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1 16:22: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管理系統的構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自組織是系統在沒有外部指令的情況下,內部子系統與子系統之間按照某種規則自覺所構成的特定結構和特定功能,其突出特點是自主性和內在性。自組織包含三種演化過程:一是從混亂無序轉為有序狀態;二是從組織程度較低轉為較高的層次變化;三是在相同組織層次中從簡單轉為復雜。企業管理系統作為社會生活領域一種系統形式,具有一般系統的特點,具有應用自組織原理的基本條件。作為現實的、具體的系統形態,企業管理系統又具有自己的特點?,F代企業應充分利用自組織原理為企業管理系統提供新得思維、新的視角,從而加快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模式。
一、企業管理系統具有典型的自組織特征
第一,企業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開放性系統,是保證企業組織不斷適應新環境新變化的必要條件。企業系統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且通過一定的反饋進行自控和自調,逐漸適應外界環境新變化的目的,使企業結構不斷健全與完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這種開放性特征決定了自組織原理在其適用范圍內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企業具有非線性特征和自協調特征。當前,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一瀉千里,為提升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生產率創造了更多條件,因而企業從外界所獲取的物流、信息流等越來越多。企業實力不斷壯大,其抵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根據系統性原理,由于各種復雜的非線性制約因素存在,其整體功能大于各組成要素功能機械相加之和。企業管理系統的非線性和自協調特征使企業管理能按照自組織原理進行動態的自主調節,從而達到協同。
第三,企業與外部環境的關系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外部環境對企業的決定和制約作用;二是企業對外部環境的適應,即反作用。組織離不開外部環境,需要時刻與外部環境維持互動,外部環境的特點、需求、變化也必然影響組織活動的方向、內容及方式選擇;而企業的發展及其管理決策的變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環境,企業組織是伴隨環境的進化而進化的。由于科技迅猛發展與社會日益進步,企業面臨的環境愈來愈復雜、動態、不確定, 因此,組織與環境的關系也在這種演化的路徑中變得越來越復雜和難以預測。
二、企業管理系統的非自組織特征
企業是一個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換,通過反饋進行控制和調節以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相對比較開放的系統,然而,就企業內部管理及被管理人員而言,又具有相對穩定和相對封閉的特征。企業管理系統是人參與的系統,企業為了達到盈利目的,會制定與建立相應的企業管理方案、方式、文化、公關等策略,這些策略一旦形成也具有相對穩定性。企業管理系統的這種有限的開放性決定了自組織原理只能在其適用范圍內發揮一定的作用。
企業管理的非線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起著重要作用。企業組織本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整體結構,企業管理則會考慮到各種復雜的非線性特征對其產生的影響。企業的管理是一個人為參與的過程。企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必然會制定出相應的策略和行動途徑。應辨證看待影響企業管理系統的內、外部因素。在這些因素中,有的利于企業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有的則背離管理初衷。當系統內外部有利因素都居于主要地位時,管理系統就應及時進行干預控制,使相對平衡有利的狀態能盡量延續下去;當系統內外部不利因素占據主導地位時,管理系統就要充分運用自組織原理進行競爭和協同,使企業盡快走上符合企業科學發展目標的軌道上。
三、自組織理論對現代企業管理的借鑒價值
第一,利用自組織理論建立具有自組織特征的企業管理系統。自組織理論顯示,在一個系統和系統能量容量范圍內,系統的密度愈大,有序程度則愈高,形成的場愈強烈,企業的自組織特征就約明顯,效率也越高。系統依靠自身內部能壓,在一種相對穩定狀態下,將物質、能量、信息不斷向結構化、有序化及多功能方面發展,系統的結構功能隨之也將產生自我變化。而為使企業管理活動成為一個自行組織、自我管理的自組織系統,需要發揮企業管理的靈活性。根據相關政策,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符合實際的企業遠景、企業文化和發展目標,使企業管理具有相對廣泛的開放性。
第二,充分利用非線性系統和線性系統,使企業管理在這兩種模式統統作用下平穩運行。物質內在的非線性作用是耗散結構的微觀特征和自組織的內在動力。非線性特征有助于被管理者之間建立一定必要的交互作用,線性因素又能充分發揮企業管理系統的控制作用。在管理上,既要注重這些非線性因素由交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系列復雜反映,又要充分利用這些線性作用建立健全控制管理機制,有效實現企業管理目標。
第三,自組織將會導致競爭行為。哈肯認為,自組織系統演化的動力是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之間的競爭和協同,而不是外部指令。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通過競爭而協同,從而支配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在企業中無序的競爭會導致資源不必要的損耗和浪費,這對于以盈利為目標的企業來說,后果有時甚至是致命的。企業應該利用盡可能少的資源去創造盡可能多的利潤,減少不必要的無序競爭和消耗。同時,管理者應建立必要的系統控制機制,有助于排除不利于企業戰略和企業遠景實現的因素。一方面,進行積極有效的干預及控制;另一方面,讓被管理者有充分自由度,突顯自組織特征,使確保企業管理在外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組織理論,建立現代的企業管理制度。
使學生結合實際,通過本項目的實訓的學習。加深對管理系統的感性認識與理解;并初步培養認知與自覺養成現代管理者素質的能力。
二、實訓內容
通過班級學生在分組的基礎上,利用業余時間選擇1-2家中小企業進行調查和訪問,具體了解這些企業如下問題:1.該企業管理系統的構成狀況;2.管理者的分類,并重點訪問一位管理者,向他了解其職位、工作職能、勝任該職位所需的管理技能以及所采用的管理方法等;3.對該管理者的管理對象進行調查分析;4.該企業的一般環境和任務環境是什么;5.該企業中有哪些你感興趣的管理機制。
三、實訓原理、方法和手段
實訓原理:通過實地走訪與分析,可以驗證學生對于理論與方法是否掌握,并可進一步鞏固基本理論與方法,在實踐中進行總結、研究與提高,二者的關系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實訓方法和手段:在走訪搜集到相關材料后,各組集中在教室課堂進行分析實訓,具體操作方法先由各組成員分組討論后介紹所得,再由教師講解點評,在各組形成最后意見后以個人實訓報告形式上交教師處作為學習成果。
四、實訓組織要求
本實訓是采用學生分組走訪和自由討論的組織形式進行。
五、實訓條件
需要學生在每次案例討論分析實訓前,將本次課程所需材料搜集好,并需積極準備發言稿。
六、實訓步驟
首先,由學生按照要求進行相關實訓材料搜集;
其次,在各組成員進行充分討論后,形成統一的發言稿;
再次,由各組選舉代表在課堂上進行發言;
最后,由老師進行點評,并要求各組的學生將本組所得結果填寫實訓報告冊。
七、思考題
1.該企業管理系統的構成狀況;
2.管理者的分類,并重點訪問一位管理者,向他了解其職位、工作職能、勝任該職位所需的管理技能以及所采用的管理方法等;
3.對該管理者的管理對象進行調查分析;
4.該企業的一般環境和任務環境是什么;
5.該企業中有哪些你感興趣的管理機制。
如何運用績效管理來保證員工績效的持續提升,進而保證企業目標實現,才是根本。在實際應用中,清晰區別績效考核與績效管理,始終把握績效管理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內容,明確其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非常重要。首先,績效管理在薪酬管理、招聘選拔、企業人員配置、培訓開發等模塊功能中發揮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其次,更對企業戰略目標落地、管理水平提升起著重要作用,其作用表現:一是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加強溝通,提升雙方職業及管理素養,增強凝聚力和執行力;二是不斷發現問題,尋找差距,揚長避短,實現組織及個人績效的持續改進;三是將員工工作目標與企業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企業目標層層分解落實為各級員工目標,保證了雙方目標的一致性。
二、企業在績效管理應用中出現的常見問題
目前,績效管理在國有企業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極大地改善了國有企業管理環境,提升了管理水平;同時,也伴隨著不少企業績效管理效果難以持續,或遭遇抵制,進而失敗等諸多現象。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沒有融入企業管理系統。
在推動績效管理應用過程中,一些企業把“績效管理”看作一種單獨的管理行為,并沒有把其與企業的整體管理資源和管理行為相協調,而是把其與其他管理活動分割開來,如某化工企業把推動績效管理和推動企業精益化管理并立進行,沒有認識到二者的殊途同歸,造成管理重復,管理資源浪費,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使得管理者與員工不堪重負,對績效管理須于應付,造成績效管理有名無實,進而走向失敗。事實上,績效管理只是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模塊,只是屬于企業管理系統一個構成部分。只有把績效管理與其他管理活動相結合,使得績效管理融入企業管理系統,才能充分發揮績效管理的作用,才能使得績效管理在企業中生根發芽。
2.沒有形成良好的變革氛圍。
國有企業官僚化傾向嚴重,職能業務部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管理重疊、交叉,互相推卸責任現象時有發生,而且容易于滿足現狀,因循守舊,變革阻力非常大。即使進行一些小范圍的利益調整,可能都會障礙重重。這樣的氛圍,使得員工對組織信任度不高,感覺報酬不公平,對領導不信任等等,導致變革阻礙重重,甚至失敗??梢?,績效管理應用需要良好的企業組織氛圍。領導威信高、報酬公平、機制透明等較好的組織氛圍,預示著績效管理應用相對容易實行,并持續下去。否則,績效管理變革步步維艱。
3.缺乏高層管理者的支持。
在調查中發現,績效管理變革獲得高層管理者大力支持,這個企業的績效管理效果一般就比較明顯,而且很快融入企業管理,成為企業目標不斷實現的重要推動力量;在高層管理者把績效管理當作負擔,或者沒有給予充分支持的企業,無一不是半途夭折,或者中途而廢。高層管理者是每一個企業的大腦和指揮部。企業高層應當積極推動、倡導變革,主動發起并主導企業績效管理變革,以自己的行動充分表明他們對績效管理變革的重視。與此相關的是在許多國有企業,企業的中基層管理者都在隨高層意愿開展工作,因此,高層的態度和行為對績效管理變革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與企業戰略目標脫節。
許多企業存在以下現象:企業目標分解到部門層面,成為部門目標,但部門目標并沒有有效分解到各個崗位,成為個人目標,以致造成員工對企業目標認知度不高,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不一致;或者企業戰略分解缺乏系統化、結構化,難以抓住關鍵,難以實現關鍵指標之間的協同,難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以致不僅使得管理管理負擔過重,還使得績效管理引入成為雞肋,進而造成績效管理變革的夭折??冃Ч芾硎瞧髽I戰略實現落地的有力工具,這是許多企業已經形成的共識。但把企業目標真正融入績效管理的運行過程,卻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持續不斷的實踐和堅持。
三、應對措施與建議
1.構建符合企業實際的企業績效管理系統。
首先,在企業推行績效管理之前,應對企業所處的內外部環境、管理背景及現狀等做一個系統的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礎上,設計構建績效管理系統的目標、計劃及措施,以做到引入績效管理工具始終從企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否則,脫離企業實際,績效管理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將以失敗而告終。其次,在績效管理實施過程中,始終以企業戰略目標核心,抓住關鍵指標,建立科學的會議管理體系和良好的溝通機制,不斷加強宣傳和引導,使得績效管理的觀念深入人心,使得改進績效成為員工的自覺習慣。
2.創造良好管理變革氛圍。
推動績效管理變革并使之持續,離不開企業良好的組織氛圍。企業各級管理者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激勵機制、溝通機制等,以塑造良好的環境氛圍,使得企業的各項經營管理活動相互協作,相得益彰,使得廣大員工能夠理解和支持企業管理變革。
3.成立專門的戰略績效管理部門,實現戰略、績效協同。
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落地,必須充分發揮績效管理的作用。而充分發揮績效管理的作用,提升績效管理地位,促進企業戰略和績效管理的整合就顯得尤為必要。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企業成立專門的戰略績效管理部門,以實現企業戰略規劃、執行、監控、調整的協同,從而實現企業“縱向目標協同,橫向業務協同”。
【關鍵詞】公司治理系統公司管理系統會計信息系統
一、引言:
縱觀會計發展歷史,會計已經從簡單地記錄事項并向所有者報告管理者經營業績的階段演變到向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利益相關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會計的目標相應地也從報告解除受托責任拓展到優化配置資源。但是,從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現狀來看,會計在很大程度上不僅沒有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甚至有時還誤導了資源的流向,使投資者的利益受到了損害。會計信息質量不高,與會計人員素質。會計法規和準則等方面均有關系,這方面的研究已有諸多成果。本文試圖另辟蹊徑,立足公司治理、企業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共生關系,從理論層面揭示會計信息質量是怎樣受制于環境并積極地影響這些環境。作者的觀點是,會計作為企業管理系統的一部分,它同公司的管理結構和治理結構是密不可分的。在一個管理有序、治理完善的企業中,會計必然運作良好,它為企業內部、外部決策者提供可靠、相關的會計信息。從經驗來看,那些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企業一般都在企業管理上比較薄弱,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筆者進而認為會計信息失真的深層次原因是在于我國許多企業缺乏完善、健全的公司管理系統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系統。會計職責的履行和作用的發揮離不開企業管理和治理結構,只有將會計置于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統中加以考慮,才能理解會計在經濟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才能找出現實中所存在問題的癥結,尋求對癥之藥。
二、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摸型
目前,有關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研究存在著兩種傾向,即公司治理研究只考慮狹義的公司治理范圍,其中主要研究內部監控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而公司管理研究中,又只注意企業外部環境、公司文化、管理風格的影響,而很少把公司管理系統與公司治理系統結合起來綜合研究。
其實,公司治理與管理是存在緊密關系的兩個方面,按柯克蘭和瓦提克(CochranandWartick)的研究結論: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之間潛在沖突是構成公司治理問題的內容之一,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標就包括協調公司的治理和公司的管理。[1]治理與管理的區別依賴于經濟學上定義股東與管理者關系的企業理論模型:股東擁有企業僅不參與經營管理,股東通過選舉董事會作為他們在公司決策中的人來監督經營者的行為。據此,公司治理被看成與公司的內在性質、目的和整體形象有關,與該實體的重要性、持久性和誠信責任等內容有關,而公司管理則更多地與具體經營活動有關。可以認為,治理與管理的差別在于:(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而管理的中心是內部的;(2)治理是一個計放系統;管理是一個封閉系統;(3)治理是戰略導向的,管理是任務導向的。簡言之,公司治理關心的是“公司向何處去”的問題,而公司管理關心的是“怎樣使公司達到上述目標”的問題。同時,企業治理和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都可能直接對公司管理運作過程產生影響,但在通常情況下,公司治理系統主要是通過影響公司管理系統來達到間接影響公司管理運作的目的和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與管理效益的。在實踐中,通常認為專司公司治理的董事會在很大程度上參與了企業管理。特別是在英美等國家的治理結構中,董事長往往又是公司的首席執行官(CEO),許多高層經理又是董事會成員。鑒于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這種交叉關系,國外有學者指出應該將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綜合起來加以研究,并提出了一個描述性模型。我國有學者借鑒其思路,構造了一個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2]。
公司治理系統由內部監控機制和外部監控機制組成。我國公司法確定階“三會四權”制衡機制就是典型的內部監督機制。外部監控機制是指一股股東、資本市場、經理市場、產品市場、社會輿論和國家法律法規等外部力量對企業管理行為的監督。
公司管理系統在這里被描述成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企業戰略目標與決策系統;二是企業組織結構與組織管理系統;三是企業文化與價值系統。按照著名的麥肯齊企業管理系統的7—S框架(因素包括結構、戰略、體制與程序、人員與班子、技能、作風。共同價值)來分析,上述第一和第二部分主要是硬件要素,第三部分主要是軟件要素。從控制角度看,在公司管理系統中,決策體制、管理組織體制、管理規程與制度以及會計、審計系統等構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調控機制,對企業管理行為形成了內在的和制度化的約束。
模型中還有兩個相關的系統。一是企業外部環境系統,這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顧客、供應商。競爭對手、資本市場等因素,它們既影響公司治理系統,又影響公司管理系統,還構成公司治理系統的一部分。二是公司信息網絡。它應是公司治理系統和管理系統的共同組成部分和賴以有效運作的基礎。強調這一點,對于我國企業現階段在企業建立有效的治理機制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我國很多股份企業治理結構發揮不了作用,除了制度上的缺陷,本身能力差之外,再就是缺少支持有效決策和有效行動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常常是企業管理的自我調控系統,特別是會計和審計系統提供的。
三.會計信息系統與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統
當現代經濟已客觀地表現為實體經濟、貨幣經濟和數字經濟的三重世界時,現代企業中的管理信息網絡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數字形式表現出來的會計信息系統[3]。會計是企業管理活動的一部分,它產生于企業管理系統中,以管理當局的名義向外披露會計信息,并對其可靠性、真實性負責。會計亦是公司治理結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公司內、外部利益相關者只有根據會計信息了解并監督企業管理活動,進而作出相關決策。會計信息系統和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統的關系具體分析如下:
(一)會計信息系統與公司治理系統
公司治理系統由內部監控機制和外部監控機制組成。內部監控機制是主要股東①、董事會、監事會對企業經營者進行監控的機制。在一定情況下內部監控機制是公司治理的主體。它一方面利用企業管理當局披露的會計信息對企業管理者進行約束和激勵。另一方面因為內部監控機制的特殊地位,它有義務保證企業的會計系統和審計系統向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及外界披露提供系統、及時、準確的會計信息。美國公司董事協會在描述董事會職責范圍時就認為董事會在檢查和監督企業內部管理控制工作方面的作用包括:“辨別董事會對信息的需求,并安排這些信息的及時提供;每年對流向董事的信息進行評價,以確保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合理性?!盵4]
外部監控機制包括資本市場、產品市場和經理市場等外部力量對企業管理行為的監督。資本市場起著為通資金提供者和企業間的信息,在企業間配置資源的作用。資本市場上的決策者主要是中小股東和債權人,由于他們不直接監督經營者,因此要求公司向他們提供詳細、可靠的財務數據,要求證券市場管理者制定公平交易規則,來規范會計信息的供給。而資本市場發揮作用的前提是企業積極地披露保留的信息,市場又能將企業披露的信息及時地反映出來實現對企業的正確評價。產品市場對企業的監控是通過企業與供應商和顧客之間的“縱向競爭”來實現的?,F代企業間既存在競爭又有相互協調。競爭性是產品市場發揮作用的前提。而社會化大生產又要求企業間相互協調合作,保持一種長期穩定的交易關系。在交易過程中,合作雙方提出的條件常常會直接影響另一方企業的經營方針和管理方式的具體內容,因此雙方都需要全面收集對方的經營狀況信息,以決定合作的內容和方式。而這種所需要的經營狀況信息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于企業向外披露的會計信息。在有效的經理市場上,企業經理是一種特殊的人力資本,其價值取決于市場評價,市場評價的標準除了知識、經驗以及城信度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經理任期內的經營績效。經營績效又主要是通過企業反映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動狀況的財務會計信息表現出來的。如果經營績效良好,經理人員不僅可以獲得優厚的回報,其在經理市場的價值也會大大上升,如果經理出現經營劣跡,其價值會一落千丈,最終會影響其職業生涯。綜上所述,現代財務會計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完全可以看作是會計對現代企業冶鋼結構的逐步健全完善而作出的一種積極響應。而有效的審計監督制度,又確保了這種相輔相成關系的正常秩序并發揮積極作用。
(二)會計信息系統與公司管理系統
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系統中內外監控機制的有效運作和作用發揮,主要取決于公司的會計信息系統。如果沒有可靠、相關的會計信息支撐,董事會、監事會及外部監控機制的任何決策都可能盲目無效。為此,有必要在企業管理層面上,將產生并保證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的系統稱之為公司管理系統的自我調控機制。它從企業有效管理的角度在財務上對內部管理進行控制,主要強調管理行為與法規制度的一致性以及可靠財務信息的暢通。公司治理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確保公司內部存在一個有效運作的自我調控機制,這是達到公司目標的必要保障。
什么是公司管理的自我調控機制呢?美國管理會計協會(CIMA)的定義是:它是這樣一個整體系統,由管理者建立的,旨在以一種有序的和有效的方式進行公司的業務,確保其與管理政策和規章的一致,保護資產、盡量確保記錄的完整性和正確性[5]。因此公司管理的自我調控機制主要是指企業的會計系統和內部審計系統。完全可以認為,現代管理會計內部審計制度的確立并發揮日益顯著的作用,是現代會計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發展而作出的應對措施。實際上,公司管理系統中的一些硬件要素也構成了一定的約束控制作用。這些硬件包括(1)決策控制機制;(2)管理組織體制;(3)管理制度。它們與內部會計、審計系統一起構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調控機制。
由上可見,以會計、審計系統為核心的公司管理系統的自我調控機制主要服務于企業進行有效管理,但它也是公司治理的內部監督機制和外部監控機制運作的信息基礎。三者處于一種互動的狀態。會計信息系統的作用就在于協調各方的利益,尤其是股東、債權人等組織外部相關者同組織內部管理者之間的利益沖突,使得在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時,也實現了個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會計信息系統內最終是服務于兩個目標:一是為企業內部管理者提供管理決策信息;二是幫助企業內外監控者對企業管理者進行的監督激勵和評價[6]。
同時會計審計系統的有效運作亦離不開公司內部科學合理的決策體制和管理組織體制以及完善的規章制度的有力支持。公司治理的內部外部監控機制與公司管理系統的自我調控機制也處于相互作用的狀態。董事、監事和社會公眾要從企業管理系統中獲得會計信息,而企業的會計、審計系統又直接或間接地接受董事會或監事會的領導。為此,我們可以構建一個以會計、審計系統為核心的管理系統的自我調控機制及其與公司治理系統整合的模型。
四、公司治理、公司管理與會計治理三者互動關系的歷史考察
在工業革命以前的漫長年代里,盡管出現了復式簿記這樣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巨大突破,但會計的發展始終是緩慢的,僅停留在簡單的記錄階段。工業革命到來之后,科技的飛速發展引起了組織上的變革和創新。以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屬為特征的股份公司的產生就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組織上的創新?,F代流行的大部分經典性會計思想的產生都源于股份公司的實踐(尤以美國為甚)。今天的絕大部分管理會計的方法都產生于1825-1925年,而這一恰恰是公司制逐步完善的時期。作為現代生產技術的先驅者的紡織工業,首先將制造一件產品的所有生產過程內部化并一體化于一家工廠。這些縱向聯合企業中的經理們要求會計系統提供每一道工序上半成品的單位成本數據,以便于將自制半成品成本與外購價格作比較。然而,真正引發會計大發展的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工商企業——鐵路公司的出現。它們首先雇傭大批支薪經理,建立起大規模內部組織機構,嚴格劃分各部門,并明確了各部門的責任和權力。當時鐵路公司的高層經理都深深懂得,內部信息的不斷流通對于新興大企業的有效經營是至關重要的,他們首創了會計和統計報表制度用以監督、評估經理們的工作。由于對精確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因而收集、整理和分析企業日常經營中所產生的大量各種各樣的數據的方法也大有改進,更重要的是它導致了會計制度的改革,促成了會計脫離管理的領域而自成一門學科。新的會計制度分為三大類:財務會計、固定資本核算和成本會計。當時還就新的會計在有關鐵路的雜志和許多新出版的金融雜志上展開了廣泛熱烈的爭論,從而形成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會計大討論。這些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構想出并于以后幾年逐漸完善的會計方法,很快便為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首批大工商企業所采用,直到進入二十世紀相當一段時期,它們一直是美國工商企業的基本會計方法和基本控制手段。[7]
到了19世紀后期,許多大型的工商企業紛紛學習引入鐵路公司的管理和監督方法,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安德魯·卡內基的美國鋼鐵公司。正如霍利所指出的,工廠生產速度的大增,使其對經理的要求也大為提高。由于金屬生產的每一個生產過程都牽涉到不同的活動,因此全面的協調和監督是困難的。為了對分管各個冶煉階段的工頭們進行有力的管理監督,他們發展了一套實行協調和監督所不可缺少的統計數據。特別是引進了“會計憑征制度”,每個車間在完成每一訂單后,都要填列所消耗的材料和人工的費用。記載著生產每噸鋼軌所耗費的各項原材料成本的日報和月報及時地送到卡內基手中,成為卡內基最主要的監督工具。
其后在二十世紀初,對公司制的演進和會計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是杜邦炸藥公司,它是歷史上最早的權力集中的、按職能劃分部門的聯合企業。與其它的聯合企業一樣,公司由董事會的執委會領導。除董事長之外,執委會的成員們都負有雙重責任,既要對分管的職能部門的業績負責,又要對公司作全盤性的管理,而第二項責任居于優先地位。執委會在執行工作時的主要依據之一就是由財務部門所算出的日益復雜的、關于成本會計和固定資本核算的資料。杜邦公司分管財務的副董事長皮埃爾·杜邦在公司合并完成后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統一所有參加合并公司的會計制度,為公司的所有工廠和辦事處制定出一套相同的會計程序,并牢固地控制流動資本的穩定供應。他們在完成這些工作時,在現代工業會計方面進行了開拓性的工作,表現在以下二個方面:一是首次將會計上的三個基本類型—財務會計、固定資本核算和成本會計——有效地結合成一體,從而有助于為現代的資產會計奠定基礎,到1910年,他們已發展出一套后來成為二十世紀工業企業標準會計程序的會計方法和會計監督。二是設計出投資回報率(ROI)這一指標(即后來被廣泛運用的杜邦財務指標分析體系)。利用這一指標,杜邦公司的經理們得以明確地說明,現代管理對利潤率和生產率所作出的那部分基本貢獻——通過對經由生產和分配過程的材料流程進行管理協調而得到的節約。這些會計上的創新成果成為了企業經理必不可少的管理方法。通過這些方法,才使管理上的有形的手在協調和監督經濟活動方面得以取代市場力量的無形的手。[8]
在1925-1975年這段時間里,美國企業的會計系統則受到了稅法和會計準則這些外部因素的極大影響。在20世紀最初的二、三十年中,由于工業革命的影響,會計領域變得相當復雜,早期單一的會計方法不再存在,有效的會計方法尚未建立起來。在會計藝術觀的指導下,美國會計界呈現一片混亂景象。當時,對資產計價,流行多種方法,包括原始成本、重置成本、現行市價等,對收益的性質來源,都存在不同的理解,,由于19世紀后半期至大蕭條時期,美國社會缺乏完整、嚴格的法律等外部約束公司的治理行為。這時會計便真正成為企業家們粉飾公司業績,欺騙股東,追求個人利益的“藝術”了。由于當時會計實務如此混亂,1929-1937年的經濟危機一開始,就有人猛烈批評會計界,甚至有人認為,松散的會計實務是導致美國資本市場崩潰的原因之一。在這一情形下如何從外部強化對企業的監督和治理日益受到重視。美國國會相繼于1933年和1934年分別通過了《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規定所有證券上市公司都必須提供統一的會計信息,并于1934年成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并要求該組織負責制定上市公司所必須遵守的統一會計規則,從而使財務會計進入了接受準則規范的時代。經過SEC、APB、FASB等準則制定機構及其相關利益團體的不懈努力,到50年代中期,美國已形成了較為規范的會計準則體系。而會計準則制定過程是一個各利益相關者相互博奕的過程,希圖通過制定具有強制性的“公認會計準則”來貫徹自己對企業進行治理和管理的思想,以最大程度實現自我利益。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會計準則就是現代企業強化公司治理與管理的產物。
1975年以后,現代工商企業所受到的最大沖擊莫過于信息技術革命。技術創新必然導致組織創新,此時日本走在了企業革命的前列,創新一系列諸如適時制造系統(Just一in-time)、靈活生產體系(contingencyproductions
system)等新的生產管理制度。從8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工商業者開始產生危機感,并對傳統的生產管理制度進行了認真檢查和深刻反思,許多公司決定學習日本企業的全面質量管理并推行新的“適時適量生產和存貨控制制度”,全面改革了生產管理方式。但同時,現代管理會計的觀念仍是老一套,沒能與這些新的生產管理制度同步發展。因而本世紀八十年代以后,美國會計界指出了管理會計已出現嚴重危機,1987年約翰遜和卡普蘭兩位教授出版了轟動西方會計界的專著“相關性消失了——管理會計的興衰”,認為現行的管理會計體系應該有一個根本性的變革,才能符合當今科學技術和管理科學發展的現實情況。在其后十余年中西方會計界在對管理會計反思的同時亦進行了創新和變革。大力吸取企業理論、信息經濟學、組織行為學等現代管理科學,不僅對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了改造,還產生了適應現代生產管理制度的新分支,如全面質量管理會計、適時制度系統會計、人力資源管理會計等。
通過以上歷史考察可見,會計系統作為企業管理系統的一部分,它扮演著雙刃劍的角色:一方面技術革命引起了企業組織的變革,管理的需要呼喚著會計的發展,創新的會計系統又成為了企業管理順暢進行的重要保障;而另一方面,當企業組織還不夠完善,企業缺乏外部約束時,會計系統又可能成為內部人所控制的,用來欺騙股東等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工具,而要糾正這一切,又必須依賴于企業內外部法律、規章制度,組織結構即治理和管理系統的健全和完善。
五、啟示
當將會計信息系統置于公司治理系統和公司管理系統相整合的框架中加以研究時,可以發現:會計信息系統一方面是聯系治理系統與管理系統的紐帶,是治理系統和管理系統共同組成部分和得以正常運轉的基礎;另一方面會計信息系統作用的發揮亦離不開企業內部科學、嚴密的組織管理和公司治理結構對其的引導和控制。三者之間是一種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關系。
聯系我國現實,在會計信息失真時,人們往往對會計本身橫加指責,認為缺乏真實、相關的決策信息是會計本身的失職。顯然這種就會計論會計的觀點是有失偏頗的。當企業內部監控機制中的董事會、監事會只是一種形式而產生不了對會計信息的需求及監控動機時;當企業外部資本市場成為眾多對企業經營狀況并不關心的中小股東進行投機炒作的場所時;當企業管理者更多地是以行政方式委派到倫業而不是從經理市場中競爭產生,甚至還無所謂經理市場時;當企業還沿著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制度慣性進行管理時;會計信息是否還能發揮其作用?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說,沒有健全規范的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統就不會有對決策相關的會計信息的需求。
【關鍵字】 過程控制系統 數據采集 接口 建設
現今信息應用已發展到生產運行指揮、綜合分析、輔助決策等高級階段,對信息數據的獲取要求更全面、更及時、更方便。企業在開展生產業務的同時,也建設了包括生產調度指揮系統、模擬仿真、診斷分析在內的其他大量企業管理系統。通常各系統之間互不通聯,數據整合復雜度高、實施周期長、且系統運維難度和工作量大,導致了運維成本高和運維效率低下。數據采集接口的規范建設將改善企業數據管理模式,實現整個生產過程的優化管理,切實提高企業的數據利用效率,提升信息服務的價值。
一、數據采集接口架構
數據采集接口是企業信息管理系統采集過程控制系統數據的接口,是對不同廠商、不同型號的過程控制系統,如DCS、PLC、SCADA等進行統一的數據采集、規范化的處理。數據采集接口主要實現采集、存儲、三種功能,通過數據采集網關設備采集過程控制系統數據,采集數據存儲于實時歷史數據庫中,同時把實時歷史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為企業管理系統提供及時有效的數據支持。
采集接口通常包括數據采集、數據管理、數據服務等組件,還應包括專用網絡、網絡安全組件,以及數據采集接口運行管理組件。
數據采集接口通常由數據采集網關、應用數據庫、數據接口(數據訪問接口和數據應用接口)、安全防護設備(隔離網閘和防火墻)四部分構成,采集生產網過程控制系統數據,通過數據采集網將其存儲于應用數據庫中,以便于企業信息網中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獲取過程控制系統數據。系統架構如圖1所示:
二、 接口功能
過程控制系統通過數據訪問接口傳輸給數據采集網關,且對外僅支持數據采集網關的數據采集要求;數據訪問接口根據設置和設定的安全策略校核數據及服務請求,允許合法用戶的訪問,禁止非法用戶的請求,是單向傳輸的。通常有多種從過程控制系統獲取數據的方式,如從控制系統服務器獲取、從控制總線獲取、從操作站/工程師站獲取,或采用共享文件方式獲取等。具體采用哪種方式,應考慮控制系統安全、目標需要、數據采集復雜度等因素后作出選擇。為了對過程控制系統進行統一的數據采集、規范化的處理,數據訪問接口宜將過程控制系統的專有通信協議轉換為標準協議,提供過程控制系統的數據訪問功能。對新建的控制系統,應在其設計階段就考慮數據采集網關,對于現有的控制系統,經綜合分析、論證,必要時需對現有系統進行升級改造。
數據采集網關的主要功能是采集過程控制系統數據,并轉發到應用數據庫。它通過數據采集網關內置或二次應用開發的通信協議與過程控制系統的通信協議進行轉換通信,實現過程控制系統的數據采集。數據采集方式主要是考慮現場環境與管理需求,用戶可進行同步/異步、自動通知、訂閱/等方式進行設置。數據采集網管是數據采集接口的主要設備之一,應支持常用的通信協議如:Modbus、OPC等,支持輪詢、逢變則報等數據采集規則和一定的數據緩存及補傳能力。
應用數據庫主要功能包括存儲、歸檔、采集網關轉發的過程控制系統數據,包括實時數據庫、歷史數據庫。數據存儲應該具備數據緩存、壓縮、歸檔、備份、點數擴容等基本要求,數據吞吐量應滿足理論數據吞吐量的2倍。
應用數據庫與數據采集網關數據交互通常采用Modbus和OPC協議, 與企業管理信息系統數據交互可采用OPC、ODBC或OLE DB、WebService等數據訪問服務或服務器自身應用程序編程接口方式的數據訪問服務等。
數據應用接口主要功能是為企業管理信息系統過程控制系統數據,并提供過程控制系統數據的訪問功能,企業管理信息系統需要向數據應用接口進行注冊申請,獲取訪問權限后才允許向數據應用接口進行單向訪問,且應該只通過數據應用接口訪問過程控制系統數據,不宜直接對過程控制系統進行數據連接訪問。
三、網絡架構及防護系統
過程控制系統數據采集接口的網絡架構包括三層網絡:生產網、數據采集網、企業信息網。 生產網內典型的控制系統由基本過程控制系統(BPCS)、安全儀表系統(SIS)及火災報警和氣體檢測系統(F&G)三部分組成[1],每個系統提供數據訪問接口用于該系統的數據輸出。數據訪問接口搭建在各個系統的集成服務器端,而不需要直接連接到現場的控制器上。數據采集網包括數據采集網關、應用數據庫、數據接口、安全防護設備四部分。其中應用數據庫是由實時數據庫與歷史數據庫組成。企業信息網由一系列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組成,這些系統需要訪問過程控制系統數據時,需要向數據采集接口中的數據應用接口進行訪問申請,一般不允許通過其他途徑對過程控制系統的數據進行訪問。
安全防護系統主要是為了保證過程控制系統數據采集接口的數據采集過程不影響生產網的正常運行、不破壞生產網的安全性,同時隔離與企業信息網的連接預防受到網絡攻擊,由連接生產網與數據采集接口的隔離網閘與連接數據采集接口與企業信息網的防火墻兩部分組成。
安全隔離網閘通常布置在兩個安全級別不同的兩個網絡之間,管理員可以從信任網絡一方對安全隔離網閘進行管理。網閘基本原理是切斷網絡間的通用協議連接,將數據包分解重組為靜態數據,對數據進行安全審查,包括網絡協議檢查和代碼掃描,確認后的數據安全流入內部單元,內部用戶通過嚴格的身份認證機制獲取數據[2]。本系統架構中隔離網閘主要隔離生產網與數據采集網,部署于這兩個網絡之間,實現數據采集網與生產網之間安全適度的應用數據交換,只允許數據由生產網向數據采集接口單向無反饋傳輸,由于隔離網閘系統在外網與內網中間設有隔離交換單元,內外網與隔離交換單元通道不可能同時連通,保證了生產網的絕對隔離,從而保證了企業生產網的安全。
防火墻部署于數據采集接口與企業信息網之間,隔離數據采集網與企業信息網。它依照管理要求設定的規則,允許或是限制傳輸的數據通過。未經授權和安全認證,不允許其他任何設備、網絡或系統接入數據采集網。保護數據采集網免受非法用戶的侵入。
四、結束語
過程控制系統數據采集接口的統一規范化建設為滿足企業信息網對生產網的訪問要求、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對過程控制系統數據的訪問要求奠定了基礎,為深化生產信息數據的業務應用、為管理層掌握一線生產的實時情況提供了條件,實現了數據資源的共享,推動了企業信息化的建設。
參 考 文 獻
作為供電企業,擔負著圓滿完成各項關鍵指標的重要任務。基層單位是營銷工作的具體實施單位,如何更好的開展電力營銷,完成各項關鍵指標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現論在電力營銷中的應用
1、“過程方法”理論
“過程方法”就是將活動和相關資源作為一個過程來管理,以便獲得期望的結果的方法。“過程方法” 是iso9000系列標準的一項關鍵要素。組織內諸過程的系統的應用,連同這些過程的識別和相互作用及其管理,可稱之為“過程方法”。過程方法的優點是對諸過程的系統中單個過程之間的聯系以及過程的組合和相互作用進行連續的控制。
2、關鍵業績指標理論
通過對組織內部某一流程的輸入端、輸出端的關鍵參數進行設置、取樣、計算、分析,衡量流程績效的一種目標式量化管理指標,是把企業的戰略目標分解為可運作的遠景目標的工具,是企業績效管理系統的基礎。kpi是現代企業中受到普遍重視的業績考評方法。kpi可以使部門主管明確部門的主要責任,并以此為基礎,明確部門人員的業績衡量指標,使業績考評建立在量化的基礎之上。建立明確的切實可行的kpi指標體系是做好績效管理的關鍵。
電力營銷關鍵指標由售電量、平均電價、線損率、電費回收率和普查任務構成。要想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就要從增加售電量,降低線損,提高平均電價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
電力營銷從客戶申請用電到供電(業擴報裝環節)到電費回收(電費管理環節),進行各種統計工作,確定本月、本季度、本年度的各項指標數值。最終指標的獲得與營業管理、電能計量管理、電費管理、用電檢查與營銷稽查等業務密切相關。只有業務擴充環節合理確定供電方案、合理確定電價類別;電能計量裝置準確無誤運行;用電檢查及時查處違章用電、竊電;營銷稽查及時監督電力部門內部工作質量,才能確保各項關鍵指標的圓滿完成。
二、正反饋閉環管理系統理論
正反饋閉環管理系統理論是指在傳統和現代企業管理系統基礎上建立具有激勵約束性質的正
反饋環節(正反饋機制),將開環管理系統轉變成閉環管理系統,從而改善企業管理系統的功能,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內部的凝聚力、驅動力和競爭力,并使系統本身產生自我發展功能,促進企業良性循環。
營銷管理與關鍵指標正反饋閉環管理,不斷加強營銷工作的各個環節,促進經營關鍵指標的進一步完成和實施。兩項工作從來都是相輔相承的,關鍵指標的完成離不開精細化的營銷管理,管理效果最終體現為各項關鍵指標的完成。如果營銷工作出現了漏洞,業務流程出現銜接不暢,那么最終表現為關鍵指標的無法完成。營銷工作來不得弄虛作假,需要基層單位不折不扣的完成各項工作。上級部門是以指標控制為龍頭,以點控制面,實現營銷工作的全面監督管理?;鶎訂挝粚⒐ぷ鬟^程分解,細化到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以“關鍵指標管理為核心,過程控制為基礎”最終完成上級部門的指標和任務。同時,基層單位通過指標完成情況,發現和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及時發現問題,為科學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應用電力系統先進的電力市場營銷理論、正反饋閉環管理系統理論、“過程方法”理論、“pdca”理論、kpi理論,樹立以“關鍵指標管理為核心、過程控制為基礎”的管理理念,將控制重心有效前移,由事后控制變為事前和事中控制,可以及時糾偏。通過對營銷過程分解控制,抓住電力營銷工作的關鍵指標,從而最終實現各項關鍵指標圓滿完成。
三、實施以關鍵指標為核心的電力營銷控制過程
加強指標體系管理,成立由主管領導負責,各相關職能部門密切參與、配合的關鍵指標分析機構,規范日常工作職責和程序,形成完整的關鍵指標分析機制,保證關鍵指標分析工作的順利進行。定期召開關鍵指標分析會,對每一項指標每月完成情況定期進行分析,與同期數值進行對比,與其它基層單位進行對標,與計劃指標進行比較,尋找原因,查找工作中的問題,制定措施辦法,形成指標體系、管理體系和建立基于經濟杠桿調節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強化人員責任。形成有效監督的良好局面。
加強營銷、生產、基建等部門的密切配合,積極與上級主管部門聯系,爭取資金的支持,加強轄區內電網基本建設,保證客戶的合理用電,通過對電網的改造,從技術上提高電網的輸電能力,減少損耗。
加強需求側管理,合理通過價格杠桿作用,削峰填谷,保證轄區內電網的平穩、安全。避免出現高峰期負荷猛增,導致拉閘限電,損失售電量。加強客戶安全管理,避免因客戶事故導致上級電源故障,減少停電范圍和時間。
通過制度實現“工作過程標準化、工作結果惟一化”的管理目標。本著 “激勵與約束并重”的原則, 健全營銷管理制度,規范落實各環節的關鍵點。旨在通過一系列規章制度的制定、貫徹和落實,做到依法經營,強化管理意識,規范工作行為,為各項指標的完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認真開展效能監察工作,積極營造效能監察的良好氛圍,首先對轄區內的所有電力客戶開展堅持不懈的用電普查活動,對電價的執行情況、客戶的安全用電、供電合同的簽訂質量等進行認真的核對工作。查堵漏洞,加強用電客戶的監督管理,最大程度規范客戶的用電行為。
依據職教師資“一導雙驅”培養培訓模式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設計了相應的信息管理平臺,以期實現對整個教學體系綜合管理、智能調控的目的,更好地為實現以職教科研為引領,職教師資人才培養和培訓為雙驅動的職教師資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服務。
[關鍵詞]
職教師資;一導雙驅;信息管理平臺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在規模、學歷和職稱結構方面有了較大發展,但是與職業院校擴招速度相比,職教教師的數量還遠遠不足;與實現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新的戰略目標相比,職教教師的素質還遠遠不夠。如何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推動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發展,仍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突破結構單一、系統封閉的職教師資培養培訓模式,建立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相適應的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體系是新時期教師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
一、職教師資“一導雙驅”培養培訓模式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以下簡稱“吉林工師”)在學習和借鑒國外職教發達國家職教師資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經驗與做法的基礎上,構建了以職教研究為引領、以職教師資培養和培訓為雙驅動的“一導雙驅”一體化教育體系。
(一)職教師資“一導雙驅”培養培訓模式內涵
所謂“一導雙驅”培養培訓模式即以職教科研為引領,以職教師資人才培養和培訓為雙驅動,構建集職教師資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于一體的特色“雙師型”職教師資教育體系。
(二)基于“校-企-校”聯盟的職教師資培養培訓一體化方案設計
吉林工師從確立職教科研方向、建設科研隊伍、搭建科研平臺三個方面入手,扎實職教科研基礎,明確指向,為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引領方向。為此,吉林工師組織并創建了由職技高師、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同構成的“校-企-校”聯盟,并實踐了“一導雙驅”框架下“校-企-校”聯盟職教師資培養培訓一體化方案。其中“校-企-校”中的第一個“校”字,代表吉林工師,即職技高師,中間的“企”字代表參與聯盟的行業企業,最后一個“校”字代表職業院校。在這個模式中,“校-企-校”分別代表培養培訓聯盟中的三個主體。職技高師是職教師資培養單位,其培養的人才將為職業院校服務,同時也是職業學校師資力量的培訓單位;職業院校是職教師資用人單位,同時也是行業企業員工的培養單位;而行業企業則是職業學校畢業生工作單位,是接收職業院校畢業生的用人單位。在這樣的結構下,形成了立足人才需要,三方聯動的一體化人才培養培訓架構。建立基于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共同組織、共同管理、共享成果的一體化培養培訓方案,進而通過共建教師隊伍、共建課程體系、共建教學資源、共建評價體系最終培養培訓出合格的“雙師型”職教師資。
(三)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職教師資“一導雙驅”培養培訓模式在運行與管理過程中,遇到了諸多困難,但最核心的困難是對整個聯盟系統的管理。由于“校-企-校”聯盟分別有職技高師與數十家職業院校、企業共同構成,在成員、部門、學生、教師、參與項目等方面要處理的數據龐大,且時常需要即時的多方聯絡,管理、規劃方面都面臨著巨大困難,因此,“校-企-校”聯盟的主席單位組織設計了職教師資“一導雙驅”培養培訓信息管理平臺,以期實現整個培養培訓模式的數字化管理從而實現管理的科學性、系統性、動態性和即時性。
二、職教師資“一導雙驅”信息管理系統的需求分析
在“校-企-校”聯盟初期的管理中,學生、教師、項目等信息管理大部分依靠人工操作來完成,計算機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如記錄、存儲、排版、打印等。這種管理方式不僅浪費大量的人力、時間,而且數據準確率不高、查找困難、統計分析準確率低等。故此,急需設計一個系統化、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統對聯盟及聯盟支撐下的職教師資“一導雙驅”培養培訓模式進行管理。
(一)業務需求分析
信息管理系統需要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教育單位信息、學生信息、教師信息、教學信息及職教科研信息。教育單位信息包括參與職教師資“一導雙驅”培養培訓模式的各方單位的基本信息,該單位的專兼職教師信息、該單位參與的教學課程及項目信息、目前正進行的教學項目情況,各單位參與教學與職教科研的部門信息等。學生信息包括學生的基本情況(個人信息、專業、年級、成績、學業完成進度等),目前所參與的學習項目(學習所在地是“校-企-校”中的哪一部分,授課教師、指導教師等),可利用APP實現學生位置的GPS定位。此處的學生包括在校的普通學生以及參加培訓的職業院校教師。教師信息包括教師的基本信息、參與的教學課程及項目信息、目前正進行的教學項目情況,教師的職教科研情況等。教學信息包括專業信息、人才培養方案、課程信息(包括理論與實踐)、實習實訓信息、教學項目信息,參與某一項學習的學生情況等。職教科研信息包括職教科研的數量、等級、內容、進度以及在職教科研基礎上的教學項目等。
(二)用戶類別分析
該系統涉及單位數量多,且類型不同,各單位人員結構體系不同,故此,在用戶類型上較為復雜,大體可將用戶劃分為以下幾類:技術管理員擁有系統的最高權限,包括其它用戶權限的授予、其他用戶登錄名及密碼的重置與查詢,不同權限可以訪問的模塊設定等。教學管理員擁有較高的管理權限,可以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設定與修改,查看或設定全部的課程與學習項目內容,學生參與項目的設定,教師及學生提交各種材料與申請的審批等。教學管理人員也可能分為不同的層級,不同單位、不同部分、不同工作內容的管理人員可以獲得不同的權限。本系統內的教師是指系統內全部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員,包括職技高師的專職教師,職業院校的教師或企業參與教學工作中的工程師、管理人員等。教師可以查看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查看、修改或設定自己參與的課程與學習項目的內容,自己教授的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生參與項目的設定、學生提交作業或材料的審批、學生成績的錄入,以及參與職教科研的情況,提交參與職教科研的申請等。在校學生可以查看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查看或選擇可參與學習的課程或項目,查看自己參與的課程與學習項目的內容,自己的學習情況、學習進度,提交作業、提交學習申請、成績查詢、評教活動等。本系統內的培訓學員是指在職業院校工作,到職技高師參加培訓的教師。培訓學員可以查看其參與的培訓項目的培訓方案,查看或選擇可參與學習的課程或項目,查看自己參與的課程與學習項目的內容,自己的學習情況、學習進度,提交作業、提交學習申請、成績查詢、評教活動,以及參與職教科研的情況,提交參與職教科研的申請等。職教科研管理者主要管理科研活動的進行情況及實踐情況,職教科研活動的通知、科研管理要求及文件、處理職教科研的查詢、設定、申請接受等。
(三)管理流程分析
平臺的管理流程較為復雜,部分流程與一般的信息管理平臺或教學、教務管理平臺基本一致,此處不再冗述,僅介紹本平臺在“一導雙驅”職教科研引導作用中的流程分析。要實現“一導雙驅”培養培訓模式,必須把職教科研與職教師資人才培養培訓結合聯系起來,教師、管理人員或相關參與教學的人員,結合原有的教育教學實踐,提出職教科研的研究方向,向管理部門提出立項申請,管理部門經審核,提供經費、場地、設備、人員等方面的支持,在一段時間的理論研究之后,研究負責人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當中,管理部門經審核,提供可供于實踐的相關支持,學生或培訓學員在此過程中,成為職教科研的參與者,同時也是新的教學思想的受益者,當有多項研究同時進行實踐時,學生或培訓學員可在多個項目中進行選擇,研究負責人在實踐過程中對理論研究成果不斷調整,最終向管理部門提交研究成果。經管理部門審核后,將有推廣價值的項目向全聯盟推廣,使其成為教學常態。部分研究成果在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果,但僅適合在特定專業內進行,且可在今后的教學中反復實施,另有些研究項目,即使在一定情況下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但不適合長期反復實施或沒有條件長期實施,則僅存檔,無需推廣或繼續實施。
三、職教師資“一導雙驅”信息管理系統總體設計
(一)平臺功能設計
平臺分為以下系統:平臺基礎支撐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用戶及權限管理系統、學籍管理系統、院校管理系統、企業管理系統、項目管理系統、資源管理系統、課程及成績管理系統、統計分析系統,導航及其他服務系統。
1.平臺基礎支撐系統。平臺基礎支撐系統是對整個平臺進行最基本支持的系統,包括工作流引擎、表單引擎、任意流轉公文引擎、二維碼支撐引擎、app服務支撐引擎、短信服務引擎、字典服務引擎、查詢分析服務引擎、全文檢索引擎。在此系統支撐下,可對系統進行快速有效地二次開發,可由非程序開發人員進行新流程表單的二次開發,對已有流程表單進行改造。
2.數據庫管理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是對數據庫進行備份還原、異常數據管理維護、日志文件分析、系統安全維護的底層維護系統,是系統的重要保障功能,只能由有數據庫管理能力的人員作為超級管理員登錄進行管理。
3.用戶及權限管理系統。用戶及權限管理系統分為用戶管理、角色管理、功能管理三大模塊,是管理員對用戶的增刪改查,用戶的權限分配,以及角色的權限進行分配的重要系統,功能管理是由程序員對平臺功能進行管理的模塊。
4.學籍管理系統。學籍管理系統可對學生學籍進行管理,包括學生基礎信息管理、學生異動管理(休學、復學、留級、退學、參加項目等)、畢業生信息管理、獎懲管理四個模塊。
5.院校管理系統。院校管理系統是對職技高師和職業院校的信息進行管理,分為院?;A信息管理、職技高師院校管理、職業院校管理、教師管理四個模塊。
6.企業管理系統。企業管理系統是對企業信息進行管理,分為企業基本信息管理、企業專業管理和企業人才需求三個模塊。
7.項目管理系統。項目管理系統是整個平臺的核心服務,分為項目立項管理、項目進度管理、項目資源管理、項目效果追蹤管理四個模塊。
8.資源管理系統。資源管理系統是整合“校企校”聯盟所有資源的管理系統,包括紙質圖書管理、信息化數據管理、項目資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四個模塊。
9.課程及成績管理系統。課程及成績管理系統是對培養培訓對象的課程進行管理的關鍵系統,課堂設置管理、自動排課管理、學生選課管理、學生成績管理、教師項目管理、學生項目管理六個模塊。
10.統計分析系統。統計分析系統是對平臺內部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系統,可用于研究教學和科研的效果。
11.導航及其他服務系統。導航及其他服務系統中導航是由裝在服務對象手機中的《校企校聯盟app》通過布置在整個聯盟中的無線AP覆蓋進行室內定位,可導航到課堂、實驗室、企業實訓基地等,同時app中可接受實時的推送服務信息,包括最新的可參與的項目、當前參與項目進展、課程成績、項目完成成績、實訓成績、專業人才需求信息等聯盟內部的各種資訊消息。
(二)平臺架構設計
平臺采用B/S、C/S、APP結合的方式搭建,平臺基礎架構采用.net開發的webservice作為平臺支撐,前臺采用HTML5+js方式搭建,后臺維護工具由.netforms開發,app由java和objective-c開發,支持安卓和蘋果平臺,數據庫系統采用ORACLE10GRAC方式搭建,這種設計可以使用戶無論使用什么樣的設備,都可以方便接入平臺,在不同的實踐學習單位參加實踐學習的學生或實施教學的教師,只要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便捷的登錄使用系統。小文件存儲采用IBM-GPFS私有云保障文件數據空間及速度的高可擴展性、高可靠性及高可用性,為保障平臺的可擴展性更高采用了windows服務器和linux服務器混合云架構,這種設計保證了中間件服務器可負載均衡,保障了職教師資“一導雙驅”培養培訓模式信息管理平臺的高并發需求。
四、結語
為解決職教師資“一導雙驅”培養培訓模式實踐過程中遇到的管理困難,更好的服務于“校-企-校”教師教育聯盟而設計的職教師資“一導雙驅”培養培訓信息管理平臺,在建設的具體實踐中,還與職業教育發展數據庫和職業教育網站進行整合,使平臺不僅限于應用于“校-企-校”教師教育聯盟內部,可以更廣泛的服務于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戰線上其他的研究者與教育者。目前該平臺處于建設調試階段,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必然會面對各種各樣的新問題、新情況,研究開發人員將進一步立足實踐,解決具體問題,力求為職教師資培養提供最科學、全面、系統、智能的服務。
作者:王碩 甄國紅 單位: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參考文獻:
[1]甄國紅等.校-企-校教師教育聯盟[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