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1 16:22: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學的一些理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語言經濟學;經濟學方法論;經濟學的修辭
中圖分類號:F0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2)06-0021-05
一、語言經濟學到底研究什么
應該說,經濟理論是人們對人類相互作用的常規性進行解釋的一種嘗試,而人類相互作用中的最基本的、非物理性的常規性就是自然語言。經濟理論仔細分析了社會體制的設計,語言從部分意義上講也是一種交流的機制。語言是制定決策和形成判斷過程中的核心工具,可見,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語言十分重要。那么,什么是語言經濟學?它的范式和本體論基礎是什么?語言經濟學的研究綱領是什么?這些問題的定性并不是一句話就能解釋得清楚的。
關于語言經濟學的由來,語言經濟學者都普遍認為源于馬爾沙克(Jacob. Marschak)。他于1965年在致力于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時揭示了語言的經濟學性質,認為語言作為人類經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與其他資源一樣的經濟特性,即價值、效用、費用和收益等特性,遺憾的是他并沒有做出深入分析。而后許多經濟學者借用人力資本理論和教育經濟學的相關理論把語言引入到經濟活動中來,探討作為人力資本的語言所具有的經濟勢能。最后由格林(Grin,Francois,1996)給出了語言經濟學的這一定義,他認為語言經濟學就是把語言作為一種變量,引入經濟活動中來,探討語言與經濟的關系,并在探究過程中采取經濟學的工具和方法。從此語言經濟學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發展起來。國內的研究也是繼承和發展了格林的相關理論,始于21世紀初,但是缺乏深入研究。格林雖然定義了語言經濟學科,但是后來許多學者對Language of Economics 還是Economics of Language難以作出統一和規范,以至于張衛國借用了法經濟學的命名慣例,稱之為Language and Economics①。經濟學界很少關注語言,或者僅局限于只言片語的思考,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主要原因還是沒有搞清楚語言經濟學的研究綱領,沒有弄清楚語言經濟學研究的問題,更沒有把一些語言現象上升到理論高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我國語言經濟與語言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編號:12YJA2H200)、2011年度國家語委“十二五”科研規劃項目“語言經濟相關問題研究”(項目編號:YB125-27)和2009年度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收入分配理論的新發展:語言技能與勞動收入關系研究”(項目編號:ZR2009HM006)的研究成果。
度。語言經濟學的內涵發展、外延擴展及其分析邊界的模糊性限制了語言經濟學的發展,我們應該對于語言經濟學的外延和內涵做出明確的界定,才能使語言經濟學得到普及和接受。
關鍵詞:法律經濟學;理論基礎
一、法律經濟學的產生背景
古典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學的研究涉及很多社會制度的問題,所以經濟學研究也一直做著法律的研究。從早期古典經濟學一直到美國制度學派,都在經濟學研究當研究者法律制度的作用[1]。但是,在20世紀20-30年代,新古典經濟學成為了經濟學研究的主導,社會制度被作為資源配置的前提,所以對法律問題的研究開始減弱。但是,經濟學當中仍然在研究反壟斷法律和公共事業管制的問題,因為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對當時社會的沖擊很大。進入20世紀70年代,是法律經濟學的成長期,這個階段多數的經濟學家并沒有直接參與法律經濟學的研究,波斯納等法學家最開始進入了法律經濟學這個領域,主要是以經濟學的視角對法律進行評估。波斯納使用經濟學的方法,對所有法律可能涉及的領域進行了分析,完成了對法律經濟學的初步構建,從而讓法律經濟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學派[2]。雖然波斯納的最初目的使用經濟學的角度進行法律的研究,以及使用經濟學概念來研究法律,但是很多經濟學家看到這種方式表明了經濟學在法律當中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開始,法律經濟學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隨著法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逐漸完善,法律經濟學也有了全新的面貌,這也使得法律經濟學作為一種思潮,開始進入歐美意外的國家,并且受到了國際的認同。很多政府機構和公共團體都接受了法律經濟學的研究,在美國,很多政府規章都會經過成本-收益的評價才能被確立。很多經濟學家都參與了法律經濟學的研究工作,還有的經濟學家和法學家合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法律經濟學開始進行模型化地對法律規則進行研究,使用數學分析理論分析對法律法規進行研究,研究的成果和數量在不斷增加。而且,為了適應教學的需要,《法和經濟學》等教材相繼出版,更推動了法律經濟學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法律經濟學的逐漸被確立,也開始逐漸分化。法律經濟學是多個流派并存的,在個時代,開始向權利、正義、效率等方面有更多的研究,讓法學、經濟學和哲學相結合,建立了全新的經濟法哲學觀點,拓展了法律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并改善了研究方法。其中麥樂怡就努力突破波斯納的框架,并且將意識形態的內容也納入到了法律經濟學的領域當中。
二、法律經濟學的研究現狀
(一)芝加哥學派
法律經濟學的產生主要來自于芝加哥法學院,芝加哥法學院可以認為是法律經濟學的源頭[3]。目前芝加哥學派在法律經濟學處于主流地位,并且無人能撼動,科斯和波斯納都是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學派堅持芝加哥大學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傳統,對法律經濟學的核心觀點在于財富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并且堅持市場觀念。以新古典主義的邊際分析、均衡分析、成本效益分析作為主要的分析方法。芝加哥學派的理論主要來自于三個基本命題:1.波斯納定理:市場的交易成本如果過高就會一直交易,財產權利要賦予珍視財產的人2.斯密定理:自愿交換對個人是互利的3.科斯定理:交易費用為零和產權界定充分的情況下,外部因素并不會影響到自愿的配置,此時消費者或者生產者受到市場里互惠互利的思想引導交易談判。芝加哥學派主張法律需要具有可行性、公開性、程序性、效益目標性,并且法律條文之間也要有合理的結構,尤其是法的效益,需要處于整個結構的核心。在進行法律的效益的評估中,波斯納不再使用帕累托優勢標準,遵循卡爾多??怂剐蕵藴?,用效率取代了正義這個在法律當中并不明確的而內容[4]。但是這種方式也受到了主流的哲學家和法學家的反對。
(二)公共選擇學派
法律從指定到實施,都和政治決策密切相關,所以需要有關于政府的時政經濟理論,以便能夠研究政府政策的偏好,對于國家和社會種不同的利益團隊所產生的影響。公共選擇學派所研究的就是這類問題,以布坎南、尼斯坎南、圖洛克、羅爾斯為代表,研究當中對先發的選擇和改革、法律程序、公證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法律經濟學家施密德也將公共選擇理論引進了法律經濟學的理論,完善了法律經濟學的市場本位。在布坎南的研究當中,對科斯定理進行了主觀契約注意的重構,用主觀契約注意中的一致同意去檢驗波斯納和科斯所研究的效率。布坎南等公共選擇學派學者認為憲法是所有規則中最高層次的規則,不僅直接對經濟產生作用,也會影響到其他的法律制定和執行,并且能夠對政府的權力作出限制,保護社會中的各種規則。政治哲學家和公共選擇學派學者羅爾斯認為,在“無知之幕”下作出選擇的才能是足夠公正并且是富有效率的。同時,公共選擇人學派還認為,利益集團的游說、賄賂也會影響立法和司法制度的變遷,這會導致法律制度的中性和無偏性在外界利益的影響下難以保證。公共選擇理論最大的貢獻在于打破了過去對政治、司法、立法過于理想化的分析,更看重法律在運行過程中的成本,使得法律經濟學的研究不再只是在產權-市場-效率這個循環中進行循環論證,而是能夠更對規范意義上的政策進行研究。
(三)制度分析學派
制度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高闊塞繆爾斯、施密德和威廉姆森,在研究當中,制度分析學派不再像芝加哥學派過于強調效益最大化,也不會進行極端分權市場進行討論。法律在制度分析學派看來是一個可供選擇的過程,通過對法律經濟學的現象進行制度分析,并且會研究其中的交易費用,從而在多種制度方案當中,研究出費用最低的制度。產權理論的德姆塞茨、巴爾澤也是制度分析學派的學者,是雖然這些人并沒有對法律制度進行經濟分析,但是法律經濟學也受到了他們的影響得到了全新的分析視角,或者使用了不同的理論技術進行分析。一定程度上來說,這種現象反映了法律經濟學正在和制度經濟學相融合,而且也說明法律經濟學的研究在尋找法律制度和經濟系統之間的關聯。
三、法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法律經濟學的發展變得比較平緩,無論是全新的領軍人物還是新的是論著都沒有出現。但是,法律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一直在擴大,并且展現出了兩種不同的學術傾向。
(一)對法律經濟學研究領域的突破
為了能夠尋求研究上的突破,學者開始反思法律經濟學的定位。麥樂怡認為,“法與經濟學”、“法律的經濟分析”雖然有聯系,但是仍然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所以二者應該是有所區分的。同時,法律經濟學的研究還需要尋找全新的思維和方法,于是批判主義法學、自由主義法學、自由意志法學、新的研究都收到了法律經濟學研究者的重視。
(二)系統反思和綜合性的研究
一些學者認為,發個經濟學雖然有著結合,但是并不是一致的,這就導致一些研究雖然能夠互補,卻也有一些研究存在著競爭性。這也導致了制度主義、公共選擇學派等學派的成立。為此,需要將法律經濟學的理念記性綜合,辨別出哪些才是法律經濟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結束語
關鍵詞:可持續;經濟學;發展;前景
盡管經濟學領域對于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和探討已經進行了幾個世紀,但是一直持續到“可持續經濟學”出現,才廣泛應用在環境、資源和生態經濟學當中。隨著氣候變化、資源緊缺等全球化的環境問題惡化,當代我國經濟學和世界經濟學的發展與前景研究中,可持續經濟學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一個亟待研究的問題。
一、可持續經濟學的相關內容概述
(一)可持續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一般而言,可持續經濟學是以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構建的一個基礎理論,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自然與人的關系公證,同時旨在解決未來不確定因素。具體來說,可持續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包含了三種關系,既同代人之間的關系、代際間的關系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其中,代際間的關系和同代人之間的關系強調了一種現代人人發展而又不損害后展的能力,是一種關系的公正。與此同時,上述二者的關系公正充分反映了人類中心學說中有關公正的觀點。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是一種關系公正。因此,可持續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就是一種自然與自身的保護理論體系。
因此,根據可持續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筆者認為可持續經濟學的定義應當為構建在道德上的,不浪費使用稀缺資源、自然環境而發展經濟的一種學說。是一個具有可操作性、清晰的、有特點的學科。但是關于可持續經濟學中是否“浪費”對于各種關系的公正是否有影響還有待考證和闡述。
(二) 可持續經濟學的研究目標和主題
可持續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構建是將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基礎,因此,可持續經濟學研究的目標和主題也應當是有關自然與人的。簡而言之,可持續經濟學研究主題應該是公平和效率的結合,是區別于資源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的,是結合了二者的研究目標和主體的。因此,關于可持續經濟學研究目標和主題可以概述為如下兩個方面:
1.認為可持續經濟學是一種認知上的興趣理解。
2.認為可持續經濟學是一種行為上的興趣管理。
興趣理解方面的目標保持了可持續經濟學作為一門經濟學科學的特征,而興趣管理方面的目標則強調了可持續經濟學中人與自然管理的方面。因此,可持續經濟學是一門“相關科學”,其研究目標和研究主題是綜合了資源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而形成的。
(三)可持續經濟學的特征
根據筆者上文所述的內容來看,可持續經濟學的特征是區別于普通經濟學領域學科,又是經濟學領域中各學科綜合形成的。因此,可持續經濟學與經濟學領域中的一般科學是具有區別的。
首先,關于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可持續經濟學的研究主題,也是其首當其沖的一個特征。這一特征也強調了可持續經濟學的視角是自然與人之間的系統。因此,可持續經濟學在具備科學性的同時也就具有了廣闊的開放性。
其次,可持續經濟學中“持續”是重點,也就是說它的第二個特征便是其必須要對未來的許多不確定性因素進行研究。
再次,可持續經濟學是將道德和效率兩種觀念結合在一起的,實質上代表的是一種正確、合理、科學使用自然資源,并不構成浪費的方法。
最后,認知和管理的雙重性是可持續經濟學的最后一個特征。管理和認知二者之間也是相互影響的。因此,可持續經濟學是一門跨科學的學科,也是一門提供知識指導的學科。
二、 可持續經濟學的發展意義
近年來,經濟的增長對于環境和生態的影響已經廣泛引起了經濟學業界的關注。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經濟的經濟增長對于環境和生態的影響是中性的,亦或者是有益的。這主要是因為經濟的持續發展帶動了相關技術的產生和發展,解決了當下發展中的一些環境問題。但是,筆者認為,一些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必定會造成環境的惡化,一些發達國家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對于環境保護的成本也將不斷加大。尤其是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對于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程度相當大,對于自然資源的索取相當厲害。因此,在經濟增長之后,環境和生態環境惡化將在很大程度上阻礙經濟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可持續經濟學的出現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了經濟學領域以及廣大人民對于自然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消費不可超出生態承載力的認知,也闡明了自然生態圈中資源和能源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可持續經濟學中有關人口增長和能源消耗、溫室效應等的闡述也讓很多國家將經濟發展的原則構建在“可持續”原則上。因此,可持續經濟學的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我國“循環經濟”的經濟發展模式奠定基礎,實現我國來自世界經濟發展與環境可持續的一種平衡。
三、可持續經濟學發展的前景和展望
(一)可持續經濟學發展前景中的挑戰和機遇
可持續經濟學從出現到發展經歷的歷程是相當坎坷的,但是其的發展前景也是良好的,是有助于我國和世界經濟良好、科學發展的。但是,可持續經濟學發展前景中機遇與挑戰是并存的。
首先,任意性的客戶便是其中一項重要挑戰。在經濟學往后的發展過程中,一旦人們在解決一些問題的時候出現任意性將不會采取理性手段,進而使得可持續經濟學的前景不明朗起來。
其次,關于生態經濟學、環境經濟學以及資源經濟學三者與可持續經濟學的關系劃分必須要清楚。
最后,可持續經濟學是的總體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系統。因此,個人參與到可持續經濟學的研究當中去將為可持續經濟學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讓可持續經濟學的前景更好。
(二)可持續經濟學的展望
總的來說,可持續經濟學囊括了經濟學領域以及非經濟學領域各種學科的內容,是一種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因此,可持續經濟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將帶動各個行業和領域的經濟發展,并未生態環境和生態資源的平衡提供保護。未來幾十年內,可持續經濟學將會出現一種迅猛的發展態勢。(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陳艷瑩.可持續經濟增長的實現機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4年.
[2]張世秋.使發展更可持續[J].中國投資,2009(02).
[3]代明,覃劍,丁寧.恒態經濟學理論研究進展[J].經濟學動態,2009(09).
一、二者理論淵源之間的比較
從理論淵源的角度分析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這兩大經濟學理論,二者在產生的時間上具有較大的差異,并且馬克思經濟學是在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西方經濟學對馬克思經濟學具有非常深刻的借鑒意義。經濟學界對于西方經濟學產生的時間并沒有明確的記載和考察,在普遍的經濟學者的觀念里,以亞當?斯密的著作《國富論》問世作為西方經濟學的起點,這是西方經濟學產生的契機。而馬克思經濟學是在19世紀的后期,?Y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逐漸凸顯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而馬克思經濟學是以西方經濟學作為基礎被提出的,因此,西方經濟學是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來源,并根據當時的社會問題加入了一些具體的理論知識,二者在理論淵源的方面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二、二者科學態度之間的比較
無論是馬克思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都是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的理論基礎,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1]。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再權威的經濟理論也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具有非常強的時代性,但是,時代一直處于發展與變化之中,而且不同的國家多面臨的經濟形勢也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因此,應該在借鑒時持有科學的態度。馬克思經濟學中有一些內容是我國在借鑒過程中不能丟棄的,比如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盡管馬克思經濟學所處的時代的市場經濟與現代的市場經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本質上卻是一樣的。與西方經濟學中相比,我國的經濟理論還沒有十分健全,因此,我國在發展社會經濟的過程中應該大膽借鑒西方經濟學中的優秀成果,并結合我國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合理的運用。
三、二者經濟理論之間的比較
(一)經濟增長的微觀層面比較
馬克思經濟學主要是以價值作為理論的微觀基礎,以價值的補償現象以及實物之間的替代作為主要的內容[2]。而西方經濟學在微觀層面的研究基礎是價格,這與馬克思經濟學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前者將價值和價格作了明顯的區分,而后者只強調了效用和均衡價格之間的區別,而對價值和價格卻沒有明顯的區別。
(二)經濟增長速率之間的比較
在馬克思經濟學的內容中,經濟增長的速率的決定因素是工資和消費,其中,這種經濟理論認為工資能在最大的程度上的為工人提供工作的動力。而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認為經濟增長的速率不僅受到利潤率的影響,還受到生產技術因素的影響,即經濟增長速率能通過利潤等相關因素的函數進行表示。
四、二者制度理論之間的比較
(一)制度具有的重要意義
制度對于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在制度的重要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交集,二者的交集部分即認為經濟效率的增長,不是只有生產要素的投入與產出這一個因素,還與制度有著非常大的聯系。制度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經濟發展,因此,二者都對制度的重要性作出了一系列的闡述。
(二)制度的范圍和內容重點
從制度的范圍的角度來看,西方經濟學的研究范圍要遠遠大于馬克思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二者對制度的研究范圍包括正規與非正規兩個方面的內容。馬克思經濟學對制度的界定排除了意識形態層面的內容,這樣的制度定義是相對準確的,因為如果將道德層面的因素也歸納與制度的研究范圍,會造成很多的經濟問題無法界定。
(三)制度的現象與本質
西方經濟學是從企業的性質與交易的費用的等因素作為研究經濟活動的著手點,并通過一些理論和假設來解釋經濟活動的相關影響[3]。但是這樣對經濟活動的研究并沒有聯系現象的實質。馬克思經濟學對企業的性質等相關因素的延吉u,既涉及到了表面的現象,更對現象背后的實質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因此,馬克思經濟學在這個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
論文摘要:在分析發展經濟學產生的時代背景前提下,對發展經濟學的發展歷程和學術流派作了回顧,著重對發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進行了綜述,最后對發展經濟學未來的發展前景作了展望。
一、發展經濟學的來源
對任何學科的研究都應該從它的起源開始深入研究它的發展歷程。發展經濟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它的發展是從20世紀50、60年代開始萌芽,經過十年,該學科就被冷落。從發展經濟學定義看這一問題,在上個世紀經濟迅猛發展,很多國家漸漸擺脫了發展中國家的桎梏,逐漸走上經濟發展道路。
最早的經濟學萌芽是從1938年威廉姆·呂彼克用法文發表的《農業國的工業化問題》。一般把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初。這是結構主義興盛時期t經濟學在這一階段得到迅猛的發展;第二階段,60年代中期。這是新古典派理論在發展經濟學中復蘇并出現依附論,這是發展經濟學發展昌盛時期,緊接著在70年代的時候出現了斷節。直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為發展經濟學的第三發展階段,這是一個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和新增長理論時期,這個時期發展經濟學達到了理論成熟的時期,很多著作以及一些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學家漸漸地在理論上有所創新。
二、發展經濟學的定義
廣義的發展經濟學概念是:凡是研究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都可以算是發展經濟學;狹義的概念是:發展經濟學主要任務就是研究農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或者說實現經濟起飛和經濟發展的問題。
三、發展經濟學研究方法
經過戰后50余年的探索,人們對增長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已經積累了豐富經驗,尤其在研究方法選擇上,以及方法論認識上均達到了較高水平。不過,即使如此,人們尚無法解釋與經濟發展相關的許多問題??梢娫搶W科知識體系的復雜性。了解發展經濟學最重要的一些研究方法,這有助于在研究過程中減少因研究工具短缺、選擇不當帶來的各種困難,也有助于更方便、更科學地解釋問題、解決問題??梢源篌w劃分為三類:實證主義、規范主義和實用主義。實證主義的哲學觀點認為,只有通過觀察(感覺)獲得的知識才是可信賴的,舊的實證主義甚至認為推理亦不可靠,而較新的實證主義則信奉事實的邏輯延伸產生的知識也可以認為是可靠的,稱為邏輯實證主義。自然科學中的實證主義認為,只有直接可以觀察到的事物,即有形的事物及其關系才是真實的,認為只有當理論或命題能夠用數量表示時,這種理論才是有效的。
四、發展經濟學的發展
如果說發展經濟學中工業化理論對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那么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對工業化進行了比較準確的定義。前世行副行長、經濟學家錢納里把工業化界定為“一般可以由國內生產總值中制造業份額的增加來度量”,我國的張培剛教授則運用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從技術創新角度對工業化進行解釋,認為“工業化是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礎的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連續發生由低級到高級的突破性變化(或變革)的過程”。概括起來說,工業化的實質就是高效率的工業部門比例上升,低效率的農業部門比例下降。
其次是工業化理論歷經幾十年發展所形成的一套理論體系,也成為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參照物。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這是發展經濟學研究工業化問題的最初階段,以劉易斯模型為代表。劉易斯認為,主導經濟發展的是工業部門,決定經濟成長的關鍵是工業部門自身的擴張過程,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是工業化的前提條件;他還提出了發展中國家的三種工業化戰略:農產品出口,強調國內市場和制成品出口。
新古典學派這種發展觀點,顯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客觀實際。事實上,市場機制起不了合理調節的作用,經濟增長的利益并不能普及人群。貧困,失業、社會矛盾、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現象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增無減。除了前述對發展的基本看法外,發展經濟學也承襲了新古典學派的研究方法,并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經濟發展的質的規定性。
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之下,發展中國家在和發達國家的經濟關系中處于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從而在貿易條件、商品出口、跨國公司投資各方面都蒙受損失。但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卻往往從發達國家的角度去解釋和辯護,從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關鍵詞】創新教育 西方經濟學 教學方法
一、西方經濟學的課程特點
1.系統性強。西方經濟學在其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而且這種體系仍在不斷的完善過程中。例如,微觀經濟學以馬歇爾的價格理論為基礎,以經濟人假設,完全信息假設和市場出清假設為前提,形成了消費者行為理論,廠商行為理論,市場理論,生產要素分配理論和一般均衡理論,得出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機制能自主實現經濟均衡。宏觀經濟學則以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為基礎,以解決市場失靈為己任,形成了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宏觀經濟政策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得出資本主義經濟通過政府干預可以實現均衡?,F在,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西方經濟學又融合了許多流派的思想,以不斷補充其理論的不足。
2.實用性強。所謂實用性主要指它基于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病狀進行分析,做出診斷,開出處方。西方經濟學以解決資本主義經濟問題為己任,正如上面所講,凱恩斯《通論》的出版就是為了醫治資本主義經濟的“滯脹”問題。近幾年,西方經濟學面對資本主義經濟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現象,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同時,西方經濟學研究中所采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一些研究結論,對現實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指導作用。
3.簡明的經濟分析框架。一個規范的經濟理論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個部分組成:(1)界定經濟環境。(2)設定行為假設。(3)給出制度安排。(4)選擇均衡結果。(5)進行評估比較。
4.數字化趨勢越來越明顯。20世紀60年代以來,數學分析工具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幾乎涉及了經濟學的所有論題。數學是最嚴謹的一種形式邏輯,借助數學模型可以把邏輯關系一步步推演下來,做到嚴密精確。簡潔恰當的數學模型有助于理解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解釋經濟現象,預測經濟現象。
二、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西方經濟學理論抽象、難懂、學生很難消化。西方經濟學不同于一些應用性學科,它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該學科主要從概念、特征、作用、性質方面理解問題,它的每一個理論都是在一定假設前提下形成的。假設條件放寬,理論有可能不成立。加之該學科常常用到數學知識,這使大部分學生感到措手不及。再者,高職的學生年齡較低,社會閱歷簡單,對社會實踐了解有限,學生層次參差不齊,這些都增加了講授和理解的難度。
2.西方經濟學課時少,內容多,教學質量和教學任務常常打架。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基礎性學科,現在不僅財經類專業的學生要學,而且諸如信息專業,管理專業的學生也要學。但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教學計劃要求一學期54學時講完微觀、宏觀兩部分內容。教師如果要根據教學內容要求,教學對象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學生學到的東西就少;教師如果趕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就很難保證,學生學的東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這樣就出現魚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尷尬局面。
3.學生對數學工具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普遍感到不適應。經濟學是借助數學模型解析經濟現象的一門科學,數學的形式化及其邏輯的嚴密性給其在經濟分析中帶來很多的方便和好處。但初學西方經濟學時,學生大多對復雜的幾何圖形、數學公式、數學證明不太適應,不理解這些圖形和公式的經濟學涵義,很難把它們與文字描述統一起來。
4.理論聯系實際不夠。目前,經濟學教科書上都是以外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理論,缺乏根據中國的經濟發展、改革中出現的現實問題為研究對象的理論,無助于了解并解決中國現實經濟發展和改革中的問題。面對經濟學教科書深奧理論的大雜燴中充斥著不現實的圖像和專業術語,即使教師告訴學生模型的直觀意義,由于沒有相關的實踐經驗,學生還是摸不著頭腦,每一章都令人困惑,更不清楚下面將要學習什么內容,從而認為經濟學是枯燥的、沉悶的。
三、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創新路徑
1.把握核心,理清主線
西方經濟學包含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微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價格決定”,主題是資源配置問題;宏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是“國民收入”,主題是資源利用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分別理出一條主線,通過這條主線把各部分內容串起來,從整體上把握西方經濟學的內容體系和特點。
2.訓練經濟學思維
教學要認真考慮這樣一個事實,即一門課程不但要反映知識本身的性質,而且還要反映求知者的本質和知識的獲得過程。教一門課,不是建造有關這一科目的一個小型的現代圖書室,而是使學生親自像一名數學家那樣思考數學,像一名史學家那樣思考史學,使知識的獲得過程體現出來;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了解經濟學家如何研究他們的領域,這需要通過教學創新來完成。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授之以魚”,而且更要“授之以漁”;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播,而且更重視培養學生思維、研究、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教會經濟學方法
掌握經濟學的方法論是學好經濟學的基礎性問題。例如,均衡分析是一個強有力的分析工具,通過均衡模型研究一個經濟及其所有市場達到均衡時的價格與資源配置決定問題,這對于理解市場機制的效率與穩定性,進行宏觀經濟活動分析提供了關鍵的基礎理論支撐。
4.與社會生活實際緊密結合
經濟學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人們的現實生活,使人們更好地生活與發展,脫離實際生活的經濟理論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教學中理論必須聯系實際,可以列舉實例對原理進行分析。例如,講授彈性理論,可以列舉我們身邊的事說明彈性理論在價格上的應用,像彈性系數較小的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人們的消費支出增加,影響人們的生活;彈性系數較大的奢侈品,價格上漲,對奢侈品的需求量會減少,但不會影響人們的具體生活。再如,在講到IS-LM模型時,可結合中國近幾年的宏觀經濟走勢和政策實踐來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系統了解宏觀經濟中一些重要的總量和政府政策的意圖,將抽象的理論變成鮮活的知識,將呆板的模型變成現實的圖畫。
5.教學內容注重跟蹤學科發展前沿,保持課程內容的動態更新
經濟學理論總是趕不上經濟形勢的變化,經濟學教科書總是趕不上經濟理論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經常關注本領域最新發展和動態,不斷把一些較為前沿的內容及時充實到教學中去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傳授給學生更多有用的信息。
6.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西方經濟學是對西方幾百年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需通過大量圖形和數理實證分析以及經濟學的特有概念去理解。這使學生感到抽象、枯燥、難以掌握。因此,需要尋找一種形象的方法,將理論以生動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案例教學法就是這樣一種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在每一章的教學中,尋找結合教學內容的真實事件進行分析解釋,并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訓練學生分析和解釋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是西方經濟學教學的一個十分有效的工具,經典的“蜜蜂與果園”等案例已深入人心。案例教學能把生活中一些活生生的事實擺在學生面前,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對經濟理論的理解。
(2)多媒體教學。制作多媒體課件,并運用多媒體手段向學生展示參考資料、有關的經濟事件材料等,以豐富多彩的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問題的記憶與理解。
(3)實驗教學法。課堂實驗是一種互動性很強的教學手段,是一種專門用來幫助學生理解經濟學原理的互動的簡短的游戲。最經典的例子是供給需求模型實驗,該實驗源遠流長,可以一直追溯到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張伯倫于加世紀40年代在哈佛課堂上開始的市場實驗。供求實驗中,學生自己參與某個商品市場的買賣,了解完全競爭市場上價格是如何通過供求作用自發形成的以及背后有怎樣的深刻原因。通過實驗結果可以切身感受到確實存在“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引導我們每一位參加實驗的交易者,最終使價格和成交量收斂于某一穩定的數值。學生利用課堂實驗可以檢驗理論和發現理論,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能力和自信心。
(4)討論教學法。教學中教師尊重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有關教學內容的討論,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性,促進研討的深化,最后教師可以對討論過程進行總結和提煉,引導學生形成對知識概括性理解。
除此以外,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嘗試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方法,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研究課題,在參與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學會提出問題,研究促使學生應用在課堂上較少用到的創造技能。
參考文獻
[1]丁學政.西方經濟學研究與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A].新世紀新思考[C],1999.
[2]楊帆.對于中國地下經濟的粗略估計[N].天津工商報,2000.
[3]高鴻業.為什么要研究西方發展經濟學[J].世界經濟,1981,(7).
[4]陳岱蓀.規范經濟學、實證經濟學與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J].財經科學,1981,(03).
關鍵詞:案例教學;數學化;理論體系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6-0293-02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資源的學科,而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最根本的途徑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顯示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相適應的是,西方經濟學這門學科也在中國高等教育中顯得越來越重要。早在1989年,西方經濟學就被原國家教委統一規定為中國各高等院校財經、管理學科各專業普遍開設的11門核心課程之一。此外,西方經濟學也被很多高校作為經濟管理類考研基礎課程。然而,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工作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導致學生在學習該課程的過程中產生了厭學、恐懼的心理。尤其是在以下幾方面存在著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科學對待西方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同為財經專業的核心課程,但是這兩門課無論是方法論還是階級立場包括很多基本觀點都是嚴重對立的,這樣就很容易給大學新生在思想上造成混亂。一般來說,財經專業的大學生在大一上學期學習政治經濟學,大一下學期之后才開始學習西方經濟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陸續發現兩門課程很多基本觀點相沖突,比如它們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階級性等。這時,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處理好這兩門課程之間的關系,學生就會很容易出現理解上的混亂。西方經濟學反映的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理論體系本身也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對西方經濟學不能全盤接受,對待其庸俗的、不科學的理論體系要持批判的態度。當然,西方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經濟現象的科學,本身具有一般規律性,它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不因國家的差別而不同,我們不能全盤否定它,而應該批判的繼承,大膽吸收西方經濟學中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同時,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必須堅持以為指導、利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看待西方經濟學。如何對待西方經濟學,中國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論述:“在對待西方經濟學對于我們經濟現代化的作用上,我們既要認識到,現代西方經濟學作為一個完整體系,不能成為我們國民經濟發展的指導理論,同時,我們又要認識到,在若干具體經濟問題分析方面,它確有可供我們參考、借鑒之處。”目前國內的很多不同版本的西方經濟學教材中,一般都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介紹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知識時,在每一章專門拿出一節來來評析和批判西方經濟學中存在的問題。
二、案例教學和數學化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現行的各種西方經濟學教材中往往充斥著大量的數學公式、數理推導和大量的圖形和圖表等,學生往往感覺很抽象和枯燥,很容易產生厭學和畏懼思想。其實,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都來源于實際生活,是對現實生活的高度抽象。中國現在也在實行市場經濟,西方經濟學的很多理論都可以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進行講解。因此,在上課時,要多聯系實際,利用身邊的案例來講解西方經濟學的原理,再通過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分析說明現實經濟現象和問題。這樣,就很容易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增強其求知欲。當然,這并不是反對經濟學中數學的應用。其實,數學邏輯的嚴密性使其在經濟分析中帶來很多方便和好處,因此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必須強調數學的應用,要求學生不僅要理解掌握,而且能夠自己動手推導,這有助于提高學生把現實經濟現象抽象出正確的數學語言的能力,從中也能學到經濟理論研究的一般方法。數學工具已經作為現代經濟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大學生在西方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還是有必要接受這方面的訓練。作為初學者,案例教學顯得很生動、易于理解,同時再輔之以數學工具,就能使學生對知識掌握得更加全面和牢靠。
三、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西方經濟學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嚴謹、深刻、邏輯結構縝密的理論體系。隨著社會時實踐的不斷發展,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也日益龐大和復雜,西方經濟學內部形成了眾多的派別,這些派別相互對立又相互補充。龐大的體系和林立的派別在豐富和完善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同時,過多的學術排斥和對立也給初學者帶來了很多疑惑和不解。這一點尤其是在宏觀經濟學的教學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理清該學科的發展脈絡、每種理論誕生的時代背景,這樣更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此外,每種理論都有一定的前提條件,一旦經濟環境發生變化,該理論就不能很好地解釋外界經濟情況了。經濟環境總是在不斷變化,因此,經濟學的理論總是在不斷地向前發展,總是試圖解釋新的經濟問題。這樣一來,大學教材上介紹的知識總是顯得有一定的滯后性,在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結合當前的經濟情況,給學生們做適度的擴展,讓學生接觸到最前沿的知識和當前的熱點問題,開拓學生的眼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四、結合中國國情分析經濟問題
高校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目的是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然后用它來分析解釋現實經濟現象。這就要求高校在西方經濟學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對中國的經濟問題進行分析。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設之上,而現實世界和假設條件是有很大差距的,理論就會和實際脫節。此外,西方經濟學是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步得到發展的,中國跟西方國家相比有很多不同之處,這就要求我們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經濟學理論,我們必須要結合中國實際國情,對西方經濟學進行“中國化”,然后用于經濟問題研究。瑞典著名經濟學家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1968年出版的《亞洲的戲劇,南亞國家貧困問題研究》一書中談到西方經濟學和欠發達國家的關系時說“這些(西方)經濟學術語是從西方世界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態度、制度和文化中抽象出來的,它用于分析西方世界可能有意義,并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但是在欠發達國家這樣做顯然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姞栠_爾這句話對我們今天學習西方經濟學還是有很大啟示的。
參考文獻:
[1] 蔡秀玲,鄧春寧.關于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福建論壇,2007,(6).
[2] 宋佐民.西方經濟學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現代遠程教育,1997,(1).
[3] 邵文武,張國良,楊麗萍.西方經濟學教學基礎—經濟情景[J].生產力研究,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