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4 16:24: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藥倫理案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專業與職業的銜接:知識產權法課程特色“點”的強化
(一)醫事法學人才應當具備醫藥知識產權知識與技能。知識產權法學的覆蓋面廣,“針對不同教學對象,結合知識產權法的學科特點,教學目標與側重點應當有所區別?!保?]醫學領域是具有特殊性的重要技術領域,知識產權法中存在著針對醫學領域的特有制度,有必要在醫事法學的教學中予以特別關注。知識產權法上有關醫藥領域的特有制度對于醫事法學專業教學具有特殊的意義,體現出較強的行業特色和職業特點,也是醫事法學專業畢業生將來的重要工作內容,有必要在知識產權法的教學中予以突出強調。因為醫學特色明顯,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產權制度時也會保持較高的熱情。在教學安排方面,醫學知識產權制度可以置于知識產權法的系統教學之中,并將某些特定的知識點予以放大,多用時間深入講解。由于受到知識產權法課時的局限,未能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可以制作自學材料,分發給學生在課下學習,并由教師進行答疑。
(二)需要突出講授的醫藥知識產權制度的具體內容。通過對知識產權法律直接進行檢索,下列內容應當在醫事法學教學中重點講授:為了平衡知識產權與公共健康之間的關系而設置的藥品強制許可制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不授予專利權制度;利用遺傳資源完成的藥品發明,申請專利時說明遺傳資源直接來源和原始來源的信息披露制度;藥品及醫療器械強制審查的侵權例外(Bolar例外)制度;《專利審查指南(2014)》對藥品專利審批的規定;《藥品管理法》、《藥品注冊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章涉及知識產權的相關制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藥品種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政策中關于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藥用植物新品種和地道中藥材的新品種保護、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中醫藥產業振興等問題。
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知識產權法課程特色“線”的貫穿
(一)通過案例教學實現知識產權法課程理論性與應用性的統一。知識產權法課程的理論性和應用性都很強,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更加重視采用案例進行講解,通過引入案例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產權法理論的理解,同時通過講解和研討案例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產權法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為醫學知識的專業性較強,選取醫學案例講解知識產權制度對于教師能力的要求較高,一方面,授課教師需要加強醫學知識的學習,爭取成為醫學領域的內行人;另一方面,因為“醫事法學的人才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應用型人才”,[2]可以由從事醫學知識產權實務的律師、知識產權人來講授實踐性較強的內容,這對于提升教學效果是有益的。具備條件的高??梢跃帉戇m合醫事法學專業需求的知識產權法學教材。應突出醫學特色,選取知識產權法教學案例,并將其貫穿在知識產權法教學的始終,使醫學知識產權案例成為體現知識產權法課程特色的一條紅線。醫學領域與知識產權法領域的關聯是全方位的,以醫學領域的案例貫穿知識產權法教學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醫學領域知識產權案例選取的重點范圍。在進行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案例的選取至關重要,對醫事法學專業而言更是如此。在講授專利制度價值時,可以通過藥品和醫療器械研發的特點及保護的必要性來說明專利制度的重要價值;在講授專利權保護對象時,可以通過藥品領域新的發明創造加以說明,如活性成分、新的藥物制劑或復方、新的制備工藝及其改進等;在講授專利創造性、新穎性和實用性的判斷以及專利侵權認定的相同原則、等同原則、公知技術抗辯原則時,可以選取典型的醫藥領域的知識產權司法案例進行講解;在講解作品的獨創性、思想與表達二分法、著作權的權利限制、著作權侵權判定等問題時,都可以選取醫學領域的作品及其著作權受保護的案例進行講解;對于商標法中商品商標和服務商標、商標侵權的認定,可以選取醫療產品和醫療服務受到商標法保護的案例進行講解;在講解商業秘密制度時,可以選取醫藥領域的商業秘密,如產品的配方、制作工藝、方法等作為商業秘密保護的案例進行講解?!皩⒅R產權判決書引入課堂教學環節,是教學內容進行改革的重要舉措”[3],適當引入知識產權判決書有利于提高案例教學的質量。
三、基礎與特色的協調:知識產權法課程特色應兼顧“面”的展開
(一)充分發揮知識產權法課程在倫理與人文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知識產權法的基礎性教學隱含著通識性教學的意味。其一,醫學倫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醫事法學應充分注重與醫學倫理學的融合”[4],培養學生在專業活動中辨別倫理困境的能力。知識產權法(尤其是專利法)體現了包括醫學倫理在內的人類倫理,專有權利與生命、健康、教育、環境等利益的沖突與協調都在知識產權法中得到彰顯,應當通過知識產權法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倫理的重要性,并訓練做出正確倫理選擇的能力。其二,社會發展要求醫療衛生事業的從業人員不僅應當具有醫學知識,還應當具有法學等人文社科學知識,知識產權法學本身就具有跨學科的特點,可以為學生展現廣闊的視野,使學生領略跨學科的魅力。醫事法學專業的知識產權法課程應當在基礎與特色相互融合中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協調知識產權法基礎性教學與醫學特色教學的關系。一方面,應當充分認識在醫事法學專業的知識產權法課程中突出醫學特色的意義,并采取積極措施,實現法學知識與醫學知識的融合;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對知識產權法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知識產權法基礎性教學與醫學特色教學同等重要,不可偏廢,應當協調好兩者的關系。知識產權法醫學特色的展現應當建立在知識產權法全面、系統教學的基礎之上,知識產權法的基本原則、知識產權的主體制度、客體制度、權利內容、權利限制、權利救濟等基本范疇應當系統講授,應當使醫事法學專業的學生系統全面地掌握知識產權法的理論和規則,建立起知識產權法律思維。上文闡述的知識產權法課程特色的“線”應當體現在知識產權法的基礎性教學之中,知識產權法課程特色的“點”也主要在基礎性教學中加以強化,但涉及醫藥知識產權行政管理、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和傳統知識保護的內容,由于融入專利法、著作權法、商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體系存在困難,可以采取單設專題和課后自學的方式進行學習。
四、結語
(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南京,210029)
摘要:對腦癱等有缺陷的新生兒放棄治療是一種典型的非自愿的被動安樂死,和其他類型相比,這種方式的安樂死有其特殊性,從倫理學分析也是可行的,但如對其進行相關立法,仍需對鑒定缺陷標準的認定、死亡的處置權等加以考慮。
關鍵詞:新生兒、腦癱、倫理學、安樂死
近幾年,荷蘭、比利時相繼通過了安樂死法案,規定醫生必須在嚴格的規范下才能為病人執行安樂死,執行安樂死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病人必須是在頭腦清醒時的自愿性、獨立性,顯而易見,對有缺陷的新生兒實行安樂死是缺乏這個前提的,這也使得對其實行安樂死是有其特殊性的,同時對有缺陷的新生兒實行安樂死目前在理論界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某市發生的一例新生兒腦癱所引發的醫患官司就很值得我們思考。
一、案情介紹
1994年9月,產婦南某在某職工醫院分娩,由于產婦妊娠時間過長,羊水量過少,因胎兒在子宮內已存在缺氧的情況,但院方對此重視不夠,未能及時放寬手術指征,以及院方本身醫療技術水平的限制,患兒王某娩出后即出現了重度窒息的重危癥狀,隨后患兒即被送至該市兒童醫院,該院醫生根據患兒的實際病情,判斷其預后較差,提出放棄治療的建議,但是患兒家屬予以拒絕,后雖經全力搶救,患兒仍形成了缺氧性腦病、腦萎縮。1995年4月,經過該區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鑒定為“醫療差錯”。2000年12月,該市中級法院對患兒王某進行法醫學鑒定,認為由于患兒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較長時間的缺氧,認定患兒殘疾程度達到一級;還認為目前患兒智力極度低下,言語思維功能喪失,并有嚴重的癲癇癥狀,對此醫院在診療中的差錯和患兒目前狀況存在因果關聯?;純和跄臣覍倬痛讼蛉嗣穹ㄔ禾崞鹪V訟,要求該職工醫院賠償醫藥費、護理費等共計2百余萬元。
二、倫理學分析
新生兒發生腦癱的因素很復雜,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尚不能給其一個科學合理的完整解釋,更不能說用科學的手段、有效的藥物從根本上治愈腦癱。因而新生兒發生腦癱,即使當時搶救成功使其存活,患兒家屬無論是對患兒進行的后續治療費用,還是患兒今后的生活護理費用,其投入都是巨大的,且從腦癱患兒的生活質量而言,也是極差的,生命期限也會因此而縮短。因而對有患有諸如腦癱之類的有缺陷的新生兒放棄治療(即安樂死),在臨床實踐中也會時常發生,但是這種行為往往在法律上是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予以保護的,也就說是違法的,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犯罪行為。因此對于此類有缺陷的新生兒施行安樂死進行倫理學的評價是有其特殊意義的,現就結合此案例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1)安樂死對象的特殊性
隨著安樂死研究的深入,對于安樂死對象的界定還未能在理論界形成一致,多數是采取列舉式的方法,以舉例如界定對象為晚期惡性腫瘤失去治愈機會的患者、重要生命臟器嚴重衰竭且不可以逆轉的患者等等,根據一些國家、地區現行的相關安樂死法規以及理論界的相關看法研究來看,對于安樂死的界定應具有兩個條件:一是客觀條件,存在死亡痛苦,且這種痛苦必須是無法忍受,無法醫治的;二是主觀條件,公民享有安樂死的權利并行使這種權利,即必須經過患者申請,且患者所患疾病醫學上證明其無法挽救,方可主動實行安樂死。所以可見,只有具備了“死亡痛苦”這一要件,才能申請安樂死,也只有其中自愿要求安樂死的人,才能成為安樂死的對象,即安樂死對象的認定條件應是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的統一,缺少任何一個條件都不能成為安樂死的對象,只有“自愿要求解除死亡”才能成為安樂死對象的共同本質[1]。但用上述兩個要件來規定有缺陷的新生兒就不能完全適合了。以此案為例,患兒王某剛出生,從法律角度而言,是不具備行為能力的,而因其腦萎縮,其思維語言能力完全喪失,雖可享有安樂死權利,并不會主動去行使這種權利,這也并不意味著其失去這種權利,所以其主觀條件是難以實現的。至于客觀條件,患兒王某在娩出后既出現嚴重的窒息癥狀,推認為存在死亡痛苦也不一定成立,一方面由于新生兒不能清楚而明確地表達自己的客觀實際狀況,另一方面也因有缺陷的新生兒存在雖無生命危險但有諸如智力低下或無痛感等情況的可能。對于有缺陷的新生兒作為安樂死的對象而言,其本質應和腦死亡病人、精神病人、智力嚴重低下者相類似,其關鍵特點在于不能清楚地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愿并實現這個意愿,而且其重要前提條件是新生兒具有客觀存在的不可逆的缺陷。從現代醫學科學角度,有缺陷的新生兒的標準是:①不可能度過嬰兒期,屆時已處于臨終狀態;②處于不可搶救的疼痛之中,采用直接治療和長期理療都不能得到實質性的緩解;③從發展的眼光來看不可能具有最底限度的人類經驗,該新生兒對他人特別是親人的照料在感情和認知上沒有起碼的反應能力[2]??梢?,新生兒的缺陷和一般意義上的殘疾是不能等同的,患兒王某存在缺陷而非殘疾,所以有缺陷的新生兒作為安樂死的對象是有其特殊性的。
(2)安樂死類型的簡單化
現代意義上的安樂死是指對患有不治之癥的垂死病人的生命所采取的臨終處置,通常有被動和主動之分。主動安樂死又稱積極安樂死,即采取某種措施主動結束現代醫學科學無法挽救的瀕臨死亡并伴有難以忍受的劇烈痛苦病人的生命或加速其死亡過程;被動安樂死是指確定無法挽救其生命的病人終止治療即停止使用維持其生命的現代搶救設備,任其自行死亡,又稱“消極安樂死”或“允許死亡”[3]。此外學術界又以是否處于患者本人的意愿作為標準又分為自愿安樂死和非自愿安樂死,以上兩種分類方式進行組合,可以有四種類型:自愿主動安樂死、非自愿主動安樂死、自愿被動安樂死、非自愿被動安樂死。
就對有缺陷的新生兒施行的安樂死而言,實際只有一種類型,即非自愿被動安樂死。這種類型安樂死主要針對無行為能力不能表達自己的要求、愿望或同意的對象,其中也包括了腦死亡病人、精神病人、智力嚴重低下者等。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被動安樂死為非自愿,例如本案中因為患兒王某是不可能表達自己的意愿,如若當時在兒童醫院放棄治療,即是一種非自愿被動安樂死,而非自愿安樂死不是建立在公民本人意愿上,而是他人意愿上的。生命價值是至高無上的,對于新生兒實行安樂死無疑是侵犯了其生命權和人身權,這和法律的要求是相違背的;其次,如果新生兒或處于深度昏迷,或是智力極度低下,既可能不存在死亡痛苦,也有可能并非處于無法挽救的瀕死狀態,像本案患者王某目前的狀況,如果保證其繼續治療,其生命還有可能在無死亡痛苦中延續,該患兒本人也不會提出死亡要求(即安樂死),但患兒所存在的缺陷也是明顯的,這些問題應是倫理學理論界值得思考的。
(3)安樂死評價
對于有缺陷的新生兒采取安樂死進行評價,主要涉及三種倫理規范,即醫學倫理、生命倫理和社會倫理,這三種理論即有重復之處,也不乏沖突的地方,以本案為例,患兒王某如從生命倫理和醫學倫理角度而言,生命價值的神圣以及醫生救死扶傷的職責決定了盡力去挽救該患兒的生命的重要性,但從社會倫理的角度出發,對其實行安樂死有利于衛生資源合理公正分配,符合整個人類生存質量提高和根本利益,符合人類的道德進步。
安樂死是屬于社會文明的范疇,所以社會倫理的要求更為重要,在實際生活中當醫學倫理、生命倫理和社會倫理發生沖突的時候,更要遵守社會倫理規范,就如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如不是從社會倫理的高度進行評價其合理性就難以實行了,也正由于有了社會倫理規范的保證,生命倫理和醫學倫理在實踐中能夠繼續前行,因此,應當把社會倫理評價放在第一位置,打破單純局限的醫學倫理、生命倫理的束縛,才能真正有利于整個民族、整個社會的發展,對于有缺陷的新生兒的評價也應該從社會倫理的高視角出發。
三、立法思考
由于新生兒作為安樂死的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如對其進行相關立法,必須充分考慮其在實行安樂死過程中,雖然是安樂死的主體,卻沒有選擇和決定的權利,現就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相關看法。
(1)鑒定問題
無論是從倫理還是人情的角度出發,人的生命是神圣不可以侵犯的,只要生命存在就存在治好的“希望”或是“可能”,輕易結束一個有缺陷新生兒的生命,無疑也是草菅人命的錯誤行為,所以對有缺陷的新生兒的認定,必須有嚴格、具體和科學的統一標準,不僅要和目前的醫學科學發展實際相符合,而且在實踐操作中也要具有可行性,并對此加以嚴格的控制和監管。在鑒定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將新生兒的缺陷和殘疾加以明確嚴格的區分,而且必須明確這種缺陷狀態是不可以逆轉的。另外,對新生兒這種不可以逆轉的缺陷,在實踐中會出現這種缺陷并不是新生兒一出生就可以顯見的,可能必須是存活了一段時間才能予以明確確認,這些都需要在鑒定標準中加以嚴格界定的,必須有法可依?,F有的新生兒的缺陷標準(詳見上文)過于籠統,仍需醫學上對各種缺陷情況具體明確的予以確定。
(2)安樂死的處置權
由于新生兒無行為能力,更不能通過自己的思維行動或言語表達其安樂死的意愿,所以對于新生兒實行安樂死的處置權就不能掌握在新生兒自己的手中。根據我國民法的規定,無行為能力的人需要確定其監護人,新生兒監護人就是其父母或其直系親屬,有缺陷的新生兒的存活與否直接影響其利益,所以只有是新生兒的監護人才能最終決定是否對其進行安樂死。但由于這關乎人命,也涉及醫學領域中的相關問題,所以新生兒的監護人在實行這個決定權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醫學上的明確確認,因此對于確認過程中醫生的資格、身份,監護人的資格、身份都要有嚴格的標準予以確定,并可以考慮引入第三方證明人的處置方式,以保護新生兒安樂死的客觀、公正、科學,防范以后有可能出現的醫患糾紛或者醫患官司。
如立法上述兩個方面予以明確確認,結合本案例,患兒王某在娩出后經檢查得出相關客觀指標,符合對有缺陷的新生兒實行安樂死的成立要件(即缺陷標準),經醫學確認后向患兒監護人(即其父母)提出建議,根據法定要求和程序,最終由王某監護人決定是否對王某實行安樂死,如實行則采取相關醫學技術進行。可見,上述程序應該在實踐中有其可行性的。
綜上所述,對于有不可逆陷的新生兒實行安樂死的思考,是基于醫療資源在倫理學上分析并結合其特殊性進行的?,F行的一些國家的安樂死法規主要針對主動安樂死,安樂死的對象是有行為能力且能表達自己安樂死意愿的公民,所以,相對于新生兒安樂死是有其特殊性的。雖然從目前醫學科學技術而言,對于任何人實行安樂死都不存在技術上的問題。但技術上的可行,并不意味著倫理上的應該的??茖W為我們的行動選擇開辟新的可能,但不能直接成為我們應該采取的行動。對于安樂死的研究,尤其是對有缺陷的新生兒實行安樂死仍然需要理論界的進一步予以探究。
參考文獻:
[1] 馮坤、隋衛東《安樂死立法的幾個理論問題》[J],中國衛生法制,2002.5 p16
[2] 徐宗良、劉學禮、瞿曉敏《生命倫理學理論與實踐探索》[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 p257-258
[3] 達慶東《衛生法學綱要》[M],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3 p257
作者介紹:
朱曉卓 南京中醫藥大學2002級醫藥法律專業碩士研究生
EMAIL::zhuxiaozhuo@sina.com
聯系地址:南京中醫藥大學醫藥法學教研室 郵編:210029
1現狀與難點分析
1.1臨床的高標準要求與實習醫生獨立診療能力差之間的矛盾
中醫急診學是一門跨學科、跨專業、綜合性極強的臨床醫學,對于中醫藥院校學生來說,走上臨床后除了要求具有扎實的中西醫基礎理論知識外,還應具備較高的中醫急診臨床思維能力、急救意識和動手能力。急診科是醫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也是每一名醫學生重要的實踐場所,多學科、全面性的特點決定了急診科是實習醫生成長的快速通道。急診科的工作具有鮮明的特點,疾病的急迫性、疾病譜的廣泛性、診療的時限性、病情變化的不確定性等因素,導致醫生缺乏足夠的時間獲得病人完整的病情資料,難以在短時間內作出十分準確的診斷和治療。另外,社會保險的不健全,醫患矛盾等社會因素[1],也在一定程度上對醫療行為本身產生了很大的干擾。這些特點和問題的存在,一方面對初上臨床實習的中醫藥院校學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同時也常讓學生感到茫然,甚至無從入手。之所以臨床帶教老師常常感慨和抱怨實習醫生能力差,是因為他們在學習階段沒有建立起足夠的中醫急診臨床思維能力。怎樣將基礎知識和臨床實踐相結合[2],怎樣讓醫學生掌握現代急診醫學的內涵[3],怎樣讓學生盡快完成從一名實習生向一名有經驗的臨床醫生的轉變,是急診醫學教育者應當深入思考的問題。
1.2中醫急診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中醫急診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時間并不長,教學模式大多繼承傳統中醫內科學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往往單純依靠教學大綱,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學生也在多年的學習生涯中養成了一種被動接受的習慣,學習興趣不高,但這樣被動的狀態到了臨床實習階段就很快原形畢露了,具體表現為:動手能力差,主動思考能力更差,很難達到臨床對實習醫生的工作要求。自20世紀初美國哈佛醫學院開始用案例教學法[4]培養學生高層次能力并取得良好效果后,近年來,華西醫科大學應用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原理,設計出以病例為引導的教學法(CBS),應用于二級主干學科的教學中,本教研室也應用CBS模式對中醫急診教學作出了嘗試,在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思維,提高動手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5]。但無論案例教學法還是CBS教學模式都有其不足之處,它們的成功與否對學生的主動性有較高的依賴,要求學生能夠主動配合教師的工作。而目前學生受到學業壓力、就業壓力、醫患壓力、還有感情戀愛壓力等諸多壓力的影響[6],對教師的工作很難做到從始至終的良好配合,結果常常是一部分同學覺得從這種教學法中受益匪淺,而另一部分同學則抱怨不習慣,沒有頭緒。另外,單純的病案式教學或CBS教學也存在缺點,即它很難象傳統的課堂教學那樣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
中醫急診學的高校教材也存在著內容更新緩慢的缺點,雖然以往的中醫急診學高校教材凝聚著老一輩醫學教育者的心血和智慧,但急診醫學的特點決定了其對知識更新換代快的現實要求。比如,2000年國際上第一部心肺復蘇指南得到頒布和推廣,2003年的普通高校十五規劃教材還能跟得上要求,可到了2005年國際上第二部心肺復蘇指南推廣時,以前的教材就落后了,雖然2007年的普通高校十一五規劃教材得到更新,但2010年又了第三部心肺復蘇指南,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再一次跟上國際的步伐。如此頻繁的內容更新對教育者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自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才能夠教會學生最先進最實用的知識。中醫急診學的教學還受到學時不足的困擾,目前我校中醫急診學課堂授課為45學時,實習為18學時,如此少的學時造成教師只能選擇一些急危重病作重點講解,很大一部分內容還需要學生去自學。一方面是教學過程很難把臨床需要的內容全部涵蓋進去,而另一方面是學生走上臨床之后遇到的問題多種多樣,綜合而又復雜。因此,在學生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后,把過去那些課堂教學的空白點,但又與臨床密切相關的內容,如急救流程、社會學、倫理學等相關內容在實習階段補充進去就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了。
2解決方法的探討
2.1在理論課學習階段采用案例式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法
首先是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建立起急診知識的整體框架。重視導論部分,全面介紹中醫急診的辨證特點,以及培養中醫急診思維和急救意識的重要性。在分章節的講解中優化教學內容,既然無法短期內改變教學學時不足的矛盾,那就在有限的學時內盡量突出重點,做好揚棄取舍,優選內容,對臨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層層剖析,不講則已,既講則透,要求學生掌握的是活的思維方法,而不是記住死的教條。其次把部分教學內容設置為案例式教學。案例教學法是一種開放性的教學方法,是醫學教育的新趨勢,通過對病案的模擬,鼓勵和要求學生提問[7],讓學生體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索性學習[8]。在課堂教學階段精選一部分病例,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病案的背景下,主動參與閱讀、查找資料、分組討論、合作交流、模擬診斷和治療、總結評價等環節的工作,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和質疑學習,主動在一個又一個真實的病案中運用中醫特有的思維方法尋找書本上沒有的答案,從而培養學生全面、實用、貼近臨床的辨證思維觀。學生參與感和積極性的提高,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臨床思維的活躍度、靈敏度和主動性。
2.2在臨床實習階段和二級學科的教學中補充和強化教學內容
學生在臨床實習階段最苦惱的是不知道干什么和從何入手,理論可以背得頭頭是道,但一遇到真實的患者沒有按照教科書上生病就開始茫然不知所措,抓不住重點。因此有必要在臨床實習階段和二級學科的學習中補充和強化教學內容,安排或強化實用性強的急診學講座,強調急危重癥教學,進一步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急救意識和中醫急診臨床思維能力。比如安排實習學生參加急診科每周進行的科內講座,講座由本科的三級醫師輪流主持,每次1~2小時,選擇題目的內容圍繞著那些與學生初上臨床密切相關、學生又渴望參與和了解的內容進行,如中醫急診辨證思維、中醫急診病歷書寫與醫療風險防范、醫患溝通技巧、值班時可能遇到的社會問題、倫理學問題,針灸在急診的應用、各種常見癥狀的鑒別診斷、高級生命支持等等。這些教學內容在以往的教學中并未得到強化,或散在于臨床各科的教學中,有些甚至在教學大綱中并無體現,而這些實用性很強的教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從疾病學、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來提高學生的急救意識和中醫急診臨床思維能力。在討論和交流中,學生將有更多機會學會解決問題的實用方法。另外,階段的教學、實習內容也應該把如何拓展臨床思維、提高學生實際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臨床處置能力、提高醫患溝通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p#分頁標題#e#
2.3在臨床實習階段強化教學查房
教學查房不同于三級醫師查房,現實中臨床帶教老師往往陷于日常繁忙的醫療工作中,不能或沒有時間和精力把每一個病案都作出細致的分析和講解,使教學查房常?;焱谌夅t師查房。將教學查房強化,在教學查房中與學生充分互動,通過對現實的病案講解可以強化學生的急救意識和中醫急診臨床思維能力。案例式課堂教學和教學查房有共同的特點,就是都要求學生在面對病人前要充分了解目標病案,復習相關章節,查找資料,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參與討論。但案例式課堂教學最多只能做到對既往病案的模擬,而教學查房則是讓學生身臨其境進行體驗,在真實的環境中,通過望聞問切等各種手段搜集資料,然后歸納總結,分析推理,處方論治。這個過程,也是學生學習臨床思維的全過程。強化教學查房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啟發和引導下提高自己的中醫急診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4充分利用模擬器材進行臨床實訓教學
目前由于醫療環境的改變,醫學生越來越難以在病人身上直接進行陽性體征的操作檢查,更不要說急診科經常遇到是危重病的搶救,實習醫生如果沒有扎實的基本功,更容易被患者和患者家屬所排斥。但臨床技術又是練出來的,沒有刻苦反復的訓練,就沒有扎實的技術。因此有必要在平時的急診教學中充分利用模擬器材進行臨床實訓教學,醫學生在模擬器材上的有效訓練改善了教學資源的不足,同時這有助于培養學生走上臨床后搶救病人的自信心,學生有這樣的自信心才能夠在復雜的臨床實踐中徹底放開思維,逐步建立起急救意識,提高中醫急診臨床思維能力和對危重病的處置能力。
2.5改革對學生的評價體系
學生過分重視考試分數是多年應試教育的惡果,高分低能的現象在臨床實戰面前屢見不鮮。目前我校各臨床教研室逐步推行的形成性評定方案是對學生評價體系的有益改革,我們通過改革既往單一重視考試成績的評價體系,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形成性評定方案,包括課堂提問,小組討論的表現,病歷書寫,實訓操作考核等內容,多角度、多層面地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估和考核,幫助學生轉變應試思維,擺脫死記硬背,盡可能從臨床應用出發,鼓勵獨立思考,培養和提高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加強各學科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讓學生將基礎知識更加靈活地運用于臨床實踐中,使學生盡快完成從一名實習醫生向一名合格而有經驗的、具備獨立處理急危重癥能力的臨床醫生轉化,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提升中醫藥治療急癥的信心。
關鍵詞:藥用植物栽培;人文精神;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1-0176-02
將人文精神貫穿于專業教育,始終是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途徑與方式之一。但是,如何有效加強中藥學學生人文素質,則是相關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重視每門學科中都滲透著的人文精神,藥用植物栽培教學更不例外。人文精神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修養的教育。藥用植物栽培作為中藥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研究藥用植物生長發育規律、產量、質量構成因素及其與環境條件相適應的一門學科,是祖國醫藥學巨大寶庫中一顆閃亮的明珠,涉及的學科有中醫學、本草學、植物學、農學、中藥學、中藥藥理學,等等。如何提高藥用植物栽培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將人文精神有效融入藥用植物栽培專業教學中,是擺在專業教師面前的一大課題。
一、藥用植物栽培專業教師進行人文教育的特殊重要性
從醫藥院校的辦學理念來看,最重要的功能是人的培養,是要使受教育者成為心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知識豐富、懂得生活、有責任感有愛心的人,而不是造就專業工具。這不僅是為了醫藥院校本身樹立品牌,更是關乎社會和諧、直接關系到受教育者人生幸福的大問題。近年來,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出現的高智商、低情商現象與事件,醫藥行業也屢見不鮮,已經敲響了警鐘。現實告訴我們,加強人文精神教育不僅是必要的,而且越來越顯現其緊迫性。就總體而言,醫藥院校人文科學及其教育,相對其它高校較為薄弱,特別是從事栽培專業的教育,人文理念構建的任務更加艱巨。[1,2]
從倫理層面來看,醫藥院??平淌聵I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功不可沒。但是,因為醫藥院校科教事業解決的是人類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其研究對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更加凸顯。特別是藥用植物栽培專業,它作為植物藥的源頭,對祖國傳統醫藥事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要求醫藥院?!安粌H能夠創造新的科學和技術,而且能夠把教學與人的價值觀念及人類的希望聯系起來”的理念更為突出。事實上,醫藥科研領域出現的安全、倫理問題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普遍。近年來,藥材的農藥殘留,藥材的轉基因等諸多問題,都與醫藥科技直接或間接相關,對醫藥科技倫理問題提出了嚴重的挑戰和嶄新的課題。解決這一系列的科技及倫理問題,必須以相應強大的人文教育體系作為支撐。[3]
二、改變藥用植物栽培專業課教師固有的教學理念,培養人文素養
教師不僅傳授知識,同時也在進行“潤物細無聲”的心靈感化。古人對教師的要求是“道德文章,堪稱楷模”,即要求教師在學術上及人格上都成為學生的榜樣。因此,實現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統一,教師首先要具有全面協調發展的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并在教學、生活中得以充分展示。長期以來,藥用植物栽培課程的教學,人為地出現與人文精神的隔離,教師成了傳授專業知識的高級揚聲器,學生成了專業知識的接收器,學生被剝奪了用于獨立思考的時間。最終,將學生培養成缺乏情感及價值判斷、創造力的科學怪人。要改變這種現狀,藥用植物栽培課程教師必須主動更新教育理念,主動將人文教育有機融合于專業教學過程,才能使藥用植物栽培課程教學具有勃勃生機,師生的能動性才有可能得以充分展示。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任務是點燃學生求真求善的熱情和火焰。藥用植物栽培課程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補充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學科的知識,擴大知識面,拓寬知識視野,彰顯教師獨有的人格魅力。如果教師本身缺乏人文素養,或者未能牢固樹立人文精神教育理念,就會成為向學生灌輸專業知識、技能的高級工具。這時,教學會成為單純的科學知識訓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被專業知識所占有,失去了創新的動力和源泉。同時,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從專業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特別是基本理念中發掘、引申和歸納出具有歷史傳承力量和時代特征的人文精神,把抽象的理念轉化為形象的力量,拓展學生在藥用植物栽培課上的人文修養和思維空間。通過設計問卷反饋、情景模擬、案例討論、課堂辯論等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體味、應變、溝通等能力,讓他們主動捕捉藥用植物栽培研究、實踐中的人文因素,促使他們認真體驗、思考人文精神的價值,并轉化為促進專業學習的重要動力。[4]
三、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信念,提高學生熱愛祖國中醫藥的人文素養
我國藥用植物栽培歷史悠久,我國人民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藥用植物栽培知識。夏商時代的甲骨文中“薏苡”種植的相關資料,春秋戰國時代的《論語》記載的孔子“不撤姜食”的生活習慣,說明這時山東已有姜的栽培。從秦、漢直至清代,本草著作約有400種之多,這些包含著我國人民與疾病作斗爭的寶貴經驗和中藥栽培技術的豐富的文字資料,是我國醫藥學的寶貴財富,并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中醫藥的發展歷史,在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中起著重要作用,其豐富的文化底蘊,是我國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我國已知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于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版;成書于唐朝的《新修本草》,則是我國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國家頒布的具有國家藥典性質的本草,比歐洲各國認為最早的紐倫堡藥典早800多年;而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更是明代對藥學貢獻最大的本草著作,文中記載了200多種藥用植物的栽培技術,成為世界性的重要藥學文獻。近年來,中醫藥在腫瘤等疑難雜癥治療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非典”、“禽流感”等流行時期,更是讓世人刮目相看。中醫藥獨特的價值和魅力已為越來越多的海外人士所接受,全球已經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應用中醫藥。世界衛生組織也非常重視,評價“中醫藥是世界傳統醫藥的榜樣”。在教學過程中貫穿中醫藥發展史,使學生體會祖國醫藥學的博大精深,了解中醫藥輝煌的昨天,能夠培養他們熱愛祖國中醫藥學的興趣。
四、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拓展人文精神教育的培養
人文教育不只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灌輸教給學生,更應該通過傳授知識、環境熏陶等,使之內化為學生的人格和修養。藥用植物栽培課是實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必須通過多種教育方法(實驗、調查、觀察、探究等),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應該讓學生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增加實踐能力。作為實驗教學的一部分,經常讓學生到藥用植物園辨認植物,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動手制作標本,鞏固課堂知識。在藥材栽培時,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求他們說出自己家鄉的道地藥材,比如:“石柱黃連”、“酉陽青蒿”、“巫溪款冬花”、“秀山金銀花”,等等,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專業課教學。
五、加強人文教育,培養藥用植物栽培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
很長一段時間,在藥用植物栽培人才培養上過分強調獨具本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限制了學生的個性、思維的發展與創新能力的提高。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可以充分地體現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統一。因此,中藥種植與加工專業的學生除了學習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及相關知識外,還應不斷地學習其它領域的知識,如哲學、文學、歷史和藝術等,從這些人文科學知識中獲取創新的方法和創造的靈感。在課程的安排上,應考慮注重拓寬本課程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強調在藥用植物栽培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注重專業交叉,盡可能廣泛涉及新興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品味和藝術修養,促進他們的個性全面自由的發展,還可以放大視野,拓寬思路,觸發靈感,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5]
總之,藥用植物栽培教學中貫穿人文教育,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人文素質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在很短時間內結出豐碩的果實。高校教師在專業課中滲透人文教育,可以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握實質,不拘泥于形式,不急功近利,主動落實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參考文獻:
[1]楊杰等.中醫藥院校發展人文教育的現實需要及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1,19(8).
[2]靳丹虹,董麗丹.淺談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長春醫學,2008,6(3).
[3]楊志鋼,韓慶龍.農林院校人文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時代教育,2011,(1).
【關鍵詞】醫學教育 倫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R1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5-292-02
前沿:醫學教育,毫無疑問,就是要培養出具有一流的醫術和以治病救人為天職的醫務工作者,這直接關系到我國人民的生命健康權利的維護和建設和諧社會的訴求。然,當今的醫學教育往往過于獨立的進行醫學基礎和技術的理論和實踐的教學,而忽視了醫學更重要和更高層次―倫理和道德層面的教育。有了倫理和道德的約束,醫生們的手術刀曾不會變成草菅人命的兇器,而是治病救人的寶刀。
1對準醫生們進行倫理教育刻不容緩
自神農嘗百草,不惜以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為代價換取世人的安康,人們便把自己的健康托付給了醫生,這是一種神圣的職業,但也是風險極高的。作為未來的醫生,醫學生將面對的不是一個普通的群體,而是飽受病痛的折磨,甚至面臨著死神的呼喚而渴望回歸健康,在生命面前略顯弱勢的群體,他們有生理的疾患,抑或具有心理的缺陷。醫生必須將用自己的醫學技能和人文關懷去撫平患者的痛楚。僅有藥物的治療將是不完全的。就像是我們中醫常常強調的,治標還要治本,解決了病人們身體上的疼痛,還要更好的施加關懷,使他們從疾病的陰影中更好的解脫出來,更好的生活。這是我們的神圣和不可替代的職責。
歸根結底,倫理道德教育是社會發展和現代教育的需要。倫理道德教育和醫學人才培養兩者相輔相成。醫生高尚的醫德有賴于良好的醫學教育,只有接受了良好的醫德和倫理道德教育才有可能培養出合格的醫學人才。另一方面,臨床教師的為人師表的示范效應是巨大的。高尚醫德的一言一行必將進一步推動和諧醫患關系的建立。
在以人為本和建設和諧醫療社區的今天,我們尤其要突出對人的尊重,這就要求我們不斷轉變思路,把生物醫學模式不斷轉變為生物加心理的治療模式,增強對病人的心理關懷,尊重病人,讓病人感受到關懷,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以助其早日康復。
倫理道德教育是社會的發展的需要,也是迎合廣大民眾心理呼喚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們對醫院和醫生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醫學教育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2如何進行倫理道德和職業道德的教育
2. 1在臨床醫學教育實踐中加強倫理道德和職業道德的教育
談起倫理教育和職業道德,恐怕我們的醫學生們會不以為然,受我們當今大學教育寬泛性的影響,學生們很容易想到我們所進行的倫理和職業道德的教育會像那樣的理論一樣死板和空洞,課堂上的理論教育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加強醫德教育,培養良好的倫理道德關鍵在于是學生們在實踐中感悟對生命的敬重和職業的崇高性。要在日常診療實踐中培養學生“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職業操守,鼓勵他們用自己學到的知識真正為病人服務。讓他們明白體現一個醫生真正的職業道德是建立在愛護、保護患者的基礎上。要做到從內心視病人如親人。
健康是生理的健康,更是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健康。要將“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意識融入教與學的過程中。將“平等、關愛、公正、尊重、寬容”等生命倫理的理念貫穿在臨床教學環節中。醫學生剛踏入臨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因此,要抓住這關鍵時刻,樹立他們正確的人生觀、醫德觀、事業觀。要建立“生命神圣與生命價值原則和公正與公益原則相結合”這一重要的生命倫理觀念。要時刻嚴格要求自己,相信自己的醫術,但還要相信科學理論,時刻對病人負責。
2. 2倫理和職業道德的教育應合理開展
由于學生們的學習方法和接受能力和途徑不能,不能對所有學生求同。醫德教育和人文培養不是空洞的說教,要結合具體的事例,有針對性地教育??梢圆捎美碚撝v座、醫療糾紛案例分析等方式,并利用倫理查房的形式,切實使醫學生形成正確的臨床倫理決策程序。醫學倫理查房是一種新的創舉,它是醫學倫理學直接介入臨床實踐的好方法,它可以根據醫療活動中不符合醫學倫理的事例,直接對醫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教育,并給予正確的處理。我們還要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教育手段和方法,并不斷開拓出類似醫學倫理查房的新舉措。
2. 3繼承優良傳統,向先輩們學習
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中醫藥的魅力之所以直至今日仍令人津津樂道,無疑是因為它對人類的健康做出過重大的貢獻。同樣,中國的傳統醫德中蘊含的豐富的人道主義思想,如“濟世活命”、“仁愛救人”、“醫乃仁術”、“厚德濟世”、“人命至貴,有貴千金”等思想無論是神農氏、華佗還是扁鵲、孫思邈,這些前輩們被我們所熟知,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高超的醫術,更因為他們救死扶傷的高尚醫德。這些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人對醫學發展的推動力。我們要以我們具有這樣的優秀傳統為榮,更要以古人樸素的“仁愛之心”來發揚光大我們的精神財富。學有所用,實現我們醫務工作者的價值。
結語:本文詳細闡述了加強醫學教育中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希望能對醫學教育的同仁們提供一點借鑒,也希望我國的準醫生們也能在學習和時間中,不斷注重自身的修養,在提高業務能力的同時,注重職業道德和操守的提高。共同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達慶東,瞿曉敏,樊民勝.患者知情同意權實現的倫理思考與法律保護[J].醫學與哲學, 2006, 27(1): 23-25.
[2]樊民勝,奚益群,賈福娟,等.加強醫學倫理學教育指導醫療實踐[J].醫學與哲學, 2006, 27(1): 36-38.
[3]高麗敏.試論醫療經濟活動中的倫理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J].中國衛生資源, 2006, 9(3): 102-103.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B
醫學如何才能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服務,這不僅要靠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具備倫理道德的堅實基礎。目前,醫學院校應高度重視醫德教育、建立起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醫德教育體系,是提高醫學生醫德修養的一條有效途徑。下面,僅就其中幾個重要環節談談自己的看法。
1 醫德教育概述
1.1醫德教育意義:首先是培養醫學人才的重要基礎,在醫學教育過程中,重視醫學生的醫德教育,為社會提供合格的醫學人才有著密切的關系。醫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醫德,才能真正發揮救死扶傷的醫學人道主義精神,才能真正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才能成為真正合格的白衣戰士。其次是形成良好醫風的重要環節,堅持不懈地進行醫德教育,使醫學道德基本原則和規范轉化為醫務工作者的個人品質,從而增強醫務工作者的道德意識,激發醫務工作者的道德情感。最后是促進醫學科學發展的需要,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也出現了許多醫學倫理難題。醫務工作者要攻克這些難題,就必須有堅強的毅力和意志,而醫德教育是醫療衛生和醫學科研單位推進科學研究的重要措施,通過堅持不懈的醫德教育,增強醫學發展的動力。就會使醫藥衛生領域中的主要學科和關鍵技術,逐步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2醫德教育方法:醫德教育方法多種多樣,靈活多變,最終要根據醫德本身特點和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對于醫學生醫德教育應采取如下方法。
1.2.1以正面教育為主,反面警戒為輔:注意課堂上范例的誘導和輿論揚抑。醫務人員在本質上是向上。是仰慕、追求并努力踐行高尚醫學道德情操。所以,在引用案例進行醫德教育時應運用先進典型的、正面的、先進人物事跡來感染、鼓勵醫學生,特別是結合現實生活典型事例,在選擇典型人物時既要高大又要感人;既要真實又要合宜。在講解案例時既要注重其高尚品質又要看到其成長的經歷。只要典型選擇得好,就會在醫德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甚至可影響一個人終生的醫學行為。同時還要適當介紹反面案例,通過反面典型的講解分析,使學生明白這種不良的行為違反哪些醫德原則和規范,給學生以警戒作用,使其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時類似事件不再重演。
1.2.2與醫療實踐緊密結合:醫德教育必須做到理論聯系臨床實踐,把醫德教育和醫術訓練結合起來,并培養醫學生在臨床醫療實踐中樹立尊重患者權利履行自己義務的意識,開展床邊教育?;蜻M行臨床醫德實踐調查,這種形式的教育可以使醫德教育有的放矢。避免醫德教育的空洞說教,而且可使醫德教育更具有實效性。加強醫德實踐環節的一個具體形式,是加強實習中的醫學倫理實踐。實習作為把專業理論轉化為專業技能的醫療實踐環節,同時也應該包括將醫德認識轉化為醫德行為的實踐。所以,要注重在實習期間加強實習生的醫德實踐,從而達到醫德教育的知行統一。為此,一方面,應該建立起指導醫德實踐的考評指標,引導實習生通過醫德實踐自覺進行醫德修養,并依據考評指標嚴格考核學生實習期間的醫療道德行為,包括其實習期間的工作、學習態度以及處理醫患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方面進行考評。要將考核結果作為醫學生畢業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供用人單位錄用時參考。同時還應該明確規定:對醫德行為不合格的學生同樣不能發給畢業證書。另一方面,要在醫德實踐的活動中加強對醫德原則與規范的再認識,尤其是注意培養實習生的醫德評價能力,以鞏固、升華與加強醫德教育的效果。
《科學邏輯學》是上海中醫藥大學面向本科生的一門重要選修課,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今后的臨床實踐和醫學研究奠定基礎。早期的教學實踐中采用的多媒體視頻方式,頗受學生歡迎。筆者分別對2010—2011年度和2011—2012年度第一學期的選課學生進行調查①,在此基礎上,對視頻內容的選擇和運用進行了研究探索。
1、多媒體視頻的具體內容
1.1與教學知識點是否一致。調查:視頻內容A與每次課嚴格相關;B不一定與每次課嚴格相關,但屬于科學普及、拓展知識的就可以;C不一定與每次課嚴格相關,內容生動就可以。“調查一”中,63%的人選擇了B,25%的人選擇了C,12%的人選擇了A。“調查二”中,59%的人選擇了B,30%的人選擇了C,而僅有11%的人選擇了A。說明絕大部分同學對視頻與教學的關聯性沒有嚴格要求,其中一半以上的同學希望能夠達到“科學普及、拓展知識”之目的,另有四分之一的同學選擇范圍更為寬泛,顯示了中醫大本科生的廣泛興趣,表達他們希望提高自身“科學素養”和社會認知的呼聲。
1.2具體內容。調查:多媒體視頻的具體內容:A醫學;B天文;C化學;D物理;E生物;F遺傳學;G軍事;H人物傳記;I科學史;J其他;K都可以,單選或多選皆可。“調查一”中,選擇“醫學”科目的有88人,居首位;選擇“天文”的有84人,緊隨其后;選擇“人物傳記”的有72人,位居第三。“調查二”的前三位也是如此,其他科目差異不大。此外,他們還希望了解“最新科技動態”、“諾貝爾獎”、“考古”、“心理學”以及“人文”、“歷史”、“哲學”等方面內容。選擇多媒體視頻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這些喜好。
1.3地域和時間范疇。調查:視頻最好選擇A中國方面;B國際方面;C無所謂。“調查一”顯示58%的人選擇了C,37%的人選擇了B,5%的人選擇了A。“調查二”顯示60%的人選擇了C,36%的人選擇了B,4%的人選擇了A。調查:視頻最好選擇A古代方面;B現代方面;C無所謂。“調查一”顯示,75%的人選擇了C,15%的人選擇了B,10%的人選擇了A。“調查二”顯示,76%的人選擇了C,16%的人選擇了B,8%的人選擇了A。這說明,多數同學對視頻內容涉及的地域和時間無明顯傾向,所以在選擇素材時不必拘束于此。以上調查為多媒體視頻的選擇描繪了一個基本框架:內容盡量能夠啟迪思維、開拓視野;內容本身應豐富多彩,結合學生的興趣點,醫學、天文學、人物傳記方面優先考慮。
2、多媒體視頻的播放
2.1播放次數。調查:播放次數A不放視頻;B每次課1次②C每2—3次課1次;D其他。“調查一”中,78%的人選擇了B,18%的人選擇了C,選擇A和D的分別占2%。“調查二”中,73%的人選擇了B,還有25%的人選擇了C,選擇A和D的都分別占1%。
2.2播放時間。調查:播放時間:A40—50分鐘;B60分鐘以上;C小于30分鐘;D其他。“調查一”中,69%的人選擇了A,16%的人選擇B,14%的人選擇了C,1%的人選擇了D。“調查二”中,76%的人選A,12%的人選擇B,12%的人選擇C,沒有人選擇D。調查顯示:學生基本贊同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視頻,且最好每次課都播放視頻,“40—50分鐘”左右的最受歡迎。
3、多媒體視頻的互動運用
單純播放多媒體視頻并不能真正提升教學效果,以視頻來替代老師授課更不可取,所以合理使用視頻很重要。筆者擬形成“以問題為中心,以教學案例或專題討論等為重點,以視頻資料庫和答疑郵箱為延伸”的新措施,以提高學生積極性。
3.1以問題為中心。多媒體視頻的播放需圍繞問題展開,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在講解之前提問、播放:如筆者在講授“科學觀察”之前,請同學們觀看《達爾文的演化征程》并思考“觀察時有沒有滲透理論?”有了任務,同學們在觀看時都聚精會神,甚至拿著筆在記錄。在討論過程中,他們自己認識到觀察要注意的要素,更深刻地理解了相關原則,對科學史有了具體了解,老師在此基礎上對知識點的總結也就水到渠成。也可以在講解之后提問、播放:在講“偽科學”時,先詳細解釋概念,然后請同學們觀看《22度觀察:道長李一》的視頻。李一是當時的熱門人物,他制造出的很多偽科學現象都在社會上影響廣泛,視頻在剖析李一的同時,還出現了對“辟谷”的爭論,這是一個和中醫養生以及傳統文化有著緊密聯系的事物,所以討論反響熱烈。
3.2以教學案例或專題討論為重點。視頻的內容可以轉化成貼切的教學案例。如“理想實驗”這個知識點,除了講述廣為人知的“比薩斜塔實驗”和“斜面實驗”外,筆者還選用了哈佛大學邁克爾桑德爾教授的公開視頻課程《公正,該如何是好?》,其中的器官移植案例就是一個典型的“理想實驗”,且與醫學相關,也是學生們非常關注的倫理道德題材,效果非常好。對視頻也可以采用專題討論的方式。筆者在課程尾聲時播放了《科學史上100個偉大發現——醫學》,請同學們從中找出所學的知識點。大家總結出若干點,由于視角不同,對同一案例有不同的認識,之后老師再進行點評。這種由同學主動參與的思考過程加深了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也起到了期末復習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