,國際上數量經濟學理論和方法比較靈活、研究和教學相當規范、理論創新和應用研究結合緊密,數量經濟學理論和應用研究起到了對經濟學整體發展的基礎性和引導性作用。
數量經濟學在經濟科學體系中的地位,相當于數學在所有科學中的地位,其基本特征就是通過經濟分析的數學模型來研究經濟數量關系,從而為其他經濟學科的深化提供了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方法論。在這個意義上,數量經濟學又是經濟學的一門方法論學科。其學科的發展定位就是在理論上揭示經濟數量關系變化的規律性,在方法論上為經濟研究和經濟工作提供經濟數量分析的方法,在應用上為改進經濟計劃和經濟管理服務。數量經濟學雖有它自己的基本原理、原則及其具體運用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它是一門應用經濟學科。在應用中,完善經濟計劃、管理、預測和決策,是發展這門學科的宗旨。
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數量經濟學與數學、社會經濟統計學、系統科學、技術經濟學等學科既有密切聯系又有所區別。數學為數量經濟學提供數量分析的一般方法,而數量經濟學向數學提出如何適應經濟問題特殊需要的課題,給數學的發展以新的推動力;社會經濟統計學用統計方法來反映經濟現象的數量特征,數量經濟學則在此基礎上用模型方法對經濟現象的數量關系進行研究;除其他核算(如計劃會計、業務等)外,統計資料是數量經濟學的基本資料來源,數量經濟學的發展以社會經濟統計學的發展為條件,同時又不斷促進統計指標統計分類、統計方法,以至統計理論的改進、革新和發展;系統科學給數量經濟學提供一般方法論和具體的系統分析方法,而數量經濟學的研究又豐富了系統科學的內容,為系統科學的發展擴大了基礎。此外,數量經濟學與技術經濟學在內容上有相互交叉、重疊的部分,但兩者研究的范圍和側重面不同。后者只研究生產力方面的數量關系問題,前者還研究生產關系方面的數量關系問題;后者是從宏觀角度來研究微觀問題,前者是在微觀研究的基礎上側重于宏觀問題的研究。
根據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2008)的排名,目前國內設置數量經濟學專業及其綜合實力排名情況如下:
可以看出,設置數量經濟學專業的高校主要有國家和地方兩級的綜合類、財經類和理工類等三類高等院校。其中,吉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清華大學逐漸成為國內數量經濟學專業、尤其是研究生人才教育的領先機構。總體而言,目前我國財經類院校的碩士研究生培養還存在著嚴重的重理論、輕應用和重方法、輕能力等問題。另據調查,我國目前以金融領域為代表的高層次財經類人才培養的現狀也遠不能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求【3】。具體地,主要體現在目標定位、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師資隊伍建設等以下的幾個方面:
第一、在培養目標的設定方面:
(1)各層次人才間的差異性還不明顯,培養規格還需明確界定。
(2)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環節相對薄弱。
(3)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比重還不盡合理。
(4)對學生的創新素質、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培養重視不夠。
第二、在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方面:
(1)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均不合理,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差距較大。同時,學生對其評價也最低,給出"不太適應"和"很不適應"答案的比重最高。
(2)不同層次專業課程設置的相互銜接和遞進不明顯,簡單重復的較多。且在教學內容、深淺程度方面與本科體現不出差異,導致碩士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問題尤為突出,也為進一步接受博士生教育造成一定困難。
(3)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不能有機結合,缺乏實踐環節。
(4)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脫節。
第三、教師教學方法與手段方面:
(1)近60%學生認為專業教師在理論教學過程中的教育效果一般。
(2)普遍存在考核方式單一,缺乏科學的考核制度。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自主性,應試教育模式也很難開發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第四、師資隊伍結構方面:
(1)授課班級規模越來越大,但教師可支配的教學和科研經費不足。教學管理水平差,教學效果有所下降,部分教師因為工作量過重而無暇精心指導學生,進而影響了教育教學的質量。
(2)由于新引進的教師較多,良好的梯隊尚未有效形成。
(3)教學內容的更新給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教師創造國內外實務和理論交流的機會和加大對教師培訓的投入,是更新教師知識結構的當務之急。
與綜合類高校的教育資源和功能定位不同,財經院校多是以應用性學科為主的院校,其培養主要目標是高級應用型財經類人才。從上述關于數量經濟學學科內容和性質的介紹表明,數量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價值和關鍵難點就是其專業素養和專業水平的造詣。其中,從普遍意義上講,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數量經濟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核心要素??傊?,積極推進數量經濟學在內的財經類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改革,必須基于我國高等財經教育的實際情況。而數量經濟學的學科特點和教育資源,也決定了其人才培養的理論機制和現實途徑。
二、財經類高校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功能定位及其實現機制理論
按照高等教育學的一般規律,研究生培養也同樣是分層次和類型的。同時,研究生教育的上述基本特點中,專業性是隨著學科在特定方向上的拓寬和應用,因時因地而有所差異的。而前沿性則是相對于基礎而育,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至于研究型,因專業前沿屬試探研究性領域,僅僅靠知識的傳授和吸納顯然無法進入,必須在研究過程中進行創造才能有所作為。因而,以各種方式參加生產新知識的科研過程,是研究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對財經類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培養而言,其社會科學學科的一般屬性決定了其人才的質量是整個教育的核心,而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又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標志?!?】
綜合分析財經類院校碩士研究生現有的一般和典型的培養模式,針對財經類院校研究生培養的學術型和應用型兩類不同的人才培養定位,以下我們依據人力資源管理的價值理論,提出了兩種不同內涵的"專業素養+創新能力"的財經類院校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特別地,對于以高級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應用型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提出了在完成必要的基本理論訓練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解決實際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經驗概括為理論的能力的培養模式。
事實上,按照人力資源管理的價值理念,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和基礎規范,就是培養功能的目標定位。這是教育的社會效用實現的必要基礎。而教育的社會效用的高低,則取決于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標準。
從價值工程基本原理出發,我們在現有的功能系統簡單靜態分析理論基礎上,給出了基于系統動力學方法的階段性動態功能強度分析。綜合對碩士研究生培養定位和實現機制問題的研究,在原有研究成果基礎上【5】【6】,我們提出了如下的價值工程功能定位系統理論。其中,采用系統工程理論的圖示方法概括性表述的碩士研究生培養功能定位系統動態性和能動性理論見圖1、圖2和圖3。
總之,財經類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保證的前提,應是其培養功能定位的科學性和時效性,而其功能定位必須強調包括學生自身和用人機構在內的社會客觀需求的價值取向和時代特色?;趦r值工程基本原理和高等教育內在屬性的人才培養的功能定位理論的主要觀點,概括起來就是,人才培養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會效用實現的必要基礎;財經類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功能定位必須強調包括學生自身和用人機構在內的社會客觀需求的價值取向和時代特色。
三、結論
本文針對數量經濟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的討論,依其自身邏輯關系,可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的系統性觀點:
第一、人才培養的功能定位是教育的社會效用實現的必要基礎;數量經濟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功能定位必須強調包括學生自身和用人機構在內的社會客觀需求的價值取向和時代特色。
第二、數量經濟學的學科特點和教育資源決定了其人才培養的理論機制和現實途徑;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是實現數量經濟學碩士研究生培養功能的兩個核心要素。
上述結論,也可以作為關于財經類高校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思考的一般性借鑒和具體化參考。
參考文獻:
1、張建林,基于創新能力的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探索,《中國高教研究》,2008,№.3
2、孫朝,研究生創新能力特性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8
3、我國高層次金融人才培養現狀調查,毛洪濤,《中國大學教學》,2008年第10期
4、王朝陽、崔華華,創新視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養,《中國高教研究》,2006,№.8
5、趙耀文,價值工程理論發展的最新動向與發展趨勢-基于高校財經類研究生培養的功能定位研究,《價值工程》,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