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
時間:2023-09-04 16:24: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獨生子女;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8-291-02
1979年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獨生子女”作為一種特殊群體存在于社會中。進入二十一世紀,“獨生子女”群體比例更是越來越高。他們在父母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給他們,導致這些孩子存在著學習動機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閉鎖的心理問題。比如:學習目的不明確,積極性不高;面對考試,他們經常出現緊張、焦慮的情緒;事事依賴父母,不能獨立做事。在學校里與同學的關系處不好,不會相互關心愛護,不會理解和同情別人,缺乏責任感。本文旨在對影響獨生子女心理的發展因素及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健康心理的策略進行了粗淺的探討。
一、影響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影響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境。不正確的家庭教育、不和睦的家庭氛圍,是導致孩子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1)過分的呵護和溺愛。由于獨生子女成長環境比較特殊,他們成為整個家庭的軸心,父母家人整天圍著孩子團團轉,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孩子養尊處優,儼然是家里的“小皇帝”。這樣造就了小孩子心高氣傲,孤芳自賞,瞧不起任何人,大有“天下之大,舍我其誰”之慨。
(2)過高的要求和期望。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考試要爭第一,分數要得一百,比賽要獲冠軍。他們往往忽視了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忽視了選擇和自主的權利。不切實際的要求和日趨升高的期望,導致一些獨生子女長期隱蘊著一種憤怒、反抗、冷漠的心理,致使人格的扭曲。
(3)不良不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的分歧、敵對情緒,爭吵不休,緊張沖突,甚至家庭的離異破裂,讓孩子長期處于矛盾、困惑、焦慮、心神不寧的狀態中,從而導致心靈的孤獨、疲勞和逆反心理的形成。
2、學校不良因素影響
學校也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境,教師單調、乏味的施教,偏激的教育教學方法等造就了孩子逆反的心理。
1、教師的“偏愛”與“偏恨”。優等生常生活在教師“和顏悅色”、“和風細雨”的教育環境中,而劣等生的處境則是“橫眉冷眼”和“風霜雪夜”。這樣的遭遇與家庭中的待遇竟有天壤之別,學生身心受到嚴厲的打擊,情緒一落千丈。長此以往,學生產生了對教師的不滿和排斥、背離,甚至反道而行。
2、教學方法不合理。教師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滿堂灌、一刀切,許多孩子像機器一樣,每天都重復著“上學—書本—作業”的單調生活。久而久之,往往導致基礎差的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從而使學生降低或喪失學習信心,感到自己無論如何努力,也不可能獲得良好成績,消極情緒占了上風。
二、培養獨生子女健康心理的策略
1、家庭教育的對策
家庭教育是一個人的搖籃教育,是最微妙、最細膩、最有感情的愛的教育。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父母要特別注重對孩子優良心理品質的培養和訓練,要做以下幾點:
1、改變觀念,擺正家長與獨生子女的關系
在家庭中,千萬不要把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讓孩子在思想上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識。平時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盡量不要使孩子產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和其它成員的地位是平等的。
2、降低期望值,讓孩子個性全面發展
家長要避免對孩子期望過高,應堅持從實際出發的原則,降低期望值。在對兒童提要求時,要注意從孩子的實際水平及發展狀況出發,制定發展目標計劃,確保他“跳一跳、能夠得到”,讓他嘗到成功的喜悅,實現小的目標,然后家長再一步一步地提高要求,使他向更高的目標邁進,讓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長。
3、對獨生子女應該嚴格要求
在實際生活中,要舍得讓孩子吃一點苦。要從小培養孩子養成熱愛勞動和獨立生存的能力,讓孩子自己學習吃飯、穿衣。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務勞動,這樣既能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鍛煉生活自理能力。家長還可以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障礙和困難的環境,讓孩子去經受鍛煉。從小讓孩子吃一點苦,正是為了使孩子將來經得起各種艱苦環境的磨練,同時培養了他們良好的意志品質。
4、對孩子的教育要堅持一致性和連貫性的原則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一致,就會使孩子無所適從,難以收到積極的教育效果。只有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堅持一致性,才能讓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堅決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學校教育對策
學校教育不僅是教孩子一些基礎的知識,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在常規的學科教學活動中滲入對獨生子女心理教育的內容,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促進獨生子女心理的健康發展。
1、課堂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很多課文都滲透著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學習《藍樹葉》后知道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不要小氣;學習《校園里的畫》學會克服嫉妒心理,與同學們和睦相處;學習《豐碑》懂得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操;學習《放棄射門》學會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高尚體育精神;學習《窗前的紅氣球》體會同學之間真誠的感情等等,會起到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品德課中,教育學生在交往中要寬容,要主動,如:懂得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主動和別人交朋友,對于每個孩子都非常重要。在勞動課、體育課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勞動教育,增加學生的挫折隨力,鍛煉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門學科的教學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節目標,使教育模式由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心理教育轉化。
2、課外活動
豐富的課外活動既擴大學生視野又豐富學生的知識,有助于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獨立活動的能力。學??衫没顒诱n、班團隊活動等形式,組織有關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游戲、娛樂等活動來進行,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獨生子女是在特殊的家庭生活環境中成長的,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現狀是不容忽視的,它為我們亮起了警告信號,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共同努力互相協調,通過平時的點點滴滴,來培養、引導,一定能培養出具有優秀的健康心理的下一代。
參考文獻:
[1] 謝楊. 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研究綜述[J]. 社會工作(學術版),2011(11).
[2] 祝卓宏. 獨生子女心理健康指導系列[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6.
[3] 若海. 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J]. 獨生子女, 2005(12).
2012年 10期《 教育科研論壇 》
[關鍵詞]專業發展;職業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意義
(一)定義
國內學者對教師職業幸福感的定義研究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認為職業幸福感是一種生存能力。檀傳寶教授認為,幸福是一種有關幸福實現的主體條件或能力,是一種在教育工作中體驗自身教育工作狀態及工作意義的能力;陳艷華也把教師職業幸福感看作是一種能力,是一種當教師在職業中實現理想,體驗到和諧平衡的職業人生時,體會和感受到從中產生的愉快和滿足情感的能力。第二,認為職業幸福感是一種主觀體驗。肖杰認為,教師職業幸福感就是教師工作滿足了自身標準進而從中獲得持久的快樂體驗;束從敏把教師職業幸福感看成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因職業理想滿足、潛力得到發揮而產生的持續愉悅的內在體驗。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業幸福感是在進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一種能滿足教育需求、實現職業理想、發揮工作潛能的能力以及在教育工作過程中持續快樂的體驗。
(二)意義
研究表明,職業幸福感是教師教育工作開展乃至專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降低嚴重影響其工作自信心和積極性,更談不上主動規劃、發展和提升專業素養及專業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受到其專業發展狀況的影響,同時又制約著專業發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現狀
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通過持續的各類專業培訓,提升專業素養,形成專業道德,改善專業技能。這是成為一個成熟和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所必須經歷的歷練過程,它也是社會環境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個人發展需要的體現。
(一)社會環境的需求
1999年到2010年,教育部頒布了一系列關于指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和意見,這些文件中都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國家和社會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以及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從這些政策文件中可見一斑。1999年,教育部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一文中,可以看到教育系統提出的一系列建設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師資與條件的要求。要求中提到:“積極開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能力的各類培訓。”“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培訓應被納入師資培訓計劃。”同時,也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提出要求:“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應該具備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還應獲得相應的師資認可證書。沒有相應的能力和專業知識的教師,不能安排做心理咨詢或心理輔導工作,沒有人員資格匹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學校也不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教育部在新形勢下又頒布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綱要中確切指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能力的重要指標就是提高師資隊伍建設”,甚至明確提出中小學心理健教育工作者的編制職稱評定都可以納入學校范疇和其他專業一起安排。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地位,也從側面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2010年,教育部又頒布了組織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師參加國培計劃的相關通知。這是為了繼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發展,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推動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長效、有序地進行,教育部啟動的針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國培計劃。該計劃是一項針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能力的培訓計劃,國家投入力度大,培訓持續時間長,培訓內容多元化。通過培訓,幫助參與者更新教育理念,優化知識體系,使教學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國家這一項計劃的啟動與執行,更加說明了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視。
(二)個人發展的需要
從工作層面來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業化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業性強,在學校尤其是中小學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單純地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與學習,而是對個體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等的調節與矯正工作,這就意味著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實踐能力。因此,要開展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關注與投入是一個必須且持久的需要。從個人需求層面來看,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了五種層次。這些需要是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它們按照逐級滿足的順序出現。其中,自我實現是五種層次中最后出現的需要,它是指將個人的能力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的過程,從而實現自我的理想與抱負。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路途,在自我實現追逐的過程中,個體能獲得滿足感與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將自我的專業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逐步提升,專業綜合素養向高標準靠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是自我實現的主要途徑。
(三)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發展現狀
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已開展數年,隨著國家經濟的上升,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也越來越重視。但仍有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地位尷尬,專業人才不足
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已提倡了多年,但和其他如語數外等學習主課相比,仍是年輕的一門學科。家長、學校和老師并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其重要性,重視程度不夠,從而導致許多中小學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視作形式主義和本本主義。任課老師未必是專業心理學或教育學背景畢業,上課的內容只是單純地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與學習,照本宣科。因此,即便建立了心理輔導室,購買了專業器材、量表,也形同虛設。有的學校在主課課程時間緊張的情況下,甚至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時間。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只是一門傳授心理健康知識的課程,而忽略了它的調節和矯正認知、情緒和行為的功能。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知識缺乏,系統理論不健全
在學校,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有不少是半路出家,他們的專業知識不夠系統,對于基本理論的掌握片面。具體表現為:第一,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不夠全面和深入,也沒有建立系統化的理論結構,只對于某些知識有一定的了解;第二,缺少獲得前沿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的途徑;第三,對技能掌握的重視程度高于理論學習,技能的提升有助于辨別異常行為,執行矯正方案,而理論的缺乏卻會影響矯正方案的制定,進而影響矯正結果。
三、職業幸福感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關系
(一)心理健康教師專業發展是提升職業幸福感的最佳途徑
邵寶祥在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課題中,將教師專業發展按照入職年限分為了四個階段:階段一,入職期(0-2年)。教師剛入職,面對全新的環境,主要任務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環境相結合,形成自我的教學風格,開拓自我的教學領域,這個適應階段大概需要兩年的時間。階段二,成長期(3-8年)。教師已能熟練地掌握各種教學技能,豐富的教育經驗,深刻的工作體會,這些都促使教師在教育教學的工作上日趨成熟。階段三,瓶頸期。入職8年以后,大部分教師已經成為業務熟手,適應了教育教學的需要,對各類課堂和學生也能輕松駕馭。但這個階段,教師開始出現高原反應,教育能力和教育理念發展緩慢。這個階段的教師大都在35歲以后,由于家庭和事業的雙重需要,導致部分教師在知識結構、教育觀念、教學技能等方面受高原反應的影響,停滯不前。如果教師抓住機會,突破自我,就能打破瓶頸,實現專業的再次發展。階段四,成熟期。突破瓶頸的教師歷經知識技能的重新組合,成熟的教學風格和突出的教學特色使他們成為學校的專業發展的技術骨干。針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四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作為學校教師的一類也同樣具有著四個階段的發展特征。他們的職業幸福感在這四個階段中也有獨特的表現。階段一,入職期。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適應,從一個稚嫩的畢業生向成熟的教育工作者轉變的過渡期。剛入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需要適應環境的變換,在努力提升自我教育經驗和教學能力的過程中,面對經驗的缺乏、心理輔導技能生疏以及在理論與實踐結合過程中因沖突帶來的困惑,常常感到氣餒,這些都會滋生負面情緒,不利于職業幸福感的獲得。這時,需要新教師樹立信心、鼓足勇氣、克服困難,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順利度過適應期。階段二,成長期。這一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教學技能與教學經驗有了很大的進步,心理輔導技能成熟,心理理論體系在實踐教學中逐步完善,并能和生活中的事件聯系起來,對于心理活動課程設計得心應手,已經在專業發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時職業幸福感體驗很高,專業發展的主動性也強。階段三,瓶頸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該階段教育教學理念與技能和前一階段相比發展緩慢,甚至有停滯不前的情況。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專業邊緣化導致沒有專業的職稱評定;不健全的專業培訓體系;缺乏專業團隊的推動。因此,這一階段的職業幸福感又開始下降。階段四,成熟期。由于堅持繼續學習的觀念,順利度過瓶頸階段,此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已經完全形成自我的教學風格,找準心理輔導擅長的領域和方向,并有選擇地進行深造,理論和技術再次重新整合,成為學校的專業骨干。此階段,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又呈上升趨勢,達到一定高度并持續平穩。
(二)職業幸福感是推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動力
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是一種在進行教育工作過程中持續快樂的體驗,這種體驗能促使教師提升工作熱情、激發專業情感,自覺完善專業技能,提高專業素養。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而言,教育工作的內容包括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以及心理輔導,這些工作有的在教室里完成,有的卻在心理咨詢室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包括各種心理理論的基礎知識以及相應的個體輔導和團體輔導技能、心理活動課設計方案、心理測量技術等。研究表明,教師缺乏職業幸福感會給教育工作帶來消極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出現職業倦怠感,產生消極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專業發展的自主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獲得是促進專業發展的核心動力,較高的職業幸福感將推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主動性和成就感。
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業幸福感的途徑
(一)降低心理健康教師專業發展的外在壓力,保障職業幸福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受到外在環境變革壓力的影響。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已經提倡和開展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也逐步得到了學校和社會各界的認可,但仍舊在不少學校存在著角色定位模糊和專業職稱評定不對口等現象,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缺失明確定位,把自己與管理者、德育教師或者教輔人員混淆,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喪失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降低其職業幸福感。有些中小學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職稱的評定納入專業教師系列,評定條件參照語數外等主科任課教師的評定標準,而由于地方教育政策的具體要求,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在學校里未必都是有課上的,會導致專業職稱評定時出現“高要求,低匹配”的現象,也會大大降低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因此,管理部門如果能關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幸福的需要,制定相應的措施改善外在環境帶來的壓力,就能大力保障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二)提供全方位教師專業發展渠道,提升職業幸福感
教育管理層需要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創設全方位的專業發展渠道,除了官方選派一些教師出去參加各類集中的專業培訓、學習以外,還可以鼓勵心理健康專業教師“走出去”,自己尋找各類培訓和學習的機會,如一些專業技能提升的短期培訓班或是學習某類咨詢技巧的課程等。同時,在學校內部也需要形成新教師與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之間資源共享、相互學習的氛圍。新教師將新的教育技術、教學設備的使用方法共享給老教師,而老教師則可以將教學經驗分享給新教師,帶動他們快速成長,在課堂教學和個體心理輔導等業務能力方面盡快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教師。
(三)制定清晰職業目標,明確角色職責,體驗職業幸福感
我國中小學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常常面臨著身兼多職的局面,他們除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以外,還肩負著其他學科的教育工作或者行政工作,甚至有的學校就是將其他學科的主講教師安排來做兼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這樣情況容易引起下列問題: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產生迷惑和困擾;第二,身兼數職帶來的繁瑣的日常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疲于應付了事,沒有多余的精力制定和實施專業發展的計劃,時間一長,工作變成負擔,任務變成壓力,難以從教育工作中獲得成就與樂趣,職業幸福感變低。因此,明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本質工作,制定清晰的職業目標,樹立正確的職業理念,明確角色職責,才能從職業體驗到幸福感。
(四)關注自身情緒,增強職業幸福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從事本職工作的過程中,往往習慣于幫助他人關注處理情緒,卻容易忽視自身的情緒健康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專業發展中遇到的挫折與困難帶來的焦慮引起的壓力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情緒狀態,也影響職業幸福感的獲得。在這些焦慮源中,有的是無法改變的困境,有的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累積才能有所變化。因此,心理健康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和內省自身的情緒狀態,對于出現的負面情緒要及時處理和調節。所謂“醫者不能自醫”,如果出現自身調節不了的情緒問題,也屬正常,可以尋求同行的幫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關注自身的情緒狀態,保持情緒的健康,是增強職業幸福感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檀傳寶.論教師的幸福[J].教育科學,2002(2).
[2]陳艷華.談教師的幸福[J].濟南大學學報,2003(1).
[3]肖杰.小學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調查與思考———以大慶小學教師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04.
[4]束從敏.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
[5]賈臘生.教師專業發展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李翠泉.教師的職業幸福感與教師的專業發展[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3).
[7]彭文曉.教師幸福簡論[J].中國成人教育,2006(3).
[8]高亞兵.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2(10).
關鍵詞: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培養
小學階段是學生心理快速變化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強小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經成為當前小學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心理教育能力作為小學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重要反映和指標,不僅能有效地影響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還有利于教師自身健康和專業成長。我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歷經十多年的建設,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如何培養小學教師心理教育能力的工作尚處于探索階段,沒有現成的可供我們直接參考的培養模式,諸如培養途徑、階段任務等問題都亟待我們去探索和研究。因此,本文將對這一問題作一蠡測。
一、培養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意義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經歷了80年代初中期的自發探索階段、80年代中后期的積累成果階段、90年代以來的推廣普及階段,一路迤邐至今已有了明確的教育目標和內容體系,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沒有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師教育能力相對薄弱成為問題關鍵所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匱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性不強。導致在心理教育實踐過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如心理教育能力普遍不強、參差不齊等等,已成為制約中小學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頸”。以山西省晉中市師資力量相對較好的榆次區為例,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情況要明顯優于小學,60%以上小學出現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崗位空缺的現象[1],“學校每800~1000名學生配備1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教學承諾更是難以實現[2]。即便隨著社會發展達到這一要求,也只能滿足部分個體咨詢的需要,我們現在提倡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以開發潛能、培養樂觀、向上、陽光的心理品質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單靠一名專職教師根本不能實現。在這種現狀下,作為小學教師主要來源的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如果能在校學習期間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走入工作崗位后,就有能力主動配合專職教師開展工作,從而改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提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二、小教本科生“四位一體”心理教育能力培養模式
1. 構建知識體系
晉中學院自升格為本科院校以來,積極致力于開發建設校本課程,針對小學教育專業現有課程開設情況,開發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教材,加大了小學心理輔導技能技巧課程的比例,適當增設小學生心理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小學團體心理輔導、小學生心理技能訓練、小學生心理教育課程設計、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實踐等課程。同時,將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作為教材編寫的價值取向,根據小學生的實際問題確定教學內容,編寫出一套適合于全市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如《小學社會心理教育》以小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為出發點,內容選擇貼切小學生社會生活經驗,且專欄新穎,有利于學生準確捕捉信息,勾勒出形成小學生社會道德行為規范的初步框架;《小學科技心理教育》則從科普教育與科技活動中尋找心理規律,從心理教育的角度去提升科學教育的實效,加強小教本科生對小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等科學品質的重視。目前,該系列教材已經出版并投入使用。通過理論知識體系的學習,學生首先打下了良好扎實的理論功底。
2. 搭建成長平臺
(1)設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晉中學院積極與晉中市教育局溝通協商,于2011年7月成立了晉中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中心掛靠在晉中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該中心利用學院的人才和資源優勢,通過心理技能輔導、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專兼職心理教師培訓等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廣泛吸納本科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和優秀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工作者,并為其搭建培養、提升心理教育能力的平臺。除定期開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外,中心還開通了專家咨詢熱線,月刊《晉中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增置了《心育能力培養》欄目,理論聯系實際,及時發現、解決小教本科生在培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著力提升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2011年中心面向小教本科生開展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賽講6場,校外服務活動53次,指導小教本科生心育論文44篇,有小教本科生參與并取得科研成果5項;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80場,個體心理輔導18例,小教本科生在老師指導下獨立進行團體心理輔導124個班次(均有備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和社會效益。
(2)成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晉中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打破了傳統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養方式,但是還存在學生參與機會較少、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等問題,隨后成立了晉中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研究會是以晉中學院教科院教師為主,小學教育專業全部本科生及致力于晉中市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各階層成員廣泛參與,集學術性、群眾性、服務性于一體的社會組織。目前已擁有編輯部、宣傳部、咨詢部、策劃部、調研部、信息部六個部門,擁有室內250㎡活動場地、室外900多㎡的拓展基地。在研究會里,學生們有了更大的舞臺,他們組織論壇、參與學術交流、中外前沿研究成果,進社區、進學校進行心理健康小知識宣傳,客觀上講,研究會的成立為小教本科生搭建了更多的實踐平臺,激發了學生參與心理教育活動的興趣和動力。
3. 組建科研團隊
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訓練計劃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晉中學院2009年出臺了“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并率先組建了小教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科研團隊,形成以大二大三為主,大一積極參與的穩定梯隊,并設立了院級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形成了“省—?!骸比壴u選模式,使三級科技創新項目互相促進和推動。通過組織科研講座,引導學生申報課題,兩年來學生團隊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有“山西省初中班主任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公交司機心理壓力源調查”、“山西省中學心理輔導室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晉中市大學生村官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四個省級項目,“榆次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現狀調查”、“晉中市社區公共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現狀的調查”等10個校、院級項目。學生依托項目、科學調研、得出結論、提出建議,這樣實踐育人有了重要載體,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4. 打造品牌基地
通過對部分城區和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教師狀況的調查發現,目前制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在數量、人員整體素質上存在問題。晉中學院主動與當地政府協商溝通,在全市城區、農村教育實習基地中各選取了10所小學,由具備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的副教授帶隊,以小教本科生為主力,配合該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率先在這20所小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由于小學生以體驗參與活動為主,一般需要1.5~2小時,他們在課程設置上進行改革,并在心理輔導室建設上提出心理輔導機構設置標準化、設施科學化、師資專業化、管理制度化、監督工作具體化,以及高度重視解決心理輔導老師的職稱待遇問題;在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等方面進行了八個專題的積極有益的探索,成效不斷顯現出來,已逐漸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基地,這不僅對當地其他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對小教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了質的提升,實現了雙贏。
三、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分階段培養
1. 注重意識培養,制定學習計劃
一年級重點圍繞心理教育意識的形成。其教育的側重點在于:
加強心理理論知識學習。通過“心理學”、“教育學”等課堂教學的途徑, 加強心育內容,激發學生自覺培養心理教育能力的動力。
吸納學生成為晉中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會成員。利用研究會的資源優勢和便利條件,組織學生觀摩、分析小學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分享小學教師教學活動的樂趣與經驗,使學生充分認識心理教育在整個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教育觀,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制定學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養方案。
2. 加強技能訓練,提高綜合素質
二年級重點圍繞心理教育技能的培養。獨立地確立心育目標、準確地理解教材,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組織心理教育教學活動,初步掌握心育效果的評價方法。其教育的側重點在于:
開設小學心理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小學生心理技能訓練、小學生心理教育課程設計等,
以適應小學普遍開設心理教育課的需要。增設藝術類選修課程,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滿足小學生身心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需要。
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的作用。針對小學不同年級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況、學習階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開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譬如戶外心理素質拓展訓練、開設小學生心理教育專題(系列)講座、舉辦心理教育座談會、出版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建立心理教育網站等,使學生在高度認同、積極參與、感受心理教育氛圍的同時提升心理教育的實踐能力。
開展心理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小學心理教育課程教學競賽,并制定獎勵機制和鼓勵措施,在活動中提高心理教育技能。同時,學院還注意提升實踐的層次,比如在專職心理教師的指導帶領下, 引導學生參與相關課題的立項和研究。
3. 調試心理狀態 做好心理準備
三年級重點圍繞心理狀態的調試。加大技能的培訓與考核,指導學生做好見習實習的準備工作,在學科教學和見習實習中加強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其教育的側重點在于:
開設小學各科教材教法選修課。以專題活動形式進行,每周1次;周一公布活動主題,周四下午在多媒體教室進行主題活動。選修課教材為校本研發,通俗易懂,有案例、有作業、有思考題,針對性強,有利于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全程指導。
加大心理實踐課程比例。教育實習期間要求每個學生試教一定比例的心理教育課,使學生在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創造力、組織管理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參與學科心育和活動課心育的實驗,探索心育規律。
4. 實現角色轉換,強化職業能力
四年級重點在于角色轉換。強化技能訓練,通過頂崗實習,提高學生職業崗位適應和競爭能力, 促進學生步入社會、走向教師崗位的角色轉換。其教育的側重點在于:
開展仿真性的社會實踐教育。在低年級心理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基礎上,組織學生深入實踐崗位完成畢業實習工作。畢業頂崗實習是一個重點環節, 它是檢驗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尺。
開展心理教育專題活動。舉辦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邀請專職心理教師、優秀小學教育工作者對心理教育的相關問題進行講解與分析。積極參與心理教育實驗,定期撰寫心理教育論文,注重自我教育能力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月紅. 小學教育專業“四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R]. 晉中學院,2011.
關鍵詞:小學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7-006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37
在小學階段各學科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心理教師以及相關設施的配備不全,加之心理健康方面的課程設置不完整,因此心理健康教學工作難以順利進行。僅依靠專職教師或者為數不多的幾節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是無法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應當在各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
一、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深挖教學資源
從當前小學階段的各學科課程內容來看,課程內容中可深挖和利用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準確把握各學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資源是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學的基礎。小學階段的各學科課程教學過程中,語文、生活等社科類學科中,具有非常豐富的顯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資源,僅從課程內容以及題材中即可挖掘很多的教學資源。比如,在北師版《鏡子里的我》一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知自己,懂得如何悅納自己,引導他們對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教學過程為:(1)課程導入。教師向學生說:“大家都是好學生,今天給同學們帶來了新朋友,但是它的心情并不好,大家一定要幫助它。”(2)學文明理。采用播放錄音的方式,給學生將課本上的故事和內容,然后讓學生對小黃鶯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學生輪流發言,教師做好錄音工作。(3)總結課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會了如何正確找到個人的優點與不足,并將其貼在床頭上,每天都要看看個人的長處以增加信心。
小學階段的學科教學過程中,雖然內容上沒有明顯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但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卻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心理品質。比如,在數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要通過演算等教學實踐,來有效培養學生的細致嚴謹以及科學認真的態度。再如,音樂教師在引導學生傾聽和領悟音樂過程中,既要調節學生的生理,又要改善學生的情緒,無形中有效地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且在潛移默化中能夠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傾聽。這既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又是心理健康與否的體現。實踐中,我們應當深挖教材內容,為各學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學滲透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r,我們還要加強心理健康專題教育。教師應充分運用心理輔導的原則,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盡可能多的尊重每個學生,千方百計維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情緒,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運用積極的評價方法,讓學生盡量體驗成功的快樂。學校各科的教學應當以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為依據,結合自身教育、教學的內容、要求等特點,建立相應的心理素質教育培養目標,使各科教學過程和學校心理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并通過促使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來真正提高各科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學校各科教學中蘊含的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二、各學科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內外滲透
挖掘出各學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學資源以后,若想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教學過程中的內外滲透是關鍵。
(一)教學內部滲透
1.目標滲透。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小學教學目標可分為三級,即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以及情感,價值觀。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借鑒和根據各級目標要求,并將各學科知識技能與心理健康方面的資源有機結合在一起,整合教學目標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加強情感態度與學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與培養,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心態,做快樂的人。上述三級目標的制定與實施,有利于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有效地滲透到小學階段各個學科的教學實踐之中。
2.方法滲透。各學科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滲透,屬于“內部滲透”的重要方面。在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方法有談話法、講授法以及演示實驗法和討論法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采用常規方式外,還應當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方法,如角色扮演、移情以及做游戲等方法。在組織學生針對所學內容進行角色扮演時,教師應引導他們分享和感受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這有利于他們更好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并站在別人的立場去考慮問題。
(二)教學外部滲透
1.合理的教學評價。在小學學科教學實踐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當密切關注學生的特點,既要看到他們的優點,又要全面把握學生的不足之處。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當保持客觀公正,多利用一些肯定的評語對學生進行鼓勵。比如,在小學體育課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課后會主動整理運動器材。對于這一環節,我們可以“做文章”,對表現好的學生進行表揚。
2.課堂教學和管理過程中的有效滲透。除教學評價方法外,在課堂教學管理過程中,也應當滲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這是非常好的手段和途徑。教師在教學課堂管理過程中,可采用民主管理模式,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環境,使他們獲得安全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參與活動;尊重和理解學生,并傾聽學生的內心,采用心理咨詢方法和技巧,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體驗愉悅的情緒,以此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學科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需自然滲透,切忌強硬滲透,而且,還要注意各學科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應當張弛有度。心理健康教育,切忌喧賓奪主,講究循序漸進。
關鍵詞 小學教育;心理教育;新活力;困境;解決辦法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心理健康教育面對的困難
1.小學生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是人成長首要經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人的價值觀會在老師和家長的影響下初步形成,對以后的人生造成至關重要的影響。而在當今社會,出現了很多的青少年犯罪的現象,對小學階段的孩子有著嚴重的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無論擁有多么淵博的知識,都及不上一個健康的心理,否則這個人必定是一個失敗的人,所以全社會必需都要注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視為小學教育的首要任務,學校需要做的是創造一個優良的環境,培養學生們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幫助塑造小學生們的個性健康發展,完善小學生的人格缺陷,學校、教師以及家長在塑造小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下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2.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困難
(1)小學生的意志力薄弱。小學生在成長之初,人格的發展并不健全,對于社會上出現的很多的事情不能做到正確的分辨其好壞是非,小學生不能正確的處理社會上出現的各種誘惑,容易在誤入歧途,給心理的健康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極易作出一些不正常的行為,倘若對小學生的這些弱點處理的不恰當,就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其中包括了產生心理障礙,品德出現問題,甚至是患上多動癥。
(2)小學生的認知不成熟。小學生的社會見識畢竟不成熟,對于一些事情的認識并不全面片面的認知,看待事物的角度倘若不存在正確的引導,就會產生錯誤的片面認知,對小學生的心理產生潛在的隱患,在小學生的未來發展上,會對他們的人生選擇造成重要的影響。
由上文的敘述可以看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存在著一些阻礙,倘若想要正確的處理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就要正視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在舊的教學制度下不能很好的處理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注入新的活力,突破心理教育的時效性問題。
二、如何突破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的困難
面對著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學校應該盡快的想出解決的辦法,克服目前需要面對的障礙,加強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從而全面的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工作。
1.教育局需要盡快出臺有關小學生健康教育的教材
目前,社會上缺少針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教材,使得學校想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卻無章可循,故此,教育局需要盡快的出臺一些與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教材,使得小學生心理教師沒有辦法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倘若有一本全面的有關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方便了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對小學生心理的輔導,對于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很大的幫助和意義,正確的心理健康教材給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出了一條明路。
2.學校應該加大師資力量,加強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事業對于我國國民來說是一件新型的事業,我國對于心理事業的重視也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的,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使得我國從事心理事業的教師并不是很多,為了更好的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局需要加緊的培訓出一批優秀的教師來從事心理行業的教學,培訓處優秀的師資力量,全面的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培養教師加強與小學生的交流,加強培養教師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度。
3.教師應該確實的走入小學生的心理,積極的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及時的處理問題
在小學生的成長階段,小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處于學校,與教師的接觸時間是最長的,可見教師對于小學生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師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在與學生的相處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的與小學生進行交流,教師需要用小學生可以了解的語言與小學生交流,了解小學生的內心世界,教師應當將關愛帶入小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得小學生可以在充滿正確價值觀的世界中健康的成長。
4.學校應該針對小學生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學生的心理狀況不能時時刻刻的反應到家長和教師的面前,故此,教師和家長不能及時的處理學生出現的問題,這樣會嚴重的影響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故此為了及時的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學校應該開展心理咨詢活動,使得教師像一個朋友一樣與小學生交流,解決小學生目前出現的狀況,耐心的啟發小學生的人格,消除小學生還尚未成形的人格障礙,幫助小學生能夠在正常的、健康的環境下成長,獲得健全的人格。
三、總結
最近幾年,我國社會目前出現了一些青少年因心理障礙而作出犯罪行為的事件,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出現,而小學生在人格健全的發展上本就存在著缺陷,容易在人格上出現偏差,導致小學生做出錯誤的選擇,所以我國教育業需要對未成年也就是小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小學生能夠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使得小學生能夠發展健全的人格,獲取知識,將來為國家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綜述
一、前言
中小學階段是教育的關鍵階段,是教育發揮影響和作用最大的階段,中小學生的教育問題歷來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十多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國民素質的提高、國家對基礎教育認識的深化發展,基礎教育領域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成為被廣泛關注的問題,逐漸從接受、認識走向探索、發展。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更科學地認識、更系統地探索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狀況,筆者在中國知網期刊論文電子雜志全文數據總庫中以"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關鍵詞,瀏覽了48篇有關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教育問題的文章,揀選其中32篇研究成果顯著論點鮮明見解獨到有力的文獻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歸納整理后,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總體情況進行了梳理和展望。
總體看來,1999年至2005年左右,學者們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探索相對集中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界定、現狀、成因,以及初步的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至今,關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研究提升到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化專業化模式的探索,也有更多的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資料,提供更為專業的論點。
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界定
首先涉及心理健康的標準,從1999年起教育部逐漸頒布一系列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研究者們首先定睛于如何界定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標準,以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如美國奧爾波特六個標準、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十條標準為依托,從不同側重點具體把握從不同需要把握如何劃定心理健康的標準。如楊建飛在《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5]中提出應系統綜合地把握心理健康的標準,也有研究者提出應結合我國傳統價值觀和正確的主導社會價值觀來本土化心理健康的標準[1]。筆者認為,處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或者適用不同教育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在把握基本標準下有所側重有所添加,才能使心理健康標準的界定更好地服務于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及成因
國內關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狀及成因的研究探討結論相對一致,調查研究顯示,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爆發的比率逐年上漲,并且呈現多樣性、集中性、年齡階段性等特征,多體現在學習障礙、行為問題、社交問題、性心理問題、適應問題[1]。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指向內、外兩個因素,內部因素指學生個人的主觀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學校、社會所囊括的人事物等方方面面,小到班級環境,大到教育機制缺陷,時代變革。
三、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及現狀研究
2002年到2005年,在國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巨大進展,以下主要方式在中小學校中發展起來:1開設心理健康課;2建立心理咨詢室;3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4滲透于學科教育之中;5建立學校-家庭合作通道;6搭建同輩互助咨詢機平臺[2]。
有研究者通過對東、中、西部地區樣本學校校長進行問卷調查,分析了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包括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城鄉不平衡,以及心理咨詢開放時間供不應求,并提出了改善建議[3]。
筆者認為,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研究還有待發展,可以從更多角度進行研究,例如以受教育者為研究對象、以縱向研究或聚合交叉研究為研究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做深,做實。
四、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模式探索
(一)系統化趨勢
1、以教育系統提升為依托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開,學者們越來越意識到單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只是表面上緩解了矛盾,根本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4]。在教育機制、體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學生心理問題的爆發不可能完全杜絕。只有把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置于其背后的教育系統的大背景下,才能更深刻更徹底地找到問題根源,叫停連鎖反應。
2、提倡構建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
由家庭、學校、社會構成的環境網絡是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因素,三者環環相扣密切聯系互相作用,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心理問題最終可以歸于環境適應問題。在處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時,必須同時考慮這三個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們逐漸達成的共識。
3、涉及學生個體、同輩、家長、老師、輔導員的人際互動網絡
人際因素也是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并通過環境因素起作用。人際因素的運用關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敗。很多研究者尤其提倡讓孩子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體驗健康向上的力量,達到自己成長,自我提升的目的。基于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同輩、家長和老師在人際因素中是關鍵。
4、專業化趨勢
不少研究者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具體的方法研究上,對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進行了研究。例如同輩咨詢技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利因素[6],表明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走向專業化發展方向。理論研究上拓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渠道,實踐運用上也提高了對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要求。
五、現有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優勢與不足
雖然從1999年起我國才開始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國有著優良的德育傳統與和諧向上的社會價值觀,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已有深厚的基礎,這就為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方向引導和理論支撐。十年來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逐步拓寬、深化,初見規模,指引著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
但不少研究還是有稍顯空泛的問題,如所提對策缺乏具體的可行性方案,沒有通過實驗驗證的理論構建,缺少正反面的心理健康課堂教育經驗研究,現有理論與實際脫節,宏觀指導多微觀指導少,實踐性研究相對缺乏等問題。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用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而逐漸發展的,需要廣大一線心理健康教育實踐工作者發表自己的認識,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的感性材料。
六、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展望
筆者認為,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望從以下幾個方面開拓道路:1進行實地調查,更多獲取直接數據,揭示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完整面貌;2開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徑,以適應廣大中小學生尋求心理幫助的需要,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技術支持;3密切聯系一線心理健康教育老師,理論與實踐互為指導,共同促進;最后,還要繼續加強系統化、科學化的理論構建,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定灣,何凡,劉碧瑤.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家庭環境特征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7,(9).
[2]沈永江,鄧亞琴.論中小學生"預防-輔導"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J].教育探索,2002,(12).
[3]劉毅.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教育研究,2001,(9).
[4]周燕.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環境因素[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2).
[5]楊建飛.對中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3,(5).
本研究運用自編問卷,對兩個中部地區地級市的中小學生進行全面調查,了解中小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和評價。
1.1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訪談法的基礎上,參照教育部頒布的《綱要》精神和內容,自編調查問卷,問卷包括中小學校開展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基本情況、中小學生對學校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包括對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效果評價、對心理輔導教師和心理健康課程教師的評價、對心理健康課程內容的評價等),最后還包括中小學生對本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滿意度。
1.2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山西省某市和河南省某市中小學生作為調研對象,選取小學二、四、六年級,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共九個年級11338名學生為被試,回收有效問卷11027份,回收率為97.3%。其中農村中小學生4453人,占40.4%;城市中小學生6574人,占59.6%,符合當地城市和農村學生比例。在所有學生中,小學生4495人,占40.8%,初中生3408人,占30.9%,高中生3124人,占28.3%。調研數據運用SPSS19.0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錄入和分析。
2研究結果
2.1城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城市中小學在設置心理輔導室和心理健康課程開設方面較好。但整體來看,初中和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相比相對薄弱,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設置心理輔導室整體來看,城市中小學中有88.7%的學校設置了心理輔導室,4.3%的學校沒有設置,7.0%的學生不知道自己學校有沒有設置心理輔導室。其中,城市各級學校心理輔導室的設置情況如表1??ǚ綑z驗發現,小學、初中、高中心理輔導室開設置情況有顯著差異(χ2=802.8,p<0.001)。初中學校相對較少,只有80.7%的學校設置了心理輔導室。
2.1.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城市中小學中有89.8%的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5.8%沒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4.4%不知道學校是否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經卡方檢驗發現,不同階段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情況有顯著差異(χ2=192.1,p<0.001),其中高中和小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比例占90%以上,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初中學校占83.9%。
2.1.3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或其他活動情況整體上,城市中小學中,有66%的學校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或其他活動,12.7%的學校沒有此類活動,21.3%的學生表示不知道學校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或活動。其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講座及活動較多,占85.7%,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及活動的中學剛過半,30%左右的學生不知道自己學校有沒有心理健康講座。經卡方檢驗,不同階段學校在開設心理健康講座方面有顯著差異(χ2<701.6,p<0.001)。
2.1.4心理健康教育的滿意度城市中小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滿意度為:67%的學生表示很滿意,24.8%的學生認為一般,8.2%的學生不知道。具體來看,小學生的滿意度為85.6%,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滿意度較低,分別為58.4%和53.1%。經卡方檢驗存在顯著差異(χ2639.6p<0.001)。整體看來,中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滿意度低于小學生。
2.2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通過農村中小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狀況的認知與評價發現,農村中小學在硬件設施、心理健康教師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與城市中小學都存在著較大差距。農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沒有得到落實。具體調研結果如下。
2.2.1設置心理輔導室與城市相比,農村設置心理輔導室的學校較少,尤其是高中。整體來看,66.5%的學校設置了輔導咨詢室,13.7%的學校沒有心理輔導室,19.8%的學生不知道自己所在學校有無心理輔導室。其中,小學有81%的學校開設心理咨詢室,初中和高中比小學少(見表4)。經卡方檢驗發現,小學、初中、高中心理輔導室設置情況有顯著差異(χ2=932.1,p<0.001)。
2.2.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農村中小學中,開設心理健康課程的學校占70.7%,沒有開設的占16.0%,不知道自己學校是否開設的占13.4%。其中,小學開設情況較好,在90%以上,初中有75.4%,而高中僅有27.3%(見表5)。經卡方檢驗,不同階段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情況有顯著差異(χ2=1414.8,p<0.001)。
2.2.3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整體來看,農村中小學中有45.3%的學校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及相關活動,30.2%的學校沒有相關活動,24.4%的學生表示不知道自己所在學校有心理健康講座或相關活動。小學中有76%的學生回答舉辦過心理健康講座,初中為58.5%,高中最少,只有25.1%。經卡方檢驗,農村中小學之間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的情況有顯著差異(χ2=767.7,p<0.001),小學心理健康講座的開設情況明顯好于初中和高中。
2.2.4心理健康教育的滿意度
整體來看,農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滿意度低于城市。其中對心理健康教育表示很滿意的學生占45.3%,表示一般的占30.2%,表示不知道的占24.4%。小學生滿意度最高,其次是初中,高中生滿意度最低。經卡方檢驗發現,農村中小學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滿意程度呈顯著差異(χ2=881.6,p<0.001)。
2.3城鄉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較
如上所述,城市和農村中小學基本上都建立了心理輔導室,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相關講座。這里,通過比較城市和農村中小學生對學校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滿意程度,以期了解城鄉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質量的差異。
2.3.1心理輔導的態度與評價在所有參與調查的11027名中小學生中,去學校做過心理輔導的學生為3592人,占全部被調查對象的32.6%。其中,小學生1480人,占輔導總人數的41.2%,初中生1520人,占44.6%,高中生592人,占19.0%。整體來看,做過心理輔導的學生中,初中生最多,高中生最少。
(1)對心理輔導教師的評價城市和農村中小學生對心理輔導教師輔導水平的評價存在差異。城市學生認為輔導老師很有水平的占74.3%,而農村學生認為輔導老師很有水平的為68.9%。整體來說,城市和農村心理輔導教師水平之間存在差異,經卡方檢驗發現這一差異顯著,χ2=35.8,p<0.001。城市學生對心理輔導教師水平評價更高。
(2)對心理輔導效果的評價整體來說,心理輔導對中小學心理健康具有積極作用。接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農村學生都認為心理輔導對他們心理問題的解決很有幫助,僅有3.5%的學生認為心理輔導沒有幫助。城市和農村中小學生對心理輔導效果評價差距不大,認為心理輔導“很有幫助”的分別占74.5%和74.4%,表示一般的分別占20.8%和23.2%,表示沒有幫助的分別占4.8%和2.4%。
(3)對心理輔導的態度城市和農村中小學生對心理輔導的態度比較接納。整體上看,79.1%的學生表示接受心理輔導,20.9%持不確定或比較排斥的態度。具體來看,對心理輔導表示“比較接受”的城市和農村學生分別占79.2%和79.0%;表示“不確定”的城市和農村學生分別占17.7%和19.1%;表示“比較排斥”的城市和農村學生分別占3.1%和1.9%。由此來看,城市和農村學生對心理輔導的態度上略有差異,但相差不大,整體呈接受態度,僅有極少部分學生表示對心理輔導持排斥態度。
2.3.2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在參與調查的中小學生中,學習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生有8721人,占79.1%。這里主要分析農村與城市中小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興趣、對授課教師的評價和課程效果評價。
(1)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興趣城市和農村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的興趣表現出差異,城市中小學生中有73.3%表示很有興趣,而61.1%的農村學生表示很有興趣,接近40%的農村學生表示對心理健康課程興趣一般或毫無興趣。經卡方檢驗,城市和農村對心理健康課的興趣差異顯著(χ2=160.8,p<0.001)。
(2)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城市中小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內容符合自身特點和需要的占79.4%,這一比例在農村中小學生中只占64.8%(見圖5)。在授課內容上,城市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更符合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心理需要??ǚ綑z驗發現,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上,城市和農村學生的評價差異顯著(χ2=233.4,p<0.001)。
(3)授課教師水平的評價城市中小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教師的評價更高,認為心理健康教師授課很有水平的城市學生占79.7%,而這一比例在農村學生中只有62.5%(見圖6)。近40%的農村學生認為教師授課水平一般或水平不高。卡方檢驗,在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授課水平的評價方面,城市和農村學生之間差異顯著(χ2=330.6,p<0.001)。這說明在心理健康教育師資水平上,農村和城市之間有差距。
(4)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效果的評價城市和農村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效果的評價差距不大。具體來說,城市和農村學生認為心理健康課程“很有幫助”的分別占74.3%和73.3%,認為“一般”的分別占22.6%和24.1%,認為“沒有幫助”的分別占3.1%和2.5%。這表明,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和農村中小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很有幫助。雖然農村和城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教師資源上有差距,但城市和農村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的整體評價沒有顯著差異(χ2=4.729,p=0.094),說明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都是很有必要的。
3教育成效與建議
3.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自教育部《綱要》以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廣泛重視,受到中小學生的熱烈歡迎,并取得了令人囑目的成效。從本次調研結果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基本普及至所有城市中小學和大部分農村中小學。與十年前相比,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和進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對象不僅僅是面向少部分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而是開始面向全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不僅僅局限于跟學習相關的心理問題,而是促進中小學生在認知、情緒、動機、人際關系、自我認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人格健全發展,幫助學生實現個人成長,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第二,隨著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學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家長和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態度的改變,心理健康教育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中小學都取得了良好成效。從本次調研數據看,中小學生對心理輔導呈接納態度,心理輔導室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健康講座活動得到廣泛普及,極大部分農村和城市中小學學生對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課程表示很有幫助。第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和硬件設施比《綱要》頒布初期有了明顯改善。相比2005年對心理健康教育狀況的調查,本次中部地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咨詢室的開設情況都有明顯改善。2005年中部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率僅有38.1%,全國范圍內47.3%的中小學沒有心理咨詢室。這說明近十年來,隨著教育部《綱要》的頒布和中小學校的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專職和兼職教師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廣泛普及,正在逐步向深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3.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