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4 16:24: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市交通項目評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預測;服務水平;關系
【 abstract 】 the metro traffic volume forecas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service level is often by oversight factors. Through consulting relevant material, to analyze,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urban rail traffic volume forecast and service level is the supplement each other, promote each other relations.
【 keywords 】 urban rail traffic; Passenger flow forecast; The service level; relationship
中圖分類號:C913.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近年來,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交通問題,國內各大城市決定發展以快速軌道交通為骨架,常規公交為主體,多種交通方式相互協調的綜合客運交通體系。由于城市軌道交通選用的模式和規劃的線網規模既要適應近期城市交通需求,又要適應遠期城市交通發展的要求,而預測客流量決定了軌道交通發展的模式、路網規模、線路走向、樞紐設置及其內部空間的布局,是軌道交通項目投資決策的依據和項目評估的基礎,因此對軌道交通進行客流預測是十分必要的。而影響客流預測的因素有很多,服務水平的影響尤其重要。
一、客流預測的作用
根據客流預測得到的各項數據,可以對以下重要問題作出判斷和決策:(一)軌道交通工程建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選定軌道交通制式和車輛選型;(三)確定系統設計運能,列車編組,行車密度和行車交路;(四)確定車站基本規模,站臺長度、寬度,車站樓梯和出入口總寬度;(五)選擇機電設備系統,計算其容量和用電負荷;(六)選定售檢票系統制式和規模,擬定票價政策;(七)核算運營成本和經濟效益評價。
二、客流預測的內容(一)全線客流:全日客流量和各小時段的客流量及比例
(二)車站客流:包括全日、早、晚高峰小時的上下車客流、站間斷面流量、相應的超高峰系數以及到達本站的客流所采用的各種交通方式的分類和比例
(三)分段客流:站間OD表、平均運距及各級運距的乘客量(四)換乘客流:各換乘站分向換乘客流量(五)出入口分向客流
三、影響客流預測的因素
(一)城市人口規模的大小和分布特點 城市人口規模的大小和分布從根本上決定了軌道交通的規劃方向。人口密集的重工業城市,它的居民出行的目的主要為上班、上學、購物等,客流分布比較有規律,軌道交通的規劃就應當滿足居民出行的需要。而旅游城市客流中的一大部分來自旅游人口,這樣居民出行規律的工業城市與旅游城市的客流預測模型并不相同。
1、城市的地形特點城市的地形特點對城市客流的分布有決定作用,若該城市為狹長的地形,則客流預測可以采用線狀OD取代面狀OD,不但可以簡化計算,而且由于影響因素少,精度反而較高。2、城市的未來發展規劃城市的未來發展規劃對城市的客流預測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各個城市應當根據城市的性質、規模、用地布局、經濟發展水平及有關國家政策,明確城市交通設施發展建設的宏觀構架與目標,據此對軌道交通項目和客流預測進行控制。但因為城市規劃是動態的,因此對客流預測的精度有很大的影響。
3、城市的地理位置、居民的生活習慣、氣候特點 城市的地理位置、居民的生活習慣、氣候特點對客流預測具有重要的作用。
4、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務水平
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務水平代表了城市發展的文明程度,提高乘客服務水平,打造地鐵的優質服務品牌是各地鐵運營企業的共同目標。發車間隔的縮短與乘車舒適度的提高,可以使地鐵吸引更多的客流。
四、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務水平
城市公共交通服務質量的好壞主要通過方便性、迅捷性、準時性、舒適性、安全性和經濟性等6個方面內容來體現。
(一)方便性。
方便性指乘客乘坐軌道交通的方便程度。影響乘客方便性的基本內容應該包括:線網布設的合理性、線網密度的高低、換乘系數的大小、發車頻率的高低、站點布置的合理性、大的工業區和住宅區是否有多個方向和不同功能的公共交通線路、不同容量的出行需求等。軌道交通對乘客方便性的評價可以通過軌道線網的平均站距、換乘系數、換乘距離和乘客的候車時間4個評價指標來實現。
(二)迅捷性。
迅捷性主要是指運營速度。旅客在從起點到終點的整個出行過程中,旅行時間由兩部分組成,即車內時間和車外時間。車內時間主要由列車運行速度決定,而車外時間則與線網布設、換乘方便性及站點布設合理與否等因素有關。軌道交通的運營速度要比常規公交高出l一3倍,因此影響旅客出行迅捷性的因素主要體現在車外時間上。此外,線路的發車頻率、換乘路線的設置及換乘工具的迅速程度也會對軌道交通的迅捷性產生影響。評價軌道交通迅捷性的指標包括:軌道線網密度、運送速度和乘客的平均出行時間。
(三)舒適性。
舒適性指交通方式的舒適程度。為使乘客乘車舒適,應盡可能減少旅行途中的疲勞。因為軌道車輛加速與減速設計適當,所以行車比較平穩,舒適性一般要好于常規的公共交通。影響乘客乘坐舒適性的主要因素包括:乘客的乘坐率、車內擁擠程度、車內氣溫以及車輛行駛的平穩性等,舒適性可以用軌道交通乘客服務水平來直接反映。
(四)準時性和安全性
地鐵和輕軌系統一般采用A類路權,軌道路線全封閉隔離設計,并采用先進的運營管理系統,在安全性和準時性方面是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無法比擬的。
(五)經濟性。
經濟性主要是指對乘客而言的。對乘客來說,合理、便宜的票價,是軌道交通吸引乘客的主要因素。票價的制定既要保證運輸企業效益,又要考慮社會整體利益。乘客所能接受的票價的高低也與該地區的經濟水平有關。
五、客流預測與服務水平的關系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客流預測與服務水平關系密切。
(一)客流預測數據決定服務水平
客流預測得到的各小時段的客流量及比例,可以為全日行車組織計劃提供依據,合理安排行車間隔,提高列車滿載率及運營效益,保證了乘客乘車的方便性、迅捷性與準時性。
客流預測得到的全線早、晚高峰小時的站間斷面流量,是全線運行交路設計的基本依據,由此確定區域折返交路、折返列車數量、折返車站位置及配線形式,并計算運用車輛配置數量,保證了乘客乘車的迅捷性與準時性。
客流預測得到的各車站早、晚高峰小時的上下車客流量及相應的超高峰系數,是各車站規模設計的基本依據,由此計算站臺寬度,樓、扶梯寬度,售、檢票機數量,車站出入口的總寬度等。其中晚高峰小時客流量對地下車站的空調、通風量計算具有控制性作用。保證了乘客乘車的舒適性。
預測到達本站的客流所采用的各種交通方式的分類和比例,這為本車站附近如何考慮停車場用地的規模提供依據,保證了乘客乘車的方便性與安全性??土黝A測得到的分段客流數據可以為分段客流統計、制訂票制和票價、最終對建設投資、運營成本以及社會經濟效益分析,提出項目效益評價意見,保證了乘客乘車的經濟性。
(二) 服務水平影響客流大小
縮短發車間隔,可以吸引更多客流,提高列車滿載率和運營效益。
通過與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高效接駁,減少車外時間,使乘客方便、快捷地到達地鐵車站,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客流。
通過在車站附近建設較大規模的停車場,吸引乘坐小汽車進入市內的乘客改乘地鐵出行,增加客流。
合理的票價,較高的票價與時間的性價比,有助于吸引更多中低階層居民以及外來客流。
采用多種交路組合運行,減少停站次數,提高列車運行速度,可以吸引更多客流。
(三)相輔相成 相互促進
根據城市軌道交通前期客流預測得到的數據結果,可以根據近期及遠期的客流需求,確定需要提供的服務水平,確保乘客乘車的方便性、快捷性、舒適性、安全性、準時性以及經濟性。
通過提高服務水平,縮短發車間隔,提高運行速度等,吸引更多客流,提高列車滿載率和運營效益,使城市軌道交通輸送旅客,減輕道路交通壓力的效能發揮到最大。
由于客流預測值會有所波動,如何確定波動范圍限定值的下限,可以通過服務水平這一指標來確定,即在服務水平上應保證經濟合理的行車間隔,在遠期高峰小時段的列車運行間隔時間不得大于3min的服務水平,才可以滿足客流預測數值的波動范圍限定值的下限。
六、結論
客流預測是軌道交通投資決策的依據,也是項目評估的基礎。軌道交通客流需求預測分析是整個軌道交通系統規劃與設計的重要依據。服務水平對于客流預測的影響不可忽視。客流預測結果可以確定應提供的服務水平,而提高服務水平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流,可見,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因此,在進行客流預測時,必須將服務水平這一影響因素考慮進去,使得預測結果更接近實際。
【參考文獻】
【1】城市軌道交通客流預測的評估和抗風險設計
關鍵詞:城市道路;擁堵現象;規劃;設計;分析
近年來,我國大中城市機動車保有量迅猛增加,私家車以成倍的數量遞增,導致城市道路交通需求急劇膨脹,道路擁堵現象越來越嚴重,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以及商場、酒店、學校附近,這種現象就更加凸顯,已成為全社會密切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城市道路路網過密,路面狹窄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突出矛盾。為加強和改進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切實解決道路交通擁堵問題,根本策略是在城市綜合規劃的基礎上完善道路規劃和設計。
一、市區道路交通現狀和擁堵問題的成因
1.路網結構不合理
由于歷史原因,城市中心城區主干道路網密度高、路面狹窄、斷頭路多、錯位交叉口多、瓶頸路多,主干道少、交通壓力較大,而支路不能發揮作用,交通集中于城市主次干道。同時,主次干道功能不清,生活區道路與主干道直接相連,交通干道也是商業街的現象突出,導致行人過街和車輛進出分布整條道路沿線,使主干道的交通功能難以正常發揮,嚴重影響了道路交通服務水平。另外舊城區人口密度較大,造成舊城區交通壓力較大。
2.交通基礎建設滯后
城市道路從規劃建設到管理使用未形成有效的互動機制,致使新建、改建道路完工后,往往在未設置交通標志、標線、信號燈的情況下便開通投入使用,造成交警部門無法實施正常的執法管理,導致交通事故頻發。同時,舊城區道路特別是進入城區的道路沒有改善,背街小巷在改造時路面沒有拓寬,違章建筑和攤點占道普遍,通行能力較差,無法發揮分流作用,造成主干道道路擁堵現象加劇,而且呈區域性堵塞發展趨勢。
3.停車場地與群眾停車需求嚴重失調
私家車保有量飛速增長,而公共停車場規劃和建設相對滯后。大型酒店、商場超市臨街而建,缺少專用停車場地。另外,主干道人行道以外沒有預留停車車位。如商業密集區的沿街和單位、學校門前,因未預留停車車位,外來車輛只得??吭讵M窄的路面上,造成交通擁堵。
4.學校等公共機構分布不合理
城市舊城區的學校、機關、大型商場等公共機構建設缺乏系統規劃和科學布局,大部分建設在主干道兩側,造成交通發生點直接集中在主干道甚至主要交叉口,再加上沒有停車位置,常常使交通秩序陷入混亂。
5.城市“三小”車輛的治理難以形成長效機制
人力、殘的、電動三輪車輛增加較快,由于投資小、費用低、交通需求有一定空間,數量仍呈上升趨勢。部分車輛駕駛人員不遵守交通法規,不服從管理,甚至與執勤民警群體對抗。
6.馬路市場占道嚴重,得不到根治
一是夜市、早市數量多、分布散,大量占用道路,嚴重地影響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二是貿易市場長期占用道路資源,使一些支路不能有效發揮分流作用。
二、解決道路交通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涉及道路建設、城市管理、交通運輸等諸多方面,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工程。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城市道路問題,還是要從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實施道路規劃和設計,解決城市道路的可持續發展。
1.加強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交通供給質量
在城市建設中要將交通管理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建設規劃,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要積極主動地向規劃等部門提出合理化建議及具體的標準和要求,形成和完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三位一體綜合協調機制,實現城市道路基礎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切實改變城市道路建管脫節的局面。
一是在舊城區道路無法進行大型拓寬改造的情況下,挖掘道路潛力,對道路狹窄、流量較大的主干道撤除道路綠化帶,噴劃交通標線,實行機非分離。二是加大對老城區主干道路的改造和建設力度。三是重點深挖支小道路潛力,發揮支小道路的通行能力。清除占道攤點和亂搭亂建,還路于交通,還路于民。同時,通過合理設置單行線和路邊停車點等區域通組織優化措施,充分盤活市區支小道路,打通城市血管“微循環”,支持市中心區主干道路的交通。四是加強停車場建設。沿街大型項目和新建、改建道路規劃設計施工,應征求公安交警部門意見,配套建設相應規模的停車場地。從工程開始設計規劃階段,就嚴格審核把關,凡未配建相應停車場地、停車泊位的大型工程一律不予批準開工建設。對在建、已建工程也應及早考慮解決停車問題,切忌只顧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犧牲長遠和全局利益的短期行為,以逐步從根本上規范和解決大型酒店、超市商場及公共場所的停車問題。另外,在不妨礙其他車輛通行的前提下,在部分道路兩旁施劃臨時停車區,允許機動車按順行方向,在道路兩側依次有序停放,并配齊各類交通標志、標線,對停放的車輛實施收費管理,以體現以人為本,方便群眾,又規范停車秩序,確保道路有序暢通。
2.加強調查研究,制定道路交通管理規劃,科學實施交通組織
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要適應城區道路交通運行格局發生的變化,跳出舊城區的傳統概念和框架,以發展的眼光將市中心區域版圖邊緣放大,先期介入城市建設與規劃。
一是從行政和技術管理的角度入手,以現有的路網和道路條件為前提,以現有的交通流量、流向為依據,科學合理地處理好道路、交通流和交通管理者之間的關系,提出城市道路交通發展政策和交通管理的近期、中長期建議,明確交通管理發展方向。二是重視大型建設項目的交通影響評價。要把實施“暢通工程”評價指標納入城市建設項目評估體系,在城市建成區內進行大型項目開發建設時,按照有關規定確定分析范圍、分析交通現狀、預測交通流量、評價交通影響、制定改進措施,以保證建設不影響對周邊交通服務水平,避免土地超強開發。三是及時掌握并合理控制車輛流量和流向,在交通組織中實施外控內限,有序分流疏導車輛:在市中心區外,調整管控區域,擴大禁行范圍,對過境車輛和外地大貨車、本地大貨車和外地小貨車、本地小貨車按不同車型進行區域控制;在市中心區內,合理控制,分流疏導,增加禁行、單行、禁左拐等限制措施,加強市中心區的道路交通管理。
3.建設符合城市道路實際的公安交通指揮系統
交通指揮系統由交通信號自適應控制系統、交通視頻監控系統、信號傳輸系統、違章記錄系統、指揮調度系統、“黑名單”自動識別系統、GPS系統等組成。交通指揮系統對管轄區內的交通狀況、交通違法實施監控報警,可以有效地組織調度交通流,提高管轄區內的行車速度,減少停車次數和停留時間,縮短平均行程時間,緩解交通堵塞狀況。及時接收、受理報警電話和緊急電話,合理調度管轄區域內的警力以及緊急求援、路障清理力量,快速處理交通事故和意外交通事件。
加強城市交通管理,緩解城市交通擁堵,保證人民群眾方便出行、平安出行,是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改善民生、改善環境,推動平安和諧建設的具體舉措,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和熱切期盼。城市道路發展要遵循“規劃先導、科學組織、科技支撐、科學管理”的工作思路,積極會同建設、規劃等部門,加強交通規劃研究,加大科技投入,深入實施城市暢通工程,不斷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科學水平,為促進城市經濟和各項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創造一個有序、安全、暢通的交通環境。
參考文獻:
[1] 王景行,張培英.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及設計淺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1).
【關鍵詞】高速公路;區域經濟;影響分析
1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的含義和特點
高速公路項目通常投資巨大,建設周期長,技術難度大,建設前后對所在 區域或者國家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及區域經濟格局等有較大改變。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不利影響表明了公路建設項目除實際發生的投資外,區域范圍內及國民經濟整體為項目建設所付出的代價。項目總的效益應為正效益與負效益相抵并扣除實際投資后的余額。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對區域經濟影響的多方面性還表現在:既有總量影響,也有結構影響;既有對資源開發的影響,也有對資源利用的影響;既有經濟影響,也有社會影響、環境影響等。
2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近年來,統計數據表明公路交通所承擔的客貨運量和周轉量在整個運輸體系中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趨勢。公路完成的運輸量在各種運輸方式中是增加最快的一種,而同時鐵路卻呈較大幅度的下降趨勢。尤其是更多的高速公路項目建成之后。二戰后,經濟發達國家十分重視發展高速公路,完成了以高速公路為主干的現代化公路網的建設。高速公路已不再是互不連接的分散線路,而形成國際化高速公路交通干線網,大大增加了高速公路在運輸中的作用。由于高速公路設計車速高,通行能力大,實行全封閉安全性能大大加強,又可充分利用各種先進監控管理設施,因而大大降低運輸成本。
伴隨著高速公路項目的建設,所在區域的交通、能源供應條件等首先得到相應的發展,其它有利于投資建設的環境條件也會相應而生,如有專業技能的勞動力供給、生活及服務設施的改善等。高速公路建設項目改變了區域交通狀況,提高了區域基礎實施水平,改善了交通環境,從而改善了區域的投資需求,從而也提高了區位土地的優勢。
從經濟學角度出發,級差地租理論是,距離城市越近的土地地租越高,其使用價值越大。從自然角度出發,土地是不可移動的。但是如果從社會經濟角度評價時,土地是可以“移動”的,即由于與社會經濟客體相對位置改變而產生相對意義上的空間位移。高速公路的修建,使一塊土地由遠離交通線、樞紐線、空間可達性差而變得交通便利,空間可達性大大增強,新城市、工廠的建立,使附近土地產生空間位移,從而導致土地使用價值的大幅度提高。因此,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是與土地升值相對應的。
在一個原有基礎比較薄弱的地區,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的建設可能建立起一套全新的經濟結構,通過國家強制性布置產業,迅速推進地方經濟的成長與進步。在原有經濟基礎較好、經濟實力較強的地區,高速公路建設項目所在區可能會分離而成某城市的衛星城、大功能區或新城區,促進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從 而改變原有經濟結構,推動經濟發展。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的建設,加大信息流,物流、人流的流動強度,對于區域技術密集產業、知識密集產業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并且會大大提高技術產業在整個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同時,還可以利用新興技術改造原有傳統產業,提高其素質,為區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樣促進自然資源開發和加工制造業協調發展。
高速公路建成后,將會引起沿線地區的產業結構的變化,促使其進一步優化,朝著合理化、高度化的 方向發展,最終達到優化的產業結構。高速公路興建后,沿線高新產業的發展就是一個例證,美國加利福尼亞硅谷高技術產業帶、波士頓128公里高技術產業帶、英國蘇格蘭電子工業中心等都是沿高速公路發展起來的。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促進經濟空間結構合理化。高速公路對區域經濟空間的促進作用一般表現為當其與社會經濟客體達到最佳空間吻合時,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高速公路的區域經濟組織作用,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一般而言,當某個區域或者區域間修建某條高速公路時,在端點的城市或者區域,由于公路交通促進物資交流,必然加快城市經濟空間內以城市為中心的迅速發展,即“點圈”經濟空間結構模式的產生。同時在高速公路兩側,由于受公路的影響,物 資、信息流動速度的加快,必然產生帶狀的經濟發展區域,隨著高速公路項目波及效應的傳遞,最終產生“點軸圈”經濟空間結構模式。這兩種模式的建立及其運作效率與城市發展潛力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都不同程度體現了社會經濟空間組織的有效 形式和合理化發展趨勢。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促進區域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推進城市現代化。基礎設施現代化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城市現代化的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發展指標、基礎設施指標、人口素質與生活水平指標、環境質量指標。其中,人均鋪路面積是基礎設施指標之一,是衡量城市交通設施的基礎性指標。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有利于區域內大城市的健康發展。能否保持大城市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在于如何突破影響城市發展的限制性因素,實現資源要素在空間上的有效配置,使其在物質的基礎上得以繼續發展和提高。從區域發展的角度看,建設高等級公路網,大力發展城市群,是解決大城市現代化和效益問題的最佳途徑。多個城市在公路網的串聯下,所形成的城市群必將拓寬原有十分局促的自然環境空間,使大城市在一個更寬闊的社會環境空間中獲得新的發展,取得更高的效益。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對所在區域也可能帶來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耕地減少、環境污染、人與環境關系緊張、歷史文化遺產遭到破壞、沖擊區域經濟、削弱地方原有優勢等。這些影響有的是直接的并立即表現出來的,有些則是間接的,而且緩慢地表現出來。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建成后,通過項目自身發揮效益,促進國民經濟總量增長;通過帶動所在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總量增長,導致國民經濟結構優化和總量增長;通過吸納有一定專長的勞動力和其它類型勞動力,增加勞動就業,改變就業結構(包括就業的產業結構、知識結構等);通過提供國民經濟發展急需的基礎設施或能源或技術等,減輕乃至消除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制約因素的作用;推進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從而提升國民經濟整體實力,促進現代化建設。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還有利于改變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促進地區之間產業合理布局協調發展,有利于改變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幫助貧困落后地區脫貧致富。由于高速公路建設項目一般都采用先進技術設備 和最新技術成果,因而也有利于加快技術進步,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由于建設規模大,需要大量的人財物力,一方面可以通過投資拉動作用促進經濟增長,另一方面也由于大量增加了對某些類型投入資源或物品的需求,導致這些資源或物品價格上漲,進而影響到價格總水平。項目建成后,會改變某些物品的供求格局,可能導致這些物品供應的瓶頸制約作用的消除或者供給大大超過需求,對國家經濟安全帶來有利影響或不利影響。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還由于在規劃建設的過程中越來越強調以人為本,追求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因而會有利于環境保護,生態改善。重大公路建設項目建成后,提供的產出物一般較原有的檔次高、質量好、資源利用率高等特點,這也為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與保護更加協調提供了有利條件。當然,也可能情形相反,某些高速公路建設項目也可能在短期和局部范圍內會造成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平衡。
3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的區域經濟和宏觀經濟影響分析內容
經濟影響評價,主要是分析和評價項目所在地區、所屬行業和國家所產生的經濟方面的影響。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經濟增量、經濟結構、就業、國內資 源成本、技術進步等。由于經濟影響評價的部分因素難以量化,一般只能做定性分析。
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的區域經濟影響分析,是指從區城經濟的角度出發,綜合分析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的建設對項目所在區城乃至較大區域的經濟活動的各方 面影響,包括對區域現存發展條件、經濟結構、城鎮建設、勞動就業、土地利用、生態環境等方面現實和長遠影響的分析。
從增加值的初次分配可以反映初次分配各項目之間的關系是否合理,反映跟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初次分配各項目的關系,主 要通過勞動者報酬、營業盈余、生產稅凈額三者之間 的關系來反映,通常采用三者占國內生產總值比率的比例關系。
4 結語
本文闡述了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的涵義和特點,探討并研究了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定性地分析了高速公路項目的區域經濟影響效果,給出了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區域經濟影響效果分析內容。
【參考文獻】
[1]蘇益.投資項目評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為進一步做好就業工作,促進社會和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省人民政府關于做好就業工作促進社會和諧的實施意見》(浙政發[2008]59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進一步完善我市促進就業長效機制建設,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明確就業工作目標,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責任
就業是民生之本。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我市下一階段促進就業的工作目標是: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堅持政府促進、社會支持、市場導向、自主創業的基本原則,以創業帶動就業、進一步擴大就業、促進社會充分就業為目標,加強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優化創業就業環境,加快完善政策扶持、創業培訓、創業服務“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不斷激發勞動者的創業激情,增強創業意識,鼓勵更多的城鄉勞動者通過自主創業實現就業。
各鎮(街)和各相關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認真履行促進就業和擴大就業的重要職責,把落實就業政策、強化就業服務、提高就業質量、控制失業率和幫助困難群體就業作為具體目標任務,建立健全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度,明確職責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強化監督考核,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鼓勵自主創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
(一)優化創業環境。進一步清理和規范涉及創業的行政審批事項,簡化立項、審批和辦證手續,公布各項行政審批、核準、備案事項和辦事指南,推行聯合審批、一站式服務、限時辦結和承諾服務等。充分發揮商會、工商聯、青年企業家協會、個體私營協會等社會團體的作用,聘請知名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組建創業專家輔導隊伍,以師帶徒等形式向創業者提供公益性創業咨詢服務。
(二)落實鼓勵創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國有企業失業人員、國有企業所辦集體企業下崗職工、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業1年以上的城鎮其他登記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的,3年內按每戶每年8000元為限額依次扣減其當年實際應繳納的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個人所得稅。商貿企業、服務型企業(除廣告業、房屋中介、典當、桑拿、按摩、氧吧外)、勞動就業服務企業中的加工型企業在新增加的崗位中,當年新招用上述人員,與其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3年內按實際招用人數予以定額依次扣減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審批截止日期為年底,扶持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年以后,各類就業援助對象的稅收優惠政策,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三)減免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登記失業人員、殘疾人、退役士兵、畢業2年以內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建筑業、娛樂業及銷售不動產、轉讓土地使用權、廣告業、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網吧、氧吧等國家限制的行業除外),自其在工商部門首次注冊登記之日起3年內,免收管理類、登記類和證照類等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
(四)完善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政策。登記失業人員、復員轉業退役軍人、畢業2年內未就業的普通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自籌資金不足的,可申請小額擔保貸款,額度不超過5萬元。對合伙經營和組織起來就業的,可根據從業人數和經營項目擴大貸款規模,按每一名合伙者不超過5萬元標準,最高不超過20萬元額度內給予小額擔保貸款。上述人員利用小額擔保貸款從事自主創業的,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2年,到期確需延長的,可延期1年,按期還款的由財政全額貼息(延長期不貼息)。對當年新招用符合小額擔保貸款申請條件的人員達到企業現有在職職工總數20%(超過100人的企業達10%)以上,并與其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為其繳納社會保險的勞動密集型小企業,可根據企業實際招用人數每人不超過5萬元的標準,給予最高不超過人民幣20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2年,到期確需延長的,可延期1年,按期還款的市財政給予50%的貼息(延長期不貼息)。小額擔保貸款具體實施辦法由人民銀行會同財政、人事勞動、國資管理部門另行制定。
(五)建立創業補貼機制。就業困難人員、復員轉業退役軍人、畢業2年內未就業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初次申領營業執照并穩定經營,依法納稅并參加社會保險滿6個月以上的,給予3000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失業人員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自主創業或自行組織起來就業的,可一次性領取剩余的失業保險金(最多不超過6個月)作為創業啟動資金。
(六)加快創業孵化平臺建設。各鎮(街)和各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城鄉各類園區、閑置土地或廠房、專業化市場等適合中小企業聚集創業的場所,建設創業孵化基地。綜合運用收費、場租等優惠政策,并提供項目評估、開業指導、融資服務、跟蹤扶持等創業服務,對進入創業孵化基地的創業人員予以扶持,提高創業成功率。經有關部門許可,在不影響城市交通、市容和環境衛生等情況下,劃定部分區域允許高校畢業生等初次創業者在特定時段設攤經營,為其創業提供實踐機會,培育創業理念,激發創業熱情,提升創業能力。
三、完善就業援助制度,促進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一)調整就業困難人員范圍。就業困難人員的范圍為:城鎮失業人員中的“4050”人員(即女年滿40周歲、男年滿50周歲,下同),城鎮“零就業”家庭、城鄉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中的勞動力,長期失業人員,需贍養患有重大疾病直系親屬的人員,農村復轉軍人和被征地農民中生活困難的“4050”人員。
(二)落實就業困難人員社會保險補貼。用人單位招用就業困難人員并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辦理就業登記,并按規定為其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在合同期限內給予社會保險補貼。社會保險補貼標準按單位應為招用人員實際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費計算,個人應繳部分由本人負擔。就業困難人員從事個體經營或以其他靈活就業形式實現就業,月收入達到企業最低工資標準且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的,經鎮(街)勞動保障機構和市就業管理服務部門審核確認,可給予每人每年2000元的社會保險補貼。社會保險補貼除對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人員可延長至退休外,其他人員補貼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
(三)實施公益性崗位援助。充分發揮鎮(街)、社區(村)與轄區內共建單位作用,大力開發適合就業困難人員的公益性崗位,就近就地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各鎮(街)和市直機關、事業單位招聘臨時工作人員,均應通過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招聘信息,并按不低于30%的比例優先招用就業困難人員。
(四)強化就業幫扶措施。進一步完善零就業家庭申報認定制度,規范認定程序,建立專門臺賬,及時接受援助申請。建立“一對一”就業幫扶和動態管理機制,做到零就業家庭出現一戶、發現一戶、幫扶一戶、消除一戶。做好農村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中的勞動力的就業援助工作,千方百計幫助其實現就業。
四、強化公共就業服務,完善城鄉一體化就業服務體系
(一)建立健全就業失業登記和失業預警制度。完善就業失業登記制度,及時做好全市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有就業要求、處于無業狀態的勞動者就業失業登記工作,并提供公共就業服務,落實就業扶持政策。健全失業預警制度,規范企業裁員行為,企業需要裁減人員20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20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10%以上,需提前30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意見后,向人事勞動部門報告裁減人員方案。
(二)加強基層勞動保障平臺建設。進一步加強鎮(街)、社區(村)勞動保障平臺建設,明確服務職責,規范基層勞動保障機構服務流程和標準,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鎮(街)要按照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制度、工作“六到位”要求,建立綜合性的服務場所,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提供“一站式”勞動保障服務。各社區(村)要設立服務窗口,確定1名社區工作人員或農村干部為勞動保障協理員,開展以勞動力資源調查統計、求職登記、就業援助等為重點的勞動保障服務。
(三)完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各鎮(街)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在企業較集中的工業園區或求職人員較多的場所,加快推進人力資源分市場建設,就近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加強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網絡及相關設施建設,確保年底前實現市、鎮(街)、社區信息互聯與共享,2010年底前實現與所有農村信息互聯與共享,并逐步實現人力資源市場信息與職業培訓信息、社會保障信息的互聯與共享。各鎮(街)開展人力資源分市場建設的,設備購置、網絡運行、軟件服務等為保證市場信息網絡正常運轉的有關經費支出,從失業保險基金中予以補助,最高不超過10萬元。
(四)深化就業推介會制度。進一步發揮基層勞動保障平臺作用,夯實基礎,創新形式,積極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各鎮(街)要積極開展勞動力資源和企業用工情況調查,認真組織農村勞動力免費培訓和企業在崗職工技能培訓,開展各種形式的就業推介活動。根據各鎮(街)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市財政每年分別給予5至10萬元的工作經費補助。
(五)加強充分就業社區(村)創建工作。進一步豐富載體,創新舉措,深入開展充分就業社區(村)創建活動。各鎮(街)和社區(村)要充分認識開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村)活動的重要性,依托基層勞動保障平臺,按照充分就業社區(村)的基本要求和評估標準,積極組織開展創建充分就業社區(村)活動。
(六)完善職業介紹補貼政策。積極鼓勵各類就業服務組織推介勞動者就業,對免費成功介紹勞動者就業的職業(人才)中介機構和農村(社區)等單位,按照就業困難人員100元/人、其他人員50元/人的標準給予職業介紹補貼。
五、完善培訓制度,強化勞動者職業技能和創業培訓
(一)構建勞動者學有所教的技能培訓體系。根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的要求,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就業前培訓、在職培訓、再就業培訓和創業培訓制度,鼓勵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組織和各類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的就業、再就業和創業能力。
(二)完善培訓補貼政策。登記失業人員、復員轉業退役軍人、畢業2年內未就業的普通高校畢業生以及農村勞動者通過職業培訓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據實申領一次性培訓補貼,補貼最高標準為:高級技師2000元、技師1500元、高級工1000元、中級工600元、初級工300元,并免收初次職業技能鑒定費。上述人員參加定點機構舉辦的創業培訓,并經人事勞動部門組織考核合格的,可據實給予每人最高不超過1000元的創業培訓補貼。經人事勞動部門認定,具備條件的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組織勞動者開展免費培訓,經考核鑒定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按照上述標準給予培訓單位相應補助。
(三)開展就業見習和創業實訓。鼓勵和支持企業建立就業見習基地和創業實訓基地,開展全日制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和創業實訓。見習(實訓)期間,基地為高校畢業生提供不低于全市最低工資標準的生活補貼,市財政給予基地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補助(含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費用)。見習(實訓)期一般為6個月,最長不超過1年。
六、加強組織領導,切實做好就業促進法貫徹實施工作
(一)完善促進就業工作協調機制。建立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強化統一領導、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統籌做好全市促進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要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切實履行職能,加強協調配合,及時交流情況、解決問題,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
(二)健全促進就業的資金保障機制。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完善促進就業的資金保障機制,財政部門要根據全市就業狀況和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合理安排就業再就業專項資金,確保資金滿足實際需要。其中被征地農民的有關就業促進費用,從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中解決。切實加強對資金使用的審核、審批和支付管理,建立健全專項資金運行過程的內控制度,具體資金管理辦法由財政部門會同人事勞動部門另行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