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4 16:23: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科技創新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基于大數據的科技創新知識服務能夠滿足企業知識智慧應用和技術創新需求大數據的資源復雜而豐富,在密集復雜的大數據中所涵蓋的科技期刊、博碩論文、專利、標準等數據資源是企業科技創新過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核心資源。隨著這些大數據的不斷產生及情報服務行業學科方向的轉變,大數據已經成為信息服務行業從文獻提供服務向情報信息分析服務(知識服務)轉變的重要基礎,也將成為企業通過科技創新知識服務實現自身核心競爭力的一個原動力?;诖髷祿目萍紕撔轮R服務的核心是情報服務機構基于互聯網技術和云計算將用戶、管理、大數據資源、知識、能力和過程等重要元素進行了有機集成和優化,實現數據資源的知識轉化,服務于企業科技創新過程知識服務的全生命周期活動中。蘋果公司的奇跡也主要靠喬布斯明銳的情報信息分析力和情報信息的思維以及“情報信息第一創新第二的理念”而取得的?;诖髷祿那閳笮畔⒅R服務無疑是科技創新的倍增力,新時期要以滿足科技進步與創新的信息需求為主線,充分利用大數據,用知識服務人類,著力推進科技信息工作向知識服務轉型,實現情報信息服務模式發展的高端化、專業化、特色化和知識化。1.2基于大數據的科技創新知識服務是科研人員參與互動的嵌入式協同服務據統計,全球將近87.5%的數據未得到真正利用,且所有大數據的資源數據本身主要都是來自于大數據用戶(以科研人員為主),使得大數據知識服務關注的重心理應轉移或回歸到用戶自身的需求。而大數據知識服務是在大數據獲取、存儲、組織、分析和決策過程中產生,其模式強調知識、能力、資源和過程以服務的形式進行有機融合,體現了在大數據管理和處理過程中對知識、資源和服務過程等的配置和整合能力,反映了知識服務機構完成相應行業、領域的服務水平。同時,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融合了物聯網、云計算和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等新興信息技術,在大數據知識服務模式下,可以使企業科技人員在利用各類科技文獻資源和獲取知識服務時能夠通過計算機技術實現學習和感知,并以此完成對各類科技信息資源的管理和加工處理,有針對性地激發中小企業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和潛力,使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針對性更強,充分發揮企業科研人員的創新骨干作用。
2基于大數據的寧夏科技創新知識服務體系建設探討
情報信息機構服務模式的創新是時代賦予情報信息人員新的使命,其個性化、特色化的知識服務不但是學科發展方向轉變的重要體現,也是提高情報信息機構核心競爭力,應對未來數字化環境和用戶高端化、學科化知識服務需求的重要保證。全國各大省市都有其各自的區域特點,寧夏雖然是個欠發達且經濟實力相對不足的小省,但由于區域優勢云集了相應的農業特色產業和能源化工產業優勢,圍繞寧夏地區的特色優勢產業和重點產業發展,借簽外省區的相關知識服務經驗,基于大數據建立具有本地化區域特色的科技創新知識服務體系能夠大力推進區域經濟發展。2.1構建服務于寧夏企業科技創新的大數據數字化科技文獻資源載體針對寧夏地區的區域特點以滿足寧夏科技創新發展需求為目的,重點圍繞寧夏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產業發展的需要,依托寧夏科技文獻共享創新服務平臺集成整合能夠適合本地區科技創新人員交互利用性強的大數據科技文獻數據資源,服務于寧夏地區的科技創新。根據寧夏現有科技文獻資源的具體情況,緊密結合寧夏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活動特點,集成整合大數據中中外期刊、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國內外科技報告、世界各國專利文獻、標準文獻、圖書、報紙和網絡信息資源等海量科技文獻信息資源為科技基礎戰略資源文獻;以政策法規、科技資源、科技成果、網絡資源等為科技管理文獻;以自建的本地化特色文獻資源作為補充,如:寧夏枸杞產業專題數據庫、寧夏馬鈴薯產業專題數據庫等;并依托現有寧夏科技文獻資源共享平臺對聯盟成員單位“寧夏大學圖書館、北方民族大學院圖書館”的各類特色資源進行了集中鏈接。通過優化重組打造元數據倉儲數據庫,構建寧夏科技文獻知識服務的云服務平臺,服務于寧夏企業科技創新,推進科技文獻核心資源的交互利用和開放獲取,解決科技創新活動中的科學技術問題或關鍵問題。2.2面對科技創新主體建立“服務層次化、服務體系化及服務主動化”的規范化服務模式大數據科技文獻資源是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思路的重要源泉,為了更好地發揮其導向的作用,實現大數據科技文獻資源在寧夏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的高效應用,全面推進綜合科技文獻信息服務業務向知識服務的轉變,面對科技創新主體以“服務層次化、服務體系化及服務主動化”的規范化服務,宣傳推進個性化知識服務。服務層次化:知識服務是用戶目標驅動的服務,將寧夏地區的用戶群劃分“會員用戶、個人注冊用戶、VIP重點用戶”幾個層次,更好地明確服務目標,強化服務目的。服務體系化:情報信息專業人員依據寧夏科技文獻資源平臺開展全方位的宣傳培訓,實現大數據資源開放獲取的普及應用;對用戶企業進行實地考察調研,了解創新實體的研究方向和目標;根據調研結果由專人負責制定服務策略;專人負責定制跟蹤服務;編寫行業月報、行業分析報告、專利分析報告、競爭情報等知識服務產品;對相關產品及用戶資源建檔進行歸檔管理。服務主動化:以“走出去,與用戶面對面”的宣傳理念,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專題活動、新聞媒體投稿宣傳等多種形式的綜合應用服務宣傳推廣。2.3依據區域特點打造“專題服務、定題服務、專利分析報告”等為主的定制知識服務知識服務就是依托數據共享,智慧地利用大數據的交互和挖掘,實現數據的高度“加工”和“增值”,形成知識服務產品,它貫穿為用戶解決科技創新技術問題的服務工程,是一種增值服務。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大數據的最大價值,圍繞寧夏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產業發展的需要,依托大數據的分布式計算架構,通過云計算對海量數據的挖掘和知識加工,為創新主體中提供最直接、最快捷、最高效的定制科技文獻知識服務產品,如:專題服務、定題服務、專利分析報告等,使其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戰略支撐產品。2.4構建基于大數據的科技創新知識服務人才團隊隨著情報服務學科方向的轉型和大數據的到來,情報服務業務人員的業務素質體現在對大數據的“加工能力”上。為更好地推進寧夏地區知識服務的開展,必須注重加強與國內大院大所深化合作的機制;加強對知識服務人員在學科態勢分析、專利分析、技術趨勢分析、競爭情報等知識的培訓學習,掌握競爭情報的分析方法、技術及相關軟件分析系統;逐步培養和凝聚一批在知識服務方面有較深造詣的高層次創新型專業人才,順利實現情報服務向知識服務的轉型。
3結束語
關鍵詞:乳品加工企業;科技創新;模糊綜合評判;德爾菲法;擬合運算
中圖分類號:F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7-3887-04
Assessment on Dairy Produc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LIN Lia,ZHANG Run-qingb,ZHANG Yan-fengb,LI Yan-ningb
(a.College of Commerce;b.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Frade,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ding 071000,Hebei,China)
Abstract:The basic concep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type of dai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and new features of innovation in dairy processing were analyzed. Based on i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in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was established, us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was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in the model, using the Delphi method and the statistical evaluation system to get the data, and carried on the fitting operation to the data, and finally arrived a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vel of the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fter the analysi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facing, combined with the effects factors,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dairy product processing enterprises were made.
Key words: dairy processing enterpri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Delphi method; fitting operations
1 乳品加工科技創新相關概念
1.1 乳品加工科技創新的概念
從企業來說,乳品加工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科技創新能力能夠有效打造企業品牌的內核,是品牌成功的重要基礎。乳品科技創新能力關鍵就在于生產和研發具有特色的乳制品的核心科技上。從整個行業來說,乳品加工科技創新是指有關乳制品的生產加工的新知識、新技術、新設備、新配方、新工藝的產生、擴散及應用,使得乳制品生產加工的產出效率提高,質量得到保障的過程[1]。乳品加工科技創新的主體包括政府及其資助的公共研究部門、大學、推廣機構,也包括協會組織、非營利性組織和乳品加工企業。
1.2 乳品加工科技創新類型
第一,產品品種創新。根據消費者對乳品不同風味、功能的需求,實現產品種類的創新;第二,包裝的創新。包括包裝材料和外觀設計創新;第三,采購和銷售渠道的創新。包括奶屋入社區和非店面營銷;第四,技術創新。在乳品加工業中應用生物工程行業的膜分離技術、微生物技術、酶工程技術,實現技術方面的創新。第五,設備創新,引用一些國外更先進的生產設備,或自主研發和應用新設備[2]。
一、知識經濟時代傳統傳播媒體面對的挑戰及應對策略
在知識經濟時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化趨勢席卷全球,給人類帶來了突破性進步,各行各業的發展已更少受到時空的制約。在數字化過程中,網絡對期刊媒體產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
(一)期刊媒體面臨的挑戰
1.期刊的發展模式受到挑戰
與很少受到時空制約、跨地域、開放的媒體平臺———互聯網相比,通過吸引目標讀者、增加忠誠度、提高品牌的影響力來擴大發行量,求得自身發展的傳統期刊因印刷成本過高而限制了其讀者群的有效擴大,這制約了它的發展步伐。
2.期刊的傳播模式受到挑戰
與相關內容報道全面、時效性強、內容可隨時更新、互動性強、編讀和讀者之間可隨時交流的網絡媒體相比,期刊周期長、時效性差,這使其新聞價值下降;期刊編輯和讀者之間難以互動的單向傳播模式,形成了讀者反饋瓶頸,這制約了期刊信息的有效傳播。
3.期刊的服務模式受到挑戰
與廣告服務更有針對性、直接促銷性更強的網絡媒體相比,以廣告作為重要服務內容和主要收入來源的期刊,因廣告形式單一而形成讀者閱讀盲點,這制約了期刊的經濟收入和生存空間。
(二)期刊媒體的應對策略
1.內容整合,編讀互動
作為平面媒體的期刊與網絡媒體有效結合,是擴大期刊生存空間的有效策略。期刊應根據網絡的特點和網上讀者的需求,結合本身內容特色,在內容結構、讀者界面、編輯流程等幾個方面將平面媒體與網絡媒體進行整合。為此,期刊應建立以數據庫為核心的內容結構;應促進編輯與讀者、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交流,以互動服務縮短讀者與期刊之間的距離;應整合編輯流程,適應跨平臺媒體的需求,為讀者提供一站式全面媒體服務。只有實現編輯流程的跨平臺整合,才能極大地發揮網絡平面互動優勢,真正實現內容整合。
2.延伸期刊品牌,實現低成本擴張
期刊的品牌價值與品牌價值的延伸,是期刊發展的生命線。應根據網絡媒體的特征將讀者的體驗有效地轉移到新平臺上。由于讀者與媒體交互關系的變化,原先的內容應在形式上進行創造性轉換。期刊媒體應利用互聯網的開放性、互動性、不受地域限制的可擴展性,低成本地擴大其品牌影響力。
3.營銷整合,實現一體化服務
數字化時代廣告商希望從內容構建和包裝到信息的都必須整合到一個跨平臺、跨媒體的整體傳播框架之中。營銷整合的結果,意味著客戶資源的共享、媒體資源的共享,從而實現一體化服務。資源整合、實現一體化服務,是我國期刊媒體市場的發展方向。
二、農業科技期刊在農業科技創新過程中的作用
知識的創新、傳播和應用是知識經濟的三大要素,而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茖W技術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是一個有機的、互動共長的整體。知識的傳播系統是知識創新體系中重要的支撐系統,而農業科技期刊是記載、報道、傳播和積累農業科技創新知識的重要載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
1.農業經濟制度創新
農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因素就是要激勵農業技術創新,加速農業技術變遷及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技術變遷方向和內容。其決定因素是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為重要目標的農村經濟制度創新,特別是農業技術政策創新。增強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農業科技研究及推廣中的作用,促進農業技術的商品化,并積極培育技術市場,是農業技術政策創新的關鍵。同時,要重視農業科研體系創新和農業科研政策法規創新。
2.農業人才培養體制創新
一個擁有持續創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質人才資源的國家,才具備發展知識經濟的潛力。我國農業科研部門和廣大農村,必須加快人力資本和新知識的儲備,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作為農業科技創新媒介和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載體的農業科技期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農業科技期刊的作用
1.媒介作用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傳播應真實、精確、創新和及時。而時效性強、發行面廣、資料詳實的農業科技期刊,作為創新知識和信息的載體,仍處于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中心地位。農業科技期刊是記載、報道、傳播科技信息的最靈活、最重要的知識載體,它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傳遞都是無限的。作為重要的創新知識的傳播媒體,它有利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支撐作用
農業科技期刊掌握著本學科國內外的最新科研動態,報道的是本學科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這有利于農業科研人員在更高的水平上尋找農業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探索農業科技創新的新領域,啟動新一輪農業科技創新的過程。農業科技期刊是支持本學科科技創新的基礎力量。
3.橋梁作用
農業科技期刊是知識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系統,是知識創新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推動科學技術方面發揮著其他媒體所不能替代的、獨特的重要作用。農業科技期刊是農業科技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還具有直接推動經濟效益的功能。農業科技期刊為農業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科研成果轉移的渠道,又使渴求農業科技知識的科研人員和生產者找到了獲取農業科研成果的園地。農業科研成果就這樣完成了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移,從而使農業知識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實現了它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農業科技期刊對創新者的創新思維不斷進行強化和積累,形成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并在隨后的研究開發、中試和生產過程中實現他們的創新。在這一過程的各個階段,創新者均會將其創新思維和實施過程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再以規范的、科學的形式記載于農業科技期刊。農業科技期刊這種不斷記載、傳播、再記載、再傳播的過程推動了農業科學技術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導向作用
農業科技期刊是發表高質量創新信息類知識的載體,同時也是農業科技人才成長的搖籃。它發現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有創新精神的農業科技人才,在培養農業科技人員創新意識的同時,進行了知識的鑒別和傳播,這是農業科技期刊的一個重要功能。農業科技期刊通過收集、加工知識使知識活化,并通過現代通訊技術跨越時空傳播,為農業科技人才提供最新的知識;又由于電子型農業科技期刊的問世,培養了農業科技人員熟練地檢索數據庫以及從網絡查閱信息的能力。選取我國農業生產急需的、適合我國生產要素發展水平及市場需求變化的科技項目作為農業科研的主攻方向,已成為農業科研人員的共識。農業科技期刊的導向功能引導著知識創新者的科研方向,并通過組織和優化功能幫助其完善和提高創新成果。
5.交流作用
農業科技期刊是向世界報道我國農業科研成果的前沿陣地。農業科研人員通過而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重視,成為該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國外農業科研人員也是通過我國的農業科技期刊,掌握了我國農業科研的最新動態,認識了我國農業科研領域的領先人物??蒲谐晒麆撔乱蛩卦蕉?越能引起世界關注。積極開展國際交流,有利于激發科研人員的研究熱情,啟迪科研人員的創新思維,推動我國農業經濟良性發展。
關鍵詞:電氣信息類;科技創新;大學生;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1-0170-02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已經被電氣信息類技術所滲透,因此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電氣信息類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國家倡導的“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下,高校應緊跟時代的步伐,高度重視電氣信息類創新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具有科技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人才的培養。本文根據電氣信息類專業的特點以及該行業對科技創新能力的特殊要求,結合河南城建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路,探索如何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突破原有課程的界限,對教學體系進行整體優化,重點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啟發創新思維、培養科技創新能力。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含義及本質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一個優秀的大學生須具有創新能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而電氣信息類大學生在思維方式和專業知識上,以及在將來所從事的科研或設計等工作上,都和科學信息技術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內容包括對大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即大學生在面臨艱巨問題時,能夠有恒心、有毅力,在面對具體科研和設計問題時,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思維力和洞察力,并且要培養大學生的志向和興趣。因此,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指大學生在科學思想和技術思維指導下,能夠運用科學信息的先進理論和方法,在創造性發明領域進行開拓創新,從而取得新的科技成果的能力。其本質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在面對任何問題時,并且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表現出科技創新能力人才的基本素質及基本特征。
二、電氣信息類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一)改革和優化當前教學模式
對于課堂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學方法實現由“注入式”向“啟發式”、由“教師主宰”向“學生主導”、由“重結論”向“重過程”轉變,營造創新型課堂。對于教學手段,實現多媒體與板書的有機結合,并且要求教師能夠熟練運用計算機軟件來設計課程和教學。對于教學管理,注重發展個性教育,強調因材施教,為培養大學生各方面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空間。
(二)建立相關創新型課程體系
以培養電氣信息類大學生的設計能力為主線,優化相關課程的設置。大學生在大一大二的課程學習中具備專業基礎課程的相關理論,這些理論雖各有側重,又相互配合。在大三大四的課程體系中,加強綜合知識的學習力度,將相關理論應用到工程實踐中去,建立創新型課程體系。對實踐和應用性較強的課程進行課程改革,諸如:FPGA和CAD等課程,可以進行相應改革,變傳統授課為師生交流性探討和實用性、應用性授課,變理論說教為實踐應用,發揮學生個性品質中的協作特征,最大程度的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
(三)開展各類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活動
為了對課堂教學進行延伸和拓展,可以舉行各類科技創新競賽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和創造潛能,并為培養大學生團隊協作意識提供有效的途徑。大學生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充分利用所學專業知識,加強與其他同學的溝通和交流,并能使所學的知識視野進一步開闊,知識結構更加完善,最終提升學生的就業綜合競爭力。例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西門子杯”工業自動化競賽、GE大賽、飛思卡爾智能汽車設計競賽、“亞龍牌”智能建筑設計競賽、“互聯網+”競賽等,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通過參與這些競賽,學生能認知本專業相關知識,更好地將專業知識應用于實踐,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及科技創新能力。
(四)建設科技創新實驗室
創新來源于實踐,而科技創新實驗室搭建了一個大學生走向實踐的平臺??萍紕撔聦嶒炇业慕ㄔO,除了兼顧各專業的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等本科日常教學外,最主要的是提高大學生的工程實踐、創新意識和科技創新能力,即促進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和學科競賽活動的健康持續發展,同時還可以為教師的科研工作提供實驗服務平臺。
河南城建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建設有實訓創新實驗室、全國電子設計大賽創新設計實驗室、電路制版實驗室、飛思卡爾智能汽車設計實驗室、與美國通用公司GE聯合建立的智能化自動化控制實驗室等,以培養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所需要的電氣信息類應用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礎。同時創新實驗室對學生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制定相關制度,鼓勵學生進入實驗室,并且合理引導,培養學生實踐興趣,提高實驗室利用率。實驗室為低年級學生精心設計一定的驗證性和綜合性實驗項目,為高年級或實踐應用能力強的學生設計創新設計性實驗,積極發揮實驗室在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作用。
(五)探索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
牢固樹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加快電氣信息類大學生科技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院系與地方企事業單位聯合建立多個大學生實踐基地,與多家單位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學校積極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與當地創新要素資源對接,引領區域經濟的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形成創新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的新格局。
三、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條件與保障
(一)建立健全組織管理機構
學校設立了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領導小組和學術指導小組,領導小組由教務處、科研處、財務處、學生處、共青團以及各院系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資金的投入,加強創新基地的建設,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文化氛圍,推廣應用科技創新項目,并對各院系提交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學術指導小組由學校各方面的專家、社會上的有關專家和企業專家組成,其職能包括對學生的科技創新項目審核評定、對受資助的創新項目進行監督和指導、制定相關政策、對校級科技創新競賽進行評審及技術指導。
參照學校的組織管理機構,院系也設立相應的活動領導小組和學術指導小組,并充分發揮院系學生會的自我管理,學生社團的自我服務,科技創新團隊的自我培養教育等功能,從而充分調動大學生群體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二)健全科技創新活動的獎勵機制
為了培養高素質的科技創新人才,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學校下發相關文件,對參加各種科技創新活動并取得名次的學生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同時將科技創新成果與學分掛鉤,如學生參加飛思卡爾智能汽車設計競賽、全國電子大學生設計大賽等,可根據競賽獲獎級別取得一定的學分。再者建立對指導老師的獎勵制度,如設立優秀指導教師獎、對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科技競賽給予計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
(三)加強科技創新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
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中,指導教師至關重要。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須有科技創新意識,進行科學研究,才能站在新的高度去構思培養人才的新途徑。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具有獲取新知識的敏感性和求知欲,大膽地吸取新概念、新知識、新技術。同時加大“雙師型”人才建設力度,鼓勵并督促教師深入一線學習,豐富其工程實踐素養,更好的服務學生,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論
培養更多科技創新能力強的電氣信息類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高校需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培養科技創新能力強的大學生與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為各行各業源源不斷輸送人才,以滿足知識經濟的挑戰,實現科教興國。
參考文獻:
[1]姜重然,等.地方高校電氣電子信息類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4,(11):22-23.
[2]周永杰等.電氣信息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4,(02):54-56.
[3]孫宏國,周云龍.電氣信息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09):171-172.
關鍵詞: 大學生 科技創新 實踐教學 體系構建
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和長期任務。對如何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許多高校都在進行著體系改革和路徑探索,我院經過幾年實踐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對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性,對如何更加有效地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構建過程中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各高校尚無一套完整成熟的對學生科技創新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考核與管理方法,缺乏一個務實創新、學以致用的實踐教學體系,遠遠不能滿足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在科技創新方面雖然安排有專業的指導教師,但真正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進行指導的比較少。學生雖有科技創新想法,但受自身知識水平、客觀條件等的限制,缺乏行動的信心和創新的毅力,參與科技創新的機會不多。
(一)課程結構體系存在的問題。
我院是教學型高校,原來機械電子專業課程結構體系先后照搬了或稍加修改聯建高校的課程體系,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夠適應當地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二)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原來專業實踐課程作為理論課程的補充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所占的比例較低,難以起到與理論課程相互支持的互補作用。各門課程的任課教師對實踐環節的處理是各自為政,有的實踐環節還被省略,這就導致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普遍偏低,專業實驗室和專業實踐基地建設相對滯后,實踐教學脫離了社會和生產實際,更談不上實踐教學與產業相結合。
(三)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課堂上只強調教師的“教”,對教師的評價只是根據教師教授的內容和授課方式,對學生的“學”關注很少,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課程內容只局限在傳統課程的知識點和課程體系上,缺乏以現實生活為依托的綜合多學科的知識。
二、構建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教學體系重點和難點
在科技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時,我們依照“工程訓練為基礎、能力提高為重點、創新意識培養為核心”的原則,堅持校內與校外實踐結合,課內實踐教學內容與課外創新實踐活動結合,通過課內教學引導學生盡早參與科學研究,通過課外創新活動鍛煉學生科研能力,實現教學、科研互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教學體系重點是搭建并完善學生科技創新的“五大平臺”,即:團隊構建平臺、創新課程平臺、教師指導平臺、實踐培訓平臺和保障管理平臺;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科競賽為載體、以提高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模式。難點是如何提高學生建構或參與建構項目、課題的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如何實現“教師指導―學生練習―項目操作”縱深式培訓方式,即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做”相統一。
(一)團隊構建平臺。
一般情況下,可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和興趣,構建科技創新團隊,主要有四種形式:學生自發組成的科技創新小組;以參加科技競賽為目標而組建的合作團隊;圍繞特定的課題項目或教師的項目而組建的團隊;以校企合作形式建立創新實踐基地或創業孵化基地。學生自發組成的科技創新小組主要以學生社團的形式呈現,如我院學生會成立的機電創新中心,鼓勵學生跨系部、跨學科組成興趣小組,經常舉辦學術講座、聘請專業教師座談和定期舉行課題輔導等活動。機電創新中心成立后,每年5月在宿遷市舉行科普咨詢會,11月參加宿遷創業文化節展示和宣傳機電產品和行業的最新成果和技術。以各系部為依托,以教務處、團委等部門為支撐,依據創建漸進式創新團隊培養模式開展創新教育。
(二)構建創新課程平臺。
在科技創新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時,首先加強對理論課的整合,突出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形成“基礎+專業”的平臺化架構、“專業主干課程+跨專業任選課程”的模塊化、縱向化的課程體系,保證人才的基本規格和多樣化、個性化發展,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將創新教育平臺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補充,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為重點,通過增加選修課種類和數量的形式構建專業類的創新教育課程平臺。根據需求,可將創新課程體系分為創新知識類、創新能力和素質類兩種類型。其中,創新知識類可以與以往的理論課程、通知與基礎課程相結合;創新能力和素質類可以與專業課程、實踐課程相結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個性和階梯目標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塊,體現出培養模式的個性化和漸近培養的原則。
(三)教師指導平臺的建設。
本著“素質高,業務精,善管理,責任心強”的原則,學院選拔和培養了一批技術水平高、責任心強的教師積極參與指導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實行導師互動機制,為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技術支持,包括制定規劃和措施、協調和指揮、提供指導和服務,組織督促和檢查等任務,在導師的指導下,創新團隊先后學習創新知識和創新能力課程體系,通過復合型培養途徑接受培養,漸進完成創新學習和鍛煉。
(四)培養方法的改革。
創新訓練已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新型主渠道,實踐途徑以重大競賽活動或科研項目等各種載體為紐帶,加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同時以優惠政策吸引企業等社會力量的參與,讓學生結合假期社會實踐,參與科技服務、科技下鄉等活動。進一步構建大學生的科研產業化模式。在實踐培訓平臺,學生將創新想法通過實踐變成現實。
(五)保障管理平臺建設。
系部成立了科技活動領導機構、專家小組和學生組織,為不同層面的課外科技活動確定方向、制定規劃、協調實施;建立由專業教師和輔導員組成的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管理與執行隊伍,對課外創新活動進行全過程監控與管理。通過建立的創新活動組織體系制定科技活動評價與獎勵辦法,形成相應的學生獎勵、指導教師獎勵、院系獎勵等激勵機制。將大學生創新活動取得的成績作為學生、教師年度評選先進的重要依據,例如,我校每年對創新大賽獲獎的學生實行綜合測評加分的獎勵,對相應的指導教師在技術職務晉升時,可視為教學成果加分對待。實行完善的大學生科研課題申報、立項的流程管理規范課題申報評審經費指導驗收轉化的過程,以保證課外科技活動開展的有序性,同時還要采用激勵淘汰機制,對學生的創業學習過程進行全程追蹤管理。創新團隊學生實行專業導師與輔導老師共同管理,指導老師由于身體或其他原因,不能履行指導任務時,創新團隊學生亦可申請更換指導老師。
三、機電工程專業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實踐
(一)推進實驗室開放,加強產學研結合,拓寬資金來源,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物質平臺。
實驗室是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基地。我院不斷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擴大開放范圍,努力做到開放實驗教學和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相結合。相繼建成“機電創新實驗室”和“機器人創新實驗室”“高級仿真自動控制實驗室”。目前,我院已做到“機器人創新實驗室”“自動控制實驗室”、“綜合仿真實驗室”等周六、周日、節假日全天對學生開放,為學生學習和自主創新提供了良好條件。
(二)完善機制,加強陣地化建設,為活動開展搭建組織平臺。
第一,建立競賽機制。要促進科技創新活動的廣泛開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就必須為他們提供展示自己、交流成果的機會和平臺?!疤魬鸨备傎愂且豁椌哂袑蛐?、示范性和群眾性的全國競賽活動,日漸成為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在完善校級賽事的基礎上,根據自身情況,努力提高自身組織水平,堅持每年都推選出優秀作品參加省、全國如“挑戰杯”之類的大型競賽,以競賽促建設。第二,建立交流機制。圍繞科技競賽的開展,通過多舉辦各種學術講座、科技展覽、公開答辯會和編印大學生科技作品集等方式,采用必要的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生與學生、團隊與團隊、學生與社會、企業之間的創新交流活動。第三,建立激勵機制。在我院對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成績突出的學生,除了給予學分獎勵外,還要在學生評優和獎學金評定等方面予以一定的傾斜。
(三)依托學生科技社團和小組,營造創新型校園文化。
以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是一種創新型的文化,必將對學生的創造創新教育發揮重要的導向作用。所以,為了各科技社團和興趣小組更好地開展科研學術活動,要充分發揮學生會、學生科協(如我院有科技創新中心、應用機器人研究所等)等組織的橋梁作用,加大宣傳力度,設立科普宣傳欄,制定相關制度,為各科技社團和興趣小組配備一定相關專業的教師進行指導,避免為了搞活動而搞活動,從而真正發揮各科技社團和興趣小組的作用。
(四)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科技活動。
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科技活動能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創造必要的條件,也能促進與創造能力相關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課外科技活動對于大學生的創造動機有一種激勵作用。我院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宿遷市“五小”發明作品大賽,江蘇省職業教育創新大賽,江蘇省、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江蘇省大學生機器人大賽,國際家用機器人滅火大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大賽等各項學生科技競活動,制定了一系列的大學生創新獎勵措施,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2019年,環翠區科技局扎實推進科技扶貧工作,現將科技扶貧工作總結如下:
一、行業扶貧工作
(一)開展農業科技幫扶活動。結合三個扶貧村實際情況,每村選派一名科技指導員,重點開展果樹、蔬菜、糧食種養植等農業科技服務活動。每月組織科技指導員到扶貧村開展農時指導、技術解答、農技培訓、技術示范等科技幫扶活動,幫助村民及時掌握農業新知識,提高農業技能。
(二)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活動。針對扶貧村不同農時的技術需求,組織農業技術專家重點開展了冬季蘋果樹修剪、果樹施肥及病蟲害防治、花生等農作物種養植的專題培訓4次,培訓人數80多人,發放蘋果矮砧集約栽培技術、現代科技農業養殖大全等技術書籍100多冊。農業專家不僅到扶貧村提供技術講解和指導,并到田間地頭進行現場示范,通過親自示范幫助村民更直觀、有效的掌握農業新知識。
(三)開展“扶貧日”活動。以網絡形式進行了扶貧日、扶貧政策等內容宣傳,擴大了公眾對扶貧日的知曉度和參與度。同時,扶貧日當天到XXX村開展了科技送下鄉活動,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在XXX村開展了蔬菜種植、水肥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指導和講解,現場向村民發放了技術手冊70余份、蕓豆、茼蒿等種子200余份,以及吡蟲啉、戊唑醇等生物農藥100多份,提高了村民對于農業技術知識的掌握和了解。
二、扶貧協作工作
關鍵詞:會聚技術;創新;學科會聚
1.學科會聚的思想
學科會聚按會聚的程度可分為4 種基本形式:
第一種基本形式是知識會聚(淺層會聚),即為了形成新知識和解決問題,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簡單會聚組合,K=fk1,k2,k3,k4 ;第二種基本形式是組織交叉(中層會聚),也就是通過打破組織間的界限壁壘或組織間的聯盟與合并,實現人才的互相流通,O=fo1,o2,o3,o4;第三種基本形式是交叉的思維方式(深層會聚),生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形成新觀念,T=ft1,t2,t3,t4;第四種基本形式是價值觀會聚(完全會聚),也就是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價值即通過不同學科的信念、價值導向和追求等聚融合,形成新的價值觀,從而影響從事科學活動的研究人員的活動方式,實現學科的完全會聚,V=fv1,v2,v3,v4。除了這四種基本形式外,還有這四種基本之間的相互融合形成的學科會聚[1]。
下面我們將探討促進高校學科會聚建設的方法、策略。
2.促進高校學科會聚建設的策略
本文將探索構筑創新平臺促進學科會聚的一些有效途徑,并為促進學科會聚建設和發展提供一些建議和策略。
2.1以非傳統知識生產方式為平臺,推動學科的知識會聚
知識的會聚是各種知識相互的融合、滲透、交叉和集成。但是,長期以來,傳統的知識生產體現了劃“科”而治的觀念,學科之間互相“溝通”較少,以單一學科為基礎的知識生產存在著清晰的界限和特定的分工。因此,學科之間牢固的壁壘日益受到來自科教界內部與外部的挑戰,使得以單一學科為基礎架構的傳統知識生產模式越來越漸不適應人才培養的多樣化需求、社會問題的復雜化趨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化需要。
因此,我們要有效地利用產業、大學和政府的三螺旋結構體系所提供的平臺和國家創新系統的構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打開知識生產的“孤島性”壁壘,為學科會聚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更大的發展空間[2],促進我國高校學科會聚建設的發展。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構建國家創新系統和三螺旋戰略聯盟,這樣可以促進技術會聚與學科會聚之間的協同創新、良性互動。這種以技術會聚與學科會聚協同創新為主要特征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是推動知識會聚和交流,迅速提升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手段。
2.2利用組織交叉,增強學科會聚
學科的會聚也是各個組織機構的人才資源的會聚。世界領先的綜合型大學,經常是世界性的人才會聚交流的中心。這就要求各個大學與企業、研究機構之間要建立開放性的國際化人才互相流通的渠道,打破組織間的界限壁壘,實現科技合作、構建人才相互流通的平臺,集成國內外各個組織機構的人才資源優勢,從而有效推動多學科會聚發展的有效途徑。
高校在大力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和落實、貫徹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過程中,要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加速交叉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利用組織交叉實現組織間的聯盟與合并,實現人才的互相流通,從戰略高度上合理配置各個組織機構的人才資源的科技力量,從而形成多學科群和學科會聚,促進我國高校學科會聚建設的發展[3]。
2.3發展交叉思維能力,促進高校學科會聚建設
交叉思維方式,是指利用不同學科的知識、信息,對其進行新的知識生產的組合,創造出一種新的或改進了的思維方式,用以解決問題。交叉思維的最大特點是突破原有思維方式的限制,突破了線性思維方式的限制效應,產生非線性效應,從而有效地成為創新的源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交叉思維產生的非線性創新機會,將導致系統整體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4]。
2.4 整合價值觀,促進高校學科會聚建設
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指人們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關于價值現象和價值關系的總評價和根本看法。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將成為人們價值評價、價值追求的評價標準,將支配和制約人們的行為模式。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價值觀對人們的研究興趣和研究方法產生強烈的影響。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各個學科將會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構建起特定的價值觀體系,并在深層次上影響、制約和指導處于學科組織之中的每一個個體的實踐活動。
不同學科的團隊成員之間很難具有完全相同的價值觀。因此,當一些核心的價值觀存在有不同意見時,人們就會在研究對象、研究路線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發生分歧。這就需要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價值觀即通過不同學科的信念、價值導向和追求等,形成新的價值觀,從而會聚新的目標并影響從事科學活動的研究人員的實踐活動,實現學科的完全會聚[5]。
3.結語
高校要鼓勵學科間的會聚、交叉融合,積極地促進推進學科融合、會聚,促進高校學科會聚建設的發展。要堅持大科學觀念,培養創新型人才,發揮學校綜合性大學的多學科優勢,積極鼓勵學科滲透和學科會聚,強強聯合,突出重點,形成特色。打破條條款款和部門界限的制約,在促進新興學科形成與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一定要適應社會科技發展變化的需求,使科學研究、創新人才培養與和學科建設相融合,不斷拓展拓新的研究領域,促進跨學科團隊的學科間交叉融合,提高科技創新的能力,不斷地進行知識生產和創新,依靠科技創新不斷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6]。(作者單位:1.重慶理工大學;2.復旦大學管理學院)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時間序列特征的金融資產相依結構模型”(批號:71271227);重慶文理學院重點科技項目“納米生物制藥領域的創新績效評價與機理研究”(批號:Z20012SC23)資助。
參考文獻
[1]柳洲,陳士俊.從學科會聚機制看跨學科科技創新團隊建設[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24(3):165-168.
[2]宋爽,姜越,惠曉麗.解讀“協同創新”對高校提出的基本要求[J].中國校外教育,2012,33:19-20.
[3]傅秀蘭.學科會聚過程中學科結構關系研究[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11,21(1):120-123.
[4]孫曰瑤.知識經濟中的創新模型與企業對策[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0,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