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3 14:46: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二地理教學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初中地理知識作為我國義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等素質教育有著直接性的關系和作用。尤其,初中地理開始作為考查科目出現在初中教育階段之后,初二地理課堂教學受到了一定的重視。作為教師應結合初二地理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活動,最大限度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借以增強學生的綜合技能和素養。
一、充分凸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氛圍是民主的、和諧的,其師生關系是平等的、互動的。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來構建教學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展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作用。其中,學生主體性的表現主要為:活動主體的自主性、主動性,如,學生自主確定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選擇學習方式、自主選擇合作伙伴、自主進行交流等等。筆者在教學中,結合這一特性,采取的是為學生提供自由的發展平臺,給予學生自,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誘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借以凸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提升地理課堂教學的質量。如,在學習“中國的旅游業”教學內容時,筆者鑒于學生對旅游資源的興趣,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旅游資源的不同愛好,自由組合成合作小組,之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對旅游資源信息進行收集、討論、總結。充分尊重學生,滲透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奠定基礎。
二、整合、優化地理教學資源
在課堂教學中,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在實際教學中,教材在教學內容順序安排上或者教學內容選材上與學生的學習習慣或者地域特征有些不切合實際,影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作為教師應以教材為基準,結合學生、地域的實際情況來合理地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優化、重組,增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深入認知和了解。筆者在教學中,對于地理教材按照地理知識的內在邏輯、學生的認知規律、需求、生活經驗等進行重組,借以提升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有效性,同時也是課堂教學有效性實施的堅強后盾。如,初二地理教材內容的順序是:中國的疆域——中國的行政區劃。而在實際的教學中,“中國的行政區劃”是教學的難點,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觸的,因此,筆者將其順序進行調換,將“中國的行政區劃”作為開篇來教學,進而在教學過程中以互動、朗讀、搶答等動態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突破地理知識的難點,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自信心。
三、強化初二地理作業的設計
作業一般安排在課堂教學最后一環節,其作用在于引導學生鞏固新知識,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等,能夠有效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記憶,對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發展等有直接的作用,同時,作業也是教師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筆者在作業設計上倡導“高效課堂”模式,即: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在作業的完成時間上設計多元化的形式,如,采取導學案的形式設計提綱問題作業;在新內容教學結束時,設計課堂訓練作業;對于課堂鞏固知識設計基礎性的地理作業,讓學生通過作業掌握知識的主干,如,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世界最高的山峰、高原等世界之最的地理事物,中國的陸地面積、行政區劃的等級、省級行政區劃的數量等這樣基礎性地理知識,筆者采取聽寫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只需寫出關鍵詞即可,花費時間短且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此外,對于一些應用性較強的內容,筆者則以生活實際、社會熱點等為背景來設計開放性較強、答案不統一的作業,來鍛煉學生思維的廣闊性、發散性、創新性等等,引導學生多角度、以地理的眼光去分析實際問題,升華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的來說,初二地理教學屬于一個特殊的教育階段,上有初一的地理知識基礎,下連接著學生的地理考查。新課改倡導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學生是檢驗課堂教學有效性與否的唯一標準,作為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從根本上來提升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借以推動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蕓先.初中地理新課程校本教研問題與指導[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本學期繼續任教初二地理,根據上學期教學成績和教學實際分析:
(1)每個班會學中國地理,會用地圖,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力,對地理有一定的興趣的學生達到了三分之一多。
(2)每個班學習地理能夠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但分析問題閱讀地圖還需在老師指導下進行,不能獨立選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問題的占比例的也能達到三分之一多。
(3)地理基礎知識差,基本概念不清,根本不會看地圖、不會學地理,完全靠死記硬背取得一點成績的占不足四分之一。
二、本冊的知識系統和結構
本冊教材為中國地理下冊,第七章中國的農業第八章中國的工業第九章中國的交通第十章中國的商業和旅游業屬于中國地理總論,是在上冊介紹了中國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之后逐章講述的。第十一章中國的區域地理從區域性和綜合性的觀點,著重指出每個區域的地理特征,選擇每個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主要問題加以論述,最后一章中國在世界上是在學生學完了中國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以后從總的方面認識中國的國情,并從政治、經濟的歷史發展變化中,認識我國在世界的地位以及我們的奮斗目標和肩負的責任。
三、本冊教材總的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目的
1、完成中國地理下冊的教學任務,進一步使學生獲得地理基礎知識,學會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學生傳授中國地理基礎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繼續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國情教育,進行辨證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教育,進行地區差異、因地制宜與發展潛力,人地協調發展等科學地理觀點教育。
3、在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善于運用所學知識去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本冊教材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種植業的南北差異、我國農業的發展、鐵路干線、商業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資源、區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區是重點。工業的分布及原因、鐵路干線的分布、區域地理是難點。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當前,地理教學改革已經進入全面實現素質教育的新階段,我們第四冊的教材這學期也做了很大的調整。按照全面實現素質教育要求,地理教學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地理課堂教學:
(1)從教學目標上,課堂教學設計注意強調知識、能力、態度三方面的全面發展,特別強調能力的培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
(2)在教學內容上講授地理知識的同時,注意以突出協調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觀點作為主線。
(3)在教學過程上,做到整體優化:
A、注意創設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景,使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特別注意重視地理圖像的作用,讓學生圍繞圖像充分進行觀察想象和思維,即開展以“表象--想象-聯想”為主要形式的形象思維,從而達到理解、鞏固與應用。
B、根據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將不同教學方式融于課堂教學的始終,同時注意讓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科學的學習方法。
C、在教學手段上,恰當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從“板書、板圖、板畫”到現代的投影、錄像、多媒體計算機,發揮它們在優化教學過程的綜合效益。
一、研究課程標準,把握學科體系
教師要做到初高中知識的有效銜接和有機融合,教師不但要對高中《課程標準》和教材了如指掌,同時要熟悉初中《課程標準》和教材,這樣才能完整地把握學科體系,高屋建瓴,對整個學科知識體系做到成竹在胸。在教學前教師應對初高中教材和課程標準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識已經講過,哪些知識是重點,哪些知識雖講過但學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識還需在高中階段進一步加深和拓寬,等等,對所有這些都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必要時做適當記錄。然后根據調查研究得到的學生情況和教材的變化情況,做到“知己知彼”,且結合高中教材的教學要求,確立高中教學目標,在教學時應在已有基礎上結合生活實例進行教學設計,盡量將知識系統化、簡單化,對難掌握的要細化、具體化、形象化。新的地理學習理念要求地理教學注重演繹與歸納的結合、知識傳播與獲得知識過程的統一;盡量從實際出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論證;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結論,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各層次的地理知識,同時獲得豐富的地理活動經驗。
二、精心設計教學銜接內容,重點突出必備知識
1.根據普遍存在的問題確定重點復習內容。
通過調查研究掌握了學生的學習的情況,對普遍存在的問題要下工夫徹底解決,對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內容重點復習。例如很多新生對《地球和地圖》內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這些重點問題,要徹底解決,特別是經緯度知識。又如區域地理圖普遍掌握不好,學生的頭腦中沒有形成空間概念,拿到一幅地理分區圖,不知道這是地球上的哪個地方或者說這幅圖是用來干什么的,也不能很好地理解,不能靈活地運用地圖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問題和解答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在班上掛兩幅地圖(中國與世界政區)。在進行知識銜接時,把重點放在圖上,用圖引導學生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引導學生學會用圖分析和推理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用圖能力。
2.對容易忽視和薄弱問題應及時彌補。
第一,對于初中區域地理,高中生就感到突然和陌生。這些知識應在學習中注意彌補。可根據高中教學需要,適當拓展世界大洲、國家和中國的區域地理知識;第二,有關較高要求的計算(如地方時、區時、日期、氣溫、經度、實地距離的計算等),在初中不做要求,但在高中習題中常常接觸到,這些內容要適當加深;第三,利用初、高中知識的內在聯系,適當地拓寬延伸一些概念和規律;對于初中和高中知識有沖突的地方,應以高中地理知識為主,如氣候類型的分類、特點、分布規律、成因等。
三、加強直觀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初中的地理教材以直觀的感性內容為主,而高中地理是從遙不可及的宇宙和地球的自轉、公轉等非常抽象的知識開始的。初高中教材的巨大變化及學生本身的心理特點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難以理解,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應多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多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聯系生活實際,多利用學生身邊的教具,并聯系跟地理有關的古詩詞等知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講“地球運動”時,其中關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等問題學生難以理解,如能聯系生活實際,問學生冬天和夏天的作息時間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以及讓學生觀察晴天自己在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的影子長短,解釋其中原因,則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突破教學難點,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另外,在粵北山區長大的學生多少都有過登山經歷,因此在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可以根據日常生活中學生登山的經驗說明海拔的高度對氣溫的影響,同時陰坡和陽坡的差異也是登山過程中基本上可以直觀看到的。這樣以生活的事例進行講解,學生很快就理解了,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四、加強讀圖技能的訓練
學習地理學科的有效捷徑就是讀圖、用圖的技能。在初中階段只要求學生“學會閱讀和運用常見地圖、地理圖表等”,高中階段還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初步掌握“運用圖表和數據分析有關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養目標在不斷深化,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階段停留于圖上有什么地理事物,較少探究為什么。初中學生在探究“為什么”中讀圖、分析、解決問題等方面還未能深切體會到,而進入高中后,這一有效方法運用得好,學生學習地理就會感到輕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