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4 16:24: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A設施建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 環保 對策
1 人類基礎設施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人類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對環境有著較大的影響,為了防止水利水電工程對環境的破壞,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星球,就需要加強對環保工作的重視,正確、科學的處理好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讓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沿著科學的軌道穩步前行,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管理的工作內容比較廣泛,既關系到基礎設施建設的施工、監管等方面的問題,也涉及到各級行政機關的審批、測評等工作,不同的工作單位,對相同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內容有不同角度的認識,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也是不盡相同的,有效的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的環保環節,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證環保工作的質量,也對環保單位與基礎設施施工單位的和諧相處,環保工作與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有重要的積極意義,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施工人員的身心健康,是我國法律的基本要求和社會發展的基本保障,對于修建于對環境保護要求比較高的地區的基礎設施,更應該注重對環保工作這一重要環節的重視,把基礎設施建設的有利因素,與環境保護部門分享,把基礎設施建設施工對環境的破壞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達到甚至超過國家法律的標準,協調經濟發展。
2 明確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三者之間的關系,明確環保部門的基本工作職能,在我國現有相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基礎上,貫徹我國環境保護發展戰略的相關政策和指導精神,充分運用各種科學的管理監管手段,保證基礎設施建設的正常高效運行,相關審批部門要充分依據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指導精神,對基礎建設施工進行有效、透明、公正的監管,對基礎設施建設施工報告,要詳細審批,確保環境保護部門工作有法可依,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施工,要密切關注我國相關環保法律的動向,確保有法必依。要根據法律程序,對符合要求的水利水電施工集團辦法相應許證書,設計水利水電工程的遠景規劃,制定環保工作的具體任務,向相關監管部門定期提交環保問題報告,同時開展工程建設可行性報告的征集工作,對專業施工技術人員,要定期開展培訓工作,普及相關環保法知識,加強對員工的法律法規宣傳指導工作,目前我們國家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已日趨完善,一般具備基本施工資質的項目經理和專業技術人員,都能夠自覺按照環境保護法的要求,從事相關水利水電基礎設施施工工作,監管工作,要隨時根據實際情況,全方位、多層級的展開監督管理工作,要根據國家水利水電基礎建設的法規,有計劃的展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配合環保部門積極進行環保方面的監管和協調工作,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的施工人員,有責任完全了解國家環保方面法律法規的內容,水利水電工程項目經理,應該對專業技術人員,頂級開展考核工作,確保水利水電施工,嚴格按照國家環境保護法的要求進行,環保部也要密切關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進展,在合適的實際展開工作,確保基礎設施建設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
3 地方政府的監管職能
地方政府要積極與施工單位以及環保部門保持密切溝通,對不和規定的施工單位堅決不能授權,定期開展相關執法與教育活動。環境問題測量是環保工作開展的基本條件,它能及時展示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如:固體廢料的處理,污水的處理以及廢氣的排放,相關專業人員和行政部門,要深入學習和了解環境保護的法律和政策,以法律為依據,對廢棄物處理和廢氣排放是否符合法律要求,進行具有時效性的監管,對環境破壞問題,生態平衡的保護問題,要采取有力措施進行強力指導。各級地方政府,特別是水利水電基礎設施施工的單位,要組建相關監管團隊,參考國外先進經驗,對水利水電工程的監管責任落實到人,各級領導實行分級管理,不可輕易委托他人,實行總經理負責制,充分發揮監管制度的優越性,有力推動我國水利水電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
4 完善環保監管的技術性手段
完善環境監測手段,定期向相關環保部門提供環境監測報告,督促項目經理在嚴格保證施工制度的同時,嚴格按照國家環境保護法律的要求,對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進行監管,推行:??顚S?,責任到人等機制,定期檢查環境保護設施的使用情況,保證環保設備的正常運行,對已經造成的破壞,要責令整改,尤其是對樹林、植被的破壞,更要提出具體改進措施,加強環境保護與衛生防疫部門的職工薪資待遇,積極配合水利水電施工單位的工作,保證水利水電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如期完成,嚴格督導水利水電工程的投資情況,對投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可能承擔的風險,要有清醒的認識,這種認識,最終要產生對環境保護工作的指示引導作用,深入實地開展環境保護工作。我國環境保護法,對工程竣工驗收工作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規定,對相關環保標準,也有明確的標明,對已經竣工的大型工程,只要是具備環保能力和營業資質的,都必須嚴格按照環保法的規定,對可能造成的污染進行評估,確保未來長時間內,環保工作的順利進行,建設單位要把環境保護作為工程最終驗收的重要組成部門,明確任務,統一思想,邀請相關環保專家,提前對環保問題做出準確的測評,保證大型水利水電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如期竣工。
5結語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不斷發展,經濟建設水平日益提高,我國的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快速發展,環境保護相關制度的建設也日趨完善,環境保護工作有賴于全面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市場經濟的發展,也為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具備一定的推動作用,國家宏觀調控手段的加強,對于越來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環境保護問題具有重大積極影響,國際國內環境的快速變化,也為環保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諸多值得深入探索的經驗。
參考文獻:
[1]陳西平 等編.工業企業環境管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4.
關鍵詞: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籌資方式
中圖分類號:F299.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7)01-0063-05
1.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環境污染愈演愈烈,據統計,我國每年環境污染的直接經濟損失已達近千億元。在由污染所造成的損失中,20%~25%的損失來自于城市基礎設施的供給不足和效率低下,為了改善環境、減少損失,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已將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列為重點建設內容,不斷加大投資力度(見圖1),以加快經濟發展。
城市環?;A設施作為基礎產業中的一種,它具有明顯的公益性。正是基于城市環保基礎設施的公益性特點,長期以來我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一直以政府資金為主,輔之以國內貸款、利用外資及其他。然而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以財政統收統支作為資金籌集與使用渠道的格局已不復存在,如今政府的積累已大為減弱,近幾年全國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均未超過20%(見表1),遠低于發展中國家32%的平均水平。國家財力不足,環境治理資金自然缺乏。我國目前的環境污染狀況與發達國家20世紀60~70年代的情形相似,當時發達國家污染治理費用占GDP的比例:美國為1.54%~2.0%,日本為1.8%~2.9%,聯邦德國2%~2.1%。在我國,雖然中央政府對環保投入不斷增加,但環保投資占GDP的比例仍一直在1.4%(見表2)以下徘徊,用于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當然就更少了。有研究表明,中國如仍按照現有的以政府為中心的傳統籌資方式,未來10年城市環?;A設施的資金缺口將達到30%~60%[1],如此巨大的資金缺口如何去籌集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
2.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特點
要解決我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籌資問題,必須了解我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的特點。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包括市容環境衛生、污水和垃圾處理、園林和綠化等設施,它同時具有非生產性和生產性特征[2],這種雙重性使其與一般性競爭的行業相比,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公用和公益性;利益計算上的不確定性;價格機制不靈活,政府和社會干預;投資大,回收期長,市場化程度低。
作為特殊的自然壟斷產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具有獨特的契約問題――因巨額專用投資產生的沉淀成本削弱利用市場競爭機制產生一流績效的能力。消費者要低廉的價格和良好的服務,運營者要維護他們的資產并企圖獲取壟斷利潤。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具備壟斷產業的一般性質,同時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既有民營化的可能,又有管制的必要。
首先,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具有的生產環節可分性、分配消費的有償性和排他性及現代生活必需品,使其與一般商品的生產和消費、供給與需求基本相同,企業可以盈利為目的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同時,它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可以定價給企業按照商業原則和實際需求作出生產消費的決策和選擇,只要預期可以獲利,企業就會生產和提供該種產品,因而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可以利用市場機制由私人部門來供給――民營化。
其次,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在一定區域內,其生產供應常常是單一的,消費者難以有選擇的可能。作為具有公益性的環境基礎設施,其產品或服務價格具有一定的讓利性,同時,由于環境基礎設施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標準關系著大眾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社會安定,它需要保證所提供的服務具有穩定性、質量的可靠性和信賴性。由于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具有這幾個基本特點,城市政府必須對其實施管制――管制正是基于對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可以利用市場機制由私人部門來供給的認識,當前在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城市環境基礎設施中掀起了私人資本參與的浪潮,如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墨西哥等。有關數據表明,從1990年到1997年,發展中國家私人參與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項目從無到近100個,累計使用私人資金2.97億美元(Gisele,silva,etc,1998),這種變革的本質是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籌資機制和籌資結構的創新,這種創新滿足了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巨大資金需求,同時提高了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運行效率[3]。
越來越多的實踐表明,積極推動籌資機制的創新吸收私人資金,是改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對政府資金過分依賴局面的關鍵所在。為促進私人資金的吸收,我們應當首先了解國外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主要市場籌資方式及特點。
3.國外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市場融資的主要方式及特點
3.1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主要市場融資方式
3.1.1市政債券。市政債券是一種以城市政府為發債主體,或以城市政府下屬部門或機構(如污水處理廠、水務公司、城市基礎設施和管理公司等)為發債主體,以地方政府的信用保證為基礎,并以城市環境基礎設施項目本身價值和預期的收入流為保證,通過資本市場發行債券為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籌集資金。它是一種低成本,風險相對較低的融資工具。其運作流程如下圖所示:
在西方發達國家,發行市政債券籌集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是一種通行作法,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在美國,水務公共事業領域每年的建設投資需求約2 300億美元,其中85%來自市政債券投資,政府財政投資僅占15%[4]。美國市政債券不僅可以直接為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融通社會資本,而且產生了一定的引導和擠出效應,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用于投資回報高,或回報不高但利潤穩定可靠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這樣政府可以將節省出的有限財政資金用于回報率較低的城市公益項目。
3.1.2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基金是組建基金管理機構,向特定或非特定投資者發行基金單位設立基金,將資金分散投資于不同的基礎設施項目上,待所投資項目建成后通過股權轉讓實現資本增殖,其收益與風險由投資者共享、共擔。這一方式的優點在于可以聚集社會上閑散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其運作流程如圖所示[5]:
這種融資方式在城市環境基礎設施中的應用如美國的State Revolvlng Fund(SRF),專門提供污水處理和給水領域的借款和利息補貼,借款還要求項目有20%的配套資金。自該基金建立到1997年末,美國25個州已利用其為城市環境基礎設施融資88億美元(John C Wise.1998)。
3.1.3企業證券融資。企業證券融資包括企業股票融資和債券融資。股票融資分為優先股融資和普通股融資。優先股融資可以有效地防止私人對于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不良控制,普通股可以有效的吸引私人參與到企業管理中,以提高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運作效率,在國家控股的情況下,也可以防止私人的控制。這種融資方式可以利用資本市場上廣泛的私人資金,對項目的經濟可行性有較高的要求。債券融資一般比股票融資更加簡潔、快速,具有操作簡單,籌資迅速的特點。企業證券融資在城市環境基礎設施中已得到許多應用,如實行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私有化后的英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收入流相對穩定,它主要通過該種方式進行融資的(Davidarmeyer,1998,lanAlexander,1996)。
3.1.4BOT。BOT是指由政府與私人企業者就某個通常由政府擁有或控制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簽定合同,由投資者籌資、設計、建設,政府特許其在一定時期內經營這些設施,償還債務并收取一定的資金回報收益,特許期滿后,項目無償地轉移政府。該模式將項目融資的所有責任都轉移給私人企業,減少了政府借債和還本付息的責任,政府也可避免大量的項目不確定性風險:同時,由于該模式打破了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絕對壟斷地位,增加企業的競爭意識。其運行程序如圖所示:
BOT方式成為近20年來國際上普遍采用的籌資方式,在許多國家城市環境基礎設施領域都有所應用,如馬來西亞、墨西哥、澳大利亞的水項目等(David haarmeyer 1998.PenelopJ.Brook Gowen,1997)[3],我國第一座以BOT方式建設的城市污水處理廠2001年年底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竣工并運行。這座污水處理廠由美國金州集團北京金源環保公司投資建設,建成后通過向排污者收取污水處理費來維持運營和收回投資,并獲得一定的利潤。預計10年后收回投資,20年后將污水處理廠移交給開發區政府。
3.1.5TOT。TOT指政府把已經投產運行的項目在一定期限移交(T)給私人企業經營(0),以項目在該期限內的現金流量為標的,一次性的從私人投資者那里融得一筆資金,用于建設新的項目。待經營期滿后,再把原來的項目移交(T)給政府。該模式可避免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期的巨大風險,期限相對較短,通常為10~15年,同時能夠為已建成的項目引進先進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運作效率的提高[5]。該模式的運作程序如圖所示:
TOT融資方式在幾內亞和波蘭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中都有所應用(Penelop,J.Brook Gowen,1997)[6],我國的深圳污水處理廠建設也采用了該方式。
3.1.6PPP。PPP是私人建設、政府租賃、私人經營的方式。是政府將規劃建設的基礎設施項目投資權通過特許協議交給私人部門開發。由私人部門進行融資和建設、政府租賃投產的特許項目,然后再通過特許權協議安排,政府將所租賃的項目委托私人部門運營。該模式在項目初期實現風險分配,減少了私人企業的投資風險,降低融資難度,同時參與項目的私人企業在項目前期就參與進來,有利于私人企業一開始就引入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7]。其運作流程如圖所示:
3.2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主要市場融資方式的比較
為了加深對國外私人資本參與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籌資模式的理解,使之能夠為我國所借鑒,有必要對這幾種模式進行進一步的比較研究,分析其各自的應用特點及存在的差異(見表3)。
從政府對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所有權來看:政府完全擁有所有權的為市政債券、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基金、企業債券,政府部分擁有所有權為PPP,政府在特許經營期完全喪失所有權為BOT、TOT。從項目的盈利性看:企業債券對項目的盈利性要求最高,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基金,BOT、TOT、和市政債券對項目的盈利性要求比較高,PPP對項目的盈利性要求最低。從短期內融資的難易程度來看:BOT由于在項目特許經營期風險完全由私人資本承擔,在短期內獲得資金最難,其次為企業債券、PPP,市政債券、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基金、TOT由于風險小,在短期內獲得資金最易。從提高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運行效率來看:市政債券、投資基金、企業債券、BOT、TOT、PPP都能較高提高設施的運行效率。
4.我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籌資方式的選擇和對策
4.1我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籌資方式的選擇
為徹底改變我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籌資困境,實現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中私人資本的順利吸納,我們應當從宏觀上確定哪些籌資方式在實際運用中應優先采用?;趪饣I資方式的上述分析,考慮城市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的不同特點,政府在確定市場籌資方式的優先順序的過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歸納起來這些因素主要包括:項目的盈利性、項目的運行條件、項目的產權變更、業主的特殊需要。
4.1.1項目的盈利性。眾所周知,不同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盈利性是不同的。有的項目如管道煤氣等項目盈利性較強,應優先采用企業證券籌資方式。有的項目諸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設施等項目盈利性居中,應優先采取比較成熟的BOT、TOT方式,對于待建項目,可以采用BOT的方式,將項目的建設和運營在一定時期內交由民營部門來完成。對于已建成的項目,由于項目本身的經營特點(如經營收入穩定、項目具有一定的壟斷性等)可以通過TOT方式進行項目融資。例如,北京市采取了市場化方案,將能直接推向市場的自來水、污水、垃圾、高速路等項目通過BOT或TOT的方式由民營企業投資建設。有的項目諸如污水管網等項目融資,由于收費費率的限制,其回報率低或較長時期內難以取得回報,雖然項目本身能產生一定現金流,但完全推給市場企業卻難以承擔,因此,政府還應承擔一定的投資責任,用政府的財政、稅收資金來完成這一部分的投資。這類項目優先采用PPP模式進行籌資。
4.1.2項目的運行條件。BOT項目由于發展較早,目前在國際上已經擁有了比較完善的理論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國際上成功項目不少,國內運行環境也基本成熟,因此運用上會比較規范,同時也有許多經驗可以借鑒,應優先采用。又如我國證券化水平很低、法律法規不完善,甚至一些法規的規定與市政債券方式相違背,在我國現階段采用市政債券有很多不便之處。
4.1.3項目的產權變更。不同的籌資模式的產權變更方式不盡相同,如BOT、TOT是非政府資金介入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其實質是項目特許期內的民營化,在項目特許經營期,政府完全喪失對其控制權,因此對于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項目,即使它有良好的盈利性,也不宜采用BOT、TOT。對于市政債券、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基金、企業債券,因為其建設和經營權并不發生轉讓,政府在項目經營期擁有控制權,政府只需用項目的未來收益做抵押,因此相對而言,風險較小,對于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項目應優先采用。
4.1.4業主的特殊需要。由于上述各個籌資模式的原理及參與程度不同,因此各籌資模式都有自己特點,而其中更有些可以給業主帶來額外的優勢。如BOT、TOT、PPP由于投資者直接參與項目的建設與運營,因此能夠帶來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這有助于提高項目的建設效率和質量。企業證券、市政債券、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基金能夠促使我國的證券市場的發展,相關政策法規的不斷完善,同時還能催生出一批有實力、信譽好的證券中介公司和經紀人隊伍。因此業主若要提高項目的建設效率和質量,應優先采用BOT、TOT、PPP。業主若要促使證券市場的發展應優先采用企業證券、市政債券、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基金。
為更加清晰反映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籌資模式選擇與影響因素的關系,將其列表如下:
從表4可以看出,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籌資模式的優先選擇因政府考慮項目因素不同而不盡相同。例如,一個環境基礎設施項目政府部門若考慮項目盈利性可能優先選擇以企業債券為籌資模式,若考慮項目的控制性可能會優先選擇PPP籌資模式。
這就使政府部門在選擇籌資模式時應該綜合考慮項目的各種因素,同時也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外國的籌資方式,而是應該根據我國國情,項目的具體情況靈活加以應用,只有通過反復的完善和創新它們,才能更好為我國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項目所用。
4.2現階段我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開展市場籌資模式的對策
我們在開展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籌資模式的創新時必須考慮我國國情,長期以來阻礙我國開展市場籌資模式的最大障礙在于沒有良好的籌資環境,而要創造良好的籌資環境,根據我國現有的籌資環境,最為重要的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在于:一是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二是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建立環境服務收費。
4.2.1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投資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私人資本的流向與流量,而在形成投資環境的眾多有形與無形的因素中,法律因素居主導地位,因為影響私人投資的各種因素往往是通過法律形式與體制反映出來,并直接對投資者的利益產生決定性影響。目前我國環境保護市場化剛剛開始,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健全,經營過程缺乏強有力的法律法規約束,會使投資者感到風險難測,投資者權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影響私人部門的參與熱情。因此,為了推進我國環保領域市場化的進程,為國內、國外私人資本的參與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國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項目中政府、私營部門等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做到既要保障國家和社會公眾的利益,也要兼顧投資者的利益。
4.2.2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建立環境服務收費政策。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把城市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作為一種社會福利來安排,由政府財政支付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費用,這種投資管理體制導致了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和經營陷入困境的局面,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需求,因此環境保護領域必須引入市場機制,通過市場價格的波動和經濟主體對利益的競爭以及供求關系的變動,自發地調節經濟運營。然而就我國目前城市環境服務收費狀況來看,很多城市還沒有開始征收污水處理費和垃圾處理費,而征收了用戶費用的城市,其收費水平也遠遠低于設施的運營成本,市場無能力對資源配置起到調節的作用,私營部門自然也不會把資金投向城市環境基礎設施領域。為了推進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市場化,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建立環境服務收費體制。一個合理的收費制度不僅能夠推動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良性發展,還可以通過把污染和經濟掛鉤,提高人們的保護環境意識,改變一部分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從而減少污水、垃圾的產生量,從根本上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5.結束語
從上述討論中我們知道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實力還很薄弱,以政府資金為主,輔之以國內貸款、利用外資及其他的傳統籌資方式很難滿足日益惡化的城市環境對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需求。我們必須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積極開展BOT、TOT、PPP、市政債券、企業證券、城市環境投資基金等籌資方式,吸收私人資本滿足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需求。而在這些籌資方式的實際運用過程中,還有很多障礙擺在面前,需要我們進一步去研究解決。
參考文獻:
[1]王紅兵,楊?。鞘协h境基礎設施“借雞生蛋”[J].城市建設,2004,(6):32.
[2]劉竹.對城市基礎設施本質特征的探析[J].城市發展研究,2003,(1):60.
[3]褚俊英,陳古寧,鄒驥.城市水環境基礎設施融資分析[J].環境保護,2001,(12):19-20.
[4]徐紹峰.城市建設嗷嗷待哺市政債券走上前臺[N].金融時報,2003-10-25.
[5]嚴谷軍.城市基礎設施市場化融資的創新方式[J].生產力研究,2005,(3):129.
[6]馮峰,張瑞青.公用事業項目融資及其路徑選擇[J].軟科學,2005,(6):52.
關鍵詞:城市;基礎設施;融資模式;項目融資
中圖分類號:F2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1-0060-03
引言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與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自建國以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城市基礎設施資金來源渠道比較單一,比例較低。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城市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也在逐漸增多。從1986—1997年,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占GDP的比例為2.7 %~5.4%,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為10.3%~16.5%,投資比例達到了聯合國的推薦值,但低于同期世界銀行在部分發展中國家的調查值。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互動的關系,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力度,也會帶動和刺激城市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以推進中國城市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資金是制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因素,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的收入分配逐漸向民生等問題傾斜,政府的財政赤字在不斷地增加,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不斷地下降,國家預算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日漸減少,因此必須改變現在這種依靠政府投入的融資模式,開拓更多的融資模式,在資本市場上實現更大規模的融資,以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
一、城市基礎設施的基本概念
1.城市基礎設施的含義。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生存和發展必備的工程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在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城市基礎設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城市基礎設施是指能源系統、給排水系統、交通系統、環保系統以及防災系統等工程性基礎設施;廣義的城市基礎設施除了上述的工程性基礎設施以外,還包括行政管理、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金融保險以及社會福利等社會性基礎設施,中國通常所指的城市基礎設施單指狹義的工程性基礎設施。
2.城市基礎設施的特征。(1)社會性。基礎設施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基礎性設施,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和生產的順利進行,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如城市的給排水系統如果設計的不夠合理,建成后經常出現停水事故,必然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使得人們怨聲載道。(2)公益性。城市基礎設施對社會有著積極的作用,即公益性。如環保系統中的污水處理設施,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水污染的發生,也可以消除惡臭氣味的影響,這有利于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提升了城市的整體形象。(3)共享性。城市基礎設施是全社會共同享有的公共服務,即城市基礎設施的使用過程中具有排他性,人們在享有某一基礎設施服務的同時不能獨自占有,而剝奪他人享有該服務的權利。(4)投資規模大。城市基礎設施屬于固定資產投資的范疇,它們的使用壽命比較長,一般是幾十年,投資規模相當巨大,往往是上千萬、上億元。如城市軌道交通,地鐵的造價相當昂貴,一般每公里的平均造價是5億元左右,如果軌道交通后期的維護得當,它的生命周期甚至可以達到一百年以上。(5)空間、地域和時間的不可挪用性,城市基礎設施對空間、地域和時間有著極強的依附性。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成本具有沉沒性,建成后不能挪作他用,基本沒有殘值。基礎設施建成后必須按照設計的用途繼續下去,否則巨大額度的投資將無法收回。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必須具有超前性,即必須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前面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
二、中國現行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模式現狀
中國現行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模式主要有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性投資、國內貸款、市政債券、利用外資以及其他來源等。
[關鍵詞]環保投資 清潔發展 投資規模 投資效率
[中圖分類號]F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1)06-0092-04
[作者簡介]胡紹雨(1980-),湖北武漢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教師,南開大學博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財稅研究。
環保投資是解決環境污染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決定性因素,也可以說是實現清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研究如何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建立穩定的環保投資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環保投資狀況
我國環境保護投資體制和政策的發展,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環境管理理念的發展而逐步建立、發展和完善的,環境保護投資格局逐步由單一的投資渠道轉變為多條渠道,由單一的投資主體轉變為多個主體,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資格局。但就目前情況看,環境投資的主體仍然是政府。
從環境保護投資的規模來看,隨著環境保護投資體制的變化,環保投資規模也是逐年增加,環保投資總量一直呈上升趨勢,環保投資占 GDP 的比例顯著提高(如表1和圖1所示)。從“十五”和“十一五”時期環境保護投資占 GDP 的比例看,我國已經達到了法國、瑞典等一些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這并不表明中國的環保投資已經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這是因為:其一,中國和發達國家處于污染控制的不同階段。中國處于污染治理初期階段,復合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不僅要解決新的環境問題,還要解決歷史欠賬問題,而這些發達國家污染治理已經步入正常途徑。其二,中國處于實現工業化階段,產業結構與這些國家不同,而這些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化,實現了產業升級。因此,中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仍然需要更多的環境保護投資。
從環境保護投資的結構來看,環保投資主要集中在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工業污染源防治和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①三個領域。由表2和圖2、圖3、圖4可以看出,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和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三項投資,從投資量來看其絕對數額呈上升趨勢,其相對數額增減變化不是很明顯。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的絕大部分比重,平均為55%;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的比例最小,平均為16%;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約占總環保投資總額的29%。
二、我國環保投資存在的問題
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環保投資具體實踐相對照,可以看出我國的環保投資存在以下諸多問題。
(一)環保投資總量不足
中國環境保護投資總量不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歷史欠賬太多。不少專家在總結發達國家污染治理的情況后認為,只有當環保投資占 GDP 的 1.5%以上,中國的環境質量才會呈現明顯改善。而實際上,自 1981 年以來,中國的環保投資從未達到過這樣的水平,而是長期在1%以下。環保投資占 GDP 的比例最高的 2008 年才有 1.49%。綜合自 1981 年至 2008年 28 年的情況看,中國的環保投資平均大約只占到 GDP 的 0.7%~0.8%,也就是說,環保投資缺口一半。
二是環保投資遠遠低于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據中國首次的綠色 GDP 稱,2004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 GDP3.05%。而中國當年的環保投資只有 1908.8 億元,占污染損失的 37.3%,占恢復環境所需全部治理投資和運行費用的14%,差距很大。現在一個普遍的估計是,中國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占到當年 GDP 的10%以上,而每年的環保投資只占到不到 1.5%,若以這種情況發展,中國環境污染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狀況難以遏制。
三是環境基礎設施投資不足。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的資金需求量很大,現有的投資很難滿足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建設的資金需求。從四川省 14 個城市污水處理廠和管網建設的投融資差距分析中可以看出,從 2000~2020 年,城市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的建設資金缺口很大,維護費用的缺口也越來越大(見表3)。
四是從現實看,環境問題仍很嚴峻。現有的污染投資只是遏制了污染進一步嚴重擴大的趨勢,環境質量沒有整體改善的跡象,局部污染仍在加劇。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稱,2008 年,地表水水質無明顯變化,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水質較差,海河污染嚴重;近岸海域海水水質有所改善,但東海、渤海污染較重;城市空氣質量較上年有所好轉,但部分城市污染仍然嚴重。近期又有報道,國家南水北調工程上游的水源地也發生了嚴重污染。而要解決這些環境問題,客觀上都要求進一步加大環境投資。
(二) 環保投資效率不高
環保投資效率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資金投入效率不高。用于污染治理設施的資金存在被挪用現象,在建設過程中浪費現象嚴重,從而造成投入資金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未形成應有的規模。國家用于生態環境的投資也大多存在浪費現象。如用于植樹造林的資金,不少是只重過程,不管結果。植樹是“管種不管活”,從而造成“年年造林不見林”,資金浪費十分嚴重。
二是污染治理設施閑置現象普遍存在。近年來,工業污染治理設施不能正常運轉或者不運轉而影響治理效果的報道經常見諸媒體。其原因有:不能保證嚴格執法的持續性,階段性執法運動過后,存在一個松懈期,使污染者有機可乘;工業污染治理技術落后或成本高,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或者大大增加污染企業負擔;工業污染治理設施與企業生產不相配套,污染治理設施超負荷運轉。總之,污染治理設施未能發揮其應有的處理效果,從而影響了工業污染治理的投資效率。
(三)環保投資結構有失公平
近年來,農藥、化肥、地膜等造成的污染日益加劇,污染企業向農村的轉移也使得農村的環境狀況令人擔憂。目前,中國農村還有 3 億多人喝不上干凈的水,1. 5 億畝耕地遭到污染,每年 1. 2 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而中國污染防治投資幾乎全部投到工業和城市,農村一直是環保投資的盲點?,F在,農村的環保設施幾乎為零。與城市系統較嚴密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相比,農村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幾乎是一片空白。城市環境的改善往往以犧牲農村環境為代價,而農村沒有得到相應的生態效益補償。
三、實現清潔發展,
完善財政環保投資政策的建議
1. 繼續發揮政府環保投資主體的作用。在環境基礎性設施或生態建設初期,環境投資具有耗資大、投資回收期長、經濟效益不可劃撥等特點,此時市場不愿意或沒有能力介入,需要政府投入資金“筑巢引鳳”。財政資金主要投向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流域或區域污染整治、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環境管理能力建設等。同時,也要改革投資體制,要通過招投標、政府采購、直接投資、貸款貼息和污染治理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等方式,轉變過去政府大包大攬的做法。對于重點地區的治理項目、有明顯污染削減的技術改造項目等,政府應給予必要的貸款貼息或排污費補助,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
2. 提高財政環保投資規模。在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中,環保投資規模必須不斷增長,并做到“三個確保”:一是確保全社會環境總支出增長速度,不低于 GDP 的增長速度;二是確保財政用于環保支出不低于財政收入增長速度;三是確保當年的環保投資總額不低于完全治理當年污染所需的資金總額。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情況看,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要使環境狀況不繼續惡化并有所改善,環保投資總額不宜低于GDP的2%。
3. 優化環保投資結構。要合理配置政府環保投資在城鄉之間的分配、地區之間的分配。同時也要合理劃分事權范圍,在加大政府財政投資的同時,吸引各種力量進行環保投資,形成多元化的投資主體。進一步明確中央與地方的財權、事權及其投資范圍和責任。合理界定政府投資主體和投資領域,政府投資要從一般競爭性領域中退出。地方政府在提供地方性公共產品方面負有更大責任。中央財政應提供全國性的公共產品及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制定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實行投資、建設、監管、運行四分離,建立合法、高效、廉潔的建設管理機制,切實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嚴格項目可行性研究制度、預決算制度和監管制度,提高政府投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 提高環境保護資金使用效率。加強對政府環保資金投入的跟蹤管理,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必要時要停止后續項目的撥款,并且實施嚴格的處罰制度。建立透明、公正的項目選擇和管理制度。政府投資的環保項目必須進行費用效益分析,在分析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在項目選擇上嚴把關,不合理的項目決不上馬。積極做好已建項目的評估,及時發現并糾正政府資金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對于政府投資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必須確保運營。
[參考文獻]
[1]陳君. 論促進環境保護投資發展的財政政策[J]. 改革探索, 2003 (1).
[2]梁勁, 田發等. 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財稅政策選擇[J]. 現代財經, 2003 (7).
[3]尹希果,陳剛,付翔.環保投資運行效率的評價與實證研究[J].當代財經,2005(7).
[4]林致遠.環境保護的財政對策[J].當代經濟研究,2002(8).
[5]湯天滋.環保基礎設施市場化投融資改革[J].財政研究, 2003(9).
[6]Aaron Cosbey, Jennifer Ellis, Mahnaz Malik, Howard Mann. Clear Energy Investment Project Systhesis Report. July 2008.
[7]Bovenberg A L,Smulders S A.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pollution:augment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a two-sector endogenous growth model[J]. Public Economies,1995(57):369~391.
Analysis of Investment Policy f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ased on Clean Development
Hu Shaoyu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College , Hubei Wuhan 430079)
關鍵詞:農村 環保 生態
一、農村社區建設中的環保問題
(一)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嚴重
長期以來,農村地區受各種因素制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村莊建設缺乏整體規劃,環境管理滯后,人畜糞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廢棄物大部分沒有得到有效處理,隨意堆放在田邊、路旁、水塘、溝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流等水體中。近幾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入,雖然這些現象得到部分遏制。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二)農業生產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低
隨著農業生產能力的大幅度提升,畜禽養殖業污水、糞便、作物秸稈以及殘留農膜等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大量增加。畜禽糞便隨意堆存和排放,成為影響農村環境的一個不容忽視問題。農業生產中過量使用化肥、農藥、農膜以及污水灌溉造成土壤污染,已不同程度地影響到農產品質量的提高,甚至威脅食品安全。
(三)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程度較低
農村水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并存,主要表現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和供水保證率低、飲用水處理設施簡陋、水質不達標、水型地方病嚴重等。同時,受工業、農業、生活污水的多重污染,部分河流、湖、庫污染嚴重、富營養化突出、綠藻泛濫,許多地區已經出現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現象。
(四)城市和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趨勢加劇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城郊地區成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業廢渣的堆放地,大量農田被城市垃圾占用和毀損,因污染引發的民事糾紛近幾年呈上升趨勢。同時,由于產業布局調整的加速,一些重污染工業項目從城市向農村轉移。企業廢水、廢氣、廢渣超標排放已成為影響農村地區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
二、農村社區建設中環境問題的破析
(一)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
農村社區建設中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指導,存在盲目追求“高、大、新、全”的現象,從而導致建設攤子鋪得過大,布局有些零亂、土地配置有些失當、功能分區不太明顯,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加大了環境的治理難度
(二)環保意識薄弱
環境保護是政府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的重要職能,忽視可持續發展指標的導向,未把環境保護工作放到應有的地位來加以重視。重開發建設,輕環境保護;重當前利益,輕長遠利益;蓋廠興鎮不治污,毀林建房不綠化的現象在依然存在。
(三)自然資源的過量利用
自然資源能否合理利用將直接關系到環境保護的成效。在人類將自然資源加工成產品、又將生產排泄物返回到自然環境中去的循環往復過程中,如果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資源,使資源得到最優化配置,那么生產排泄物將會積聚過多,就可能會造成污染。
(四)環?;A設施建設滯后
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農村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明顯滯后。相當一部分的環?;A設施建設與農村社區的建設發展速度不相適應。垃圾和污水的收集處理能力不強,清潔能源的使用率不高,使一些常規技術很容易解決的諸如煙塵、污水、垃圾等污染問題難以得到解決。
(五)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不協調
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生態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經濟效益容易被人們所重視,因為它與人們的自身權益直接相關聯。但如果只是追求一定的經濟效益,而忽視相應的生態環境效益,往往就會適得其反。
三、農村社區環保應堅持的基本原則
1、統籌規劃,突出重點
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促進城鎮環?;A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要明確近期農村環保工作重點,優先解決飲用水安全、工農業生產污染、生活污染和河溝池塘污染等群眾反映強烈、影響面大、問題較集中的突出環境問題。
2、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按照農村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以及較高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針對水環境污染的主要環境問題,并結合地方縣市的發展,因地制宜地采取相應的農村環境保護對策和措施。
3、科技先行,創新機制
加強農村環保適用技術研究、開發和推廣,要針對農村地區實際情況,重點開發低成本、高效實用的環保新技術,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以技術創新促進農村環境問題的解決。積極創新農村環境管理政策,優化整合各類資金,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村環境保護領域,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
4、政府主導,公眾參與
發揮各級政府主導作用,落實政府保護農村環境的責任。各級政府要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環保的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農村環保工作的相關政策。維護農民環境權益,加強農民環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機制,鼓勵和引導農民及社會力量參與、支持農村環境保護
三、加強農村社區環保,建設生態農村的思路
1.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加強環保意識
當今許多城鎮問題都是由于人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導致的,因此必須從普及和提高意識著手。歷史的經驗向我們警示,不能無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人和自然之間應當保持和諧、協調的關系,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農村城鎮化建設應該體現生物圈和技術圈協調,人與環境和諧相處。
2.制定農村社區環境保護建設規劃
在實踐中人們對農村生態系統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以及局限于眼前利益的行為,是造成農村環境破壞和污染的根源,因此必須掌握農村環境和生態的特點及規律,搞好近期和長遠農村環境建設規劃,改變農村能源結構,合理利用能源,解決大氣污染問題。對農村生活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盡可能使其資源化加以利用。只有科學的規劃和管理,才能實踐城鎮環境的優化。
3.建立健全環境保護財力保障機制,加大環?;A設施建設農村社區應當加強對環境項目的財政傾斜和信貸投資,創建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村鎮,用足用好按規定籌集的環保費用,根據“污染者負責、開發者保護”的原則解決環境優化問題。
4.強化政府對農村社區的環境管理
政府在協調農村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農村社區管理中心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把環境保護提到工作的重要地位中來,要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把握發展規律,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落實環境質量領導負責制,切實做到責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
5.發展循環經濟,保護農村村鎮建設的環境
循環經濟能夠實現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和減量排放,有利于農村城鎮的環境保護。一是大力推行環境無害化技術,比如污染治理技術、廢物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清潔生產技術在環境無害化技術體系中屬于核心地位,是實現循環經濟的基本形式。二是調整鄉鎮企業生產布局,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建立資源節約型、經濟高效型、生產環保型的生態工業園區。三是加快村鎮垃圾處理產業化,加強垃圾處理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垃圾收集、分類、運輸和加工的專業化協作、企業化經營。
參考文獻:
[1]楊家棟,秦興方,單宜虎.農村城鎮化與生態安全[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6)4版
[2]馮海發.農村城鎮化發展探索[M].新華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周海樂.城鎮化與小康社會[M].蘇州人學出版社,2003年7月版
[4]馮華.二十一世紀的熱點——發展小城鎮推動城市化[M].科學出版社,2001年4月版
[5]李宇,艾華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小城鎮環境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6年第25卷第1期
關鍵詞:環衛設施;規劃;發展水平;基礎設施
Abstract: The city sanitation facilities including the city sanitation faciliti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sanitation facilities and sanitation work of office space, the sanit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maintaining the city's appearance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maintain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ealth. Long-term since, due to the basic sanitation facilities planning, construction work take seriously insufficient, make the city sanitation infrastructure lag, to a certain extent restricts the city development, affect the overall function of the city. In this paper, in the light of our country city sanitation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sanitation facilities; planning; development level; infrastructure
中圖分類號:F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城市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人口與外來人口不斷增多,城市固有的環衛基礎設施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需求。尤其是在我國的中小城市,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基礎差、底子薄,環衛部門的建設與管理水平不高,地方政府資金投入不足,嚴重制約了我國城市環衛設施的發展建設,具體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點:
1.1機械化作業水平低,環衛工人無作息場所
全省大多數小城市,在道路清掃保潔、公廁管理等方面,至今仍采用原始的手工勞動,環衛工人尚沒有從笨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由于環衛工人在露天、流動的環境下工作,按照CJJ27—89(城市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準》規定:在露天、流動作業的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工人工作區域內,必須設置工人休息場所,以供工人休息,更衣,停放場所工具等。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小城市尚無工人作息場所,不利于調動環衛工人的積極性。
1.2環衛基礎設施的建設難以落實
就目前我國城市環衛基礎設施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城市環衛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面臨三難問題,即:選址難、建造難、環建難。究其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在于城市居民對環衛缺乏足夠的認識,環衛意識淡薄,城市環衛規劃在落實過程中不被廣大居民所認可。此外,我國城市環衛規劃建設還不夠科學,缺乏與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小區規劃建設的總體考慮,導致城市環衛工程建設嚴重影響城市的與小區建設的總體布局,成為一種不和諧的因素,導致城市環衛基礎設施在建設過程當中遭到了居民以及工商業者的反對甚至是破壞。
1.3環衛設施陳舊,破損嚴重
公共廁所是城市環衛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重要建設內容之一。相關數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大中小城市的公共廁所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存在嚴重的不足。此外,有限的公廁在城市中的規劃與布局中分布還不夠合理,而且破壞問題也比較嚴重,導致能夠正常投入使用的公廁數量在不斷減少。
1.4垃圾處理無害化率低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規模的擴大,人口增加,城市垃圾量平均每年約以10%的速度遞增,垃圾處理沒有好的設備和場地。在城市郊區和農村都很難找到垃圾的處理場地,“垃圾在城中、城在垃圾中”的現象依然存在,由于資金的限制,只好利用廢舊坑塘進行簡易填埋。垃圾滲液無法處理,污染環境、浪費土地等資源,難以使垃圾處理達到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2 環衛設施規劃與建設存在問題的原因
2.1對城市環衛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缺乏正確的認識
我國城市環衛工作在很長的時間里,不被廣大的市民所重視,居民沒有足夠的環保意識,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造成了大量的環境污染與破壞,極大的增加了城市環衛工作的難度與任務量。由于環保意識薄弱直接導致了環衛基礎設施建設與規劃工作的不重視、城市環衛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能力不足,最終造成我國城市環衛基礎設施規劃與建設不合理與嚴重滯后的局面。
2.2城市環衛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缺乏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工作
在環衛基礎設施上,由于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給環衛設施的建設造成浪費,也是環衛設施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在轉運站的建設上,根據CJJ47—91《城市垃圾轉運站設計規范》的要求,垃圾轉運站的位置和數量是根據垃圾日轉運量確定的,垃圾日轉運量的計算公式如下:Q=δnq/1000
式中Q——轉運站的日轉運量(t/d)
n——服務區域的實際人數
q——服務區居民垃圾人均日產量(kg/人·d)
δ——垃圾量的氣化系數,一般1.3~1.4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垃圾日轉運量與服務區域的實際人數、人均日產垃圾量、氣化率等因素成正比,這樣對于居住密度高、建筑容積率大的生活小區,垃圾日轉運量就大,所需建設轉運站的數量相應增加。做專業規劃時僅考慮服務半徑,沒考慮垃圾日轉運量,以致使轉運站的布局顯得不合理,為避免盲目建設造成的浪費,要嚴格按照科學理論作指導。
2.3用于城市環衛基礎沒施規劃建設的資金不足
地方政府對于城市環衛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是制約城市環衛工作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城市化進程中,地方政府將經濟發展建設資金多數用于道路、橋梁以及建筑工程上,每年用于環衛基礎設施的投入少之又少。此外,城市環衛基礎設施的資金來源還比較單一,僅靠政府的財政撥款是遠遠不夠的。為此對城市環衛設施進行規劃與建設還必須拓寬建設資金的渠道,保障建設資金的充足。
一、我市當前突出的三類農業環境問題
1、現代化農業生產帶來的各類污染
我市化肥、農藥的施用成為提高土地產出水平的重要途徑。據2007年統計,全市化肥施用量為519946噸,農藥有效含量使用量1532.23噸,作物病蟲害發生面積為2977.07萬畝次,遠遠超過安全上限。此外,化肥、農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僅導致農田土壤污染,還通過農田徑流造成了對水體的有機污染、富營養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由于我市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推進村種植業生產水平相對較高,此類污染十分嚴重。
設施農業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劇。近20年來,農膜年使用量4733噸,其中地膜3096噸,使用面積47329公頃。農膜回收率僅為35%。此類污染在發達地區尤其嚴重。
2、由于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滯后,造成人居環境污染。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規模迅速擴大。但在“新鎮、新村、新房”建設中,規劃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普遍未能跟上:大部分城鎮只重視編制城鎮總體建設規劃,忽視了與土地、環境、產業發展等規劃的有機聯系,規劃之間缺位或不協調,農村聚居點則缺少規劃,使城鎮和農村聚居點或者沿公路發展,形成馬路和帶狀集鎮,或者與工業區混雜。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生活污染物則因為基礎設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邊環境中,造成嚴重的“臟、亂、差”現象。每年產生的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農村生活污水幾乎全部直排,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較快的地區,這種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落后于經濟和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現象并沒有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對人群健康的威脅正在與日俱增。
3、鄉鎮企業和集約化養殖場布局不當、治理不夠,產生工業污染
農村工業化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間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受鄉村自然經濟的深刻影響,這種工業化實際上是一種以低技術含量的粗放經營為特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反積聚效應的工業化。不僅造成污染治理困難,還導致直接污染的危害。
與鄉鎮企業存在類似污染問題的是,近些年來在人口密集地區尤其發達地區蓬勃發展起來的集約化畜禽養殖,其污染危害更加嚴重,不僅會帶來地表水的有機污染、富營養化污染、大氣的惡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糞便中所含病原體也對人群健康造成了極大威脅。
另外,農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置固體廢棄物,大量承載了工業污染的轉移,導致了土壤的重金屬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我市污灌面積已達20余萬畝,約占總灌溉面積的10%。
二、我市農業環境污染的本質和成因
1、由于重視程度不夠,加之農村現代化以及農村環境污染的特點,導致目前的我市環境管理體系及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難以應對污染問題。
2、財政渠道的資金來源不夠,導致污染治理不力。
3、扶持措施不力,導致農村污染治理的市場化機制難以建立;治理模式不適,導致農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4、農村的環境保護長期受到忽視,農業環保政策、機構、人員以及基礎設施均供給不足。
三、我市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對策
1、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基本制度體系
目前我國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因此,應從環境立法的角度入手,制訂農業生產、污染物排放與控制等方面的環境標準,規定各級政府和環保、農業等相關部門的環境法律責任;其次,要對農村環境建設和污染治理提供政策扶持,在征地、用地、稅收等各方面給予優惠,建立有效的公共服務投入與收費機制;第三,要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環境法律制度應用于農村環境保護,如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保“三同時”制度、排污收費制度等,以加強預防性環境管理,強化管理環境的經濟手段。
2、突出農村環境保護規劃的先導作用
將農村環境保護體現在國家和地方的有關計劃和規劃中。在地方規劃中應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h域環境保護規劃的重點內容應是環境功能區劃和環境保護控制性規劃,有條件的應編制縣域環境容量規劃。通過編制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規劃、工業園和畜牧園區規劃,逐步實現人居環境和生產環境的分離。按照經濟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的原則,注重區域環境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協調。
3、轉變農村經濟增長方式和農業科技推廣模式
解決農村面源污染的根本途徑是改變現有的農業生產方式。首先,要大力倡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生態農業是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表現形式,各縣市區要因地制宜發展各種合理、高效、協同、循環的生態農業模式,通過發展生態農業調整優化農業增長方式,避免農藥、化肥帶來的面源污染,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其次,要加強綠色農業栽培等實用技術的研究和農村推廣體系的重建,在農藥、化肥禁止使用方面加強國家的強制性。
4、加強農村污染治理的集中化和市場化導向
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和生活垃圾處理等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要滿足最小經濟規模條件,一般聚居點的人數要達到500人以上,因此,一方面要在規劃引導人口適當集中的基礎上,相應引導鄉鎮工業、規?;笄蒺B殖企業的園區集中,使人居生活環境污染和工業、畜禽養殖業污染的集中治理變為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