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經濟增長的與經濟發展
時間:2023-09-04 16:23: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增長的與經濟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目前,我國正致力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而對于國內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也相當重視,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該盡早找出存在于經濟增長中的諸多問題的解決方法,而正確認識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經濟生活所帶來的一些問題。經濟增上實際上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的時間內商品和勞務的生產能力的增長,也就是說,它關心的是物質方面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經濟發展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按人口平均的實際福利增長過程,也就是說,它關心的是經濟結構的改變,即社會制度、經濟制度、價值判斷以及經濟形態的變革。經濟發展相對于經濟增長而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國家財富和經濟機體量的增加,意味著質的變化;而經濟增長在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導致一些問題的產生,而目前我國經濟增長所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是經濟效益問題,也就是農業生產力的匱乏、能源和工程的成本較高等;生態環境問題,也就是說我國人均GDP處于低谷時期,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是國家和人們必須面臨的挑戰;資源消耗問題,在發展中國家出現煤電油緊張的情況是無法避免的;分配不公問題,我國城鄉的貧富差距的拉大速度相當快,同時隨著人口增長、城鄉之間的差異以及結構調整導致的就業壓力等原因,都會導致分配不公問題的擴大;道德建設問題,因腐敗問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以及逃稅漏稅和亂收費等問題也會給經濟增長帶來一定的影響。由上述情況可知,中國正處于經濟增長的上升期,而要實現高速度的增長往往要注重內涵也就是質的提高,這就需要我們著眼于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因此,我們必須深刻了解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的聯系與區別,才能正確解決經濟增長存在的問題,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聯系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關系:經濟增長重在數量,而經濟發展重在質量,也就是說經濟增長側重于經濟數量的增加,而經濟發展則側重于經濟質量的提高以及經濟結構的改變,經濟增長與發展共同構成數量與質量,結構與總量的統一;經濟增長是手段,經濟發展是目的,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包含、相互促進。也就是說經濟增長追求好快省的方式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為持續有效的經濟增長提供了條件;經濟增長是基礎,經濟發展是結果,離開了經濟增長就不能談經濟發展,經濟增長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必要的物質條件。因此體現社會經濟進步的必要條件是經濟的增長,而實現社會經濟進步的充分條件是經濟的發展。
二、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區別
首先,二者的理論基礎不同,經濟增長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而經濟發展則依據的是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均衡發展理論等;其次,二者的目標取向不同,經濟增長著眼于經濟的短期變化,而經濟發展則關注的是經濟的長期變化;再者是衡量的指標不同,經濟增長的衡量指標是經濟增長的速度、經濟總量以及人均GDP等,而經濟發展除了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衡量外,社會個發展指標、社會公平與穩定指標以及自然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環境污染綜合指數等也是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二者對于實現路徑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經濟增長方式追求的是在增長中求發展,側重于先實現經濟增長,而后再談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方式則認為單純的經濟增長不能有效改善經濟結構,必須從發展中求增長。由此可見,經濟增長與發展必須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樣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結構。
三、實現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途徑
我國經濟目前正處于增長的上升期,隨著市場推動力的增強逐漸形成自主的經濟增長機制,因此,我們更應該關注經濟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首先,要將生產力的釋放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其次,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來提高產業的生產效率,從而使國民經濟發展得到有效提高;循環經濟以資源的充分利用使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要大力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建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機制,提高人的素質和知識是經濟增長與發展的核心,通過經濟發展實現社會福利的普遍提高,從而構建出和諧的社會。
當今社會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來實現經濟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結構,真正解決經濟增長背后的諸多問題。近年來,我國經濟會議強調穩中求進,這體現了實現經濟增長到經濟發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此,我們只有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內涵有了更透徹、精準的把握,才能實現未來的經濟發展目標,最終實現穩中求進經濟結構體制。
參考文獻:
關鍵詞:經濟發展;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辨析
中圖分類號:F1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011-02
一、引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早是由總書記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的講話中提出的,但研究者們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問題的研究是在十七大報告之后才正式開始。因此,專門研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成果還很少見。如:曾培炎在《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文中系統全面地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關問題進行了論述,并特別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途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實現 “三個轉變”[1]。周叔蓮在《深刻領會和把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文中對什么是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給出了定義及其理解。這些研究成果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義、定義以及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系作了闡述,但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以及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關范疇的辯證關系未作具體論述[2]。本文擬從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統計學、國民經濟核算學的角度對發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方式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內涵進行論述,并與增長、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對應范疇進行全方位的辨析。
二、發展的內涵及其與增長關系的辨析
發展本是一個歷史的范疇,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落后到先進)。包含了豐富的內涵,有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等,最終體現在人的發展。但對發展內涵的表述并不統一,有代表性的表述,如著名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Todaro,M.P)認為,“發展既是一種物質現實,又是一種精神狀態:通過社會的、經濟的和制度過程的某些綜合,社會取得了美好生活的手段?!盵3]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提交社會發展世界高峰會議的文件中則指出:“發展是一個綜合過程,目前這已被國際社會承認。經濟增長是一種動力,但其本身并不是目的,因此除經濟增長之外,發展首先是社會性的。發展還與和平、人權、民主管理、環境以及左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文化和人們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系。”[3]可見,發展比增長的內涵更為廣泛和豐富。因此,要正確認識發展的內涵,必須正確區分“發展”與“增長”的關系。
從統計學角度觀察的“發展”與“增長”,即僅僅從二者的數量計算關系上來測定“發展”與“增長”。有以絕對量表示的“發展水平”與“增長量”,“發展水平”是計算“增長量”基礎性指標;還有以相對量表示的“發展速度”與“增長速度”。
從經濟學角度觀察的“發展”與“增長”,不是簡單的觀察二者的數量關系,即不是把“發展”與“增長”簡單地用數量計算關系來表達。即“增長”主要是指GDP的提高,是以產出量的增加作為衡量尺度的;“發展”則不僅包括物質財富的增加,還包括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勞動就業充分、社會保障完善、衛生發達、教育普及、科技發展、文化繁榮、秩序井然等方面??梢?增長強調的是物質生產方面的問題,而發展則從更大的視野更大的范圍研究人類經濟、社會、環境的變遷和進化。因此,增長不是發展的全部內涵,增長只是發展的一個必要前提,增長只需回答“漲多少”,而發展既要回答“漲多少”,還要回答“漲得有多好”,這正是我們十七大指出的“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具體體現。
從發展經濟學角度觀察的“發展”與“增長”則認為,“發展”與“增長”是兩個緊密相連的概念,在有的場合還可以互相替換,但它們的含義又是有區別的。并認為發展是以增長為核心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結構的轉換和全面進步,包括投入結構、產出結構、產業比重、分配狀況、消費模式、社會福利、文教衛生、群眾參與以至文化結構的變化[3] 。
我們從現代意義上出發,結合十七大報告精神,將發展的內涵表述為:是改變傳統的發展觀(主要是以眼前GDP增長論英雄),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持續、穩定、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這種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發展,其發展目標應由單一目標轉化為多層次發展目標,增長只是一個重要的目標,結構目標、資源環境發展目標、社會生活目標等;發展政策調整為重視速度、規模、數量轉變為強調效益、結構、質量;發展模式需培育新經濟發展模式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三、經濟發展的內涵及其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辨析
對經濟發展的內涵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觀察,即從經濟運行過程來看,經濟發展是經濟運行四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有效健康運轉,只強調某一個環節的發展都會是跛腳的發展、不協調的發展。過去我們一味地強調生產的發展,過分追求GDP的快速增長。從經濟、社會與環境的關系來看,經濟發展應該是在追求GDP增長的同時,社會和諧、環境友好的社會安定局面。從科學發展觀來看,經濟發展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經濟增長是指一個經濟中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加過程[4]。早期發展經濟學是把經濟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的,后來,發展經濟學接受了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Colin C. Clark)的觀點,認為經濟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內容是結構轉變、工業化和城市化。因此,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實際上并不是一個相同的概念,二者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經濟增長主要反映經濟活動的數量關系的變化,是一個偏重數量的概念,對增長的速度與數量有明確的要求。而經濟發展主要反映經濟活動質量關系的變化,是一個既包含數量又包含質量的概念。對增長的速度與數量仍有明確的要求,但更注重增長的質量與效益。故我們認為,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而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結果并反過來促進經濟增長。這兩者之間一般來說不應當相互矛盾。但在現實中也還存在著另一種情況:一個社會可以有經濟增長,但卻不一定有發展或者發展起來十分緩慢。俄羅斯便是如此。俄一直沒有正確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四、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及其與經濟增長方式關系的辨析
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時期內實現經濟發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既是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環節的一個大系統的共同協調發展,也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五位一體”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按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發展的程度不同,將經濟發展方式分為傳統經濟發展方式(以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的發展,是跛腳的發展狀態)和現代經濟發展方式(以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的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傳統經濟發展方式是在傳統發展觀(主要是以眼前GDP增長論英雄)的指導下,只注重生產環節創造的物質成果,以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的發展,是跛腳的發展狀態。其主要特征有:發展的觀念陳舊;發展目標單一;發展模式陳舊――農業經濟發展、二元經濟發展模式;發展不平衡(結構、區域、城鄉);發展的不協調(經濟與社會、經濟與環境);發展質量不高等。現代經濟發展方式是在科學發展觀(持續、穩定、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指導下,既注重生產環節創造的物質成果,又考慮分配、交換、消費等環節共同協調發展創造的各類成果,主要以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其主要特征有:發展的觀念更新;發展目標多層次(經濟增長只是一個重要的目標,結構目標、資源環境發展目標、社會生活目標等);發展模式創新――新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平衡、協調高質量的發展等。可見,經濟增長方式只是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內容之一,是經濟發展方式大系統中的一個主要分支。
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及其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關系的辨析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指通過轉變傳統發展觀為科學發展觀,改變過去粗放型增長方式帶來的跛腳的發展(即 “經濟發展一條腿長,社會發展另一條腿短”)――不全面、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發展為集約型增長方式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內容除了包括十七大報告指出的實現“三個轉變”外(即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還應包括五大轉變:發展觀念的轉變――傳統發展觀向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目標的轉變――單一目標向多目標轉變;發展環境的轉變――資源耗費、環境污染向資源節約型、社會和諧、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發展政策的轉變――從重視速度、規模、數量轉變為強調效益、結構、質量;發展模式的轉變――農業經濟發展、二元經濟發展模式向新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轉變。
參考文獻:
[1]曾培炎.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J].改革CHINA REFORM,2007,(2).
[2]周叔蓮.深刻領會和把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J].中國社會科學院學報,2007,(12).
1.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
2.中國農業資本深化對農業經濟影響的實證研究
3.基于面板VAR模型的新疆農業用水與農業經濟增長的互動效應研究
4.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動態關聯性研究
5.農業科技資源與農業經濟發展關系實證
6.南疆區域經濟差異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7.農業經濟學科危機及未來發展之路
8.中國水資源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
9.甘肅省農業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研究
10.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
11.石羊河流域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
12.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產出的實證研究
13.農業機械化發展對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影響的實證研究
14.美國農業保險政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15.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分析
16.極端氣候因素對中國農業經濟影響初探
17.申明鋪遺址戰國至兩漢先民食物結構和農業經濟的轉變
18.深化農村改革與現代農業發展——2014年全國中青年農業經濟學者學術年會綜述
19.基于景觀指數的耕地細碎化與農業經濟水平的空間相關性分析
20.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貢獻率實證分析
21.渭河下游歷史洪澇災害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其減災措施研究
22.異質性人力資本對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
23.農村人力資本開發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基于中部省份的實證分析
24.農村金融發展、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民增收——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實證分析
25.碳排放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實證分析
26.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解析
27.財政農業支出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關系
28.農業信息化對廣西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29.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回歸分析——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例
30.陜西省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分析
31.湖南省農業經濟與水環境污染關系的動態分析
32.四川省農業經濟增長結構變動分析
33.基于數據包絡分析(DEA)的射洪縣農業經濟效率研究
34.我國農業信貸與農業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研究——基于1978—2007年31個省份的Panel Data分析
35.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以四川省為例
36.農業大省農業經濟波動與國民經濟波動關系的研究——以湖南為例
37.人力資本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中國農村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
38.基礎設施投資、人力資本積累與農業經濟增長
39.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經營與農業經濟增長——中國經驗證據實證
40.農業信息化: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41.我國農業經濟全要素增長效率研究
42.地方財政農業支出與區域農業經濟增長——基于東、中、西部地區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
43.信息化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回歸分析
44.水土匹配、空間效應及區域農業經濟增長——基于中國2003-2013的經驗分析
45.財政農業支出結構對農業經濟的增長效應
46.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濟發展的灰色關聯度分析——以黑龍江省為例
47.貿易開放、經濟增長、人力資本與碳排放績效——來自中國農業的證據
48.農業科技人力資源與農業經濟發展關系分析——基于種植業科研機構的視角
49.低碳經濟時代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探析
50.我國農業保險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51.新農業經濟發展構想
52.基于碳循環的農業凈碳排與農業經濟的脫鉤分析
53.我國農業產業集聚與農業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基于蔬菜產業的檢驗和分析
54.甘肅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制約因素與對策
55.我國農業技術推廣投資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56.財政支農對江西農業經濟增長效應的實證研究——基于協整檢驗與誤差修正模型
57.地理標志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
58.農業科技進步對我國區域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
59.農業科技人力資本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以山東省為例
60.低碳農業經濟: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61.基于耦合模型的陜西省農業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62.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協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檢驗
63.北方農牧交錯帶農業經濟增長驅動因素的動態分析——以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為例
64.省際農業資本投入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東中西部面板數據的檢驗
65.河南糧食總產及農業經濟發展關鍵因素分析——基于面板數據分析
66.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及其構建
67.基于熵權的TOPSIS法對福建省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
68.30年來長武縣耕地數量與農業經濟發展計量關系分析
69.基礎設施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1995-2010年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研究
70.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以山東為例
71.中國農業政策性金融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72.農業經濟增長因素分析:物質資本,人力資本,還是對外貿易?
73.財政支農支出對西部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
74.中國新疆與中亞五國農業經濟合作研究
75.南疆地區農業結構變動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76.中國水利投資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
77.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面板誤差修正模型和面板VAR的實證分析
78.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對農業經濟作用程度的分析
79.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檢驗
80.農產品供求視角下農業經濟和政策前沿問題研究
81.福建省農業經濟發展形勢與前景展望
82.區域農業經濟氣象敏感性和氣象經濟效益
83.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經濟發展的動態關聯機制分析
84.山東農業經濟與農業產業化研究
85.論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
86.新疆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業生產要素的相關性分析
87.農業科技資源與農業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以東部地區為例
88.國外農業經濟轉型研究
89.氣象條件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產出的計量經濟分析
90.基于ESDA的北京市鄉鎮農業經濟空間特性分析
91.基于GIS的農業經濟信息服務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92.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關系分析
93.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中國分省數據的經驗分析
94.財政分權、農業經濟增長與城鄉收入差距
95.2009~2012年山東省農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分析
96.農業經濟增長及其影響因素的典型相關分析——以山西為例
97.農民組織化程度與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98.農業集聚度變動特征及其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我國12類農作物空間布局變化的實證檢驗
巴羅和薩拉-伊-馬丁的這本經典著作名為“經濟增長”,而非“經濟發展”,這個區別很有意義。上個世紀中葉,以劉易斯等為代表的“發展經濟學”曾經紅極一時。經濟發展所追求的目標較寬泛,不僅包含經濟增長,還包含提高生產力、促進社會公平和人權福利、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等??墒前l展經濟學無可避免地衰落了?,F在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在此基礎上才可能逐步解決其他問題。
這是因為發展經濟學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框架,不能給決策者有效的政策建議。幾百年前,古典經濟學已意識到,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資本與人力。但兩者以怎樣的關系促進經濟發展,人們一直沒有概念。大約在上世紀60年代產生的新古典增長模型的核心框架,迄今仍被多數經濟學家所采用。此模型認為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不同國家的人均產出增長率最終將收斂到一條穩定的平衡增長路徑,各國發展速度將趨同,窮國最終能夠趕上富國。這個模型很漂亮,卻與實際情況不符。
后來學者意識到,該模型忽略了決定長期增長率水平的技術進步因素,所以不能解釋世界各國間收入水平的巨大差異??墒?,當時的經濟學家尚不知道如何來刻畫技術進步這種現象。經濟發展還包含經濟增長以外的目標,經濟學家更不知該如何處理。
上世紀80年代后期,一種革命性的新思想被提出來,即“內生增長理論”。巴羅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這套理論由模型本身來決定技術變化率,進而決定經濟的長期增長率。這批“內生增長理論”專家認為,技術進步就是新思想的創造,不同于一般的資本的生產和投入。新思想應用于生產沒有排他性,所以能自由地為任意數量的生產者所采用。這一特征意味著技術進步的取得需要某種壟斷力量,所以是一種典型的不完全競爭。
這套“內生增長理論”為經濟增長注入巨大活力。過去的外生增長模型也被改造而重新用于研究??梢哉f,經濟增長理論經歷了一次范式革命,一躍成為宏觀經濟學里最熱門、最主流的分支。
面對爆發式增長的經濟增長學術文獻,學生和研究者都急需一本全面綜述該領域現狀的綱領性著作?!督洕鲩L》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寫成的。
在該書里,巴羅系統回顧了經典的增長模型,隨后引入革命性“內生增長模型”,再逐步引入其他變量,不斷拓展模型。可以說,巴羅將增長模型構建成一個基礎性學術平臺,我們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通過引入變量的方法來研究社會、制度、法律、文化、宗教等其他要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巴羅對這些問題深感興趣。他把許多因素引入模型,做了大量實證研究,發現法治對于增長的效果作用相當大,而民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相當弱。這就意味著,民主既不是經濟增長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兩者之間的關系可能還需通過其他方法做進一步研究。而法治的積極作用則無可置疑。因此巴羅的政策建議很明確,發展中國家為了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必須要加強法治。沒有法治,民主也未必能促進經濟增長。
仔細考察巴羅引入增長模型的社會、制度、文化、宗教等因素后的研究,不難發現,大多數因素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不顯著。這些因素肯定會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經濟增長,但也許都不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關鍵。
對于另一個我們一直非常關注的問題,即經濟增長與經濟公平的關系,巴羅和薩拉-伊-馬丁雖然一開始也已提到,但閃爍其詞,語焉不詳。根據薩拉-伊-馬丁的研究,這幾十年來,全球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貧困問題,但幾乎沒有改變收入分配不公狀況。
經濟學上一直有一種“庫茲涅茲曲線”,即一個國家隨著經濟發展,收入分配不公會逐漸拉大;到了一定階段,收入分配不公又會逐漸縮小。但是“庫茲涅茲曲線”只是一個猜想,在某些國家得到了驗證,而在另一些國家失效,從未得到驗證。巴羅似乎也是“庫茲涅茲曲線”的信奉者,但是他的增長理論未能對這個問題做出有效回答。
發展經濟學被增長理論所取代,歸根到底,是因為很多發展目標無法被精確刻畫,從而不能進入理論模型進行有效計算。可往往這些目標,才是我們在生活中真正所要追求的。
關鍵詞:現代物流 經濟增長 關系 研究
理論界普遍認為現代物流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現代物流的發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的增長,而同樣,經濟的增長也會帶動現代物流的發展。如果這一論點成立,則推斷出經濟增長無形拉動了現代物流需求,而現代物流的發展又為經濟運行提供了更好的條件,隨后物流工作也會開展得更加順利。如此看來,現代物流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甚至可能存在雙向因果關系?;诖?,筆者現結合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利用具體實例對現代物流和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論證。
一、現代物流與經濟增長之間的互動關系
1.物流發展在經濟增長中所發揮的作用。部分學者利用物流推動論來分析問題,站在物流推動論的思路分別從三個方面對物流發展在經濟增長產生的作用作了分析,得出以下三個相應的結論:一,現代物流發展細化了社會分工,使社會行業及社會工作變得更加規范,進而促進了在社會經濟的增長;二,現代物流建立物流聯盟的目的在于控制交易費用,而交易費用一旦降低,經濟增長便不是難題;三,如果結合區域經濟增長理論分析,現代物流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經濟非均衡發展、梯度推移等多個方面都會發生作用,最終結果同樣是促進經濟增長。由此看來,現代物流多少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作用,明顯結果是,現代物流發展,經濟也會跟著增長,反之,物流滯后,經濟勢必也會跟著降低。所以不難看出,現代物流和經濟增長之間是存在互動關系,經濟會隨著物流的發展而增長。
2.經濟增長對現代物流發展的拉動作用。另一部分學者利用經濟拉動理論來分析物流和經濟間的關系,指出現代物流僅僅只是經濟發展下的產物,經濟增長會對物流發展產生決定性作用,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經濟大幅度增長會在一定程度上拉大市場的物流需求量,進而促進物流發展,反過來,物流 需求量大大增加以后,市場經濟,乃至社會總體經濟都會得到相應的發展;其二,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現代物流的發展水平,因為無論如何,物流始終是經濟發展下的產物,始終受限于社會經濟。
按照經濟拉動邏輯,經濟大幅度增長之后,物流業對物資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物資產品流動規模同樣得到相應的擴大,這些連鎖反映都是經濟發展所引起的,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同時也是現代物流在經濟發展下的必然趨勢。比如上世紀50年代的日本,該國也是利用龐大的物資交易,從世界各地將物資產品運回國,再銷售到國內和國外,產生巨大的物資產品需求,實現了物流發展。這一行為的實施建立在經濟發展條件上,是經濟增長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從這一點來看,經濟增長對物流發展的作用是極大的,一旦經濟顯現出增長趨勢,物流便隨之跟著發展。
3.物流發展和經濟增長間的互動關系。由上述兩大理論可知,現代物流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一方面現代物流發展可促進經濟增長,另一方面經濟增長也可拉動物流內需,帶動物流發展。如果應用因果圖來解釋現代物流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可將其視為雙向因果關系,即物流發展勢必會提高物資產品的供給能力,從而加大市場對物資產品的需求以及物資產品的供給,緩解物資短缺問題,最終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反過來,經濟增長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市場對物資產品的需求,從而拉動物流行業內需,頻繁造成物資短缺問題,帶動物流行業發展。
二、物流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實證分析
為了進一步論證現代物流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筆者預結合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來對其進行論證,詳細步驟如下:
1.選取適當數據與指標。現代物流和經濟增長互動關系實證時,第一步驟是先做好數據、指標選取。綜合考慮現代物流性質,數據指標選取主要包括以下四種,即物流供給能力指標、物資產品需求指標、發展成效指標以及經濟增長指標,四種指標缺一不可。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四種指標在選取時都會受到價格因素的影響,而本文為了論證方便,剔除了一切價格因素,論證時并不考慮價格因素對指標的影響。
2.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的應用。(1)斜整關系檢驗。由于上述時間序列都為一階非平穩序列,對在檢驗兩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之前,我們須對兩個變量之間的長期穩定性進行檢驗,也就是對兩個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進行檢驗,在這里本文采用常用的Johansen協整檢驗方法,利用EView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得出相關結果。
(2)因果關系檢驗。利用EViews計量經濟軟件對上述兩兩變量進行因果檢驗,得出最終的關系檢驗結果,即①案例中某省市的物流網絡里程與國內生產總值存在聯系;②某省市現代物流需求的增長水平較高,且增長原因為格蘭杰原因;③某省市現代物流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呈現出雙向因果關系。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代物流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相互關系,且這種相互關系是雙向的,能相互影響和作用。本文結合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及檢驗理論對物流與經濟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指出物流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帶動物流發展,物流和經濟二者間存在雙向互動關系,相輔相成。同時強調,現代物流和經濟增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必須做好合理控制,確保兩者發展的協調性。
參考文獻:
[1]劉南,李燕.現代物流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實證分析[J].管理工程學報.2007(01)
由于我國的人口基數大、生產需求較高,使得我國對能源的耗費量也是越來越大,這就間接或者直接影響到了林業經濟的增長。在能源系統中,林業資源占有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對林業經濟增長理論與實證研究就變得非常有意義?,F今林業經濟增長理論有很多,但大多都是既費勞力又費財力的方式,而且對于林業促進發展時間也難以保證,這就需要我們對林業增長的理論以及方式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從而令林業經濟增長得到一定的保障。本文試圖通過對關于林業經濟增長的相關文章進行重新梳理,將我國現階段關于林業經濟方面的研究成果存在的缺陷以及內在規律發掘出來,并提出合理化建議,以期為我國的林業經濟發展提供相應的幫助,進而為促進整體的國民發展作出相應的貢獻。
2林業經濟增長的意義及內涵
林業產業在環境保護過程中占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不僅僅關乎著環境生態的平衡,更是影響著人類的生存發展。林業經濟增長是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重要內容,我國的經濟學研究者們根據國際的經濟增長理論對我國的林業經濟增長內生機制以及內涵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提出了林業經濟增長指的是國家及地區的林業經濟所產生的勞務和物質在一個較長時間內的實際總產支出的持續增長。隨著當前世界經濟向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發展,林業產業也已經成為了當前我國貿易發展的主要趨勢,林業經濟的增長將對經濟的變革和社會的進步產生深遠的影響。林業經濟增長能夠把國家的經濟帶向一個新的高度,將國家林業與地區林業有形或者無形的限制打破,使林業產業達到統一化、合理化、科學化、規范化和嚴謹化的產業高度,林業產業通過經濟的持續增長,對擴大就業、保障生態安全等都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林業經濟的增長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就業增收甚至于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有著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
3林業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研究探討
3.1林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整理,總結出影響林業經濟增長的因素可以分為以下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單因素對林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其主要指的是科技投入、主要投資以及勞動力等單獨因素對林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第二個層面,多因素對林業經濟增長的影響,通過有關學者研究分析,認為經濟增長主要為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主要包括技術、資本、勞動力等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的配置方式以及投入水平都能夠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水平產生一定的影響。林業經濟增長的多方面影響因素除了這三方面,還包括經濟市場、運行制度,以及國家政策等其他影響因素。從不同角度的研究結果來分析,普遍存在著一個觀點,那就是學者們一般都認為經濟增長是各種要素綜合貢獻的結果。
3.2林業經濟發展的問題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的問題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3.2.1穩定性較差根據相關的林業經濟增長分析相關文獻,總結出我國林業經濟現階段的運行狀況良好,總體是呈現著增長的趨勢發展,但國民經濟增長遠低于林業經濟波動,造成了林業經濟發展穩定性較差的現象發生。
3.2.2地區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由于我國的林業經濟發展較快,但是地區卻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這就導致有些地區的發展速度遠遠高于其他地區,雖然有些地區在本土資源擁有量上具有著絕對的優勢,但是卻沒有完全對其進行利用,直接影響了發展,造成了全國區域的林業發展難以達到統一的水平線上,進而令各區域的資源擁有量的利用率不高。3.3林業經濟發展的問題對策針對于林業經濟發展問題的合理化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點。3.3.1調整發展策略國民經濟的發展與林業經濟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我國應該根據國民經濟的運行新機制對現行的林業發展政策加以調整,現階段,我國實行的是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安全型與資源節約型社會,因此可以在這個大前提下對林業經濟的發展策略進行合理科學的調整,進而推動森林資源的有效性利用,令林業得到快速穩步的發展。
3.3.2加大林權改革的力度如果想要實現林業經濟的發展就要加大林權改革的力度,繼續推進以林權改革為基本核心的林業改革,大力建立和完善林地使用權的相關制度體系,同時也要相應對林業行政管理機構制定更為嚴謹的監督管理體制,這樣才能在根本上對林業經濟發展的問題進行整治,進一步促進林業發展腳步。
4評述與展望
關鍵詞:經濟增長;波動;經濟結構;增長動力;新常態
1.引言
在宏觀經濟學中,經濟增長通常被定義為產量的增加。具體理解,經濟增長包括兩層含義:(1)經濟增長是指一個經濟體所產生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持續增加,即實際總產出的持續增長;(2)經濟增長是指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實際產出(人均實際產出)的持續增加[1]。中國在過去的近30年保持了增速較快的發展階段,但是在近幾年增速開始下滑。這些現象與經濟增長理論和模型中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有關,也與中國自身特殊的國情息息相關[2-6]。在下面,將逐步分析經濟學的增長理論和模型的特點,并根據相應的經濟學增長理論,分析中國近30年增速較快以及最近幾年增速下滑的原因,并給出展望。
2.中國近30年增速較快的原因
中國近30年經濟增長一直保持了較快的經濟增長,并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可以分別從新古典增長理論和增長核算方程的因素理論來加以分析原因。從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角度,在于總量資本增長、總量勞動增加以及技術進步提高了勞動效率提高。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至今,改革開放的范圍持續擴大,市場在資源的配置中占有逐步重要的作用直到開始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對外開放擴大了利用外資和臺資、港資的資本,經濟體制和結構上改革,建立和發展了金融體系,銀行體系不斷成長,證券市場確立和成長,貨幣投放不斷增加,居民儲蓄維持高位,這些都增加了總量資本,也為產業的快速發展、調整和從三大產業的不斷增長以及動力轉換提供了存量資本和動力[6-9]。在總量資本推動產業的發展中,工業化快速發展,國內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和資本市場的發展是具有重要影響的因素。在過去30年,中國的總量勞動也快速增加,這也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從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中,中國的人口總量繼續增長,更多適齡人口進入勞動年齡人口階段,勞動力人口持續增加,總量勞動供給持續增加;同時,由于人口受教育年數的延長和大學教育從1998年的擴招,適應復雜勞動的高端勞動力總量增加,掌握專門技術和各種行業技能的人員的就業,也適應了中國勞動效率的提高,適應了工業化快速的推進;隨著主導產業的轉換,勞動人口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的工業轉移,再進一步向第三產業的服務業轉移;這使得折合成簡單勞動計量時,總量勞動供給數量十分巨大,成為促進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快速增長的第二個重要原因。在過去近30年,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愈發重要,技術進步帶來的勞動效率的提高也在經濟增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技術進步在農業、工業、服務業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先進的工業技術、信息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層出不窮,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為制造業、城鎮化、能源供應和利用、工業化、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業,金融業和廣泛的現代服務業提供了勞動效率提高的手段和新的工具,也使中國在過去30年基本變成工業國,并在東部沿海向后工業化階段邁進,并大幅度提高了城鎮化率。這三個方面是過去近30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我國在過去30年的技術進步、資本形成、勞動投入增加和建立了促進經濟增長的制度,是我國過去30年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8]。在核算理論中,產出增長率的提高也依據于資本增長的貢獻、生產率增長的貢獻和勞動增長的貢獻。改革開放的制度紅利為我國過去30年的產業結構轉化,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進,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和技術、資本以及勞動的供給增加和發揮作用提供了保障。在我國的資本形成與增長,技術進步和應用以及勞動投入增加以及勞動者素質提高的共同作用下,促進了中國過去30年的較快經濟增長。
3.中國最近幾年增速下滑或波動的原因
中國最近幾年經濟增速出現下滑,從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角度可以分析原因。近幾年,隨著我國進入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東部地區進入工業化后期或后工業化階段,全國總體工業化進入中期或后期,服務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已開始超過農業和工業的占比,經濟發展速度開始下滑,是經濟發展階段轉化和增長動力轉換所致的[10]。我國的總量資本增長更多的是表現在貨幣進入房地產業、服務業、新興產業和金融業;傳統的工業化速度放緩,大量重化工業部門出現產能局部過剩,尤其是在鋼鐵、煤炭等領域產能過剩明顯;受全球外部經濟增長乏力的不利影響,出口乏力,內需消費的動力的成長還在過程中,投資增速下滑,新舊增長動力還在轉換過程中;我國的城鎮化率增長速度在東部已開始放緩;消費總需求增長放緩,儲蓄率偏高;環保和生態約束提高使過去的粗放增長的企業進一步提高成本。這些方面是總量資本增長放緩以及經濟結構問題導致的中國近幾年增速下滑的原因。在總量勞動增長和技術進步促進增長方面也可以進一步說明中國經濟近幾年增速下滑的原因。中國人口總量、勞動人口總量、人口結構和老齡化的新變化,對中國經濟的增速下滑產生了重要影響。隨著始于過去30年的人口控制政策的持續發力,中國人口的增長率得到了有效控制;新增勞動人口供應量持續放緩,人口老齡化持續加重,勞動力的劉易斯拐點在近幾年已到來,這些不僅推高了用工成本,同時還降低了人口對國內住房和消費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國經濟在消費領域的消費能力,對經濟增長起到了放緩的作用。技術進步對傳統工業產業的勞動效率的增長的貢獻比重已降低,目前也無新的革命性的技術進步突破帶來某幾個大體量的新興行業的經濟增長改變經濟版圖;雖然人工智能、信息技術、互聯網、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但是還無法對沖傳統工業經濟增速下滑的體量,導致技術進步帶來的勞動效率的提高對經濟的貢獻作用有限。同時,從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看,經濟發展具有周期性和規律性。中國的最近幾年的經濟增長速度下滑,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的自然結果,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自我調整,是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的表現。
4.中國經濟的展望
對中國的經濟的展望可以根據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和中國經濟的發展軌跡做出。未來一段時間的國內總量資本、總量勞動和技術進步帶來的勞動效率的提高會深刻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速率。中國經濟在未來十年到十五年的時期會在很大概率上呈現出L型的增長率軌跡。我國的經濟結構處于持續調整階段,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已超過工業占的比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發展階段,供給側改革和結構調整將深刻影響未來一段時期的經濟發展。中國經濟的未來結構將進一步變化,金融、服務業、消費、產業升級、高科技產業、城鎮化、生態環保、基建、大健康和制造業升級將進一步加強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增長速度將會持續保持,經濟增長質量和結構會繼續優化;一直到與歐美日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差距趨于平衡或孕育新的技術革命突破和新的重大人類與社會需求的出現,中國經濟在未來溫和向好增長的趨勢不會有大的波動。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前景和邁向中高端發達經濟體的趨勢是必然的。在未來,中國成長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并有著進一步發展的廣闊空間。
5.結論
通過應用宏觀經濟學的經濟增長理論,對中國經濟近30年的較快增長速率以及近幾年的增長放緩進行了解釋,并對未來給出了展望。中國經濟近30年的較快增長與總量資本、總量勞動和技術進步的貢獻推動了經濟增長因素的持續加強呈正相關,也與社會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經濟動力有關。近幾年經濟增速下滑是由于總量資本、總量勞動的下降以及結構轉型、技術貢獻率推動降低等因素的作用。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將會在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下持續增長,直到切換到新的平衡狀態或獲得新的強大增長動力,才會發生經濟增長狀態的變化。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六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蔡昉.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基于一個貫通的增長理論框架[J].經濟研究,2013,(11):4-16/55.
[3]徐浩慶.對中國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的再檢驗[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9,(2):27-30.
[4]劉偉,蔡志洲.經濟增長新常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求是學刊,2016,43(1):56-65.
[5]熊俊.經濟增長因素分析模型:對索洛模型的一個擴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8):25-34.
[6]劉長庚,張曉鵬.勞動人口占比對投資率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索洛模型和中國數據的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0(3):60-65.
[7]唐末兵,傅元海,王展祥.技術創新、技術引進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經濟研究,2014,(7):31-43.
[8]方福前,祝靈敏.人口結構、人力資本結構與經濟增長[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8):5-16.
[9]鐘世川,毛艷華.中國經濟增長率的分解———基于要素分配參數的討論[J].統計研究,2016,33(9):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