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7 18:57: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老師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那么,創新教育到底做得如何呢?冷眼觀察,我們并不樂觀。
一、我國中小學教育的現狀與創新教育
高考是分水嶺,這是中國的教育的基本特點。雖然近年來,大學迅速擴招。上大學已不再是難事,一考定終生的就業體系也已不復存在,但是,高考仍然是中國教育的指揮棒,仍然發揮著巨大的魔力。現在,高考仍然是分水嶺,只是它分流的不再是“干部”和“群眾”,而是“一本”和“二本”,是“名牌”和“普通”。
要上名牌大學,就得上名牌高中,要上名牌高中就得上名牌初中,依此類推,瞄準高考的教育已提前到了娘胎,人生的馬拉松從孕期就開始了沖刺。
由于高考題量越來越大,知識面越來越寬,考生答卷時根本來不及思考,中學教育為了應對這個指揮棒,不得不走題海戰術,通過增時補課的方式,三年的課程用兩年時間完成,接下來就是一輪又一輪的復習和模擬考試。高考前訓練的目標是機械反應和死記硬背,學生要練到一看題目就知道答案的水平,不能思考,更不能推演,因為高考不允許學生有這樣的時間。由于高考題中的超綱題目,導致了高考前的教學中必須補充大量的超綱內容。這樣,教學內容增加,而教學時間卻被壓縮,雙重的擠壓,除了囫圇吞棗,學生別無選擇,這使大量學生的課業做成了“夾生飯”,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學好的信心。沒完沒了的題海戰,沒完沒了的疲勞戰。長期嚴重的睡眠不足。這就是高中學生的常態,
高中生為了高考而戰,初中和小學的學生們狀態又如何呢?初中生要為考個好高中而奮斗,小學生要為考個好初中而奮斗。孩子們除了在校的學習,還必須完成大量的家庭作業,為了全面的“素質”,為了在高考中能加個“特長”分,更要參加各種課外班。學習學習再學習,這就是中國孩子的基本狀態。玩,對大部分中國孩子來說已成為奢望;累,已成為中國孩子們的常態。
事實上,在整個教育環境唯筆試成績論的大勢下。教師個體搞創新教育,是很難的。靠個別有真知灼見的老師搞創新教育,也難以有實在的成效。因為創新教育首先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教育的創新,所以說,只要應試教育的現狀得不到真正的革命,中小學教育中的創新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實現。
二、我國大學教育的現狀與創新教育
中小學教育為了高考分數而戰,那么,沒有了統考壓力的大學,創新教育又搞得怎樣呢?
縱觀我國大學教育,對于知識和技術產生的背景和過程、當時研究這些問題的目的等等對創新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的內容,教材中沒有,教師也不講。事實上。大部分教師對這些重要內容也不了解。學生學到的僅僅是死知識,沒有了解到這些知識和技術所體現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那些鮮活的人物所產生的閃光的思想,更沒有領會到科學偉人們身上所體現的強烈的創新意識,
由于缺乏相關的激勵機制,很多大學老師,特別是基礎課老師,幾十年教授同一門課程,多年使用同一部教材。大學里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各門課程考試的題目穩定性極高。每年的試卷只是在前一年基礎上稍作改動。在這樣的體制下,很多大學老師也習慣于“教書匠”的工作和墨守成規的思維方式,創新的意識和精神、創新的能力與動力都嚴重缺乏,創新教育也就不可能在大學常規教學中體現出來。
近年來,有些大學設置了《創新學》類的選修課,越來越多的大學設置了“創新”學分,也有幾部關于創新的書如《創新學》、《創新學教程》等教材出版,但大學中的創新教育并未真正“熱”起來,大部分學生拿創新學分是被動的,就像高考中的物理“實驗”題目仍用筆答一樣,大學中的創新學分往往也是用筆回答問題來完成的。就像很多教師只是在面臨職稱或考核問題時才制造論文一樣,大部分學生拿創新學分也是制造出來的。這樣的“創新”,質量是可想而知的。
三、對創新教育發展現狀的分析與思考
瀏覽創新教育方面的論文,我們發現,中小學教師和大學教師完成的創新教育論文有很大的差別。首先,數量不同,中小學教師寫的論文遠多于大學教師。其次,論文角度不同,中小學老師寫的創新教育論文,基本上都把課程教學與創新教育相結合,而大學教師中只有少數人把創新學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這些人成為創新學專家,而其余大部分人卻與創新教育無關。
我們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關鍵是體制――對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在我國,不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論文在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中都具有超重的地位。中小學教師的論文,以教學研究為主體,教學方法、教學案例、課堂實錄等,都可以成為論文的內容,在考核制度特別是職稱的壓力下,中小學教師很自然地會把“創新教育”、“素質教育”這樣的口號引入自己的教學,形成這樣的論文也就成為自然。而我國大學考核評價體系中,對教學研究的關注度遠遠低于中小學,大學要求的論文要有“大學的水平”,偏重于“學術”,要“科研”成果,大學教師潛心研究教學的人不多,寫教學論文的更少,要研究創新教育,也必須把它當作學科來研究和建設成果要么叫“創新學”要么叫“創新論”,似乎只有達到“學”和“論”的水平,才算達到了“大學的水平”。
任何能形成一定普遍性的社會現象,都有兩種力量在起作用,就是前引力和后推力。前引力的基本特征是“引領”,就像羊群需要領頭羊一樣,人群也需要領頭人。通常,前引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主動的。后推力的基本特征是“推壓”,主要來源于制度和行政推力,在這樣的推力下,不論是否愿意,都得去做某些事。后推力作用下的做事欲望是被動的。目前我國教育體制中,不論是在中小學還是在大學,創新教育都缺乏前引力,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職稱的壓力,中小學教師的論文會大幅度減少。事實上中小學老師搞的創新教育研究與嘗試,大部分沒有合作團隊。也沒有“科研”立項,更無經費支持,自己在教學中試了,能夠寫成論文,如果能發表或評個什么獎,最終為職稱評定創造了“條件”,就算“圓滿”了。而大學教師要搞創新教育,則一無前引力,二無后推力,因為大學的評價體系中,目前很普遍的是重科研而輕教學,科研工作與培養學生分離,文章與教學分離。沒有幾個教師對創新教育真正有興趣。在高校搞創新教育,按現在的體制,合適的做法就是把創新教育當作學科來研究和建設,要立項,要經費,最后完成一兩部專著,才算有始有終。
綜合以上內容,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創新教育基本上還處于最初級的起步階段,中小學和高等院校對創新教育的探索道路完全不同,體制上嚴重缺乏創新教育的前引力和后推力,師資隊伍本身目前還普遍缺乏創新意識、缺乏創新能力、缺乏創新教育的理念,也缺乏創新教育的動力和能力。
四、對推動創新教育的構想
創新教育應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是終生教育。創新教育是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教育,是系統工程,它不僅是學校的責任,還是全社會的責任。
首先,必須為創新和創新教育提供足夠的前引力。對于大部分民眾來說。前引力具有更大的作用,要建立創新型國家,必須讓創新者能夠得到創新帶來的實在利益,如果老百姓能看到大量創新創富的故事,榜樣的力量就會激發出無盡的創新動力。如果人們認識到創新能夠創富,創新意識就會深入人心,創新教育的理念也就自然在民眾中形成。但要真正解決創新前引力的問題,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社會制度體系的支持,必須很好地保護專利和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不但要完善,而且要有很好的執行力度,新聞媒體的宣傳、社會力量的促進,都是極其重要的。對于學校搞創新教育,也要解決前引力的問題,在目前沒有太多創新教育成功經驗可起引領作用的情況下,要出相應的政策,鼓勵廣大教師大興創新教育之風,要把創新教育的成就作為重要的成果予以認可,將創新教育的成果予以大力的宣揚和推廣,樹立榜樣,形成引力。
其次,必須為創新教育提供足夠的后推力。就是用制度和行政的力量去推動、督促教師進行創新教育的研究與嘗試,在制度上鼓勵和要求教師進行創新教育的嘗試,在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中,把創新教育作為對教師的一種考核指標。筆者認為,在目前教師隊伍普通缺乏創新教育意識和能力的情況下,后推力是必不可少的。在目前狀態下,要真正讓創新教育熱起來,這種后推力是主要的動力。
如果創新教育有了前引力和后推力,那形成創新教育的大好局面就為時不遠了。
五、對大學進行創新教育的構想
在大學搞創新教育,可以使用“兩條腿走路”的方式進行推行,一是組織力量專門從事創新研究和創新教育,開設創新學課程。二是把目前中小學進行創新教育的方式引入到大學教學中,即把創新教育融合到大學其他課程之中。經過一定的發展,如果形成既有專門的創新學教育,又有所有課程都蘊含創新教育的局面,創新教育就真正蔚然成風了。
目前創新學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理論體系尚不成熟,譬如對產生創新思考、創新過程、創新規律的研究,還沒形成較系統的、得到普遍認可的理論體系,已出版的教材和專著較少,沒有形成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關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方式方法、教學訓練的方法步驟等,值得研究的內容還很多。筆者構想,創新學課程應該以大量的案例為基礎,通過解讀案例,使學生得到啟示與啟發;創新學的規律應該不是死板的,而應該是多樣的;創新學的問題應該是開放的,而不是有“標準”答案的;創新學的課堂應該是活躍的,而不是“填鴨”的。創新學的課程目標應該是培養創新意識,激勵創新欲望,總結創新規律,啟發創新靈感,尋求創新方法。
[關鍵詞]地方綜合院校;師范教育;素質教育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培養全部由高等師范院校承擔的做法正逐步打破,一個相對開放的師范教育體系初步形成。一批地方性師范院校通過更名、升格或合并共建等形式,紛紛向綜合性院校發展,這些地方院校原有的師范專業還很大程度上作為辦學特色予以保留。這種地方性綜合院校主辦師范專業的體制成為新時期我國師范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地方綜合性院校辦學模式復雜化和培養目標多樣化的背景下,師范專業學生素質問題日益引起了社會的重視。特別是經濟社會的發展、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對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今天師范專業學生的素質就是明天基礎教育教學的質量。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培養有知識、有能力、能實踐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包括地方綜合性院校在內的師范教育主辦者的共識。
一、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素質教育的利弊因素
(一)地方綜合性院校開展素質教育的有利因素。一是可發揮地方綜合性院校相對而言在學科門類、辦學規模、學術層次上的優勢。依托綜合性院校中占優勢的學術資源和師資條件,為師范專業素質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二是地方綜合性院校中的師范教育專業從原來比較單純的教育性專業融入現在的學術水平較高、學科空間較大、師資力量較強的學科群之中,師范專業的學生有條件參與非師范專業的專業課和部分專業基礎課學習,打破了傳統師范教育中封閉性的教學體系,提高了師范教育的教學層次。特別是地方綜合性院校較為顯著的學術性發展目標能夠開闊師范專業學生的學術視野,增強師范生研究問題和創造性思維的意識,增加他們的學習實驗和社會實踐機會,有利于促進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三是由于地方綜合性院校具有多學科、高水平、強師資的優勢和長處,容易實現師范專業與非師范專業之間的學科互補、交叉影響和有機融合,有利于師范教育專業學生素質結構的調整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增強。
(二)地方綜合性院校開展素質教育的不利因素。一是地方綜合性院校的辦學目標,不利于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地方綜合性院校的辦學目標相對師范院校而言,更注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生教育實踐技能的培養被忽視,師范教育被綜合性院校多元的發展目標所淡化,師范教育處于一種邊緣化的地位,給素質教育帶來了不利影響。二是地方綜合性院校的管理統一化與師范教育專業化目標之間的矛盾不利于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師范教育專業的學生分散在許多專業性學院或系部中,各個學院要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和條件來安排和組織師范教育活動,全校沒有一個統一的負責組織和管理師范教育專業教學和職業技能訓練的部門或單位,師范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標準比較分散。再加之綜合性院校重視學術上的成就與科研成果,很難對師范教育的專業化要求予以特別的重視或保證。學校的許多規章制度的制定和運作,都可能難以照顧到師范教育的特點。師范教育的特點難以在學校的宏觀管理制度中得到體現。這些都直接影響到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三是一些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教育課程的設置與教師隊伍不利于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地方綜合性院校中,課程建設的重點轉向了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直接服務的內容上,師范性課程被相對淡化,師范性教育類課程無論開設門類還是課程時數都不能滿足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許多綜合性院校的領導和教師,從來都沒有從事過師范教育,有許多人甚至沒有接受過師范教育,對于師范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比較模糊,造成了其在辦學思想、教育目標、學生培養標準和職業技能訓練等方面,忽視師范專業學生和非師范專業學生的差別,不加區別地同等對待,使師范專業特點被湮滅,直接影響到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
二、加強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素質教育的意義
教師擔負著傳播文明、開發人類智慧、塑造人類靈魂的神圣使命,影響著人類的未來。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響著學生,教師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定因素,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對教育事業的發展乃至整個社會文明素質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特別是地方綜合院校師范專業素質教育顯得尤為迫切。
(一)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是克服地方綜合性院校主辦師范教育弊端的現實需要。如同上文分析,地方綜合性院校主辦師范教育在推進師范教育由封閉性向開放性發展,發揮綜合性院校學術資源和師資優勢,促進師范專業與非師范專業之間的融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同樣也面臨著一些矛盾。這些矛盾給師范教育發展帶來一定的不利影響,直接影響到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我國著名教育家、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顧明遠曾多次參與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相關政策的修訂,他對綜合性院校主辦師范教育給教師素質培養帶來的一些問題表示了深切關注。他曾撰文指出,“本來國家提倡開放型培養師資,目的也是為了提高教師的質量,讓一些高水平的綜合性大學也來培養師資”,但是事實上綜合性大學沒有做好準備,也還沒有提出培養師資的要求;“師范院校轉為綜合大學是歷史必然,但是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應該說,這三個條件在我國基本具備,但還不充分”。這些都說明在當前綜合性院校主辦師范專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現實體制中,必須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以克服現實體制中的弊端,從而更好地適應教師培養需要。
(二)當前師范專業學生的生源質量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隨著師范院校向綜合性院校轉型,收費并軌、自主擇業,師范專業的保障措施被逐步取消或者有名無實;再加之教育崗位待遇不高,直接導致師范專業生源質量不高和教師職業吸引力下降。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普遍在二本學生中招生,一般僅達到當地最低錄取控制線?!敖逃坑嘘P負責人坦言:種種因素導致師范生生源質量總體呈下降趨勢?!鄙促|量的下降直接影響到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有的學生考入師范專業后,因為個人素質基礎等原因,根本無法適應師范教育的專業化需求,在基本技能、師范素養等方面根本無法滿足教師職業的需要。教育專家顧明遠也對此頗有同感,“總以為現在不包分配、就業困難,教師職業比較穩定,報考師范專業的學生會多起來。事實并非如此,許多青年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當教師”。
(三)當前中小學教師素質的現狀迫切要求地方綜合性院校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關于目前所培養出的中小學教師的素質狀況,顧明遠教授也表現出了極大的擔憂:“現在的師專生,卻是高考隊伍中較差的一部分學生,只達到??频匿浫》謹稻€。師專的專業分科較窄,學習的課程缺乏小學教育應有的科目。小學教師需要的是寬廣而不是專深的知識,而且他們最好在藝術方面有所專長,會唱善跳,能適應兒童活潑的天性。但是師專的學生都來自高中畢業生,可塑性就不如中師生,藝術素養和技能都不如中師生。再加上高等學校那種專業的導向作用,不利于培養小學教師。不論??茖W校還是本科院校,強大的導向是報考研究生。在這種導向下,教師教育的質量是難以保證的。許多小學校長反映,現在??苹虮究飘厴I的小學老師反而不如中師畢業生那樣適應小學教育?!庇捎诂F在綜合性院校在培養目標上的多元化直接導致了師范專業學生師范能力的弱化,很多師范專業學生受非師范專業學生的影響,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語、計算機等過級考試上,忽視了對基本師范技能的提高,相當多的畢業生表現出對基礎教育現實的不適應?!敖處熓且环N崇高的職業,需要對學生有熱情,需要有點奉獻精神,這種勉強為之的人怎么能成為高水平的教師?”
(四)基層教育的改革需要地方綜合院校師范專業不斷加強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成為偉大時代賦予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F代基礎教育的發展。特別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以及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對教師的課程觀、課程意識、課程技術以及專業知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科技時代對人文精神的呼喚,有賴于現代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以及知識結構的進一步合理化。這些基礎教育改革的新需要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新要求。地方綜合性院校作為地方基礎教育教師培養的搖籃,必須不斷加強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要。
三、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素質教育的內容構成
知識、能力、素質是現代素質教育的核心三要素。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融為一體,培養出未來合格的人民教師,要求地方綜合性院校必須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合理構建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內容。根據基礎教育的實際和地方綜合性院校的發展現狀,師范專業素質教育的內容構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師范人格訓練。提高師范專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樹立師范專業學生嚴謹求實、依法從教、樂于奉獻、甘為人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培養師范專業學生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思想,培養他們“愛教育”的情感,使他們熱愛教育事業,以積極的情感獻身教師職業。
(二)師范技能訓練。適應基層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強化師范專業學生對教育專業理論的學習,培養他們的課程設計能力、課堂講授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書寫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使他們掌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師范業務能力。
(三)人文素質訓練。充分發揮地方綜合院校人文底蘊豐厚、學科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學生文、史、哲、藝術等人文素養和自然科學素質培養,形科學知識與自然科學知識兼容并蓄的知識結構。
(四)藝術素質訓練。了解國內外優秀藝術文化傳統,形成師范專業學生的良好審美素質和審美能力,提高藝術修養,掌握基本藝術技能,培養他們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發展個性,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激發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五)研究性學習能力訓練。針對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研究性學習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養師范專業學生獨立思考、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主動探究、自主學習、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師范專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六)心理素質訓練。培養師范專業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樂觀向上的精神,耐得清貧、甘于奉獻的思想,善于調整、勇于經受挫折的意志,與學生、學生家長、領導及同志友好協作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況,完善自我個性修養。
四、地方綜合性院校師范專業素質教育的實施
(一)改革課程體系。優化素質教育課程結構。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課程結構體系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到人才素質的培養。在師范教育轉型的過程中,應構建素質教育課程五大模塊:教育理論課程、教育技能課程、教育實踐課程、人文藝術素養課程、其他自修課程。(1)教育理論課程主要是提高師范專業學生現代教育教學理念,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知識。課程主要包括:教育學原理、心理學、教育史等。(2)教育技能課程主要是提高學生教學方法和基本教育技能,培養師范專業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課程主要包括:現代教學技能、微機教學、教育科學方法等。(3)教育實踐課程主要是依托地方綜合性院校教學中實踐面廣、實踐教學體系較為完整的優勢,把師范專業學生教育實踐課程納入學校實踐課程體系,主要培養學生從教職業道德、師范實戰技能,提高師范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校內實踐課程主要包括:教學模擬、中小學生活動組織等;校外主要實踐課程包括教育實習、送教下鄉、義務家教等。(4)人文藝術素養課程主要是擴大師范專業學生的人文視野,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掌握基本的藝術技能。課程主要包括:大學音樂基礎、大學美術基礎、電影藝術鑒賞、戲曲藝術欣賞等。(5)其他專業課程主要是充分發揮地方綜合院校學科資源的優勢,師范專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與非師范專業課程的選修學習。完成相關課程學習考核,可獲得相應課程選修學分。以上五類課程的實施形式分成三類,包括:必修課、選修課、指定選修課。必修課力求精益求精,選修課力求面廣,指定選修課力求實用。這些課程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貫穿于師范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發展全過程。
(二)強化實踐教育,提高師范專業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專業實踐指根據教師職業專業化的需要,從學生入校起安排實踐訓練,做到專業實踐教育與課堂教學并重,學生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齊頭并進。一年級主要是觀摩性的專業教育見習,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明確教師職業所要具備的知識與技能,了解、感染學生施教情緒。二年級主要是學科性教育實踐,如結合教育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參觀、考察、調研等,學生邊進行課程理論學習,邊進行專業實踐。三年級主要進行崗位模擬實踐。一方面,利用寒暑假期,學生以小組形式自我組織臨時教學隊伍,學校安排帶隊教師,以送教下鄉等形式進駐學校,組織假期學生教育輔導,學生進行試講、自我評課活動,強調學生自我教育、相互啟發;另一方面,在三年級學期末最后兩個月時間,組織學生在校內進行試教活動,師范專業擬定模擬教案、班級活動模擬方案、課堂模擬講課,教師指導,讓學生了解教師工作各個具體環節的職業要求,形成職業理性認識。四年級主要開展頂崗實踐,撰寫畢業論文。四年級一學期組織學生進行為期約四周的教育頂崗實習,直接參與中小學教育教學全過程,帶隊指導教師和實習學校教師雙方指導,讓學生處于真實的職業環境中,進行職業體驗。頂崗實習完成后,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職業體驗,再組織學生開展畢業生教育論文寫作,形成教育反思和心得體會。
素質實踐教育主要是根據地方綜合性院校的特點,充分發揮地方實踐資源優勢和綜合性院校的學科、專業、師資等方面的優勢,組織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師范專業學生從進校開始,就與其他專業學生一起,利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或者青年志愿者活動,深入城鎮、農村、工廠、學校,開展社會調查、扶貧幫困、科技社服務等活動。師范專業學生還與其他專業學生一起組建科技活動社團,參加各類科技活動競賽,師范專業學生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與其他專業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專業融合與素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