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1 16:22: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藝術傳播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一帶一路;對外文化傳播;高校藝術文化
引言
“一帶一路”偉大戰略的提出不僅促進了沿線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同時在文化和藝術交流上也是碩果累累??梢哉f,“一帶一路”為國與國之間的文藝傳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更是對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正是緣于“一帶一路”偉大戰略,國內高校同沿線國家的文化及藝術交流與合作更為便捷,海內外學子共同探討優秀的文化成果,相互學習和借鑒,發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這樣,更多的沿線國家對于中華民族優秀而豐厚的民族文化藝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一帶一路”各項文藝交流政策的推動下,中華文化得以迅速傳播開來,高校成為重要的傳播主體。由此,我們應當關注高校的文化藝術交流工作,積極探索更為高效的文藝傳播模式,在相互學習中積極創新傳播形式、豐富傳播內容,真正做到對外文藝傳播與時俱進。本文正是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從高校文化與藝術傳播角度展開相應探討,以期能夠為高校對外文藝傳播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高校對外文化藝術傳播的模式分析
(一)三種文化傳播的模式
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存在著經濟、政治以及歷史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差異性,在文化傳播的方式上具體可以概括為如下三種即:第一,平等交流模式。該文化傳播模式源自歐美發達國家,所謂的平等交流就是在文化傳播過程中雙方都要堅持平等、尊重的原則,正視并理解文化差異現象。第二,主動吸收模式。該模式的典型代表為東南亞的部分島國,核心理念是不盲從,力求通過深刻學習和實踐的方式來汲取外來優秀文化,從而實現本國文化競爭力的提升。第三,優勢發揚模式。典型代表是西方國家的美國以及東方的中國,核心理念為立足自身的文化特點將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既能夠提高國家的軟實力又能提高人民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當下高校文藝傳播的模式概述
在傳統意義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所開展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主要是借助大型商業活動形式實現對外文化藝術的傳播,然而,高校的文藝傳播模式則主要是以高等院校為主要媒介,通過高校對外的文化藝術學習、合作等形式來實現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目的。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高校對外文藝傳播的機遇分析
“一帶一路”各項政策頻出,各國經濟、文化及藝術的交流有了更為寬廣的平臺,以高校為主體的對外文藝傳播應當采用包容以及開放的交流模式,積極促進沿線各國高校之間文化藝術的交流,深入落實國際合作辦學模式。同時,高校作為高等教育學府對于文化傳承與藝術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一帶一路”政策更是深化了國內高校對外文化交流的實踐,為高校對外文藝傳播工作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三、“一帶一路”時代中高校對外文化傳播的作用
(一)有助于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工作
高校的目的是培育新時代的專業人才,同時也要借助高等教育的形式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藝術予以更好地傳承。由于高校生源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藝術交流與融合成為了可能,在“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下,高校實現了對外文化藝術的傳播,突破了地域與民族的限制,創造出“以帶傳授”的新傳播模式,使“一帶一路”的沿線人民充分學習到了中華特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大國文化魅力,為實現國與國之間的共同發展、增強沿線國家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以及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化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文紐帶。
(二)有助于實現中外優秀文藝交流
任何文化都具有傳承性的特點,任何藝術都具有交融性特征。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高??鐕奈乃嚱涣鞴ぷ髂軌驅⒏嘀腥A優秀的文化成果、藝術精粹等帶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大舞臺之中。高校通過對外的文藝交流,國內學子不僅能夠領略到域外風土人情,同時更能夠將本民族的優秀文藝成果分享給國外友人,讓中華文化在沿線國家中生根發芽。同時,也能夠在交流之中探索出新的文化傳播模式,為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打好基礎。
(三)有助于提升高校學生的綜合素養
高校學子通過接受更為系統、專業的高等課程教育,能夠學習到更多的文化知識和本民族優秀的藝術精髓,從而有助于自身人文素養的積淀。通過“一帶一路”倡議,高校通過對外文化與藝術的交流合作,使學子可以接觸到更多元化的、更具特色的國外文化、藝術,特別是在人才強校的戰略指導下,借助“一帶一路”的良好學習交流平臺,高校學子的文化藝術視野進一步拓寬,能學習到更多的文藝知識,從而有助于自身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為打造國際化、全方位的高端人才做好準備。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創新路徑
(一)注重思想教育工作,提升文化認同感
當前我國諸多高校同國外的高校以及相關文化機構之間都達成了校際文藝交流的協議,如搭建留學生文藝實踐基地、在國外開展跨文化交流的講座以及跨國文藝交流志愿者活動等,不僅極大程度上拓寬了高校師生的文化眼界,同時也在文化交流中增強了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的高度認同感與自豪感。特別是近兩年,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之下,中國同沿線高校之間的文藝交流越發頻繁,內容更為豐富,高校師生作為重要的參與主體應當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因此,注重師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積極引導他們客觀認識國外差異化的文化和藝術形式就顯得尤為必要,這樣在跨文化交流中才能夠排除障礙,更好地理解國外的文化差異,同時,深刻感受中華燦爛文化的魅力,實現留學生由原來的功利文化傳播到文化高度認同的轉型。
(二)構建立體多元的文化傳播體系
高校之間的文藝交流離不開大學生這個核心群體,高校學生的文藝素養對于跨文化交流效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高校應當充分發揮自身教學平臺的優勢,積極構建立體多元的文化傳播體系,在傳播中實現教學,促進高校學生文化及藝術素養的全面提升,從而促進高校學生跨國文化藝術傳播工作效率的提升。首先,高校在公開課程的設置中強化文化類以及藝術類等課程內容,如中華古典音樂鑒賞、唐詩宋詞等,從而令高校學子能夠充分領略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藝術成果;其次,在教學方式上可開設第二課堂或是藝術實踐課堂等,引導學生近距離接觸國學藝術,切身參與到藝術行為中來,激發其學習熱情,從而為后期對外文藝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高校還要做好多民族優秀文化的立體滲透教學,將國內少數民族中的優秀文化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如侗族大歌藝術、苗族的湘繡藝術等,都可以借助大課堂進行滲透,引導學生關注中華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為對外文藝的美育工作提升做好鋪墊。
(三)積極開展跨國藝術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不僅可以擴大大學生的視野,還能夠使學生從實踐中直接獲取更有效的信息,其中社會調研則是很多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高??梢岳门c“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的深入交流,開展跨國藝術社會實踐,讓學生作為文化傳播的主力軍,在各國年輕學子間推廣中華優秀文化,通過調研實踐師生互相分享調研結果,不僅學習了相關國家文化,同時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閱歷,更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帶向世界各地;國際間的藝術實踐依托“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大學生傳播到國外,為促進我國文化強國建設打下基礎,同步實現國與國之間、高校與高校間的經濟文化共贏。
關鍵詞:民族聲樂教育 文化產業 文化資源 文化市場
文化產業作為當代人類社會創造財富的一種新的產業形態,是伴隨著全球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而發展起來的,是一個集中代表了現代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全球化新興產業,因此,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普遍關注。近年來,中國文化產業實踐與理論的勃興,為各項文化藝術事業提出了若干新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與探討,將有利于我們在文化藝術事業發展中辨清方向,明確目的,增加動力,取得實效。
一、民族聲樂教育與文化藝術生產者
21世紀的國際競爭實質是文化的競爭,文化競爭力成為了綜合國力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文化競爭力的載體和直接體現,發展文化產業競爭力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全面提高藝術生產力。
藝術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文化藝術生產者。民族聲樂教育是培養文化藝術生產者(歌唱者)的具體手段。中國的民族聲樂教育為當代中國培養了眾多的歌唱人才,一批優秀的歌唱者創造了一個民族聲樂的時代,但這卻沒有構成相應的藝術生產力和文化競爭力——我們的民族聲樂作品有多少打入國際市場?我們的民族聲樂藝術家每年有多少人能在世界各地巡演?這些國際性演出又有多少經濟回報?即使是在國內,問題也很嚴重:民族聲樂的唱片出版遠不如“通俗”暢銷;民族聲樂的專場演出很少且影響不大;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風格手法單一且題材近似;而整個聲樂教育界更為尷尬的是大多數聲樂學生畢業后要改行……這些現象的存在給民族聲樂教育提出了現實性的課題——我們到底該培養怎樣的文化藝術生產者!
當今社會,在全球文化產業的環境下,作為文化生產力基本因素而顯現出巨大能量的人已經不再僅僅特指歌唱藝術家群體,而是包括與之相關的策劃者、制作者、管理者、經營者、傳播者、批評者等等。正是由于眾多從事文化藝術生產各個環節的人們的合力,才推動了藝術產業繁榮興盛。民族聲樂教育要成為綜合國力發展的強大促進力,就要改變現行的教育理念:其一,民族聲樂教育要培養具有聲音控制表達能力的歌唱者,更要培養民族聲樂藝術的歌唱家,他們作為藝術生產者,應能夠完成某些特殊時代或地域文化風格的表達;其二,民族聲樂教育在以培養歌唱技能為主的基礎上,還要拓展教學內容和方法,使歌唱者懂得藝術價值的實現途徑與手段——策劃、制作、經營管理、傳播等,以主動的姿態投入到文化產業的實踐中去,改變目前民族聲樂藝術產業的外行化和單純追求經濟利益的操作模式,使民族聲樂學習者在文化市場中具有更多的主動權和更為廣泛的生存發展空間。
二、民族聲樂教育與當代科技
當代科技的發展決定著現代文明具有技術品格,從而也決定著民族聲樂藝術的生產傳播方式的技術化特征。最先進的技術、設備、手段和方法在文化藝術生產各行業的廣泛應用,也給民族聲樂教育提出了如何使用科技手段提高教育質量的新課題。
面對激烈競爭的文化藝術市場,唯有能掌握科技手段進行藝術生產、積累和傳播的藝術工作者,才能夠脫穎而出。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播在科技時代已不再是人際傳播方式為主,而多為大眾傳播(廣播、電視、網絡,CD、VCD、DVD等)方式?,F代數字技術為歌唱者創造了無處不在而又簡便易用的各種錄音、錄像、制作加工、編輯合成等設備,每一位歌唱者首先都應該學會怎樣使用錄音、擴音設備,讓自己的歌聲符合常規的拾音效果(尤其是那些特別輕柔或特別強烈的聲音的表達)。通過錄音手段反復磨練具有自己特質的聲音,讓聲樂的傳播更富有準確、流暢、細膩、動人的魅力。另外,民族聲樂的表演特征可通過數字錄像設備得到深刻而豐富的錘煉。歌唱者面對鏡頭和面對鏡子是完全不同的感覺,通過錄像,客觀地審視自己,才能準確地把握表演的要領和分寸,創造感人的視聽效果。這自然需要對聲樂教學設備的投入。一架鋼琴作為聲樂教學設備的全部家當,已顯得原始和落后。培養現代化人才需要先進的思想,更需要現代化的設備。學校應對聲樂教學提供高科技的教學設備,為培養新時期現代化科技含量高的聲樂人才奠定物質基礎。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由傳播媒體結構而成的信息化世界,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把它稱作“地球村”。由于傳播技術的發達與普及,人們對于傳播媒體普遍具有一種特殊的依賴性:信息、知識、文化娛樂等,都依賴于媒體的傳播。民族聲樂的發展也毫無選擇地依托于傳媒。因此,掌握傳媒技術方法,提高傳播意識和傳播能力,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一切文化教育事業的緊迫任務。當下的網絡媒體已經造成了音樂傳播的火爆態勢,網絡不僅傳播速度快,且傳播面廣,影響力之大已超過廣播電視。在此情勢下,民族聲樂為什么要沉默?為什么不去傳播自己而甘當受眾?是自以為清高嗎?不是!這一方面是傳播意識不強,另一方面則是對當代技術比較陌生。聲樂教師應熟悉并掌握當代科學技術,引導學生去學習、去實踐。但事實卻相反,有些教師對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不去主動了解,沉醉于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不思進取,有的甚至落后于學生,造成了教與學的被動局面。教師隊伍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落后,是培養文化藝術生產者的一大障礙。其實,網絡藝術傳播手段也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各類音頻視頻編輯軟件應用十分便捷且效果豐富,流媒體壓縮格式的播放效率也越來越高,網絡藝術傳播已形成了強勁的潮流,沖擊著傳統的主流媒體。鑒于此,民族聲樂教育應當開闊科學教學理念,開拓技術教學內容,加大技術設備建設力度,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從而在人才培養、文化積累、藝術交流、媒體傳播、產業提升等各個方面作出新嘗試、新探索和新貢獻。
三、民族聲樂教育與文化資源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但要使文化產業取得強大的競爭力,還必須注重保護、開發和利用文化藝術資源。在發展文化藝術生產力的過程中,文化藝術資源可以超越時間、地域、國家、民族等條件的限制,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以求得開發利用,同時促進世界范圍文化消費、文化交流、文化貿易。
一個有價值的文化藝術作品必須可以和接受者進行對話或交流,盡管在有些情況下這種對話或交流可以是非正向的甚至對抗式的。這就是我們所強調的藝術的真實性或客觀性。這種真實強調的是一種邏輯上的真實,而不是簡單的寫實主義式的真實??梢哉f,真實是一種原則,它來自于創作者的誠意和真誠表達的能力,同時也成為接受者理解和溝通的基礎。所謂文化藝術反映客觀世界的真實性,即是說文化藝術作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觀事物實際,符合它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實際。這是一般再現型或再現性藝術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所謂“再現”是指藝術家在其作品中對他所認識的客觀對象或社會生活的具體描繪,在創作手法上偏重于寫實,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現實的真實;在創作傾向上偏重于認識客體,模仿現實。再現性的文化藝術創作是中外文化藝術史上的主要傾向,其作品平易近人,如實摹寫,生動細膩,具有獨特的審美魅力,一般容易為受眾所欣賞和接受,擁有廣大的群眾基礎。其特點是感性的現實和冷靜的理智在創作中起主導作用,觀察縝密,技法嚴格,細節真實。文化藝術的真實性還體現在表現藝術家主觀世界的真實,即真實地表現創作主體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情感、個性、人生態度和理想追求等等。這是一般表現性文化藝術所特別強調的。所謂“表現”是指藝術家運用藝術表現手段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審美理想,在創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現對象,或拋棄具體的物象,追求超感覺的內容和觀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張、變形以至抽象等藝術語言,以突破感受的經驗習慣;在創作傾向上,則偏重于表現主體意識,直抒胸臆。文化藝術中表現的真實,即文化藝術形象中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家的真誠與真摯。表現性藝術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點,是中外文化藝術史上的另一主要傾向。不論是再現性藝術,還是表現性藝術,只要達到精品的程度,一般都會具有較高的作品接受難度,但其程度并不妨礙接受者的感受和認知。事實上,思想或形式上的高度或難度并不是阻礙讀者或觀眾接受的根本。創作者充滿誠意的言說以及有效的表達,是文化藝術精品產生群體影響力的前提和基礎。在這種交流溝通機制中,文化藝術精品的社會功能得以實現。很多時候,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才可以真正地改變接受者,并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在這種有價值的交流與溝通中,接受者自身的理解力、創造力和感受力都會得到提高,從而產生對作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認同。
二、完善文化藝術精品的育成機制
制定精品戰略,提倡精品,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平臺和機制才可以最終落到實處。而文化藝術精品的育成首先要從藝術家創造力的涵育入手。我們知道,任何一件文化藝術精品都是由某個或某群藝術家傾力創造出來的,除了生活閱歷、個人信仰和創作誠意外,藝術家一般還需要系統的專業訓練。藝術家的藝術技能、個人才情,再加上必要的作品物化條件,構成了一件文化藝術精品的“胚芽”。為這些有價值的“胚芽”提供成長所需要的土壤、水、陽光等環境條件,并為這些胚芽破土而出、成長為一棵枝葉葳蕤的大樹保駕護航,最后設計渠道將果子輸送給有需求的人,這就是貫穿于文化藝術精品生產與消費全過程的涵育與推動機制??梢哉f,文化藝術精品的育成機制是一個需要各方協力的系統工程。
(一)文化藝術精品育成的環境條件
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文化藝術精品的育成需要具備必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條件。首先,國家和政府必須從戰略高度進行頂層設計,為文化藝術精品的生產與推廣鋪設有效的綠色通道,并借助法律、法規的制定來使之常態化。比如,我國近年來連續推出的文化產業政策、藝術教育政策等新的相關文化政策,都為文化藝術精品的育成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礎。除了匹配支持政策之外,某些約束性政策和法規的出臺則為文化藝術精品生產的專業化、規范化提供了環境條件。其次,文化藝術精品的育成還需具備必要的經濟條件。據有關文化產業研究的論證,某些文化產業類型的興起與人均GDP有直接的對位關系,而文化產業的發展更是可以帶動經濟的整體增長。這種文化經濟學的分析方式也可以用到文化藝術精品育成機制的分析中。事實上,文化藝術精品的規?;a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必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可以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系統推進文化藝術精品生產的程度,而且國民購買力也已經可以基本支撐起文化藝術精品的消費。最后,文化藝術精品的育成需要匹配的文化和社會環境。其一,文化藝術精品的育成需要文化資源的依托。因此在文化藝術精品育成的過程中,應深入挖掘所在環境中的文化資源,整合、利用并借助各種新的文化理念、藝術手段和技術條件,在數量和質量直接推動文化藝術精品的生產。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和廣袤的地域,千百年來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如何將文化資源轉換為文化創意,一直是文化藝術生產者探討的重點。其二,文化藝術精品的育成需要培養創造性的思維環境和寬容的社會文化環境。藝術家個體創造性的激發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個比個體作品創造還復雜的創意激蕩環境。從縱向的角度看,藝術家既有長期積累的慣性優勢,也有一定的群體依賴性和個體惰性。真正獨立、自主的創作者必須在時代背景下,借助有效的手段激發和培育出來。此外,從橫向的角度看,文化藝術精品的育成還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寬容的社會文化環境。雖然在文化發展史上,不乏“悲憤出詩人”的個案,但一個寬容的社會文化環境才是保障人才和作品井噴式出現的基礎,文藝復興時期群星璀璨、盛唐時期文化精品頻出充分說明了多元的文化、寬容的環境才是文化藝術精品育成的根本條件。
(二)建立文化藝術精品的創作支持機制
良好的環境條件為文化精品的育成提供了必備的土壤,但“胚芽”破土而出還需要更有效、更直接的支持機制。就目前而言,文化藝術精品的育成應該在國家頂層設計之下,建立相應的引導、激勵和扶持資助機制,以提供系統的、長線的、高效的文化藝術精品育成支持。我們知道,藝術家完成一個有價值的藝術創作往往受諸多因素影響與制約。其中,就主觀層面而言,藝術家的個人情感、心理訴求、生活閱歷、創作靈感、形象及抽象思維能力都會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此,對藝術家的“同情的理解”和“適當的管理”就構成了文化藝術精品育成的引導機制。如果這個原則和分寸把握好了,并且在具體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那么,我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國策才能真正落到實處。這樣一來,長期困擾基層管理者的“一管就傻、不管就瘋”的窘境才可以改變,而藝術家的精神獨立性和個體創造性才會得到有效的保障。在此基礎上,科學的文化藝術精品激勵機制才可以建立起來。要實現文化藝術精品的育成,僅僅靠政府財政補貼和獎勵等直接物質激勵是遠遠不夠的。甚至在科學評估體系和績效評估體系尚未確立之際,一味的補貼和獎勵或許會走到精品育成的反面。久而久之,趨利的尋租心理將束縛而不是激勵藝術家的心靈。藝術家創造的初衷如果摻雜了過多雜質,那么他的創造活力和深度勢必會受影響。因此,分類分層管理才有可能實現正向的激勵作用。簡而言之,設計高效的文化藝術精品激勵機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妥善處理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找到一個富有成效的平衡點。而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通過政策、輿論甚至物質刺激等手段,梳理藝術家乃至全社會的精品意識。在文化藝術作品生產過程中,精品藝術也是精品生產的先導??梢哉f,沒有精品意識就不可能有文化藝術精品的產生。精品的產生絕不是偶然的,它不是某個人靠一時的靈感僥幸創造出來的。它需要藝術家不斷豐富自己,并經過艱苦努力才能創作完成。在這期間,精品意識始終占據著創作者的頭腦,它是創作者精品創作的先決。當創作者懷著一種生產精品的意識去從事創作時,他才會用十分的心思到生活中去選取素材,用十分的心思去結構布局他的作品,用最為真摯的深切的語匯去表現他的作品,而只有這樣,那種高品位的、人民群眾最為喜愛的精品之作才能夠產生。
(三)構建良性的文化藝術傳播與接受機制
文化藝術傳播古已有之,方式多種多樣。從遠古就出現了口頭傳播,隨著時代的前進、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社會又陸續出現了文字、紙質出版、電子和網絡等傳播方式。當今時代,傳播方式中比較集中、為人們普遍接受和經常使用的傳播方式是現場傳播、展覽式傳播和大眾傳播等。文化藝術作品因其自身的特點,有其獨特的接受機制。文化藝術作品通過受眾的鑒賞來體現自身的價值。文化藝術鑒賞指作為文化藝術傳播的接受者,讀者、觀眾、聽眾憑借藝術作品而開展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審美再創造活動。文化藝術作品為了滿足更多受眾的期望同時又承載了傳承優秀文化藝術的重任,不僅僅只停留在外在形式的推陳出新。受眾的需求、要求不斷提高,促使文化藝術作品不斷涌現出精品。精品本身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審美功能也深深影響著受眾群格調的提升。
三、建立文化藝術精品的判定標準
(一)文化藝術精品的分層與分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文化藝術作品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藝術創作者精益求精,力求打造文化藝術精品。然而,劃分文化藝術精品和非文化藝術精品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在此,我們著重將文化藝術精品與非文化藝術精品在內涵層次進行區分。真正讓受眾感同身受、產生較好審美感受的是傳統文化藝術精品;次之,大眾流行文化時尚精品也為我們提供了文化藝術社會化的典范;再次之,審美功能一般、旨在填充精神生活的,便只能稱作文化產品。其中,傳統文化藝術精品在內容上更加具有經典性、先鋒性和開創性,形式緊緊圍繞內容并為內容服務,同時,傳統文化藝術精品更加注重作品的藝術性,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大眾流行文化時尚產品在內容上具有大眾性、流行性和時尚性的特點,形式多樣,形態也更加開放,傳播手段豐富新穎,注重受眾的拓展,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在兩大類文化藝術精品中,根據其基本形態又可以劃分為視覺藝術類文化藝術精品、表演藝術類文化藝術精品、影視藝術類文化藝術精品、建筑及城市時尚類文化藝術精品、城市民間及公共藝術類文化藝術精品等五種。一般而言,文化藝術精品是文化工作者思想水平和藝術造詣的體現,是對時代生活的思考和再現,是一種復雜的意識活動,是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審美需求不斷提高的產物。因此,對文化藝術精品的判定標準絕不是單一的、絕對的,而應該是復雜的、辯證的。任何一件藝術作品的好壞與觀眾的主觀意識和審美水平有很大關系。觀眾通過用視覺、聽覺等感官意識對藝術作品進行觀察和欣賞,經過復雜的審美過程得出結果。迄今為止,并沒有專家學者得出絕對準確的審美判定標準,更多的是通過各門類藝術作品的審美特征,對作品進行理性和感性分析,從而得出相對合理的判定。例如:對建筑藝術作品的判定,首先應遵循“實用、堅固、美觀”的標準,其次看其是否具備形象美、文化性和時代感的藝術形式,綜合各方面數據判定是否是建筑藝術精品;對影視藝術作品的判定,看其是否有效運用影視藝術的藝術語言,將各門類藝術和諧統一,其作品是否具有情節性、文學性、表演性等藝術特征,是否具有時代感,是否具有創新性。簡而言之,判定一件文化藝術精品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作,需要仔細探究每一門類藝術作品所具有的統一性和特殊性,并制定相應的一般標準和特殊標準。
(二)文化藝術精品的判定標準
首先,我們要對文化藝術精品的主要類型進行判定標準的設置,就要對其有所判斷。我們必須考慮到的是文化藝術精品的民族性、時代性,同時還要兼顧到各門類藝術作品的本體特性。各種因素下更需找到綜合考量的一般判定標準,即文化藝術精品大體一致的評價體系。據此,在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中國文化藝術與西方文化藝術等藝術精品之間,我們勢必應當找到一種可能的橋梁———溝通路徑。在溝通路徑的選擇上,通常情況下,我們有藝術創作維度與接受維度的溝通,創作、接受藝術與社會文化判斷基礎標準的溝通。而倘使我們將其兩個方向上的溝通剝離開來,將內核部分抽取出來,棄置差異性,回歸共通性,就找到了文化藝術精品的“最大公約數”,這也是一種可行的文化藝術精品判定標準。好的文化藝術精品需要具備怎樣的“最大公約數”呢?就藝術系統角度而言,文化藝術精品需要同時具備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也只有這三性合一,好的文化藝術精品創作才能真正成為精品。在這里,我們找到了文化藝術精品判定標準的“最大公約數”。據此,我們可以對文化藝術精品進行一個初始界定,并進而找到文化藝術精品判定的具體方法和標準。首先,文化藝術精品必須具備思想性。所謂思想性標準一般會根據作品的層次和類型而有所區別。比如,對傳統文化藝術精品而言,作品的深度、廣度和厚度就是必備的思想性要求。這類文化藝術精品往往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或者一個時代的精神價值與追求。當這樣的精神信息傳遞給讀者或者觀眾時,往往會起到啟迪心智、涵育情懷,甚或提升意志的作用。而對大眾流行文化時尚精品而言,作品的娛樂性、消遣性和舒緩性作用就會凸顯出來。這類作品所傳遞出的思想、意識、情感大多已經類型化、正典化,接受難度不高。大眾流行文化時尚精品往往會起到緩解社會矛盾、提升生活品質的作用。在有些情況下,一些有難度的傳統文化藝術精品也會向時尚類精品轉換,而其富含的思想精神則會在這種轉換過程中隨著受眾的拓展而“稀釋”,從而成為某種時尚的元素。例如,早年頗具先鋒意識的孟京輝話劇如今已經成為都市白領們的時尚消費品。同樣,某些流行時尚精品隨著流行性的降低,或許會因其承載的文化含量的上升而為傳統文化藝術精品。例如,早年的流行劇場藝術京劇,在今天則成為居廟堂之高的傳統文化精品了。其次,文化藝術精品必須具備藝術性。我們固然強調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統一,但事實上,文化藝術精品的藝術性標準主要用來衡量其藝術本體的價值,包括作品的獨特性、原創性和有效駕馭同類藝術的技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豐富的審美價值等。具體而言,評估一個文化藝術作品是否在藝術性方面已經達到精品的高度,可以有如下兩個評估維度入手:第一,其藝術語言是否鮮明、獨特、準確,能夠有效傳遞其精神內涵,并且創造了典型的藝術形象或意蘊;第二,其創作手法是否老道、精準或創新,能夠創造節奏適當的藝術結構,并在藝術處理和表現方面達到巧奪天工的高度。
關鍵詞:群眾文化;新方向;創新;思路
基層群眾文化藝術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點項目。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現代化進程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在隨之迅速發展。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前提下,大力發展群眾文化藝術,有利于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意義。
1當代群眾文化藝術的獨特屬性
1.1公益性
當代群眾文化藝術的公益性主要表現在活動場所、設施等均為公益開放。政府制定的群眾文化的相關政策有利于鼓勵群眾文化的發展,無論是在人力、物力、財政方面,還是活動政策及場所設施維護建設等方面,都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因此,政府的政策、投入與市場經濟運作積極結合起來,公益性就成了群眾文化藝術的第一屬性。
1.2群眾性
首先,群眾藝術內容通俗易懂。群眾文化藝術是最貼近人民生活的藝術形式,其內容一般通俗易懂,具有簡約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同時具有教育功能。群眾藝術內容上的通俗性有利于拉近藝術和群眾之間的距離,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其次,群眾基數大。群眾文化藝術參與的主體是人民群眾,龐大的基數決定了文化活動形式的豐富多彩。另外,群眾藝術是博眾人之長,所以應該注重民間藝人的挖掘和培養,加強民間藝術的傳承和保護。第三,形式多種多樣。群眾文化藝術是形式最為豐富的藝術,廣場舞、健美操、書畫、體育運動、群眾藝術館、唱戲等都屬于群眾文化藝術的種類。最后,傳導方式更溫和。群眾文化藝術是群眾自發式的藝術形式,其傳導方式更溫和,一般是潛移默化,潤物于無聲之中。在群眾中傳播的時候,用溫和的、群眾容易接受的語言和方式進行疏導宣傳。
2群眾文化藝術建設與發展的途徑
2.1發展群眾文化藝術的多樣性與空間
新時期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塑造文化意識以及提高國民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應趨向多樣化發展模式,不拘泥于一個環境模式,拓寬活動空間,豐富活動內容。例如,校園可以作為社會群眾藝術文化發展的空間之一。校園里有濃厚的學習氣氛和藝術氣氛,校園之間應該注重交流與合作,舉辦“校園機器人大賽”“足球聯賽”等活動;同時,校園文化可以走進社區,與社區文化相結合。有效利用這些空間發展群眾文化藝術,可以使群眾文化藝術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
2.2注重通俗文化發展
通俗文化,是指內容通俗易懂,接凡人生,易于被人民群眾接受和吸收的文化藝術形式。通俗文化能更貼近民生,親切反映普通人民群眾的思想和情感。例如,社區內舉辦關于離退休老人的藝術活動,紅歌會、戲曲比賽、老年人舞蹈等都是通俗的藝術形式。同時,通俗文化中往往包含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注重這些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例如,皮影戲、當地戲曲等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元素,將其建設和發展為群眾文化項目,不僅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傳承了文化技藝。另外,當地文化館應該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如讀書活動、體育競賽、人民書畫展、組織開展群眾文化藝術節等,這些藝術形式多姿多彩,妙趣橫生,不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也弘揚了我國傳統文化。
2.3文化場館和文化中心建設要緊跟文化發展的步伐
群眾文化氛圍的塑造,藝術活動的參與形式,除了人民群眾自發參與之外,還可以通過文化場館和文化中心的建設,對人民群眾積極引導,起到培養和教化作用。各個城市通過建設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展覽館等,社區和單位通過建設活動室、報告廳、閱覽室等,為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提供了足夠且多樣化的空間。同時,在這些活動場館和活動中心的建設開放過程中,要注重公益性,避免彩色過濃和過于功利化,否則便失去了輔助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
2.4引進專業藝術人才
基層文化藝術者是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建設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對于人才的引進要堅持“走出去,引進來”戰略,為當地的基層文化工作者提供“走出去”學習的機會,從而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例如,開設聲樂、舞蹈、書法、美術等專題培訓講座,提高文化工作者的專業能力;面向高校和社會,采用積極的就業政策,引進新人才,為群眾文化建設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活躍因子;不斷吸收民間文藝人才,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加強城鄉之間、社區之間以及社會各界之間的人才交流,讓文化流動起來;深入開展文化進村、進社區、進軍營等交流活動,不斷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服務意識和專業水平。
3群眾文化建設創新性思考
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文化,都應該保持與時俱進的狀態。群眾文化藝術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創新,這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在思想觀念方面,在汲取前人經驗和智慧的基礎上要有創新意識;在活動形式方面,根據群眾需求,不斷更新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給人以新鮮感;在文化傳播方面,積極適應“互聯網+”的社會模式,用“互聯網+文化”的形式,傳播群眾文化意識,提高群眾文化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創新建設群眾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一代代人共同的努力和不斷的探索,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4結語
群眾文化藝術,是以人為本的藝術,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無論從藝術形式、宣導方式、場地建設還是思想傳播,都應該充分考慮人的因素。同時,將實踐與創新相結合,不斷探索和嘗試,促進群眾文化藝術的蓬勃發展,提高國民綜合素質,是每一個基層文化者應盡的義務?;鶎尤罕娢幕ぷ髡邞撘匀罕娢幕l展為己任,用自己的努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鄭子儒.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建設與發展——以廣東省英德市連江口鎮為例[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5(3):212.
[2]…李巖.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J].中國職工教育,2014(8):117.
[摘要]在現代化科技時代背景下,各種新型媒體加快了絲路染纈文化的傳播,拓展了染纈文化藝術的發展空間。為更好地體現我國染纈文化的藝術價值,需要有效運用各種傳播方式,將民族傳統文化精髓融合其中,彰顯傳統民族工藝的文化特色。
[關鍵詞]染纈文化;現代化新型媒體;傳播
一、現代化媒體傳播與絲路染纈文化
現代化的媒體傳播方式得益于傳播技術的不斷進步,數字技術包括3G、4G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促進傳媒領域進一步分化,從而產生各種新型傳播媒體。目前的新媒體主要是指數字電視、移動電視以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掌上電腦等各類便于攜帶的數據處理手持終端?,F代傳播媒體已影響并滲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即時性、廣泛性、互動性以及內容海量性優勢,對信息傳播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徹底改變了傳統信息傳播方式。染纈技藝是我國傳統的絲綢印染工藝,其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世界范圍內,染纈文化藝術的傳播與紡織品貿易密切相關,是絲綢之路構建起了古代染纈文化藝術的交匯中心,尤其是在漢唐時期,形成了龐大的染纈文化傳播體系。距今為止,在絲綢之路上發現的染纈藝術實物,仍然是年代最為久遠的染纈藝術佳作。絲綢染纈有唐三彩般絢爛和流動的色彩,絲綢之路多元交融的氣質,生動展現了漢唐藝術醇厚、灑脫、大氣、瑰麗的藝術魅力,集中體現出中國古代最為盛世開放的時代風貌,與明清以來婉約清麗的藍印染纈風格迥異,但也因時代變遷被歷史封存。近幾年來,伴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傳統染纈文化藝術的傳承與保護、染纈文化的歷史研究,以及染纈技藝的不斷挖掘創新,日漸提上日程,尤其是對染纈文化的傳播顯得尤為重要。在現代化科技領先的新型媒體時代,染纈文化的傳播,除了自身加強傳承與創新,也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媒體傳播手段,使染纈文化的傳播達到最優效果,并順應時展潮流。
二、現代媒體條件下染纈文化的傳播特征
1.現代傳播媒體的虛擬性與公共性
現代化新型媒體打破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界限,在互聯網的虛擬空間中,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現代化媒體平臺,降低了信息傳播的準入門檻,普通大眾也可以參與到傳播活動中。結合染纈文化的傳播,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任何人都可以快捷地接收到關于染纈文化的各種信息,如染纈文化的歷史追溯、染纈文化的作品及制作技藝。傳播方式可以是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等,傳播平臺可以是染纈文化網站、微博等。染纈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需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參與其中,而新型傳播媒體的運用,促使染纈文化藝術由精英走向普通大眾,有利于染纈文化的推廣發展。
2.現代傳播媒體的交互性與綜合性
現代新型媒體能夠及時得到受眾的反饋,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形成日趨緊密的交互性關系。運用各種網絡媒體將信息之后,受眾能夠及時接收到相關信息,而此時,整個信息傳播過程仍然在繼續,受眾會針對信息進行點評、轉發等,受眾瀏覽信息時也可進行再創作、再,如此循環,使信息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形成一種交互關系。染纈文化的傳播需要運用新媒體平臺,通過多向互動的傳播方式,針對染纈文化藝術的各種問題進行深入討論研究。另外,各類新媒體平臺信息準入門檻降低,也使得新型媒體傳播平臺出現牛驥同皂的現象。具體延伸到染纈文化的傳播上,在虛擬網絡空間,無法避免虛假、錯誤、曲解信息的出現,從而影響到面向大眾的正常傳播。這需要傳播者充分重視,否則,運用新型媒體傳播染纈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工藝的初衷將無法實現。
3.現代傳播媒體的開放性與自由性
與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相比,現代化新型媒體傳播更加便捷,隨時隨地都可以實現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信息傳遞交流,這種全面開放的特性,也使信息傳播的容量大幅增加,對于傳統工藝傳播來說,增加信息量是基礎。另外,新型媒體傳播平臺,還具有高度的自由特性,幾乎每一個接觸網絡的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于是也造成了信息傳播日趨多樣化、多層次的現狀。傳播主體的多樣化,勢必引發個體傳播時代的到來,廣大受眾的參與意識也不斷增強。在科技的依托下,文化傳播形式多元化,使得傳播領域格局發生變化,尤其是現代各類新媒體的便捷性,使染纈文化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推動我國染纈文化走向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到這一傳統工藝的藝術魅力。
三、絲路染纈文化運用現代化新型媒體傳播的策略
1.加強對絲路染纈文化的保護與深入開發
我國傳統的民族工藝,在傳承民族文化以及帶動現代文化創意產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華夏文明走向世界,提升我國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軟實力,從這些層面來看,加強對我國絲路染纈文化的保護與深度開發十分必要,這也是在現代化高科技的依托下,進行絲路染纈文化傳播的先決條件。從文化范圍上看,絲路染纈文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物質形態的染纈藝術實物,二是非物質形態的傳統染纈技藝。不管是哪一方面,都承載著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長河中創造的華夏文明,也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價值觀念與審美理念的呈現,更是對傳統文化藝術進行延續傳承的載體和傳播工具。在現階段,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更需要加強對傳統絲路染纈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新型媒體傳播平臺,使絲路染纈文化彰顯其內涵與文化價值,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2.在現代化新型媒體環境中推動絲路染纈文化創新
伴隨著各種新媒體的普及,人們的閱讀方式以及鑒賞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視頻網站、播客、博客、手機電視、微信等各種新型媒體,以及通信網絡、光電網絡等,使新型媒體的傳播環境大大優于傳統媒體,人們也更偏向于在虛擬的網絡空間發表觀點并進行交流。因此,將絲路染纈文化引入新型媒體傳播領域,對于染纈文化藝術傳播能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使其搶占傳播領域的制高點,也是進一步推動絲路染纈文化傳播的必經之路。在尊重傳播者與受眾雙方意愿的前提下,滿足雙方訴求。染纈文化自身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內涵,能夠拉近大眾與文化藝術之間的距離,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信息傳播的主導權,從而達到廣泛傳播染纈文化的效果。對于染纈文化的發展,需要立足于現有的染纈技藝資源,吸收和借鑒其他傳統工藝的特點。伴隨著以高科技為依托的新型媒體不斷出現,傳統的文化發展環境受到挑戰和沖擊,并發生著改變,與新型媒體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媒體傳播的缺陷。通過在現代化的媒體環境中,打造染纈文化的知名度,對受眾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文化浸禮,更是借助新媒體環境,構建符合當前社會發展形勢的文化觀念。在各類新型媒體蓬勃發展的背景下,開放、自由、快速、交互、綜合等特點,是廣大受眾偏愛新媒體傳播的原因。對于染纈文化傳播而言,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更大的挑戰,不管是在染纈文化的傳承,還是在技藝發展創新方面,都需要高素質的媒介人才,因此要加強人才的培養。
3.推動染纈文化走向世界
提高文化軟實力,就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指出:“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我們要把它貫穿于國際交流與傳播方面,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币虼?,實現本土文化的繁榮發展,就要實行對外開放??缭絿绲母鞣N文化信息交流與融合,會促進各國文化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因此在染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方面,要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汲取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相關工藝,取其精華,加以創新。要充分運用現代化新型媒體的優勢,加強對民族文化精髓的提煉與傳播,使染纈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當然,還要充分運用新型媒體手段,大力弘揚染纈文化,并創建多姿多彩的新媒體文化產品,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張翠,史啟新.新媒體時代蕪湖鐵畫文化傳播策略探究[J].神州,2011(10).謝然.染纈藝術彰顯生機[OL].
[2]張新宇.試析新媒體時代的大眾文化[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3]夏天.淺析新媒體時代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策略[J].新聞戰線,2015(8).
(一)沒有穩定的課程體系文化藝術管理專業作為一門新興的專業,在國內相對于其他歷史悠久的專業而言,它沒有長久的文化積淀和理論積累。當然從80年代到現在,也已經經歷了20多個年頭,在熱衷于文化藝術管理事業的學者的努力下,學科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課程體系逐步建立;但是具體到一個又一個開設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的院校就未必都有著科學的課程體系來進行文化藝術管理的學習。課程的學習是核心競爭力最基礎的一個環節,如果基礎沒有打好,核心也就無從談起了。
(二)缺乏專業技能的培養雖然文化藝術管理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要求學生涉及多方面的知識,進行知識的融會貫通;但是也應該意識到,在你是一個雜家的同時你要先是一個專家。在眾多的藝術門類中,要先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有一門專業的技能能夠給自己找到合適的定位;然后才能更好的進行全方面的發展。專業技能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藝術史、藝術欣賞等的熏陶也只是表面上的接觸,怎么樣去培養文化藝術管理專業學生的某一技能,也是以后文化藝術管理學科建設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三)缺乏理論建構一個學科的理論建構有多深厚就意味著這個學科能走多遠,能給社會帶來多大的價值。同時理論建構也是核心競爭力培養的基礎和硬件。說到底還是發展時間短,著力于文化藝術管理的專業研究人才缺乏。不過隨著社會的的發展,精神文明的提高,對于文化藝術的欣賞也越來越高,繼而對于文化藝術管理者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也需要越來越多的文化藝術管理者,我們應該對文化藝術管理的前景看好。努力學好知識,為文化藝術管理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沒有針對性的招生學習文化藝術管理應該是有一定的藝術基礎,熱愛藝術事業的人,如果一個學習文化藝術管理的學生對藝術都不感興趣怎么能夠做好文化藝術的管理。所以文化藝術管理應該有針對性的進行招生,最好是招收藝術生并且熱愛管理的學生,他們有一定的藝術基礎,而且熱愛藝術,培養的時候也更容易實行針對性的培養;同時也有利于專業技能的塑造,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夠培養出優秀的文化藝術管理者。他們會針對自己原有的藝術基礎來定位自己以后的發展方向,找到自己的定位,從而更有針對性的學習,打造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現在的招生都是泛泛的招生,繼而再進行藝術的學習和熏陶,就導致了很多學生對于專業的迷茫。
二、塑造文化藝術管理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一)找準自己的定位現在文化藝術管理專業分為文化產業、文化法、文化經紀人、藝術傳播、對外文化交流管理、體育文化等方向,更加拓寬了學科領域。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做公務員、媒體、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還有的去做文化產業,從事各種文化的經營現象。那么,就需要學生在自己進行學習的時候,確定自己的方向,進而向自己的領域傾斜,著重打造自己的專業技能。為塑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全方位的拓展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的人才應該懂得藝術活動的一般規律,尤其是應當有敏銳的洞察力了解與時俱進的文化藝術活動的基本態勢及其前景;懂得各類藝術形式的基本特點,了解各類藝術的創作過程和發展歷史,能夠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分析鑒賞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具有深厚的人文與歷史素質和修養;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了解藝術經濟與市場的基本規律,以及藝術制作、傳播與營銷的運行方式;具有較強的組織與策劃能力,懂得項目策劃所應具有的規則與流程;懂得不同地域、民族人們特有的接受心理,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什么需求;還有就是要懂得國家的相關政策與法規。在專業技能穩定的情況下,對于其他各方面知識的積累和收錄,都將為核心競爭力的建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理論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應該投身于實踐,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好的引導實踐。文化藝術管理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一味的去學習理論知識而不投入實踐,只會導致學生實踐能力的分節,從而不利于踏入社會。但是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核心競爭力將會凸顯,這就會成為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的突出優勢。
文化藝術檔案既是民族文化、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國家文化藝術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文化藝術檔案工作經過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開拓性的進展。近年來文化藝術檔案工作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局面,在文化藝術活動中形成的文字、聲像、照片、實物等不同載高校開設文化藝術檔案課程的探討廣西財經學院文化傳播學院 李 琳體的文化藝術檔案收集整理進展順利,為國家存留了極其寶貴而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到目前為止,全國各地文化部門收集、整理、保存了數量可觀的文化藝術檔案,并已在藝術生產、藝術教育、藝術研究、文化交流和社會文化工作等多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高校開設文化藝術檔案課程,有利于充分發揮文化藝術檔案價值,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藝術,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文化藝術素質。在加強高校文化藝術教育背景下,開設文化藝術檔案課程也是積極開發具有民族、地域特色文化藝術課程的一種有益探索。
二、文化藝術檔案課程的相關內容
開設文化藝術檔案課程是學校開展文化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課程目標主要是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藝術觀,提高大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開闊視野、拓展思維,使其身心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結合課程目標和文化藝術檔案特點,文化藝術檔案課程可主要包括文化藝術檔案管理和文化藝術檔案鑒賞兩部分教學內容。
(一)文化藝術檔案管理知識
為了能夠更好地利用文化藝術檔案,學生應初步了解文化藝術檔案管理知識。文化藝術檔案管理包括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內涵十分豐富,課程應使學生主要了解文化藝術檔案的收集活動、整理方法和利用檢索。文化藝術檔案收集活動是豐富文化藝術檔案藏品的重要途徑。學生了解文化藝術檔案的收集活動,特別是熟悉了解各類文化藝術檔案的歸檔范圍,能夠初步判斷在文化藝術活動中形成的哪些藝術材料具有保存價值,有利于增強文化藝術檔案收集保護意識,促進國家寶貴文化財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傳承。文化藝術檔案系統化整理便于科學管理。從文化藝術檔案發展的特點出發,了解文化藝術檔案整理的方法和標準化要求,了解對文化藝術材料進行系統分類、組合、排列、編目和數字化處理等工作,可以使學生從中了解文化藝術生產規律,便于迅速地從浩瀚的材料中找出需要利用的內容,提高利用效率。如文化藝術檔案要以?。ü潱┠炕蛩囆g活動為單位進行整理。一臺劇目必然有編劇、導演、演員、作曲、舞美設計、宣傳評論等不同載體的材料,這些材料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一套完整的藝術作品,不能因它們各自的作用和特點而將這些材料任意分割成若干類別進行組合。了解了文化藝術活動材料的完整性和成套性,學生利用文化藝術檔案時會首先想到按劇目中某一項目和活動來進行查閱。文化藝術檔案利用工作是文化藝術檔案館(室)直接服務于社會的手段,是整個文化藝術檔案工作中最有活力的環節。為了更好地使用文化藝術檔案資源,學生應了解文化藝術檔案館(室)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借閱、復制、展覽、編纂檔案文獻等各種服務手段。同時,學生還應了解各種檔案檢索工具,能夠利用目錄、索引、指南等檔案檢索工具查找文化藝術檔案。
(二)文化藝術檔案鑒賞知識
根據課程目標,文化藝術檔案鑒賞應是文化藝術檔案課的核心內容。文化藝術檔案鑒賞主要是對業務類檔案的鑒賞,其中可選擇藝術表演檔案、文學創作檔案、美術、攝影檔案、社會文化藝術檔案作為主要專題內容。藝術表演檔案是在戲劇、音樂、舞蹈、雜技、曲藝、電影、電視等各類藝術形式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檔案。藝術表演檔案鑒賞可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劇目檔案,主要是戲劇、舞劇、歌劇等表演單位在創作、設計、排練、演出各種形式的劇目過程中形成的檔案。(2)曲目檔案,主要是曲藝、音樂演出單位在創作、設計、排練、演出曲藝、樂曲(歌曲)過程中形成的檔案。(3)節目檔案,主要是歌舞、雜技演出單位創作、設計、排練、演出歌舞、雜技節目過程中形成的檔案。(4)影視檔案,主要是各類電影制片廠和其他電影、電視制作單位在創作、設計、攝制影視片過程中形成的檔案。藝術表演檔案的內容比較多,其最大的特點就是成套性很強,如一個?。ü潱┠康膭撟鬟^程中所形成的檔案,包括劇本、曲譜、舞美、燈光、服裝、化妝、音響、道具、劇照及其他方面的大量有關材料,這些材料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根據藝術表演檔案的特點,在文化藝術檔案鑒賞教學過程中,應以藝術表演活動為項目單位開展專題教學。文學創作檔案是文化工作者在各種文學創作活動中形成的全部材料。文學創作檔案鑒賞可包括文學本(手稿與印刷本)、創作素材材料、采風材料等內容。美術、攝影檔案是各類美術、書畫、攝影單位和個人在創作、設計、繪制、攝影過程中形成的檔案。檔案鑒賞內容可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民間美術、書法篆刻、美術和攝影展覽等。社會文化藝術檔案主要是各群眾藝術館、文化館在開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中形成的檔案。檔案鑒賞內容可包括群眾藝術(各種演出)活動形成的材料、少數民族文化材料、傳統民族民間藝術材料等。
三、文化藝術檔案課程的特色把握
(一)突出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檔案的鑒賞
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檔案是文化藝術檔案的重要內容,是國家的寶貴文化財富,是我國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的重要資源。開設文化藝術檔案課要突出對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檔案的鑒賞,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藝術,既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文化藝術素質又促進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傳承,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突出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檔案的鑒賞,課程可主要選擇以下文化藝術檔案類別開展教學:(1)民族民間口頭文學檔案,是產生并流傳于民間、反映各族人民群眾社會生活歷史、信仰與情感、審美與藝術情趣的民間文學作品。由于這類作品主要以口耳方式傳播,又稱“口述文學”。(2)民族民間音樂檔案,是各民族的傳統音樂,可細分為民間歌曲、民間舞蹈音樂、戲曲音樂和民間樂曲。(3)民族民間美術檔案,包括具有鮮明民族個性的繪畫、雕塑、剪紙、工藝等。(4)民族民間舞蹈檔案,是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變和發展中形成的傳統民族舞蹈。如漢族的龍舞和獅子舞,苗族的蘆笙舞等。(5)民族民間戲曲檔案,包括古老劇種和流行劇種,如昆劇、梆子戲、秦腔、京劇、川劇、粵劇、越劇、黃梅戲、花鼓戲等。(6)民族民間曲藝檔案,包括評書評話類、鼓曲唱曲類、快書快板類、相聲滑稽類等。
(二)突出地方特色文化藝術檔案的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