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5 16:31: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商業銀行的經營業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商業銀行 基金經驗
隨著加入WTO的承諾的過渡期結束,外資銀行紛紛進入我國,使得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從國內來看,目前全國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部分行業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經濟出現過熱的苗頭。面臨外資銀行管理經驗豐富和資金實力雄厚的挑戰,面臨國內高儲蓄率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我國商業銀行應該怎樣應對這些風險?筆者認為,我國商業銀行應借鑒國外商業銀行基金經營業務管理的經驗,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與其進行競爭,積極參與基金經營業務管理,從而獲得新的效益增長點。
一、國外商業銀行參與基金經營業務管理的現狀
投資基金作為一種社會化的理財工具,必然與作為金融市場主要中介的商業銀行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國外投資基金經過上百年的發展歷程,到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發達國家和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各國的法律和經濟政策逐步放寬,商業銀行與投資基金進入了全面合作的黃金時期。
發達國家成熟的資本市場為商業銀行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在長期的資本運作中,商業銀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與投資基金的長期業務合作,在收入結構、業務范圍、參與形式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
1.國外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以美國為例。1984年~1999年間,美國銀行業非利息收人占純營業收入的比重,在資產規模大于10億美元的銀行中從16%上升到26.8%,在資產規模小于10億美元的銀行中這一比重更是由29%上升到46.2%,而其中構成非利息收入的一個重要部分正是投資基金收入。作為美國最早從事基金托管業務的道富銀行,20世紀90年代末其托管和管理的基金資產達6.5萬億美元,在其收入構成中,機構投資者服務收入占71%,投資管理收入占20%,而存貸等傳統業務收入僅占9%。
2.國外商業銀行參與基金業務的范圍迅速擴大。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參與基金業務有一個過程,早先的商業銀行只能作為基金受托人介入投資基金業務,監督基金管理人的投資運作,基金業務范圍相當單一。隨著金融一體化與金融自由化浪潮的興起,商業銀行參與基金業務的范圍不斷擴大。現今商業銀行已有能力向投資者提供多元化的基金服務,包括基金咨詢、托管、融券、投資管理、現金管理、績效分析等,基本上涵蓋了基金管理公司的業務范圍。
3.國外商業銀行參與基金經營業務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商業銀行原先作為獨立的法律實體,與基金或基金管理公司簽訂合同進行業務合作,其本質是一種委托契約安排。隨著商業銀行跨業經營步伐的加快以及與基金長期合作取得經驗,商業銀行意識到要提高經營效率,必須開展多元化服務,于是開始大規模參股基金管理公司,有條件的銀行甚至直接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或直接進行基金管理業務,其參與基金經營業務的方式由契約式合作逐漸向股權式安排過渡。
二、對我國商業銀行參與基金經營業務管理的啟示
隨著近幾年來我國居民閑散資金增多,儲蓄率日益趨高,商業銀行基金管理成了學術界關心的話題。我國商業銀行完全有條件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借鑒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參與基金經營業務管理的經驗,可以得到如下有益啟示。
1.它直接有利于建設和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后,可發起各種專門類型的基金,包括貨幣市場基金和各類債券型基金以及股權投資基金。這幾種基金可適度交叉,當前階段可以側重于債券型基金。利用商業銀行客戶資源、網點、資金運作、基金托管、結算等優勢的優勢,投資次級債券、金融債券、資產支持證券以及企業債券等固定收益證券,吸引個人投資者購買。這樣一來,今后除了股市之外,還可以通過債券市場擴大直接融資,能夠減少股市擴容的壓力。在條件比較成熟后,商業銀行可以進一步發起設立股權投資基金,帶動產業投資基金和股票投資基金的發展。因而,允許商業銀行涉足基金業務,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協調發展,能夠直接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與發展,為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奠定堅實的市場基礎平臺。
2.就商業銀行本身來講,這項改革措施顯然有利于穩步推進商業銀行改革,通過分流部分儲蓄資金來減輕銀行業所背負的風險,增強銀行機構的競爭能力。近期頒布實施的《證券投資基金法》、《商業銀行法》已經為商業銀行發起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奠定了法律基礎,盡管中國在一段時間內仍要堅持分業經營與監管的方針,但法律并不排除“法人分業、集團綜合”的模式,已經有的中信、光大、平安等帶有金融控股公司雛形的機構,就是通過設立金融控股公司設立不同經營機構來經營不同金融業務。同時,商業銀行尤其是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幾年來開辦基金托管和代銷業務,積累了不少業務經驗,已經具備拓展基金業務的基本管理素質與技能。
從長遠趨勢看,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將大大提速金融控股集團模式的發展。從近期來看,銀行拓展基金業務,能夠有效穩定客戶資源,適當彌補客戶分流帶來的存款損失,增加銀行非利息收入,逐步減少和國際銀行間的差距。近年來由于大力發展證券投資基金,銀行儲蓄在明顯分流。允許銀行自己設立基金公司,則可以增強銀行機構的業務手段,把客戶留住,增加銀行收入。特別是現在國內銀行的收入來源太單一,主要靠存貸差。發展基金業務將使銀行在穩定客戶資源的同時,又能改變銀行收入的結構。這對銀行來說,顯然是一大利好。
【關鍵詞】本量利分析 商業銀行 經營管理 保本點
引言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情況下,商業銀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商業銀業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也就越來越狹小。為了更好地保生存,求發展,商業銀行應該充分利用管理會計方面的知識,籌劃未來業務、控制日常活動,同時進行預測、決策分析。總之,推廣商業銀行管理會計具有重大的意義;它是商業銀行實現效益最大化的有力措施;也是商業銀行經營方式轉變的客觀需要。
一、本量利分析概述
由于商業銀行主要業務是存貸款業務,可以說,其本量利分析,就是通過一定時期內的單位貸款利息收入、貸款總金額、單位貸款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四個變量函數之間關系研究和分析,預測它們對利潤的影響程度和損益平衡點,為商業銀行管理者決策提供依據的一種分析方法[1]。需注意的是此模型的建立是基于以下假設前提的,它假設成本性態分析工作已經完成,全部成本分為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兩部分。假設在一定期間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變動成本和業務收入分別與業務量呈完全線性相關關系,且固定成本保持不變;假設資產負債結構穩定,存貸平衡;在單一資產負債的條件下,吸收來的存款總是可以以貸款的形式找到市場,實現存貸平衡;對于在資產負債多樣化的條件下,假定以價值形式表現的資產負債總量發生變化時,原來的資產負債在全部的資產負債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并不發生變化;假設商業銀行處于正常、無風險的管理狀態,資產質量較高,利率未發生倒掛,未發生應收利息和壞賬[2]。
二、銀行收入、成本、利潤分析
1. 銀行收入分析
商業銀行的收入是在經營貨幣這種特殊商品的情況下產生的。銀行經營的資產業務量是銀行生息資產總額,包括各類貸款、繳存中央銀行及上級行的各項準備金、同業拆出資金及短期投資業務等。銀行收入包括營業收入和營業外收入,其中營業收入具有決定意義,它包括利息收入、金融企業往來收入、短期投資收入和中間業務收入等[3]。因此,商業銀行在實際的計算分析中,在對各項資產業務量的確定上可以以貸款量為主。同時,商業銀行的主要負債項目有吸收存款、拆入同業等,在這里可一并視為存款,在對負債業務量的確定上可以以存款量為主。在注意的一點是在具體的工作中可按照實際的種類來分別計算。
2. 銀行成本分析
商業銀行是經營貨幣資金的特殊企業,它所籌集資金主要是吸收存款和借入資金,為支配和運用這部分資金需要支付一定數量的利息、還有營業場所和機具設備的折舊或租金、維護正常營運的營業費用、支付職工工資費用以及其他支出,所有這些就構成了商業銀行的營運成本[4]。若按成本習性對其各項成本進行分類。不受業務量或資金量影響的固定成本有:管理人員的工資、房屋機器設備的折舊等;受業務量或資金量的影響的變動成本的有:存款利息支出、電子匯兌利息支出、聯行往來及金融機構往來利息支出和營業稅金等。主要用到的是變動成本,因此,可構建如下總成本計量模型:籌資變動成本總額=營業支出+變動營業費用+所有者權益成本;籌資變動成本率=變動成本總額×平均籌資額;總成本=固定成本+籌資變動成本率×平均籌資額[5]。
3. 銀行利潤分析
商業銀行的利潤總額是反映該銀行在財務報告期內的全部經營成果的重要財務指標。營業利潤=營業凈收入-營業支出(其中:營業凈收入=營業收入-營業稅及附加;營業收入=手續費收入+利息收入+其它費用;營業支出=手續費支出+利息支出+匯兌損失+營業費用+其它費用)。因此在盈虧平衡分析法下,商業銀行利潤總額的公式可進一步換算為:利潤=(單位資產收入-單位變動成本)×業務量-固定成本,或者,利潤=單位創利值×業務量-固定成本。據此可畫出本量利盈虧臨界圖(圖1):
可以簡單表達如下:
Q=(FC+P)/(SPVC)或P=(SPVC)×QFC
保本時,也就是P=0,此時求出來的業務量就是保本點的業務量,可表示為:
Q0= FC/(SPVC)
其中:FC-固定成本;
P―目標利潤;
Q―業務量;
Q0―保本點業務量;
VC―變動成本率;
SP―資產收益率。
三、本量利分析在銀行經營管理中的運用
銀行本量利分析方法在對商行的存貸款、成本利潤的預測分析,網點的設置、撤并、新產品的開發等決策分析、經營規劃和成本控制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能夠對商業銀行進行科學的管理,對于商業銀行提高其經濟效益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分析如下:
1. 各個行處經營業績差異的因素分析和業績考核
可以通過本量利分析方法,計算出各行處的籌資收入率、籌資變動成本率、邊際貢獻率與呆壞賬損失率等指標。假設在籌資規模相當的前提下,對于放款的質量越高、呆壞賬的損失率越低、投資效果越好和籌資成本越低的行處來說,其籌資收入率就越高,變動成本率就越小,邊際貢獻率就越大,當然的效益也就更明顯。通過這樣才能更好地比較各個行處的經營業績,做好業績考核,使各行處之間的競爭意識更加激烈,并進一步提高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水平。
2. 設立分支機構和開辦新的金融服務工具
銀行經營擴張主要是通過設立分支機構來擴大其經營規模,以期獲得更好的規模效益。在進行分支機構設立決策時,可以運用本量利分析法進行預測分析,對于目標市場潛力不大或經過測算不能實現保本的,可以考慮不予設立;對于新推出的業務品種和服務工具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方法對其投入產出情況和保本點進行測算,為管理層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6]。
假定某商業銀行計劃設立一分支機構,預計每年的固定成本為300萬元,假定目前存款平均利率為3.2%,貸款平均利率為8.7%,要求該機構應于設立第二年保本。則其保本點業務量=FC/(SP-VC)=300/(8.7%-3.2%)=5 454.55萬元;保本點營業收入=SP×Q0=8.7%×54.55=474.55萬元,因此要保本,盈利資產需達到5454.55萬元,利息收入474.55萬元。如果該機構要求在第3年要實現盈利150萬元,則必須過到的貸款規模=(300+150)/5.5%=8 1.8182萬元。
3. 分支機構的撤并決策
由于設立決策失誤、競爭等因素的影響,有的行處經營業務會逐步萎縮而失去存在的價值,決策層就要將其撤并[5]。即如果有些分支機構在經營一段時間后,業務量越來越小,以至虧損,這時決策層就應該通過本量利分析,看其籌資額能否達到保本點水平,如果不能的話,就應該將其撤并,如果其籌資額有達到保本點水平時,可以彌補一部分的固定成本,一般不予撤掉。例如:設某一支行2005年的固定成本為1 200萬元,營業收入率為10.6542%,變動成本率為5.7325%。保本存款量=1 200/(10.6542%-5.7325%)=1 200/4.9271%=24 355.097萬元。因此,如果該支行吸收和存款量沒有超過24 355.097萬元,則可以將其撤除。同時,考慮是否把它合并到其他分支機構,撤并后,該機構的固定成本轉移到同行其他機構后,此時的應按此新的固定成本再次確認保本點業務量來進行決策。
4. 制定利潤目標,落實提高經濟效益的措施
從損益方程式中可知道,固定成本金額的多少、籌資額的大小、籌資收入率的高低、籌資變動成本率的高低以及呆壞賬損失率的高低,都將影響到某一行處的利潤,因此管轄行根據各基層行處的具體情況,充分運用本量利分析方法來確定其目標利潤,提高其經濟效益。因此商業銀行途徑和措施來增加其利潤:減少固定成本的開支;加大其籌資力度增加籌資額調整籌資結構;改善貸款結構,提高其籌資收益率;降低其籌資變動成本率;控制其貸款風險提高信貸資產質量以降低呆壞賬損失率等。
四、銀行盈虧平衡分析體系的改進和完善
1. 進一步完善管理會計的核算與管理體系
由于管理會計的相關服務是在企業內部管理需求的情況下逐步應用的。尤其在對營業機構的評價中顯得更為重要。只有科學的管理會計系統,才能更好地對營業機構進行科學有序的決策。但是目前由于銀行在實際工作中對于部分管理會計方法的運用,還是相對薄弱的,所以有必要加強對管理會計的研究與推廣,以加快基層營業機構管理信息系統的進一步建設。
2. 大力拓展中間業務、豐富產品種類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增強,客戶需求的多樣化及外資銀行的涉入,商業銀行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盈利空間越來越小。因此商業銀行可能通過拓展中間業務、豐富產品種類。在引入大量的中間業務后,銀行能夠進一步完善營業機構的盈虧能力的綜合水平,以便更加科學地掌握商業銀行營業機構的盈虧狀況。
3. 充分運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優化資產負債結構
倘若在進行本量利分析時能夠結合使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再根據得出的各個影響因素對盈虧平衡點具有怎樣的影響程度,來分別制定不同的資產負債的營銷策略,進一步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以期實現商業銀行效益最大化的目標。由于不同的存貸款客戶群,提供等量存款、歸還等量本息所銀行耗費存在著較大差異[7],因此應該對其客戶群進行積極的調整,并逐步淘汰掉那些低效、甚至無效的客戶,在保留按照有進有原則積極調整客戶群,逐步淘汰部分無效、低效客戶,在保留高效客戶的同時,積極爭取潛在的高效客戶。
總之,為了全面提高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企業的決策層就應該合理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來分析其各營業機構經營管理中的數據,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商業銀行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能夠更好的發展。當然商業銀行的業務種類繁多,要精確地運用本量利方法來分析,實屬不易,就這需要更多的學者來加入研究,進一步完善商業銀行的本量利分析的運用。
參考文獻
[1] 趙立秋.管理會計在商業銀行中的應用研究[J].商業經濟.2006,(3):87,103.
[2] 屈琦,王勇,李湛等.本量利分析法在商業銀行財務計劃體系中的應用[J].經濟師.2007,(2):224-225.
[3] 戴國強.商業銀行經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4-80.
[4] 莊毓敏.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65-69.
[5] 周好文,程嬋娟.商業銀行財務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255-259.
[6] 黃萬才,臧蘇渝.運用本量利分析法加強銀行經營管理[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8,20(1):50-52.
摘要: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進程,提高其自身競爭能力以及抗風險能力不僅關系到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與發展,還會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運行。
金融稅制是影響銀行經營效率的重要因素,現階段,針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沉重負擔,作為國家宏觀調控重要經濟杠桿的稅收應積極有所為,完善金融稅制減輕國有商業銀行稅負,推動其改革與發展是重中之重。經濟全球化與金融一體化是當代經濟發展的趨勢,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國內銀行業開始與國外銀行展開全方位的競爭,歷史包袱沉重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改革的道路上面臨挑戰和困難。作為影響銀行經營效率與成果的金融稅制雖經多次調整但仍然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在當前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效益普遍下滑的情況下,這無疑又加重了改革的負擔,影響了國有商業銀行加快改革的步伐。
一、目前我國銀行業稅收體系金融稅制是政府對一切金融活動課征稅收的所有規定。
它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金融業稅收,即對金融機構課征的各類稅收,通常由流轉稅、公司所得稅和其他稅構成;二是金融資產稅收,是對持有和遺贈金融資產課征的各類稅收,一般包括財產稅、遺產與贈與稅和以股息、紅利、利息為征稅對象的所得稅;三是金融市場稅收,主要有證券交易稅和資本利得稅。我國目前的金融稅制主要是對金融業(銀行和保險業)征稅。根據現行稅法,目前我國對銀行業主要征收營業稅和所得稅兩大類主體稅種。營業稅的稅基為計稅營業收入,包括貸款利息收入、外匯轉貸款費收入、手續費收入以及金融商品的轉讓凈收入,的稅率為%&,但若加上營業稅的附加稅費(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銀行業營業稅及附加的總稅率為企業所得稅的稅基是銀行企業按照稅法規定調整后的應納稅所得額,目前稅率為$$&。除了這兩大主體稅種外,在實際經營過程中還要繳納土地使用稅、印花稅、房產稅和預提所得稅等其他稅。
二、國有商業銀行稅負分析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以及金融體制的改革使我國金融體系及其運行機制發生了很大變化。
金融業已成為我國中第三產業增加值的主要增長點,金融業增加值占()*的比重穩定地保持在左右。金融業稅收也保持平穩增長,而國有商業銀行是金融稅收的主要貢獻者。據統計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向國家繳納的營業稅合+億元,占全部金融保險營業稅的。盡管年的稅收政策調整,名義上降低了銀行的稅率,但由于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經營效益普遍下降,甚至大面積虧損,實際上加重了銀行的稅收負擔從())&年開始,銀行營業稅率由*%下調至!%,盡管如此,與國內其它服務性行業及國外同行業稅負比較,現行銀行營業稅率仍然很高是以稅與稅前凈收入之比作為衡量國內外銀行稅負水平的指標,我們可以看到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稅負水平集中于之間,其他&)家股份制銀行稅負也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年,我國銀行業$)%和,’%的稅負水平遠高于國外銀行,歐盟、美國、英國銀行的稅負水平僅為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左右。
三、減輕國有商業銀行稅負的對策建議現行金融稅制存在的問題。
加重了國有商業銀行的負擔,不利于國有商業銀行競爭力的提高。隨著外資銀行的大軍壓近和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迅速壯大與成熟,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調整銀行稅收政策使之在推動銀行改革的過程中有所為是當前完善金融稅制的關鍵。繼續降低營業稅稅率,減輕稅負。國外商業銀行適用的流轉稅(類似于我國的營業稅)稅率較低,例如,巴西征收金融營業稅,稅率從不等,韓國按利息和經營業務收入的計征。因此,建議我國現階段應繼續采取降低銀行營業稅率的措施,降低的這部分營業稅金可用于補充銀行資本金,使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充足率盡早達到《巴塞爾協議》的標準。改進應收利息計稅辦法。國際上應收利息的核算年限為-個月或’)天,考慮到我國當前銀行經營效益下降,資產質量差,銀行應收未收利息增多,銀行實際稅負重的情況,應當首先縮短應收利息核算年限,與國際接軌,真實反映金融企業的經營業績。同時,考慮到國內內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經營實力的巨大差距,為進一步鼓勵競爭,在一定年限內允許按應收未收計征營業稅,其中高于按當年實收利息計征營業稅的部分可沖減下一年度的營業收入。減少和規范以資抵債業務過程中的稅費。
【關鍵詞】國有商業銀行 信貸風險 影響
一、引言
信貸風險一直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的風險,它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業績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信貸風險更是不容忽視的。然而不同的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現狀不同,決定了其信貸風險大小及其對銀行的影響不同。對比研究不同國有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大小及該風險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影響有利于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風險管理方法,應對各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謀求國有商業銀行的長遠發展。
二、信貸風險成因
(一)金融體制改革滯后,理論認識和觀念上存在誤區
商業銀行因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往往以政府出納員的角色出現,大部分銀行從業人員商業意識、風險意識比較淡薄,信貸活動沒有完全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常常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痕跡。導致商業銀行在其經營活動及自身的發展過程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和不安全的隱患。
(二)商業銀行缺乏高素質人才
信貸管理工作需要大量既懂銀行業務又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的高素質人才,而此類全面人才的缺失會限制商業銀行業務的推廣。
(三)借款企業認識上出現偏差
長期以來,受計劃體制的影響,許多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完全不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理所當然地認為,企業盈利是由企業創造的就應該由企業來支配,一旦企業虧損,就依賴政府,依靠銀行貸款來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銀行則背上了企業轉嫁過來的包袱。
三、信貸風險對各國有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信貸風險對工商銀行的影響
雖然總體上,工商銀行信貸狀況良好,風險不大,但現存的信貸風險仍不容忽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的地方政府設立了數以千計稱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開發公司,為基礎設施和房產項目籌資以對抗2008年危機的影響,當時中國各銀行差不多將放貸活動翻了一番。作為全球市值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向地方政府控制的開發公司無節制地放貸,這些開發公司目前在工行的貸款賬目上占10%的比重,這對銀行本身構成了一定的風險。
(二)信貸風險對農業銀行的影響
農行約80%的機構網點和約60%的信貸業務都分布在縣及縣以下,由于受地方經濟發展的局限,很多基層行尤其是區域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大部分基層行及其網點很難達到盈虧平衡點。
收入渠道單一使農行利潤空間受擠壓,而儲蓄存款和企業存款出現活期存款定期化趨勢,使銀行平均存款成本明顯上升,并且這些存款成本增加卻難以經由貸款投放產生收益。為提高收益,農行被迫把資金投放到風險更高的企業和投資項目,使得企業出現過度投資,引起資本收益率和企業還本付息能力下降。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還會助長經濟低水平重復擴張,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等結構性問題,導致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大銀行貸款的信用風險。
(三)信貸風險對中國銀行的影響
中國銀行面臨的信貸風險主要是對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過度投資行業的貸款所帶來的風險。為防范此類風險帶來損害,中國銀行已經開始限制未經審批項目的貸款,已發生的貸款采取措施盡量避免損失。另外,對汽車、房地產、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的貸款,也都一一出臺措施,對貸款人的誠信度、貸款項目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等方面嚴格審查,合理確定貸款總額,降低總體信貸風險。
(四)信貸風險對建設銀行的影響
信貸風險對建行的最直接影響體現在:信貸規模急速擴張和凈息差大幅收窄使得銀行利潤縮減;與此同時,貸款結構不合理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迫使建行接下來的信貸投放將以穩定存量、加大結構調整為主,將采取主動從“三高一資”行業和企業退出的策略,釋放部分貸款額度。
另外,信貸超常規增長引發資產質量下降問題,對建行的穩健經營構成很大威脅,為此建行將做好信貸投放和項目儲備;科學把握信貸投放節奏,加快信貸結構調整,充分運用回收再貸款資源以及加大不良貸款處置盤活力度,努力做到既積極支持經濟增長,又防止貸款盲目過量投放。
(五)信貸風險對交通銀行的影響
交通銀行的開發貸所占比重較大,而現在部分比較差的房地產企業已經出現困難,這加劇了交行的經營風險,促使交行控制新的開發貸款的發放速度,并只與資質較好的開發商合作。
近兩年,交行信用卡授信增長很快。2009年以來,受其相關風險增加的影響,交行已根據市場的情況放慢授信速度,更重視盈利和風險防范。在高風險地區,調低批卡率,加強了不良貸款的清收。
四、信貸風險對不同國有商業銀行影響的對比分析
信貸風險對各國有商業銀行的影響存在著相通之處,簡單說,其共性體現在:
信貸風險導致各銀行處理問題的成本高于其收益,造成入不敷出,嚴重影響銀行的經營業績。
信貸風險考驗著銀行的合規、監管部門,若相關部門監管不力,對貸款發放的調查、監督、管理等工作做得不到位會給銀行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信貸風險嚴重時會造成民眾對銀行的不信任,引發恐慌,甚至可能演變成擠兌潮,嚴重影響銀行的穩健經營。
關鍵詞:中外資商業銀行 中間業務 優勢
中間業務是現代商業銀行主要的利潤增長點,是國際銀行業發展的潮流和核心競爭力,也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業務,目前仍保持著高速的增長能力,然而該業務在我國的金融業卻仍是一片尚未被全面深入開發的領域。
本文試從中外資商業銀行的比較出發,具體討論中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創新與發展。
一、中資與外資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概述
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根據傳統,是指銀行不需要使用自有資金提供服務收費經營業務。它與商業銀行的資產和負債業務,而最根本的區別在于中間業務不直接作為信用活動,而不是在側有身份的債權人或者債務人,不過扮演著中介服務的作用。但近年來,隨著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與創新,從不冒險到帶一些風險,如各種各樣的保證、承諾、代保管、質押業務在處理這些業務,銀行客戶不但出售銀行信用,也為客戶擔當一定的風險;從使用自有資金的不斷進步,與一定數量的錢,如融資租賃融資業務,業務;永不占有客戶的資金占用客戶款項,如銀行匯票結算,“出口匯款”賬戶的資金和外匯結算業務“應解匯款”的資本賬戶是一個典型的“無息負債”。但按照通行的會計準則,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是不列入資產負債表的,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銀行的當期損益和投資預期,改變銀行資產的報酬率,因此,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與資產業務、負債業務共同組成了商業銀行的“三架馬車”。
二、中外資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的優勢與差距分析
(一)中資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的優勢
1、網點密集優勢。中資銀行商業網點多,在我國消費者中認知度高,所以個人零售業務較外資銀行占有絕對優勢。雖然零售業務的單筆業務量小,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綜合性個人理財金融服務的發展,不僅零售業務的總量樂觀,且其增長空間也是巨大的。
2、信息優勢。由于我國經濟主體的信息公開機制不完善,因此在金融市場上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而外資銀行作為舶來者,對我國各類經濟主體的信息掌握渠道有限,在適應和本土化方面不及中資銀行。
(二)中資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的差距及其原因
1、缺乏有效、完善的宏觀政策法規的支持,無法實現混業經營
目前,我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與分業管理,這使得商業銀行只能局限在傳統業務上。2001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實施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但該規定主要以業務為主,對那些有負債的業務以及關系重大的中間業務如投資基金托管等則限制嚴格,在實際運作中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2、經營業務傳統,創新空間較小
從業務品種看,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技術含量高的咨詢類、代客戶理財類等新興的、高附加值的中間業務開展較少,特別是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類工具在我國才剛剛起步,有些國外已經成熟的金融產品在國內甚至還未實現零突破。
從收益比重看,在西方國家銀行中,中間業務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普遍占40%以上,有的銀行甚至達到了60%,而我國四大銀行中,中間業務所占比重平均僅為8%左右,中國銀行最好,但也只占到19%,而且收入主要來源于傳統的中間業務。
轉貼于
三、加強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創新與發展的對策
眾所周知,中間業務具有高收益、高附加值、低成本及低風險的優良特征,對此,我們要在遵循一定創新原則的基礎上,逐步開發中間業務的新品種或擴大原來品種的范圍,并在技術上、管理上、制度上同步創新。
(一)中間業務系統管理的創新
中間業務的發展和創新涉及的許多部門用的銀行和商業的交叉點上,所以,必須創新中介業務的創新模式,建立一個統一的中間業務創新的管理體系,以中間業務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特別地:
1、應該實現中間業務的整合與資產負債管理整體功能的商業使用的優勢。
2、應按各種中間業務和資產和負債業務的內在聯系,將所有的權限管理功能的中間業務的銀行分別對各種相關專業部門承擔。
(二)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商業銀行在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時,要堅持“獲利能力、流動性、安全性”原理的基礎上,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而且還必須樹立講中間業務相當于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經營觀念,必須有強烈的競爭和盈利的概念,就會漸漸沒有推開在商品化的商業業務。這種商業化中間業務的服務雖然可以樹立企業形象,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制約了商業銀行發展應該是他們自己的事業,這一概念的根本轉變為知識中間業務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支柱產業來抓,樹立中間業務新的管理理念。
(三)不斷創新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品種
根據國內外金融和經濟發展的狀況,中國的商業銀行在中間業務方面的創新主要集中以下兩方面:
1、代收代付業務。代收代付是業務的主要創新點,但由于缺少一體化,許多公司缺乏規模、類型、數量少、單筆金額,并給出了相應的憑證成本、人工成本較高。因此,所有的商業銀行可以合作進行的“檢查”,提高系統收集和付費的效率和效益。
2、咨詢業務。咨詢業務是商業銀行提供相關的國民經濟,企業的市場、國際金融和貨幣信貸、管理機構、法律、法規的規定,和信息的觀點站在中間人,為客戶做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幫助客戶做出正確的決定建立一種面向服務的商業銀行良好的服務。銀行擴大咨詢業務,可以增加銀行的收入,建立與客戶的良好關系,擴大銀行、設立銀行形象。
參考文獻:
外資銀行發展較快
根據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一年后外資銀行可以向當地的企業和個人提供外幣 業務,在包括廣州在內的6個地方,人民幣借貸業務可以在外資銀行和外資企業之間開展; 兩年后,外資銀行可以在4個左右的地方向當地企業提供本幣業務;5年以后,針對外資銀行 在地域和服務對象的限制都將全部取消。自2001年12月11日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至今,履 行承諾先后對外資銀行開放了上海、深圳、天津、大連、廣州、珠海、青島、武漢9個城市 的人民幣業務。此外在上海的外資銀行分行經營人民幣的業務范圍可以擴大到江蘇、浙江兩 省,深圳分行可將業務延伸到廣州、廣西和湖南。
據調查,截止2003年上半年,在上海市的外資金融機構,人民幣的各項存款已達189.77 億元,新增35.43億元,同比多增22.36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93.96億元,新增1.37億元,同 比多增3.73億元;外幣存款達53.19億美元,同比增長41.37%;在深圳的外資銀行從業人員 為735人,總資產達56億美元,人民幣貸款余額87.84億元,外幣貸款余額22.97億元,人民 幣存款20.74億元,外幣存款22.97億美元,實現利潤2100萬美元,另外在北京、廣州等地的 外資銀行發展速度也都很快,可以預見,隨著我國對外資銀行各種限制的逐漸取消,外資銀 行的營業機構和業務都會有一個大的發展。
外資銀行也有難處
外資銀行不遠萬里到中國設立機構、發展業務,除跟蹤自已原有的客戶保持市場外,主 要還是想在我國擴大業務范圍、拓展重點領域,在中國占有一席之地提高他們的市場份額, 利用其金融產品豐富、管理方式先進來吸引中國的黃金客戶,獲取較高的利潤,但由于到我 國設立分支機構,尤其是大城市的繁華地段成本較高,管理人員從本國派來花費較大,招聘 我國的業務人員也必須用高工資才有吸引力,所以說,外資商業銀行在我國開展業務并非全 是凱歌高奏,也有不少難言之隱。據報道,目前在華的外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超過20%的 有24家,超過90%的有7家,外資商業銀行在中國的銀行體系中所占的資產比例也從2%下降 到1.1%,我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與企業和居民互相支持、同舟共濟有著深厚的感情,據調 查,大部分客戶都愿到中資商業銀行去辦理業務,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總覺的把錢存到那里 比外資商業銀行安全,導致了外資商業銀行很難通過吸引人民幣存款的方式來解決其資金短 缺的問題,再則按規定,外資商業銀行持有的人民幣負債不得超過所持有外幣負債的50%, 如果通過短期拆借,不但成本高而且風險大,若是長期銀行間的拆借又很難盈利,帶來金短 缺業務較難開展。
外資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加大,不良貸款上升,主要是由于長期經營規模過小,一家銀 行只有很少的幾筆貸款,一但發生風險,不良貸款率就會居高不下,因為從國外到中國來開 展業務,很難對客戶的情況了解的詳細、準確,就不可避免地發生有的客戶違約貸款形成風 險。另外,有的外資商業銀行對我國的國情、客戶情況不是很了解,原先經營的項目沒有達 到目的,為避免損失提高盈利水平,進行經營業務的轉移和收縮,這樣,不良貸款也會大幅 上升。還有的外資商業銀行對我國的經營形勢預測不準、判斷失誤,也帶來了資產質量的下 降,如經濟過熱時,日本一些銀行紛紛在華大設分支機構,貸款規模龐大,積累了大量的壞 帳,由于本國泡沫經濟的破滅,就把在華的資產就地變現,從而影響了在華業務的發展。由 此可見,外資商業銀行到我國來設立機構、開展業務,并非都是一帆風順,其中也有艱難曲 折。
外資銀行受寵度下降
外資商業銀行一流的裝潢、熱情的服務、有效的廣告宣傳、豐富的金融產品,給剛開始 接觸外資商業銀行的中國客戶一種神秘的感覺,好象到外資銀行辦理業務就一定能賺到錢而 成為富翁,使很多人都向往能成為外資商業銀行的客戶。但隨著外資銀行的增多和對外資銀 行的了解,使大部分人覺的外資商業銀行與中資商業銀行并沒有多大的差別,只是環境、服 務比中資商業銀行好些,可是條件苛刻、收費高,也使一般客戶敬而遠之。
關鍵詞: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業務創新
一、發展中間業務的必要性
所謂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是指銀行不運用或較少運用自己的資金,以中間人的身份替客戶辦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項,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并收取手續費的業務。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中間業務的發展成為大勢所趨。
(一)商業銀行適應存貸利率差減少的需要
近幾年來由于我國商業銀行存貸款利差幅度的減少,其收益所占的比重也在日益縮小。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去開拓各種非利息業務,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二)商業銀行經營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需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銀行傳統的經營觀念也越來越不能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因此,銀行應該大力發展中間業務,以此來推動銀行發展、滿足客戶的需求。此外,隨著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是銀行應經國際化、多元化的需要,也是其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需要。
(三)商業銀行化解不良資產,提高資本充足率的需要
一般來說,世界主要銀行的不良資產率不到4%,而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率遠遠高于這個數字,達到了20%左右。這嚴重降低了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中間業務具有成本低、收益大、風險小的優勢,有助于商業銀行積累大量資本,化解不良資產,增強競爭能力,是商業銀行未來競爭的重點。
二、我國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存在的問題
(一)經營理念落后,對發展中間業務存在認識偏差
受落后的經營理念束縛,我國商業銀行對國際銀行業中間業務快速發展的趨勢認識不足,對利率市場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后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壓力認識不足。沒有對商業銀行業務進行準確定位,普遍只重視開拓存貸業務,將中間業務作為存貸款業務的附屬業務、派生業務,以犧牲中間業務為代價換取存貸款業務的快速增長,甚至不惜成本,采取少收費或不收費,就是為了占領信貸市場。沒有從戰略角度將中間業務作為商業銀行三大業務之一來發展。
(二)服務品種單一,科技含量不高,創新能力不足
中間業務是金融創新的產物,業務品種眾多,而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開展的中間業務服務,仍以傳統的接受客戶委托,不占用自己的資產和收取手續費為主。據悉,全國已開辦的中間業務品種多達400多種,但從整體看起主導作用的仍是那些籌資功能較強、日常操作簡單的結算類、類等技術含量低、利潤率很低的低附加值業務,相比之下,那些具有高附加值的咨詢類、承諾類、代客理財的中間業務比較少,各類擔保貸款和投資承諾、外匯買賣等新興表外業務發展緩慢,很多業務尚處于初級狀態,金融衍生工具則基本是空白,缺乏深度和廣度。
(三)管理無序,缺乏統一規劃
由于中間業務的開展往往涉及多個部門,使得中間業務難以像存貸款業務那樣,集中由某一個部門管理,需要一個專門機構來進行統一規劃和管理。然而,我國商業銀行缺乏科學的管理經營體制,在發展中間業務過程中沒有專門的一個部門進行統一的規劃和協調,導致中間業務管理部門權限不清、職責不明,容易與與其他業務部門產生利益沖突。此外,由于中間業務的管理缺乏業務政策和決策的統一性、連貫性,中間業務的發展受到了嚴重制約。
(四)收費偏低,同業競爭不規范
國內中間業務市場競爭不規范、收費偏低和標準不統一問題已成為制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的主要障礙。在《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出臺以前,各商業銀行收費標準高低不一,不少商業銀行在某種程度上將其作為爭奪存款份額的手段,致使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開展出現低收費或無償服務的惡性競爭局面?!掇k法》雖然對中間業務收費標準有了一定的規定,但很多銀行仍然采取各種變通手段少收費或不收費,,使銀行在中間業務市場競爭中仍然無法避免無序的惡性競爭。經常會出現一行開辦了新業務品種,其他銀行一哄而上仿效的情況,導致銀行之間中間業務品種基本雷同。此外,受傳統觀念影響,我國消費者對銀行的有關中間業務收費還不能接受,這又進一步降低了銀行推廣新業務過程中的積極性。
(五)技術手段落后,高素質從業人員嚴重不足
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是技術含量高的業務,對計算機的網絡化水平、電子通訊的速度質量要求極高。而我國的商業銀行缺乏高效、快捷的結算支付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給中間業務經營與發展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此外,中間業務是知識密集型業務,涉及領域廣,需要熟悉銀行業務及計算機、法律、國際金融、投資、證券、保險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長期以來,商業銀行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但缺乏既懂銀行業務,又懂證券、保險、信托等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制約了那些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業務的深入發展。
(六)金融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政策不統一,管理體制僵化
雖然央行在政策上鼓勵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但是由于央行的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政策缺乏一致性,使得銀行和地方政府的糾紛時有發生。舉個例子來說,工商局認為銀行發展的新業務未在營業執照上注明,超出了其注冊的營業范圍;物價局對銀行的收費標準存在異議,要進行整頓。
我國的《商業銀行法》對于銀行的業務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管理,明確商業銀行在國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業務和證券業務。雖然初衷是為了促進金融業的穩定和健康發展,但在客觀上限制了銀行設計開發跨領域、綜合性、多方位的中間業務產品,抑制金融產品的創新。雖然央行已于2002年8月頒布了《管理辦法》,但仍然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
三、發展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我國可借鑒西方國家發展表外業務的經驗,采取如下對策:
(一)更新經營理念,將中間業務作為商業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商業銀行存貸款業務利差將越來越小,利息收入對利潤的貢獻度將大幅下降。我國商業銀行自身應充分重視中間業務,摒除“中間業務只是存貸業務的附屬業務”的觀念,將中間業務定位為新的利潤增長點,使之成為支柱業務。
(二)積極開拓表外業務新品種,開發出滿足差異化需求的中間業務產品
我國商業銀行可以考慮從業務種類、業務方式、業務內容、客戶關系、收費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發展咨詢業務和交易業務,在發展傳統存貸業務的同時向客戶介紹信用卡、投資咨詢、個人理財等業務。同時要對客戶資源進行細分,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求。
(三)建立統一的中間業務管理機構,加強中間業務風險監督與內控
商業銀行應成立中間業務管理部,統一制定中間業務的發展目標和新產品開發戰略,開展中間業務活動,并進行有效地績效考核和評估。同時,健全風險內控和監管制度,中間業務是一種低風險性業務,但并不等于是無風險業務,可能存在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結算風險等。鑒于這種情況,商業銀行在開展中間業務時,必須堅持業務拓展與風險防范并重的原則,建立中間業務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加強對中間業務的內部稽核和監督等。
(四)制定統一的收費標準,創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金融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的管理需要進一步完善,因此制定統一的收費標準就成為關鍵。因此應充分發揮銀行業協會的作用,由協會牽頭,加強銀行之間的溝通和聯系,使得銀行之間對于收費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達成一致,以創建公平競爭環境。
(五)加強科技投入,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
中間業務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技術裝備和人才的競爭。
一方面,注意科技開發,加快建設計算機網絡,實現金融電子化,開發或引進能滿足不同客戶需求的軟件系統。
另一方面,中間業務種類繁多,涉及面廣,是集人才、技術、機構、網絡、信息、資金等于一身的綜合業務,因此,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不僅需要經營管理人才,還需要專業型和復合型人才。
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既要大力引進一批具備金融、法律、財會、稅收、企業管理、計算機等專業知識的人才;又要建立員工長效培訓機制,為員工提供再學習的機會,使其能夠符合中間業務的發展需要。
(六)完善金融法規,實現混業經營
盡快制定有關表外業務法律和規章,放松對中間業務的限制,從法律上保障中間業務的開發和經營,避免政策不統一給中間業務帶來的阻礙,此外,立法應逐步放松對經營業務的限制,鼓勵銀行開發新的經營業務品種,使得商業銀行早日實現混業經營。從而為銀行進行中間業務創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參考文獻:
1、談偉憲.加強創新監管提升銀行創新能力與競爭力[J].中國金融,2007(15).
2、江巖.關于商業銀行業務轉型的思考[J].農村金融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