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1 16:22: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政治哲學相關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選擇題,解題思路,解題方法
任何一門考試都有規律可循,政治也不例外,政治在整個文綜考試中占100分,其難度相對于那兩門來說,難度較小,政治取得一個高分并不難,也會為整個文綜考試取得一個好的成績打下好的基礎。文綜政治分的選擇題,也就是客觀題,共12個題48分,占整個文綜選擇題的34.29%,下面我們就重點常用的九種破題分析一下政治選擇題的解題方法技巧。
一 添枝加葉
“添枝加葉”原來是形容敘述事情或轉述別人的話時,為了夸張渲染,添上原來沒有的內容。在政治高考選擇題中,是指命題者在題干或題肢中增加一些修飾,限制成分,使觀點趨向絕對化。
例一.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對“公有制為主
體”的正確理解是( )
A. 公有制在各個經濟領域中必須占支配地位
B. 在所有制經濟中,公有制成分必須保持在50%以上
C. 公有制在各個地方都必須保持量和質的優勢
D.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要控制國民經濟命脈v
破題:該題A、C項題制肢設置,命題者通過增加修飾、限制的詞----“各個”,使觀點趨向絕對化,就運用了“添枝加葉”的干擾方式。正確答案:D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考生首先要抓住題干或題肢中的關鍵詞,一定要仔細推銷、慎重選擇。
二 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對,實際上并不對。在政治高考選擇中,命題者一般以相關、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識組成陷阱題肢。
例二.節約是傳統美德。經濟學家凱恩斯側提出了借鑒悖論,認為節約對個人、家庭來說是美德,而對社會來說則意味著支出減少,導致有效需求不足,阻礙經濟發展,造成失業增加,收入減少。這啟示我們()
A. 個人應該堅持節約,社會應該擴大消費
B.消費決定生產,政府應適當刺激消費
C. 金融危機要求我們大力擴大內需,增加消費
D. 應重視消費對生產的影響,積極引導消費
破題:部分考生肯能會選A或B,犯了“似是而非”的毛病。A項是對“借鑒悖論”認同,不符合題意的主旨。B錯誤,生產決定了消費,消費對生產起到反作用,但不能決定生產。故排除A、B。C項與題干無關。只能選擇D 。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一定要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的主旨,對相關題肢逐一辨析,謹防被似是而非的題肢所干擾。
三 答非所問
“答非所問”原意是回答的不是所問的問題。在政治選擇題中,命題者常常有意設置一些說法正確、但和題干無關的題肢作干擾,考生如果不對照題干仔細辨析,就會誤選。
例三歌德的一首小詩:“少年,我愛你的美貌;壯年,我愛你的言談;老年,我愛你的德行。”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是( )
A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 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各有特點
C 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事統一的
D 同一事物在發展不同階段有不同特點
破題:根據題意,考生對C不選應該沒有異議。但對于其他三項,則要費些思量。矛盾特殊性的三種情形,其側重點不同。由于歌德小詩說明的是人生在不同階段有其不同的特點,故正確選擇D。A、B說法雖然正確,但和題干無關,純屬答非所問,故不選。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只能選擇那些與題干之間存在聯系,且意思一致的題肢。對那些和題干無關,或沒有直接聯系的題肢,即使其本身的說法再正確也不能選。
四 張冠李戴
“張冠李戴”原來是比喻弄錯了對象或事實。在政治選擇題中,往往以相關或相近、易混的知識做干擾,考生如果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好,或審題不仔細,很難發現其錯誤之處而誤選。
例四 “幾十年的經驗是我深刻體會到,學點哲學的確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錯誤,做研究少走彎路。”下列觀點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
A 哲學是各門具體科學的基礎
B 哲學是人類對某一具體領域規律的概括
C 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D 哲學具有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破題:題干的主旨強調的是哲學的價值。A錯誤,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B錯誤,哲學研究對象不是某一具體領域。C錯誤,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也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只能選D。
啟示:在平時的復習中,考生必須對一些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和整理,要盡肯能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防止混亂不清。
五正逆顛倒
逆向選擇,也是高考政治常見的一種題型。論文寫作,解題思路。論文寫作,解題思路。命題者在試卷的中間部分,一改正向思維的模式,插入一道逆向思維的試題,常常導致一些考生失誤。論文寫作,解題思路。論文寫作,解題思路。
例五下列關于商業保險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 商業保險一般可以分為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兩大類
B 商業保險是用以補償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損失的一項措施
C 商業保險是參與保險者個人及單位意志體現
D 商業保險是一種針對風險本身的投資方式
破題:本體考查對商業保險的認識。論文寫作,解題思路。由于商業保險是參保個人意愿的體現,故C項錯誤。其余正確。由于本題為逆向選擇,故正確選擇C。
啟示:解答這類選擇題,關鍵在于注意題干的選擇方向,在確認題目是逆向選擇題的前提下,只要將原來正確的題肢舍去即可。
六舍本求末
“舍本求末”原意是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直接問題上下功夫。在政治選擇題中。這類試題以現象或假象否定本質和規律,以細枝末節、無關緊要的東西來代替根本的、主要的東西。
例六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越來越多地運用稅收、利率等經濟杠桿調節經濟運行。經濟杠桿能夠起到調節作用的恩本原因在于,它們( )
A 是以政府強制力為后盾的
B 直接關系著市場主體的利益
C 能夠彌補市場經濟的缺陷
D 能夠熨平經濟發展中的波動
破題:政府利用經濟杠桿調節,屬于宏觀調控的經濟手段,是通過影響市場主體經濟利益來實現對經濟活動的調節。故正確選擇B。A錯誤,經濟手段不具有強制力。C、D屬于作用,非根本原因
啟示:解答這類試題,考生必須把“現象只看作是入門的向導,一進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自覺地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才能排除干擾,否則就會舍求末,導致失誤
七主次顛倒
這類題目常常將相關知識的主次關系顛倒,設問方式通常為“主要目的”、“主要作用”等。如果不明確相關知識的地位,盲目選擇就會出現錯誤。
例七新一輪世界貿易組織多邊貿易談判沒能按原計劃達成協議,主要原因在于歐美成員國希望發展中成員國在非農產品出口實行巨額補貼的政策。歐美成員國不對等的談判方案引起了發展中成員國的強烈不滿,談判由此陷入僵局。論文寫作,解題思路。世界貿易組織的重要作用是( )
A 取消成員國進口關稅
B 維持國際經濟的穩定
C 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D 平衡成員國國際貿易逆差
破題:A錯誤,削減關稅不等于取消關稅。B、C、D三項從不同程度體現了世界貿易組織的作用,但其主要作用是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故正確選C。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要注意對應知識間的主次關系,諸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等,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是前者決定后者。
八因果倒置
在這類題目中,命題者將原因和結果倒置,以混淆視線,主要考查考生是否準備和透徹的理解所學知識,把握各種現象之間、現象與本質間固有的因果關系。
例八城市居民自來水的價格一般為3.5—4.0元/噸,而市場上銷售的瓶裝礦泉水價格約為1元/瓶(約200毫升),折合約2000元/噸。礦泉水比自來水價格調質原因是( )
A. 礦泉水比自來水更有營養價值
B. 人們對礦泉水的需求比對自來水的需求更少
C. 礦泉水比自來水更稀有
D.加工礦泉水比加工自來水需要耗費更多的勞動
破題:加工礦泉水比加工自來水需要耗費更多的勞動是導致礦泉水比較貴的原因,答案D,許多考生在答該題時誤選A項。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一要看是因果型試題還是果因型試題;二是看題干和題肢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如果是因果型試題,要注意題干和題肢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成立;如果是因果型試題,尤其要注意檢查題肢所述原因與題干是不是同義反復,有沒有因果倒置。
九 偷梁換柱
這類題目通常是在題肢中偷換概念或轉換論題,考生稍不注意就會誤選。
例九某市政府規定,“凡是市政府或經市政府同意以部門名義印發的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文件,均需進行解讀”。強調解讀文件“要使用人民群眾讀得懂、聽得明的語言”。這一措施()
A 保障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的管理權和監督權
B 體現了政府審慎用權、民主及、民主決策的工作態度
C 能使人民群眾直接參與政府決策
D 有利于人民群眾了解和監督政府工作
破題:強調解讀文件“要使人民群眾讀得懂、聽得明的語言”,是為了便于人民群眾的監督、正確選擇D。A錯誤,公民的權利和自由是由法律規定的。B不體現。C錯誤,人民群眾通過各種方式參與民主決策,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而不能直接參與政府決策。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一定要將題干所涉及的概念和題肢的概念作對照,看其內涵和外延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則不可選。
解題方法只是一種技巧,其前提是基礎知識很扎實,教材內容非常熟悉。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要想答好選擇題,首先要在平時的學習中注意準確把握概念和原理,以扎實充足的知識為基礎。一方面,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力求全面而有序,使相關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另一方面,對重點知識不能僅僅停留在簡單記憶之上,一定要在廣度和深度上加深理解,尤其要弄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弄清相關知識的異同,力求融會貫通,既能在理解中加深記憶,又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第二,培養良好的邏輯思維的習慣和好的做題習慣。好的思維是鍛煉出來的,凡事要多思考勤動腦,同時,有必要建立錯題集,對反復出錯的題進行重點分析,不斷總結選擇題的解答方法。
選擇題的具體形式還有很多,高考試卷中的能力要求也較高,命題者常在一道試題中同時采用幾種“迷惑”方式,同學們除了遵循上述方法外,在平時的練習中還要細心觀察,反復體會,熟練掌握各類題目的解題技巧,努力提高解題的正確率。
總之一句話“表述有錯者不選,肢干不符者不選,肢干雙重者不選,因果相悖者不選,正誤相混者不選,間接聯系者不選,范圍不符者不選,反向選擇者不正選,第一選擇不輕動。”
一、中國哲學史教學基本現狀
目前,中國哲學史課程在非哲學專業的本科教學形勢不容樂觀,雖然很多高等院校都開設有中國哲學史這門課程,但其教學成果遠遠沒有達到老師的期望值和學科建設本身應該達到的高度。中國哲學史課程教學所遇到的這種困窘與處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沒有受到足夠重視。作為非哲學專業的本科院校,中國哲學史課程基本上都是以任意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且基本上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一些辦學資歷不是很深,同時又相對缺乏哲學社會科學傳統的高等院校,往往出現按照自己的師資力量及現有教師專業特點隨意調整教學計劃,任意安排哲學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就哲學課程的開設而言也往往存在因人設課的情況。其他專業要么只開設西方哲學史,要么就直接把哲學等同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而不包括儒道禪等中國的智慧[1]。這導致了人們將哲學看做為政治,有時甚至是時事政治。所以哲學在很多大學只是作為一個學科存在著,教師的教學是為了維持這個學科延續而不至于衰亡、絕種而為之,或者是為了保持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而存之罷了。
2.學生學習興趣不濃。中國大學的哲學專業設置過少,并非每個大學都設有哲學系,就是在僅有的幾個哲學系里,幾乎沒有多少學生將哲學作為自己的第一志愿,另外非哲學專業的學生也沒有人將哲學作為第二專業選修[1]。大多數學生基本上都認為,哲學史的學習不但抽象乏味,晦澀難懂,而且都是幾千年前古人的思想,難免與現實社會脫節。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生的選課現實中不難發現,選修中國哲學史的學生大多集中于大一、大二學生,但總體上課的積極性不高,在課堂上看其他書籍,背外語的較多,很難展開教學互動,收效較微。通過調查問卷顯示,對中國哲學史學習興趣不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了無用,二是上課聽不懂,主要是為了修夠學校指定學分才不得已選之。
3.課程自身建設不足。由于課程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導致中國哲學史課程建設相應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哲學師資隊伍建設不足。師資隊伍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師資是立教之基、興教之本、強教之源。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是推動課程教育改革發展、提高課程教育質量水平的關鍵。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中國哲學課程的師資嚴重不足,在開設中國哲學課程的專業中,也是一個人同時上西方哲學、中國哲學等多門課程,或者直接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同時教授中國哲學史,這樣往往造成課程教學與課程建設之間的惡性循環。其次,相關配套課程開設不足。如果單是開設一門中國哲學史或單是一門西方哲學史課程,很難形成學生學習的哲學氛圍,也容易造成同學對哲學理解的片面性、局限性。在選修課時限制下,大多數專業開設的中國哲學史很難系統地讓同學窺其全貌,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只能有選擇性地講解,容易造成知識鏈條的脫節。
二、中國哲學教學現狀的原因剖析
從以上三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在非哲學專業高等院校,中國哲學史本科教學存在諸多不理想情況,其建設與發展受到多方掣肘。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國哲學史目前的困境呢?筆者認為至少存在以下幾個因素。
1.教學理念的世俗化。在傳統的眼里,哲學給人們的一般印象是時代的精華和民族的靈魂,從而受到“禮遇”。然而在這種崇尚的“禮遇”之后卻迎來了人們對哲學的“敬而遠之”,因為在市場經濟的價值原則沖擊下,哲學已經被人們在心靈上束之高閣了,此緣于這個大而無用的東西確實不能解決我們現實的冷暖與饑餓。這在近年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從學校專業設置上看,絕大部分高校的新增專業及舊有專業的改革都朝著實用性、功利性、快速性方向發展,在此理念下催生出來的是專業越分越細、領域越分越小,越來越接近與與現代市場經濟對接的專業培訓,造成傳統的哲學無人問津,而有了諸如法哲學、經濟哲學、管理哲學等邊緣學科的熱門。從學生對專業的選擇上和用人單位看,大部分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學習目前的“熱門”專業,他們給自己預設的目標就是通過大學四年的集中培訓與學習,畢業就能“學以致用”,派上大用場,而用人單位也傾向于專業人才,看重專業對口,學法學的就到公、檢、法等部門就業,學管理的就到企業單位、管理部門就業,這使得哲學專業就無對口的就業單位,面臨著嚴峻的就業挑戰。
2.課程設置的程式化。教學理念可以通過課程設置來體現。當前中國高校哲學課程設置基本上是按照哲學一級學科下屬的八個二級學科及其三級學科開設的。在哲學專業,設有哲學、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邏輯學、倫理學、美學、科技哲學等。但這些課程,不論是概論、原理,還是通史、選讀,大多只能給同學們提供一個大概的知識,不能讓學生真正明白哲學自身。換句話說,哲學課程的設置最多就讓同學們記住了一些觀點、原理、流派,而沒有達到哲學成智成人之終極關懷功能。在非哲學專業開設的哲學課程,這種“形而上學式”的課程設置更為突出,往往把哲學課程簡單地等同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或西方哲學,且大多缺乏如原著選讀相關課程設置和哲學素質訓練。
3.教學內容的古老化?,F在很多高校使用的中國哲學教材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編寫的,這些教材的編寫大多明顯地帶有時代的痕跡,難免和現在的時代內容和新的考古發現不符。中山大學哲學系馮達文老師在談到中國哲學史課程內容改革目標時就指出,近幾十年,特別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期間,中國哲學史研究受前蘇聯教條主義的研究方法影響甚深,許多研究著作與教材搬用近代西方哲學四大塊(自然觀、發展觀、認識論、社會歷史觀)的模式解析中國哲學,以為這樣可以使中國哲學科學化,其結果是不僅沒有能夠把中國哲學發展的內在理路還原出來,而且使中國哲學更支離破碎,更不成體系了[2]。這種古老化的教材編寫模式,雖然在近年來有所改觀,但也存在諸多不足,如一些教材只是過去教材內容改良,以為刪減了馬克思的觀點就還中國哲學本原。再如一些教材的編寫是“集體智慧”,即把整個中國哲學體系劃分為若干部分,然后分工撰寫,結果大多知識材料的集合和觀點的匯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整體感和個性化。
4.教學形式的單一化。課堂講授是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環節。哲學課程的教學過程有其自身特點,它不可能像上計算機或法律課程那樣具體,也不可能像上外語課那樣淺顯,哲學的形而上性質決定了教學課程的抽象性、思辨性及對深度的要求。所以如何在自己的口頭講解和書面教材之間保持一定距離給學生留出恰當的獨立思考空間,帶學生走進智慧殿堂本身就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和藝術性的工作。當前的哲學教學由于制度、教材等的限制,教師很難在課堂上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表達自己的思想,其授課方式也大多還是填鴨式教學,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記,不能有效地形成教學相長,這恰恰磨滅了哲學教學師生間討論、思辨的本質。
5.教學考核的死板化。教學考核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教師的考核,二是對學生的考核。對教師的考核而言,評價一個哲學教師教學的優秀與否主要就看學校發放的調查問卷和督學的一次聽課打分,姑且不去評論這種評估是否全面,就其合理性與規范性也存在很大問題。因為其調查問卷過于表面和簡單,所有學科的問卷內容整齊劃一,不能反映學科之間的不同性質和特點,更不能體現教師之間的不同風格。進而言之,學生在評價的時候,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往往注重感性的教學過程,特別是本科學生,很難以理性的思維去評價一門課程教學的好壞。至于督學的一次甚至兩次評課打分帶有的偶然性和形而上學性就毋庸置疑了。對學生的考核而言,大部分學校的對學生的中國哲學課程考核方式都是以閉卷或開卷形式進行,或以論文形式通過,相比較而言,閉卷考試是其間最無價值的一種形式,它不能有效評估學生的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及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能力。這導致學生間高分低能現象的普遍存在,與哲學學習的本性完全相悖。
三、中國哲學教學改革的對策
基于目前在非哲學專業中的中國哲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現狀,筆者認為其教學改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扭轉教學理念。從思想上加強對中國哲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認識是有效進行課程改革及建設的前提與保證,在這個意義上,扭轉世俗的哲學教學理念,是解決好哲學教學問題及尋找其出路的關鍵。我們只有突破庸俗的實用觀點和狹隘的市場經濟價值原則,才能自覺把中國哲學教學真正納入素質教育體系,才能真正發揮哲學在增強民族和文化的認同感、鍛造強烈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情感、培養良好的個人品格和道德意識等方面的功能,這種成智成人的哲學素養應該成為現代大學基礎教育的一個基本內容,學校應該在其大學專業中學習的范圍,提高其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要在教育中讓不論是學生、學校還是社會都感到,在哲學學習中學到的為人之道,所訓練出來的研讀原著的能力、批判分析的能力、揭示觀點中公認的預設能力、建構關于自己觀點的具有說服力的論證能力以及論證中的文字表達能力,是普遍實用于其他學科和其他職業領域的[3]。
2.合理課程設置。作為非哲學專業開設的哲學課程,不宜設置太多必修課,但作為對哲學的一般理解的哲學概論或導論,應該規定學生必須修夠足夠學分,讓學生能夠了解哲學領域的重大問題,主要針對哲學史上產生的不同觀點、重要問題的歷史發展線索等,從而使學生對哲學所思考的問題及哲學的致思方式有基本的理解和掌握。哲學概論或導論是哲學思維的入門課程,之后學校應該以二級學科為范圍,開設一系列選修課菜單。作為選修的哲學課,可以具有較強的專業性質,可以根據教師的專業優勢設不同的專題,可以定時聘請知名專家以講座形式進行教學和交流。這樣既把基礎的哲學素養訓練和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有利于入門后的學生及對哲學感興趣的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哲學問題。
3.更新教學內容。目前慣用的中國哲學史教材主要有丁禎彥的《中國哲學史教程》、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蕭萐父的《中國哲學史》等,雖然這些教材的編寫水平均較高,但都是以時間為順序,以人物為主線,闡述每一個哲學家的思想,這種體例的優點是內容詳盡,便于講授,其缺點是詳略不分,支離破碎[4]。在內容的設置上,作為非哲學專業的學生,不宜對每個思想家具體觀點的學習和研究,要拋開以往的以時間為順序,以人物為基本線索的板式化、程式化的內容設置,而應該更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如以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哲學思維(認知)方式,分析哲學家們對某一重要問題的討論與思考,以此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這樣學生就不是僵硬地去接受某種哲學體系框架,而是帶著問題去思考、去創新。
4.多樣教學形式。哲學課程教學應該也必須采取多樣的教學形式,哲學教學是真正能夠體現“教學相長”的舞臺,師生雙方應該改變以往傳統的角色定位和思維模式,把教學過程從“滿堂灌”、“填鴨式”的單向教學轉變為雙向互動。相對于其他課程,中國哲學史在教學內容上略顯龐雜,我們只有找出一條貫通始終的線索,才能將之條分縷析。所有這些,一方面取決于學生的基礎,學生只有擁有一定哲學基礎和相關知識背景,才能跟上老師的思維與節奏;另一方面取決于教師,教師必須切實對中國哲學史體系有整體把握,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所以教師要把教學和科研有機結合。
浙江工商大學文藝學學科組建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F有教學與研究人員12名。其中教授5人,具有博士學位者9人。經過10多年的發展,該學科已成為一個富有學術生氣且在某些研究方向上頗具特色的學科。2002年以來,學科成員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學術月刊》《文藝理論研究》《文藝爭鳴》等報刊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教材)16部,主持省部級以上研究項目22項。目前,已形成文藝美學、西方文學理論與批評、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三個主要研究方向。
文藝美學研究方向以本?!爸袊幕碚搫撔卵芯恐行摹睘槠脚_,以哲學建設為基礎,打通美學、文藝學和文藝批評,最為突出的是提出了“本體性否定”學說,已逐步建立起具有原創性意義的“否定主義”理論體系,并在文化批評與文學批評實踐上產生了“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廣泛而重要的影響。該學科學術帶頭人、理論家和批評家吳炫教授,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致力于“否定主義”研究,迄今已近20年。其代表作《否定主義美學》《新時期文學熱點作品講演錄》《中國當代思想批判》《中國當代文學批判》《中國當代文化批判》《否定本體論》《穿越中國當代思想》《穿越中國當代文學》《否定與徘徊》等10余部著作和200余篇論文,在探討區別于西方、也區別于傳統的當代中國文史哲原創性理論方面,以其思維方法的開拓性、諸種理論觀念的獨創性以及介入中國當代文學創作問題的有效性,引起學術界的較大反響和關注。其主編的《原創》《中國視角:穿越西方現代美學》叢書也獲得學界廣泛好評。吳炫教授的科研成果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逾百篇。中國期刊網統計的針對該理論的社會評價、引用和運用文章已近400篇?!氨倔w性否定”不僅打通了文、史、哲,而且以其原創品格和鮮明的“中國問題”意識,不僅獲得學界越來越多的認同,而且也影響了越來越多的學者進行相關實踐。在其影響下,湯擁華博士以現象學美學為中心,對西方近現代美學的先驗邏輯進行批判性研究。其博士后研究課題《中西比較與“中國生命美學”的生成――對宗白華美學思想的批判性考察》,學術專著《西方現象學美學局限研究》等問題性研究成果,通過中西文論的視閾交融和哲學與批評的兩極拉動來激發美學理論和文學理論的活力,從而有效地介入當代文化語境,受到學界的肯定性評價。
西方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方向側重于將西方生命哲學和生命美學的研究方法運用于西方文學的研究,即在形形的西方文學理論中,尋找生命美學和生命哲學理論方法的不同側重面并加以綜合運用,并從西方文學活動的各個方面來考察人的多層面的生命現象,從而尋求文學活動中人類尋求完美的不懈的探索動向。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該學科研究人員就對西方文學理論中的關于文學活動中的人的生命現象的研究投入了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雷體沛教授出版有專著《藝術――生命之光》《存在與起:生命美學的導論》《西方文學初步》《藝術與生命的審美關系》,發表有《尋找與追求――西方近代哲學美學中的生命本體論》《發現與尋找:西方現代哲學文化中的生命本體論》《荒誕派戲劇對時間秩序的超越》《從生命的現實境遇看西方藝術的發展》等50多篇論文;朱鵬飛博士亦有《在綿延中尋找美:柏格森美論述評》《藝術是時間的造物:淺析柏格森的“藝術時間”觀》《淺談對康德“美在形式”說的誤讀》《從“美的理想”“技巧中的自然”到“美的規律”》《主旋律藝術與開放道德》等重要論文10余篇。這些專著和論文皆從西方文學及藝術活動的各個側面,乃至中西方文學藝術現象中人的審美活動作了生命哲學和生命美學的研究,其視角獨特并有創見。本方向上的研究實力得到學界的認同,研究成果多被權威學術刊物轉摘或轉載,顯示出良好的發展態勢。較之西方的生命哲學和生命美學理論,其研究更注重于對西方文學及藝術活動中的人的狀態、心理、情緒、意愿和生命理想等多層面的把握。對西方文學給予了各個方位生命現象的解釋與揭示,致力于人的存在與發展意義的探索,即從生命與文學關系的探索中來揭示生命的全部意義,使西方文學理論的研究具有了新的視角和嶄新的方法。這種包括把現代人文學科在內的生命哲學與生命美學延伸到西方文學理論并運用于西方文學的研究領域,使西方文論在學術空間上更為廣闊和深入,也為我國文學理論的建設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新的思考方式。
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方向有兩個研究向度:一是在廣泛研究中國作家、作品與文學思潮的基礎上,從文化學的角度考察文學的文化內涵,形成了鮮明的研究特色,即是在中國文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層面上研究中國文學的文化承繼性及其價值,從文學發生學層面上拓展了文藝學的研究領域。二是在深入研究中國歷史文化、藝術發展史以及文化現象的基礎上,探討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目前已有較為豐碩的成果。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研究在文藝研究領域受到高度重視。本學科研究人員將中國文學研究同傳統文化研究結合起來,在中國文學與傳統文化、區域文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近年來,除在《文藝研究》《江漢論壇》《文藝爭鳴》等多種權威刊物和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外,還有學術專著和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項目,成果豐碩。諸如,羅昌智教授的專著《20世紀中國作家與荊楚文化》;學術論文《沈從文的文化選擇》《掙不脫的臍帶:廢名小說與中國傳統文化》《生命意識:聞一多詩歌與荊楚文化內在精神的契合與同構》《論荊楚文化對郭沫若創作個性與心理的影響》《京派作家與荊楚文化》《論余光中詩歌的文化品格》《文化內力與精神阻隔》;研究項目《浙江新詩人與中國新詩的現代化》《中國當代文藝思潮與當代政治關系研究之子項目〈中國現代作家的當代政治轉型〉》《20世紀中國文學與荊楚文化研究》等都有一定影響。在中國文化理論研究方面,徐斌教授的專著《論衡之人:王充傳》《永遠的書圣――王羲之傳》;學術論文《建安名士的人格關懷》《竹林名士對放達的把握》;研究項目《在浙江》《王充與浙江文化精神》等在學界產生重大影響。博玫教授的近現代期刊與文學思潮及文化傳播研究,王麗梅博士的專著《曲中巨擘――洪N傳》,研究項目《昆曲生態及新時期保存與發展對策研究》等,體現出本研究方向的學術活力。通過中國文學與文化理論的研究,探析中國文學的文化內涵,一方面求證文學的民族文化傳承意義,另一方面也詮釋著文化傳統的現代性價值和意義。
1.明確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
明確畢業論文的研究方向,換句話說就是明確立意點。指明該課題的研究是要解決什么問題,或者得到什么結論,而該結論有什么理論意義或實際意義。盡量寫的具體一些,避免漫無邊際的空喊口號。主要有兩個方面必須包含:一是研究課題的根據是什么,受什么啟發而需要研究此課題;二是通過分析當前的教育現狀,指出該課題研究的價值。
2.閱讀大量的相關文獻
該部分內同應該解釋提出問題、闡述研究的原因。一般對研究的背景從理論、現實兩個角度入手。同時,在闡述國內外同類課題的研究結果,了解人家的研究方向、研究到什么程度,或者認為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夠好并提出相應的想法措施。
3.畢業論文研究的指導思想
該部分內容,應該指出自己的研究應該堅持什么原則、符合什么方向,一般可以從哲學、整政治理論、政府的教育發展規劃等方面入手。
4.擬定研究計劃
后來文學理論“發達”了,大學里、社科系統一夜之間冒出許多持有西方最新理論武器的理論家,可是大浪淘沙、披沙揀金之后留下的好批評反不多見了。是何道理?西方文論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開始反抗理論、抵制理論、反省理論的限度,后理論時代來臨了。向以引進、輸入西方理論的中國理論界也便突然陷入理論匱乏,大量引進來的跟中國現實、文學實踐關系不大的理論問題、理論術語因其不接地氣、文不對題開始漸漸淡出。找到中國文論自己的問題域、實現中國文論的自主造血以及如何從傳統文論中汲取營養轉化生成現代文論成為真正的理論問題。
民間不管批評界的三分法(學院派、作協派和媒體批評),只按文本的文體風格,將現今的批評大體分為八股和八卦。八股大體指學院派的文風,自我纏繞在一些不是理論的理論里、踩空踏空不及物、自我增值不自覺……但有些準學院派、拼命向論文看齊的作協派、媒體派也很能八股,八股起來不輸于學院派,因我們的學術生產機制就是這樣,晉身提升惟論文是舉;八卦大體指媒體批評,他們常常東鱗西爪地“胡說八道”,為吸引公眾的目光沒有不敢說的。但有些學院派動不動預言一下全球化時論的未來、后理論時代中國文論的歷史走向等等說不清道不明的理論時,也顯得很八卦;而作協派由于跟作家走得太近,擺起作家的八卦向無人能及……不管是哪一派,就文體風格而言,八股和八卦的分野倒是呈涇渭分明狀。
在批評界紛紛反思批評批評本身的時候,不揣淺陋地往上加一根柴,也算是為批評共同體在共有話題上的“接著說”。因為每個人都要另辟話題,話題太多自然不集中,每個人都要駁倒別人提出新見,新見太多,最后每個話題都沒有說透說明白。撇開身份派別,就批評的八股或八卦,引出以下的“接著說”:好批評不懼怕理論、好批評不拒絕神采、好批評是一個實踐問題、問題意識以及它犀利的思想性。
好批評不懼怕理論
批評的八股和八卦是不是本就不該有什么絕對的分野?那些傾向于批評的八卦的論者應該研究點理論,免得在指點文壇江山的時候,顯得過于意氣用事,讓學院的八股們打心眼兒里看不起:卑之無甚高論。你說、你認為、你覺得有什么了不起,你有相關知識學問的積淀嗎?有相關學科的前理解嗎?了解相關場域的最前沿信息和動態嗎?你有愛智求真的科學態度嗎?你在有所發現的時候附著上邏輯縝密的科學論證了嗎?如果這些都做到了,再配合上你的發現、創見、新見,也許就是站得住腳的批評了。理論很多時候惹人厭煩,并不是理論本身,而是那些運作理論的人的誤用和濫用,在不該六經注我時亂注,毫無創見、斷章取義的抄襲沿用,跟理論兩張皮扯不到一塊地瞎用。用得好的理論應該是跟理論保持緊張的張力關系,相互增值的理解深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遠眺,是與巨人對話辯論的理與智,以及尊重知識場域學問增長的知性。理論的系統和深度本就是相關學科的知識場,大家都要在這個場域里“接著說”,所以場域里原有的傳統是學術增長的基礎和原料,是相關學科已知已證的“真”,要進一步闡發這個“真”,就必然離不開相關的理論。因此,好批評不懼怕理論。當相關理論了然于胸、自如運用、有所發現和創見,離批評所追求的真諦更進一步,差不多就是好批評了。
好批評不拒絕神采
學術生產的論文機制短時期內不可能改變,但改變論文空洞陋乏、僵化平庸的八股味兒是可能的。就連西方文論的生產機制也同樣遏制了自己的優秀文論:本雅明的論文《德國悲劇的起源》曾被法蘭克福大學否決,但后來此書卻成為20世紀文學批評的經典。尼采、福柯、弗洛伊德都曾在自己的學術生涯中蹭蹬過。但是真的學術,哪怕是有爭議的學術,總會穿越時代證明自己的價值。馬克思曾給恩格斯寫信,宣稱“要把《資本論》各卷寫成一個藝術整體”。蒙田的隨筆,幾百年來就滋養著西方后世的哲學家、文學家;尼采的哲學之前不被承認,因其行文像瘋癲的詩,可是人們最終被他詩一樣的語言才能穿透的深刻思想折服―――內心深處,哲學家都以被當作詩人為榮;??略诜▏邘煹恼撐木蛯懙眠^于文學化而飽受詬病,但誰能否認這位思想家的文章魅力;西馬文學理論家伊格爾頓,以及海德格爾、蘇珊?桑塔格、賽義德等等,要說理論,理論是他們的職業,但他們的大部分論文都不是不忍卒讀的類型。
不能想象一個做到“真”的批評文本,沒有做到“美”,將是一個多么大的損失。美是一種價值,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審美的,而現階段更是一個以審美、消費及個體為話語特征的中產階級時代。對批評來說,在發現“真”的層面之上,表述得更有神采、更有形式之美、更有情趣,這個情趣包含論者的個性、幽默甚至智慧、性靈,不是使批評有如一個生命體一樣活起來了嗎?“文體”之“體”,從詞源學上追溯,就與人的生命體之體有總屬關系。李澤厚告別學術之作《該中國哲學登場了》,后又出版《中國哲學如何登場》,不管其間的哲學思想是否還要商榷爭鳴,起碼作者立足中西哲學的互通有無以及中國哲學在這個世紀的傳承與更新的問題意識就令人欽服。而其哲學著作,沒有佶屈聱牙專事嚇人的術語纏繞及狂轟濫炸,中式漢語思維控制之下的學術論述清晰曉暢條分縷析、知識學問經由生命經驗點化之后的深入淺出旁征博引、真正的大家也許恰恰不拽八股,反而力爭表述的個性情趣。引這個例子只為說明,連哲學論著都可以做到令人可親,文學批評有什么必要灰頭土臉面目可憎呢。如果不能做到言說有神采,勸君不做批評也罷。
好批評是一個實踐問題
最近,關于批評自身的批評層出不窮。最后自然就聚焦在批評的有效性上。這個命題的提出,顯然有之前的批評都不怎么有效的意思,倒咣然有聲獨排眾議??墒羌毤毸剂恐?,發現其實沒說什么,說了也白說――因這是一個實踐的問題。有效還是無效不是按開關,說有效也沒見誰論證出來,說無效也許若干年后倒見出效果。有效還是無效本身要經過實踐的檢驗,一切都在歷史化的過程中,沒有誰能突然叫停歷史。
批評你只要本著良心在做著,認真關注了一個時代的文藝思潮以及代表作品代表作家,提出了自己融真與美的批評看法與分析,比做那些大而無當空說沒勁的大討論有意義得多。說到底,批評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真正令人尊敬的批評,可以是那些宏觀的總體的史的批評,也更是對某個文學問題、甚至小到對某位作家的精彩評論所做的貢獻。中國的批評界還有個有意思的現象,英美新批評派、法德結構解構派、蘇俄車別杜、后現代主義和后殖民批評等各幫各派,都有自己在中國的鐵桿追隨者,也常常為各自的學統自以為正宗。這倒也不奇怪,武林爭霸從來爭的都是誰是正宗,誰是旁門左道。但批評也這樣小性子,讓我們這些門外人看不明白――難道我們大家最后不都得說中國自己的批評么。知識是用來積累交融和轉化生成的,不是用來相互排斥自囿門戶的,尤其關于文學的知識,有什么難以交流、對話的盲區?只要大家都是人類,關于文學的共通點應該是最多的。要是誰有本事既通英美新批評,也通法德結構解構,還通蘇俄車別杜,更通后現代主義和后殖民批評,同時不忘中國自己的古典文論,在應對具體文學問題時,哪套適用,或者融會貫通地打出一套無影拳,才是高手呢。
好批評的問題意識
批評應該有自己的問題意識。也許是對問題懼怕了吧,人們經歷了批評被政治牽著跑、現在被商品經濟引著跑的歷史,不論是學院派還是作協派就都自然地轉向文學內部,在文學內部專注于玩形式,一批作家的創作在搞純形式的大比拼,干巴巴冷冰冰的文本試驗形式追新永無止休,最終不過追新至死。批評也在文本的內部打轉,成了最穩妥也最“學術”的策略。以前聽慣了批評動不動“社會”“時代”的,現在則又幾乎聽不到了,這也不正常。連哲學都承認是靠政治過活的,沒有哪種社會意識或者文化藝術能脫離社會和時代。批評要是與現實生活無關,無怪乎無效;批評要想有生機和活力,就得搞清楚這個時代和社會。
可是不論是作家,更是批評家在脫離社會和時代。批評家要是懂得這個時代農村的變化,從物質到精神的一系列最深刻最細微的變化,就不會對《秦腔》眾口一詞地全部說好。沒有一個人提出不同意見,甚至質疑一點點不同?好像大家都長著一個腦袋。《秦腔》只寫出了一個戲劇化的、粗略的、符合寓居在大都市的教授們想象的農村。真實的農村遠比《秦腔》表現得深厚、復雜、荒誕、寂寞和不可知得多。為什么寓居在大都市的教授們會驚奇地說,天哪,這就是中國現時段的農村啊。就像瞎子摸象,摸到哪截算哪截吧。賈平凹自己對鄉村也早已是一個客入者的身份了,能將他有限的感性經驗抽象成《秦腔》也算盡力了。
但是不是就沒人能寫好現時段的農村?在民間名不見經傳的人多得很,他們對農村的諳熟使他們寫出來的作品完全超乎想象,這樣的作家是存在的??墒俏覀兊奈膶W,我稱之為無情的文學,眼睛只盯著幾個功成名就的作家,就只能是這樣一個結果。
批評的問題意識還體現在,一些應該關注的問題沒及時關注,不是問題或一時不可能說清道明的問題卻引起空頭熱議。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作品早就應該找出其典型性代表作家,作文化研究也好、文本分析也好地予以集中關注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作品也除了批評他們的商業化寫作,并沒有真拿他們當回事,沒人深入研究他們的寫作與我們這個時代的關系,而他們也許恰恰是時代征候群的集中體現者。還有一些別的問題:邊緣寫作者的身份識別;50后、60后作家造就的寫作模式和接受模式的因襲是否應突破;中國文學如何重新找到情之根本;作家并不缺想象,反而是哲學的抽象能力漸弱……等等。
好批評的思想性
思想也快成陳詞濫調了。心理學上說,人一般沒有什么就嚷嚷什么。敘事的平面化、削平深度、認為語言是終級目的的風潮,使思想離人們越來越遠,越來越習慣于成為不思考的娛樂的奴隸。有穿透性思想深度和新意的批評少見了,多見的是語言上纏繞術語和修辭,看的時候似乎言之鑿鑿,看完毫無觸動的消費性文本。
以前中國人文史哲不分家,后來學科細化,古代、現代、當代、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地一分,各人管各人一塊自留地,不得越界。培養出來的博士其實不博,質量好的也只能算很小一塊自留地的專門家。這樣的知識背景有什么可值得狂妄甚或炫耀的?大學里的教授自己說的,為什么當代難以產生大家?知識積累到了今天,全靠門口一塊自留地混飯當然產生不了大家,大家絕不僅僅是知識和學問的技術操作,大家是要有對時代的思想貢獻的。當然,專門家是需要的,但緊緊地只抱著文藝學是不行的,在專的基礎上更需要博,需要哲學、美學、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都能通一點,不然很難想象能寫出有思想深度的好批評。這是為什么宗白華、朱光潛這些美學家談起文學,更令人心動,因為他們有歷史、現實視野,他們的哲學功底、融通中西美學的學術積淀,使他們的表述更有穿透力和思想上的超邁。
關鍵詞:憲法學,研究方法,中國憲法問題,實踐
近期以來,關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探討成了憲法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i]憲法學者對研究方法的反思是學科成長的體現,研究方法的成熟是一門學科成熟的標志,反之,研究方法的滯后也會對學科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憲法學者對研究方法的反思是有意義的,但是目前中國憲法學界的研究方法還遠遠沒有真正成熟?;诖?,本文在對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簡單回顧的基礎上,探討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主張以中國憲法問題為中心的方法論模式。以期對憲法學界同仁的研究有些微助益。[ii]
一、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回顧
(一)第一代憲法學教材對研究方法的探討[iii]
1982年憲法的修改通過迎來了憲法學研究的春天,一些憲法學教材和普法性質的憲法讀物相繼出現,[iv]1985年10月份在貴陽召開了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標志著憲法學人開始有一個正式對話和交流的平臺。當時憲法學研究會的學者在自己編寫的教材、專著或者論文中所提及的憲法學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1、階級分析方法;[v]2、歷史分析方法;3、比較分析方法;[vi]4、系統分析方法;5、理論聯系實際方法。[vii]
從學者們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其方法的自覺意識開始萌芽,不同的教材都提及了研究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貫穿了研究方法,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但是正如學者們自己所言,其所論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主要是當時的憲法學研究方法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憲法學研究方法還沒有與法理學及一般部門法有根本區別;方法與教材內容聯系不大,相互脫節,方法與內容是兩張皮;對憲法進行注釋成為教材的主要內容等。
(二)第二代教材及論文對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探討[viii]
如果說第一代憲法學者開啟了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偉大航程,第二代憲法學人則開辟了不同的航線,其所倡導的研究方法開始呈現多元化趨勢,方法論自覺性也大大增強。[ix]憲法學人所運用的方法舉其要,有以下幾種:
1、用法權分析方法重構憲法學體系。[x]2、經濟分析方法。包括的經濟分析和經濟憲法學。[xi]3、規范憲法學的方法。[xii]4、憲法哲學的方法。[xiii]5、憲法解釋學的方法,文本分析方法。[xiv]6、憲法社會學方法。[xv]7、憲法學的實證研究方法。[xvi]8、憲法學研究的邏輯分析方法、價值分析方法、語義分析方法等。[xvii]
方法的多元與流派化是學科成熟的標志之一,也是憲法學研究開始進步的體現。憲法學研究與其他學科一樣,忌諱的是只有一種聲音、一種方法、一種立場。
但是在“繁榮”的背后也有少許值得反思的地方,本文認為憲法學者在確立憲法學研究方法時至少要考慮如下因素:什么是研究方法?何為憲法學研究方法?確立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要注意那些問題等?以下分述之。
二,什么是研究方法
所謂研究方法是指在探討問題或社會現象時所持的立場基礎和方式方法手段的總和。方法是有層次的,一般而言,方法有方法論和普通方法、具體方法之分。[xviii]方法論基礎是本,普通方法和具體方法是末。方法論基礎決定普通方法和具體方法的運用,而普通方法和具體方法又為一定的方法論立場服務。學者在論及方法時要意識到自己是在那一個層次上探討方法的,否則討論就會失去共同的話語平臺。
本文認為法學研究方法有以下幾個層次:
(1)方法論:哲學基礎、邏輯、范式、價值、客觀性;
(2)普通方法:歷史分析、比較研究、規范分析、階級(本質)分析、理論聯系實際、系統分析法等;
(3)具體方法:方法手段如:問卷、訪問法、觀察法、計算機技術、統計分析、利益衡量、價值補充、漏洞補充、文獻研究等具體方法
憲法學是法學學科分支之一,憲法學研究方法要遵循法學研究方法的共性,上述法學研究方法的分類在一般意義上也適用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分類。憲法學包括理論憲法學和實用憲法學,前者主要運用方法論進行研究,[xix]后者主要用普通方法和具體方法進行研究,方法論基礎決定了具體方法的運用。一般而言,憲法學的方法論基礎與政治哲學、邏輯、價值取向連在一起。作為普通方法的傳統注釋憲法學方法不太注重憲法的政治哲學基礎,其實憲法學研究要建立在一定的政治哲學基礎上,即你的立場是什么?一定的政治哲學觀念、立場又指導對憲法本質、基本價值、范疇等的看法。因此,規范分析等具體方法離不開一定的方法論指導。另一方面,“社會科學”憲法學方法不太注重規范分析等普通方法的運用,而過多關注政治哲學的“立場”問題,而規范分析又是憲法學研究之特色的體現,這樣離開規范分析,只注重政治哲學基礎的研究方法就很容易流于意識形態的無謂爭論中。因此,方法的融合才是憲法學研究的方法之道,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一種方法都是“偏見”。
三、什么是憲法學研究方法
憲法學研究方法是指對憲法現象進行研究的方式方法總和。憲法學研究方法有一般研究方法的共性,更有憲法學學科特性,其特性是由憲法現象不同于其他社會現象,憲法學所要面對的問題不同于其他學科所要面對的問題決定的,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特性主要體現在與其他學科研究方法的比較上,在比較中體現其方法特性。
(一)法學研究方法與憲法學研究方法
法學研究方法主要從法的一般規律出發來研究法這一社會現象,其研究對象主要是圍繞法的產生、運行、變更、存廢等而展開,憲法是法的一種,也有一般法的特性,但憲法是高級法,其特性也決定了憲法學研究方法與一般法的研究方法有區別。因此,把法特別是法理學的研究方法移植到憲法學中是不可取,因為這種做法只是看到憲法的法的維度,而沒有看到憲法“憲”的維度,而“憲”的維度決定了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特性所在。
憲法學研究方法是以憲法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對象不同決定了方法具體運用的不同方式,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特性在于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有學者總結憲法現象主要有以下四大要素:1、憲法規范;2、憲法意識;3、憲法制度;4、憲法關系。[xx]這種總結當然非常有道理,但是本文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認識憲法學的研究對象,上述四大要素其本質是圍繞個人自由、社會權利和國家權力“三位一體”而展開的,憲法就是在上述三者之間劃定界限,達到“定分止爭”之目的。法的一般研究方法只有用來分析如何控制、規范、保障國家權力,確保個人自由和社會秩序時,這時法的一般研究方法運用到憲法學中才有意義,如果法理學的研究方法沒有用來研究憲法現象及其本質規律,只是簡單的“嫁接”,則對憲法學研究的意義就不大,而這個“轉化”要多年的功力,特別要在對憲法現象有深刻的認識基礎上才可能完成,否則一般的法理學研究方法對于解釋憲法現象是沒有說服力的。
(二)憲法學研究方法與政治學研究方法
政治學與憲法學是聯系最為密切的學科,中國傳統上,這兩個學科沒有明顯的界限,研究方法也沒有分野,[xxi]近些年,學術界又出現一個新的趨向,有學者認為一個學科的成熟是它與相關學科越來越遠,因此,憲法學研究要遠離政治學。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偏頗之處,因為事實上學科成熟的標志是一個學科與相關學科既遠又近,說遠,是指一個學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范式和相對獨立的學科話語系統,說近,是指一個學科會吸收相關學科的營養,不斷完善自己,在交叉中獲得發展。憲法學與政治學等學科的關系不是平行線,他們之間有“交集”。
我們認為憲法學研究要直面政治問題,[xxii]憲法與政治有著天然的聯系,離開政治問題就沒有憲法存在的價值,關鍵是憲法學者主動或者被動對待政治問題的態度,如果像“”時期中國情景那樣,學者對政治聲音只能附和,而不能有自己獨立的立場,這才是問題的本質。這種憲法學術完全依附于政治的研究方法是我們所要反對的。今天憲法學的部分學者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以為憲法學研究方法成熟的標志之一是憲法學研究與政治、政治學的分野,我們以為憲法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憲法政治現象,憲法學研究與政治學研究共同的對象是國家,是對國家權力進行控制、規范、保障等的研究,憲法學的研究離不開政治和政治學,這是憲法的本質特點決定的,只是要以憲法學的方法和立場研究政治問題罷了,而不是說憲法學研究可以回避政治問題。
研究對象的大致相同決定了研究方法的類似,特別是政治哲學與憲法學的方法論基礎有極大的一致性,因此,憲法學研究方法離不開政治學研究成果的支持。但是,憲法學和政治學研究的角度畢竟有極大的差別,因此,又要反對憲法學與政治學研究方法混同。
(三)憲法學研究方法與憲法解釋方法
一般學者在論及憲法研究方法時可能會混淆二者的界限,我們認為憲法解釋方法與憲法學研究方法有區別也有聯系。憲法解釋方法是在解釋憲法時所用的方法,它的目的是解決憲法適用中的問題,屬于實用憲法學的范疇。憲法解釋方法其實是憲法學研究中對憲法進行解釋的具體方法,這些具體方法與憲法學研究的具體方法有區別也有聯系。憲法解釋方法限于對憲法及相關憲法性文本進行解釋,而憲法學具體方法所涉及的有憲法文本,也有其他憲法現象。當然,由于憲法解釋在司憲國家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占去了憲法學研究的大部分領域,因而部分學者把憲法解釋學方法等同于憲法學研究方法,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民法學者在談及方法時,其本質是民法解釋學,甚至民法解釋學就等同于法學方法論。[xxiii]因此,把憲法解釋學看作是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精粹,甚至等同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全部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抽象的憲法和靜態的憲法只有經過解釋才可以適用于具體的案件事實,而憲法適用于具體的案件是憲法的生命所在,適用具體案件的憲法解釋方法也是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生命所在。
但是,憲法解釋方法畢竟不等同于憲法學研究方法,憲法學研究方法除了憲法解釋方法外,還有方法論、其他普通方法和具體方法,其中方法論是理論憲法學研究方法,這明顯有別于作為實用憲法學方法的憲法解釋方法。
四、什么是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
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是指對中國憲法進行研究的方式方法總和。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當然要遵循法學及憲法學研究方法的一般規律及共通的方面,但是其研究對象畢竟是“中國”,而且是“當代中國”。因此,研究方法注定會有一些特殊。本文認為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要堅持一般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共性,也要注意個性,本文不重點探討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的方法類型或者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只是探討在確立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時要注意的幾個維度。
(一)要有問題意識,注意到憲法學研究的中國問題面向。[xxiv]研究方法其實只是說明或者研究具體問題的手段,中國憲法學所面對的是中國問題。目前憲法學界研究方法與內容、問題脫節的情況依然存在,問題意識還不夠強。[xxv]學界純粹談方法,開了研討會,也寫作了不少研究憲法學方法的論文,但是其方法論上的自覺性還是不夠,少有運用自己所主張的方法寫作、針對具體問題論述的專門著作。方法與自己的學術著作及所要探討的問題是兩張皮。
“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這句話對憲法學界而言仍然是有意義的,只有在自己的專著或者論文中使用了方法來探討問題,方法多元的格局自然會到來,如果硬要創造一些所謂的方法來,實在是不可取的。憲法學學術流派和學術良性爭鳴的局面要靠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來形成,對一個問題可以運用一定的方法論從歷史、比較、邏輯、價值、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而作出回答,不同的回答構成了不同的方法,這就是方法存在的地方和意義所在,而這種局面現今還遠遠沒有形成。
方法要以問題為中心,問題是本,方法是末,在問題中體現方法、運用方法。筆者甚至設想,什么時候不談方法了,在憲法學教材中也不論述方法了,[xxvi]而只是在教材論述中或者研究憲法具體問題時運用方法,這時憲法學研究才會真正成熟。
(二)要對中國憲法文本持相對“中立”的立場。在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中,對中國憲法文本主要有兩種大致相反的看法,一種研究者潛意識里認為中國憲法文本缺乏科學性、合理性、正當性基礎,對憲法文本指責成分大于辯護,這種研究者本文稱為憲法悲觀主義者,憲法悲觀主義者研究憲法主要以西方理念,特別是西方自由主義理念為理論基礎,其研究方法主要是方法論意義上的,側重對憲法的原則、價值、民主、法治等憲法理念的研究,這種研究者在憲法學研究會中人數相對較少。另外一部分學者認為憲法本身是良好的、有其正當性基礎,認為建設主要是一個現行憲法的實施問題,在貫徹實施中國憲法后所達致的就是狀況,這種研究者是憲法樂觀主義者,憲法樂觀主義者相信,只要運用憲法解釋方法對憲法文本進行分析,堅持現行憲法,就能夠逐步實現。
應該說,持上述兩種憲法觀的研究者都有一定的中國憲法問題意識,我們認為憲法學研究方法的確立既不能建立在對中國現行憲法“妖魔化”的基礎上,也不能建立在對中國憲法文本無限“美化”的基礎上。既要看到中國憲法文本的優點,也要看到中國憲法文本所可能存在的問題,這是研究者要保持的適度理論張力。當然,正如斯密特所持的看法一樣,憲法分為與憲律,憲法文本特別是其中的“”部分的決定權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政治決斷的結果,研究者從自律的角度看,只能在現行憲法的前提下研究中國憲法問題,這是學者所要注意的面向。
當然,理論上對中國憲法文本進行各種研究都是值得提倡的,這種研究也許是從批評或者建設的角度出發,也許是從合理性論證角度出發。本文主張要對憲法文本持相對“中立”的立場,不事先預設價值判斷,只是在研究具體問題時實事求是進行客觀評價,這是研究者確立中國憲法研究方法時所應持的態度。
(三)在研究方法運用時處理好憲法學研究中的普世性價值與中國特性的關系,即世情與國情的關系。糾纏在憲法學研究者心中的“結”之一是憲法有沒有普世性價值,如果有,則普世性價值與中國特性是什么關系?怎樣理解憲法的普世性價值?如果憲法沒有普世性價值,則中國憲法價值觀與西方憲法價值觀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從理論上作出回答,否則會影響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選擇使用。[xxvii]
主張憲法普世性價值者認為:憲法的普世性價值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縱向范圍是沒有例外的。一般而言,西方學者特別是美國部分學者主張民主、個人自由、在民、權力的相互制約、法治、違憲審查等具有普世性價值,這些普世性價值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歷史時期所實現的方式是不同的,即所謂的途徑差異。而主張亞洲價值觀的學者更愿意看到憲法價值的地區特色,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憲法經驗是不可以照搬的,主張中國憲法研究者要看到中國憲法所堅持的特色道路,這是一條不同于西方憲法價值觀的道路,他們更加強調憲法的中國特色。
在中國憲法學研究者的潛意識中,這種所謂西方價值與中國特色之爭是客觀存在的,前述對中國憲法持悲觀態度的學者其研究的前提預設是中國憲法文本與憲法的普世性價值有悖,其所持的是憲法的普世性價值觀。而對中國憲法文本持樂觀態度的學者可能更愿意看到中國憲法文本所體現的中國特色價值觀。對憲法的普世性價值和中國特色所持的理論傾向可能會影響到憲法學具體研究方法的運用,持普世性價值觀的學者在對中國憲法文本解釋時可能會更加傾向于“批判”,甚至不屑于所謂文本分析,這種學者的潛意識里是中國有憲法文本,但只是“名義”憲法,不是“實質”憲法。這種學者的知識背景主要是美國或者西方其他國家的憲法價值觀,其研究方法的特色是更加注重對西方憲法的研究,并且相信西方憲法價值觀可以在中國得到適用的。持中國特色價值觀的學者不承認憲法的“名義”與“實質”之分,認為中國現行憲法既是“名義”憲法,也是“實質”憲法,他們的研究中沒有區分的概念,認為也沒有區分的必要。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強調中國傳統的憲法學研究方法,注意中國憲法所特有的歷史文化特色,側重對現行憲法進行合理性、正當性的詮釋和理解運用,認為建設法治國家,只有在堅持現行憲法基礎上進行,任何偏離現行憲法的改革都是不可取的,因而反對任何急劇變革憲法的思路。
其實,人的兩面性決定了憲法價值觀的兩面性,人之為人的普遍性決定了關乎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憲法價值觀的普世性。人在不同社會和歷史狀況的不同存在方式決定了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實現與憲法保護方式的特殊性。過分強調憲法的普世性價值會使問題簡單化,看不到人的社會性差異的一面。過分強調憲法的中國特色則沒有充分認識到人性中的共通性的一面,沒有看到保護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憲法規制方式的一致性。因此,既要看到憲法的普世性價值,又要看到普世性價值的實現方式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具體途徑的不同。因此,我們不可以照搬西方的制度,也不可以拒斥其成熟的經驗,既要看到中國的特色,也要看到中國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中國與世界他國法律趨同化趨勢。[xxviii]把普世性價值與中國特殊國情相結合,既注意到憲法的普遍性原則,又看到憲法原則的具體實現途徑的差異,在此基礎上運用方法,否則在研究方法的取舍上就會迷失方向。
(四)正確處理“時差”問題。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諸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都不是在同一水平線上,這也是中國基本國情之一。中國憲法與西方國家的憲法也存在“時差”,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法治觀念、民主實踐、憲法觀念、憲法原則、憲法文本、憲法的司法適用等。西方國家近代憲法所解決的問題在中國目前還沒有完全解決,還是要認真考量的。由于中國問題與西方問題存在“時差”,當代中國還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實踐,主義的背景和前提更是應當研究的重點,即的社會基礎和條件是什么?如何達致等難題。當然中國部分學者意識到了這種“時差”,他們研究的重點是近代憲法諸如控制國家權力,確保個人自由,司法權的獨立性等問題。
當然也有少數學者的研究語境是把中國看作成熟的國家,把中國憲法文本無限美化,其研究的中國憲法問題主要目的是對中國憲法的合理性和正當性進行證明和論證,這樣在研究方法的選擇和對憲法問題的看法勢必會“水土不服”。同時,在對憲法所研究的問題取舍方面,比較注重“前沿”問題,其實有些憲法問題即使在當代西方也存在重大的觀點分歧,這種“前沿”問題對中國憲法研究的實踐意義不大,我們主張當代中國憲法研究的重心還是憲法基礎理論和主義的背景,這是確立當代中國憲法研究方法的務實態度。
在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時,對當下中國憲法所處的世界革局中的“位置”是要牢記的,只有認識到“時差”,才會注意到研究問題的“語境”,才不會照搬西方憲法學話語,其實西方理論有自己的言說語境,離開具體的語境而論述憲法問題是很難對解決中國憲法問題有所幫助的。只有認識到“時差”,才會意識并且發現當代中國憲法學所面臨的主要難題是什么?其研究才會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否則就會超越當代中國的憲法實踐,其所研究的就不是“中國憲法問題”。
當然,在看到“時差”的同時,研究中國憲法時也要考慮到目前中國憲法與世界他國憲法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即除了歷時性的差異外,也有一些“接軌”的共時性問題,這也是確立研究方法時要認真考慮的,我們反對走極端的偏見。
(五)要注意到確立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根本難題在于實踐的虧缺。憲法與法律一樣,其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當代中國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根本困境在于沒有或者很少有違憲審查實踐,中國目前為止還沒有違憲審查的案件,只有少數憲法“事例”。因此,學者研究的“題材”少,年輕學者或者海外歸國人員只好在研究中引用大量外國憲法案例,這種研究對于了解外國憲法的運用和理解其憲法原則、精神、價值、制度等方面當然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如果其研究不“發現”外國憲法與中國憲法的“對接”點所在,則實用價值也不大,畢竟憲法學研究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所以我們面臨的難題是論述外國憲法時引經據典,鴻篇巨制,而中國憲法教材或論文在論述中國憲法問題時則顯得相對較“空”。這樣,憲法學研究經過多年的發展后就到了瓶頸階段,這是目前所謂方法困境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我們要繼續研究西方國家的憲法,但是我們不能停留于此,要從西方憲法中提煉對中國憲法發展有價值的原則和經驗。另一方面,學者在價值研究和規范研究的同時,應當用更多和更大的精力去關注中國的社會實踐問題,用憲法學原理去說明、分析、闡釋社會實踐中所發生的各種事件,以憲法理念為指導去關懷我們這個社會共同體中的所有人和一切事,豐富的社會實踐是憲法學研究的唯一源泉。
注釋:
[i]比如在2004年度,中國憲法學會、中國人民大學與行政法治研究中心與浙江大學公法研究中心于杭州聯合舉辦了“憲法學基本范疇與研究方法研討會”。另外也有就憲法研究方法進行探討的專業論文,部分論文在下文會提及。
[ii]中國研究憲法的學者主要有兩大類,一類為以憲法學研究會為標準,參加憲法學研究會的學者在本文被當作一個群體對待。另外一部分學者也研究憲法及憲法現象,但是他們沒有參加憲法學研究會,這一部分學者主要以自由主義學說或者其他學說作為自己的政治哲學基礎,對憲法問題進行更加寬泛的研究。當然,對研究憲法的學者進行的這種界分是不精確的、粗線條的,憲法學研究會中的憲法學者也有以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為理論基礎進行憲法學研究的,而憲法學會外的研究者包括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他們對自由主義政治哲學也有觀點上的分野,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規范研究。本文所探討的方法及其反思主要是針對參加憲法學研究會的學者而言。
[iii]這里所舉主要是第一屆憲法學研究會干事會及其領導機構成員所編寫的教材及專著、論文的觀點。
[iv]1982年到2002年憲法學教材索引參見胡錦光、韓大元主編:《中國憲法發展研究報告》(1982——2002),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57——959頁。
[v]參見張光博主編:《憲法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張光博著:《法辯》,2002年征求意見稿等。
[vi]參見吳家麟主編:《憲法學》,群眾出版社1983年版,吳教授較早提出了階級分析、歷史分析、比較對照與聯系實際四種方法。
[vii]參見許崇德主編:《憲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頁,許教授認為階級分析方法是本質分析方法的一種。
[viii]本文所謂第二代憲法學人的著作主要是指第一代學者指導的博士、碩士第子們所編寫的教材、專著、論文等。主要是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等法學院憲法與行政法專業的當時在讀或者后來畢業的博士和碩士。當然在中國參加憲法學研究會并且對憲法進行系統的研究者絕不僅僅限于上述高校的老師與學生,其他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國外留學回來的憲法學者也對憲法學研究方法有貢獻,因此,本文的劃分是粗線條的。
[ix]當然,并不是所有的第二代學者所編的憲法教材都有關于憲法研究方法的介紹,也有少數沒有介紹研究方法的,比如朱?;葜骶帲骸稇椃▽W原理》,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潘偉杰著:《憲法的理念與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等。
[x]參見童之偉:《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改造》,載《法學》1994年第9期。童之偉:《用社會權利分析方法重構憲法學體系》,《法學研究》,1994年第5期。童之偉:《法權與》,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
[xi]參見鄒平學:《的經濟分析》,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督洕治龇椒▽ρ芯康膶肫c議》,《法制與社會發展》1996年第1期。趙世義:《資源配置與權利保障:公民權利的經濟學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趙世義:《經濟憲法學基本問題》,《法學研究》2001年第4期。趙世義:《憲法學的方法論基礎》,《法學評論》2002年第3期等。
[xii]參見林來梵著:《從憲法規范到規范憲法——規范憲法學的一種前言》,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頁以下。
[xiii]參見韓大元、林來梵、鄭賢君著:《憲法學專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在該書導論部分,鄭賢君教授認為自己主張憲法哲學研究方法,并且有高度的自覺。也可參見鄭賢君:《憲法學及其學科體系科學性的理論依據》,載《論從》(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等。江國華博士也對憲法哲學有濃厚的興趣,其博士學位論文就與憲法哲學有關,參見江國華:《憲法哲學批判》,載《論從》(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等。
[xiv]參見韓大元、林來梵、鄭賢君著:《憲法學專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在該書導論部分,作者介紹了韓大元教授主張憲法解釋學的研究方法,同時韓教授還對憲法文本研究有很有興趣,寫過相關論文,參見“中國網”所載韓教授及其與學生合作的論文。
[xv]參見韓大元:《試論憲法社會學的基本框架與方法》,《浙江學刊》,2005年第2期。
[xvi]參見張千帆主編:《憲法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5頁。
[xvii]莫紀宏教授所編教材提出了歷史、邏輯、實證、價值、比較、哲學研究方法。參見莫紀宏主編:《憲法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莫紀宏著:《現代憲法的邏輯基礎》,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等。
[xviii]有學者認為方法有基本方法與具體方法之分,參見韓大元、林來梵、鄭賢君著:《憲法學專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頁。也有學者認為方法有根本方法、普通方法、具體方法之分,參見林來梵著:《從憲法規范到規范憲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本文認為方法有方法論與普通方法、具體方法之分,憲法學者一般談及的方法事實上都是具體方法,而很少從方法論角度談及方法,方法論關涉到憲法的政治哲學或者其他理論基礎,他決定學者的“立場”。有關方法論的書籍主要是政治哲學或者法理學、法解釋學方面的,本文不一一提及。
[xix]一般而言,政治哲學是憲法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當今憲法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主要有自由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三種政治哲學基礎,其中自由主義又因具體觀點不同可分為形形的各種派別,除了上述三大派別外,其他如功利主義、社群主義、文化多元主義、女權主義等也是政治哲學的派別分支。參見[加]威爾·金里卡著:《當代政治哲學》,劉莘譯,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版。
[xx]參見林來梵著:《從憲法規范到規范憲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
[xxi]最先的政治學研究會和憲法學研究會沒有分開,憲法學研究從屬于政治學研究,第一界憲法學研究會成立后,憲法學研究與政治學研究開始在體制上分開。
[xxii]斯密特把憲法分為與憲律,前者主要是掌握制定憲法權力者,對一個政治實體存在的形式及屬性,所作的政治決定。參見吳庚著:《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三民書局2004年版,第17—18頁。
[xxiii]參見[德]卡爾·拉倫茨著:《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楊仁壽著:《法學方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這兩本書都以“法學方法論”命名,但是談及的都是民法解釋學的內容。
[xxiv]所謂注意中國問題面向的研究者主張解決當代中國所面臨的問題是憲法學研究的根本,憲法學研究要注意不同的利益問題,人的利益是憲法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國家權力要尊重不同的利益,憲法的精神在于規范、控制、保障國家權力,以達致尊重人的利益和人權保障的最終目的,憲法學研究的核心范疇是國家權力和個人自由,用憲法來規制國家權力以達保障個人自由之目的是憲法的基本價值所在,其中違憲審查機制是制度性保障,因而是憲法學研究的最重要課題。這種研究范式被稱為“利益——權力”模式。其研究特點是把研究方法融入到所探討的問題中,不具體討論研究方法,但是運用了研究方法。探討相關問題的論著參見胡錦光著:《中國憲法問題研究》,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稇椃ǖ木瘛?,載王鍇著:《公法論衡》(代序),人民日報出版社2004年版。胡錦光著:《尊重利益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等。
[xxv]至于憲法學要研究什么樣的“問題”和“范疇”、如何獲得“問題”等,不是本文的主要探討內容。
[xxvi]國外學者除日本外很少有專門探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比如德國阿列克西是方法論大師,其名著《法律論證理論》探討了方法,但是在其《憲法權利理論》(ATheoryofConstitutionalRights)一書中也沒有專門探討方法的章節,只是其研究過程中方法自覺性很強,閱讀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美國的憲法學著作也很少有探討憲法學研究方法的。在憲法學研究比大陸發達的我國臺灣地區學者也很少在自己的著作中專門探討憲法學研究方法,參見臺灣學者的憲法學論著如陳慈陽著:《憲法學》,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法治斌、董保城著:《憲法新論》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版,吳庚著:《憲法的解釋與適用》,三民書局2004年版等。
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思想政治學科由原先單獨的高考科目成為“文科綜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于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與備考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政治論述題的答題要求,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高考論述題的答題分析倡導作品化的論述題
1、“作品化的論述題”是指考生在應答時要有創作作品的意識,要能綜合地運用所學知識和自己的生活經驗加以論述,論述中能注意行文的起承轉合,有充分的理論論證和事實論證。
2、同學們在答題時應避免成為掃描式的觀點堆積,在評分標準上,既然視考生的應答為作品,那么就要認可作品的多樣性,因此向社會公布的是論述題的評分標準而非參考答案。
3、作為作品就要以作品的形式按論述題要求全面評價,反映考生的真實能力,因此運用分析型主觀題評化方法,從四個方面進行評價,第一方面主要是采意評分,其它三個方面采用等級評分。
從答題情況看,部分考生有了作品化的意識、文體工整,有論點,有論據,論述有層次感,論述也能適當輔之以事實論證。
二、論述題評分答題的基本要求:1、主要圍繞觀點,觀點全面(11)分,從2006年來看,主要是采意評分。
2、圍繞論點,較為全面深入地展開論述
評分等級(1)能圍繞論點展開論述,論述較為全面深入(3分)
(2)能圍繞論點展開論述,論述不充分,但能就某一方面展開較為深入的論述(2分)
(3)能圍繞論點展開論述,但論述不充分(1分)
(4)不能圍繞論題提出論點并展開論述。(0分)
3、根據論題要求,運用相關材料,理論聯系實際加以論證
評分等級(1)能運用材料加以論證,所舉材料與論題貼切,且充分。
(2)能運用材料加以論證,所舉材料與論題較為貼切;
(3)能運用材料加以論證,但所材料與論題不貼切;
(4)不能運用材料加以論證
4、條理清晰,語言流暢
評分等級(1)條理清晰,語言流暢(3分)
(2)條理較清晰,但語言表述一般,或者語言表述流暢,但條理不清晰(2分)
(3)有條理,但不清晰,語言表述一般
(4)條理混亂,語言不通。
三、同學們在答論述題時要注意哪些問題1、審題。
其實論述題要做成小論文,我們就要把題目當作作文題目來審,同學們尤其要注意,特別是對自己熟悉的論題,但也要找準角度,對不熟悉的論題,想到也肯定是用課本相關的知識。審題時要注意明確是往往明確規定了答案的層面(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答題的角度(政治、經濟、哲學)和答題的范圍(特殊指向性是強調黨、國家、還是人民還是三方面都有所強調)是論述主體的作用還是它們的相互關系。
2、論述。
有一些觀點找對了,但是不會論述,這是很遺憾的。同學們可以把握一點在論述的時候,首先,你可以用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展開。例如經濟常識中的“宏觀調控”這個知識點,必須系統的理解宏觀調控的含義、必要性、目標、手段以及與市場調節的關系。又如政治常識中的“國家政權”這個知識點,需要全面把握當代兩種國家政權的性質、政權機關和相應的國家職能。另外同學們在論述時還要詳略得當,有一些觀點可以詳細重點敘述,有一些卻可以不作為重點。其次,同學們在相關論述完成之后,一定要找到與主題的內在聯系,要說明你的知識是可以用來為主題服務的。
3、材料。
這是目前同學們最有缺陷的,其實簡單的說就像同學們寫議論文一樣,你要舉例說明,你用愛迪生進行一千次實驗這個例子來說明要不怕失敗這個觀點。所以同學們的材料來源首先目標是題目的背景材料,其次是熱點新聞材料,最后還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材料,但也不要觀點和材料兩張皮,最好能對引用的材料加以說明,說明他能為你的論題服務。
4、最后答題的格式我建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