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1 16:36:4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傳統文化中的禮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社交禮儀
中圖分類號:C91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105-01
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社會轉型,諸多利益的紛爭,國人道德倫理、人情倫理已經顯得非常弱化,嚴重影響到國人的禮儀素質,影響到國家和社會的禮儀文化和道德建設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中富含有諸多道德倫理知識,富含諸多社交禮儀文化[1],對于當代國人的禮儀發展具有諸多的借鑒作用。因此,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交禮儀問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一、中國傳統社交禮儀的主要內容和特色
植根于中國傳統社會的社交禮儀,內容非常豐富,從社交用語、社交場合、社交平臺、社交目的、社交行為等方面均能夠窺視傳統社交禮儀的諸多精華。[2]與現代社交禮儀、西方社交禮儀相比,具有諸多的特色。
中國傳統社交禮儀的內容廣泛,從類別來分,有君臣之禮、長幼之禮、同輩之禮、男女之禮等等,這些不同層次的社交禮儀,有著非常嚴格的社交禮儀規則和習俗。從具體的社交禮儀場域來看,要注重社交中的稱呼用語、語言表達,注重社交場域的座次安排規則[2],注重社交鲇蠐貌偷睦褚塹鵲取
二、中國傳統社交禮儀的當代價值和開發利用的注意事項
(一)中國傳統社交禮儀的當代價值
1.從思想文化視角思考
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設,有利于當代中國的公民教育。[3]傳統社交禮儀富含豐富的思想文化內容,其中關于人的思想道德要求非常多,因此,傳統社交禮儀具有很強大的思想文化功能,能夠推動當前中國的國民教育,推動當前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
2.從社會層面來說
中國傳統社交禮儀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和諧社會、文明社會、法治社會的建設。傳統社交禮儀非常強調人與人的和諧相處,非常重視人情人際關系的善意發展,這種以和為貴的社交禮儀能夠促使社會各個階層的交往和諧發展下去,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助推一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3.從禮儀本身發展而言
有利于推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交禮儀向現代社交禮儀發展。傳統社交禮儀內容內涵非常豐富,從建設方式、價值取向和內容等層面為當代中國社交禮儀發展提供諸多的資源,尤其是傳統社交禮儀的和諧互尊互敬至上的價值取向、諸多嚴格的禮儀形式,對于當今中國現代禮儀的規范化發展能夠提供很多的啟發和借鑒作用。
4.從國民的現代素質視角來思考
中國傳統社交禮儀文化的推廣有利于塑造完美人格,激勵個體成長。中國傳統社交禮儀對一個人的社交往來作出了很多的嚴格規定,這些規定對一個人社會能力成長、對于一個人的個人修為發展具有很多倫理道德的引領約束作用。因此,傳統社交禮儀對當今國民的成長發展具有很大助推引導作用。
5.從家庭關系層面講
傳統社交禮儀也包含了豐富的家庭關系處理方法和資源,對家庭內外的關系和交往做了諸多詳細的規定。通過這些傳統社交禮儀的規定和約束,能夠維系一個家庭基本的運行紐帶。
6.從國家層面上講
傳統社交禮儀的推廣有利于綜合國力的提升。傳統社交禮儀其實是一個國家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對于傳統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也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
(二)開發利用傳統社交禮儀的注意事項
傳統社交禮儀具有多層面的價值和功能,因此當今中國理應好好發揚光大。不過,在開發利用傳統社交禮儀時,我們從社交禮儀場域的話語表達上,要注重篩選,注重賦予新的時代內容,注重與時俱進;從社交禮儀的形式上,我們務必要注重結合西方現代禮儀的發展,將中國社交禮儀的形式不斷創新和完善;從社交禮儀的價值理念上,我們務必要注重與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現代公民教育等結合起來,將真善美的價值取向融入其中,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的社交禮儀發展取向;從社交禮儀的思想上,我們務必要積極吸收現代文化、西方文化和傳統文化等三大文化系統中優秀有益的東西和成分,堅持現代開放多元的社交思想文化,推動傳統社交禮儀容納一切先進文化,不斷提升其文化性和思想性。
三、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交禮儀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對當今國民道德素質與社交往來的發展引導具有諸多價值,對和諧社會構建也具有很大促進作用。我們應該努力根據四全戰略的要求,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交禮儀文化資源,不斷推進當代國民現代禮儀素質發展,推進當代中國社會禮儀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管麗莉.中國傳統禮儀的蘊意及現代價值[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6):111-112.
一、娛樂脫口秀節目的文化選擇
“脫口秀”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談話類節目,指的是主持人對嘉賓的訪談或者是對人物的訪問。一般情況下,主持人和嘉賓都不準備講稿,而是靠現場的隨機應變。娛樂脫口秀是介于談話節目與娛樂綜藝節目之間的一種新的節目類型。既保留了談話節目的基本播出形態。又借鑒了娛樂節目的表現手段,增加了談話節目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同時。舞臺化、表演化的談話內容,也使得節目更加具有可視性和吸引性。
娛樂脫口秀必須具有娛樂性。但娛樂性并不等于文化的缺失。不是主持人的獨角戲,更不是無謂的游戲玩耍,必須蘊含一定的價值導向和審美取向。一個民族的文化生活,是這個民族的精神食糧,深刻影響著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世界。娛樂脫口秀節目作為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把娛樂作為終極目的。不惜以低級趣味來制造娛樂就是一個誤區。在娛樂生活日益豐富的同時,一些惡俗的娛樂觀念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種文娛節目中:主持人相互調侃。在鏡頭前夸張表演。演出道具豐富多彩,讓脫口秀節目更加“娛樂”。
娛樂節目的文化選擇,已經成為媒介一種至關重要的選擇,不僅關乎媒體自己。更關乎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走向?,F代娛樂脫口秀的文化選擇,應該在創新的基礎上以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為長遠方向。
二、《天天向上》中傳統禮儀的構建
2008年,由湖南經視《越策越開心》原班人馬打造,以禮儀公德為主題的娛樂性脫口秀《天天向上》,將娛樂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在節目主題、傳播方式、傳播意義中有創新發展。
1 娛樂。寓教于樂。
在娛樂節目橫掃媒介市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開始在歡聲笑語中享受。這笑聲背后隱藏的卻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逐漸消失,國民優秀禮儀風范的悄然退化。與文明之邦的稱號相去甚遠。湖南衛視打造全新娛樂脫口秀節目《天天向上》,以禮儀公德為主題,傳承中華禮儀之美。運用娛樂方式,解構傳統文化,寓教于樂,讓人喜聞樂見,開創了一種新的電視節目模式。
我們的生活是需要娛樂的。當社會和生活的壓力撲面而來的時候,部分受眾會把讓身心愉悅的任務交給電視,在節目中緩解壓力。但是。娛樂節目當然也需要嚴謹和嚴肅,娛樂不是游戲,不是作秀,更不是主持人和嘉賓的即興表演。在輕松和嚴謹之間做到恰到好處,才能鑄就一個獨具特色的節目?!短焯煜蛏稀凡煌谝话愕膴蕵访摽谛?,在節目的大主題和每一期節目的小主題中重新構建我們有些遺失的傳統文化,在娛樂紛繁的生活中隱性地提醒廣大受眾,傳統禮儀文化不可以丟。換一種方式去傳承或許更能讓大家輕松接受。從公德禮儀的大主題到茶文化、戲曲文化、職業文化、語言文化的小主題,《天天向上》傳達了一種新社會寓教于樂的方式。
2 播中的禮儀課。作為電視節目的程序軟件,電視節目形態的創新已成為當前各種類型節目之間相互競爭、吸引受眾、搶占市場的重要手段之一。因為“無論面對何種收視需求,都必須轉化成相應的電視節目形態,才能為觀眾所接受。達到傳播、服務的目的”。
首先,從《天天向上》節目的形式上看。演播室被裝飾成為班級的樣子,有黑板、國旗、窗戶、桌椅、的圖像,還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醒目字樣,在突出其教化功能的同時營造了一種幽默氛圍,標示了文化傳統的符號。主持人分配為班級課上的班長、副班長的職位,互幫互助。取長補短。聘請在各個方面的明星專業老師,以上課的方式來傳播學習傳統文化。
其次,從節目的環節設置上看。首次打造七期宣傳預熱節目:《天天向上――前傳》,內容有:開場秀、七堂公開課、成語故事、電視購物、游戲環節、大師講禮儀多種節目元素。將授課和表演融合,內容豐富,讓觀眾在極富娛樂的同時學習和了解禮儀知識。中華民族曾被稱為禮儀之邦,但百年來西潮沖擊,傳統解體,我們越來越少了承繼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代表今天文明程度的諸種禮儀,包括怎么吃飯、怎么睡覺、怎么穿衣、怎么走路、怎么跟人談話,基本上處于失序狀態。這七期預熱節目系統地讓人們開始在腦中重新拾起丟失的文化。
節目設置情境教學短片,阿毛和師傅一起為大家糾正生活中錯誤的禮儀,傳授正確的中華文明禮儀。采用幽默情景劇的形式,用故事傳遞傳統文化,用影像闡釋功德禮儀,將知識和娛樂融為一體。阿毛屢次犯錯,不懂得生活中的禮儀常識也向我們傳達了小孩的成長環境是極其重要的,在中華傳統文化缺失的今天,如果不在孩童時代重新建構,在祖國的儲備之才中客觀引導,那么,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將會成為泡影。
最后。從節目內容的安排上看。以短劇表演和嘉賓介紹的形式講解中國傳統的男女禮儀文化、各地方言習俗、茶道文化、戲曲文化等等傳統的禮儀文化知識。例如張頌老師參與的《天天向上》推廣普通話這一期節目,其價值恰恰在于融入了大繁榮、大發展的主流文化熱潮中,成為綜藝節目內容深化、形式活化的一個亮點。
3 娛樂背后的文化內涵。
當電視選秀節目掀起一陣粉絲熱潮的時候,當娛樂游戲的參與度直線上升的時候,當各大電視臺想開始學習湖南衛視娛樂品牌模式建立的時候,我們發現,娛樂時代來臨了。
當四書五經被丟到一邊的時候,當詩詞歌賦在心里認定為課堂學習任務的時候。當從校園走向社會不懂得社交禮儀的時候,我們還沒有完全意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我們心里開始退去。
《天天向上》在娛樂的背后挖掘到了更深層次的文化元素。借助于寓教于樂的方式。既可以增強傳播的普遍性,又可以提高接受信息的容易度。理念與方式上,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深厚土壤,擔當起文化傳播的責任與使命,在媒體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讓大眾深刻認識到,娛樂,并不是那么簡單。娛樂的背后隱藏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在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下。我們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去傳承傳統文化,吸收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
關鍵詞:中式家具;禮儀文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8-0294-01
當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將會出現新的物質文明,而國際式的設計風格又再進一步演化,那時中國將會有更多人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對自己民族的東西感興趣,那時的中國人也就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新的精神文明,重新需要體現自己文化特色的生活。因而,體現中華文化特色而又能適應現代人生活需要的現代中式家具將受到中國人的青睞。"作為設計師和學術界,應該走在時代的前頭,去探索適合現代生產、符合現代人生活而又體現中國文化特色的現代中國風的家具。"[1]現代中式家具是順應這個時代而產生的一種家具設計風格,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交融體。而作為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交融體的現代中式家具,必須形成其新的理念和形式,賦予其新的傳統文化內涵。雖然,禮儀文化發展到今天,其意義和作用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但它仍然還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會和諧的瑰寶。現代中式家具離不開禮儀這一文化特性。如果失去文化特性的現代中式家具,將不是完整的現代中式家具。在現代中式家具設計中注入現代禮儀文化思想,也就是給現代中式家具輸入血細胞,為現代中式家具運送氧氣,增強免疫力和生命力。因此,從適應現代人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上來看,在現代中式家具設計上合理運用禮儀文化,它有著必要性。
家具是人類生活實踐的產物,伴隨這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不斷的發展,而禮儀文化則是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因此,它們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性。精神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程度體現一項重要內容,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行為準則的禮儀,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所在。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眾多存在質量問題的劣質產品也層出不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社會文明程度的進程。而在社會物質豐富的今天,為什么有的人道德卻淪喪了呢?這也許正是禮制缺失的一種表現。禮儀文化在現代家具設計中的合理運用其目的也是為了營造一種適合現代人的禮制空間秩序,重新建立中國人在生活中的禮儀文化和道德規范,提高國人的精神文明,從而促進社會和諧,加快社會文明程度的進程。
將禮儀文化的思想運用于中式家具設計的造型上,這種觀點其實并非是一種空前的創造,而是一種借鑒,一次總結。禮儀文化其實在中國古典家具造型上已經有所體現,我們知道中國古典家具是受到中國古代禮制的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的獨具民族特色的一類家具。面對新時代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秩序,現代中式家具在造型上的設計也應該要以現代禮儀文化為基礎,以全新的禮儀文化的概念去指導現代中式家具設計?,F代中式家具在造型上應該首先突破其寬大厚實的傳統觀念,擺脫古代禮儀文化中"三六九等"、"貴賤有分"、"男女尊卑"思想觀念的影響。繼承和發揚以現代生活方式相適應的"主賓有別"、"長幼有序"、"男女有異"的現代禮儀文化思想,并合理運用到現代中式家具設計的造型上來。譬如我們可以嘗試將現代中式家具設計成一體的組合家具,從造型的大小、高矮、方圓中體現長幼、主賓、男女的關系,使之更具人性化。
家具是文化的載體,社會的產物,生活的必需品。它除了滿足人們一定的物質需求和實用這一功能性以外,還應該擔負起文化傳承的功能?,F代中式家具受到現代文明的影響,正朝著實用、舒適、多功能、人性化等方向發展。而禮儀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及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將影響到現代家具的設計。
我們在現代中式家具設計中有必要把現代的禮儀文化思想引入功能的設計上來,使現代中式家具更具文化魅力。在現代中式家具的功能設計上,我們可以嘗試引入"長幼有序,大小有分"的禮儀文化思想,也就說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設計不同類型功能的家具,這也將會是現代中式家具顯得更加人性化?,F代家具設計中的老人家具和兒童家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又如當我們認真觀察生活中的坐具時,它存在著不同高低變化,如果說它是一種禮儀文化的體現,不如說它是適合不同年齡或不同高矮人群功能上的需要。
現代中式家具比起中國古典家具而言,多了幾分人情味,少了幾分冷漠,多了幾分浪漫,少了幾分規矩。但是"座次"這個概念,還將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現代中式家具的室內空間秩序。我們知道,一副完整的繪畫作品在處理手法上,有主次之分、前后關系,也有疏密變化,更有主要的視覺中心。而現有的社會關系也是如此,有主賓之分、也有長幼之別、大小之差,更有男女之異的關系。所有的這些,如果把它說成是禮制秩序,更不如說是萬物和諧的一種規律,一種美的法則。
禮儀文化思想可以合理的運用于開發成套的現代中式家具的整體設計上。開發成套的現代中式家具,必須要事先考慮新時期的禮儀文化對整個室內空間禮制秩序的新要求,然后才進行家具造型、功能、材料、裝飾上的設計。因此,要設計創造出具有新時期禮儀文化內涵的現代中式家具,必須要先對現代禮儀文化進行深入學習研究。
通過對現代中式家具設計中的禮儀文化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發現,禮儀文化在現代中式家具設計中的合理運用有著必然性和重要性。從適應現代人的新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的角度來看,它有著可行性。從而得出,在現代中式家具設計中,我們有必要重視禮儀文化思想的結論。其目的在于營造一種適合現代人生活方式的禮制空間秩序,重新建立中國人在生活中的禮儀文化和道德規范,提高中國人的精神文明,從而促進社會和諧,加快社會文明程度的進程。
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要緊緊抓住幼兒園這個教育主陣地,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指導,以培育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感和自豪感為重點,以培養幼兒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等傳統文化為切入點,精心設計課程,開展啟蒙教育。
如:利用教材《早期閱讀———愛的小腳印》《古韻早讀》,講授簡單漢字的構造、發音,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和漢語言的韻律美;誦讀《梅花》《靜夜思》等古詩,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激發幼兒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探究歷史、尊崇歷史的濃厚興趣;通過開設《我心目中的小英雄》課程,給幼兒講解岳飛、鄭成功、、雷鋒、劉胡蘭等歷史英雄人物故事,使幼兒產生崇尚英雄、敬仰英雄、效仿英雄的民族自豪感,培育幼兒的革命英雄主義;通過開設《中國節日文化》和《中國壽誕文化》課程,結合生活實際,講解“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習俗,讓幼兒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淵源、習俗、禮儀和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初步了解中華傳統禮儀,不僅有助于增強幼兒的民族自信心和家鄉自豪感,而且使幼兒了解節日禮儀和待人接物的基本禮節,對于引導幼兒養成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同伴、禮貌待人大有裨益??傊ㄟ^這些傳統文化課程設置,讓幼兒從視覺、聽覺、觸覺全方位認識、了解和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對幼兒認識、感知傳統文化有著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豐富活動載體,讓幼兒在主題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
設計形式新穎、主題鮮明、載體豐富的主題系列活動,將傳統文化寓于各種活動之中,會收到寓教于樂、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圍繞幼兒熟悉且喜聞樂見的唱兒歌、講故事、看圖片、觀視頻等活動載體,將傳統文化滲透在主題活動中。如:可以《高高興興過生日》為內容開展主題活動,通過幼兒普遍喜愛的過生日,讓幼兒了解滿月、百歲、抓周、生日等傳統壽誕禮儀。
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采取曉之以理的啟發引導法、動之以情的情景感染法、示之以范的榜樣示范法,對幼兒進行壽誕禮儀教育,引導幼兒記住父母和家人的生日,啟發幼兒給家人特別是長輩送祝福,讓孩子從小懂得,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了解“壽誕文化”的習俗和中華“孝文化”的深刻內涵,培養幼兒從小樹立孝親尊老的意識,教育幼兒在生活中懂得關心、懂得感恩,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在游戲活動中。在區角活動“點心店”中,指導幼兒用各色彩泥和各種廢紙制作糖葫蘆、馓子、羊肉串等常見民間小吃;“服裝廠”中,利用白紙、顏料、皺紋紙等材料通過印染、編織等手法制作民族服飾;在民間游戲拉大鋸、點炮仗、丟手帕中,體會中國傳統游戲的快樂,感受傳統文化蘊含的獨特教育價值。
在一日生活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晨間活動時,進行韻律活動《拔根蘆柴花》《茉莉花》等,感受中國傳統音樂曲調優美、節奏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美;課間活動時,玩“摸瞎子”“扔沙包”“跳格子”等游戲;午飯后,播放瑯瑯上口的《小老鼠上燈臺》等中國傳統民間童謠,在增長知識、啟迪智慧的同時,讓幼兒感受中國傳統語言文化的魅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三、努力營造氛圍,讓幼兒在環境中體驗傳統文化
在幼兒園的一樓走廊布置《中國龍舞起來》《中華傳統節日》《紅紅的燈籠》《壽誕》為內容的“中國紅文化”藝術環境;在二樓走廊布置《亮眼識標志》《我的線描畫》《我是禮儀寶寶》為內容的“文明禮儀”主題環境;在三樓走廊布置《家鄉的特產》《美麗的青海》《家鄉的藝術品》為內容的“可愛的家鄉”主題環境。在活動區角的墻上、玻璃上掛上幼兒動手制作的花燈、臉譜、剪紙、刺繡等民俗手工藝術作品。適時變換各種環境,讓幼兒感知傳統文化的豐富和多樣。其次,依據教學活動創設生動、具體、形象的情景,使幼兒身臨其境。創設多種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活動區角“農家院“”環保創意時裝表演”“地方特產小吃坊”等,讓幼兒在感受、欣賞和體驗中了解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秀文化,初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規范。
傳承傳統文化,要發揮家庭的教育功能。家庭是幼兒生活的重要場所,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要把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倡導家長通過言傳身教,形成愛國守法、遵守公德、珍視親情、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的良好家風,營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圍。發動家長和幼兒收集有關圖片、音像資料,制作環保作品;鼓勵家長在家多給幼兒講故事、念童謠;多帶幼兒到博物館、展覽館、公園、旅游景點等各類場所。讓幼兒從多方面渠道了解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領悟其精華。還可以邀請一些會捏面人、剪紙、扭秧歌、畫中國畫的家長參與教學活動。通過家園合作,使幼兒進一步感知、體會中華傳統文化。
關鍵詞:傳統禮儀文化;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徑
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盵1]由此可見禮對促進個人發展、社會和諧起著關鍵作用。良好的禮儀修養是大學生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盡管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相比過去有了明顯的提高,但遺憾的是,部分大學生禮儀素質水平較低,依然存在著不知禮,不守禮的現象?!按髮W生公交車不讓座案”、“課堂侮辱老師案”、“老人摔倒不扶案”等案例的出現讓我們感到詫異的同時也感到難過,然而這些并不是偶然事件,大學生在學校里遲到曠課;在家庭中不尊敬父母;在公共場合里大喊大叫、不排隊的現象層出不窮。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將傳統禮儀文化融入到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來,提高大學生的禮儀素養。
一、傳統禮儀的概念
禮儀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這一時期的禮儀并不完善,較為籠統和粗糙;夏商時期進一步發展,夏禮的忠孝之道已基本形成,并較多的出現在文字記載中;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成型,經過周公、孔子、荀子等人的不斷探索和創造,對禮儀的系統化闡述逐漸成熟,形成“以禮治國”的理念。魏晉南北朝時期,禮儀在制度化和規范化方面發展迅速;唐朝時期,編制禮儀和制禮活動達到;元明清時期是禮儀文化發展的衰弱期,“禮”作為一種統治手段暴露出、殘暴的缺點。傳統禮儀文化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有了屬于自己的內涵和外延。
(一)傳統禮儀的內涵
禮儀一詞,最早出自《詩經》:“為賓為客,獻酬交錯。禮儀卒度,笑語卒獲。”[2]這里的禮儀主要指的是行禮的儀式。而真正對禮儀的內涵下定義則是在《禮記?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痹谶@里,“禮儀”[3]是用來確定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判定各種社會現象之間存在的疑難問題,辨別人與人的異同差別,判斷事情正確與否的準則,這與我們現代對禮儀的理解差別不大。當代學者對于傳統禮儀的內涵的定義具有代表性的有:彭林先生認為“中國的禮是儒家文化體系的總稱?!盵4]陳戍國認為“禮是現實生活的緣飾化?!崩畎舱J為“‘禮’是人類學上的‘文化’,包括物質與精神兩方面。”[5]楊志剛認為“‘禮’是以禮治為核心,由禮儀、禮制、禮器、禮樂、禮教、禮學等諸方面內容融匯而成的一個文化叢林?!盵6]
(二)傳統禮儀的外延
微觀來講,在文化層面上,禮儀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三個方面。制度文化體現在禮儀文化在規范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制度;精神文化體現在禮儀所蘊含的豐富思想價值,包括禮儀文化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操等;行為文化體現在外在的禮儀形式。從禮儀文化所涉及的不同內容看,禮文化的結構包括禮儀文化、禮樂文化、禮治思想、禮法觀念等。[7]宏觀來看禮儀文化的結構可分為外在的禮儀和內在的禮義,禮儀通過具體的表現形式規范社會秩序、道德規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秩序等,禮義則是禮儀文化思想意蘊的體現。
二、 傳統禮儀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寶庫
傳統禮儀文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文化資源以豐富教育內容,提供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以增強教育的效果,提供濃厚的禮儀氛圍以優化教育環境,充分發揮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寶庫的作用。除此以外,也起著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作用。
(一)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有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法制觀、道德觀教育。這些內容主要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基本原理》等政治公共課的形式體現出來,教學方法也是以理論灌輸為主。隨著當今社會科技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活躍,這種照本宣科的理論灌輸已經不再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手段。提高高校大學生道德教育效果的有效性,還應該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讓大學生真真正正體會德育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例如,可以將傳統禮儀教育與道德觀教育相結合,傳統禮儀文化中的對待長者的禮儀規范,對于大學生尊敬師長的思想教育有重要意義;禮儀文化中對待同輩和幼輩的禮儀規范,對于大學生團結同學、愛護幼者有重要價值。思想決定行為,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思想。所以說,良好的禮儀行為要求可以規范大學生的言行,潛移默化的對他們的思想產生影響,這對于大學生陶冶道德情操,培養道德品質,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有重要意義。因此,將禮儀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去,可以擺脫傳統的理論說教,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的生動性。
(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高校課堂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教育者借助政治公共課進行“滿堂灌”,讓當前的大學生不知道如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明顯脫節。禮儀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實踐性的內容,能夠從思想和行為兩個方面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可以擺脫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生活脫節的弊病。大學生在學習了傳統禮儀文化知識后,在思想上會形成一個大體的禮儀文明標準,并自覺的將這一標準與日常生活的事情相對應,通過行為表現出來。這一過程的不斷循環和延續,會不斷完善和加固大學生頭腦中的禮儀文明標準,進而無形中提升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
“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8]馬克思這句話,說明了人的思想和觀念是對外界環境的反應。優化高校德育環境,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并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指的是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對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傳統禮儀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優化德育環境,發揮德育的滲透功能。
首先,傳統禮儀文化能優化社會環境。社會是人們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社會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了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的狀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網絡的出現,道德滑坡、行為失范、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以及網絡高科技犯罪等社會問題的日趨嚴重。而禮儀文化則提供了處理人際關系和人與社會關系的方法,為優化社會環境,促進社會和諧創造條件。[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傳統禮儀文化中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在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時,主張“和而不同”,在差異中找到相同點,以此來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實現社會和諧,這也是傳統禮儀文化的精髓。
其次,傳統禮儀文化能優化校園環境。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校園成為他們學習和成長的主要場所。良好的校園德育環境能夠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認知起積極的作用,提供正確的人生引導。傳統禮儀文化對于校園環境的優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禮儀文化活動的全員參與。高校舉辦成人禮、禮儀風采大賽等活動,這些活動有利于受教育者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也有利于帶動這個學校的禮儀文明之風,使每位同學都能受到傳統禮儀文化的熏陶。2.“禮”的建筑、雕塑、名言等實物展示。“禮”的雕塑或者名言能夠傳承中華傳統的禮儀文化,展示禮儀文化的獨特魅力,成為校園德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在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報告中,指出:“文化建設要構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承體系?!蔽幕睦^承與發展是當前階段乃至以后發展的重點。近年來,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大學生不斷受到外來的多元文化的影響,對國外的一些流行時尚、禮儀盲目追求,認為就餐拿刀拿叉就是時尚,用擁抱代替鞠躬。高校應該是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讓大學生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中國是文明之邦、禮儀之邦,禮儀和良好道德修養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明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和發展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全過程。而禮儀的完善和發展同樣也促進人類社會能夠得以不斷健康向前發展。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讓學生全面地系統地了解和掌握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更好地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培養崇高愛國情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三、 傳統禮儀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徑
傳統禮儀文化是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寶庫,在現實中,當代大學生也面臨著禮儀教育“缺位”的現狀,這就迫切要求我們采取可行措施將禮儀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為人師表,提高教師禮儀素養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盵10]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也提到要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示范作用。一方面,以人格來培養人格,以靈魂來塑造靈魂是高校教師的職業特點,教師符合禮儀的言行舉止和工作作風被大學生所觀察和學習,必然有助于他們修正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按照禮儀規范的要求學習、生活、工作,處理好人際關系,使學生具有較高的禮儀素養;[11]另一方面,禮儀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體現人的尊嚴,高校教師禮儀素養的核心是對大學生的尊重和關愛。因此,禮儀不僅是高校教師自身良好職業道德修養的表現,而且是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成為一種重要的教育影響力量。所以作為高校大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在高校禮儀教育中的責任,不斷加強自身的禮儀素養。這具體包括兩方面的措施:(1)主動學習禮儀文化知識與規范,先當學生后當先生。教師要想更好的對學生傳授知識,教育學生,就要先學習相關的知識和技能。(2)提高自律意識,具備“慎獨”精神。在平時的生活和教學中都要嚴格要求自己,無論空間如何變化,都要恪守禮儀規范,并自覺踐行。
(二)知行合一,改進課程體系
知與行的結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體現,也是禮儀文化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學者主要通過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所以要想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必須對教學體系進行改進。由于禮儀文化的理論與形式的知識體系龐大,內容復雜,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尤為講究,可遵循禮儀文化思想并重和促進禮儀行為養成與道德修養提高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安排:(1)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有針對性。要針對當前大學生禮儀缺失現象選擇相應的內容進行教育和行為訓練,以幫助學生矯正禮儀失范行為。多增加禮儀文明意識、具體行為規范的踐行方面的教育內容。(2) 教學內容既要體現思想道德修養內容,又要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興趣需求。一方面要選擇有利于思想道德文化修養和個人禮儀行為培養的禮儀文化內容和形式安排教學活動,起到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的效果。比如參加曲阜祭孔大典活動,學生身處祭孔大典的情境中會有感同身受的感覺,目睹祭孔的禮儀流程,并自覺接受儒家禮儀文化的熏陶,從而起到了增強教育效果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根據學生的興趣調整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社會越來越開放和多樣,大學生對于禮儀的需求也逐漸趨向于實用性,交通禮儀、面試禮儀應運而生。這就需要我們在加強傳統的禮儀文化教育的同時加入實用性的禮儀教育,尋找傳統禮儀與現代社會的契合點。
(三)教導有方,革新禮儀教育方法
禮儀文化課程是集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禮儀實踐教育于一體的學科,具有很強的跨學科性特點,因此要使當代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禮儀素養和道德修養,必須在教學方法上有所創新。一方面,要運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盡量避免單一的理論灌輸。具體教學方法有:問題教學法、情境體驗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對教學內容更好的理解,變難點為易點;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鬃佑醒裕骸安粦嵅粏?,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12],其大意是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不要急于給予他解答,而是啟發他主動思考。因此,在開展禮儀教育時,要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并適時給予他們啟發;在課程的考核方面,除了傳統的筆試考試外,還要增加實際操作的考試。因為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禮儀知識外化是禮儀教育的理想效果,這也表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良好效果。
(四)潛移默化,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盵13]這句話闡明了人與環境具有互動的關系。這種關系決定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形成除了受生理因素的影響之外,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成長環境的影響。因此,傳統禮儀教育要想真正走進高校,必須要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而校園環境作為高校禮儀教育實施的主要空間,在整個外部環境中處于核心地位。一方面,完善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淘汰老舊教學設備,完善圖書館館藏,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學校廣播電臺進行禮儀教育宣傳,也可利用新媒體的形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圖片、視頻、音頻進行禮儀教育。但這個過程需要堅持適度原則,量力而行,避免學校大改大建,華而不實。另一方面,塑造校園精神環境。校園精神環境具有很強的價值導向作用,多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對學生的禮儀素養和道德素質進行影響。精神環境的營造方式主要包括:普及校歌、校訓,使人人都會唱校歌,人人都會說校訓;在學習和生活場所懸掛名人名言,禮儀文明標準示范圖;善于利用成人禮,升旗儀式等儀式活動進行禮儀文化教育;開展關于禮儀文化的校園活動,寓教于樂。
(五)與時俱進,創新傳統禮儀文化
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笨梢娢幕瘎撔乱呀洺蔀槲覈笆逡巹潯敝械闹匾l展理念。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推動禮儀文化的創新,要秉承以下幾個原則:(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禮儀文化中的敬老之禮、尊師之禮、人生禮儀等能夠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有著引導當代大學生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和增強社會責任感的作用,這屬于傳統禮儀文化的精華,值得我們繼承與發揚。傳統禮儀文化誕生于中國的傳統社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被當作封建統治者的統治方式,帶有很強的政治性;而且現代文明的發展也使得很多傳統禮儀不再適用于當前社會,例如傳統禮儀中的三綱五常,一定程度上壓抑了人的自由平等。這是我們需要摒棄的糟粕。(2)相融相通的原則。這里的相融相通主要是將優秀的禮儀文化與現代社會相融通。傳統禮儀文化產生于主張天人合一的農耕時代,這與現代工業文明的競爭激烈、適者生存的背景并不一致。這就需要我們積極尋找傳統禮儀文化與當代社會的切合點,推動傳統禮儀文化的創新。(3)洋為中用原則。一方面,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禮儀文化強調簡單實用性原則,由此產生了面試禮儀、餐桌禮儀、交通禮儀等,這些禮儀能夠與時俱進,與當代的社會發展相適應;而且西方禮儀重視人的平等和自由,尊重婦女,這與我國的傳統禮儀有著很多不同,需要我們根據本國國情借鑒和吸收西方禮儀的優點。另一方面以韓國為代表的東方國家對傳統禮儀十分重視。以韓國的祭孔大典為例,韓國每年舉行兩次祭孔大典,是韓國保存最完整、影響力最大、規格最高的祭孔儀式,舉辦地點除了韓國成均館以外,還在全國各地234個鄉校舉行,而且韓國也籌劃為“祭孔大典”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盡管“祭孔大典”是起源于我國的古代社會,但是韓國全民重禮的態度和為此做出的努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綜上所述,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靈魂,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個人成長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為中華兒女的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盡管當前高校存在著傳統禮儀教育缺失的現狀,但是只要我們社會、家庭和學校各方面聯動起來,為優秀傳統禮儀教育提供足夠的土壤,充分調動高校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學生一定能夠具備良好的禮儀素養,為提高國民素質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荀況.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7.
[2]孔丘.詩經[M].北京:中華書局,2006:18.
[3]戴圣.禮記[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5:25.
[4]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M].北京:中華書局,2004:8.
[5]陳戍國.中國禮制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3.
[6]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1.
[7]王宗源.中華禮文化與大學生禮儀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17.
[8]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
[9]張自慧.古禮“禮治”的反思與當代和諧的構建[J].南昌大學學報,2009(7):3.
[10]孔丘.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21.
[11]黨貴平.禮儀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之思考[J].黑河學刊,2003(11):113
[12]孔丘.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36.
“華夏文明”系列課程
校本課程,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目前,學校正在建設校本選修課程(含國家任選課程和自主開發的選修課程)、必修課程(含國家必修課程和北京市必選課程)、校本專修課程(含學科競賽輔導類課程和自主招生類課程)三位一體的學科課程體系。課程的建設與社會的需要密切相關。黨的《十報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薄叭A夏文明”系列課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設的。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發展要求,目前已開設如下課程。
中國哲學智慧。通過對中國哲學思想的基本內容的介紹,幫助選修同學了解先哲的基本思想及中國哲學的基本脈絡,養成哲學的思維,能批判地、反思地看待世界、看待人生。通過學習,學生們將初步了解中國哲學的基本知識,如代表人物、主要思想、經典著作等。
文化行――華夏禮儀智慧。通過課堂學習,學生們將初步了解華夏禮儀的基本知識和主要思想精髓;通過親身參與禮樂文化活動,學生們可以將自己融入傳統文化之中,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心中,親身感受并應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以禮樂為切入點,窺中華文化之面貌,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走近漢服。以傳統服飾在現代的繼承和傳播為切入點,以“做中學”的授課方式,介紹傳統文化中的服飾、飲食、民俗、娛樂等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讓參與課程的所有同學感悟“禮儀之大、服章之美”,體味傳統生活方式中的智慧和樂趣,喚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走進中醫。本課程意在宣傳中醫知識,講解如推拿、耳針、中醫基礎、中醫診斷學方面的相關知識。本著介紹和宣傳中醫的目的,將醫學簡化成一種可以日常運用、方便可行的治療方法,為同學們答疑解惑,讓同學們能正確認識中醫、運用中醫知識。
傳承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明體達用、經世致用”
“課程門類孤立化、教育內容碎片化、教學設計隨意化”,是當前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形象地說,就是從傳統文化的軀殼中挑揀出一鱗半爪的“符號碎片”來裝點我們的精神生活。此外,“重知識講授、輕精神內涵”,缺少對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養等文化之“道”的深入挖掘。在中學階段滲透傳統文化,當致力于“明體達用、經世致用”,即引導學生在生活和實踐中感悟傳統文化,用思想文化的提升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
1.“明體”――感悟文化之“道”
學習傳統文化,究竟是觀察一個已死軀體的標本,還是感悟生命的“萬類霜天競自由”?現實中往往是前者。例如,在中國哲學教學中,多平鋪直敘、羅列一些觀點,這樣讓人覺得孔孟老莊,不過和埃及的神像、巴比倫的楔形文字、瑪雅的歷法一樣,是我們從遙遠的古代挖出來的珍寶,雖然珍貴,只不過供人把玩贊嘆一番,然后放進博物館陳列而已。禮儀是歷史學家研究的對象,漢服是中斷300年的游魂,中醫命運稍好,但也時時聽到各種雜音。文化的生命力來自何處?馬一浮先生說:“國家生命所系,實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則在思想?!彼赋?,全部中國文化都可以統攝于“六藝”之中:“國學者,六藝之學也”,而“一切道術皆統攝于六藝,而六藝實統攝于一心”。抓住這個核心,傳統文化教育才有了靈魂和生命。
文化的核心就是“道”,所謂“明體”,就是“明道”。在“中國哲學智慧”課程中,我們力圖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哲學是一種活的思想,是可以指導現實,解決現實問題的,充滿了理論與實踐的力量。我們主要講授“軸心時代”,即先秦時期,重點學習儒、墨、道、法、名家以及易學的基本思想,以“究天人之際”,并了解現代中國文化的根基。參觀歷代帝王廟,感受“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瞻仰文天祥祠,感悟“天地有正氣”的氣節,是我們每年例行的出行計劃。
禮儀與服飾也并不是“儀式動作的總和”和“一件衣服而已”。在“華夏禮儀智慧”和“走近漢服”中,我們讓學生理解了“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叭A”就是華美的服飾,“夏”就是興盛的文明道德,“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由此而來;兩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大亂,中原文明往南方遷徙,號稱“衣冠南渡”;端莊大氣的禮儀,瀟灑飄逸的服飾,是中華文化最直觀的標志。學習冠婚喪祭等傳統禮節,絕不是鑒賞古董,而是對生命節奏的把握。穿著漢服,絕不是“復古”或cosplay,而是對故國衣冠以及失落的文明的緬懷和傳承?!白哌M中醫”則在輕松愉快的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和明白,醫學是完整的科學理論和實踐體系,歷史上“廢方存藥”的失敗,正是因為脫離了整體理論框架的指導。
只有上升到“道”的層面,才能領略“生命的學問”。經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會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不是碎片,也不是被觀賞把玩的展品,而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是活著的、實踐著的文化。
2.“達用”――學以經世致用
“達用”即學以致用,在生活和實踐中體證理論,用理論點化、提升生活和實踐?!案裎?、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致誠正”最終要落實為“修齊治平”,即理論要指導實踐。而“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又告訴我們,只有在生活和實踐中才能體證理論。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實踐中,我們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人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哲學智慧”雖然理論性強,但是課程一方面設置了《周易》、參觀古跡等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內容,另一方面在教學別強調聯系現實生活加以理解。例如,在“孟荀人性論”的學習中,就結合社會熱點問題探討“人性善還是人性惡”;結合“我的天啊”“蒼天在上”“人做事、天在看”等日常用語,挖掘“天”這一古老信仰在人們精神世界的遺存及演變歷程;還有探討名家“白馬非馬”時,談及社會變動帶來的“名實之相怨久矣”,讓學生明白今天也同樣如此。這些都讓學生很好地感受到了思想的力量,從而如課程說明所說的那樣,能“批判地、反思地看待世界、看待人生?!?/p>
“華夏禮儀智慧”和“走近漢服”實踐性較強。禮儀本身通過實踐才能學習,即所謂“習禮”,而禮儀又對生活實踐具有巨大作用,正所謂“不學禮,無以立”。禮儀課程設置了坐立揖拜、歲時節令、冠婚喪祭、觀摩射禮、參觀壇廟、聆聽雅樂等活動,讓學生感受禮儀之邦的深厚底蘊。漢服課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部分,在理論部分幫助學生了解何為漢服,以及漢服的基本款式、古裝劇正誤、漢服復興運動等。這一部分的教學不僅有課堂講授,更有漢服試穿、款式辨認、古裝劇挑錯等環節,幫助學生將漢服與“古裝”“舞臺裝”“cosplay裝”等區分開,理解漢服在今天的意義。實踐部分設置了手縫基礎(束口袋、漢服布偶等)、配飾制作(繩絳編結、端午五彩繩、古風首飾),以及其它手工,如漢服折紙、端午香包等,讓學生在動手制作中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轉化成自己的創作。
關鍵詞:禮儀文化;學科性質;內容體系;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3)03- 0113-05
收稿日期:2013-02-05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禮儀文化的社會控制功能及其在社會管理中的運用”(12YJAZH041);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委托項目“禮儀的社會學分析”(12JD34)。
作者簡介:蔣璟萍(1964-),女,湖南道縣人,湖南女子學院教授、博士、禮儀教育研究所所長,湖南省公民禮儀素質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湖南省企業管理重點建設學科方向帶頭人,主要從事禮儀文化理論研究。
所謂“學科”就是知識的學術分類。通過學科分類可以確定各門學科在人類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并為總結和概括人類知識積累提供不同范式和框架。我國學者普遍認為,獨立成為一門學科的基本條件,應該是具備特殊的研究對象、知識體系及研究方法。筆者長期研究中國禮儀文化,認為禮儀文化已有深厚的知識積累,具備了成為一門學科的基本條件。本文試圖對禮儀文化學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內容體系及研究方法進行初步探討,從而為創建禮儀文化學提供依據和思路。
一、禮儀文化學的學科性質
筆者給禮儀文化學下個簡單明確的定義,它是研究禮儀文化的本質、結構、功能以及發展規律的學科。禮儀屬于文化的范疇,禮儀文化學屬于文化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人們從文化的視角研究禮儀,以文化學的范式總結禮儀知識積累、概括禮儀發展規律而形成的學術類別。
所謂文化學,就是以人類社會的文化現象為研究對象,專門探討人類文化的本質及發展規律的學科?!拔幕瘜W”或“文化科學”的概念源于德國,1838年德國學者列維·皮格亨首次提出“文化科學”的術語,主張建立專門的學科;1845年C·E·克萊姆出版《普通文化學》一書,首次使用“文化學”的概念。1871年,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將“文化學”的概念從德語世界引入到英語世界,并給文化下了經典性的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盵1](P355)被譽為文化學的奠基之作,它標志著文化學學科的形成。泰勒眼中的“文化”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它是從狹義的范疇來定義的,主要指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而不包括物質文化;其二,它是從民族的范疇來定義的,主要指具有民族風格的精神生活,即民族特色的文化。這種概念非常明晰,比起那些包羅萬象的概念,更有利于揭示文化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更有利于形成獨特的研究范式和知識體系。同時,文化本身又可以進行分類,從而形成文化學的各個分支,如風俗文化學、宗教文化學、藝術文化學等,構成文化學的龐大內容體系。
從文化的視角研究禮儀,可以構建禮儀文化學的知識體系。禮儀文化學即從文化視角研究禮儀的學問,它屬于文化學的分支。禮儀文化同泰勒的文化概念有著驚人的契合,因為禮儀是一種精神文化,而且是一種民族文化。在西方國家,禮儀主要是生活習俗和生活規則;在中國社會,禮儀是擁有深刻內涵的民族文化。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曾精辟地指出:中國政體的特殊性在于中國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道德、禮儀都混在一起,這一切都是行善,都是美德。有關這四方面的箴規就是禮教。正是由于嚴格遵循這些禮教,中國的統治者取得了勝利。中國人把整個青年時代都用在學習這些禮教上,并用終身來實踐這些禮教。文人用之于育人,官吏用之于說教,生活中的一切細小的舉動都包羅在這些禮教里邊。當人們找到使他們嚴格遵守的辦法時,中國便得到很好的治理”[2](P355)。應該說,孟德斯鳩對中國禮儀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具體來說,中國禮儀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第一,中國禮儀的內涵特別豐富,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許多領域。著名禮學家錢玄先生說,禮的范圍之廣,與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禮學實際上就是“上古文化史之學”[3]。的確,中國的“禮”可以說是儒家文化體系的主體內容,它是綜合性的概念,禮儀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觀念形態和行為規范,它與風俗、法律、道德、政治融合,成為傳統社會制度的重要維系,遵守禮儀就能把社會生活納入有序軌道。其二,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現象,在傳統文化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雖然對禮的概念與功能的論述往往因為具體的語境不同而有所不同,但禮儀在協調社會關系、保持穩定秩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各種禮儀禮節被整合為具體的禮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與精髓。楊志剛先生認為:“正是由于在禮俗的復合系統和矛盾運動中,中國人形成了自己民族獨特的價值觀念和心理素質,形成了獨特的思維方式、抒情方式、行為方式,形成了獨特的創造力,使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表現出有別于異邦的特點?!盵4](P566)其三,禮儀是中國傳統教育的主要內容,人們終身都在學習和實踐這些禮教。孟德斯鳩指出:“禮教沒有什么涉及心靈深處的東西,只是一些普通的實用規則而已,所以比精神上的東西更容易使人信服,更容易感動人?!盵1](P356)在儒家看來,禮儀在維護社會秩序方面比刑罰具有更加有效的作用,所以將禮作為修身之本和教化的重點,特別強調禮儀的學習和實踐,并將其貫穿于人們的全部學習和實踐之中??傊?,禮儀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中國的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禮學,使禮儀成為人們日常行為的規范與準則,把禮儀推向全體民眾。從周公制禮開始,到《周禮》、《儀禮》、《禮記》等禮書的出現,再到民俗禮儀和西方禮儀的傳播,確實具備了完整的知識體系。創建一門禮儀文化學,不僅有助于中國禮儀文化的知識積累,而且有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
二、禮儀文化學的研究對象
禮儀文化學有自已特殊的研究對象,即禮儀文化現象。構建禮儀文化學的基礎,就是通過對禮儀文化現象的深入剖析,探討禮儀的本質、結構、功能及其發展規律。
從禮儀的本質看,它實質上是一種通過社群關系來規范人的行為和社會秩序的文化體系。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將“禮”解釋為規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范、儀式的總稱,而“禮儀”則被解釋為“行禮之儀式”。筆者曾經提出過“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標的、符合‘禮’的精神的行為規范、準則和儀式的總和”[5](P94)。楊志剛先生認為,“中國傳統社會不同于西方古代社會依恃宗教,也不同于西方現代社會依恃法律,而是利用禮俗進行調控。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傳統社會可稱之為禮俗社會”[4](P566)。在禮俗社會中,形成了一整套通過社群關系規范和調控人們行為的文化體系。所謂社群是指“基于自然意志,如情感、習慣、記憶等,以及基于血緣、地緣和心態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的有機體”[6]。它的功能猶如生命有機體,其中的每一個人擁有自己的成員資格,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社群中尋求各自的歸屬。社群是由于共同的價值、規范和目標的實體,社群的主要標志不是契約和利益,而是人們的出生、地位、習慣和認同。禮儀就是通過村落、城鎮和國家這樣的社群,形成基于血緣、地緣和心態的社會關系,各成員擁有共同的習慣和價值觀念,遵守共同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從而構建維護某種社會秩序的文化體系。這種體系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包括心態、觀念、習慣和制度等廣泛的內容,因而表現出很強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從禮儀文化的結構看,它是由禮儀觀念、禮儀行為、禮儀習慣和禮儀制度組成的文化體系。禮儀觀念是對禮儀活動必然性的認識,它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對禮儀價值取向的各種心理過程及由此產生的群體性認識。禮儀觀念的形成有不同的來源:一是源于共同的出身和地位。出生于不同的地域和階層的人們,或者擁有不同的經濟、政治、社會地位的人們,都可能形成不同的心態和價值觀念。二是源于共同的生產和生活。社會群體將會通過集體生產的共同目標而逐漸形成一種“共同意志”,在社會生活中也要求屬于同一群體的人們服從這種“共同意志”,并通過“模仿”而實現文化傳遞。三是源于對群體和人類的尊重。不同的社群通過一定的行為規范而表達對自身的認同和尊重,并通過某種行為規范來表達對人類的尊重,形成“以禮相待”的和諧關系。禮儀行為是與禮儀觀念相適應的行為或者儀式,即符合禮儀觀念的行為舉止,它是在社會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禮儀觀念的外化形態,這種行為具有群體性的共同特征。禮儀習慣是禮儀行為的固化,它使某種社群的人們產生一種完成禮儀行為的傾向和趨勢,使禮儀成為一種自然的行為模式和習慣定勢,并形成社群成員共有的生活和交往習慣。禮儀制度是在共同的禮儀觀念、行為和習慣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非正式制度,它是某種社群的文化制度的重要特征,是維系和傳遞文化的制度因素。由禮儀觀念、行為、習慣和制度組成的一套完整的文化系統,保障了禮儀文化的維系和傳承。
從禮儀文化的功能看,它是以禮儀觀念的共同取向調控人們行為的發生、修正和人格完善的文化體系?!岸Y儀具有兩個最基本的功能:一是通過調節功能控制人的行為,即行為調控;二是通過認識功能完善人的人格,即人格完善”[5](P159)。首先,禮儀是作為基礎性的行為規范,目標就是通過構建“行有禮之舉”、“做有禮之事”的控制系統,使社會成員的行為符合社會所需用的秩序。禮儀具有導向的功能,它本身體現著一種價值導向,引導人們選擇價值方向和目標,去做符合禮儀規范的行為和事情;禮儀具有調節的功能,它通過對人們行為的評價以及評價信息的反饋,來指導或修正人們的行為和活動,將其控制在符合禮儀要求的范圍內。禮儀作為社會行為規范,其社會控制功能表現在三個層面:一是規范人們行為,促使人們以禮儀規范自己的行為;二是協調社會關系,促使社會群體建立和諧關系;三是維護社會秩序,促使符合禮儀的社會秩序的形成。其次,禮儀作為一種觀念性的文化,可以幫助人們認識禮儀的意義、內容和作用,從而將禮儀的要求內化、沉淀、轉變為人們的人格素質。為了使社會成員的素質符合社會所需的秩序,任何社會都將推崇相應的理想人格,禮儀素質就屬于理想人格的素質。禮儀對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完善,主要通過教育和激勵來實現。它既可以通過認知的方式,幫助人們理解禮儀的價值及其在塑造理想人格中的作用,從而自覺地培養禮儀人格和禮儀素質;又可以通過評價的方式,激發人們的情感和意志,引導他們追求良好的禮儀形象,塑造一種將內在的思想素質和外在的儀表素質有機結合的完善的人格形象。
從禮儀文化的規律來看,主要包括禮儀形成、發展和作用的規律。禮儀始于原始人類時代,它是風俗、人情、祭祀等的綜合產物。首先,禮儀源于風俗。劉師培先生說“上古之時,禮源于俗”[7]。原始公社最早的社會習俗,就是為維護人際關系而約定俗成的規矩,其中某些內容演變成禮儀。其次,禮儀源于人情。司馬遷認為:“緣人情而治禮,依人性而作儀”(《史記·禮書》)。人的喜怒哀樂有合理的一面,也有容易失控的一面,禮儀源于節人之欲和協調人際關系的需要,儒家制禮就是要促使人的性情得以其正。再次,禮儀源于祭祀。原始先民對大自然的風雨雷電、日月星辰、洪水猛獸以及自然界的生生死死迷惑不解,心存畏懼,認定冥冥之中有鬼神操縱,于是用食物虔誠地貢俸鬼神,由此形成了莊嚴而隆重的祭祀儀式。郭沫若先生認為,從禮字的結構上來說,是在一個器皿里面盛兩串玉以奉事于神,“大概禮之起,起于祀神”[8]。禮儀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經濟和政治因素的重要影響,這是一條基本規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從事禮儀活動的物質條件得以改善;隨著政治的發展,禮儀被統治者利用而成為維護政治秩序的手段。禮儀文化的發展也有著相對的獨立性和歷史繼承性,體現著文化的源流和進步。同時,禮儀文化還有其發生作用的基本規律,其作用的機理,一是禮儀從觀念、行為到習慣的內化機理;二是從規范、風俗到秩序的外化機理。禮儀通過群體內部的文化認同形成凝聚力,通過社會角色的扮演體現群體的外部形象。禮儀具有文化控制手段的軟約束特征,具有非正式制度的非直接強制性特征,禮儀控制主要通過社會評價和內心反省的途徑來實現。
三、禮儀文化學的內容體系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可謂博大精深,而且內容非常繁雜。因此,構建禮儀文化學的內容體系,應該在總結和概括禮儀文化的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沿著一定的邏輯思路形成禮儀文化學的基本框架。
第一條思路是根據研究對象分析禮儀文化的基本問題,形成由禮儀文化的本質、結構和功能構成的內容體系。通過分析禮儀文化的涵義,揭示其本質特征;通過分析禮儀文化的要素,揭示其基本構成;通過分析禮儀文化的作用,揭示其主要功能。這些內容是禮儀文化的基礎性內容,構成禮儀文化學的基礎理論。
第二條思路是根據發生原理分析禮儀文化的基本規律,形成由禮儀文化的形成、發展和作用構成的內容體系。通過分析禮儀文化的形成和演變的過程,揭示制約這種過程的諸多因素及其重要程度;通過分析禮儀文化發生作用和影響的過程,揭示這種過程的實現機理。這些內容是禮儀文化的重要內容,也屬于禮儀文化學的基礎理論的范疇。
第三條思路是根據不同視角分析禮儀文化的具體領域,形成由禮儀文化的倫理、政治和審美領域構成的內容體系。通過分析禮儀文化在不同社會領域的意蘊及其功能,揭示其綜合性的影響和作用。研究傳統禮儀文化及其現代價值,可以從倫理、政治和審美的視角入手。
從最一般的意義來說,禮儀文化是道德文化。它首先是對交往對象表達善意和友好,這是一種倫理學蘊意。禮儀同道德的結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首先,“禮者,德之基也”。“人而無禮,焉以為德”。(揚雄:《法言·問道》)禮儀是道德的基礎,對人友善是道德行為的源泉。其次,“禮者,所以正身也,無禮何以正身”。(《荀子·修身》)顏元曰:“身有禮則身修?!睂W習禮儀是培養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徑,遵守禮儀是道德人格的一種境界。儒家禮儀通過把“禮教”潛移默化為人們的道德觀念,并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成為一種道德秩序。
傳統禮儀文化也是一種政治文化?!岸Y教”屬于統治術的范疇。它把人們分成不同的社會層級,把官員也區分成不同的等級,要求嚴格遵循這種層級和等級,從而形成嚴謹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中國禮儀文化也起源于政治,并形成為傳統社會的統治策略?!蹲髠鳌?、《禮記》中講到,禮是“國之干也”,“政之輿也”,認為禮是為政者“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據,是保持政令通暢的重要手段。儒家政治的特點是“以教化政”,其重要內容就是通過禮和禮儀的教化,達到政治穩定和社會有序的目標。
現代禮儀文化融入了審美的內涵。禮儀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顯示出審美的功能,使禮儀變成一種審美文化。美國學者凡勃倫認為,隨著經濟發展而愈益受到重視的禮儀,“在容態舉止上要求革新、要求精益求精的直接目的,是在于要使關于求美或關于表情方面的新方式達到更進一步的有效程度”[9]。人們所創造的符合禮儀的精細的制度、整齊的動作、多彩的服飾和有序的形象,能夠帶來審美的感受。在現代社會中,禮儀文化的審美價值得到提升。
從禮儀文化的發展歷史和趨勢看,傳統社會以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為主,而現代社會則以道德文化和審美文化為主。從不同的學科視角研究禮儀文化,可以展示禮儀文化的多維性和豐富性,從而使傳統禮儀文化的內容得到拓展,形成更加完善的內容體系。
四、禮儀文化學的研究方法
我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研究方法具有鮮明特色,主要表現為經史結合的方法特征。一種是經學研究方法,即從經學意義上研究禮儀。人們把禮儀當作“金科玉律”,對其進行注解和分析,產生了“三禮”、“五經”以及徐乾學《讀禮通考》、凌廷堪《禮經釋例》、胡培翚《禮儀正義》、黃以周《禮書通故》、孫詒讓《周禮正義》等禮經學名著。另一種是史學研究方法,即從史學意義上研究禮儀。20世紀20年代,梁啟超提倡把禮儀當作史學研究,人們轉向從文化史、制度史、社會史和風俗史的角度探討禮儀及其發展歷史,從更深的層次剖析中國的禮制和禮俗,揭示其中的特征和規律,取得了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經學的方法有利于總結傳統禮儀的成果,形成思想框架;史學方法有利于梳理傳統禮儀的發展,揭示學術規律。這種經史結合的研究,為構建禮儀文化學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從學科的角度研究禮儀文化,目標是形成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即按照某種特定的范式進行研究和概括,形成融傳統禮儀和現代禮儀于一體的知識體系。它要求我們既要繼承和利用傳統經學和史學的研究成果,又要在方法上有所創新。首先,可以采用文化學的研究方法,包括調查法、文獻法和比較法,更加廣泛地收集禮儀文化的相關素材,并且進行科學的分類,從而使禮儀文化學建立在對禮儀文化的系統梳理的基礎之上。其次,可以采用理論分析方法,運用倫理學、政治學、社會學和美學等學科原理,從不同的視角對禮儀文化的意蘊及其作用機理進行專門研究,使禮儀文化學成為綜合性的交叉學科。再次,可以采用現代科學方法,如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方法,深入分析禮儀文化系統及其構成要素,明確各種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禮儀文化各種功能的實現機理,揭示禮儀文化系統內部通過信息傳遞和反饋調節人們的禮儀行為,從而達到以協調社會關系為目標的社會控制過程??傊?,應該綜合運用傳統的和現代的方法,通過多學科的交叉分析,在廣度和深度上推進禮儀文化的研究,使之形成由典型特征、思想原理、發展歷程及應用領域等內容構成的比較規范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 [英]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1.
[2]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3] 錢玄,錢興奇.三禮辭典·自序[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1.
[4] 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 蔣璟萍.禮儀的倫理學視角[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6] 俞可平,社群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73.
[7] 劉思培.《古政原始論》之十《禮俗原始論》[A].劉師培.劉師培全集.第二冊[C].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