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5 16:31: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教育的價值根基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現在的高中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其勞動素養和品格如何,不僅關系到今后的產業、產品質地,更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未來。為此,我們應基于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從“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出發,幫助其更快、更好地在“大眾創業”中尋找到新的定位、創造出新的價值。
一、增強勞動價值認知,拓展學生的勞動認識
一直以來,由于受到工業化初期勞動價值顯現為體力勞動為主體的價值創造思想的影響,我們在對勞動、勞動者的定義上存在著狹隘的勞動觀,以致將對學生的勞動教育定位為引導其參加如打掃衛生、家務勞動等,尊重勞動和勞動者就是尊重工人、農民、環衛工等體力勞動者。還有的老師把“不聽話就罰你勞動”作為教育學生手段,變“勞動光榮”為“勞動改造”,使學生無視勞動創造價值,厭惡勞動、鄙視勞動。
心中有陽光,腳下才有力量。時代背景在變化,隨著以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全球化等重大變革為特征的第三次產業革命浪潮的到來,勞動內涵在擴大,簡單的體力勞動不再是勞動的主體,社會勞動形態正在從體力勞動為主轉向腦力勞動為主;一般性的重復勞動為主轉向創造性勞動為主,勞動價值的呈現方式在改變。我們應當引導我們的學生認識到:一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值得尊重和鼓勵;一切創造,不管是集體創造還是個人創造,也都應得到尊重和贊揚。特別是在提倡“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今天,勞動與勞動者的“外延”進一步延伸,勞動者的價值更體現為一種勞動精神的歷久彌新,勞動創造價值也以更多不同形式影響和體現著社會的進程。新時代的勞動精神,不僅需要傳統意義上的愛崗敬業,也需要一種敢于突破的“創業創新精神”。要讓他們理解和懂得:個人幸福感和獲得感的滿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
二、體味勞動價值創造,激發學生的勞動自覺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高中生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都具備適應一定的體力勞動、技能性勞動和認識社會的能力。所以我們對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情感培養不能只是掛在嘴上,更要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上。我們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實踐性、綜合性、遷移性、量力性、時代性原則指導下把思想教育、知識學習、技能訓練結合起來為學生創造勞動的機會,強化學生的行為體驗,讓學生親自參與勞動過程,實實在在感受到勞動的滋味,在勞動和實際交流中理解勞動的內涵,促使其知、情、意、行和諧發展,并把學習勞動轉化為勞動態度、勞動實踐轉化為勞動習慣,并內化為穩定的心理品質和勞動技能,以培養其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勞動觀。
大眾創業是更加積極的就業,勞動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我們的勞動教育也可以色彩斑斕。如,讓學生自己動手創造整潔的學習生活環境的自我服務勞動,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衛生習慣,也可以增強其崗位責任、崗位意識和增進家庭的團結安定,進而可以讓其明白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源泉。又如,可以從學科教學中去充分利用和挖掘那些無比豐富和鮮活的素材,在教具制作、家庭照明電路安裝、生活中的化學等的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判斷、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在讓學生感受勞動樂趣的潛移默化中學習掌握現代公民的社會生存必備技能;也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走進生活,在酸甜苦辣的職業體驗中了解職業相關知識、從業素質、技能要求,初步學習今后的職業規劃,提高對職業能力體系的基礎認知,提升自我勞動素質。
三、關注勞動價值保護,開啟學生的勞動智慧
現代社會講究公平正義。我國經濟要保持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常態”,搶占“中國制造”的新高度,調動各方面人才創業、創新的原動力,將中國數量上的勞動力資源有效轉化為質的優勢,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科研含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為此,需要全社會形成尊重創造性勞動和激勵創新的氛圍,需要我們將珍惜勞動成果上升到尊重勞動價值的高度。
然而,放眼當下的生產與消費環境,我們可以發現他人的智力成果不斷地被剽竊,各式各樣的“山寨”“克隆”、抄襲屢見不鮮,一些企業、“勞動者”在利益驅動下喪失了本該有的耐心、專注和堅守,急功近利、浮躁純粹、投機取巧,嚴重侵犯和傷害了創新創業者的合法權益,如任其發展下去勢必嚴重傷害“中國智造”之根基。所以,我們要培育學生的勞動素養,就務必教育學生從遠離抄襲剽竊、拒絕假冒偽劣開始,培養其對工作的執著、對職業的敬畏,讓保護知識產權、尊重勞動價值在他們心田生根發芽,對勞動的價值追求有一個正確判斷和選擇,學會在腳踏實地、專注持久中珍惜勞動、欣賞勞動、尊重勞動。
總之,我國經濟正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讓我們在“工匠精神”價值追求引領下,帶領廣大的高中生心懷勞動之美,用勞動創造奇跡、創造裂變,用奉獻書寫青春的時代篇章。
參考文獻:
綜觀當前的教育形勢,舉國上下正在全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已成為教育者關注的焦點。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視,教育界高舉“德育領先”旗幟;智育在傳統教學中有著深厚的根基,重視程度不言而喻;體育本著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動有聲有勢;勞動教育或許與生活實踐比較密切,也相應受到越來載多的人的關注;然而美育沒有受到相應的重視!此外,我們在談論人文精神的時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之最高層面上,在討論藝術美的理論中,也常常談到“真、善、美”三位一體的問題。懷特海曾經指出,數學是真、善、美的辯證統一。一個正確的數學理論,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就是真;數學理論不管離現實多遠,最后總能找到它的實際用途,體現其為人類服務的價值取向,這是數學的善;數學理論本身的奇特、微妙、簡潔有力以及建立這些理論時人的創造性思維這就是數學的美。而這些觀點在數學過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體現嗎?沒有!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審美教育就沒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視,確是深感遺憾。值得高興的是,高中數學課程標準(討論稿)已提出了數學教育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別是“數學與文化”這一單元體現了數學文化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在美學方面,這種功能是鼓舞人們對數學的追求化為一種對完善的追求?;诖耍岢霰菊n題的研究,或許對中學數學教學中加強美育提供有益的啟示。
二、研究目標和內容
1.數學美的表現
美作為現實事物和現象,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藝術作品等屬性總和,具有勻稱性、比例性、和諧,色彩變幻。鮮明性和新穎性,作為精神產品的數學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們知道,數學的世界,是一個充滿了美的世界:數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和諧、比例、整體和對稱,我們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結構的嚴謹、關系的和諧以及形式的簡潔。
數學美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從數學內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體系之美等;從數學的方法及思維看,有簡約之美、類比之美、抽象之美、無限之美等;從狹義美學意義上看,有對稱之美、和諧之美、奇異之美等。
經通過對數學美表現的研究,我們可以肯定的回答,數學中含有美的因素,數學發展受美育思想的影響,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學家、數學家普洛克拉斯斷言:“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
2.數學美的功能:
審美教育的范圍正日益廣泛地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人們不僅通過音樂,藝術,而且通過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對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塑造學生完善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非常重要和積極的作用。 轉貼于 數學美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 數學美能夠培養人們創造、發明數學的激情。
(2) 數學美能啟發人們探求真理的思路。
(3) 數學美感有檢驗真理的作用。
(4) 寓美于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 數學美感能達到以美啟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數學美之教育途徑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中國 美國 差異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教育自古以來就是家庭社會的紐帶,社會政治生活的核心。傳統的中國式家庭教育,即長輩對晚輩“上施下效”的垂直式教育,社會教育也是以家庭教育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從目前看這種“上施下效”的教育已不適合我國發展的需要。
1 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家庭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導致孩子養尊處優、勞動意識淡薄
勞動教育即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環節,也可以說是對孩子意志的磨練教育。近年來,人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家庭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這為兒童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同時家長對教育子女也有了更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由于物質條件的改善,也給教育子女帶來了負面影響。很多孩子在家里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勞動習慣和勞動意識,當然有些家長也忽略了對孩子勞動方面的教育。經常進行力所能及的勞動,不僅能讓孩子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還能增強動手能力,對成長十分有益。
1.2 家庭結構簡單化,致使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日漸突出
中國過去的家庭一般是成員較多、結構復雜。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中國家庭的成員結構日益簡單化,由父母和子女兩代人組成的小家庭居多。雖然這樣的家庭結構使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不易受外界的干擾,但這也給孩子的教育帶來許多新的問題。許多家庭對獨生子女的期望值過高,溺愛孩子、過度保護、重智輕德,這不利于孩子養成健全的人格。
1.3 家庭穩定程度降低,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現代社會由于受許多因素的干擾,家庭關系開始松動,家庭穩定程度大大降低。據社會學學者調查顯示,離婚夫婦“婚姻年齡”一般是在婚后六年左右,而大多數夫婦離異是在婚后六年到十六年間。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對父母的依賴性還很大。由于父母的不和,孩子缺少關愛,沒有安全感。很多離異家庭的孩子變得自卑、孤僻、壓抑、冷漠、易怒,甚至有的孩子產生了心理疾病,極個別的孩子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1.4 社會信息化的涌現,沖擊了傳統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一種較為封閉的社會組織形式,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對封閉的家庭產生了沖擊。而青少年知識和社會閱歷有限,對信息的分辨篩選和取舍能力較差,難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和腐蝕。
2 中美家庭教育之差異
2.1 教育目的的不同
中國家庭的教育目的傾向于家庭本位。中國社會的根基在家庭,家國同構是中國社會的典型特征。在中國傳統的以“家”為本位的文化中,個人利益是與家庭家族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的。尊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長期以來,我們過于強調對長者的尊崇與服從,家長習慣于把自己的思想與意志強加給孩子。這種“家長制”導致孩子依賴性強,失去了自主性和能動性。在確定家庭教育目標時,家長也較少考慮孩子的意愿,一般是家長在綜合考慮了孩子的升學、就業以及將來的成就能否“光耀門第”之后,做出最終的決定。
美國的家庭教育目的傾向于個人本位。家長尊重、鼓勵兒童“自我選擇、自主負責”,在設定家庭教育的目標時,家長會尊重孩子的意愿,其著眼點在于培養具有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家長在重視孩子的學習和智力開發的同時,更加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
2.2 教育內容的不同
中國的家庭教育總體上遵循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原則。受我國教育現狀的影響,當孩子入學以后,培養孩子的智育會上升到首位,出現了一種不平衡的傾向。家長為了孩子能進入一所名牌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不惜重金給孩子買習題、報輔導班,然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僅僅能應試,和實際能力并無太大關系。相比之下,美國的家庭教育內容顯得更豐富、輕松,更能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家長以賦予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為目標,從孩子幼兒時期就注重加強孩子的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著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愿望,擴大文化視野。
2.3 教育方式的不同
在中國,家長在家庭中擁有絕對的權威,在對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起主導地位,忽視孩子的獨立意識。而在美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相對民主,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以民主和開放型為主。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美國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多于保護,他們會鼓勵孩子勇敢地去嘗試,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民主、寬松的家庭教育給美國孩子提供了表達想法以及決定事情的機會。
2.4 中美家庭教育差異形成的原因
2.4.1 歷史文化背景
美國是一個歷史較短的移民國家,深受文藝復興的影響。民主、自由理念滲透于各個角落。因此,在美國家庭,他們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平等對待,給予孩子充分的獨立空間。中國的傳統思想影響著大多數的中國人,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主張“尊卑有別,長幼有序”,文化價值觀上多是比較保守的,缺少冒險精神和創造性的思維。
2.4.2 社會經濟條件的不同
眾所周知,美國經濟發達、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在美國父母看來,無論崗位的高低,只要子女能立足于社會,他們就很滿足了。美國的家庭教育很注重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獨立人格的培養。相比之下,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并存在一些陳舊的觀念。中國家長認為子女的教育是與他們的生活緊密聯系的。
3 對我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由于兩國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中國和美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我們應該尊重彼此的文化特點,并借鑒美國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價值和合理的成分來豐富我國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通過對中美兩國家庭教育的對比分析,對我國家庭教育提出幾點建議。
3.1 家長應轉變教育觀念
家長在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年齡特征、個性特征的基礎上也要認識到以往家庭教育的不足,改變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努力學會生存、學會交往、學會勞動。在此基礎上我們應從以下幾點來嘗試改革:
3.1.1 更新評價子女的標準
科學合理的評價具有很強的引導性,能指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家長不要再一味地要求子女“聽話”、“順從”了,而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子女的創新意識,支持他們有自己的見解。
3.1.2 建立新型的父母子女關系
家長應放下自己權威型的角色定位,和子女建立平等民主的關系,子女應當接受父母的教育,而不是父母任意支配的附屬品。父母有教育子女的權利,同時這也是父母的義務,絕不是特權。父母應當轉變觀念,尊重子女的人格和自利。只有這樣,家庭教育工作才能順利進行,培養出來的子女才能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才會有所作為。
3.1.3 建立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
由封閉型的家庭教育向開放型家庭教育轉變。要把家庭教育搞活,使家庭教育保持內外信息的交流與溝通。家長要充分利用社會生活教育子女,讓子女在實踐中主動接受教育。家長要學會打開家門,放手讓子女接觸社會生活,鼓勵子女支配自己的言行,在實踐中經受鍛煉,主動接受教育。
3.2 社會和學校要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有效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首先,各級政府和婦聯組織要重視家庭教育,強調家庭教育必須以德為先、以德為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融入到家庭教育。其次,辦好家長學校,發揮自身的優勢,有針對性地選擇教育內容開展教育。再次,普及科學正確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長的素質和教育能力,使家長、學校和社會緊密協作,幫助孩子們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3.3 加強對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的引導
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在我國當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總體來說,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狀況是好的,但也存在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通過對中美兩國家庭教育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引導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3.3.1 改變觀念,擺正家長與獨生子女的關系
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愛而不寵、養而不驕。愛子女不應僅停留在生活上,更應體現在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上,對孩子要嚴格管教、精心培養,使孩子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健康成長。
3.3.2 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
我們可以抓住孩子們喜歡表揚和親近這一特點,用表揚和獎勵及時肯定孩子的良好個性品質使之得到正面的強化,并及時地用批評和處罰否定孩子的不良個性,這樣不僅可以抓住教育時機,對孩子進行及時教育,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品德教育有了一個好的引導。
3.3.3 加強建立規范的幼兒行為規章制度
強化訓練幼兒的個性品行;統一各方面的教育要求,即統一學校的教育要求,也要統一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要求,使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中都能受到良好的個性品質的規范性教育和訓練。
參考文獻
[1] 黃磊.中美家庭教育比較[J].中華文化論壇,2008(8).
[2] 鄭維佳.由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較看中西文化差異[J].安順學院學報,2009(5).
[3] 趙忠心.探索改革家庭教育的新途徑[J].班主任,2010(12).
關鍵詞:教育;目的;現代化
無論是歐洲還是美洲,在經濟大潮沖擊下,教育目的已不再單純是人類社會經驗,文明的傳遞,也不再僅僅是以傳承人類文明為前提的幫助學生挖掘、發揮自己內在潛力的過程。當今西方和其它許多國家,教育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狹隘地應用在訓練學生的專門技能、技術和技藝等方面,以達到求職的目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訓練適合現代經濟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的工具,而不再主要是幫助學生挖掘自身潛力,撫育學生成長的工具。
同樣地,受經濟浪潮沖擊下的亞洲,有些國家有也同某些西方國家一樣的狹隘地理解了教育的目的。日本風行文憑熱,便是這樣片面理解教育目的的反應。中國目前以升學為目的的教育體系也嚴重地阻礙了教育的發展,由于衡量教育質量的標準常與高分制相結合,因而也不適合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求職”人才。人們常說的“高分低能”,雖不完全符合事實,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現實狀況。另外,沒有希望升學的人便對學習心灰意冷,甚至棄學,停學,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全民整體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那么,目前中國新型社會條件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這已是刻不容緩,影響重大的問題。
一、中國傳統教育目的已不能適應時展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實際上主要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在其后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一直被稱為“先師”??鬃拥慕逃枷?,集中反映在《論語》一書中,“從政”是孔子教育的主要目的,既“學而優則仕”,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教育體制均以培養安邦治國之人材為目的。用現代術語來說,專業是一致的,因此,就不存在專業對口的問題。
由于孔子認為“政者,正也”。提倡的是以“仁政”,故把“仁政”看作是從政的最高準則。因此孔子的“優”實際上是“仁”的高低之分。孔子在《論語》一書中,論“仁”的次數最多,孔子對仁的看法意義廣泛,復雜,但究其根本是愛人,即從愛人思想出發,謙虛謹慎,勤勤懇懇地為他人服務,這就是仁人所具有的品德。按照孔子的標準“為仁”就是“為人”的思想,仁是人生的最高理想。按照孔子的觀點,教育首先就是解決受教育者“做人”的問題,孔子十分強調“做人”即做“仁人”。把仁看作是從政的最高準則,牽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治國的政治大事,把仁的范圍推到更廣闊的地步。孔子把仁和政治結合起來談,說出了“己欲立而立從,己欲達而達人”這樣的一句名言,為后世儒家所廣泛傳述?!翱思簭投Y為仁”便是孔子對如何才能達到“仁人”水準最有名的答復?!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事事都合乎行為規范,便是其具體要求。
孔子的“仁”不只是“仁愛”??鬃釉唬骸叭收弑赜杏隆?,“仁者必有智”。治國之人,要學勞心之事,治人之事,食于人之事,學大人之事,在孔子教育思想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教育體制所培養出來的“優”者,大多是通曉治國安邦之技能者,即所謂“智者”。延續一千三百五十年的科舉制度便是測量這種“智”的具體手段。孔子本人便是智慧和知識的結晶,其三千弟子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頗受業者”則更多。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以“仁”教為目的,“智”育為輔助的思想。
春秋時期,孔子與其門弟子特別宣傳循禮,有其時代需要,是時代處在禮崩樂壞時的社會需要。仁是思想上安定人心,禮則是從人的行為為實踐上安定人心,仁和禮的政治目的是一致,仁和禮是相輔相成的,對教育來說,仁是德育的靈魂,禮是德育的肉體。沒有靈魂,肉體就是死尸,而沒有內體,靈魂就無所依托。中國傳統教育實際上是一種以培養“仕”為目的,以“仁教”、“智”教為手段,以實際“克已復禮”,國泰民安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目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以從政為目的教育已經嚴重限制了教育范疇??鬃拥恼麄€教育思想實際上是教人從政的思想,孔子有弟子名樊遲,曾以問及孔子學稼,學為圃之事,被孔子罵為小人。小人是孔子輕視的人,是勞動者??鬃虞p視對弟子的勞動教育,只重視培養為政者。這與目前的經濟社會是極不相容的。實際上,在當前新型社會思想下,從政只不過是一種職業而已,雖然這種職業有著特殊的意義。因此中國傳統幾千年的“學而優則仕”在當前社會中,只是教育目的的一個極小側面,取而代之的卻是需要各種專門人才,以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而這種專門人才更多地與現實職業相關。因此,我們說孔子教育目的思想在目前中國形勢下雖有借鑒之處,,但已經不適應了。實際上,殘酷無情的社會現實已經更多的掘棄了這種傳統的教育目的思想。
二、西方教育目的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
雖然我們以培養“仕”為目的的傳統教育已不再適應中國目前社會經濟的發展,但西方那種純粹培養專門技能為目的的教育體制也存在著許多弊病。在那種教育體制中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工作的機器,學生們根本談不上“理想”,“仁愛”的境界。只是在職業化系統中再職業化,其結果是人已不再成其為完整的人,而成為職業的奴隸。教育是文化賴以整理,保存,傳遞與傳播的工具或手段。因此,教育過程即是闡釋文化的過程,在闡釋的過程中,引導受教育者從內容到價值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需要聯系起來,加以理解與運用,從而使人類文化科學進入受教育者的心里,成為他們的主觀精神和智慧。西方以求職為目的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教育實際上也是文化的事業。是哺育人的事業,從而也影響了教育的全面發展。其結果是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培養的 人只不過是職業的奴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狹隘地運用來作為培訓學生尋找工作的工具。這種教育體制禁錮人的思想,抹殺人的個性,詆毀人的理想,實際上也是在扼殺人類的文化。這是西方教育目的的弊病。
三、現代教育目的是通過“人教”、“職教”,“個性化教育”的有機結合,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育應該是以促進人類文明,文化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為目的。教育應當是人類社會經驗傳遞的途徑。它既包括我們的道路永恒,人類理想,文化,文明的傳遞。同時也包括人類科技,文化,文明的傳遞。作為文化能動有效傳遞過程的教育,在傳播文化的過程中,培養一定文化需要的人是教育的特性。文化制約教育的發生,但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教育在繼承前人文化,科技的同時,也具有超越前人,創新科技和文化的重任。
要達到教育目的,就必須借鑒西方”職業教育”與綜合”孔子教育”為手段。深厚的文化根基是教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一。中國要走可持續發展,綜合發展之路。就必須保持我們自己的文化,吸取西方文化的長處,這是關系到經濟,社會是否能穩定發展的大事。要達到教育的的目的,還必須看到教育的主體,是誰去促進人類文化,科技發展,毫無疑問,它將是學生自己。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只有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挖掘自身的潛力,才能完成教育的全部目的。
目前西方社會風行的衡量社會文明進會進步的標準便是社會走向更平等。更自由,更明主的方向,中國已在實質上超過許多西方國家向真正適合我們國情的這一目標邁進,這一發展趨勢的標準實質上便是“個性認同”。年輕的一代已不再滿足于基本的生存需求,他們以尋求“自我”而成長在現代文化,文明中。中國幾千年都注重倫理,強調社會,集體本位。但我們的傳統中那種單一的文化導向及其單一的文化價值選擇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賴以生存的土壤依然存在,占據我國當前文化重要地位的仍有傳統文化。但這一傳統文化已不再適應當前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在未來必定被要求充分實現自身價值的新文化即多元文化所取代。這一文化的變動,將引起教育的廣泛波動。目前中國的教育已與這種文化發展趨勢嚴重脫節,可以說已不再適應。面臨著各種復雜的甚至矛盾的,各種積極的消極的文化影響,教育必須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人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需要進行理性思考。從這種觀點出發,我認為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注重個性化的發展。也即向“個性化教育”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