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5 16:31: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歷史筆記整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養成習慣,自主閱讀
興趣是學生學好任何一門功課內在驅動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通過多種有效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去自主學習,感受自主閱讀的快樂,逐步養成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從而促進歷史閱讀質量的提高。作為初中歷史教師,要認真分析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幫助學生選擇恰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樂學善思,學有所獲,思有所得。教師要做學生自主閱讀的引領者,在學生進行了一段歷史知識的閱讀自學后,要結合課本內容及時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在活動中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同時,要給與閱讀收獲最大的同學鼓勵,以期加大自主閱讀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產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閱讀為助推,訓練學生歷史綜合能力的發展。比如,舉辦“閱讀歷史故事,傳承中華文化”讀書活動,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歷史素養,在閱讀中得到了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的熏陶。通過最后的講歷史故事比賽環節,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得到了激發,取得了理想的學習效果。
結合內容,擬定提綱
由于歷史知識的復雜性,學生閱讀理解時會遇到很多困難,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壓力,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便于克服學習困難,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擬定恰當的閱讀提綱,指導學生閱讀,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對教材知識進行充分的解讀,找出重點和難點問題,結合學生的歷史知識結構、自主學習的能力等,擬定提綱,為學生的閱讀起到正確的引領作用,從而化難為易,提升閱讀質量。比如,在教學“商鞅變法”時,筆者為學生擬定了這樣的一個閱讀提綱:1.商鞅變法的背景;2.商鞅變法的時間;3.商鞅變法的內容;4商鞅變法的性質;5.商鞅變法的影響。學生按著這個提綱去進行閱讀,找到問題的答案后,商鞅變法的內容也就基本掌握了。
目標設問,引領回答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結合課程目標的要求,把教材知識轉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讀的過程中思考問題,并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的閱讀教學方法,對于那些存在較大難度的歷史知識的閱讀是行之有效的。這種教學方法的重點在于問題的設計,提出的問題要與課本內容緊密相聯,所學的教材中的知識點一定要體現到問題中來。同時,所設計的問題要符合歷史課程的“三維”目標,所謂三維目標就是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問題的設計要面向大多低學,既不能太難,也不能過于簡單。為了便于學生學習,教師還可以把設計好的問題打印出來讓每一位學生人手一份,對照問題去閱讀,做到眼、手、腦并用,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的教材中歷史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分析歸納能力的提升。
歸納整理,系統掌握
初中歷史教材知識零散且又緊密相聯。學生在閱讀中,要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需要經過一個消化知識、整理知識和歸納知識的過程。特別是在歷史知識的復習中,這一點是十分必要的。歷史知識的復習可以使學生對所學過的歷史知識進行回顧總結,在此基礎上更加牢固地掌握。復習課不是機械化的重復學習,而是讓學生通過這個機會,運用結構閱讀的方法和層次閱讀的方法進行學習。比如,在復習“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一課的內容時,筆者讓學生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式建構知識框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知識結構的圖示。有的學生以傳說為點,將其分為英雄事跡(其他民族、地區)、華夏族的人文始祖(中華民族)兩部分。英雄史跡又分為吉爾伽美什、荷馬史詩兩部分,華夏族的人文始祖又分為炎帝、黃帝、堯舜禹。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制作知識框架,理順了歷史知識和縱橫聯系與層次關系,深刻理解了課文,達到了鞏固知識的效果。
做好筆記,增強效果
在歷史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養成善于作筆記的習慣,課堂閱讀的筆記主要有三部分即書上劃符號、書旁寫評注、本上寫筆記。作為歷史教師在教學歷史的第一堂課就要明確提出要求,告訴學生閱讀筆記的重要意義、閱讀筆記的具體要求、如何運用簡潔易懂的閱讀符號、上課需備有紅筆,準備在課本上勾劃各種符號等等。同時,還要告訴學生在閱讀時,可以寫上自己的評注,評注可以寫在課本的字里行間、空白等。這樣的讀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促進記憶;有利于今后復習。因為一翻開課本。重點難點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加工等就會呈現,便于復習,增強效果。
關鍵詞:歷史教學 高效課堂 素質教育
《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指出:初中歷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理解和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曲折歷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近些年有教育者提出高效教學這一先進理念,如何在課堂45分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學的功能,最大限度提高教學效率,成了許多教師研究學習的課題。初中歷史課程標準還要求學生能掌握歷史基本知識,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以及重要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掌握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備閱讀、理解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并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以及圖表等形式陳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具體如何做到提高歷史課堂效率還是需要一些策略。
一、課前明確學習目標
在歷史教學中把目標告訴學生可以幫助他們在上課前組織思維,在他們頭腦中提供可以掛靠要點的鉤子。這不僅激活了學習過程,并使學習者集中注意力去獲取所要求的結果。教學重點是教學目標賴以貫徹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新的歷史課程標準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方面確定為教學目標。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根據教學目標,恰當地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確立為教學重點。所謂歷史教學難點,主要是指頭緒較多或較艱深,不經過歷史教師的誘導,學生難以理解掌握的那部分內容。歷史教學的多樣化并不意味著無重點地蜻蜓點水,在多種呈現方式中的各項學習內容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教學重點是知識的關鍵點,教學難點絕大部分存在于教學重點之中,是培養學生興趣、磨礪學生意志、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載體。
二、提升教師的知識水平
教師作為知識的主要傳授者,要將博覽群書、提高自身修養作為不變的目標。中學歷史教師只有經常充電,豐富知識,提高自身素養,才能在升華自己精神的同時,帶給學生更多的知識。作為教師,不論教授什么科目,在研究自身專業的同時,要擴大知識面,多學習文學、哲學、美學等知識。博覽群書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還可以提升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機智、幽默、成熟,以獲得學生的尊重。教師還要密切關注時事動態,深入思考、研究某些社會現象,與時俱進,以史為鑒。作為歷史教師還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弘揚國家的優良傳統。而要做到這些,歷史教師本身必須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必須博學多識。
三、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歷來就有“文史一家”“政史不分家”的說法,歷史與政治、與語文是緊密聯系的,不僅如此,現在中考文綜考試更是把政史地緊密結合在一起。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其他學科的特點為歷史教學服務,讓歷史課堂更豐富、更有趣、更吸引人,這樣不僅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性,也適應了高考的要求。
1.語文的語言
語言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她能把教師的情感充分地表達出來。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生動、風趣、幽默、準確而富有激情的語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他們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能讓學生在和諧、活躍、寬松愉快的氣氛中,更好地理解知識,它使教學錦上添花;使教師不僅“教得懂”,而且“教得美”,學生不僅“學得好”,而且“學得愉快”。
2.政治的觀點
“政史不分家”,歷史為政治提供事實依據,政治為歷史提供理論論點,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逐步學會運用哲學基本原理分析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同時又要懂得如何用史實論證觀點,既要避免講空話套話,又不能機械地堆砌史實,要做到史論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讀史明智的境界。
3.地理的圖示
直觀的地理圖示可幫助學生形成歷史空間概念,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強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四、指導學生科學的記筆記
常言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記筆記是學生在聽課過程中一定要認真對待的工作。然而,看起來很簡單的記筆記,其中也蘊含著大學問。很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一提起筆來記筆記就顧不上聽教師講課,而一認真聽講就顧不上記筆記,這就是典型的缺乏技巧的表現。課堂筆記的目的是為了整理知識脈絡,以供自己將來復習鞏固知識所用。因此,學生在記筆記時,無需把所有的內容都動筆記下來,而是簡單地把一些知識重點、知識脈絡給記下來,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除此以外,學生在記筆記的過程中,腦袋也不能閑著,而是要對教師所講地知識進行思考,要學會“一心二用”。當然,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在遇到一些重點難點內容時,教師可以適當放慢講課的速度,給學生留一定的時間進行思考,這樣,在邊思考、邊記筆記的過程中,學生才能夠真正地聽懂課、聽好課。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和不斷深入,歷史教學也應發生相應的變化。若要改變目前初中歷史教學產生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要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師素質水平,明確教學目標,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作用,穩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了解歷史、學習歷史的熱情,使教師在學生的努力與配合下打造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鄧濤主編.名師高效課堂的引導藝術.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馮一下.史料、史實與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8(6)
一、認識“誤區”
一些教師認為,開卷就是打開課本、資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學時只需讓學生看看課本,教師講講資料,考試時便可以應付自如了。有些畢業班的歷史教師認為自己教學任務重,沒有太多的時間與學生溝通,而學生則認為歷史是開卷考試,復習不復習都差不多,到時候翻書找答案就行了。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如不及時糾正,歷史教學工作就很難開展,教學質量也很難保證。歷史開卷試題具有開放性、主觀性、綜合性、探究性、實踐性等特點,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許多試題需參閱幾個知識點,在綜合分析、判斷后才能確定出正確答案。只有將教學方面的認識誤區糾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歷史考試成績。
二、科學分析
以開放性、主觀性、探究性為特點的初中歷史學業水平測試開卷考試,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訓練學生的主觀思維為主,融歷史知識于始終,營造寬松、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共進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能力和素質的不斷提高。教師還要做好初中、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工作:一是引導學生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聯系現實的抽象思維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師要引導學生擴大自己的閱讀面,及時捕捉各種有效信息提供給學生;二是在平時的學習和復習中,強調該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識消化吸收,并引導學生學會整理筆記,將知識點系統化地劃分成不同的專題。
三、有效教學
歷史實行開卷考試后,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學習探究, 培養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重視過程教學,讓學生多講、多說、多做,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如總結知識、歸納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此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熟悉開卷題型,掌握答題技巧。初中歷史學業水平測試開卷試題題型一般有選擇題、列舉題、材料解析題、問答題等,學生應知其解題規律、特點、技巧,在訓練中不斷提高答題水平。
1.選擇題一般由題干與選項兩部分組成,旨在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理解掌握的準確性,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闡釋能力與辯證思維能力。解答時,應從準確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舉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相關歷史知識的認知、綜合、歸納能力。
3.材料解析題能全面地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歷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類題,首先要讀懂材料,從時間、出處、人物、事件及相關歷史知識理解考慮,并迅速查閱課本資料,再分析所問問題,找出相關知識點,最后綜合分析,歸納作答。
4.問答題是歷史考試的傳統題型,考查學生對重點知識的完整準確的認知掌握程度。做題時,先審題,重點分析關鍵性詞語,找準知識點。
四、初、高銜接
高一年級上學期快結束了,截至期末考前,我們高一歷史備課組組織了三次考試:兩次單元考和一次期中考。這三次考試前后學生提問的頻率波動很大,尤其是期中考前后。在平常我值班的自修時間里,來問問題的學生寥寥無幾,但是期中考試前的一周,在我值班時很多學生很頻繁地拿書、拿練習冊來問我,甚至有學生還跟我預約,要我在其他自修時間里來班級為他們答疑解惑,學生學習、鉆研的熱情讓我動容,我也在所教的幾個班級來回奔波,忙得不亦樂乎。期中考試結束后,學生又回到了考前的平靜狀態,我坐了一節課,都沒有一個學生上來問問題。我曾戲謔他們說:“考試真是靈丹妙藥啊,一場考試就可將考前所有的問題全都解決了?!痹趯W生會心的歡笑聲中,我卻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學生這種考試前后問問題頻率大波動現象背后,暴露了高一年級歷史學習中存在著許多嚴重的問題。
二、問題篇
1.不重視歷史學科的學習,學習態度不端正
盡管已經進入高中,但大多數學生還是帶著初中的心態對待高中的各門功課,認為除了語、數、英是主科,其他都是副科。此外,由于社會上重理輕文風氣嚴重,很多學生抱定讀理科的心態。所以,很多學生平常不重視歷史學科的學習,上課不用心聽,不愿意做筆記,下課后就將書和筆記扔到一邊去,等到下次上課才再拿起來。所以,平常不鉆研也就沒問題可問。
2.不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學習方法不科學
初中歷史是開卷考試,很多學生在考前的幾天熟悉知識點在課本的位置就能考個不錯的分數。因此,很多學生是帶著初中學歷史的方法來進行學習的,以為考前背一背,練習冊做一做、看一看就可以了,平常不重視復習、消化知識并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因此也就沒有問題來討教老師。
3.不重視學科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學習效率不高
在平時學習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存在“三個被動”,即被動聽課、被動記筆記、被動寫作業,沒有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研究知識點的內在聯系,所以,無法培養閱讀、分析、歸納材料以及論從史出等學科能力。沒有自己主動對知識點整理、理解和應用的過程性訓練,就沒辦法發現學習上的問題,更談不上提出建設性問題來與老師交流。
所以,盡管考前有很多學生來找老師問了很多書本、練習冊上的問題,但期中考試成績并不盡如人意,很多學生甚至考出了非常低的分數,主要是因為學生不重視平常的積累和鉆研。
針對高一年級學生在歷史科的學習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作為歷史老師,我們有必要在反思的基礎上調整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更科學、合理地進行歷史學科的學習。
三、對策篇
1.重視開學第一課的引導
在高一年級上學期開學第一堂歷史課上,最好不要教授課本內容,而是要做好初、高中歷史學習的銜接工作。比如,要講講初高中歷史學習的內容、難度要求、考試形式等方面的差異,讓學生對高中歷史學習有整體全面的了解,改變輕視歷史學科的初中思維,做好適應高中歷史學習的準備。
2.重視課堂教學中學習方法的引導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既要講得生動有趣,吸引學生愛上歷史課,更要注意滲透歷史學習方法的引導。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比較法,引導學生對同一時間段的不同歷史事件、現象進行橫向比較,對相似、相同的歷史事件、現象進行縱向比較,還可以引導學生用表格等圖示法來歸納知識點,等等。通過種種學習方法的啟發、應用,引導學生學得更深入透徹,這樣可以在深入的學習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也實現對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逐步培養。例如,比較公元前3世紀左右的中國和希臘地區的政治制度。在學習第二單元的內容時,能將第一單元的知識點聯系起來,起到復習舊知識的作用。
3.重視練習的訓練和落實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主體性原則
筆者認為,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主體性原則關鍵在于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谶@一認識,在教學實踐中要在預習、上課、復習、作業四個環節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維。
1.認真預習,勤于思考。
歷史課本是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材料,是使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的主要依據。所以在預習時,教師要教會學生閱讀課本。閱讀是“學習之母”、“智慧之源”,是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載體。具體的做法是: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引言、章、節、目和大事年表,讓學生初步掌握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特點,以及每件大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影響等,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其次,閱讀課本正文,要求學生做到“讀”、“思”、“劃”三個字。讀,就是了解本節教材的大意、具體內容、重點和難點?!八肌保褪沁呑x邊想,對史實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從而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劃”就是邊讀書,邊在課本上的重點內容和詞句上做記號。再次,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歷史地圖和插圖,增強形象思維,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最后,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正文下面的注釋,了解不同學術觀點,提高興趣,拓寬知識面,加強對正文的理解??傊A習階段要“俯而讀、仰而思”,“讀”要到角到邊,“思”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達到夯實基礎的目的。為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應要求學生寫學案。
2.專心聽講,積極參與。
從知識角度講,上課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繼承人類知識財富,并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認識能力的活動。中學生每天學習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課堂里度過的,因此提高課堂效率十分重要。如何提高課堂效率?關鍵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讓學生當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全部活動,不當旁觀者。具體說,就是要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要認真觀察老師的每一個言行,要大膽發表自已的看法,認真參加討論,有選擇地記筆記。為此,要注意做好如下兩點:首先是指導學生學會聽課。即要會聽開頭,會聽新知識,會聽小結。其次,要求學生在原預習環節寫成學案的基礎上,根據教師授課內容,以及同學回答問題的思路,重點對照、審視、補充自己的學案。特別對老師授課、同學回答問題過程中與自己學案不同的地方,要深入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見,多問個為什么,矯正思路,以準確掌握本章節的基本知識、重點、難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及歷史發展線索等。
3.及時復習,強化記憶。
以往的課后復習,由于沒有嚴格的檢查制度和作業量的偏多,所以復習環節往往成了學生可有可無的學習任務。在強調學生主體性原則的情況下,有必要抓好復習環節。課后復習要做的事很多,重點要求學生做三件事:嘗試回憶,看課本和參考書,整理學案。
3.1嘗試回憶
就是要求學生獨立地把課本內容和老師上課的內容回想一遍。嘗試回憶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是新舊知識相聯系,做到“溫故”而“知新”,避免“溫故”而“棄新”;(2)是梳理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結合。通過嘗試回憶,對所學知識作一次梳理,使歷史知識系統化、條理化;(3)是重點知識與一般知識相結合,做到對重點章節、重點歷史事件勤思考、深理解,對一般章節、知識不忽視;(4)是回憶教師講課時思路、線索和同學回答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矯正自己的思維偏差。
3.2看課本和參考書
課本是教師教、學生學的依據,在對課本知識全面閱看的基礎上,對于上課時已明白和理解的部份要少花時間,而應把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嘗試回憶時想不起來、記不清楚、理解模糊的部份。關于參考書,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選好參考書;要在閱讀課本并對所學知識有個基本理解之后,再去看參考書;要圍繞學習的中心內容去看參考書的相關部分。參考書上和課本、老師講得一樣的,一掃而過,如有從不同角度加以解釋或深化內容的,或擴展知識的,要仔細閱讀,爭取學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方法對同一問題加以理解。
3.3是整理學案
在聽過課和復習后,再次審閱整理自己的學案。如何整理呢?重點把上課所涉及的知識而在學案中沒有的部分補上,把原學案上不準確的部分更正過來,以保證學案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彌補不足。如果平時下功夫寫好學案和整理好學案,到了期末復習,只要一看學案,心中就有數了。這樣復習時,既省時,又準確,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獨立作業,加深理解。
首先,布置學生完成每個章節后面的作業題,這些作業題是課本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以鞏固知識、培養技能和能力為主要目的的,具有評價、反饋、檢測和鞭策的功能。它可以鑒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是否達到了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的要求,可以檢查學生在掌握知識以及能力上的優缺點,可以預測學生能力發展的傾向,可以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鞭策學生勤奮學習的精神。所以課后作業要做,且要題題過關,忽視課本后的作業,不做作業的現象有必要改變。
其次,要求學生做章節中的思考題。思考題是高一層次的練習,有助于學生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梢宰寣W生獨立完成,也可以讓學生討論后完成,教師要重視分析、講評,做到釋難解惑。
關鍵詞:關鍵性細節; 思維導圖; 歷史復習;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6-025-001
當前歷史教學,盡管隨著課程改革,課堂形式多樣,資料豐富,課堂活潑,但落實到知識的梳理,理解依然是個較難解決的問題,初中學生尤其是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對于所學內容雜亂無章,毫無頭緒,即使考前努力想做好復習,卻苦于不知該如何著手。因此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提煉信息進而歸納、梳理知識的能力,成為如何學好歷史的關鍵之一,也是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的關鍵性細節。
去年假期,參加青年歷史教師培訓,接觸到思維導圖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頗有興趣。因此開始了研究思維導圖如何能服務于教學工作。
一、我所了解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表達發射性思維的高效的圖形思維工具,簡單卻又極其有效。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或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因此思維導圖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
運用“思維導圖”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方式之一?!八季S導圖”的理論基礎包括可視化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和教學支架理論等。它是一種思維可視化的表征形式,即它以可視化的方式反映學習者的知識結構以及對某一主題的理解,它能夠提高思考的技巧,增強記憶力、組織力和創造力,由于“思維導圖”能夠用直觀形象的方式表達知識結構,體現學習者的思考過程,幫助學習者建構新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因此“思維導圖”目前已成為國內外教育研究的熱點。
二、調查
了解了思維導圖的優越性,接下來我想在教學中加以嘗試。在使用思維導圖之前,我先做了一個調查,想了解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網絡化歷史知識的訓練后,對于一堂課內容是如何去加以記憶理解的。以八上《》為例,我請學生用圖畫或文字等任意方式來表達他是如何來學習本課的知識。我先后調查了三個班級,其中a班以傳統筆記方式記憶理解的15人,約占全班41%,在不知不覺中用到形似思維導圖的有20人,約占全班54%,2人用到純圖畫方式,約占全班3%;b班29人用到思維導圖的方式,約占全班74%,10人用整段敘述或傳統筆記方式,約占全班26%,c班21人用到思維導圖形式,約占全班50%,19人用的傳統筆記或敘述方式,約占全班45%,2人用圖畫方式,約占全班5%。從調查情況看,大多數學生思維還是有一定頭緒的。當然,這只是針對一課的內容,而思維導圖更適合整單元或整本書的復習工作。
三、思維導圖在實踐中的運用
既然肯定了思維導圖的優越性,接下來就是如何將思維導圖傳授給學生。在畫思維導圖前讓學生思考,然后進行回答,再進行提煉,而后再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來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所做。讓學生自然而然的引入到思維導圖的學習中來。在一開始思維導圖的制作需要學生的合作共同完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慢慢在訓練中掌握技巧和厘清歷史線索的能力。當然,要讓學生接受思維導圖,那么老師就要堅持在各種場合下面使用思維導圖,使學生發現圖是可以表象思維的,然后學生就會自發地嘗試運用圖來表述些什么。其實思維導圖在實踐中的應用就像是把大問題分成幾個小問題,然后把幾個小問題再細分,這樣呈樹形結構分布。把握住歷史事件的主干脈絡,也就便于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了。
現在大多數網站提供很多做思維導圖的方法,例如如何利用工具軟件來輔助我們畫思維導圖,而真正利用思維導圖去幫助思維的可能并不是太多。因此我更傾向于學生用自己方式規劃出屬于自己思維的思維導圖。將學習的思維過程規范化、流程化,它有利于學習過程更主動、更規范。譬如在了解沒有很強先后聯系的事件或所構成的圖沒有很強的順序時,在實際運用中適于一些復習課或知識點較散的課文,通過思維導圖能激發學生發散思維能力,還能將學生零散的,不成邏輯的知識點匯集起來,形成有序的知識網絡。在講到七年級秦漢科技文化時,我試著讓學生把相關的科技、文化等知識點組織起來,再把與之相關的內容一步步串聯起來,形成系統認識。
對于一些時間性很強的歷史事件,可以采取時間軸的方式,或者復習時梳理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
而對于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過程的知識點梳理,通過建立一個具有因果關系的思維導圖,明確各歷史事件間的因果關系,從而明確各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學生在建立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將新知識和舊知識聯系起來,學會梳理知識點之間的因果關系并有效記憶。
歷史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信息傳遞和接受過程,而是教師和學生的心靈溝通過程,是一種“交往”,在交往過程中學生的智慧得到啟迪,能力得到發展。通過“思維導圖”學習,既然它能夠成為思維的工具,而不是簡單的信息表達工具,那么在師生的“心靈溝通”、“情感交流”方面能夠起到輔助,在提高初中學生的記憶、理解、思維能力上,相信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它培養的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會是一種有效的思維并獲益終生。
參考文獻:
一、差生的主要表現
1.學習興趣淡薄、記憶力和注意力差。歷史學科和其他科不同的是有很強的過去性,客觀的歷史事實不能重演,也不能借助實驗加以再現。學生通過對文字資料感知到的歷史事實是空洞的抽象的,時間地點是枯燥的,加上歷史知識本身實用性不強,這些因素的存在使許多學生不愿學習歷史。他們往往只對故事感興趣,對知識的掌握則缺乏興趣。他們記憶知識速度慢,持久性不長。
2.缺乏必要的基礎知識。由于初中歷史教學的不重視和學生基本對歷史不感興趣,因“考試而學,試完而忘”導致他們對書本上的歷史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史實容易混淆;基本歷史概念、基本理論概念理解不清、把握不牢;對學過的歷史知識形不成體系和結構。
3.基本沒有學習能力和應試能力。自學時,他們找不出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提不出問題;看書時注意力不集中,打開書看似熟悉,合起書則一片空白,不能同時做到手動、口動、心動;做作業時,基本沒有一定的方法、步驟、不檢查解題過程;考試時,他們的心理極為緊張,答題時既缺乏思考,又缺乏檢查和反思,要么亂寫一通、草草交卷,要么做不出來,尋找機會作弊。
4.課堂內外學習效率低。在課堂上,他們基本不會做筆記,更缺乏積極思考和主動參與意識,只注重結論,不深究因果關系,不善于發散思維,把握不住知識的顯性聯系,思維僵化、思路狹窄。在課后,往往不會及時復習、鞏固,不善于歸納、整理知識,不會及時去鉆研、解決疑難問題,遇到困難消極等待。有的雖然收集了成堆的復習資料,但卻缺乏駕馭資料的能力,要么陷于資料尤其題海中出不來,要么將資料棄而不用。
二、差生形成的原因
初中歷史教學中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學生思想、意志、品質、態度上的問題,有教師教育工作的不足,還有家庭、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等等。從教師和教學的角度看,其主要原因有:
1.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幾十個智能、知識基礎和性格各異的學生。按理,教師因材施教。但有些教師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教學要求上發出的是同一個指令,很少考慮到高、探討,提不出自己的問題,往往自卑、自暴、自棄。
2.教學內容上一味追求難度。有些教師認為,反正有部分學生考不上中學,況且歷史新中考注重的是考查學生的理解力、思維力、創新能力,因而,在教學內容上攀高求難。他們熱衷于給學生講那些高深的問題,但卻忽視了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多角度理解和歸納,忽視了對基本理論、基本概念的闡述和運用。這樣,就使得原本基礎不太好的學生很難跟上要求,而且每況愈下,與基礎好的學生距離越拉越大。
3.教學進度過快。有些教師為了保證在中考前有充足的時間安排復習,往往對教學進度安排過快。他們有意識地壓縮新課授課時間,過早地結束新課,以便搞“深化”復習。新課的教學進度安排過快,必然會導致學生對所學知識囫圇吞棗、消化不良,而學生在學習新課時基礎沒打好,“深化”復習也就沒有根基,在復習時又必然是如坐云霧。實際上,教學進度安排過快,既對學生整體水平的穩步提高不利,也促使學生超前分化。
4.教學采用滿堂灌的方法。
目前,仍有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是一講到底,學生只能靜心“聽歷史”,其思維處于被動、應付狀態,缺乏積極參與的意識和鍛煉各種能力的機會,因而,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思考歷史問題中的缺陷不易被老師發現。同時,也容易使學生滿足于一知半解,對知識難以融會貫通。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嚴重違背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致使一些在知識理解、理論運用上存在偏差的學生,因得不到老師的及時指點而逐漸地分化成了差生。
5.考試次數過多,試題難度過大。有些教師認為:“要想成績好,多考是法寶”。因而考試安排越來越多,試題編制越來越難。這樣做的結果,使得一些學生考試經常不及格。一次又一次考試的失敗,給這些學生帶來一次又一次學習上的失望,久而久之,他們對歷史學習便產生畏難、苦惱和厭倦的心理,因而也就喪失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和進取心,并逐漸淪為學習上和紀律上的差等生。
三、轉變差生的對策
從教師和教學的角度看,轉變初中歷史差生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1.在教學要求上,“因材施教、分層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要求宜立足于中等生,堅持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爭取在課堂內使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能夠聽懂、學懂。在課堂提問、課堂訓練、課外作業布置上,根據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要求。在課外輔導上,對基礎好的學生,應注意開拓他們的視野,培養他們的思維力;對差生,則著力于幫助他們理解和歸納基礎知識,指點其基本的學習方法。這樣做使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逐步提高。
2.在教學內容上,變“追求難度”為“夯實基礎、逐步提高”。簡單來說,就是要根據大綱要求,扎扎實實打好基礎,在傳授新知識的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地幫助學生建立歷史知識體系和結構;在適當降低教學內容難度的前提下,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歷史思維方法;在學生的整體水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再適當提高要求,增加難度。在這里,“夯實基礎”是轉化差生的立足點,“逐步提高”是轉化差生的努力目標,在教學中,二者應當兼顧。
3.在教學進度上,變追求過快為合理安排。一般說來,應當根據大綱要求,保證新課講授時間。在差生面較大的班級,則應當適當增加新課講授時間,減少復習時間和復習的輪次。學生只有在學習新知識時打好了基礎,注重了思維力的開拓和解題技能的培養,復習時才能如魚得水,深化才有根基。否則,必定是事倍功半、欲速不達。
4.在教學方法上,變“滿堂灌”為“啟發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中等生為依托,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原則,注意發揮好學生的學習優勢,調動他們排難解疑的積極性,帶動全班。對差生,則應多鼓勵,多提問,多板演,多檢查,多輔導,多當面批改作業。只有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都調動了起來,只有師生雙邊都真正活動了起來,歷史教學質量才能大幅度、大面積提高,歷史差生才能逐漸轉化。
5.在考試安排上,變頻繁的高難度考試為有計劃、有目的單元、階段性課堂檢測。這樣做的目的是,力求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糾正學生在學習上的偏差,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促使一些掉隊的學生能及時趕上隊伍。對于測試范圍較大的考試,則應控制次數,適當降低難度。同時,要特別重視考試后的講評工作,尤其在審題、解題方法指導和失誤分析上要多下功夫,使考試真正成為全面檢查、調整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