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5 16:31: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教育的核心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一是充分利用宣傳欄、校園圍墻、黑板報,宣傳展示學生守則和核心價值觀、關愛未成年人等公益廣告,做到校園內顯著位置和每個教室都要展示核心價值觀12個主題詞。二是深入開展愛祖國、愛學習、愛勞動教育,建立開學和畢業典禮、升國旗儀式、成人儀式、入團入隊儀式等禮儀制度,推動愛祖國、愛學習、愛勞動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緊密結合。三是組織開展“我的中國夢”書信、繪畫、征文等主題教育活動。
2.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一是繼續組織開展以“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為主題的中華經典系列教育活動;二是組織開展好“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愛國主義讀書活動;三是在重要節慶日和紀念日期間,結合實際開展好“我們的節日”主題教育活動;四是積極參與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力爭形成富有特色、“一校一品”的傳統文化教育格局。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3.大力推進校園法治教育。一是認真落實“法治教育進課堂”試點工作;二是積極開展“江淮普法行”、“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宣傳周”(《省教育系統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第六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規定,2012年起,每年新學年開學后第一周為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宣傳周活動)、“國家憲法日暨12·4法制宣傳日”等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三是推進第三屆“關愛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動,努力建立青少年普法教育長效機制。
4.繼續強化生態文明教育。加強環保教育,結合“綠色學校”創建,深入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節水、節電、節糧等活動,持續開展“光盤行動”,大力推進“節約型校園”建設,引導學生養成勤儉節約、低碳環保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扎實推進誠信教育。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班會、故事會、作文競賽、校內櫥窗畫報、黑板報、廣播、校園網專欄等形式教育活動,加強學生誠信教育,培養誠實守信良好習慣。
6.不斷加強實踐教育。一是統籌做好中小學生國防教育、軍事訓練、科普調查、職業體驗、研學旅行等各項社會實踐活動;二是認真落實好初二學生社會實踐;三是加強鄉村少年宮建設,利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開展好學生活動;四是加強勞動教育,廣泛組織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班團隊會等,大力開展與勞動有關的興趣小組、社團等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衛生保潔,促進青少年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度。
7.積極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進一步完善師生志愿服務體系,組織師生利用節假日、紀念日及課余時間,走進學校周邊社區(村)和群眾,開展扶貧濟困、關愛留守兒童、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上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志愿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助精神,推動學雷鋒志愿服務常態化。
8.著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調研,充分發揮縣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和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功能;組織好心理健康教師培訓;開展好各種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和咨詢服務活動等。
9.努力改進中小學德育方式。一是深化文明校園創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弘揚良好校訓校風,普遍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宿舍創建。二是搭建平臺,鼓勵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生社團活動,為有共同愛好和興趣的同學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展示才能的機會,讓學生都能選擇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把興趣愛好培養成特長,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關鍵詞】勞動教育;實踐;課程
一、讓勞動教育課真正進入學校主流課程
“童樂園”勞動教育實踐課的開展,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真正進入農村小學的“主流課程”。我??偨Y了勞動教育實踐課程的“五落實”保障機制:課時落實、教材落實、師資落實、考核落實和制度落實,確保綜合實踐活動課真正進入學校主流課程。
二、認真研制勞動實踐教育目標
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分“年齡特點”和“學科特點”兩個維度,制訂了勞動綜合實踐課教學目標。
(一)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設定童樂園勞動實踐教育的梯度目標,確保勞動實踐教育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總目標是:
1.通過“童樂園”勞動實踐活動課與其他課的結合學習,了解和實踐勞動有關的一些知識。掌握簡單的勞動工具的使用。
2.通過各門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習,讓學生學會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活動并能夠運用學到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操作。
3.能根據自己在勞動中所出現的問題,制定一個小課題研究,并嘗試撰寫研究小論文。
4.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探索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并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溝通能力。
5.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與其他課的結合,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應用廣泛,它與其他學科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分段目標:
低段目標:1.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勞動工具的使用。2.通過實踐活動學習生活與社會中的簡單的常識性知識。3.培B他們熱愛勞動的意識,積極培養學生對生活的好奇心,增強對生活的了解和認識。4.通過數學、語文、音樂、美術、品社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結合,使學生初步感受到綜合實踐活動課適合每一門學科。
中段目標:1.培養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的能力;教給學生一些設計及制作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設計及制作的能力。2.學會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協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活動、與他人的合作交往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3.通過小組合作活動,感受到與他人協作交流的樂趣,培養學生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悅感和成就感,激發學生對自然對社會的責任感、正義感以及對生活的熱愛。4.在數學、語文、音樂、美術、品社課的基礎上又加入英語、科學兩樣,學生要按要求完成每門課所制定的綜合實踐活動的特定目標。
高段目標:1.以學生為主體,貼近學生生活,運用其所學知識,引導學生進入主動探究知識,親身體驗實踐活動帶來的苦與樂。2.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讓學生初步掌握參與社會實踐與調查的方法、信息資料的搜集、分析與處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實驗論證的方法,能寫研究方案,初步學會寫研究報告。3.總目標4(內容詳見上文)。4.通過前面的兩個學段的學習,學生已經深入明白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
(二)根據各學科的特點,分學科制訂了與學科特點相融合的“童樂園”勞動實踐活動課的教學目標。
融入語文學科特點的勞動實踐活動課教學目標:1.通過各種語文學習對勞動實踐活動產生興趣。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內容,養成記觀察日記的習慣。3.通過課題小研究,培養學生有目的地搜集資料,應用資料的能力,學會寫簡單的研究報告。4.通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初步具有認識自我的能力,養成勤奮、積極的生活態度;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養成從事探究活動的正確態度,發展探究問題的初步能力。理解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知道如何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并身體力行。(分段教學目標略)
融入數學學科特點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目標:1.認識園地的形狀大小、計算園地周長、面積。2.利用園地現有材料繪制條形、折線統計圖。分析園地的產量、盈虧等情況。3.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作物買賣,并自己編制相關的數學應用題。4.能借用學生對園地的熱愛,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園地這一具體形象的物體,讓學生更容易掌握抽象的數學內容,感受成功學習的快樂。5.讓學生知道生活當中處處是數學。
三、編制實施《“童樂園”小農藝》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的編制是必需的,我們決定編寫《童樂園小農藝》校本課程,目的首先是為了使“童樂園”勞動實踐教育能夠更加系列化,確保持續開展下去,并不斷提高勞動實踐教育的實際效果。其次是為了切實減輕老師指導勞動實踐教育的難度,讓老師們能快樂地指導這門課程,最后,也是為了促進全體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在了解、熟悉這門課程的基礎上有自己的發現、自己的獨創。因此,課題組的老師在研究過程中,都十分重視及時把研究成果整理出來,讓更多的老師參考,從容吸引更多的老師加入到課程資源開發的隊伍中來。
這種教育不是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嗎?
我們認為,人都是愛自己的,學生也是如此。愛己本身有積極的意義,教育者如果能正確引導,這種愛并不與愛祖國愛他人相沖突,相反恰恰更有利于激發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學習、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更有利于學生培養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規范等等,也更有利于發掘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提高人的素質。
什么叫愛己,如何實施愛己教育
所謂愛己,就是從本質上愛自己,就是要對己負責,嚴于律己,積極向上,有益社會。有益他人,從而真正有益自己,做到自尊、自重、自勉、自信、自強、自立,反對自私、自利、自滿、自餒、自毀、自棄。
僅理論上的指導還不行,還須提出一些具體的行為要求,比如可以要求學生做到:--愛惜自己的青春,珍惜時間,發憤學習,莫讓年華付水流。
--愛惜自己的心靈,品德高尚,思想進步,心靈純潔,情操美好,莫讓污濁的東西玷污自己的心靈,要用有益的思想、豐富的知識充實自己的心靈,用美好的行為、美好的追求慰藉自己的心靈。
--愛惜自身的形象,遵紀守法,文明禮貌,舉止合度,富有教養,具有良好的精神風貌。
--愛惜自己的容貌,整潔衛生,穿著打扮得體適宜,富有青春氣息。
--愛惜自己的身體,注意冷暖,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愛惜自己有益和必要的習慣、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力戒一切不良的習慣和嗜好,有意識地克服自身性格的弱點。如此等等。
既懂愛己,又會愛己,愛己教育方能落到實處并順利實施。
一、情感熏陶:
紅色文化植根于生活中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感性認識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環節,情感是人們判斷事物的重要依據。因而,消解教育對象的情感隔閡、獲得教育對象的情感共識、增進教育對象的情感認同,是教育目標實現的必由之路。感性熏陶是運用紅色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首要維度,紅色文化只有聯系、融入、植根于大學生生活,才能發揮其育人功能,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認知與認同。此外,本文將大學生生活細化為社會生活、道德生活、精神生活三個層次,以更深入地展現紅色文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
( 一) 紅色文化融入社會生活增加大學生的價值認識生活即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脫離于生活的高深理論,也不是專業化的學術語言,而是富于濃郁生活氣息和實踐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的精練概括和通俗表達,本身就是來源于社會生活而又適用于社會生活。因而,要讓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將紅色文化融入于社會生活,利用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共通性,整合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充分挖掘生動有趣的紅色故事、感人肺腑的紅色事跡、震撼人心的紅色遺址、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將這些豐富的紅色資源素材制作成多樣化的文字教育資料、影像教育資料、網絡教育資料,通過教學教材、報刊書籍、社會活動、電視電影、宣傳廣告等方式融入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文化生活、體育生活、娛樂生活中去,讓紅色文化無處不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影隨形,讓大學生在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增加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 二) 紅色文化融入道德生活增強大學生價值認知馬克思認為,特殊的人格的本質是人的社會特質。同樣,作為人格的核心內容的道德人格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取決于后天的環境熏陶和社會教化。道德人格和價值觀念密切相關,二者甚至可以說是一對孿生體,一個個體的道德人格勢必影響其道德觀念。譬如,在資本主義道德涵養下塑造而成的人格,則難以形成、甚至會拒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紅色文化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的道德生活。通過紅色歷史的學習、紅色事跡的感染、紅色人物的感召、紅色精神的弘揚,借助紅色文化調節大學生道德沖突、化解大學生道德矛盾、指導大學生道德行為、涵養大學生道德人格,從而使大學生形成社會主義道德人格,進而有效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 三) 紅色文化融入精神生活增進大學生的價值認同精神生活是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接近大學生價值觀念確立的生活領域。因此,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要讓紅色文化走進大學生的精神世界,融入大學生的精神生活。這需要通過紅色文化的學習和教育,將大學生的注意力從網絡文化、流行文化、娛樂文化等方面轉移過來,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滿足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打造更多的紅色文化產品,將紅色精神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同時需要把紅色文化教育與學生的實際需要密切結合起來,與學生的就業擇業、學習工作、感情生活的現實需要有效對接起來; 擴寬紅色文化教育的教育面、覆蓋面、影響面,豐富紅色文化的功能。讓大學生從紅色文化中豐富精神世界,從紅色經典中汲取精神營養,從紅色歷史中獲取精神食糧,從而增進大學生的價值認同。
二、理性教化:
紅色文化著力于教育、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觀作為人們對價值問題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具有一定穩定性、長期性和持久性。價值觀的這一特性決定了價值觀教育僅僅依靠情感熏陶是遠遠不夠的,暫時性的價值傾向、情感態度無法替代持久性的價值觀念,因此,必須通過理性教化,促使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并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價值選擇,進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
( 一) 發揮紅色文化的示范功能,引領大學生確立價值目標我國的紅色文化史,同時也是一部生動的革命奮斗史,是由無數革命先烈親身實踐書寫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它凝聚著先烈們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對價值目標的堅持、對個人生死的淡然、對艱苦環境的克服每一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都是極具教育力、說服力、感染力的教育素材。革命烈士對愛國主義的堅守、對的信仰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天然的契合,對大學生樹立價值目標、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有著巨大的示范和激勵作用。因此,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加強對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加強對紅色人物、紅色事跡等先進典型的塑造,加強對紅色精神的解讀。讓大學生對紅色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認識,從紅色歷史的史料中探求紅色精神的內涵,從革命先烈的事跡中深思革命先烈的價值追求,形成對紅色文化的理性認識和紅色精神的內心認同,從而確立正確的價值目標。
( 二) 發揮紅色文化的引領功能,指導大學生做出價值判斷紅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優質資源,具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它能夠引領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當今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持續推進、信息交流網絡化的逐漸普及,不同價值觀念開始相互交織、多種社會思想相互碰撞、社會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這一現狀使當代中國大學生面臨更為復雜的社會環境。而紅色文化蘊含著正確的利益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得與失、利與弊、成與敗,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因此必須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價值引領功能,加強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無縫對接,加強紅色文化的系統教育,讓大學生全面了解紅色文化的理論內涵、產生背景、歷史價值,從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 三) 發揮紅色文化的教化功能,影響大學生做出價值選擇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的現實寫照,紅色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紅色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既是走向勝利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贏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過程。學習紅色文化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紅色文化蘊含的革命精神、革命傳統、人物品格必將給大學生以深刻的感召,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實踐,激勵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當前,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教化功能,讓紅色文化鼓舞人心、凈化人心、陶冶人心。系統地利用紅色文化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據不同的學生的不同背景、需求等實際情況實施分類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價值標準、道德倫理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從而為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提供幫助。
三、實踐養成:
紅色文化貫徹于實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大學生在實際行動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表明僅僅依靠情感熏陶和理性教化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將教育推向更深層次,即通過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溝通實踐、勞動實踐、生活實踐讓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增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 一) 以溝通實踐拓展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廣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既不是單純地宣傳教育,也不是一味地排斥其他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對其他思想的拒斥既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身發展的要求,也不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來面目。我們應當在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作為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前提下,允許多元價值觀念的存在。這就需要暢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其他社會價值觀念之間的溝通渠道,發揮紅色文化在歸屬情感、明辨是非、增進共識、整合社會中的作用。通過紅色文化架起主流價值觀念和非主流價值觀念溝通交流的橋梁,讓大學生在不同文化價值觀念的比較鑒別中明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性,從而拓展宣傳廣度,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和統攝力。
班主任 德育
德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內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證。那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呢?筆者對此淺談如下看法:
一、以身作則,樹立自身良好形象
作為經常與學生打交道的班主任,我的一言一行都受學生的關注和監督,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性格和價值取向的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嚴于律己、以身作則。教學活動中,要對后進生也經常給以關心和幫助,在態度上保持一視同仁,不以學生成績劃分層次;生活中,要經常走進學生的圈子,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使師生間像朋友一樣相處;在知識層次上,為了解答學生各方面的疑問,要經常增進自身各方面知識的學習,同時注意對體育、娛樂、時尚等也有所涉獵,緊跟學生步伐。同時,在工作過程中還要經常注重自我反思和批評,對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及時予以補充和修正,在學生面前樹立樂觀、積極、勤勞的形象,幫助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
二、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之間的心理溝通
心理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在心理上互相容納,即理解對方,接受對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師生心理之間如能有架起溝通之橋,那么很多事情都會迎刃而解。加強師生間的心理溝通,集全體學生聰明才智于一體,將有助于建設一個富有生機活力的班集體。師生之間心理溝通的重要,可以說,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級工作的重要條件之一。對師生而言,心理溝通就是學生能理解教師對他們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確性,樂意接受教師的教育指導和幫助,并且化為行動;教師能理解學生言行產生的背景,透視學生言行的真正動機,體諒其具體環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師生之間互相接受,將心比心,勿曲解對方。 一個十分有趣的教育現象是:有的教師溫文爾雅,卻能叫那些頑皮不馴的學生聽話;有的老師批評學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師批評學生卻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這些現象是令人深思的,它除了說明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教師熱愛學生,滿腔熱情地真誠幫助學生,學生理解老師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老師的教導,這是一種相互理解的新型師生關糸,體現著心理上的相互溝通。因此,可以肯定地認為,師生心理溝通是教師打開學生心靈天窗的鑰匙,是教育成功秘訣之一。
三、強調班級文化建設,營造德育工作良好環境
班級文化是師生通過教育與教學活動所創造和形成的精神財富、文化氛圍以及承載這些精神財富、文化氛圍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班級是學生學習和活動的基本場所,班級文化建設對于中學生的教育特別是德育起著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班級文化建設,以此營造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圍:
1、創建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
班級物質文化,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對所在班教室環境的布置及要求,構造一種學習教育的外部環境,它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基礎,從一個方面體現著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一個干凈整潔、窗明幾凈、布置合理、環境優美的教室環境,不僅能展現一個班級的特色和文化氣息,更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使學生心態平和、心情舒暢,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情感。因此,要注重物質文化建設,為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2、塑造高尚的精神文化價值。
班級精神文化是一個班級文化的靈魂,主要包括精神面貌、道德情操、價值觀念等內容。塑造良好的班級精神文化,對于學生的道德情感的培養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班級中加強精神文化建設,強化三個方面:一是要培育集體主義的精神文化價值。班主任應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學生集體主義和集體榮譽觀教育,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利益觀,幫助學生從思想認識上自覺抵御個人主義、小團體主義等利益觀的影響。二是要培育優秀的傳統精神文化價值。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班級文化建設之中,使學生在傳統優秀文化積淀中汲取精神力量,獲得道德熏陶,在自覺不自覺中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取向。三是要建立正確的精神文化導向。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極容易受周圍價值觀念的影響。因此,班主任必須十分重視班級正確價值導向的建立,從而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道德價值判斷,規范自己的行為。要在學生中樹立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典型和榜樣加以推廣宣揚,尤其是要樹立班內的優秀典型,這樣會對學生產生直接的現實感召力,形成良好的精神引導,提高學生的道德感??傊?,要在班級塑造正確、健康、向上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共同價值取向,為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環境。
宜昌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方案
一、考試性質
宜昌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終結性考試,是初中畢業和高一級學校招生合二為一考試。它具有以水平(畢業)考試為主、兼備選拔(升學)考試的性質。
二、考試方式
1.語文、數學、英語:實行紙筆閉卷和分卷考試。物理和化學、道德與法治和歷史、地理和生物實行紙筆閉卷和合卷考試,分別計分。
2.英語聽力口語:與筆試分開考試,采用人機對話的方式,實行電腦評分。考試分為“回答問題”、“聽后選擇”、“聽后記錄并轉述”以及“模仿朗讀”四個項目。
3.體育與健康:采取過程管理評價與目標效果測試相結合的方法,即七、八、九年級平時考核和中考統一考試兩部分綜合評定。平時考核由學習態度和體育課學業水平成績兩部分組成;統一考試分為中長跑測試、力量測試和技能項目測試。
4.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與筆試分開進行,采取現場操作方式單獨組織考試。其中物理和化學采用合卷,分別評分??忌F場抽簽確定考題,成績當場評定,合格即得滿分。
5.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標準化考試,采用五科合卷機考的方式,實行電腦分別評分,成績當場呈現。主要考核學生初中階段“應知應會”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素養。
三、考試計分
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體育與健康以原始分數呈現,各科總分值分別為:語文120分;數學120分;英語120分,實行筆試(80分)與聽力口語(40分)分開測試;物理80分,實行筆試(70分)與實驗操作(10分)分開測試;化學50分,實行筆試(45分)與實驗操作(5分)分開測試;體育與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級平時考核成績各計5分,中考統一考試成績計35分)。
生物、地理、道德與法治、歷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級呈現,各科卷面總分值均為100分(其中生物筆試90分與實驗操作10分),按80分及以上、70—79分、60—69分、59分及以下分為A、B、C、D四個等級呈現。其中生物、地理、道德與法治、歷史分別對應30分、25分、20分、10分,計入總分。
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三門科目考查,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四、考試時限
語文150分鐘。數學和英語各120分鐘,其中英語筆試90分鐘,聽力口語30分鐘。物理和化學(合卷)筆試共150分鐘,理化實驗操作(合卷)30分鐘。道德與法治和歷史(合卷)共90分鐘。地理和生物(合卷)共90分鐘,生物實驗操作20分鐘。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合計100分鐘。
五、考試時間
注:1、體育與健康科目平時考核時間安排在七、八年級下學期和九年級上學期。
2、2019年八年級地理和生物科目考試時間安排在6月22日下午。
六、考試組織
1.考試命題
宜昌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由宜昌市教育局組織統一命題。命審題工作實行集中封閉式管理。
2.考試范圍
考試范圍嚴格按照各學科《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確定的課程內容,同時參考現行學科使用版本教材。學業水平考試注重考查學生九年義務教育的積累,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內容,增強與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的聯系,注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重視發揮考試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試內容中融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育和勞動教育等內容的考查。
3.考務工作
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和生物等筆試學科考試和聽力口語考試,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試辦公室統一組織,各縣(市、區)教育局實施。
體育與健康測試,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考試,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機考學科考試,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試辦公室制定統一的考試辦法,各縣(市、區)教育局組織實施,各學校家長委員會選派代表全程參與監督實施。
七、考試成績運用
1.在用于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時,參加全部學科學業水平考試并取得成績,與完成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一并作為取得初中畢業證書的依據。
[關鍵詞]校園文化;大學生;道德養成
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在《大學一解》一文中寫到:“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痹谄渌枷氲闹敢?,清華大學將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加強隱性文化建設當作“養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梅貽琦先生大力扶持校園集體活動和社團活動,他自己也經常參加,借以增進清華團體生活精神,鼓勵建立諸如音樂室、谷音社等各種文學藝術團體,以致清華的課余生活“弦歌不斷”。清華園內演唱會、畫展等經常舉行,校內掛有世界名畫和名人名言,既給學生一種美的環境熏陶,又不時的激勵、鼓舞著代代清華人,從而使清華積淀、凝練而成“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這種精神至今還對清華大學的學子們產生著重要影響。
高校校園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高校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共同價值觀、信念、行為準則及其在規章制度、行為方式,器物設施中體現的特定的人文精神。校園文化以人文為特質,著眼于精神建設,側重環境熏陶,直接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它具有隱含性、輻射性和蘊涵性,其作用是非強制性的、潛在的、緩慢和長久的。它通過情感與心理中介的涵育和陶養,利用環境的積極影響,調動學生認知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促進人類文化向學生道德心理品質的內化,從造就學生的健全人格、健康情緒和體察涵蘊之能力上下功夫,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校園文化在大學生道德的養成上具有卓越的功效。
一、大學物質文化的道德養成功能
美國著名的“新文化地理”學家詹姆斯·鄧肯曾把文化景觀肯定為人類儲存知識和傳播知識的三大文本之一。的確,校園物質環境就是一個積淀著學校歷史、傳統與文化的特殊之本,學生通過對它的解讀與領悟,學會與他人、社會、歷史、文化的交流與對話,把物質環境中隱含的客體精神轉化為自己的主體情趣和自我感受,由自然的人過渡到文化的人,在不覺中完成自己的“文化化”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未來的學校應當把大自然所賦予于人所能做到的一切都盡可能充分地用于人的和諧發展,做到使大自然為人服務”,“努力做到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這說明建設良好的校園物質環境,不只是一種單純完成物質功能的活動,更是一種傳達信息的文化交流與對話形式,是服務于“人的和諧發展”的通識教育場所,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隱性教育效果。
第一,要利用自然情趣的移情效果育化心靈。如在校園種植花卉、樹木,純潔的玉蘭、傲寒的梅花、高潔的松柏、挺拔的翠竹等。這些樹木本身就是大自然的藝術作品,學子們在清爽怡人的校園中,目睹葉榮葉枯、花開花落的四季更迭,通過觀察、讀解和體悟自然之“道”,達到涵養學生性情、提升其心靈境界的效果。
第二,物象命名、標牌路引要浸潤精神意蘊。高校管理者要把校園文化的道德滲透功能提高到道德建設的戰略高度。比如在草木花卉旁標示警語格言,“足下留情,地上留青”——請愛護草坪或“茵茵綠草,踏之何忍”;“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提醒,無意中會給學生以現代生態文明的熏陶。這對學生養成關愛自然、尊重自然價值,培養科學的、可持續的社會經濟發展觀都有難以低估的育化功效。
第三,高校的建筑既要追求科學技術的品質,又應包蘊審美性的人文文化品位。校園建筑的造型與布局要盡可能地表現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價值追求。大學可在圖書館、教學樓等前面的空地上、廣場中布置一些雕塑,它們或具有紀念性意義、或具有象征性意義、或是起到一定的裝飾性作用。每類雕塑都應表達一定的審美思想、政治意義與道德感情,要反映出大學的特質。這些都在無形中對學生們起著鼓舞和鞭策的作用,進而使文明意識得以內化,心靈得以潤澤,道德品質得以升華。
二、大學制度文化的道德養成功能
學校制度文化隱藏在學校的儀式、人際關系、教育觀念、課程與知識、教學方法和技術、學校管理結構、發展規劃、教育組織形式、目標、傳統與習俗,乃至心理氛圍中。按照傳統教育三要素的劃分,制度文化應屬教育中介的教育環境之列。從更廣泛的意義上,教育環境就是文化環境,而文化概念內含多個層次,學校制度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并對教育實踐起到實際的控制作用。這種實際控制作用與傳統教育學明確意識到的顯性因素的影響作用常常相反。
這里,從課程論的角度,對隱性制度文化的道德“化成”功效作一簡要分析。從現代課程理論視角來看,學校的制度文化總體應列入隱性課程的范疇。隱性課程是指這樣一些教育實踐及成果,它們在學校政策、課程計劃上并沒有明確規定,然而又是學校經驗中常規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許被看做是泛泛而隨意的,隱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認的。據現象詮釋學者的觀點,隱性課程是學生在學?;虬嗉壍摹吧钍澜纭敝胁粩嗯c教師或同輩團體產生存在經驗的對話而使其對教育環境主動產生價值或意義上的解析,并進而擴展其存在經驗的非限定和創造性的無意學習。這種解讀和重構的過程,就是受教育者“文化化”的過程。這一過程,也就是把制度文化中的客觀精神轉化為學生個體的主觀精神,使自然的人向文化人運動的過程。學校的制度文化正是通過隱性課程所具有的認識導向、情感陶冶、行為規范作用,創設一種能喚起學生高尚的情感、激發他們健康成長的文化環境、教育環境、精神氛圍來感化和陶冶學生以致達成深層次育人功能。
既然如此,我們如何來建設學校的制度文化呢?制度文化建設的首要前提是建立一套既符合學校、社會需求,又促進學生品德養成、個性發展的規章制度。制度文化的建設者一定要有民主意識,制度的出臺應經過學生公認的程序,如周密調查、弄清實情、發揚民主、廣泛討論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作為“他者”的制度文化轉化為學生“自我”的內在律令和外顯行為。其次,在制度的執行上,應與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相聯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爭取學生發自內心的認同,真正達到“物我合一”的和諧境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由一種外在的管制變為一種內心自發的需求,道德品質便逐漸養成。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教育者要注意動態方法與靜態方法的結合,學校制度文化偏重于規范性特點,必須強化相應的監督、約束機制,確保其有效執行,但執行對象卻是靈活、能動的人,因而也要隨機應變地采用動態方法,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增進執行主客體在相互理解基礎上的協調與互動,使“權力化”的制度變得“人性化”,促進學生身心愉悅地發展。
轉貼于
三、大學行為文化的道德養成功能
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離不開道德實踐、離不開活動與交往。道德規范不能夠自動作用于人,也不能只用間接的經驗傳授于人,必須讓人們在活動與交往過程中,親身去感受去體驗,才能內化成自身的品質?,F在越來越受到教育界重視的“體驗教學”思想就是源于人的行為(或直接經驗)對人的發展的關鍵作用所建立的理論體系。
學生在道德實踐活動中,依據不同的道德情景,對道德知識進行修正、充實、完善、提高,通過實踐把理論知識與人生際遇、社會現實聯系起來,促使學生的道德認知一步一步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在與社會生活、社會生產的緊密接觸中,學生的道德情感得以升華,道德意識得以增強,道德行為得以規范,道德信念得以逐步形成和穩固,從而主動地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正如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生活與生活磨擦才能起教育作用”,“如果過的是少爺生活,雖天天讀勞動教育的書,不算是受著勞動教育,過的是迷信生活,雖天天講聽科學講座,不算是受著科學教育……過的是開倒車的生活,雖天天談革命運動,不算是受著革命的教育”。鑒于此,大學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政治品質與道德品質。
第一,高校應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要積極推動學生單調的社團活動向興趣型和務實型并重,人文型和科學型并重的方向發展。社團活動內容可大致分為理論、文藝、體育、社會實踐四大類,其成員結構打破了院系專業和年級的界限,形成一種多層次,多方位的交流網絡,成員之間因志同道合而易于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社團活動的實踐性和社會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健全心理和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高校應特別注意學生的勞動教育。勞動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有益身心的健康活動。高??梢栽诮淌倚l生、園區保潔、物業管理等方面,以勤工助學的方式讓學生廣泛參與。這樣,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勞動,解決部分經濟收入,以貼補開支。另一方面,通過勞動體驗,促使學生珍惜勞動成果,養成服務大眾的良好品德。
第三,高校尤其要注重學生對學校管理的參與。學校以學生為本,這是高校管理者與教師耳熟能詳的話語。問題是如何將這一教育理念落到實處。以學生為本,就是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為本。因此,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通過成立學校事務“學生協管委員會”,讓部分學生輪流擔任諸如“書記或校長助理”、“主任助理”、“輔導員秘書”或低年級“班導師”等方式參與學校的管理。這樣,一方面對學生了解學校對學生成長發展的“良苦用心”,增強教育效果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學生參與管理增進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與民主管理意識。
四、大學精神文化的道德養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