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4 16:23: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區塊鏈實體經濟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大數據對客戶信用構建的影響
銀行在客戶信用構建時,傳統方式是通過實體機構對經濟社會的滲透與接觸,人工收集客戶相關的各種信息,并通過中心化系統處理數據以完成客戶信用評估。以社會分工的組織形式解決金融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和信用風險管理問題,這種傳統模式的核心是通過規?;\營降低個體信用評估的邊界成本,從而實現專業化信用中介的經濟功能。這種中心化集中處理的模式,受到信息收集成本的限制。故銀行業評估客戶信用時采用數據通常較為單一,以結構化的經濟數據為主,效率較低;并主要聚焦于正態用戶,缺乏對長尾用戶的關注。
不同于傳統銀行業所依賴的經濟性數據,涉及個體的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事實性數據都可能成為信用評估的依據,如:網絡消費與交易、個體通信數據、交通地理軌跡、網絡社區記錄等等,過去未納入銀行業客戶數據的信息受到征信評估的廣泛重視,這依賴于數據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以及個體生活的數字化趨勢。
相對于傳統銀行業依賴于個體接觸實現信息收集的模式,大數據征信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大數據突破基本經濟數據范疇,擴大了行為數據來源,從而為改善信息不對稱提供了新的資源;在信用風險定價上,大數據模式下個體數據具有易得性和廣泛性,具備了成本優勢和信息基礎以擴展覆蓋到長尾客戶的服務上;且不同于調查和實驗數據,人類行為與觀點數字化所產生的數據本質上是田野觀察數據,某種意義上擺脫了數據生成中的主觀因素。銀行業在客戶信用評估中引入大數據已成為必然。
但信息化時代的海量數據,由于數據來源與傳播差異,各種虛假、欺詐信息充斥其間,噪聲數據對大數據的應用產生了嚴重干擾。信息泛濫、數據可操縱使得數據本身面臨信任問題。數據清洗與鑒別為大數據應用帶來了額外的成本,這類數據災害在數字化社會中因數據爆發式增長而愈演愈烈,數字世界中數據本身的信任問題、數據的無序生產等成為大數據征信中的重要阻礙。
數字世界中區塊鏈認證模式及其對傳統信用中介的威脅
“區塊鏈”是指用密碼學方法產生的動態編程數據塊鏈,本質是對數字世界中數據與代碼的認證,使用某類區塊鏈協議的數據或代碼,被賦予了某類共識性信任。區塊鏈解決數字化社會中數據與代碼自身的可信任問題,從而改善了大數據應用中數據處理成本急劇惡化的趨勢。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使得我們在面臨大數據資源拓荒時,對數字礦產資源有了辨識標簽。
由于解決了數字世界中的認證問題,區塊鏈對客戶信用的構建產生了顛覆性的沖擊。類似于現實世界銀行等信用中介對個體經濟事實的審核,基于區塊鏈的數字事實審核成為信息時代信用構建的重要基石。
對于信用構建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區塊鏈技術重新定義了大數據資源的應用價值,信息社會中各類數據的生產,具有了潛在的價值意義。扁平化的數據生成、傳播與共享,有效地改善經濟個體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不僅如此,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數據授權模式,克服大數據應用中的隱私權問題,從而使得開源數據的透明化使用具備了法理與倫理基礎。
通過對程序代碼的認證,區塊鏈技術可將金融交易的操作風險和信用風險評估與決策有效融合在執行過程中。從而改變傳統銀行業對信用風險的管理與定價方式,例如“智能合約”在“互聯網+”的世界中具有無限想象空間。
區塊鏈通過對數字事實的認證,其適應信息社會的去中心化、去信任、時間戳、非對稱加密和智能合約等特征,為實現信用的共享式評估與可編程管理提供了技術保證。
傳統基于規模化優勢的銀行業等金融中介信用評估模式,由于其覆蓋范圍小、數據片面、調整僵化等局限性,越來越不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網絡信息社會的扁平化、共享式特征,要求信息社會的個體信用評估,轉變為基于技術與平臺資源的分享式信用評估模式。區塊鏈解決了數字世界中數字事實本身的信任問題,奠定了信息社會信用評估的技術基礎,信息社會的個體信用權威中心面臨重構。
因此,具有信息技術和平臺優勢的機構或組織紛紛進入信用評估市場,試圖爭奪信用評估的核心地位。銀行業具有的傳統實體與專業人員的規?;瘍瀯?,在信息社會中極度弱化,這使得銀行業信用評估面臨迫切的轉型需要。而擁有技術優勢的科技公司,擁有互聯網客戶平臺資源優勢的公司,甚至未來擁有智能產品的“物聯網”平臺類制造業巨頭,都可能憑借其數據優勢與平臺資源切入征信業務,挑戰銀行業信用中介的核心地位。
基于區塊鏈構建客戶信用的銀行業優勢及其轉型機會
與科技公司和“互聯網+”平臺資源的公司相比較,開展區塊鏈信用構建,銀行雖然在新技術和平臺資源上存在劣勢,但也具備一些核心優勢。
信用客戶傳統資源。由于社會分工,銀行業擁有龐大的金融客戶群體,幾乎涵蓋全社會經濟個體。首先,個體銀行賬戶數據是信用構建中最為重要的數據,含有直接的經濟后果信息,即使在區塊鏈大數據范疇下,銀行賬戶數據仍是信用構建不可或缺的內容。這種專業領域數據使得銀行業在信用構建中具有先天優勢。其次,銀行客戶數據記錄具有歷史性,難以尋找替代資源,這通常是科技企業或新興“互聯網+”平臺企業所無法追溯生成的數據資源。當然,要體現這一競爭優勢,需要銀行業對傳統業務數據進行數據資源轉化與保護,并逐步采用區塊鏈技術對這些數據資源進行標簽、認證,通過版權保護與主動授權管理,逐步形成“互聯網+”社會下的信用數據資源供給中心。
監管門檻與成本優勢?;谏鐣€體征信對經濟影響的重要性,國家監管嚴格。這提高了該領域的準入門檻和成本,而銀行業相關業務準入與牌照管理上,由于傳統經營業務因素,具有先天優勢,這對于試圖進入信用評估領域的新興科技公司或平臺公司則是巨大的阻礙。
專業人才聚集優勢。影響信用的因素眾多,不僅涉及個體經濟狀況,與個體行為、觀念及社會經濟環境等都具有重要關聯。征信技術發展的跨領域與領域交叉雖然成為趨勢,但信用評估與管理仍具有極強的專業性要求,其專業特殊性是其他專業的技術人員難以完全掌握的,“碼農”對個體信用風險的理解一定與金融客服人員的理解是不一致的。銀行業積聚和培育的大批信用評估專業性人才,這是新入公司難以實現的。
機構信用優勢。面臨“互聯網+”時代層出不窮的創新信用產品,老牌商業銀行多年累積的信譽可減少客戶顧慮,提高客戶對創新產品的接受度和合作度。如花旗銀行2015年發行的“花旗幣”(Citicoin),首日上線兌換達7.32億美元。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對“互聯網+”時代下的銀行業信用評估模式成功轉型將產生積極的影響。(1)可改善征信成本。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客戶信用評估可使用的受信任數據突破了傳統經濟數據的范疇。在“互聯網+”時代,區塊鏈技術可無限地使用與分享信任數據,由于區塊鏈技術可大幅度減低海量數據的噪聲和虛假數據問題,使“互聯網+”下的大數據收集、處理與使用更快捷,成本更低廉。從而大幅降低銀行業客戶征信的數據處理成本和自動化運維成本。(2)拓展信用評估覆蓋范圍,擴大客戶群體。區塊鏈技術可以方便地嵌入“互聯網+”社會下微觀經濟個體的行動流程,從而覆蓋傳統人工收集信息無法顧及的客戶群體。可針對特殊群體,如沒有銀行賬戶(或賬戶數據信息含量稀少)但能接觸互聯網的人群,展開信用評估,擴展信用產品服務對象。(3)改善信用產品管理成本。區塊鏈可以使信用評估、定價、交易與合約執行的全過程自動化運行與管理,從而降低人工與柜臺等實體運營成本,并能大幅提高銀行信用業務處理規模。(4)提高信用創造能力。區塊鏈下的可信任代碼技術,使信用產品的全過程都具有動態編程能力,從而極大地拓展了信用產品的創新空間。如“智能合約”模式對各種金融場景都具有極強的適應性。(5)可挖掘信用客戶平臺資源,拓展傳統業務范疇。區塊鏈使得銀行業深度嵌入實體產業的運營過程,一方面提高產融融合度,另一方面擴展了信用資源的可應用場景,提高信用資源的利用效率。
關鍵詞:區塊鏈 內涵 特點 投融資環境 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所有經濟交易活動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礎上,沒有信用,交易很難實現。傳統條件下,法定紙幣以國家信用為基礎,進行買賣交易;金融機構依賴于信用,開展存貸款、信托、保險,債權股票買賣等金融活動。這種條件下產生的信用成本相對較高。大數據時代,金融機構、企業、個人的信用情況趨向透明,信用成本有所降低,但數據真實性問題依然存在?!皡^塊鏈”技術則提供了一種新的信用創造機制,信用數據呈分布式存儲,具有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和加密安全性,使信用更加堅固,說謊將無比困難。2016年10月,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出臺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指出,金融服務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應用領域。區塊鏈技術探索應用的進一步深入,有望開啟新的信用r代,對有效降低信用成本、構建高效便捷投融資環境將產生積極影響。
二、區塊鏈內涵及其特點
區塊鏈是把加密數據(區塊)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疊加(鏈)生成的永久、不可逆向修改的記錄,是一種具備去中心化、高安全性、信用成本低、無法篡改和公開透明的分布式賬本技術,被視為繼蒸汽機、電力、信息和互聯網科技之后,目前最有潛力觸發第五輪顛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術。主要特點是:
去中心化。區塊鏈是分布式記錄、分布式儲存、分布式傳播。所有交易記錄對全網絡公開,沒有第三方機構負責管理,每個節點都有參與、數據記錄儲存、退出權利。一個節點出現問題,其他節點會繼續數據更新和存儲,信息完整可靠(見圖)。
不可篡改。信息經過驗證添加至區塊鏈,就不能被隨意篡改,具有極高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加密安全。區塊鏈通過數學方法解決信任問題,依靠非對稱加密和可靠數據庫完成信用背書,不需借助第三方機構進行擔保驗證。非對稱加密將交換摩界降到最低,保護個人隱私,確保加密安全。
開放共享。區塊鏈中數據具有高度共享性,任何人都可查看區塊鏈中涉及到自己交易或相關所需信息。且保證數據私密性,為隱私保護下的數據開放提供了解決方案。
區塊鏈可廣泛應用于任何缺乏信任的生產生活領域,如金融、互助保險、教育、物聯網、司法仲裁、健康管理等。目前,發達國家正積極布局區塊鏈,各領域多點開花。截至2015 年底,我國已經成立區塊鏈應用研究中心(北京)、區塊鏈應用研究中心(杭州)、中國區塊鏈產業聯盟、中關村區塊鏈產業聯盟。且國內多家企業開始探索技術應用,如金融機構在數字貨幣、支付清算、保險管理等領域進行研究開發,部分企業擬通過在云端使用區塊鏈技術,構建以集物聯網、互聯網、車聯網于一體,以智能生活、智能交通、智能服務為內容的“數字化城市”。隨著央行對區塊鏈重視加深、新科技的溢出效應、區塊鏈應用趨向成熟,區塊鏈有望成為“互聯網+”后的下一個投資熱點。
三、區塊鏈技術在優化投融資環境中的作用
(一)極大地降低交易成本
由于信息不對稱,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個人,以及個人與個人交易過程,都會產生很大的信用成本,導致交易成本高企,交易效率低下。區塊鏈技術不僅可以降低交易前的信用成本,使信用成本趨近于0,也可有效降低交易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成本,進而提高交易效率。一方面,區塊鏈改變了傳統平臺“管理信用”的方式,把所有信用鏈接起來,形成信用池。交易時,只需要查看對方信息表中的數據即可了解對方信息,省去了原來依賴第三方實現的信任過程和成本,交易即結算。另一方面,區塊鏈可以使大多數類型的金融交易實現實時結算,簡化清算和結算流程,縮短結算窗口,將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區塊鏈技術有望最大限度地減少交易錯誤,有效交易成本。
(二)有效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困局
根據《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全國中小企業數量超過4千萬家,占企業總數99.7%。但目前,中小企業陷經營困境,融資難仍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為此,國家多次出臺扶持政策,如鼓勵商業銀行發展小微金融業務,推行供應鏈金融等,由于小微金融信用評價體系缺失、供應鏈金融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最終收效甚微。隨著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區塊鏈技術有望成為解決中心企業融資難的突破口。區塊鏈技術將線下供應鏈數據化,把買方、賣方、物流都接入平臺,并對所有交易信息進行確權,實現供應鏈數據在互聯網真實、公開、透明傳輸,有效破解信息不對稱問題。金融機構可逐漸接入供應鏈體系,憑借區塊鏈技術高可信優勢,后加入的金融企業將不再需要為風控和授信投入更多精力,從根源上化解了金融機構面對小微企業,無處征信,無法授信,不敢貸款的困局。同時,區塊鏈可實現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物流供應商、商流供應商、產品經銷商和金融機構的整體協作,推動信息流、物流、商流、資金流的四流融合,推動整個生態圈高校運轉,將從根本上改善中小企業投融資環境。
(三)進一步優化完善信用體系
由于覆蓋范圍小、數據片面、調整僵化等局限性,傳統金融信用評估模式越來越不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大數據時代,快速增長的行為數據與區塊鏈數字信任技術的發展,為經濟個體的信用評測提供了新模式,有利于開啟新的信用時代,進而優化投融資環境,推動經濟活動規模擴大。主要表現為,一是降低征信和管理成本。區塊鏈技術可無限地使用與分享信任數據,實現信用評估、定價、交易與合約執行的全過程自動化運行與管理,有效降低征信成本和信用產品的管理成本,大幅提高信用業務處理規模。二是拓展信用評估覆蓋范圍。區塊鏈技術可覆蓋傳統人工收集信息無法顧及的客戶群體,如沒有銀行賬戶(或賬戶數據信息含量稀少)但能接觸互聯網的特殊群體,信用產品服務對象進一步拓展。三是提高信用創造能力。區塊鏈下的可信任代碼技術,使信用產品的全過程都具有動態編程能力,極大地拓展了信用產品的創新空間。如“智能合約”模式對各種金融場景都具有極強的適應性。四是有效挖掘信用客戶資源。區塊鏈使銀行業深度嵌入實體產業運營過程,產融融合度將得到極大提升,信用資源的可應用場景進一步擴展,信用資源的利用效率將得到大幅提高。
(四)突破地域限制,改善欠發達地區的投融資環境
基于信用卡、ATM機、銀行網點等傳統金融體系基本上是中心化的,貨幣依賴“央行”,結算依賴“銀行”,信用成本相對較高,尤其在沒有金融服務的貧困地區,以及跨境支付情形下的金融成本過高。據相關調查顯示,全球仍有四分之一人口沒有銀行賬戶,尤其在貧困地區,有超過一半的人無法享受金融服務;跨境支付中,全球支付成本約5%左右。區塊鏈的全網記賬方式可建立“全球性”的信用,有望形成全球“信用”的基本協議,自動剔除“虛假信息”、“欺詐信息”、“雙重支付”等信用信息,為全球市場提供基本的“信用”資源和低成本價值轉移通道。同時,區塊鏈可創新借貸模式,通過合約賬戶可實現C2C(個人對個人)、B2B(企業對企業)、B2C(企業對個人),甚至是C2B(個人對企業)的借貸關系??梢姡瑓^塊鏈技術的廣泛應用,將突破地域限制,為不同地域和不同屬性的交易方提供交易的信用基礎,實現跨地區、跨時空的點對點實時交易,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國內與國外、企業與個人均可建立交易關系,對欠發達地區拓寬投融資渠道,優化投融資環境形成重大利好。
四、幾點建議
(一)發揮政府帶動作用,引導區塊鏈技術探索應用
一是強化政府引導。從戰略層面制定區塊鏈發展遠景目標、總體發展規劃及實施計劃,并提供平臺支持。制定區塊鏈協議的規范,出臺相關產業優惠政策和產業扶持政策,引導區塊鏈新興技術研究與應用。二是加強法律約束。加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構建保持管制與鼓勵創新兼顧的區塊鏈治理框架。三是推動行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行業數據共享平臺,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健全風險評估、信息、信用體系,整合行業資源。
(二)加強行業間交流合作,助力區塊鏈推廣落地
一是建立區塊鏈產業聯盟。成立跨行業跨機構的產業聯盟,啟動一批重點課題研究,推M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破解區塊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推動技術落地應用。二是加快建立行業標準。聯合行業力量,加快研究制定統一的區塊鏈數據架構設計、信息披露與隱私保護、經營與監督等技術標準,力求在國際統一標準的制定中搶占話語權。引導企業進行專利布局,預防專利“陷阱”,做好知識產權保護。三是加強國際合作。加強與國外知名的區塊鏈研究機構和組織交流合作,推動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
(三)探索金融領域先行先試,開辟業務增長新途徑
一是推動大型金融機構投資布局。早期研發階段,鼓勵大型金融機構廣泛參與區塊鏈項目,選擇業務量大、交易關聯簡潔、技術應用提升效果明顯的業務場景作為切入點,如客戶征信、票據與供應鏈金融、跨境支付與結算、登記確權等,推進區塊鏈技術應用;開展試點和建立容錯機制,培訓團隊,積累經驗。待政策環境和市場技術成熟,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全新支付、信用評級、信貸等金融服務體系。二是推動中小型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企業引入成熟應用。依托中小型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企業體制靈活、市場敏感度高等優勢,鼓勵其引入成熟的區塊鏈應用,打造特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四)強化科研院所作用,增強區塊鏈金融人才和技術支撐
火爆的比特幣把沉寂多年的區塊鏈技術推到了普通大眾的面前,不管是否加入挖礦或炒幣大軍,亦或是對這種虛擬代幣價值艷羨不已的吃瓜群眾,或是持冷眼旁觀的專業人士,大家關注的主要焦點還是比特幣。
顯然金融是區塊鏈技術最早,也是應用得相對成熟的領域。這與區塊鏈技術天然就是賬本的特性直接相關。然而這遠遠未挖掘出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平臺技術、數據庫技術的優勢以及充分利用此種技術優勢在各個領域和場景下應用的可能性。也即區塊鏈的短期價值被高估,而長期影響卻被低估(何寶宏博士語)。
如今,互聯網已經改變了整個世界,而互聯網技術當中還在不斷涌現出各種讓人應接不暇的新技術。在這些新技術當中,作為底層技術的區塊鏈將發揮最長遠最廣泛的影響。
技術篇:認識區塊鏈技術
(一)區塊鏈技術是什么
區塊鏈最早由密碼學家“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于2008年提出,目前行業公認的區塊鏈定義是:
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鏈條的方式組合成特定數據結構,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去中心化共享賬本,能夠安全存儲簡單的、有先后關系的、能在系統內驗證的數據。
區塊鏈本質上就是一個賬本,可以讓互不信任的人,在沒有權威中間機構的介入下,充分信任對方來進行信息與價值互換。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儲存、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應用模式。
(二)區塊鏈技術為什么會有如此長遠而廣泛的影響
區塊鏈技術具有以下六大特征,正是這六大技術特征使得區塊鏈具備了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的特質:
去中心化: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儲技術,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機構,任意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任一節點停止工作都不會影響系統整體的運作。
開放性:系統是開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的數據對所有人公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開的接口查詢區塊鏈數據和開發相關應用。
自治性:區塊鏈采用基于協商一致的規范和協議,使得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能夠在去信任的環境里自由安全地交換數據,使得對“人”的信任改成了對機器和技術的信任。
匿名性:由于節點之間的交換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數據交互無需以信任為背書,因此交易對手無須公開身份。
可編程:分布式賬本的數字性質意味著區塊鏈交易可以關聯到計算邏輯,并且本質上是可編程的。因此,用戶可以設置自動觸發節點之間交易的算法和規則。
可追溯:區塊鏈通過區塊數據結構存儲了創世區塊后的所有歷史數據,區塊鏈上的任一一條數據皆可通過鏈式結構追溯其本源。
區塊鏈的信息通過共識并添加至區塊鏈后,就被所有節點共同記錄,并通過密碼學保證前后互相關聯,篡改的難度與成本非常高。
深刻地理解區塊鏈技術這六大特征,可以更好地在文創產業中挖掘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價值。
價值篇:區塊鏈技術在文創產業發展中的價值
技術是解決法律問題的重要路徑。
互聯網領域中,技術可以高效解決某些傳統法律問題;對于法律無法及時作出回應的新業態,技術就是產業規范,是法律的重要補充。
(一)盜版是文創產業的致命傷
文創產業包括了影視、文學、動漫、音樂、視頻、游戲等以及其相關的數字形式,涉及內容的生產、復制、流通和傳播等主要環節。
在“互聯網+”時代,文創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也遇到了不少挑戰?;ヂ摼W的網絡效應、快速傳輸、低成本性,加上各種盜版技術的層出不窮,使文創產業面臨著盜版猖獗的挑戰。
網絡盜版給文創產業帶來了的巨大經濟損失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網絡盜版直接帶來的是諸如工作流失、版權價值縮水、損失大量優秀作品的負面影響;其次,由于網絡盜版內容的低俗,加上虛假廣告、木馬病毒、作品質量低下等特點,劣質內容也給用戶體驗帶來極壞的體驗,影響消費者對正版作品的感受,造成版權市場的惡性循環。
原本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IP本應成為文創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要素。但當下互聯網產業生態圈里知識產權侵權現象依然嚴重,網絡著作權官司糾紛頻發,原創盜版遍地、舉證困難、維權成本過高等問題成為文創產業的尖銳痛點。
此外,對速發展的互聯網產業,法律不可避免地存在滯后性,一些新型業態無法獲得著作權法權利體系下的保護,在轉而尋求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的同時,卻存在評價標準不一的不確定性。
網絡盜版如同潰堤之蟻,可以撼動整個文創產業賴以生存的根基,因此,在傳統的法律法規政策、司法保護、行政執法、行業自律以及企業內部規制之外,前沿技術特別是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給文創產業的痛點帶來了新的解決思路。
(二)區塊鏈提供的解決思路和價值
規范和技術是解決法律問題的兩種進路,當法律事后規制的成本較高時,區塊鏈技術提供了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進路。
對于目前文創產業存在的各種法律問題,例如新型的盜版模式使得盜版行為更加分散化、隱蔽化,打擊難度更大;網絡盜版各環節更加細分,責任認定難度更大;用戶的正版化意識未能與正版化進程一起提高等問題,區塊鏈技術也許可以提供一種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解決思路。
使用區塊鏈技術,可以通過時間戳、哈希算法對作品進行確權,證明一段文字、視頻、音頻等存在性、真實性和唯一性。
一旦在區塊鏈上被確權,作品的后續交易都會被實時記錄,文創產業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可追蹤,這為IP權利證明、司法取證等提供了一種強大的技術保障和可信度很強的證據。
具體而言,首先,IP是文化娛樂創意的核心,利用區塊鏈技術,能將文創產業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整合、加速流通,縮短價值創造周期,實現IP的價值轉移,并保證轉移過程的可審計、可信度和透明度。
其次,基于區塊鏈的政策監管、行業自律和民間個人等多層次的信任共識與激勵機制,同時通過安全驗證節點、平行傳播節點、交易市場節點、消費終端制造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文創行業的存儲與計算能力,有助于文創產業全面進入數字化內容生產及傳播時代。
另外,文創產業的盜版問題也可以通過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途徑來解決。可以不斷加強權利持有人與標準組織和安全解決方案提供商等主要行為者之間的合作,以促進可追蹤性技術的傳播,并支持區塊鏈等新追溯和認證系統的出現。
通過記錄資產、交易和參與者,這種共享數字分類賬本提供了關于IP來源和歷史流轉的信息,使IP更容易地被追蹤和認證。
因此如何使用區塊鏈技術來加強供應鏈的透明度并更好地保護IP是文創產業可以重點考慮的問題。
區塊鏈技術不僅在抑制盜版方面有突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區塊鏈技術的價值可以貫穿文創產業的全產業鏈。
應用篇:區塊鏈在文創產業的應用及落地場景
(一)區塊鏈技術貫穿文創產業的全產業鏈
區塊鏈在文創產業的應用主要圍繞著四個領域展開的:區塊鏈+內容生產,區塊鏈+內容流通,區塊鏈+內容交易,區塊鏈+內容維權。
區塊鏈+內容生產:利用區塊鏈技術對共同創作作品數據的追蹤、確認和審計,有效地減少共享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以實現基于區塊鏈的創意產業的生產、交易、投資平臺。創造一個人人可以創作、交易、傳播、消費、眾籌的信息共享和價值交換的平臺。
區塊鏈+內容流通:基于區塊鏈特性和虛擬市場規則,使得消費者能夠參與內容創作、生產、傳播、眾籌和消費的全流程,而不需要依靠第三方平臺的信用背書。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價值傳輸特點,內容產業可以在版權交易和游戲道具場景交易平臺上發行、交易數字資產(類似于token)?;诓豢纱鄹?、分布式的特點,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之上的版權和游戲道具交易不僅能促進交易的安全、透明,融合現實和虛擬之間的界限,能對游戲和版權市場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區塊鏈+內容交易:利用區塊鏈技術,使音樂、電影、文字作品等內容產業數據的生產、傳播、許可、交易等過程公開化和透明化,跨過出版商和發行商,創作者可以直接在區塊鏈平臺上發表、推廣或交易作品,直接獲得報酬。
利用區塊鏈技術,添加信任的確權節點,進行IP及其相關權利的交易,以及權益分配等功能,可解決交易不透明、內容不公開等問題。
區塊鏈+內容維權:利用區塊鏈分布式數據存儲、加密算法等技術對交易數據共識簽名后上鏈,不僅可以進行一般的文件存儲,而且可以通過實時保全的數據通過智能合約形成證據鏈,滿足證據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的要求,促進證據及審判的標準化。
(二)區塊鏈技術在文創產業的落地場景
1、內容生產—共創平臺語戲app
語戲app是基于亞流行文化社群“語言 Cos”而創建的基于區塊鏈技術的app,主要解決的是許多作者共同創作的文字 Cosplay 一段情節、故事的知識產權問題。
創作模式是在語戲這個app中,創作者共同創建、整理、cosplay、存放、沉淀、考核某個劇本或故事,最后匯總成為一個令人滿意的作品。
最后這些作品獨家授權給平臺,語戲平臺賣給影視、文化公司后將收益按區塊鏈記錄中每個人的貢獻分配給各個共同創作者。
區塊鏈技術解決的問題是:取代了依托于舊的QQ群及貼吧的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人為處理成本,區塊鏈平臺基于算法直接統計每個人在每部戲中貢獻的內容占全作品的比例,而且平臺的不可更改性更能保護共同創作者的利益。
2、內容流通—版權流通平臺Primas項目
Primas項目致力于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數字版權領域,打造國內首個在版權領域商業化落地的區塊鏈產品。希望從根本上顛覆洗稿的游戲規則,重新書寫媒體傳播的法則。
Primas的運行模式是建立完整的DNA體系和溯源機制,其核心是內容數字指紋識別,通過密碼學與區塊鏈技術,將創作者認證的作品及認證時間、作者信息、可信時間戳共同加密,生成一段唯一的八位碼,這樣不管之后內容“流竄”到哪個地方,都有根源可以追尋。
區塊鏈技術解決的主要是類似于版權登記和公示的問題,不再需要中心化數據庫下的檢索比對,只需直接溯源就能確定權利人的最終版權,但是可能會涉及到盜版確權的問題。
3、內容交易—版權交易平臺Cfun項目
Cfun平臺是基于全球公有鏈量子鏈開發的一個去中心化的應用(DApp),用來記錄作者的作品,同時獲取用戶行為數據,意在建立一個全球的協同創作生態,同時促進IP的全球實時交易。
運行模式主要是通過區塊鏈技術,第一層是多個內容創作者共同創作作品,將內容賣給最終的IP買家。第二層是將包括作者信息和粉絲行為數據等所有的創作日志記錄在區塊鏈上,以便對數據進行追蹤、確認和審計。
最后通過使用準確的用戶行為數據,CFun計劃利用算法將IP和買家相匹配,通過智能合約計算每個內容創作者在每筆IP交易中的貢獻,以實現IP的自動交易。
區塊鏈技術解決的問題是保障版權交易過程中的確權、共創版權人的版權收益分配等問題,并保證版權交易和游戲道具場景交易更安全。
4、內容維權—電子存證平臺“仲裁鏈”項目
“仲裁鏈”是由微眾銀行聯合廣州仲裁委、杭州亦筆科技三方基于區塊鏈技術搭建,是基于FISCO BCOS的區塊鏈底層平臺,在司法領域的真正落地,并于2018年2月制作了首份區塊鏈裁決書而完成價值驗證。
運行模式是當某項業務發生時,用戶的身份驗證結果和業務操作證據的HASH均記錄到區塊鏈。當需要仲裁時,后臺人員只需點擊一個按鍵,相應的證據便會傳輸至仲裁機構的仲裁平臺上。
仲裁機構收到數據后與區塊鏈節點存儲數據進行校驗,確認證據真實、合法有效后,依據網絡仲裁規則依法裁決并出具仲裁裁決書。
區塊鏈解決的問題是基于區塊鏈多中心化、防篡改、可信任特征,利用分布式數據存儲、加密算法等技術對交易數據共識簽名后上鏈,實時保全的數據通過智能合約形成證據鏈,滿足證據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的要求,實現證據及審判的標準化,讓“仲裁鏈”充當“第三方電子數據存證平臺”。
從以上四個具體項目來考察,我們可以看到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是貫穿到文創產業的全產業鏈中,在落地時并不會有明顯的環節割裂開來。
事實上,在具體落地項目中,業界一直在源源不斷地創新和嘗試。如騰訊已經推出首款區塊鏈游戲化應用《一起來捉妖》,真正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到游戲中的功能落地,炫酷又好玩,取得了較好的反響。
監管篇:區塊鏈文創產業的監管模式
對區塊鏈的監管將因公有鏈、聯盟鏈、私有鏈而有所不同
文創產業涉及到內容的生產及傳播,因此一直是政府監管的重點。雖然區塊鏈技術并未廣泛應用到文創產業當中,但監管也是日后政府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
根據實際應用場景和需求,區塊鏈技術演化出了三種應用模式,即公有鏈(Public blockchain)、聯盟鏈 (Consortium blockchain) 和私有鏈 (Private blockchain)。因此對區塊鏈的監管也圍繞著這三個應用模式來實行。
公有鏈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分布式系統的任何節點均可參與鏈上數據的讀寫、驗證和共識過程,并根據其相應的共識機制獲得相應的經濟激勵。
由于公有鏈的各個節點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網絡,并參加鏈上數據的讀寫,運行時以扁平的拓撲結構互聯互通,網絡中不存在任何中心化的服務端節點。
因此,公有鏈的特點是保護用戶免受開發者的影響、所有數據默認公開,交易速度較低。比特幣是公共鏈的典型代表??紤]到完全開放性和去中心化帶來的傳銷或者其他犯罪的風險,目前對該應用模式的嚴格監管有其必要性。
聯盟鏈是部分去中心化(或稱多中心化)的區塊鏈,適用于多個實體構成的組織或聯盟,其共識過程受到一定規則的控制。
系統內交易確認的節點一般也是事先所設定,并通過共識機制確認。取決于聯盟鏈內部的信任程度和相關需求程度,虛擬數字貨幣可以選擇匿名或非匿名。
聯盟鏈的各個節點通常有與之對應的實體機構組織,通過授權后才能加入或退出。各機構組織組成利益相關的聯盟,共同維護區塊鏈的運轉。聯盟鏈的特點是低成本運行和維護、高交易速度及良好的擴展性、可更好地保護隱私。對于文創產業的流通、交易和維權也有很大應用。
在監管方面,由于聯盟鏈容易進行控制權限設定,擁有更高的應用可擴展性,可以考慮目前對于行業協會的監管模式,根據涉及領域的不同,可以采取事先許可或事后備案的監管模式。
私有鏈是完全中心化的區塊鏈,但具有分布式特點。中心控制者指定可以參與和進行交易驗證成員的范圍。
對于私有鏈內的成員,系統不需虛擬貨幣提供獎勵。私有鏈適用于特定機構的內部數據管理與審計等,如版權局的版權登記數據等,其寫入權限由中心機構控制,而讀取權限可視需求有選擇性地對外開放。
私有鏈的特點是交易速度非常快、給隱私更好的保障、交易成本大幅降低甚至為零。由于私有鏈的各個節點的寫入權限收歸內部控制,而讀取權限可視需求有選擇性地對外開放。
因此,對于私有鏈的監管或許可以考慮接入API接口,考慮到私有鏈的封閉性,政府對這塊的監管壓力會很大。
結論:區塊鏈技術可實現文創產業全生命周期管理
關鍵詞:區塊鏈;稅收風險管理;信息治稅
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可追溯和具備智能合約機制的特點,在稅收風險管理中工作具有良好的適用性。2018年1月,國家稅務總局王軍局長在全國稅務工作會議中提出,“要積極探索區塊鏈技術在稅收征管領域的合理用途”。同年8月,國內第一張區塊鏈電子發票在深圳開出,正式開啟了區塊鏈在我國稅收領域的應用之路。如何應用區塊鏈技術,提升涉稅信息管理和稅收風險管理水平,有效促進納稅人稅收遵從,已經成為擺在各級稅務機關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稅收風險管理的意義
作為全球性科技產業革命的代表性創新產品,區塊鏈技術能夠為數據存儲、更新和利用提供全新的基礎架構和計算范式。稅務機關將其應用于涉稅信息共享、發票管理和評價反饋環節,將有助于破解與納稅人、其他部門之間以及內部的信息不對稱難題,促進信息深度融合和有效利用,從而帶動風險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一)加強涉稅信息共享的需要。當前信息壁壘在第三方涉稅信息共享和應用實踐中仍未完全破除,溝通協調成本較高。如開展機動車性能檢測行業清查工作中面臨諸多數據難題:一是配合部門多。需要與交警、環保、安檢等多個職能部門對接,由于存在部門認識偏差、系統接口差異等因素,部門協作聯動難度較大且工作開展缺乏持續性。二是類別繁雜。清查工作往往涉及上百家檢測機構,包括十幾種車輛類型,每年的收費標準、優惠力度各不相同。三是數據量大。有關信息量往往多達數萬條,依靠傳統管理方法費時費力且存在安全隱患。對此,如果由職能部門和有關企業達成共識后,建立專門的聯盟區塊鏈,利用去中心化特性,由車輛檢測機構將交易信息上傳到區塊鏈系統,由主管部門審核后實現數據共享,可以大大降低數據采集、周轉、傳輸等環節的辦公成本,從而安全、便捷、全面地獲取各類涉稅信息,為開展稅收風險分析提供數據支持。(二)破解發票管理難題的利器。全面營改增以來增值稅發票的范圍覆蓋到所有經濟活動,其監管難度也在不斷加大,發票虛開、丟失、不及時入賬等現象屢見不鮮。據統計,2018年以來,菏澤市稅務系統通過跨區域協作系統收到協查任務500余條,涉及發票數千份,價稅合計逾7.2億元。其中,對于省外走逃失聯企業開具的發票,受票方往往拒不承認已收到、入賬,存在違規列支成本費用的稅收風險。而稅務機關受數據查詢權限和分析能力所限,往往難以全面掌握有關票流信息,無法快速、準確鎖定疑點。如果利用區塊鏈技術,歸集匯總全類別的進項發票信息后,利用設定的風險指標模型實現自動比對、識別,將有助于彌補現有管理系統的不足,構建統一、完善的閉環式發票管理體系,引導企業規范發票管理和財務核算。在此基礎上對發票開具、取得、認證和入賬等環節實現全流程監控,稅務人員就可以真正實現從無差別管理向風險管理轉變,集中更多的精力關注中高風險企業。(三)精準實施評價反饋的工具。評價反饋是指稅務機關對風險識別的科學性和針對性、等級排序的準確性和應對策略的有效性等進行效果評價,并據此采取改進、完善措施。然而由于各地征管資源和納稅遵從狀況存在較大差異、部分指標缺乏統一量化標準等原因,各級風險辦有時候無法及時、全面地掌握應對機關的工作開展情況,不利于優化完善風險指標規則,制約了其政策輔導和應對指引效應的深層次發揮。而區塊鏈全程可追溯的特性,對于解決上述問題具有良好的適用性。利用區塊鏈技術對反饋信息進行匯總、共享,有助于對風險識別的科學性、等級排序的準確性、應對措施的有效性等做出科學評價,從而強化各環節工作質量監控和考核,進一步明確完善措施和改進方向。
二、區塊鏈技術在稅收風險管理領域的應用探索與挑戰
當前,區塊鏈技術在稅收領域應用的研究方興未艾,西方發達國家和國內先進地市的實踐經驗為我們提供了有益借鑒,對于應用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也應引起足夠重視。(一)國內外關于區塊鏈技術的探索。1.英國:歐盟區塊鏈技術的領頭羊英國擁有全歐洲最多的區塊鏈創業項目和加密虛擬貨幣交易所,政府部門認為區塊鏈技術能夠提供有效的管理框架,減少欺詐、錯誤的發生,可用于包括稅收征管在內的各項公共管理工作中。英國皇家稅務和海關總署(HMRC)首席技術官史蒂夫?沃爾特斯曾在2017年3月表示,英國正認真對待區塊鏈技術,并將其視為一項稅務管理的全新技術。2019年11月,HRMC出臺加密貨幣稅收政策,明確規定將把區塊鏈項目的貨幣活動納入個人所得稅管理。2020年1月,據英國媒體報道,HMRC將開發專門的區塊鏈分析工具,用以監測逃避繳納稅款等違法行為。2.深圳:國內首張區塊鏈電子發票的誕生地深圳是國內將區塊鏈技術用于發票管理實踐的先行者。2018年3月,深圳市稅務局與騰訊公司合作,了全國首個“區塊鏈+電子發票”的技術方案;同年5月,方案上報總局獲得批復后,深圳作為全國唯一的試點城市,邀請了停車場、餐飲行業等部分企業參與試點,并逐步打通了從消費環節到報銷環節的發票流轉全鏈條。深圳的試點實踐,是對現有稅收管理模式的重大創新,為推動信息管稅、促進納稅遵從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一是堅持交易即開票原則,通過一鍵報稅,有效解決實時開具發票填寫不實、不開、少開等問題,實現稅款及時足額入庫;二是全信息上鏈,全流程實時監管。通過區塊鏈管理平臺實時監控發票開具、流轉、報銷全流程的狀態,發票全流程實時可查、可管,通過發票限額實時調整,可以對風險企業進行限制管制,緊急停開,強化事前風險控制;三是全流程打通,強化閉環管理。通過多節點的參與,打通領票、開票、流轉、申報全流程,發票的整個生命周期都可以在線上完成,實現了業務全閉環管理,從根本上消除了稅收管理盲區。(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挑戰。在肯定區塊鏈技術對推動信息治稅和稅務機構扁平化管理重要意義的同時,對于其可能帶給法律制度、管理機制和信息安全的挑戰同樣也不可忽視。一是對稅收法律法規體系的挑戰。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會催生企業會計憑證管理方式的變革,可能會與現有發票管理制度不相匹配。同時,區塊鏈技術中的智能合約機制中,交易的實現并不完全依托于實體,與現行稅法中確定納稅主體和納稅地點的標準不相符,可能會引發稅收管轄權和財政收入區域分配爭議。二是區塊鏈技術在稅收領域的應用將會對現有的稅源、發票管理崗位職能和業務流程形成較大沖擊,并對稅務人員的數據分析和應用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三是可能會帶來信息安全風險。雖然在數據傳輸階段,區塊鏈技術擁有成熟的加密技術,但在采集和應用端需要將數據的控制權逐級下放,這就意味著參與方一旦遇到網絡攻擊或自身存在管理漏洞,將面臨著嚴峻的信息安全風險。據《中國互聯網網絡安全報告》披露,僅2016年全國政府網站和數據庫就被篡改467次??梢灶A見的是,一旦涉稅信息被大量泄露或被不法分子篡改,將會對稅務部門的公信力乃至社會經濟穩定帶來惡劣影響。
三、稅收風險管理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建議
區塊鏈作為當前科技創新領域的最前沿技術,在稅收風險管理領域的應用前景大有可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完善。(一)推動立法進程,優化制度環境。為了給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應用提供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制度環境,需要立法機關制定明確有效的監管制度,協調、維護各方參與者的合法利益;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細化電子憑證的管理辦法,對遠程支付、電子資產產權轉移的納稅主體、納稅義務發生地點和時間做出明確規定,消除稅收爭議,防范執法風險。同時允許稅務機關以和納稅人共同授權的形式,將涉稅數據開放給相關聯的第三方,通過在線平臺實現遠程辦稅與實時監控,為人工智能在稅收領域的深化應用打好政策基礎,規避管理風險。(二)優化信息服務,強化發票管理借助區塊鏈安全、防篡改、數據可用不可見等技術特性,將開展風險管理與優化發票信息服務有序結合。以優質的納稅服務提高納稅人的獲得感,贏得納稅人的支持配合,引導其及時通過電子稅務局就發票的取得、認證情況進行反饋。在此基礎上同步實施風險管理,對未收到、未入賬、未抵扣的發票,系統自動按受票企業歸集匯總,形成清單。通過自動歸集匯總發票信息,利用設定的風險指標模型,實現自動比對、識別,對存在疑點的企業實施重點監控,并根據風險等級及時開展風險提醒、更正提示、業務阻斷或作出移送稽查處理決定。(三)建設數據平臺,加強信息交換。積極與各協稅單位溝通交流,推動各方達成一致的信息交換、共享的信任共識,運用區塊鏈共識機制構建稅收共治格局。第一階段,邀請各單位行政管理和技術人員參加區塊鏈技術專題講座,系統介紹數據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機制的工作原理,消除因不了解新技術而產生的誤解和抵觸情緒。第二階段,推動召開由大數據局、財政、稅務和各協稅單位參加的聯席會議,就各單位工作職責、信息交換內容、數據傳輸媒介和監督考核標準開展研討,達成一致的規范協議并寫入鏈內,觸發智能合約共識機制。第三階段,根據各單位的數據存儲形式,分別采取寫入前置庫、對接網絡接口和局域網上傳等方式,將涉稅信息分布式存儲在聯盟區塊鏈上。稅務部門在此基礎上建立可視化的信息圖表,自動歸集各類納稅人的基本信息、經營行為、發票管理情況、關系圖譜,實現第三方涉稅信息的智能化管理應用。(四)構建“閉環”管理,深化應對成效。借助區塊鏈技術,構建全過程、全面信息的區塊鏈管理模式,自動記錄風險信息采集、風險識別、等級排序、風險應對和反饋評價等環節的詳細內容,形成完整追溯鏈條。應對前做好案頭分析,利用分布式賬本技術,多途徑獲取并有效匯總各類涉稅信息,為開展全稅種、多維度的風險分析應對提供有力保障。應對過程中,及時關注指標落實和疑點解除情況,指導應對人員有針對性地開展稅務約談和實地核查。應對完成后,及時開展指標還原分析,對風險分析模型和識別指標的適用性做出量化評價。對應對質量較好的,通過鏈條做好經驗推廣,推動風險應對結果由單一風險點的排除到治理風險面和控制風險源的轉化,促進風險應對成效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兵.新經濟時代從“以票控稅”到“信息管稅”的轉向:由B2T稅收征管問題引發的思考[J].法學,2014(12):76-88.
[2]張之樂.以區塊鏈技術促進納稅遵從的設想[J].稅收管理,2017(12):108-111.
[3]湯曉冬,周河山.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稅收治理框架構建[J].稅務研究,2018(11):98-104.
[4]楊雷鳴,朱波,蘇宇.關于應用區塊鏈技術提升稅收風險管理的思考[J].稅務研究,2019(4):77-80.
[5]程平,王文怡.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稅收征管電子發票防偽追溯研究[J].會計之友,2020(4):154-160.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政策的調整,我國最終消費影響力越來越大。2013年,最終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2014年為50.2%,2015年為66.4%,2016年1―6月為73.4%,首次超過70%。2006年以來,美國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上,英國超過了60%,日本和韓國也在50%―60%之間。也就是說,中國現階段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超過日本、韓國,甚至也接近或超過美國。
因此,當消費對國民經濟的作用增大時,不重視消費,或者輕視消費,必然會對經濟帶來一系列負面效應。擴大消費應采取相應的對策:
一、用現代商品理念來發展現代流通業。過去,我們講商品只是實物商品,現代商品是由實物商品(Goods)、服務商品(Services)、各種體驗活動(Activities)構成的。從現代商品結構來分析,許多商品是在流通過程中產生的,如服務商品、各種體驗活動。即使是實物商品,除了核心商品外,其外觀商品、輔助商品、配套商品、包裝商品也都與流通相關聯。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側的有效供給,除了需要提高核心產品的安全和健康外,還需要將重點放在流通領域的商品創造,以滿足消費者多種消費需求。
二、促進發展與加強監管相結合。從網絡消費的供給側來說,20多年來,中國電商得到較快發展。但是,從電商生命周期的規范性來講,仍然屬于“成長期”與“發展期”的關鍵時期,需要政策培育,需要政府促進發展,也需要政府網絡實效監管,但在過渡時期很難做到“無縫銜接”。當前,正確處理好“促進”與“監管”二者的關系十分重要。
三、加快完善流通法律體系建設。當前,應盡快出臺《電子商務法》,出臺微商管理規范行業標準,同時充分發揮現有實體經濟中已經有的主體法、客體法、對象法、行為法、環境法等,促進現代流通的良好營商環境建設,促進商品流通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
四、充分發揮各類電商主體作用,特別是第三方平臺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電商的主體是企業和經濟組織,電商管理的主體是政府,但第三方平臺也是電商監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第三方平臺自律和監管,電商營商環境是不可能改變的。
五、用區塊鏈技術推動“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區塊鏈是一種新的網絡技術,是采取網絡科技的方式形成一個相互監督、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關系。通過探索區塊鏈技術,用科技方式解決現代流通中的守信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六、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現代流通發展中的基礎作用,同時,要注重政府對流通資源的宏觀調控。當前,電商的交易平臺資源、物流配送快遞資源、資金支付及其互聯網金融的資源結構性不足和閑置浪費同時存在,實體網絡與電商網絡結構性不足與閑置浪費同時存在,應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人工智能技術;會計信息系統;財務會計信息管理系統
隨著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公司在買方市場中面臨著復雜多樣的個人需求。到目前為止,傳統的會計信息系統在手工或計算機計算的基礎上輸出的一般會計信息已不能滿足個人會計信息的需求。為了滿足買方市場的個人需求,滿足企業決策者的信息需求,有必要在物質經濟階段設計規范的會計信息系統,以定制和完善人類經濟中的會計信息系統,將使用會計信息作為向量的傳統會計報告表格轉換為自定義會計報告表格。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筆者考慮了人工智能如何參與構建買方市場中用戶需求各個階段的人類經濟發展會計信息系統,從而帶來了新的思路。
1.人工智能對會計的影響
人工智能對會計業務的影響不僅取決于會計業務的階段和人工智能的發展,還取決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迄今為止,國內外會計學者已就人工智能對會計工作的影響達成共識。大范圍、高頻率、標準化和清晰規則的會計任務將被AI取代,具有價值和專業判斷力的會計任務將與AI共存。“互聯網+”和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去中心化與區塊鏈的瓦解以及信用損失導致共享經濟的誕生。在去中心化信任結構下追求共享價值成為共享經濟的新頂峰,并采用系統的整體方法為會計去中心化信任結構下的利益相關者或組織提供有價值的會計信息。因此,作為未來研究的核心,利用人工智能將是會計師能力的延伸,并將在分散的信任結構下使用系統理論的整體方法來完成和實現智能會計功能。
2.人工智能的發展
人工智能擴展了計算機功能,它通過認知表達、機器學習、知識獲取、知識處理系統、自然語言理解、計算機視覺、智能機器人、自動編程等為機器人提供智能模擬,從而實現人類智能。這個定義清楚表明,人工智能與思維科學之間的關系就是實踐與理論之間的關系。自1956年在達特茅斯會議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定義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并塑造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的交匯處。它也是技術創新和社會發展的產物。它從人類思維的角度處理邏輯思維、形式思維和鼓舞性思維?;谶@三個思想,人類構建了AI符號,聯想和行為智能,AI標準邏輯、模糊邏輯和符號邏輯。我們在標準邏輯和基于模糊邏輯和符號邏輯的強大人工智能的前提下開發了弱人工智能導致生產力要素和結構發生破壞性變化,使人們從就業中解放出來。以創新的人工智能作為其開創性技術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意味著人類社會已進入基于信息不匹配的以人為中心的經濟階段。鑒于馬斯洛對自由競爭的理論編碼順序要求,默認要求值具有信用幣總數的特征,而高要求值具有非信用幣總數的特征。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對稱、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階段。買方的銷售市場工作經驗要求利用價值來對第三方數據進行定量分析。為了更好地突出公司財務信息的作用,有必要根據所需使用值的總數對具有不同理論和邏輯的人工智能技術進行預處理,并將其應用于公司財務信息管理系統,基于人們使用價值的定制企業財務信息取代了基于類型使用價值的標準化財務會計信息管理系統。本文明確指出,當今收費的關鍵缺陷在于當前的收費信息內容簡單,與客戶關系不密切。對于客戶而言,決策供應是必需的。顧客將不再購買公司制造的物品,而只會購買公司制造的自己必需的物品。這進一步提高了資源分配率,降低了企業成本,有利于創造最大化利潤使用價值。財務會計改革與創新的基本方向是,根據信息時代的客戶經驗,以及對財務會計和監督目標的新認識和定義,在特定的兩個層次上使企業的使用價值最大化。
3.會計信息系統開發
在當代科學技術進步的背景下,財務會計信息管理系統與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相同。后者使用電子計算機作為關鍵的專用工具來收集、存儲和解析用于財務會計的各種財務會計數據信息,并提供會計審計、分析和服務項目。與管理決策相關的財務信息的實質是將財務會計數據轉換為財務信息,這是公司信息管理系統的關鍵子系統。財務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在我國的應用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它最初是由公司建立的,隨后出現了用友、金蝶等會計軟件,極大地推動了財務會計的發展趨勢和進步。在1990年代中期至后期,傳統財務會計計算的缺點逐漸顯現出來。業務不再滿足單一會計功能,不僅限于諸如簿記和報告輸出之類的基本要求,而且對相關的業務收益、成本等具有更大的影響。隨著對信息需求的增加,原始財務軟件正逐漸過渡到高度集成軟件,例如ERP,因此,全國各地的財務軟件供應商也已轉變為ERP供應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ERP財務會計信息管理系統也進入“互聯網+”時代,我國的財務會計信息管理系統逐漸發展成為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在大數據背景下,許多文獻從各個角度對財務會計信息管理系統進行了新的探索,并明確提出了新的規定。商業管理財務信息是當代信息技術在公司財務中的應用,提出企業會計信息系統應由業務架構、數據架構等五部分組成。會計信息系統必須合法化,其主要途徑是建立專業的會計法令和制度,加強會計法制建設。
4.基于人工智能技術構建人本經濟階段企業
4.1會計信息系統
為了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促進人類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基礎信息技術的傳播,從信息不對稱和信息的角度討論在人類經濟階段建立企業會計信息系統的問題。信息內容非對稱理論是經濟發展中的“企業財務信息管理系統人工智能技術”。高新技術的自主創新和發展趨勢不僅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且信息的不對稱也促進了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信息的不對稱已經取代了基于化學物質的經濟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以人為本,這意味著基于人力資源使用價值的財務會計基礎理論和定制的財務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已經長期取代了基于使用價值類型的財務會計基礎理論和標準化的財務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在以人為本的信息經濟發展不對稱的環節中,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關聯方合同的特點決定了以人為本的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管理系統的基本理論。
4.2集中的以人為中心的經濟實體
構成了集中的以人為中心的企業會計實體的假設。以人為本的經濟實體存在的連續性形成了以人為中心的企業會計可持續經營的假說。馬斯洛的買方市場訂單的需求價值度量屬性確定了以人為中心的企業會計的全貨幣假設。人類經濟發展的規律性決定了人類經濟發展的周期,而循環又決定了基于人的企業的固定會計期間的假設。由于會計的性質決定會計目標,因此,以人為本的公司會計信息系統的理論確定了有關以人為本的公司會計目標決策的有用觀點。會計職能由會計目標確定,以人為本的決策和公司會計目標從有用的角度確定了積極反映和控制的以人為本的公司會計職能。根據會計功能設計的會計程序和方法,將質量序列需求值與買方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結合起來,具有跨貨幣量化的特征,由此可以推斷出適當的會計準則。順序作為買方的市場質量,形成需求值,會計組織程序和方法標準化。因此,本文將以人為中心的會計要素劃分為專門的分工,形成的會計等式為“基于人的價值資產=基于人權的權利”。低水平(基本)的需求價格適應編程的會計功能,生成結構化的會計數據,而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了會計工作。高需求值的特點是非本國貨幣價值量化,適應非過程會計功能,生成非結構化會計數據,并且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會計師的工作。在基礎層中,計算模塊添加計費計算子模塊,數據庫模塊添加計費數據庫子模塊,存儲模塊添加計費存儲子模塊。平臺層添加了三個子模塊:經濟業務識別、會計語言處理和會計業務處理。在服務層中,會計工具和技術服務增加了三個人工智能驗證工具,用于會計計量和標準邏輯,模糊邏輯和符號邏輯,并增加了會計結構數據庫和會計非會計信息,可以反映會計信息的作用。
4.3信息對稱的人本經濟階段的“人工智能+企業會計信息系統”
科技革命促進了當代技術實力的發展,從而完成了以共享經濟模型代替不對稱理論的經濟發展。我們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去中心化結構下的以人為本的財務會計基礎理論和財務會計理論創新的財務會計信息管理系統。數據共享平臺的建立改變了原有的傳統方式,在共享經濟模型中,智能參與者將以客戶為主導,從而創建一個超越合同的實質性財務會計信息管理系統。區塊鏈技術共享經濟模型的主題將規定新的區塊鏈技術公司的會計主題的假設,新的區塊鏈技術共享經濟模型的參與者可能具有長期運營標準,或者可能會發生變化。
5.結語
本文分析了根據以人為本的經濟階段信息不對稱和信息對稱環境下的管理會計理論,創造性地構建了第三、第四代人工智能相結合的會計信息系統。工業革命在信息不對稱的以人為中心的經濟中,以“企業+區塊鏈”為基礎構建“企業會計信息系統+人工智能”;在以人為中心的經濟階段,以“本地區塊鏈+企業”為基礎圍繞“對稱信息”建設“人工智能+企業智能會計信息系統”。本研究為探索人工智能與會計工作方法的創新整合以及會計領域的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經驗參考。
【參考文獻】
[1]丁勝紅,胡俊.人工智能技術下會計信息系統的構建[J].財會月刊,2021(08):98-102.
[2]戈闖.會計信息化對財會教育的影響[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1):67.
[3]成瑗.采購業務核算的智能化信息處理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2010.
[4]李萌.會計信息處理智能化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2007.
[5]唐杰,李華麗.基于政府會計制度的高校會計信息系統調整方案設計[J].財會通訊,2020(01):163-166.
關鍵詞:數字貨幣;支付結算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6(11)-0058-04
一、數字貨幣的概念及現狀
(一)數字貨幣的概念
自2016年初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召開以來,央行數字貨幣引起了國內學術界和有關業界的廣泛關注。目前,數字貨幣并沒有統一的學術定義。根據維基百科的網絡定義來看,數字貨幣是依靠校驗和密碼技術來創建、發行和流通的電子貨幣。數字貨幣技術徹底擺脫了傳統貨幣使用的技術,完全使用基于互聯網的一系列技術手段,包括區塊鏈技術、密碼算法技術等,以確保數字貨幣在網絡上可以暢通無阻地使用。這個定義顯然更側重于互聯網技術上的定義,在法學上對數字貨幣進行界定還存在一些障礙。在法學定義中,貨幣是一種動產,由國家發行,貨幣單位依基準定值的一種普遍的交易手段,具有法定唯一性、國家信用性和高度流通性三大特點。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在2016年6月24日召開的首屆大數據金融論壇上公開表示,從貨幣的本質看,在現代信用貨幣體系中,只有國家發行的數字貨幣才是真正的貨幣。同時,盛松成認為,與現有電子形式的本位幣不同,未來的央行數字貨幣將可能是基于區塊鏈技術、具有分散式賬簿特點的本位幣,并涉及包括移動支付、可信可控云計算、密碼算法、安全芯片等在內的其他相關技術。此外,周小川也表示,中國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和交易,應當遵循傳統貨幣與數字貨幣一體化的思路,實施同樣原則的管理。因此,本文討論的數字貨幣是狹義的數字貨幣,特指由國家發行的數字化的貨幣形式。
(二)數字貨幣的現狀
就目前來看,大多數數字貨幣的體量較小,現今的數字貨幣市場仍以Bitcoin為主,但Ethereum、Ripple、Litecoin、Ethereum Classic等也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尤其是被譽為Bitcoin 2.0的Ethereum,其作為新型數字貨幣,現已超越Ripple和Litecoin成為全球第二大數字貨幣。在眾多的數字貨幣中,市值超過一億美元的數字貨幣有四家,市值超過一千萬美元的數字貨幣有24家。以市值排名前五的數字貨幣為例,截至2016年10月份相關數據如下:
由上述數據可知,Bitcoin始終是數字貨幣的主流,其交易數據等信息也相對容易獲得,而其他體量較小的數字貨幣則很難獲得相關交易數據。值得注意的是,Bitcoin僅在2016年10月16日單日的過去24小時交易量就已高達3789.78萬美元。另外,根據coinbase的數據,2015年Bitcoin日均交易量高達20萬筆,較2014年上漲了136%??梢?,數字貨幣正在逐步替代紙幣的支付功能。然而,考慮到數字貨幣作為新生事物仍存在很多不成熟之處,很可能會給我國的支付體系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因此有必要在全面廣泛推行數字貨幣之前對其與支付的關系進行梳理研究。
二、數字貨幣與支付的正向關系
(一)數字貨幣可促成更為經濟、高效的支付體系
與傳統紙幣相比,發行數字貨幣能有效降低貨幣發行、流通成本,提高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同時數字貨幣也會改造傳統的支付清算流程。數字貨幣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自動化、智能化處理,實現實時驗證和審批,將極大減少投入,提高工作效率;利用技術的公正性和不可篡改性,能大大減少人為操作的失誤和事務處理的糾紛。其一,在發行環節,數字貨幣不需要支付實體貨幣發行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其二,在交易環節,數字貨幣完全使用電子方式記賬,不需要建立和維護個人賬戶;其三,數字貨幣交易賬簿唯一且不需要貨幣清算,減少了實體貨幣交易中的環節,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如果銀行或其他實體同意使用一個不需要中央銀行記錄的公共賬戶,并允許每家銀行持有一份分布式總賬副本,國內和跨境轉賬匯款都通過區塊鏈技術使用數字貨幣點對點進行,則結算可能不再需要中央銀行經營的賬戶,一方面將減少央行的成本和維護費用,另一方也將改變監管形態。中央銀行將由支付服務的直接提供者,轉變為支付行為、支付安全的監管者、保障者,監管對象從有限的大型的分中心(商業銀行)轉向無數個體交易者,監管技術和手段的要求更高,維護金融安全的責任更加重大。也就是說,未來的央行數字貨幣可實現“點對點”支付結算,不需要借助第三方中心化機構,這將有助于我國建設全新的金融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我國支付體系,提升支付結算效率。
(二)數字貨幣有利于支付活動的全球化
數字貨幣是在全球化超級數據庫系統中產生、流通的,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各節點和參與者共同認證,不受國域、地域限制,具備天然的國際貨幣屬性。隨著跨境電子商趙諶球的發展,國與國之間大宗商品的支付,極有可能由主流的數字貨幣完成。眾所周知,跨境電商面臨的難題之一就是“跨境支付”問題,其涉及到外匯管制、跨境物流配送、出入境海關查驗、網上交易的監管條件等。目前,跨境支付渠道都掌握在國外金融大鱷Visa、Master手中,中國銀聯雖然已經在海外開拓,但基于傳統的金融協議跨境支付手續費高昂,同時由于國際間的匯款一般至少在3天之內,各種不可預測因素一直令外貿商家頭痛不已。而數字貨幣則可利用P2P網絡的跨國界性,實現轉賬的瞬間到達,而且費用低廉。數字貨幣可充當各國貨幣的媒介,其最終將起到“國際物聯網、貿易間的結算、結匯”的作用。數字貨幣有利于制造全球化的快流通,并且流通領域愈大、范圍愈廣其適用價值愈高。在當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貿易加速發展,交易的規模和頻繁程度使得數字貨幣的應用具有較強的經濟價值。
(三)數字貨幣支付有利于降低監管成本
數字貨幣在技術上記錄了貨幣整個生命周期的關鍵信息,其基于分布式記賬,資金流向可追溯、交易信息可永久保留,每個交易行為的來龍去脈都得到清晰記載,監管人員可能無需到現場檢查,在后臺就能跟組監督資金的流向,提高反洗錢、反恐等監管工作的效率和精確度。也就是說,數字貨幣可以記錄包括貨幣產生、支付原因、支付路徑等交易信息,數據的完整和開放,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可以幫助企業和機構從中找到具有價值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會交易的公平和效率,調節資源配置,節約社會資源。
(四)數字貨幣支付有利于推動共享金融發展
無論是技術還是制度層面,數字貨幣都契合了共享金融的核心理念。首先,數字貨幣無需通過金融中介機構就能進行遠程交易,還能和互聯網、物聯網等各類現代技術對接,配合日新月異的移動技術,顯著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便利性。其次,基于數字貨幣的金融服務具有“海量交易筆數、小微單筆金額”的小額、便捷等特征,在便民服務領域具有突出的優勢,填補了傳統金融服務的空白,滿足大眾對業務融合、安全便捷、標準規范的高質量金融服務的要求。此外,數字貨幣還可有效解決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信息不對等、暗箱交易和難于監管等問題,有助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簡化了數據處理的流程,更降低了保持數據一致性和交易可追溯性的成本,使得普通民眾能夠享受到金融發展帶來的紅利。
(五)數字貨幣支付有利于創造新興金融業態
數字貨幣的發行,可能會弱化銀行的部分傳統功能,將助力其開拓新業務領域。比如區塊鏈技術的使用,使大量人力資源從瑣碎的、操作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從事智力密集、附加值高的工作。銀行由資本運作的大中心,轉變為服務導向型、產品特色型的新型金融機構??梢约毞帚y行業務的各個傳統領域,建立以客戶體驗為導向、以互聯網低成本擴張為手段的業務模式,抓取被銀行忽視或未能享受銀行基礎服務的客戶群體。
三、數字貨幣與支付的反向關系
(一)數字貨幣可能會構成現金和銀行存款的競爭壓力
如果允許個人和企業持有數字貨幣錢包,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點對點的實時交易,那么將大量壓縮銀行的支付業務生存空間和利潤空間,并導致資金大幅流出銀行系統。如果數字貨幣只是取代現金,沒有利息,也不具備商業銀行賬戶的任何功能,人們還是會把大部分錢存在商業銀行。如果數字貨幣只是減少了對實物現金的需求,可能會令小額支付系統運行更高效;數字貨幣若僅局限于模仿現金的職能,它對紙鈔需求量的影響可能要大于對商業銀行存款的影響,其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就微乎其微了。但即便如此,現有銀行存款仍會部分流失,數字貨幣與銀行賬戶越相似,存款流失就越明顯。這種存款流失呈逆周期變化,即市場融資承壓時資金會流出銀行,風險厭惡情緒低落時資金回流銀行。存款從負債經營的商業銀行移至中央銀行會產生兩個重要影響:一是存款會更安全;二是會削弱銀行的信貸供給能力。當前,零售存款主要用于銀行發放流動性貸款,而貸款無法在公開市場出售。如果此類賬戶大量同時關閉,銀行將失去滿足需求的流動性資金來源,從而更多依賴于資金批發市場,而危機時這一融資渠道被證明是相當不穩定的,其結果將是商業銀行減少對實體經濟的信貸供給。而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只有流動資產,現金不可能枯竭,因此不會遭遇擠提,這是問題的關鍵。
(二)數字貨幣支付將衍生較大的支付風險
相對于現在的貨幣支付系統,數字貨幣系統有可能會面臨更多的風險,特別是來自互聯網的危險,例如黑客的入侵,數據混淆等。傳統的貨幣系統是一個封閉系統,可通過一些安全手段隔離了外界威脅,然而數字貨幣系統有可能是一個開放系統,其將直接面對外部的安全威脅。通常情況下,數字貨幣會存儲在具有保護數字現金安全功能的數字錢包中,而數字錢包則一般會利用加密工具來保護數字現金。但問題是,一旦密碼被盜,數字貨幣就很可能會被盜走。再者,大多數的數字貨幣模仿現金交易,具有相對匿名性的特點,而且支付一旦確認其操作一般是不可撤銷的,從而導致如若丟失則很難追回的窘境。而且,目前我國對數字貨幣交易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并沒有法律約束和明確規定,故而數字貨幣在欺詐、偽造、丟失或被盜的情況下,很可能無法清楚闡明責任問題。因此,在現有科技水平和機制下,相較紙幣或以法幣作為基準的電子貨幣,數字貨幣的支付風險會更大些。
(三)數字貨幣將產生一定程度的結算風險
一方面,大多數數字貨幣支付機制表面上并不存在流動性或信用風險,但支付數字貨幣使用的第三方機構則需要管理數字貨幣和其他貨幣的流動性,這很可能將結算風險引入到支付系統中。也就是說,與數字貨幣相關的制度安排將帶來一定程度的結算風險。另一方面,數字貨幣交易系統存在明顯漏洞,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其一,數字貨幣資產無法與所有人建立強大的映射關系,錢包數據可被竊取或遺忘;其二,部分數字貨幣并非真正的開源,比如有的數字貨幣源代碼掌握在數字貨幣運營商手中,這存在極大的道德風險,數字貨幣運營商有可能通過屏蔽部分 IP 地址的方式竊取投資者的數字貨幣。
(四)數字貨幣的穩定性直接影響其支付功能規模化的實現
數字貨幣匯率不穩定、幣值波動大,是數字貨幣支付功能規?;瘜崿F的最大障礙。幣值的不穩定既會影響消費者持有數字貨幣的信心,也容易造成交易中的某方出現“隱性”損失,而這些都最終影響數字貨幣支付功能的實現及推廣。
(五)數字貨幣將導致支付機制風險的轉移
在傳統的零售支付系統中,支付機制的風險通常是由金融機構承擔的;而在數字貨幣機制下,支付機制的風險則由終端用戶直接承擔。值得一提的是,數字貨幣機制的操作風險程度絕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機制的設計。
(六)數字貨幣的成本優勢較難延續
數字貨幣支付的突出優勢之一在于支付成本較低,但伴隨監管的強化、經營的推進以及外界的競爭,數字貨幣的成本優勢能否延續值得關注。一是監管的強化會增加數字貨幣的經營成本,這部分成本將會被分攤到用戶身上;二是數字貨幣與傳統支付的成本累積過程與階段不同,未來可能會面臨網絡管理成本和經營成本的增加,增長的成本也將會分攤到商家或者用戶身上;三是傳統支付面臨競爭壓力,也可能會降低收費或者吸收數字貨幣的技術,數字貨幣成本優勢會被縮小。
全球經濟帶動了數字貨幣的形成和發展,而如何有效地促進數字貨幣的誕生以及更好的促使數字貨幣的長足發展將是今后研究的重點問題。作為支付系統與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監管者,以及支付系統研發和創新的催化劑,中央銀行有責任提高支付系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央行推出并流通數字貨幣很可能會對線下傳統支付清算和金融體系構成較大沖擊。因此,數字貨幣的設計應立足經濟、便民和安全原則,切實保證數字貨幣應用的低成本、廣覆蓋,實現數字貨幣與其他支付工具的無縫銜接,提升數字貨幣的適用性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蔡制宏.數字貨幣發展狀況、可能影響及監管進展[J].金融發展評論,2015(3):133-138。
[2]樊云慧,栗耀鑫.以比特盼例探討數字貨幣的法律監管[J].法律適用,2014,(7):48-52。
[3]蒲成毅.數字現金對貨幣供應與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J].金融研究,2002,(5):81-89。
[4]謝平,石午光.數字加密貨幣研究:一個文獻綜述[J].金融研究,2015(1):1-15。
[5]俞佳佳.數字貨幣功能探索及思考[J].海南金融,2016,(3):79-83。
[6]張正鑫,趙岳.央行探索法定數字貨幣的國際經驗[J].中國金融,2016,(17):28-30。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gital Currency and Payment
GUO Xiaomei
(Weinan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Weinan Shannxi 7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