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農村農業產業發展思路
時間:2023-09-03 14:46: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農業產業發展思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高寒貧困山區;農村經濟;現狀;問題;對策;云南寧蒗
中圖分類號 F32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1-0298-01
農村經濟收入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達程度,而農業生產又是農村經濟收入的主體。筆者多年在高寒貧困山區開展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工作,對高寒貧困山區的農村經濟發展總結了一些經驗,現以寧蒗縣為例進行分析,以供同行參考。
1 寧蒗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1.1 地理概況
寧蒗縣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斷東側,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境內山峰林立,溝壑交錯,屬典型山原地貌。綿綿山自北向南縱貫全境。海拔1 300~4 510 m,氣候屬低緯高原季風區,干濕季分明,因受高原和高山峽谷地形的影響,立體氣候顯著。年均降雨量910 mm,年均日照時數2 298 h,年均無霜期200 d,年均氣溫12.7 ℃。全縣境內山高谷深,高寒山區占80%以上,俗稱“小涼山”,幅員面積6 025 km2,是一個集邊疆、民族、貧困于一體的山區農業特困縣。
1.2 農村經濟現狀
全縣轄15個鄉(鎮)、91個村委會、1 152個自然村,總人口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3.7萬人,占總人口的91.2%,有可耕地7.07萬hm2,常年種植的耕地面積為2.64萬hm2,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蕎麥、馬鈴薯、豆類、燕麥等。據2010年統計資料顯示:全縣農業總產值為62 328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37 939萬元,畜牧業產值17 375萬元,漁業產值911萬元,林業產值4 933萬元,服務業產值1 1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 384元。糧食總產量72 974 t,人均占有糧食312 kg;蔬菜播種面積1 220 hm2,總產量8 400 t;烤煙面積866.67 hm2,總產量1 988 t。
2 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寧蒗縣是一個集邊遠、貧困、多民族為一體的高寒山區縣,廣大農村整體文化素質較低,農民思想滯后,科技意識不強,商品意識淡薄,對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認識不足。二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管理體制不順、職責不明確。鄉級服務站所人、財、物“三權”一并下放到鄉鎮管理,業務主管主管部門主要負責業務指導,不便于業務管理。三是對農業產業的長期性投入不足,水利化程度低,農村農業生產深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四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滯后,農業經濟結構不合理,缺乏龍頭營銷和加工企業的組織帶動,農產品市場以家庭經營和民間體私營為主,難以向外地市場拓展,處于自產自銷的狀況。全縣機械化、標準化、產業化、特色化產業發展程度較低。五是寧蒗縣整體耕地面積在逐漸縮小,而且農業所需的物資的價格也在上漲,導致生產成本增加,農業生產效益不明顯[1]。
3 發展對策
3.1 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服務體制建設,提高管理水平
每年縣委縣政府和縣直各相關部門與各鄉(鎮)黨委政府(“三農”服務中心及站所)、村委會簽訂農村經濟發展責任狀,明確每個部門的經濟發展主要任務。同時,要將農村經濟發展的指標任務與干部的年終考核獎懲聯系起來,實行每個技術干部都有明確的片區發展任務,且實行個人責任制,個人的年終考核也要與農村經濟發展的任務完成情況掛鉤[2-4]。
3.2 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力度
農民的科技素質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迫在眉睫。利用一切資源充分調動農民學習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學習,提高其科技素質,從而為新農村的建設打好基礎。經常開展科技培訓,著力將農民科技培訓始終貫穿在整個農村工作中去,提高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比重,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生產技能和水平,形成一批新型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隊伍,從而有效促進新農村建設[5-6]。
3.3 加快信息建設,改善服務條件
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完善農業科技信息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和光盤、多媒體軟件、文字材料等遠程傳播手段和媒體,及時有效地向廣大農民、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以及農村基層干部提供技術、信息、培訓和咨詢服務,促使農民能夠掌握市場的主動權[3,7]。
3.4 制定產業發展思路,加速產業建設進程
因地制宜,區域化發展的制定寧蒗縣農村產業發展思路,要按照建龍頭、建基地、興產業、占市場的思路,大力發展農業產業。著力培植一批上規模、上檔次、有特色的農村經濟實體,引導集中連片,規模經營,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構筑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使資源優勢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把寧蒗縣農業產業做大、做強,努力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加快推進全縣農業產業標準化、規?;⑻厣?、產業化持續健康發展建設進程[8]。
3.5 制定優惠政策,加大對農業產業投入力度
縣、鄉兩級政府應制定特殊優惠政策,發動群眾興修農田水利工程,搞好治水改土,為廣大農民創造優異的農業生
產條件。積極努力爭取省、市各級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各級部門要跟蹤抓好農業產業建設項目資金落實情況、項目實施措施,加強監督檢查,確保項目資金發揮應有的作用[3]。
4 參考文獻
[1] 蘇剛.鄉鎮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J].吉林農業,2012(8):118.
[2] 馬林仙.昭陽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措施及成效[J].現代農業科技,2010(16):360.
[3] 韋敏.水富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及建議[J].云南農業,2010(9):44-45.
[4] 張紅琪.臨猗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的思考[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1(12):22.
[5] 章秀德.對湖北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創新問題的探討[J].湖北農業科學,2003(6):10-14.
[6] 徐洪,劉衛華.新形勢下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摸式的探討和研究——對鎮江市鄉鎮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調查[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7(1):19-21.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 農村經濟 “十二五”發展規劃
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的重要途徑,是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及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健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妥善應對農業發展環境重大變化的挑戰,元陽縣農業產業站針對元陽縣縣情及縣委政府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抓住我縣全面健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五年規劃,進一步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根據我縣實際,制定我縣農業產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
一、元陽縣產業發展現狀
元陽縣作為邊疆民族特困縣,近幾年通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州有關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文件精神,目前元陽縣農業產業化已初具規模。
1.元陽縣的基本情況
元陽縣位于紅河南岸,哀牢山北麓,東接金平縣,南鄰綠春縣,西與紅河縣接壤,北與建水縣、個舊市隔河相望,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無一平川,境內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144米,立體氣候非常明顯,從河谷到高山呈現熱帶、亞熱帶、溫帶三種氣候特點,故有“一山分四季,隔嶺不同天”之稱。全縣轄2個鎮12個鄉,138個村(居)委會,1044個自然村,國土面積2189.88平方千米,全縣總人口42.4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4.9%。全縣世居哈尼、彝、漢、傣、苗、瑤、壯七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7.6萬人,占總人口的88.6%,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是一個集邊疆、山區、民族、貧困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元陽縣資源富集,一、具有典型的山區立體氣候特點,山區面積占國土面積99%,比較平緩的地區僅占1%,且生物多樣性突出,光、熱、水、土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適宜種植香蕉、甘蔗、茶葉、草果等多種經濟作物,培育農業知名產業潛力很大。二、勞動力優勢。全縣有鄉村從業人員23.4萬人,對高山區、干熱河谷區、和部分荒山的開發利用有充足的勞動力。三、旅游資源優勢。元陽是紅河哈尼梯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區,以哈尼梯田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風情濃郁。四、水能資源優勢。
全縣水電可開發裝機容量達50.38萬千瓦,目前僅開發11.85萬千瓦,開發潛力很大。另外礦產資源也很豐富,目前已發現金、銅、鐵、鉛、鋅、大理石、石膏等20 余種礦產,擁有大型金礦,鉛、鋅、銅具有良好的勘探利用前景。
2.支柱產業的發展現狀
2.1茶葉產業
元陽縣有“發展茶葉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海拔在144~2939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6.4℃,相對濕度84.3%,年均降雨量1403毫米,日照時數1770.2小時,年霧期為179.5天?!弊杂?973年鳳慶等地引進云南大葉種種植,現有茶園面積3.5萬畝,分布在高山九個鄉(鎮)海拔在1200-1600米之間,土壤為黃壤土,PH值在5-7.5之間,為酸性土壤,茶葉產品茶多酚含量比較豐富,是為理想的普洱茶生產基地之一,全縣有66個初制茶廠,廠房面積達44775.7平方米,各種加工機械1000臺(套),從業農戶達6146戶,24584人,茶農人均種茶收入達300元,元陽現有梯田秀峰、真香茶、云霧茶等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2.2木薯產業
通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全縣栽植木薯面積 7.2萬畝,產量達36萬噸,涉及到14個鄉鎮?,F有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1家(元陽縣紅泰淀粉責任有限公司)。
2.3甘蔗產業
甘蔗生產已成為元陽縣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轄區8個鄉鎮,種植面積4.25萬畝,產量達12萬噸,產值達3120萬元,人均純收入320元,是一個發展前景較好的支柱產業。
3.傳統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3.1柑桔
雖然柑桔目前種植面積不大僅有1567畝,產業從業農戶652戶,2681人,但人均純收入1472元。
3.2香蕉
元陽縣氣候條件適宜香蕉的生產發展,香蕉產量高、全縣適宜栽香蕉面積可達35萬畝,現有香蕉種植面積13.5萬畝,占適宜面積38.5%,香蕉是山區農民一項重要經濟來源,但全縣還沒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香蕉產業格局。
3.3蔬菜(含馬鈴薯)
2009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4.9萬畝,產量達13萬噸。我縣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適宜于發展反季節蔬菜和特色蔬菜,產品遠銷成都、重慶等市場。
3.3.1反季節蔬菜 元陽縣海拔帶分布較廣,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半山區至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地區因其氣候冷涼,尤其適宜發展反季節蔬菜,可滿足市場對反季節蔬菜的需求并便于蔬菜產品調配,同時中半山及以下山區也能合理利用氣候資源,發展春提前栽培。
3.3.2大棚蔬菜 我縣的蔬菜有利于控溫控濕,能起到蔬菜提前上市、調節花期、延長采收期、增進產量等效果,促進農民增收,目前我縣重點在烏彎村委會和南沙鎮等發展了大棚蔬菜基地。
3.3.3 山野菜 我縣的野生蔬菜有70多種,部分野生菜(如:蕨菜、雞腳菜、水芹菜、山蒜等)已成為人們日常佳肴,但其獨特的生理生長特性,還未被人們所認識,人工馴化栽培也未起步,有很好的開發價值。
二、農業產業發展的因素
1.農業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1.1政策環境改善,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
進入新世紀以來,“三農”問題引起全社會的密切關注,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支農政策,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實行了農村稅費改革,農民發展農業產業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
1.2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戶生產積極性較大
元陽縣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全縣有七個少數民族,85%以上的農村人口,全縣有勞動力22.1萬人(其中外出打工的有3.3萬人。因此,我縣勞動力資源豐富,對發展農業產業有較好的前景。
1.3區位優勢凸顯,產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
元陽縣是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種類型的立體農業氣候。特別有利于大力發展茶葉、甘蔗、木薯等支柱產業。苷桔、香蕉、蔬菜(含馬鈴薯)等傳統產業已具有一定的基礎。隨著二級路面的不斷開通,有利于加快農產品的流通和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
2.農業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2.1農業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2.1.1一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水利設施基礎較差且年久失修、中低產田面積大、分布廣、區內機耕路及田間渠道網絡不健全。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差。全縣有效灌溉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10%,旱澇保收面積僅占耕地面積的5%;
2.1.2設施農業不發達,仍處于起步階段。滴灌、噴灌、溫室、機耕、機收等農業技術裝備推廣力度較弱,農業機械化水平總體較低。
2.2農業產業化水平還比較低
目前全縣龍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還比較緩慢,農產品加工率、商品率、優質率較低;農業產業化中介組織發育滯后,實力不強,無法有效聯結企業和農戶;農業產業化利益機制不夠完善。農民生產經營上存在不少盲目性。
2.3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植物檢疫網點和體系建設不夠完善,防治突發性病蟲的能力較差;檢驗檢測、農業執法、技術推廣手段落后,設備不全,還不能及時全面地為農業生產提供高效服務。
三、總體思路
1.指導思想
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以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為核心,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大力發展提升“茶葉、甘蔗、木薯”等支柱產業和鞏固發展“柑桔、香蕉、蔬菜(含馬鈴薯)”等傳統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特色農業、傳統產業;培育和扶強做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促進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健康發展。
2.農業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堅持主導產業優先的原則;堅持多元發展的原則;堅持示范帶動的原則;堅持互惠互利的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3.農業產業發展的總目標
全縣重點培育“茶葉、甘蔗、木薯”等支柱產業和“柑桔、香蕉、蔬菜(含馬鈴薯)等傳統產業,通過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新農村建設,帶動規范化農產品基地和龍頭企業發展,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性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到2015年,全縣特色、傳統農業產業產值達到3.8億元,建設特色、傳統農產品基地達到68萬畝,新增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4家,其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2家,特色農產品加工率達到30%以上,新增農村專合組織達到96個以上;特色、傳統農業產業為農民人均增收實現400元以上。
四、元陽縣農業產業的建設重點
1.建設高標準農田
加強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層、調整田型、培肥地力為重點的耕地質量建設;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設施為重點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以田間耕作道路、干道連接基地路為重點的通道建設?;卦O施達到田成方、土成型,田、水、路、配套,灌、排、蓄功能齊全,達到旱澇保收。
2.建設設施農業
建設以塑料大棚、日光溫室、滴灌噴灌、棚架、遮陽網覆蓋等為重點的設施農業,采用以產品分級、包裝、儲藏、加工為重點的產后處理措施,提高基地設施保障水平。加大適用新型農機具的推廣使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機械化水平。
3.建立核心示范園區
集中力量建設縣域優勢特色產業核心示范園區,要將核心示范園區打造成為“一個產值上萬元的企業、一個新農村建設的展示窗口、一個生態旅游觀光景點”。同時注重展示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開展生產管理、產后加工、品牌創建、市場開拓和機制創新等全方位示范,輻射帶動特色產業基地發展,保證特色優勢產業向帶狀、塊狀集中發展,形成優勢特色產業區。根據我縣的實際情況,規劃三個核心示范區:一是建立以牛角寨鄉為中心的茶葉核心示范園帶,重點發展茶葉產業;二是建立以烏彎、南沙鎮為中心的新品種核心示范園區,重點發展蔬菜產業;三是建立以新街鎮為中心的現代觀光農業綜合示范園區,重點發展優質水稻、稻田養魚的農業生態旅游業。
3.1茶葉核心示范園帶
3.1.1規劃布局
堅持以推廣標準化無性系良種茶園建設為主,結合低產茶園改造,到2015年,形成以牛角寨鄉為中心的現代農業生產示范園區暨新農村建設示范片,整個示范片面積達到2萬畝;打造1家出口型市級龍頭企業,企業年效益達千萬元以上,以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帶動茶葉產業發展,將示范片及其周邊建設成為具有我縣特色的生態茶葉產業經濟區。
3.1.2預期效益
到2015年,通過茶葉核心示范片建設,改造舊有茶園面積1萬畝,新增加標準化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1萬畝,實現各類名優茶年產量600噸左右,年產值在2000萬元左右,促農人均增收400元左右。
3.2新品種核心示范園區
3.2.1規劃布局
堅持將市場需求與品種引進結合起來,在試驗、示范、生產技術推廣的原則上,積極引進適銷對路的新品種,以烏彎、南沙鎮為中心,打造以茄果類蔬菜、新品種為主的集中展示示范區,示范園區面積達到1.5萬畝。
3.2.2預期效益
范園區內每年可進行15~20種蔬菜新品種的集中示范,其中,主要推廣品種不少于5個,農產品綜合產值達到2300萬元,帶動1000戶以上農戶發展相關產業,促農人均增收500左右。
3.3現代觀光農業綜合示范園區
3.3.1規劃布局 堅持提高產業經濟效益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特點,新街鎮為中心,輻射攀枝花等鄉鎮的現代觀光農業綜合園區3萬畝。園區可適當分設旱作節水灌溉區、優質無公害大棚蔬菜園區(攀枝花鄉)、休閑娛樂園區。
3.3.2預期效益 項目建成后,種植業可實現年產值1325萬元,其中蔬菜園區提供優質無公害蔬菜100噸,實現產值20萬元。旅游休閑場所年均接待5萬人次,每人每次收費10元計算,可實現年收入50萬元以上,促農人均增收300元左右。
4.加強農產品品牌打造
強力推進全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整體認證,努力提高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比重。實施“品牌”戰略,鼓勵企業以品牌為紐帶,實行資產重組和生產要素整合,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爭創品牌企業、名牌產品;堅持政府、協會、企業聯手,積極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申請和保護工作,打造地域品牌、區域品牌;通過多種渠道,開展品牌展示、推薦和宣傳活動,提高品牌影響力,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帶動和推進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重點打造“梯田秀峰”、“元梯紅”、“反季蔬菜”等品牌。
5.推進標準化生產和質量安全監管
嚴格推行農產品質量管理標準體系,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嚴格執行市場準入制度,農業、質監、工商、食品藥品等部門密切配合,加強農業投入品管理和行政執法力度;協助政府積極開展工作,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建立行業自律機制;通過追加資金、改造環境、更新設備、加強人員培訓等措施,實現農產品生產過程控制并建立檢驗監測體系,建立健全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和加快質量安全信用體系的建設。到2015年,實現基地標準化生產率達90%以上。
6.推進技術集成與運用
實施良種繁育工程和品種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區域建設一批良種繁育和品種改良基地。大力開展特色優勢作物高產創建活動,加快省工節本增效技術、循環農業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農機技術的集成組裝,做到農耕、農藝、農機技術結合,良種良法良制配套?;亓挤N覆蓋率、實用技術到位率和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率均達到100%。
參考文獻
[1]李黎,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探索[J].河南農業.2004.(3):40-41.
[2]牛若峰,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觀察和評論[J].農業經濟問題.2006.(3):20-25.
擴大推進村規模數量。今年吉林省將重點推進1055個村的新農村建設,比原制定目標增加55個村。
啟動整體推進縣試點。今年吉林省確定通化縣、敦化市、東遼縣、長白縣、雙陽區、鎮賚縣為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試點,將在10個方面進行探索,逐步形成以縣為主的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格局和工作機制。
著力發展農村經濟。今年吉林省將重點抓好6件事: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大力發展精品畜牧業;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高效園藝特產業和綠色食品產業;實施農村創業興業工程和“陽光工程”;大力發展村鎮經濟。
啟動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從今年開始,全面啟動縣域村鎮體系規劃、鎮(鄉)村建設規劃,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中心村集中,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
加強農村民生建設。一是采取整村推進的辦法,完成1000個推進村中2.54萬戶泥草房改造任務;二是通過畜禽養殖小區建設,加快農村人畜分離步伐,改善村屯環境,推動試點村鎮和推進村的畜牧業向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三是加強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環境治理和產業發展等項目建設。
健全支持政策體系。制定出臺建設、交通、電力、水利、土地、牧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方面的專題政策,從而形成互相銜接、互為補充、體系完整的新農村建設政策體系。
吉林省制定未來5年農業產業化發展目標
近年來,吉林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一批大型龍頭企業已經成為國內同行業的排頭兵,一批重大技術已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增加農民收入,緩解賣糧難問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拉動縣域經濟發展,拓寬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以及優化產業結構,豐富產品種類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步伐,明確龍頭企業的發展方向,近日,吉林省政府下發了《2008-2012年吉林省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制定出未來5年吉林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思路和戰略重點。
當前,在繼續抓好國發2號文件解讀、領會其精神實質的基礎上,關鍵是編好項目、做好對接、爭取落實。
(一)堅持不懈的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按照集中連片,突出特色的要求:一是編好規劃。與云南地理研究所合作,編制市產業發展區域生產布局規劃;二是組建產業發展機構,制定各產業實施方案;三是先行啟動交通沿線產業結構調整,如水黃線水城縣境內段,投資1.5億元,種植茶葉1萬畝、油茶2.06萬畝、核桃1萬畝、竹子1萬畝,六枝境內段,種植李子1萬畝、花椒1萬畝、核桃1萬畝、梨子1萬畝;四是整合資源,抓好基地內設施建設。
(二)有依有據、無中生有編項目。有依有據就是根據國發2號文件編項目;無中生有就是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及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編項目。從大年初四開始,市農委組織了項目編制班子,篩選編制了項目183個,總投資263億元,項目涉及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技能培訓、農技推廣、動植物疫控等等,今后將陸續充實完善。
(三)積極做好上爭、對挖、外招。上爭,就是積極主動向省農委乃至國家農業部匯報溝通,爭取得到認可、認同,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傾斜。經過積極對接,我市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方案得到了省農委的支持,該方案啟動實施過程中,茶葉、獼猴桃等產業得到了省農委意向性的承諾。另外,省農委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正在著手黔中禽蛋產業帶的調研,經初步對接,擬同意將六枝納入黔中禽蛋產業帶,市農委將配合六枝特區繼續加大跟蹤力度;內挖,首先是管好用好市級財政專項應到資金,重點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重點支持農業龍頭企業,重點支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吸引境內在其他產業完成原始積累的業主投資農業產業項目。其次搭建好融資平臺,加大融資貸款力度。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統一安排,市農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已組建,機構人員及資本金已到位,公司組建相關手續已辦完正式運作。第三,積極與省國開行做好對接,有13個項目已基本具備貸款前置條件進入國開行窗口,貸款總額3.12億元,下一步繼續加大對接力度,爭取更多項目進入國開行窗口;外招,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我委選擇編制了近33個發展前景好,帶動力強,有一定回報的項目進行對外招商,項目涉及種植、養殖、加工等方面,力爭今年農業項目招商引資有突破。目前,從高科技產業園引進通過二氧化碳萃取技術提取咖啡因茶深加工項目,正在與水城縣進行洽談,我委將繼續做好跟蹤服務,力爭落地。
(四)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業要實現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重要的載體(起連接市場和千家萬戶的作用)。截止底,全市農業龍頭企業68家,其中省級19家,市級49家,實現產值2.6億元,增幅79%,獲省農委工業強省戰略目標責任管理一等獎。2012年,計劃新增省級龍頭企業6家,市級8家。農村經濟合作組織341家,2012年計劃新增68家。
(五)加大科技創新投入與人才隊伍建設。認真貫徹落實省委1號文件精神,一是發揮好市農科所、盤縣農科所及種薯企業的作用,支持圍繞產業發展加大科研力度;二是做好新品種的引進、選育,培育適宜的新品種,抓好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及推廣;三是抓好人才隊伍的培訓,結合產業發展的需要,抓好全市系統農技干部的培訓,力爭3年輪訓一次,提高技術水平;鼓勵農技人員到生產一線、到田間地頭,做到“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進入農民家”。另一方面,積極爭取用好陽光工程、綠色證書培訓,大力培養農村鄉土人才。
(六)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截止,全市農業產業產地認定47個,面積27.45萬畝,其中,認定14個,面積4.5萬畝,涉及水果蔬菜養殖等;產品認證38個;盤縣核桃乳申報地理標志已通過農業部認證,目前正在公示期;抓好市、六枝檢驗檢測項目建設。2012年繼續加大農產品的質量監管力度,計劃新增產地認定17個,產品認證33個,做好水城縣獼猴桃地理標志申報。
(七)抓好以“四在農家”為載體的新農村建設。繼續實施好水城縣蟠龍鄉新農村建設整鄉推進試點,繼續實施好戶用沼氣池建設,服務網點建設,繼續實施好中溫大中型沼氣池建設及鄉村清潔建設。2012年計劃建設戶用沼氣池1萬戶。
蟠龍鄉共有村黨支部18個,機關黨支部9個(其中學校支部3個),有黨員665名,其中農民黨員481名、女黨員148名、少數民族黨員259名。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蟠龍鄉結合自身實際,把“提高執行力,謀劃新發展”作為學習實踐主題,以“四抓四加快一強化”(即抓各項目標的實現、重點項目的落實、服務理念的轉變、突出問題的解決;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的建設增加財政收入、加快典型示范點建設以點帶面促推廣、加快體制機制建設營造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強化基層組織建設)為載體,圍繞打造“水(城)黃(果樹)綠色經濟帶”的發展思路,堅持三個“貫穿始終”(即把學習貫穿始終,把解決突出問題貫穿始終,把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貫穿始終);建立“便民―育民―富民―強民”體系,打造服務型政府;資金捆綁使用,項目綜合組裝,抓好新農村示范點建設。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使全鄉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龍”盤水黃展新顏。為何蟠龍鄉的發展會受到社會的關注?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什么,怎樣才能真正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水城縣蟠龍鄉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一村一品”發展特色經濟的農村經濟工作新思路。
在蟠龍鄉的法那村,村民周麗就是這一惠民政策的獲益者。2009年,周麗種植蔬菜20余畝,光是這一項就有幾萬元的收入。今年,她將一門心思“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種植技術和科技含量”。
像周麗這樣的村民,在蟠龍鄉的沙坡村、法那村、官寨村等還有不少。這幾個村已經成為蟠龍鄉發展蔬菜產業的重要基地,種植連片蔬菜4000畝,產量達到800萬公斤,產值超過500萬元。諸如黃瓜、辣椒、茄子等7個品種已經被貴州省相關單位認定為“無公害蔬菜”。
在蟠龍鄉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規劃里,不僅要創建自己的特色蔬菜基地,還要發展烤煙年種植6000畝、油菜年種植4000畝、茶葉4000畝、經果1.2萬畝、油桐3000畝、養羊1.6萬只、養豬5.2萬頭、養雞32萬只、養鴨20萬只。
“這些措施,將使蟠龍鄉村村都有自己的特色農業,戶戶都有自己收入的新增長點?!斌待堗l黨委書記李勇這樣說。
其實,此前的蟠龍鄉并非“實力雄厚”,全鄉農業存在著“三低四難”的問題: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業科技含量低、農業加工營銷龍頭帶動能力低;農業產業結構存在經濟結構單一、規模不大、流通不暢、機制不靈等困難。
為此,蟠龍鄉確立了“以基地建設為中心,以農民增收為重點進行結構調整”的工作方向,努力實現全鄉的科學發展。
令人欣喜的是,以創建“一村一品”為方向,蟠龍鄉成功實現了特色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2009年,蟠龍鄉糧經比例為35:65,優質農產品比重增加5%。同時,這一政策也使農民普遍獲益,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
XX縣是XXXX的故里,是傳統的農業縣。近年來,該始終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破解“三農”難題的戰略工程來抓,確立了“瞄準市場抓調整,依托產業抓招商,立足增收建協會,建設基地強帶動”的產業化發展思路,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調控、全民參加”的產業發展機制。有力推進了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新突破、新發展。2005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億元,增長;農業增加值億元,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元,增長%。農民產業化經營收入達元。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圍繞調整產業內部結構,在發展特色產業上求突破
有特色才有競爭力,突出傳統優勢產業就是特色,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就是特色。我們立足縣情實際,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稟賦,突出產業比較優勢,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初步形成了生豬、葛署、水果、蠶桑,四大特色農業產業,
一是依托龍頭企業加快產業鏈條建設,突出發展豬業。生豬產業是我縣的傳統產業,群眾的養殖積極性較高,有一定的技術積累。但長期處于小規模,低水平的養殖階段,不能很好發揮增收潛力,提高經濟效益。近年來通過政府引、龍頭帶、協會幫,有力促進了生豬產業的發展。目前通過招商引資,巨龍、七環、華西等大型良繁企業落戶我縣工業園區,總投資億元,常年飼養純外血緣種豬頭,DLY、PIC母豬頭,年產合格DLY、PIC母豬頭,商品仔豬萬頭。七環、齊祥投資萬元建年加工萬頭以上的肉品深加工企業。華西飼料投資萬元建年產萬噸的飼料加工廠。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建成了中壩村、河舒16村、周口鎮團包嶺村、相如街道辦事處藤茨溝村等個優質肉豬養殖示范小區,建成標準圈舍萬平方米。培育了年出欄頭以上的養殖大戶戶,帶動了農戶參于商品豬養殖。全縣年出欄優質生豬萬頭,位居全市第一。初步建立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二是發揮品牌優勢強化標準化管理,鞏固發展水果業。以錦橙100號為主的水果產業是我縣的“品牌農業”,我們按照“規?;^域化、標準化”的要求,穩步推進柑桔產業發展。支持可口爽公司技術改造,使該公司處理、加工鮮果能力達到5萬噸。支持巨龍實業發展公司建設年貯藏鮮果3000噸的水果氣調保鮮庫,將XX建成優質水果常年供應基地縣。始終按照無公害水果質量標準組織生產和管理,努力發展綠色有機栽培,建成了河舒、利溪、三壩、中華等六個柑桔產業基地。目前全縣柑桔總株數達萬株,年產鮮果萬公斤。
三是發展業主經營推進優質基地建設,恢復發展蠶桑產業。蠶桑業是我縣傳統骨干產業之一,但近年來受市場的影響有一定的回落,為了維持產業的支撐著用,保持產業的優勢地位,我們確立了“以基地為保障、技術作支撐、經業主為骨干”的發展思路??h財政拿出部分資金,扶持蠶業基地建設和業主大戶發展,引導業主租賃土地規模發展蠶桑業。目前培育了84戶大戶,經營桑園面積近5000畝,栽桑近1000萬株。依托海峽、賽克斯兩大龍頭企業,建成了5個市級優質基地鄉鎮和20個縣級優質基地鄉鎮,并積極支持他們收購鄉鎮繭站、出資與業主聯合建設蠶?;?。同時在嘉陵江沿岸宜桑區域建設了5000畝良桑產業帶,力爭通過三年將蠶桑生產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
四是引進龍頭企業加快產業優化升級,積極發展薯類產業。
二、圍繞主導產業興龍頭,在高增值強帶動上求突破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牛鼻子”。我們始終堅持把引進培育、發展壯大龍頭企業,作為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環節來抓。圍繞產業抓招商、引龍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發展壯大特色產業,進而增強產業匯聚生產企業的能力,初步形成了外向型區域化集聚膨脹的格局。目前,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累計達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家。2005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億元,總產值實現億元,實現銷售收入億元;上交利稅萬元。帶動全縣戶農戶參加產業化經營,人平增收元。
一是重點培植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
二是扶持發展一批市場前景好、實力較強的規模龍頭企業,向組建企業集團方向發展。
三是輻射帶動一批生產、加工、銷售相關產品的連鎖企業,實行多層次系列化開發,向產業鏈條深層次延伸。
三、圍繞增強市場競爭力,在提升農產品質量上求突破
農副產品在市場要有競爭力,必須形成自己的特色。我縣嚴把“品種、品質、品牌”三關,著力培育獨具地方特色的優質農產品,以質量求生存。
一是嚴把品種引進關。我縣通過多渠道引進優良品種,2005年通過龍頭企業、中介組織、科研單位引進蔬菜、果品、糧油名優新品種68個。建設了蔬菜育苗基地、苗木基地、大椒良種繁供基地、土豆繁育基地等4大良種繁育基地,全縣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率達到100,專用率達到40以上。
二是嚴把品質提升關。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按照國際市場標準,共制定了36項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其中:種植業29項,畜牧飼養4項,水產2項,林業1項。同時積極搞標準化示范點建設,確定了9個示范基地、4個示范鎮、68個示范村、3個示范加工企業四個示范層面,實行專家包基地、包項目、包示范點制度。不斷提高了全縣上下標準化生產的意識和水平。全縣無公害種植基地總數達到個,規劃總面積達到51.89萬畝。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處。申報農產品認證個。
三嚴把品牌培育關。我們圍繞市場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努力提高各級品牌意識,擴大品牌效應。重點培育了“錦橙100號”、“河舒豆腐”、“利溪粉絲”、“中華甜橙”、“福壽核桃”等特色產品。去年對“錦橙100號”進行了種質資源保護與培育開發,在周口鎮龍角山“錦橙100號”建立了保種繁種選種圃,在河舒鎮建成了封閉式高標準“錦橙100號”生產示范基地30畝,并成立了“錦橙100號”協會,向國家商標總局申請產地證明商標注冊,實施原產地保護。努力使“錦橙100號”品牌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農產品弛名品牌。
四、圍繞提高組織化程度,在新型合作組織建設上求突破
培育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推動小生產與大市場緊密結合,促進農村產業化發展的有力舉措。近年來,我縣堅持“示范先行、典型引路、以點帶面、逐步普及”的原則,重點發展了五種類型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
一是依托技術骨干,大力發展技術推廣型經合組織。我縣以農村具有種植、養殖專業技術的能人為帶頭人,發揮推廣和應用科學技術的主體作用,一戶帶十戶,十戶帶一村,一村帶一片,一片興一業,組成經濟聯合體。(舉例)并帶動一大批致富能手、專業大戶紛紛加入協會,通過科技推廣,提升了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目前的發展態勢具體表現)實現了農業由二元種植向三元種植結構的轉變,畜牧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達56。
二是依托“兩委”組織,大力發展基層組織牽頭型經合組織。我縣結合當地的主導產業,由村“兩委”牽頭成立協會,上聯龍頭企業,下聯農戶,引導農民發展主導產業,而村“兩委”以協會名義收取管理費和檢測費,實現了單一產業村莊農民致富、農業稅費取消后村集體增收雙“破題”。張應鎮臧家莊村“兩委”,成立了蔬菜協會,規劃實施萬畝出口標準蔬菜基地,并引進青島福生食品有限公司和青島亞是加食品有限公司作為基地“龍頭”企業,實施訂單種植,農戶畝均收入達3000元,高出傳統種植1倍以上。村集體以協會名義從中收取管理和檢測費用,2004年實現村集體收入20萬元。
三是依托營銷大戶,大力發展大戶帶動型經合組織。我縣充分發揮農村營銷大戶和經濟人的資金實力和市場開拓能力,牽頭建立經濟協會,把分散的農戶聯系起來,達到生產雖然分散,但銷售聯合的目的,形成闖市場的合力。膠西鎮蔬菜協會,最初由12位營銷大戶自發組成,帶動農村經濟人300余人,建立了占地40畝的苑戈莊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招徠各地客商400余戶常年在此設攤收購蔬菜。他們與農戶簽定供銷合同,在膠西鎮推廣種植無公害蔬菜3萬畝,年交易量達20萬噸,實現交易額1.2億元,形成了一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
四是依托種養大戶,大力發展產業拉動型經合組織。我市突出規模、特色、效益,由農村種養大戶牽頭,充分發揮其技術、管理經驗及資金、銷售網絡優勢,吸納農民種養戶參與而共同組建的協會。營海鎮養豬專業大戶鄭方玉,通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其經營的鑫玉良種場發展到存欄母豬170頭、年出欄生豬2萬頭的規模。為帶動農戶共同致富,于2003年吸納其他養殖戶成立了**市養豬協會,推廣應用新型技術、飼料,提高了養豬效益。目前該協會擁有會員120余個,遍布青島市8個區(市)、25處鄉鎮。
五是依托產業項目,大力發展企業主導型經合組織。我縣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先后引進多個高新科技項目,在其帶動下組建了多家協會。依托青島畜牧研究所開發的肉羊科研品種,成立了**市肉羊產業化協會,建立了萬只規模的核心育肥基地2處、可存欄200只的村級育肥基地40處,還將帶動全市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發展優質肉羊的生產、收購、加工、銷售。依托青島農科院開發的馬鈴薯新品種,成立了膠萊鎮馬鈴薯協會,給農戶提供良種、技術指導及市場銷售等服務,帶動農戶種植馬鈴薯面積達5.5萬畝,占全鎮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74,帶動農戶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截至目前,我市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涉及到蔬菜、養殖、科技等各個生產領域,共帶動農戶6.8萬戶,占全市農村總戶數的36.2,會員人均增收7080元。2002年我市被確定為全省農村經濟協會培育發展工作八個試點縣(市)之一,2003年在全省培育發展農村經濟協會經驗交流會上作了交流,2004年被青島確定為農協復查登記試點市,并在全國發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現場會議上做了書面交流。今年5月份,青島市在我市洋河鎮召開現場會,對我市農村新型合作組織建設工作進行了推廣。
五、圍繞創新發展機制,在提高產業發展活力上求突破
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關鍵在于有一套良好的運行機制。在機制創新上,我們進行了積極探索。
一是健全投入機制。將過去政府包攬一切轉變為龍頭企業投入為主,政府投入主要用于產業導向。每年安排財政資金500萬重點扶持生豬良繁體系建設,由政府和龍頭企業共同籌資建立了生豬發展金,用于獎勵養殖企業、專重大戶和重大疫病文治,激活了全縣近億元民間資本投入生豬產業發展。
二是健全融資機制。由政府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同出資組建了會員制的“生豬發展投資擔保公司”,幫助企業和一些養殖大戶解決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2005年農村信用合作社已屢全縣生豬產業化建設注入信貸資金多萬元。
三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按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走市場化運作的路子,引導龍頭企業、業主、農戶共同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組建“利益共同體”實現互惠互利,全作共贏。成功探索出了“企業托養”、“龍頭企業 基地 農戶”、“龍頭企業 合作組織 農戶”等合作模式。實現了農企由松散型向緊密型利益聯結的轉變。
六、圍繞管理體系建設,在強化保障力量上求突破
農業產業化經營要取得突破性的發展,必須采取超常規的舉措和最嚴厲的制度。為促進其快速發展,縣委、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強化部門服務職能,集中力量抓產業。
一是領導力量向產業發展集中??h四大班子分別負責一大特色產業。成立了由10名縣級領導牽頭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導小組,下設產業發展辦公室。明確了抓產業的工作職責和年度目標,實行目標保證金制度。每名縣級領導聯系一個招商引資項目或一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定期召開全縣產業化發展調度會議,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幫助企業排憂解難。各鄉鎮領導分工也作出相應調整,除一名領導負責抓安全穩定和社會事業等工作外,其余都轉向集中抓產業。對縣級領導干部實行分工動態制,對科級領導干部實行任職動態制。同時適當縮減非經濟部門編制,合理增核經濟部門編制。各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編制人員也作重新整合,人員圍繞產業進行調配,編制圍繞產業進行增減。為我縣農業產業化的深度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隆陽區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隆陽區提出了用新型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思路,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4年完成生產總值190.0187億元,比2013年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4373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6.172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8.4087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13年的25.2:34.1:40.7調整為23.9:34.8:41.3,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4.1480億元,比上年年增長6.8%。農業產業方面,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00.07萬畝,油料種植面積7.91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3.43萬畝,收購烤煙18.47萬擔,甘蔗種植面積達10.8萬畝。核桃總面積達109.8萬畝,“百萬畝核桃大區”目標順利實現。桑園、茶葉面積穩定在6萬畝以上,咖啡、蔬菜、甜柿等產業穩步推進。畜牧業快速發展,連續4年榮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稱號。從宏觀上來看,隆陽區的農業產業有了明顯發展,但是從微觀看,2014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8247元,離全國人均10489元尚有一定的差距,與全市、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壓力大、任務艱巨。隆陽區農業優勢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發展仍較為滯后,農業產業大而不強,強而不優,優而零小的問題仍然存在;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優勢不明顯,產業化程度不高,產品競爭力不強等問題還很突出,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新形勢下,如何把隆陽區農業的自然優勢變成產業優勢,并進一步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而構建農業增長和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隆陽區農業產業發展的制約性因素
1.傳統的農本思想觀念有待進一步轉變
隆陽區傳統農本思想觀念主要表現為:一是部分農民沒有完全擺脫計劃經濟時代的傳統農業生產觀念,迷信于政府指導,缺乏自主意識和向土地要生產力的創新意識;二是缺少開放意識、風險意識和競爭意識;三是缺少規模經營意識,缺乏合作,固守于自給自足的保障性生產;四是相信傳統的農業經驗,對農業科學技術重視不夠。
2.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有待進一步完善
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職能,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否與當地的產業發展相符直接影響著該地區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程度的好壞。隆陽區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區,農業的基礎地位還未從根本上改變,農業在隆陽區的比重仍然很大。因此,政府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還要強化政策支持和引導。要結合隆陽區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要在農業產業布局、產業發展規劃、產業基地建設、落實信貸金融政策等方面給予幫組和支持。
3.農業產業布局不盡合理,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調整和優化
近年來,隆陽區不斷加大農業產業的布局和調整力度,但還存在農業產業和產品結構雷同、布局分散、資金整合程度低、農產品比較效益低、資源比較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等問題。另外,受市場和資源的雙重約束,產業調整優化難度大,產業布局不合理,產業爭地現象日益凸現,產業發展難以向最佳適宜區集中,規?;⒓s化的布局和發展步履艱難,優勢難以發揮。
4.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特色優勢難以體現
通過近年來的發展,隆陽區農業龍頭企業總體上數量不少,但加工規模不大、加工技術相對滯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優勢特色農產品處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產階段,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特而不優、優而不精,優勢特色難以體現,輻射帶動能力不強。龍頭企業帶動力弱,農業產業化水平低,企業小而散,組織化程度低,普遍存在管理粗放、成本高、質量差、產業鏈短、附加值低、農產品加工深度和資源利用率不高等問題。
5.市場信息建設滯后
絕大多數優勢農產品營銷網絡和市場信息網絡建設滯后,難以在短時間內開拓有利于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影響和制約了優勢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優勢的發揮,從而難以做大做強特色優勢農產品。
三、進一步優化隆陽區農業產業發展的對策
1.創新思想理念體系
在隆陽區傳統“二元結構”壁壘尚未打破的前提下,創新思想就是要革除不合適宜的思維觀念,樹立只有城鄉一元結構和城市反哺農村才能使城鄉協調發展的理念,樹立通過農業產業化、發展現代農業、培養現代農民、建設現代農村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理念,樹立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構建城鄉統籌就業和保障體系,以城鄉產業一體化改變城鄉產業二元現狀、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的理念。要達到以上目標,就要努力實現隆陽區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特色城鎮化、商貿旅游國際化協調發展。樹立大農業的理念,不斷發展壯大工業和服務業,以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到工業和服務業上來,實現隱蔽性失業的大量被土地束縛在自給自足的土地上的農民大量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達到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滿足農業產業發展實現產業化經營的要求。
2.完善公共管理體系
一是要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是一個有限的政府,政府充當一個“守夜人”的角色。創建現代政府公共管理體系,就是要建設“法治政府”、“有限政府”、“責任政府”、“誠信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政府角色和職能的轉變就是打造服務型政府,為隆陽區農業產業支撐體系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是制定產業政策。政府要通過產業政策指引發揮公共管理對農業產業發展的積極作用。隆陽區的農業產業政策應體現明確的導向性:一是有利于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隆陽區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二是有利于加強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隆陽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三是有利于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增強隆陽區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四是有利于提高服務業比重,優化隆陽區服務業結構,促進服務業全面快速健康發展。
三是制定與產業政策配套的服務措施。要充分發揮政府公共管理職能中產業政策引導在農業產業支撐體系建設過程中的積極作用。結合制約隆陽區農業產業支撐體系建設的實際,適時制定和支持隆陽區農業產業發展的各種政策和措施。
3.努力構建三大支撐體系
一是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按照國家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大力推廣蔬菜、水果、茶葉、肉類和水產品等鮮食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推進農產品無公害生產進程。用3―5年時間,建立完善區級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大力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群眾率先執行有關國際國內質量認證標準,切實做好無公害農產品等質量認證申報服務工作,對獲得國家級以上質量認證的龍頭企業或經濟合作組織,由政府給予一定獎勵。
二是構建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保護體系。重點建設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體系;以植樹造林為重點的農村生態環境體系;以鄉村公路、安全飲水、能源沼氣、信息網絡、市場流通等為重點的生產生活設施體系。通過實施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保護工程,切實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推進農業生產的基地化、規?;I化。
三是構建市場信息流通體系。在流通體系建設方面,以城區、蒲縹、潞江壩火車站為依托,著力打造三大現代物流中心,促進主導產品有序流通。加快建設區、鄉綜合經濟信息網絡,利用計算機等先進科技手段,積極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現代流通方式,向龍頭企業、農民和外界及時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農產品供銷信息服務。
4.加快實施三大保障措施
一是優化產業布局。結合隆陽區產業實際,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突出重點區域、重點產業、優勢產業,做好布局發展。保山壩區以無公害蔬菜(含水生蔬菜)、油菜為主;西邑、丙麻、瓦渡、楊柳、瓦房及漢莊、辛街、蒲縹以烤煙、蠶桑、油菜、透心綠蠶豆為主;潞江的江西、芒寬、楊柳下半山以甘蔗、香料煙、咖啡為主;蒲縹壩區、潞江的江東以蔬菜為主,板橋的山區、瓦渡、瓦窯以茶葉為主。通過優化布局,以村、社、組、大戶建設為重點,建設一批專業村、專業組、專業戶和大戶,實現組組有大戶、村村有特色、鄉鄉有規模,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l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