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01 16:36: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綠色經濟的發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綠色建筑經濟;內涵;推廣
中圖分類號: [TU-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我國建筑業的成長與發展,已經步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從制度出發產業發展和產業效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整體上建筑業產水平提高收效甚微,因而就需要著眼全局,從產業發展研究和產業政策做出新的突破,以此來促進建筑產業的成長與發展。
1 綠色建筑經濟的內涵
綠色建筑指為人們提供舒適、健康、低能耗、安全的居住或經營活動的建筑空間,且在建筑生命周期中將其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實現對建筑資源的充分利用。故又被稱之為低碳建筑、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由其定義可以看出,建筑經濟的未來發展方向就在這里。相比于美國、日本等國,我國在國際分工中更具優勢,技術創新、全球化、先發力量、市場經濟都是關鍵推手。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及不斷落實的減排任務,我國綠色建筑經濟的發展正在逐步由理論向實踐操作邁進。
2 發展綠色建筑經濟是建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2.1 國際大環境的影響
在全球氣候變暖、碳排放激增的大背景下,以“低污染、低能耗”為核心思想的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的熱點。西方發達國家,在著力發展低碳技術的同時,對能源、產業、貿易、技術等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以搶占產業制高點。2007年的巴厘島會議,制定了“巴厘島路線圖”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對于全球低碳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美國參議院于2007年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面其未來戰略的選擇將圍繞低碳經濟展開。這些內容都表面低碳經濟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基礎和落腳點。我國作為一個對世界經濟有著重大影響的國家,發展低碳經濟,將綠色建筑經濟作為建筑經濟的發展方向,既是建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又是發展模式轉變的難得機遇。
2.2 國內發展環境的影響
圍繞“低碳經濟”展開的爭奪戰已悄然拉開序幕,這對我國是壓力和挑戰并存的。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技術研發能力有限,整體科技水平落后,這對于我國經濟的低碳化轉變有著極大的制約影響。當前,我國正處于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步伐加快,大規?;A建設不能間斷,能源需求迅速增長的階段,這種以資源高消耗為支撐的持續消費增長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相背離的。如何確保人們不斷提升生活水平,又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就成為我國今后發展必須面對的現實。建筑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其綠色化的發展是適應中國發展環境的需要,是其自身長足向前邁進的重要途徑。
2.3 發展綠色建筑經濟的內在價值
我國村鎮住宅和城鎮房屋建筑所占面積巨大,將再建和新建房屋改造為綠色建筑,前景巨大,將成為未來幾年、幾十年推動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強勁動力和擴大內需有效途徑。2010年,我國通過發展綠色建筑經濟,每年都有上萬億元的消費市場,拉動經濟保持3%以上的增長。建筑業及其相關產業是產業體量最大、商品化程度最高、拉動GDP增長最有效、對國民經濟影響最大的產業。抓住綠色建筑轉型的關鍵期,推進綠色建筑經濟大規模地發展,將成為我國,乃至世界未來的發展方向。
3 發展綠色建筑經濟的具體措施
3.1 轉變建筑施工方式
依循建設節約型社會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倡導建筑集約化發展、產業化發展,使中國建筑住宅走產業化之路。統一住宅建筑設計與生產的標準化規范體系,堅持技術集成的集約化發展思路,促進建筑住宅基礎技術的標準化、工業化。以政府為主導、以產業聯盟為基礎,突破政策瓶頸、規范瓶頸,建立住宅建筑產業標準,整合住宅建筑產業鏈、集成住宅建筑成套技術,實施住宅建筑產業化試點,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可持續性低碳建筑。統一住宅建筑設計與生產的標準化規范體系,為實現住宅建筑產業化奠定基礎。堅持技術集成的集約化發展思路,促進建筑住宅基礎技術的標準化、工業化。
3.2 鼓勵新技術、新材料的開發和利用
鼓勵生產企業生產節能環保型建材,不斷研發各種環保節能的新技術、新材料引用于建筑工程,如新型墻體材料--輕質加氣混凝土砌塊的應用和推廣,堅持高效率低能耗的建筑產業化發展戰略與風力、太陽能發電,地熱采暖、屋頂太陽能利用、大中型沼氣、秸稈氣化等新能源利用技術和一體化產品同步發展。發展有利于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減少污染,有利于工業化規模生產、系列化配套和機械化施工,有利于利用當地自然資源、適應當地地理氣候特征要求的技術和產品。
3.3 完善建筑設計規范及監管體系
進一步完善我國工程設計節能環保標準體系,在經濟發達地區,在建筑的設計、建設和運行過程中逐步提高建筑物節能環保的要求,并嚴格執行國家現行標準規范。有借鑒的吸取發達國家的先進評價體系和推廣方法,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可持續建筑發展的評價體系。完善工程質量監督機制,加強第三方檢測驗收和認證,明確質量責任人,落實建筑節能的各項措施,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4 綠色建筑經濟的推廣措施分析
4.1 強化宣傳教育,提升人們綠色建筑意識
強化對綠色建筑的充分力度,采取多種形式,對各種媒體充分利用起來,進一步增強對綠色建筑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使其經濟內涵得到人們的認識及認可。將“節能、節地、節材、節水”的理念貫穿到宣傳引導當中,使社會各界對發展綠色建筑經濟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有一個確切的認識。此外,相關的教育培訓十分必要、高等院校作為人才的輸出地,應當對綠色建筑相關學科進一步完善,從而使培養出的專業技術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同綠色建筑經濟的發展要求相適應;強化教育培訓機構建設,對綠色建筑從業人員進行多渠道的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以有效提升其實際應用能力,為綠色建筑經濟的有效發展奠定堅實的人力基礎。
4.2 實施政策稅收
政策稅收包括兩個方面,包括優惠政策稅收和強制性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稅收的實施可以使綠色建筑產品生產者成本得以降低,實現了外部效益的內部化。從理論層面上來講,優惠政策稅收同補貼綠色建筑產品生產者的概念是相同的。但其差別在于稅收政策節省了政府大量的資金支持,而只需要減少一部分地方或中獎的收入。因此,這一政策形式相比于補貼更具有執行性;而強制性政策稅收即是對非綠色建筑產品生產者實行高強度、高標準的收費標準。因非綠色建筑產品的外部具有不經濟性,處于對產量減低的考慮,相關稅收的引進就十分必要。通過政府的調控干預,在一定程度上配置資源,強化對建筑工程的節能監管,強化強制性標準的貫徹,完善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在項目成本方面,對內外部成本的轉化加以體現,提升非綠色建筑項目的內部成本,降低綠色建筑的外部成本,實現綠色建筑經濟領域中資源的合理流動。
4.3 建設綠色建筑示范工程,發揮標桿效應
在綠色建筑經濟的實際推廣過程中,可考慮通過對綠色建筑示范工程的建設,來發揮標桿作用,以榜樣的理論來對市場積極引導,消除市場風險,明確政策導向,吸引對綠色建筑的相關投資建設,來為綠色建筑經濟的有效推廣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條件和外部環境。
5 結束語
當前,建筑業正處于轉型期,建筑經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邁向綠色建筑的過程中,既應注重內部效果,亦應強調總體的建筑投資回報。對于投資者來講,建筑經濟的綠色化轉型,既是一種經濟責任,又是一種社會責任,是新形勢下建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李長江,吉鴻麗.論國內外建筑經濟與發展狀態[J].科技信息.2009(34).
[2]嚴渭泉,方三中.淺論建筑經濟中的不同所有制[J].科技資訊.2007(22).
自20世紀90年代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人類對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不斷深化,由環境保護進入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深層探索。循環經濟模式是環境與經濟良性發展的實現途徑, 它對解決我國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 推動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都將產生重要作用與深遠影響。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企業實施綠色營銷戰略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選擇。
一、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所謂循環經濟就是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的規律重構經濟系統, 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 達到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廢棄物排放最小化, 將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 從而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經濟模式,它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經濟活動,回歸人類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之間循環運動的本質屬性,按照物質循環運動規律,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系統與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
循環經濟的運行原理集中體現在“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上(簡稱3R 原則)。減量化(Reducing) 原則要求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 因此又叫減物質化,這一原則有利于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方式;再利用(Reusing) 原則的目的是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強度, 減少生產和消費中廢棄物的產生, 這一原則可以防止物品過早地成為垃圾;資源化或再循環(Recy?鄄cling) 原則要求物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資源化能夠減少垃圾的產生,制成使用能源較少的新產品。這三大原則分別針對生產和消費流程的輸入端、中間環節和輸出端,每一原則對循環經濟的成功實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發展循環經濟對企業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發展循環經濟是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途徑,也是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必由之路。
(一)發展循環經濟為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指明了方向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已經成為我國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是一個人均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將會越來越市場化。而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其價格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必然呈現出總體上升的趨勢,國際礦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就是有力證明,繼續依靠廉價的能源、原材料和資金推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因此,節約資源本身就是在創造財富,降低資源消耗量就意味著降低了企業的成本,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競爭優勢。企業只有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發展循環經濟為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 “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三原則中最重要的在于“減量化”。雖然通過對資源的再利用和資源化可以減少對資源的浪費,但是在源頭上予以控制遠遠勝于“亡羊補牢”。只有從源頭上控制了資源的消耗量,才能更有效地節約資源,降低成本。對企業而言,節約資源產品和技術的開發是關鍵所在。實際上,生產節能的裝備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企業一旦掌握了這些領域的新技術,并將其轉化為生產力,必然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巨額利潤。此外,節能技術也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資本。當前,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品成為世界各國未來產品的需求趨勢,率先研究節能環保技術,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搶占先機,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
(三)發展循環經濟為企業技術進步提供了新的動力
我國企業由于生產水平低,缺少自主開發的先進技術,多數企業仍靠購買國際上二三流技術來發展生產,這是企業資源利用效率低、經濟效益差的根本原因。企業應當以發展循環經濟為契機,大力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先進適用循環經濟技術,如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回收和再循環技術、重復利用和替代技術、生物質能轉換技術、環境監測技術以及綠色化學技術等。積極推進清潔生產,采用無害或低害的新工藝、新技術,降低生產和消費過程的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同時加快循環經濟技術產業化示范和推廣應用的步伐,為推動企業技術進步,提升競爭力提供強大動力。
(四)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樹立綠色企業形象,打破綠色壁壘
發展循環經濟是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根本利益,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環保問題逐漸成為影響國際間經濟合作的一個重要因素,被世界各國及國際經濟組織所重視,關稅壁壘作用日趨削弱,但包括“綠色壁壘”在內的非關稅壁壘日益凸顯。近幾年,一些發達國家在資源環境方面,不僅要求末端產品符合環保要求,而且規定從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到包裝、運輸、使用、循環利用等各環節都要符合環保要求,對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擴大出口產生了日益嚴重的影響。加入WTO后,我國企業逐步向外向型發展,這就要求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使產品逐步符合資源、環保等方面的國際標準,這樣才能打破“綠色壁壘”。
三、綠色營銷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政府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這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但是,推動循環經濟主要還需依靠企業行為,要求企業在產品壽命周期全過程實施綠色營銷戰略,這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
綠色營銷也稱生態營銷、環境營銷或和諧營銷,是指企業在營銷活動中,謀求消費者利益、企業利益、社會利益和生態利益的統一,既要滿足消費者需求,又要實現企業利潤目標,還要注意自然生態平衡。企業對產品的創意、設計、生產、定價及促銷的策劃與實施等,都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力求減少、避免環境污染,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源,維護人類社會的長遠利益,實現經濟與市場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在綠色營銷過程中要充分體現環境意識和社會意識,包括產品的設計、生產、制造,廢棄物的處理方式,市場營銷組合策略。企業的綠色營銷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市場的消費需求,同時也要考慮到滿足這種需求可能造成的環境后果,并以此作為企業綠色營銷的出發點。綠色營銷的重點是企業、對象是消費者、受益的是企業和整個社會以及我們的子孫后代。
綠色營銷作為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選擇,體現在具體的營銷活動中有其自身特征。與傳統營銷相比,綠色營銷不僅僅要考慮產品的生產、銷售、消費問題,還必須考慮生產前原材料、能源的開發、獲取及消費以后廢棄物的處理問題。因此,產品的壽命周期應擴展成從“孕育到再現”的所有階段,即“資源―――生產―――銷售一一消費―――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的一個循環過程。
(一)在產品資源階段,要重視資源的選取,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環
根據小循環―中循環―大循環的思路,從企業內部、企業間和全社會范圍來考慮資源的有效利用。重視選取可回收再利用的資源,重視選取再生資源。在保護資源的基礎上合理地、可持續地開發、利用資源,加大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力度,充分利用和開發清潔、無污染的可再生資源。加強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管理,實現資源的保護性開發,減少資源的損耗。在資源的使用過程中,要加強對能源、原材料、水等資源的消耗管理,提高工藝,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在產品生產階段,要依據循環經濟準則合理設計產品
比如在設計包裝時,應增加用戶環境保護意識,選擇對環境污染少的材料,還應考慮包裝廢物的處理;運用綠色工藝,實施“清潔生產”;改進生產方式,實現再制生產,即把回收的舊部件,通過嚴格的檢驗、翻新,再用于制造新產品。富士公司和柯達公司在一次性膠卷照相機上就采用了再制生產方式,引起了各界的巨大關注。
(三)在產品銷售和消費階段,要建立以舊換新的回收制度
以舊換新以取得資源的再利用,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注重包裝的減量化、再使用和可降解,積極推行使用紙制包裝袋和可降解包裝袋。合理制訂綠色產品價格,鼓勵綠色消費。加強對綠色產品的宣傳,提倡綠色消費,幫助消費者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消費觀念;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方式,樹立以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為時尚的新型生活方式;減少和抵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使用具有環境標志的綠色產品;抵制購買過度包裝等浪費資源的不良傾向;自覺實施垃圾分類投放,提高垃圾的再循環利用率。
(四)在產品廢棄―――再生階段
1堅持科學開采和有效保護并舉,研究實施以矸換煤充填開采技術
新礦集團從煤礦生產的源頭就摒棄傳統的生產—排放—治理的老路,采取生產—治理—利用的科學生產管理方式,將礦井原有的“掘進”、“采煤”二元開采模式進行工程實踐意義的革新,“處理”被納入礦井的整體設計(即礦井開拓、采區準備與工作面回采),礦井生產的主導工序由“掘進、開采”變為“掘進、開采和處理”,從根本上實現了礦井生產方式的綠色變革。
2立足于從源頭解決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問題,研究實施了礦井巷道的“煤巷化”布置技術
在戰略層次上避免或減少矸石的產生,才能從根本上降低矸石的排放量。新礦集團從巷道開采布置入手進行統籌考慮,探尋新的途徑,圍繞減少矸石的采出或實現矸石的零采出,大膽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其礦井巷道的“煤巷化”布置,將綠色生產引入巷道掘進管理,從巷道開采設計布置入手進行統籌規劃,由便于開采、高效開采的出發點變為通過減少巖石巷道的工程量來確保不能產生矸石,以減少運輸環節和費用支出。
3針對礦井大采深及地質構造復雜的特征,開展了復雜地質環境下地表巖移變形特征及建筑物下開采技術研究
新礦集團井田的地形為丘陵,區內絕大部分為農用耕地,地面建筑物密集,人口稠密,造成礦井面臨資源合理開發與保護地面建筑物的兩難處境。為了探索地表移動變形規律,在地表布置多個巖移觀測站,對地表和開采煤層上覆巖層進行觀測,經過觀測站資料綜合分析,得出了較多的觀測分析數據和地表移動變形參數,為地表建筑物及主要巷道留設與壓煤開采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通過對數據的科學分析計算,開展了復雜地質環境下地表巖移變形特征及建筑物下開采技術研究。
4研究應用廢棄矸石綜合利用技術,實現土地塌陷治理、下井充填
新礦集團改變傳統的從下到上廢物排出方式,以不排除廢物為基本目標,建立了從上到下的生產運轉流程,攻克了系統環節制約等關鍵難題,將煤炭洗選過程中產生的矸石和在建井過程中形成的矸石山上的矸石下井回填,有效補充了充填矸石量,確保采空區充填效果,同時,減少地面矸石的堆放,騰出矸石山占地,為消除地面矸石山,綠化美化礦山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礦集團實施綠色節能發展戰略,將企業發展和社會環境的友好統一納入到了企業發展的戰略規劃之中,并通過技術創新的形式不斷賦予煤礦綠色開采的嶄新內涵,為煤炭企業走內涵挖潛、集約發展的新型工業化之路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一
首先,構筑綠色產業,創建西部綠色品牌,有利于生態環境、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的和諧發展,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結構的優化、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質量的提高,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其次,構筑綠色產業,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遭遇了“綠色壁壘”,這必將對經濟發展起著越來越強的導向作用,綠色需求無疑將成為市場變化的主導流向。
第三,構筑綠色產業,體現了最具競爭力的發展優勢。
第四,構筑綠色產業,具有良好的機遇。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將惠及西部貧困地區。西部大開發的推進,退耕還林草工程、水保工程、天保工程及風沙源治理項目的實施,都將為西部構筑綠色產業提供資金、政策、人才、技術支持。西部地區的重要責任就是保護綠色、建設綠色、發展綠色。
第五、構筑綠色產業,是西部縣市邁進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西部向小康邁進,就要主動跟進,全面經營綠色,做大做強綠色產業。綠色是包括興和縣在內的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生產力。
幾年來興和縣依托富集的綠色資源優勢和交通便捷、距離京津地區較近的地緣優勢,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建設秀美山川,全力推進綠色產業的建設,優化了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了綜合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今后,興和縣應當繼續毫不動搖地推進綠色產業的建設,突出抓好以下內容:
一是進一步抓好綠色種養業。興和縣要大力發展蔬菜、馬鈴薯、中草藥、奶牛、寒羊的種植和養殖。2003年,蔬菜種植要達到6萬畝、馬鈴薯35萬畝、奶牛力爭達到15萬頭、寒羊50萬只。要圍繞養殖調整種植結構,牛羊吃什么,農民就種什么。要大力推進產業化經營,圍繞綠色抓工業,抓好綠色農畜產品龍頭企業的建設和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整合和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綠色品牌。自然的綠色不是商品,規范和標準化才是商品化的身份證。要通過規范種植園地和示范圍地,走向原產地產品地域保護,原產地產品標記保護及注冊原產地證明商標。要建成京津及周邊地區重要的農副產品供應基地。
二是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積極開展生態農業種養示范小區建設,改變農村種養方式和生活方式。積極推進生態建設各項目工程的實施,使林草覆蓋最大限度地滿足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美化大地的要求,特別是要建設好“一道四線”綠色生態長廊。同時,通過生態建設,全力推進林草產品的基地建設和品牌建設,延伸產業鏈條,實現最大程度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是全力推進環保型建材的開發。興和縣有儲量豐富的玄武巖礦、輝綠巖礦、高嶺土礦和膨潤土礦,成功地開發了一系列建筑材料。今后要繼續下大力氣加強這方面的開發。同時要抓住東西部經濟結構梯度轉移的有利時機,大力發展缸瓦生產。要全力打造綠色環保建材品牌,走高科技、規?;陌l展道路。
四是精心實施綠色城鎮建設,搞好城鎮的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工作,深化城鎮環境的綜合整治,發展環保產業。
五是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興和的山水風光、綠色環境和特色人文都是旅游開發項目的資源優勢。加快蘇木山森林公園、澇利海旅游渡假村、草原生態民族風情園的立項和建設步伐。
二
構筑綠色產業,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戰略任務,也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
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實踐證明,西部落后地區和東南沿海開放地區,最大的差距不是物質上的差距,而是觀念上的差距。思想解放要體現在實踐中、落實在具體工作和行動中。要樹立新的機遇觀、發展觀,爭取取得解放思想、推進發展的雙豐收。
二是要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構筑綠色產業,最終都要落實到項目上,要從長遠的眼光考慮系統的項目,拿出更大的干勁,研究項目、爭取項目、建設項目。
三是要狠抓招商引資工作。招商引資是解決西部貧困縣市最重要的融資渠道。要進一步優化投資軟硬環境,讓每一個客商都體會到西部的綠色人文和綠色行政。做好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以成熟的項目吸引客商。要確定項目跟蹤招商,以誠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做好招商引資后期的工作,要讓客商進得來、留得住、能賺錢。
四是堅定不移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等方面實現公平競爭,鼓勵非公有制企業投資綠色產業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在構筑綠色產業自由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隨著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的銳化,如何有效解決這一矛盾,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了當前發展的重要課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綠色經濟和綠色金融,逐漸成為當前發展的重點和熱點。金融作為經濟發展內容的一部分,兩者之間必然存在著緊密的關系,而綠色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綠色金融的發展,本文將以兩者之間的關系做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和分析。
綠色金融和綠色經濟的內涵
綠色金融指的是在進行金融投資、融資等活動時,將環境相關因素考慮進入去,通過金融經營活動引導,社會經濟資源,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促進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它是金融部門對環境保護制定的一項基本政策,是用于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綠色經濟指的是需要高新技術的支撐、以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和諧發展為目的,是為解決經濟增長和環境惡化的矛盾,是經濟發展適應環境和健康需要形成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
就魍扯言,金融業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同樣綠色金融和綠色經濟也都是為了調和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而提出和發展起來的,兩者之間也必然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簡單來說,綠色經濟是綠色金融的基礎,而綠色金融也是綠色經濟發展的推動力,為其提供重要的支撐。
綠色金融與綠色經濟的關系分析
綠色經濟是綠色金融的基礎。正如傳統金融是傳統經濟發展的一部分,經濟發展是金融得以發展基礎,綠色經濟也同樣是綠色金融發展的基礎。因為沒有綠色經濟的發展就不會產生需求,就不需要供給,進而促使綠色金融的形成和發展。沒有經濟發展就沒有資金需求,也就無法通過資金來引導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發展綠色經濟需要對各個經濟組織的發展行為進行約束,使其在發展過程中重視環境保護,而綠色金融是在資金支持層面通過經濟手段進行干預,推動各個經濟發展機構將環境因素考慮到發展行為當中,從而使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得以協調。因此可以說,綠色經濟催動了綠色金融的產生,是其發展的基礎。
綠色金融是綠色經濟的重要推動力。綠色金融對綠色經濟的發展的推動和支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引導資本流向環境友好型企業。綠色經濟的發展必然需要資金的支持,而綠色金融可以通過對融資行為的控制,來引導綠色金融資本向環境污染小、資源利用率高的企業,而是一些對環境污染較強的企業在這樣的綠色經濟發展過程中進行轉型或者淘汰,調整了經濟結構,也將資源進行了重新的分配,將生產要素從傳統生產部門轉移到考慮了環境因素的綠色生產部門,從而推動綠色經濟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和推動綠色經濟的產業優化升級。首先,從企業層面來看,擁有先進技術的企業得到了金融部門提供的資金和引入的生產要素,在綠色金融的帶動下快速發展,其發展的成果增加,并進一步進入應用從而得到更過的資金支持,以實現技術成果的產業化發展;然后從產業角度來看,由綠色金融理念的樹立,在前期重點為綠色產業中的先進企業提供支持,從而引導了市場的風向,吸引更多的資源涌入綠色產業,從而實現綠色產業的升級,產業結構得到優化。
彌補市場失靈問題。有環境污染引起的市場失靈,在以往通常是通過政府在事情發生之后進行處罰處理,這樣辦事效率較低而且容易出現地方保護,不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而綠色金融在前期就將環境風險作為金融風險的一項,在事前事中就進行風險管理控制,從而有效彌補市場失靈引發的問題。
加強綠色金融對綠色經濟作用的措施
施行“綠色信貸”政策。所謂綠色信貸就是在對企業進行貸款、投資和風險評估中充分考慮環境因素,也就是對綠色會計報表中反映出的其生產經營的“綠色”成分加以評估,一方面對環保方面表現較好的企業在貸款方面實行優惠政策,而對表現較差的企業采用高利率的貸款,另一方面對一些高污染企業不予貸款,以此來改善企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發揮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政策性金融對綠色經濟的發展具有導向作用,可以通過對國家政策性銀行的政策性金融加以利用,在綠色經濟的環保項目提供政策性的資金支持,同時也通過政策性金融來支持能夠推動綠色經濟發展的企業技術方面的開發和生產,如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和環??萍技夹g研發和設備生產等等,以此在技術方面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
加大資本支持力度。對于一些大型企業的上市審批進行綠色評估,支持一些同等發展水平下的,在技術和運作方面較為規范的綠色企業得到上市的優先順序,扶持綠色產業的發展;而支持一些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或者環境保護為導向的中小企業進行上市;同時也可以促成綠色基金會的設立,對環境保護項目通過籌資進行支持,也可以對一些為環保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加以獎勵,助力環保公益行動的開展和環保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綠色經濟;城鎮化;發展;新型
綠色經濟是可持續發展觀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鄉經濟多元化發展是主要方向,綠色經濟則是需要堅持的原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效調控下,綠色經濟已經成為未來城鄉經濟發展的基本路線。在政府推動和政府的主導作用相互促進下,堅持綠色經濟的發展路線可以有效的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從而最終推動城鄉經濟的共同發展。
一、城鎮化與新型城鎮化
1.城鎮化在明確城鎮化的含義
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城鎮”的含義。從廣義的層面來說,城鎮是城市與集鎮的統稱。根據我國的行政區劃設定,城市中所居住的人口以非農業戶口為主,具有一定的工商業規模。而集鎮主要指城市與鄉村的結合處,或是過渡處?!俺擎偦币辉~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國家的“八五”計劃,并且在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明確提出“統籌城鄉建設”。到“十五”時期,國家已經加大對城鎮化問題的重視,認為我國已經到達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時期。因此,城鎮化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既是一個城鄉間人口轉變的過程,也是國民經濟結構轉型的過程,除此之外還包括勞動力、資金等的流動過程等。
2.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是在原有城鎮化的理論基礎上提出的,最早是伴隨著新型工業化的過程而出現,到十時期,新型城鎮化已經被公開認可。新型城鎮化的本質要求是為了解決傳統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令城鎮化過程更加強調公平與效率,從而促進城鎮化更好的進行。因此相對于傳統的城鎮化來說,新型城鎮化的過程是極為復雜的,要求也更高。新型城鎮化延續了城鎮化的基本內容,產業發展永遠是第一基礎,而人口的居住數量則是第二要素。到新型城鎮化時期,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住宅區、公共服務設施等的建立都是極為重要的。新型城鎮化最重要的目標是解決過去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例如經濟發展中的生態污染問題,城鄉統籌問題等等,而具體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就是新型城鎮化中“新”的內涵所在。
二、綠色經濟概念的界定
1.綠色經濟的含義
綠色經濟的含義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自提出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對此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但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但從總體上來說,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綠色經濟的含義應當包括以下幾部分。第一,綠色經濟與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觀是息息相關的,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經濟發展上的集中體現;第二,綠色經濟主要體現在充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上,強調利用資源、環境的公平性,把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緊密聯合起來,不能為了發展經濟而忽略其他方面;第三,綠色經濟中強調綠色科技創新,采用新技術新方法來將經濟生活中的各個階段“綠色化”。從長遠經濟發展目標來看,綠色經濟應當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面,具有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是一種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高效經濟形態。
2.綠色經濟的基本特征
綠色經濟相對于傳統經濟來說,具有很多優點,其具體的特征也體現在很多方面。首先,綠色經濟的運用領域十分廣泛。經濟發展涉及到許多環節,從生產、消費到分配、交換等,各個層面上都可以形成綠色經濟產業鏈。綠色經濟采用的是一種環保而適宜人類生存發展的方式,因此也很容易被公眾接受,可操作性強;其次,綠色經濟發展和所有經濟發展模式一樣,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經濟系統的各個方面以及與經濟系統相關的各個方面,都需要進行“綠色”發展。因此綠色經濟就具有復合性的特點,要達到真正的綠色經濟模式,需要綜合考慮到多方面的干預。除此之外,綠色經濟還體現出效率與公平的協調性。在過去,人們總認為為了提高經濟發展效率,就很難做到公平。但在綠色經濟的發展要求下,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經濟與社會公平的和諧都是需要達到的目標,而綠色經濟的理念也可以實現這些。綠色經濟可以有效的實現效率與公平之間的平衡,提高效率,保證公平。
三、新型城鎮化視角下城鄉多元化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新型城鎮化的主要目標是要解決傳統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使城鎮化朝著公平與效率方向發展。而綠色經濟同樣強調的是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解決在經濟迅速發展過程中凸顯出的各種問題。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鄉經濟也在不斷發展,但同樣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城鄉資源分配不同,流通障礙,財政撥款等多種問題。從新型城鎮化的視角來看,實現城鄉經濟多元化發展的最好方式應當是采取綠色經濟的發展模式,具體措施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1.創建綠色流通環境
和諧的流通環境是城鄉經濟發展的基礎,在綠色經濟的理念之下,城鄉經濟發展需要創建綠色流通環境。首先,建立城鄉綠色流通目標,在發揮傳統經濟流通職能的同時,依靠綠色經濟發展的優勢,將傳統農業發展與現代流通技術有機結合,在農產品來源地實現農業產品綠色化,讓農民可以便捷的出售農產品,城市居民可以更好的享受綠色食品,實現城鄉經濟發展的有效對接;其次,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城鄉綠色流通的制度體系。城鄉綠色流通的實現,不能光靠個人,還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安全衛生等體系來保證產品的質量。只有在外部制度上不斷完善,才能實現城鄉之間經濟流通的規范與引導。
2.積極發展綠色財政
財政是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深化財政改革,發展綠色財政,也是實現城鄉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措施。過去,很多地方尤其是農村地區,為了大力發展經濟而犧牲了環境?,F在我們意識到了問題,綠色經濟的理念也在慢慢深入人心。綠色財政的最直接目的就是為了保護環境。一方面,通過財政手段為綠色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后盾,從而加速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另一方面,通過財政措施來合理調配自然資源與公共資源,增加污染嚴重企業的稅收,對于節能環保的企業,則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從而從財政措施上來鼓勵城鄉企業進行綠色企業發展,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實現綠色經濟發展。
3.加強綠色經濟市場基礎設施建設
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運用市場價格機制,可以采用法律與行政手段,如運用價格、協議、能源服務等手段實現綠色市場機制。加快綠色市場基礎建設,完善投資機制,擴大政府的綠色投入以及民間資本的投入,以此來實現各個投資主體的重要作用。
4.推動綠色技術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綠色經濟理念的倡導下,低碳技術是我們最常見的綠色科技。從目前來看,低碳技術研究已經成為國家科技規劃重點。從具體的措施來看,實現綠色技術的創新,首先,要實施綠色科技發展戰略,明確綠色技術的開發與創新;其次,國家可以加大獎勵措施,鼓勵科研機構研發綠色技術、低碳技術。我們要從傳統的資源依賴性經濟發展模式逐步轉變為綠色經濟發展模式,可以對采用綠色技術,減少污染排放的企業給予一定獎勵。
四、結語
經濟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很多國家都在不同時期經歷了經濟過度發展而帶來的生態、生存危機。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市與農村生態環境都遭到很大的破壞。綠色經濟的發展理念提出后,很好的切合了我們“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理念。城鄉經濟發展本就是不平衡的,在新型城鎮化的理念主導下,在城鄉經濟發展中采取綠色經濟的發展模式,可以有效緩解公平與效率帶來的矛盾,因此在未來的城鄉經濟發展中,我們仍需要堅持綠色經濟,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高紅貴,劉忠超.中國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構建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24).
[2]歐陽志剛.中國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推進是否阻滯了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J].世界經濟,2014(02).
[3]何璇,何克東.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對經濟增長的效應[J].全球商業經典,2015(08).
[4]余佶.生態文明視域下中國經濟綠色發展路徑研究———基于浙江安吉案例[J].2015(11).
關鍵詞:共享經濟;區域綠色發展;碎片化資源;交易費用
1共享經濟成為區域綠色發展新動力的原因
共享經濟作為依托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的新型經濟模式,能夠整合碎片化資源、降低交易費用、減少生態資源的重新開發。這些屬性,使得共享經濟模式成為新時期轉化區域增長動力、實現區域綠色發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共享經濟逐漸成為區域綠色發展的新興動力。
1.1共享經濟整合碎片化資源
以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為依托,共享經濟通過數字化平臺的應用,巧妙地將產品的使用權與所有權進行了分離。對于傳統商品的交易而言,使用權與所有權往往緊密相連,交易伴隨著使用權與所有權的同時轉移。共享經濟的發展,使得使用權與所有權分離,通過共享平臺的交易,往往是交易了使用權而非所有權。這種交易性質的變更,使得原本的碎片化資源得到了巧妙的整合,將傳統市場中無法交易的碎片化資源通過數字化平臺轉化為可交易資源。從資源配置角度來看,私有產權制度并不是碎片化資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其并沒有充分地挖掘資源本身的使用價值。在傳統的經濟交易中,由于交易手段、交易方式、信息獲取等諸多限制,導致相當數量的碎片化資源無法通過傳統交易發揮其自身所擁有的使用價值。隨著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大力發展,成熟的碎片化資源交易平臺得以建立,碎片化資源的信息獲取成本、交易成本急劇降低,并通過相應的技術平臺廣泛應用。
1.2共享經濟降低了交易費用
共享經濟的實質是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共享經濟的產生,本質上是為了降低交易費用。而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交易費用的顯著降低。共享經濟通過交易方式、交易市場、交易媒介的轉變,極大地節省交易費用,尤其是信息匹配費用與信息獲取費用。交易費用的降低,使企業的邊界逐漸縮小和模糊,產消者之間的關系、企業之間的關系被重新定義,提升了存量環境資源的開發和使用效率,降低了資源損耗率,提升了交易的“綠色性”,同時為區域經濟的運行注入了活力。1.2.1交易成本降低使公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共享經濟提高了公共資源利用效率,也印證了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的研究結論:政府與私有化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離散型管理模式,還存在著中間環節與中間地帶,這種連續型的合作管理模式使得公共資源的開發管與理方法具有了多樣性,合作管理下的地方社群模式在多數情況下比市場與政府兩個極端的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共享經濟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方社群合作管理的交易成本,使得這種連續型的管理模式相較于國家管理和私有化市場運作而言更加有效、管理成本更加低廉,從而提高了公共資源的管理效率,而環境資源正是屬于公共資源的范式。這種效率的提高,使得共享經濟本身的綠色性凸顯。1.2.2交易成本降低使供需匹配更加優化共享經濟通過移動互聯網平臺實行供需的匹配,突破了傳統市場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將價格機制的自動調節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價格機制是市場經濟交易的核心,通過價格機制為不同商品進行價值衡量,并推動了非人格化交易的廣泛施行。共享經濟的發展,使得價格機制的潛在效益被充分挖掘,用戶越多,市場越龐大,交易匹配的可能性也越大,交易成本將越低廉。龐大市場的充分挖掘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福利的提高,同時降低了共享產品的平均價格。例如,在同一時段,Airbnb的短租價格比傳統酒店的價格平均低20%。
1.3盤活市場存量資源,減少自然資源的開發
共享經濟促進區域綠色發展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對市場上眾多存量資源的盤活,進而從源頭上減少了自然資源的開發。在共享經濟興起之前,傳統交易市場上的商品流通過程往往伴隨著使用權與所有權的同時轉移。這一形式導致使用權與所有權的擁有者才能開發與利用產品的價值屬性,使用效率普遍偏低。隨著共享經濟模式在區域經濟中的推廣,商品在短時期內只進行使用權的轉讓,而不涉及所有權的轉移。使用權與所有權的巧妙分離,使得商品可以在某些時間段僅僅交易使用權而不發生所有權的轉移,極大地提升了存量商品使用價值的開發效率,盤活了基數巨大的存量資源,降低了對新產品的生產需求,進而減少了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消耗。
2共享經濟促進區域綠色發展的理論模式
共享經濟促進區域綠色發展的實質,在于運用經濟運行的普遍規律提升生態建設的效率,是區域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微觀融合通道。
2.1共享經濟提升區域綠色發展的理論過程
共享經濟促進區域綠色發展的方式,在于運用市場化的調節機制,通過經濟運行的內生動力,倒逼傳統區域發展過程中低效、粗放的產業進行轉型升級,通過技術升級逐步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在這一過程中,共享經濟的特性顯著降低了交易費用,盤活了相當數量的存量資源,提高了消費者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消費的綠色性,降低了環境資源的重新開發,從而提升了區域綠色發展的質量。
2.2共享經濟提升區域綠色發展模型的經濟學解釋
共享經濟是技術進步引致的經濟模式創新。首先,共享經濟模式的出現,在“一切商品皆可共享”的理念下,將迅速占領市場。市場瓜分的過程也將是共享經濟爆發式增長的過程。伴隨這一過程的,是共享經濟模式對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的迫切要求,將會逐步倒逼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以適應共享經濟的發展;第二,產業結構自發的調整,將會與現有的政策措施產生一定的摩擦。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將會倒逼政府調整相應的微觀經濟政策,以規制與引導產業結構的合理配置。這一過程也被稱為政府治理的“重塑”;第三,政府將會針對新型經濟模式和產業,從頂層設計與微觀制度兩個層面,規制與引導共享經濟的健康發展;第四,在規制共享經濟發展的同時,政府面對新興市場,將進行針對性的制度供給。通過政府的制度供給,規制市場,使市場交易平穩有序;第五,共享經濟模式下的市場交易,將會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保障產業結構與市場結構能夠有效融合;第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最終將反作用于共享經濟模式,提高共享經濟模式與產業模式的匹配度。整個過程由圖1中的①至⑥反映。在整個理論的循環過程中,共享經濟的本質特征和屬性決定了共享經濟自身具有相應的綠色特性,通過移動信息化平臺整合碎片化的環境資源、經濟資源和政府資源,通過政府重塑和制度供給,減少市場運作本身的資源消耗,提高市場運作中存量資源的利用效率。市場效率的提高,使得市場中產消者的數量增加,降低了市場對能源開發的需求,擴大了市場運行中的綠色效應,從而提升整個區域經濟動態運行的綠色性。
3共享經濟綠色效應釋放的困境
共享經濟綠色效應的釋放,不是自發進行的,需要政府的合理規制。共享企業雖然是技術創新引致的新興企業群體,但是其本質上還是遵循傳統企業的盈利特征,受到市場本身的逐利性引導。面對共享經濟的新興市場模式,政府如果不進行科學合理的政策規制,共享經濟本身的綠色效應將無法釋放,甚至成為阻礙區域綠色發展的“絆腳石”。當前,我國區域共享經濟的發展,其綠色效應雖有所體現,但其綠色性的真正釋放卻存在三方面的困境:第一,共享經濟的爆發式增長阻礙了區域綠色效應的釋放;第二,地方政府缺乏對“共享產品”生產的科學引導;第三,區域制度供給相對缺失。由于存在三方面的困境,地方政府無法充分利用共享經濟的內在綠色效應,減緩了綠色發展的步伐。
3.1共享經濟的爆發式增長阻礙了區域綠色效應的釋放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2016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34520億元,比2015年上漲了103%。其中生活服務、生產能力、交通出行、知識技能、房屋住宿、醫療分享等重點細分領域的交易規模已達到13660億元,比2015年上漲96%。除發展速度較快外,共享經濟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據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超過6億人參與共享經濟,參與服務提供的人數超過6000萬人,其中平臺員工數約為585萬人。根據宏觀數據,共享經濟在我國呈現出了爆發式的增長。多數共享經濟企業成立于2013年以后,并在2014年正式投入運營。而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共享經濟增長勢頭強勁,迅速占領相關市場,并對傳統的消費市場形成有力沖擊。然而,逐漸形成的寡頭壟斷局面,在區域共享經濟發展中逐步凸顯。爆發式的增長,以提高市場占有率為主要表現形式。以共享單車行業為例,共享單車行業在近幾年呈現出爆發式甚至是野蠻式的擴張,導致不同企業的共享單車迅速擠占城市公共區域。其中,武漢市以摩拜單車、OFO小黃車和哈羅(Hello)單車為主要供給者。寡頭壟斷的共享單車市場格局,造成了大量單車資源的浪費,同時給城市治理帶來了巨大的成本。這種爆發式的擴張,使得共享單車本應具備的綠色出行效應受到極大遏制,降低了城市出行的綠色性。
3.2地方政府缺乏對“共享產品”生產的科學引導
在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無論是政府、消費者群體還是共享企業都更加注重共享經濟模式對整個經濟的促進作用,相對忽視其所特有的綠色性質,導致“共享產品”未獲得相應的政策支持,共享企業缺乏綠色的引導機制,“共享產品”的綠色性逐漸減弱,進而影響綠色消費的長期實現。共享經濟的發展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利益調整,面臨著監管制度的調整和政府角色的重新定義,面臨著消費者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的巨大改變,面臨著新的供給模式的建立和實施。頂層設計的重新制定、微觀政策的重新安排、消費者消費習慣的建立、生產者“共享產品”的供給,都給區域發展帶來了嶄新的挑戰。當前,地方政府還處在對共享產品的管控起步區,需要根據地方實際發展情況,對共享產品進行科學合理的政策引導。
3.3區域制度供給相對缺失
在區域共享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政策、制度的供給不足,不僅僅局限在目前輿論壓力較大的網約車領域。短租行業、知識人力資源分享、私廚行業(食品安全監管)等共享經濟全面滲透的行業,都存在著類似于網約車行業的規制障礙。在中央政府明確頂層設計和戰略指導后,地方政府缺乏相應針對性較強的制度體系對共享經濟進行引導和規制,并仍然沿用已有的傳統規制模式,導致矛盾不斷激化,從而阻礙共享經濟綠色效應的釋放,影響區域綠色發展。
4共享經濟促進區域綠色發展的政策建議
共享經濟是區域綠色發展的有效微觀手段。保障共享經濟的健康發展,能夠提升共享經濟本身具有的綠色效應,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經濟運行基礎。
4.1明確共享經濟下的區域綠色發展理念
共享經濟能夠作為促進區域綠色發展的有效手段。這一發展理念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產品生產者以及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從而在理念上普及相應的激勵措施,使得消費者以及生產者真正擁有通過共享經濟的新型模式進行交易的意愿,認可共享經濟模式的地位和其所具有的綠色性,從而為區域綠色發展提供經濟運行動力。當前的共享經濟發展正處于探索階段,相關的頂層設計依然偏重于問題解決和事后修補,缺乏前瞻性、系統性和微觀指導性。政府部門必須明確共享經濟促進區域綠色發展的理念,加快完善共享經濟的相關頂層設計,充分發揮共享經濟的綠色效應,在頂層設計上明確共享經濟對綠色消費的促進作用,制定符合綠色發展標準的共享經濟發展綱要,從制度層面明確共享經濟模式對區域綠色發展的促進作用,為共享經濟促進區域綠色發展提供相應規范的制度支持和具體的參考方案。
4.2建立合理的地方性規制渠道
地方政府必須明確自身在共享經濟發展中的定位,轉變角色,從強制干預者逐步轉變為引導者,從事后管束逐步轉變為事前引導,并建立合理的規制渠道,完善規制方法,引導共享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從而充分釋放相應的綠色效應,保障綠色消費的有效實現。共享經濟的爆發式增長,需要政府合理的引導和規制。引導在前,規制在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須各自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扮演好自身在共享經濟發展中所應扮演的角色,建立合理的規制渠道與規制方法,平衡好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之間的政策尺度,充分研究政策傾斜度,科學、合理、高效地引領共享經濟發展,使得共享經濟平穩度過前期的爆發式增長階段,從爆發式的注重“量”的增長轉變為集約式的注重“質”的提升,從而為綠色消費的實現提供現實基礎,在長期保障綠色消費通過共享經濟的發展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