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3 14:46: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行業的認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會計認知理念
理念沒有什么正確與錯誤,因為事物是不停變化的,理念會經過實踐不斷完善。以下通過對會計主要的職能與作用,分析當前中國的會計理念主流,從價值取向探討會計理念的更新。
(一)從會計職能分析當前會計認知理念。會計職能與作用體現了它的存在價值。事物的價值,將左右著事物的發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會計的基本職能為: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會計職能的其他觀點還有:反映、控制、分析、考核與評價、為決策提供信息支持等。會計職能在會計理論表述中,主要表現為兩大會計分支:一是財務會計、二是管理會計。第一,財務會計它主要是通過對已發生業務的核算、歸集處理、分析,形成會計報告形式直接或間接提供給企業的投資者、利益相關者、國家管理機構、社會監管機構等,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企業外部人員。目前,在中國財務會計理論體系發展日趨成熟,從國家的法律、規章,到行業準則、制度、規范、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相關專業書籍等已形成一套理論系統,財務會計工作也深入到各行各業中。財務會計是對過去的總結,對未來決策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它并不能左右著企業未來的發展戰略和決策分析。財務會計的職能及其價值也決定了它在企業管理中的從屬地位。更有甚者,部分企業主管領導看不懂會計三張主表,那么會計的價值在他們心中的理念是什么樣的呢? 第二,管理會計 管理會計是管理與會計相結合的企業內部會計,它是對企業現在和未來資金運動運用各種新技術理論進行研究分析,為企業管理者們提供戰略、戰術、運營決策支持服務,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其在企業管理上的價值不言而喻。雖然“近年來我國會計學術界大量介紹西方先進的管理會計方法,推動了中國管理會計實踐的發展”(熊焰韌 蘇文兵),但是管理會計在中國企業的實際應用與西方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內因:中國管理會計理論體系不完善;企業會計從業人員對管理會計的認知不夠深入;掌握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并實踐于管理工作的會計業界人員較少。 二是外部環境因素:中國至今沒有“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那樣的行業組織、也沒有從法律或規章制度上進行引導;大部分企業管理者對管理會計還比較陌生,沒有充分認識到管理會計對企業管理的重要價值。 這些內、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管理會計在中國的發展。 通過對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職能作用及其在中國的現狀簡析,目前,大部分會計從業人員及非會計業界人士對會計認知理念還停留在財務會計的層面。
(二)更新會計理念探討。西方國家的財務總監在公司的管理決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公司的CEO不少是從CFO提升上來的,而在中國這情況卻非常少,這種差距值得我們深思。中國會計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分支,受中國的崇尚集體主義、中庸思想等文化影響,會計文化有“法律控制強于職業主義、偏好穩健性、信息透明性不高等特點”(暢秀平)。會計從業人員個人能力的能動發揮較弱。從中國會計現狀、會計文化的特點及對會計認知的主流理念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會計價值差異的原因所在。以價值取向引導,我們應探索建立新的會計認知理念: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并重,會計信息是公司制定戰略發展規劃和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會計(主管)是公司重要的管理人員,其成長目標是成為公司的CEO。在20世紀初,美國貝爾電話公司聘請費爾先生擔任公司總裁,費爾提出了“為社會提供服務是公司的根本目標”的口號,被很多人難以接受,因為誰都認為企業的目的在于盈利。但是,在費爾擔任該公司總裁近20年時間里,費爾創造了一個世界上最具規模、成長得最大的民營企業。理念引導行動,今天的否定者,是為了創造一個不同的明天。
二、以新理念引導完善會計理論體系
中國的財務會計理論體系已經較為成熟,這里主要是探討完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一個完整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應包括會計學、金融學、各種先進的生產經營管理理論、經濟學、戰略規劃學、信息學、風險評估與控制理論等,還應包括由相關的法律、規章、行業準則、制度、職業道德規范等,它是一門綜合性管理學科?!爸袊s超西方,中國企業要融入國際經濟,先進的管理會計方法的應用是不可或缺的”(熊焰韌 蘇文兵)。中國需要大批的管理會計師。因此,對中國管理會計的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行政管理部門的頂層設計。為管理會計在中國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1.引導成立相應的管理會計師協會。協會作為自律組織,由協會制定行業基本工作規范、行業職業道德規范。并組織相關理論培訓學習。 2.加強輿論宣傳。在財經、管理雜志刊物及媒體上加大力度推廣介紹管理會計的價值,引導企業積極應用管理會計人才。
(二)專業理論體系的完善。組建管理會計課題研究小組完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雖然國內已有一些管理會計的著作,但是與國外對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且管理會計近年來還在不斷的發展之中,有必要組織相關專家學者對管理會計理論體系進行系統完善。為培養高素質的管理會計人才,提供理論素材。
(三)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管理會計體系。要實踐新的會計理念,會計從業者應當志存高遠、自強不息,在學習財務會計理論基礎上,充分學習掌握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通過對管理會計理論的實際應用,對發現的新問題進行研究,不斷完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
三、促進會計文化發展
用新的會計理念及會計理論實踐于會計工作,必然創造出新的會計文化特征,以進一步推動中國會計文化的發展。試想如果有更多的會計(主管)成長為公司的CEO,中國會計文化的發展將呈現出何種局面呢? 營造良好的會計從業環境,完善會計理論體系。體現穩健性的同時,彰顯個人能力的發揮,中國會計文化的發展將翻開新的一頁!
[關鍵詞] 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建設;對策建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4. 005
[中圖分類號] G4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04- 0012- 02
0 引 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的競爭已不單單是產品和價格的競爭,而更多的是品牌的競爭。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的重要作用,注冊會計師行業作為知識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品牌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中注協2011年的《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明確提出“要大力創建自主知識品牌”,“鼓勵大型事務所自主創建國際知名品牌;扶持中小事務所精專優品牌創建;推動國際知名品牌的本土化進程;指導海外發展事務所加強品牌管理”。2012 年6月的《關于支持會計師事務所進一步做強做大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提出“品牌化”發展思路,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建設既是對“十二五”規劃的落實,也是事務所做大做強的新的要求。
1 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建設的內涵及特點
1.1 會計師事務所品牌的內涵
美國市場營銷協會(AMA)對品牌定義如下:“品牌是一種名稱、術語、符號、象征或設計,或是它們的組合運用,其目的是用以識別某個銷售者或某群銷售者的產品或服務,并使之與競爭對手的產品和服務區別開來。”廣告大師大衛·奧格威認為,品牌是一種錯綜復雜的象征,它是品牌的屬性、名稱、包裝、價格、歷史聲譽、廣告方式的無形總和。營銷大師菲力普·科特勒認為,品牌實質上代表著賣者對交付給買者的產品特征、利益和服務的一貫性承諾。綜合以上觀點來看,品牌是企業通過設立區別標志,為顧客提供獨特的價值和承諾而形成的無形資產。
對于會計師事務所來說,品牌是指為事務所帶來溢價、產生增值的無形資產,是事務所和客戶關系的紐帶,在本質上代表事務所提供給客戶的產品、利益和服務的一貫性承諾。品牌是存在于客戶心智之中的一種認知形象,是事務所的內部治理、專業能力、執業質量、風險控制和文化建設等方面綜合凝結的一種象征,代表著事務所的整體形象,體現了事務所在客戶、文化和個性上的獨特。
1.2 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建設的特點
與其他行業品牌建設相比較,注冊會計師行業品牌建設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2.1 會計師事務所的服務具有無形性,缺乏明確的質量評判標準
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經濟實體,其為社會提供的“產品”是審計、鑒證和咨詢服務。與一般產品不同,會計服務具有無形性的特征,很難通過感官獲得統一認知,即使是同一個人提供的同種服務,不同的人的感知也會不一樣。同時會計師服務還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和專業性,無論是直接接受審計服務的企事業單位,還是間接接受審計服務的社會公眾都難以直觀地評價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
1.2.2 會計師事務所的品牌推廣方式受到法律的限制
由于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特殊性質,注冊會計師是依靠自身獨立、客觀、公正的社會形象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這就決定了會計師事務所不能和其他企業一樣通過廣告招攬生意。目前,各國法律都對會計師事務所廣告營銷做出明確規定,中國也不例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的規定,會計師事務所不能通過對其能力的廣告宣傳以招攬業務。
1.2.3 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建設需要經過較長的時間
一個品牌從建立到成熟需要很長時間,要經歷4個發展階段,即:品牌知名—品牌認知—品牌聯想—品牌忠誠。由于會計師事務所不能進行廣告宣傳,其品牌很難在短時間內被消費者所感知,因而會計師事務所品牌聲譽的形成比一般企業需要更長的時間。
1.2.4 會計師事務所品牌維護風險更大
不同于工業企業可以根據所生產的產品形成多個品牌,會計師事務所沒有具體的產品作為品牌載體,而是提供各種專業服務來滿足客戶需要,所以它只能以統一的形象形成品牌。這就意味著會計師事務所品牌維護的風險更大,可能會因為某次單獨的審計業務出現問題,就給整個事務所帶來毀滅性打擊。國際著名的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就是因“安然”事件而,而我國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也因為“銀廣廈 ”事件而倒閉。
2 我國會計師品牌建設的戰略意義
2.1 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建設是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做大做強的需要
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品牌建設,一方面可以通過品牌效應,獲得額外的溢價收費。另一方面,有助于拓展業務,控制市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強品牌建設是會計師事務所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做強做大的重要條件。
2.2 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建設是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以及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開始參與國際競爭。然而,由于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品牌的國際認可度不夠,雖然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已具備承攬國際業務的能力,但是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仍然不強,大部分業務依舊掌握在國際四大所手中。
2.3 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建設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信用體系的需要
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是市場經濟監督體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對提高財務信息決策有用性、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建設作為“市場經濟誠信鏈條重要一環”,對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市場經濟誠信價值體系的傳播具有重要的價值。
3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建設的現狀及原因
3.1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建設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經過恢復重建和不斷發展,行業規模不斷擴大、收入不斷增長。與行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相比,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建設明顯滯后,品牌認知度尤其是國際認知度不夠,尚未形成能與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相抗衡的具有廣泛認可的國際品牌。雖然國內一些事務所已經認識到品牌建設的重要性,并做出一系列努力,但大多事務所仍存在以下問題。
3.1.1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品牌意識淡薄
國際事務所進入中國以來,憑借其良好的品牌形象,迅速搶占中國市場,但目前我國許多會計師事務所,尤其是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的品牌意識仍然十分淡薄,沒有認識到品牌在事務所整體戰略中的地位。有的滿足于在狹小、局限的市場中茍安;有的則認為品牌建設是大所的事。
3.1.2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定位不清
品牌定位首先要回答幾個問題,即目標客戶是哪些?目標客戶的特點是什么?目標客戶需要什么樣的產品?然而,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對這些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品牌定位不清晰。由于這種定位不清,使得我國事務所品牌“差異性”不足,提供的服務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和可替代性, 不能形成經營特色, 在某種程度上已步入“同質化陷阱”。
3.1.3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品牌缺乏內涵和品牌精神
會計師事務所的品牌內涵和品牌精神是一種文化和價值觀的反映。與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相比,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內涵比較空洞,做到好的為數不多。誠實守信、專業勝任作為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基本價值取向,還沒有滲透到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品牌內涵中去。
3.1.4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品牌推廣乏力
我國大多會計師事務所品牌推廣的主動意識不強,過于依賴傳統的宣傳手段,缺乏創新。大多事務所內部未設立正式的宣傳機構,也沒有具體的宣傳策略,導致宣傳工作缺乏系統性、持續性。
3.2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建設困難的原因
3.2.1 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特殊的發展歷史
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起步較晚,從產生到發展至今才經歷了短短30年的時間,而國際上享譽盛名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無一不經歷百年的發展歷程。另外,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大都經過脫鉤、改制而來,事務所與政府間存在天然聯系,依托權力機關或人際關系優勢已成為其經營經驗,因而對研究市場、探索新的營銷方式缺乏興趣。
3.2.2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建設缺乏良好的執業環境
我國審計市場的需求主要來自于法定業務,企業的內生需求不足,客戶購買服務不是自己消費,而是為了應付監管,對服務質量不敏感。此外,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市場運行機制不健全,很多事務所為了迎合客戶的需要,紛紛采取低價攬客、分成回扣等惡性競爭手段。這種情況下,一部分獨立性強和審計質量高的會計師事務所,可能因為未能滿足客戶不合理的要求而被市場排斥,即所謂“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3.2.3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治理機制不健全
雖然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已完成了脫鉤改制,但在內部治理機制上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內部質量控制機制未能有效執行;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股權結構不合理;利潤分配機制不合理;對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視不夠。
3.2.4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專業能力不強
與國際事務所相比,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普遍存在著從業人員老齡化,教育程度低的問題,大多數事務所缺乏高素質的經營管理者和注冊會計師。另外,我國本土事務所的員工專業結構單一,主要以財會專業為主,其他領域專業人才相對較少,不能適應事務所業務擴張以及事務所打造特色品牌的需求。
4 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建設的策略
4.1 加強行業監督,改善執業環境
政府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現行法律法規,規范市場行為;加大對違法違規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處罰力度,強化法律法規的威懾作用;加強對會計師事務所及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的檢查,并對檢查結果及時進行通報;對會計師事務所服務的收費標準及收費計算方式等做出調整;規范招投標行為,遏制不正當的競爭,培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4.2 加強內部治理,提高執業質量
質量是會計師事務所的生命線。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要想與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一爭高低,必須要提高執業質量。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是實現質量提高的有效途徑。在組織形式上,應該考慮向能較好地解決品牌投資激勵問題的特殊/普通合伙制轉變;在人事管理上,要有明確崗位分工和薪酬激勵機制,加強對員工的招聘、繼續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在業務管理上,應采取有效的項目質量控制措施,嚴格執行三級復合制度,重視和加強檔案管理工作。在財務管理上,應建立合理規范的財務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利潤分配制度。
4.3 加強業務拓展,實行差異化戰略
傳統審計業務作為會計師事務所的法定業務具有很強的同質性和可替代性,未來增長空間有限,因而事務所需要拓展新的業務范圍。事務所拓展業務時要有明確定位,不能盲目求全,更不能跟風隨大流,應該根據自身特點結合客戶需求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重點發展,最終形成差別化的競爭優勢,從而提升自身品牌的價值。
4.4 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員工執業水平
注冊會計師行業是專家型行業,人才是立業之本。在事務所品牌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合理培養和重視人才。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高薪聘請優秀人才,尤其要注重專業結構的調整;加強人才培養和繼續教育,通過內部培訓、外部培訓、同行業交流等多種渠道,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知識結構和執業能力;另外,要完善薪酬激勵制度,調動從業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4.5 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豐富品牌內涵
品牌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品牌的靈魂。會計師事務所品牌建設離不開文化建設。會計師事務所通過文化建設,可以豐富品牌的內涵。事務所的企業文化應包括:誠信守信、獨立客觀的執業文化;平等互信、包容團結的合伙文化;以人為本、和諧共榮的管理文化。
4.6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
一個成功的品牌必須具備廣泛的認知度,會計師事務所高質量的品牌形象必須通過宣傳才能傳遞給消費者。雖然會計師事務所廣告宣傳受到一定限制,但是會計師事務所仍然有很多其他的宣傳的途徑和手段,比如建立事務所網站、開展招聘宣講會、舉行學術交流會、研究報告、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等。另外,新興媒體的出現,也給事務所品牌宣傳帶來了契機,事務所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平臺對外進行溝通交流,提高事務所的知名度。
主要參考文獻
[1]趙敏,趙冬梅.會計師事務所的品牌經營[J].經濟論壇,2004(4).
[2]季曉東.會計師事務所建設的品牌戰略思考[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4(7).
[3]姜虹.會計師事務所品牌戰略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5(5).
[4]費娟英,陳敏,郭念.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品牌經營的困難及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7).
會計專業教學中加強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及綜合職業能力為中心,逐漸形成了“雙證融通、三方聯動、四階遞進”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圍繞雙證融通的目標,推行“雙證書”制度,即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歷證書制度,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在“雙證融通”基礎上,建立了“三方聯動”模式,即由行業協會與中介機構(含中小企業工商聯合會、內審協會、事務所、代記賬公司等)、中小企業(工商、金融等各類企業)和學校代表組成的專業共建共管委員會,在專業共建共管委員會指導下,聘請中小企業財務負責人、會計師等具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建立企業兼職教師資源庫,形成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實行課程雙負責人制,從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課程體系、雙師隊伍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教學組織與評價五個方面共同推進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在“三方聯動”的基礎上,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形成“四階遞進”的培養過程:第一階段(第1學期)通過企業認知實習、會計從業資格相關課程對學生進行職業基本能力的培養;第二階段(第2-4學期)通過大量理實一體課程、單項實訓對學生進行崗位單項能力的培養;第三階段(第5學期)通過會計綜合實訓、在校內安信代記賬分公司以助手身份跟崗、輪崗對學生進行崗位綜合能力的培養;第四階段(第6學期)通過到企業工作的方式、以學習為目的進行頂崗實習、預就業,通過校企兩個育人主體、兩個育人環境培養企業滿意的人才。四階遞進的管理的重點是在校內生產性實訓中心建設和企校共同完成實習管理兩個環節。
二、財經類專業群人才共性特質
一般認為,特質構成一個人完整的人格結構。無論從服務領域還是工作過程看,財經專業群均具有廣泛的關聯性,培養人才具有大量共同的特質。市場調研與多年畢業生跟蹤表明,我院財經專業群服務對象主要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對財經類各類專業首崗人員需求具有許多共同點,各專業升遷崗位也有許多共性要求?!爸v誠信、肯吃苦”成為中小企業對各類人才職業素養最普遍的要求,“善溝通、知財務”成為財經類人才基本的職業崗位基礎要求,“精核算、精營銷、精外貿、精物流”成為各崗位對專業能力的具體要求,“會管理”成為各專業畢業生更好的適應職業崗位、快速成長進入升遷崗位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財經專業群人才特質的共同點是“講誠信、肯吃苦、善溝通、知財務、會管理”,這是泰州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專業群的協同共性和特色顯現。
三、“三位一體、分層遞進”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充分考慮學生就業與未來職業發展與行業、企業要求,會計專業構建了“三位一體、分層遞進”的課程體系?!叭灰惑w”強調適應崗位,課程與崗位相對接;強調課證融通,課程與會計從業資格、助理會計師、會計師等相關職業資格標準相對接。“分層遞進”要求課程模塊順序與學生認知過程相一致、與職業生涯發展過程相一致。
(一)以就業為導向,對接崗位,課崗一體
會計專業課程模塊應基于職業崗位分析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合理組合形成專業課程,安排專業模塊與綜合實踐模塊,構建以能力為主導的課程體系。
(二)以行業標準做參照,對接職業證書、課證融通
職業資格證書是行業的入門證書,也是從業人員業務水平的標志,只有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才能夠從事相應的工作。在課程設計中,根據資格證書的層次與考核要求,盡可能將職業資格的考核內容與要求融入專業課程中,同時鼓勵學生一人多證。
(三)以學生職業認知為基礎,分層遞進
會計課程模塊由公共素質模塊、職業平臺模塊、專業方向模塊、專業拓展模塊、綜合實踐模塊等組成。
(四)項目貫穿、三環緊扣,構建實踐教學系統
關鍵詞:教材;高職;“多元整合型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1-0122-01
教材是供教學用的資料,從直觀和表面上看,人們常常籠統地視教材為“教學材料”, 從微觀和抽象上看,人們又往往視教材為“知識技能體系”,亦即將學科知識結構與教材簡單地等同起來,有學者直截了當地指出,“課程內容即教材”。以教材為媒介構成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相互作用過程,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材是構成這種完整教學過程的一個要素,并擁有決定性作用。編選理想的教材,在教學上就會事半功倍,教學成果顯著。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
“多元整合型一體化”是最新課程理念設計,其教材建設反映國家財政部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著眼于“工學結合型”和“雙證溝通”的要求,全面體現以下幾方面:一是在世界經濟背景下培養中國經濟轉型所需要的創新型“高等應用性職業人才”;二是新時期國內外先進的專業技術水平和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理念;三是更好地適應新時期高等職場既需要“職業認知”,也需要“職業技能”和“行為自律”的人才需求現實,重構并優化以“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為“三重本位”、以“健全職業人格”為最高整合框架的高等職業教育“職業學力”教材賦型機制;四是著眼于新時期伴隨新技術革命而來愈演愈烈的行業內與行業間跨專業的人才流動現實;五是進一步擺正“高等職業個體發生機制”與“高等職業成體活動機制”及發生心理學規律與教育心理學規律,探索“創新型”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的教材建設。
一、教材建設現狀與建設意義
“十一五”期間,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工作取得很大成就,但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存在教材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不緊密,職教特色不鮮明;教材呈現形式單一,配套資源開發不足;教材建設管理制度、服務體系不健全;高職教材脫節、斷層和重復等,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等問題。
二、 高職會計專業“多元整合型一體化”課程教材的內容
“多元整合型一體化”課程教材的內容要“著眼企業發展,兼顧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突出‘解決問題’和‘革新創新’能力培養”,按照人的認知規律,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崗位為依托,遵循加強基礎、注重應用、增強素質、培養能力的原則,依照“原理先行、實務跟進、案例同步、實訓到位”的體系,全面展開兼顧“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素質”的教學、訓練與考核,著力體現“教、學、做、評”合一的和“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課程教學改革新思路,突出高職高專“健全職業人格”培養方向。
通過“多元整合型一體化”課程教材載體,能夠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各專業與專業崗位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
三、 高職會計專業“多元整合型一體化”課程教材主要解決教學問題
一是探索新型教材建設模式;二是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實現;三是對學生“學習遷移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了全方位訓練;四是克服“學科導向課程”重“知識結構”而輕其“業務結構”和“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重“業務結構”而輕其“知識結構”的弊端,體現“健全職業人格”——“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基本內涵。
四、 高職會計專業“多元整合型一體化”課程教材建設的途徑
(一)高職會計專業“多元整合型一體化”課程教材建設原則
高職會計專業“多元整合型一體化”課程要反映當代世界職業教育課程觀發展的綜合化趨勢,博采多種課程模式之長而避其所短,教材的知識體系、內容深度完全符合高職高專會計及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教材的結構完全符合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教師容易教,學生容易學,特別是實訓方面的內容,更要體現高職教育特色。
(二)高職會計專業“多元整合型一體化”課程教材布局
高職會計專業“多元整合型一體化”課程教材以“會計‘職業勝任力’分析”的結果為依據,著眼于“發生學”意義上的“高等職業個體”,建構以會計職業活動認知結構發生為“經線”、以會計職業工作要素為“緯線”,以“縱橫交錯”的會計職業勝任力發生為“主綱”的教材結構體系,依照“原理先行、實務跟進、案例同步、實訓到位”的體系展開,全面建構以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素質為職業學力的基本內涵。將會計理論知識的專業內涵,構成教材結構體系的一個維度,將會計職業工作要素,構成教材結構體系的另一個維度,通過“業務鏈接、同步思考、同步案例、職業道德與會計倫理相交錯,將職業核心能力認知和職業道德認知,融入循環漸進的職業核心能力強化訓練和職業道德素質訓練中。
(三)高職會計專業“多元整合型一體化”課程教材結構
教材每一章首先提出理論、實務、案例、實訓等學習目標,以引例案例導入教學內容,通過同步思考理解重點觀念、通過業務鏈接強化重點實務、通過同步案例訓練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企業實際問題能力、通過職業道德與會計倫理示范性地展示會計職業道德與會計倫理的行業標準來強化學生的會計職業道德素質,教材貫穿解決問題和革新創新能力的培養。
會計專業人數的激增雖然滿足了市場對基礎會計人員的需求,但也存在需求的嚴重失衡現象,如注冊會計師嚴重的供不應求,中高級會計人員其次,而初級會計人員則出現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我國高校會計教育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阻礙了高層次會計專業碩士的培養[3]。我國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多年來變化很小,這一培養模式雖然在短時期內培養了大量社會急需的高層次會計專業人才,為推動我國的會計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早在1995年教育部對會計教育就進行了改革,雖有成效,但效果還是不盡人意。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下,高校的會計教育工作者不能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和確定教育目標和內容,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新教育環境,不能有效的為培養滿足社會所需的合格會計人才而制定與之相適應的內容。導致的結果是大量的碩士畢業生不符合社會的期望,不能快速的勝任工作,理論與實踐不能很好的結合。研究生教育應該為畢業生未來的就業提供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而我國國內大部分高?,F行的會計學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缺乏專業實踐能力,實質上就是一種“本科化”[4]的培養模式,嚴重阻礙了會計專業高端人才的培養質量。高校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技能培養來代替完全的理論學習。在澳大利亞,專業的會計培養機構已經認識到發展會計專業學術性碩士研究生通用技能(本文涉及到的通用技能指的是會計學專業技能以外的所有技能,包括職業操守、道德修養、社會公益認知等)和理論外因素的重要性。Birkett的研究表明,專業機構已經為高校提供認證指南,來明確碩士畢業生對于通用技能(認知和行為)水平的期望度。Bowden和Marton認為,在研究生培養期間不斷成熟的某些特性應該遠遠超越學科或技術知識和專業技能,包括其準備成為終身學者、作為“全球公民”、職業道德修養以及正確規劃個人發展的品質[5]。因此,國內現有的課程設置安排、教學內容和方法、教材的選擇、理論與實際的比例安排、評估制度等都存在種種問題,會計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2利益相關者理論及其在會計學研究生培養中的應用
高校在進行培養機制創新、考慮兩大利益相關群體的需求時,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對于碩士畢業生來說,哪些專業技能對于事業成功最重要;將專業技能作為學位課程的一部分對于在讀的碩士研究生來說,有多重要;雇主們希望畢業生在剛參加工作時能具備哪種專業技能;對于會計崗位那些重要的專業技能,學生和雇主的期望差距在哪里。所以,當談到會計碩士培養過程中,教授哪些技能和知識來幫助學生順利進入工作崗位時,必須考慮學生這一重要的利益相關群體。針對學生這一利益相關群體,當前的研究結論表明,他們更關注于持續不斷的學習。具體來說,即在學校他們關注于發展常規的技術專長、口頭和書面溝通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欣賞能力包括決策和批判性思維;在生活中,他們則關注于持續發展個人技能,如專業態度、自我激勵、領導能力和團隊工作能力。然而,當前研究的重點放在了會計專業學術型碩士培養過程中學生們認為重要的技能和特性上?,F在看來,高校的培養方案中,唯一與學生期望一致的技能就是常規的會計和研究技能。因為學生學習和獲得技能的動力往往是與他們未來的職業規劃相關的,這對于教育機構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暗示。針對雇主這一利益相關群體,必須考慮他們對高素質會計人才的技能期望,即進入行業時應該具備的三大技能:業務水平、社會經驗和基本的會計技能。雇主也期望口頭溝通技能、道德意識和專業技能、團隊合作、書面交流和對業務的跨學科性質的理解。雇主們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識”[6]、生活經驗和工作技能。在雇主們的思想中,這些期望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因此這給高校的會計教育工作者發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他們必須通過融合來進行會計課程的創新,例如將實踐與理論學習相整合。一些研究結果指出,學生和雇主在當今商業和會計領域的職業成功所需技能方面達成了一些協議。然而,每種技能的重要性排名是存在差異的。除此之外,雖然學生和雇主都對口頭溝通高度重視,但會計培養的重點仍然停留在書面交流上,許多被學生和雇主們視為重要的技能和特性,在會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都被忽略。這樣的差異使得大量的會計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不受雇主們的歡迎,被認為裝備不夠精良、不能立即勝任工作,因此,在某些情況下,還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培訓他們。畢業生在剛進入職場時能擁有大量雇主們期望的通用技能,在當今教育環境下是非常不現實的。雇主們必須理解,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許多他們期望的高階技能只能在工作的指導下不斷的發展與完善。由于行業與教育之間缺乏一個共享詞匯,導致學生和雇主之間缺乏對重要技能和特性的共同感知,從而一些共性的技能和特性就相對缺乏。如果雇主們持續優先考慮那些剛畢業的學生不具備的技能,那么其員工的滿意度將會有所下降??紤]到學生和雇主們在會計課程設定方面都要求優先考慮通用技能和特性,這暗示會計教育工作者,如果想讓他們的學生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商業環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須對當前的會計專業學術型碩士培養機制進行改革和創新。毫無疑問,技能爭論仍將繼續。這項研究的擴展延伸應更多的考慮學生和雇主對于行業、學術和高校的期望和建議,因為這在未來會計專業學術型碩士培養課程設計與安排、完善會計專業高端人才相關技能方面,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會計學學術型研究生培養存在的問題
3.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
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與向導,規定了其培養方向和培養要求,是會計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決定了會計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制定和培養步驟的安排。會計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首要考慮的問題就是確立科學的會計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7]。然而,自我國恢復研究生教育以來,一直將培養教學科研人員作為主要目標,大部分高校將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具有堅實會計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有較強科研能力的高端人才,過度關注于科研而忽視了從事實際工作的能力。這與新形勢下的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引起許多的社會問題,比如大量“高端會計人才”在家待業,而雇主卻整天埋怨人才的短缺。
3.2課程設置安排不合理
會計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是研究生培養過程及其方式的實質性要素,是體現培養理念以及教學思想的載體,是研究生培養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設置的合理合規是保障會計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基礎,是培養合格研究生的必要條件。從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會計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安排來看,一般都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等來進行劃分安排,但學校性質的不同導致課程的具體設置上差異較大,比如綜合性高校、財經類高校與理工科高校對于基礎課與專業課的設置比例方面差異明顯;再比如在課程設置方面是否考慮學生和雇主的想法和需求[8]。大多數碩士研究生認為課程類型的設置比例不合理,除少數財經類高校外,國內大多數高校針對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設置比例更高,更加重視這些課程,強調學科廣度,但不追求專業深度和實際應用,更別提專業技能以外的通用技能[9],這與雇主的期望相差甚遠。對于課程中是否應添加專業實踐內容,學術界已經廣泛討論過,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是有必要的。許多相關的研究也已經在利益相關群體中廣泛進行過,但并沒有涉及通用技能在會計專業或者會計學學術性碩士培養過程中的必要性研究。教育和實踐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需要教育課程的改革。在西班牙和英國,通過對高等教育系統不斷的修訂來提高教育的質量,減少雇主對人才需求的預期差距[10]。新形勢下,會計行業的技術不斷發展、壓力不斷增加,導致對會計專業的高素質人才要求也越來越高,在證明本專業的會計技能和能力外,還得具備額外的相關能力。這些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能夠通過教育成功的獲得工作所需的知識,并且能夠迅速的適應并勝任該項工作,為公司和社會創造財富。對于會計這個技術性很強的專業來說,盡管專業技術被視為進入該行業的基礎,但想要獲得成功,光靠技術技能是完全不夠的,還需要足夠的個人技能和社會技能。
3.3高校畢業生與社會需求不相符
眼下,高校培養的“高水平會計人才”不受市場的歡迎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事實上,雇主和學生在何為會計職業生涯的“專業技能”上是持有不同觀點的。雇主通常使用三個最重要的標準選擇會計畢業生,分別是工作的動機和興趣、個人素質和溝通能力。然而,會計畢業生認為,考試成績才是緊隨個人素質和溝通技巧之后雇主認為最重要的選擇標準。將畢業生和雇主在人際交往、溝通、技術、計算機和經濟業務技能五大領域重要性的期望相比較,結果發現,畢業生在所有領域重要性期望都高于雇主。但畢業生和雇主都將人際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傾聽技能排在了前三位,而其他技能方面則存在很大差異。于是存在這樣的結果,雖然學術型會計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由原來的純理論轉向通用技術技能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但兩大利益相關者的認知和期望并不一致[11]。高校內,傳統的考試制度使得教育工作者和學生都過多的關注書面溝通,而各個行業特別是金融管理行業,更需要的是口頭交流。此外,教育和工作之間缺乏共性,導致了企業和高校之間對關鍵技能重要性的認知存在偏差。正因為這個認知偏差,進而導致雇主和學生在選擇標準的認知上存在偏差。除了前三大技能的重要性被共同認知外,雇主們還渴望畢業生擁有口頭溝通技巧、道德觀念、專業技能、團隊合作、書面交流等技能,最好擁有一個總體的業務觀,能清晰的了解社會動向,大致明白其他崗位的操作流程,以便更好的進行會計工作,收集會計操作所需的各種企業信息。他們非常強調人際交往能力,認為畢業生應該保持不斷學習的狀態,敢于接受新事物,以適應社會的新變化和新經濟環境。而這些通常在剛畢業的學生身上是無法找到的,因此,從學校走出來的“高端會計人才”并不受雇主們的認可和接受。
4會計學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
4.1會計學學術型研究生能力框架培養創新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下屬的國際會計教育理事會(IAEB)將高端職業會計師的能力框架定義為技術能力、職業能力、職業價值觀和實踐經驗四方面。國內一些學者立足我國國情,在此基礎上將高端會計人才須具備的能力框架歸納為五點:一定的政策理論水平、會計政策判斷、組織運用內部控制、財務管理和綜合運用財務會計信息。而針對學術型會計研究生而言,其能力框架可具體定義為以下四點:技術能力、職業技能、職業價值觀和實踐經驗[12]。因此,會計碩士研究生能力框架是確定培養目標的前提和基礎,而培養目標的確定是研究生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的起點,在整個研究生教育中起到導向和評價作用。就當前知識經濟下的中國而言,會計教育創新應關注七個方面:觀念創新、體制創新、教育模式創新、教育目標創新、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手段創新和評估體系創新。而創新的主要目標是為新經濟形勢下的會計學學術研究輸送高端精英人才,以培養教學科研與實務雙重人才為目標。因此,高校需充分考慮雇主的需求和學生發展的需求,總結過去的經驗教學,尋找理論和實踐的共通處和切入點,不斷創新,繼而確定能力框架,解決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這一問題。
4.2會計學學術型研究生教育模式創新
1)完善課程設置。我國高校應從國外先進教育理念中汲取經驗,注重培養想象力、創造力、自我判斷和團隊合作力,教授學生感興趣、與其年齡段相符的知識。高校會計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應避免過度強調學科廣度,應適量的增加一些專業課和專業技能課,強調專業基礎理論的學習,強化實踐動手能力,插入案例教學。2)創新教學方法。教學方法上,應以課堂討論為主,積極實施“參與”型教學,將實踐融入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營造和諧輕松的教育環境,將舊式的“問題結論”轉變為新式的“問題探索結論”,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和信任,在相互交往中產生創造動機,完善創造學習。
4.3教師水平的提升是會計教育創新的基石
會計教育需要創新,會計教育創新的關鍵是提升會計教師素質,教師素質的提升是推動創新的首要前提,高校應加強教師隊伍創新能力的培養,服務于畢業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明晰學生和雇主的利益需求,有針對性的將會計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由原來的純理論教學轉向理論配合技術技能的教學,明確會計專業學術型碩士的培養定位,要求教師積極主動的進行各項科研活動,為教師們提供培訓機會,讓他們獲得更新更廣的知識,將教師崗位的終身制改為應聘制,優勝劣汰加強競爭,提高他們的危機意識,進而為我國會計學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創新貢獻力量。
4.4產學研結合,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成本會計實訓;校企合作;開發研究
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不同階段和層次。中高職的銜接包括多方面.大到宏觀的學制,小到微觀的課程;不僅有有形的教學模式.還有無形的培養目標等。本文通過研究中高職銜接背景下、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研究開發成本會計實訓課程,帶領當前高職教育走出困境,從高職教育專業角度出發,開發出更貼近現代職業教育要求的教材,為培養出同時具有科學文化基本素養和高度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為高職學生畢業后掌握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實現"零距離"就業創造機會,并為學生日后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一、校企合作開發成本會計實訓課程的總體目標
成本會計校企合作實訓課程的開發就是通過對和學校有專業合作的企業、企業相關專業就業崗位的需求等進行科學細致的評估,從職業院校自身具有的性質、特點和條件出發,在分析和利用企業和學校資源的基礎上,確定校企合作實訓課程的目標,組織編寫成本會計實訓項目的內容,確定相關實施方案,創新實訓課程評價方式,將成本會計實訓教學課程內容與實際崗位的需求內容相融合的一種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既可以滿足職業教育的要求,又可以滿足企業對成本核算崗位能力的人才需求,同時提高了學生專業技能操作水平。校企合作開發課程是實現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的關鍵,從課程的開發理念、開發方式、逐漸傾向于學校和企業合作開發,使校企合作開發出來的實訓課程能真正成為體現現代職業教育特色的知識載體和教學工具。
(一)以市場導向為原則,制定有行業專家參與的會計實訓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的制定是校企合作開發課程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必須充分調研相關專業行業職業能力需要,總體把握校企合作開發出來的課程目標具有:整體性、階段性、持續性、層次性和遞進性等特點。使制定出來的課程標準能充分適合并能體現現代職業教育的特點。課程標準的制定要求必須有行業專家的參與,也必須要能夠圍繞職業教育所代表的各項職業技能標準,同時要考慮國家相關的專業職業資格考試導向內容。在上述基礎上,統一整合要開發的課程的資源如:設計理念、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條件、教學方案、課程實施建議、學生評價考核要求等。更重要的是要將對應專業需求的證書融入到要開發的實訓課程的教學標準當中,以促進畢業生的就業率的提高。
(二)依據崗位需求原則,將崗位需要的職業技能與實訓課程進行有機融合
將崗位需要的職業技能與實訓課程相關環節進行有機融合。在設置課程時應充分考慮并發揮注重學生“實際應用”的優勢:將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與對應的職業資格考證內容結合起來。強調實際應用能力與崗位技能需求的匹配,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水平。同時也為純理論教學和實際工作需求拉近距離。在教學設計中通過動態開放反饋的方式進一步整合課程實訓和實踐教學內容。
(三)依據素質提高原則,實現人才規格的企業化培養目標
以成本會計實訓課程校企合作為例,開發過程中充分體現:“以就業為主導、以能力為本位、以技能為核心、以職業崗位為標準”的教學改革思路。在課程開發和人才培養過程中,以現實高素質、高技能型的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為目標,有效植入企業文化基因,力求使學校人才培養的“規格”與企業需求的“口徑”相一致。
二、會計實訓課程校企合作開發的步驟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專業技能為本位,確定課程標準,并根據社會需要、行業要求、崗位工作過程,注重崗位的針對性與綜合性,突出以“知識”為基礎、以“技能”為中心,以“能力”為目標的專業特點,將教學內容、教學培養過程及學生的就業崗位需求和工作過程有機融為一體,使新開發的課程真正體現出“教學做一體化”的深刻內涵。實現校企雙方的深度合作,具體課程開發的步驟如下:
(一)確定進行課程定位
成本會計實訓是一門專業主干課程,為B類課程、必修課,學時64課時。主要培養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生的成本核算等專業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溝通表達、工作責任心、職業道德等綜合素質,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起主要支撐作用,它以《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為前導課程,以《稅務會計》、《財務管理》為后續課程。
(二)設計思想及開發思路
遵循現代職教理念,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職業標準為依據,以任務和項目為載體,做好課程開發的項層設計。推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項目化課程開發思路,發路徑為:市場調研校企共同論證培養目標核心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行動領域歸納梳理整合能力要素學習領域轉換課程學習情境設計學習單元。
(三)具體的開發內容與任務
本課程是依據會計電算化專業典型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表而設置的,遵循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專業教學標準框架要求,嚴格按照學院項目化課程標準的開發體例優化設計。在制訂中堅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突出工作任務中心,強化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融入職業資格證書要求,按照職業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序化課程內容,提高課程實施的科學性與可行性。
1.課程結構的模塊化處理
通過企業崗位工作過程的導向性,將課程內容進行相關工作任務模塊的轉換,使工作體系轉化為課程內容體系,實現課程“重構”后的模塊化,明顯以項目或任務為框架,以技術應用為主線,將知識、能力要素整合優化,形成生產費用歸集、生產費用分配、產品成本核算、成本報表編制與分析等四個主要學習模塊。
2.課程內容組織與設計
按照職業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序化課程內容,設計基于工作任務的學習情景或項目,具體可分為:成本要素、輔助生產費用、制造費用、生產損失、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和在產品之間的分配、品種法、成本報表的編制和分析等七個項目來組織教學。不能忽視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一致性,采取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案例教學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要有針對性。創新課堂教學形式,以真實的工作項目、工作案例、工作流程和職業規范優化教學設計。從課程理念、課程目標、組織與實施,方法與手段等多方面入手使之得到系統設計。
3.多種教學手段及評價體系的綜合結合使用
將案例分析、情景設置、角色扮演、探究學習、啟發引導、分組討論等教學方法穿插靈活應用,真正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積極引導學生深度思考與實踐,加強師生互動,積極采用現代教育技術與模擬仿真技術,提高教學效果。積極進行考核評價體系改革,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考核,關注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評價。加強課證融通,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
4.重視網絡教學資源的開發
開發與建立成本會計實訓課程相關的網絡學習空間,CAI課件、習題、教學資料、微課、慕課、電子教材等,滿足課程開發總體需要。
三、校企合作開發成本會計實訓課程的有效途徑
科學評估合作企業就業崗位的需求,結合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在充分整合企業和學校資源的基礎上確定要合作的課程信息,具體包括:目標、課程內容、實施方案、課程評價方式的創新,使課程更貼近和符合經管類行業的實際需要,課程安排更具實用性。具體對策和建議如下:
(一)通過調研行業實際,遵循市場導向,確定合適的實訓教學載體
高職院校決不能閉門造車,課程開發必須經過嚴謹的調查研究,成本會計實訓課程開發的關鍵點一是要充分遵循“市場導向”的原則,二是企業人員必須親自參與到課程體系開發的整個過程,并能將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介紹到課程中來。從而確定合適的實訓教學載體,將具體的崗位需求轉化成人才培養目標,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受到就業單位的歡迎。
(二)堅持高職教育理論夠用原則,突出成本會計實訓課程開發特色
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能力標準為依據,圍繞實際應用能力這個培養重點,將開發的實訓課程與崗位職業技能需求相結合,在理論教育和技能知識上進行有效銜接,力爭達到新時期的會計職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將專業相關的課程內容進行深加工,使其能夠真正反映財會行業最前沿的技能。成本會計實訓課程開發過程中,可以充分借助高新區的企業資源優勢,形成一個“既保證理論適度—又突出課程特色”的開放、動態和反饋式的校企合作實訓課程開發理念。
(三)以職業能力為出發點,課程開發過程中確保學生知識體系的自我構建
在搭建校企合作實訓課程開發框架時,應以職業能力為出發點,確保學生的知識體系的自我構建。從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三個維度出發,將職業核心職能和關鍵能力融入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將會計專業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等結合起來,使新開發的課程能滿足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特別是在橫向上,使課程能適應職業調整與崗位任務的變化,與理論課有機適度結合;在縱向上,能將會計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綜合應用技能訓練、頂崗實習四個部分貫穿起來,并確保與職業資格證書的有效銜接。
(四)在開發過程中要努力體現創新的時念
創新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實訓課程。開展行業調研,進行崗位分析,參照職業資格獲取標準,實現以就業為導向,將會計專業知識運用能力、成本會計崗位技能和行業通用能力有機結合,體現新開發課程的職業性、開放性和反饋實踐性。課程設置以單項技能、基本技能操作為主,尤其是在技能操作的基礎上,應特別強調專業知識、企業崗位技能需求的結合,同時強調企業綜合業務實訓能力,使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地運用知識和技能來處理會計綜合業務的能力得到切實提高。
四、結語
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是始終按照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實行多樣化的實際教學手段的應用,將專業認知實踐、課程實踐、模擬或仿真綜合實訓、校內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形成一個循環模式。呈現出一種開放的課程開發模式,由教師與行業專家共同協作制定職業能力訓練項目以適應社會需求的新變化和實際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素質要求。
作者:劉曉敏 單位: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國際商務系
參考文獻:
[1]劉婷.高等職業院校會計專業實訓課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討與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16).
Abstract: The evolvement of audit standards' establishment power is the outcome of public choice. Under the model of which the governments have the authority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udit standards, some people are questioning the audit standards' identity: the law endows the CPA the power of process justness, while the public consider the audit standards are only the industry technique. The audit standards' awkward results from the gap between the public's expectation or percipience and the real audit standards, the conflict of it's two-sidesidentity and whether follow the process justness or the outcome justness. The audit standards should serve for the outcome justness. In order to break the audit standards' awkward state, the CPA should emend and perfect the audit standards now and again and reduce the gap between the audit standards and the expectation of the public.
關鍵詞: 公共合約;程序公正;結果公正
Key words: public contract;the process justness;the outcome justness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4-0144-02
0引言
一般認為,審計準則是一種公共合約,它是相關利益各方博奕產生的均衡結果,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博奕各方力量的對比決定了審計準則制定權安排的模式和變遷。在我國,由于特殊的歷史條件,在審計準則制定過程中,外生力量尤其是政治力量在其中起到了絕對的控制作用,國家作為博奕一方,因其權威性具有了一般通用審計準則的制定權,注冊會計師則擁有剩余審計準則制定權(謝德仁,2001)[1]。
這種均衡安排對迅速建立和完善會計師執業市場是非常有利的,政府能夠通過其權威性直接建立高質量的審計準則體系。但同時存在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審計準則是由注冊會計師協會制定,國家以財政部的名義審查,其本身具有了法律效力,屬于行政法規的范疇。注冊會計師面臨法律訴訟時,如果能夠證明自己執行了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就可以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護。但是另一方面,獨立審計準則又屬于注冊會計師的“家規”,是注冊會計師的業務標準。這種由雙重身份和法律訴訟引起的張力,使獨立審計準則處于一種備受爭議的狀態。主要表現在公眾的期望和認知與現實準則之間存在差距、雙重身份引致的沖突以及是遵循程序公正還是結果公正等幾個方面。
1表現之一:公眾的期望和認知與現實準則之間存在差距
對獨立審計準則批評的最大聲音來自于公眾,造成這種批評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
1.1 公眾預期與注冊會計師執業績效之間的反差在信息不對稱的現代社會,可信的經濟信息對于維持經濟秩序和通過鼓勵合理的資源分配實現經濟效率非常關鍵(Latham and Linville,1998)[2]。因而,注冊會計師發表的財務報告是否可信的信息對公眾來講,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注冊會計師驗證信息后,向公眾表明此信息是可信的,公眾相信了其論斷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并據此做出了重大決策,但是信息本身是虛假的,那么注冊會計師在其中無疑是利用自己的威信力起“幫兇”的作用,這種虛假陳述的社會危害性更大。無論注冊會計師遵循的是國家法律法規,還是“家規”,錯誤的審計報告引致錯誤的決策后果,造成了巨額的投資損失和資源的無效分配,所以公眾對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的真實性賦予了很高的期望和社會價值。
但是,20世紀后期在國際資本市場上連續爆發的巨額財務舞弊案如安然、世通、施樂和韓國SK集團,國內如紅光實業、東方鍋爐和銀廣夏等,造成的影響非常惡劣,直接動搖了公眾對注冊會計師的信心。最后的調查表明,在這些案件中,舞弊企業使用的會計造假手段并不是很復雜,如果嚴格遵循獨立審計準則是完全能夠揭示的。但是在實踐中出現問題時,注冊會計師卻往往把獨立審計準則推到前沿,把沖突和公眾注意的焦點引到審計準則上來,獨立審計準則成了注冊會計師的“替罪羊”和“擋箭牌”,這使本來缺乏專業知識的公眾對審計準則更加持懷疑的態度。其實掩蓋在后面的真正事實是:注冊會計師沒有按照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執業,沒有運用專業判斷,做到基本的職業謹慎,或者在審計過程中,直接采取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難得糊涂”,甚至在審計過程中明知被審計單位造假,卻為利益驅使采取了共謀的態度。所以造成獨立審計準則“尷尬”的一個現實的原因恰恰是注冊會計師不遵守審計準則的行為。當然,隱藏在這個問題后面的是深層的制度問題,是整個社會的信譽基礎發生動搖,這已經不是僅僅依靠審計這一個層次和環節能夠控制和解決的。
1.2 公眾,甚至包括注冊會計師本身對獨立審計準則存在的曲解很多人,甚至注冊會計師把獨立審計準則理解成必須執行的機械的,毫無創意的工作條款和守則,而且認為只要在形式上遵守了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注冊會計師就可以完全避免法律的懲罰,其實上這是對獨立審計準則的一種很大的誤解。
法律在認定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時候,基本的判斷標準是“注冊會計師是否恪盡職守,盡到了一般的職業謹慎”。雖然法院在判斷注冊會計師具體行為是否恪盡職守時,一個重要參照標準是審計人員是否遵循了基本的審計準則,但這不是一種機械的判斷,而是有充分自由裁量權的,在司法判斷中,充分體現了對注冊會計師謹慎精神以及專業標準的要求。此外,獨立審計準則中的很多規定都是原則性的,而不是規則性的,這正是獨立審計準則的價值和意義所在:賦予注冊會計師更多的剩余審計準則制定權,允許其充分運用自己的專業判斷能力。因此,那種認為機械遵循審計準則的要求就可以完全為自己辯護的思想是完全錯誤的,也不符合獨立審計準則的基本精神。
比如審計準則規定必須對大額應收賬款進行函證,并建議了應函證的比例和方式,如果注冊會計師認為僅僅按照準則的要求執行程序就是遵守了審計準則,這是錯誤的,因為審計準則同時也規定,決定應收賬款是否應該函證和函證的水平時,需要注冊會計師隨時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判斷。例如,如果通過內部控制評價和其他替代方式已經能夠合理確認應收賬款的真實性水平,那么注冊會計師甚至可以不必再機械遵守函證的要求,但是如果分析性程序已經顯示,應收賬款很可能存在很大的問題,那么,完成準則規定的函證數量是不夠的,注冊會計師必須改變策略,采取全部函證的方法甚至追溯到以前年度,以獲取必要的證據支持審計結論。
2表現之二: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雙重身份引致的沖突
在我國,獨立審計準則同時具有法律法規和行業技術標準內外雙重身份一直是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很多人心存疑慮:在注冊會計師行業高度自律的國家,獨立審計準則是作為行業技術標準的身份出現的,并不是表現為法律法規的性質,但是注冊會計師行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比如英國,那么,是否有必要賦予行業審計準則法律法規的地位?這種安排是否會偏袒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利益?選擇這種模式的意義是什么?
可以從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以及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等方面分析這種合約安排的意義。因為審計準則作為一種公共合約,本身具有不完全性。審計準則合約的不完全性,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有限理性(西蒙,1955)[3],也就是說,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對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性是無法完全預期的,不可能把所有可能發生的外來事件都寫入合約條款中;二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因為在關系有效期內,必須要作出決定、處理各類不測事件、明晰各種條款為雙方接受以及貫徹實施合約條款,會發生各種費用,有時這種費用高的無法使合約達成??傊?,環境的不確定性意味著在合約簽訂過程中存在著大量可能的偶然因素,要預先了解和明確針對這些所有可能的反應,費用相當高,而且履約的度量費用也相當高(Klein,1980)[4],最后,即使各方可以對將來進行計劃和協商,也很難在出現糾紛的時候,使外部權威,如法院,能夠明白這些條款的意思并加以強制執行,即完全合約不僅要求雙方能夠相互交流,而且要求還能夠與對簽約各方運作環境一無所知的局外人進行交流(Hart,1998)[5]。
由于存在的以上各種障礙,審計準則注定不可能是完全的。審計準則的不完全性在這里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并不能保證審計準則作為技術標準本身一定是科學和合理的,它總是與理想狀態之間存在著差距,需要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和完善;二是政治、經濟和法律等外部環境和公眾的期望也是在不斷變化之中,審計準則的變動也是各方不斷討價還價的結果。所以不能苛求注冊會計師能夠以100%的概率保證發表正確的審計意見,否則不僅使審計社會成本大到無法承受,而且會計師行業也無法得到發展的空間,所以賦予審計行業技術標準以法律法規的地位,是博奕各方在權衡社會收益與成本后進行取舍形成的一種均衡狀態。這樣,獨立審計準則就已經不僅僅是行業技術標準的事情,它還有另一個層面重要的社會意義,即尊重行業技術標準對行業生存的意義。有句話:“尊重獨立審計準則的法律地位,是促進審計準則發展的前提;尊重會計專業團體的生存方式,是法學家應有的品格”(顏廷,2003)[6],可謂一語中的。
3表現之三:遵循程序公正還是結果公正
對遵循獨立審計準則的法律后果是堅持程序公正還是結果公正,理論界存在很大的分歧。支持的聲音來自會計界,認為注冊會計師只要遵循獨立審計準則的要求,就可以在訴訟中免責。反對的聲音主要來自于法律界?!叭绻硞€職業可以通過制訂行業規則來規避法律責任,它存在的社會意義是什么呢”(劉燕,1998)[7],所以注冊會計師不能以恪守了職業準則就游離于法律之外(文建秀,2003)[8]。在這里,嚴格執行獨立審計準則就可以為自己辯護的思想遵循的是程序公正的原則。所謂程序公正(due process),也指程序理性,是指行為是適當考慮的結果,該行為就是程序理性的,因此行為的程序理性取決于它的產生過程,而結果公正,即指在由既定的條件和限制所規定的范圍內,當行為適于達成既定的目標時,結果就是公正的(謝德仁,2001)[9]。簡言之,程序公正注重的是程序,而結果公正注重的是行為的結果。程序公正認為:只要行為符合程序上的要求,結果就是可以接受的,所以,程序公正對程序的制訂過程是比較嚴格和充分論證的,一般以遵循大多數同意的投票原則以及充分的討論和論證時間為保證。而結果公正則保證行為的結果必須符合特定的社會目標。
相比而言,遵循程序公正在現實中容易操作,有時甚至取得多數同意的原則即可。在注冊會計師執業環境不確定性不斷加大的現代經濟社會,遵循程序公正原則可以極大節約注冊會計師的執業成本,因為要想完全消除執業中存在的不確定性,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從社會成本考慮有時也得不償失。此外,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信息分布不對稱等系列問題,導致要想達到結果公正有時是非常不現實的,而且就“結果”而言,如何確定其公正性一樣存在著爭論,因此把結果公正加到注冊會計師身上,無疑是一種過分的苛求。其實就是法律本身,也是遵循程序公正的,尤其在法律制訂的過程中,更是充分遵循了程序公正的原則。所以把獨立審計準則上升的法律法規的地位,無疑是充分尊重了程序公正的原則。
但是過于強調程序至上同樣存在很多弊端。只注重程序會忽略了行為的目的性,會導致失去統一目標,有時難以達到預期的社會效果。比如美國會計準則制訂的過程一直遵循了程序公正的原則,但是由于忽視了目標上的一致性,結果制訂的準則先后不一,導致了公眾的抱怨。為了把程序和結果目標很好的統一起來,FASB進行了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FACF)的研究,試嘗以會計目標為中心,構建一個嚴密的概念體系,以充分指導會計準則的研究,此舉無疑是一個重大進展。此外,遵循程序公正有時并不能保證出現有利的結果,在程序公正中廣泛應用的過半數投票原則本身就可能不滿足一致性和效率性的要求,孔多塞在1785年就發現了過半數規則可能導致不可預測的結果,更著名的是阿羅定理,阿羅在此定理中證明,至少在現實的決策環境中,所有加總選票的方法都存在這個缺陷,即投票悖論和循環投票的問題(史蒂文斯,1999)[10]。
其實,在程序公正和結果公正的問題上,雖然也存在著一種權衡和取舍關系,但并不存在實質上的對立,而是緊密相聯系,相互補充的。失去了結果公正的根本目的,單純強調程序公正是沒有意義的,而強調結果公正能夠賦予程序公正社會價值,促進其進一步的完善,堅持程序公正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結果公正。同理,獨立審計準則作為技術標準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達到結果公正,如果制造真實合法的審計報告這一最終目的不能實現的話,那么只強調產出程序是毫無意義的。所以,必須把遵守審計準則這一程序公正的形式和行業技術準則以及隱藏在后面的結果公正目的結合起來,才能解讀獨立審計準則的實質和內涵:為了以合理的成本達到實現合理的結果公正的目的,必須尊重程序公正,在一定概率上保證注冊會計師出具真實、合法的審計報告,而建立執業技術標準體系,是為了更好的指導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行為,達到實現結果公正的目的。強調結果公正能夠促使注冊會計師完善行業技術標準,縮小與公眾期望之間的差距,不斷消除獨立審計準則的尷尬和矛盾狀態。三者并不存在根本上的沖突,只是在認知上和操作上可能存在著偏誤而已。
審計準則這種狀況的化解需要公眾和注冊會計師雙方面的溝通和努力。既然制訂審計準則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注冊會計師能夠出具合法真實的審計報告,這和公眾的預期是一致的,如果審計準則不能達到結果公正,滿足公眾的要求,那么說明獨立審計準則存在問題,就必須改變現有的審計準則。所以,注冊會計師應該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要求,不斷修正和完善獨立審計準則,縮短審計準則能夠達到的結果公正和公眾期望之間的距離;其次,注冊會計師要始終樹立為公眾謀利的職業思想,謹慎利用獨立審計準則的剩余制定權,充分運用專業判斷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執業水平,才能夠真正樹立獨立審計準則的社會地位,爭取公眾對獨立審計準則的理解和支持。
參考文獻:
[1][9]謝德仁.企業剩余索取權:分享安排與剩余計量[M].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7月第一版,P182.
[2]Latham and Linvill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 Audit Litig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1998,P175.
[3]Simon.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 ,69,P99-118.
[4]Klein,Borderlines of Law and Economic Theory:Transaction Cost Determinants of Unfair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ding70,may,1980,p356-362.
[5]哈特.企業、合同與財務結構[M].上海三聯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P26.
[6]顏廷.從注冊會計師的注意義務看獨立審計準則的法律地位[J].會計研究,2003,(6):31.
[7]劉燕.“法律界與會計界的分歧究竟在哪里?”,中注協編《中國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P4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