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2 06:11: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學體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目前國外的機械工程教育正向著復合型人才和工程應用能力培養的趨勢發展,學生不僅需要有堅實的數理科學知識,同時需要工程實踐方面的訓練,強調理解知識、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獨立分析與解決工程實踐的能力。在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進程中,不僅僅要加強理論教學和寬厚的基礎知識的學習,更要注重工程實踐教學環節,它是提高人才素質與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使工程設計的功能與方法從驗證理論知識擴大到應用知識與培養能力,從模仿設計上升到獨立思考與創新設計,從單一的設計內容拓寬到綜合性設計,重構機械類專業的新型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全面開展面向21世紀的工程實踐內容和方法的探索與實踐是十分必要的。
1構建完善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
機械工程類專業主要培養的是工程技術人才—工程師,其培養的主體是大學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培養一名合格的工程師,要經歷工程科學知識的學習、工程實踐的訓練和工作實踐的鍛煉,大約需要7~9年時間,學生畢業后,需要到企業工作3~4年,取得實際經驗后才能成為現代高素質的企業工程師。其中工程實踐的訓練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它能夠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培養實際動手能力,因此全面改革工程實踐教學,大力加強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力求突出專業特色,是工程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主要內容。
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應根據社會需求,從培養多類型、多規格的人才培養思想出發,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工程意識、工程實踐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出發,對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社會調查、畢業設計(論文)和課外科技活動等實踐性教學環節進行整體的、系統的優化設計,明確各工程實踐教學環節在總體培養目標中的作用。把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術知識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通過教學、實踐各個環節的共同作用,注重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并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向,逐步形成完善的、能夠體現基礎性、系統性、實踐性和現代性教學內容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
2實施全方位的工程實踐活動
全面系統安排實踐性教學環節,就是在每個學期均安排有不同的實踐教學環節,保證工程實踐訓練四年不間斷。在實驗教學方面,減少驗證性實驗,更新實驗內容,有計劃地開設設計型、綜合性、創新性實驗項目,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開發他們的思維潛能;實習作為培養學生的實踐環節,是各高等院校的必修課,它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和對學生進行機械制造裝備和工藝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數控機床等現代設備的操作和編程能力的培養、先進制造工藝的熟悉,因此應該把工作的重點放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讓學生通過更多的生產實踐去掌握所學到的技能知識,達到硬件軟件兼備;加強課程設計環節,建立課程設計系列,加大綜合設計力度,鼓勵改革課程設計的教學內容,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每個專業至少設置一個綜合性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要著重加強現代設計方法和創新能力的訓練,要強化學生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同時應結合社會融入工程意識和經濟觀點。
3建立完善的管理體系
工程實踐的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內容要靠制度來體現,制度要準確、合理、可行、方便。首先應明確和理順各級管理部門的職責范圍和內容,明確工程實踐在各個環節和各階段上的建設方向、重點和主要任務,建立和完善各項工作和管理制度,使管理全面步入規范化和制度化的軌道;其次網絡技術為實驗儀器的運行狀況、材料管理與統計、信息交流、管理手段的更新等方面實現科學的管理提供了基礎和條件,應用網絡技術對工程實踐的實施和執行狀況進行網絡化管理,能夠提高工程實踐環節的服務水平,促進設備和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優化,提高實驗室和設備儀器的利用效率,提高管理的檔次、快捷性和全面性,也有助于領導層進行評定、分析和決策。
4改革工程實踐教學的方法和手段
機械工程類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以培養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專業,因此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配合相應的工程實踐教學,來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自己的實際動手能力。在實驗儀器設備有限、實習條件相對較差的情況下,通過引入計算機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改變傳統的“定時定點”的同步教學方式,構建一種工程實踐教學的新模式,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解決難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和設想:
(1)購買或錄制大型現代化制造企業的高性能加工裝備、先進制造過程和生產管理方面的錄像或光盤,可以使學生對工程實踐有直觀形象的認識,對現代制造技術在企業的應用有更深的了解,尤其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清楚地了解工程實踐在制造業中的地位,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2)借助計算機和高檔圖形軟件(如Solidworks、Pro/Engineer),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開發數控機床及其編程仿真系統,如JIBIC公司的CNC教學系統,在計算機上模擬數控機床的控制系統、操作、編程和加工過程、故障檢測;利用MAT?鄄LAB、LABVIEW軟件,開發虛擬儀器、虛擬仿真系統。
(3)植入多媒體技術,開展CAI工程實踐教學,對實踐教學中的操作步驟、要領與技巧,以及實踐中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微觀組織、結構變化、形成過程等以動畫形式直觀體現出來,以提高教學的起點和授課信息量,提高教學的質量。
(4)探索合作教育的模式,把單一的培養模式改變成靈活多樣的培養模式。合作教育是一種將校內學習和校外工作相結合的一種教育模式,通過與本地區企業聯合建立實習基地或將學生送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一年的“三加一教學(即三年學校教學加一年企業教學)”、或每學年設置為三學期制,其中兩學期在校內學習,一學期在校外進行實踐工作,目的是為了加強學習過程中的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廣泛接觸社會,積累工作經驗,畢業后順利就業提供機會。
5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要有計劃地開設機構創新設計、產品造型設計、電子設計、包裝裝璜設計等方面的選修課;引導學生開展各種有益學生身心健康、擴展知識面、開拓視野、培養能力、陶冶情操的活動,開展自主實驗、自主設計、自主實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實踐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要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以擴大視野、啟發科學思維,創造條件把學生引導到各種科學研究活動中去,他們可以參加大學生科協組織的科技創新活動,也可以參加教師的科學研究工作;要積極組織各類科技競賽,倡導學生參加科研活動,促進學生逐步實現學習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通過第二課堂活動,開展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的集體性自主實踐教育活動和課外科研活動,如CAI設計大賽、計算機繪圖大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培養學生工程設計思想、敢于創新的精神、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6培養一批訓練有素的師資隊伍
參加指導工程實踐的教師和指導創新訓練的理論課教師要協調配合,精心策劃出實踐教學每個環節,編寫優秀的實用的教學實踐教材,解決學生在工程實踐和創新過程中遇到的構思、設計、工藝等諸多實際問題。要做好這項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一方面教師自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另一方面,學校領導要充分認識到加強工程實踐的重要意義,有計劃地培養一批理論知識深厚、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德才兼備、勇于奉獻、訓練有素的師資隊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工程實踐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時銘顯.美國工程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2時銘顯.面向21世紀的美國工程教育改革[J].中國大學教法,2002(10)
摘要:針對目前我院金融保險專業建設的現狀,結合金融保險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該專業建設取得的成就與存在問題,認為問題主要集中表現為:教學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對科研的不重視導致科研力量薄弱。針對問題提出要重點從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及其內容,改革考試方法,建設第二課堂等方面完善新的專業體系建設。
關鍵詞:金融保險;實訓基地;培養模式
金融保險專業旨在培養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現代金融、保險、理財、證券等方面知識;能夠綜合運用各種金融工具,解決金融實務問題,并能夠從事銀行信貸管理、公司和個人理財、證券投資、銀行風險管理、保險業務等工作;能夠在保險公司、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從事金融、保險、財務管理的專門人才。在具體人才培養實施方案中,結合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層次特點,本專業注重培養學生扎實的保險理論基礎和實務應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論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養學生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技能操作與應用能力。要求畢業生考取英語、計算機、保險人等相關資格證書;掌握保險知識現代金融知識和金融業務操作技能,具備風險意識;具有敬業精神和行業所需的綜合素質;了解國家有關經濟、保險、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規;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和人文素養,能熟練處理業務。鑒于此,筆者認為應針對我校實際情況,進一步調整、完善金融保險專業的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
一、金融保險專業建設概況
金融保險專業自開設以來,學校對該專業建設與改革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使該專業的辦學條件得到良好發展,專業優勢明顯,特別是在基礎管理、師資隊伍、教學設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優勢。
(一)形成較為系統的課程建設體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險專業教學堅持“適應發展、積極探索、適時改革、不斷進取”的原則,大力推進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課程改革,加強課程建設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突出實際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學研究上狠抓基礎環節,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堅持每周都搞,每個人都搞,并形成階段性經驗積極進行推廣。重視理論教學中的實踐能力培養,堅持以課程建設為突破口,聘請校外專家參與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革新方案,把課程建設的與時具進性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目前在金融保險專業中,遴選7門課程作為重點課程,即《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社會保險》、《人壽保險》、《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概論》。經過幾年的努力,金融保險專業在教學大綱、多媒體課件、簡易網絡課程、試題庫、習題集建設方面取得了扎實有效的進展,同時在每學期的學生評教活動中,保險、證券、經濟法、金融方面的專職教師都得到學生高度認可與好評。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師資結構,實現了師資力量提升
近兩年通過對外引進,補充了師資新力量,這些年輕老師通過努力,在教學一線取得了矚目的成績。此外,在已有師資基礎上深挖現有潛力,采取靈活的方式對教師實施能力提升和結構優化,建立與校外專家的定期討論和研討制度,不斷完善教學中的技能與技巧。鼓勵中青年教師進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險專業的專職教師中已有5名教師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畢業,大大提高了師資隊伍的整體專業素質和學歷水平。
(三)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專業教學成果豐碩
幾年以來我系金融保險專業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這一成果得益于長期不懈地重視教學工作和學生能力培養。在日常教學中,每一位老師注重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采用案例教學、技能培訓教學、實踐觀摩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方法措施,積極培養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與主動性;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鼓勵并支持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和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不同學科或同一學科的老師在同一學期、不同學期間相互聽課,取長補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學水平與技巧。通過這些努力和付出,培養的學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04級金融保險專業畢業生55人,考取保險人資格證書的比率為98.1%,就業率達到100%。05級金融保險專業學生考取保險人資格證書的比率為100%,06級保險人資格考試一次通過率達到93.8%。此外,部分學生參與全國股票大賽,取得二等獎。本專業還制定了切合實際的科研規劃,鼓勵教師“以教學帶科研,以科研促教學”,近年來,共取得省市級科研成果3項,發表學術論文13篇,其中核心論文7篇。獲院級獎勵證書15件,市級獎勵證書3件。
(四)建立了實習實訓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質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經過努力,金融保險專業與大唐聯合保險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這為學生參與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實習機會。每一屆學生都可以根據開設專業的具體進展情況,分不同階段在實訓基地進行實習,具體內容由實訓基地人員進行統一安排。實踐活動結束后,學生針對實習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進行總結,以便于在隨后的學習中彌補不足。在三年培養中,注重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良好的綜合素質,包括創新能力、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將這一理念貫穿于學生實訓實踐中,與實訓基地人員共同打造學生成長的平臺。
二、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金融保險專業建設在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在教學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實訓基地的支持不足(實訓基地太少)以及教師觀念、社會觀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教育教學改革完善的同時沒有取得重大進展,難以形成有別于其他同類職業教育的鮮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
高職教育是面向生產、管理、經營、服務第一線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這就決定了高職教育必須走產學結合之路,專業建設也必須強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們專業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贏的合作機制。雖然建立了實習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學反映實習時間太短,無法掌握更多的業務流程。
(三)對科研的不重視導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職業技術院校的教師在評職稱中對是否承擔或參與過科研項目并沒有明確的要求,導致很多老師不重視科研項目,只重視發表學術論文,同時限于學校層次與激勵不足問題,致使專門研究、專題研究比較少,老師們缺少內在動力,科研隊伍難以發展壯大。
三、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基本狀況與問題,為了進一步加快金融保險專業的發展,使之更適應社會對該專業的需求,筆者建議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完善教學體系。
(一)完善知識、能力和素質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依據專業特點以及社會對金融保險人才的規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崗位能力、應變能力等各種能力培養的同時,加強基礎理論教學和應用。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多處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并拓寬實習實訓領域和增加時間,讓學生接受系統理論知識后,能夠有充足的機會得到鍛煉,而不僅僅單純追求一種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實踐部分,注重實用性,與實踐單位形成有效的溝通機制,依據需要隨時調整培養方法和培養措施,使之具有針對性,讓學生做到學有所用,學有所長。
(二)改革課程體系及其內容,優化課程結構
針對職業崗位特點實施教學計劃,注重課程開發與教材建設的實用性和時效性,構建以綜合素質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重點,適應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個性發展需要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根據學生不同年級的不同需要,制定多個人才培養方案和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辦法。重點從基本素質、專業技能、專題講座三方面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在老師講授中,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將一些不需用的課程內容加以削減;同時向學生傳授道德、禮儀、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質和修養的有關內容,以此來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針對我系職專層次的學生加強專業技能基本平臺建設,包括主干核心課程和專業實訓、實習等內容。在此基礎上,聘請校內外專家開展為加深或拓展專業方向為目標的專題講座,開拓學生視野。
(三)改革考試方法,建立創新的評價體系
從改革考試制度入手,繼續完善對學生學習效果檢驗的評價體系。我們可以嘗試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課抽查考核必須掌握的內容,專業課強化實踐考試;二是取消單純以考試成績為主的評價方式,改為考試與綜合測評、多元評價、多證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三是實行彈性學制,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或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實踐,半工半讀;鼓勵學生選修其它專業課程,掌握多門技能,參加技能實踐。在新的評價體系中,應能夠充分調動各類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能根據自己個性特長,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
(四)建設第二課堂,培養學生適應能力
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和各項資格培訓,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將學生活動與核心課程、潛在課程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構成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整體課程體系。發動骨干學生力量,組建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以傳幫帶形式培養學生自適應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五)充分發揮各方力量,擴充實習實訓平臺
積極發揮老師、學校和畢業生力量,通過多種途徑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實踐基地,如證券、金融基地,給學生提供多種技能的操作與應用平臺。采購支持相關技能訓練的應用軟件,建立校內實驗室和實訓平臺。
1.創新性。
在現代社會,創新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室內設計專業實踐型教學中,我們也應該注重創新課程內容和授課方式,從而活躍課堂氛圍,便于學生輕松掌握相關知識。創新性的教育觀念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還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創新型思維,促進高校室內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
2.開放性。
首先,開放性指的是在實踐教學模式有的開放,主要體現在教學理念的開放以及在教學中對社會現有資源的有效利用。其次,教學過程中的課程內容需要開放,必須緊跟行業動態。在傳統的室內設計專業教學體系中,通常是以學科為中心,課程內容不大考慮是否已脫離當下社會中的流行元素,課程資源僅限制在書本等文獻資料上。因此,在室內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我們要組織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把握時代潮流。再次,在師資方面,也需要進行有效開放。傳統的教學模式大都是以校內師資為主,而真正能夠與社會與行業有緊密聯系的卻是有大量實踐經驗的室內設計師、工程師等,因此,將這些校外資源引進校內,使之成為校內課堂重要的一部分師資力量也是十分必要的。最后,開放性也體現在區域間以及國際的師資交流、學術交流、實踐交流等方面。
3.關聯性。
在室內設計專業實踐教育體系中,各課程之間應該互相關聯,即各門課程不再是獨立存在,而是穿插結合、互相滲透、互相支撐。學習室內設計,就要學習藝術、經濟、營銷、技術等多方面知識,交叉學科的特性以及系統性都表現得十分明顯。實踐型教育體系需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與內容,通過各個課程的有效銜接促使學生在整個知識體系的學習過程中獲得能力的增長。
4.導師制。
為提高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在室內設計專業上實施導師制也尤為重要。由專業教師帶領學生組成團隊,負責學生的實踐與學習,在實踐工作中帶領學生完成實際項目,讓學生切身體驗、接觸設計的完整流程,全身心地參加與投入,感受自己在團隊生活中的重要性。設計師在工作中往往都需要整個團隊的相互協作才能完成自己的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由專門的導師指導學生學習實踐,讓學生親身感受團隊生活的魅力,這對于培養復合型、社會型、實踐型人才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5.應用性。
在傳統教學中,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靈活應用并不太被重視。實踐型教學體系中的課堂教學,注重形成應用性知識從而去解決實際問題,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只有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質量才會發生一個質的變化,而這種應用性的教學觀念對于人才的培養也尤為重要。
二、室內設計專業實踐型教學體系的構建原則
實踐型教學體系的構建,要注意考慮課程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的吸引力,呆板的教學不利于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同樣也沒有很好的引入性。因此,課程編排時應遵循特色性原則、實用性原則、混合型原則,具體要求如下:
1.特色性原則。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其自身的特色,室內設計專業是一門創新性強、思維活躍性強、適應性強的學科,專業的發展需要特色,而其實踐型教學更需要擁有一個完整的、有條理有規劃的特色性體系。在專業主干課程、專業實踐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將學生應用能力培養作為主線,來設置室內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的特色性。
2.實用性原則。
為了與社會需求更好地對接,學生在校園內的學習不能僅僅只是學習課本知識,而是應該將課程與實際相結合。室內設計專業需要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與客戶思想保持統一,設計師設計出的作品應該符合顧客的標準,貼近顧客的要求,而顧客的不同,其要求也必然會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設計的實用性是至關重要的。當然,在整個教學體系的構建中,針對學生的學習以及教師的教學,構建一個層次分明的實用型教學體系,對學生的培養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方面,實用性原則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應用可以使教學更有條理更為明確,同樣,也使得教育不再僅僅是傳統中的單板,而是讓整個體系與社會相交叉、相融合。另一方面,這個原則的運用可以讓學生與實際工作更為接近,更為明確地了解專業崗位對其自身的要求,有利于校內知識與社會的接軌。
3.混合型原則。
一方面,混合型原則體現在學科的混合上。室內設計專業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專業,其中包括室內設計概論、設計手繪表達、材料加工工藝等多門學科?;旌闲驮瓌t在實踐教學體系中體現為將多門學科有效結合穿插,使得各科有機結合,例如,家居設計中包括室內裝飾與材料加工等,景觀設計也需要以設計原理為基礎,涉及各種材料加工工藝,而這些設計在前期工作中都不可缺少手繪表現。另一方面,混合型原則也體現在教師類型與教學方式的混合:不同教師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設計理念與方向,而將這些不同進行綜合歸納,整合出一套符合社會發展的理念,同時讓同學們適應不同的教師以及學習多種多樣的思維方式,可以培養出擁有更強適應能力的學生。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混合:理論教學重在理論知識,實踐教學重在動手能力、親身體驗,一名優秀的設計師既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樣也要擁有豐富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實踐與理論的混合至關重要。
三、室內設計專業實踐型教學體系的實施基礎
1.加強室內設計專業實踐課程標準化的建設與管理。
每門實踐課程在規劃的時候,既要體現課程設置的特色,同時還要規范每門課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實踐內容、實施建議等教學指導性文件??傊?,課程標準化就是對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應該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在室內設計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建設中,只有明確了課程標準化的建設和管理,并且很好地將其進行應用,在之后的教學系統中才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傳統教學模式下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和理解,考試通常采用提交虛擬課題的作品,針對性不夠突出。而實踐型教學體系下的課程標準,強調知識的夠用以及知識在實踐中的必需性,課程目標是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考核形式由調研報告、實訓報告、設計作業、施工方案、答辯情況等方面組成。在教師能力方面,實踐型教學體系下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教學組織與教學實施能力,還要有實踐教學與產學研合作及課程開發等方面的能力,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室內設計專業實踐型教學體系下的課程標準應該以社會對學生的能力需求為依據,從而在課程的定位、目標、內容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更新。以此形成的新的課程標準才能更符合學生的發展、社會的需要。
2.在室內設計專業實踐型教學體系中加強實踐性教學授課環節,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
在室內設計專業實踐型教學體系的課程設計中,實踐環節是其中最具有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一個環節,實踐環節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的質量。除了常規的教學課堂外,實踐型課題體系更需要新的觀念、新的模式和新的內容。因此,加強室內設計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始終是以學生的能力、素質提升為目標的,這種培養模式不同于單純的技術性訓練和職業化教育。學生可以根據學科要求在不同的施工現場或是實習企業進行學習,而這些施工現場或是企業具備著校內所沒有的環境、設備、技術以及團隊,因此,這些校外實訓環境更具有真實性、復雜性,并且能夠真正地與日后的工作相接軌。通過在這些真實環境下親身參與到真實的案例中,學生能夠提高與人的交際能力、關系的協調能力以及對設計的實施能力,而這些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無疑有著十分重大的幫助。另外,校內的教學對于室內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校內擁有著各種實驗室、實驗設備,教師可以根據理論教學的進程安排學生的校內實訓,這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彌補校外實踐中自由性大等缺點,保證學生學習的扎實性。
3.組建雙師型實踐教學團隊。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在課程體系中起到開發和實施的作用,教師的能力與知識的掌握直接決定了實踐型教學體系能否有效實施。室內設計專業實踐型教學體系對于學生的專業要求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此在教學中僅僅依靠校內專任教師的教授是遠遠不夠的。根據不同類型的課程及其教學要求,我們需要不同類型的人員給學生教授課程,如實踐經驗豐富的專任教師、擁有實際項目并具有創新能力的設計師、熟悉各類裝飾材料的特性和施工工藝的工程師等。不同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充當的角色與職責不盡相同,專任教師可以教授學生最基礎的知識,設計師為學生講解在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時,他們作為專業發展的引領者,可以將最新的專業動態與信息傳遞給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單一類型的教師進行授課顯然也是片面的,因此,根據課程需要,讓不同類型的教師通力合作,才能全方位地指導學生,實現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對于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結語
1課程學完后缺乏后續實踐訓練原教學體系中,安排的理論課程完成后,大多沒有后續的課程繼續跟進,就無法保證學生對于整個專業課程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有的理論課內容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的比較多且關鍵。學生的學習不同于工人的短期或長期培訓,整個教學體系中從認知實踐到綜合實踐能力的養成,需要一個符合教學認知規律的完整過程,一定的理論學習完成后要有后續的實踐來加強鞏固,如果沒有與企業形成有效的合作機制,無法掌握市場最新需求,也就無法制定更好的貼近學生就業的實踐訓練,前面的知識與后續的實踐就會脫節。
2實踐課程的考核機制仍然不完善現在的學生,特別是剛從初中上來的低年級的學生,大都還處在傳統教育體制的陰影下,實踐課程不單獨考試,學生就不重視本門課程的情況還是很嚴重的。由于整個專業課程內容不同,性質也有一定差別,實踐課沒有系統的、完備的考核標準,絕大多數的課程都是實踐報告來考核的,而實踐報告這種考核方式的隨機性很大,有很多同學會因為圖方便,而將其他同學已經寫好的實踐報告借鑒過來只是稍加改動就交上去,而最后得到的成績就差不多。這樣學生自然就沒有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如此惡性循環,實踐課程的作用就收效甚微。
3“雙師型”師資力量的不完備現有的實踐課程教師大多是由校內的理論課專業教師或實習老師協助來完成,有的教師教學是從課本上學習來的,他們的教學內容往往不能與實際工作過程接軌,進而出現理論與實踐二者不能有效結合的問題。有時學校會啟用校企合作中聘任的企業人員,他們的教學能力還有待于提高?,F在大多數的中職學校都存在這種問題,這是中國傳統教育體制的弊端,在新的教育教學體系下,這種問題不應再發生。
二多層次教學體系的建立
1協調好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要建立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就要協調好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在不影響理論課程的基礎上,增加實踐類課程的上課頻率,使學生可以將理論課與實踐課相融合,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消化理論知識,進而達到更好地學習效果。這樣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講,無疑是一個提升他們動手能力的好機會。
2必要的理論課程完成后安排更多更加完善的后續訓練要建立多層次的教育體系,就要為學生安排更加完善的后續訓練。要給學生安排更多的校內外實際崗位實習。必要設置一個綜合性實踐內容貫穿課程始終,注意與先修課程的呼應,增強課程之間的關聯度。可以使用教學案例,讓學生通過案例的分析,結合各章的知識點,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既可有效覆蓋課程的重難點,又接近園林專業的實際需要,使學生了解園林設計的各階段任務與工作,掌握各個階段的設計方法,充分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3.3制定專業的系統的考核機制要建立多層次的教育體制,就要制定更加專業的系統的考核機制。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理念應是“以就業為導向”去培養學生。那么考試的考核機制也要向這方面傾斜,所以考試應重視對實踐能力的考核。由紙質試卷考試方式向真正的實際操作進行轉變,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有更加好的未來發展??己诉^程中設計綜合素質考評方案,強調過程考核,發揮評價體系應有的指導作用。這種更加新穎的考試機制并不拘泥于考試卷,多樣的考試形式也更加能被學生所接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用多樣的考試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核更加真實、更有效果。進而達到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的全面了解,更加能夠知道學生還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以至于在以后的教學中,加強對這些知識與技能的教學。
4增加更多的師資力量投入到實踐教學當中去要建立多層次的教育體制,就要增加更多的師資力量投入到實踐教學當中去。對于學生教學,師資無疑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想教好學生,就要投入相應師資力量,只有把相應的師資和相應的教學力度提高上去,學生才會對這門課程足夠的重視,進而對該門課程進行努力的學習。也許對于學生而言,這樣的強制學習也許會讓學生暫時反感,但是這對于他們的學習是有利的,教師就應該去這樣做。那么學校就要招聘更多更好的老師,特別是既懂理論又有實踐工作經歷的“雙師型”省、市教師,更好投入到實踐教學當中去。
三結語
這次頒發的新大綱是否科學、是否符合我國高中(包括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是否可行和能否作為編寫教材、進行體育教學、評估體育教學質量的依據,還要在試驗工作結束后得出結論。我們的責任就是共同研究、學習新大綱的精神實質,深刻體會高中體育課程的性質,明了高中體育教學的目標及其目標體系。本文僅就這些問題,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和認識。
一、高中學生的體育,如何體現“高層次的基礎教育”的精神
(一)體育是高中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體育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體育也理所當然地是高中教育的組成部分。關鍵是高中學生的體育是不是具有基礎教育(或稱高層次的基礎教育)的性質。這里僅從高中學生的體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來論述高中體育的基礎性。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講到《基礎教育的緊迫任務是實施素質教育》一文中指出:“體育是素質增長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可忽視體育。健康的身體既是良好道德素質的載體,也是知識的載體,抓智育沒有載體不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沒有載體也不行。重視體育不只是要求學生有一個好身體,還要通過體育培養良好的身體素質、優良的品質和心理素質,體育對于促進人的和諧發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斌w育和健康不能等同,但是健康是離不開體育的,體育的功能也首先是為了健康,為了體質的增強。因此要提高包括良好的身體素質在內的國民素質,是離不開體育的,任何忽視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是不完全的教育。
(二)高中學生的身體發展尚處于發展階段
體育課程的特點主要是通過體育活動的教育過程,完成體育的目標,也是完成教育目標的一部分。體育課程是理論與實踐結合十分緊密的學科,而體育的實踐活動是本學科的主要特征。因此,制訂體育課程和編寫體育教材時,必須以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為基礎,反映其生理和心理特征,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高中學生的生長發育、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發展具體情況如何呢?他們的年齡一般集中在15~19歲之間,剛進入緩慢的增長期,除少數發育指標外,大部分指標仍處于正向增長期。80年代和近幾年對全國學生前后進行的近100萬學生體質與健康的調查、測試與研究,所獲得的有效數據表明,在高中年齡段的漢族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如50米跑、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立定跳遠、引體向上(男生)、斜身引體(女生)等項目的指標,除個別項目略呈平穩的下降趨勢外,絕大多數項目的指標都呈緩慢上升趨勢。因此,抓住高中階段的有利時機,全面地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內臟機能的發展,對他們的整個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為終生體育打好基礎的關鍵時期。高中階段要教會他們鍛煉身體的方法,增進健康,提高身體素質,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打好強身健體的基礎,既保證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也為未來的發展打好基礎。歸根到底是全面鍛煉身體,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培養對體育的興趣,養成經常鍛煉身體的習慣,逐漸形成較為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因此,高中學生的體育教學,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仍是主要目標,這一基礎的目標是不能動搖的。
(三)高中學生體育價值觀的特點
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力是什么?動力,來源于動機。學生是否喜歡上體育課,對體育課的態度如何,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內部趨動力。高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不能否定興趣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們對體育課程的學習意向、愿望、興趣已不是他們唯一的趨動力。而且高中學生對于興趣內涵的理解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也可以說他們的體育價值觀有了“轉變”。如果把體育的功能概括為生物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高中學生的價值觀是與其功能相對應的。而且逐漸地從比較單純地追求興趣的心理滿足,向比較理性的、為了實現體育的生理的和社會的功能轉化。
學生體育價值觀的內涵及其分類,可作下列表述:
心理價值觀:追求和滿足自己的心理要求,尋求和
│享受體育的樂趣,把興趣、愛好作為
│自己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趨動力。
│生物價值觀:把體育活動作為鍛煉身體的一種手段
│,追求鍛煉身體的實效性,認為生命
學生的│在于運動,把改善身體健康狀況、增
體育價值觀〈強體質作為參加體育鍛煉的趨動力。
│社會價值觀:加強對參加體育鍛煉的理性認識,并
│且與個人的幸福、未來事業的發展和
│社會責任相聯系,把服務于集體、社
│會、國家相聯系,責任感和榮譽感成
為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趨動力。
把學生體育價值觀這樣分類,不表明它們之間是截然分開的。特別是興趣對各級學校的學生,都是他們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動機之一。但是,對體育的興趣有直接的興趣和間接的興趣。直接的興趣是學生在體育的學習鍛煉中,通過參加豐富的體育活動內容,追求體育成績和競爭中獲得的。而間接的興趣則是學習目的明確、把參加體育鍛煉作為達到身心發展目標的自覺活動。這種興趣是必要的,而對高中學生來說,間接的興趣逐漸得到升華。如果說初中以下學生體育價值觀,是以滿足心理的價值為主要傾向,而高中學生生物的、社會的價值觀則逐步成為主要傾向。這里講的只是一種“傾向”性,而不否認幾種價值觀的融合兼顧性。特別是興趣幾乎是伴隨人們終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之一。
高中學生與初中以下的學生不同,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體育觀,提高他們的體育意識,是體育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高中學生的體育與成年體育、康復體育、競技體育和單純的娛樂體育也不相同,他們仍然需要用多種多樣的體育手段與方法全面鍛煉他們的身體,促進他們身心的全面發展,這也是高層次的基礎教育在體育課程、教材和教學中的體現。
(四)普通高中的“普通”性,決定了它的“基礎”性
普通高中的體育課程,不僅與競技體育中的運動訓練不同,而且與職業中等技術學校的體育課程也不相同。高中體育課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是否具有“普通性”和基礎性?回答應當是肯定的,而且這種普通性與其它學科相比較,更具有其現實性。因為體育課程既是學科課程之一,又具有普遍性,其目標的內涵具有教育目標的基礎性,與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具有直接的、主要的關系。不論學生未來的去向如何,都必須具有強健的體魄和通過體育的教育活動所獲得的相關素質。即使有少數高中學生,把體育作為未來的一種職業,畢業后希望自己成為一位優秀運動員、教練員、體育教師或體育的管理人員,但是就學生的學習而論,也必須在學好基礎課程的前提下,因材施教,通過各種途徑發揮自己的特長。不能把普通的體育課,改成某一運動項目的運動訓練。將來不論做任何事情,包括做一位體育的專業人才,都必須打好思想、科學文化和身體素質的基礎。即使是運動技術的提高,也必須在身體素質全面提高的基礎上才能發展與提高。這里還必須強調指出,不經過科學選材、增加訓練時間、強化訓練、提供多種特殊的條件,只是通過體育課是不可能培養出專業運動員的。
(五)基礎教育與學科發展的關系
課程教材必須反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新學科的知識,體育課程教材也不例外。但是,教材內容的發展與更新,也必須體現基礎教育的特點和教材相對穩定的特點。體育,就社會文化的一部分而論,它既是一個傳統的概念,又是一個欣欣向榮不斷發展的事業。新的體育項目不斷增加,健身方法也不斷增加并向科學化發展。但是,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的體育,特別是學生必修課程中的體育教材內容,是不能完全與社會文化體育相提并論的。競技體育的項目層出不窮,新的競技項目,作為文化是一回事,作為教材內容又是另一回事。例如,拳擊運動,特別是女子拳擊以及散打等項目,搏擊劇烈,最容易傷害身體,不符合高中體育教學目標。這類的運動項目對學生既無強身健體的價值又無教育意義的項目,絕對不宜選入普通高中的課程教材。但是,新的體育思想和有關強身健體的研究成果,則必須在體育教材內容中有所反映。例如,不顧學生的具體情況,過分要求學生達到某種不切實際的目標,或無氧鍛煉的時間過長等,科學已證明對青少年的身體鍛煉不僅是無益的,而且是有害的;而有氧鍛煉對改善人體健康,增強體質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高中體育教材的構建中就必須予以充分的重視,體現基礎性和科學性。
(六)高中的基礎教育是義務教育后“高層次”的基礎教育
在論證了高中體育的基礎性的同時,還必須明確高中的基礎教育性質與初中是不完全相同的,它是九年義務教育后的“高層次”的基礎教育。它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普通高中的辦學任務和培養目標與義務教育不完全相同
就體育課程和體育教學的目標而言,在與初中體育的目標相銜接,繼續鍛煉學生身體,增強體質,學習體育知識技能,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幾個方面都提高了要求。例如,在身體鍛煉方面,從初中強調促進學生的正常生長發育,改善健康狀況為重點,向培養強壯型體魄,提高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方面轉化。特別是要加強正確的體育價值觀的教育,強化體育意識的培養,使學生養成積極、自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把鍛煉好身體作為自己的社會責任。并且在體育學科能力方面有較大的提高,即具有自學、自練、自我調控、自我設計鍛煉計劃、自我檢測和評價體質狀況能力等。
高中學生應具有與高中教育階段相適應的體育運動文化和體育衛生保健的知識水平。
2.體育教材內容的層次提高了
高中學生的課程,有的是采用小循環排列的,作為課程的學科名稱是相同的,但具體的內容和難度、高度卻不相同。甚至個別科目的內容也是相同的,但知識的深度、廣度卻不相同。體育教材的內容,從運動項目和身體鍛煉的手段名稱來看,大體都是相同的。例如,初中有田徑、體操、球類、民族傳統體育、韻律操和舞蹈等,普通高中幾乎都重新開設,繼續學習、鍛煉,但是其動作的難度、定量要求、熟練程度、技術和戰術(如球類教材)都有較大的提高。其中較大的差別是加大了學生對教材的選擇性。在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更加注意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特長。
3.辦學模式的改革與變化
高中的辦學模式與初中有所不同,普通高中的辦學模式正在從比較單一的升學預備教育模式,逐步實現普通高中辦學模式的多樣化。例如,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學預備教育為主,有所側重地為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打下堅實的基礎,為高等學校輸送合格的新生;一部分普通高中,通過分流,辦成兼有為升學和就業兩種預備教育的學校;還可以試辦以就業預備教育為主的學校;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還可以辦一些特色學校。
新大綱與高中各種不同辦學模式的關系如何呢?首先不論是哪一種辦學模式,都必須重視體育,體育課程是任何一種辦學模式必修的基礎課程之一,并保證貫徹執行新大綱的內容和規定。如果辦具有體育特色的學校或班,在使用新大綱時,應相應地有所變化。由于升學和就業的去向不同,在完成新大綱基本要求的同時,在限選和任選教材的授課時數和有關的規定范圍方面可靈活使用。
4.為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地學習提供了條件
高中學生對體育運動文化的渴求,新的體育思想、內容和方法的探索,都比初中學生強烈得多。高中學生的“高層次”,表現在體育教學的內容、方法等方面,更加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加了由學生自己組織練習,自我創造、創編鍛煉內容,并將學生在課堂上的創造性的學習,作為評價教學質量的依據之一。
5.增加娛樂性和有利于社會交往的內容
高中學生接近成人,他們通過體育的手段作為社會交往,加強人際關系的可能性大為加強。在體育教材內容中,除豐富了韻律操和舞蹈內容外,拓寬了任選的教材內容和有關體育文化娛樂的運動項目。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這樣結論:普通高級中學《體育教學大綱》,同各科教學大綱一樣,是義務教育后的高層次的基礎教育性質的一門學科的大綱。因此,它所確定的體育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估指標體系等,都反映了它的基礎性和高層次性,既要與義務教育相銜接,又要在初中的基礎上提高要求。新大綱還是一本試驗大綱,經過試驗,總結經驗,修改提高,將在下個世紀開始使用。它是一項跨世紀的工程,也是編寫體育試驗教材的依據,上好體育試驗課的依據,管理和檢查體育教學試驗工作的依據和評估體育教學試驗結果的依據。
二、確立普通高級中學體育教學目的的理論依據
《九年義務教育體育大綱》,提出了“一個目的和三項基本任務”。這次新制訂的高中大綱,沒有用目的和任務兩個層次,而是只用了“體育目的”一個層次。這里的體育目的包含的三個內容基本精神,大體與《九年義務教育體育大綱》的“三項基本任務”相類似。但除了相關內容的層次不同外,其立意也不完全相同。怎樣理解目的、目標、任務、目標體系的相互關系及其內涵,要進行必要的辯析。
目的和目標,英文都是goal,外文中它們之間并無明顯的差別。在我國的漢語中,也是同義的成分大于差異部分,只是在使用時由于語言環境和表述內容的習慣等不同有所差異。在漢語詞典中把目的釋為:“想要達到的地點、境地,想要獲得的結果?!倍繕藙t釋為:“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習慣上認為目的帶有最終的意思,而目標則帶有層次性、階段性,如總目標、分目標等。在心理學詞典里,把目的釋為“行動所要達到的結果”,目標則是“行為所需達到的目的”。兩者都是刺激(或稱激發)人們為之努力爭取達到或追求某種結果的趨動力。
高中《體育教學大綱》規定的體育教學目的,未用體育教學目標,既有詞語上的考慮,認為這里規定的體育教學目的帶有整體性、終端性和自上而下的規定性,又有與其它各學科教學大綱的一致性的考慮。
關于高中體育教學目的確定的理論和結合實際的問題,筆者體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研究:
(一)確定高中體育教學目的要根據社會需要、學科特點和學生發展的“三個基本要素”
體育在學校不論從教育方針的角度,還是作為一個學科,其教育教學目的的確定一定要根據社會的需要、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發展這三個要素。但是,在確定高中學生體育教學目標時,認識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體育作為一門學科教育,要不要反映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把社會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作為教育目的的內容?增強體質是不是體育教學目的的學科特點之一,應放在突出的位置上?體育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之一,是按照自己的學科體系進行教學,還是只要按學生自己的需要“活動起來就行了”等,這些問題都需要認真地進行研究。特別是近些年來,對學校體育功能的開發與討論有很大的發展。學校體育功能的討論,特別是關于多功能論和為主論的討論。這些都關系到如何確定高中體育教學目標的問題。
在體育教學目的(也可以作為目標)的討論中,都認為體育教學的目的應當是包括與體育功能相關的多種目標,但又都認為應有所側重,如:
以改善健康,增強體質為主的目標;
以學習和掌握體育知識技能為主的目標;
以對學生進行競技教育,提高運動水平,為國家輸送運動員為主的目標;
以使學生得到快樂,滿足娛樂心理,享受體育樂趣為主的目標;
以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動性、積極性,經常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為主的目標;
以學生終生體育為主的目標;
以學習和提高體育的文化素養,培養競技意識為主的目標;
以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培養優良品德,進行思想教育為主要目標;
以身體活動為手段,以鍛煉身體改善健康狀況,增強體質為主要特征,促進學生(生理和心理健康)身心發展,達到育人為主要目標;等等。
我們在研究和討論這些問題時,必須樹立教育的整體觀,把學校體育放到教育的范疇,充分體現體育的學科特點,并且根據學科特點研究和論證體育教學的目標。提出的這些目標,盡管有的過分強調為主論,不免有些偏頗,但一般都應是普通教育中的體育教學目標之一。目標的提出只是實現目標的一種愿望和要求,如果選用的教材內容、教學手段與方法得當,符合實際,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就可以把可能性變成現實性。但是,如何把可能性變成現實性,是受多種條件制約的,而且也不可能“一次完成”。應當辯證地考慮和研究這些問題,既不能單一化,也不能絕對化,同樣也不能把目標的內涵無限度地泛化。應當抓住育人的總目標,分階段、分層次,從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體育教學(或整個學校體育)的特殊性教育、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其別是通過身體的活動和鍛煉的過程,達到改進學生健康狀況(包括心理健康)、增強體質的目標,體現學科的特點,最終達到育人的總目標,為提高整個國民素質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確定高中體育教學目的的法規依據
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依據教育方針和普通高中的性質和教育目的,在普通高中《課程計劃》中,提出了四項培養目標,這四項目標涵蓋了各個教學科目的教育、教學目的。其中第三項目標是:使學生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身心保健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情操和初步的審美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一定的應變能力和待人誠信友善、處世積極樂觀的情感。
這一項是特指體育目標的,目的在于強調使學生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身心的發展與保健的能力。
(三)確定高中體育教學目的是從我國實際出發的
編訂高中《體育教學大綱》和確定體育教學目的,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反映我國普通高中的實際情況,反映我國的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特別要體現社會主義中國的實際。具體情況主要表現在:
1.全國有高級中學3278所,完全中學有10713所,總計高中學生713萬人。普通高中絕大部分辦在縣城或鎮上,縣高中或縣城的兩級中學,相當一部分是縣重點中學或省重點中學。
2.全國在校高中任教的體育教師31210人,達到大學本科的教師1473人,占36.7%,其中大部分學過體育專業。一般能做到按體育課堂常規教學,上體育課。
3.在全國高中學生713萬人中,男生428萬人,女生285萬人,大體男生占60%,女生占40%。男生略多于女生,每班學生在40~60之間。學生平均年齡集中在16~19歲之間。據1996年學生體質測試,高中學生生長發育正常,健康狀況一般較好,身體素質總體上逐步有所提高,唯耐力素質相對較差。運動能力和水平,一般學生與尖子運動員反差較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文化素養,比初中有所提高,體育的社會價值觀有所加強。更加重視自身的健康,逐步認識到強健的體魄對個人、國家、社會的重要性。同時不再滿足于一般的體育活動,更加重視體育的理性和身體鍛煉的實效性。對體育的技術動作要求有一定的難度,對個人以及團體間的競爭意識和參與的欲求加強了,關心體育比賽及技藝的欣賞,崇拜體育明星,有的受社會和體育大賽的影響成為所謂“體育迷或球迷”。特別值得重視的是近年來在高中女生中形成一股足球熱和崇拜足球名星的傾向。
4.高中的體育場地、器材一般都比較好,大部分有200米跑道的運動場,體育器材一般都能達到國家教委提出的體育器材設備目錄要求的標準。
以上這些實際情況,對貫徹普通高中《體育教學大綱》,改革體育教學,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是,由于受追求升學率和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學生的體育,特別是高三畢業班,往往把學生的體育不能擺到應有的位置,甚至有的人把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實際上體育也是文化知識的一部分),準備升學高考與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對立起來。只看到時間是常數的一面,擔心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占用了學習的時間,而不懂得或認識不到學生按規定上好體育課,參加必要的體育活動,不僅可以改善學生的健康狀況,體質得到增強,保證有效的學習,而且體育也是學生應具有的文化知識。參加體育鍛煉對于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創造精神和發展個性,培養堅強的性格和頑強的意志品質都大有裨益。學生參加了體育活動不僅不會影響文化課的學習,相反會促進學生的學習。事實已經證明,假設每天以8小時學習為限,如果參加1小時體育鍛煉,會獲得8-1>8(學習效率而言)的實際效益。在學生的體育課本里,必須在理性上使學生提高認識,在實踐上運用有效的內容與方法,切實達到這一目標。
在確立我國普通高中體育教學目的時,是從我國的歷史和文化的背景,特別是我國現實的發展出發的。不考慮這些特點,盲目地照抄外國的東西,就會脫離我國實際,是不可行的,也是不科學的。
(四)高中學生的體育教學目的必須與終生體育相聯系
即使我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數學邏輯思維體系或者數學方法,但是難免會在應用的過程中存在殘缺或者不能及時反饋的情況,而往往學生在經過不斷地學習深造之后,形成了龐大的數學知識體系,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從事非數學工作或者減少接觸數學時間之后,這個數學知識體系就會慢慢走向坍塌、遺忘,與日常生活脫節。這并不是因為數學基礎不牢固或者知識體系不全面而造成的,而是因為沒有形成一種強有力的數學文化,讓人在文化中運用數學、學好數學、思考數學。
二、數學文化的建構過程
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2其中“,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屬性。數學學習過程中亦如此,如下圖所示。由圖我們可以看到,數學文化作為一個大的目標環境,包涵了四大屬性的所有內容。情境設定的條件下,展開協作和會話活動。而會話活動和協作并不是被割裂的,而是互動的一個過程。在不斷地互動過程中,完成了其意義建構。這個從情境到意義建構過程,便形成了數學文化,也就完成了一個階段性的數學文化建構使命。情境是數學文化建構過程中有關學習內容的建構。以往中國的教學大都采用課堂教學的方式,并不注重情景式的引導。例如學習幾何圖形的過程中,并不是簡單的采用書本上畫出的圖形,而是引導學生認知生活中的幾何圖形,從文具到生活用品,皆成為學習的工具,而不是拘泥于課本上的舉例,這樣讓學生們走進生活,融入其中,發現生活中的數學之美。教授“質量的認知和大小比較”的課程時,不再是想象中的、觀念式的教學,而是真實的引入生活中的物品和生活中的測量儀,讓學生親自體驗度量的過程,從而學會質量的認知和大小的比較。協作是數學文化過程貫穿的主線。無論是教師、同學或者家長,均是學生學習的伙伴。一個良好的課程教學需要課程設計、資料搜集、數據分析、思考反思等過程,以往的教學方法都是老師取而代之形成了完整的教學過程。但是協作卻是一種新型的突破。會話是協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學習中交流的過程。每個人都從旁觀者成為參與者甚至成為領導者,從設定議題到尋求答案,這個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由此建構的數學文化便是主動的、積極的,這樣更有利于數學文化的形成和強化,從而對學生的認識起到影響。例如三視圖的教學,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交流,學會三視圖的畫法,這樣形成的認識會更加深刻,也會對后期深造升學中的立體幾何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從而影響未來社會化過程中的思維以及認識。意義建構是數學學習過程的終極目標。為什么要學習數學,中科院王梓坤教授曾經指出,數學的貢獻在于對整個?科學技水平的推進與提高,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滋潤,對經濟建設的繁榮,對全體人民的科學思維與文化素質的哺育,這四方面的作用是極為巨大的,也是其他學科所不能全面比擬?的。3正是基于此,數學文化的構建就顯得愈加重要。數學僅僅是運算、規則等基本功能便失去了數學文化建構的意義,正是它在培養人文素養、理性精神等方面起到積極地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從小的數學教育中便應該貫穿數學文化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的認識到學數學可以做什么。我們無法預測一個喜歡幾何的學生未來是不是一個建筑師,無法預測一個喜歡計算的學生未來能不能成為一個科學家,就是這樣數學文化的形成,至少讓他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認知,學會學以致用。
三、數學文化建構的意義
(一)修訂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培養目標設計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工作的成敗。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一方面培養大學生要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另一方面還必須符合國家、社會、企業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在培養過程中加大了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創新創業課程的力度,讓學生將來就業做放心食品、良心食品,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方案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是實施人才培養工作的根本,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起著決定性作用。2012年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行“3+1雙線雙循環”人才培養模式,修訂原有人才培養方案,加強素質教育,注重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培養原則。堅持優化整合,調整理論與實踐學時,增大實踐學時的比重,設置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實踐課程的教學模塊,保證了人才培養要求。
(二)改革實踐教學內容為進一步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全面改革實踐教學內容,學校將企業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國內外前沿新技術、新知識引入課堂,更新實驗項目和實驗內容,淘汰落后技術手段。減少驗證性實驗項目、增大設計性和開放性實驗教學比例,增設部分獨立實驗課程,單獨作為一門實踐課程教學,擺脫實踐教學對于理論教學的依賴關系,使其更有獨立性、創造性。同時將多門相關、相近、重復的實踐內容進行整合,設計成接近生產的綜合性實踐項目,讓學生組成小組參與方案的制訂、儀器的操作、產品的加工、銷售等一系列工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三)改革實踐教學方法與手段首先,利用學?,F有的實驗條件和實驗設備,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和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其次,利用教師到企業、現場錄制的視頻影音文件進行講解,學生有如臨其境的感覺,像真正進入到企業的生產一線一樣,改變教師在黑板上講,學生在下面聽的這種“灌輸式”教育方法。再次,教學儀器設備全部向學生開放,可隨時預約各種高精尖儀器的使用。通過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使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回到課堂,教師再用理論去講解,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改變了教師在前面演示,學生在下面機械性地操作,死記硬背,缺乏思考的動力,嚴重影響到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四)改革實踐教學模式現在的教學模式多是教師在課堂上運用豐富的多媒體課件講解和案例討論分析,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實踐操作性非常強。研究證明,學校應開展創新創業學習課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如學校每年舉行的“大學生知識競賽”、“食品科技周”、“食品文化節”等系列活動,讓專業教師真正參與其中,使教學從課堂活動引向課外,課內學習和課外實踐有機地連結起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真正體驗到創新創業過程,激發了創新精神,獲得了創業經驗。
(五)改革實踐教學考核方式過去的實踐實驗考核往往是通過教師批閱實驗報告給予學生一定的分數,動手性較差,創新性不強。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結合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特點,將模擬企業生產產品的工藝操作作為重點,學生自己設計工藝、采購原輔料、生產操作、銷售產品,教師對學生生產的產品及操作規范要點考核賦分,并記入期末總成績。
(六)建立多方位、多層次導師制學校邀請創業成功者、企業家、經理人、行業協會領導擔任兼職導師,對創業實行一對一的指導,使外界、企業的前沿知識、新工藝、新技術、科研成果真正能夠轉化,學生能夠了解技術轉化的過程,減少彎路,了解創業道路的艱辛。同時學生從大一進入校門開始就實行班導師制,跟隨教師的科研項目學習、實踐,每名教師可以帶5~8名學生,組成小組,不但能夠盡早掌握專業知識,而且提高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接觸創新領域,對創新有更深的了解。
(七)加強產學研結合學校在現有實驗條件的基礎上,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始終堅持“開放式”辦學,不斷加強“產學研”基地建設,積極與國內企業、行業主管部門、科研院所深入交流。一方面將學生派到相關單位實習,輪流頂崗,熟悉每個崗位的生產規范,鞏固理論知識,強化實踐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可將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原輔料采購的標準、生產工藝的參數、影響產品生產因素、配方配料等教師和學生共同研討,使學生掌握生產工藝流程、操作技術要點及管理經驗,提高了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感性認識,為自己將來就業打下基礎。
(八)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學?,F有12個實驗室、3套生產線,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學校加大力度對相關實驗進行整合,按照專業目錄組建成了食品基礎實驗平臺、食品加工工藝實驗平臺、食品工程設計實驗平臺、食品營養與安全實驗平臺,同時借助遼寧省畜產品加工重點實驗和遼寧省肉類質量安全控制與研究中心以及學校和企業共建的實驗室,將學生放到實驗平臺之中真槍真刀地實踐,提升了創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經過多年的嘗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二、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