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時間:2023-09-05 16:31: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反思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建設;語文教師;教學改革
Abstract: “The Primary Chinese Curriculum and Its Teaching Theory”is the key course of primary educa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should not on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demands for teachers, but also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mbin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of pre-service education and in-service teacher development. As for the discipline aims, we should not only lay a solid foundation of teaching ,but also cultivate the developmental potential of students. As for the discipline contents, a complet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cluding main courses, selective courses ,practical activities, research topics and academic activities so as to meet the demands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As for teaching method, it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rimary Chinese, and coustrust a teaching mode with reflective practice as the core;as for teaching assessment, it should serve the in-servic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primary Chinese teachers.
Key words:Primary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Chinese teachers; teaching reform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是高師小學教育專業重要的、并充分體現出專業特色的核心課程。課程建設與實施的質量如何,直接影響著師范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承擔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能力和效果,同時也深刻影響著他們持續的教師專業發展進程。
一、課程建設的基本依據
在構建與實施“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一學科課程體系的過程中,應以如下理論與現實兩方面的因素為思考基點。
(一)理論依據
1.深入研究基礎教育階段小學語文學科課程價值取向的轉變與發展,洞察語文學科課程改革的基本狀況與走向,以便在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的方式方法上貼近小學語文教學實際,并體現出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方向。
2.深入思考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角色所發生的變化,針對新課程對小學語文教師所提出的新的要求與挑戰,構建合理的學科課程體系,以便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師范生具有能夠勝任小學語文學科教育教學任務并能適應語文課程改革發展方向的教師基本素質。
3.站在教師專業發展的連續性、長期性的角度上,兼顧職前教育與職后專業發展,將職前教育置于教師專業發展的全過程中進行整體考慮,在職前奠基階段的本科教育過程中,準確把握應使學生獲得怎樣的知識和技能、奠定怎樣的專業發展基礎,以便打破原有的終結式培養模式與思路,體現出課程的基礎性與發展性,使師范生既能應對現實挑戰,又具有發展潛力。
(二)現實依據
1.從課程取向上看,現有的小學語文教法課,仍未能走出終結式培養的基本模式。表現為:往往以理想狀態下完美型教師所應具備的素質(尤其是教育教學技能方面的素質)為終結性的培養標準,而很顯然,這樣的培養目標在四年的奠基階段是不可能達成的。這一課程取向源自對教師專業發展過程認識上和理解上的不足,其后果是:在不斷的技術性模仿與訓練中、在嚴格的理論識記和行為規范的要求中,師范生雖然暫時成為了合格的知識傳遞者甚或教學能手,但從長遠來看,后勁往往不足。其原因是,這種急于求成的終結性培養模式導致了那些對于教師發展而言更為重要的東西在過程中的失落,諸如學習能力、創造能力、決策能力、研究能力等。
2.從課程內容上看,現有教學法課,過于強調學科體系的邏輯性、理論知識的學術性,過于注重規律與原則的教學,從而使課程封閉于固有的理論體系中,走進了枯燥、陳舊、繁瑣的、理想層面的象牙之塔,遠離了小學語文教學實際和豐富的教學實踐本身。如此去武裝未來的小學語文教師,等同于以整齊劃一的方式訓練教師的思維與教學行為標準,其結果自然是在真實教育情境中的實踐性知識、創造性、決策力的極其缺乏。盡管他們也許能夠遵照相關的原則與規律進行教育教學,但他們所具有的是遵照執行的教學觀,是教育教學的執行者而不大可能成為創造者,所進行的語文教學也往往會走上固定僵化之路,鮮有活力。
3.從課程實施上看,現有的教法課,過于強調對學生進行外在的灌輸與塑造,漠視了對學生個體內部因素的喚醒與發展,淡化了學習者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感悟和實踐環節,而在評價上又過于關注固有知識的記憶與理解。這里隱含著一個錯誤的認識,即語文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嫻熟掌握必然會帶來相應的教育實踐,但事實上,教育教學的理論卻恰恰產生并發展于教育教學實踐本身。這種認識上的不足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表現為重傳遞輕研究,重理論輕實踐,重統一要求忽視個性發展;表現為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差,教學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動力未能得到真正喚醒。
基于如上思考,我們對“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課程從目標到內容上進行了重新定位與調整,從課程實施的方式方法上進行了改革與思考,力圖充分體現出課程的理論性與實踐性、開放性與創造性、研究性與發展性,以期能更貼近當前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發展現狀,更好地服務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師的需求。
二、課程目標與內容
(一)課程目標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課程是高師小學教育專業核心課程之一,以小學語文學科的課程形態與教學形態為其主要研究內容。課程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師范生對小學語文科課程的認識與理解,提高學生的語文教育教學實踐與研究能力,奠定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基礎并使其具有較為深厚的發展潛能。具體表述如下。
1.培植師范生對小學語文教育的興趣,會做經師,更為人師;
2.了解小學語文課程的發展歷史和現狀,熟悉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內容和特點,能根據具體的社會環境、學生情況、教育條件等選擇、利用、開發相應的課程內容與資源;
3.深刻理解小學語文課程對兒童發展的多元意義,掌握小學語文課程的目標體系,并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
4.充分認識識字與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話與習作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以及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特點,了解并能夠辯證分析針對如上教學內容常見的教學方法與模式,了解小學生學習如上內容時的心理過程并能據此進行合理的學習指導,能夠對如上五種教學內容進行獨立的教學設計;
5.了解小學語文教學常規,具有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技能,如獨立分析教材的能力、備課編寫教案的能力、課堂教學的組織實施與課后反思能力等,具有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扎實基本功,如語言表達、三筆字、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等;
6.掌握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的意義、內容及方式,并能根據具體情況設計評價內容、選擇恰當方式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評價,能夠從不同角度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討論與評價;
7.明確小學語文教育科研的意義,培養師范生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與反思能力、研究與創新能力,使其具有日后在實踐中發展的潛能;
8.了解本地區小學語文教育狀況和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領域內教改的新經驗、新觀點、新趨勢,激發師范生參與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與研究的愿望。
在上述目標的達成過程中,一方面要培養師范生未來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學科理論與技能;另一方面,又要通過教育理論的熏陶、實踐與反思能力的養成以及語文教育研究的嘗試等,使其具有運用理論知識與研究方法探尋和剖析小學語文教學中諸多問題的能力和專業發展潛能。
(二)課程內容體系
為達成如上課程目標,我們所構建的學科課程體系由以下內容構成:學科主干課、學科選修課、教學實踐活動、教學研究與學術活動。這四塊內容作為整體的課程體系,貫穿于大學階段的二至四年級。見下表。
1.學科主干課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旨在使學生全面整體地了解和認識小學語文課程,并具備基本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知識和能力,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和教師角色意識。主要內容為:(1)小學語文課程沿革與發展;(2)小學語文課程目標;(3)小學語文課程資源與語文教材;(4)識字與寫字教學;(5)閱讀教學;(6)作文教學;(7)口語交際教學;(8)語文綜合性學習;(9)小學語文課程評價;(10)小學語文教師發展。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技能訓練”:在學習“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能根據相關理論,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情況、自身特點等進行獨立、有創意的教學設計能力,并通過微格訓練的形式,強化學生相關的教學實踐技能。主要內容:(1)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與案例的比較分析;(2)指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進行教材分析和教學設計并編寫出教案;(3)分組進行微格授課,師生點評,并進行比較與反思。
通過如上兩門主干課的學習,可以奠定學生初步的理論認識和實踐技能,為后續課程和真實情景下的教學實踐打下良好基礎。
2.學科選修課
“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研究和解釋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內部心理機制及其與課程、教材、教法、學法之間的相互關系,以為教學內容的選擇、教法的改進、學法指導等提供心理學依據。
“小學語文教育科研方法”:為培養“研究型”小學語文教師進行理論上和方法上的導引。
“小學語文教材研究”:對小學語文教材進行專題研究,從縱向和橫向的角度對不同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進行比較分析,旨在引領學生能更好地識別、理解、把握、處理好小學語文教材,并具有初步的編制語文教材的能力。
“小學語文案例分析”:對具有代表性的小學語文教學案例進行討論與分析,整合并加深學生頭腦中相關的理論認識,建立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
“識字與寫字教學研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小學作文教學研究”“小學口語交際教學指導”“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究”等:均以“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為基礎,對不同內容的教學進行深入的、拓展性的專題研究,既關注教育教學的現實本身,又關注當下課程改革及前沿理論的發展,以使學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對相關內容的教學進行獨立思考和準確把握。
通過如上課程的選修,學生至少能在有關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多個方面獲得進一步的拓展,并具有較為深入的思考與研究能力。
3.教學實踐活動
教育見習:2周,安排在2年級第二學期。主要內容:(1)了解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態,并寫出書面報告;(2)至少聽4節語文課并與授課教師交流聽課感受;(3)將自己對語文教育教學的感受、疑問與思考形成書面報告提交。見習活動要達到如下目的:對語文教育教學形成直接的體驗與感受,并產生初步的思考,以為相關理論課程的開設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礎。
教學模擬實踐:集中安排在“語文教學設計與技能訓練”學科主干課上,以微格訓練的形式為主,旨在提高學生的教學設計能力和語文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強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常規,要確保每位同學都能經歷一次以上較為成功的模擬實踐。這種模擬實踐也可根據教學情況在其他課程中進行。
教育實習:8周,安排在4年級第一學期。主要內容:(1)深入了解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整體把握語文教學對小學生產生的影響;(2)與一線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合作與交流,建立起小學語文教師的角色意識和專業發展意識;(3)至少聽12節語文課,講8節語文課,并能相互評課和獨立進行課后反思;(4)能通過不同方式發現小學生語文學習及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閃光點和寶貴經驗,也能發現其中的不足或困惑,并結合自己的課題研究或畢業論深入思考和解釋。教育實習活動要達到如下目的:為師范生從大學到小學、從受教育者到教育者、從“準教師”到“教師”搭好橋梁、做好銜接,如教育理論在實踐中的整合、語文教學實踐經驗的獲得、教師角色的轉化與確立、真實教育環境中自身內部沖突的發現與解決等。這一過程不僅是理論向實踐的回歸,更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關鍵與跨越過程。
“理論知識是從業資格的基礎,而專業實踐本身是所有知識指向的終極目的?!盵1]增加教育教學實踐環節、提高實踐質量,直接影響著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效果,更影響著教師專業發展的起點和走向。
轉貼于 4.語文教學研究與學術活動
小課題研究:主要分布在3—4年級。一方面,鼓勵并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關課題的申報與研究;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或將自己所研究的課題提供給學生。我們的宗旨是: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并經歷一次研究過程,著眼點不在結果而在于過程的指導和研究意識的激發。
畢業論文撰寫:相當部分學生在理論的學習、實踐后的反思或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會選擇有關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方面的題目作為自己畢業論文的研究內容,學科教師將對這一部分學生進行更為全面、深入的全程指導。
學術講座:貫穿于1—4年級。邀請一線教師或相關教學法專家進行學術講座,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對小學語文教育的現實關注,強化從事小學語文教育的信念,拓展學術視野,培植學習與研究意識。
語文教學研究與學術活動將使未來的小學語文教師具有充足的發展潛能和發展動力。
以上學科課程體系的四塊內容是彼此銜接、相互滲透的關系。作為一個整體,它所追求的是:培養以整體形式而存在的、不斷生成與發展的未來小學語文教師,他們應當具有良好的語文教學觀念、扎實的教育教學技能、一定的實踐性知識以及教學反思與教學研究的良好意識與潛能。就此,我們一方面要強基固本、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要引領導航、提供持續發展之動力。
三、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
前已述及,以往的教法課在教學方式方法上存在著諸多問題,并已嚴重影響了職前教師教育的有效性和職后教師專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為此,我們以理論性與實踐性、開放性與創造性、研究性與發展性為基本準則,將理論講授與案例分析、微格訓練、實踐與研究活動等結合起來,進行了教學方式方法上的改革。
(一)密切聯系小學語文教學實際,課程從封閉走向開放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課程的內容來源于、并最終指向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本身,因此它不能僅存于大學課堂和書本之中,而應建立起與現實的聯系。也就是說,它不應僅以固有的、封閉的理論形態而存在,而應在豐富的、動態的語文教學世界中獲得解放。
這就要求:第一,從事本門課程教學的教師要對小學語文教學實際有較為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并掌握足夠量的教學案例,以實踐為基礎進行教學與研究;第二,參與本學科課程教學的不僅要有大學教師,還應有工作在一線、具有豐富的感受與實踐經驗的小學語文教師;第三,要通過各種渠道,讓學生了解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發展的現實情況,并對有代表性的現實問題進行討論和思考。就此,我院師生定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走訪“基地?!?,深入到課堂和教師備課小組,了解小學生語文學習狀態和教師教學情況,我們也常常邀請小學語文教師到我院進行說課、講課,并進行課后交流。在這些交流中,建立起了一種互動互助的共同發展關系。這樣做一方面使我院師生對小學語文教育有了更多的感性認識,教與學更具有針對性,另一方面,也培植了師范生從事小學語文教育的情意,而更為重要的是,它使本門課程從封閉走向了開放,從理論的象牙之塔中獲得了現實的解放,教與學開始變得更加鮮活生動。我們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本身正是小學教育專業“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課程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搖籃。
(二)強化發展主體的參與性,構建以反思實踐為核心的教學模式
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在相應環境下的主體自我發展,職前教育階段理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步樹立起學生的主體發展意識,培養其可持續的專業發展能力。為此,必須重新認識過去那種“理論必然決定實踐”的理想假設,改變以“理論灌輸”和“教學技能的機械模仿”為主的教學方式,使師范生由“被規范、被加工者”發展成為自主性凸顯的“主動發展者”。
1.語文教育觀念──從灌輸、傳遞走向建構與生成
毋庸置疑,有關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方面的基礎性知識、理論與觀念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是重要的,它對教師的教學行為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作用。問題是,如果這些知識、理論與觀念不是“被傳遞”和“被灌輸”的,我們該怎樣促成學生的內發性需要,“使其內化成為師范生所認同的教育理念,為其專業行為提供一個理性支點”[2]?我們認識到,教育理論只有真正喚起教育實踐主體內心的參與、價值的認同和精神的再生,真正引起其對小學語文教育的意義與價值的深層思考,才能起到其應有的作用,而那些直接的告知和給予往往是徒勞的。因此,本學科課程不應是一套原則規律、操作規范的照搬,我們所應關注的是師范生主體內部教育教學觀念的建構與生成狀況和他們對知識價值的發現過程,而不是知識本身。
我們認為較為合理的做法是:以對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直接觀察與體驗為學習基礎,以知識理論的講授和探究為主線,以案例分析與教學實踐(含模擬實踐與真實情境中的實踐)為主要形式,通過三者的有機結合,促成學生主體語文教育觀念的建構與生成。具體說來,就是要打破純理論、單方面灌輸的教學方式,加強學生的參與性、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將演繹法與歸納法相結合,將感性認識與理性思辨相結合,將理論學習與行動中的實踐反思相結合,廣泛采取除自學和必要的教師講解之外的更加豐富的教學形式,如現場觀察、案例討論、教育調查、合作研究、教學實踐等,以便創建一種以教育主體的自我建構為中心、多種教育形式交叉互動的教學情境和教育過程,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師范生內隱的語文教學觀念的確立,在不斷地感悟、學習、實踐、反思、修正過程中,促成他們頭腦中有關理論知識的整合、認同與建構,實現個體教育知識與觀念的統整與提升。
2.語文教學基本技能──強化與更新
語文教學技能是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學科教育學的有關知識與經驗促進學生學習、達成教育目標的一系列行為方式?!凹訌娐殬I技能的培訓是由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的”,也是“高師院校辦學特色的重要體現”。[3]職前教師教育階段要切實加強師范生未來工作所必備的教育技能的訓練和培養,為他們步入職業生涯提供必備的專業支持,同時我們也要根據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發展的情況,對這些基本技能進行適當調整與更新。
我們的基本做法是:第一,明確語文教學基本技能的內容。包括:基本的聽、說、讀、寫技能,如朗讀、演講、溝通、文字(含網絡)信息的搜集與處理、三筆字等;基本的教學能力,如教材分析能力、教學設計能力、編寫教案能力和教學實施(導入、發問、強化、組織調控、作業編排與輔導)能力等;另外,還要求學生能具有熟練運用各種教學媒體的能力和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能力。第二,制定基本技能訓練的質量標準。語文教學基本技能是在四年的職前教育階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入學階段我們就把相應訓練內容所應達到的最低標準提供給學生,使其能合理安排時間,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并根據自身情況擇期參加學院組織的達標測試,四年內要完成所有基本技能的達標。第三,建立科學的技能培訓機制。教學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學生主體在一定的理論引導下通過自主訓練與切身實踐而達成的。因此我們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培訓方式,給學生以必要的理論指導并安排相對集中的微格訓練。同時,這些基本技能的訓練與指導也體現在“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課程和其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
總之,“專業化的教師必須具備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4]而在職前教育階段,我們應給予必要的加強,以培養出具有扎實的語文教育教學技能的小學語文教師。
3.實踐、反思與研究能力──持續發展的動力
教育理論促進教育主體的建構和提升不是直接實現的,而以實踐為中介?!皩嵺`是教師發展的基礎和生命”,[5]而“對教育的理解,只有在豐富的現實的教育實踐中才能真正獲得。”[6]因此,小學教育專業“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要加強實踐課程的開發,并通過實踐中的反思、建構與生成,促進職前教師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并獲得持續的發展動力。
我們認為:一要加強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直觀體驗和認識;二要盡可能多地采取案例教學形式;三要增加各種形式的教學實踐活動,并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強調反思環節;四要組織各種針對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現實狀況的研究研討活動。
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直觀體驗和認識,是學習本學科課程的感性基礎。因此在學習本學科課程之前,我們安排2—3周的時間組織學生到小學,深入課堂,接觸小學生和語文教師。這么做一方面是為了讓我們的學生對當前小學語文教與學的基本狀態有一個全方位的直觀了解,另一方面也會促成他們對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一些初步思考,從而喚起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自覺并培植起初步的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情意。
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真實發生的典型事件的分析與討論,縮短了理論教學和教學實踐之間的距離,而且,伴隨著一個個鮮活案例中所隱含理論與基本原理的被揭示,學生頭腦中有關小學語文教學的觀念也進行著不斷地重構與生成。不僅如此,它還能增進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反思意識和創新精神,增進解決小學語文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品質。
以微格訓練為主要形式的模擬教學實踐,要求師范生能對小學語文教材進行獨立分析,并根據相應理論進行教學設計,在模擬實踐過程中還要體現出相應的教學理念,并接受師生的質詢與評價。這是對理論的進一步理解和運用過程,也是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過渡。
真實情境中的教學實踐是學生語文教育觀念的全面展現過程,同時也是教育教學觀念的進一步整合與修正過程。至關重要的是,要切實加強指導過程,強調時效性,以使學生通過這一過程能基本建構起職前階段對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理性認識并進一步豐富實踐性知識。
以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現狀為大背景的各種研究與討論,貫穿于職前教育階段始終,但集中安排在三、四年級。這種反思與研究是基于實踐基礎上進行的,一般以小組形式在學科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的則與學生自己的畢業論文結合起來進行。這個環節能較好地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研究經驗。
以上幾個環節構成了本學科課程的“實踐—反思—研究”系統,這一系統為學生提供了自我發展的條件和環境,拓展、改造、提煉和喚醒著師范生原有的對小學語文教育的認識和經驗,形成了一定的實踐性知識和新的教育思維方式,實現著教育主體的建構與提升。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所關注的是:第一,實踐性知識的建構?!敖處煹膶嵺`性知識是教師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和(或)表現出來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開發教師的實踐性知識也許比灌輸學科知識、教育理論以及模仿教學技藝更重要?!盵7]而實踐性知識只有通過實踐這一環節才能得以建構,諸如對小學語文教育的信念、教育教學中的合作與溝通能力、教學過程中的情景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等。第二,反思與研究能力的加強。我們認識到,教師發展的動力不在于學會怎樣去運用新的理論知識,而在于從經驗中學習和對自己的實踐加以思考的能力。這是由小學語文教育的復雜性、審美性和創造性所決定的。而只有對教學實踐本身的行動研究才是創造與發展的源泉,它也就成了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的動力基礎和成為一名創造性教師的必要條件。
4.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封閉、獨立走向自主、開放、合作
我們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不能僅僅靠“外塑”的形式去達成,而“要從一種外在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念的‘灌輸’或‘訓練’轉變為一種內在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念的‘發展’?!盵8]這就要求本學科方向課程必須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要了解不同學生的心理狀態和需求,采取多種形式創設出有利于學生學習與發展的環境,使他們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學習內容由封閉變開放,學習形式由獨自狀態轉變為更多的合作形式。這種自主、開放、合作的學習形式其益處在于:可以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意識;可以養成基于不同背景的思考與研究能力;可以培植學生的懷疑精神與創新能力。而這正是教師職后進一步發展所應必備的基礎。
(三)建立健全評價體系,使評價為教師專業發展服務
教學評價是學科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以往本學科的課程評價在內容上重在考查學生對小學語文課程知識和教學理論的掌握情況,在評價的方法上以書面閉卷考試為主,而評價主體又較為單一。這種關注了終結性而忽視了過程性、關注了現實性而忽視了發展性、關注了內容的固定性而忽視了學生主體的情意與創造性的評價方法,很顯然不利于職前和職后教師的專業發展。
對此,我們認為:第一,在評價內容上,既要評價學生對有關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的基本知識與理論的掌握情況,更要加強對學生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同時,要把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態度、興趣和在學習過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種學習、實踐任務的質量作為評價的重要內容。第二,評價形式與評價主體多樣化。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定期考試與平時考查相結合,書面考試與技能考核相結合,理論考查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從而對學生作出比較全面、客觀的評價,使評價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美〕李·S·舒爾曼.理論、實踐與教育的專業化[J].王幼真,劉捷,編譯.比較教育研究,1999,(3):36—40.
[2]阮成武.小學教師養成方式變革與初等教育學課程使命[J].課程·教材·教法,2002,(2):65—68.
[3]羅雅萍.關于高師院校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教師職業技能培訓的思考[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5):49—53.
[4]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
[5]王長純.教師專業化發展:對教師的重新發現[J].教育研究,2001,(11):45—48.
[6]寧虹.重新理解教育──建設教師發展學校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1):49—52.
小學語文教育所具有的強烈的社會文化歷史制約性,決定了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必然以社會文化的變革為基礎。[4]小學語文傳統教育的舊思想和理論能否順利地退出歷史舞臺,新思想和理論能否成功地進入主渠道,主要取決于與新教育理論和思想相適應的社會文化心理的積淀程度。因此,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只有深化政治領域的改革,摒棄權力裁決一切的機制,創造有利于創新和培養人才的寬松環境,真正做到個體精神的自由發展,才能促使原創的生成和思想大師的出現,最終保證課程與教學改革到達成功的彼岸。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缺乏必要的反思。中國的崛起需要培養時代新人,而新人的培養需要從基礎教育抓起,新教育改革和新教育的創成需要全新的理論和思想指導。然而,我國教學論是引進西方理論而來的,并且一直對我國基礎教育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隨著實踐檢驗,這些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不足與缺陷。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們在繼承其優點的同時也接納了它們的缺陷,這些不足與缺陷經過長期的實踐積淀,已經在教學實踐中形成了巨大的慣性張力,嚴重地阻礙著新課改的實施。例如,程序化、機械化、標準化如同流水線一樣的教育方式,忽視了小學生的個性差異、興趣與愛好,把教學過程變成了機械刻板的程式,使小學生喪失了成長的活力,最終扭曲了教育的本真含義。教師由于缺乏必要的反思,難以真正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產生了認識上的模糊與困惑、矛盾與沖突,導致了他們在課堂教學中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行為。舒爾曼和舍恩等人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的“反思實踐”理論,強調指出:教師的專業基礎知識不是學科知識,也不是學科知識和教育知識簡單相加而成的知識,而是一種融理念、行動與個體選擇性行動于一體的反思實踐。
教師的反思要重視教師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的遠期效果,不要以階段性學習的成績作為唯一的評估依據;對學生的反思,應從有利于個性發展、有利于思維創新、有利于語文素養整體提高的角度進行。因此,教師只有對“新課改”的理念不斷地反思,不斷地學習進步,才能為其課堂教學行為提供實實在在的理論支撐。實質上,語文教學反思是教師教育、教學認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語文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師教育和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梢?,語文教學反思對教師專業化的成長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語文教學反思模式是教師反思問題的思維形式,我國語文教學反思目前尚無固定的模式可循。根據其思維邏輯的不同,我國著名教學反思研究者熊川武教授結合國外教學反思模式的三種基本類型,即“埃拜模型”反思模式、“愛德華茲—布朗托模型”反思模式、“拉博斯凱模型”反思模式,進行風格比較以尋求適合我國“本土化”的語文教學反思模式。[6]
當下教育環境難以扶持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教育的社會制約性決定了小學語文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絕不僅僅是教育界內部的事情,在更大程度上是社會的系統工程。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制度,給人們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大一統思想和考試文化的烙印。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現代化社會,學生擇校、就業都由考試成績決定,考試由此具有管理功能、心理調整功能,同時又對中小學的辦學具有引導功能。考試不僅是考生的事情,同時也是家長、學校乃至社會的事情。它不僅呈現出穩固的地位,而且對任何不同的聲音都表現出強烈的排斥性?;诖?,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必然會遭遇到各種困難和阻力,特別是在課程改革沒有建立與預期完全相適應的考試制度時,必定會造成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缺乏必要的、廣泛的社會支持。在我國,現在的學校系統以及教學大綱等幾乎都是源于國外,在規定的時間里要通過一定的考試,學生家長不可能希望如同新課改倡導的那樣,讓學生按自己的速度學習。同時,新課改理論對活動、游戲之間的互動是模糊的,并且在實踐中更容易走樣,這對于視正規教育為子女前途命運的家長來說,顯然會引起反感。因為孩子的考試成績是家長的希望和夢想??荚嚥粌H是在考孩子,更是在考家長。許多家長并不希望進行所謂的新課程改革,他們認為改革就意味著風險,成功了皆大歡喜,如果失敗了,國家只把它作為一次教訓,而孩子的前程就可能毀于一旦,他們不愿拿自己孩子的未來做實驗。[7]
為此,家長對新課改難以發自內心地支持。小學語文教師資源儲備欠佳。新一輪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不僅是課程內容技術層面的簡單調整,而是全方位的范式轉換,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深層次的文化觀念的調整、思維方式的改變。然而,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文化,“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使教師將新課改完全與應試教育對立起來,對傳統教育不是采取揚棄而是采取簡單拋棄的態度,使新課改失去了生存的文化之根,造成教師對新課改的理解多停留在形式上及淺層次的相關層面上,對課程的某些理念的理解片面。由于對新課改認識片面、理解膚淺,導致教師不僅缺乏自主的、恰當的方法,而且缺乏對課程教材的處理能力。新課程改革是一把雙刃劍,它對教學的組織者和主導者即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在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適當地運用激情可以感染學生,可以傳遞給學生。沒有激情就沒有探究,沒有激情就沒有創新。這就需要教師擺脫那種單調、死板、僵硬的教學風氣,以及敷衍了事、不敬業的工作態度。為此,教師要從源頭上轉變教學態度。只有教師的教學態度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彰顯。教師教學態度的轉變是指教師的教學態度由舊到新的過程,它包含兩種情況:一是教學態度的強度轉變,或稱一致性的轉變,即原有教學態度的方向不變,只是改變了教學態度的強度(加強或減弱)。二是教學態度的方向轉變,或稱不一致性的轉變,即以新的教學態度代替舊的教學態度。如對課程改革由反對變為擁護、由消極變為積極、由討厭變為追求等。[8]
借鑒與創新小學語文教育理念。國外的教育理念能夠在其產生的土壤生存和發展,培養出理想的人才,對于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改革來說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就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現狀而言,引領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發展的思想及理論的創新機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必須扎根在小學語文教育的文化土壤層中。只有對小學語文教育的狀況、文化程度了如指掌,才能把握小學語文教育文化土壤層根系的涵養。否則,就不可能產生引領本土小學語文教育發展的理論和思想。第二,必須有思想和理論創生的學習環境和學習體制。思想和理論的產生除了要有生發的土壤層,還要有思想和理論成長的外部環境,最主要的是家長、教師、學生對新事物、新思想、新理論的包容度、認同度。小學語文新課改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文化,要想達到理想的目標就必須走與我國傳統語文教育相融合的道路。因為任何新文化不論多么新,都是對既有文化傳統中的某些成分的繼承和放大。漠視了繼承所蘊含的生存意義,它不僅沒有根植于傳統教育理論中,更沒有根植于新課改的思想和理論中,這就必然導致新課改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了繼承就不能生存,而沒有了創新就不會有發展,發展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因此,在借鑒國外理論時,必須根據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現狀對其進行改造和創新,使其適合我國小學語文教育的土壤。創新小學語文教育理論應是當務之急,也只有做到將國外教育理論與本土文化有機融合,使其適應本土的教育狀況,才能真正解決現實中出現的問題。借鑒和創新是對國外教育理論加工的兩種形式,借鑒的目的是為了吸收外來先進的文化、是為了發展,創新的目的是為了使外來文化更好地發揮作用,也是為了發展。借鑒與創新兩者都是手段,都服務于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和發展這個目標。塑造學生個性,確立現代學生觀。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是合理的和必然的,它是由個體、環境和教育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因為學生的差異既是教育之基礎,也是學生發展之前提。發展作為一個進步的過程,總是與克服原有的缺陷及矛盾聯系在一起的,沒有缺陷及矛盾,就沒有發展的動力和方向。用發展的觀點看學生,就是要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許學生犯錯誤,接納、寬容學生的錯誤,并用適當的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改正錯誤,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學生也不是單純的、抽象的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動中,作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學生,不僅具備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體驗著全部的教育生活。每個小學生由于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的不同,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心理世界”。教師要把珍視學生的獨特性,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獨特個性的人,作為其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獨特性也意味著差異性,不僅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而且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還給學生自由想象與創造的時間和空間,把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及創造性的發展。當今社會需求的多樣化也決定了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應發揮其社會職能,為社會培養多種類、多層次的人才。為此,新課程要有利于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與人合作、交流創新等過程,獲得學習的自信心和方法,體會探索過程,體會自然、社會、人類生活與自我成長的聯系,實現情感、能力、知識的全面發展。教師應改變觀念,重新對人才的概念進行界定,并對學生作出科學的評價,重視評價的多元性、發展性、全面性、綜合性。更新價值取向,轉變學業評價體制。新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是大眾主義的教育價值觀,它強調教育與時展以及社會實際生活的聯系,強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等素質的全面發展。評價的目標應該是新課程所要求學生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課改要改變單純的以知識掌握為目標的價值傾向,改變以紙筆為檢測手段的考試,要不斷突出學生的創造精神、實踐能力的發展,以及情感、態度的培養??荚嚨膬热輵撌切抡n程標準所要求必修的全部內容,不僅僅強調書面考試,更應該強調實作考試。書面考試和實作考試兩者要相輔相成,以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傳統的評價制度側重于知識的掌握,使得記憶型學生可以取得高分,這種“以分量才”的評價標準必然誤導學生“分數掛帥”,忽視智力的全面發展??荚噾攺娬{實作考試,以考核小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新知的能力為主,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計入考核成績,以激勵小學生開發潛力,另外要做到縱向探究和橫向拓展相結合,培養其思維的深刻性、變通性和流暢性。引導學生縱向探究,就是啟發他們在學習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著原先的思維方向進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這樣做,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會更加深刻,使他們的思維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向縱深發展。而且,從多方面尋求答案,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觸角伸向更寬更廣的未知領域。靈敏迅速地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找出最佳的思維結果,將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思維方法,縝密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流暢性。關注教師的專業成長,培育研究型人才。當前新課程改革需要的不僅僅是一般的教師素養,更是教師的教育智慧。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是孩子的啟蒙者,對孩子的未來有很大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針對新課改中出現的新問題,反復探究生發智慧。史密斯(CochranSmith)將教師搞研究定義為:“教師對學校和課堂工作進行的一種系統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師與研究者、教學與研究的統一?!保?]因此,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發展專業化的過程中充分體現智慧的生成。智慧是個體在知識、經驗和理性的基礎上形成的靈活應對社會、自然和人生變化的一種創造性能力。教師智慧的培養需要不斷地教育和提升。教育智慧的滲透體現在教育活動中,是對教育教學活動創造性地駕馭,敏銳地反應和靈活地應變,是教育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結合。[10]培養小學語文教師的智慧,要求改變小學語文教師知識本位觀念,改變教師僅僅學習知識的傳統做法。小學語文教師培訓必須是注重智慧生成的培訓,有智慧的小學語文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個性,具有創新性價值的人才。這種智慧取決于教師自身的條件,其核心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可增強教師對自己專業成長的責任感,使自己的專業成長保持不斷進取的態勢。小學教師不僅要從思想上重視教育科學研究,而且從理論上要加強教育學、心理學、教學論等理論的學習,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學者Buckingham(1926)認為:“教育研究不應該是專業人員專有的一種領域,而是一種態度?!?/p>
【關鍵詞】語文教育;教材;自主學習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小學語文教學在學生品性培養方面占據重要的位置,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只有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才能培養優秀的人才,完成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素質培養目標。
一、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存在不足
(一)學生語文課堂接受度較低
首先,在同一個班級中,由于每個學生的資質以及生活環境不同,因而學習的狀況也是各異的。有的學生個人性格和家庭素質培養教育上面相對重視,課堂上素質培養教育效果就比較突出,而有的學生在平時生活環境中即忽視素質培養教育,造成課堂語文教育難以收獲成果。
其次,學生對待初中語文學習缺乏興趣。很多學生普遍反映初中語文比較枯燥,其主要原因是初中語文知識點較為細碎,且都比較形象直觀,很多語文知識點在一定程度上還表現出較強的理論性,因而略顯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例如教材關于公民權利與義務的劃分辨析中,對于初中知識基礎而言就比較難以理解。
(二)教師未能充分展現教材作用
以往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于初中語文教材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來進行教育,從而造成了死板、呆滯、枯燥的中小學語文教學課堂,而課堂的素質培養效果也極差。教材沒有能夠靈活運用,老師也沒能夠利用教材與學生實現互動。例如,以往教材提到培育“四有青年”,而教師只能照搬概念,并沒有為學生提供實例作為例證。
(三)學生與老師課堂互動不明顯
初中語文素質培養教育來源于現實實踐,同時高于實踐。課堂教學中需要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在學生與老師互動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上主動學習,課下積極反思、實踐。
二、提高語文教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措施建議
(一)創造性地分析和使用教材
教材是較為規范的語文教育學習材料,是學科內容的最重要的載體,限定了學習的內容和范圍。廣東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教科書在數十年的修訂改進之后,已經擁有了較好的學術水準和公信力,生動直觀、文字精練,為學生提供了規范表達的了科學示例。
首先,教師在上課之前,就必須認真研究教材文本,尋找本節課語文教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尋找教學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積極探尋最佳的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好教學步驟。例如在“權利與義務”課堂教學中,教師準備好現實生活中學生貼切的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的案例,使學生生動的理解。
(二)創設語文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
中小學語文教學來源于生活,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讓語文教育從生活中走來,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素質培養教育中,通過動腦、動手、動口,與教學情境、材料以及課件的互動,有目的地將語文教育問題提煉出來,挖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例如在教材的“逆反心理”教學中,指導學生編排課堂短劇,在娛樂中對學生進行素質培養教育。
(三)倡導自主型學習和研究型學習
在當前的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由教學的主宰者逐漸變為引導者,更多的是在教學普及的任務基礎上給予學生更多開放性的空間,讓他們的思維得以拓展和發散。自主型學習要求教師大膽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去幫助學生學習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培養學生的思考品質和性格,習得求是、創新的語文教育學科精神。
指導學生開展研究型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研究型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提出一個研究問題,讓學生主動地思考、發現,且應在學習過程中培養信息檢索、搜集、分析的能力,為大學階段大量的自主語文學習做鋪墊。在教材的“正確認識自己”學習階段,通過設計以系列問卷等方式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培養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重視課堂交流
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是很重要的,對于教師來講,要從以下方面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首先,不要讓學生產生壓抑感,平和的氛圍有利于他們提問;其次,教師要設置類似的問題引導學生;第三,在提問的技巧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傊囵B學生的質疑精神就是讓學生有提問的膽量,有提問的習慣,有提問的技巧。語文教育學領域有許多知識對學生來說是新奇的,很多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年那些比較新奇的概念肯定會有很多疑問,學生的這些疑問很大程度上會刺激學生不斷地開拓自己的知識面,讓他們素質培養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五)有效的課堂教學反思性評價
教師不僅要信賴與教材,還應通過學生的反饋、同伴的互助、專家的指導等形式,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改進自己的教學,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把學生的協調發展作教學有效性的目標,把教學的高效益作衡量教學有效性的標準,讓課堂的有效性成為新課程標準下教學的主旋律。
結論
總之中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個系統的教學活動過程,本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教材,教師素質,等等方面分析如何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效果。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教師體現出更高的專業素養和更廣闊的人文關懷,也需要整個教育體系都向前不斷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袁玉紅.做高效課堂教學的踐行者[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07)
[2]王瑞雪.落實“高效課堂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04)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專業化;策略
教師職業專業化已經成為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我國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師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所謂的語文教師專業化,在筆者看來,是指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通過專門訓練和終身學習,逐步習得語文教育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并在語文教育專業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專業教育工作者的過程。對于設備落后,經費、師資、等各種客觀條件受到嚴重的限制的農村小學語文專業來說,健全語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十分必要。
一、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的必要性
1.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存在的問題
(1)學歷低、知識單一、綜合適應能力差。學歷層次偏低,教育觀念比較滯后,對新課程和素質教育缺乏深刻的理解;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知識陳舊、老化。有些教師綜合適應能力差,教育方法比較落后,教育創新能力不夠,創新精神和實踐技能力嚴重缺乏;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技能較差,研究意識淡薄。(2)存在大批非語文專業教師。存在大批的非語文教育專業教師教授語文課程的現象。這是現行的制度和政策造成的,對于這批教師我們更應該積極引導,促使其向語文專業化發展。(3)自我發展意識較弱。現在有很大一批小學語文教師缺乏自我發展意識,存在著“小富即安”的思想。他們沒有形成學習型教師的意識,只想著在農村平平淡淡地教書,直到退休。
2. 現代教育的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方案的實施,特別是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在基礎教育領域應用的日益廣泛,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因而,促進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已成燃眉之急。
二、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策略
我們不難發現,教育改革與教師發展是互促并進的,成功的教育教學改革,自然需要教師準確地理解、誠心地接受和熱情地投入,但同時,這場教育變革又引發了教師理念的轉變,改變了教師的角色與教育教學行為,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作為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近幾年來,我一直在試圖探索小學語文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策略,現表述如下:
1. 多練習——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石
(1)勤練“三字一話”基本功?!叭忠辉挕弊鳛閭鹘y技能必須引起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更是必備的條件。并且在小學語文新教材中,就有“口語交際”這一新增的內容,包括“即席發言、講演、交談、采訪、討論、辯論”等幾種口語式樣,這樣,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及普通話水平,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2)巧練教師的語文專業知識基本功。教師的知識結構包括本體性知識、文化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所以語文教師就要有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因為它不僅是要語文教師喜愛語文、擅長作文,還需要有豐富的語文知識。在各門學科中,語文是最具綜合性的,它的知識內容涵蓋極大,因此要求語文教師應該都有比較深厚的文學功底。這樣,語文教師才能底氣十足地走向學生,走向語文課堂。
2. 多讀書——造就博學而有靈性的教師
有專家指出: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師每年的閱讀量應不少于200萬字。蘇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他的成功是: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也是如此??梢哉f,讀書是語文教師走向專業化的重要途徑。
(1)讀什么。我們要讀經典:文學經典、教育經典。力求做到中西兼顧、古今兼顧、人文與科學兼顧。我們要在開學初就制訂閱讀計劃,以期豐富自身人文涵養,強化自身修養,使自己走向語文專業化。(2)怎么讀。誦讀是讀書的一個重要方法。吟誦的時候,對于書中內容,不僅是理智的了解,而且有親切的體會,不知不覺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告訴我們讀得多了,反復地讀,那么這些東西逐漸就成為你的語言的一部分,也成為你思想和生活的一部分,那個時候你就真正地融會貫通,真正地讓自己的語言、思想和情感豐富了起來。(3)讀后感。我們教師讀書就應該邊讀邊思,“批注式閱讀”不失為一種好辦法。我們鼓勵教師在閱讀過程中,如果有所感悟,就在字、詞、句、段的旁邊寫上簡短的批語,及時記錄自己的點滴思想,把點滴疑問或不同的見解表達出來。我們要鼓勵教師摘錄文章中的重要詞語、句子或觀點并對此發表評論。
3. 多思考——在反思中迅速成長
多思考主要是指教學上的反思,教師的反思不僅可以針對某一教育事件、教育行為,包括具體的一堂課,也可以在一個教學階段結束后,進行全面的分析、評判,這是一種持續實踐過程的反思。以一堂課為例,我們在這堂課的設計、執教和教后可以進行行動前反思、行動中反思和行動后反思。(1)行動前反思。我要實現一個怎樣的教學目標?我設定的這個教學目標合理嗎?它有沒有損害學生的發展?我清楚這節課的目標和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嗎?我這樣教能實現教學目標嗎?(2)行動中反思。在新課程背景下,自己追求的理想課堂是什么?我真正關注學生了嗎?知識是我直接“給”,還是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組織的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嗎?我的教學方法是否多樣,我的課堂是否煥發出生命和活力?(3)行動后反思。我覺得這節課是長了還是短了,為什么?有哪些地方比我預期的要好些?我的講解是否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我的提問學生感興趣嗎?對學生富有挑戰性嗎?有哪些地方比我預期的要差些,為什么?
教師只有增強反思意識,把自我的發展看成是必須和必要的,才會努力地去發展自我,建構自我。我們教師要養成的是一種研究的習慣,一種反思的習慣,不斷思考自己的精彩與失誤,這是專業化教師的必備素質。
4. 多實踐——打造精彩的舞臺
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苯處煂W習了理論,必須要用這些理論來指導實踐。
(1)課堂就是教師實踐的主要陣地。課堂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地方,課堂就是教師實踐理念、訓練技藝、展現才華、彰顯師德、體現自身價值并引導學生發展的主要陣地。成長,從課堂開始,又服務于課堂。對于教師來說,每一堂課的質量,都會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和態度。因此,教師的生命力在課堂。(2)與課外綜合活動相結合。課外活動包括各課綜合實踐活動、課外閱讀、課外輔導、家訪等,是課內教學的有益補充。
5. 多交流——集思廣益、博采眾長
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在任何職業中,團隊協作都是獲取進步的最佳途徑。所以,我們提倡安排了各種活動,積極倡導鼓勵團隊互助共享,因為濃厚的氛圍必能逼人潛心學習、催人靜心學習,最終成為一種專業需要。方式如下:
(1)讀書沙龍會。每月一次,每次都請幾位教師交流他們近期讀書、讀文章的心得體會。通過這種形式方式,能開闊教師的讀書視野,營造濃濃的讀書氛圍。(2)教學反思日記交流會。當教師把自己長期探索出來的實踐經驗總結提升后,就不能再讓這些經驗、金點子“養在深閨無人識”,可用教學反思日記交流會這種方式,讓他們交流創新做法,碰撞思想火花,實現資源共享。(3)利用網絡交流共享。例如學校成立了QQ群,教師們在這里談學生、聊教學、交流個人的觀點,也用QQ群進行評課,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有的教師還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將學習、研究、教學的經驗和心得都記錄在里面,并邀請同行來參與自己的博客,相互交流,共同探討。(4)采取大取經的做法,加強校際交流和學習。可以在校領導幫助下,聯系本市幾所語文教學有特色的學校,派出一批教師外出取經。讓這些教師學習帶教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本領,并把學到的東西及時消化吸收,作為自己的東西運用到教學中去,同時作為共享的資源向其他教師輻射,以點帶面,營造教師積極向專業化發展的良好氛圍。
總之,要促進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首先要鼓勵教師積極讀書,吸取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學修養。然后倡導教師把新的理念轉變為新的教學行為,不斷實踐,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并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切磋,通過互相啟發、互相學習、互相合作、互相促進,共同分享經驗,研究問題,最終達到共同提高,共同走向專業化。
參考文獻:
[1]鄭慧琦.做有思想的行動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117-01
走在教育一線的教師,我們研究的領域很多,其實我們的主戰場就是教育教學,放眼《語文課程標準》,早就將語文的學科性質定義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要體現人文性,就得變“教師強加體驗”為“學生親歷體驗”(如《畫家和牧童》分角色表演),變“講授式教學”為“研究性教學”(如《贈汪倫》問題研究),變“課堂權威”、“話語霸權”為“課堂民主”、“心靈溝通”(如《匆匆》的文本對話)。由此,學生作為具有文化個性的人,在語文課程中就應該受到人文關懷,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們的體驗和個性心理特征就應該受到尊重,我們經??梢钥吹?,哪怕有一個學生沒讀完,老師也會耐心地等待他讀完,甚至把話筒對著他,把他(她)的朗讀聲擴出來予以鼓勵。這真正是在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真正凸顯了教師的人文關懷,我的認識人文關懷就是本文新時期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可行性。
回想自己,在課堂上讓學生讀書時,常常是少數學生還沒讀完,我就拍手或在黑板上寫上“T”,這些學生就只得放下書來,就是有個別學生讀興正濃,想堅持把書讀完,也在周圍學生“善意”的提醒下閉嘴了。兩相對比,真是令人汗顏!我帶的是低年級語文,雖然我學過兒童心理學,也了解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知道他們集中注意的時間短,持久性差,我們教師要尊重他們的個性心理,要想方設法地開展教學活動,調動他們的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激發學生人人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雖然也能采用一些方法,如游戲呀、運用多媒體呀,但卻由于種種原因常常簡單化,單一化,往往用教師的權威強制學生參與學習。如楊淼文《四個太陽》:學生合作互查,開火車查,哪個生字愛錯找出來再查,教師報學生舉字卡查……就是教師報,報的形式也不是單一的,有直接報生字的,有報偏旁的,有報字的結構的,有報字謎的……總之,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從多種角度、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檢查學生的掌握程度,將檢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戲當中,學生學得既主動,又愉快。我想,教師多動一下腦筋,學生就多一份收獲,作為教師,學生就是我們的服務對象,我們是干腦力勞動的,如果不尊重我們的服務對象學生,如果不動腦為學生做好服務,我們真的將愧對“教師”這一稱號了。
曾記得在上一堂公開課《司馬光》,自己正認為上得得心應手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如果掉進缸里去的是司馬光,旁邊又沒有司馬光砸缸,那該怎么辦?”突然冒出這么一個問題,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懵了,根本沒去細想,就回了一句:“掉進缸里去的是司馬光,旁邊當然沒有司馬光砸缸喲!”課上完后,我還暗自慶幸自己有靈活的課堂隨機應變能力,沒有因學生的質疑而出紕漏,課上得還算成功?,F在想起來,怎一個“哎――”字了得!那個學生所問的意思是,如果司馬光是溺水者,旁邊又沒有能想出砸缸辦法來救人的另一個“司馬光”,該怎么辦?多聰明的一個孩子,多好的一個施行“自救教育”的問題呀,卻被我三言兩語打發了,忽略了,說到底,這是語文的人文性被我忽略了呀!
關鍵詞: 生態化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語文教學與學生精神及生命活動是密不可分的,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遵循教學規律,注重知識的傳承,而且要在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情感體驗基礎上,著重關注與重視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及健康人格的發展。而且新課程視野下建立的課堂理念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態思維的滲透起到有力證明,標志著我國小學語文課程改革以從理念教學轉向實踐探索。要全面落實新課程理念,走出現行教育教學中非生態現狀帶來的高消耗、低效率的困境,就需要在教學研究中以新的視角、新的態度重新審視小學語文教學要素、價值意義與結構。生態學的教學原則、方法及價值理念就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詮釋方式與發展角度。
一、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生態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創設課堂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并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出現許多新興教學設備服務于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正是在這種教學現狀下應運而生。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在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性。
例如在講解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課時,教師可尋找和“廬山瀑布”有關的視頻或圖片資料,并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播放將其生動化、形象化地展現出來,將廬山瀑布的自然風光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如臨其境,自主地將廬山瀑布美景同古詩相聯系,并主動想象與思考,加深學生對本詩內容及作者情感表達的認知。這樣不僅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有利于學生想象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以此構建生態化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生態化課堂氛圍
教師與學生作為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兩大生態主體,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發起者、引導者、推進者、維護者和參與者,在教學活動中建立和諧共生的師生關系,對整個教學生態系統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言,成功的課堂教學活動依賴于真誠、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依賴于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生態系統中最活躍、最重要的生態因子――教師與學生在特定教學環境中圍繞特定教學內容而展開的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進行全方位的思想溝通與精神交往。語文課堂不僅是教師傳授語文知識的殿堂,更是學生個性發展、全面教育的主戰場。在課堂教學中,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作為“人”而獨立存在的,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課堂權益,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師生之間的共同健康發展。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溝通、彼此交往的主要場所,是師生心靈溝通、情感交流的殿堂,更是師生生命成長、和諧發展的伊甸園。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應當將交往意識滲入課堂教學活動中,成立學習共同體,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活動,注重師生與生生間的雙向互動,讓師生相互激勵、相互影響,產生連鎖反應。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相互滲透、彼此融合,通過教師的生態引導,實現師生教學生態系統中最優化的生態因子,使學生發揮發揮特長,承擔角色,取長補短,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建立師生間的和諧共生關系。
三、創設開放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小學語文生態課堂教學中,課程和教材是向教師與學生的生活世界及個人經驗開放的,目的主要在于為師生提供可以交流互動的平臺,一個能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話題。教師與學生應當以教材和課程作為對話交流的媒介、知識建構的基石及人格完善、道德發展的階段,實現主體視界的大融合。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老師用生態過程思維對待課程,以關系思維看待教材,進而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不斷超越教材,創新教材。課程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手段,其本質內涵主要是指在學校教育環境中,旨在讓學生獲得身心健康及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生態生成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本來面目,也是課堂生態發展規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是相互對立與統一的,教學在預設中生成,在對話體驗與實踐探究中生成。教師的預設應當貼近課本教材,注重挖掘教材言語運用價值及文本審美價值與創造價值。教材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資源,教師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探索,為學生探索創設更多的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放性生態化小學語文教學注重教學活動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學生與文化、自然、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書本知識同學生生活實際的溝通,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必須將學生當做課堂教學的主體,以此構建生態化的教學課堂。通過建設生態課堂,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與學生生活世界相聯系,營造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意萍.芻議生態化視野下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J].考試周刊,2015,11:25.
[2]王瀟梟.生態化視野下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生活化教學 實施策略
從心理發展的階段考量,小學生對事物的理解形象化比較濃厚。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把握學生的特點,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和積極思考中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將語文教學融入生活,在生活中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可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一、“生活化”教學含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边@說明教育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課堂本身也是一種生活,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生活空間。新課程標準強調: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的“三維目標”在課堂中要相互融合。新課標課堂教學中的“情感與態度”目標是指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探討,逐步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體驗美好情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過程與方法”目標是指新課程強調教育教學的過程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問題情境,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讓教育教學回歸生活;“知識能力”目標就是要求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培養學生邏輯分析能力、信息收集加工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及創新實踐能力等。
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就是將小學語文教學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將語文基本知識、基本概念等置于生活情境,教學過程中營造自然、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達到語文教學與生活的一體化,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小學語文的學科特點
2.1基礎性。從本民族人才培養及學科地位等方面看,小學語文具有一定基礎性,它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起點,是弘揚民族文化,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基礎。
2.2人文性。小學語文教材首先關注是人類悠久和燦爛的文化,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人文情感都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2.3工具性。語言文字是社會文明發展和實踐經驗的記錄,是一切文明的載體。
2.4實踐性。小學語文必須在實踐中學習,把任何知識的板塊學習都作為練習和實踐的基本點。
三、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理論基礎
3.1情景教學理論。學習的情景理論認為,學習不僅是一個個體性的意義建構的心理過程,還是一個社會性、實踐性的參與過程。強調教學應該將學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在特定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中考慮其學習和發展。
3.2語文教學詩意化理論。語文教學詩意化就是將語文教育融入生活,讓語文教育成為生命詩意的存在。此理論是由特級語文教師王崧舟提出的。該理論認為,教學中首先傾聽學生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意志,追求自然的學習氛圍,創造自由的課堂境界,引領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養成習慣。
四、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基本要求
4.1生活化教學以重要文件精神為基本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倡導素質教育堅持三個核心: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從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出發設計教學策略。
4.2生活化教學內容要具有真實性和典型性。建構主義理論強調“意義建構”。教師在語文知識教學中一定要選擇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情景,讓學生感到有意義并且富有典型性,否則會影響教學效果。
4.3生活化教學切勿流于形式,忽視理論。生活化課堂教學不能只關注教學的外顯狀態,要讓學生在積極進入課堂氛圍之余,做到在生活化的活動中體驗、傾聽、反思,使一些外在的認識內化為自己的品質,達到教學目標的實現。
4.4生活化教學不能脫離學科特點。教學過程一定不要忽略學科本身的特點及自身所承載的教育功能。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與學科無關的環節和因素做到杜絕加入,以免無謂浪費時間。
五、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實施方略
5.1備課過程應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做到有的放矢。教師備課要做到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心理特點、已有知識水平等出發,這樣才能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目標,既能夠關注全體,又可顧及個別。
5.2將課文閱讀與學生實踐生活經驗結合進行教學。
5.3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教學中可采用辯論、搶答、小品表演等形式進行教學。
5.4教學中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知識素材自然融入生活。新課程教學過程由原來的“機械灌輸”為中心的教學向“平等對話”為中心的教學轉移。新教學方式體現的是教師和學生心與心的交流,這就要求教師不端架子,與學生平等對話,這樣就可增進師生間的親密感,形成和諧的課堂氣氛。那么,課中的語文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就會變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