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6 07:59: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逆反心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差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與這些學生的身心發育有關,二是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關。
物理學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邏輯性、嚴密性和實踐性,表現在:文字敘述比較嚴謹,學生有時能讀通文字,但并不理解其含義,從而對教材的理解產生困難;探究物理問題時,不僅要從實驗出發,學生的學習程序也未必都遵循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些探究的方法,學生開始學習時很不習慣,自然感到物理難學;抽象思維多于形象思維,動態思維多于靜態思維,學生對思維方式不易跟上,產生思維上的困難,分析、解決問題時,要從多方面、多層次來探究和研究。物理教學方法運用好壞也是差生產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對于有較強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容易導致逆反心理。
二、對差生逆反心理的對策
1、培養差生的自信心
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關鍵在自身,但教師的外因作用也不可忽視。
對差生來說,他們非常需要教師的悉心教導和熱情鼓勵。所以平日在課堂上和課外活動時應經常鼓勵這些差生,幫助他們樹立“我能學好物理,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具體做法是:降低標準,分層要求,創設條件,讓他們在物理教學活動中增強自信心。
2、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差生學習興趣
大凡對物理學習有逆反心理的差生,對物理教師均有較深的成見或誤解。這樣,物理教師有義務幫助化結。一般來說,差生存在一種自卑心理,平日少受表揚,對批評較為敏感,若物理教師在課堂上動輒諷刺、挖苦或濫加訓斥,必定會增強其逆反心理,?人為地把他們推向教者的對立面。所以,首先應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尊重他們的人格。課堂上實施微笑教學、鼓勵教學,使其感到有一種親切和諧的氣氛。對他們作業中出現的疑難點要注意個別輔導,多面批、多激勵。
每次考試盡量當面講評,每個實驗逐步地進行指導。這樣,通過教師熱情的教學態度去熔化學生逆反心理的堅冰,對物理學科產生興趣。同時,他們也會把對教師的好感遷移到物理學習上去。
3、充分利用逆反心理的正效應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差生的逆反心理也不例外,應當在指出其負效應的同時,分析其另一側面----正效應,對此教師要很好的保護并加以利用。正效應主要有:(1)思維批判性。他們不再像小學生那樣把教師當作至高無上的權威,甚至連科學知識也敢于懷疑。這樣的心理品質,教師應悉心保護、正確引導,有利于他們獨立性的發展。
(2)好勝心。表現在他們不再是聽話、順從,而是勇敢、有闖勁,這種好勝、敢闖的心理品質有利于形成開拓,積極進取的個性。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我國青少年逆反心理發展的年齡、性別特征以及與父母養育方式的關系。方法使用翻譯并修訂后的“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父母養育方式量表,對375名青少年進行調查。結果青少年逆反心理水平總分在不同年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一3.951,P
近年來,逆反心理作為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在青少年教育中被較多地關注。種種研究表明,青少年逆反心理與青少年的成長直接相關,對目前的青少年犯罪、物質濫用、學業不良等行為具有一定的動力機制特征?!澳娣葱睦怼币辉~的意義最早于1966年由德國心理學者Brehm提出。“逆反心理”(psychologicalreact—ance)指當個體的自由受到限制或被威脅的時候,個體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動機狀態。
8O年代和9O年代的研究表明,個體在逆反心理的水平高低上表現出一定的特質性差異。Brehm認為,逆反心理也可以被定義為是一種特殊的人格特質,即人們在要求自主權和自由支配權的強度方面存在差異,高逆反心理水平的個體對自由行為的控制需求要大大高于低逆反心理水平的個體。
國內對逆反心理的相關研究較少,缺乏對我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點、家庭教育因素等方面的定量研究。國外學者已發展出了關于測量逆反心理的量表。本研究旨在通過定量調查,對我國青少年逆反心理發展的年齡性別特征以及與父母養育方式的關系進行研究分析,有助于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和影響因素提供科學依據,從而為改善學校與家庭教育方式,避免或矯治青少年不良逆反心理提供參考
1對象與工具
1.1對象在鹽城市第六中學和鹽城師范學院分年級隨機抽取中學生290名、大學生160名作為調查對象。年齡范圍14歲~22歲。共發放問卷450份,收回有效問卷375份(有效率83.3%)。其中初二年級67人、初三年級48人、高一年級55人、高二年級61人、大一年級108人、大二年級36人。總人數中,男生172人、女生203人。初一年級因年齡較小未予調查,高三年級因學習時間較為緊張未能調查,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年齡較能反映青少年段心理特征,三四年級限于條件未能調查。
1.2工具
1.2.1引進并翻譯“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HongPsychologicalReactanceScale,HPRS),對青少年逆反心理水平進行測查。HPRS由心理學者Hong及其同事于1996年修訂n矗。由l1道題組成,分為“對限制性選擇的情緒反映、對依從性的逆反反應、抵制來自別人的影響、對別人意見或建議的逆反心理”4個因子。為討論方便,改變原表反向記分的方式,采用1~5等級正向記分(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值越低表示逆反心理的水平越低,分值越高表示逆反心理的水平越高。量表經修訂并試測后,內部一致性信度(It系數0.79,一周后重測信度0.8。
1.2.2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EgmaMinnenav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使用國內引進并修訂的中文版,分別對父親和母親的教育方式進行測查。量表包括l1個因子,其中屬于父親的有6個:情感溫暖、理解(FFI),懲罰、嚴厲(FFI),過分干涉(FFⅢ),偏愛被試(FFIV),拒絕、否認(FFV),過度保護(FFⅥ);屬于母親的有5個:情感溫暖、理解(MFI),過分干涉、過度保護(MFⅡ),拒絕、否認(MFⅢ),懲罰、嚴厲(MFIV),偏愛被試(MFV)。修訂后的量表信度效度良好。
1.3研究方法
在不同年級隨機選擇1~2個班級作為被試,將“Hong”氏逆反心理量表、父母養育方式評價量表統一裝訂,增加年齡、性別、年級等變量,由各班級老師對學生發放問卷進行施測,施測前對各班級老師指導語進行統一規定。對收回問卷進行篩查,剔除填寫不完整的問卷,使用SPSS1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統計方法包括方差分析、t檢驗、Pearson相關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青少年逆反心理水平的年齡差異比較見表1
由于年齡分級較多(14歲~22歲),且每一歲年齡段包含的被試數量較少,故采用年級分組進行分析。由表1可見,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大一、大二6個年級的樣本總體在逆反心理總分上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F一3.951,P
由表2可見,青少年逆反心理總分在男、女性別上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t一3.425,P
2.3父母養育方式與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相關分析見表3
由表3可見,父母養育方式與青少年逆反心理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其中:父親因子I、母親因子I與逆反心理總分呈顯著負相關;父親因子Ⅱ、父親因子Ⅲ、父親因子V、父親因子Ⅵ、母親因子Ⅱ、母親因子Ⅲ、母親因子Ⅳ與逆反心理總分呈顯著正相關。
2.4青少年父母養育方式的性別差異比較見表4
由表4可見,通過對青少年父母養育方式與不同性別的t檢驗分析得出,樣本青少年男、女性別在父母養育方式上存在差異。其中父親因子Ⅱ、父親因子Ⅲ、父親因子V、父親因子Ⅵ、母親因子Ⅱ、母親因子Ⅲ、母親因子Ⅳ的性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且在所有有差異的因子項目上,男生的得分都高于女生。
3討論
發展心理學認為,一旦兒童進入青春期,他們就開始擁有自主判斷的要求,并更批判地看待外部世界。青少年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自我決定、自我定義、自我身份確認的要求也不斷增長,把自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3。根據Brehm的逆反心理理論,逆反心理的強度與對行為的威脅程度和該行為的重要性呈正相關,逆反心理水平在青少年時期似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呈現一定的上升趨勢。
本研究中,14歲~22歲年齡段樣本逆反心理水平并沒有呈現一定的上升趨勢,初二、高一、高二、大二年級被試逆反心理水平元顯著差異。初三被試逆反心理水平較低可能因為面臨中考,多數被試對學習的意義、目標認識較為明確,將對自由行為的需求統一到中考目標上來,使自我心理自覺服從主要外在環境(學校、家庭)的約束,從而降低了逆反心理水平。大一被試逆反心理水平較低可能因為從中學過度約束階段一下子進入大學較為自由階段,被試的自由需求得到充分釋放,導致逆反心理水平的降低。
在Hong、Giannakopoulos等(1994)的研究中,逆反心理在男、女性別上未發現顯著差異。本研究中,青少年逆反心理總分在男、女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男性被試比女性被試表現出較高的逆反心理水平,不同于國外研究結果。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由不同的文化差異造成。我國普遍存在望子成龍的思想,父母對男孩的期望高于女孩,對男孩的教育要求比女孩嚴格,導致男孩更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同時,女孩一定程度上可能還受到“女性要逆來順受”的傳統文化的影響,而導致女孩逆反心理水平的降低。
論文摘要:在高校德育活動中,接受主體的心理因素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逆反心理作為影響德育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德育工作者和學者的關注。本文主要從逆反心理產生的主觀和客觀原因入手,分析了逆反心理對德育接受的影響,進而提出了如何看待和應對逆反心理在德育接受中影響的幾點建議。
逆反心理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對外界作用的一種反向心理活動和狀態,逆反心理屬于情感范疇,又叫反常情緒,是主體需要與客觀環境之間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即較強的抵觸情緒。在德育接受活動中,接受主體一旦產生逆反心理,就會對德育教師所傳授的信息產生反感甚至抵制,這無疑會使接受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導致零接受或負接受,高校大學生處于情感情緒的不穩定時期,在德育接受中容易產生逆反情緒,因此,研究德育接受中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原因以及影響將對德育接受效果的提升大有益處。
一、逆反心理因何而生
大學生正處在個體發展的關鍵時期,心理發展尚未成熟,自我調控能力較弱。當個人欲望和需要不能按自己的主觀愿望發展時,常會引起心理矛盾的激烈沖突,造成心理失調,產生逆反心理。綜觀前人對逆反心理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逆反心理不是德育接受中所特有的,德育接受中逆反心理的產生不僅與接受主體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關,還受到家庭、社會以及德育本身的影響。
(一)逆反心理產生的理論依據
逆反心理的存在不僅有主客觀的原因,在理論上也有其依據。首先,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是逆反心理存在的哲學依據,馬克思說過,“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人的復雜性,人是復合體,人性有內在本質的豐富性和外在關系的復雜性。人是雙重的存在,人是為他自身存在,但同時人是對象性的存在,所以,人一方面是自在存在,有表達自身愿望的需求,但同時人又不能擺脫對環境的依賴。人有發自內心的想法但不得不壓抑在現實環境的允許范圍內。當現實環境與自身需要產生矛盾時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其次,心理學關于人的情緒情感的研究,讓我們知道,逆反心理的存在是必然的,是一種普遍現象。
(二)德育接受中逆反心理產生的主觀原因
青年逆反心理的產生,首先是和青年時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緊密連在一起的。
首先,青年思維的發展和逆向思維的形成掌握是逆反心理產生的心理基礎。青年時期隨著大腦的發育成熟并趨于健全,腦機能越來越發達,思維的判斷、分析作用越來越明顯。特別是思維方式、思維視角已越出童年期簡單和單一化的正向思維,向著逆向思維、多向思維或發散思維等方面發展。此時的大學生對大眾媒體以及德育工作者傳遞的信息不在做全盤接受,而是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和鑒別,如果符合自己的需要則可能予以接受,否則易產生抵制。其次,青年時期處于心理上斷乳期,有漸趨強烈的個性意識、獨立意識、成人意識。這些意識的形成,使他們認為自己已長成大人,理應自己管理自己,決定自己。面對老師的教育,家長的指教,有意無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離。第三,青年時期盡管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有了極大的飛躍,但其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這種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體來說青年在}L}理學認知發展中,由于閱歷和經驗的不足,造成其認識的不堅定性和易動搖性;他們的思維雖然具有獨立性、批判性,但他們認知事物和看問題時的偏差太大,從而出現認識上的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對老師的正常教育往往從對立面去思考,把老師的勸說、要求、批評,把家長的指點、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壓”,是和自己過不去,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進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對立面上。
(三)逆反心理產生的客觀原因
我們在研究接受主體逆反心理產生的主觀因素的同時,還需要對我們青年所處的客觀環境做出認真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更準確地找出原因,進而提出解決方案。
首先,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的優劣對青年的成長影響深遠。家長對德育的不重視或家長人生觀、價值觀的偏差,甚至部分家長言行不一,這些因素會減弱學校教育的影響,甚至造成青年德育接受中的心理混亂,進而對德育產生逆反。另外,家長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或命令式、專斷式等慣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學習等方面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等,這些都無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種壓力,當這種壓力不斷積蓄,青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時,便在情感上產生抵觸,在情緒上不滿,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其次,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在我們的德育過程中,教師不應回避的是社會上的不良因素。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國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同時也伴隨著社會上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惡、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有所滋長,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行為時有發生,不講誠信,欺騙欺詐成為社會公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這些問題若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必然影響到德育的可信度,影響和侵害青年學生的思想行為,尤其是若此時傳授者不能以身作則,給學生作好榜樣,學生必然對德育產生抗拒和逆反,影響接受效果。
第三,大眾傳播及社會文化的影響。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及大眾傳播事業的發展,大眾傳播媒體對青年的影響日益擴大,不僅給青年提供了學習、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徑,也擴大了青年的視野,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大眾傳播媒介在信息選擇、制作上因著力大眾,而忽視了對青年受眾群體的關照,使良芳不齊的文化同時進人青年的視野,這與德育中所倡導的主流文化必然產生矛盾,這種矛盾導致青年德育接受復雜化,提高了道德接受難度。
第四,德育本身的影響。德育本身的一些特點和德育過程中教師的一些處理不當是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又一重要原因。首先與知識接受相比,德育接受的更多是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所以是否選擇接受是關乎是否放棄或更正自己原有思想體系的重大問題,即便德育中所傳授的思想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但出于對自身的維護,學生也會選擇對該思想信息的抗拒,這也是為什么德育接受中更容易存在逆反心理的一大原因。其次,教師自身的可信度也是導致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德育教師若自身人格偏離,課堂說教和自身行為處事完全不同,則會導致學生對該教師信任度下降,甚至對德育傳授的思想產生反感。三是教師在德育過程中,不尊重青年學生,不顧及他們的心理感受與體驗,當他們出現問題時,不是站在青年的角度分析問題,德育不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而是僅僅就德育講德育,憑空說話,使學生覺得德育所傳授的跟自己無關,進而導致他們因對德育本身的排斥,產生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對德育接受的影響
(一)前接受環節中的逆反心理
第一,逆反L}理將產生受的戒備。理想的前接受活動應該是施教者通過種種信號向受者開放其施教趨向的先兆信息,暗示受者的接受指向調整,喚醒受者的以往記憶,使其處于準備狀態,也即喚起受者的接受期待心理。而逆反心理的存在將起到相反的作用,它使受者從心理上樹起防御的武器,受者從心理討厭德育的實行,抵制施教信息的進人,嚴格防止施教信息對自己產生影響。 第二,心理閉鎖的產生。閉鎖心理,一般是指青少年進人青春期后,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自我封閉,不輕易外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等,甚至把自己與別人隔絕開來的一種心理現象。逆反心理的存在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接受過程中,進行自我封閉,隔絕與外界的心理交流,拒斥思想的內化。閉鎖心理有封閉性、隱蔽性、兩面性、自我中心性和自我防衛性等特征。在德育過程中,閉鎖心理使主體的各種心理沖突以及對事物的情緒體驗埋藏于主體的心靈深處藏而不露。施教者很難了解到受者的實際需求,無法很好地根據受體的需要制訂出科學合理的施教方案。
第三,受者的有意回避。德育中受體的有意回避是指受體由于對德育所傳授信息的逆反而表現出對可能的德育論題不感興趣,以潛心于其它業務為借口將德育所傳授的思想信息拒之門外,或者認為德育就是一種干擾。
(二)現接受中的逆反
第一,加大接受中的沖突。在德育接受活動中,受與教之間的思想沖突是必然現象,接受總是在思想的矛盾與沖突中完成的,教與受之所以必要,正是因為受與教思想差距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德育接受過程就是一個新舊思想的沖撞,是一個汰劣趨新揚棄的過程。但是因為接受活動中思想差距的程度不同,施教者方法手段優劣的差異尤其是心理狀態不同,沖突的劇、緩程度也就有所差異,接受者期待接受活動的開始,或者心態比較平穩則沖突就比較緩和,也比較容易解決,相反如果接受者產生逆反心理,則沖突就比較劇烈,就不僅有思想上的沖突,更有情緒上的沖突,嚴重的可導致接受效果不良甚至接受的中斷。
第二,接受中的異變。在德育接受活動中,往往會出現思想接受形態的改變。出現對教育信息的解讀變異,受者所理解的非教者所傳授的思想原形,即曲解愿意。受者逆反心理的存在,往往會促使受者為維護自己原有的思想而對教育者所提供的思想信息做有利于自己的解釋。接受中的異變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是思想信息在傳遞中的逐層偏失,與德育接受的目標漸行漸遠。
第三,逆反所導致的接受虛假。由于逆反心理的存在,接受者不愿接受德育所傳遞的思想信息,但迫于現實的壓力,比如考試、評優評先等而不得不虛于應付,向人呈現出接受的假象的狀態。這種現象應備受重視。因為虛假接受從表面是不易分辨出來的,但從實際上并沒有接受所應達到的效果,結果是容易使受者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因此有時候接受虛假比不接受更有負面性。
(三)后接受環節中的逆反
德育接受必須經過反省、驗證、踐行才能算是真正的接受,而德育接受中受者的逆反心理則容易導致對已接受的放棄、接受的中斷、思想接受后不能及時赴諸行動,還因為德育接受活動是一個循環不斷的過程,人們總是在原有的前見、前識、前有的基礎上開始接受活動,同時每次接受活動也總是對下一次接受活動產生影響,所以德育接受中的逆反還容易導致一個后果,即對即將開始的新的一輪德育接受產生抵抗。
三、正確認識青年的逆反心理,提高德育接受效果
(一)正確認識逆反心理的實質是消除德育接受中逆反的關鍵
從表面上看,逆反合理產生時常伴隨著強烈的情感和反向的心理傾向。不服從、抵制、反抗和別出合裁往往構成逆反的L}理特征。但逆反L}理的實質并不是表現反抗的意向,而是通過反抗意向的表達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進而維護自己在人際關系中
的地位。所以,教育者要想達到預定的德育目標,首先就必須要充分尊重受者的主體性,因為在今天,人的主體性高揚,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是德育所追求的根本目標,任何抑制人的主體性的德育都是一種思想專制。其次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應為引導者角色,教育只是把人的已知引導出來,使受者知其不知,并在接受新知中發揮作用。最后要把“和而不同”作為德育接受的目標。要承認受授之間的差異的合理性,承信授受之間的雙向互補性,更要追求接受中的創造性。
(二)正確引導,適度宣傳
這里主要是對社會上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而言的。德育失去了以往單純而有利的社會環境,這雖然是對德育的挑戰,更是不可避免的事實。德育工作者要轉變以往單純教授所謂正確思想的教學方法。首先應正視社會上出現的負面現象,讓受者感覺你是真實的、坦誠的,同時應客觀而科學地分析負面現象存在的原因,以及解決的進程。只有讓學生正確認識這一現象,才能避免極端、偏激的思想出現。其次,對學生正確引導,教會他們面對復雜問題的分辨識別能力。避免他們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上走彎路。
論文摘要:近年來,部分高校學生出現了一種逆反心理現象,成為做好思政工作的嚴重障礙。本文擬從逆反心理成因入手,提出矯正方法,以對思政工作有所借鑒。
近年來,一種反常的心理—逆反心理在部分高校學生中蔓延,大大影響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順利開展,成為做好思政工作的嚴重障礙。對高校思政工作的逆反心理成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矯正方法,是高校的一項迫切任務。
一、逆反心理成因分析
“逆反心理”指主體對環境事物的刺激產生的與多數人對立的、和常態性質相反的情緒體驗行為傾向。高校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既具有青年人逆反心理的共性,又有角色的特殊性,產生原因可以分為主、客觀兩方面。
(一)客觀方面。
1.社會認知偏見投下了心理陰影。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建立與發展,人們的精力集中于物質文明建設,對思想道德建設逐步放松,使一些如“讀書無用論”等社會認知偏見在大學生中流行。這給高校在校生以極大傷害,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
2.社會比較差異誘發心理失衡。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信息的交換程度越來越快,學生在了解這些信息時,也在自覺與不自覺地進行比較,發現理想與現實差距較大時,便很容易產生心理失衡,如此類事件反復出現,經多次強化,就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
3.教育變革對個體定勢造成沖擊。
在傳統教育體制下,對高校學生的食宿由學校實行“全包”,畢業時由國家分配,久而久之,高校學生便形成了依賴的思想。教育改革后,由學校對學生不收費到收費,由國家包分配到自主擇業,招生、分配“并軌”、實行雙向選擇,這使得高校學生在感情上難以接受,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
4.高校教育的內容、手段失當。
正面宣傳教育內容略嫌空洞,缺乏說服力。少數教育者在進行正面教育時熱衷于講大道理,要學生愛學習,有鞏固專業的思想,但對為什么要愛學習,有鞏固專業的思的必要性、重要性卻說不清,分析不透。如此,效果便難以達到,另外還存在宣傳過程中的失實,對典型人物事跡人為“拔高”等現象。加之,少數思政工作者素質低,在處理個別問題時有失公允,使學生易對正面宣傳產生反感,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
(二)主觀方面。
1.自我意識相矛盾。
自我意識是指一個對自己和自己與周圍環境關系的認識。已經步人高校的學生的自我意識開始分化為顯示自我和理想自我兩個相連的意識領域,一般而言,理想自我往往超前,但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理想與現實反差很大時,則萌發了焦慮和煩惱,產生了逆反心理。
2.認知水平因素。
(1)認知片面,固執偏激。高校學生盡管邏輯維已基本確立,辯證能力開始發展,但他們畢竟閱歷淺,分析難免片面、易導致認知中的偏激和固執。如高校的思政工作基本上以正面宣傳為主,當學生們意識到這些與部分社會現象不符合時就會產生強烈的不滿,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
(2)好奇心與求知欲強,識別力低。高校學生平均年齡十八歲左右,在心理學上這屬于“青春危險期”,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對社會未知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理,如果這種好奇心與社會、學校、家庭的基本要求相悖而自己又無法正確識別時,就極易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而且,當代社會競爭激烈,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高校的學生而言,同樣存在著競爭,這樣就使他們普遍有較強的求知欲,然而由于自身識別力低,極易受宣傳“自由化觀點”、“性解放”的書籍、刊物的毒害和影響使他們上當受騙,乃至犯錯,從而懷疑、失落充斥著心靈,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 3.情緒與意志方面的因素。
(1)高校學生感情豐富,對周圍事物特別敏感,極易沖動,十分興奮,即便幾句批評玩笑也會使他們灰心喪氣,成為不能以意志力駕馭情緒、情感的奴隸,從而引發逆反心理。
(2)自滿情緒影響下的優越感和自尊心強與心理承受力弱的矛盾。從某個角度來看,大學生作為“天之驕子”,在親友和同輩前備受羨慕與贊話,這就容易使他們導致平日剛恒自用、盛氣凌人。而且,學生一帆風順的經歷使他們“挫折意識”、心理承受力弱,一旦受到挫折,已有的優越感、自尊心便使他們不能正確地分析受挫的原因,看不到自身的弱點,“逆反心理”也就有了滋長的土壤。
二、逆反心理的矯正嘗試
逆反心理是屬非病態型的,具有“反權威性、兩重性、極端性、從眾性”等特點。同時,逆反心理也是動態型的,必須診治這種不正常現象,要從豐富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內容和手段、杜絕外界誘因做起。
(一)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
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矛盾,主觀上導致了逆反心理的產生,因而具有逆反心理的高校學生應從兩個方面來統一自我意識:一方面要努力改變現實自我,使之與理想自我趨于一致,另一方面要不斷地修正理想自我,使之與現實自我統一,謀求兩者的最佳結合。即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理想自我;其次在具體設計理想自我時,在現實自我的基礎上要針對自己的興趣、愛好及自身優缺點等具體情況,確定具體、可行的奮斗目標。在實踐時高校思政工作者也可以做一些具體的指導工作,以保證其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實踐證明,正確地統一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徑。
(二)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行為能力。
古希臘有一句著名的格言:“認識你自己?!本哂心娣葱睦淼母咝W生只有正確認識自己的現狀,其行為舉止才不會顯得過于自負,進而提高自己遇事的行為能力,以期與現實客觀環境和人際關系相適應,克服逆反心理。那么,怎樣去正確認識自我和提高行為能力呢?首選,要學會正確地認識社會,認識人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并在思想的過程中不斷反省自己。其次,具有逆反心理的高校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參加社會實踐和社交活動,抓住提高行為能力的機會。因為有比較才有鑒別、才有提高,一個人要真正提高行為能力,需要借助一定的參照系數,只有把自己態度、言行、職業的社會效應和他人作深層次的比較,才能不斷修正與提高自己的行為能力。
論文摘要:逆反心理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逆反心理的存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大阻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研究分析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現象及原因,探討消除或者糾正其逆反心理的對策,對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逆反心理”是指“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即帶有較強烈的抵觸情緒?!贝髮W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是指大學生因為自身認知結構與教育者傳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發生沖突,而引起的與教育目的相背離的心理反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
大學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現就是有意識地做所不被期望的事情,獨樹一幟,標新立異成為當代大學生追求的一種時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否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所在。有些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空談,沒有實際價值,想法設法逃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內化為自身的思想和行動,而只熱衷于像語言類、技術類等對其以后的發展前途能產生直接影響的學科的學習。
2.對正面的宣傳教育作片面的反面思考。有些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宣傳時往往與社會上個別的黑暗現象作對比,以偏概全的片面否定正面宣傳。對英雄事跡和模范先進人物也以有色眼光來判斷,認為那只是沽名釣譽的作秀行為,給予排斥和嘲諷。
3.標榜不良傾向,追求個勝自我。有些大學生是非價值判斷發生歪曲,對好學風,好榜樣不以為然,對不良傾向卻盲目崇拜。打架斗毆、拉幫結派被看成是英雄主義,男子漢氣概,而樂于助人、遵守校規校紀的學生則被認為是傻子、窩囊廢。張揚個性,標新立異成為其追求的目標。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既包括教育者也包括受教育者,二者的素質因素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計劃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教育者的素質直接影響施教的后果。作為教育主體的教育者如果自身存在瑕疵,必然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其影響主要有以下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態度。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互動的。在施教過程中,教育者往往忽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僅僅把大學生作為被改造的對象,沒有平等意識,也不注重受教育者的反饋。大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尊心受挫,產生抵觸情緒。(g)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門科學,更是門藝術,需要教育者能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因才施教。而有的教育者不注重受教育者之間存在的生理和心理的差別,只是作為國家方針政策的傳話筒,生硬的灌輸,照本宣科。這種單一的授課方式是存在個體差異的受教育者不能得到滿足,引起大學生的反感。(3)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內容。有心理學家曾做過實驗證明:在溝通說服中,觀點呈現增多,同意人數會增加,但當達到一定呈現次數后,同意的人數反而會下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中學的德育課內容有交叉,教育者如果沒有適時提煉出反應時代和人的發展需要的教育內容,而只是簡單的重復,對于對知識渴求心理極強的大學生來說勢必不能滿足其心理需求,相反,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
2.受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的大學生,其逆反心理的產生也有其自身的原因:(1)成長階段的生理心理因素。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階段青春期的中后期,生理、心理發育機制日漸成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顯著增強,為了滿足自我表現和引人注意的需要,往往做出與其期望相反的舉動。同時,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增強,也使大學生對明令禁止的事情產生一探究竟的期望心理,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對實際問題不能面面俱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還沒有完全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質之前,容易引起大學生的質疑。另外,由于大學生缺乏實際生活的鍛煉,社會閱歷淺,判斷是非的能力還不成熟,看待問題往往過于簡單,當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其自身的認知結構的判斷結果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相矛盾時,容易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逆反情緒。(2)發展階段的需要因素。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大學生面臨交友、擇業等各方面的壓力,用各種技能武裝自己,參加各種資格培訓似乎才是大學生的真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價值在現實生活中并不能直接體現,這種潛移默化的教導方式導致大學生并沒有正確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產生逆反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因素
一方面,我國目前正處于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時期,社會各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價值多元化日益明顯;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社會不良傾向嚴重侵蝕著學生的心靈,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取向。另一方面,現在是網絡信息時代,大學生是網民構成的主體,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和隨意性,不良的網絡行為容易使個體角色混亂,造成人格的虛擬性、封閉性、變異性和迷失性。另外,許多學生在分析批判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盲目接受外國文化的觀點,把我國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簡單對比,得出錯誤結論,從而導致信仰動搖,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不信任感和抵觸情緒,造成了思想上認識上的混亂和認識上的偏見,進而強化了心理上的逆反傾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和方法因素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主要教導方法就是理論灌輸。教育者并未全面準確向受教育者展現各種重要相關信息,僅靠某些“大道理”來誘導大學生,使其在認知方面發生變化。其出發點是控制受教育者的理解和認知,而不是幫助他們理解和認知,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一些教師專注于將書本中宣傳的主流價值觀念“灌輸”給學生,沒有對那些非主流觀念作深入批判分析。這種“明令禁行”的教導更激起了大學生獵奇的心理,對他們逆反心理的產生起到了誘導作用。
三、預防或消除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逆反心理的方法措施
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必須進一步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同時要盡量消除來自社會的不良影響,凈化社會環境。
1.提高教育者工作能力,以現代化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同樣需要現代化的觀念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就是要改變傳統的、封閉的教育觀念和體系,打破僅僅局限于書本、理論的界限,建立開放的教育體系;不斷更新、拓展新的理論方法,選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內容和環境內容開展教育,用具有現代化發展趨勢,體現時代特點的人和事來教育大學生;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改造教育信息的傳播媒體,以實現教育手段的最優化。
2.改變教育模式,以主體互動的模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耙匀藶楸尽?,把人作為教育的主體和目的,而不是客體及被改造的對象;確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發揮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倡導和尊重受教育者的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的發揮;積極主動地與受教育者進行互動,在理解與對話中,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相互激勵和促進,以求得共同發展進步。
論文摘要:做好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運用心理學知識研究人們心理活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知識,可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科爭性、預見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它側重于從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和生理機制方面來研究人。運用心理學知識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人的行為和表情是人對某種客觀事物的特定反應,是受人的心理支配和調節的,是人的心理活動的直接表現。人的心理活動是由客觀事物引起的,又會在人的行為和表情中顯露出來。我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中,運用心理學知識對被教育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特點進行研究,可以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動和思想狀況,這有助于我們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預見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運用心理學知識,對被教育者心理活動規律進行探討和分析,可以把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動態,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針對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推廣運用心理學中的心理引導、心理相容、心理共振、心理趨同等一系列原則和方法,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有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運用心理學方法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掌握個體差異理論,使教育更有針對性。
所謂個性心理,是指人在自身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這種特征主要體現在人的氣質、性格和能力等三方面。只有了解和掌握每個人的個性心理特征,才能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第一,要注意了解人的氣質特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氣質有多種。懂得不同氣質類型的特:征,就可以在教育中采取不同的方式,使各種氣質類型的人的積極方面得到發展,消極方面得到克服。第二,要掌握人的性格特征。性格是表現在人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性格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應有所不同,要針對具體人和具體問題實施不同的教育方式。第三,要注意人的能力特征。我們要根據不同情況,把處在不同狀態下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2.研究特殊心理活動,預防和消除學生逆反心理。
所謂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產生的與教育者愿望背道而馳的心理。預防和消除逆反心理必須做到:第一,堅持實事求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講真話,不講假話;講真道理,不講假道理。第二,提高教育的藝術水平。教育者要注意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掌握教育的科學方法,講究藝術性,增強感召力。第三,教育者要同被教育者心理相容。心理相容表現為互相信任、感情融洽。如果教育者態度誠懇、感情真摯,講話多一些人情味,多站在學生立場上進行換位思考,則道理更容易被接受。第四,對青年人的好奇心要積極引導,幫助他們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論文關鍵詞】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 教育對策 陽光心態
學生進入學校的根本目的是學習本領、健康成長。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用人觀念不斷改變,有技能的人不一定被企業接受,而心理健康、為人陽光、熱情達觀的人更受社會的歡迎。從企業家口中得知,企業用人的首要條件是:“具有崗位需求的技能,具有知識轉化能力,有較好的道德品質。”但從現在的情況看,職業學校的學生差距很大。
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和身心急劇變化的階段,他們心理雖然趨于成熟,但卻擺脫不了童年的幼稚,他們的成長和對環境的適應必然產生許多的心理問題。他們的年齡正處在逆反心理階段,心理年齡與實際年齡相對滯后,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交、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還尚未成熟,總體表現為思想單純,看事偏激,容易沖動,做事缺乏持久性,常下決心但無恒心,沒有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缺少人類責任感。更為嚴重的是他們有著強烈的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自我防范意識非常強,而且極其缺乏控制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只要個人利益受到侵害,他們會做出非常可怕的蠢事。他們有時心胸狹隘、偏執,還具有抗拒心理和不良道德情感,這些都是他們至命的弱點,一時的沖動就會造成終身遺憾。
青少年心理處于不健康或是亞健康狀態,已經給學校和社會帶來很大危害。近幾年青少年犯罪率已經從2007年的21.52%上升到2010年的37.18%,住宿學生的違法違紀現象比走讀生嚴重,職業學校違法違紀率比普通高中要高,所以職業學校急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更為嚴峻的是,許多職業學校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重技能操作輕心理健康教育現象依然存在,心理健康教師缺乏,心理咨詢室未建或空設,使心理健康教育無法開展。學生接觸的心理健康教育書籍較少,有的也是內容高深,使學生難以理解,這些都是職業學校急需解決的問題。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找準學生病因所在,然后才能對癥下藥,做到藥到病除。
1.職業學校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成因
1.1 厭學心理。職業學校的學生都是學習成績較差,不愿學習和不想學習的后進生,有的是從小學四年級以上就因學習成績差而失去了學習興趣,有的是在初二就放棄了學習,有的是智能水平原因幾經努力還是沒有跟上,被失敗擊倒。究其原因:①家長由于沒有教育經驗和能力,有的不忍心孩子過度勞累;有的經濟條件差,無暇顧及;有的用強迫手段壓制,遭到孩子的極力反抗怕出意外而放棄管教,從而降低了對孩子的要求。②社會不良影響場所給他們提供了棄學的娛樂場地。一所學校附近最少有兩個以上的網吧、游戲廳、臺球廳,上學得不到的成就感在這里非常容易得到,而且那些最被學生崇拜的打打殺殺的暴力場面非常刺激,許多學生就像著了魔似的被吸引過去,難以自拔。③由于家長抓得不緊,學生沒有跟上教學進度,上課如 “鴨子聽雷”,失去了興趣,有的不能忍受學習的艱苦,選擇了放棄。④重點高中的門檻太高,學生無法跨躍。⑤教師有“厭教”心理,只重視成績好的學生和升學率,不想在后進學生身上花費力氣和時間。有的學生在中學擦了兩年的地,三年期間上學不足一年,教師的無情使學生失去了上進的信心。
1.2 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產生源于沒有培養自信品質,做什么事都有恐懼感,怕別人瞧不起。總有自己在中學就是差生的心理,怕做錯事讓人笑話,總有一種低人一等的心理。具有自卑心理的學生自我防范意識極強,有時把別人的夸獎誤認為譏諷。自卑心理給學生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使他們在意志方面表現異常,不能正確對待自己和控制自己。
1.3 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學生屢遭挫折后引起不滿時表現出來的反常心理。任何人都會遇到挫折,而有逆反心理的學生經受不住打擊,沒有能力進行自我心理調控,遇事表現出驚慌失措、怨天尤人,不能坦然面對。挫折使他們失望、痛苦,產生失去信心等消極頹廢的后果。當他們對學校產生不滿,對教師產生不信任感時,就會采取對立態度,把教師的正確的批評教育幫助理解成“整”自己。他們有不正常而且非常警覺的戒備心,他們有時懷疑教師的每一句話。他們用敵視的心態對待一切,有時不但不聽從教師的安排,反而會做出一些對立破壞性的事情,使教育教學難以正常進行。更可怕的是他們逆反心理會讓他們失去理智,難以自控,給社會帶來危害。
1.4 失敗心理。失敗心理在職業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影響是嚴重的,它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自信心,帶著消極的情緒和灰暗的心理對待學習和生活,失去了進步的基本動力。這種心態不僅導致學生成就動機水平下降,而且使大量的學生形成一種避免失敗的傾向,放棄追求成功的傾向。學生形成一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理,最大的心愿是避免失敗或減少懲罰。失敗心理會導致有的學生沉默寡言,遠離人群,當受到打擊和挫折時,不是產生輕生念頭就是產生報復心理,對家庭、學校和社會危害極大。
1.5 情緒化心理。情緒化心理是指學生受情緒的影響而表現出不正常的行為。職業學校學生的情緒極不穩定,原因是心理素質差,他們表現出喜怒無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對自己沒有嚴格的約束能力。他們在心情好或做自己喜歡作的事時情緒很高,做事認真、表現很好,能夠聽取不同意見、接受批評教育。如情緒不好時則心神不定、無所用心,甚至容易沖動莽撞,甚至做出一些令自己都不能理解的事情。
2.研究和實踐教育對策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由之路
2.1 領導高度重視,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學雙軌制。
教育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德育工作是教育教學的靈魂,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教育教學和德育教育的根本保證。職業學校的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們是不可能接受教育,也不能用心去學習。他們只是在陌生的環境中短時間約束自己,三天過后他們就會“顯形”,各種心理問題就會迫不及待地表現出來,所以適時機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學校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心理專家為核心組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除有相應課時的心理咨詢課外,還要要求每位教師能夠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學校必須建立心理咨詢室,要把心理健康咨詢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如果職業學校是一列火車,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教學就是保證列車正常運行的雙軌。
2.2 解決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問題,必須有恰當的教育對策。
教育對策一:用關愛溫暖他們。
職業學校的學生是從家長的望子成龍熱烈期盼捧寵嬌慣,到希望破滅橫眉冷對,最后放任自流棄之不管,把孩子從幸福的峰頂一下子拋到哀傷的谷底,在冷眼和指責的包圍下,學生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他們感到學習枯燥無味、上課愈加痛苦,使小小年紀的學生對上學極其反感。對這樣的學生,教師要關愛他們,首先要接近他們,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真言,讓他們把心中的苦惱一瀉而出。然后從生活上關心幫助他們,從感情上親近他們,讓他們感覺到春天的溫暖。其次要先降低學習上的標準,不提過高的要求,如果他的數學只能達到20分,你就把要求定到30或者40分。
教育對策二:教師要取得信任。
心理健康教育對策的研究表明,和學生最接近、最親近的教師,學生才能信任,才能聽這些教師的話,無論在面前和背后,都能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要得到學生信任,教師必須先放下架子,從語言到行動都表現出真誠,說話和氣,平易近人,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教師要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對心理健康教育對策進行研究和探索,要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強意志。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要與之多接觸、多關心、多談心,當取得學生信任后,就要對癥下藥,做到藥到病除。
教育對策三:把大自然變成醫治心理傷痛的ICU。
心理學家們提倡,到大自然中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室不好說的話,在學校不能說的話,可以到操場說,到野外說,到爬山時候說。這就是給學生創造美好的情境,讓學生心理得到放松,心情好的時候,正是進行心理疏導的最好時機。在進行心理疏導時,一定要多談學生的優點,長處,做過的好事,取得的成績;談學生的不足時,注意方式,語氣和藹,耐心細致,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教育對策四:進行他們能適應的挫折訓練、心理承受訓練、耐力訓練、生存訓練。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科學性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在思想上高要求,學習上巧要求,行為上嚴要求,生活上多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誤認為是哄、慣、寵,管理上要人性化,要寬嚴得當,也要獎罰分明。
心理健康教育課要從實踐出發,要按照社會對學生的要求去開展模擬訓練,讓心理健康教育從課堂中走出來,走到實際生活中去,去吃苦,去經受各種磨練和考驗。
教育對策五: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學生家庭。
有許多家長沒有正確的教育方法,管教中多為隨意性、簡單性、粗暴性和感情用事,所以我們要幫助家長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首先我們要通過有效手段提高家長的素質,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其次是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心理,用科學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協助家長解決學生在行為習慣、人際關系、意志品質方面存在的問題。其三,班任與家長要溝通,相互配合,攜起手來,形成合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良好發展。
教師要叮囑家長做到:不嘮叨,不要總圍著一個問題說個沒完;不比較,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不食言,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有耐性,不要簡單粗暴;公正性,決不能偏袒護自己的孩子;要放手,讓兒女去做事,扶持他們的自信心;少打擊,多鼓勵,多關愛,不溺愛。另一方面,老師和家長要建立好雙邊關系,珍貴的友情,會讓這個家庭歡笑起來。
教育對策六:營造良好環境、設計美好的情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們要呼吁政府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占領文化娛樂陣地,充分發揮積極健康的社會導向和引領作用。我們還要樹立良好的校風、學風和班風,讓尊敬師長、熱愛學生、文明禮貌、團結友愛、刻苦學習、積極向上的良好氣氛熏陶和感染學生。要精心設計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讓學生在美好的情境中提高心智、積極進取。
教育對策七: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宣泄、釋放和注意力轉移。
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在心理發育期,幼小的心理十分脆弱,在遇到挫折和打擊時,他們沒有心理調解的能力,如果沒有宣泄和釋放的機會,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我們要教他們學會“傾訴”,在傾訴過程中去宣泄和釋放,如果沒有找到傾訴的對象,就要學會注意力轉移,先想別的事情,把不開心的事情先淡忘,“壓力太大學會彎一彎?!?/p>
教育對策八:培養陽光心態,做一個“達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