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30 16:26: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對古代文學的認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我國古代文學的不斷發展中,“文學”在很多典籍中出現過,例如:孔子的《論語》就是比較經典的古代文學。在漢代時期,“文學”也被稱作是“文章”,是一切書面行為和作品的統稱。由此可見,古代文學和國學在早期時候沒有明確的被區分開,古代文學既包括現代人公認為文學的相關題材,也包括部分不屬于文學的體裁。因此,從學科史的角度對國學與古代文學的關系進行分析和探討發現,部分研究者給以的解釋是古代文學屬于國學范疇,但是,實際上古代文學和國學又存在一定差異。
二、從研究史視角對國學與古代文學存在的異同進行分析
從國學與古代文學的研究范圍來看,國學研究的是詞句、文理、考據等,是對事物的本真進行分析和辨別,主要包括文字學、版本學、辨偽學、目錄學、訓詁學和??睂W等多個方面。從古代文學的作品來看,主要分為先秦、秦漢到唐代、唐代到元末、明初到這四個時期,其中,詩、詞、歌、賦、傳奇、小說等都是古代文學的體裁。在國學與古代文學的相互影響下,中國文學文獻學的形成,給目錄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主要包括刻印、排版、辨偽、檢索等,對中國文化發展帶來極大影響。由于國學與古代文學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一樣的作品會產生不一樣的研究效果,從兩者的研究方法上來看,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例如:在對《詩經》進行研究時,國學研究的是其中的目錄,古代文學研究的是各種詞賦的寫作手法和表達的思想感情等。由此可見,從研究史來看國學與古代文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可以從不同層次進行研究,使國學與古代文學具備各自的特色和研究體系。
三、從學術史視角對國學與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進行探討
由上面的探討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到古代文學與傳統思想是相互滲透切不可分割的,它承載了我國數千年的優秀思想和智慧在里面,因而要更好的傳承傳統思想就要對古代文學有深刻的了解,也要更為清晰的認識到它與傳統思想之間的緊密關系。
1.1古代文學是傳統思想的載體與重要傳承工具
人的思想不同于物質,是無形的。所以在流傳上就要依賴于各種各樣的承載工具,比如創造物、傳說、圖騰等等。但是最為行之有效的流傳方法還是古代文學的記載和描述。我國的古代文學清楚直觀的將遙遠的傳統思想進行了歸類和區分,并且以最為直觀的文字形式進行了記載,包括古代的生活環境、當時主流的思想動態、文化形式、藥學化學等科技發展甚至包括當時人們的審美觀與價值觀等等都能在個中文獻中得到體現。而其中的許多著作我們如今也還在普遍的運用與學習其中《論語》、《史記》、《本草綱目》仍然被我們當做學習的范本。前人的思想和智慧已經與古代文學融合成了一個整體,是無法分開的。
1.2古代文學能夠幫助了解先人優秀思想
古代文學除了記錄下優秀的科學理論與思想理論同時也有著許多優美的詩篇和興味悠長的唯美之作。幾千年的歷史中每個階段都有文人墨客們對于愛國情操的抒發、對大好山河的詠唱以及對愛情的追求等等。每個年代的文體和表達形式是不同的,但是其中心的含義和優美的詞句是不變的。這些都促使著今天的我們對古代文學的熱切研究,同樣這也深化了我們對古代優秀思想的理解。善言古者,必有節于今。對古代文學的探究的確讓今天的我們抓住了古人的思想精髓,也在同時讓自己的言行更為端正與合乎傳統的優秀理念。
2.我國傳統思想如何與古代文學相互融合與發展
要做到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優秀的傳統思想就要與古代文學的充分的融合,充分利用古代文學并研究和探索其中深奧的理論,這才能促進我們思想上的進步。
2.1加大對古代文學的研究力度與深度
我們手中掌握的歷史資料與古典文獻是十分豐富的,而且保存上也是相當完整的。但是在現階段對于這些古代文學著作的研究卻是有偏向性甚至可以說是片面的。當今比較受人們重視的古代文學作品絕大多數是詞、曲、詩作、小說等等文學類著作,相比之下對于哲學性、科學性和史學性等比較高的應用型作品就研究過少。這就意味著對于這一類著作當中蘊藏的深刻思想哲理我們并沒有深透的挖掘和繼承,所以直到現階段我們對傳統思想的學習仍然不到位。要想使傳統思想與古代文學充分融合并為我們現今的生產生活做出指導,全面的學習古代著作是十分必要的。
2.2現實中加強對古代文學及傳統思想的教育力度
論文摘要:中國古代文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特色、極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日益顯著。如何介紹這部分中國文化的精髓,本著什么樣的指導思想教學,如何創新教學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中國古代文學史是依據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留學生漢語言專業需要而設置的課程。一般在留學生本科四年級講授。“古代文學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留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如何介紹這部分中國文化的精髓,本著什么樣的指導思想教學,如何創新教學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明確中國古代文學史與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體系
我國現行的外國留學生漢語言專業培養目標要求學生掌握漢語言技能課程、漢語言理論課程、中國人文知識課程、經濟管理課程。漢語言技能課程包括綜合漢語、漢語口語、漢語閱讀、漢語聽力、漢語寫作、漢語翻譯、商務漢語等;漢語言理論課程包括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漢字與文化、漢語語法精講、現代修辭學引論等;中國人文知識課程包括中國概況、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文化概論、中國簡史、跨文化交流導論等;經濟管理課程包括進出口貿易實務、市場營銷學、國際貿易等。通過講授這些課程力求優化留學生的知識結構,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其中,中國古代文學課主要講授中國古代文學知識,要求學生大致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概況,熟悉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樣式、源流變化,以及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要求學生了解、熟悉一定數量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并對古代作品的藝術表現特點有初步認識。在內容安排上以時代先后為序,將中國古代文學分為詩歌(詞曲)、散文和小說三大類,突出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紹,力求突出重點,讓學生形象而具體地掌握中國古代文學的基本知識。這門課程能使外國留學生較多地了解中國優秀的文學遺產,提高對中國古代文學的閱讀能力,屬于提高留學生整體漢語水平的課程,為留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文化課程奠定基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進行漢語教授的同時,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讓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切實提高學生素質,是對外漢語教學的根本目的。
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來表現中國古代文學
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授中國古代文學非常具有特殊性——外國留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竅不通,想要把精深而悠久的中國古典文化向他們展現開來,得到共鳴,非常困難。所以,當代對外漢語教學應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的理念,使用多媒體技術向外國學生教授中國古代文學,是切實的選擇。
多媒體技術能拓展課堂,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和熱情。因此,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當盡可能地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教師應注意搜集和整理有關素材,向學生傳播。比如周杰倫的《發如雪》、《臺》,林俊杰的《江南》等意境古典、唱詞含蓄優美的佳作、香港藝人黃霑創作的許多古韻詞曲運用得爐火純青的影視歌曲,教師還可以自己動手創作一些中國古代文學課件。
但是,推行教學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表現中國古代文學應注意適度原則。不能將多媒體的“白板”變成擴大的“黑板”,不能將古代文學課變成影視賞析課。多媒體技術手段只是教學的手段之一,不是教學的目的。一定不能俗用濫用、喧賓奪主。在影視作品的使用中,要注意改編的問題,教師要以文本為主體,處理好原著和改編的關系,切忌以改編代替原著,混淆視聽。
三、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突出現代思想,體現當代意義
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界對古代文學課的定位多是服務于語言的研究,認為對外漢語教學的目標在于培養留學生的言語技能和言語交際技能,古代文學課是為學習語言而設置的課型,將古代文學課邊緣化、弱勢化和冷漠化。其實,留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非常感興趣。國外中文系的課程設置中,中國古代文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漢城大學為例,29個課目中與古文相關的課目就有11個。
古代文學課是為了培養學生們講授、闡釋、鑒賞和分析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進而借助文學這一載體傳播中華優秀民族文化的專業基礎課,它是通過對語言藝術的審美鑒賞進而吸收和理解中國文化,在傳授文化知識之外,通過文學作品的內容輻射出中華優良傳統的精神內核,通過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獨特價值的課程。對留學生的古代文學教學正是出于這個目的。對教師來說,更重要的任務是如何突出現代思想,體現當代意義,將古代文學課程的講授真正應用于當代留學生的生活。如何用當代意識去激活古代文學,將“死”的文本還原為活生生的生活,是古代文學教學所面臨的問題,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首要問題。
四、切實處理好文學史與作品選的比重問題
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由文學發展史與作品選兩大部分組成。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很好地銜接文學史與作品選的內容,如何具體分配它們在課堂教學中的時間比例,怎樣更合理地采用與各自的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是教學的重中之重。不能只講作品,不講文學史,也不能只側重文學史。目前此方面教材很少,筆者建議選擇中國人民大學對外語言文化學院主持編寫的“對外漢語教學· 中國文化系列”教材。該教材收錄了從先秦至明清的文學作品二百多篇,涉及到散文、小說、詩歌、賦等多種體裁。每篇作品后面都有詳盡的注釋,以便于留學生理解。書中還對每個時代的文學發展情況進行了概述。該書適合中級以上漢語水平的外國留學生學習或自讀,也是普通高校大學生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總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是一項非常復雜、具有很大難度的工作,它要求教師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靈活的現代意識,同時還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必須熟練地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將對外古代文學課傳授好。
參考文獻:
[1]涂文暉.論對外漢語高級階段古代文學教學的特殊性[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2]楊冬梅,訾希坤.對外漢語專業古代文學課的教學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
人文一詞最早見于3000多年前的典籍《易經》: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飛(《易責》)原意是指禮樂教化。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中國古代文學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它既是古代先賢圣哲心靈歷程的形象化歷史,又是塑造炎黃子孫人生觀、價值觀的珍貴教科書,永遠值得后人學習。
中國古代文學體現了古人關注民生的人本思想。勤政愛民的民本意識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狐民本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認同,至今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是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具人文精神的財富。中國古代文學還體現了古人人生不朽的價值追求。早在先秦時期,先賢就已經對人生進行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了。他們深刻地意識到肉體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短暫,思考以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來提高生命的價值,以達到精神的不朽。中國古代文學還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古代文人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甚至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很多文學作品都體現著作家對天地自然的精微體悟以及天、地、人之間圓融統一的和諧之美。
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學就是人文精神的寶藏,如何將其挖掘出來,傳播給當代大學生,使他們樹立崇高的人生信仰,在文明社會中傳遞正能量,是古代文學教育工作者應當思考并完成的課題。
二、互動教學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一)變教師主導為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和探討
目前,在很多高校的古代文學課堂中,教師還是采用單一講解的方式,照本宣科,缺乏感情和激情,自然無法激起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積極性。事實上,古代文學這門課程的價值并不完全局限于文學知識的簡單傳授,而應視之為流動的人生課堂。教師要合理地設計課堂內容,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讓他們主動探求文學知識之外的人文精神,如古文的美學律動、古人的心理文化等。學生甚至可以直接點評現代作家的創作和古代文學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應該積極互動,深入研討教學中的相關問題,還古代文學課堂以溫情脈脈和生機勃勃。
(二)變知識灌輸為情感體悟和審美,增強學生和古人之間的精神對話與互動
目前,高校古代文學課堂普遍存在注重文學史基本知識的簡單講解,輕視甚至忽視作品的朗讀、分析和體悟。戴建業通過對包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在內的全國31所高校古代文學課程內容設置情況的統計、分析,認為目前大學中文系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即偏重于文學史線索的梳理和常識的灌輸,相對忽視對文學作品的講習和體悟。這個結論值得古代文學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
多年來,受高考應試教育的影響,古代文學教學舍本逐末,將原本富有哲理意蘊內容的理解和體悟變成了支離破碎的字詞默寫、文句簡單翻譯及層次結構分析。這種做法忽略了古代文學作品中豐富的生命精神和生活哲理,扭曲了學習文學的真正意義,導致的結果就是青年學生興趣的萎縮、心靈的枯竭和情感的荒蕪。我們認為,古代文學教學應摒棄泛泛談論作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的講述模式,而應更多地關注作家的時代背景、生存狀況及其思想形成,深刻體悟作家獨特的思想意識和人生態度。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思想和理論的角度出發,去認識作家、感受作品,通過作品還原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再現一段段形象的歷史,接受各種富有認識價值的思想與觀念,實現從文學到思想、再到人生的飛躍。
(三)變就事論事為緊密結合現實,古為今用,強化學生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雙向循環、互動
當前,高校古代文學教學就事論事、割裂歷史和現實之間的關系也是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的一個重要原因。誠然,時代變遷,滄海桑田,今天的情況已經不同于古代,但是,古代文學蘊含的很多人文精神具有普世價值,可以超越時空,照亮當代人們的心靈。這種精神是有一定高度的,不是就事論事式的,它要求通過對某事、某物的認知上升到對社會、人生乃至宇宙的關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在深刻理解作家、作品的基礎上,通過聯想、想象,體悟這些崇高精神并能夠運用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高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家庭情況各不相同,貧富也很懸殊。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孔子與其弟子子貢的一段對話來對學生進行鼓勵和教化。在《論語.學而》篇里,孔子委婉地否定了子貢滿足于貧而無餡,富而無驕的態度,并提出了貧而樂,富而好禮的人生追求。這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我們無法改變出身,但是,我們能夠決定自己對待人生和貧富的態度:貧困病患,不忘安貧樂道;富貴安康,仍能溫、良、恭、儉、讓。這樣,無論遇到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能不拋棄,不放棄,用平和之心堅定地走向預定的目標。
三、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加強人文精神培育的內涵
古代文學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古代文學教學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就是將它們挖掘出來并傳授給學生,以優秀的作品提升其人格,以高尚的精神凈化其靈魂。
關鍵詞: 中國文學史教學 中國古代文學 規律性問題
“規律”亦稱“法則”,它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中國文學史也有其發展規律,我們在進行中國文學史教學中必須樹立“以能力為本”的教育理念,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理論指導中國文學史教學,要用相互聯系的、發展的、辯證的觀點來分析具體的作家、作品與文學現象,注重探索規律性問題。這樣做有利于中國文學史教學內容的深化和教學方法的創新,能夠適應新世紀中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對從事中國文學史教學的同行也具有啟發、借鑒意義。
中國文學史中包含哪些應著重探討的規律性問題呢?我認為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分析中國古代文學的特質及其成因
中國古代文學主要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學,其間盡管有發展變化,但自始至終有相因相承的一面,通過一代代的積淀,形成我國古代文學的民族特色。我們應以中國古代文學為依據,以西方文學為參照,在比較鑒別中找出這種特色,進而探討產生這種特色的社會文化原因。如我國古代文學強調“美善相兼”,主要追求社會功利,而西方文學則強調“美真統一”,追求審美價值和認識價值;我國古代文學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與學術文化雜糅,是雜文學的體制,而西方文學中很早就出現了純文學的觀念和體制。再比如,中國古代詩歌表面上重“表現”――“言志”、“吟詠情性”,而其實質是重“再現”,較多作品體現了詩人對外在世界的反映和干預,較少表現純個人的情感、愿望和追求,而成為透視社會人生的一面略帶感情變形的“鏡子”,歷代詩論家往往以“詩史”稱許詩人,就說明了這一點。中國古代文學的這些特點與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特點有著密切關系。我國古代文化屬于政治倫理型文化,人的一切活動都從屬于政治道德,以倫理為本位,要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這就影響了中國古代文學創作和批評中“美”從屬于“善”,與政教倫理密切相關的“美善相兼”的本質,也導致了文、史、哲、政、教混雜在一起的雜文學體制,以及古代詩歌表面重“表現”,實質上重“再現”的特點。
二、梳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歷史進程
如果把中國古代文學看作一個有機整體的話,那么它自身就體現出發生、發展、變化、解體的歷史進程。對中國古代文學歷史進程的認識和描述,我們認為陳伯海先生的意見值得借鑒。[2]他把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進程分為三個階段。
(一)中國古代文學的形成期――先秦兩漢。從沒有文學或不獨立的文學逐漸成長、分化為獨立的文學,其演進線索是文學從混合于其它意識形態中逐漸分化出來。
(二)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期――魏晉六朝隋唐。以詩文為代表的文人文學逐漸發展到鼎盛時期,文質兼備,風骨與聲律合一,體式完備,全面開花。其作家群體以寒士階層為主。這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上升期。
(三)中國古代文學的蛻變期――宋元明清。文學中一些舊質素開始解體,新的質素開始產生,新舊質素處于相互對立、排斥之中,如情與理的對立,雅與俗的對立,抒情文學與敘事文學的對立,等等。市民化文人在作家群體中的地位上升,俗文學在文壇上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古代文學向著異己的、對立的方向轉化,并向近、現代文學過渡。理清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歷史線索,為科學評價中國古代作家作品及文學流派的成就和文學史地位提供了前提和依據。
三、探索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的基本規律
中國文學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探索和總結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的一些基本規律,為當代文學創作提供借鑒。
(一)以復古為通變的文學發展道路。中國古代文學的改革有不少是打著復古的旗號進行的,如陳子昂提倡“漢魏風骨”和“風雅興寄”,以反對受六朝綺靡纖弱詩風影響的初唐詩風,韓柳、歐蘇打出秦漢古文的旗幟,以創造新的散文文體和語言。明代前、后七子干脆提出了“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主張,他們要“望今制奇,參古定法”,在繼承前代文學傳統的基礎上求變化。和西方文學以“新變”為主流的發展道路有明顯不同。這與中國封建社會漸進式的改良維新、新陳糾葛的社會歷史發展道路有著密切關系。
(二)雅與俗的相互對立、滲透和影響是中國古代文學演進的重要規律。就總的發展趨勢看,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是逐漸由雅到俗,由詩文賦的雅文學到雅俗共賞的詞,再發展到通俗本色的戲曲、小說。就某一文體的發展演變而言,則往往是由俗到雅。比如,詞在產生階段本是通俗的民間物,市民化文人柳永等人的染指,使詞在意境、語言、音律、技巧上逐漸講究,藝術水平有所提高,而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而士大夫文人的染指,片面講究雅趣和音律、技巧,使詞成為貴族文化沙龍中的雅文學,從而失去了大眾這一廣闊的文學市場而走向衰落。戲曲文學也經歷了一個由俗變雅的發展過程。在俗和雅之間,“主要是俗對雅的影響和推動,以及由俗到雅的轉變”。[3]俗與雅之間的互動,使文學的長河陸續得到新水的補充和激蕩,而保持著它的長清。
(三)“尊體”和“破體”的矛盾運動是中國古代文學發展演變的一條重要途徑。每種文體在表現對象、文體功能、體制結構、語言風格與審美特征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形成各自的文體特性和規范。而文體的獨特性和文體間的互補性正是文學繁榮的標志。中國文學史上“以文為詩”、“以詩為詞”、“以文為賦”、小說兼備眾體等,都是“破體為文”的嘗試。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說:“文章之體可辨別而不堪執著?!盵4]既承認文體“藝術換位”的合理性,又審慎掌握其“臨界點”,防止破體過“度”的負面影響,在“尊體”和“破體”的矛盾運動中,開拓出一條文學發展演變的道路。另如動蕩變革的時代往往出現文學、外來文化的影響引起文學的新變等,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重要規律。
四、挖掘中國古代文學蘊含的優秀文化精神
文學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之一,在中國文學史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深入挖掘中國古代文學中蘊含的優秀文化精神,使之得以傳承和發揚,同時,利用這種優秀文化精神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培育他們的理想人格,達到古為今用、教書育人的目的。
(一)中國古代文學體現出自強不息,積極進取,追求生命永恒的文化精神?!吨芤?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薄蹲髠?襄公二十四年》中提出了“三不朽”之說:“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這種自強不息、追求生命永恒的文化精神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得到了突出表現。屈原以“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理想追求和以身殉國的愛國精神而德被千秋,所以李白說:“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江上吟》)這是“立德”不朽的典型。曹操的《步出夏門行》其四云:“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痹娙艘岩庾R到人與萬物生命的短暫,而以豐富人生內涵、積極建功立業來超越生命短暫的局限,追求生命的永恒和功業的不朽,這可謂是“立功”不朽的典型。司馬遷身受宮刑,發憤著書,寫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成為中國學術文化的淵藪,這可說是“立言”不朽的典型。這種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積極進取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得以綿延發展、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二)“仁及萬物”的中國文化精神。中國古代文學中蘊含著強化同情心、責任感和推己及人精神的豐富營養。比如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把天下蒼生的苦難當作自己的苦難,而發出了“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感嘆。他久別還鄉看到幼子餓死的慘狀,并沒有沉浸在一己的不幸中,而是推想到比自己更為不幸的“遠戍卒”和“失業徒”,推想到階級矛盾激化導致的大亂將會給國家、民族、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而寫下了“憂端齊終南,洞不可掇”的詩句。杜甫的感情真誠而豐富,他與家人、友人、鄰人、萬眾、國家息息相通,哀樂與共。他在個體生命與群體生命的大通透中,找到了永恒的生命之源和人生價值。另外,如中國古代文學表現的熱愛祖國、奉獻社會、造福蒼生的奉獻精神,弘揚個性解放、批判社會黑暗的社會批判精神,都體現了中國優秀文化精神,是培養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有益思想營養。
總之,在中國文學史教學中探索上述規律性問題,能使學生由表及里地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由淺入深,從整體上把握其博大精深的深層內涵和內在本質,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同時還實現了知識與能力并重、教書與育人相融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85:163.
[2]陳伯海.中國文學史之鳥瞰[J].文學遺產,1986,(5):1-12.
[論文摘 要]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文學史模式”,其教學目的、內容、模式和方法手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已表現出陳舊、滯后的特征。這種現狀不利于學科未來的發展建設,因此,有必要結合本學科特點與社會時展需求進行改革。
中國古代文學是高等教育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基礎學科,是中文專業的主干課程,也是一門傳統學科,它歷經中國人民數千年的積累和傳承,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礎。對這一學科教學進行改革,探討其對現代化創新人才的培養,其意義可謂重大。
一、高校古代文學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漸趨冷落:傳統古代文學教學陷入困境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淀,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深厚的教育作用、美感作用。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價值觀念的變化,古代文學作為不能產生即時效應的基礎學科,日益受到冷落。在一些學生看來,古代文學只不過是“故紙堆”“老古董”,與現代生活脫軌,與市場經濟缺乏直接聯系,學習古代文學遠不如學習法律、經濟、新聞、市場營銷等課程實在,因為這些課程更能直接順應人才市場的需求。他們認為,多學幾首古典詩詞不如多掌握幾條計算機命令更能獲取擇業機會,會詩詞審美也不如擅長書畫、音樂更能明顯地體現出“一專多能”的優勢。在上第一堂古代文學課之前,常常有學生問“:老師,學習古代文學有什么用途?”這問話里包含了他們對古代文學課程的社會價值的懷疑。學生對古代文學的學習積極性普遍降低,中文系學生沒有讀過《周易》、《論語》、《莊子》等重要的文化典籍,沒有看完《紅樓夢》等“四大名著”的現象屢見不鮮。許多學生只是記筆記、背筆記以應付考試,而不通過閱讀來體味古代文學的意蘊,這樣下去,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會死記硬背、拾人牙慧,缺乏創造性,也不能深刻理解民族文化。古代文學的教學逐漸陷入困境:學生學而無味,教師也教而無趣。那么,導致古代文學教學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什么?我認為,上述情況固然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但根本原因還是古代文學教學本身存在問題。像教學模式滿堂灌、教師知識老化、講解過于重視作品的社會性和政治性、闡釋流于空泛和程式化,都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因此,古代文學課必須首先從教學本身進行改革。
(二)教學資料及現代化設備無法滿足教學
需要圖書資料的系統齊全,是文科教學科研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現有圖書館藏資料多是通俗選本,缺少大型系統的專業資料集成和相關專業課程的研究成果集成。另外,在利用多媒體網絡、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獲取信息、輔助教師講解與演示、支持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式探索方面,我們還面臨著許多困難。由于經費有限,很難開展高校校際間溝通、交流與協作,教學基本處于封閉式自我發展。此外,由于專業課時的縮減,學生的專業特征受到影響,受市場經濟中功利思想的影響,導致厚今薄古等等,不利于學科的教學發展。
(三)教學內容、模式和方法相對陳舊
古代文學教學內容一直受著文學史材體系的制約。文學史模式中過于強調文學作品的思想性、社會功用,形成了單一的政治批評、歷史批評,使得人們過多關注文學作品題材內容的重大與否,廣狹、深淺的區別,對于文學作為藝術其本身所具有的獨特性探究得不夠深入,使得豐富復雜的文學現象被簡化,許多文學史上曾做出過突出貢獻、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著名作家作品及文學流派被單一的批評模式所排斥,文學豐富多樣的特點和自身發展規律難以得到體現。相應地,在教學上重師承、重積累,注重傳授確定性知識,學生缺少自主性學習,忽視求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高校古代文學史教學改革建議
(一)重視教學觀念的現代性
對于面臨困境的古代文學史教學而言,教師的教學觀念的變革是至關重要的,它是其它教學環節改革的原動力。作為精神層面的教學觀念包括對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兩方面的認識,最終還應當落實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在對教學內容的處理上,也應當努力適應以知識創新、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新時代要求,積極轉變觀念,變知識傳授為素質培養和能力提高,改變大學專業教育過于專、精、細的傾向,努力打破學科及時空界限,積極做到以下兩點結合。
1.文學與文化結合
古代文學既是古代文化的表現形態之一,又是古代文化的載體。中國古代文學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特別深厚,如儒、釋、道對古代文學和文人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講儒、釋、道思想就不可能理解古代文學。因此,我們要改變單純就文學而講文學的習慣,從文化的角度闡述文學,從文學中看文化的發展。例如,從初唐儒學的衰微看古文運動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從《儒林外史》了解科舉制度在明清時期的發展狀況等等,使學生對傳統文化和文學有比較全面的認識。
2.作品與理論結合
古代文學史既包含古代文學的發展史,也包含古代文學理論的發展歷史,我們要改變只重作品而輕理論的習慣,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詩文中的意象論、意境論、文道關系論,小說中的創作論、評點論等都是古代文學教學中不應忽視的理論環節。
(二)強調學生的情趣體驗
心理學認為,人的認知活動和情趣緊密相聯。任何認知活動都是在情趣的誘導下產生的。因此,在教學中,當學生的情趣被充分觸發起來時,教師期待的目標和效果就容易達到。其二,情趣有感染作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興趣,在一定條件可以互相感染,形成共鳴。所以,教學中,無論是教師或作品中的情趣都能對學生發生影響。其三,情趣具有印刻作用。真摯而深刻的情感、理趣會深深地印在人們心中,長時間地影響人們的思想行為。正是情趣的這三個特性促使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喚起學生興趣,觸動學生情感,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實質上文學本身也是一種情感作用,從情感開始,然后歸到情感。因此我們講授、學習古代文學,決不能象一位無情的法官,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道德思想、人生觀、時代背景等一一去審判古代文人,然后給他們貼上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積極、消極、形式主義等諸如此類的標簽,而應當把文學的本質還給文學,挖掘古人的情感,用自己的心靈去和他們溝通。
(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指人們由于對某些問題或現象加以特別關注,并產生出懷疑、困惑并力圖去發現和探索的心理狀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懷疑精神?!疤岢鰡栴}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問題意識能讓我們始終保持思維的高度活躍性和敏銳性,透過司空見慣的現象或問題去發現或探索更多的內涵,從而使認識更進一步。古代文學教師也要力求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要時刻在頭腦中刻著一個“?”號,遇到問題多問個為什么,引導他們跳出傳統,求新求異,從新的角度去審視老的問題,而不是只知接受。當他們得出了令自己都大吃一驚的答案時,相信學生已經從中領悟了什么叫創新,什么是發散性思維。此時,學生的所得不僅在于一個問題的求解,更在于求解過程中思維能力的鍛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導演,對于學生頭腦中的思考火花決不能放過。今日一個稚嫩的質疑,或許就是明天成功之花的蓓蕾。
參考文獻
[1]王成,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5,(12)
一、高校古代文學教育現狀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古代文學教育現狀分析在經濟改革的浪潮中,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趨于實用性和多樣性,而作為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古代文學面臨著壓縮學時的困境,從教學內容上來說,對這門課大多是從重點詞、句的解讀的教授,其并沒有注重對其內在的文化內涵進行理解性教學;從教學手段來說,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記相結合的模式。再加上大學擴招,學生的基礎下降,這就造成了高校學生專業課學習的不合格。簡單枯燥的教學方法也使很多的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生反而追求一些對自己具有實用價值的英語等級考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
2.高校古代文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隨著大學生價值觀的發展變化,許多大學生都沒有看完四大名著,學生對于古代文學的學習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并不是為了獲得文學修養,學生甚至認為學習古代文學沒有前途,因而對其的學習熱情也不高。這樣的教學顯然不利于學科體系建設,因此對高校古代文學教育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高校古代文學教育改革構想與實踐
1.改革教學方法高校古代文學教育方法上應該突破單一的教學模式而將現代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相交叉融合,優化組合教學方法。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復雜且涉及面廣,這也就要求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各種途徑使學生具有文學基本功。比如要求學生誦讀名篇,感受古文的音韻美,體會作家的風格特征。教學實踐表明,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古代文學課程而言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它還是存在著信息獲取量小的特點,沒有注重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培養,使古代文學的學習成為死記硬背,為了避免這樣的后果,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可以采用多媒體介入,這樣能夠從視覺、聽覺和觸覺各個方面使學生進行信息接收,這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改革教學模式現階段,古代文學課程主要采取的是填鴨式教學方法,但是古代文學課程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記幾首詩詞這么簡單,古代文學課程開設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具有古代文學素養,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所有的關系都是圍繞此而展開的,也正是如此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在古代文學改革思維模式下,應該改變傳統的師生不平等地位,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F在高校的古代文學課堂都是采用論文和考試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核,這樣的方式無疑讓學生在死記硬背的樊籠里不能自由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實現自己的主體性價值觀,未來改革的古代文學課程應該開設專題討論評分制,以某一個課題作為討論對象,以此來評判學生的古代文學思維能力和學習的主體性。
3.改革古代文學的培養目的古代文學是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而存在的,而這就需要通過重新確定教學目標,通過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改革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比如,教師在課前指定學生搜集資料、閱讀篇目,在課堂上不采用講授法,而是采用討論法進行,并對一些問題進行現實結合教學法,引起學生思考,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4.改革課程設置古代文學課程作為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對其的學習并不能由其單一完成,而是需要古代漢語課程以及現代漢語課程做支撐,因此學校應該在開設古代文學課程的同時開設語言類課程,特別是古代漢語課程,這樣學生的學習就形成了一個網絡體系。與此同時,學校也可以設置文化類課程選修課,這樣學生就能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選擇性地儲備中國的文化、語言、社會、思想知識,文學和文化其實質是相通的學科。